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9:32:52

电视经济

电视经济范文篇1

与报纸的言论不同,电视述评的优长是在据事论理上不再象议论文那样通过文字媒介用“三段式”或叙述+议论的手法立论分析,而是调动电视语言和蒙太奇结构,立体地、形象化地举事说理。在电视述评里,“述”不仅仅是叙述事情的过程和原委,还有展现事件本真、调动受众感官参与,暗含情感色彩的功用;“评”也不单单是以文字的形式用事实的理论的材料归纳或演绎,而是既可以直奔主题而去也可以启发点拔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然而,一种初具形态的电视节目样式在走向成熟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传播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目前的电视经济述评只满足于以具象的趣味性迎合观众,“访多谈少”、“重述轻评”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有人甚至认为其“理性传播”的本性正在渐渐迷失。如此种种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电视经济述评究竟应该怎样加强报道力度来为理性思维服务?“理性”的光辉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并最大限度地被受众所接受?“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如何处理?用丰富的电视语言讲述重要经济政策问题,阐明经济事实的意义,并且拍出情和味来,是电视经济述评节目走向成熟所迈出的有序的一步。

JNTV经济部近年来有意识在经济述评方面加大了创作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两本管理的启示》获全国优秀电视经济节目评论类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孪生兄弟缘何两种命运》、《更新择业观、培养新技能》在山东电视奖评选中夺得三个评论类节目一等奖。认真深入研究电视经济述评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使这一品种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促使电视经济述评能够迅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喜爱和参与,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当重视的课题。本文将结合经济述评的创作体会,就电视经济述评创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电视经济述评的“述”、“议”重点。

先谈一谈新闻述评写作的几个重点。新闻述评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作体裁,即材料和观点的结合,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围绕新闻事实,评述事件的意义和是非曲直。它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既可以综合述评,又可一事一议,用来反映国内外重大的经济事件。它在报道经济新闻的同时,揭示经济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实现纪实与升华的交融,以引导舆论。在写法上,经济述评可以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从几个侧面加以分析印证;也可以先交待各种矛盾,然后层层剖析,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当事件初起或发生转折的时刻,评述者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对一些经济事件加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指明方向。

新闻述评克服了以往新闻作品就事论事,就理说理的浅薄和空泛,通过“述”和“评”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强化评论的客观性和强化报道的理性思辩的双重效果。因此,新闻述评的特性在于理附于事,事附于理,举事说理,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让信息在一个平面上简单重复,或把复杂的经济生活、经济现象简单化,会造成记者笔下对经济生活报道的单调与贫弱。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Reporting)和解释性报道(InteipketiveReporting)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延伸和幅射,日益为受众所接受和欢迎。它们与新闻述评的区别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本质区别仍然存在。调查性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报道不判断是非,只说明情况,让受众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解释性报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它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导致什么结果?解释性报道主观色彩甚少,能够用叙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的,尽可能不采用议论的方法。而新闻述评侧重于就事论理,揭示意义,需要融入记者的主观论点。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外延交叉的多种节目样式的混杂,会通过电视人逐步摸索实践进行理清。

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媒介。电视经济述评是利用电视声画合一、视听结合的手段,对经济领域里重大而典型的新闻事件进行“表现+论说”的一种新闻评论体裁。下这样一个定义,首先强调的是电视经济述评使用的是电视语言,它通过连续的图像画面诉诸视觉让观众感到直接形象,它通过声音(言语、音乐、音响)诉诸听觉,让观众身临其境。正是由于电视语言的这种特性,电视述评对经济事件进行述议的时候,“述”要体现视听语言的复合性,而不能象文字那样只是表达概念,用结构性的推理强化逻辑的力量;“议”出要体现电视集束语言的特点,不能仅仅用解说词和主持人去说理推理。

1、“述”的重点:表现

叙述是对事件原委的陈述术。在电视里叙述事件当然也要符合叙述的基本要素和要求,但必须记住要生动地表现,不要平白的陈述。所谓“表现”,即在述评中对经济事件或人物进行叙述时,要充分发挥电视画面、声音长于写实的特点,考虑到图像的组接性、连续性和运动性,声音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给观众以真实感和纪录感。

如电视评论片《再就业冲击旧观念》说的是几位下岗纺织女经过择业的茫然、失落和困惑,经过转变择业观,又重新确立自强、自信,走上再就业之路的事。在叙述女工A的时候,就用一组连续的镜头,摄取了她跑工厂、跑劳动局、跑熟人要求改换清洁工岗位,另找“体面”工作的画面。片中还大段录制了女工A和厂办主任、劳动局处长、熟人对话的同期声,把新旧两种观念、“要肚皮还是要脸皮”的冲突生动展现出来。又如电视评论片《两本管理的启示》,该片说的是山东水泥厂和济南锅炉厂学习邯郸钢铁厂“倒推成本核算法”,并与国有企业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结合起来的管理办法,促使企业扭亏为盈的典型经验。在叙述“山水”厂一工人上山采石放炮时,摄取了这样一段画面和对话:一工人在作业段面放炮后,将现场的旧包装袋、废纸箱一个个拣起来。记者问:“这还有什么用?”工人:“拿回去卖了就是钱。”记者:“这才值几个钱啊?”工人:“现在我们都背上成本指标了,给厂里省也是给自己省。”紧接着的画面声音是轰的一声炮响,段面矿石飞起,群山回荡炮声,久久不断。这就是直接感受。“表现”所形成的声画直观冲击力让观众看到了推行“两本”管理后,工人们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强化。如果叙述不依据电视媒介的特性进行,不注重“表现”而是概括式的陈述,观众就不会对事实留下深刻印象,就会直接危害到述后议论的生发和结论的归纳。

2、“议”的重点:理性

议论是对事件是非曲直的论说术。在电视里议论除了要符合立论、论证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表达应更具权威性并兼顾到电视说理的生动性。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具体辩证思维阶段研究的概念是与抽象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不相同的。形式逻辑的概念不仅仅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反映,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性、个别性及发展变化,这种概念叫抽象概念。辩证逻辑研究的概念是建立在具体同一的基础上的,它结合研究概念的具体内容,包含着差异、矛盾、对立,是复杂多样的辩证统一体,这种概念就叫具体概念或辩证概念。我认为,理性的至上形态应该是这种辩证概念的抽取,这既是思维对万物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进化的结果,也是电视媒介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特殊要求和个性所要求的一种理性表达形态。

《两本管理的启示》确立的论点是:党的政治优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能够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本片在说理时,没有只讲政治优势的作用,也没有撇开政治优势片面褒扬“成本倒推法”,而是从国情、厂情出发,着眼于市场机制下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怎么做、怎么发挥好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又应该怎样适应变化了的经营机制亦应给予分析。本片通过厂长、工人、党校教授、客户、家属、政府官员和主持人的访谈,展示了这种辩证概念的丰富性;又通过两家企业的融合总结了“人本成本”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正是论说的丰富性、辩证性才体现了大理性,也避免了主持人一味说教或画外音一味解说的枯燥单一性。关于评述中的理性,下面还要谈到。

二、构筑理性框架,激发受众的思考能力。

理论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在电视述评中,事件往往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而其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会更加明显。因此构筑理性框架,不但可以把记者的思维引向深刻,把记者的目光引向深邃,而且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能力,从而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进行合理引导。

1、“寓虚于实”--含而不露的思想性。

“虚”指观点,“实”即事实。“寓虚于实”这种说理方法并不直截了当地讲道理,而是寓道理、见解、思想于客观事实或典型论据的途述之中。电视述评的思想高度和教化意义不一定要通过理性的引伸和哲理的思辩来完成,只要选材得当,角度巧妙,以叙代议同样有“不著一词,入木三分”的效果。

《再就业冲击旧观念》一开始讲述了一名下岗女工要求辞掉在胜利石油大厦“伺候人”的活儿,接着记者在一家商城现场采访,另一位下岗职工时她一再向记者强调,只是临时帮忙;还有一位下岗职工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还是脸皮比肚皮值钱。”--公司经理的一句话点出了在旧观念的束缚下,下岗女工没有出路的主观原因。然后,该片转向一位在济南开美发厅的南方人进行采访的镜头,他说:“我们来济南,掏下水道的都有。”“只要能靠自己的劳动挣到钱,没有职业高低之分”两相对比,揭出下岗职工“等、靠、要”的旧观念与南方人“有活干就是再就业”的新观念之间的冲突。该片浸透着生活的质感,它以纪实的手法表现出中心议题:观念的转变是再就业工程中首冲的问题。可见,情节本身的思想性在节目中同样具有力量。

寓虚于实的特点是不直接从正面讲道理发议论,而是巧妙地寓论点于论据的具体叙述和对照之中,把思想、见解、论点包含在具体事实的客观叙述和描写之中,让受众自己运用逻辑的思维和记者一起共同得出应有的结论,领悟其中的思想和道理。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这种做法:不在新闻稿中加进一点言论,不对我们所报道的事情作一些引伸,不在叙事过程中加进一些拔高的道理,似乎就不足以显示出思想性和指导性。殊不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以家庭为主要收视场景的特点决定了生硬说教是不能奏效的。观众追求的是可视性,这就要求理性同时要用可视性的电视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将论证过程隐含于事件的叙述过程中,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可以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使受众由被动受教育转到主动观察思考。

2、强化分析手段,实现由事到理的过渡。

用事实去参与理论,必须走过一座“桥”:从事实中抽象出理论观点,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这就要用理论的目光从事实中找出“道理”来。

现在有许多述评节目,在分析手段的运用上显得粗糙和僵化。该升华主题提炼观点时,有些记者却力图用客观事实或采访之口来说话,弱化了新闻述评本身所具有的分析手段的力量,这是导致述评节目出现“以叙代议”现象的内在原因之一。记者迷恋对事物本身逻辑的追求,只会使电视述评成为一盘散沙,成为相关细节的堆砌,从而导致整个节目偏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电视经济述评与一般电视经济新闻不同,它不象有的新闻那样靠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交代,也不讲究用描写场面吸引受众,主要依靠精辟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把事实性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电视述评需要对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并把它充分地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以理服人。

