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35:50

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范文篇1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广州市为主要研究地点,珠三角地区的东莞、佛山、中山等3个城市作为辅助研究地点。以省内青少年、教师以及家长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学校为研究载体。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座谈等方式对省内青少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文献研究方面,梳理国内外有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文献资料。本次调研访谈教育工作者、家长、青少年以及相关专业人士15人,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问卷调查方面,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对广州、东莞、中山、佛山四市的8所中小学进行了青少年社会教育情况调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取得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35份,有效问卷953份,有效回收率为86.6%,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样本特征

在年龄方面,调查对象为1992—2003年出生的在读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青少年,年龄最小值9周岁,最大值20周岁,平均年龄14.5岁。在性别方面,女性略多于男性,占52.8%。在学历分布方面,普通学校比例相当,职业高中、技校生比例略低,占10.3%。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途径与社会化载体

1.家庭与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孩子从出生到走向成熟,父母是他来到世界的领路人,也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因此,青少年的教育始于父母,源自家庭。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基于血缘的纽带链接,在情感依存以及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青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同时也间接受到家庭环境的“隐性”影响[1]。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行为习惯、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种族、阶层、宗教、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教养会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影响。家庭环境的独特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早期与父母的接触,是儿童智力、情感发展的基础,对他或她能否理解、接受和给予爱,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巨大影响。由于儿童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全知全能的权威。父母借助这种形象和儿童交流,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家庭教育是相伴人生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家庭教育在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扮演主要角色。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生活技能;基本行为规范;基本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

2.学校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青少年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在学校特有的场域内,青少年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即学生,而老师则在此阶段树立权威的角色。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形成独特的学校环境(包括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在少年期、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德、智、体、劳、美等方面: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更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聆听老师告诉他们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调整价值观),接受同学和他人对他们比较系统的评价(调整行为);学会对非个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在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性和独立性;现代社会,学校教育还起到筛选作用,决定着今后发展和职业生涯。

3.社会与社会教育

社会(这里的社会是指除家庭及学校关系之外的日常社会)作为社会化能力的实战场是最为关键的社会化载体,个体社会化的任何一个阶段和时期都无法脱离这一载体而独立进行。因此,社会载体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时间可以纵贯人的一生。社会教育(本次调研仅针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不包括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更广义的社会教育范畴)一词在我国20世纪初就出现了,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临时政府中就有了社会教育司这个机构。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命题进行了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把社会教育提升到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社会教育,“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2]。现代社会教育则主要指狭义的,它面对整个社会,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目标”[3]。综合国内学者对社会教育的定义,社会教育在我国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中有纷繁复杂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存在,这些存在主体对个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包括客观居住环境等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随着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程度而产生变化。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特定范围内方能产生,而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更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调研数据显示,64%的青少年上网的途径是通过家里的电脑上网,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1-2小时。很明显,社会教育作为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途径,补充了前两者教育途径受地域和时间影响而不能涉及的教育阵地。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人和物,因此,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内容以及形式都具有丰富性、广泛性等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的传媒文化空前多元,模糊了权威与平民,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但较之成年人,儿童更容易误解接受的信息。在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和上网时,这些内容既可能强化、也可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导的观念与价值。

三、青少年教育途径多维度比较

综合前面的分析,无论是属于社会群体的家庭教育,还是属于正式组织的学校教育,以及范围宽泛、松散的社会教育,尽管其实施主体有很大不同,但在总的教育任务与目标方面,其一致性逐渐加强,各自承担的教育内容、分别实施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在各有分工的互补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支持性和融合性。

四、青少年教育现状与路径整合

我们试图通过广东省内三种类型教育的现状调研,找出其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1.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问题调查与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课题组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广东省青少年的家庭结构较为完整,青少年的主要家庭照顾者多为父母。在教育理念方面,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学习环境主要集中在学习与家务劳动适当结合的教育理念方面,但仍有8%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只管学习,不用参与家务劳动。但从父母对子女关注的内容方面仍然反映了父母对学习的片面重视问题。在操作方法层面,当青少年遇到问题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大多与他们共同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管理上多采用做出限制的方法。青少年在家庭教育阶段,由于社会化未完全,对成人(特别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依赖很强,此时的教育形式多为被动的灌输式。第二,学校教育。目前广东省的中小学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调查表明:半年内参加过学校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的占56.8%,略高于没有参加过类似活动所占的比例。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的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占45%。与此同时,学生每天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集中在每天2-3小时,占60.5%。第三,社会教育。由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社会教育的载体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往往缺乏统一的管理,比如:科委系统所属的科技馆、科协等;文化系统所属的文化宫、纪念馆、文化站等;共青团系统、妇联系统所属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管理的分散容易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接受社会教育的需求,也不便于社会教育机构的统筹管理。调研对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使用社会教育载体的情况进行了解,反映了上述社会教育载体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及网络的发展,青少年在社会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调研数据中青少年参与课余活动的时间看,青少年每周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大多不超过10小时,占74.9%。从参与时间以及对社会教育载体的利用频率来看,青少年社会教育和传统社会教育阵地的变化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与重视。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以及公共网络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青少年在信息获取上对网络及智能终端产品的依赖明显增强。

2.三种教育途径脱节导致的青少年社会问题

由于受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现象。一是三者之间存在教育理念分歧。二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沟通盲点。三是社会教育乏力。由于社会重教氛围不够浓厚,社会上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青少年学习、活动场所条件差,吸纳青少年参加的健康社会活动缺乏,再加上网吧管理不善及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孩子容易误入歧途,使学校教育功亏一篑。家长的不当教育、学校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教师和家长强调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相悖等,这些情况使得许多青少年不知所措,而未得到正确引导的青少年必然形成反社会型等障碍性人格。

3.微观———中观———宏观视野的路径资源整合

对比研究范文篇2

中日中小企业金融比较分析

与日本相比较,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成长速度可观。中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从公有经济的补充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中小企业拥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中小企业金融对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意义同等重要。其次,政府支持对中日中小企业金融都至关重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两国国情不同,中日中小企业金融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中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但中小企业金融发展迅速与日本商业银行、政策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相比,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仍显单一。但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呈现不断加速趋势,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有明显改善。课题组调研数据也表明,虽然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已显著下降(表1)。除受危机影响严重的2008年出现增长停滞、坏账率增加情况外,各受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图4)。(二)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但银行融资仍以抵押担保为主相比于日本中小企业信息数据的详实完备,中国中小企业信誉度较低,银行获得企业真实信息难度大,贷后管理成本高。近年来,人民银行致力于征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采集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为解决无信用记录或信用历史欠佳的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各地还注意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并通过风险补偿等方法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征信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评价企业信誉度提供了参考,但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相对谨慎,信用贷款比例普遍不高,抵押、质押和保证仍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其中,抵押物以固定资产为主,其他权利抵押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中小企业大多为轻资产企业,房地产及机器设备总价较低,通过抵押贷款获得资金的难度较大(表2)。表2浙江省某市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结构(2011年末)来源:课题组调研资料整理。(三)中国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受限,企业互保联保蕴含较大风险针对中小企业信誉度较低的现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可能性。与日本融资担保公司运作成熟稳定相比,中国融资性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监管不严格。因此,银行通常要求较高的资产保证率,担保公司的杠杆效应大大降低。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平均放大倍数只有2.1倍,远低于3倍的保本点及5倍的盈利点。2011年开始,银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要求的保证率持续上升,更有甚者要求100%。担保公司业务积极性受到较大打击,资产额较少的担保公司基本无法正常开展业务。不少中小企业开始探索采用互保、联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资金的可得性,但其风险也在逐渐显现。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互保、联保理解不足,对连带责任认识不清,缺乏主动合作激励,导致个体信用难以发展成社会信用,总体违约率仍然偏高。另一方面,互保、联保企业间经营情况差距较大,企业间缺乏互相了解,对困难企业认识不足,单家企业经营风险易扩散至整个联保体。(四)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发展迅速,但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在银行贷款仍存在诸多限制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的重要补充来源。与日本相比,中国非银行融资机构主要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公司、咨询公司、寄售行、典当行等形式存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相对于日本非银行融资机构的平稳有序发展,中国针对中小企业金融的立法尚不完备,缺乏一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律,对中小企业金融的规范零散分布于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效力的各种法律法规当中,不同法律法规条文时有出入,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环境。法规前瞻性不足,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应对不够及时,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造成一定时期的监管空白,非银行融资机构等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成本较高。

