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1:19:33

方言范文篇1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目前已有的几种湖南方言分区作了分析和评论,其中,重点讨论了周振鹤

和游汝杰的分区。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区方法(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并用这种方法给湖南方言重新

分了区,分区结果用湖南花鼓戏的流行区域来作验证。第三部分,结束语。

一湖南省方言分区述评

1.0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湖南方言已有了五种分区。这五种分区分别是:杨时逢先生的分区(

1974年,台北,《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442-1447页,下简称《报告》),日本学者@①伸久先

生的分区(1979年,东京,《湖南诸方言》,载

《中国语学》226期,下简称《分布》),湖南师院中文系的分区(1960年,长沙,《湖南省方言普查

总结报告》(石印本)240-247页,下简称《总结》),鲍厚星和颜森的分区(1986年,《湖南方

言的分区》,载《方言》1986年第4期,下简称《分区》),周振鹤、游汝杰的分区(1985年,《湖

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载《方言》1985年第4期,下简称《背景》)。这五种分区,从方法上看

各具特点,从结果上看互有参差,下面,我们将其分成两类来讨论。

1.1.1杨时逢先生分区的方法是:“把某一处的方言特点归纳起来,取它最重要的不同特点,声调

的类别,音韵特点,开合口及调类等区别,来作分区的条件。”实际工作中,杨时逢先生用作分区条件的特征

条件有十二项。根据这些分区条件,杨先生把湖南方言分成五个区。第一区是“典型的湖南话”,第二区“大

都跟第一区差不多,第三、四两区难以命名,第五区接近西南官话”。对这个分区结果,杨先生自己也很不满

意,认为“不很理想”。对这个结果,方言学界也议论纷纷。鲍厚星认为《报告》把长沙和慈利、平江、浏阳

等地画一区,把衡阳和常德画为一区都是不合适的(见《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的文字说明部分,载《方

言》1985年第4期)。《背景》则认为《报告》的“分区图有些支离破碎,难于令人满意”。我们的看法

是:《报告》立足于语言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湖南方言的真实面貌,如一、二两区的大多数方言点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属湘语系统,第五区划归西南官话也大体无误,至于作出的方言分区图看去有点支离破碎

,只要符合语言实际,也不应算是作者的错。但勿庸讳言,《报告》的分区也与湖南方言的实际情况有相当的

出入。如湖南的郴州、蓝山、嘉禾等地,按《报告》上列出的语言材料就应划归西南官话(见黄雪贞《西南官

话的分区(稿)》,载《方言》1986/4),如果考虑到这些地方的双重方言性质则可暂列为双重方言区

来处理,具体分区待查明全部情况后再作决定(见鲍厚星《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中有关的文字说明,载

《方言》1985/4)。《报告》分区偏离语言实际的原因主要是:提出的分区条目有综合无系统,不能总

括湖南全省的语言实际,用这样的条目来分区,自然要影响其分区质量。

1.1.2《报告》的分区中,长沙和城步同属第一区,与城步接境的武冈却属第二区。对此,《背景

》批评道:“城步跟长沙不但主要的语言特征相差甚远,而且很难通话,而城步跟武冈则语言大半相似,交谈

也不很困难。”在这里,《背景》用来衡量分区质量的标准看来是两条:主要的语言特征和通话程度。可以据

此推知,如果甲乙两地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相近或相同,能通话或通话不大困难的,就应划为同一方言区,如

城步与武冈,反之则否,如城步与长沙。可见,这两条不但是检验分区结果的依据,也是分区时应遵循的标准

。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在对《报告》的批评中提出来的,但由于它们在方言分区中关系重大,有必要略作进一步

的讨论。

先谈“主要的语言特征”。

到底长沙、城步和武冈三个方言点各自“主要的语言特征”是什么,《背景》并没有明确指出。倘若真的

只用一两条特征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方言分区的话,那不但《背景》对《分布》的批评难以成立,而且《背景》

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分区也属多此一举。因此,《背景》据此批评《报告》不但不得要领,而且还自相矛盾。究

竟某方言区有没有“主要的语言特征”,“主要的语言特征”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对此,方言学界有种种看法

并有过大量的分区实践,笔者的看法是:由于“主要的语言特征”难以确定,宁可用方言的“区别性特征”来

代替它。在分区实践中,这种“区别性特征”可以通过多方比较来抽取。根据分区的需要,可以用一条,也可

以用多条。这些分区条目不论是“一”还是“多”,都要求对内有尽量大的周遍性,对外有尽量强的排他性。

用能否通话来检验分区结果也是值得考虑的。就《背景》的分区而言,也不乏同一区中有不能通话或通话

困难的,如第三片中的湘乡与零陵,而分属两片却也有通话不大困难的,如第二片的怀化与第五片的郴州,等

等。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同属一个方言区中的不同方言点可以有不能通话的,如闽语区中的厦门话和福州话

;而不属同一方言区甚至不同的语言也有可以通话的,如德语和瑞士语。这是因为,能否通话不仅决定于两种

方言的相似性,还决定于两种方言的交际频度。一九八七年笔者曾以湖南师大中文系八四、八五、八七三级的

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过外地同学对长沙话的可懂度和认同感,经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是:

大体听懂基本听不懂大体相同基本不同

八四97.5%2.5%34.6%65.4%

八五95.7%4.3%25.5%74.5%

八七62.8%37.2%12.2%87.8%

据上表中八四级与八五、八七两级同学对长沙话可懂度和认同感的区分比值的差异可以看出交际频度与它

们的比例关系。而且,通话程度还受城乡、职业、年龄甚至性别等条件的制约。事实上,既难于把它作为一个

分区因素来参与分区,也难于把它当作一个可靠的标准来衡量分区结果。

1.1.3第二种是日本学者@①伸久先生的分区。《分布》据以分区的材料也来自《报告》。方法是

:根据“古全浊声母的变化”绘出方言图来进行分区。《分区》把湖南方言分为四种“型”,定名为“江西型

湘方言”,“北方型湘方言”,“老湘型湘方言”和“新湘型湘方言”。国内学者一般是把“江西型湘方言”

看成赣方言或赣客方言,把“北方型湘方言”看作西南官话。《分布》的分区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特征法。《背

景》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简便,但是按这个标准作成的分区图也不能反映湖南方言的实际。”《分区》将湘

西的永绥(花垣)、乾城(吉首)、保靖、永顺、古丈、泸溪、辰溪、沅陵等地划归“老湘型方言”,对此,

《背景》指出,“@①伸久将古全浊声母只要今平音读浊音的也包括在内,湘语的范围自然要扩展到上述永绥

等县。事实上永绥等县的语言特征与西南官话的特征大部分相似,反以这‘半条’特征将其划入湘语南片是不

妥当的。”《背景》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单一特征判断法的优点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分区结果清晰正确,

缺点是往往以偏概全。在方言区的交错地带和过渡区域,在方言面貌因长时期的交融渗透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地

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尤其差。

1.1.4第三种是湖南师院中文系的分区。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零年,湖南师院中文系承担了湖南全

省的方言普查工作,当时共调查了八十七个县市,后由彭秀模、曾少达等同志根据调查材料写成《湖南省方言

普查总结报告》。《总结》中对湖南方言作了分区工作。方法是:根据分区者对湖南方言的一般印象,“先把

几个较大的土语群最明显的特点归纳出来,然后把特点大部分相近的土语群合并为一个方言。”方言区的范围

基本上定下来后,就把可以肯定的先肯定下来,碰到甲乙两可的交界处方言就“根据反映方言特点的地图来分

析研究。分析它们哪些特点和甲区相同,哪些特点和乙区一致,最后根据它们与哪一区特点较多相同的特点划

归哪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注意该方言“必须具备的主要特点。”而不是“不分主次,单凭机械多数”来确

定其方言区属。结果把湖南方言分成三个区。第一区“基本上是湘语”,第二区“基本上属于西南官话”,第

三区“大致接近江西话”。《总结》的分区在具体运用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由于方言在地理分布上是渐

变的,甲近乙,乙近丙,丙近丁,而甲与丁却可以相去甚远。这样,在把几个看起来相近的土语群进行单向归

并时,就有可能把本来差别甚大、应分属两区的方言给归并到一个方言区中去。如《总结》第一区中有泸溪、

辰溪等方言点,就其总体特征看,应与第二区的怀化、吉首、沅陵等要更接近一些,而与长沙、湘潭等地的方

言相差甚大。只因为“辰(辰溪)溆(溆浦)土语群”接近“衡(衡阳)邵(邵阳)土语群”,而“衡邵土语

群”又接近“湘(湘乡)涟(涟源)土语群”,“湘涟土语群”与长沙、湘潭等地的话又更要接近一些,这样

单向归并,结果就把本来不属同一区的方言给并为一区了。《总结》分区时在使用材料上也有欠妥之处。湖南

的蓝山、嘉禾、宜章、桂阳、郴县、新田、江华、江永等地除了共同使用一种各地小有区别的西南官话(与桂

林话很接近)外,各地内部还使用着一些差别很大,而且方言特征很奇特的“土话”。《总结》在分区时,单

把蓝山、嘉禾两地的土话拿出来分区,从而把它们从湘南双语区独立出来并合并到第三区中去,成为第三区孤

悬于第二区中的方言岛,这显然是不符合分区原则的,也不符合方言的实际情况。

1.1.5第四种是鲍厚星和颜森的分区。《分区》使用的方法虽然比较单一,但分区的标准却颇为灵

活多变。《分区》把湖南方言一共分为六个区。第一区是“湘语”,分区的依据是古全浊声母的变化。第二区

是“赣语区”,分区标准有三项:一条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为送气清音,一条是梗摄字多有

文白异读,另外还列了一些词汇。第三区是“客家话区”,《分区》没有明确“赣语”和“客家话”的区别界

限,语音上好象是“影母字今开口呼读零声母”这一条,另外还有词汇条目的区别。第四区是“江淮官话区”

,分区标准主要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清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另外就是“古入声全

浊声母字今全部或部分归阳去(去声不分阴阳时就归去声)”,其他还列了“他的”和“喝茶”两个词组。这

一区中有《背景》列为西南官话标准点的常德,还包括湖北省的鹤峰、松滋、公安、石首等地,所以统称为“

江淮官话常(常德)鹤(鹤峰)片。”第五区是“西南官话区”,这一区没有给出分区标准,内部分片时也未

明确分片依据。第六区是“乡话”。“乡话”主要分布在“沅陵西南部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

大庸市等地与沅陵交界的地区。”大约有四十万人说这种话。“乡话”的主要特点有: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

塞擦音时平声为不送气浊音,仄声为送气清音。另外,入声有喉塞尾,古次浊平声今读阴平。古全浊上声今仍

读上声,等等。《分区》的主要优点是分区时不拘泥于某一标准,不仅考虑语音特点,也兼及词语的异同。分

区时不反分出大区,还给大区再划出片,有的地方方言界限还深入乡镇一级,分得比较细致深入。但勿庸讳言

,《分区》也是有一些缺点的,这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标准上。由于标准不统一,有时甚至连分区标准都未说

明就直接分区,这就难免给人一种分得较为主观臆断的感觉。另外,凡《分区》使用单一标准的地方都无法避

免单一标准以偏概全的缺点,如“江淮官话常鹤片”,如果不是只从一两个语音特点着眼的话,根本就划不进

江淮官话里去。此外,就《分区》的题旨来看应是封闭式的区域方言分区,没有必要把湖北省的方言也包揽进

来,而且还包揽得不对。按赵元任先生等人的分区,鹤峰、石首、公安等地的方言特点介于湖北第一区(西南

官话)和第二区(楚话)之间,同时还有一些湖南话的特点,因而独立一区以显示其特点,实际上是一种过渡

区域的混杂型方言,赵元任先生等人也没有把它们和江淮官话联系起来考虑(见赵元任先生《湖北方言调查报

告》一五七○页),于此可见《分区》的处理是不很妥当的。

1.2.0由于周振鹤、游汝杰二人的分区不止使用了一种分区方法,在分区过程中还涉及了湖南方言

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将其中的历史行政区划作为分区调整的重要“参考项”直接介入分区,经过研究,我们发

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适当展开讨论,因此我们把《背景》的分区单列为一类加以述评。

1.2.1《背景》仍使用《报告》的分区材料,分区对象仍为《报告》中的七十五个方言点。《背景

》在分区方法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使用了数学方法,并结合语言学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进行调节和补充

。具体的作法是:以《报告》中提出的比较各地方言异同的五十二个特征项目作为分区依据,建立数据库,参

照数学集群方法,先比较七十五个方言点之间特征项目的接近程度,然后按接近程度来作初步分区,最后再用

“较重要的语音特征”和“历史人文地理因素”两个参考项来作“局部调整”。在分区过程中,作者还根据自

己对湖南方言的“模糊印象”先把湖南方言分成四个“集”,并给每个“集”指定一个代表点,然后把这一集

里的其余各点来和“代表点”作比较,按各方言点与“代表点”的接近程度分归各集。结果把湖南方言分成五

个片,根据《背景》有关的文字说明和分区图来看,五个片分别为:第一片是以常德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片,第

二片是以长沙为代表的湘语北区,第三片是以城步为代表的湘语南片,第四片是以平江为代表的赣客语片,第

五片没有代表点,是南部山区官话和湘语的混杂片。在数学方法运用上,《背景》设置了四个“标准点”来对

周围的方言进行吸附式向心归并,这样把原数据阵上纵向排列的七十五行数据省减为四行,既简化了计算过程

,又简明扼要地用数值表述了各片及同片内各方言点之间的接近程度。

《背景》对自己的分区结果是颇为自信的,认为“大致符合各片方言的个性,也符合湖南人的语感。”湖

南人的语感姑且勿论。但当我们拿《背景》的分区与前述几家逐一比较时发现,这个分区与《总结》非常接近

,两张分区图大体可以重合,只是湖南山区有较大差别,其他地方在边缘地带有一些参差。如前所述,这样的

分区仍然是相当偏离湖南方言实际的。《背景》尽管使用新的方法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个方法与结果的矛

盾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

1.2.2陆致极在《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1)一文用

电子计算机对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的十七个方言点作了类聚关系处理,实际上具有分区意义。二十年代赵元

任先生对吴语所作的分区表明,只从语言特征条目出发也可以对方言进行分区。分区经验证明,数学方法和语

言学方法(甚至是单一特征判断法)在分区上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背景》在采用数学方法后又要依靠“主

要的语言特征”和“历史人文地理”两个“参考项”来作分区调整,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其数学方法的有效性产

生怀疑。

《背景》采用《报告》中用来比较各地方言异同的五十二项特征来建立数据库,根据存入的数据来计算任

意方言点之间的接近值,然后通过比较接近值大小的方法来达到分区目的。由于存入数据库的语音项目是五十

二个,因此,任意方言点间的最大接近值是五十二,最小是零。为了简化计算,《背景》挑了四个“标准点”

,让其余各点来依次与它们相比较,凡和上述四点中任一点接近值最高的,就将它划入该标准点所代表的方言

片中去,这样,就把语言学的分区转换成一个数学上的集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定隶属变--即任一方

言点可以归属于某标准点的最低数值。由于最大值是五十二,最小是零,所以任一方言点归属任一代表点的隶

属度为“大于或等于二十七(X≥27)。”这时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就不能进行归集:当某一方言点与四个

代表点的接近值都小于二十六时(因为这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异大于同);正好是二十六时(因为异同相等

);与两个代表点接近值同时大于或等于二十七时(因为当同一方言点同时从同一逻辑门进入两个代表点后,

归集后的方言点数会大于实际参加分区的方言点数,从而与实际不符)。根据《背景》表一中提供的数据,可

以合法归集的方言点有:

长沙点

南县36安化27湘潭29通道28

城步点

新宁28东安28祁阳31

常德点

石门31慈利33大庸32龙山37永顺29

保靖30永绥32古丈29沅陵31乾城29

凤凰30麻阳27晃县31靖县31澧县29

安乡35华容27桃源35汉寿41衡阳31

平江点

临湘31岳阳32

(地名后的数字为其与该代表点的接近值)

以上各点合计29个。除去4个代表点,参加归集的方言点是71个

,可归集的方言点占总数的40.9%。

可以分属两个代表点从而不能归集的方言点有:

桑植芷江黔阳会同临澧湘阴

长沙272728283629

常德3138313140_

平江_____29

以上合计6个。加上其余与4个“代表点”的最高接近值都小于或等于26的35个方言点后为41个,

占参加方言分区的方言点数的59.1%。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背景》的数学方法基本上是失效的。《背景》