六集系列理论专题片《人本成本--企业成功之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论理层层深入。首先,它将济南轻工化学总厂当作手术台上的麻雀进行层层解剖,寻找它亏损的原因;然后通过山东水泥厂的管理实例,突出“好班子能带出好队伍”的主题思想。第三集的背景过渡到济南锅炉厂,这个厂注重调动工人主人翁意识的能动性,然后完成“人本是成本之本”的论述。第四集讲述山东水泥厂实行成本控制,使指标落实到企业各个岗位,各个职工,给人以“抓成本就是抓牛鼻子”的启示。第五集动用济南锅炉厂的实例说明“以人本降成本”的道理。最后把人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主题思想得到提炼,即“把人本管理融入成本管理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从大的论证结构看,是演绎,但每集里又都有归纳,每集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严密,每集内部的脉络也十分清晰。除了编导的大逻辑意识,主持人的点评承转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需要“发言”时就发言,该长就长,当短则短。虽然主持人的话不是太多,虽然述多于评,但是评重于述,只要有份量,理性就会闪射出光辉。

电视经济述评的创作灵魂,就是要用理论的目光分析经济典型的事实,把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理论油”榨出来。

3、多方论证,增强电视经济述评的思辩性。

所谓多方论证就是指主持人、政府官员和专家、当事人等多方参与评论经济典型事实的特征。它既包括主持人的主体论证,也包括专家、官员、群众的客体论证。三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述评任务。

在电视经济述评中,主持人的论证是起主导作用的,其功效是起到提示论题、开掘述评深度和归纳总结论点。《更新择业观,培养新技能》一开始采访了几个下岗职工,记者发现职工下岗后并非没有就业门路,而是他们想找一个“舒服”的岗位。接着画面便转换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对此进行了一番言辞犀利的评论:“不愿伺候人,不愿当个体户,不愿进私营企业,这一系列的‘不’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还是在用旧的择业观面对新的选择,其结果只能是离再就业越来越远......”。这种点评不但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同时还会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述评中政府官员和专家的论证则成为决定述评高度的标尺。如记者采访山东省再就业办公室负责人时,这位官员说:“在济南这样一个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是不难的,关键是下岗职工的观念没转变。找工作离家远不行,没公费医疗不行,工作脏累差不行,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老脑筋。可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观念要变喽。”几句话便挖出了旧观念的根源,可谓片言居要、发聋震聩。

JNTV经济部近年来还尝试了在专题片结束前加一个5分钟的小话题节目,或在专题片前加一个阐释的话题引子。如在《资产重组1+1>2》的开篇便邀请了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所长用通俗而专业的话语、例子解释1+1>2的数论涵义和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既普及了经济学知识,也使论证更具指导性和权威性。

另外,当事人论证是论证必要、有益的补充。如《更新择业观,

培养新技能》纪录了一位劳工科长下岗后卖包子总躲着人,后来逐步转变观念的事,这位劳工科长说:“多数人都在重新寻找自身价值,我觉得只要观念转变了,适应市场了,你就能够走出这一步去。”现身说法给人的启示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三、调动电视手段,填充感性血肉。

美国CBS广播公司有一则关于电视新闻价值判断的名言叫做“可视的故事+硬碰硬的新闻”,从相当程度以上体现出“可视性”是电视新闻价值判别和价值实现的特殊要求和个性所在。当今时代,受众对频道的转换日益频繁,用“可视性”唤起民众的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受众总是宁愿相信事实,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事实做出分析、判断,而不愿接受空洞的议论。同时,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更是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因此,在电视经济述评中为理性“骨骼”填充感性血肉,不但可以增强“可视性”,而且能够把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通俗化,从而使受众不仅接受事实,而且能够理解观点。

1、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这个“点”指的是具体的,客观发生的经济新闻事件,或者是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能够以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将观众引入相应的主题。

一个事实,究竟撷取哪一部分,要以能表现立论思想为转移,同一事实从不同角度叙述,往往显现不同的意义。因此要顺着说理的方向选择合理的叙事角度。为强化说理所配置的材料应分清主次并突出材料间的联系点。

在《抓大放小的启示》一片中,记者在抓大上,选择中国轻骑集团作为佐证。由于其发展速度在国内同行业领先,97年济南轻骑B股的发行又具有典型意义,且在实行银企业联手中,中国轻骑集团更受益匪浅。于是选择“轻骑”作为政府资助其低成本膨胀,走大集团、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路子的典型,此为“抓大”;在放小上,则选择全国闻名的股份制改造颇有成绩也颇有争议的山东省诸城市为典型,并就“放小”是不是实行私有化进行一番争论。很明显,上述两例事实都是经过编导深思熟虑才选取的,论证角度也是新颖的。

2、横向联系与比较,纵向牵连与把握。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相互间的粘连。展现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则需要纵向的历史背景资料,分析过去的事件有助于把握当前事件的深层涵义。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进一步深化主题的需要。一般的报道使用背景材料侧重补充说明,而电视经济述评则是用来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它侧重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为百姓解惑。

《伟大实践二十年》是JNTV经济部制作的大型政论片,它运用了横向联系和纵向把握。该片从尘封的报刊资料中寻找到二十年前关于真理问题标准大讨论的遗迹,人们的思想开始接受春风沐浴,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破题,对外开放搞活,第三产业篷勃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横向联系比较,说明实践标准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以展望明天来结尾。整体来看,该片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它很好地把握了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为主题的深化,内容的丰满提供了条件。

2、宏观角度作指导,微观事实为佐证。

以宏观角度对事实进行再认识,是经济述评提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必要之路。当代经济领域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事件进行宏观上的观照,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经验。在介绍事物后概括时,融入记者的评论,然后又用微观事实佐证,使个案凸现。这种结构使得概述和例证相互结合,宏观与微观相互照应。如《伟大实践二十年》中介绍第三产业的发展时,选取济南市北园路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迅速崛起,形成“隆起带”的事实,说明了该市第三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进步。

3、数据证实

数据对于事件形象的抽象化传达,具有严谨、翔实的说明力。数字的威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并可勾勒出整体的面貌,使数字本身成为形象。如《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在叙述下岗职工就业不成时,提供了一个南方打工族占领济南市服务行业的数字:“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在济南就业的南方打工者保守的估计也有5万人,&127;而这个数字相当于济南市所有下岗职工的一半。”这个数字说明了济南下岗职工并非全因就业无门而待岗,与南方人相比,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数字在述评中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它是使微观和感性走向宏观和理性的桥梁。

四、感性与理性互相交融,激活电视经济述评的生命力。

打个比方。一个建筑要有材料,有结构,整个建筑还要有设计。观点和材料隔绝了,就象工厂的车间和原料离得很远,甚至中间隔了一道墙一样。这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叙评结合的重要性。成功的述评应包含三种语言成分--客观叙述、带倾向性叙述和议论。在叙述中逐渐出现主观色彩,到最后提出鲜明的观点,或先提出观点,再夹叙夹议,这是述评的大致轮廓。

1、评与述有机结合,事与理水乳相融。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叙事论理,事理交融,这是电视述评的显著特点。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或评述脱节,将评与述写成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形成两张皮,这样不可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处理述与评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应该深入地分析事实,找出其中蕴含的“理”,再采取以具体材料入手,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用观点统帅材料,又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发挥,边述边评,讲清道理。

《抓大放小的启示》从济南入手,首先点出国有企业面临的难题:缺钱,而国家该把钱投给谁呢?这又是难以抉择的问题。“满把全抓等于一把不抓”,这句形象的话亮出了记者的观点。“从平均用力到重点突破”切入到主题上来,即要“抓大”。当小鸭集团从银行那里得到一笔宝贵的发展资金时,主持人的话评论得当:“银企联手是济南市在组建企业集团后,遇到资金困难时采取的一个措施。通过这种方式,银行为优势企业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从而使得一些大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主动权。”其实,这就是一事一议。

在电视述评中,事和理要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述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寻找传受双方的情感相通点。

电视经济述评怎样才能具有雄辩的、令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和论辩力?经济述评的深奥内涵如何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语言?如何让经济节目更贴近受众,让受众主动思考并接受观点?王夫之说:“是与非奚准乎?理也、事也、情也。”

随着传媒的日益大众化,新闻事件是否具有人情味,贴近性已成为新闻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关注老百姓的身边事,从受众容易产生共鸣的细节入手阐释重大社会问题,这种手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传播者所认同。《再就业冲击旧观念》一片就通过鲜活的事例,表现下岗女工寻找职业的急迫感以及对新职业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变化,显示了她们挣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羁绊,走向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喜悦。该片整个过程贯彻着一种人文精神,并给人以最大的关怀。受众跟随编导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以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跨越。

不管是调动电视手段来增强可看性,还是寻找传受双方的情感相通点,以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和思考能力,最终追求的都是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或者说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3、系统思维方式:

苏若舟先生在《新闻采编与思维法》一书中建议深度报道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归到综合上来。”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综合控制分析,使每一个分析的结果又反馈到综合之中,分析与综合彼此渗透,同步协调。

电视经济范文篇2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表现的,更重要的一点它又时时受到真实性原则的制约,可以这样说,电视经济专题片比起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受真实性和艺术性双重制约的程度更为突出。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形成了电视经济专题片的独特表现形式,也造就了一批独具才华的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发展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空间。当我们在观看有价值的电视经济节目时,除了感受到社会的经济活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嬗变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取到这一类型节目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编导在尊重客观物质现实的同时,又把握住了在创作中的艺术性原则,通过点点滴滴的诸多元素,生发出独特的整体性审美经验和感受,在这里,枯燥的数字、简单的人物、平淡的事件在编导的创作魔方中都具有了别致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在电视经济节目实用、客观的基础和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强化艺术的表意功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当观众在观看和欣赏本质上具有美的事物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发而活跃起来,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或悲哀、或喜悦、或愤怒、或警觉、或者是感到崇高,或觉得渺小等等,然而最终都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悦输,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所传递的信息和你在经济节目中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好的作品给劳动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①那作为电视经济专题片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这样的审美享受。

一、创造意识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电视经济节目这种形态,它所观照的是整个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那么作为一名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在用思维着的头脑掌握世界的时侯,就不能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而是有所关联和适度地运用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电视经济节目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征。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用心灵去观照世界的方式。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当我们面临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并用艺术的掌握方式去观照它时,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已不仅仅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认识,同时也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生产形态来看待,因为“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②由此可见,当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把握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客观现实时,创造性的劳动已经开始了。从主体上看,编导者的创造冲动和创造意识,是掌握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动力之一。从客体上看,客观现实,为艺术掌握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提供基本的原型。从主、客观关系方面来看,把主体的创造意识和审美经验“物化”于作品之中,在“物化”的过程中,随着客体内涵的不断显露和主体对客体的层层深入,又会反过来刺激主体的创造性,以最佳的艺术性原则,使作品表露出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编导者都应将创造意识视为自觉的追求,没有了创造意识,也就失去了把握经济现象的原动力,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创造意识的生成可以使创作者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语汇和情感符号“物化”于作品之中,同时也将创作者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物化”于作品之中,它可以使作品产生一种不可重复性和独创性,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余秋雨说:“艺术发展的应有模式,永远是披荆斩棘的拓荒,拓荒斧的闪闪锋刃才是未来艺术世界的曝光”③也许,电视经济专题片未来世界的曝光也正在“拓荒斧闪闪锋刃”上折射开来。