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但中小企业金融改革进程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要,简单的增设金融机构或搭设银企合作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2012年3月,在国务院大力推动下,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改革,以温州综合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十二项主要任务为抓手,在金融体制规范、金融市场培育、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改革措施,我们提出如下五点具体实施建议。(一)推动银行体系改革与治理,探索服务中小企业新模式1、强化地方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金融扶持。一是坚持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当地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监管机构应限制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前往大中城市扩张、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借鉴日本关系银行成功经验,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向基层延伸,推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通过定向调增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等手段,补充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当地中小企业能力。三是中小企业发达地区政府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条件成熟时适度提高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补偿金,探索成立区域性政策银行,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发展。2、拓宽资金来源,完善考核体系,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首先,商业银行继续探索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金融债等手段拓宽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来源,将获得资金优先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其次,商业银行逐步改进中小企业贷款审核评价体系,考虑不同企业贷款的差异性,构建有针对性的客户评价体系,实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对抵押率实行差别管理,适度放宽抵押贷款审批条件。此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对中小企业贷后管理实行专项考核,适度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和坏账核销率,建立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3、积极改变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首先,大型金融机构利用资金雄厚、网点众多的优势,努力将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切实履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职责,减少外界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冲击,为中小企业正常发展周期创造相对平稳的资金平台。其次,改变贷款形式单一、金融创新不足的现状。一方面,各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将抵质押物范围扩大到动产和权利,发展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多种新型抵押品(图5),引入供应链关系担保等新型担保方式(图6)。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加大银团贷款力度,分散融资风险。同时,优化业务管理流程,给予中小企业票据业务方面的便利,或赋予中小企业更加灵活的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减轻企业还款压力。图5应收账款融资流程设计图6供应链担保融资流程设计(二)法规先行、探索创新,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总体规划、多方合力,建设更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首先,全国统一规划和部署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指定牵头部门,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其次,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信采集制度、资信评定制度和资信评估制度,明确资信评估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制。同时,继续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中小企业信用查询中的优势,以企业基本账户为依托,争取覆盖更多企业,探索将非财务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努力扩大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信息量。加强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环保等一系列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调,实现对中小企业监管信息的联网与共享。此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现有信息平台,提高村镇银行等基层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便利性。加强信息应用建设,引入针对性模型和软件,便于金融机构量化征信信息,进一步深入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建立全国与区域信息流动机制,实现纵向信息共享。2、探索地方政府主导的再担保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一是着力改变当前信用担保机构监管实践中法律依据不足、主管部门不清的局面。在现有法规基础上,整合、优化其他地方性、部门性法律法规,为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不断扩大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逐步改善担保业发展环境,支持担保机构拓展担保业务、创新担保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奖励。三是建立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分担机制,在分散担保公司风险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后续管理,防止道德风险。四是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主导、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担保自律性组织。在政府部分拨款的基础上,鼓励担保公司、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三方自愿出资参与,实现信用担保协会的市场化运作,并加强对担保机构日常运行的监测。(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着力发展导向明确、层次清晰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1、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初创期中小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募集资金,并通过政府专项基金给予支持。针对初创期企业的高风险特征,鼓励其发行高收益次级债或私募债募集发展资金。适度放宽高收益债准入标准,将传统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设定合理的债权人保护制度,建立政府专项偿债基金,并吸收发债主体、交易商和证交所资金参与,对发行企业不能偿债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补偿,增强市场参与者信心。2、鼓励稳定经营的成长期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实力尚不足直接在债券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鼓励数家行业相同、规模相近、地理相邻的中小企业联合发行集合债。政府在中介、担保、承销等方面给予企业相应优惠,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或在财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允许政府部门审慎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3、通过产业导向和政策扶持,引导风险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对于符合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制订针对性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给予投资者相应优惠、赋予未来退出获利便利性,吸收风险投资基金及私募股权等风险资本,解决新兴产业的资金问题。(四)标本兼治,促进非银行融资机构的健康发展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非银行融资机构合法经营。一方面,尽快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明确对非银行融资机构的注册资本、人员配置、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与处置等方面的准入要求,使其在规定范围内运作,严控民间融资过度扩张。同时,明确非银行融资机构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期限利率、交易方式、违约责任及纠纷解决途径,促进融资机构的规范化经营。另一方面,组织对现有机构进行重新审核,对不符合资质、未正常开展业务、风险系数较高的机构实行警示制度并限期整改,对确实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组织清盘退出。2、建立非银行融资机构监测体系,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在明确非银行融资机构经营范围的基础上,建立非银行融资机构登记平台与监测体系。一方面,逐步将中小企业与非银行融资机构间借贷关系在平台中录入登记,监测合约履行情况,记录不良情况,并纳入个人与企业信用记录。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银行融资机构资金的总体监测和调控,动态跟踪把握融资总量、资金来源与投向、利率水平、违约纠纷等数据。同时,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监测与预警,预判、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3、明确职责,切实履行对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监管责任。根据机构注册属地管理原则和“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金融办为非银行融资机构的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注重监管队伍建设,吸收培养高素质、懂金融的专业监管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监管要求。(五)协调配合,加强货币当局与其他监管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引导1、央行制订倾斜性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中央银行要继续贯彻“有保有压”的政策,通过货币信贷手段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并通过非对称降息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首先,强化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得力的银行适当放宽其准备金要求,为中小企业信贷释放更多可用资金。其次,加强窗口指导,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制订有针对性的信贷投放计划。再次,重视核查督导,明确中小企业信贷考核标准,定期对重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情况进行检查评定。最后,探索实行逆周期的信贷管理模式,经济繁荣时对贷款严格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泡沫;经济萧条时实施积极信贷政策,努力引导中小企业以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应对危机冲击。2、监管当局通过差别化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实施激励。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完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首先,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在风险整体可控的条件下,对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强化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正向激励。其次,适当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比率的容忍度,综合考虑其风险、成本、核销等具体条件,对不良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

本文作者:凌涛冈崎久实子工作单位:日本银行国际局

对比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英对比;词汇变异;社会语言学

语言是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因此,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然而,语言也存在相对稳定性和惰性。语言的惰性意味着语言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立刻发生改变,语言中所负载的社会传统和社会习俗是相对稳固的,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是高度稳定的。因此,语言和社会的共变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同步的过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作为现代社会新兴的一种交际语言,其发展盛况空前,已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普遍重视。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本研究通过在线收集到的上千条中英网络语言的基础上,从词汇变异方面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探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解析。对中英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研究不仅有利于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沟通与深入,同时也从理论层面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一、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早在1997年,关于网络语言的研讨会已经在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世界语言中心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邀请到许多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会议讨论了一些有关网络语言的问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和网络语言教学等问题。之后,在2003年9月18日,一个关于国际网络语言的研究在西班牙举行。这两次会议是网络语言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使得全球语言学家逐步开始关注网络语言这种特殊语言。在2001年,《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编辑DavidCrystal在他出版的著作《语言与因特网》是第一本研究网络语言现象的学术专著。同时,这本书也使得Crystal成为网络语言研究的带头人。在该书中,他讨论了网络环境、邮件中、聊天室和网页上的用语、虚拟语言。他指出互联网的革命是也是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它仍然影响着语言的未来。在2002年和2003年间,丰富的网络语言较多出现在《语言与英语语言教学》杂志中。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对网络语言的研究。LisaShaw(2004)在《网络语言如何影响英语和我们交流的方式》一文中给出了网络语言的定义,分析了为什么网络语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越来越受欢迎,并讨论了网络语言的优缺点。她指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可以区分网络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差异,而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完全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受网络语境的限制,因此,在课堂上对网络语言的传播能够影响到新一代年轻人的英语能力。另一位学者Sanel(2008)指出网络语言的词汇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他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工具,具有全球化、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此外,各种在线词典突然开始流行起来。总之,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范围较广。然而,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是简单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生活和人民产生的影响,对网络语言的一个系统地分析却很少见到。我国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大约从2000年开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网络语言词典的编写、网络语言的现状、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网络语言及教学等等。2000年,由易文安编著出版的《网络时尚词典》是中国第一部汇总网络用语的词典。根据网络术语的类型,该词典将词语分为俚语、行话、技术术语和其他类型的数字网络语言,共收集了1000多个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词汇。2001年,应用语言学届的于根元教授编撰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二部网络语言词典,词典收编了1305个网络词汇。2003年,一部名为“金山鸟语通”的网络专用词典正式启用,是我国第一部网络词典和非正式出版的动态词典。本词典是网络的一个创新,它收集了数千个聊天中的网络词汇,并以开放式网络文本为载体。通过超链接,它成为BBS(公告板系统)中的热点问题,不断向网民提供修改和补充的机会。20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网络语言词典》收录了网民在网络传播、交际过程中高频使用的网络词语,计2946条,另收网络符号280条。这几本词典内容丰富,释义详尽,是广大网民和广大读者查阅网络文章、阅读网络文献的便利工具。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词典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和研究对象的标志,网络语言已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填补了中国出版的网络词典的空白。目前,许多有关网络语言的学术著作已经在我国出版发行。第一部是于根元教授(2001)的《网络语言概说》,这本书探讨了因特网的历史和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的简介、网络词语的分类和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的优势和劣势、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之后,另一位权威学者刘海燕(2002)主编的《网络语言》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包括环境、风格及其标准化,同时探讨了网络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网络术语的形成。