显然是看到这一点的,于是又增设了“较重要的语音特征”和“历史人文地理”两个“参考项”来作“局部调

整”,这固然可以看成是一种方法的创新,但实际上也是出于不得己。由于一半以上的方言点的归属是靠“参

考项”“调整”出来的,而“参考项”中起主要作用的又是“较重要的语音特征”一项,在这种情况下,《背

景》的分区自然就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造成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背景》对赖以建立数据库的五十二项

语言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报告》提出的五十二项语言特征是用来显示湖南方言的差别性的,为了上

图的方便,只能“求异”而舍同,因此,虽然项目多达五十二项,但仍不能认为它们已经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

湖南方言的全貌,用它们来作分区依据,就难免偏离语言实际,事实上,杨时逢先生也没有全部把它们作为分

区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五十二个特征项目之间的重要性并不相等,即不同项目的代表其所辖的“字”的

数量多少并不相等或所代表的声韵调其差别的大小不相等。如:第二十九项是“声调调类”,这一条涉及到所

有的“字”;而第四十六项是“‘去’的白话音”,这一条只能管住一个“字”的一半的语音情况,二者的重

要性差别相当大。在《背景》列出的“表一”中,这两条在五十二项语音特征中所占的比重相等,都只是五十

二分之一。这样,相同的数值掩盖了不同语言特征项目的巨大差别,这自然要极大地影响分区质量。

1.2.3《背景》在分区上的一个特点是设置了四个“代表点”。这四个“代表点”既是数学归集的

目标点,又是确定“较重要的语音特征”的主要依据,而且,还决定着分区结果的命名。因此,“代表点”选

得合不合适,也是决定分区质量的重要因素。“代表点”的代表资格与历史人文地理因素无关,而是取决于它

在所代表的方言区中的地位,即它是不是该方言区中比较典型的方言点。用这个条件去衡量《背景》中指定的

四个“代表点”就可以看出,除长沙点外,其余三个点的代表资格都有问题。

先谈常德点。湖南境内的西南官话可以分成三片。第一片是从常德开始往北延伸,与湖北的江陵连成一片

的湘北片;第二片是以吉首、怀化为中心,往西延伸与贵州的黔东南连成一片的湘西片,湘西片与湘北片的交

界线大致在龙山、永顺一带;第三片是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的桂林连成一片。三片中

,湘北片和湘西片比较接近,内部也比较一致。湘南片与湘西、湘北两片的距离较大,这部分地区是双重方言

区,由于受各地千差万别的“土话”的影响,内部的一致性比较低。总的说来,湖南境内的西南官话方言点都

有过渡性质,与湘语的接近程度随着方言点在地理分布上与长沙的距离成正比。常德正处于西南官话湘北片的

最南端。往南以沅、资流域的中间地带为过渡带,过了资江就是湘语区的天下。因此,无论是就常德的方言地

理位置还是就常德话的语音系统,都是一种过渡性相当明显的西南官话,把它作为西南官话的代表,其代表资

格就要大打折扣。为什么在《背景》的分区中不能把郴州、蓝山、嘉禾等地的西南官话包容进来,为什么桑植

、芷江、黔阳、会同、临澧等地会出现与长沙点和常德点的接近值都大于二十六的情况,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常

德话本身含有相当的湘语因素,并不是典型的西南官话。

平江虽然在声母上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清音,但平江还有知章组在今开口韵前读(tsts’s)这种与赣语不同

的变化,就其涉及的古声母而论,比古全浊声母的个数还要多;平江话的入声调虽然也可算作赣语系统,但阴

平和阳平的调值都与长沙话相同而区别于南昌话;平江话的入声韵虽然有塞辅尾,但知章组的合口韵的变化也

是大多同于长沙话,如:“吹水睡税”也是和长沙话一样读撮口韵,而南昌话则是读合口韵。从平江的语音系

统来看,应将其看作是湘语和赣语的混合而又有一些自己特点的混杂性方言。把它放到赣语系统中来看,还不

如常德话在西南官话中那么典型。在《背景》“表一”提供的接近值中,它也只能管住临湘和岳阳两个点,换

句话说,在沿湘赣交界处一带的混杂性方言点中,平江点的代表性也不强。

《背景》把城步定为湘语南片“代表点”的根据是因为城步的[bdgdzz]的浊度最强,换句

话说就是城步因为其声母系统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古全浊声母的原貌从而获得了湘语南片,或者说是“最典型”

的湘语的代表资格。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背景》对@①伸久的一些批评就是自相矛盾。如永绥,

《背景》认为不能仅据其古全浊声母今平声读浊音这“半条”特征就把它划入湘语南片,还要看到“永绥等县

语言特征与西南官话的特征大部分相似”这样的情况而将永绥划入西南官话区。既然仅靠古全浊声母今平声仍

读浊音这半条特征不能将永绥等县市划归湘语南片,那仅靠“古全浊声母今仍读浊音”这一条特征又怎能把城

步看成是“典型的”湘语呢?只要对城步话的语音系统略作分析就可以看出,城步话的韵母系统已经接近于西

南官话而与湘语(我们这里所说的“湘语”是指长沙话。本文中如不加说明时都把长沙话作为湘语的代表)的

距离较远,如咸山摄与宕江摄不混,山摄合口和蟹摄合口端系仍读合口,这些,都与长沙话不同而与重庆、贵

阳等地的西南官话相同。声调上,城步话的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低降调,这也是西南官话阴平与阳平的最常

见调值而与长沙不一致。这些情况说明,城步话并不象《背景》所说的那么“古老”和纯粹。从整个语音系统

来看,城步话虽然仍属湘语系统,但仍然受到西南官话的相当影响。因此,城步在湘语系统中,其代表性是不

高的。而且城步话既然仍属湘语系统,就没有必要把它和长沙话相提并论,在同一个方言系统中建立两个和西

南官话、赣语相同地位的“代表点”从而使得南北两片湘语似乎可以合并又似乎可以分开。这种含含糊糊的状

态显然不是分区的目的。《背景》把城步话定为湘语南片“代表点”的理由还与《背景》提出的“古湘语”的

假设有关,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1.2.4《背景》在把城步定为湘语南片“代表点”时说:“城步僻处本省西南隅,交通闭塞,明显

是古湘语受其他方言侵逼、受挤而保留下来的核心地盘”,在“结语”部分又“设想”:“在战国秦汉时代,

整个湖南地区也许通行一种内部存在差异的古湘语”(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背景》虽然用了“也许”这个

不很自信的副词,但这个“古湘语”还是有几点可以确定下来的:“古湘语”存在的时间是“战国秦汉时代”

,通行的地域是“整个湖南地区”,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浊音。我们注意到,在《背景》全文的逻辑结构

中,这个未经证实的假设是非常必需的,否则,城步就难于取得“典型的湘语”的代表资格,“浊音的衰颓”

,和“入声的衰微”将无从立论,而且,“古湘语”在官话、赣客方言的蚕食吞并、四面夹击、大举入侵下日

渐萎缩的下降曲线也无法勾画。现在我们要正面提出质疑: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果真通行着一种古

湘语吗?任何语言的存在,既要有一个文化的底座,更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作为存在前提。古湘语的含义

可能因人们的看法不同而较为宽泛,但无论如何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古代汉语。而且是一种古代汉语方言。因

此,要证明“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都通行一种古湘语”,首先必需证明,早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

地区的人口和民族都是汉族或都属于汉民族文化系统。这样,这个问题就可以简化和转换成“战国秦汉时代整

个湖南地区的民族构成”这样一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只要打开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两

册查看有关的部分就可以得出基本的答案。为了避免繁琐的引证,我们主要依据《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

1986)、《湖南省志·地理志》上册(修订本,1982)、《中国民族学概论》(栾钊韬等,1985

)、《中国人口地理》(胡焕庸,1984)、《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1981)、

《试析湖南县的设置和名称由来》(谭昌寿,1984年第5期《湖南师院学报》)等论著来作一结论性的概

述:战国中期前,今湖南全境为古三苗等苗瑶族的居住地。战国中期,楚国兆进中原争霸中原的努力受挫后,

在强秦的迫挤下,楚文王把楚都迁至郢(今湖北江陵),之后,楚国大力向南扩展,首先进入以常德为中心的

湘北地区。秦统一后继续向南开发五岭南北,在湖南境内从北向南依次设置长沙、罗县、临湘(今长沙)、耒

阳、郴县等郡县。两汉时对湖南继续开发,分长沙置桂阳、零陵二郡和益阳、茶阳、攸县、醴陵、@②县、临

武等二十余县。这时汉族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以常德为中心的沅澧二水中下游地区;以今长沙为中心的湘江

中下游地区;沿湘赣两省的交界线直达广东的狭长地带。除此而外,整个湖南地区的广阔腹地仍然是古苗瑶语

族的居住地或未经开发垦殖的原地,其间可能还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桃花源式”的汉族移民点。这样的人

口分布与民族构成的格局说明: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显然不可能通行着一种“古湘语”。更确切一

点说,即使是上述几个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也只可能通行一种“古楚语”而不能把它看成是“

古湘语”。在湖南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楚”和“湘”都有特定的历史界限,当我们需要回顾历史时,不应混

淆二者之间的历史界限。

对城步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点必要的叙述会使上面的质疑得到更为充分的支持。城步县现在的全名是“城

步苗族自治县”,建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民国、有清一代、明初都称“城步县”,明初设为“城步巡检司”

,属武冈县。作为一个行政实体,城步的名称只能追溯到这里。唐代的城步为“飞山蛮”地,汉至隋为“无阳

五溪蛮地”。这时的“五溪蛮”系汉末溯沅江而上的“武陵蛮”。唐末“五溪蛮”据飞山自守,故又称“飞山

蛮”。“飞山蛮”自称则为“猫”,都是今天城步苗族的先民。到元末明初才有外地汉人(主要来自江西)陆

续到城步落籍定居,但县境人口中苗族仍占绝对优势。明弘治十五年设置时进行了土地丈量和人口统计,此时

仍为苗多汉少。乾隆五年“改土归流”时有不少苗族为免受民族歧视而改称汉族,进入民国后汉族人口才超过

苗族。一九八二年人口统计时,全县有苗族八万四千余人,略低于汉族人口数。根据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无

论如何也推不出“在战国秦汉时期,城步也通行古湘语”这样的结论来。

1.2.5归纳起来,《背景》在分区过程中的失误主要有这样几条:使用了数学方法但因数据库不可

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选择了标准点但标准点的代表性又不强从而使其他方言点难于归集;假设了一个“古湘

语”作为展开论述的前提但这个曾一度遍及湖南全境的“古湘语”又实际上并不存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

为,《背景》分区的意义似乎倒不在其分区效果如何,而在于《背景》的创新精神,给方言的分区提供了新的

思路。

1.3.0由于湖南方言的各家分区大体上已代表了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的方言分区方法,因此,本文

对上述各家分区方法的评价也可算是笔者对目前汉语方言分区现状的基本看法。

二湖南方言的再分区

2.1.0分区的事实说明,由于方言在地理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如果只给方言确定一个分区标准的

话,可行性相当差。由于不同的分区者对语言特征的重要性的认识常常不一致,各用不同的标准,分区结果当

然难于统一。1987年,笔者在钱曾怡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几次关于方言分区的历史、现状、标准、方法的

讨论,在不断的学习和讨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一种新的分区方法,叫“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

,并用这种方法来对有过多种分区、有相当分区难度的湖南方言进行分区,以便和各家的分区结果相比较。具

体的做法是:以长沙(湘语代表点)为中心,东取南昌(赣语代表点),西取贵阳(西南官话代表点),从三

个代表方言点的语音系统中抽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的区别性语音条目各七条,然后把湖南境内的

各方言点逐一取出来分别与三个代表点相比较,比较时按声、韵、调的顺序依次进行。由于分区条目都是七条

,判断方言点归属的隶属度是“四”,三次分区的结果都作出分区图,最后根据三张分区图来作综合分区,任

一方言点,只要在两项分区中都属某一代表点,就把它归入该点所代表的方言区,这时隶属度是“二”。据此

,湖南省的全部方言点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湘语型方言,赣语型方言,西南官话型方言,混合型方言(有两

项或三项分属两个或三个代表点),独立型方言(只有一项或无任何一项可归入三个代表点)。

2.2.0分区要有据以分区的材料、分区的原则、标准,及相应的图上表示,下面就这几个方面作一

些必要的说明。

2.2.1分区材料材料的好坏决定分区的质量。本文使用的材料以《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为主,相

比较而言,这个材料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调查点不足;二是记音有欠准确之处,如衡阳话;三

是有相当的调查点远离城区,有的甚至在县境边缘地带,代表性不强。鉴于这种情况,衡阳话改用李永明先生

《衡阳方言》(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材料,涟源、双峰、新化、祁东、洞口、桃江、株州、洪江

、隆回等九个点则用《总结》中的相关材料。

2.2.2分区原则现代汉语方言分区,其实是就相关的调查点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分类,因此,

分区时本文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是语言学标准的原则,任何非语言学的标准都不能作分区标准;第二是共

时性原则,分区时只就方言现状进行分区而不涉及方言的历史或成因;第三是系统性原则,在把握方言之间的

异同时从其系统性、整体性出发而不只根据一两个语言特征来确定方言点的归属。

2.2.3分区标准分区标准就是据以分区的条目。李荣先生在谈分区条目时提了三条,一是条目的

代表性,二是条目在语汇中的使用频率,三是条目使用频率,这三条都是指导性的意见。根据我们的理解,条

目的代表性主要指其区别性,就是一地方言区别于他方言的语言特征。同时我们还强调条目的系统性,汉语方

言之间的矩离远近,在语音上具体表现为各方言音系在声、韵、调各有关方面对立程度的大小。因此,本文分

别从长沙、南昌、贵阳三地方言的语音系统中抽出声母、韵母、声调的区别性特征各七条作为分区条目。

2.2.4图示法常用的方言分区图示法是采用划块(块状表示)围片(同言线法)的方式,这看起

来比较好看,但与实际的方言分布情况并不相符。就一方言点来看,方言持有者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户与户之

间,村、寨、城、镇之间都是非连续性的,呈离散式点状分布,因此,本文也用点状符号来表示方言类别,这

样,既可以积点成面,几个相同的点状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成片的方言区域,又可以如实反映方言分布的点面

相间、错综复杂的情况,尤其在反映方言岛、独立型方言、混合型方言等语言事实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2.3声母系统的分区

表一:声母系统分区条目

(附图[图])

(附图[图])

说明

1.上表中,南昌话全部采用《汉语方言字汇》(1962年,北京)中的材料,贵阳话的材料是笔者调

查的。下二表同,不另说明。

2.取点比较时,如果碰到古全浊声母今仍读全浊塞音塞擦音时,则归入长沙点。

3.由于第六项长沙话与南昌话属同一类型,因而两地的区别条目只有六项,如果出现南昌、长沙各点三

条的情况时,就着第一、二两项属何处方言,属长沙则归入长沙点,与南昌话相同则归入南昌点。

分区结果是:

长沙所属方言点(地名后的数值为隶属度)

长沙7临湘5.5岳阳5南县3.5沅江6

湘阴6平江5浏阳4宁乡6益阳6

桃江5.5安化6.5泸溪4新化6涟源5

湘潭7株州6.5衡山4双峰3.5衡阳5

祁阳4永兴5资兴4邵阳4武冈4

洪江5.5会同4绥宁6.5城步6江永4

计30个方言点

南昌所属方言点

耒阳3.5常宁3.5宁远4宜章3.5

计4个方言点

贵阳所属方言点

华容5安乡5汉寿5临澧7常德5

澧县6石门6慈利5桑植6大庸6

永顺5保靖5古丈5沅陵6花垣5

吉首4辰溪5凤凰6麻阳6溆浦5.5

怀化6芷江5新晃4靖县4通道4.5

新宁6东安4零陵4新田4.5桂阳4

郴州6嘉禾5蓝山4江华4安仁5

道县4

计36个方言点

独立型方言点

醴县攸县茶陵@②县桂东汝城

临武湘乡祁东隆回洞口黔阳

桃源龙山

计14个方言点

上入图后见图1:声母系统分区图

2.4韵母系统的分区

表二韵母系统分区条目

(附图[图])

上表中,前三条的重要性,代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后四项发生交错时,则以前三项的情况来确定方

言归属。另外,《报告》中缺文白异读材料,因此,第七项全部采用《总结》中的材料。

进行归纳时,由于第一项和第七项长沙与贵阳相同,这两项又都同时与南昌话对立,确定隶属度时,如果

与南昌话相比较,可以“四”为隶属度。但如果相对长沙与贵阳而言,两者的对立项目只有五项,判断某方言

点的归属时,隶属度应为“三”。据此,湘阴、嘉禾、永兴应归入长沙,常德、江永、江华、新晃、桂东应归

贵阳。

分区结果为:

