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汇报十篇

时间:2023-03-28 06:16:02

对比汇报

对比汇报篇1

[关键词] 合并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比较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在会计实务中对会计报表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下面对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两种报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1 汇总会计报表概述

(1)汇总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整理、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大部分项目可以根据所属单位上报的报表加总而得,但对于某些项目,由于需要反映某种指标的平均数或者要对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结算、缴拨款项进行冲抵,不能简单地用加计总数的方法进行编制。

汇总会计报表可以分析和评价企业集团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变动。他能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还能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进行了解,以助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评价集团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

(2)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坚持规范性、科学合理和简明实用三个原则。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依据企业的隶属关系来判断,只应该把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与其所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汇总,不应该把其附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纳入汇总报表的汇总范围。。

(3)汇总会计报表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汇总会计报表已经难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集团资产和经营状况。如: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大量涌现,在会计核算和反映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下,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不断减少。租赁、承包和物业管理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出现,小规模的企业大量的涌现,漏统漏报的现象会发生。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和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汇总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汇总办法己经难以适应。

2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合并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文中所指企业集团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而言,实质上,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之间兼并和投资创建,形成控股与被控股关系的企业联合体。只有混合经营型和控股管理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母子公司间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才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以母公司为核心,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的,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

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合并会计报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包括: 提供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的经济资源及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满足企业集团管理者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反映母公司股东在企业集团中占有的权益;揭示企业集团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我国合并会计报的做法。我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要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并满足报表所有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也就是不仅要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求,同时还应满足债权人和少数股东的权利。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时,将少数股权以股东权益出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控制”被确定为判定合并范围的基本依据。该种做法则充分体现出了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在其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3)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我国的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其中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的主体是唯一的,不是两方或多方,即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提议不必征得其他方同意,就可以形成决议,付于被投资单位执行。控制的内容是另一个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这些财务和经营政策一般是通过表决权来决定的。控制的性质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也可以是通过公司章程或协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授予的权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包括增加经济利益、维持经济利益。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母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无论子公司的规模大小、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也不论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与母公司或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是否有显著差别,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4)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问题。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第一,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虽然集中反映了企业集团的总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但却掩盖了行业性、地区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根据不同行业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不符合可比性原则的,对于合并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有误导性的。第二,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要反映的对象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会计实体,并不具备法人主体的法律关系,虽然可以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却无法反映出集团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赢利和风险。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采用简单权益法,对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不予调整,如果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非全资子公司,且存在逆销内部交易时,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会受到影响。第二,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以子公司盈余公积的抵销及冲回为例: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抵销分录时,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抵消以后,还必须冲回己抵销的子公司盈余公积金。因此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的提取额和子公司提取额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盈余公积提取金额应依据合并净利润进行计算,而不是将母子公司各自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数额相加,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不能由母公司直接支配。如果冲回已抵销的盈余公积,那么对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反映就会过低。对权益类科目,我国对合并价差不予调整,合并会计报表只存在与子公司报表的纵向平衡关系,缺乏复杂权益法下生成的横向平衡关系。据此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在反映信息上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也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1)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企业,反映的是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管成果,尽管这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是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编制而成,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受母公司的控制,只是母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部分。汇总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上级主管部门,主体本身不是经营实体,报表主要反映的是由其管理下各企业总的生产经营情况。

(2)会计报表的作用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是向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主要为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

(3)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总会计报表不仅要提供各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提供企业生产消耗、产量、劳动工时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4)确定编报范围的依据不同。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取决于各国编制会计报表采用的理论,各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并不完全按某一种理论,而是以某一种理论为主,同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主体理论:即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为依据,即以企业是否归其管理,凡属于下属企业则包括在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

(5)编制方法不同。汇总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主要采用分行业、分地区简单加总的方法加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虽仍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但必须在抵销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后编制,它比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要复杂。

综上所述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主体相同,编制的内容、范围、作用也就相同,因此就可以将其两者对比分析,研究哪种会计报表更能带给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郭伟力,郭云,李慧丽.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区别之我见[J].山东审计,2003(9).

[2]王剑秋,徐倩.多角度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孟晓宇.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比较--新准则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比较分析[J].商,2012(4).

[4]李昕.对编制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对比汇报篇2

外币报表折算是将以某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按照一定的汇率折算为以另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的行为。需要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情况一般有:①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为了在年末编制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必须首先将以外币反映的子公司财务报表折算为与母公司整体财务报表相同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②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为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财务报表。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可见,外币报表折算不仅在跨国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要,而且在跨国经营,以及国内经营但涉及外币业务时也需要应用。对某些跨国公司来说上述三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外币报表折算更是不可回避。

外币报表折算不是简单的币种间的换算,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来看,它与外币交易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外币报表折算多数是由外币交易引起的,上述第二种外币报表折算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做到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相互衔接、一致,又要做到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上保持衔接、协调、一致。否则,不仅会破坏会计与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且会使财务报表丧失可比性和有用性。

二、对现行汇率法的评论

按照现行汇率法,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项目均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按照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其他项目如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因折算汇率不同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中,并作递延处理;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根据这一方法的原则,为了简化核算,收入、费用类项目可以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

有不少教科书认为,现行汇率法可称为单一汇率法,其他三种折算方法(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可统称为多种汇率法。其实,这种划分方法是不的。在现行汇率法下,不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不同,而且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也不同,正因为所用汇率不同,才产生了折算差额。若真正采用单一汇率折算,是不会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见,没有纯粹的单一汇率(如现行汇率)的折算。

