发展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0:07:07

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我国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其一,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扶持政策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约束性不足,缺乏必要的财税扶持政策等等。其二,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大多数绿色金融企业的人才培训机制极不完善,不仅无法明确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内容,同时还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人才培训工作过于混乱,进而无法实现既定培训目标。其三,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绿色产品创新能力较差,欠缺组织机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市场运行机制很难为绿色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须要的支持。

二、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措施

(一)构建政策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是保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在完善且科学合理的政策保障机制下,绿色金融行业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为绿色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完善绿色金融制度,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的金融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将,法律元素,业务标准元素,业务实施元素以及监管元素融入金融制度当中,以此来保证金融制度的全面性。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义务,使各项金融制度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绿色金融市场环境。其次,政府部门必须完善财税扶持体系。第一,对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二,必须要对原有的政府普惠政策进行全面改革,适当的减免绿色金融企业的税费,将原有的补贴扶持资金转变为奖励资金,以此来提升绿色金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其一,必须要迅速地建立起与绿色金融相匹配的GDP核算体系,以此来提升绿色金融监管部门的权重。其二,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定期地进行换金风险预估,结合相关的风险指标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其三,必须要有效地建立起信息披露制度,并且要严格要求绿色金融企业依照相关标准进行信息披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绿色金融产业能够实现既定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构建市场运作机制。市场运作及时是保证绿色金融产业能够在金融市场当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绿色金融产业在市场当中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必须要与政府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出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进而保证绿色金融产业在我国金融市场当中能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首先,相关的绿色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其一,尽可能购扩展延伸市场参与主体,激励各大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项目,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到绿色金融部门建设工作当中。其二,银行机构必须要实现绿色转化,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地发挥出引导作用,鼓励各大银行机构进行绿色化改革,并为其提供必需的初始改革资金,与此同时还要为进行绿色化改革的银行机构提供必需的政策扶持,适当的减免该种机构的税费。其三,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部门,引导社会当中的各大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色绿化转变,使其能够积极努力的参与到相关建设工作当中。其次,必须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第一,进行绿色信贷革新工作,依照我国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标准以及金融消费者的个性化信贷需求,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绿色信贷业务。第二,重视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该种市场主要包含了以下三项重要内容: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多层次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项目。最后,全面开展绿色保险项目,创建环境保护责任保险业务,同时还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绿色保险类型,例如,环保车险,环保建筑险等等。另外,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碳金融项目的发展,构建出完善且较为全面的碳排放市场,并结合碳金融市场的特征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衍生产品,例如,碳期货,谈保险等等。(三)构建人才培训机制。绿色金融行业要想获得持续有效地发展就必须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支持,只有在专业型人才的支持下,我国的绿色金融企业才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持续有效地发展,并且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必须进行有效协同合作,共同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人才培训机制。首先,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必须要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人才培训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建立人才培训部门的过程当中,必须结合绿色金融人才培训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设备支持,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以及完善的设备支持下,绿色金融培训部门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断地提升绿色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相关的培训人员在实际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绿色金融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绿色金融长效机制的标准明确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内容,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绿色金融人才作为主要培训目标,将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内容,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确定为主要培训内容。进而保证绿色金融培训部门的长效性。其次,在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实际培训的过程当中,第一,必须要积极努力的引导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培训人员能够积极努力的参与到相关的培训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制定出与之相对赢得奖惩机制,对于一些培训积极的个人要予以一定的精神以及物质奖励,同时还要将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到人员考核体系当中,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第二,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实现制定出短期培训计划以及长期培训计划,在短期内培训计划当中,要将现阶段急需相关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地培训,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地完成短期培训目标,在长期培训计划当中,必须要将所有与金融相关的知识涵盖在培训内容当中,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第三,必须要对绿色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以及定期的在职培训,在职前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一些新型的绿色管理理念,以及绿色管理模式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使其能够时刻秉持着先进的工作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实际管理工作,进而保证绿色金融产业长效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绿色金融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传统金融的必然发展走向,有效地实现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为我国的环保工作提供极大的便捷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地提升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绿色金融要想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为支撑,因此,相关的经济研究学者必须要将研究中心放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上,结合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特征构建出完善的长效机制,进而保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能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培雄.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

[2]杨培祥,马艳,刘诚洁.发展绿色金融与叠加风险防范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3]魏紫归.关于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监管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8)

发展机制范文篇2

1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49年起到现在,按各个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本阶段的重点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区续建配套。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本阶段在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农业结构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第三个阶段为深化改革时期(19881)2后),本阶段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田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改善灌溉管理水平,改革管理机构以及对大型灌区进行更新改造。

2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

2.1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农田水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公益性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抓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农田水利能够提高与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是农田水利工作的主体,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直接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把农田水利建设当家业来做。社会力量在我国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对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尽快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工作方针。

2.2构建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机制,深化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我国整体社会要科学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的根本。要想建立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就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根据我国“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农田水利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快完成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推动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为全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3建立各级政府统筹管理的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农田水利是一个地区改变生产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必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科学引导,统筹规划,以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编制总体规划,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地方政府认真实施。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与地方的纽带,在建立农田水利长效机制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具体职责是安排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专项资金,组织验收纳入基建程序或财政重点建设工程的项目,对辖区内县级政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规划。县级政府仍是农田水利重要的组织实施主体。其职责是确定并上报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的计划和重点工程,组织工程建设与管理。

2.4加强农田水利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农田水利建设需求的带动下,我国农田水利科技得到了稳步发展,推动了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研究、引进、消化和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农田水利长效机制的建立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使得一大批农田水利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产业化开发。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5建立透明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全过程参与管理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lT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并与项目安排和评先评优挂钩。建立透明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而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法律缺陷,需要立法细则填补。因此,应加快农田水利法律细则的建立,确立新时期农田水利的工作方针,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明晰投入责任,建立农田水利长效管护机制,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发展机制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备受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持续性、长期性的关注。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是新常态,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中国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理应提上日程。

一、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单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导致农业产出效益极低。究其内因: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弱妇孺。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掌握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技术,不懂得高效率的生产农作物,使得农产品的产出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农产品不能有效进入市场直接导致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究其外因: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转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模式,在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农村基数庞大,某些偏远基层对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得到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再加之缺乏经验,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发展中只能选择传统的种植业和简单养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性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为的是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差距,缓和日益突出的农村社会矛盾。但是某些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忽略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农村地区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大搞村庄形象建设。大面积的耕田、湿地、草滩、树木被宅基地的修建所毁坏,例如:我国陕北某一村庄占用20余亩地修建平房50间,目前仅有6户人家居住,新农村建设时期所修建的房屋利用率不足30%,而该村耗费数目不少的资金打造的篮球场、乒乓球桌等被常年闲置。最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浪费土地资源并未使该村的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该村投入大量资金为农民建设了蓄养猪牛羊的大棚,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农民所切实需要的技术问题,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的农户在养殖家畜时出现了牲畜大面积死亡的状况,这使得投入和产出远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综上分析,农用良田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负效应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大为不利的。