在经济部创作的《资产重组:1+1>2》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造意识为该片所带来的魅力。从片名看,1+1>2,已不属于数学的范畴,它具有统筹和再分配的意味,可以这样说1+1>2,这几个简单的符号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审美空间。既熟悉又陌生,恰当地揭示出了该片再现因素的重要特质。再现的美,来自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人人熟悉,可能发现的美,所以很亲切。另一方面,又因为再现的美,绝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更不是人人都曾体验过的,所以它又无比的新鲜,在这种张力下,势必会产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的审美经验和快感。再加上片中对祁家大院中山西商人古老的经营模式和当代企业资产重组的隐喻式描述,更加化了该片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三、创作方法

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创作必须有一个有效、科学的理念作为支撑,并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和法则来运作生成,那么如何实现电视经济节目的审美意愿呢?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三竹说”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即: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以图表的形式来看:

(竹:自然存在的现象)→(审美对象)→(视象:眼中竹)→(意象:胸中竹)→(物化:手中竹)手段运用→(形象:作品。)

这个过程是画家在头脑中引发取舍、增减,提炼加工、成形的一个构思完成过程。虽然与电视这一科学发展的产物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却有相同之处。都具有“意在笔先”的特点,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电视是用仿生眼的光学镜头摄取对象,特别是在成像过程中,电视的屏幕形象是直接由对象物化而来的,它的形象的形成不是意象对视象改造的结果,而是对象直接化为形象,意象的改造作用,只表现为对物象的选择取舍和在拍摄前对镜头视野之内的对象自身加工改造及手段功能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上,因此,电视经济节目的创作程序似乎是轮回式,而非直线式:

马赛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的第一章“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中,开字明义地写道:“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经成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事实上,它的原始结构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它自身有着一种深刻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架能准确客观地重现它面前的现实的机器自动运转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活动又是根据导演的具体意图进行的……”④由此可见,电视经济专题片中的画面,既然是其语言的基本元素,它首先必须具有涵义。构式电视画面涵义的一方面是对象本身,另一方面对对象的表现。而后者是观众最为感兴趣的。对观众来说,电视画面的存在价值,必须是使他看到什么样形象,激起什么样的认识活动;进一步说就是要使其感情受到触动;再进一步说就应有审美的享受。这些都是与电视画面的审美特性紧密相连的。

1.电视画面造型的可视性──形

电视造型表现手面的应用,最后的结果是可见的电视画面,它以事物可见特征的全部显现来传递信息。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曾说“我试图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让你们看见。”电视画面就是通过“记录和揭示物质的现实”叙述事件、传达涵义、抒发情感的。在拍摄《咫尺之间,百年梦园》的专题片时,罗湖海关英方驻军的一侧,香港同胞的基地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拍完之后,通过剪辑出来的效果,确实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是有痛苦的涵义,但却起到了使该片产生出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它寄寓着中国式的深切骨肉之情。

电视画面对“形”的可视性表现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容易,它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电视造型表现手段对被摄对象的形、质、色、动、空间和时间特性的表现。在电视经济节目中所拍摄到的人或事不仅把现实中对象上述可视性再现出来,就是那些非可视性的内心活动,内心感受及编导者的情感投射也必须通过可视性的“形”表达出来。这是可视性“认同”的基础,是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条件,电视经济节目中画面“形”的造型表现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①必须运作一切造型表现手段,一切技巧方法对能显示对象存在的视觉因素进行正确的把握。这决不是机械性的“自动运转”所能生成的。

②电视经济专题片中画面的可视性既要克服,又要利用摄像机造型再现的绝对客观性。就是说在构成形象时,必须对现实存在作境面反映,必须有人对对象的认识介入,不能排除人的思想、感情及审美趣味的渗入与投射。但是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着冷漠性和天然的客观性,电视造表现上的这一特点,又常常赋予形象的惊人的艺术魅力。在《追录济南老字号》一片中,当记者再次寻访泉城老字号“燕喜堂”时,门已经关闭了,记者采访了几位乘凉的老人后,一个静静的画面出现了,“燕喜堂”的招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夜总会”这个画面停留了很长时间,很客观地停留在屏幕上,但是这种冷漠与客观却使人产生出了一种很强烈的审美错位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篇。这里,虽采用了客观的手法,却注入了编导者的感情。因此可见,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象存在形态的如实再现,而取决于对对象存在形态的艺术表现。

2.电视画面造型的可感性──情

情感必须是电视片的灵魂,作为电视经济专题片也要有情感的注入,因为做为编导者如果对其所表现的对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激情,就不可能进入创作状态。如果屏幕上的形象不是情感的载体,如果被表现的人物没有情感活动,那这样的经济专题片就失去审美的意义,只是一个简单的挂图。毫无艺术性可言,别林斯基说:“科学通过思想直截了当地对理智发生作用;艺术则直接地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⑤

因此在表现事件发展,人物运动中,着重突出展示人物的情感活动、情绪状态,即以鲜明的视觉形式再现人物生活的状态及深藏于心的心理体验。因为,只有为观众提供足够的富有情感的认识内容,并唤发起他的情感活动,作品才能达到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目的,另外临境感、参与感也非常重要,一般成功的电视经济专题片,在审美欣赏时,总能引起人的强烈共鸣,经济专题片的整体形象如能构建得情境真实,情感深切,就会产生比共鸣更为真切的临境感和参与感。在《秋天的故事》之“庄妈妈”一篇中,庄妈妈作为一名下岗职工的遭遇,不但让我们产生了共鸣,而且还感觉庄妈妈就生活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这是情感真挚,造型表现手段运用恰当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创作和欣赏同样,是人类高级、复杂、特殊的精神活动。人们在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并在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时产生的愉悦。意思是,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欢喜……

这,也许正印证了电视经济专题片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吧……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下册,第558页

②《艺术概论》第1页

③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第297页

电视经济范文篇3

信息类节目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适应市场细化,信息传播高速化,观众接受信息系统化的需求应运产生的。&127;1995年6月19日济南电视台一套节目推出电视经济信息专栏《市场纵横》,1995年11月2日,济南电视台二套节目推出《商业七色光》。&127;尽管两个电视专栏是广告创收栏目,但与传统“硬”广告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且受到了客户、观众的认可。目前,两个专栏已“升级”为《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信息更加系统,并切合了大众传播和观众接受信息的实际,研究此类节目传播过程和受众接受的过程、特点,可为电视信息类节目的分类整合,进一步提高传播效率,服务于信息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电视经济信息的内涵与特征:

据记载,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宝的商人在州郡都会群造住宅,养十匹快马,专门往各地传送商情,消息十分灵通。这可以说是最早形式的人际传播的经济信息。正因为刘宝从事的经济信息传播活动为各地客商所欢迎,使他成了“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的头号大富翁。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经济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只有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期才会自觉地利用经济信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凡是报道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信息都是经济信息;从经济部门、生产部门的角度讲,那些反映工业、农业、交通、商业、财政、金融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信息都可称为经济信息;从宏观角度讲,凡是报道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信息就是经济信息。概而言之,经济信息广义是指财经、供求类信息,它反映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具有投资决策、指导性、参考性。狭义专指经济行情,而电视经济信息节目报道的是广义的经济信息。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信息处理与传播手段密切相关的卫星转播技术、数控技术等使电视业的传播活动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其经济信息的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性和公开性:电视经济信息的传播具有广大的受众,传播内容是公开的。但受众的规模难于确定,因为受众可以轻易地停止接受媒介中的信息,关掉电视或调换节目,因此传播者对受众缺乏选择性。但传播媒介中的任何经济信息又是可以普遍分享的。公开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信息源要尽可能多地披露事实,而不要封闭信息;二是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权。

2、单向性:经济信息传播者与受众通过电视媒介发生间接联系,信息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受众一般无法要求当面解释与直接提问,传播者难以得到广大受众的信息反馈,即使反馈也缓慢而曲折,少量而微弱。

3、超越性:经济信息传播超越时空,传递信息速度快、量大。日益先进的技术,使电视媒介传递经济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超越时空的能力不断加强,可同时把一个信息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4、组织性:经济信息传播依靠组织化的电视媒介运行。组织化的电视媒介包含三层意义:a.拥有专门的电视传播机构;b.拥有职业传播者;c.受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5、即时性:电视传递的经济信息会立即对社会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信息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神经,它牵制着广大生产者、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经济生活运作。

“市场这个竞争的环境好比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潜入的商海,他们不得不学会在商海中吸气与换气才不会沉底。这个吸气与换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市场经济信息吐故纳新的过程,即吐出旧观念、旧思维,纳新信息,树新观念、新思维。”(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而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提供新鲜氧气,即这个过程必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有序的传播交流过程中才能得到逐步实现。对于电视媒介而言提供氧气是一个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过程,而吸气与换气则是受众接受过程。

二、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过程。

1、技术的进步拓宽了节目传播的前沿阵地,电视节目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相当大的程度依赖于电视技术状况。由前期制作播放到现场实况转播,由普通地面波电视到共用无线闭路电视再到具有双向传播服务功能的光缆有线电视网等是近二、三十年内实现的。

济南电视台的《市场纵横》栏目改版为《市场特快》之后,为快速传递市场上的行情,让受众与经济动态共时呼吸,他们先后推出四次几乎全方位覆盖的电视直播节目。日本学者藤竹晓在《电视社会学》中指出:“事件的社会重要性程度越大,没有时间差的共时性就越是必要,其次,在与社会重要性无关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差的同时传播会导致事件的社会意义的产生。”1999年7月11&127;日,济南电视台《市场特快》栏目对海信绿色环保电视促销活动进行了一次现场直播,摄像机的“眼睛”代替观众的眼睛,从而制造一种“海信热”轰动效应与强烈的现场感,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

2、准确的栏目定位及版块设定:

蓬勃兴起的经济信息类专题节目更重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贴近生活自身的节奏和需求,为观众传授知识,提供服务,交流心得,梳理情感,其目的是为了产生固定的收视群,用针对性强的节目来“锁”住一些观众,这就必然要求节目走专业化道路,突出其权威性、可信性和代表性。

在版块的设定上要给人以分类明确的感觉,这样有助于观众根据需求选择收看内容,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1998年12月28日济南电视台经济部《购物乐园》在刚一推出即受到观众好评,它们同于一般的电视购物节目,而是融商业性与娱乐性于一体,观众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既能赏析中外文学艺术精品,又能得到最新的商业信息,实用的生活知识与技巧。

栏目定位与版块设置要与观众的欣赏品味同步而行,当受众的欣赏水平提高,节目内容也要有所变化。《购物乐园》在改版之前命名为《商业七色光》,下设九个版块,电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七色光》的几个版块逐渐陷入一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尴尬境地,如《旧货市场》版块,消费者购买二手货主要是看好其价值低廉,然而加上昂贵的电视媒介费用,其价格也变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再比如《今日时尚》反映的内容涉及到服饰、美容、电器、日用品、酒水等各个方面,这使得节目的针对性不够,从而可能失掉一部分观众。改版后的《购物乐园》下设“放飞好心情”(幽默、小品、流行歌曲、精彩片段选播)、“女性驿站”、“健康加油站”等等。这种购物形式迎合了当今城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及渴望放飞的心情。

如果说《购物乐园》是以“乐”为和弦,以“商”为主旋律和流行乐的话,那么《市场特快》就是以“快”为节奏,以“市场”为主旋律的摇滚乐。它偏重于提供家庭投资方面的信息,如《市场特快》下设“医疗保健”版块,不是每天告诉大家什么药治什么病,而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拥有健康、保持健康,通过专家访谈及消费者信息反馈,市场调查等手段增加知识含量和人情味。

3、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与自由的风格样式。

主旨对象、时间各异的栏目需要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支撑,不同定位的栏目也会生发出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比如穿插演播室采访、谈话、插入资料图表等等。如《市场特快》在3.15期间推出一系列的打假、曝光方面的报道,以及用最直接的形式,在同一类产品中做客观的比较并公布结果,使观众对市场上的商品有一定客观的了解。《购物乐园》主要以活泼的节目形式,多样的手法把观众带进了娱乐购物的美妙境界。卡通片有歌唱道:“谁都喜欢好东西,谁都喜欢少花钱......”唱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为该节目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购物乐园》的两个主持人用演播室谈话的方式自然地让观众步入其中。《白鹤茶艺》本是介绍茶楼的片子,但却用一种文学手法表现,因此观后不但品茶、选茶知识学会了,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茶香留在口中。1999年7月13日《购物乐园》曾对99隆力奇“清凉之夏”--千人游蛇园中期回顾大联欢进行过一次现场直播,对现场活动的同步报道与“千人观蛇园”的历史资料回放互相穿插,激动人心之处在于直播的共时性与演播室的参与性相结合,具有强烈的电视优势。

直播意味着信息进程的动态化、程序化、集约化,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同步记录一个流程,也不是单纯现场的再现。它必须要有对现场预测、多种方案设计、插播资料、图表、背景材料、人物采访、现场评论等整体的策划,还包括机位的设置,主持人的现场发挥和演播室评论等。

三、电视信息节目的接受过程:

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人类80%的语言行为都属于信息接受性质,即人听或阅读;只有20%的语言行为具有发出的性质,&127;即对别人说或写。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对别人口述和笔述的理解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发出信息的能力,因此研究受众接受信息过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电视人来说则尤其如此。

人们感知到信息时都会内心无声地自问:是什么?这是最简单的判断,然后是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辨析对象的特征,决定接受与否,并与已掌握知识比较,对眼前的信息作进一步判断。这个认识过程的大致步骤为:收集数据、衡量数据、预期后果、作出预测、检验原始信息并进行更新。

跨世纪中国已进入了被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信息冲击与包围的时期,消费者面对蜂涌而至的经济信息潮常有不知所措、无从选择的感觉,这说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都不成熟,他们需要传播媒介各种信息的指导。研究消费者心理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使经济信息节目的制作有针对性,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信息的接受者存在着接受前的状态问题,我们称它为“前理解”,

它直接到如何接受和接受什么,受众接受的信息感知状态是理智的,愈是与前理解一致的,内容愈有可能征服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不仅影响到对信息的选择、帮助主体对信息作恰当解释,而且能产生知觉期待,为主体从环境中提取一定的计划。【彭聃龄(1990)《认知心理学》】。

对于具体事项而言人对电视经济信息的知觉总是从某一点开始的,因而起始经济信息的选择首先影响接受者的倾向,也就会出现积极的接受者,漫不经心的接受者等不同的受众群。他们由于⑴某种实际需要,⑵受身边舆论的影响,⑶对某种媒介内容的潜在功用的期待,⑷接受讯息的方便而接受讯息。其中人们对节目报道有用程度的期待始终是个中心环节。

电视经济信息节目不能单纯以功能或功利为目的,很重要的一条是考虑接受群体的情况:

1、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受众正确理解身处的环境。

“人的一个基本心理功能是对外部世界作出理解和预见,失去了这种理解和预见能力,人就会感到不安。”(龚文庠)。因而,经济信息节目若要实现说服的效果,首先要满足人们认识经济环境、确立经济观念,自我寻因的需要。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能够有效解除困惑的讯息较少,公众不需要而传播者自认为很重要的讯息太多。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复杂化,经济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企业财富的享有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资金的多寡,而取决于拥有的信息量。生产者与经营者已充分认识到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是“无形财富”、“企业生命”。并从有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沟通过程中受到教育、引导、启示而逐步提高。这里讲的是有序的经济信息,指的是媒介通过采集、整理、分析、提高的系统传播的经济信息,即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它决不是未经处理的简单堆积与叠加。

美国社会评论家帕卡德的著作《人类控制的时代》一书中写道:“一个美国青年,从出生到18岁,从电视中所看到的广告节目已达到1800小时。”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流量之大,已近泛滥成灾的地步。

面对如潮的商品信息,如何选择才是适当的消费,众多消费者急切需要大众传媒正确的消费分析来引导,帮助消费者识别真假,捍卫消费者的权益。

以《市场特快》中的《装饰天地》版块为例。该版块通过调查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介绍商品及服务引导消费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他们通过观众的信息反馈来联系商家、组织节目,使观众能主动收看该节目,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即将装修和想装修房子或布置添加新家具的人都关注这个小栏目。同时业界人士也可通过该栏目获取到有用的经济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抓住商机来赚取利润。

2、促进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人们总是乐于接受与自己的信念相同或相近的肯定性讯息,排斥否定性信息,当受众保持对经济信息节目的热情时,节目的内容与受众的指导性便达到了契合或接受。两者的契合如同探射灯的光束,照亮这部分讯息,人们得到的印象会较平常清晰得多。

就我国大众媒介而言,目前的问题在于某些正面的信息与公众注意的指向性差距较大往往以为有意造成了同类讯息的集中,就能够自然引发公众的注意,忽略了公众注意的指向性对于接受的制约,经济信息类节目虽然主观上重视迎合公众,但切入口常常并非是公众注意的指向。而且还忽略了公众注意容量的有限性。在这种争取公众注意力的竞争中,该类型的节目魅力需要一定的数量支持,这主要在于与公众指向性注意的接近。传播者的节目内容不可能完全适应公众,便应该能够提供接受性的讯息,渐进地实现其功能目的。

3、寻找双方需要的共同“编码”。

受众接受电视经济信息不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信息活动,而主要是一种合作性质的理解、认识活动,即双方需要共同的“编码”。在社会性传播中,当代人把提供日常外部信息的责任,实际上大部分赋予了大众媒介,有时甚至造成了公众对媒介的信息信赖正是这种情形给了媒介影响舆论绝好的条件,但也造成了可能的问题。

以《市场特快》为例,该栏目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金融、证券、电子、通讯、汽车、服装等市场行情,提供商品交易动态。“信息越密集越好,信息越短越好,语言越快越好”,从某个角度看并不错,但如果因为密集而失去了清晰度,那么,信息就会成为无效信息,而无效信息会令听者莫名其妙,甚至产生误解,造成负效应。信息传播必须考虑传与受两个方面,特别是传者,绝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四、经济信息节目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面临着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21世纪的人与21世纪的电视如何交汇,21世纪的经济信息节目如何覆盖21世纪的人,技术与节目内容是我们关注的两个方面。

1995年2月,美国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GII):合作日程》的文件,指出“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信息是形成世界经济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下一世纪,信息产生的速度、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无数用途将会使各国经济发生更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是以前泾渭分明的电信业、信息业和大众传媒业的技术集中的结果。曾是区分传输声音、数据和图像网络类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在数字世界里,这些网络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传达系统提供服务,由不同传输媒介如光缆、同轴电缆、卫星、无线电和铜线组成的多用途网络将提供各种各样的电信和信息服务,将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家庭、商业、学校和医院。这些网络将形成发展各国和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基础,转而成为必将到来的信息时代把世界联在一起的无形的网”。

电视经济范文篇4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背景资料运用

一件好的经济深度报道除了找准选题,找好报道角度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报道主体背景资料(包括文字、录像、录音、照片等)的搜集和处理。每一条电视新闻不一定都要运用背景资料,而每一个深度报道节目却不能没有新闻背景。背景资料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始终起着基础的保障作用。实践证明,经济深度报道的选题总是集中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疑虑的“难点问题”,一个重要的选题途径便是从大量的,方方面面的背景资料中分析选择。背景资料在电视采访过程中具有了解报道对象,有的放矢的作用,使采访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背景资料在增强电视报道情节性方面具有真实感人,展示情理;在情节的序幕、发展、高潮和结局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济南台大型系列片《′98聚焦3·15——夜过三峡》一片中,运用大量游客在游三峡期间拍摄的资料镜头,真实地记录了游客与旅行团之间交涉场景及事件发生时的同期声,这些背景资料在整个节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中,有一段记录二年前重汽集团与济南客车厂签订兼并协议的背景资料,虽然这段带同期录音(掌声和谈话声)的资料镜头只有短短的三十秒,但它在整个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却是编导用多少文字描述都替代不了的。