赞同现行汇率法的人认为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由于采用单一汇率对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折算,等于是对各项目乘上一个常数,所以折算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仍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们一下这个被教科书反复引用的“优点”。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完全可以通过未折算的原外币报表得到。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后的外币报表,是否真正保持了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负债权益比率变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变了,原比例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外币报表折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从而反映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用现行汇率法看不出其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相关度,更看不出其优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现行汇率法,即它衡量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净资产上的汇率变动(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其实,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等于确认了汇率变动对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即按照汇率变动的影响额,调增(或调减)了各资产、负债项目,只是没有同时将该影响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已。那么,国内母公司的外币交易或外币报表折算是否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呢?至少我国不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也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是说,连各股东在母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都没有完全反映汇率变动的影响,为什么要求反映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的影响呢?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现行汇率法也并非那么“简便易行”。若仅仅从“简便易行”角度去设计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最简单易行的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采用完全相同的汇率(如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折算。这才是真正的“单一汇率法”,并能真正地保持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折算方法同样不能实现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现行汇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提出了批评意见。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将外币报表上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项目按照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结果既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也不是资产的现行市价,而是其历史成本与报表编制日现行汇率两个不同时点数字的乘积,这样折算后的资产价值不能说明什么。

从上述对现行汇率法的正反不同意见来看,持否定意见的颇有道理。因此,现行汇率法不是应当被发扬,而是应当被改造或干脆放弃而转向其他方法。

三、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评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在20世纪30年代末曾推荐使用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采用这一折算方法时,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划分为流动性项目与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按各个项目的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选用不同的汇率进行折算:流动性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外币金额按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非流动性资产和负债项目则按其原入账的历史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如果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则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倒挤确定;如果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下的单独项目递延处理,则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对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除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其他收入和费用各项目均按会计期内的平均汇率折算。

人们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这一有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对流动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对非流动性项目采用汇率折算,这样处理缺乏足够的支持;它对存货与现金、应收账款一样采用现行汇率折算,意味着存货与现金、应收账款一样承受汇率风险,这样未能反映出存货的实际情况;它对长期应收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项目采用历史汇率折算,没有反映这些项目承受的汇率风险。此外,这一方法与外币交易处理方法未能协调一致。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方法是一种逐步被淘汰的方法,只有少数国家采用。

四、对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评论

货币性与非货币项目法是美国学者赫普华斯于1956年在改进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采用这一方法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货币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则采用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项目则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倒挤确定;对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以及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各项目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对于销货成本项目则在对期初存货、期末存货、当期购货分别进行折算的基础上,按照“期初存货+当期购货-期末存货=当期销货”的等式来确定(其中,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按照各自的历史汇率折算,当期购货按照当期平均汇率折算);对于其他收入、费用项目则按照会计期间内的平均汇率折算(从原则上说,也应是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对于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等利润分配项目按照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对于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则按照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

由于货币性项目或者是现在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固定的现金,或者是将来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固定的现金,因此它会直接受到汇率变动的,而且这种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是协调一致的。所以说,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比较充分且逻辑性较强的。但是,如果设置于国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独立性很强,很少使用母公司货币进行收付,那么按照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将由于汇率变动导致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会降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反映利润的真实性。因此,这一方法的是有条件的,即它只适用于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与国内母公司依赖性强、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对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影响较大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延伸这样一种情况。

五、对时态法的评论

时态法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提出的。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采用这一方法。在时态法下,外币报表折算的过程,是将以外币表述的财务报表转换成以另一种货币单位重新表述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改变其计量单位,而不改变其计量属性。主张时态法的人认为,时态法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的理论依据不同,它不是以资产、负债项目的货币性与非货币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而是以资产、负债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但从时态法的具体操作来看,它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存货、投资等项目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这些项目以低于成本的市价)计价时,则采用的折算汇率是现行汇率。

对比汇报篇3

(一)利用外资

2012年,市下达我县利用外资任务为:实际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1080万美元。

1-6月份,我县新报批外资项目4个,报批合同外资额1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占全年目标(2700万美元)54%,同比增长584%;其中现汇进资357万美元(永恒服装服饰129万美元、伟力升实业38万美元、华邦铜业100万美元、市划转90万美元),占全年目标(1080万美元)33%,同比增长67.6%。

(二)外贸出口

2012年,市下达我县外贸出口任务为1亿美元。

1-6月份,我县有14家外贸企业(生产型自营出口企业11家,流通型出口企业3家),共实现出口实绩7961万美元,占全年目标(1亿美元)79.6%,同比增长36.4%。

从全县上半年外资外贸工作来看,我县外资外贸工作既取得了较快增长的成绩,又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一是新批项目数和利用外资额有较快增长,但现汇进资后劲有待提升。

1-6月份,我县新报批外资项目4个,同比增长100%,报批合同外资额1593万美元,同比增长673%。4个新批项目中,其中现汇进资项目仅1个,即注册资本1500万港元的伟力升实业;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占3个,即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永莱制衣、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新达丰塑胶和注册资本490万美元的盛达电子。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同比增长584%;其中现汇进资357万美元,同比增长67.6%。新批外资项目数、报批合同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及现汇进资都有较大增长,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年利用外资工作,现汇进资后劲不足、利用外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县现汇进资潜力欠缺。1—6月份,我县现汇进资357万美元,离全年目标值1080万美元相差甚远,现汇比为24.5%,与目标值40%(1080/2700)相差15.5%。我县往年报批现汇项目基本进资完毕,我县今年报批现汇项目仅1个(伟力升实业),新批项目现汇额也仅193万美元,该项目已进资38万美元,仅155万美元的现汇存量。目前我县尚无准备报批的现汇项目,而外资项目从报批到进资及上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报批及进资上报难度加大,致使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任务形势严峻。从7月份开始,外资项目相关审批部门重新强调,报批项目时,对境外投资者身份证明要求提供有效公证认证,上报进资时,对人民币进资外资企业的验资报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贴花。这些严格要求对人民币进资包装项目的报批及上报进资带来很大不利,给下半年包装人民币进资项目增加了相当大困难,从而使完成全年利用外资任务增加不少难度。

二是出口企业数和外贸出口额有较快增长,但自营出口实力有待提升。

1-6月份,我县共有14家外贸企业,同比增长100%,实现出口7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6.4%。其中自营出口企业11家,与去年同期增加5家,实现出口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72.8%,出口额达100万美元的自营出口企业达4家,同比增长100%;流通企业3家,与去年同期增加2家,实现出口6560万美元,同比增长30.5%。上半年外贸出口实绩取得较快增长的良好成绩,但与外贸出口发展的形势和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县的外贸出口仍然要依靠流通企业出口和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两条腿走路,而我县的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大都生产规模不大,出口实力不强,今年上半年11家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的平均出口额为127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数135万美元相比,减少8万美元。企业自营出口实力的平均出口额有所下降,同时我县企业出口商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这些说明了我县生产型外贸企业做大出口总量,做强出口实力,提升自营出口水平有待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狠抓项目报批和进资上报,力促利用外资上台阶

