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视新闻认同与传播研究

时间:2022-06-01 02:43:09

方言电视新闻认同与传播研究

摘要:对于“方言”在电视荧屏上的火热现象一度有过不少争论和“冷思考”,但从事实来看大多数方言电视新闻历经十多年而长盛不衰,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证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内容为王,方言电视新闻的走红肯定不仅仅是“方言”这个语言方面的原因,但是方言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方言之于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作用,以及主持人个性化播报的意义所在仍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方言新闻;方言;主持人;社会语言学

曾几何时,方言电视新闻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个城市电视台生根发芽,杭州电视台于2004年创办的《阿六头说新闻》可谓是其中的翘楚。创办至今,它已经走过14个年头,先后获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全国十佳民生新闻栏目”等多种荣誉。它是第一家方言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具有独创性并创下多个“第一”,引领了后来苏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地的方言新闻热潮。对于《阿六头说新闻》的解读也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对于方言争议也一直比较大。反对者认为,方言节目毕竟使用的是方言土语,难登大雅之堂,特别是播报的内容多属“鸡毛蒜皮”,和传统新闻学的精神不符。有的甚至曾经预言,类似的方言热只是一时的现象,经不起时间考验,等等。时至今日,《阿六头说新闻》仍是深受杭州人民喜爱的一档节目。收视率依然接近10%左右,在杭城电视高收视率节目的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方言电视节目依然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获取资讯的形式。那么方言在民生类节目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方言的意义到底在于何处?本文尝试从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一、理论概述:社会语言学

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除去少数民族语言之外,汉族的方言也是相对较为复杂的。一般从语言学角度,中国可以分为七大方言或者十大方言。前者为北方方言、湘、赣、吴、闽、粤、客家七大方言。十大方言则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属于隶属关系,普通话(标准语)在上,方言则为下。在中文的情况下,普通话对应汉字,而方言则被称为“地方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文字与之对应。但实际上,“方言”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定义。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表示,“语言”和“方言”的区别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其区别往往受一定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存在的诸多方言,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制度,为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长期以来,推广官话(普通话)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相对年轻的分支,一般认为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代表人的身份认同”。语言是文化的也是和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和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地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MyFairLady)就讲述了一位下层阶级的卖花女被语言学教授通过改变发音和词汇而成为优雅贵妇的故事。德国的社会语言学家库尔马斯(Coulmas)表示,方言并不仅仅表示地域的差异,其和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息息相关,而且他也认为“通过对语言的修正,可以改变人的身份认同”。而通过语言来改变身份认同的现象,在移民等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较多出现。

二、异军突起的“吴方言”地区方言新闻

在上节提及的中国几大方言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的应该说主要是吴、闽、粤、客家这几个方言。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闽南话、粤语和客家话与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纽带关系紧密,长期以来,闽南话、粤语和客家话的新闻播报、对外传播是存在的,而且受港台文化的影响,粤语歌曲等在青少年中颇为流行,播音主持中的港台腔也一度大行其道。和闽南话和粤语相比较,吴方言则弱势很多。吴方言并没有太多机会在大众传媒,特别是新闻节目中有施展拳脚的空间。不过自2004年以后从杭州台开始,随着苏州台、温州台、宁波台、绍兴台、无锡台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的热播,可以说是吴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强势崛起。这和改革开放之后长三角这一吴方言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有紧密的关系。而且杭州、苏州、宁波、温州、无锡、绍兴这些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沉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普及,当地百姓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本只作为方言土语存在的地方话也成了值得自豪的身份象征。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资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外国人也生活在这些城市中,他们也有融入当地的愿望和现实需要,故而学习当地的语言也是他们改变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方言新闻节目对他们来说也成为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本文选取杭州电视台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节目制片人的采访,并借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来对方言新闻节目的“方言”进行进一步剖析。

