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4:33

电视记者

电视记者范文篇1

一、新媒体时代对电视记者采访工作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扮演被动接受电视中所报道的新闻内容的角色,他们不仅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接收渠道,更是通过互联网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者。在全民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互联网的高效与即时性让任何新闻都会在短时间内变得不再“新鲜”,同时受众对新闻更新速度的强烈追求,让遵循着严格程序的电视新闻传播显得十分滞后,而电视采访工作也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记者是最直接接触与发掘新闻信息的人,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竞争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不仅需要主动出击,追求采访的速度,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展自己,提升采访的质量。例如记者应具备良好的表达基础,应掌握多样化的采访形式,应该能够熟练操作摄像器材与网络设备,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的采访策略

(一)做好采访前期准备。采访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是电视记者进行采访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记者职业素养最基本的体现。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后续采访进度的快慢以及质量的高低。电视记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对采访的目的、采访的内容全面分析,对被采访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应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准确定位采访工作。其次,电视记者还应结合准备资料,合理设计采访问题。问题是推动采访进行的关键,一个巧妙的问题既能够最大限度挖掘新闻内容,同时也能够体现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并满足受众求知心理。目前一些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种“万金油”式的问题,这一问题似乎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但同样这一问题也毫无个性,甚至还有可能带偏被采访者,而观众在无法从问题中获得有价值的答案时,当然也会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视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这样才能使电视采访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并保证采访内容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传播的空间。(二)把握机会,深挖新闻信息。追问真相是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主要目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其间也不乏一些假新闻,这自然会干扰受众的视听,甚至歪曲事实,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对此,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重视对新闻的挖掘,利用专业的采访技巧,不断探求新闻背后的真相。追访是电视记者挖掘真相的重要方法。一些新闻事件发生后,当事人会出现回避媒体的心理,而这时记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技巧,进行追访。例如新闻会是记者获取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会时间有限,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记者的提问要求,这时电视记者可以抓住会结束的时机,找到重要发言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在追访的过程中,记者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这时则应该采用简短、快速、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抓住机会,并保持思维清晰、语言清楚,向被采访者抛出关键性问题,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当然,记者的追访不是拷问,其中包含着许多智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要想获得采访的主动权,要想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全面、优质的新闻报道,就必要抓住机会,最大限度还原真相。(三)提升信息素养,提高采访速度。前面已经提到,速度是新媒体决胜传统媒体的法宝。一些新闻发生短短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在新媒体中,甚至刷爆各种社交平台。电视记者的采访速度永远都赶不上新媒体捕捉信息的速度,面对这种明显的劣势,电视记者需要调整思路,提升信息素养,依托电视媒体本身的优势,根据受众对新闻传播报道的多样化需求,挖掘新闻,从另一角度提升采访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更新、更快的信息。在激烈的竞争中,电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应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主动出击“抢”新闻,利用记者独特的新闻触觉,及时发现新闻素材,并通过团队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一线采访,第一时间掌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利用新的媒体手段进行,缩短从信息获取到信息的时间。此外,电视记者还应该进一步锤炼挖掘、寻找新闻的能力,主动融入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了解受众所偏好的新闻内容与报道形式,并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例如电视记者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直播软件、短视频平台、论坛等各种渠道主动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进行采访报道。通过这样的采访电视记者不仅可以跳出不断追求新闻采访速度的怪圈,还能够在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采访,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四)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采访质量。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众多,而在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下,电视记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参与报道则成为其获得采访优势和新闻传播优势的关键。互联网是当下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电视记者应利用网络渠道,接触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接受网络平台上推送的最新信息,以缩小与受众的距离,并做好采访策划。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电视记者的身份也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其在采访过程中,也要做到灵活转变身份。例如在面对新闻当事人或相关人时,记者需要以受众的视角进行提问;面对观众时,记者则需要客观地呈现事件内容;在面对其他媒体信息时,则应以专业媒体人的态度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拷问。当前,新闻采访的内容与形式需要满足受众对信息多渠道、多方面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电视记者必须要提高访谈效率,加快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使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他们采访的信息。这是新媒体整合时代记者的访谈工作可以得到实施的基本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电视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和及时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作为电视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应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采访工作中,电视记者应保持专业的态度,灵活运用技巧,运用新媒体手段,并根据需要合理定位记者、被采访者以及观众在新闻报道以及新闻传播中的角色,从而让电视记者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为民众提供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立军.电视记者如何把握出镜采访时的形象策略[J].传媒论坛,2020,3(11):66+68.