(三)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一段时期“重工轻农”的思想盛行,从而导致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倡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在基层执行的过程中却动摇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根本,整个社会对农业发展的掉以轻心使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进行也忽略了城镇化水平的质量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未协调好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的价格机制也打击了农民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民试图运用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没能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事实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既然存在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未见缩小。

(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中国农业生产的实质其实是农民以农村土地资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绝对性意义。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的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比如非农用地的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是,更多的原因有:第一,农民在利用土地耕作时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垦殖、过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耕地资源的盐碱化、沙化和荒漠化。第二,一些重污染企业逐渐从城区迁移到城郊甚至乡村中,一部分企业将污染物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地中。除此之外,农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和不恰当处置,也导致了土壤资源的不同程度污染,可用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第三,受“打工经济”浪潮的影响,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而选择了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终使得大面积的耕地被抛荒。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重限制,我们急需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1]从我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转型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则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措施有:第一,重视思想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否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必须毫不动摇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思想层次上给予高度重视。第二,健全政府扶持农业生产机制。政府积极帮助和促进农民在生产农产品时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要求。从政府层面,必须提供足够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力度,在技术上给予农民指导,争取使农业发展由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第三,完善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机制。改变农村经济的单一发展局面,引导不同的农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争取第二产业就地加工特色农产品,第三产业把物流业作为重点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销售路径和平台。这三点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转变旧式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寻求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在任何时候,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长远来看主要措施有:第一,尊重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陕西省周至县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以此为重点的改造,在促进周至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周至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业热土。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宣传。例如环保部门实行轮岗制,定点定期对所辖乡村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第三,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和村干部主要负责人,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加强监督。编织严密而有效的监督网,保证环境保护法的有效落实。总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在体现人文情怀的同时更能获取可观的长期性经济效益。

(三)完善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机制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大量减少,而耕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更使得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第一,完善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界限机制。规定对总量和速度加以控制,且非农用地在不是必然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占用耕田,比如不考虑实际需求的篮球场建设。第二,提升土地耕种的经济效益机制。加深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到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运用新技术尽量使其达到高产能。第三,提高农民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对农民的思想进行充分教育和引导,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对没有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山荒坡进行植树绿化;对受污染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恢复退化的土地,恢复种植能力;严禁对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区进行开发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发展生态效益。”[2]

(四)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机制

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视是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具体举措:一是完善对农村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机制。主要包括:第一,把好“入口”关,即在选拔村干部的时候要完善有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注重对村干部的质量选拔。第二,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的培训机制,尤其是对村干部法律知识和廉洁自律的教育,细化培训具体方案来保证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他们才能够带领农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第三,完善对村干部的监察机制。例如可以成立村民监督村干部的委员会,乡镇府设立匿名邮箱接收村民的信访信件。二是完善农村教育保护机制。我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让位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发生根本变化,农村经济发展亦不例外。这些变化对我国新时代的农民劳动力要求日益提高。而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为落后,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保障农村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具体措施有:第一,保护日益消失的农村小学,加强普法宣传促进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二,从法律层面完善关于农村教育保护问题。第三,从政府层面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建立相关培训机构的多方面资金投资、技术扶持和加大乡村教师队伍人才输送。

作者:王彤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发展机制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实现新常态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路径。绿色金融以其独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受到各方主体的关注。通过发展绿色金融,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可持续性更强。鉴于绿色金融所具备的发展优势,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本文在此主要探讨如何对发展绿色金融的长效机制进行探讨,以此更好地明确其发展方向。

1制约绿色金融长效发展的因素

1.1产品缺乏创新。就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环境而言,发展绿色金融现有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创新性严重不足,很多产品都过于陈旧。[1]当前时期,绿色信贷是发展绿色金融最主要的方式,也是重要的间接融资的方式。但是仍然缺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些年来,股票与基金虽然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整体实力仍然比较有限,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导致市场失衡现象非常显著。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产品创新性严重不足,其服务的范围等均相对有限,也加大了投资和需求比例失衡的程度。1.2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完善。对于我国政府而言,绿色金融的发展一直都是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方面,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政策倾斜态势。总体而言,该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而不是以市场作为推动力量,所产生的主动的行为模式。对于地方主体而言,并没有科学系统地分析绿色金融的理念,使其行动存在偏差,加剧了市场失衡,对于构建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非常不利。1.3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在构建绿色金融长效发展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约束与激励机制并不健全,还需不断完善其政策与手段。就绿色金融而言,其覆盖多个领域,然而多数领域都没有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或者法律规定等。[2]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然而其发展水平总体来说并不高,业务管理也不完善,这也导致金融机构在实际开展业务时,存在比较多的法律与政策风险问题。在此背景下,很多机构的工作热情与执行力都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开展业务拓展时,绿色金融的技术标准并不完善,规范性严重不足,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各个部门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障碍。总体而言,政府目前对于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无法较好地发挥激励相关机构的作用,进而对于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形成了很大的制约。1.4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层次较低。对于我国很多金融机构而言,其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也未能合理地设置其发展目标。就绿色金融本身而言,其专业性比较强,需要依托专业的服务机构,系统地对其进行管理,这也要求不断增强相关主体的环保意识,丰富其进入知识。[3]然而就发展机制的构建而言,还存在人才、风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充分重视起来,促使其实现长远发展。

2构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对策

2.1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当前时期,要确保绿色金融能够实现长远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所以,在实际进行产品创新时,需要考虑绿色信贷服务的内容。通过对绿色市场进行完善,鼓励企业采用多层次的股权方式,发展绿色融资,不断提升绿色投资的吸引力,最终实现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促使其产品类型更加丰富,产品交易双方的选择也更加广泛,交易量与市场体量也大大增加。2.2完善财政扶持制度。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发挥其行政作用,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带头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明确市场与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关系,对政府投入进行优化,不断增强创新的力度。通过补贴应用各种政策手段,充分发挥补偿风险与股权投资等的优势,带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确保市场的公平性与有效性。通过对财政扶持制度进行完善,以此可以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助力其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2.3健全绿色金融体制。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其基础和前提是体制。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与经验。考虑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各项工作都能有序开展。通过构建专业的监督需要对其进行顶层设计,构建起更加科学系统的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与权利,确保实施标准更加完善,操作程序更加规范,促使体系,促使执行与监督力度不断强化,进而使得绿色金融体系更加规范。2.4构建监督与管理考核体系。在构建绿色金融的长效发展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不断强化监督管理的体制,构建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具体实践时,可以着手构建绿色GDP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地方政府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测试金融机构环境所面临的风险,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然后,对其进行评估,系统地分析存在的差别,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最后,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确保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得出更加科学的评估结果,以此对企业的内在潜力进行挖掘。2.5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完善的信息沟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信息沟通顺畅,政策制定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管理层的各项决策才能得到有效实施。通过对信息沟通管理制度进行整合,有助于更好地整合环保和财务以及金融与监管等方面的资源,确保信息沟通及时有效,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在此情况下,金融政策也能更加统一,一致性更高,联动机制也更加完善,市场机制也因此能够实现长效发展。2.6强化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地方制度建设,不断强化绿色教育及宣传的力度,更加重视对地方政府与环境的保护力度,更好地宣传与引导绿色发展观念。其次,不断强化对企业绿色教育的宣传力度。企业所具有的生产方式与观念,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效果。要发展绿色金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不断强化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要素投入,并从根本上对绿色金融服务进行优化,促使产品效益不断提升,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权责义务等,为绿色金融的长效发展提供支持。

3结论

在实际发展绿色金融时,需要重视对绿色金融内涵的探究,并且重点分析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环境与市场经济活动等,对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分析,进而确保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机制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涛.关于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9):55-56.