二、语言社会共变理论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变异,其原因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共变”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WilliamBright在196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共变理论中,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语言和社会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在他的“引言:社会语言学的维度”(2001)中,他解释说: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社会关系中的一些早期涉及的方面不同,语言和社会是一个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内容的集合。社会语言学家的任务是阐释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系统共变,甚至可能在多个方面解释其因果关系。在中国,陈元(2000)在共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共变的本质是语言和社会的内部改变。随着社会的变迁,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换言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强调,不管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变化,还是从语言的变化来研究社会的变化,社会应该被看作是首要的,语言是次要的。她反对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模式决定了社会和文化的模式。根据共变理论,社会的变化决定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它与唯物主义思想相一致,被公认为是国内外关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最准确、最科学的理论。WilliamBright的语言和社会的共变理论可以从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社会作为一个变量。社会和语言的共变并不意味着社会结构和语言结构的同步变化,而是社会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的可变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而不是社会革命或社会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异性和丰富性是由逐渐复杂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而不是某种社会形态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发生了许多不同的革命。这些革命导致了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旧的社会制度。然而,尽管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却没有革命。由于语言代代相传,旧社会制度中的语言也为新的社会制度服务。正如陈原所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服务于整个社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可以改变或创新,但不能成为革命。换言之,社会革命不能改变语言,语言总是服务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没有阶级性。其次,语言作为一个变量。语言是不断进化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因此,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然而,语言也存在相对稳定性和惰性。语言的惰性意味着语言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立刻发生改变,语言中所负载的社会传统和社会习俗是相对稳固的,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是高度稳定的。因此,语言和社会的共变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总之,本研究把英语网络语言和汉语网络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是对语言和社会共变的最佳验证。首先,社会的首要地位决定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网络语言的出现最终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其次,语言顺应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社会的镜子,必然反映社会的状态。

三、中英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对比

众所周知,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任何语言的三个内在要素,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也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因此,本研究从词汇层面对比分析了汉英网络语言的变体。词汇总是语言中最敏感的元素。当一些新事物和新概念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原始语言元素不能满足这些新事物的表达是很自然的,这必然会引起语言变异的词汇变异。胡壮麟(2010)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除了复合词和派生词,词汇变化还包括新创、混合、缩写、首字母缩写、逆序、类比构词、借用等。英汉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多种词汇变异。以下就从派生词、缩略语、新创词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一)派生词。派生词是通过在原始词根中添加前缀或后缀以使单词类改变而形成的单词。它是现代英语词汇学中原始构词法的基本类型之一。目前,派生词逐渐被网民广泛应用于网络语言中。在英语网络词汇中,派生词主要是通过词缀的添加来实现的,比如“iphone,e-cash,cyber-space,hyper-media,tele-commute,hackitude,scanner,windowful”等等,这些词缀主要与电脑、网络相关。在汉语也有大量的派生形式,也表现出词根和词缀之间的关系,但在词汇种类和含义上比英语网络词汇的派生词丰富很多,例如“拼车、拼团、拼吃;很傻很天真、很惨很可怜、很肉很爆炸;蓝客、闪客、奇客、黑客、淘客”等等。通过以上派生词的例子,不难发现,英汉网络语言中派生词的构成是十分相似的。前缀和后缀都可以作为一个系列存在,发挥共同的意义,它们在创造新词中起着不可思议的重要作用。然而,汉语网络语言中的派生词多为名词(如网络×,×族,×客),属于从属模式。而英语网络语中的派生词有名词(web-,cyber-)、形容词(-ful,如screenful)、动词(-ize,如digitize)等。因此,这就决定了英语网络语言中的派生词比汉语网络语言中的派生词产出更多。(二)缩略语。由于在键盘上敲击单词不能像言语输出那样高效和快速,所以在英汉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缩写词,以使打字速度更快,节省时间。它是词汇变异的另一种形式。本研究将英语缩略语分为缩略词、混合词和首字母缩写三种类型。首先,缩略也被称为截短,它是通过截去单词的后端部分或者前段部分或者截去前后的部分字母。第二,混合词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复合词形式,其中两个词混合在一起,第一个单词的初始部分和第二个单词的最后部分,或者两个单词的初始部分被连接在一起。第三,首字母缩写词是一个组织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胡壮麟,2010)。这三种变体在英语网络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英语网络交流中比较常见的缩略词有“pls(please),bc(because),ppl(people)”等等;混合词也比较多,例如:“netizen,webnomics,adstraction,crime-stor-ming”等等;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首字母缩写词,如“BTW(bytheway),LOL(laughingoutloud),TIA(thanksinadvance),NOYB(noneofyourbusiness),TYVM(thankyouverymuch),IDRK(idon’treallyknow),nt(nothanks)”等等。英语中的缩略语多为词或者话语的缩略,虽然不符合词汇表达和句子表达的习惯,较为不正规,但是对于网民来说,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交流沟通效率,这些表达已经被众多网民所普遍灵活运用。与英语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一样,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汉语网络语言中也有大量的缩写语,但它们的形成与英语网络语言不一样。严格来讲,从原语料的收集来看,汉语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汉语拼音缩略词、汉字缩略词和英语单词缩略词。这些分类有他们特别的表意文字的特征,因此,很容易从每个汉字看出它们的字面含义。首先,汉语拼音的缩略词是把每一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放在一起,使原来的汉字缩短。其次,汉字缩写词是一种新的简体汉字,具有许多字面意义。简而言之,它们与英语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词完全不同。例如:“DB(逗比),PMP(拍马屁),MM(美眉),GF(女朋友),BF(男朋友),面经(面试经验),冷无缺(冷漠、无理、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等。在缩略语方面,很显然,这两种语言都使用缩写和缩略词的方法来使单词简短。然而,由于英语二十六个字母的各种组合的几率较大,英语网络语言中的缩写词数量远远超出汉语网络语言。但是正是由于英语字母组合的随意性,也往往会被误解。(三)新创词汇。伴随着网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创也是互联网上频繁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在网络语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一些汉字或者词是完全新创的,或者是已有的词或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正是因为网民对这些词的新鲜感和深刻的印象,而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环境中。这些词的新意正符合网民的内在情感。比如,汉语网络语言中的一个代表例子为2018年比较火的“吃鸡”这个词,它的本意表示吃鸡肉,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这个词却指代的是“网络游戏中的获胜”。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新创词汇出现在网络语言中,例如:“菜鸟、和谐、打call、备胎、白莲花、大猪蹄子、菊外人、沙发、种草”等等。在英语网络语言中,比如“shade”这个词,原义指的是阴影,较暗的地方,现在被赋予了含沙射影、鄙视之意;“whitewall”原表示白墙,在网络语言中表达的是清空网络空间以前的帖子之意;“woke”一词原意为睡醒了,却被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表示那些在种族和性别话题上更博学、有同情心、思想更前卫创新的人。从对中英网络语言中新创词汇分析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旧词通过隐喻、转喻、提喻、类比这些修辞手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但是这种新的含义只流通于网络语言中,在正式的书面语或者正式场合并不能使用。(四)外来语。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互联网上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发展为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的互联网上的人们进行交流。通过直接或间接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英语和汉语网络语言中的词汇量被扩大。许多英语网络语言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如网络新词“addoil”,“nozuonodie”和“Yolo”。“Addoil”字面翻译为“加油”,用于表达鼓励、激励,相当于英文中的“goon”或者“goforit”。“nozuonodie”该网络流行语,原本出自日本动漫中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后广泛流行于中国线上社区、论坛以及主流媒体。如今,该短句已被美国在线词典UrbanDictionary收录,意为“你如果不干蠢事,蠢事就不会反过来害你,如果你做了蠢事,那么迟早要付出代价的”。同样被该词典收录的还有“给力(gelivable)”一词。“Yolo”源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邦斯舅舅》,是youonlyliveonce(你只活一次)的首字母缩略词,意思是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享受生活。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网络语言中的外来语占有很大的比重。就汉语网络语言而言,大量的词是借用英语的,而借用的方式主要是音译的方式。音译词实际上是根据英语发音而翻译的词,它与上面所说的谐音变体英语同音词相同,例如从英语网络语言“e-mail”译成的“伊妹儿”,“toolbar”翻译成“兔爸”。翻译词是完全从英语中“翻译”的词,从英语网络语言“计算机会议”等翻译过来。中英混用词是只翻译这个词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IT业”是由英语网络语“IT”和汉字“业”所构成的,“hold住”是把持住,控制住的意思。当然,在汉语网络语言中,还存在很有英语词汇,没有翻译成汉语,但是已经被网民所普遍接受和用于交流沟通的,例如,freestyle(自由发挥),loser(失败者),out(落伍了,跟不上潮流),dramaqueen(戏精),RT(如题),CP(一对,couple的缩写)等等。此外,除了借用英语,对于复杂的汉语网络语来说,也借用其他国家语言,如“兄贵”指的是“肌肉男”,“正太”指的是“帅哥”,“宅男\女”指的是“待在家里几乎不外出的人”,这些都是借用日本语。同时,也有一些从汉语方言中借用的汉语网络语,如“系咪”(是或否)来自粤语,“虾米”(什么)来自于台湾话,还有更多的例子在上面列出,这些例子与汉语方言的同音词相似。从英汉词汇变异的系统对比可以看出,英汉两种网络语言的构词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英语网络语言是通过传统的构词方式形成的,如派生、缩写、缩略等。由于网络环境下英语的巨大影响,汉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的英语构词法为基础,而不是以传统的汉语构词法为基础。但在每种语言的构词类型中,它们也存在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语言与社会之间相关性的一个明显标志是语言不仅用于交换信息,而且用于完成社会功能。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也不尽相同。同时,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特殊变体,在英汉语言中也不尽相同。英语和汉语网络流行语言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正是很好的印证。“共享”“打call”“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和“佛系青年”“菊外人”“吃鸡”是2017年、2018年最流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语言。它们主要来源于词汇层面,明显反映了中国网民对时政的关注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精神生活状态。然而,在2018年被西方人广泛使用的代表性网络语言是“Z-Locate”,它来源于网络黑客的用语,意思是用某种社交工具去定位或者收集某人的信息;“bitechsual”这个网络新词,指的是一个人在多个科技领域都很擅长。从这些英语网络语言中,不难发现西方社会文化国家关注主要是科技领域的技术发展。网络语言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来反映当今社会的变化。语言也是特定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不同的社会心理的影响,英汉网络语言在许多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正如季羡林(1997)所说,“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性的,而西方则是分析性的”。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讲和,认为人的思维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并具有更强的个人奋斗精神和竞争意识。尤其是中国和西方对网络词汇“秀”的不同解释。英语单词“show”原意是表演或演示,西方人常把它当作褒义词来强调个人价值,而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个词经常出现在“给大家show一下”中,变成带有寻求公众注意的贬义词汇。显然,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同一或相似的网络语言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总之,本研究把英语网络词汇和汉语网络词汇作为研究对象,是对语言和社会共变的最佳验证。首先,社会的首要地位决定了语言的特征。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网络语言的出现最终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其次,语言顺应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社会的镜子,必然反映社会的状态。在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时,我们也可以同时探讨它们之间的不同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Crystal.Languageandthe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2]Shaw,Lisa.HowNetspeakAffectEnglishandtheWayWeCommunicate[J].LibraryResourceServices,2004,42(4):205-218.