[2]王迎欣.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形式创新策略思考[J].新闻传播,2019(24):70-71.

[3]严映萍.浅析传统电视媒体采访如何跟上融媒体时代变革[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174-175.

电视记者范文篇2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记者;转型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转变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形成了新的内容形态、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甚至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对广播电视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努力探索转型策略,以满足融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记者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1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转型的必要性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融媒体环境为广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广播媒体在发挥固有优势的同时,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直播。融媒体环境对传统的广播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广播行业应当抓住时机进行转型。在融媒体时代,人们更乐于在各种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传统的广播行业应当借助于固有优势进行转型,运用新媒体技术开拓与受众的沟通功能。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记者需要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电台也会为记者配备专业设备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活动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逐渐兴起,人们只需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以成为记者并进行直播,新闻和信息同样可以被受众观看和查阅。因此,广播电视记者需要转型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

2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的转型策略

2.1思想观念的转型。新型广播电视记者要在广播新闻的同时,在网络平台进行同步推送,通过点赞和传播数量来检验新闻产品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以信息为本向以观众为本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媒体记者,实现新闻信息的多形态和个性化。广播电视记者应当继续提高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和视频编辑能力,充分把握互联网传播的规律,站在受众的角度捕捉新闻特点、挖掘信息内涵,快速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2.2职业技能的强化。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都将成为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在掌握好采访、摄像、编辑等看家本领之外,掌握设计、运营、引流等全新技能,从而胜任融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记者职业。此外,广播电视记者应当掌握新闻采集和信息挖掘等技能,应当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和分析有规律的、深层次的内容,并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信息传播出去,真正满足融媒体环境下受众提出的新要求。2.3媒体黏性增强。融媒体环境下媒体的黏性不断增强,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善于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工作。广播电视记者不但要做好传统的稿件写作和视频编辑,而且要占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闻。视频不再为电视所专有,文字也不再是报纸的专长,融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记者提供了所有可能。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借助融媒体环境实现转型。广播电视记者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借助多种平台进行新闻传播,适应时展的需要。2.4坚持内容为王。在新闻传播领域,无论媒体环境和网络技术如何改变,有价值、有质量的新闻内容永远是受众的追求和广播电视记者生存的根本。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多、传播速度更快,但是如果网络平台只是窃取他人信息进行传播,将永远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应当不忘初心、坚持内容为王,深入现场和基层,获取新闻真相、把握新闻特点,将最新鲜、最真实的信息挖掘出来并传播给受众,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2.5强化团队协作。当前,广播电视记者仍然采用条口制,一个记者独自对某些行业进行专业采访和报道,虽然这种形式能够保证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但是容易导致采访壁垒,不利于新闻事件外延性和拓展性的提高。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加强团队合作,通过与其他行业采访记者的交流和沟通,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有效增加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3结语

电视记者范文篇3

1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电视记者的脚步是不停歇的,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这也是电视记者的基本属性。尤其是摄影记者就更需要这种精神了,他们的摄像机扛在肩上一扛就是几个小时,你问他累不累,他肯定说累,但那些珍贵而生动的画面却都是在累中所获得的;文字记者也一样,稿子写的凌晨几点,片子从天黑剪到天亮。这就是记者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记者的基本职业素质。