任何一个从事经济深度报道的同行都会发现一个难题,这就是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已有结果或正在产生结果的“昨日新闻”,对此,文字易表述,画面和声音却难以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同期声虽然可以重述历史,但这种重提往事的同期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和不足,因此新闻资料运用恰当可以使节目更真实、真传神、更有可视性。但从时间上来看,今天即是昨天的延续,也是昨天的累积。据此摄像机可以摄录昨天在今天留下的痕迹,以此来表现背景和主题。获奖作品《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在表现两家制药厂因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两家企业的市场命运发生了巨变,以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抽象主题时,编导巧妙地用现在进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内容,齐鲁制药厂节衣缩食,增加对新药开发研制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而一墙之隔的济南制药厂却悄无生息,使大量科技人员流失,课题流产,实验室大门紧闭,设备破损严重。随着摄像机镜头的运动,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编导的意图,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表明,用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手法,运用蒙太奇的剪接手段,在真实的场景内,可以表现经济深度报道节目中所需要的历史背景。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

如果将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作为报道对象,那么便总离不开倒叙,也就是首先要对报道主体进行背景的描述和音像资料的适当运用,这方面操作越充分,就越有条件挖掘报道的主体的深度。相对而言,主体单一,时间跨度短的经济新闻事件在表现手法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事件的发生和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主体复杂,时间跨度长,用单一的倒叙方式难免会流于机械,同时也会因报道主体多元而搅乱了整个节目方案,落入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清楚的尴尬境地。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对报道主体(事件或现象)本身进行客观的分析,理清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逐一进行挖掘,使观众能从单一的事件或现象中知道更多想知道的东西。

现在进行时的经济深度报道手法是当前除电视直播以外最能体现电视特性的经济报道形式,它能使观众随着电视画面和声音准同步接收报道主体发出的信息,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虽然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式给观众以真实感、临场感、悬念感,但它对编导、摄像人员尤其是对报道主体本身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如:要有大量的主体背景资料;所报道事件或现象是将要发生、出现或刚刚发生、出现;编导和摄像人员有把握报道主体的能力并要有对其发展变化的预见。用现在进行时的手法采访拍摄的获奖作品《1996·秋天的故事—庄妈妈·林明刚》,准确的记录了大都市中的两位下岗职工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的动人故事。作品将庄妈妈和林明刚真实的生活用摄像机镜头和与记者简单的对答反映出来,运用了大量跟拍镜头和现场同期声,两位主人公的谈话举止看似简单平常,但无时无刻不在向电视观众发出一种自立、自强的信息。由此可见,现在进行时的表现手法在对报道主体的挖掘上有它独到的作用。

[page_break]

目前,经济深度报道的另一种报道形式也颇受观众喜欢,这就是调查式采访。调查式采访是在特定的空间,以特定的事件或现象为新闻背景对特定人群(第一知情人、第一当事人)沿着不可替代的路径进行调查采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编导、记者未知结果或内幕的状态下,用相对少的评论和相对多的疑问和判断进行采访,并将报道主体事件化,将事件故事化,将故事人物化,按段落逐步深入,抓住人物命运的东西。有人说调查式

采访就是要“调查灵魂”,所以这种采访形式,富有戏剧性,充满悬念,矛盾和冲突点一个接一个,清晰的段落感往往能使观众的收视热情贯穿节目的始终。除了中央台的《新闻调查》栏目,各地方台也推出了一些经济调查类节目。济南台获奖节目《假冒伪劣当原告》和《天平缘何倾斜》均是此类节目,作品以热线电话和观众来信为线索,对几起假冒劣质饲料坑害农户的行为进行调查式采访,有十几位知情人、当事人和法律界人士接受采访,最后得出了是地方保护主义在坑农害农的调查结果。

调查类节目虽然可以有较好的收视效果,但它同样也对报道主体本身和编导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在经济深度报道节目的实际操作中不妨将几种报道方式结合起来使深度报道的形式多样化,做到游刃有余,不落俗套。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

既然经济深度报道往往是事件化选题,那么也就要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向电视观众传递一个有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整体。那么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如何才能使情节构成完整,避免出现前有交待,后无结果或前无交待,后有结果呢?这就需要认清、找准报道主体内部最能反映其本质的活性因子,而这些因子的活动发展轨迹正是报道主体的一个个矛盾点、冲突点,也就是节目中的兴奋点。它包括时间的延续,人物行为和心理变化,带有悬念,富有逻辑或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以及戏剧化的结局等等。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因子,使其为编导服务,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呢?首先,要选择经济深度报道中的主线和辅线,它可以时空的变迁转移作为叙事采访主线;也可将报道主体内部的关键人物定为采访主线;还可把具有特定意义的物品(设备、楼房,汽车等)当作主线。总之,报道主线是节目的筋骨,报道主体的细节和故事情节都是血肉,都附着在筋骨之上。

以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为例,对济南客车厂老职工汝继尧的采访便作为整个节目的报道主线。汝师傅工作生活的变化过程就是济南客车厂在几十年里从计划走向市场,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过程。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对过去老国有企业辉煌历史的怀念;也有对企业步入市场走入低谷的无奈;同时也有企业在兼并联合、资产重组重显生机后的兴奋和喜悦。这种心境和情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部分国有企业从骄傲走向尴尬,又从尴尬走向希望的经历,对这一人物细的采访是成功的。在此片中,编导还将一套价值数千万元,闲置七年之久的进口设备作为报道的辅线,从节目的开始就对这套设备的背景及它给企业带来的沉重负担作了说明,“每天都要向银行交一万多元的贷款利息”,以后又在节目中先后几次报道这套设备命运变化,使这套死气沉沉的设备有了生命感。最后,终于在重汽集团和济客资产重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以时间递进和时空转换作为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是编导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大型系列专题片《资产重组,1+1>2——千里有缘一线牵》中,编导将青岛海信集团与贵州华日电视的资产重组过程,以时间的伸延和空间的转换穿插起来,将两家跨域数千里的国有企业渴望生存和谋求发展的真实经历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编导以时间为主线用大量文字和镜头去表现两位企业决策人面对市场,面对改革,面对困难,冲破地方阻力,打破地域屏障,毅然联手闯市场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此片中,两位企业家坐阵两地,遥控数千万元资产的重组,从青岛到贵阳,从贵阳到青岛,处理好时空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编导在处理时主要选择两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青岛:海浪、沙滩、贵阳:标志性建筑)作为大场景转换镜头;用室内非特定意义物品(眼镜盒、烟缸、电话机)作为人物转换镜头;以飞机空中飞行,汽车行驶作为空间转换镜头。

电视经济范文篇5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背景资料运用

一件好的经济深度报道除了找准选题,找好报道角度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报道主体背景资料(包括文字、录像、录音、照片等)的搜集和处理。每一条电视新闻不一定都要运用背景资料,而每一个深度报道节目却不能没有新闻背景。背景资料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始终起着基础的保障作用。实践证明,经济深度报道的选题总是集中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疑虑的“难点问题”,一个重要的选题途径便是从大量的,方方面面的背景资料中分析选择。背景资料在电视采访过程中具有了解报道对象,有的放矢的作用,使采访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背景资料在增强电视报道情节性方面具有真实感人,展示情理;在情节的序幕、发展、高潮和结局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济南台大型系列片《′98聚焦3·15——夜过三峡》一片中,运用大量游客在游三峡期间拍摄的资料镜头,真实地记录了游客与旅行团之间交涉场景及事件发生时的同期声,这些背景资料在整个节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中,有一段记录二年前重汽集团与济南客车厂签订兼并协议的背景资料,虽然这段带同期录音(掌声和谈话声)的资料镜头只有短短的三十秒,但它在整个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却是编导用多少文字描述都替代不了的。

任何一个从事经济深度报道的同行都会发现一个难题,这就是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已有结果或正在产生结果的“昨日新闻”,对此,文字易表述,画面和声音却难以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同期声虽然可以重述历史,但这种重提往事的同期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和不足,因此新闻资料运用恰当可以使节目更真实、真传神、更有可视性。但从时间上来看,今天即是昨天的延续,也是昨天的累积。据此摄像机可以摄录昨天在今天留下的痕迹,以此来表现背景和主题。获奖作品《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在表现两家制药厂因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两家企业的市场命运发生了巨变,以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抽象主题时,编导巧妙地用现在进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内容,齐鲁制药厂节衣缩食,增加对新药开发研制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而一墙之隔的济南制药厂却悄无生息,使大量科技人员流失,课题流产,实验室大门紧闭,设备破损严重。随着摄像机镜头的运动,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编导的意图,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表明,用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手法,运用蒙太奇的剪接手段,在真实的场景内,可以表现经济深度报道节目中所需要的历史背景。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

如果将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作为报道对象,那么便总离不开倒叙,也就是首先要对报道主体进行背景的描述和音像资料的适当运用,这方面操作越充分,就越有条件挖掘报道的主体的深度。相对而言,主体单一,时间跨度短的经济新闻事件在表现手法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事件的发生和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主体复杂,时间跨度长,用单一的倒叙方式难免会流于机械,同时也会因报道主体多元而搅乱了整个节目方案,落入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清楚的尴尬境地。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对报道主体(事件或现象)本身进行客观的分析,理清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逐一进行挖掘,使观众能从单一的事件或现象中知道更多想知道的东西。

现在进行时的经济深度报道手法是当前除电视直播以外最能体现电视特性的经济报道形式,它能使观众随着电视画面和声音准同步接收报道主体发出的信息,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虽然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式给观众以真实感、临场感、悬念感,但它对编导、摄像人员尤其是对报道主体本身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如:要有大量的主体背景资料;所报道事件或现象是将要发生、出现或刚刚发生、出现;编导和摄像人员有把握报道主体的能力并要有对其发展变化的预见。用现在进行时的手法采访拍摄的获奖作品《1996·秋天的故事—庄妈妈·林明刚》,准确的记录了大都市中的两位下岗职工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的动人故事。作品将庄妈妈和林明刚真实的生活用摄像机镜头和与记者简单的对答反映出来,运用了大量跟拍镜头和现场同期声,两位主人公的谈话举止看似简单平常,但无时无刻不在向电视观众发出一种自立、自强的信息。由此可见,现在进行时的表现手法在对报道主体的挖掘上有它独到的作用。

目前,经济深度报道的另一种报道形式也颇受观众喜欢,这就是调查式采访。调查式采访是在特定的空间,以特定的事件或现象为新闻背景对特定人群(第一知情人、第一当事人)沿着不可替代的路径进行调查采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编导、记者未知结果或内幕的状态下,用相对少的评论和相对多的疑问和判断进行采访,并将报道主体事件化,将事件故事化,将故事人物化,按段落逐步深入,抓住人物命运的东西。有人说调查式