1、加快外资项目报批。对4月28日东莞产业招商推介会上签约尚未报批的外资项目、已来县投资考察的外商投资企业等外资现汇项目,要积极加强与投资方沟通协调,尽快敲定投资事项,尽早实现报批进资。同时,近期再包装报批2个人民币进资项目,力争全年报批合同外资2700万美元以上。

2、加快外资项目进资。在抓好人民币项目报批进资的同时,督促跟踪落实好伟力升实业155万美元现汇存量的进资验资工作,加强对现汇项目进资的协调。

(二)抓好自营出口和出口,力促外贸出口上台阶

对比汇报篇4

那么,怎样写好汇报材料呢?我的体会有五点:

一是围绕主旨,投其所好

首先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一般来说,上级领导听汇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尤其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听汇报,往往会事先告知。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按领导的要求准备汇报材料,切忌偏离主题、答非所问或缺漏汇报内容。其次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的心理。起草汇报材料之前,首先要研究听汇报的人最关心什么、最重视什么、最想听什么,围绕这样的问题作重点汇报,一般容易引起领导的兴趣。如果汇报中再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性的东西来,使领导从中受到一些启发,那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第三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的思维特点和语言风格。要通过认真领会上级的预先通知、及时和上级有关工作人员联系,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力求汇报的思路和语言与其更贴近一些。第四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所分管的工作。汇报的内容要同听汇报者分管的工作相对应,这样,领导听着比较顺耳,汇报也就容易取得好效果。比如汇报本市当前正在开展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你是侧重汇报教育活动是怎样部署的,还是重点汇报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措施、下大力解决的问题。这两个角度,写起来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就要看领导听汇报的重点是什么,由此来具体选定。如果不把上级要求弄清楚,单凭主观愿望去写,很可能会出现上级想听的没写到,不想听的笔墨用了不少,结果只能劳而无功。

二是突出特色,详略得当

汇报时对于一般面上、共性的东西要尽量少汇报,而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上最具工作水平、最有特色的地方就要多汇报一些,这就容易引起领导的兴趣。因为领导一般希望在听汇报过程中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受到一些启发。对于那种面面俱到而又什么也说不清、说不透,不能使领导受到启发的汇报,领导往往不会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突出特色呢?我认为:一要先声夺人,把工作上最鲜亮、最感人的内容放到最前边,以引起听汇报人的兴趣。二要说清说细,以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三要充分挖掘、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效果,力求给人以启迪和收获。如:上级领导到本地听取调研信息工作经验汇报时,本单位领导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而是重点抓住本单位的特点,只讲了三条:一是领导重视,带头深入基层抓调研信息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例文研讨及调度会议;三是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由于突出了本单位的个性特点,给上级领导留下了较深的烙印,这一经验后来获得上级推广。

三是注重总结,写出高度

汇报材料是一个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所以,汇报材料要力求有思想、有见解,能够给人以启发,使人听了豁然开朗。汇报稿的思想性,体现在材料、事例和阐述的道理之中。同样一个问题,分析得好不好,其思想的深刻程度大不一样,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三条:一是要突出工作中的亮点,把有个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并分析透彻;二是要从具体工作入手,不能大而化之、太抽象;三是要抓住本质,杜绝简单的材料堆砌,写出深层次的东西,防止表面化,浅尝辄止。只有这样的汇报,才有深度、有味道、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才能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是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今后的打算等内容,但整个材料如何布局、怎样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仔细推敲、精心斟酌,尽量把情况说清楚,把成绩汇报充分,让领导一听能兴奋起来。安排汇报材料的结构层次,一定要在立足于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领导的心理,适应领导的心理,抓住领导的心理。汇报时由于受时间限制,所以,汇报材料一定要注意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便于领导听清弄懂。首先是线条要单一,要一部分说一项内容。其次是情节要简单,要突出主要情节,没有必要事无具细。再次是前后内容的跨度要自然,一般要有过渡句,以使听汇报的人不觉得突然。

对比汇报篇5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国门抄底并购外国企业,形成了一批新型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的本部或母公司在我国境内,依托国内市场业务的深厚根基,不断上演蛇吞象的商业并购案例,诸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部门等并购案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将越来越多,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增强。我国企业在投资和并购过程中,必须面对会计准则差异对跨国公司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影响。为了增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我国新会计准则规范了跨国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处理,然而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跨国企业合并报表的资产核算影响愈加明显。

二、汇率波动对合并报表的主要影响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要求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拥有控制权的境内外子公司纳入报表合并范围。虽然我国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形成的跨国公司数量还不及欧美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但跨国公司的数量明显加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境外子公司通常以功能货币结算,然而随着我国汇率市场改革步伐加大,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近三十年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波动趋势如图1所示。

欧元区成立后,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波动如图2所示。

欧债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送来了百年难遇的对外直接投资机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势必要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企业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企业境外子公司的资产在不同时间点不能汇总核算,违背了会计基本原则中的货币稳定原则,近十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快了境外子公司的资产减值,增加了跨国公司合并报表的资产减值准备,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跨国公司的合并报表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第二,汇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企业合并报表的可比性。人民币升值使境外子公司的资产评估价值不具备纵向可比性,比如某公司境外子公司于2006年12月31日购入一台10万美元的大型设备,按照20年以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残值为零,则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为5000美元。2006年12月31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日合并报表时,此设备的折旧计提398.59万人民币。2007年12月31日,由于汇率变化母公司合并报表时计提380.02万人民币,差值18.39万人民币计入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以此类推,2008年计入32.95万成本费用,2009年计入5.7万成本费用,2010年计入3.07万成本费用,2011年计入15.54万成本费用,累计要将75.65万元计入成本费用,而按照年数综合法计提折旧也需要将50.74万元计入成本费用。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变化不同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在日本和欧美的子公司的外币财务报表就不具备了纵向可比性。