2新闻敏感性

一个记者需要吃苦耐劳,但是一个好记者就需要一些灵感了。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新闻事件场面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每一个场面的出现又是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以极强的新闻敏感,在瞬间识别哪个是新闻,哪个是表现新闻事件主题的典型场面,把它一次摄录下来。否则,失去了拍摄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表现新闻主题思想的生动画面。

3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文笔,新闻记者总是需要在文字中去沉淀的。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不是画面的解说和补充。它应该是新闻要素齐全、结构形式完整的新闻样式,离开画面,它就能构成一条新闻。另外,地、市级电视台每条新闻平均时间长度为一分到一分半钟,有的只有几十秒,体现在文字上也就二三百字。用这样少的文字,完整地表达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那是很不容易的.除此,还有个“快”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不仅要高,而且要相当熟练,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同、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文字稿的写作,又.完成画面的剪辑工作,保证电视新闻及时播出,确保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这样的工作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但这却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之一,当记者就是要静的下心,沉得住气,即使乏味也要坚持,而且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才是一个电视记者应有的职业素质。

4要有熟练的画面剪辑技巧

如果你问十几年前的老记者你会画面剪辑么,那他的回答恐怕会让你失望的,但是今天,画面剪辑的能力已经是记者必备的技能了。通常新闻单位都没有专职的剪辑员,而是记者来客串的,这也是对着社会的发展记者所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记者要从大量的素材画面中挑选出最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和文字稿的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相互照应地剪辑到一起,编织成一条有头有尾图像新闻。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很高的构图艺术和熟练的剪辑技巧,以教锐的眼光抓取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画面,以简洁、洗练的丰法,把一个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闻的内容鲜明地展示给观众。

5努力提高政治素质

一个电视记者如果平时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他的政治素质绝对不会很高,对党的一系列精神的理解就不会透彻,他做出来的电视节目很可能会背离党和人民的需要,甚至会犯政治错误。政治素质对于记者来说不是一种无谓的教条思想,而是一根约束记者行为的准绳,因为政治错误这种教训而在电视界一败涂地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为此作为一位电视记者必须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正确完整地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路线对,方向明,电视节目才能出精品。

6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能力

上个世纪,一个新进电视台工作的记者,首先要背二三年的录像机,而后才有可能扛摄像机,再当编导;现在就不同了,摄像机多了,一些电视记者一来就扛,扛了就拍,拍不到一二年就想当编导,指手划脚叫人家拍。这些人在电视队伍里,走没走好,就想跑,跑没跑到就想飞这样做的后果是,电视节目越来越不受观众喜欢。电视新闻是一个很全面的学科,电视节目的好坏优劣不是靠一两年的经验就可以改变的,很多专业技术不掌握好,就根本谈不上是个电视人,更谈不上是个合格的电视记者。在精通电视摄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后期的剪辑技术包括特技及字幕制作的学习和运用,还要提高解说词的创作水平,同时,还要注重音乐知识及美术知识的学习。只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专业技术,电视记者的业务素质才会有质的飞跃。