[2]曹翠玲.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J].环球市场,2016(18):13-14.

发展机制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

从概念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指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各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放在平等的位置,坚持客观公正,通过内部子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动,推动相互协作,实现整体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可能独立进行,任何一个区域想要获得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推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的自由流通;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区域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维持,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各个区域的高度自主性,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行强化和巩固;三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满足客观事实,不能盲目进行,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提升经济运作效率[1]。协同理论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相关部门而言,想要真正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明确和完善,就必须做好全面细致的分析,尊重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序参量,提升驱动机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1.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自然资源、技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共同构成了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2]。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化阶段所对应的区域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其演化特征包括:(1)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初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层、中心层和层的静态比较优势,高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变动,属于动态比较优势,能够依照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效率要求,对子区域的资源配置进行即时调整。(2)资源向知识的转变。资源型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型比较优势则是通过能够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如信息、技术、经验等,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相比,高级要素和核心带动作用更强。同时,在初级阶段,区域经济一般都是依靠自然资源进行产品的开发,比较优势的核心是自然资源,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需要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进行改善;在中级阶段,依靠区域比较优势,各个区域都加强了对于产业分工的重视,加强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了经济发展结构的持续调整,使得大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加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等初级要素的作用逐渐被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所取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3];而在高级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稳定,需要做好发展要素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形成区域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确保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大增强。2.区域经济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能量损耗直接决定了其演化阶段,对应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整体层面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是强度的提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和牢固,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大提升;二是损耗的降低,区域经济联系的效果越好,能量的损耗也越少,实现了对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完善的信息支持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逐渐由初级协同向着高级协同的方向转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趋势越发显著。如果区域逐渐能够形成完全通畅的要素流动,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降低能量损耗,还可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高度整合,完成协同跃升[4]。3.区域产业分工。在演化过程中,区域产业分工呈现出几个比较显著的特诊,一是持续优化的分工模式,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变为规则有序,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也更加合理;二是持续增加的子系统数量,各个区域基本上都开始融入到了大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中,需要明确的是,子系统始终都处于大区域产业分工中,并不存在逐步加入产业分工的情况;三是持续弱化的个体特征。与网络整体不而言,子系统的个体特征在产业分工过程中逐步弱化,更多地突出了整体效率[5]。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针对上述三种主要驱动因素,虽然明确了其各自的演变特征和动态作用机理,但是从构建完善驱动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需要深入研究系统序参量的识别问题。1.驱动因素间的序参量识别。三种驱动因素都可能成为系统序参量,而实际上,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序参量会出现动态变化,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规律。在初级协同阶段,子系统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产业分工也没有形成,子系统个体特征显著,区域比较优势是决定子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在这个阶段,系统序参量是区域比较优势。在中级协同阶段,子系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个体特征持续减弱,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在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发凸显,也使得系统序参量产生了动态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序参量相对模糊,既可能是区域经济联系,也可能是两种或者三种驱动因素的融合。在高级协同阶段,经济子系统的区域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区域经济联系也得到了强化,区域产业分工成为了系统序参量,这也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关键驱动[6]。2.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伴随着区域经济协同阶段的变化,系统序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而无论系统序参量是三种驱动因素中的哪一种或者哪几种,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始终是实现序参量与相关变量可靠连接的重要纽带,不仅充分体现了协同学伺服原理的经济学内涵,同时也成为了决定系统协同演变的关键环节。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相互促进。区域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能够推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联系的建立,而可靠的区域经济联系又会反过来锐化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间,要素的交流主要用来商品贸易,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各个区域会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此同时,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的相互引导。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使得反馈的数据量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工作,实现对经济系统的优化和改善,以保障了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7]。不仅如此,通过对区域产业分工的优化,可以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资源的科学分配,对子系统的要素流动可以得到持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的共同升级和转变。(3)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相互依托。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是相互提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则是前者的依据。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想要切实提升区域产业分工的水平,需要以区域比较优势为依托,确保其能够参与到产业分工中,使得区域在经济系统中发挥出最为高效的节点作用,而保证节点的稳定性,则是实现大区域经济系统高效性的关键。区域产业分工可以为节点的规划设置提供指导,并且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可以说,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比较优势互为基础,相互依托[8]。

总而言之,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完善的驱动机制,针对不同的协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在发展初期,应该强调区域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期,应该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构建起高校的信息交流机制;在发展后期,应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同的区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从改进大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出发,构建区域间产业协调机制。

作者:梁卫平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莹.基于哈肯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2]孙菲,罗杰,王梓群,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驱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3,(35):1-2.

[3]李琳,刘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5,(5):67-73.

[4]张燕.产业协调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X):14-15.

[5]杨玉梅,杨俊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行政运行机制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1,(10):106-108.

[6]周绍杰,王有强,殷存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1-148.

发展机制范文篇6

创新发展机制,首先要创新理念。当前,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基础,立足本地资源,围绕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盐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电子等优势产业。同时,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管理,实行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和使用,不吃子孙饭,不欠自然帐。对破坏资源、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矿山、小企业,要坚决关闭,坚决淘汰。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污染大的项目上马。

创新发展机制,要突出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当前实际,重点要建立三种机制。一是创新开发区建设投入机制。建开发区,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光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采取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我们将成立开发区投资开发公司,按照“四个一”的方式融资,增加开发区的投入。即:政府注入一定的资本金、划拨一片土地、剥离一部分资产、提供一个担保,切实解决好投入问题。二是创新土地供给与补偿机制。充分盘活闲置厂房、学校等土地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更多地争取上级支持,做好土地计划报批工作。同时,认真落实土地征用补偿政策,让农民得“大头”,推行现金补偿、社会保险、就业安置三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三是创新激励机制。严格兑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之臣,该奖励的奖励、该重用的重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招商积极性,形成一种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对乡镇引进的项目,不管项目具体落户到哪里,县级所得税收一律实行县乡“五五分成”,以调动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创新发展机制,要把握发展规律。一是把握工业生产布局逐步向园区集中的规律,突出建好大园区。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措施、特殊的办法,加快建设澧县经济开发区,实现“封闭式”管理、“一站式”审批,使之成为澧县工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二是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突出引进大项目。切实按照会议要求,力争每年都引进3-5个重点项目,确保五年内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0个以上,争取新上1个投资几十甚至上百亿的大项目。三是把握工业经济是人才经济的规律,突出培养大老板。进一步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保护企业家,敢于接近企业家、敢于为企业家说话、敢于保护企业家,为企业家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四是把握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动的规律,突出创造好环境。坚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少争多让,不与老百姓争利,不与企业争利;少查多帮,少检查,多服务。