采访就是要“调查灵魂”,所以这种采访形式,富有戏剧性,充满悬念,矛盾和冲突点一个接一个,清晰的段落感往往能使观众的收视热情贯穿节目的始终。除了中央台的《新闻调查》栏目,各地方台也推出了一些经济调查类节目。济南台获奖节目《假冒伪劣当原告》和《天平缘何倾斜》均是此类节目,作品以热线电话和观众来信为线索,对几起假冒劣质饲料坑害农户的行为进行调查式采访,有十几位知情人、当事人和法律界人士接受采访,最后得出了是地方保护主义在坑农害农的调查结果。

调查类节目虽然可以有较好的收视效果,但它同样也对报道主体本身和编导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在经济深度报道节目的实际操作中不妨将几种报道方式结合起来使深度报道的形式多样化,做到游刃有余,不落俗套。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

既然经济深度报道往往是事件化选题,那么也就要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向电视观众传递一个有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整体。那么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如何才能使情节构成完整,避免出现前有交待,后无结果或前无交待,后有结果呢?这就需要认清、找准报道主体内部最能反映其本质的活性因子,而这些因子的活动发展轨迹正是报道主体的一个个矛盾点、冲突点,也就是节目中的兴奋点。它包括时间的延续,人物行为和心理变化,带有悬念,富有逻辑或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以及戏剧化的结局等等。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因子,使其为编导服务,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呢?首先,要选择经济深度报道中的主线和辅线,它可以时空的变迁转移作为叙事采访主线;也可将报道主体内部的关键人物定为采访主线;还可把具有特定意义的物品(设备、楼房,汽车等)当作主线。总之,报道主线是节目的筋骨,报道主体的细节和故事情节都是血肉,都附着在筋骨之上。

以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为例,对济南客车厂老职工汝继尧的采访便作为整个节目的报道主线。汝师傅工作生活的变化过程就是济南客车厂在几十年里从计划走向市场,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过程。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对过去老国有企业辉煌历史的怀念;也有对企业步入市场走入低谷的无奈;同时也有企业在兼并联合、资产重组重显生机后的兴奋和喜悦。这种心境和情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部分国有企业从骄傲走向尴尬,又从尴尬走向希望的经历,对这一人物细的采访是成功的。在此片中,编导还将一套价值数千万元,闲置七年之久的进口设备作为报道的辅线,从节目的开始就对这套设备的背景及它给企业带来的沉重负担作了说明,“每天都要向银行交一万多元的贷款利息”,以后又在节目中先后几次报道这套设备命运变化,使这套死气沉沉的设备有了生命感。最后,终于在重汽集团和济客资产重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以时间递进和时空转换作为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是编导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大型系列专题片《资产重组,1+1>2——千里有缘一线牵》中,编导将青岛海信集团与贵州华日电视的资产重组过程,以时间的伸延和空间的转换穿插起来,将两家跨域数千里的国有企业渴望生存和谋求发展的真实经历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编导以时间为主线用大量文字和镜头去表现两位企业决策人面对市场,面对改革,面对困难,冲破地方阻力,打破地域屏障,毅然联手闯市场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此片中,两位企业家坐阵两地,遥控数千万元资产的重组,从青岛到贵阳,从贵阳到青岛,处理好时空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编导在处理时主要选择两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青岛:海浪、沙滩、贵阳:标志性建筑)作为大场景转换镜头;用室内非特定意义物品(眼镜盒、烟缸、电话机)作为人物转换镜头;以飞机空中飞行,汽车行驶作为空间转换镜头。

电视经济范文篇6

一、拓宽视野,用新闻的眼光采写和编发新闻,加大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分量和比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无疑问,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也必须把新闻宣传的中心和重点转移到经济报道上来,利用各自的优势,及时、广泛、全方位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说主要媒体的经济宣传报道不够,除了编排不够突出外,主要是分量不足,比例太小,报道面不宽。报道的重点仍然是停留在党政领导视察企业,使之变相地成为“企业形象展示”。这种浮光掠影式的报道应该改变。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紧密相连。生产、流通、金融、科教以及消费等每个领域无不包含着经济二字,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都要集中到这个大舞台上来。因此,经济新闻报道首先要依照经济规律去拓宽视野,用发展的眼光和市场经济的理念去拓宽经济新闻报道的领域和渠道,把经济报道的对象和范畴扩大到生产、流通、金融、科技、教育、卫生和社区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力度,提高经济新闻的含金量与信息量,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捕捉新闻事实,采写受众喜听爱看的好新闻。其次是要增加经济报道的比重。报纸、广播、电视分别要有固定的版面、栏目或时段,用于刊发经济类新闻,利用多种报道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对经济报道的需求。以江苏为例,江苏卫视的高收视率主要是依靠《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打的是情感牌。作为GDP全国第二、工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在当地的主流电视媒体中经济报道比重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为,省级卫视完全可以从经济报道的角度开辟新的竞争阵地,同时也丰富了荧屏。

二、经济新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报道

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也存在弱项,对经济的研究不够,深入市场不够,即使下去采访也没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根据领导的意图或某一方面的工作需要了解一些情况,这样组织、采写出来的经济报道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时间、数字加效果的报道,纯属一种公式化模式,一种例行公事的应付性行为,既没有以大量的生动事实去分析、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也没有潜心地去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当然也就达不到舆论的引导效果。我们分析当前经济新闻报道的不足及弊端的成因,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进一步明确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经济新闻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新闻规律,两者之间的综合,主要在于报道组织者的思维综合。金融危机肆虐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与江苏卫视的《江苏新时空》联合推出过一个系列报道《东部机遇》,分别从“品牌立足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抓住刚性需求传统产业夹缝生存”、“研发专利产品避开大路货竞争”等角度报道了东部江苏、浙江的一些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成长的故事,在全球经济一片肃杀中给人启迪和希望。这组报道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报道,即从市场经济初期卖方条件下向如今买方条件转变时,竞争取胜的手段也上升到品牌、国际化、科技创新等更高层次,并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点评,所以就具有说服力、可信度。不熟悉经济的记者在进行动态事件报道时很容易就事论事,而熟悉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记者就会从一个动态事件上看到整体,预见趋势。当成熟的记者不止一次参加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报道活动时,第一反应就会找到全国或全省或某地区的这些数据,找出里面的规律,也许从一篇《从“引资”到“引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加速落户》的经济新闻就会立即出手,而不是单独报道一厂一事;如果是没有长期浸泡在经济一线的记者,突然要写一篇宏观经济分析的文章,往往显得生硬,只有躯干而无血肉,不像熟悉情况的记者那样驾轻就熟,由具体到整体,由点及面一气呵成。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必须沉下心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成长。

三、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熟悉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一手材料

电视经济范文篇7

一、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中经济报道符合“走转改”的精神实质

“走转改”要求新闻媒体以更扎实的作风,更加注重深入基层,用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和精神食粮,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我国正处于人均GDP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上的普遍规律来看,一些国家在这一阶段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在社会转型中经济利益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国家陷入了长期的社会的动荡和发展停滞。当前,我国仍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内,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凸现,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矛盾,这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主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为群众所关注,又为政府所重视。这要求新闻媒体能够见微知著,洞若观火,释疑解惑。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又与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从电视媒体职责还是从受众需要角度,都需要按照“走转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新闻报道。其重点是加强经济报道的比重,改进经济报道总体来说枯燥乏味的现状。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62%,虽然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迅速,但是电视从家庭普及率、人均收看时间来看,仍是无可辩驳的第一媒体,是党和政府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主阵地。而当前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时政、财经类栏目比例明显比较偏低,电视剧、综艺娱乐、婚恋交友等节目比例过高,“泛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可以说,加强和改进财经报道,也是关注现实生活,抑制过度娱乐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当前地方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一些栏目的文风存在偏差,亟待用“走转改”的措施加以改进

从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频道栏目设置情况来看,除中央电视台设置了专门的财经频道以外,各卫视经济类栏目比较少,一些不上星的系列频道虽有冠以财经之名的,但实际上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仍以播出电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为主,仅辅以少量的股市信息、电视购物等节目。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经济新闻和经济专题栏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势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经济类新闻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枯燥。在一些省级卫视地方新闻联播中,经济类新闻还是占一定比重的。一些记者也做到了尽量深入基层,采播了不少来自一线的新闻。但由于经济新闻所报道的事物本身,往往就不像社会新闻、文体新闻那样鲜活灵动,记者如果“改文风”的主动意识不强或新闻业务水准不高,则镜头画面和口播稿件就往往容易流于单调枯燥。当前在经济新闻中还仍然普遍地有把“经济报道”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工作报道”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许多经济新闻,或罗列数字,或只满足于对“一厂一店”一般性“经验”报道,观察视角也往往是企业视角而非受众视角。而这些一般性工作报道与群众生活关联性差,受众对此的关注度当然也就很低。这都是亟待需要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加以改进的。

(二)、一些地方台的财经类栏目软广告化,模糊了新闻栏目和广告的界限,需要在“转作风”中予以改正。近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新办了房地产、汽车、理财等专业财经栏目。这种栏目中,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十分模糊。往往存在“谁花钱就播谁、谁花钱说谁好”的倾向,甚至存在“谁不花钱就对谁进行舆论监督”的情况。倾向性观点一经出镜记者和主持人播出,使受众难以分清哪些是电视台的观点,哪些是企业的观点,这与我国广告不得以新闻形式出现的管理规范是相悖的。这类情况也是需要在“转作风”中加以认真整改的。

(三)、一些经济栏目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在有的访谈和对话栏目中,过于强调被采访对象的权威性和内容的专业性,内容和形式都不易为群众所接受,这一情况在有全国影响的权威财经频道中表现比较突出。在一些栏目中,适当采访一些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请他们以国际前沿视角来诠释当前国内国际的经济热点现象是完全必要的,但应避免以追求采访对象中所谓国际经济权威人士的层次和数量为目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经济类节目中,外国专家用各自母语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但其中一些在国际组织担任要职的权威人士,在谈到中国经济时,并不比身在其中的中国人感受来的真切,观点有时也远离客观实际。这类节目如果占一个频道的比例过大,则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不符合广大受众的收视习惯的,也是明显不符合“走转改”精神的。在一些地方台播出的一些经济讲堂类栏目还有将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学术化的倾向,动辄“囚徒困境”、“边际效应”,言必称彼得•得鲁克、蒙代尔、纳什,这也是需要认真加以改进的。