电视记者范文篇4

(一)新闻发现能力含义。新闻发现能力是指记者在报道新闻和搜集新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敏感程度。通过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分析,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新闻线索、新闻视角、新闻价值以及新闻故事情节的发现能力[1]。(二)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性。记者所具备的新闻发现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如果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比较弱,就会影响记者的判断,无法分辨新闻的价值、真假等。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在新闻报道中会有不同的报道角度,如果加强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广播电视记者发现新视角,从不同方面报道新闻,吸引受众关注。如果广播电视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实现对新闻报道和解析的深入挖掘,发现新闻更深入的价值和内涵,不同的新闻报道层次其质量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敏感度和思维方式,促进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二、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广播电视记者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广播电视台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广播电台中,人员选择不够严谨,进入门槛比较低,对记者的个人职业素质考评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缺乏新闻发现能力的人进入新闻行业。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广播电视台记者的培训,阻碍广播电视记者能力程度提升。另外记者本身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阻碍自身能力的提升。(二)客观原因。广播电视台在运行过程中受资金和人员限制导致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新闻记者发现能力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提升。毕业生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逐渐摸索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当前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优秀人才比较匮乏,也是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广播电视记者对新闻的探究欲望。新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社会在发展就有新闻出现,这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发现能力。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记者本身具有强烈的发现和探究新闻的欲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具备欲望才能发现新闻的价值,不断挖掘新闻,能够分辨新闻的真假,发现社会生活的不同,在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当然对新闻探究的欲望不是一蹴而成的,这需要记者长期的学习和观察,找到新闻信息中蕴含的价值。(二)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素质决定着新闻发现能力的高低,对记者而言,新闻知识是形成新闻发现能力的理论基础,所以要想培养记者形成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必须丰富记者的知识储备,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这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才能促进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工作中,能够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正确引导新闻的价值导向,挖掘新闻的深刻内涵,引发受众思考和关注。(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和纵深思维两个方面。首先,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逆向思维与普通的逻辑思维有一定区别,在培养新闻记者发现能力过程中,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让记者不急局限在一种观点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新闻进行解析,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新报道,强化新闻价值的同时,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3]。其次,在新闻发现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纵深思维的运用,可以实现对新闻的深层次挖掘,从而为受众展现更大价值的信息,广播电视记者在对纵深思维进行运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社会中多个新闻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发现不同事件中的隐藏联系。第二,对一件新闻实现深入探查,挖掘新闻本质和内在涵义。

四、结束语

新闻发现能力是广播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良好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对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视,通过培训提升记者专业素养和对新闻探究的欲望,并综合利用创造性思维提升记者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为新闻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师晓宁.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展能力的培养策略[J].采写编,2017(04):116-117.

[2]刘晶.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138.

电视记者范文篇5

一、电视记者出镜在报道中的优势

1.体现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的作风。记者出镜势必要求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否则记者出镜就是一句空话。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这种约束和牵制,在客观上起到了迫使记者深入基层的作用。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百姓爱听爱读爱看,这就更加强调记者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到一线和火热的生活中去。记者出镜,或在现场报道突发事件,或与受访者对话交流,或体验式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不仅体现了新闻事实中作为记录者的记者的真实存在,更展现了记者良好、深入的工作作风。

2.给观众以真实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既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更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同时又担负着引领观众进入现场的任务,这就会使观众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丰富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僵化老套、严肃刻板的新闻播报方式沿袭多年,观众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而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恰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在呼唤新闻形式的创新,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既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又活跃了电视画面、丰富了电视的表现手段。

4.有效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电视记者出镜可广泛应用于一般报道、现场报道甚至直播报道,它将电视所具有的传播及时、声画并茂的优势得以全面展示,相对于其他媒体,更加直观、生动,易于被受众选择。

二、电视记者出镜留给观众的遗憾

尽管记者出镜的作用和优势十分突出,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重视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但是目前电视记者出镜也存在不少问题。

1.牵强附会,画蛇添足我们提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报道新闻事实,并不是说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有记者出镜,有些新闻适合记者出镜,不出镜倒是显得呆板老套,而有些新闻不适合记者出镜,出镜了倒是显得多余和罗嗦。所以说,记者出镜只有恰当地运用才会增添新闻的表现力和魅力。而在一些报道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没必要或不适合记者出镜的新闻,却被记者生拉硬拽地在新闻导语前扣了顶“帽子”,这种为了出镜而出镜的设计,无异于画蛇添足,不仅不能增强新闻的表现力,相反还会降低新闻的质量。

2.表情生硬、呆板做作端庄大方、自然流畅是出镜记者的基本要求。记者出镜时,首先是作为一个新闻传播者存在,他的任务是带领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因此在报道中要忘记自我的存在,投入到新闻事件中去,过于关注自我,或生硬地背稿,或故做姿态地表演,都会严重影响出镜效果。

3.缺乏亲和力和技巧记者是现场采访的主角,因此记者的亲和力与采访技巧往往能够决定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出镜记者,他的形象和言辞是要曝光在电视画面中的,诸如那些缺乏亲和力的审问式提问或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是怎么想的?”“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

三、出镜记者怎样才能给人以美感

要知道,观众在收看新闻的同时,会十分注重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小到衣着举止,大到思想观点,都会成为观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出镜记者一个小小的弱点或疏忽,都会被电视的镜头无情地放大。所以,出镜记者应该十分注重并努力把握好自己的形象。那么,出镜记者怎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呢?