发展机制范文篇7

【摘要】该文根据经济学理论,以现代社会存在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及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失灵、深化卫生改革的建议。【关键词】市场机制;政府调节;卫生改革【Abstract】Themarketfailure,governmentfailureandtheirimpactsonthehealthcaresystemarediscussedinthispaper.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onthehealthreformareproposed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Keywords】Marketmechanism;Governmentadjustment;Healthreform和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具经济效率的,然而,市场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固有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由。但是,政府干预经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更加关注,卫生服务需求正由福利占主导地位向福利和非福利并存、非福利市场迅速增长的局面转变。片面强调卫生的福利性或单纯推行市场化,都不利于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理想状态的政府干预是在健全相关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规则引导卫生服务市场规范运行,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功能。1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业新型产业布局将逐步形成,毋庸讳言,我们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功能。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功能机理,竞争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这是卫生发展所需要的,又是卫生工作所长期缺乏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功能下,卫生气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卫生发展缺乏活力。引入市场机制,再造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组优化卫生资源十分重要。卫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卫生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气构经营管理方面的功能:(1)和目前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在医院补偿中的功能甚微,医院要加强资本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转变;(2)卫生提供者要强化需求导向意识,按需定产,保持卫生服务供求的相对平衡;(3)卫生气构要健全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2政府对卫生的合理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尽管市场调节对促进卫生和经济协调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单靠市场调节来实现,政府的合理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当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在建立规范、高效、平等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科斯(Coase)指出,由政府完全代替私人生产公共物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政府要做的是提供制度,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些制度是在市场机制功能前提下制定的,包括规定并保护产权,为权益交易设立规则,建立进入和退出生产活动的规则,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纠正市场失灵来推动竞争。制度在建立有关经济活动的预期时起着关键功能,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其思想主要就在于此。政府卫生干预应针对因卫生服务产品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能有效修补的领域(剩下的大部分由市场主体自律和他律完成),表现为高质量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协调、相关法规执行的监督、医疗事故和纠纷法律责任的界定追究等,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集中精力和财力,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微观管理制度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弥补了市场失灵,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管理的正式制度布置。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职责具体包括:(1)按照卫生事业作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定位,政府为引导和调控卫生服务市场而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主动承担出资人角色并面向人群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举办少量的预算制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2)政府组织和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角色,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改善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异和享受基本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促进卫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3)政府对卫生资源和技术进行准入、规划和布局,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药师、临床新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宏观上保证卫生服务系统的绩效,将有限的事业经费投向卫生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平衡城乡发展、平衡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4)政府应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加卫生探究投入力度,针对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等疾病,开展病毒学、基因生物学、干细胞等探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5)政府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执法职能,建立集中的强制性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卫生服务透明度,使价格弹性发挥导医功能,降低病人择医的边际成本,并形成医院降低服务成本的社会倒逼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服务[1],反垄断、反倾销、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依法保护人群享有的各项正当健康权益。3卫生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有机结合卫生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为保证卫生服务公平和可及,消除市场失灵对卫生保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对卫生筹资和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发挥功能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提供服务、负责筹集资金和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控管理。目前的趋向是政府作为医疗服务直接提供者的职能在减弱,作为筹资者的功能有所增强,作为调控者的功能越来越强。同时,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在卫生资源调配、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应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弥补政府计划管理的不足。对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对发育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应办法去促进市场发育,建立使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环境,而不应采取办法代替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对政府干预过多或不适当干预造成的市场功能障碍和政策性市场扭曲,纠正这类市场缺陷的方法就是政府退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只有把本该由市场决定的空间果断还给市场,才能集中精力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行业管理和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需要的,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承担的一些任务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以提高效率。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划分,使两者各就其位,各显其效,避免政府职能“缺位”或“越位”。卫生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计划手段,履行政府发展卫生事业、实现卫生公平的职能,解决市场失灵新问题,全面统筹卫生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增强卫生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发展对卫生不断提高的效率要求[2]。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计划调节整体、宏观和长期性的调控优点,又要发挥市场调节决策快、效率高、重需求、讲竞争的特征,对外部效应大的公共产物品实行政府负责、财政预算保证的政策,不收费或低收费;对外部效应小的混合消费品及私人消费品价格可放开,由市场调节。至于一定时期和地域、计划和市场结合比例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总之,一个成功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清楚的产权、开放的市场、相关受遵从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和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从来就是相互依靠的经济调节手段,二者都存在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消除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3]。随着国内卫生改革的深化,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放松管制、加强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诚信的道德氛围,通过市场配置卫生资源,以克服政府管制带来的低效率。在医疗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依据主要来自矫正和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健康长寿和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卫生目标。【参考文献】[1]钟国伟,钟仁昌.医疗服务市场缺陷和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1):7-8.[2]程广德.卫生和经济协调发展辨议[J].卫生经济探究,2004,20(12):20-21.[3]郑大喜.试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功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2):716-718.

发展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融资机制融资模式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天津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条件,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蓟县、宝坻等县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农业在向规模化阶段发展时,资金如何保障,各资源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涉及到融资机制和融资模式等融资问题。天津市只有解决好融资问题,设施农业的产业升级所遇到的资金瓶颈才会被有效打开。

一、设施农业融资问题概述

设施农业又叫设施型农作制度,是通过人工构造的设施,采用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造自然的微环境,为动、植物等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实现高产、高效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生产初始投入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供给、资金供给、技术供给和劳动力供给。在市场化条件下,这些要素供给最终都归结为资金的供给。发展设施农业投入是关键,资金是难题。因此,设施农业的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设施农业融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各资源主体间的资金供给关系即融资机制问题;二是设施农业项目的资金以何种方式筹集即融资模式问题。

二、天津市设施农业融资机制的锻造与创新

由于设施农业的初始投入较大,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最终都依靠高技术含量的高产出来加以回收,并使投资者获利。从投入到最终收回成本,通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的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有效的融资保障体系,并随设施农业的发展而加以创新,首先是公共管理者即政府的责任。

1.设施农业融资渠道和方式

设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三种类型的投入。一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形式的投入,如电力、道路、桥梁、水利和教育等的投入。二是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投入,即不能完全避免“搭车者”的产品投入,如农业生产区域内的专属电力、道路、水利和环境等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性建设、产品销售的共同渠道的建设等。三是私人产品形式的投入,专属服务于特定生产者的需求。

显然,不同类型的投入,因其投入的回报机制不同,对融资渠道或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针对上述三类投入,天津可供设施农业融资选择的渠道和方式如下。