[3]Sanel.SomeDistinctiveLexicalFeaturesofNetspeak[J].HRMagazine,2008,11(3):115-118.

[4]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Bright,William.SocialFactorsinLanguageChange[M].Beijing:ForeignTeachingandEducationPress,2001.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对比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料库;近义词;语义韵;词汇教学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词汇是提高英语写作、阅读、会话等技能的关键[1]。然而对于词语的研究到近代才刚刚开始,“Lexis”一词在英语中只有相对短暂的历史,直到大约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在英国英语中使用[2]。Firth提出了著名的“语境论”,他认为词的意义不在人的大脑里,而是在语境之中。近义词在二语词汇教学和习得中是一个重难点,因为它们在结构、词形、词义和语义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近义词在英语词汇中占比较大,在中学阶段,英语词汇教学的重难点也在于如何辨析这类词汇。传统的词汇教学采用中文释义或同义词讲解的方法,学生利用汉语意思记忆和归类单词,忽略了单词所处的语境。学生在使用近义词时,也会因为语境不当,概念模糊而导致误用。语料库中有大量的语言事实,也就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真实的语言。因此,语料库将单词与真实语境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异同,因此学生能理解词汇的准确内涵并正确使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词语研究一直是弗斯语言学的核心之一,可以说,词语学主要根植在Firth的意义理论中。之后,他的学生Sinclair和Halliday等人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提出语义韵等重要概念。对于词语学的研究离不开语料库,最早建立的语料库是Brown语料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LOB,COBUILD等,本文中所使用的BNC也是其中之一。国外学者们,如Biber等利用语料库对近义词的语境和语域的差异进行了探究[3],Thomas对keep和get的用法差异开展了相关讨论[4]。国内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基于本族语语料库进行对近义词的研究,包括联接,语义韵等方面。比如谢卓均就用语料库辨析了quite和rather的区别[5],王瑞等就complete,finish,perform这三个词的语义韵进行对比研究[6]。二是基于本族语语料库和中国学习者语料库进行对比,以推断中国学生用词不当的原因。如陈建生研究了学生英语作文中的介词at在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7],肖文艳就对中小学教材词汇进行了分析[8]。可见,无论是国内外,对于词汇的研究是离不开语料库的。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BNC的词汇量已经超过一个亿,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本族语语料库之一。本文选取了高中英语一对近义词,acknowledge和admit,借助于BNC语料库,采用数据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词频分布差异,语义韵,研究这两个单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2acknowledge和admit在BNC语料库中的差异

2.1acknowledge和admit在语料库不同语域的词频分布差异

词语搭配明显地受语域的影响。Firth提出语境的概念,Halliday又将语境的概念发展为语域;语域又被系统地分为域、旨和式[9]。简单来说,域就是语言使用的习惯性环境,任何语言使用都受到语域的影响,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呈现着不同的特点。语域对近义词的辨析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检索英国当代语料库(BNC),得出acknowledge和obtain频数和频率结果。频率是语料库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过计算语料库中某一词汇或短语在每百万词出现的频数(又称标准化频数),可以看出该词的分布特征。由于近义词存在内在意义的差别,即在不同的语域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所以统计它们不同语域中的频率差异,有助于学生将近义词进行区分,掌握地道的词汇表达(见表1)[。另外,acknowledge和admit在各个语域的频数柱状图(见表2),这将清晰地显示两者在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别。以上数据显示,acknowledge和admit在BNC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相差很大,总体来说,admit的使用频数是acknowledge的几倍。在具体语域中,admit在小说语域中使用频率最高,在其他语域中使用频率相当;acknowledge在学术和音乐语域使用频率较高,在口语和杂志中使用频率最低。而不论在哪一个语域,admit的使用频率都高于acknowledge。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语域中,admit出现的频数是acknowledge出现的6倍多。通过对比这两个单词在BNC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布和在不同语域的频率,得出admit使用频率比acknowledge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借助语料库分析近义词在各个语域中的使用频率。根据语域选择相应的词汇,避免机械记忆而导致的词汇误用、乱用现象。

2.2acknowledge和admit的搭配词

词语搭配研究之父弗斯曾说过,“由词之结伴可知其词”,观察搭配是研究词语学或词语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以节点词为中心搜索,左右显示的词数构成了该节点词的微型语境。根据Krishnamurthy的观点,在利用语料库进行检索时,选取节点词左右两侧5个词范围内出现的搭配词进行观察,才具有研究意义。之后通过搭配词和节点词的MI值来计算搭配强度,以此分析搭配词的特征。MI值即相互信息值(MutualInforma⁃tionValue),当MI值大于3时,认为该搭配具有显著的搭配强度,MI值和搭配强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以admit和acknowledge为节点词,分别检索二者左右各5个词之内的搭配词,并得出这组近义词各自搭配词与节点词的共现频数和搭配强度MI值。通过检索发现,它们的搭配词数量较多,按照MI值大小,排除非单词符号,选取出现频数排在前20的搭配词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搭配词与节点词的共现频数要大于五次。

2.3acknowledge和admit的语义韵

杨惠中(2002)在《语料库语言学》一书中介绍了语义韵的含义:通过语料库观察,有些词项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词项构成搭配,具有相同或者相似语义特点的词项反复地与关键词项在文本中出现,关键词也就具有了相关的语言特点,语境中就弥漫着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这就是语义韵。Sinclair(1991)发现了短语动词setin有着明显的消极语义特征,之后又提出了拓展意义单位模型,认为语义韵是一种在文本中高度抽象的态度意义[11]自此之后,对语义韵的研究成了词语搭配研究的又一大方面。语义韵主要有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和混合语义韵。根据admit和acknowledge在BNC语料库中的搭配词频率和MI值可以看出,与admit搭配的形容词,如unwilling,embarrassed等都有一种不愿意,被迫,害怕等的消极语义;与之搭配的副词,如privately,表示私下里,不为人知的,也有一种消极语义;还有admit后面搭配的名词如mistake和defeat,表示承认错误和失败,也具有消极语义。因此,admit具有消极语义韵。而acknowledge后面搭配的名词没有呈现出特别的语义倾向,如existence,status等,都是中性的语义倾向;与之搭配的形容词有grateful和pleased,这两个词具有积极的语义倾向,acknowledge在这样的语境中具有积极语义韵;而又比如在V/Ved+toacknowledge这样的短语结构中,搭配词是fail、force、refuse这样具有消极语义的,呈现出消极语义韵。因此,acknowledge是一个具有积极含义和消极含义的混合语义韵。正是因为acknowledge的搭配词既有一般的中性搭配词,又有积极含义和消极含义的词项构成搭配,该词的语义韵就表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