1.仪容仪表要恰当端庄记者在出镜时不可浓妆艳抹,最好不要佩戴项链、手镯等饰品。妆容和服装要与采访环境和谐,要符合记者的身份,同时又要接近被采访者,比如深入地震灾区现场报道穿着一套喜庆的红装,深入农村基层采访穿着笔挺的西服,诸如此类都是不合时宜、不恰当的,对此记者有着切身的体会。去年中秋,记者在走基层系列采访中,曾深入我市宏伟区南八里果园与农民一同采摘南果梨,体验农民辛苦,报道丰收的喜悦。在采访中,记者采用体验式报道的方式,同果农一道边劳动边报道,采访效果很好,但是稿件播出时却发现记者现场穿着高跟鞋和一件稍显华丽的外衣,正是这身妆扮,使记者拉开了和农民的距离,“走基层转作风”看起来似乎是在作秀。

2.语言要流畅,神态要自如记者出镜做报道,必须现场口述,因为新闻稍纵即逝,没有时间让你反复推敲,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力争做到口齿清晰、表达流畅、简洁有力,同时采访时神态要自如、放松,特别是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更要认真倾听、平等交流,切不可表现出急躁、轻视或漫不经心等态度。

电视记者范文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在新闻资料获得中,新闻采访是最直接的手段,也能够直观的将记者的成就和价值体现出来。新闻采访需要表达精准,获得有效的信息,而采访后的写作,则需要全面的呈现出新闻采访内容。本文中,笔者主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

1合理处理新闻要素和导语

新闻组成包含了导语、主体以及结尾。并且,导语是其核心,其能够把新闻内容精简,将其概括成为最客观、真实、重要的内容。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导语需要进行信息的提供,其中包含5个W一个H。总体而言,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时,必须简洁、易懂、顺畅,绝对不能出现套话、大话以及废话。导语必须简单易懂,不但能够让受众听懂,还应该不落俗套,这样对受众的吸引力才会更强。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出发来阐述导语,不但需要考虑到新闻,还应该考虑受众、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写出的导语真正鲜活。在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时,可以通过全局性铺开的办法进行,也可以不断的根据需要推陈出新。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应该重视新鲜感,呈现出新闻中最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够紧抓受众的好奇心,让其获得全新的视听感受[1]。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可以使用口语化的办法,能够方便受众理解新闻的相关内涵和内在意义。

2恰当应用广播电视语言

在进行新闻稿写作过程中,必须保证语言真实可靠,将语言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核心。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而言,文字、镜头以及话筒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镜头带给受众的是视听效果,而文字稿带给受众的是听觉效果。若是受众对视觉效果比较满意,而对文字稿不满意,那么其兴趣也会下降明显。比如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时,出现的人物不同,记者仅仅简单的介绍这个人物以及其背景,或者仅仅重视五个W一个H。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新闻稿往往很难成功。语言艺术博大精深,通过语言能够再一次加工和处理视听效果。在新闻中,若是摄像头不能够将事件完整的纪录,那么便需要语言来对其进行弥补。这便要求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时,记者应该进一步的挖掘语言的魅力,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将镜头拓宽。就《舌尖上的中国》而言,语言比较唯美简洁,能够将美食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观众观看纪录片时,听觉方面也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3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电视新闻需要快速准确的将社会事件以及生活事件反映出来,但是有些记者写作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处理消息时存在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情况。比如在写会议消息时,很多记者会从地点、会议本身、要求以及与会人员来组稿和报道,而没有深入的挖掘这个会议的意义。实际上,挖掘深层次的意义更加重要。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这一点就做的很好,能够深入的剖析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新闻,找到其矛盾原因[2]。这样观众在看完后,会深入的了解这个事件,并进一步的关注和监督政府的相关工作。电视新闻也会受到图像限制,很难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仅仅通过电视新闻图像,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也很难深刻,而语言文字本身的评论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能够加深新闻报道的深度。