⑴财政融资。主要适用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投入,即设施农业所依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财政投入和财政再融资投入。财政融资方式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是设施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由于其财政杠杆作用,对设施农业的作用直接而猛烈,对整个社会的溢出效应大;但是也存在使用效率低和支出成本高的一面,因此设施农业要步入健康良性的轨道,还必须借助更多的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⑵信贷融资。主要适用于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投入,即设施农业的专属公共性设施建设支出和专属服务于特定生产者的直接的生产性设施支出,包括政策性金融信贷和商业性金融信贷。政策性金融信贷由支持农村长期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和其他政府指定的农贷机构提供并管理,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天津市在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信贷上,已经发展出“蓟县模式”。涉农的商业信贷与其他信贷只有信贷投放领域的差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信贷很难为农村提供足够的长期的基础设施资金,而侧重于解决具体设施农业生产者的短期资金需求。而这又取决于设施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

⑶合作融资。从商业组织的发展过程来看,合作制的产生早于股份制;农业生产者的分散化和生产地域的相对集中化,为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合作融资在融资次数上成为最普遍的农村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非常普及,而西方的合作融资发展更加久远。在管理方式上,合作融资的行业自治性非常强,政府除了行使央行职能外,不会实行过多干预。

⑷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在组织形式上比合作融资又前进了一步,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来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股权融资提供的资金量非常大,在我国的东北等农业大省,有过运用。2008年,福建省产生的股份制设施林业扩大化的现象,是设施农业的又一重要发展。股权融资(发行股票)的实现通常要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债券融资一起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服务。

⑸其他融资。包括农民的主体性融资和民间融资等。设施农业的创业主体是农民,围绕这一主体范围内所进行的直接融资活动,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有资金和农民之间的投资、抵押、借贷活动。在我国农村流动资金逐渐充裕的今天,这些融资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出来。

2008年下半年,也就是我国物权法实施近一年,中央开始反思并宣示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土地融资在得到法律支持后,进一步得到政策的支持。土地的流转问题解决后,土地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媒介。土地融资在上海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有成功的范例。

2.天津设施农业融资机制的创新

⑴天津市在设施农业融资机制上的既有创新。我国的很多地方,在设施农业融资方面,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做法,也进行了局部的或整体的创新,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浙江义乌市等地的农村合作银行(刘丽庆,2007);福建石狮市的“标会”和农村合作基金会(韩俊等,2007);山东蒙阴县的传统信用社贷款和民间拆借并重(王业官,2007);台湾的合会(李晓佳,2006);等等。

天津市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家开发银行信用业务,勇于创新,在一些地方也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设施农业融资机制。如,①蓟县创立的“3+2+1”的设施农业融资机制。“3”是指建立三个县级融资服务平台,即管理服务平台、担保服务平台、承贷服务平台。将县人民政府银政合作办公室作为管理服务平台,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推动、监督。与新农村建设担保服务平台和贷款支持服务平台一起,组成了适应银行贷款需要的设施农业融资保证机制。“2”是指建立两个乡级融资服务机构,即乡镇银政办和小型担保组织。乡镇一级银政合作办由乡镇主要领导、财政、农经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能是项目的调查汇总和贷款的进度监督以及贷款的回收;小型担保组织由乡镇银政合作办成员、贷款村两委会成员组成,共同为本乡镇、本村贷款进行贷款管理和担保保证。在农村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由村委会组建贷款贷后管理组织,提供用款农户的基本情况、贷款使用情况、本金和利息的催收、反担保抵押物的处置。“1”是指每个贷款户都要参加一个专业合作社或一个信用联保小组。蓟县模式以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为基础,为设施农业提供了组织、管理、担保、服务等环节的融资便利。②宝坻创立的“四台一会”设施农业融资机制。利用镇级管理平台、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为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撑。

⑵天津市设施农业融资机制进一步创新的思路。①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建立起对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出台“加快特定优势产业的设施农业发展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对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做出具体规定,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②创新信用借贷方式,建立农业发展信贷支持机制。例如,建立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解决农户大额资金需求。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实行小额信用贷款证管理。③设立村民发展互助基金,建立农业发展互助机制。采取“政府铺底、农户入股”的筹资方式支持农业发展。④着力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农业发展市场融资机制。围绕主导产业的设施农业本身和相关的三产综合开发,发掘经济效益潜力高的项目,利用外来资金进行开发。

三、天津市设施农业项目融资模式及其选择

如前所述,设施农业的支柱是高附加值的优势项目及其产生的规模集群效应。有了这样的项目,就可以利用现代的项目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的作用,使设施农业的发展步入快速轨道。

1.规模以下项目与小额信贷

设施农业项目的规模,是决定项目融资模式的最主要参照指标。我国的设施农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者为主,因此,小额信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农村试点小额信贷。中国的试点主要依靠补贴,由非政府组织实施,很难有效、迅速的推广他们的经验,所以没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定程度的覆盖率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从事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般由农行、扶贫办及扶贫社操作)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

小额信贷在天津的成功范例除蓟县银政合作的小额信贷模式外,还有天津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成功地利用小额贷款帮助城乡妇女自主创业,小额信贷起点为4000元。天津妇联、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发起成立天津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是为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治理结构合理的专门管理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资金管理中心、天津财政局、天津市劳动局、中国银行等都是小额信贷计划的参与单位。

天津市发展规模以下项目的设施农业,可以利用小额信贷具有门槛低、易获取、见效快等特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小额信贷借款期短、利息高、还贷风险大的弱点。这就要参照蓟县模式,对小额信贷的组织、提供、担保和服务等进行改进。一是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问题。当前是天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较佳历史时期,贷款需求日渐放大,各级人民银行应扩大再贷款支持,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二是提供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措施,降低小额信贷的成本。三是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储备,多元渠道消化小额信贷损失。种植、养殖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天津市也应采取措施建立小额信贷的保险基金,降低小额信贷供给方的风险。四是提高小额信贷运作效率,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包括杜绝对农业贷款减免的随意性,以提高农民的还贷信用意识;县区、乡镇地方政府部门应严防行政乱作为,避免不当行政干涉小额信贷的运营工作,如违背项目融资规律,指定贷款对象,导致小额信贷投资失败和损失。

2.规模项目与项目融资模式

规模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主要是综合性的设施农业园区,科学布局,同步建设。可进一步细分为温室蔬菜水果区、农产特产种植区、生态科学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饲草料种植区,等等。

目前国际国内项目融资运作成熟的模式有: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融资、TOT融资、PPP融资模式、PFI融资模式、ABS融资。天津市设施农业可以借鉴的模式有:

⑴产品支付。产品支付是设施农业项目在投产后直接用农产品来为贷款还本付息,而不以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偿还债务。在贷款得到偿还以前,贷款方拥有项目的部分或全部产品,借款人在清偿债务时把贷款方的贷款看作这些产品销售收入折现后的净值。我国在订单式设施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产品支付的借贷方式。