第三,我国汇率波动趋势不同,跨国公司的合并财务可理解性降低。当前我国企业公开公布的财务报告多数是合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编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影响较大,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明确了很多会计信息处理操作原则,但细节的操作空间仍然很大,财务部门或者高管可以借由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外国通货膨胀环境下存货折算和历史原材料成本折算之间的差额虚增利润,以此美化公司财务报告达到某种目的。

三、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影响研究模型

为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本文以某电子公司为例,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对案例公司2006年至2011年的财务报告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所有财务数据源自其公司官方网站公布的财务报告和境外子公司财务报告。

本文案例企业固定资产为因变量y,分别计算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选取汇率波动x和时间t为自变量。

案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公式如下: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为保持与母公司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式,本文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并考虑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额的影响,将境外子公司的外币核算固定资产用以下公式折算: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P(rt)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并且rt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λ等于无风险汇率。境外子公司的年固定资产的计算公式如下:

四、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影响结果分析

货币稳定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原则之一,只有当本币汇率保持稳定时,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才具备可比性和参考价值,所以在人民币汇率将持续波动的现实情况下,应当确定汇率波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影响为例,分析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按照案例企业境外子公司的季度财务报告上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转换为以人民币计量时,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需多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准备或成本费用。按照新会计准则中以控制为基础的合并理念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后资产和负债规模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合并报表准则将境外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并酌情考虑合并抵消因素,直接影响了合并后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等方面的规模。合并报表过程中可调整的空间越大,越容易给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操作空间,使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和监管风险增大,因此汇率波动对于合并报表的影响应当得到重视。

跨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还应当重视会计处理方式对合并报表结果的影响,以保证合并报表的可比性和真实性。跨国公司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时应当重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合并报表的外币折算差额处理需要恰当,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买入时应当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汇率波动对计提折旧的影响,子公司的净资产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现行汇率折算,固定资产和资本项目按母公司投资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由此降低企业高管和财务部门的盈余操作空间,降低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第二,汇率波动不但影响到合并报表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折算,而且会影响到境外子公司存货和现金存款等科目的核算和折算。我国汇率改革之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单向升值,但去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双向浮动的趋势,预计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将增强,对跨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外币折算影响更加复杂。

为了降低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本文建议考虑应用平滑指数预测法预测汇率波动,并在资产和成本折算时降低汇率波动的影响,改进的资产折算公式如下: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Ti为固定资产剩余可使用年限,λ等于无风险汇率,L为根据汇率变化方向取±1,即当人民币升值时L取1,当人民币贬值时L取-1。P(rt)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应用式(5)计算案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算结果相对变化较小,合并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相对增强。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五、结论

人民币不断升值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跨国公司应当加强对汇率波动的预测,并且关注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以求为投资者和相关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高可比性的合并财务报告。

参考文献:

[1]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12期。

[3]陆正飞、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合理使用——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选择》,《会计研究》2010年第4期。

[4]贾纬璇:《新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规定体系的基本特征》,《财会研究》2007年第6期。

对比汇报篇6

一、弥补外汇监管政策漏洞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而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或将对一国经济带来冲击,只有对跨境资金流动有效监管,才能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在目前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也在逐步放开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健全外汇管理制度,及时调整与制定相关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严防异常资金流动。

(一)当前外汇监管的政策漏洞

从货物、服务、经常转移、资本、个人、保税区等政策分类看,现行政策体系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货物贸易相关政策方面,海关与外汇局监管侧重不同,海关侧重对物流的监管,而外汇局侧重对资金流的监管,二者在政策衔接上的漏洞将为异常资金流动提供渠道。以加工贸易为例,企业可通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等方式流入资金,海关对报关价格的管理主要针对涉税商品,进料加工项下的全部进口商品和绝大部分出口商品不涉及征收关税,其报关价格在相当程度上由企业自行申报,而外汇局针对实际收付资金的监管,也无法对企业自行申报的报关价格进行监控。再如,海关对于工缴费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以企业报价为准。外汇局工缴费的核销以报关单数据为准,对工缴费率的高低没有审核义务,监管的重点是外汇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由于监管重点不同,往往存在重复监管与真空监管的现象出现。服务贸易方面,目前我国对服务贸易项下外汇实行的是可自由兑换政策,无法规特殊规定的项目外,服务贸易项下的监管(材料审核)均由商业银行代位执行,在当前服务贸易法规框架下,仍然延续着重对外汇流出的监管思路,对流入监管较为放松,如对境内关联公司对外支付跨国公司代垫费用有明确的规定,而对境内企业向境外公司收回我方代垫款却没有相应规定。服务贸易项下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转口贸易、承包工程、运费、佣金等名目均有可能成为异常资金流动的渠道。经常转移及收益方面,经常转移项下的资金流入包括赡家款、捐赠款等形式,就目前的法规而言,捐赠款的流入在数额和用途上均不受限制,并且企业在接受捐赠资产作为其资本公积后,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的范畴,可以按照规定在适当的时候转增实收资本。利润汇回项下由于资金汇入及结汇审核难度较大,监管较为无力。资本项目方面,外方撤资资金滞留境内管理存在政策空白,对于外方投资者撤资资金是否必须离境、什么时间离境,法规并未做出限制性规定;现行短期外债管理政策在外债展期方面管理非常宽松,短期外债展期的条件、展期次数、展期期限、展期超过一年是否纳入中长期外债管理等,均未做出限制性规定。个人外汇管理方面,从目前管理现状看个人项下外汇管理主要集中在事中的“结售付汇、外币现钞存取与携带出境”环节,处于事前的外币流入环节除需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外,对个人项下外汇资金流入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限制。此外,真实性材料的审核标准、审核尺度的不明确,如个人超限额结汇的真实性资料的格式、有权出具单位与提供虚假单据后果等未做进一步明确规定,使超限额管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保税监管区相关政策方面,《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以及《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操作规程》是2007年出台的,在当时的国际收支形势下,侧重于“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理念,对购付汇业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对于收结汇业务涉及的很少。同时,进出境货物备案清单尚未实行电子数据共享,故其收结汇管理难度将加大,如何进行保税监管区域企业收结汇问题日渐突出。区内转口贸易外汇管理过于宽松,非法流入流出资金的调查取证很困难,控制跨境资金往来难度较大。