长沙所属方言点

长沙7湘潭4宁乡4.5益阳6安化6

沅江5南县5.5湘阴5岳阳4.5临湘4.5

浏阳4.5醴陵4.5绥宁4.5嘉禾5蓝山5

永兴5资兴5涟源5.5洞口5桃江6

株州4隆回4.5

计22个方言点

南昌所属方言点

平江4.5攸县4.5

只有两个方言点

贵阳所属方言点

桃源5慈利4临澧6.5澧县5.5安乡5

汉寿5华容5黔阳5会同4城步4.5

通道5新宁6.5溆浦6新化4.5邵阳6

祁阳5汝城6衡阳4常宁5宁远6

耒阳5安仁4郴州6常德5龙山5.5

@②县4桂东5桂阳6新田6临武6

宜章6东安6零陵6道县6江永5

江华5石门7桑植7大庸7永顺5

保靖7花垣6古丈5沅陵7凤凰6

泸溪6芷江6靖县6新晃5麻阳6

吉首6辰溪7双峰4.5怀化6.5祁东5.5

洪江5.5

计56个方言点

独立型方言点

湘乡衡山茶陵武冈

上入图后见图2:韵母系统分区图。

2.5声调系统的分区

表三声调系统分区条目

(附图[图])

说明:

1.从长沙到辰溪的七十五个方言点的调值系采用《报告》中音系说明部分的实际调值而非声调表中经过

音位处理的调值。

2.长沙与南昌的对立条目只有五项,归纳方法同前。

各代表点所属的方言点如下:

长沙所属方言点

长沙7湘潭4宁乡4益阳4安化5

桃源4澧县5沅江4南县4湘阴5.5

岳阳4.5临湘5黔阳4.5城步4.5新宁4

湘乡6衡山4涟源5双峰4.5桃江5

株州7

计21个点

贵阳所属方言点

武冈4常宁4.5宁远6嘉禾6蓝山5

耒阳4永兴5.5郴州6常德4.5龙山6.5

桂阳6.5新田5临武6宜章5道县5

江华5石门4.5桑植4大庸4.5永顺6.5

保靖6.5花垣5.5古丈6.5沅陵5凤凰6.5

泸溪5芷江5新晃5.5麻阳6吉首6.5

辰溪5.5怀化4.5洞口5洪江4.5

计34个点

独立型方言点

醴陵会同安乡汉寿华容平江

浏阳祁阳澧县绥宁通道溆浦

新化邵阳资兴江永茶陵汝城

衡阳@②县桂东零陵靖县祁东

隆回安仁东安

计29个点

南昌话无可归集的方言点。

上入图后见图3:声调系统分区图

2.6综合分区

根据前面三次分区的结果可以制成下面这样的表来进行综合分区。

表四:综合分区表(表例)

(附图[图])

根据上表统计的结果如下:

湘语区方言点

长沙3临湘3岳阳3南县3湘阴3

沅江3益阳3桃江3安化3涟源3

宁乡3湘潭3株州3浏阳2双峰2

衡山2绥宁2城步2永兴2资兴2

计20个方言点,占总数的23.8%

西南官话方言点

华容2安乡2汉寿2常德3临澧2

澧县2石门3慈利2桑植3大庸3

龙山2永顺3保靖3古丈3沅陵3

花垣3吉首3泸溪2辰溪3溆浦2

凤凰3麻阳3芷江3怀化3新宁2

新晃3洪江3靖县2通道2安仁2

东安2零陵2常宁2耒阳2蓝山2

新田3宁远2道县3江华3临武2

嘉禾2桂阳3郴州3宜章2

计44个方言点,占总数的52.4%

独立型方言点

醴陵湘乡攸县茶陵祁东隆回

@②县桂东汝城

计9个方言点,占总数的10.7%

混合型方言点

平江(湘+赣)会同(湘+官)新化(湘+官)

邵阳(湘+官)祁阳(湘+官)衡阳(湘+官)

江永(湘+官)洞口(湘+官)武冈(湘+官)

桃源(湘+官)黔阳(湘+官)

计11个方言点,占总数的13.1%

赣方言是空集。

上分区结果入图后见图4:综合分区图。

比较前面四张分区图后可以发现,前三张参差过大,而综合分区的第四图明显优于前三图。湘语方言点主

要集中在湘、资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向西南方向以邵阳、武冈等混杂性方言作为过渡,有城步、绥宁两

个点,向东南方向以衡阳、耒阳(耒阳虽然归入西南官话,但混杂程度很高)作过渡,有永兴、资兴两个点。

这四个点就整个音系来看仍属湘语,但都不纯粹,城步的韵母系统属官话系统。

西南官话方言点为湘西北、湘南两片。湘西北片与湖北、四川、贵州境内的西南官话连成一片,湘南片与

广西境内的西南官话连成一片。两片加起来有四十四个方言点,是湖南省势力最大的方言。从整个音系来看,

湖南境内没有真正的赣方言点,但赣语的影响可从湘赣交界的混杂性、独立型方言点中看出来。独立型方言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湘乡型”,包括隆回、祁东在内。这种方言可能原来就是独立的,受周围方言影响较小,

原来的特点保留得比较多,因而不同于其他方言,同属独立型方言的方言点之间的关系尚需研究。另一种是“

醴陵型”,醴陵话的音系就整个系统来说很难把它归入湘语或赣语,可又都同时具备湘语和赣语的一些特点。

这种方言大概属于因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当然也有自身的音系特点)而产生的既不同于甲这种母方言也不同于

乙那种母方言的新型方言,这类方言还有攸县、茶陵、@②县、桂东、汝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需进一步的研

究。混杂性方言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湘语和赣语相混杂的“平江型”,一种是湘语和官话相混杂的“衡阳型

”。平江型只有一个点,衡阳型则有祁阳、江永、武冈、洞口、邵阳、新化、会同、黔阳,桃源等十一个点,

这十一个点可以合成一类。从衡阳到黔阳一线的混杂性方言点正好处于湘语东北片、湘语西南小片和湘语东南

小片的分岔处,也是官话湘西北片和湘南片被沅、资、湘三水分割的地带,事实上是湘语和官话的交接处,这

一地区的方言成为混杂性方言,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从整个分区的结果来看,所有的混杂型方言或因混杂而

成的独立型方言都处于方言区交界处,可以说,这样的分区结果是比较合乎语言事实的。

2.7这个分区可以用湖南花鼓戏的流行地域来验证。

花鼓戏是湖南省各地民间小戏的总称。湖南各地花鼓戏名称有别,源流亦异,但其曲调唱腔都与当地人的

山歌小调密切相关,唱词道白都使用当地方言,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因此,其流行的地域与方言

的地理分布是大致平行的,可以相互证明。

长沙花鼓戏内部可以分为长沙路(流行于长沙、湘潭、株州等地)、宁乡路(流行于宁乡城乡)、平浏醴

路(主要流行于平江、浏阳、醴陵等地)、西湖路(主要流行于洞庭湖西岸的南县、益阳、沅江等地)四种小

类,其分布范围与湘语中心区域是一致的,其之所以分为四路,也与湘语内部的方言差异有直接关系,如平浏

醴路。前述诸家多把平江、浏阳、醴陵划归赣语,完全可以想象让平浏醴路长沙花鼓戏分别在长沙和南昌演出

时两地观众可懂程度的大小。

除长沙花鼓戏外,湖南还有两种重要的花鼓戏,这两种花鼓戏的流行地域与混杂型方言密切相关。一种是

衡阳花鼓戏,流行地点主要有衡阳、衡山、常宁、耒阳、安仁、永兴、郴州、茶陵等地。从其流行地域可以看

出,它既可在衡山,永兴等湘语区流行,也可在郴县、常宁等官话区流行,还可在茶陵等因混杂而成的独立语

区流行。另一种是邵阳花鼓戏,其流行的地点主要是:邵阳、邵东、武冈、隆回、新宁、城步等地。和衡阳花

鼓戏一样,邵阳花鼓戏也可在湘语、官话、混杂型方言区流行。从邵阳花鼓戏的形成历史来看,它和湘西阳戏

、零陵花鼓戏有密切关系,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的程度很深,从分区第二图看,这地区的方言的韵母系统就

颇具西南官话的特征,大多可以划入西南官话。

其他还有常德“喀喀戏”、零陵花鼓戏、湘西阳戏等,其流行地域均与官话湘北、湘西、湘南各片相对应

。下面,连同上述各种花鼓戏及与之相对应的方言区(点)列表对照。

表五:花鼓戏流行地域及其方言区属对照表

(附图[图])

(附图[图])

注:上表中,零陵花鼓戏还有宁远、临武、新田等县未列入,湘西阳戏尚有芷江、靖县、麻阳、辰溪、溆

浦、泸溪、保靖、花垣、永顺等地未列入,均属西南官话。

三结束语

3.1“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把语言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解决语言问题

的方言分区法。实际操作时,先从长沙、南昌、贵阳抽出能代表湘语、赣语和西南官话音系特征的区别性特征

条目,从长沙、南昌、贵阳三个方言代表点的视角度,对湖南境内的八十四个方言点作鸟瞰式的扫视对比,使

用的分区条目实际上是“3×3×7=63”条,对各地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的相关项目作分类统计后,又从总

体上对其作“隶属度”置信判断,可归入相应代表点的就明确其方言区属关系,能够独立的就让它独立,对混

杂型方言也不强作归并。这样做的好处是:为湖南方言的现状画一条比较合乎实际情况的轮廓线,便于进一步

的调查和研究。这个方法还可编成计算机程序来进行分区,这样,就可以避免人工分区的主观任意性,还会节

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分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系统性而言,更是目前各自为阵的分区方式难以比拟的。

3.2历史上的移民与现代方言面貌的关系,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不是一因一果的直线决定关系。有

什么样的移民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方言类型,这样的想法是比较片面简单的。笔者1987年到江西萍乡调查方

言时听萍乡人说,醴陵话不能算江西话,而是和长沙话差不多,而且,连萍乡的老关和湘东两区的话也是“湖

南话”而非“江西话”。历史上醴陵不曾向萍乡移民。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发现,湘语并非时时处处都只被其他

方言“入侵”而不对其他方言产生对等的影响。湘南地区从古到今均未大量接受过西南官话的移民,该地居民

的家谱、碑铭都证明没有发生过这种移民,而当地千差万别、语言特征非常独特的“土话”也证明不可能有过

这种移民,但这一地区的数百万人为什么使用西南官话来作公共交际语而不选用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湘语,这种

情况用“移民决定说”显然就讲不通。这种情况可能就要从语言事实出发,结合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活动、价值

观念、不同方言的交际功能等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3本文的分区不同于各家的原因不只是方法不同,也是语言学观点有差异。在分区过程中,面对具

体的语言事实,我们没有完全遵从哪一家或哪一种理论。笔者坚持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任何语

言理论或语言假设都必须反复接受语言事实的检验,如果事实与理论发生趑趄,那就应该先怀疑理论的普适度

和正确性,而不能将活生生的事实硬塞进一个现成的理论模式中去强作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会导致理论

的萎缩甚至窒息理论。

[附记]本文原为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钱曾恰先生。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主要参考书目

《城步县志》(同治)

《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龙华1981“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和流派”,载《湖南师院学报》第2期

霍凯特1986《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麟维、李继宗、邹珊刚1984《系统思想与方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荣1985“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官话方言的分区”,分别见《方言》第1、2两

期。

熙1986“在中国语言和方言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载《中国语文》第4期。

黄雪贞1986“西南官话的分区(稿)”,载《方言》第4期。

李谱英、杨焕典、梁振仕、刘村汉1985:“广西的汉语方言(稿)”,载《方言》第3期。

刘光亚1986“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载《方言》第3期。

方言范文篇2

(一)“比”字句

1.A比B+W

这个句式在金沙方言中很常见,表示A胜过B。A和B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短语甚至是复杂小句。如:

(1)她比我来事。(她比我强。)

(2)安安顿顿总比没得安稳好。(安安稳稳总比不得安稳好。)

(3)她哭比她不做声要好。(她哭比她不说话要好。)

(4)夜头做生活比日里做生活要吃力。(夜里干活比白天干活要累。)

(5)慢点儿吃要比囫囵儿吃要好。(慢点儿吃总比狼吞虎咽吃要好。)

(6)先帮规矩说说清爽比过辰儿出叨事情再说不清爽要好。(先把规矩讲好比待会儿出事后讲不清楚要好。)

以上的句子中,第一句是名词的比较,第二句是形容词,第(3)(4)(5)是短语的比较,第三句是主谓短语的比较,第四句是状动宾短语的比较,第五句是状动短语的比较。最后第六个例子是复杂小句的比较。

“A比B+W”的否定句式是“A没的比B+W”。“没的”前面常常会加副词“也”或者“揩”表示强调。如:

(7)他写字也没的比你推板。(他写字也没比你差。)

(8)他揩没的比你聪明。(他真的没比你聪明。)

在“A比B+W”句式下,无论W是褒义还是贬义词,句子的含义都是“A胜过B”,其对应的否定结构“A没的比B+W”的含义是“A不及B”。

2.A比B+W+Z

金沙方言中的“比”字句常常加上量化值,表示“W”得多少。“Z”是对“W”的定量。如:

(9)他比我壮五斤。(他比我胖五斤。)

(10)张三比李四高一头。(张三比李四高一头。)

(11)做勒海比站勒海要适宜点儿。(坐着比站着要舒服点儿。)

可见,“Z”可以是数量结构,也可以是形容词结构。而且“Z”可以是确定的数量,也可以是模糊的不定的。

这个情况下,也可以说“和/同A比,B+W+Z”。如:

(12)和小张比,他还推板交关呢。(和小张比,他还差很多呢。)

(13)和去年子冬天比,今年子哩冬天冷交关。(和去年冬天比,今年的冬天冷很多。)

“A比B+W+Z”的否定式是“A没的比B+W+Z”,但是这时候,“Z”多为不确定值。“没的”前面可加“也”或者“揩”表示强调语气。如:

(14)张三没的比李四推板多少。(张三没比李四差多少。)

(15)今朝揩没的比昨子冷到哪里去。(今天没比昨天冷到哪里去。)

(二)“A+W+似+B”式

金沙方言中“A比B+W”式表示“超过”。除了这个句式外,“A+W+似+B”式也是表示“超过”。如:

(16)张三高似李四。(张三比李四高。)

(17)他胖似我。(他比我胖。)

这种句式在金沙方言区的老辈人中常用,但是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基本都用和普通话类似的A比B+W”式了。

(三)“A没的B+W”式

“A没的B+W”式是金沙方言否定形式的差比句,表示“比不上、不及”。如:

(18)格种药没的葛种药灵。(这种药没有那种药有效。)

(19)我没的你来事。(我没有你有本事。)

(20)我说英语没的你说叨好。(我说英语没有你说得好。)

(21)他没的你会说淡话。(他没你会说话。)

从这组句子可以看出,“A没的B+W”式中的“W”可以是形容词,如(18)(19);也可以是短语如(20)(21),(20)为动补短语,(21)为“会”字短语。

如果“W”为“会”字短语时,那么常常整句话为反语,表示的是“B”不好。这种句子里常加副词“揩”表示强调。如:

(22)他揩没的你会嚼蛆。(他才没你会说三道四。)

(23)他揩没的你会拍马屁。(我才没你会拍马屁。)

这组句子中表面上为“他”不如“你”,实际上是“你”不及“他”。句子的含义是对“你”的嘲笑和讥讽。

“A没的B+W”式的否定句式为“A(也)有的B+W”。

(四)“A不像B+(格呢/葛呢)W”式

这种句式为“A没的B+W”式的同义句。如“格种药没的葛种药灵”就是“格种药不像葛种药灵”。句子中常带有程度副词“格呢/葛呢”(这么/那么)。如:

(24)他不像你格呢搓挎。(他不像你这么厉害。“厉害”为贬义)

(25)我恁不像他恁葛呢团结。(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团结)

这种句式里,W可以是贬义的也可以是褒义的。这个句式的否定句为“A(也)像B+W”。句子中常有副词“也”。如:

(26)我恁也像他恁格呢团结。(我们也像他们那么团结。)

“A不像B+(格呢/葛呢)W”式中如果“W”是动词短语,描述一件事情,如果A未做,那么句子中把“不像”改成“不曾像”。如:

(27)我不曾像他一样下劲复习,所以考试不曾通过。(我没像他一样努力复习,所以考试没有通过。)

(五)“比不过”句式

1.“A比不过B”式

“A比不过B”是金沙方言中表示“比不上,不及”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

(28)我吃酒比不过小王。(我喝酒比不过小王。)

(29)我字比不过娟侯。(我字不及娟。)

这种句式里,基本上都有一个比较点,这个比较点常出现在“比”的前面。强调的是“B”的特点。

“A比不过B”句式的肯定句式是“A比勒过B”,不过这种句式比较少用,常见的是“A和B(哩话),比勒过哩”。如:

(30)我喝酒和三侯比(哩话),比勒过哩。(我喝酒和三侯比的话,是比得过的。)

(31)他哩成绩和班长比(哩话),比勒过哩。(他的成绩和班长比的话,比得过的。)

2.“A比B不过”式和“A比不B过”式

金沙方言中的“A比不过B”式还可以说成“A比B不过”和“A比不B过”式。这和普通话不同,和吴语如启海话宁波话相似。普通话里只能说“A比不过B”。金沙方言里的“不过”比较灵活。如:

(32)我跑他不过。

(33)我跑不他过。

(34)我跑不过他。

3.A连B也比不过

金沙方言中这种句式可以单用,也可以作为复句的一个分句。如:

(35)他搬砖头连丫头也比不过,太跌架子了。

他搬砖头连女人都比不过,太丢脸了。

(36)他做人连细伢儿都比不过,怎吖能做老师?