⑵融资租赁。在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设施农业项目中,项目的管理者向经营融资租赁的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租赁,由该金融机构购入设备,提供给设施农业项目,该项目分期以租金形式支付给金融机构该设备的价款及孳息。

⑶ABS融资。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以设施农业项目资产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提高信用等级计划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具体运作过程是:①组建一个特别目标公司。②目标公司选择能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对象。③以合同、协议等方式将设施农业项目未来现金收入的权利转让给目标公司。④目标公司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由目标公司信用担保,由其他机构组织发行,并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项目建设。⑤目标公司通过设施农业项目资产的现金流入清偿债券本息。ABS融资模式的筹资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适合规模非常大且有政府强力支持的设施农业项目。

3.利、害参半的第三种可选模式:发展中的民间内生融资内生融资,是指“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份的资金运动”;具有地方性或草根性、内生性、总量规模大但单个规模有限、参与各方有高度的信息对称性和信息完备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冯兴元等,2006)。设施农业可以利用的内生融资有:互助形式的民间直接借贷,民间直接高利借贷,合会(标会等),典当或寄卖,集资,对缝业务,民间票据贴现,民间租赁融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银背),私人钱庄,等等。就设施农业的融资顺位而言,内生融资有时会很靠前。

我国中央银行、一些高校和学者都曾对我国内生融资的规模进行过调查和推算,但结果大相径庭,大致范围是每年在2000亿至1.4万亿(时间范围是2002—2005年)。根据学者的研究(韩俊等,2007),由于“贷款太难,贷款期限太短,贷款利息太高,手续太复杂,金融服务品质太差”等原因,正规金融(外生融资)难以满足设施农业的资金需求(根据杜志雄2000年和2001年对苏、皖两省的调查结果计算,满足率约为17%)。同样的调查显示,在接受正规信贷的设施型农业企业中,有50.4%同时也接受内生融资。

由此可见,天津市设施农业也不可能回避内生融资模式。2008年11月26日召开的天津市农口与金融机构重大项目对接会,80个重大现代农业项目的资金缺口是1200亿元;由此估算现代农业(主体是设施农业)的全部资金缺口应在4800-6000亿左右。而天津市小额信贷的年供给资金能力在2亿元(由2003年的7.8亿降到2006年不足1亿),2006年度天津市全市范围银行贷款余额也只有300亿,可见设施农业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全部通过外生融资来满足。

内生融资在天津大邱庄、安徽颍上八里河风景区、江苏华西村,都发挥过作用。天津市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好内生融资,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服务。

⑴利用好内生融资的优势①天津市民风淳朴,利于内生融资的开展。基于人缘、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和民间非正式制裁机制,借贷双方相互了解,信息充分且对称,借贷关系嵌入社会网络和传统民间社会制度之中。②借贷简便,利于在天津农村实行。内生融资不用担保或者担保门槛低,担保品在民间易于获得。③天津农村地域范围小,因此借贷范围狭小,借贷双方存在亲缘关系、工作关系、商业交易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等,内生融资易于发生和执行。

⑵克服内生融资的劣势①内生融资的信任和制裁机制容易因融资关系突破传统关系人或融资范围不当扩大,而遭到破坏。天津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较长而寒冷,设施农业投入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方式具有连续性,所以对内生融资模式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依赖性高。②内生融资的运作质量,还取决于天津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因此适用范围小、运作质量低。③天津市毗邻政治中心,与江浙等地不同,内生融资的法律风险高。由于我国政府对非正规融资长期采抑制政策,内生融资活动及其创新,面临的法律监管风险极高。这些都有待于设施农业融资所依赖的金融等经济环境的改善,来获得解决。

参考文献:

[1]樊勇明.公共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2]郜庆炉.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发展机制范文篇9

一、科技金融支持“民参军”企业的时代内涵

(一)国家创新战略的政策要求。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想要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经济发展引擎转换及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①。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与综合实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深化改革才能突破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深化军民融合,建立健全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实现军民科技共享(黄朝峰等,2013)。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70%的技术创新,需要有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才能保障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统筹发展。2017年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探索科技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军民融合,建立政府、军工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为主体多层次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为军民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相匹配的融资需求服务”。(二)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经济下行压力趋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支持改革深化,为经济发展更换引擎、增加动力的重要途径。金融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以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求。科技金融作为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目前科技金融以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多层次融资渠道构建、财政政策支持等模式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民参军”企业作为科技型企业的一部分,因为其参与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与其他科技型民营企业相比融资更为困难。在军民融合背景下,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方式,通过科技金融制度创新、效率提高、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可以为“民参军”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实现科技金融创新与“民参军”科技型企业的协同发展。具体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三)“民参军”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民参军”科技型企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民融合战略中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体之一。“民参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关乎国防科技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制度不健全,使得融资问题成为阻碍科技型企业发展①来源于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老大难”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发展(邓冰武,2019)。“民参军”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资金投入大、研发风险高、可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薄弱,需要专项金融服务,科技金融作为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复制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域。为更好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科技金融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持,有必要根据民参军企业生命发展周期所需资金支持(如上表),探索科技金融与军民融合结合的途径。