3教学启示

对比研究范文篇5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都来自本省,都是通过各自类别高考录取到本专业学习,两类生源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三年学习中,除个别学生因退(休)学、缺考、缓考等原因导致部分学习成绩数据缺失外,学生的成绩数据完整。2010~2013学年虽然根据生源类别的差异实行分类教学,但由于教学目标统一,各课程考试试卷及评价标准一致,因而具有可比性。根据本研究设计,对学前教育2013届学生三年所学的22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汇总。为便于统计分析,将跨学期课程(如音乐、口语、舞蹈、美术等)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合并。选择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分x、标准差s,对两组均值作配对资料t检验。取显著性水平α=0.05,采用双侧检验,对他们的总平均成绩和各门课程的成绩按生源类别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处理结果

(一)不同生源类别总平均成绩比较

22门课程总平均成绩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职生源学生总体平均成绩略高于普高生源学生总体平均成绩,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不同生源学生分课程成绩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测的22门课程中,两类生源除3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19门课程的学习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普高生源的12门课程考试成绩高于中职生源的考试成绩,中职生源的10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高于普高生源的考试成绩。其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文学、活动设计2、幼儿游戏指导、研究性学习、学前教育史、钢琴、口语、演唱课程学习成绩,普高生源学生高于中职生源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1、环境与教具制作、家庭与社区教育、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舞蹈、美术的课程学习成绩,中职生源学生高于普高生源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生源视角的结果分析

从学业情况看,22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中职生源的学生学习成绩略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学习成绩,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单从学业成绩维度来看,两类不同生源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显著差异,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可以兼招。从各科目成绩来看,22门被测课程中,普高生源学生有12门成绩高于中职生源的学生成绩,其中有9门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职生源学生有10门成绩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成绩,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反观对两类生源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般理解是,普高生源的学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有优势,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从单科成绩的比较来看,其结果与原来的期望有较大出入,其中不排除样本的偶然性,也或许与我省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结构有很大关系。1.我省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生源市场中,最具竞争压力的是中职生源的单考单招,每年不到40%的录取比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可以说,能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应该是该类考生群体中的领先者,他们深知继续深造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理论课程学习上不逊色普高生源的学生也是可能的。2.普高生源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报考了该专业后,知道自己学习的短板所在(很多普高考生的音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很薄弱),但是由于专业的特点,促使他们在技能学习上更加努力,三年的培养能使他们取得较好的成效也是正常的。3.学前教育专业单考单招的体制,使得更多的生源学校思考如何实施应试教育,其最典型的事实是取消了单考单招的专业最低分数线后,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的差距普遍低于文化课考试成绩的差距,生源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与专业课高考的平衡上来,他们深知总分是能否升学的关键,所以有些生源学校在考生专业考试的内容选择和辅导上,存在“投机性”。如在专业考试的项目设置上,音乐(唱歌、钢琴)和舞蹈都是自选的,有些考生就很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导致这些考生忽视基础训练,进入高校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反映到本次课程学习成绩的统计中,中职生源学生的演唱、钢琴平均成绩低于普高生源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4.随着我省中职学校新一轮专业布局的完成,中职学前教育办学教学机构更趋规范,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高素质生源储备;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社会对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将会越来越高,必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普高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只要努力,不管哪类类别的生源都能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当然,上述分析结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所招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等,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提高不同类别生源学生学习效果的路径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将成为必然。不同类型生源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源差异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所以,正视这一差异,把这种差异当作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在教学设计、活动安排等教育教学情景中注重挖掘不同杨志芳:学前教育专业两类生源学习成绩对比研究生源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1.基于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要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全体教学对象的现状,在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既要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不降低教学目标要求,又要分类对待,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一致[3]。2.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为更好地实施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已有的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制定符合不同类型学生学情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师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评估方法,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等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从而调动不同类别生源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杨志芳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乾一.中职生升本,学业能否跟上[N].中国教育报,2017-01-10(9).

对比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资源环境;脱钩;对比

1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却被严重的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关键是解决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脱钩”理念被引入到资源环境领域并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成为评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目前研究采用“脱钩”的理念较多的是对国家层面或省市层面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利用[1、2]、碳排放等的理论研究,但是并没有学者对这些“脱钩”方法进行总结性的研究,本文将对各脱钩评价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为相关学者开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2“脱钩”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由于知识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学者对“脱钩”的理解有所差异,建立的“脱钩”评价方法也不甚相同,通过对脱钩评价方法相关成果进行概括、梳理和总结,根据评价模式的不同,将脱钩分析方法分为五类。

2.1基于倒U型曲线的脱钩分析方法

该方法最早是由库兹涅茨在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时提出,是通过建立两者的曲线,观察其形状或走势,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因为结论为两者的曲线呈倒U型,所以又称作“倒U型”曲线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评价经济或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故也称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法。社会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恶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环境管理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发展反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倒U型”发展。该方法采用曲线的评价模式,直观易懂,计算简便,但是只能由图形初步观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变化关系,要深入了解两者的关系还需要辅助其他方法。

2.2基于物质消耗强度的脱钩分析方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和王崇梅[4]分别提出了脱钩因子分析方法和的脱钩指数分析方法,由于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以物质消耗强度为评价基准,故为基于物质消耗强度的脱钩分析方法。(1)OECD脱钩分析方法。OECD组织[3]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框架(DPSIR)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关系的脱钩指数和脱钩因子。当脱钩因子属于(-∞,0)区间,则处于未脱钩状态,当脱钩因子属于[0,1]区间,则处于脱钩状态。OECD还将脱钩进一步分为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若经济驱动力变量增长率为正,环境压力变量增长率为负或零则为绝对脱钩,若经济驱动力变量增长率和环境压力变量均为正,但经济驱动力变量的增长率大于环境压力变量增长率的增长幅度则为相对脱钩。(2)脱钩指数(DI)。脱钩指数(DI)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资源消耗量变化的速度或某种污染物(如SO2)排放量变化的速度与经济规模变化的速度的比值[4]。DI若在(0,1]区间内,则为脱钩状态,若在(1,+∞]区间,则为未脱钩状态。(3)OECD脱钩指数与DI脱钩指数比较。OECD组织脱钩因子和DI脱钩指数的脱钩状态图非常相似,以(0,1)区间为中心相互对称。两种方法的不同只是在于OECD用1减去了脱钩指数,提出了脱钩因子对脱钩程度进行评价。这也是为什么两者的脱钩状态图以(0,1)区间为中心相互对称。故将两种脱钩方法都归结为基于物质消耗强度的脱钩分析方法。基于物质消耗强度的脱钩分析方法计算简便,容易理解,所需数据量较少,但对脱钩程度的划分过于简单,只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未脱钩三类。

2.3基于物质消耗总量的脱钩分析方法

vehmas等[5]根据环境压力的变化量(ES)、经济增长的变化量(GDP)和单位经济GDP环境压力的变化量((ES/GDP))的符号判定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由于这种方法是基于指标总量的变化量进行评价的,故为基于物质消耗总量的分析方法。Vehmas等对脱钩程度做了详细的划分,对于推进脱钩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有重要作用,但作者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复钩是相对于脱钩而言,如果先出现脱钩状态,在下一阶段出现反弹,则称复钩是合理的,但若连续的出现复钩状态,没有反应脱钩反弹的过程,就不太贴切,作者认为称为“耦合”更合适。这种方法与GDP增长率和环境负荷的下降率相联系,可直观了解经济与环境负荷的情况。

2.4基于物质消耗弹性的脱钩评价方法

在Vehmas的基础上,Tapio[6]提出了利用弹性值来表征脱钩指数。以0~0.8、0.8~1.2和大于1.2为界限,将脱钩状态大致分为三类,即脱钩、复钩、耦合,八种情况,即扩张性复钩、扩张性耦合、弱脱钩、强脱钩、衰退性脱钩、衰退性耦合、弱复钩、强复钩。Tapio将脱钩程度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针对这样精细的划分,不同学者持有不同态度,有些学者认为这样可以清楚地将经济驱动力与环境压力变的各种组合给予合理的定位,是研究成果的一大特色,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样可能容易导致混乱。该方法简单明了,无需大量数据就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而且具有预警作用。应用非常广泛。

2.5基于物质消耗增长率的脱钩分析方法

陆钟武[7]在IPAT模型基础上,利用GDP年均增长率和单位GDP环境负荷年均下降率。该方法将资源消耗与GDP的脱钩程度分为3个等级: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未脱钩。该评价方法与GDP增长率和环境负荷的下降率相联系,可直观了解经济与环境负荷的情况。但是脱钩程度的划分精度低,只能区分为相对脱钩、绝对脱钩与未脱钩。

3脱钩分析方法的对比总结

根据判断脱钩程度因素的个数还可将脱钩分析方法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不同脱钩分析方法的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4结论

本文根据评价根据评价模式的不同,将脱钩分析方法分为基于倒U型曲线、物质消耗强度、物质消耗总量、物质消耗弹性、物质消耗增长率五类,并根据判断脱钩程度因素的个数将脱钩分析方法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通过对比,作者认为各方法各有千秋,而Tapio的基于物质消耗弹性的三维分析方法相对来说更合理。

作者:任静 李敏 路晓明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任静,于鲁冀.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河南省节能减排策略探析[J].四川环境,2014,33(02):103-106.