三、如何更好地在经济报道中体现“走转改”原则

(一)、在“走基层”的过程中,不但做时代的见证者,更要勇于做生活的干预者和创造者,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西方传播学有的流派认为,记者只应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而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胸怀大局、不忘宗旨,勇于融入生活、干预生活。要注意避免以自然主义的态度猎取生活阴暗面的倾向。一些媒体响应了“走转改”的号召,派出了大量的记者,采取“体验式采访”的手法,反映了边远地区群众的一些生活状态,这与原来大量记者整天泡会议扒材料相比,确实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走转改”活动向纵深发展,这种体验式采访如果仅仅停留于记录,满足于“白描”,而没有更充分的新闻价值做支撑,没有对群众生活的改善形成积极的促进和影响,那还不能算是很好地落实了“走转改”的精髓。在干预经济生活方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做出了很好的表率。2011年,全国通胀压力很大,蔬菜价格一度飙升,一些地方媒体满足于跑跑市场、报报现象。央视财经频道则派出多路记者,从田间地头到物流中转,从批发市场到超市柜台,多视角全程系列报道,不但反映了菜农的艰辛,消费者的意见,更发现了蔬菜流通环节存在高速公路收费过高,批发市场的“进场费”、超市“进店费”占价格比重过大等大量实际问题。该专题新闻一经播出,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各部门高度重视,交通部增设了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加大了对公路乱罚款的整治力度;商务部提出了降低“进场费”、“进店费”,实行“农超对接”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降低了流通成本,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要注重新闻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深入浅出,切实在“改文风”上下功夫。越是要解读枯燥的道理,记者就越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宣传效果。换句话说,能不能把一件深奥枯燥的事说得大家都能听明白、愿意听,恰恰考验记者的功力所在。在此方面名记者们不乏成功之作,《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的一篇《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范例,虽然是平面媒体的例子,但对电视财经新闻也颇有可资借鉴之处:“朋友,如果我向你提一个要求:请帮我煮一个饺子,地道的‘三鲜饺子’,但不要多,只煮一个。您一定会说,别开玩笑了,要吃,咱就好好下一锅,只煮一个,谁那么傻?是的,即使只煮一个饺子,也得买菜、剁馅、擀皮儿、包馅、烧水、下饺子,一道程序不能少,饺子虽然还是那个饺子,‘成本’恐怕就高得令人咋舌了。但是朋友,您可知道,在咱们的一些地区、一些企业,还正干着‘只煮一个饺子’的傻事儿呢!”其实,“规模经济”还是个比较专业的经济学概念,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往往会从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去解读,其效果就容易是自己以为是说明白了,可是读者看不懂或不愿意往下看。而本文选择“煮饺子”这个人人都懂的,很生活化的事例,一下子就道出了“规模经济”的本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运匠心。看来,转文风不但要求记者有“转”的决心,更要求记者对生活的积累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并在表现形式中多用类比、故事、细节等手法,这样才能在财经报道中做到化艰深为浅近。

电视经济范文篇8

1电视节目纷纷与短信“联姻”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8.89亿,单单2011年一年,中国的手机短信发送量就接近7万亿条。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行业当然不甘心在这一新的传播领域无所作为。2007年开始,以中央电视台为首,各省市级电视台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多个频道,多档节目中开通了短信平台,于是电视节目与短信“联姻”,成为时下大众传媒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具体来看,电视与短信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以短信为依托开办电视节目

这可以说是电视与短信“联姻”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即电视节日本身就是依托观众发送的手机短信来进行的。在节目中,通常会设置价值不菲的奖金或奖品,刺激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如吉林市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茉茉才智乐翻天》,就是一个基于短信互动的直播类益智节目。节目从开始到结束.主持人、答题选手和游戏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一系列的知识问答展开.而观众想要参与进来,就必须发送短信。

1.2电视节目中的短信互动

这是目前电视节目与短信“联姻”最普遍也是形式最灵活的一种,在评论性电视节目和娱乐性电视节目中最为常见。如《星光大道》期冠军、月冠军乃至年冠军的短信竞猜就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开通短信平台,观众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或节目播出后的一段时间内,随时发送短信针对电视节目发表意见或看法,对直播或转播的赛事进行预测,对娱乐节目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竞猜等等。节目主持人在每期节目中随时对观众的短信进行及时的播报、回应,从而形成电视节目与受众的良好互动。

1.3电视节目短信会员制

即电视节目本身采用会员制,观众通过定制短信或发送短信成为某档电视节目的会员,缴纳固定的短信包月费用,就可以获得电视台或节目部提供的相关资讯和享受某些特别的待遇。此种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受众群体相对固定也相对稳定。

2电视节目与短信“联姻”的“利”

2.l创造了电视节目与观众沟通的新方式

手机短信的引入改变了观众与电视节目传统的沟通方式。一方面,它突破了人数上的限制,只要观众发送短信,主持人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跟所有发送短信的观众进行交流,实现了“一对一”到“一对多”的互动变化。另一方面,它不受时间的限制,观众可以在一个节目时间里发送多条短信,多次与主持人进行交流,规避了热线电话参与过程中的占线等待现象。

2.2增强了电视节目的互动性,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电视节目与短信的“联姻”,大大增强了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拉近了广大电视观众与电视节目本身的距离。短信可以说是目前阶段完成电视节目与观众互动环节、满足观众互动需求的最大众化的载体。作为强势媒体的电视,与短信“联姻”,用彼所长,补己所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2.3为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电视短信互动节目,是由电信运营商、SP(短信服务商)和电视节目制作方三家联营的结果。现阶段来看,通过短信平台给电视节目发送短信息,收费大多比一般的短信息要高一些,一般每条短信息收费0.5元到1元不等,而对于定制包月服务的用户,一般是每月8元到10元。不可否认,开办电视短信互动节目,可以为电视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拿最具代表性的湖南卫视为例;2005年成功运作的“超级女声”,掀起了电视短信互动节目盈利的高潮。仅凭此项业务就给湖南卫视、SP掌上灵通和TOW无线在当年带来了大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而这一骄人业绩,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又进一步大大推动了电视短信互动业务的发展。

3电视节目与短信“联姻”的“弊”

3.1商业性减弱了节日与受众的真诚沟通电视节目与短信“联姻”能够为电视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巨大的利益市场甚至成为了目前相当规模电视台开办短信互动节目的动因,短信互动节目的收入也成了许多电视台主要的创收渠道。一些电视台甚至将短信量与主持人的个人效益挂钩,制定了许多奖惩措施,致使很多主持人迫于压力在节目中反复强调让受众发送短信的消息,而失去了通过手机短信与受众进行沟通的真诚。前几年,短信互动节目中的商业盈利性引发了电视行业相关人员关于新闻伦理、新闻事业宗旨的大讨论,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包括国家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央视在内的多家单位针对电视短信互动节目的规范整顿工作还在进行。

3.2破坏了电视节目的完整性

电视经济范文篇9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背景资料运用

一件好的经济深度报道除了找准选题,找好报道角度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报道主体背景资料(包括文字、录像、录音、照片等)的搜集和处理。每一条电视新闻不一定都要运用背景资料,而每一个深度报道节目却不能没有新闻背景。背景资料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始终起着基础的保障作用。实践证明,经济深度报道的选题总是集中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疑虑的“难点问题”,一个重要的选题途径便是从大量的,方方面面的背景资料中分析选择。背景资料在电视采访过程中具有了解报道对象,有的放矢的作用,使采访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背景资料在增强电视报道情节性方面具有真实感人,展示情理;在情节的序幕、发展、高潮和结局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济南台大型系列片《′98聚焦3·15——夜过三峡》一片中,运用大量游客在游三峡期间拍摄的资料镜头,真实地记录了游客与旅行团之间交涉场景及事件发生时的同期声,这些背景资料在整个节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中,有一段记录二年前重汽集团与济南客车厂签订兼并协议的背景资料,虽然这段带同期录音(掌声和谈话声)的资料镜头只有短短的三十秒,但它在整个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却是编导用多少文字描述都替代不了的。

任何一个从事经济深度报道的同行都会发现一个难题,这就是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已有结果或正在产生结果的“昨日新闻”,对此,文字易表述,画面和声音却难以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同期声虽然可以重述历史,但这种重提往事的同期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和不足,因此新闻资料运用恰当可以使节目更真实、真传神、更有可视性。但从时间上来看,今天即是昨天的延续,也是昨天的累积。据此摄像机可以摄录昨天在今天留下的痕迹,以此来表现背景和主题。获奖作品《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在表现两家制药厂因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两家企业的市场命运发生了巨变,以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抽象主题时,编导巧妙地用现在进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内容,齐鲁制药厂节衣缩食,增加对新药开发研制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而一墙之隔的济南制药厂却悄无生息,使大量科技人员流失,课题流产,实验室大门紧闭,设备破损严重。随着摄像机镜头的运动,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编导的意图,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表明,用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手法,运用蒙太奇的剪接手段,在真实的场景内,可以表现经济深度报道节目中所需要的历史背景。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

如果将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作为报道对象,那么便总离不开倒叙,也就是首先要对报道主体进行背景的描述和音像资料的适当运用,这方面操作越充分,就越有条件挖掘报道的主体的深度。相对而言,主体单一,时间跨度短的经济新闻事件在表现手法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事件的发生和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主体复杂,时间跨度长,用单一的倒叙方式难免会流于机械,同时也会因报道主体多元而搅乱了整个节目方案,落入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清楚的尴尬境地。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对报道主体(事件或现象)本身进行客观的分析,理清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逐一进行挖掘,使观众能从单一的事件或现象中知道更多想知道的东西。

现在进行时的经济深度报道手法是当前除电视直播以外最能体现电视特性的经济报道形式,它能使观众随着电视画面和声音准同步接收报道主体发出的信息,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虽然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式给观众以真实感、临场感、悬念感,但它对编导、摄像人员尤其是对报道主体本身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如:要有大量的主体背景资料;所报道事件或现象是将要发生、出现或刚刚发生、出现;编导和摄像人员有把握报道主体的能力并要有对其发展变化的预见。用现在进行时的手法采访拍摄的获奖作品《1996·秋天的故事—庄妈妈·林明刚》,准确的记录了大都市中的两位下岗职工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的动人故事。作品将庄妈妈和林明刚真实的生活用摄像机镜头和与记者简单的对答反映出来,运用了大量跟拍镜头和现场同期声,两位主人公的谈话举止看似简单平常,但无时无刻不在向电视观众发出一种自立、自强的信息。由此可见,现在进行时的表现手法在对报道主体的挖掘上有它独到的作用。