三、《阿六头说新闻》中方言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民生新闻节目比较受欢迎,即使是普通话播报如南京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的《第七日》等也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这说明民生新闻主要还是内容为王的。但是在各个电视台、各个频道都在做民生新闻的情况下,特地用上“方言”这个法宝,还是有其特殊的作用所在。本文主要从文化、身份认同和对外传播这几个要点来解读《阿六头说新闻》,以期分析方言对于民生新闻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扎根于当地文化的方言方言是长期以来当地百姓们口口相传的语言,方言词语中保留了很多该地区百姓所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地名、风俗习惯等等。“阿六头”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杭州百姓感到非常亲切的一个称呼,和最初的制片人翁晓华所设想的“地道的杭州普通市民,他能说会道,消息灵通,幽默风趣”这样一个形象非常吻合。而且一个“头”字也让人联想到“杭铁头”,有一股子爱打抱不平、富有正义感的人物设定。可以说一个名字就把百姓和节目的距离拉近了,方言名称“阿六头”功不可没。同时,《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头就有一句“敖稍、敖稍,阿六头来了”的吆喝。“敖稍”是吴方言中比较常用的词语,是“赶紧”的意思。一听到这个片头语,一个“敖稍”,观众就知道节目就要开始,手头的家务活、别的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下,应该坐到电视机前好好收看节目了。这就是方言的感召力所在。此外,《阿六头说新闻》还别开生面地创作了主题曲,最早的主题曲《杭州是个好地方》就把杭州美景和美食介绍了一遍,时尚的Rap用杭州话唱来别有一番风味。全曲歌词如下:西湖风景俏,苏堤春晓早,曲院风荷摇,满陇桂雨香,还有断桥残雪飘。耍子地方木佬佬,西湖里划船,城隍阁登高,雷峰塔叙旧,来壶龙井茶泡泡。菜蔬不得了,西湖醋鱼鲜,龙井虾仁俏,清汤鱼圆滑,而且还有老鸭煲。市民素质靠得牢,尊老又爱小,助人不计较,勤奋多奉献,文明懂礼貌。朋友,蹲了杭州真当福气好。苏堤白堤、曲院风荷、桂花桂子、断桥残雪……龙井茶、西湖醋鱼、老鸭煲,这几个名字一出,不仅老杭州们心生感慨,新杭州们也是心动不已。后面的主题曲也都延续了“杭州”特色。现任制片人龚笑寒指出,《阿六头说新闻》一直坚持的选题方向就是“杭州”,节目主要讲述的就是杭州人、杭州生活和杭州文化。比如在节气介绍的时候,会着重介绍杭州老百姓做什么、杭州的老字号等等。小寒节气,老百姓做腊味的香气绵绵悠长……把浓郁的杭州文化贯穿到节目中去,这时候的杭州话相比普通话就有更多的韵味和优势,也更有看头了。另外,方言和杭州的风物人文更加熨帖。比如说在播放采菱人的新闻时,就有一个画面,采完菱角,主持人阿民和采菱老人一低一高的坐在房前,阿民剥了第一个菱角,很自然的递给采菱老人吃,这个画面是非常温暖的,而搭配的杭州话则使这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更加美满。

(二)和曲艺相结合的方言《阿六头说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一种,所以主持人阿六头也并非一个权威的主持人和新闻工作者,更多以一个普通杭州人的形象示人,故而他的语言和其他新闻节目也不一样。一般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都是播音院校毕业,不仅普通话标准,还强调字正腔圆。但观众要求阿六头的则是地道的杭州方言,不仅发音要地道,还要能够融会贯通,雅俗共赏。但是阿六头的主持并非播音专业科班出身,反而在和杭州话相关的文艺、曲艺方面具有造诣。在新闻串词中,杭州话的俚语、谚语为新闻播报增色不少。像最早的“阿六头”主持人周志华就是杭州地方曲艺“小热昏”演员,接替他的主持人阿民最近也在学习“小热昏”。用“小热昏”演唱的一段主题曲就非常有气势:阿六头是么杭州生来杭州长,天生的脾气像爹娘。姆妈的名字叫西湖,那么相貌儿生得真漂亮,爸爸脾气蛮直爽,汪浪汪浪么大家叫他钱塘江。阿六头来么眼睛雪雪了个亮,黑的了个白的了个分清爽,看到了坏人就要上。要是他们神样胡道不识相,一个浪头,把他们了个通通送进东海里头喂龙王。阿六头来个良心摆了个当中央,哪里么有困难,熬稍去帮忙,做人么要积德,赛过到灵隐寺里么拜拜菩萨烧烧香。阿六头来么穿过大街和小巷,朋友有什么心里话,千万不要么扛(藏)了肚里么不肯响。只叫你那么“嗯哼”一声响,阿六头就跌死绊倒来到你身旁。朋友,有撒(什么)话语就同我直说好了噢。这个主题曲不仅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一方水土,更描绘了主持人阿六头一心为民、热情助人的特点。歌曲用方言的曲艺形式唱出来,对本地百姓来说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作为身份认同的方言主持人“阿六头”虽然是个虚拟的人物,但他仿佛就是身边熟悉的人。他讲的新闻故事,不仅仅是新闻,更是便于传播和口口相传的。比如,翁晓华说:“我们经常可以在办公室、候车站、医院等场所,听到有人在谈论,昨天晚上明珠台的阿六头又说了一桩事体……每当听到这样的话题,我们知道自己的节目内容已经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将《阿六头说新闻》里播报的新闻作为自己的谈资,也会引用主持人的观点和评论。可以说,主持人阿六头的评论感染影响了大家,很多观众就是冲着阿六头的观点而收看节目的。用拉扎斯菲尔德的“two-stepflowofinformationandinfluence”两级理论来看,阿六头不仅是播音主持,他们更是OpinionLeader(意见领袖)。阿六头的主要主持人安峰曾撰文说:“阿六头是你的兄弟、亲人。因你的悲欣而悲欣,因你的愤怒而愤怒。决不作无关痛痒、在旁冷嘲热讽或冬烘先生一般的学究,或做道德正义的化身,只是以常人的感情感人,以最普通的道理服人。”所以《阿六头说新闻》中的方言不仅仅是作为地理、历史、文化的沉淀的载体,还增添了人文主义关怀的色彩。阿六头在播报新闻时,把感情也代入其中,有着普通人的悲喜和感受。通过该节目,观众们也不再只是普通的观众,而通过观看共同的节目有了共同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了更多的作为杭州市民的身份认同。