[2]任静.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资源与产业,2015,17(01):79-83.

[3]OECD.Indic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sfromeconomicgrowth[R].Paris:OECD,2002.

[4]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3):35-37.

[5]VehmasJ,Kaivo-ojaJ,LuukkanenJ.Globaltrendsoflinkingenvironmentalstressandeconomicgrowth[R].Turku:FinlandFuturesResearchCentre,2003:6-9.

对比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近义词;语义

韵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随着语料库的广泛应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持续和深度发展,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以商务英语高频词“increase”及其近义词improve和raise为例,以Nelson博士的BusinessEnglishCorpus(BEC)中书面语语料库(BWEC)和口语语料库(BSEC)两个子语料库为语料研究来源,探讨近义词在商务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语义韵的异同,并试图发现这些异同所反映的商务信息,以期对商务英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和词典编纂提供帮助。

一、相关研究述评

1.语义韵的语料库研究。“语义韵”现象是1987年由Sinclair首次提出,正式运用这一术语,20多年来语义韵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当代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其概念的界定仍存在诸多争议,根据定义,语义韵为两个或更多词语的习惯性共现,并将语义韵分为消极、积极和中性三类。2.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语义韵研究。一开始,研究者主要考查单个词在普通文本中的语义韵特点(Louw1993;Stubbs,1995;Partington,1998)。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专门用途语料库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语义韵对语域的依赖性。商务英语词汇的语义韵研究中,Nelson.M博士的研究较具有前沿性。他自建了百万词的“商务英语语料库(BEC)”,对商务英语词汇特点进行研究,列出了商务英语正负核心词前100词词表。他还就“interestrate”这一词对商务英语词汇的语义韵进行了探讨。他发现,商务英语词汇的语义韵体现的是商业人士的所思所想,印证了语义韵的普遍性及其语用意义。3.近义词的语义韵研究。近义词指的是一组具有非常相似的认知或指称意义的词,但其搭配或韵律行为可能不同。因此,近义词是不可搭配互换的。Tognini-Bonelli对比近义词搭配发现,一组近义词除了搭配行为不同,其语义韵也不同,如“fickle”和“flexible”,fickle表现出消极语义韵,而flexible则表现出积极语义韵。国内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学习者英语近义词搭配行为及语义韵研究和双语视角下的近义词语义韵研究(杨梅,2013)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increase,improve和raise这一组近义词在商务英语书面语与口语中的搭配行为回答以下问题:(1)这一组近义词在商务英语中是否存在明显的语义韵?(2)这一组近义词在商务英语书面语与口语中语义韵是否存在异同?(3)若存在异同,从这些异同中能发现哪些重要的商务信息?2.研究语料。本研究以Nelson所建设的库容量为100万词的商务英语语料库(BusinessEnglishCorpus:BEC)为依据。根据Nelson介绍,BEC中的语料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商务活动中所发生的事件,如协议,报告,会议记录等;另一类是“关于”商务活动的语料,如报纸,杂志,书籍等。该语料库分为书面语语料(BWEC)和口语语料(BSEC)。书面语语料共575,703词次,占总库的56%,其中66%来自于手册,年度报告,备忘,信函等,34%来自书籍,报纸和期刊杂志等;口语语料库共447,318词次,占总库的44%,其中51%来自于诸如面试,会议,电话,演讲等商务活动事件,49%来自于电视访谈,报道等。

三、结果与讨论

1.increase,improve和raise在BWEC和BSEC中语义韵的异同。在书面语语料库(BWEC)中,increase的与projected,million,income,sales,profits等实词构成显著搭配,其语义韵非常突出且具体,并呈现积极性的语义韵特征,主要表示“公司费用”,“价格”和“成本”等的增加,占88.08%,而表示增加“损失”,“担心”和“坏账”等,仅占11.94%;improve与efficiency和performance构成显著搭配,其语义韵更显多样化,作为“提高”的意思时,其语义韵为“收益”,“业绩”和“质量”,占69.94%,作为“改善”的意思时,其语义韵为“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占30.06%;raise与rates和interests构成显著搭配,其语义韵则较为复杂,作为“筹集”的意思时,其语义韵为“资金”,占35.14%,作为“提高”“提升”时,其语义韵为“价格”,“利润”,“报价”和“形象”等,占41.44%,作为“提出”“引起”的意思时,其语义韵为“问题”,“焦虑”和“关心”等,占18.02%,还可表示“出具票据等”,占5.41%。2.口书面语中语义韵的异同所展现的商务信息。书面语中关于公司利润,收入增加的讨论比口语中多,充分表明商业机构在商务电报,信函等书面文体中,更愿意提及公司业务的发展和收益的提升。讨论贸易障碍,压力等的增加则比口语中少,说明企业在日常的会议或电视访谈中更容易提及公司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而讨论利率和税费上升的在书面语和口语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少的,分别是1.07%和2.41%,主要由于利率的上升带来的是公司运营成本的提高,是各企业较为害怕且不愿意看到的事。

四、结语

由于本研究所依赖的口书面语语料库来自同一个BEC语料库,且仅有百万词,所选用的语料为2000年前的语料,其中79%为英国英语,21%为美国英语,因此,可能有一些在商务语境中与increase,improve和raise的语义韵尚未能被完全识别。未来的研究可以选择规模更大涵盖范围更广的商务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库,进一步调查近义词的语义韵特征,从而发现更多的语言形式和隐含的商务信息。

参考文献:

[1]Nelson.M.SemanticassociationinbusinessEnglish:Acorpus-basedanalysis[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06,25(2).

[2]杨梅.双语视角下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对比研究范文篇8

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毕继万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一书,从文化差异对比研究的视角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书将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法。作者的主要观点有:要学习第二语言就必须学习跨文化交际,必须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第二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会识别和处理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书共有七章。

第一章梳理了近20年国内文化教学研究成果,评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评介了中外九部相关论著,讨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第三章评析了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比研究,强调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第四章提出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新阶段与新展望,指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调整方向,不断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与障碍,将我国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破除欧美中心论的统治,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探索适合中外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跨文化比较论和跨文化交际论的异同和关系。第六章延续前两章,讨论了“面子”与“关系”两种研究理论分歧带来的启示。第七章总结归纳并讨论了语言与文化教学和习得问题,强调对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道怎么办,要“学会三个‘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从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正确而得体。

各个章节结构缜密、逻辑清晰,开头部分都从研究问题入手,介绍和分析相关研究理论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本章节将讨论的问题,引导读者对章节主要内容有一个思考性认知;正文部分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案例阐述和分析,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各种表现,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结语部分则阐明作者的观点,最后都落脚到如何恰当应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不断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

对比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ACA;学生事务;学生管理;对比研究

习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而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和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问题。预计到2019年,高校毛入学率将超过50%,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种形势下,高校录取人数持续扩张、学生素质差异化严重、高校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使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相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与我国存在较大经济文化差异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一些有效的工作思路值得借鉴[1]。我国学者将“学生管理”界定为“由专门组织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英国则定义为“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目标为“培养学生通用技能,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学生福利”。英国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立综合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重视学联在学生事务中的作用。美国没有“学生管理”的说法,更多地称这种非学术性的事务工作为“学生事务”[2]。西安石油大学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管理类学科并非其主干学科,但基于其重要性和发展规模,该校于2013年引入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课程,开办ACA实验班。该班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采用“学历+国际注会证书”的培养方式,以期充分发挥ACA的国际平台和该校会计学专业教学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ACA实验班借鉴国外学生事务模式,以区别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管理模式,表现出独特的ACA现象。