他为人连小孩子都比不过,怎么可以做老师?

这种句式是强调A太差了。它的肯定句式是“A连B也比得过”,强调A特别好。如:

(37)他跑步连刘翔也比得过,我怎吖和他比?(他跑步连刘翔也比得过,我怎么能和他比?)

这个例子带这夸张的意味,很好的强调了A了不起。

4.A再W,W不过B

这种句式表示B很厉害,强调A比不上B。如:

(38)孙悟空再厉害,也厉害不过如来佛。

(39)他喝酒再结棍,也结棍不过我。

这种句式没有相应的肯定式。

(六)“A不如/还不如B”

这种句式也是在金沙方言中常见的。如:

(40)养侯不孝顺,还不如养个丫头。(生儿子不孝顺,还不如养个女儿。)

(41)今年子寻的钱不如去年子。(今年赚的钱不如去年)

金沙方言里,有时候在“还不如B”后面有形容词,还有数量,构成“A还不如B+Z+W”,如:

(42)今年子寻的钱还不如去年子一半多。(今年赚的钱没有去年的一半多。)

(43)她还不如玲玲三分之一渠真。(她还没有玲玲三分之一漂亮。)

在这种句式里,A和B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于小句。

(七)“A+W,B还要W”句

金沙方言中用这个句式表示“更加”,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有递进关系的复句。如:

(44)我丑,他还要丑。

(45)我字漂亮,他字还要漂亮。

这组句子里在“还要”前还可以加“比+A”。如:

(46)我丑,他比我还丑。

(47)我字漂亮,他字比我哩还要漂亮。

二、等比句

等比句主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在某点或某个方面上相同或相异的句子。金沙方言的等比句主要有“和”字等比句和“像”字等比句。

(一)“和”字等比句

1.“A和B一样”式

这种句式中“一样”是比较词,表示比较的结果,常常作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出现,第二个分句前常有“也”。如:

(48)他和我一样,也是个不要命的鬼。(他和我一样,也是个胆大不要命的人。)

有时候“一样”也说成“差不多”,说成“差不多”后,句子没有用“一样”的那么确定和直接。如:

(49)我成绩和他哩差不多。

(50)说聪明,其实我和他也差不多。

“A和B一样”式的否定式是“A和B不一样”。若是程度委婉,还可以说“A和B不太一样”;程度强,还可以说“A和B很不一样”“A和B不一样叨交关”。如:

(51)我和他不一样得交关,他家里老有钱哩,我喔家里没的钱。

(我和他很不一样,他家里很有钱,我家里没有钱。)

2.“A和B一样+W”式

“A和B一样+W”式和“A和B一样”式相比,多个表示怎么样的“W”。所以一般不用作分句。如:

(52)我和他一样高。

(53)坐办公室和下田做生活一样吃力。(在公司工作和下地干活一样累。)

(54)女将和男将一样上班寻钱。(女人和男人一样上班挣钱。)

(55)娘哩背和我一样疼。(妈妈的背和我的一样疼。)

(56)二侯和三侯一样是个孝顺伢儿。(老二和老三一样是个孝顺的孩子。)

(57)玲玲和峰峰一样当孩子王去了。(玲玲和峰峰一样当幼儿园老师去了。)

(58)他和我一样会讲外国话。(他和我一样会讲英语。)

从这组句子里可以看出,“W”的性质是很多元化的。“W”可以是形容词,如例(52)(53),可以是动词如例(54)(55),也可以是“是”“当”“会”字短语,如例(56)(57)(58)。

(二)“像”字句式

金沙方言中“像”字句式用得很多,句式主要为“A像B一样+(W)”。如:

(59)他像我一样高。

(60)他像神仙一样,亨尼总晓得。(他像神仙一样,什么都知道。)

从这组句子可见,“像”字结构和“和”字结构一样。如果没有表示比较结果的“W”,那么常常会加第二个分句来说明。

“A像B一样+(W)”的否定句式为“A不像B一样+(W)”。“不像”前面常有副词“揩”表示强调。如:

(61)他揩不像我一样高。(他才不像我一样高。)

(62)我揩不像他一样,没事只晓得戏子。(我可不像他一样,没事只知道玩。)

(63)他揩不像前几年一样精神勒。(他可不像前几年一样精神了。)

(64)就算生意失败,他也不像有些人一样要死要活哩。

从这组句子可以看出,“B”的适用范围还是相当的广的,可以是人称代词或者人民,也可以是别的名词。

三、极比句

极比句是指某事物在某点或某方面胜过或比不上其他一切同类的事物。极比也是差比,只是范围不同。差比是与指定的事物相比,极比是与同类的一切事物相比,比较的对象是任指的。

金沙方言中极比句常常用“比”字句和副词来表示。如:

(一)A顶(最)+(勒)/(啦叨)

金沙方言中表示程度“最”多用副词“顶”。如:

(65)格件衣裳顶合我哩身。(这件衣服最合我的身。)

(66)他赖班上成绩顶好。(他在班上成绩最好。)

(67)格伢儿顶可怜勒,爷娘总走啦叨。(这个孩子最可怜了,父母都死了。)

该句式中,用不用语气词和句子的语气舒缓有关系,有了语气词句子显得比较舒缓,没有语气词句子则显得很绝对。

(二)“比”字极比句

1.“A+比+B+W”式

这个句式表示胜过,其中B为任指。如:

(68)格人吃起酒来比哪个总结棍。(这人喝酒比谁都厉害。)

(69)马尔代夫比哪里总漂亮。(马尔代夫比哪里都漂亮。)

从这组句子可以看出,B都是任指或虚指,一般都是由代词的虚指用法来构成。且在“W”前常有副词“总”。金沙方言的副词“总”表示范围,意思为“都”。

2.“A+比不过+B”式/“A比B不过”式/“A比不B过”式

这个句式里,A为任指,意为“B”很好,“A”不及“B”。如:

(70)吃酒随便哪个总比不过王侯。(喝酒随便谁都比不过王侯。)

(71)吃酒随便哪个总比王侯不过。(喝酒随便谁都比不过王侯。)

(72)吃酒随便哪个总比不王侯过。(喝酒随便谁都比不过王侯。)

这种“不过”位置的灵活性是普通话和很多方言所不具备的。这三种句式里的“比”前也常有副词“总”,表示范围的任意。

3.“没人+比勒过+B”式/“没人比+B+勒过”式/“没人+比勒+B+过”

这里“没人”也作“没的人”。句子前常把比较点列出。如:

(73)吃酒,没人比勒过王侯。(喝酒,没人比了过王侯。)

(74)吃酒,没人比王侯勒过。(喝酒,没人比了过王侯。)

(75)吃酒,没人比勒王侯过。(喝酒,没人比了过王侯。)

四、递比句

递比句是表示程度逐渐递加或递减的句子。也可以说递比是一种差比,只是这种差比是逐一的差比。金沙方言的递比句式和普通话相似,主要为两种。

(一)越……越……

(76)人越大越觉猜烦。(人越大越觉得烦。)

(77)越心急事情越做不好。

这种句式是两种事物都在变化,一个随着另一个变化。

(二)一+量+比+一+量+W

(78)冬天来勒,一天比一天冷。(冬天来了,一天比一天冷。)

(79)格几年我哩身体,一年比一年推板。(这几年我身体,一年比一年差。)

参考文献:

[1]鲍明炜,王均.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方言范文篇3

调值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发音。描写声调的调值,通常用“五度标调法”:用一条竖线表示“音高”,分为四等分,共有五个点。

阴平,高平调型,调值55。发音时始终没有明显变化,由5度到5度,声音高而平。如“阴、阳、上、去”中“阴”的声调。

阳平,中升调型,调值35。发音时声音由中音3度升到高音5度,声音上扬要像弦乐(如提琴)上的滑音,逐渐上扬,有能像钢琴的按键跃进。如“编、排、有、序”中“排”的声调。

上声,降升调型,调值214。发音时声音先由半低音2度降到低音1度,低音阶段稍延长,然后迅速升高到半高音4度,整个调子呈先降后升的曲折形。四种调值相比,上声全调音长最长。如“高、扬、转、降”中“转”的声调。

去声,全降调型,调值51。发音时由高音5度快速降到低音1度,声音要一气贯通、直线行走,由最高降到最低。四种调值相比,去声全调音长最短。如“非、常、好、记”中“记”的声调。

二、周口方言与普通话调值辨析

周口方言在调类上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即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但调值与普通话调值不同,也就是高低升降形式不同,这成为周口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因此,要辨正声调,首先把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练习纯熟,即要清楚地念出平、升、曲、降的区别,又要掌握好高低升降的程度。其次,要用普通话声调与方言声调反复对照,看自己的方言调类跟普通话调类有没有区别,更要注意自己的方言调值跟普通话的调值有哪些出入,要以普通话的调类,调值为标准,改正自身存在的不符合普通话规范的调类和调值。

首先看阴平,普通话调值为55,而周口方言多读成上声214,如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有句经典台词“咦,飞机!”,留心的观众会发现“飞机”读音“fēijī”,但倒霉大叔念的却是“fěijǐ”,周口人也是这样读的,读成了上声。

那么普通话的上声呢?正好相反,周口人读成了阴平55。如美好理想(měihăolǐxiăng),我们一读就成了(mēihāolīxiāng)。综合以上两点,我们知道普通话的阴平和上声周口人分别成了上声和阴平,正好倒了个个儿!掌握这两点我们就掌握了大概一半字的读音。

接下来是去声,去声比较简单,普通话念51如:贺、难、任。例如周口人读阴平、阳平、上声都容易发生发音不到位的情况,但我们读去声都是不成问题的,起音高,下滑明显,干脆利落。

最复杂的是阳平,普通话调值是35,升调,但周口人读这个不是升调,不是曲调,也不是去调51,这个调值比较复杂,经过多年学习和教学研究,我认为周口方言应把阳平读成了一个起音不够高,落音不够低的一个不彻底的降调,调值记为42。虽说是降调,但这个降调和去声51是不同的,因此看出周口方言读阴平起音是半高音不够响亮,落音是中低音不够低,中间变化幅度小,又没有象去声51一样落的彻底,利索,所以这个音我们读起来不那么爽劲,有点塞,有点意犹未尽,就像屋顶滚下一葫芦,但在中间堵住了,没有直仆下地的畅快;又象解放军空投映秀救灾物质,方位没判断好,结果投在半山腰,总让人心里有点堵得慌,不够酣畅。

阳平是周口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我们要多读、多练、多比较。如:“河南人民”四个字,我们就把升调读成了降调,但这个降调与其它的去声“贺(51)难(51)任(51)”是有区别的,大家要仔细揣摩。以上所论述的规律可以帮我们推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读音,掌握住这个规律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让自己的读音更优美,更到位。

三、轻声发音辨证

轻声不是独立的调类,它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变化而来的,周口方言中的轻声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将本该轻短弱读的轻声变为降调,且重读,调值相当于42(基本相当于周口方言中阴平的调值),如:“桌子”中“子”本是轻声,但周口方言却将其读为42,降调,“衣服”中“服”本是轻声,周口方言读为降调42。

四、知识延伸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普通话中四声调值本为:55、35、214、51,周口方言分别对应读成了:214、42、55、51,轻声在周口方言中也读为42。普通话中调类有平、升、曲、降,但周口方言只有平、曲、降,没有和缓的升调,把升调阳平和轻短的轻声都读了硬冷的降调。所以在周口方言中,一半左右的音都是降调,这也是周口人说话硬的原因。

大家知道用普通话朗读作品有平、升、曲、降,委婉跌宕、抑扬顿挫、表现力非常强,而周口方言大家都感到说话非常硬,不婉转,不柔媚,像快刀斩乱麻“刷刷刷”,利落干脆,硬性有余,柔婉不足,原因就是周口方言中,降调太多了,缺少轻声和上扬声。

参考文献:

[1]张严明.新编普通话口语训练与测试指导.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版.摘要:周口方言中的四声调值与普通话中的四声调值有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掌握住这个对应关系,能提高我们学习普通话的效率,也能了解周口人说话比较生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声调值周口方言调值调值辨析

方言范文篇4

一、方言电视节目现状

我国方言电视节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开播的方言节目,例如2006年12月8日开播的第一个经广电总局批准的方言频道———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⑤;另一类则是未经有关部门许可而播出的方言节目,例如方言电视剧《士兵突击》等。有关部门所要限制的是后者,本文将要讨论的也是这类节目。显然,这类节目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的方针相龃龉。我们认为法规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还是可以从学术角度对这类节目进行探讨的。从节目形态来看,方言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综艺,方言电视脱口秀、方言电视栏目剧⑥、方言电视译制片、方言电视剧等节目。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有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有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等,方言电视脱口秀有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方言电视栏目剧有辽宁卫视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方言电视译制片有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方言电视剧有《孽债》等。因为方言电视新闻和方言电视剧是方言电视节目中的两大亮点,所以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类节目。我们先来介绍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最早在地方卫视播出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当属湖南卫视2004年改版后的《晚间新闻》⑦。《晚间新闻》中的记者并不出镜,而是让新闻当事人用各自的方言来讲述新闻,于是湘方言、上海话、东北话……应有尽有。同年,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推出了一档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该节目采用杭州话播出,语言犀利风趣。《阿六头说新闻》仅用5周时间就登上了杭州地区收视率排行榜(位列前四名),后又在两个月内升至榜首,而后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0%至12%以上的高位⑧。该栏目被认为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收视的奇迹。地方电视台群起而效之,据说当时曾有20多家媒体到《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组取经。此后,广州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日日娣》(2004)、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2004)、无锡电视台的《阿福聊斋》(2004)、宁波电视的《来发讲啥西》(2005)、齐鲁电视台的《拉呱》(2005)、昆明电视台的《我挨你说》(2006)、吉林卫视都市频道的《说实在的》(2007)等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陆续开播。一时间,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我们再来介绍方言电视剧的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荧屏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扮演领袖的演员为追求形似而模仿各位领袖的方言。而后,又有了吴语版的《孽债》、重庆话版的《傻儿司令》等各种题材的方言电视剧。近年来,随着《士兵突击》、《武林外传》、《我的团长我的团》、《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的热播,“方言”成为一些电视剧吸引观众的看点。

在方言电视剧热播的同时,领袖题材电视剧中的伟人却逐渐开始说普通话了,例如《中国1945重庆风云》电视剧中的、、等都说普通话。这或许是迫于卫视禁播方言电视剧的压力,或许是编导认识到了方言电视剧的局限性。同时,还有些编导采用了折中的策略来改良方言电视剧,即将电视剧中的方言语码⑨改为普通话语码,而将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点缀在普通话语码之中。例如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盘龙卧虎高山顶》这两部电视剧以普通话为主要语码,同时保留了山西、陕西话中的个别方音及土语词,比如剧中把“我”都读成了〔η〕。我们听到这些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一带。尽管,这种改良仍然不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因为使用了“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是,相对于方言电视剧而言,还是有了很大改观。从语码使用的情况来看,在方言电视节目中,既有使用单一方言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齐鲁电视台用济南话制作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拉呱》(2005);也有综合使用多种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该剧中能够大致确定的方言口音就有20多种⑩。据调查,公众感觉在影视剧中最火的方言依次是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陕西话、河南话、山东话、天津话、湖北话、上海话和唐山话瑏瑡。