(二)弥补政策漏洞的建议

一是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统计数据作为基础信息资源,对政府决策和统计分析的支撑作用越发重要,而现实中,统计数据往往根据政府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掌握在不同部门手中,或掌握不同的统计口径,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利用,将充分实现“1+1>2”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益。为此,加强与海关、商务、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建立价格信息、税收信息、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部门联动,通过多方信息的比对核实,建立进出口报关等信息与外汇收支联动监测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和企业动态变化,调整监管措施,奠定主体监管的信息基础。二是整合和健全外汇“主体监管”体系。所谓“主体监管”,即以企业法人主体为单位,全口径采集企业信息,在对企业进行非现场及现场监测后,实现分类管理的监管方式。目前,根据主体监管理念,外汇局已推行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由“逐笔核销”转为“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由“事前审核”转为“事后监测”,但全口径的主体监管尚未建立,随着资本项目管理的逐步简政放权,在未来对企业的外汇管理全面放松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健全主体监管以企业为主体,涉及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和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全口径管理体系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三是针对当前外汇管理薄弱环节,加强和完善外汇政策针对性。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外汇管理的方式逐渐转变,主要通过监管外汇指定银行来实现对涉外企业和个人的间接监管。外汇指定银行作为外汇资金收付和结售汇体系的枢纽,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中承担了大量真实性审查职责,但这与银行自身作盈利主体的目标相矛盾,同时,银行代位监管意识的强弱、方式和手段也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果,为非法资金出入境留下空间,这就要求外汇监管部门从外汇政策的有效性这一根本点入手,通过完善外汇政策,既为商业银行代位监管提供有力抓手,也进一步堵塞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便利渠道。如对超限额的服务贸易收结汇,增设境外收入来源证明材料等审核限制,并追加实施延伸核查机制。根据来料加工出口报单记载的加工费或收汇比例,核定来料加工收汇额度,严禁超报关单金额收汇的行为。扩大企业投资收益使用渠道,减少利润集中流出。对外资利润的分配、再投资、滞留、汇出等信息进行备案及核准管理。对外债实行规模管理,将存在人民币资金缺口作为外商投资企业举借外债的先决条件。制定股权价格评估办法,明确股权所代表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指导目录,防止股权定价畸高和畸低现象。完善保税监管区域管理政策,有效整合保税监管区域相关法规与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相关法规,使区内区外政策趋于平衡,加强对提单转卖交易真实性审核。

二、加强银行外汇综合头寸管理

对比汇报篇7

一、把握时机去汇报。

什么时候去汇报,这是汇报时机的问题。挑个好时机,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简单讲,无非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节点,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件工作都得分这三个阶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前汇报,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讲明白,听取领导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方向不偏、原则不错。

事中汇报,把工作开展的进度、成效以及工作中的问题说清楚,争取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协调处理工作中的难题。切记,有问题自己处理不了一定要汇报,千万不能置之不理

事后汇报,主要是心得、体会和不足,给工作收尾,听取领导的综合评价,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口头汇报不仅要把握时机,还要注意场合,尽量不要不分场合的临时汇报。

另外,当领导公务繁忙或者工作中出现困难、心情不好时,除非有紧急事件,可以稍缓一缓汇报,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二、做好功课去汇报。

虽是口头汇报,不需要形成文字材料,但也要提前做好功课,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更不能信口开河。

第一,要准备好笔和笔记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空着手去汇报总觉得有失偏颇。

第二,要换位思考,保持前瞻性,学会站在领导的角度提前去思考,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关注什么,你会对什么感兴趣,据此列一个提纲,事前把功课做足,特别是一些关键事项、关键数据和复杂问题的处理应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第三,要对比分析,同一项工作,与以往相比有哪些进步,与兄弟单位相比有哪些不足,都要分析清楚,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该用数字的用数字,该举例子的举例子。

第四,要熟悉手头的其他工作情况,单独汇报完一件事后,领导可能会关系你部门的其他事情,所以,功课不仅要做还要做足、做全,以不变应万变。

三、独立思考去汇报。

领导平时较忙且水平较高,听取汇报的目的是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大路边都能听到的套话,这就要求自己的汇报要有重点、有逻辑、有见解。

第一,有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领导平时已经掌握的内容不需要详细汇报,领导平时可能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全面的,需要重点汇报,重点汇报的内容还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划出优先级,最重要的、最紧急的先汇报。

对比汇报篇8

一是围绕主旨,投其所好

首先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一般来说,上级领导听汇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尤其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听汇报,往往会事先告知。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按领导的要求准备汇报材料,切忌偏离主题、答非所问或缺漏汇报内容。其次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的心理。起草汇报材料之前,首先要研究听汇报的人最关心什么、最重视什么、最想听什么,围绕这样的问题作重点汇报,一般容易引起领导的兴趣。如果汇报中再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性的东西来,使领导从中受到一些启发,那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第三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的思维特点和语言风格。要通过认真领会上级的预先通知、及时和上级有关工作人员联系,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力求汇报的思路和语言与其更贴近一些。第四是汇报要围绕上级领导所分管的工作。汇报的内容要同听汇报者分管的工作相对应,这样,领导听着比较顺耳,汇报也就容易取得好效果。比如汇报本市当前正在开展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你是侧重汇报教育活动是怎样部署的,还是重点汇报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措施、下大力解决的问题。这两个角度,写起来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就要看领导听汇报的重点是什么,由此来具体选定。如果不把上级要求弄清楚,单凭主观愿望去写,很可能会出现上级想听的没写到,不想听的笔墨用了不少,结果只能劳而无功。