一、基于学生事务模式的ACA现象

(一)ACA专业培养特点ACA专业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培养中、高端的国际会计精英型人才,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为构建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奠定基础。因此,ACA专业呈现不同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特点。1.师生比合理师生比优于其他管理类专业。ACA专业培养计划中,其ACA会计的课程占大量学分,而这些课的授课老师,采用校外机构配备与校内优秀教师结合的方式,每位老师每学期的授课任务非常集中,一个人一般不超过2门课程,每门课授课也不超过50人,专业教师加课现象普遍。2.培养重过程ACA培养方式受到欧美培养方式影响,对过程教育较为严格。如LAW这门课,某位教师采用周考方式,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70%,每周成绩与其他高校同年级班级进行对比。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ACA学生作业量较大,ACA教师对作业批改、辅导用时较长。3.考核极严格ACA教育极为重视诚信,对考试作弊0容忍。同时,考试费很高,考试不通过会增加成本。每名同学每门课只有4次机会,如果4次都未通过,将无法完成该阶段的考核,对学生压力较大。4.就业形式较少ACA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出国深造,故ACA学生普遍雅思成绩较好,但雅思学习也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另一个是会计事务所。ACA毕业生签约其他工作单位的反而较别的管理类专业少,该校第一届ACA实验班毕业生共42人,其中出国和签约会计事务所共19人,占45%。5.对GPA要求较高由于无论是出国还是会计事务所,均看重学生的GPA,导致ACA学生平时学习较为刻苦。故ACA学生普遍具备高强度下的学习能力,有刻苦学习的决心,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二)ACA现象1.学习过程ACA是平均学习时长最长的专业,也是在校课程最多的专业。除了完成课表上的安排外,ACA教师还会主动在学生课余时间采用教室集中授课或网络直播解题方式加课辅导。另外,学生采取小组化的学习方式,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督促和检查组员作业完成情况,并组织开展组内讨论。2.管理过程ACA专业是管理效果较低的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它呈现以下表象:部分学生是由其他院系转专业过来的,还在原宿舍居住,使得宿舍分布不集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崇尚个体自由,使得班委作用不明显,核心能力较弱;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ACA专业课的加入,使得学生对学校各类活动不够热衷,参与积极性明显下降;学生主见较为鲜明,对利益诉求能力强。3.引导过程ACA专业没有相关专业人士负责,仍由学工干部负责,但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而言,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不明显。ACA学生对自身的优劣势认识得更清楚,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激励。对ACA学生的引导不能借鉴其他专业,只能参考国外高校。另外,ACA专业费用较高,招生时家庭经济条件也作为选拔条件之一,故而该专业学生享受国家和学校资助很少。4.学习效果ACA专业学生的平均绩点明显高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在2016~2017学年,该校共有4名管理类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2人为ACA专业学生,占50%。ACA专业采用全英文教材,双语授课,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该专业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管理类专业。通过ACA的学习,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明显加强,目标较明确。

二、学生事务与学生管理的区别

与其他管理类本科生不同,ACA专业学生呈现出独特的现象,这与管理模式的不同相关。前者采用国内普遍的学生管理模式,而ACA借鉴了国外学生事务模式。两种模式在多个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一)工作理念不同学生事务强调个人本位,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把每个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个体。学生事务工作划分较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具针对性,学生主体性更强,使学生个体自由与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十分突出;而学生管理强调社会本位,侧重于国家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重群体,轻个体,重管理,轻服务,提倡统一性,不提倡多样性,喜欢用统一的方法、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和指导学生[3]。(二)工作模式不同学生事务是一级管理,在校领导中设有直接负责人,部门设置较独立,在其内部按照服务种类进行专业分工,直接面向学生服务,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特征;而学生管理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党政合一的运行机制。在校一级,主要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以及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负责。在院(系)一级,主要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以及学生管理办公室、院团委负责。学生管理模式行政导向明显,缺乏个性化服务,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4]。(三)工作内容不同学生事务注重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主要包括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和其自身管理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而学生管理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服务,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校园规范、课外活动、奖惩等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管理过程,控制性更强[1]。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约束以奖惩为主,而学生事务模式侧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4]。(四)管理队伍不同学生事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具备相应的文化层次和行政管理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依据岗位职责,学生事务人员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级别人员具备不同的学历和实践经验[5];而学生管理人员,以专兼职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大都毕业于不同专业,学生工作专业化程度较低。有些管理人员未经培训,仓促上岗,经济地位低,职业稳定性不高[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实际上,有些辅导员所带学生数远远超过200,工作压力大,职业认可度低。

三、启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体制已很难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改革与创新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基于学生事务的ACA现象,对比学生事务和学生管理的区别,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为工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一)明确文化差异,规避价值观渗透风险国外学生事务模式基于欧美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基础而构建,存在现实问题,但其工作理念、方法都对国内学生管理有着借鉴意义。强烈的服务意识、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准、规范的制度体系、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都值得借鉴,但在借鉴的同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以免将一些做法引入国内而导致“水土不服”。工科院校不能仅仅为提高工作效率而盲目学习,在做学生事务工作时,一定要谨记立德树人的宗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规避欧美价值观渗透的风险[3]。(二)加快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步伐在学生事务模式中,其相关岗位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值得借鉴。工科院校应当将学生管理作为专门的职业,并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一环。工科院校在组织招聘辅导员时,经常考虑其理工科背景,期望辅导员与所带学生专业相近,但缺乏管理的专业性。着重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务之一。应当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保证其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工科院校应当按照教育部要求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建立符合规定的培训体系和晋升体系,进一步加快职业化、专业化步伐。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际化办学的不断深入,国内学生管理工作者还需按照“国际视野,专业支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出贡献。(三)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机会学生事务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轻管理,重服务,弱化行政职能,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学校管理。而学生管理模式在诸多方面对学生管得太严太细,服务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工科院校应当借鉴学生事务,在重视学生遵守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给予学生更大的管理和发展空间[4]。许多高校为增强学生工作服务功能,贴近学生,逐步建立了“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维权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学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选择相应机构寻求帮助。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社团工作、志愿者身份来参与学校的管理,增强自我管理意识,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皓.中外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综述[J].中国培训,2016(22):78.

[2]范宝祥.中英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聚焦[J].教育与职业,2011(10):100-102.

[3]徐璐.文化差异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85-90.

[4]邱微静.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8,26(4):104-107.

对比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狐狸;志怪小说;形象;宗教;文化

一、狐狸形象的演变

(一)远古、先秦时代

关于狐狸的有关记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狐狸的形象大多是神圣、高洁或是讳莫如深。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狐狸便是作为这里提到的六种动物之一,成为了远古时期部落图腾中的一员。《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道:“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此处记载的狐狸虽然声音像婴儿一般,却会吃人,相差迥异的对比使得人们对狐狸心怀敬畏和尊崇,赋予其神的力量。同样的,日本这个时候属于弥生时代,开始了以稻作文化为主的农业。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狐狸是守护稻作的神灵,具有神秘的力量,备受当时的日本人民崇拜和尊敬。而后,到了先秦时期,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编订的《周易》解卦第四十中写道:“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大意是,九二,田猎时捕获好几只隐伏的狐狸,并获得黄色的箭矢(它象征刚直中和的美德);守持正固可获吉祥。狐狸神圣化的形象被先秦君王不断强化,他们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狐狸也成了封建统治者的象征,带有祥瑞之兆,具有积极、向上的形象。

(二)汉至南北朝

到了汉代,狐狸不再是象征君王的符号式形象了,而是开始幻化成人型,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在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卷四中记载道:“栾书冢,棺柩明器朽烂无余。有一白狐,见人惊走,左右遂击之,不能得,伤其左脚。其夕,王梦一丈夫,须眉尽白,来谓王曰:‘何故伤吾左脚?’乃以杖叩王左脚。王觉,脚肿痛生疮,至死不瘥。”此外,狐狸在被人类伤害后,幻化成一名男子,在晚上质问广川王,并叩击他的左脚,使其脚肿痛生疮,无法痊愈。此处的狐狸,白日破坏人类器物,被人攻击逃离后又在晚上报复人类。狐狸的形象不再是祥瑞的象征,而开始邪恶化、妖化起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犬部》中记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狐狸作为妖兽的形象逐渐充斥在志怪小说中。在《太平广记·说狐》中记载道:“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善盅魅,使人迷惑失智。”狐狸需要花上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幻化成人或妖,以妖力魅惑人类,使其丧失理智。东晋干宝(2012)所著《搜神记》卷十二中提到“千岁之狐,起为美女”,即千年的狐狸能够变成美女。汉代狐狸幻化成男子,而后也可幻化为女子,性别不再单一。因此,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可以视作是狐狸幻化成人形的萌芽期,并且人们对狐狸的形象达成了一定共识,即经过年龄的积累狐狸会变成人,狐狸开始有妖性,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三)唐代