二、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

十余年来,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潮起潮落。目前,不仅没有退潮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缘自法规与现状之间的矛盾。2000年10月31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规,其中第12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该法规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但是,在该法规实施之后,仍然出现了前文所描述的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剧等方言电视节目热播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在2004年10月18日、2005年9月10日和10月8日三次发出通知,重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得使用方言瑏瑢。2009年7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强调说,电视剧(除地方戏曲片外)要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领袖题材、少儿题材的电视剧以及电视专题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瑏瑣。2010年6月,广州市政协就提升广州亚运会软环境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2011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方言电视节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先来看业界的反映。有编导认为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并表示将正在拍摄中的方言电视剧制作成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也有导演、演员大呼遗憾,例如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导演束一德明确表示将继续用方言拍摄续集。而由他执导的方言电视剧《傻儿司令》获得了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这些奖项表明了业界对这两部方言电视剧的肯定。在2004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评选的“全国百佳栏目”中,方言电视节目《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越策越开心》和《阿六头说新闻》都榜上有名瑏瑥。

在“撑粤语”活动中,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栏目主持人陈扬(2010)在微博上呼吁广州市民参与市政协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一起来捍卫粤语瑏瑦。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2010)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瑏瑧我们再来看学术界的论争。邵培仁、李雯(2004)瑏瑨认为,媒体应该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发挥推广普通话的示范作用;在广播电视中使用方言不仅消解了大众媒体的语言示范功能,而且还将非方言区的受众排斥在外;保护方言不宜使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媒体。《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影视剧语言状况”部分的作者张军(2010)指出,热衷于方言秀的影视剧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内容,带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轻喜剧色彩,但若演变为“为方言而秀方言”就值得商榷,要“杜绝与《国家语言通用文字法》规定不相符合的现象”瑏瑩。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陈章太(2010)认为,要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推广普通话的形势,宏观地把握影视剧中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至今,普通话使用能力和认同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广普通话需要影视剧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瑐瑠。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游汝杰(2010)则更赞同“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提倡将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瑐瑡。而蔡尚伟、王淑萍(2006)则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广播电视固然有推广普通话的使命,但也有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他们甚至认为方言节目不失为保护方言的一种载体瑐瑢。学者梁文道(2010)指出方言和普通话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影视作品中也是这样。语言的选择与商品的供需关系是一样的,有需求就有引入的必要。如果不让方言进入重要的平台,那么就会间接地催生地域偏见和阶层歧视,久而久之甚至还会导致方言的消失,如此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瑐瑣。最后,我们来看民众的意见。2005年以来,上海人表示出对“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于是掀起了“保卫上海话”、用上海话播新闻的浪潮。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新闻社区进行过一项关于方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557位被调查者中,52.2%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乡情怀;62.0%的人认为影视剧人物说方言更真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35.2%的人认为影视剧开始更关注民众生活的参差多态;34.5%的人认为说方言更传神,同时也打破了过去普通话一枝独秀的状况瑐瑤。2010年,广州市政协针对“增加普通话播音时间的建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者占20%,反对者占80%25。2011年7月11日晚8时,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节目进行了“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吗?”的调查,不到半个小时,五千多观众投票说“是”。接着,广州、香港先后爆发了“撑粤语”事件。7月16日和25瑐瑥日,广州市民在街头举行了“撑粤语”游行;8月1日,香港也发生了游行活动。“撑粤语”由网上舆情变成了街头行动瑐瑦。但是,也有市民对此表示质疑,广州市民张洁敏问道:“推普当真就等于要灭亡白话,当真就是当尽灭广府文化吗?这里面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吗?”瑐瑧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目前尚无定论。正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所说:“争论并未停止,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把握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语言多样性、受众需求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我们在把握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受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尊重传播及艺术创作规律,这样才能处理好普通话节目与方言节目的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现代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七大方言。普通话与方言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话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语。普通话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养分。事实上,有些方言词语已经进入到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中了,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初版中,编者曾将“浴缸、眼屎、老板、扯淡”等词标注为方言词,但是在1996年的修订版中,编者就不再将这些词标为方言词了瑐瑩,这说明它们已经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之中了。普通话从方言中所吸收的不仅仅是词汇,还有语法结构,例如“V+掉+了”(如“输掉了”)结构就来自吴语的“输脱哉”。普通话的语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只不过其中的轻声、儿化比北京音要少些罢了。同时,我们还认为方言是不可能为普通话所取代的。虽然,推广普通话的势头极其强大,以至于有些方言区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讲家乡话了,甚至还有人担心方言濒临灭绝。然而,据“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并没有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萎缩,甚至在部分地区还有增强的趋势”瑑瑠。例如在河北,2000年能用方言交谈人数的比例为81.81%,2011年上升至86.31%瑑瑡。据作者说,这是因为人们有了保护方言的意识。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的方言可能会逐渐消失,而新的方言却还会不断出现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地域变体将会不断产生,川普等地方普通话就是很好的例子。普通话与方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共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同意“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但是,我们并不赞同将方言限制于私人场合的倡议。对于其他场合究竟是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这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方言电视节目。

对于方言电视节目,我们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传播及艺术创作等规律以及方言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来考量。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要实现传播信息、娱乐、消遣等功能,在语言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量让受众都能够听得懂。在这一点上,普通话的确具有极大的优势,它冲破了方言的阻隔,让不同方言区的受众都能够听懂、看懂电视节目。而方言电视节目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将方言区以外的受众排斥在外。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孽债》在推出了吴语版后,又制作了普通话版。同时,用普通话制作的电视节目还满足了部分受众学习普通话的需求。据调查,看电视听广播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瑑瑢。然而,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听得懂,更不仅仅是以此来学习普通话。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也是现代大众传播出现分众化、窄播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分化、技术的进步和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大众传播开始向分众传播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进步”瑑瑣。“人们一般认为,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分众到小众,直至一对一的传播,是大众传播或者是传播发展的一个趋向。”瑑瑤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从多点到多点、体现出不同的差异及对个性的尊重。分众化的传播趋势决定了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合理性。对方言区的人来说,收看方言节目,觉着亲切,觉着过瘾。正如沪语电视情景喜剧《新老娘舅》的制片人尹庆一所说“毕竟老百姓离开了上海话,连有些意思都表达不清了。”瑑瑥又如,对重庆人来说,看普通话版的《傻儿司令》、《山城棒棒军》,犹如喝白开水,重庆人特有的幽默、机智荡然无存。这主要是由于方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折射出浓郁的地域文化。

方言范文篇5

【关键词】方言节目叙事风格

人们由于各自性格、环境、经历及教养而形成的对人生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累积经验,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构成两个方面称为经验范围。在传播中,各方的经验范围重叠的越多越好,重叠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碍越少,而重叠越少,困难越多。对于受众本身,人们都会接触尽量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方言节目本身将一种隔膜消除,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防备心理减少,同时,方言节目的内容一般都是家长里短身边的事情,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有着一种地理与心理的贴近,观众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闻节目和“民生新闻”并无二质,主要以播报所在地区范围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之事变成电视荧屏关注的重点,观众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窥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生群像,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得到启发和引导。

《说实在的》就是抓中这一主脉搏对症下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奇闻趣事为主料,以矛盾,纠纷为主线对新闻事件进行有取舍的采访、报道、评论。

1.栏目内容家常化

目前我国的新闻类节目大都政策性导向性比较强,宣传性是主流媒体的首选内容。这些内容多为比较严肃正统的政治和经济新闻等类的“硬新闻”,而报道的角度多从工作入手,做得不好,往往宏大而空泛,与普通人的生活情趣多少存在一些隔膜;可是这些方言播报类的新闻节目在其内容上却有了与以前的新闻节目不同的创新与发展,其更多的是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等类的“软新闻”、“民生新闻”。这些新闻的主角不再是以前新闻节目中的政治家、领导者,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社会大众,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的问题很多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因而,这类新闻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大众的兴趣与关注。

同时,其播报新闻的角度更多的是从普通受众的角度出发,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审视新闻,判断新闻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民众的共鸣,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说》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视角,更多的从普通受众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来判断新闻的价值,回避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将报道范围界定在济南,并适当辐射至济南周边的其它地区,突出了地域特色,播报内容不外乎济南市内市外人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鲜有趣的、关系到老百姓切身生活的甚至是家长里短的事儿。其它像邻里纠纷、家庭纠葛、遭遇骗局之类的事件,甚至是离奇古怪的奇闻逸事更是“说”关注的内容。这一点我们从其新闻标题上便可见一斑,试举几例,如:“老太太养了仨儿子,到老死在柴草垛”、“我对你掏心掏肺,你对我又骗又伤”、“问我爱你有多深,服药代表我的心”等等。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加重,观众希望从电视上得到生活的调剂和情感的交流。这种关注底层民生的“市井新闻”一反常规性新闻的严肃、生硬和遥不可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强烈的平民化色彩,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观众觉得亲切自然,触手可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从而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距离。

2.栏目叙述故事化

新闻内容的家常化,主要是基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

既然是讲故事,必然要运用各种讲故事的技巧以激发受众的收听(看)欲望。《说》在这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讲述新闻时,往往以简要新闻和片断的方式做个片头“预告”,巧设悬念,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正式播报新闻时,主持人又通过提问问题、巧设悬念、卖关子等方式,进一步吊起观众胃口;然后通过趣味十足的电视画面、声音解说和现场采访或情景模拟把真相一步一步告诉观众。一则新闻就像一部短故事片,剧情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它展现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些碎片。这样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叙述方式契合和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通过适度激发受众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

《说实在的》2008年3月10日的节目其中有一条片子说的是新闻热线接到举报电话反应在双阳有一户人家,儿子、儿媳虐待80多岁的老母亲,竟然让老人一冬天在柴草垛上睡觉,亲属邻居敢怒不敢言的事情。记者前去调查时恰巧老人在前一天的半夜离开人世。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已经僵硬的尸体竟然还蜷缩在柴草垛上,老人的三个儿子无动于衷,仅仅商量着丧葬费用。

适逢这条片子是由本人采访完成。片子一经播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观众热线在一周内天天打爆。观众的愤怒之情,反思之意流露无一。事件传播之迅速反应之大引起了双阳刑警大队的关注,并随即立案侦查。

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充满方言特色的配音加之震撼视觉的片子素材以及片子所赋予的评论共同组合的结果。

影视是视听综合艺术,“民生新闻”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得到满足。而方言新闻的出现,使得话语权进一步下移,趣味性、娱乐性更强烈。观众的关注重心慢慢从视觉转向了听觉,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新闻节目主持人说出导语,衔接各条新闻,进而引出之前制作好的影像资料的那个串连者的形象,而成为节目的主宰,从头到尾他们的言语占了节目的大部分,或陈述事件,或进行相关评论,图像已经成为语言的附庸,观众的愿望是听到自己熟悉的、幽默的地方言语,而非仅仅为了了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李慎波.方言传播现象的多元解读.新闻中心,2004,3.

方言范文篇6

一、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秉承着直面社会、忠实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艺术原则,为中国电影画廊增添经典的画卷。而使用方言后,从声音的层面上来说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真实,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提升了影视文化的整体艺术魅力。从最初的《渔光曲》《万家灯火》到现在《美丽的大脚》《疯狂的石头》,方言都将每一位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表现的真实可观,用真实的语言展现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命运。

二、创作者的社会和文化意识得以体现

在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世界》中,方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美学与文化意义。在这部影片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语言和言语样式:标准普通话、方言(山西方言、温州方言)、外语(俄语)。从中可以看出贾樟柯对方言的使用独具匠心:在北京这样一个现代大都市中,普通话作为最主流的中心话语形式,它显然更多地在“公共空间”,特别是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使用,使用的是最标准的普通话———它象征着一种都市文明,标准、优雅,看似亲切,然而骨子里却具有一种距离感。在都市边缘人男女主人公的私密的爱情生活及与他们的同乡的交流中,使用的则是山西方言。影片中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照,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心精神世界冲撞的缩影。“方言的诉说不断向我们提醒强化着他们真实的身份,尽管他们身在这梦幻般的世界公园,但他们始终是来自外地的都市外乡客,飘零异乡,无法融入中心的现代大都市。生活在繁华城市的表象之中,真正的内心却在漂泊中不断迷失。贾樟柯通过对方言的运用,巧妙地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边缘与中心、现实与仿像的复杂关系的反思,方言作为一种边缘话语在对中心话语的对立中,成为贾樟柯现代化进程反思性话语表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了影片的表述。”

三、方言凸显了喜剧效果

当今,在生活压力下,人们渴望寻找一方净土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歇息。在影视剧中,一种方言对其它方言区的观众是陌生的,有新鲜、刺激、惊奇、有趣的感觉的,从而能制造出喜剧效果。而小品则是首先挖掘出了方言的喜剧功能并获得成功的电视作品。影视剧借鉴小品的成功,加入了幽默搞笑的方言要素,使得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方言在当今又以最时髦的方式被引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三营长别出心裁使用的武汉普通话让观众听了能笑的喷饭,如“我真的信他个邪了,枪都没放过的人讲起射击来一道道的”,“不行啊!怎么回事情啊?没有组织性,没有纪律性”,这些拐弯子的话让人捧腹大笑,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张艺谋的影片《有话好好说》中,一句陕西口音的“安红,我想你”“安红,我想你想的睡不着”。将姜文饰演的整个人物形象推向顶峰,草根人物的生活由此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更加真实。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也是用多种方言的融合将影片从一块小小石头变成了一块引人注目的“陨石”,影片中广东话“我顶你个肺”也与效果的传播相得益彰。方言把生活与文化符号交错凝结,将方言生活化,生活喜剧化,喜剧真实化。

四、体现方言的社会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有其风土人情和社会心理的长久积淀,方言则是我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我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在广大受众不断提升的软文化要求的影响下,方言已成为“本土化”文化现象的代表,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不断抗衡的当下时代,方言的广泛传播又成为自我特色的一种展现。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然而,在电视节目中,方言又能将中国深厚的多元文化加以升华。

1、电视节目发展的动力是受众的需求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成了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受众的需求就能够最直观的体现出信息传播效果。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方言节目活跃地区的几个特点:经济发达,文化底蕴厚重,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活悠闲而富足。然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也就会对自己的家园产生自信。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迁移的背景,社会呈现出多样化,对于文化追求的表现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受众的需求也就不再单一。在现代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减少工作带来的压力。

2、方言的独特魅力为影视作品提供支撑方言简洁,生动而形象,给人们以亲切热情的温暖感。在影视作品中加入方言,使得作品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方言是特定区域、特定民族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他所承载的是这方水土人民和历史的深厚情感,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语言的特殊性。方言中蕴含着比普通话更为真切和丰富的生活。因此方言电视节目以其特有的方式贴民,内容生活化,形式也变化多样,在接近性和亲和力上更是其他节目无法比拟的。例如武汉电视台的《经视直播》,主持人阿兴手拿一把纸扇,用地道流利的湖北方言讲述着老百姓身边的趣闻,将亲切与幽默一并送给观众,这也就为较高的收视率做出贡献。

方言范文篇7

(一)“比”字句

1.A比B+W

这个句式在金沙方言中很常见,表示A胜过B。A和B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短语甚至是复杂小句。如:

(1)她比我来事。(她比我强。)

(2)安安顿顿总比没得安稳好。(安安稳稳总比不得安稳好。)

(3)她哭比她不做声要好。(她哭比她不说话要好。)

(4)夜头做生活比日里做生活要吃力。(夜里干活比白天干活要累。)

(5)慢点儿吃要比囫囵儿吃要好。(慢点儿吃总比狼吞虎咽吃要好。)

(6)先帮规矩说说清爽比过辰儿出叨事情再说不清爽要好。(先把规矩讲好比待会儿出事后讲不清楚要好。)

以上的句子中,第一句是名词的比较,第二句是形容词,第(3)(4)(5)是短语的比较,第三句是主谓短语的比较,第四句是状动宾短语的比较,第五句是状动短语的比较。最后第六个例子是复杂小句的比较。

“A比B+W”的否定句式是“A没的比B+W”。“没的”前面常常会加副词“也”或者“揩”表示强调。如:

(7)他写字也没的比你推板。(他写字也没比你差。)

(8)他揩没的比你聪明。(他真的没比你聪明。)

在“A比B+W”句式下,无论W是褒义还是贬义词,句子的含义都是“A胜过B”,其对应的否定结构“A没的比B+W”的含义是“A不及B”。

2.A比B+W+Z

金沙方言中的“比”字句常常加上量化值,表示“W”得多少。“Z”是对“W”的定量。如:

(9)他比我壮五斤。(他比我胖五斤。)

(10)张三比李四高一头。(张三比李四高一头。)

(11)做勒海比站勒海要适宜点儿。(坐着比站着要舒服点儿。)