二、国外科技金融支持军工企业模式分析

(一)美国模式。美国在冷战时期不断进行军民融合的尝试,冷战结束之后,为解决武器装备市场产能过剩和国防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扩大的问题,美国通过不断出台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大力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正式开始军民融合发展。1994年,美国出台《联邦采购精简化法案》,废除55条并修改175条相关条文,简化采购合同程序,允许国防采购部门与非军火商直接合作,鼓励民营力量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同年《规范与标准:办事的新方法》,在严格控制军用品规范使用的条件下,鼓励采用民用标准,降低民企参军标准。此后美国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机制,实现了经济与国防科技建设的良性发展,其中民营力量是美国军民融合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由于依靠国防经费支出无法满足美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美国利用其完善的市场与资本机制实现了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发展“军民一体化”模式。美国政府通过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两种模式为本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其中公共科技金融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形式支持军工企业发展。美国国防部成立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每年投入国防总研发费用的4%~6%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同时设立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和快速创新基金(RIF)。SBIR年度计划投资约10亿美元,STTR年度投资计划约1.12亿美元,RIF主要资助STTR第二阶段的企业,2011~2016年共资助14亿美元(已停止资助),SBIR主要资助空军及海军两个部门,占据每年资助资金的60%。其中SBIR/STTR资助海军创新计划运行程序见图2。美国的公共科技金融还使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参军民企。为了鼓励风险资本积极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税收优惠和风险分担支持投资参与军民融合。比如对风险投资总金额的60%免税,总金额的40%只征收50%的所得税,成立的小企业管理局(SBA)为风险资本提供投资总额80%的担保比例,有效吸引了民间资本。美国的市场科技金融利用发达的商业资本市场,包括风险投资体系、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灵活的债券市场等,帮助军工企业融资。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参军中小民企提供直接贷款、协调贷款、担保贷款,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融资。财团与企业“联姻”的科技金融融资机制使得美国出现了波音、雷神、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诺思罗普•格鲁曼等上市军工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是美国军民融合的主力军。这些企业的股东包括先锋集团、道富集团、摩根财团等控制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和基金的财团,这些财团凭借自身资本管理及运作的丰富经验帮助美国军工企业获取大量订单,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机构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使得财团和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循环体(张雪梅,2019)。在1996年之后,美国政府不断通过成立商业技术转移办公室(CTTO)等相关机构去解决“民参军”企业风险投资需求,创新军民融合风险投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实现社会资金向军工企业的投入;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军民融合资产证券化。2000~2009年美国四大军工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占比分别为70.5%、26.75%、2.75%。债券融资的方式满足了军工企业融资和不影响股权的现实需求,得到军工企业的青睐。绿色信贷ABS作为一种可交易证券资产,具备分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作用,在美国军民融合企业债券融资中占据较高的比例,2004~2018年期间一直保持35%的占比(周全、程向阳,2018)。(二)日本模式。由于受到战后协议的限制,日本无法拥有专属的国有军工企业,日本的国防科技研发主要由民营企业承担。通过这种“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日本逐渐建成以三菱重工、川崎、日本制刚等军工企业为支撑的国防科技研发体系。战后协议的限制使得日本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日本不断完善民企参军相关法律体系,在科技金融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制定金融优惠政策、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国际金融投资体系等形式,支持国内军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日本军工领域科技金融引导机制(见图3)。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下,日本的三菱、川崎、NEC等军工企业得到了大量的研发经费补贴及军工订单,保证其在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的不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2016年三菱重工及川崎重工在军品收入方面分别达到36.7亿美元、17.3亿美元,占据自身总收入的10%以上。为了鼓励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吸引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参与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日本通过金融倾斜政策对参与军工产业的民企实施金融优惠,为中小科技企业减免研发经费多达6%,不断拓宽参军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日本特别注重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及科技研发的合作。通过与国外进行技术研发合作,不仅提升了日本的军工生产水平与军民融合水平,也为日本引进了大量的国际投资,进一步完善了日本军民融合科技金融体系,实现了日本军民融合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与协调发展。总体来说,日本的金融支持以政策金融为主。(三)俄罗斯模式。与日本“以民促军”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同,俄罗斯是典型的军工国有制国家。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对于军工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意识到将军工行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结合到一起的重要性,开始改变国有单一的军工企业发展模式,对国有军工企业采取股份制、私有化改革,激发军工行业活力。俄罗斯以“军转民”为主,通过“军转民”促进“民参军”的方式发展军民融合,同时进行军工行业体制改革,为提高军民融合质量,不断完善军民融合相关法律,加强金融对军工行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面对军工行业资金短缺的短板,俄罗斯加大对军民融合的财政及金融支持。在财政扶持方面,从原有众多军工企业中选出500家左右,推出“民用技术重点领域的研发计划”“高校和基础研究集成的国家支持计划”“俄罗斯电子技术发展计划”“国防工业改组和军转民计划”“国际热核反应堆及其研发支持计划”,进行政策重点扶持。2001年对于研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军工企业免除4%的营业税;2002年底将增值税从17%降到15%,将利润所得税从35%降到30%;2007年采取出口返税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参军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参军民企的利润率,促进了本国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俄罗斯于1998年成立了国防工业金融改革委员会,根据军工企业的性质,对军工企业实施不同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支持建立“军工—金融”一体化集团。资产证券化为俄罗斯军工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效支撑了军工企业私有化进程。采取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支持军工企业发展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支持股份制军工企业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政府为相关军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由国有银行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推动军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成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为技术导向型企业提供高达2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为参军企业提供科研项目金融支持,设立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为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帮助。国家提供订单担保,吸引民间资本往参军企业领域流入。但是由于俄罗斯历史因素,造成本国军民融合财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军民融合的发展质量。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本往军民融合领域流入,提升本国军民融合质量,俄罗斯于2012年成立国防高级研究基金会,借鉴美国DARPA创新模式,整合国家科技力量资源。俄罗斯在不断调整对军工行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金融支持多元化的趋势。

三、国内民营企业参军问题分析

截止到2019年8月,我国已经获得武器装备研发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5728家,相比2016年的1000多家民营企业,增长了472.8%,民营企业参与到军民融合产业的预研、科研、购置、维修等多个程序②。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在政策支持下发展形势良好,“民参军”在军民融合中的作用和贡献逐年增大。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我国“民参军”产业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参军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信息沟通不对等、民营企业参与门槛高和参与度不深、融资难与财政支持少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参军”企业的参与热情,影响军民融合双向技术的转化,将影响我国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质量,降低我国在国防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力(张银平,2018)。(一)准入流程较复杂。世界科技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经验显示,军工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的主要供给方,而“民参军”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参军”的本质就是吸收民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国防建设中去(徐辉和许嵩,2015)。国防科技关乎国防安全与国家机密,从国家安全及利益角度考虑,对于参与军民融合的民营企业有着严格的准入要求,必须设立“民参军”企业准入制度。“民参军”企业必须办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武器装备生产保密资格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资格证书。参与军民融合的民企遭遇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诸如市场、技术、信息、程序等方面的壁垒,其中程序壁垒的影响最为重要(黄朝峰等,2013)。程序壁垒主要体现在行政审批程序多,且存在军地重复审批、缺乏统一管理,造成在现有体制下,参军民企将面临资格审查部门的多重审查,审核流程多而复杂,最终的资格审批权又多集中在省部级及以上相关部门,造成“民参军”企业资格审查及审批时间长达3~5年,提高了“民参军”企业的参与成本,使得一部分企业望而却步。王海涛等(2016)通过对全国86家民参军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对“民参军”信息渠道、合作方式、资质情况、经济质量效益、竞争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民参军”企业存在渠道不完善、参与程序繁琐、竞争环境不对等等问题,打击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现行准入制度和管理工作存在着制度衔接不畅、审查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准入“门槛”偏高等问题,迫切需要改进现行民参军企业准入的管理制度。(二)民企待遇不平等。由于我国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及国内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存在的固有障碍,造成“民参军”企业在参与军民融合时存在很大的体制壁垒及进出壁垒,导致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在待遇上与国有军工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装备承制单位名录》中民企参军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参军民企订单数量及金额较少,民企绝大多数参与二三类配套层次,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中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缺乏与国有军工企业的竞争及议价权,这与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GDP的50%、技术成果的70%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民企待遇不平等问题在现有军民融合体制下一直存在,在同一竞争市场上,民营企业获取订单较难,而相对容易且利润较高的订单被国有军工企业优先获取,民营企业往往得到国有军工企业不愿参与或者无法做出的订单。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产业市场上的不对等地位,将影响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军工企业政策支持,军工企业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方面享受到丰厚的优惠,而“民参军”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程序较为复杂,审核也比较严格,这是现有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形成的障碍。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对等现状,造成民营企业在投资与融资方面遭受到不平等待遇,无法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各种优惠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参军”企业的积极性。由于军工产业的特殊性,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获取技术研发、技术需求等相关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参军”产业的发展,拉高了企业获取订单的成本。(三)民企融资问题分析。1.投融资渠道不畅。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仍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融资难题一直影响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科技型企业,“民参军”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更为强烈,融资难度也相对更大。民营企业参与的军民融合产业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为了实现科技研发,民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先进的设备仪器、聘请高新技术人才、建设研发基地,而且科技研发存在失败风险,需要大量资金保障科技研发的持续性。由于存在不可控的风险及现有体制机制下“民参军”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造成金融机构进入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将承受政策、法律、信息不对称等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增加了“民参军”企业融资的难度。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不断进行科技金融与军民融合的探索,建立科技军民融合金融服务平台,但目前参军民企主要的融资方式仍来自于银行贷款(陈平和涂光宇,2018)。相关法律不健全、金融体制与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之间存在障碍,影响了社会资本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多元投入,造成参军企业融资渠道不畅。2.财政有效支持不足。由于我国金融支持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尚未成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以财政支持为主,由于财政资金投入的有限性、参军民企与国有军工企业处于不对等地位,财政资金对于参军民企的支持很少,每年数百亿的国防技术补贴费用都拨付给传统军工企业,参军民企无法享受到应有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政策,这进一步增加了民企的资金短缺困难,不利于军工产业市场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这是现有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现象,想要解决参军民企市场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必须从顶层设计制度端进行改革(张银平,2016)。3.金融资本有效供给不足。“民参军”企业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强、生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而企业前期研发投入较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由于自身影响力较小,在市场上获得订单的能力较弱,因此获取订单的数量及订单金额较少,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由于军工企业管理规范制度对回款资金有着严格的审批过程,造成民营企业资金回款较慢,影响民营企业科技再生产和科技研发的进度,参军民企在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将面临更为严格的信贷评审机制,也造成金融机构对参军民企信用贷款额度较低,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风险投资体系、信用担保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资本市场受政策影响过大,无法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根据“麦克米伦缺口理论”提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民参军”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金融机构在充分考虑风险的基础上,往往选择“惜贷”,在借贷市场上呈现出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参军民企由于轻资产、重技术,往往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造成这类企业无法在股市、商业银行方面获得相应的研发资金,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提高了融资成本,进一步加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科技金融解决参军民企融资问题的机制选择