4保证视觉逻辑的合理性

视觉逻辑指的是新闻的文字和画面是一致的,并且文字需要受到画面的支配。广播电视新闻稿写作时,有些句子不但通顺还辞藻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将画面和文字配合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现二者并不契合。简单来说,记者文字稿件会受到视觉逻辑方面的限制,而广播电视采访写作文稿和这个存在一定的区别,广播新闻可以变更逻辑顺序,而电视新闻却不能够随意的变动,比如夜间晚会不能够配合白天的人物采访,然后再将镜头切换回来。在电视新闻中,不能够随意的切换地点和时间,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记者,不但自身的写作功底必须扎实,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必须丰富[3]。所以,记者写作时必须和电视画面相配合,选择恰当的文字。在画面需要文字解释时,必须及时的通过播报或者字幕的形式解释,不能够留有大量的空白,也绝对不能够出现文字稿和画面逻辑不契合的情况,导致逻辑错误情况出现。记者在进行新闻拍摄时,需要注意逻辑,并根据需要写好文字稿。

5结束语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记者,想要写好新闻便必须掌握写作的技巧,只有能够熟练运用新闻写作技巧,那么写出来的新闻稿才会更有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受众。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几点技巧,希望能够给记者新闻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帮助其写出更好的新闻。

作者:马宁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新闻世界,2014(6):60-61.

电视记者范文篇7

一、电视出镜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现在,活跃在城市电视台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敏感性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员临时来串岗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现场报道实际上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就是由出镜记者说好导语后,再由别的播音员配画外音。这样的报道,虽然普通话标准了,但现场报道“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认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来客串出镜记者,形象好,普通话标准。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能在事发现场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扎实的采访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有许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要善于调动新闻现场的各种资源,对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电视现场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性,现场采访原则是“一次过”,因此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

二、电视出镜记者应加强新闻素养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积极恰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出镜记者一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报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断新闻价值。二是对画面、出镜时机、采访对象和报道内容进行选择,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逻辑排列,要考虑如何排列更能体现表达目的。四是表达要有个好的开头,开始的15秒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那么这则报道将很难成功。在表达时,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引领提示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2.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出镜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引导观众看最重要、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

3.敏锐的观察思考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报道要素必须明确,无论突发事件、预测性事件还是策划型事件,出镜记者的画面表现形式要根据题材的区别而多样化,从而使现场报道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同时,出镜记者除了将新闻现场的最新消息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受众之外,还要链接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

三、出镜记者要把握题材

电视记者范文篇8

一、新闻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培养的作用

广电记者,其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即社会新闻的敏感性,必备专业技能之一,充分体现了记者外在就业竞争能力。大千世界中,新闻无处不在,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事件,但一般社会成员却无法发现这些新闻素材,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大众不具备发现新闻的能力。作为新闻记者,面对相同素材,能力不同的记者发现新闻、切入深度等有所差异,从而对新闻内涵与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广播新闻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会影响到社会新闻获取及其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专业素养,首先表现为发现新闻的能力,该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了记者自身职业敏感性、政治素养、经历及思维等综合素养,对自身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新闻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全面提高我国新闻质量。