可见,“Z”可以是数量结构,也可以是形容词结构。而且“Z”可以是确定的数量,也可以是模糊的不定的。

这个情况下,也可以说“和/同A比,B+W+Z”。如:

(12)和小张比,他还推板交关呢。(和小张比,他还差很多呢。)

(13)和去年子冬天比,今年子哩冬天冷交关。(和去年冬天比,今年的冬天冷很多。)

“A比B+W+Z”的否定式是“A没的比B+W+Z”,但是这时候,“Z”多为不确定值。“没的”前面可加“也”或者“揩”表示强调语气。如:

(14)张三没的比李四推板多少。(张三没比李四差多少。)

(15)今朝揩没的比昨子冷到哪里去。(今天没比昨天冷到哪里去。)

(二)“A+W+似+B”式

金沙方言中“A比B+W”式表示“超过”。除了这个句式外,“A+W+似+B”式也是表示“超过”。如:

(16)张三高似李四。(张三比李四高。)

(17)他胖似我。(他比我胖。)

这种句式在金沙方言区的老辈人中常用,但是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基本都用和普通话类似的A比B+W”式了。

(三)“A没的B+W”式

“A没的B+W”式是金沙方言否定形式的差比句,表示“比不上、不及”。如:

(18)格种药没的葛种药灵。(这种药没有那种药有效。)

(19)我没的你来事。(我没有你有本事。)

(20)我说英语没的你说叨好。(我说英语没有你说得好。)

(21)他没的你会说淡话。(他没你会说话。)

从这组句子可以看出,“A没的B+W”式中的“W”可以是形容词,如(18)(19);也可以是短语如(20)(21),(20)为动补短语,(21)为“会”字短语。

如果“W”为“会”字短语时,那么常常整句话为反语,表示的是“B”不好。这种句子里常加副词“揩”表示强调。如:

(22)他揩没的你会嚼蛆。(他才没你会说三道四。)

(23)他揩没的你会拍马屁。(我才没你会拍马屁。)

这组句子中表面上为“他”不如“你”,实际上是“你”不及“他”。句子的含义是对“你”的嘲笑和讥讽。

“A没的B+W”式的否定句式为“A(也)有的B+W”。

(四)“A不像B+(格呢/葛呢)W”式

这种句式为“A没的B+W”式的同义句。如“格种药没的葛种药灵”就是“格种药不像葛种药灵”。句子中常带有程度副词“格呢/葛呢”(这么/那么)。如:

(24)他不像你格呢搓挎。(他不像你这么厉害。“厉害”为贬义)

(25)我恁不像他恁葛呢团结。(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团结)

这种句式里,W可以是贬义的也可以是褒义的。这个句式的否定句为“A(也)像B+W”。句子中常有副词“也”。如:

(26)我恁也像他恁格呢团结。(我们也像他们那么团结。)

“A不像B+(格呢/葛呢)W”式中如果“W”是动词短语,描述一件事情,如果A未做,那么句子中把“不像”改成“不曾像”。如:

(27)我不曾像他一样下劲复习,所以考试不曾通过。(我没像他一样努力复习,所以考试没有通过。)

(五)“比不过”句式

1.“A比不过B”式

“A比不过B”是金沙方言中表示“比不上,不及”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

(28)我吃酒比不过小王。(我喝酒比不过小王。)

(29)我字比不过娟侯。(我字不及娟。)

这种句式里,基本上都有一个比较点,这个比较点常出现在“比”的前面。强调的是“B”的特点。

“A比不过B”句式的肯定句式是“A比勒过B”,不过这种句式比较少用,常见的是“A和B(哩话),比勒过哩”。如:

(30)我喝酒和三侯比(哩话),比勒过哩。(我喝酒和三侯比的话,是比得过的。)

(31)他哩成绩和班长比(哩话),比勒过哩。(他的成绩和班长比的话,比得过的。)

2.“A比B不过”式和“A比不B过”式

金沙方言中的“A比不过B”式还可以说成“A比B不过”和“A比不B过”式。这和普通话不同,和吴语如启海话宁波话相似。普通话里只能说“A比不过B”。金沙方言里的“不过”比较灵活。如:

(32)我跑他不过。

(33)我跑不他过。

(34)我跑不过他。

3.A连B也比不过

金沙方言中这种句式可以单用,也可以作为复句的一个分句。如:

(35)他搬砖头连丫头也比不过,太跌架子了。

他搬砖头连女人都比不过,太丢脸了。

(36)他做人连细伢儿都比不过,怎吖能做老师?

他为人连小孩子都比不过,怎么可以做老师?

这种句式是强调A太差了。它的肯定句式是“A连B也比得过”,强调A特别好。如:

(37)他跑步连刘翔也比得过,我怎吖和他比?(他跑步连刘翔也比得过,我怎么能和他比?)

这个例子带这夸张的意味,很好的强调了A了不起。

4.A再W,W不过B

这种句式表示B很厉害,强调A比不上B。如:

(38)孙悟空再厉害,也厉害不过如来佛。

(39)他喝酒再结棍,也结棍不过我。

这种句式没有相应的肯定式。

(六)“A不如/还不如B”

这种句式也是在金沙方言中常见的。如:

(40)养侯不孝顺,还不如养个丫头。(生儿子不孝顺,还不如养个女儿。)

(41)今年子寻的钱不如去年子。(今年赚的钱不如去年)

金沙方言里,有时候在“还不如B”后面有形容词,还有数量,构成“A还不如B+Z+W”,如:

(42)今年子寻的钱还不如去年子一半多。(今年赚的钱没有去年的一半多。)

(43)她还不如玲玲三分之一渠真。(她还没有玲玲三分之一漂亮。)

在这种句式里,A和B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于小句。

(七)“A+W,B还要W”句

金沙方言中用这个句式表示“更加”,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有递进关系的复句。如:

(44)我丑,他还要丑。

(45)我字漂亮,他字还要漂亮。

这组句子里在“还要”前还可以加“比+A”。如:

(46)我丑,他比我还丑。

(47)我字漂亮,他字比我哩还要漂亮。

二、等比句

等比句主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在某点或某个方面上相同或相异的句子。金沙方言的等比句主要有“和”字等比句和“像”字等比句。

(一)“和”字等比句

1.“A和B一样”式

这种句式中“一样”是比较词,表示比较的结果,常常作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出现,第二个分句前常有“也”。如:

(48)他和我一样,也是个不要命的鬼。(他和我一样,也是个胆大不要命的人。)

有时候“一样”也说成“差不多”,说成“差不多”后,句子没有用“一样”的那么确定和直接。如:

(49)我成绩和他哩差不多。

(50)说聪明,其实我和他也差不多。

“A和B一样”式的否定式是“A和B不一样”。若是程度委婉,还可以说“A和B不太一样”;程度强,还可以说“A和B很不一样”“A和B不一样叨交关”。如:

(51)我和他不一样得交关,他家里老有钱哩,我喔家里没的钱。

(我和他很不一样,他家里很有钱,我家里没有钱。)

2.“A和B一样+W”式

“A和B一样+W”式和“A和B一样”式相比,多个表示怎么样的“W”。所以一般不用作分句。如:

(52)我和他一样高。

(53)坐办公室和下田做生活一样吃力。(在公司工作和下地干活一样累。)

(54)女将和男将一样上班寻钱。(女人和男人一样上班挣钱。)

(55)娘哩背和我一样疼。(妈妈的背和我的一样疼。)

(56)二侯和三侯一样是个孝顺伢儿。(老二和老三一样是个孝顺的孩子。)

(57)玲玲和峰峰一样当孩子王去了。(玲玲和峰峰一样当幼儿园老师去了。)

(58)他和我一样会讲外国话。(他和我一样会讲英语。)

从这组句子里可以看出,“W”的性质是很多元化的。“W”可以是形容词,如例(52)(53),可以是动词如例(54)(55),也可以是“是”“当”“会”字短语,如例(56)(57)(58)。

(二)“像”字句式

金沙方言中“像”字句式用得很多,句式主要为“A像B一样+(W)”。如:

(59)他像我一样高。

(60)他像神仙一样,亨尼总晓得。(他像神仙一样,什么都知道。)

从这组句子可见,“像”字结构和“和”字结构一样。如果没有表示比较结果的“W”,那么常常会加第二个分句来说明。

“A像B一样+(W)”的否定句式为“A不像B一样+(W)”。“不像”前面常有副词“揩”表示强调。如:

(61)他揩不像我一样高。(他才不像我一样高。)

(62)我揩不像他一样,没事只晓得戏子。(我可不像他一样,没事只知道玩。)

(63)他揩不像前几年一样精神勒。(他可不像前几年一样精神了。)

(64)就算生意失败,他也不像有些人一样要死要活哩。

从这组句子可以看出,“B”的适用范围还是相当的广的,可以是人称代词或者人民,也可以是别的名词。

三、极比句

极比句是指某事物在某点或某方面胜过或比不上其他一切同类的事物。极比也是差比,只是范围不同。差比是与指定的事物相比,极比是与同类的一切事物相比,比较的对象是任指的。

金沙方言中极比句常常用“比”字句和副词来表示。如:

(一)A顶(最)+(勒)/(啦叨)

金沙方言中表示程度“最”多用副词“顶”。如:

(65)格件衣裳顶合我哩身。(这件衣服最合我的身。)

(66)他赖班上成绩顶好。(他在班上成绩最好。)

(67)格伢儿顶可怜勒,爷娘总走啦叨。(这个孩子最可怜了,父母都死了。)

该句式中,用不用语气词和句子的语气舒缓有关系,有了语气词句子显得比较舒缓,没有语气词句子则显得很绝对。

(二)“比”字极比句

1.“A+比+B+W”式

这个句式表示胜过,其中B为任指。如:

(68)格人吃起酒来比哪个总结棍。(这人喝酒比谁都厉害。)

(69)马尔代夫比哪里总漂亮。(马尔代夫比哪里都漂亮。)

从这组句子可以看出,B都是任指或虚指,一般都是由代词的虚指用法来构成。且在“W”前常有副词“总”。金沙方言的副词“总”表示范围,意思为“都”。

2.“A+比不过+B”式/“A比B不过”式/“A比不B过”式

这个句式里,A为任指,意为“B”很好,“A”不及“B”。如:

(70)吃酒随便哪个总比不过王侯。(喝酒随便谁都比不过王侯。)

(71)吃酒随便哪个总比王侯不过。(喝酒随便谁都比不过王侯。)

(72)吃酒随便哪个总比不王侯过。(喝酒随便谁都比不过王侯。)

这种“不过”位置的灵活性是普通话和很多方言所不具备的。这三种句式里的“比”前也常有副词“总”,表示范围的任意。

3.“没人+比勒过+B”式/“没人比+B+勒过”式/“没人+比勒+B+过”

这里“没人”也作“没的人”。句子前常把比较点列出。如:

(73)吃酒,没人比勒过王侯。(喝酒,没人比了过王侯。)

(74)吃酒,没人比王侯勒过。(喝酒,没人比了过王侯。)

(75)吃酒,没人比勒王侯过。(喝酒,没人比了过王侯。)

四、递比句

递比句是表示程度逐渐递加或递减的句子。也可以说递比是一种差比,只是这种差比是逐一的差比。金沙方言的递比句式和普通话相似,主要为两种。

(一)越……越……

(76)人越大越觉猜烦。(人越大越觉得烦。)

(77)越心急事情越做不好。

这种句式是两种事物都在变化,一个随着另一个变化。

(二)一+量+比+一+量+W

(78)冬天来勒,一天比一天冷。(冬天来了,一天比一天冷。)

(79)格几年我哩身体,一年比一年推板。(这几年我身体,一年比一年差。)

参考文献:

[1]鲍明炜,王均.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方言范文篇8

[时间:夏季。

[地点:嫂子家

[人物:姑姑----接受过知识熏陶的新时代青年代表。

`嫂嫂----受浓郁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代表。

[幕启:舞台正中摆着一张破旧桌子和凳子,桌上放着一些小孩的衣物。

[姑上。

姑我是陈氏,我家的那个大嫂前阵子就因她媳妇生了个女娃,一气之下,竟把她母女赶出了家门。你是不知道,我给我家嫂嫂介绍的这个媳妇是既漂亮又贤惠,是咱全晋江市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原想促成一段好姻缘,谁想,却发生了这种事,我这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小姑的,不能袖手旁观,走、咱一块看看去。(下)

嫂(系着围裙,拿着炊具,气鼓鼓的边干活边唠叨)都是我那该死的小姑,给找介绍的那个没用的媳妇,只会生女孩,不会生男孩。眼看着我陈家这脉香火就要断送在我上了,天咧!(嚎啕大哭,稍许忽地顿悟)是的,就是那个扫帚星,赶出去算是便宜她了。哼!(转过身,走到桌旁,拿起些女孩子的衣物一件件的往外扔,边扔边说)留着这些没用,这个我不穿,这个也不穿。

姑(上,被嫂子扔了个正着)哎哟!我的大嫂呀,今天火气怎么这么大?(弯腰拾起)咦!这不是我宝贝雅倩的鞋吗?这还好好的,怎么把它扔了?

嫂(听见声音,转过身,指着小姑骂道)好你个小姑,你来得正好,正要找你呢?

姑(笑道)我这不是来了?你就这样欢迎我呀?怎么没见雅倩他们母女?

嫂我的小姑,你看你,给我介绍的好媳妇,为什么只会生女儿,不会生男孩?

姑嗨!我还认为是啥事呢?就这?(伸手扶起气鼓鼓的大嫂坐下)我的嫂子,男是好,女是宝,男女没有半分差。

嫂㈠推开小姑的手)你别来这套,你这臭小姑,媒人婆,要死也要风加雨。

姑嫂子,怎么说着说着就骂起我来了?按我说呀,是你这婆婆不对。

嫂啊?我不对?你还有理说我不对?我们家的事不用你管,你给我滚出去。(边说边把小姑往门外推)

姑怎么不用我管?这陈家大大小小的事还不都有我一份?我偏要管,就是管,管到底了。你不就是想吵架嘛,好啊,好吵就冲我来呀!就是不该把雅倩她们母女赶出去。你得想办法把她们给我找回来,要不我和你没完。

嫂你这个臭小姑,牛粪姑。

姑我是香姑。

嫂你是真真正正的臭屁姑。

姑我是金针姑。

嫂气死我了,看找不打死你。

姑来就来,兵来将挡。

[姑嫂二人越说越来气,只见二人挽起袖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拉开阵势准备动武。:打着打着,嫂子抓住小姑的一条腿。

姑(大叫)哇……好呀!看来今天真是要不打不相识了。(说完趁嫂子不留神,往她肚子猛踢一脚)

嫂哎哟!(双手抱着肚子,弓着腰蹲下,忽地站起,指小姑)我也不活了,今天非得和你拼到底。

[两人又扭打在一起,冷不防嫂被小姑无意间打了一下,停在一个动作上,急剧的全身抖动起来。

姑我的大嫂,你不是要打吗?来呀!来呀!(发现嫂子没了动静,走过去围着嫂子转了一圈)你可别吓我(拍了拍她的脸,摇了摇她的头)

嫂(稍许,恢复了神志,趁小姑不注意猛推,却没想被小姑推倒在地。大叫)天啊!小姑打死人!我不活了。

姑(紧走几步,上前挽过嫂子的手臂,脱下跪在地上嫂子的鞋朝其手臂打了一下)还要打吗?

嫂哎哟!轻点、轻点。

姑我问你,打够了?

嫂够了,够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姑还打怎么办?

嫂做鸡叫,做狗吠。

姑好,雅倩她们是不是咱陈家的人?

嫂是。

姑把她们赶出去该是不该?

嫂不该,不该!

姑要不要把她们找回来?

嫂要,要,马上去找,马上去找。

姑(伸手扶起嫂子,拍拍身上的土)我的好嫂子,不是我要打你,想想现在都啥时代,男女都一样,都是宝。

嫂是呀!是呀!