发展机制范文篇10

依法行政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依法行政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保持和发展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工作的良好势头,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划(20**年—**年)》,现就深入持续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对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主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中,充分认识新的形势对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和保障力量,适应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需要,就是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社会主体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科学发展新模式纳入法制轨道;就是要推动改革创新,消除影响和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落地,变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措施,及时跟进改革进程,并引领改革的实践;就是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约,着力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利益格局,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国土资源法律政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紧密围绕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要求,深入持续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

二、围绕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要求,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一)抓好部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贯彻实施,切实提高执行力。

抓依法行政一定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当前重点要抓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贯彻实施。按照规划要求,今年要基本形成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体系,20**年至**年为检查总结和巩固提高阶段,部将制定下发考评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依法行政预检,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验收。

前段时间,部已在全系统部署开展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检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项对照规划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查找差距、弥补不足,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通过省内自查、互查,对所属各市、县依法行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省要推荐3-5个依法行政工作实、特色显、效果好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计划单列市推荐1-2个),作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的候选单位,形成经验材料,最迟于12月底前报部。部将适时采取适当方式对被推荐单位的情况进行抽查,报部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审定并公示,作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在全系统通报表扬,并作为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结束时表彰先进的基础。同时,每省也要确定2-3个依法行政工作不力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这些依法行政工作不力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重点解剖,帮助他们通过分析检查找出差距,提出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尽快消灭工作死角。中期检查完成后,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可以结成对子,相互深入到对方的市、县国土资源局、乡镇国土资源所等基层单位,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

(二)加快推进法律制度立、改、废,完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

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立法工作。抓紧建立和完善法律层次明晰、调控范围明确、相互配套协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体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起草或参与起草法律法规,要围绕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共同责任机制、开源节流机制、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机制等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土地督察、土地利用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业权市场建设、征地补偿安置、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领域的立法。部将加快《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修改论证,尽快形成修改稿。结合两法修改,适时对国土资源法律、行政法规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建议,定期对国土资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衔接问题。

加强对改革试点的指导和立法后评估工作。要正确处理立法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改革需要突破现行法律规定的,只能经授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其他地方仍要严格执行现行法律规定,局部改革取得经验后要及时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的高度统一。要坚持法制建设与法律实施并重,建立国土资源行政法规、规章实施后评估制度。部将定期组织开展对国土资源规章执行情况的检查,尝试开展立法成本效益分析,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

(三)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加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

切实推进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当前尤其要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和任前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评为重点,大力提高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以实施国土资源听证制度为重点,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透明度;以事前合法性审查、事后定期清理为重点,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大力加强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保障其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

加强对市、县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指导和监督。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度,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依法行政考核除了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现场考察等方式以外,要重点开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案卷评查。今年年底前,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决定》要求和部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对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及主要领导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在省内国土资源系统通报,并抄送国土资源部。依法行政考核情况要与奖励挂钩。

强化基层国土资源所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要把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作为深化地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界定基层国土资源所执法职责,改善基层国土资源所的经费、人员和工作条件。要梳理编制基层国土资源所执法手册,简要标明执法的具体法律条文依据、执法标准、执法流程、执法文书及标准用语、执法责任等,统一基层国土资源所标识。依托基层国土资源所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建立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

认真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要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积极受理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行政复议申请,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梳理和细化工作流程,明确信息产生和公布等各环节中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作为各单位政务公开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标。部将坚持每年对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检查,并在全系统通报,评选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先进单位。

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建设。夯实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的基础,主动适应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根据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要求,及时梳理执法职责,建立岗位责任体系,坚持执法公示制度,使依法界定行政权力和执法职责成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继续扩展政务大厅(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统一受理、限时办结、结果公开的审批事项范围,逐步增强网上办证、查询、交易、监控等服务和监管功能。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要把内部的工作机制联动起来,法制、纪检、人事等部门联合实施绩效奖惩和责任追究。要把内部评议和外部评议结合起来,采取不同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特别是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

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有关信息在部门与政府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为落实共同责任创造条件。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71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3号)的精神,认真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令第15号),加强政府协调和部门联动,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充分调动群众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构建矿产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落实共同责任。

三、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为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行政是行政机关的根本准则。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核心标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真正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保证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加快推进本机关的依法行政进程。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于每年初制定下发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或要点,集中精力抓重点任务的落实。部将每年确定一至两个重点制度,开展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20**年起,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依法行政领导小组抄送上一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报告,报告情况将纳入依法行政工作的考评内容。依法行政工作报告经审查批准后,除依法应当保密和特别作出说明的内容外,向社会公众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