二、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现状

(一)自身主观影响因素。相关调查显示,作为一名广电记者,其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还有待提高。首先,广播电台,特别是规模小的电台,人员招聘不够严谨,准入门槛设置低。其次,不能严格考评记者个人职业素养,一些新闻敏感性差、专业素养低且专业知识弱的人,进步非常缓慢。另外,记者培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记者虽然拥有培训机会,但对培训重要性的认知出现偏差。此种情况下,广电记者自身新闻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外部客观影响因素。当前,对于广电记者而言,资金少及人员限制等也是影响其自身新闻发展能力缺失的重要因素。新闻专业学生新闻发现能力教学中,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支撑资金,因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导致学生新闻发现能力出现明显不足。学生进入岗位后,资金缺失等各类因素影响,部分新闻机构无法及时引入现代化新闻采编技术,培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记者自身新闻发展能力难以高。广电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的不足,对广电新闻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广电记者发现新闻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提高记者新闻探究兴趣。新闻是需要不断探索的,社会发展中,新闻就不会消失,因而新闻发现能力对记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培养广电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首先记者自身要对新闻具有发现与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广电记者深入发掘新闻价值,准确辨识新闻真假性,发现社会生活差异,在海量新闻信息中,找到新闻价值高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新闻探究兴趣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记者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与观察,才能逐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二)提高记者自身综合素养。广电记者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其自身新闻发现能力。众所周知,在新闻发现能力中,新闻知识是重要理论构成基础,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因记者工作比较额数,所以记者必须要熟悉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以此全面提高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实际工作中,对新闻进行公正客观的报告,引导新闻形成正确价值导向,发掘其内涵,引导公众进行深入思考与关注。(三)重视记者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包含逆向与纵深两方面的思维。首先,逆向思维应用,使得广电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广电记者新闻发现能力培养过程中,相较之一般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是明显不同,应用该逆向思维,能够引导记者打破某一观点约束,从不同角度解析新闻信息,在此基础上,全新报告新闻事件,增强新闻价值的基础上,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记者新闻发现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强应用纵深思维,为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奠定基础,为受众提供价值更高的新闻信息。广电记者应用纵深思维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深入探讨社会生活中不同新闻间的联系,发现各个事件之间存在的隐性关系。另一方面,深入探查新闻事件,发掘新闻事件本质与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广电记者来讲,新闻发现能力是必备基本技能之一,一定程度上,这种技能应用对记者新闻采集与编写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新闻事业发展中,必须要正确对待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养成良好的新闻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业琮.论如何培养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J].传播力研究,2018.

电视记者范文篇9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

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现场感、亲信感、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电视记者范文篇10

一、拍摄新闻时主要体现在选好角度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绝对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客观性则是相对的。作为社会中的人,是无法做到完全客观的报道的。”①电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既存在于文字稿中,又反映在镜头里,后者主要体现在如何选好拍摄角度和流畅的剪辑。在拍摄电视新闻时,电视记者一般是不能干预采访对象的,也不能让采访对象按照记者的要求做这做那,只能有选择地抓拍。但遇到特殊情况时,电视记者为了把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画面奉献给观众,适当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是应该允许的。实际上现在的电视新闻拍摄中,为了拍好电视新闻中的人物,有时电视记者除了“摆拍”外,在技术手段上稍作些调整也是可以的。例如:某地有位领导,也许是因为工作太辛苦了,脸又粗又黑像大寨梯田一样。电视台记者在拍摄这位领导时,除了打平面光、在摄像机上装上柔光镜外,还用手动光圈锁定曝光,对他的面部曝光采取过曝半档的做EWSWINDOW法。例如:有的采访对象,左脸上有块明显的胎记,那拍摄者一般会从右面去拍摄他的头像,除了拍摄角度,有时电视记者在拍摄时还会适当提醒一下拍摄对象。笔者在当摄像记者时,经常会遇到个别同志在开会或参加活动时抽烟的情况,笔者在拍摄前就会走过去请这位同志把烟灭掉,当然同志也是很配合的。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展示镜头语言的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对画面的要求更甚于文字。电视说到底还是一门剪辑艺术,剪辑的环节也很重要。因为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观众所看到的电视节目是经过剪辑、修改、制作以后得到的“成品”。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元素,合理组接才能构成有机的画面语言。如在剪辑一条会议新闻时,电视记者在领导讲话的特写镜头后面,接上一个全场鼓掌的镜头。