二是突出特色,详略得当

汇报时对于一般面上、共性的东西要尽量少汇报,而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上最具工作水平、最有特色的地方就要多汇报一些,这就容易引起领导的兴趣。因为领导一般希望在听汇报过程中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受到一些启发。对于那种面面俱到而又什么也说不清、说不透,不能使领导受到启发的汇报,领导往往不会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突出特色呢?我认为:一要先声夺人,把工作上最鲜亮、最感人的内容放到最前边,以引起听汇报人的兴趣。二要说清说细,以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三要充分挖掘、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效果,力求给人以启迪和收获。如:上级领导到本地听取调研信息工作经验汇报时,本单位领导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而是重点抓住本单位的特点,只讲了三条:一是领导重视,带头深入基层抓调研信息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例文研讨及调度会议;三是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由于突出了本单位的个性特点,给上级领导留下了较深的烙印,这一经验后来获得上级推广。

三是注重总结,写出高度

汇报材料是一个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所以,汇报材料要力求有思想、有见解,能够给人以启发,使人听了豁然开朗。汇报稿的思想性,体现在材料、事例和阐述的道理之中。同样一个问题,分析得好不好,其思想的深刻程度大不一样,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三条:一是要突出工作中的亮点,把有个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并分析透彻;二是要从具体工作入手,不能大而化之、太抽象;三是要抓住本质,杜绝简单的材料堆砌,写出深层次的东西,防止表面化,浅尝辄止。只有这样的汇报,才有深度、有味道、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才能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是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今后的打算等内容,但整个材料如何布局、怎样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仔细推敲、精心斟酌,尽量把情况说清楚,把成绩汇报充分,让领导一听能兴奋起来。安排汇报材料的结构层次,一定要在立足于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领导的心理,适应领导的心理,抓住领导的心理。汇报时由于受时间限制,所以,汇报材料一定要注意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便于领导听清弄懂。首先是线条要单一,要一部分说一项内容。其次是情节要简单,要突出主要情节,没有必要事无具细。再次是前后内容的跨度要自然,一般要有过渡句,以使听汇报的人不觉得突然。五是情况准确,语言简洁

汇报是向上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它直接为上级机关决策服务。如果情况失真,或出现偏差,就可能在全局上造成不良后果。写汇报稿的同志,一定要求真务实,凡写入汇报稿的内容都应真实准确。特别是涉及到数字、比例、评价之类的内容,更要准确无误。这就要求做到,既要求实,又要辩证。求实,就是说实话、报实情,一是一、二是二。反映的情况应当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列举的现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决不能是个人虚构的;谈成绩、讲问题,务求恰如其分,对成绩不能随意拔高、扩大,对问题不能有意回避、掩饰,确保情况和信息真实可*。写汇报稿时,可以量化的一定要量化,该用的比例一定要用,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把有关数字写清楚。数字虽然枯燥,但有时候在说明问题上,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写汇报材料要充分考虑有声语言的特点。一是叙述语言要简明,切忌冗长繁琐。二是要多用短句,这样既便于说,又便于听,而且干脆有力,节奏感强。三是要流畅和谐,上口顺耳。四是要通俗易懂,应尽量口语化,多用群众语言,这样汇报起来显得自然、流畅。

如何写好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领导进行工作汇报时的文稿,它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汇报主体的领导能力和部门的工作水平。因此,写好汇报材料至关重要。

如何写好汇报棒料,我的体会有四点:

一、要有针对性

首先是要针对汇报的主题和目的开展材料收集。其次是要弄清楚上级领导最重视什么、最想听什么,围绕这个汇报才能激发领导兴趣。第三是要了解上级领导的思维特点和语言风格,让汇报思路与语言贴近领导。第四是要按汇报人的提纲要求和语言特点撰写材料,便于领导用适合其风格的语言把想说的舒畅地表达

出来。

二、要语言简洁

首先是政策理论要运用到“点”上。工作汇报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些指导思想和原则方针,但不能在汇报中把从马列主义到科学发展观和一系列政策一一罗列、纷沓而至,造成听者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运用政策理论时,要用到“点”上,要注意工作的条件、范围和性质,注意运用对解决特定问题和具体事项有指导意义的政策理论。其次是尽量少用或不用概词概数。涉及到具体事项和对象的性质、数量时,应尽量少用“部分”、“有的”、“一定范围”、“某种程度”、“另一角度”等概词,绝对不用“据说”、“有人反映”、“几分之几”等不确定性词语。第三是要言之有物。不能光有“领导重视”,而无加强领导的具体措施;只有“开拓创新”,而无新思路、新措施;仅有“深入细致”,而无“深”、“细”的具体展现;也不能尽是一些没有触及工作实质和具体问题的空话、套话、虚话和领导言论。而且要多用短句,能短则短,语言要干脆有力,上口顺耳。切忌为了对仗工整,人为造词,生硬地加词少字。

三、要写出高度

汇报材料是一个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必须写出高度。要在工作、事例的阐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见解,脱离了具体工作的思想表达,容易造成对听众的说教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工作亮点,挖掘个性东西,并分析透彻。要从具体工作入手,抓住本质,防止表面化的材料堆砌。要向上级提出有见解的建议,上级听汇报的目的,除了解下级工作开展情况外,同时也要为其改进自身工作、更好地指导下级工作汲取经验,因此汇报时要提出对本级和上级工作都要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才能让领导有所悟、有所得。

对比汇报篇9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核销差额”系指进口单位报审付汇金额与实际进口到货金额(即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中货物单价与数量乘积)间的差额。?

核销差额分为多到货核销差额和少到货核销差额两种类型。实际进口到货金额大于报审付汇金额的为多到货核销差额,实际进口到货金额小于报审付汇金额的为少到货核销差额。?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以下情况的进口付汇核销报审业务:?

(一)单笔合同项下一次付汇、一次到货、一次报审业务;?

(二)单笔合同项下一次付汇、多次到货、一次报审业务;?

(三)单笔合同项下多次付汇、一次到货、一次报审业务;?

(四)单笔合同项下多次付汇、多次到货、一次报审业务。?