方言范文篇9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目前已有的几种湖南方言分区作了分析和评论,其中,重点讨论了周振鹤

和游汝杰的分区。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区方法(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并用这种方法给湖南方言重新

分了区,分区结果用湖南花鼓戏的流行区域来作验证。第三部分,结束语。

一湖南省方言分区述评

1.0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湖南方言已有了五种分区。这五种分区分别是:杨时逢先生的分区(

1974年,台北,《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442-1447页,下简称《报告》),日本学者@①伸久先

生的分区(1979年,东京,《湖南诸方言》,载

《中国语学》226期,下简称《分布》),湖南师院中文系的分区(1960年,长沙,《湖南省方言普查

总结报告》(石印本)240-247页,下简称《总结》),鲍厚星和颜森的分区(1986年,《湖南方

言的分区》,载《方言》1986年第4期,下简称《分区》),周振鹤、游汝杰的分区(1985年,《湖

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载《方言》1985年第4期,下简称《背景》)。这五种分区,从方法上看

各具特点,从结果上看互有参差,下面,我们将其分成两类来讨论。

1.1.1杨时逢先生分区的方法是:“把某一处的方言特点归纳起来,取它最重要的不同特点,声调

的类别,音韵特点,开合口及调类等区别,来作分区的条件。”实际工作中,杨时逢先生用作分区条件的特征

条件有十二项。根据这些分区条件,杨先生把湖南方言分成五个区。第一区是“典型的湖南话”,第二区“大

都跟第一区差不多,第三、四两区难以命名,第五区接近西南官话”。对这个分区结果,杨先生自己也很不满

意,认为“不很理想”。对这个结果,方言学界也议论纷纷。鲍厚星认为《报告》把长沙和慈利、平江、浏阳

等地画一区,把衡阳和常德画为一区都是不合适的(见《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的文字说明部分,载《方

言》1985年第4期)。《背景》则认为《报告》的“分区图有些支离破碎,难于令人满意”。我们的看法

是:《报告》立足于语言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湖南方言的真实面貌,如一、二两区的大多数方言点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属湘语系统,第五区划归西南官话也大体无误,至于作出的方言分区图看去有点支离破碎

,只要符合语言实际,也不应算是作者的错。但勿庸讳言,《报告》的分区也与湖南方言的实际情况有相当的

出入。如湖南的郴州、蓝山、嘉禾等地,按《报告》上列出的语言材料就应划归西南官话(见黄雪贞《西南官

话的分区(稿)》,载《方言》1986/4),如果考虑到这些地方的双重方言性质则可暂列为双重方言区

来处理,具体分区待查明全部情况后再作决定(见鲍厚星《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中有关的文字说明,载

《方言》1985/4)。《报告》分区偏离语言实际的原因主要是:提出的分区条目有综合无系统,不能总

括湖南全省的语言实际,用这样的条目来分区,自然要影响其分区质量。

1.1.2《报告》的分区中,长沙和城步同属第一区,与城步接境的武冈却属第二区。对此,《背景

》批评道:“城步跟长沙不但主要的语言特征相差甚远,而且很难通话,而城步跟武冈则语言大半相似,交谈

也不很困难。”在这里,《背景》用来衡量分区质量的标准看来是两条:主要的语言特征和通话程度。可以据

此推知,如果甲乙两地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相近或相同,能通话或通话不大困难的,就应划为同一方言区,如

城步与武冈,反之则否,如城步与长沙。可见,这两条不但是检验分区结果的依据,也是分区时应遵循的标准

。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在对《报告》的批评中提出来的,但由于它们在方言分区中关系重大,有必要略作进一步

的讨论。

先谈“主要的语言特征”。

到底长沙、城步和武冈三个方言点各自“主要的语言特征”是什么,《背景》并没有明确指出。倘若真的

只用一两条特征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方言分区的话,那不但《背景》对《分布》的批评难以成立,而且《背景》

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分区也属多此一举。因此,《背景》据此批评《报告》不但不得要领,而且还自相矛盾。究

竟某方言区有没有“主要的语言特征”,“主要的语言特征”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对此,方言学界有种种看法

并有过大量的分区实践,笔者的看法是:由于“主要的语言特征”难以确定,宁可用方言的“区别性特征”来

代替它。在分区实践中,这种“区别性特征”可以通过多方比较来抽取。根据分区的需要,可以用一条,也可

以用多条。这些分区条目不论是“一”还是“多”,都要求对内有尽量大的周遍性,对外有尽量强的排他性。

用能否通话来检验分区结果也是值得考虑的。就《背景》的分区而言,也不乏同一区中有不能通话或通话

困难的,如第三片中的湘乡与零陵,而分属两片却也有通话不大困难的,如第二片的怀化与第五片的郴州,等

等。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同属一个方言区中的不同方言点可以有不能通话的,如闽语区中的厦门话和福州话

;而不属同一方言区甚至不同的语言也有可以通话的,如德语和瑞士语。这是因为,能否通话不仅决定于两种

方言的相似性,还决定于两种方言的交际频度。一九八七年笔者曾以湖南师大中文系八四、八五、八七三级的

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过外地同学对长沙话的可懂度和认同感,经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是:

大体听懂基本听不懂大体相同基本不同

八四97.5%2.5%34.6%65.4%

八五95.7%4.3%25.5%74.5%

八七62.8%37.2%12.2%87.8%

据上表中八四级与八五、八七两级同学对长沙话可懂度和认同感的区分比值的差异可以看出交际频度与它

们的比例关系。而且,通话程度还受城乡、职业、年龄甚至性别等条件的制约。事实上,既难于把它作为一个

分区因素来参与分区,也难于把它当作一个可靠的标准来衡量分区结果。

1.1.3第二种是日本学者@①伸久先生的分区。《分布》据以分区的材料也来自《报告》。方法是

:根据“古全浊声母的变化”绘出方言图来进行分区。《分区》把湖南方言分为四种“型”,定名为“江西型

湘方言”,“北方型湘方言”,“老湘型湘方言”和“新湘型湘方言”。国内学者一般是把“江西型湘方言”

看成赣方言或赣客方言,把“北方型湘方言”看作西南官话。《分布》的分区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特征法。《背

景》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简便,但是按这个标准作成的分区图也不能反映湖南方言的实际。”《分区》将湘

西的永绥(花垣)、乾城(吉首)、保靖、永顺、古丈、泸溪、辰溪、沅陵等地划归“老湘型方言”,对此,

《背景》指出,“@①伸久将古全浊声母只要今平音读浊音的也包括在内,湘语的范围自然要扩展到上述永绥

等县。事实上永绥等县的语言特征与西南官话的特征大部分相似,反以这‘半条’特征将其划入湘语南片是不

妥当的。”《背景》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单一特征判断法的优点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分区结果清晰正确,

缺点是往往以偏概全。在方言区的交错地带和过渡区域,在方言面貌因长时期的交融渗透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地

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尤其差。

1.1.4第三种是湖南师院中文系的分区。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零年,湖南师院中文系承担了湖南全

省的方言普查工作,当时共调查了八十七个县市,后由彭秀模、曾少达等同志根据调查材料写成《湖南省方言

普查总结报告》。《总结》中对湖南方言作了分区工作。方法是:根据分区者对湖南方言的一般印象,“先把

几个较大的土语群最明显的特点归纳出来,然后把特点大部分相近的土语群合并为一个方言。”方言区的范围基本上定下来后,就把可以肯定的先肯定下来,碰到甲乙两可的交界处方言就“根据反映方言特点的地图来分

析研究。分析它们哪些特点和甲区相同,哪些特点和乙区一致,最后根据它们与哪一区特点较多相同的特点划

归哪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注意该方言“必须具备的主要特点。”而不是“不分主次,单凭机械多数”来确

定其方言区属。结果把湖南方言分成三个区。第一区“基本上是湘语”,第二区“基本上属于西南官话”,第

三区“大致接近江西话”。《总结》的分区在具体运用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由于方言在地理分布上是渐

变的,甲近乙,乙近丙,丙近丁,而甲与丁却可以相去甚远。这样,在把几个看起来相近的土语群进行单向归

并时,就有可能把本来差别甚大、应分属两区的方言给归并到一个方言区中去。如《总结》第一区中有泸溪、

辰溪等方言点,就其总体特征看,应与第二区的怀化、吉首、沅陵等要更接近一些,而与长沙、湘潭等地的方

言相差甚大。只因为“辰(辰溪)溆(溆浦)土语群”接近“衡(衡阳)邵(邵阳)土语群”,而“衡邵土语

群”又接近“湘(湘乡)涟(涟源)土语群”,“湘涟土语群”与长沙、湘潭等地的话又更要接近一些,这样

单向归并,结果就把本来不属同一区的方言给并为一区了。《总结》分区时在使用材料上也有欠妥之处。湖南

的蓝山、嘉禾、宜章、桂阳、郴县、新田、江华、江永等地除了共同使用一种各地小有区别的西南官话(与桂

林话很接近)外,各地内部还使用着一些差别很大,而且方言特征很奇特的“土话”。《总结》在分区时,单

把蓝山、嘉禾两地的土话拿出来分区,从而把它们从湘南双语区独立出来并合并到第三区中去,成为第三区孤

悬于第二区中的方言岛,这显然是不符合分区原则的,也不符合方言的实际情况。

1.1.5第四种是鲍厚星和颜森的分区。《分区》使用的方法虽然比较单一,但分区的标准却颇为灵

活多变。《分区》把湖南方言一共分为六个区。第一区是“湘语”,分区的依据是古全浊声母的变化。第二区

是“赣语区”,分区标准有三项:一条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为送气清音,一条是梗摄字多有

文白异读,另外还列了一些词汇。第三区是“客家话区”,《分区》没有明确“赣语”和“客家话”的区别界

限,语音上好象是“影母字今开口呼读零声母”这一条,另外还有词汇条目的区别。第四区是“江淮官话区”

,分区标准主要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清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另外就是“古入声全

浊声母字今全部或部分归阳去(去声不分阴阳时就归去声)”,其他还列了“他的”和“喝茶”两个词组。这

一区中有《背景》列为西南官话标准点的常德,还包括湖北省的鹤峰、松滋、公安、石首等地,所以统称为“

江淮官话常(常德)鹤(鹤峰)片。”第五区是“西南官话区”,这一区没有给出分区标准,内部分片时也未

明确分片依据。第六区是“乡话”。“乡话”主要分布在“沅陵西南部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

大庸市等地与沅陵交界的地区。”大约有四十万人说这种话。“乡话”的主要特点有: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

塞擦音时平声为不送气浊音,仄声为送气清音。另外,入声有喉塞尾,古次浊平声今读阴平。古全浊上声今仍

读上声,等等。《分区》的主要优点是分区时不拘泥于某一标准,不仅考虑语音特点,也兼及词语的异同。分

区时不反分出大区,还给大区再划出片,有的地方方言界限还深入乡镇一级,分得比较细致深入。但勿庸讳言

,《分区》也是有一些缺点的,这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标准上。由于标准不统一,有时甚至连分区标准都未说

明就直接分区,这就难免给人一种分得较为主观臆断的感觉。另外,凡《分区》使用单一标准的地方都无法避

免单一标准以偏概全的缺点,如“江淮官话常鹤片”,如果不是只从一两个语音特点着眼的话,根本就划不进江淮官话里去。此外,就《分区》的题旨来看应是封闭式的区域方言分区,没有必要把湖北省的方言也包揽进

来,而且还包揽得不对。按赵元任先生等人的分区,鹤峰、石首、公安等地的方言特点介于湖北第一区(西南

官话)和第二区(楚话)之间,同时还有一些湖南话的特点,因而独立一区以显示其特点,实际上是一种过渡

区域的混杂型方言,赵元任先生等人也没有把它们和江淮官话联系起来考虑(见赵元任先生《湖北方言调查报

告》一五七○页),于此可见《分区》的处理是不很妥当的。

1.2.0由于周振鹤、游汝杰二人的分区不止使用了一种分区方法,在分区过程中还涉及了湖南方言

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将其中的历史行政区划作为分区调整的重要“参考项”直接介入分区,经过研究,我们发

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适当展开讨论,因此我们把《背景》的分区单列为一类加以述评。

1.2.1《背景》仍使用《报告》的分区材料,分区对象仍为《报告》中的七十五个方言点。《背景

》在分区方法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使用了数学方法,并结合语言学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进行调节和补充

。具体的作法是:以《报告》中提出的比较各地方言异同的五十二个特征项目作为分区依据,建立数据库,参

照数学集群方法,先比较七十五个方言点之间特征项目的接近程度,然后按接近程度来作初步分区,最后再用

“较重要的语音特征”和“历史人文地理因素”两个参考项来作“局部调整”。在分区过程中,作者还根据自

己对湖南方言的“模糊印象”先把湖南方言分成四个“集”,并给每个“集”指定一个代表点,然后把这一集

里的其余各点来和“代表点”作比较,按各方言点与“代表点”的接近程度分归各集。结果把湖南方言分成五

个片,根据《背景》有关的文字说明和分区图来看,五个片分别为:第一片是以常德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片,第

二片是以长沙为代表的湘语北区,第三片是以城步为代表的湘语南片,第四片是以平江为代表的赣客语片,第

五片没有代表点,是南部山区官话和湘语的混杂片。在数学方法运用上,《背景》设置了四个“标准点”来对

周围的方言进行吸附式向心归并,这样把原数据阵上纵向排列的七十五行数据省减为四行,既简化了计算过程

,又简明扼要地用数值表述了各片及同片内各方言点之间的接近程度。

《背景》对自己的分区结果是颇为自信的,认为“大致符合各片方言的个性,也符合湖南人的语感。”湖

南人的语感姑且勿论。但当我们拿《背景》的分区与前述几家逐一比较时发现,这个分区与《总结》非常接近

,两张分区图大体可以重合,只是湖南山区有较大差别,其他地方在边缘地带有一些参差。如前所述,这样的

分区仍然是相当偏离湖南方言实际的。《背景》尽管使用新的方法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个方法与结果的矛

盾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

1.2.2陆致极在《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1)一文用

电子计算机对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的十七个方言点作了类聚关系处理,实际上具有分区意义。二十年代赵元

任先生对吴语所作的分区表明,只从语言特征条目出发也可以对方言进行分区。分区经验证明,数学方法和语

言学方法(甚至是单一特征判断法)在分区上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背景》在采用数学方法后又要依靠“主

要的语言特征”和“历史人文地理”两个“参考项”来作分区调整,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其数学方法的有效性产

生怀疑。

《背景》采用《报告》中用来比较各地方言异同的五十二项特征来建立数据库,根据存入的数据来计算任

意方言点之间的接近值,然后通过比较接近值大小的方法来达到分区目的。由于存入数据库的语音项目是五十

二个,因此,任意方言点间的最大接近值是五十二,最小是零。为了简化计算,《背景》挑了四个“标准点”

,让其余各点来依次与它们相比较,凡和上述四点中任一点接近值最高的,就将它划入该标准点所代表的方言

片中去,这样,就把语言学的分区转换成一个数学上的集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定隶属变--即任一方

言点可以归属于某标准点的最低数值。由于最大值是五十二,最小是零,所以任一方言点归属任一代表点的隶

属度为“大于或等于二十七(X≥27)。”这时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就不能进行归集:当某一方言点与四个

代表点的接近值都小于二十六时(因为这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异大于同);正好是二十六时(因为异同相等

);与两个代表点接近值同时大于或等于二十七时(因为当同一方言点同时从同一逻辑门进入两个代表点后,

归集后的方言点数会大于实际参加分区的方言点数,从而与实际不符)。根据《背景》表一中提供的数据,可

以合法归集的方言点有:

长沙点

南县36安化27湘潭29通道28

城步点

新宁28东安28祁阳31

常德点

石门31慈利33大庸32龙山37永顺29

保靖30永绥32古丈29沅陵31乾城29

凤凰30麻阳27晃县31靖县31澧县29

安乡35华容27桃源35汉寿41衡阳31

平江点

临湘31岳阳32

(地名后的数字为其与该代表点的接近值)

以上各点合计29个。除去4个代表点,参加归集的方言点是71个

,可归集的方言点占总数的40.9%。

可以分属两个代表点从而不能归集的方言点有:

桑植芷江黔阳会同临澧湘阴

长沙272728283629

常德3138313140_

平江_____29

以上合计6个。加上其余与4个“代表点”的最高接近值都小于或等于26的35个方言点后为41个,

占参加方言分区的方言点数的59.1%。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背景》的数学方法基本上是失效的。《背景》

显然是看到这一点的,于是又增设了“较重要的语音特征”和“历史人文地理”两个“参考项”来作“局部调

整”,这固然可以看成是一种方法的创新,但实际上也是出于不得己。由于一半以上的方言点的归属是靠“参

考项”“调整”出来的,而“参考项”中起主要作用的又是“较重要的语音特征”一项,在这种情况下,《背

景》的分区自然就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造成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背景》对赖以建立数据库的五十二项

语言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报告》提出的五十二项语言特征是用来显示湖南方言的差别性的,为了上

图的方便,只能“求异”而舍同,因此,虽然项目多达五十二项,但仍不能认为它们已经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

湖南方言的全貌,用它们来作分区依据,就难免偏离语言实际,事实上,杨时逢先生也没有全部把它们作为分

区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五十二个特征项目之间的重要性并不相等,即不同项目的代表其所辖的“字”的