(四)和“后院篱笆原则”相得益彰根据前制片人翁晓华的介绍,在构思阿六头说新闻的时候,曾经联想到了后院篱笆原则。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接替克朗凯特主持CBS《晚间新闻》节目后,提出了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principle)。所谓“后院篱笆原则”,丹·拉瑟是这么解释的,当时电视新闻关注最多的是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这三件事。新闻对哪件事更关注呢。设想一天结束时,两个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她们多半会谈到新生的小王子,这就是对“后院篱笆原则”最为形象的注解。民生新闻的题材免不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是很多也事关民生。相较于普通话,方言谈论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些。龚笑寒介绍,节目招杭州本地人记者,强调杭州人的思维模式;非本地记者采访时要求说杭州话,力求为对方用杭州话回答创造语境。

此外,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学习上海话、杭州话的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也多了起来。龚笑寒介绍到,《阿六头说新闻》为了兼顾非杭州人,便于人们学杭州话,新闻节目的字幕从无到有。文稿就用地道杭州话,不翻译成普通话。无形当中,随着这样一档人气方言新闻节目的热播,许多新杭州甚至外国人都学到了不少地地道道、生活口语化的杭州话,这样杭州文化和杭州话就超越了杭州这座城市,更多地走了出去。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对外传播”。

四、小结:方言新闻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方言是拉近观众和节目距离的一种方式,也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的重任。通过方言电视新闻,市民们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文化认同,甚至也吸引一部分“新杭州人”通过电视来学习方言,去改变一些身份认同,并更好地融入其在杭州的生活中。杭州话也随着人员的流动有了更多对外传播的机会。因此,《阿六头说新闻》也举办了很多亲民活动,比如阿六头、阿六嫂的海选等等。节目组为了让小孩子们有更多接触方言的机会,还曾海选过“小阿六头”和“小小阿六头”。龚笑寒提到,现在有小阿六头已经长大了,节目中还曾推出过一条新闻——“小阿六头去哪儿了”。但是现在也面临一个困境,就是小阿六头缺乏,杭州小孩的杭州话现在很少有纯正的,所以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怎样让孩子们学习杭州话,让孩子们多关注与杭州有关的故事和事物,留住孩子们文化的“根”,这是新的课题所在。

方言是路也是桥,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随着普通话的全面普及,对于一些地方的方言,传承和保护反而成了课题。特别是像杭州这样的文化历史名城,在新时代焕发获得更多如G20、亚运会等世界瞩目的机会,在对外传播中原汁原味的“杭州”更显魅力。或许在不久的未来,阿六头不仅是杭州的阿六头,更是走向世界的阿六头。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阿六头说新闻》也开办了公众号,节目和观众的互动不仅局限于热线电话,在网上有了更大的空间。今后包括《阿六头说新闻》在内的方言电视新闻的走向和发展,值得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挖掘。

作者:张静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