目前,经济深度报道的另一种报道形式也颇受观众喜欢,这就是调查式采访。调查式采访是在特定的空间,以特定的事件或现象为新闻背景对特定人群(第一知情人、第一当事人)沿着不可替代的路径进行调查采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编导、记者未知结果或内幕的状态下,用相对少的评论和相对多的疑问和判断进行采访,并将报道主体事件化,将事件故事化,将故事人物化,按段落逐步深入,抓住人物命运的东西。有人说调查式

采访就是要“调查灵魂”,所以这种采访形式,富有戏剧性,充满悬念,矛盾和冲突点一个接一个,清晰的段落感往往能使观众的收视热情贯穿节目的始终。除了中央台的《新闻调查》栏目,各地方台也推出了一些经济调查类节目。济南台获奖节目《假冒伪劣当原告》和《天平缘何倾斜》均是此类节目,作品以热线电话和观众来信为线索,对几起假冒劣质饲料坑害农户的行为进行调查式采访,有十几位知情人、当事人和法律界人士接受采访,最后得出了是地方保护主义在坑农害农的调查结果。

调查类节目虽然可以有较好的收视效果,但它同样也对报道主体本身和编导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在经济深度报道节目的实际操作中不妨将几种报道方式结合起来使深度报道的形式多样化,做到游刃有余,不落俗套。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

既然经济深度报道往往是事件化选题,那么也就要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向电视观众传递一个有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整体。那么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如何才能使情节构成完整,避免出现前有交待,后无结果或前无交待,后有结果呢?这就需要认清、找准报道主体内部最能反映其本质的活性因子,而这些因子的活动发展轨迹正是报道主体的一个个矛盾点、冲突点,也就是节目中的兴奋点。它包括时间的延续,人物行为和心理变化,带有悬念,富有逻辑或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以及戏剧化的结局等等。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因子,使其为编导服务,使节目更

具吸引力呢?首先,要选择经济深度报道中的主线和辅线,它可以时空的变迁转移作为叙事采访主线;也可将报道主体内部的关键人物定为采访主线;还可把具有特定意义的物品(设备、楼房,汽车等)当作主线。总之,报道主线是节目的筋骨,报道主体的细节和故事情节都是血肉,都附着在筋骨之上。

以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为例,对济南客车厂老职工汝继尧的采访便作为整个节目的报道主线。汝师傅工作生活的变化过程就是济南客车厂在几十年里从计划走向市场,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过程。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对过去老国有企业辉煌历史的怀念;也有对企业步入市场走入低谷的无奈;同时也有企业在兼并联合、资产重组重显生机后的兴奋和喜悦。这种心境和情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部分国有企业从骄傲走向尴尬,又从尴尬走向希望的经历,对这一人物细的采访是成功的。在此片中,编导还将一套价值数千万元,闲置七年之久的进口设备作为报道的辅线,从节目的开始就对这套设备的背景及它给企业带来的沉重负担作了说明,“每天都要向银行交一万多元的贷款利息”,以后又在节目中先后几次报道这套设备命运变化,使这套死气沉沉的设备有了生命感。最后,终于在重汽集团和济客资产重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以时间递进和时空转换作为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是编导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大型系列专题片《资产重组,1+1>2——千里有缘一线牵》中,编导将青岛海信集团与贵州华日电视的资产重组过程,以时间的伸延和空间的转换穿插起来,将两家跨域数千里的国有企业渴望生存和谋求发展的真实经历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编导以时间为主线用大量文字和镜头去表现两位企业决策人面对市场,面对改革,面对困难,冲破地方阻力,打破地域屏障,毅然联手闯市场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此片中,两位企业家坐阵两地,遥控数千万元资产的重组,从青岛到贵阳,从贵阳到青岛,处理好时空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编导在处理时主要选择两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青岛:海浪、沙滩、贵阳:标志性建筑)作为大场景转换镜头;用室内非特定意义物品(眼镜盒、烟缸、电话机)作为人物转换镜头;以飞机空中飞行,汽车行驶作为空间转换镜头。

电视经济范文篇10

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全省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听取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做好我市当前的经济运行工作,下面我讲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判断形势,二是抓好措施落实。

一、科学判断形势。全省的经济发展形势,通过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我们已经非常明确了,那么作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我们在全省的位次如何,昨天晚上省统计局连夜把1—2月份各省辖市和158个县市区的13项主要经济指标通报给了我们,根据通报的情况,结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经济形势概括起来四句话:“元月低开、二月回升、压力持续、势头良好”。一是“元月低开”。我市1月的主要经济指标不同程度地低于去年同期及全省平均水平,呈现低开态势。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7%,工业用电量增长-13%,其他几项指标也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形势严峻。二是“二月回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二月份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明显回升的态势,从这次通报的13项指标看,主要指标有7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市增长85%,省增长21%),在全省排第5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市增长325%,省增长275%)在全省排第6位;实际利用外资(市增长53937%,省增长632%)在全省排第1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市增长162%,省增长58%)在全省排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增长20%,省增长193%)在全省排第6位;工业用电量(市增长-38%,省增长-166%)在全省排第7位;全社会用电量(市增长13%,省增长-101%)在全省排第8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正增长。三是“压力持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在持续,从3月份前20多天各项经济指标的运行情况看,从我市主要行业、主要企业、主要产品和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市场销售情况看,仍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如果指挥不当,不能抓住机遇,三月份可能又会出现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局面。四是“势头良好”。整体上看,通过前两个月的努力,我市经济形势已经出现回暖,为我们全年保证10%的增长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央和省加大了经济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了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扶持力度,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各县(市、区)即将召开两会,主要领导调整基本到位,为我们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抓好措施落实。形势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干好工作、实现目标,关键是抓好措施落实。当前抓好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决战第二季度,努力实现“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十大措施,结合××实际,我们也要抓好十项措施。

(一)抓好企业服务年活动。要抓好六项工作:1、要落实领导干部分包重点企业、困难企业责任制,市里抓了100户重点企业,要求各县(市、区)政府都抓100家重点企业,领导带头。会后,市发改委、工信局、服务办抓好督导落实,为企业排忧解难。2、要集中征求、汇总企业在当前经济运行中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和服务办要认真梳理研究解决,对重点问题要逐个解决。3、要筹备召开银企洽谈会,落实企业需要的资金,月底之前要召开一次银企洽谈会;要积极实施全省的“8113”信贷行动计划,由金融办负责落实和督导。同时,我们要落实对各县(市、区)政府关于对农业贷款风险基金建立的问题;落实对市百户重点企业新增流动资金30%利息补助的政策;3月底之前,落实好市县两级信用担保体系投入运行的措施,金融办负责抓好落实;各级政府分管经济运行的领导、主管部门要采取现场办公会形式,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4、抓紧研究企业改制政策,最近要召开全市企业改制工作会议,请企改办负责落实;5、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支持重点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省里提出要抓好钢铁、煤化工、电解铝、煤炭四大行业的支持措施,我们要把纺织和新能源产业加进去,对六大行业采取一些支持政策。市发改委要认真与省里衔接,结合××实际,制定支持这些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二)抓好项目带动战略。我市已经召开重点项目会议,要认真抓好落实。首先在建项目抓竣工,其次新上项目抓开工,我市“8155”项目前期工作节点、限时开工的时间、完成投资责任目标要认真进行分解,包括我市159个省市重点项目都要有一位副县级以上干部来分包去抓,争取上半年所有项目要开工,请重点办及时掌握情况,逐月通报项目开工情况。第三谋划项目抓落实。我们新谋划的项目、招商引资的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项目,要紧盯不放,抓项目落地、抓资金的落实、抓好前期工作,特别是已经跟了一段时间的大项目,要紧跟不放,抓好落实。第四继续落实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每周一下午,要召开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市长办公会,研究协调项目推进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五要做好四月份重点项目省、市迎检工作,请有关部门做好准备。

(三)抓好民生工程。我市2009年十个方面实事已经确定,近期将提交两会代表审议。我们要不等、不靠,把省市用于十个方面实事的资金抓紧拨付到位,各承担十件实事的单位要抓紧推进,市发改委、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

(四)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昨天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到xx廊坊学习取经,会后还要做专门研究部署。要突出几个重点:一是做好规划。市里要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审批进度,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各县(市、区)要做好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每个产业集聚区,不仅要有规划,还要有规划的展示区。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三通一平”,省里拿出7个亿资金支持标准化厂房建设,主要是看前期工作是否到位,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要抓住机遇,抓紧建好一批标准化厂房。三是建立机构,会后要特事特办,对于9个产业集聚区要抓紧申报,结合这次机构改革,为每个产业集聚区增设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要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并根据产业集聚区规模和效益情况决定行政级别的高低。四是要抓紧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使一批企业和一批项目落地。

(五)抓好粮食生产。一要抓好春季麦田管理,二要抓好抗旱保丰收灌溉工程建设,省里面拿了125亿元,我市也争取了一部分资金,对灌溉工程要保质保量,确保4月底前完工,确保夏粮产量不低于去年。三要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省里拿了598亿元,我们要积极争取。同时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工作。

(六)抓好全民创业。重点抓好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的帮扶工作。

(七)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内需。一要实现五个对接:4月底前要召开不同的会议,实现对接。要实现重点项目建设所用原材料与原料产地对接、本地市场与本地产品对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对接、政府招标采购的产品与当地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对接、本地产品要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要积极帮助企业推销产品,提高企业产销率。二要引导、扩大居民消费。包括房地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文化旅游消费等等。

(八)积极推进以房地产业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大改变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要抓好廉租房建设、第一批城建三年计划的实施、老城改造、街区整治、城中村改造等工作。

(九)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是按照省政府要求,延长“五一”长假。二是对外来游客实行门票赠送,对内地游客居民实行“一卡通”。三是到主要客源地进行旅游推介。四是办好节庆活动,成立全市节庆办,策划好殷商文化节、滑翔节、祭祖节、腊梅节等节庆活动。五是鼓励企业调休放假、带薪休假,抓好假日经济。六是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七是抓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包括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太行山大峡谷等等,八是打造一批文化经典剧目和演艺节目,加快动漫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