数量多少并不相等或所代表的声韵调其差别的大小不相等。如:第二十九项是“声调调类”,这一条涉及到所

有的“字”;而第四十六项是“‘去’的白话音”,这一条只能管住一个“字”的一半的语音情况,二者的重

要性差别相当大。在《背景》列出的“表一”中,这两条在五十二项语音特征中所占的比重相等,都只是五十

二分之一。这样,相同的数值掩盖了不同语言特征项目的巨大差别,这自然要极大地影响分区质量。

1.2.3《背景》在分区上的一个特点是设置了四个“代表点”。这四个“代表点”既是数学归集的

目标点,又是确定“较重要的语音特征”的主要依据,而且,还决定着分区结果的命名。因此,“代表点”选

得合不合适,也是决定分区质量的重要因素。“代表点”的代表资格与历史人文地理因素无关,而是取决于它

在所代表的方言区中的地位,即它是不是该方言区中比较典型的方言点。用这个条件去衡量《背景》中指定的四个“代表点”就可以看出,除长沙点外,其余三个点的代表资格都有问题。

先谈常德点。湖南境内的西南官话可以分成三片。第一片是从常德开始往北延伸,与湖北的江陵连成一片

的湘北片;第二片是以吉首、怀化为中心,往西延伸与贵州的黔东南连成一片的湘西片,湘西片与湘北片的交

界线大致在龙山、永顺一带;第三片是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的桂林连成一片。三片中

,湘北片和湘西片比较接近,内部也比较一致。湘南片与湘西、湘北两片的距离较大,这部分地区是双重方言

区,由于受各地千差万别的“土话”的影响,内部的一致性比较低。总的说来,湖南境内的西南官话方言点都

有过渡性质,与湘语的接近程度随着方言点在地理分布上与长沙的距离成正比。常德正处于西南官话湘北片的

最南端。往南以沅、资流域的中间地带为过渡带,过了资江就是湘语区的天下。因此,无论是就常德的方言地

理位置还是就常德话的语音系统,都是一种过渡性相当明显的西南官话,把它作为西南官话的代表,其代表资

格就要大打折扣。为什么在《背景》的分区中不能把郴州、蓝山、嘉禾等地的西南官话包容进来,为什么桑植

、芷江、黔阳、会同、临澧等地会出现与长沙点和常德点的接近值都大于二十六的情况,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常

德话本身含有相当的湘语因素,并不是典型的西南官话。

平江虽然在声母上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清音,但平江还有知章组在今开口韵前读(tsts’s)这种与赣语不同

的变化,就其涉及的古声母而论,比古全浊声母的个数还要多;平江话的入声调虽然也可算作赣语系统,但阴

平和阳平的调值都与长沙话相同而区别于南昌话;平江话的入声韵虽然有塞辅尾,但知章组的合口韵的变化也

是大多同于长沙话,如:“吹水睡税”也是和长沙话一样读撮口韵,而南昌话则是读合口韵。从平江的语音系

统来看,应将其看作是湘语和赣语的混合而又有一些自己特点的混杂性方言。把它放到赣语系统中来看,还不

如常德话在西南官话中那么典型。在《背景》“表一”提供的接近值中,它也只能管住临湘和岳阳两个点,换

句话说,在沿湘赣交界处一带的混杂性方言点中,平江点的代表性也不强。

《背景》把城步定为湘语南片“代表点”的根据是因为城步的[bdgdzz]的浊度最强,换句

话说就是城步因为其声母系统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古全浊声母的原貌从而获得了湘语南片,或者说是“最典型”

的湘语的代表资格。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背景》对@①伸久的一些批评就是自相矛盾。如永绥,

《背景》认为不能仅据其古全浊声母今平声读浊音这“半条”特征就把它划入湘语南片,还要看到“永绥等县

语言特征与西南官话的特征大部分相似”这样的情况而将永绥划入西南官话区。既然仅靠古全浊声母今平声仍

读浊音这半条特征不能将永绥等县市划归湘语南片,那仅靠“古全浊声母今仍读浊音”这一条特征又怎能把城

步看成是“典型的”湘语呢?只要对城步话的语音系统略作分析就可以看出,城步话的韵母系统已经接近于西

南官话而与湘语(我们这里所说的“湘语”是指长沙话。本文中如不加说明时都把长沙话作为湘语的代表)的

距离较远,如咸山摄与宕江摄不混,山摄合口和蟹摄合口端系仍读合口,这些,都与长沙话不同而与重庆、贵

阳等地的西南官话相同。声调上,城步话的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低降调,这也是西南官话阴平与阳平的最常

见调值而与长沙不一致。这些情况说明,城步话并不象《背景》所说的那么“古老”和纯粹。从整个语音系统

来看,城步话虽然仍属湘语系统,但仍然受到西南官话的相当影响。因此,城步在湘语系统中,其代表性是不

高的。而且城步话既然仍属湘语系统,就没有必要把它和长沙话相提并论,在同一个方言系统中建立两个和西南官话、赣语相同地位的“代表点”从而使得南北两片湘语似乎可以合并又似乎可以分开。这种含含糊糊的状

态显然不是分区的目的。《背景》把城步话定为湘语南片“代表点”的理由还与《背景》提出的“古湘语”的

假设有关,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1.2.4《背景》在把城步定为湘语南片“代表点”时说:“城步僻处本省西南隅,交通闭塞,明显

是古湘语受其他方言侵逼、受挤而保留下来的核心地盘”,在“结语”部分又“设想”:“在战国秦汉时代,

整个湖南地区也许通行一种内部存在差异的古湘语”(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背景》虽然用了“也许”这个

不很自信的副词,但这个“古湘语”还是有几点可以确定下来的:“古湘语”存在的时间是“战国秦汉时代”

,通行的地域是“整个湖南地区”,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浊音。我们注意到,在《背景》全文的逻辑结构

中,这个未经证实的假设是非常必需的,否则,城步就难于取得“典型的湘语”的代表资格,“浊音的衰颓”

,和“入声的衰微”将无从立论,而且,“古湘语”在官话、赣客方言的蚕食吞并、四面夹击、大举入侵下日

渐萎缩的下降曲线也无法勾画。现在我们要正面提出质疑: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果真通行着一种古

湘语吗?任何语言的存在,既要有一个文化的底座,更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作为存在前提。古湘语的含义

可能因人们的看法不同而较为宽泛,但无论如何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古代汉语。而且是一种古代汉语方言。因

此,要证明“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都通行一种古湘语”,首先必需证明,早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

地区的人口和民族都是汉族或都属于汉民族文化系统。这样,这个问题就可以简化和转换成“战国秦汉时代整

个湖南地区的民族构成”这样一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只要打开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两

册查看有关的部分就可以得出基本的答案。为了避免繁琐的引证,我们主要依据《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

1986)、《湖南省志·地理志》上册(修订本,1982)、《中国民族学概论》(栾钊韬等,1985

)、《中国人口地理》(胡焕庸,1984)、《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1981)、

《试析湖南县的设置和名称由来》(谭昌寿,1984年第5期《湖南师院学报》)等论著来作一结论性的概

述:战国中期前,今湖南全境为古三苗等苗瑶族的居住地。战国中期,楚国兆进中原争霸中原的努力受挫后,

在强秦的迫挤下,楚文王把楚都迁至郢(今湖北江陵),之后,楚国大力向南扩展,首先进入以常德为中心的

湘北地区。秦统一后继续向南开发五岭南北,在湖南境内从北向南依次设置长沙、罗县、临湘(今长沙)、耒

阳、郴县等郡县。两汉时对湖南继续开发,分长沙置桂阳、零陵二郡和益阳、茶阳、攸县、醴陵、@②县、临

武等二十余县。这时汉族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以常德为中心的沅澧二水中下游地区;以今长沙为中心的湘江

中下游地区;沿湘赣两省的交界线直达广东的狭长地带。除此而外,整个湖南地区的广阔腹地仍然是古苗瑶语

族的居住地或未经开发垦殖的原地,其间可能还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桃花源式”的汉族移民点。这样的人

口分布与民族构成的格局说明: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显然不可能通行着一种“古湘语”。更确切一

点说,即使是上述几个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也只可能通行一种“古楚语”而不能把它看成是“

古湘语”。在湖南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楚”和“湘”都有特定的历史界限,当我们需要回顾历史时,不应混

淆二者之间的历史界限。

对城步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点必要的叙述会使上面的质疑得到更为充分的支持。城步县现在的全名是“城

步苗族自治县”,建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民国、有清一代、明初都称“城步县”,明初设为“城步巡检司”属武冈县。作为一个行政实体,城步的名称只能追溯到这里。唐代的城步为“飞山蛮”地,汉至隋为“无阳

五溪蛮地”。这时的“五溪蛮”系汉末溯沅江而上的“武陵蛮”。唐末“五溪蛮”据飞山自守,故又称“飞山

蛮”。“飞山蛮”自称则为“猫”,都是今天城步苗族的先民。到元末明初才有外地汉人(主要来自江西)陆

续到城步落籍定居,但县境人口中苗族仍占绝对优势。明弘治十五年设置时进行了土地丈量和人口统计,此时

仍为苗多汉少。乾隆五年“改土归流”时有不少苗族为免受民族歧视而改称汉族,进入民国后汉族人口才超过

苗族。一九八二年人口统计时,全县有苗族八万四千余人,略低于汉族人口数。根据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无

论如何也推不出“在战国秦汉时期,城步也通行古湘语”这样的结论来。

1.2.5归纳起来,《背景》在分区过程中的失误主要有这样几条:使用了数学方法但因数据库不可

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选择了标准点但标准点的代表性又不强从而使其他方言点难于归集;假设了一个“古湘

语”作为展开论述的前提但这个曾一度遍及湖南全境的“古湘语”又实际上并不存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

为,《背景》分区的意义似乎倒不在其分区效果如何,而在于《背景》的创新精神,给方言的分区提供了新的

思路。

1.3.0由于湖南方言的各家分区大体上已代表了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的方言分区方法,因此,本文

对上述各家分区方法的评价也可算是笔者对目前汉语方言分区现状的基本看法。

二湖南方言的再分区

2.1.0分区的事实说明,由于方言在地理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如果只给方言确定一个分区标准的

话,可行性相当差。由于不同的分区者对语言特征的重要性的认识常常不一致,各用不同的标准,分区结果当

然难于统一。1987年,笔者在钱曾怡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几次关于方言分区的历史、现状、标准、方法的

讨论,在不断的学习和讨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一种新的分区方法,叫“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

,并用这种方法来对有过多种分区、有相当分区难度的湖南方言进行分区,以便和各家的分区结果相比较。具

体的做法是:以长沙(湘语代表点)为中心,东取南昌(赣语代表点),西取贵阳(西南官话代表点),从三

个代表方言点的语音系统中抽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的区别性语音条目各七条,然后把湖南境内的

各方言点逐一取出来分别与三个代表点相比较,比较时按声、韵、调的顺序依次进行。由于分区条目都是七条

,判断方言点归属的隶属度是“四”,三次分区的结果都作出分区图,最后根据三张分区图来作综合分区,任

一方言点,只要在两项分区中都属某一代表点,就把它归入该点所代表的方言区,这时隶属度是“二”。据此

,湖南省的全部方言点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湘语型方言,赣语型方言,西南官话型方言,混合型方言(有两

项或三项分属两个或三个代表点),独立型方言(只有一项或无任何一项可归入三个代表点)。

2.2.0分区要有据以分区的材料、分区的原则、标准,及相应的图上表示,下面就这几个方面作一

些必要的说明。

2.2.1分区材料材料的好坏决定分区的质量。本文使用的材料以《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为主,相

比较而言,这个材料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调查点不足;二是记音有欠准确之处,如衡阳话;三

是有相当的调查点远离城区,有的甚至在县境边缘地带,代表性不强。鉴于这种情况,衡阳话改用李永明先生《衡阳方言》(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材料,涟源、双峰、新化、祁东、洞口、桃江、株州、洪江

、隆回等九个点则用《总结》中的相关材料。

2.2.2分区原则现代汉语方言分区,其实是就相关的调查点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分类,因此,

分区时本文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是语言学标准的原则,任何非语言学的标准都不能作分区标准;第二是共

时性原则,分区时只就方言现状进行分区而不涉及方言的历史或成因;第三是系统性原则,在把握方言之间的

异同时从其系统性、整体性出发而不只根据一两个语言特征来确定方言点的归属。

2.2.3分区标准分区标准就是据以分区的条目。李荣先生在谈分区条目时提了三条,一是条目的

代表性,二是条目在语汇中的使用频率,三是条目使用频率,这三条都是指导性的意见。根据我们的理解,条

目的代表性主要指其区别性,就是一地方言区别于他方言的语言特征。同时我们还强调条目的系统性,汉语方

言之间的矩离远近,在语音上具体表现为各方言音系在声、韵、调各有关方面对立程度的大小。因此,本文分

别从长沙、南昌、贵阳三地方言的语音系统中抽出声母、韵母、声调的区别性特征各七条作为分区条目。

2.2.4图示法常用的方言分区图示法是采用划块(块状表示)围片(同言线法)的方式,这看起

来比较好看,但与实际的方言分布情况并不相符。就一方言点来看,方言持有者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户与户之

间,村、寨、城、镇之间都是非连续性的,呈离散式点状分布,因此,本文也用点状符号来表示方言类别,这

样,既可以积点成面,几个相同的点状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成片的方言区域,又可以如实反映方言分布的点面

相间、错综复杂的情况,尤其在反映方言岛、独立型方言、混合型方言等语言事实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2.3声母系统的分区

表一:声母系统分区条目

(附图[图])

(附图[图])

说明

1.上表中,南昌话全部采用《汉语方言字汇》(1962年,北京)中的材料,贵阳话的材料是笔者调

查的。下二表同,不另说明。

2.取点比较时,如果碰到古全浊声母今仍读全浊塞音塞擦音时,则归入长沙点。

3.由于第六项长沙话与南昌话属同一类型,因而两地的区别条目只有六项,如果出现南昌、长沙各点三

条的情况时,就着第一、二两项属何处方言,属长沙则归入长沙点,与南昌话相同则归入南昌点。

分区结果是:

长沙所属方言点(地名后的数值为隶属度)

长沙7临湘5.5岳阳5南县3.5沅江6

湘阴6平江5浏阳4宁乡6益阳6

桃江5.5安化6.5泸溪4新化6涟源5

湘潭7株州6.5衡山4双峰3.5衡阳5

祁阳4永兴5资兴4邵阳4武冈4

洪江5.5会同4绥宁6.5城步6江永4

计30个方言点

南昌所属方言点

耒阳3.5常宁3.5宁远4宜章3.5

计4个方言点

贵阳所属方言点

华容5安乡5汉寿5临澧7常德5

澧县6石门6慈利5桑植6大庸6

永顺5保靖5古丈5沅陵6花垣5

方言范文篇10

1.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è)东北方言读闷热(yè)、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é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1.3.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è)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è)、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1.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āo)东北方言读同胞(pā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ā);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è)东北方言读机械(jiè);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ě)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è)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ě)。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2.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ü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2.1.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

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ò)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è)、抚摩(mó)东北方言读抚摩(mē)、乐山大佛(fó)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é)。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2.2.以iɑo代ü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xué)”,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ü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è)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üè)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üè)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ü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2.3.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2.4.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复韵母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东北方言读成pāo;谋(móu)东北方言读成máo;否(fǒu)东北方言读成fǎo。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ü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温暖(nǎn);产卵(l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产卵(lǎn);挑衅(xìn)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ü,读为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皮(bāo)东北方言读剥皮(bē);胳臂(bei)东北方言读胳臂(bo);厉害(lì)东北方言读厉害(liè);塑料(sù)东北方言读塑料(suò);干啥(ɡànshá)东北方言读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3.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3.1.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3.2.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窃(piāo)东北方言读成剽窃(piáo);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辣(pō)东北方言读成泼辣(pě);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围(fēn)东北方言读成氛围(fèn);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ā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ā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ě)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ē);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ě)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é);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东北方言读成开辟(pǐ)。

狭义上的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方言的以上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汉语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汉语方言的划分是根据语音上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进行的,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尽管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吴、粤、湘、赣、闽方言区的人也有意识地学习东北方言、说东北方言,甚至把学说东北方言当成是一种时尚,但是,这场“东北方言热”是媒体宣传、演员演绎、人们喜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语言统一。本文之前大篇幅阐述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就是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比较,揭示两者语言上的显著差异,来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一方面,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的,而东北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解放后,党和政府为适应全国的空前统一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而东北方言只是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下得到的短暂繁荣。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汉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参考书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

[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