二、广告拍摄与剪辑中力求追求完美

对于电视广告的拍摄与剪辑来说,也有一个倾向性问题。只要对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不做假,对一些非主要元素作适当地美化,也未尝不可。前几年,绍兴市柯桥区有个企业家来我台做广告,要求我台的摄像师为他拍个视频片,并且要有他讲话的同期声。然而,这位企业家有严重的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并且头还是癞的。虽然在拍摄时他戴上了头套,但他的同期声却是“在企业开、开业十周年之、之际……”后期制作人员在广告播出前,对这位企业家断断续续的话语进行了剪辑,虽然口型对不上,但老总的话却很连贯了,一点也听不出他是口吃的。广告播出后,这位老总非常满意,后来又多次来到柯桥区台主动要求播出广告。长期以来,有的人始终把平淡、随意、无技巧甚至模糊、变形的表现手法作为电视镜头的拍摄模式。但这种“是什么拍什么”、表现出“原生态”即可的无目的拍摄方式,是发挥不出电视镜头拍摄者主观能动性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失去了电视镜头应有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在通常情况下,选择电视镜头的拍摄角度非常重要,要用一组镜头来表现某一事物,这一组镜头就可以选用不同的角度。如想把物体拍摄得很高大,只要把拍摄位置靠近一点,用仰角度拍摄就行;如想把场面拍得大一些,使画面显得辽阔广大,只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如想把物体拍得具有立体感,除了灯光配置外,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立体感就能出来。电视节目是由多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后来完成叙事和表意的,如果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或者某一个镜头拍摄不到位,那必然会影响到电视作品的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每个镜头时,都要认真思考,不仅要注意到画面造型的美,更要去寻求画面思想内涵的表达。在电视广告镜头的拍摄与剪辑中作适当后期加工,目的就是在不做假的前提下使视听信息更加流畅、更为简洁,让观众在收看的同时又能有美的享受。电视媒体与广告主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广告片的拍摄和制作要在不欺骗消费者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令广告主满意的效果。

三、画面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性和倾向性是维系电视镜头拍摄与制作的两大要素。客观反映,体现倾向,既反映了电视镜头的本质特征,又有利于发挥电视作品的影响力。就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剪辑而言,必须从真切的生活写照入手,揭示影响社会变革的各种现象,传递记者评价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态度,折射深刻的思想内涵,正确地表现真实,准确地把握倾向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新闻客观性的重点在于强调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新闻倾向性突出的是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的反应态度,新闻报道的事实是经过各种各样的加工最终形成的,这包含了媒介工作者的立场和媒介的指导方针和准则。”②而对于电视广告片来说,由于其所运用的表现元素和观众的关注度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广告主会非常重视与企业形象有关的各种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这时,摄像师在拍摄和后期剪辑时体现出一种善意的倾向性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在电视镜头的拍摄中,有几个关键环节要把握好,这就是:角度、取景、构图、用光、色彩,其中拍摄的角度尤为重要。人的视线拍摄是电视镜头拍摄中的基础,一般包括三种主要角度,分别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仰视拍摄和俯视拍摄的镜头带有拍摄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也是观众的主观视线。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画面视觉效果,能体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和心理效用,就像苏东坡说庐山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何电视画面,从哪个方向、什么角度去拍摄,对于摄像记者或摄像师来说都是自由的,无论是拍摄新闻还是广告,实际上都存在着拍摄者的倾向性。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拍摄者就会追求角度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新鲜性。电视拍摄的镜头中无论构图怎样、影调如何,它所表达的画面语言无外乎两种,即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但无论如何,电视镜头的拍摄都要反映出拍摄者的审美追求,而善意的倾向性则更能体现出拍摄者认识社会、评价生活的观点和能力。

作者:高鑫明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