对进口单位差额核销报审业务实行按合同管理。对于单笔合同项下多次报审的业务,只有当合同执行完毕,在最终一次报审时,进口单位方可申请办理差额核销报审手续。?

第四条 对于单笔合同项下核销差额不超过等值5000美元(含5000美元)的,或核销差额虽超过5000美元但占合同金额的比例不超过2%(含2%)的进口付汇核销报审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可以直接凭企业差额核销说明函、进口合同及其他核销单证办理差额核销报审手续。? 第五条 对于单笔合同项下核销差额超过等值5000美元且核销差额占合同金额的比例超过2%的进口付汇核销差额报审业务,进口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要求提供其他相关材料,申请办理差额核销报审手续。?

第六条 进口单位每月申请办理差额核销业务的累计差额(包括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所有核销差额,多到货金额作为负数参与累加)原则上不得超过等值10万美元(含10万美元)。外汇局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限额进行适当调整。?

第七条 对于单笔合同项下少到货核销差额超过等值5000美元且核销差额占合同金额的比例超过2%的进口付汇差额核销报审业务,进口单位在办理差额核销报审手续时,除需向外汇局提交相关的核销单证外,还需提供单位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的差额核销说明函、进口合同,并视以下不同情况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一)因国外商品市场行情变动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有关商会出具的证明或经有关交易所或交易所会员单位证明的行情报价材料。?

(二)因进口商品质量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与出口商的有关往来函电及商检机构证明材料。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提供商检证明的,可提供相关质量证明材料、书面保函。?

(三)因动物及鲜货产品变质、腐烂、非正常死亡或损耗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与出口商的有关往来函电及商检机构证明材料。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提供商检证明的,可提供相关质量证明材料、书面保函。?

(四)因自然灾害、战争、国家紧急政策等不可抗力因素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我国驻出口商所在国使领馆商务处出具的证明文件。?

(五)因出口商破产、关闭、解散等原因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新闻媒体的报道材料或我国驻出口商所在国使领馆商务处出具的证明文件或相关法律文件。?

(六)因汇率变动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付汇银行当日牌价。?

(七)因溢短装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商品检验证明、提单或货运单等证明材料。?

(八)进口合同中已约定运保费、杂费等贸易从属费用包含在合同总货款内对外支付的,因运保费、杂费等贸易从属费原因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进口合同、税务凭证、运保费单证及有关商业单证(进口货物报关单已标明运保费、杂费金额的除外)。?

(九)因金属矿砂等大宗散装货物进口项下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进口合同、海关出具的进口货物报关单情况证明、补税证明及相应商业单证。?

(十)因其他原因产生的核销差额,提供外汇局要求的有效凭证。?

第八条 对于实际进口到货金额大于进口付汇金额的多到货差额核销报审业务,进口单位在办理多到货差额核销报审手续时,应在《贸易进口付汇到货核销表》中对进口货物报关单的余额情况加以注明,并在“备注”栏内标注“留用”或“核销结案”字样。?

对于单笔合同项下多到货核销差额超过等值5000美元且核销差额占合同金额的比例超过2%的进口付汇差额核销报审业务,进口单位还需向外汇局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差额核销说明函。?

第九条 外汇局在为进口单位办理多到货差额核销报审业务时,需在“中国电子口岸进口付汇系统”中对进口单位标注“核销结案”的进口货物报关单电子底账做核销结案处理。?

第十条 货到汇款结算方式项下进口付汇自动核销和转口贸易、境外工程使用物资以及进口退汇等项下凭收汇凭证办理进口付汇核销报审手续的进口付汇核销报审业务,暂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一条 外汇局在为进口单位办理差额核销手续时,需按规定严格审核差额核销相关凭证,并在《贸易进口付汇到货核销表》上标注差额核销金额及日期,加盖“已报审”印,按规定留存相关凭证。?

第十二条 外汇局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进口付汇差额核销分级授权管理内控制度。?

第十三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应做好本地区差额核销情况的汇总、统计工作,并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向总局报送进口付汇差额核销报审业务电子报表。?

对比汇报篇10

1978年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了题为《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打倒“四人帮”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结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报告用约1/3的篇幅论述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和“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上述引号中的词汇也是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实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主要强调布置工作和任务、表达决心和愿望的“要”(“不要”和“要不要”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比如,“要搞马克思主义”、“要彻底改变”、“要加强物价管理”等。“要”总共出现了198次。

1978年是一个既号召“革命”和“斗争”,也强调“发展”和“建设”的年代;也因此,报告主要由表示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两类语汇组成。报告中有许多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污泥浊水、一小撮、倒行逆施、反攻倒算等,此外还有“他们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仇恨,到处煽风点火”等语汇。这些饱含“革命激情”的词汇和语句只出现在这一次人大换届的政府报告中。此后的6个报告不再使用的词汇还包括:敌人、地富反坏、走资派、反动派、叛徒、流氓、法西斯、剥削阶级、阶级斗争、腐朽等。但与此同时,强调“洋为中用”,反对“固步自封”也只有那个年代。

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人民公社、路线教育、政治运动等也是那时的专用词汇。

备战、备荒;反帝、反修、反霸;兴无灭资;愚公移山等此后不仅从报告中永远消失,也从中国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日渐淡去。

10年“文革”结束不久的1978年,也成为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春天,学术界、科学家、脑力劳动等词汇出现在报告中;但旋即,它们又销声匿迹。而“知识分子”亮相的次数也是30年间最多的一次。

在约3.1万字的报告中,“农业”一词出现32次(“农业机械”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也是1978年至2008年7次政府换届时提到最多的一次。报告用约1800字来论述“全国动员,大办农业”。在号召“科学种田”的同时,报告也强调:“所有社队,都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克服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这也是“灌输”在7个报告中唯一出现的一次。

论述“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的部分则有约4400字,篇幅之大在7个报告中仅略少于1988年。报告中出现最多的国家名称是“苏联”(14次,另外还有“苏修”等称呼),这主要缘于:它“是最危险的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且“亡我之心不死”,“甚至狂妄地要我们改变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当然,“这完全是白日作梦”。这也是“狂妄”和“白日作梦”等在7个报告中唯一出现的一次。