在《搜神记》卷十八中记载:“狐始来时,于屋曲角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此处出现了一名叫“阿紫”的狐狸形象,随后“阿紫”也逐渐变成了指代浪荡魅惑的狐妖的代名词。到了唐代,记录狐狸的奇闻逸事的文学作品明显增多,“阿紫”的狐狸形象在不断地频繁出现。在《太平广记》中,既有狐狸变为女子戏弄人类,也有变为十三四岁的婀娜少女引诱当地司马之子,更有狐狸迷惑众人,险些造成大难。不仅在志怪小说中屡次出现狐狸的故事,狐狸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散文、诗歌等作品中。白居易的《古冢狐》:“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白居易以狐狸的形象暗指那些风骚善魅的女性,责骂她们靠美色迷惑君王,使其无心朝政,蛊惑一国之主轻易决定百姓命运,陷国家于险境,乃至亡国。唐代关于狐狸形象的文学作品相较于之前明显增多,大部分都是狐狸妖化为女性,借女性身躯来勾引男性,对其自身或家庭或国家造成危害。因此,这也使得人们开始将狐妖、狐媚等观念投射到女性身上。另外,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唐代的狐狸还可以通过头戴骷髅化身成人。在《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一《僧晏通》一篇中记载道:“忽有妖狐踉跄而至。初不虞晏通在树影也,乃取髑髅安于其首,乃褰撷木叶草花,障蔽形体,随其顾盼,即成衣服。须臾,化作妇人,绰约而去。”有只狐狸踉跄着走来拿起一个死人头骨套在头上,就摇起头来,选中一个高高地戴在头上。又采摘树叶和花草,遮盖形体,随着它左看右看,就变成了衣服。一会,变成一个妇女,姿态柔美地走了。然后这只狐狸在欺骗路过的军人时,被僧晏通击打人头骨后,就恢复狐狸的原形逃走了。而在同一时期,正处于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也不断派出遣唐使赴唐学习当时中国的文字、技术、宗教等知识。日本对外来文化一直采取比较开放的姿态,且积极主动地接受外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进行融合。因而当时日本文学界也受到渡来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屡次出现狐狸变身成人的故事。

(四)宋明时期

到了宋明两代时期,宋朝盛行程朱理学的思想,这是一种禁欲的思想。在受到道德束缚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文学创作者们倾向于在作品中传达出女色可畏的观念,因而,以狐狸幻化成女性并诱惑、伤害男子的文学作品更为突出。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乙志》中,姓祝的一名男子在升为副县令后,遇到了狐狸化作的女性,夜晚与其就寝后,男子便死亡了,不仅如此,男子的孩子也丧失了性命。在其他篇章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均是男性遇到了由狐狸变成的女子,沉迷于美色,而后变得精神萎靡,食欲低下,甚至失去性命,同时也给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带来灾祸。到了明代,受到当时崇尚道教的社会风气影响,狐狸的形象从魅惑的妖精转向了“狐仙”。狐狸为了变身成人,不断与人类交往,吸取其精气,在吸到一定的程度后,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

(五)清代

到了清代,关于狐狸的文学作品创作达到了鼎盛期,大部分都在讲述狐狸幻化成人形后,和人类成为朋友,或是和人喜结良缘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也有不少故事中的人类知道自己交往的对象是狐狸,但是依然选择视其为人类,没有选择躲避和逃离。最知名的是蒲松龄(2009)的《聊斋志异》和纪昀(2016)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中有多达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写狐狸化作女性与凡间男子相爱的故事。狐女们大多美丽善良,性格分明,敢爱敢恨,体现出人才具有的特质。在《萌狐篇·婴宁》中,天性爱笑的狐女婴宁来到王子服家,目的是弄清母亲被王家残害的往事,可是到王家遇险时,婴宁以德报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幻狐篇·阿绣》中,狐女花月冒充人间女子阿绣,与刘子固纠葛,她从贪婪人间爱情滋味,到明白人间真爱,最后牺牲自己,成全了真正的阿绣与刘子固。蒲松龄给了狐狸形象一种新的面貌,不再和以往一样祸国殃民,而是哪怕人妖殊途,都有自己追寻爱的权利。《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狸和人类结为夫妇,重视与人之间的情谊,与丈夫分别时悲伤而泣,归来时喜极而泣;也有和人类成为朋友,在人需要帮助时施以援手。除此之外,狐狸形象也变得更为丰富,性别不再限于女性,情节题材不再限于爱情,出现了学问狐、侠义狐等等。在《狐狸怕狐狸》中的狐仙居住在人类书楼上几十年,并定期为主人管理图书,驱除虫鼠,经常能和人对话,甚至可在宴请宾客时出来应酬。在《狐戏守财奴》中,狐狸戏弄将钱财看得比妻子儿女性命更重要的贪官污吏,并将他们敛获的不义之财分发给穷苦百姓。在受到前代影响的基础上,清代的狐狸形象变得更有同理心、人情味,变得高尚起来。在文学作品中,狐狸纷纷作为人类的妻子、朋友、邻居等形象出现,帮助人类,与人类交往密切。狐狸的形象在清代变得更为全面、立体,清代可以说是狐狸形象发展的鼎盛期。

二、狐形象演变发展的原因

(一)女色禁忌

随着时代更迭,狐狸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远古和先秦时期,狐狸具有通灵、祥瑞、神秘的形象,是统治者借以巩固地位和权力的法宝之一。而后狐狸的形象受到《诗经》的影响,如《诗经·南山》中写道:“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其中记载了“雄狐”的相关内容,因而在汉代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大多是幻化为男性。男性是封建社会的主宰者、统治者,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极为强烈,女性的地位低至底层,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甚至是奴隶。女性在社会中被不断地客体化,丧失了发声的主权。在夏朝时期,君王桀因为宠信王后妹喜,沉溺美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家灭亡。类似的还有殷纣王、周幽王等君王,同样因女色而导致国家灭亡。基于前代的史事,随着儒学的发展,在汉代就开始产生了女色禁忌的观念。同时,印度的佛教也在汉代传来日本。印度佛教认为女性从出生开始便是污秽不洁的象征,由此进一步弱化了女性地位,加强了“男尊女卑”“女色禁忌”的观念。所以,在汉代至唐代期间,文学作品中的狐狸不再只幻化为男性,更多地出现变为女性的情况。这样的女性观在文学作品中便以狐性观表现出来,赋予狐狸以妖媚害人的形象。至于宋代,女色职业相当繁荣,不管是皇室成员还是达官显贵,抑或是书生文人,都喜欢在花街柳巷中寻欢作乐。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女性进一步被男性物化,再加之当时盛行程朱理学的思想,倡导男性应该恪守伦理,克制自己的欲望,文学作品中也因此呈现更多的妖狐形象,以此警示男性,巩固社会环境影响下对道德的要求。

(二)物老为怪

远古至先秦时期,狐狸的形象只存在于部落图腾或是人们的想象中,没有落实到文学作品中。至汉代,文学作品开始出现了狐狸的形象。“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这是因为汉代开始存在物老为怪的思想。孔子曾说过:“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即,在人们眼中锅碗瓢盆、钟鼓琴剑,似乎只要是稍有年头的器物,均可以幻化成妖,作怪人间。狐狸想要变成人,需要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岁月积累,时间是化身成人的必备条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的狐狸都被写者妖魔化。到了唐代,物老为怪的思想继续存续,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狐狸更多地变成了老狐狸。在《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不少老狐狸变身成为年轻男子、妇人、老年人的故事。到了宋明时期,狐狸也不再满足于人形,更想吸取人类精气变为狐仙。这种倾向到了清代达到了顶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了许多想要真正成人或成仙的狐狸形象。在物老为怪的基础上,创作者们开始给狐狸加上了一层向往美好的滤镜。

(三)宗教思想

儒学从汉代起就被确立为国学官教。儒学向来对男性有极高的道德要求,认为男性是社会的统治者,需要承担更多的道德义务,恪守伦理,不可沉迷女色。因而当时的作品中大多将狐狸形象妖魔化,写了诸多因狐狸化身女性勾引男子而酿成灾祸的故事,借以警示男性。到了唐代,狐形象在初唐、武则天时期以及中晚唐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与唐代的佛道之争有一定关系。初唐时期,道教激烈排斥胡僧,于是出现了大量道士伏狐故事。武则天时期佛教处于上风,于是伏狐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大多从道士变成了僧人。中晚唐时期,道教与佛教地位几乎持平,交融趋势明显,对狐形象的影响则表现为狐神与狐妖并存的局面。可以说,唐朝时期狐狸形象的变化因素之一便是佛道之争。到了宋明时期,道教盛行一时。其中,道教强调采补精气,平衡阴阳。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因而宋代开始的文学作品中,狐狸们为了吸取人们的精气而开始和人类交往,形成“内丹”,从而帮助自己化身成人。而到了清代,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更多的是在吸取人类精气的基础上,修行上百年,而后成为真正的人或者仙,展现的是极度渴望和人类成为朋友、亲人的狐狸形象。

三、结语

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间文学作品中狐狸的形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狐狸的形象不仅作为当时人们与神灵交流的神物或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反映社会、历史、宗教等的文学载体,体现了每一个时代背后的文化沉淀。通过对比研究文学作品中狐形象发展历史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蒲松龄2009《聊斋志异》,中华书局。干宝2012《搜神记》,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