报告以“战无不胜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结尾。在这次报告后,“万岁”没有再出现过。

1983 “中国特色”与“振兴中华”

1983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按照新宪法选举产生的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实词是“我们”、“建设”、“经济”、“发展”、“要”,其中“建设”和“经济”比1978年有了大幅增加。而1978年报告的第一实词“要”则锐减6成。大幅下降的还有:“社会主义”由1978年的104次降为39次,“无产阶级”则由37次降到1次。

“改革”、“提高”则有了大幅提升,两个词汇均跨入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实词;其中“改革”1978年仅提到6次,而1983年则达到54次,增加了8倍,这还不包括新出现的“体制改革”等词汇。此外,“企业”也由21次增加到37次(“乡镇企业”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

一个特别的现象是:报告中数字出现的次数比1978年增加了1倍多,而本次报告的篇幅比5年前减少了1/4强,只有约2.3万字。更多借助数字说话是报告的一个明显变化。

报告提及“苏联”的次数大大减少,而“提高警惕”则永远消失。

报告中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革命”的式微,从1978年出现86次(“革命家”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骤降到1983年的3次,这其中还包括“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新说法。1978年报告中“革命”一词是出现第6多的实词,而1983年则沦落至几近600位。

在有千余个1978年使用过的词汇退隐的同时,1983年报告中出现了数量更多的新词汇,比如:拨乱反正、机构改革、经济特区、承包经营、联产承包、引进技术、外汇、关停并转等。

“市场”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起出现,报告也强调绝不能让“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自由泛滥。

报告也首次强调:我们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坚持不懈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人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此相关的新词汇还有:法制观念、法制建设、顾全大局等。

事实上,一些词汇不仅新出现在1983年报告中,而且自此成为报告的必用词汇,比如:中国特色、稳定、发达国家、祖国统一、机构改革、对外开放、不正之风等。

中国体育健儿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也使得“振兴中华”的口号传颂于报告、响彻于神州。

“物质文明”首次出现,电视机、洗衣机、家用电器等也随之而来。然而,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耐用消费品”却只出现在1983年的报告中,1978年的报告也许是无暇提及,而此后的5个报告可能是不屑提及。

有意思的是,“消费者”也只被1983年的报告顾及。这类只出现在1983年报告中的词汇共约700个,其中与违法犯罪相关的词汇包括:凶杀、强奸、盗窃(“贪污盗窃”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抢劫、劫机、铤而走险等。这些词汇出现在报告后不久,中国就开始了第一次“严打”。

1988 “改革”与“初级阶段”

1988年3月2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代总理李鹏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首次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比1983年增加了一倍多(“发展中”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并在此后的4个报告中一直稳居首位。在这个约3万字的报告中,一个更大的变化是“改革”的崛起,共出现121次(“体制改革”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是1983年的2.24倍,1978年的20倍,一跃成为使用频率第5高的实词;也是7个报告中出现最多的一次,“改革”在1988年达到了顶峰。

“企业改革”也首次出现,报告指出: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当前改革的关键是根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与此相关的新词汇还有:招标、承包、股份制、合同制、产权、分流、分税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租赁等。

个体经济、房地产、集资、债券等也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强调对外开放的年代,外贸、外商、外向型、外资、投资环境、留学生、海关等词汇也应运而生,而被用来衡量涉外经济成效的“美元”一词也开始频频出现。

公务员、审计、政企分开等则是报告在谈及政府机构改革时使用的新词汇。与此同时,腐败现象、贪污腐化也出现在报告中。

报告承诺:在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对话”一词尽管现在仍在流行,但当年却有着特别的内涵,1988年报告就将其定义为“是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人民群众沟通思想,加深理解,消除隔阂的有效途径。它既是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

正当权益、呼声、民主政治等同时也催生了“公民”的诞生。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违纪、失职、渎职等是报告在谈及进一步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时出现的新词汇。

报告首次提出要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并鼓励对官僚主义和违法乱纪等腐败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公开批评”和揭露。

脱贫致富、创新、吸收外资、尊重人才等新词汇表明的则是政府的某种期待和努力。而旅游业、乡镇企业、专利制度等则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

初级阶段、小康、一国两制、三通等从此开始流行。

关系民生的“食品”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尽管也涉及食品卫生,但当时更多关注的却是食品价格和食品供应。唯独出现在1988年报告中的“紧俏商品”、“进口商品”等反映的也是当时的市场供需。

“迷信”的出现意味着部分民众的迷茫、无助和新的精神寄托,而“假冒”的“时有发生”则不仅是因为不法之徒的贪婪,也有管理的“不善”。

“商品经济”是昙花一现的新词汇,此后即被更新的词汇所替代。但企业家、出口创汇、独资企业、期货等尽管没有新词汇代替,却也是只出现在1988年的报告中。这类没有“连任”的词汇还有:按劳取酬、企业承包、包干、参股等。

只在那时提及的还有:世界文明、主人翁、勤劳致富、人人平等、人道主义等。

此外,1978年和1983年两个报告都使用,但自1988年起却废弃的词汇则是:党政军、帝国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继续革命等。

1993 “市场经济”与“股票”

1993年3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鹏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约1.9万字,在篇幅比1988年减少1/3的情况下,“开放”一词却增加了约1倍;与此同时,“问题”的出现也更为频繁。

如同1988年的报告一样,“发展”、“要”、“建设”、“经济”、“改革”仍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实词,只是“建设”与“经济”互换,此时更强调“建设”。

报告中,“市场经济”取代了“商品经济”。与之相关,第三产业、外汇储备、高新技术、并轨、宏观调控、股票等开始出现。

“流动人口”和“社会公德”也开始被报告关注。

“电冰箱”、“电话”首次进入报告,与之一起涌来的还有“伪劣商品”。

“民主化”是报告出现的新词汇,但它出现的地方有两个:一是表示“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二是强调“国际关系应该民主化”。

那是一个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从那时起,反腐败、武装警察、严厉打击、危机等开始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必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