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方言节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1:03:08

电视方言节目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1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首先,主持人可以借助方言的平民化、口语化特点,在节目中把自己置于一个与普通受众平等相处、诚恳相待的位置,向受众传递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从而使受众很自然地感觉节目主持人就是自己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一员,好像就是邻家房子里走来的熟悉的邻居。这样,主持人就通过方言的运用把自己与受众关系“邻居化”了。它可以使主持人更轻松、更自然地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次,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使用方言,还可以美化口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第三,使用方言可以赋予主持人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组织语言的能力是主持人表达的关键。主持人能否做到“想着说,说着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词汇“仓库”的丰富程度。方言中包括着丰富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词汇。而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离开其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所操方言以外的所有方言、外国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所以总有一部分包藏在母语状态下的思维珍珠被普通话的大筛子所遗漏。”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想到某个意思,但用普通话却没有法子表示,不能充分表示,或者表示起来很累赘生硬,而运用方言俗语就能把“被遗漏的珍珠”拾回来,活现其中的特殊色彩、特别情境。主持人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进行表达,就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主持节目来会更自信、更灵活、更贴切。

四、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应该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

从长远来看,方言节目主持并非我们所期望的播音主持艺术主流。毕竟,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人才流动的加速,方言主持应被视作一种“夕阳电视主持艺术”,发展前景并不广阔。目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盲目发展方言电视艺术,令人堪忧。以方言主持节目,致命的弱点是它的非普及性,也即方言节目一般只限于当地观众收看收听,特别是完全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类节目的受众就更加有限,从而使方言主持的受众具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当地受众会倍感亲切,追捧有加,而外乡人则对此没有兴趣。

所以,我们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推出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方言节目,切不可跟风而上,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J].现代传播,2005,(1).

[3]牛光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J].齐鲁艺苑,2006,(2).

[4]蔡敏.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当代电视,2004,(11).

[5]滕明,黄蓉.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思考[J].新闻前哨,2006,(12).

[6]赵莉.阳城方言中的特色副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2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首先,主持人可以借助方言的平民化、口语化特点,在节目中把自己置于一个与普通受众平等相处、诚恳相待的位置,向受众传递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从而使受众很自然地感觉节目主持人就是自己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一员,好像就是邻家房子里走来的熟悉的邻居。这样,主持人就通过方言的运用把自己与受众关系“邻居化”了。它可以使主持人更轻松、更自然地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次,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使用方言,还可以美化口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第三,使用方言可以赋予主持人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组织语言的能力是主持人表达的关键。主持人能否做到“想着说,说着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词汇“仓库”的丰富程度。方言中包括着丰富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词汇。而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离开其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所操方言以外的所有方言、外国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所以总有一部分包藏在母语状态下的思维珍珠被普通话的大筛子所遗漏。”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想到某个意思,但用普通话却没有法子表示,不能充分表示,或者表示起来很累赘生硬,而运用方言俗语就能把“被遗漏的珍珠”拾回来,活现其中的特殊色彩、特别情境。主持人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进行表达,就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主持节目来会更自信、更灵活、更贴切。

四、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应该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

从长远来看,方言节目主持并非我们所期望的播音主持艺术主流。毕竟,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人才流动的加速,方言主持应被视作一种“夕阳电视主持艺术”,发展前景并不广阔。目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盲目发展方言电视艺术,令人堪忧。以方言主持节目,致命的弱点是它的非普及性,也即方言节目一般只限于当地观众收看收听,特别是完全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类节目的受众就更加有限,从而使方言主持的受众具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当地受众会倍感亲切,追捧有加,而外乡人则对此没有兴趣。

所以,我们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推出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方言节目,切不可跟风而上,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J].现代传播,2005,(1).

[3]牛光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J].齐鲁艺苑,2006,(2).

[4]蔡敏.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当代电视,2004,(11).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方言现象;优势;缺陷

方言是地域差异的载体,是一种地方文化,蕴含的意义比较丰富和深刻,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方言节目被应用到了广播电视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两面性,方言节目同样如此,在其盛行的背后也带来了部分不利影响。

一、方言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贴近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民俗习惯。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收视率比较高且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方言节目运用的是家乡语言,人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熟悉感和亲切感,使节目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为贴近。方言作为地方语言,其中包含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地方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特性和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体现着当地最为原始和朴素的思想,因此,方言节目在当地人们眼中比普通话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更为亲切。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懂得合理使用方言的主持人都比较受大众群体的欢迎和喜爱,比如,在一些当地人说当地事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把当地的历史故事、风俗人情、以及传统文化用方言表述出来,必要情况下使用只有本地区群众才能听懂的词汇和语言,既可以让受众群体获得本地信息,了解本地文化,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幽默性,也可以活跃受众群体的情绪和心态[1]。(二)顺应受众群体对多元化文化的需求。现阶段,人们处在信息化的时代,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都比较繁重,在开放性、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希望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来进行情感交流、消遣娱乐、释放压力等多元化的活动,对严肃、古板、高雅等的广播电视节目逐渐产生了视觉和听觉疲劳,需要愉悦、流行、刺激等的广播电视来起到调剂的作用。例如,以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这档节目为例,这是一档融合了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以及访谈等多方元素的娱乐节目,它将当下比较流行的元素和民间话题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把欢乐和轻松带给了受众群体。(三)提升了主持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在广播电视中,主持人使用方言主持节目,以平民化和口语化的方式将自己置于和受众群体平等的位置上,受众群体可以充分感受到主持人对其的尊重和重视,受众群体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主持人看成是一位易于沟通,彼此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因此,主持人通过使用方言很好地将自己和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拉近,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轻松和自然,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也会更加的方便和容易。例如,以广东卫视《谁语争锋》这档节目为例,这是一档以广东地区方言为竞技的节目,融合了广东的地区文化,主持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主持节目,趣味性比较强。其次,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还可以很好的美化语言表达方式和能力,更加准确、形象、有趣地将自己无法用普通话表达的语言用方言表达出来,将一些比较深刻的为人处世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给受众群体,对受众群体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另外,使用方言主持节目,主持人的语感也会更加灵活和丰富,主持人主持节目时最重要就是对语言的组织,要求主持人要有非常丰富的词汇量,而在实际的节目主持的过程中,面对独特情境时运用方言就可以很好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同样可以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方言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弱化了语言示范功能。我国的语言文化和方言比较繁杂,为了实现统一交流,就比较重视普通话的教育和推广,为了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国家在语言文化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办法,极大地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提高了普通话的质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方言节目的出现,以及逐渐的增长趋势,弱化了部分语言工作者的意识。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语言不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沟通和交往,在一定程度是上还会制约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是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和导向,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比较大,如果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大量使用方言,受众群体在收听和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普通话的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会逐渐减弱。例如,以方言综艺节目《方言达人》为例,这档节目通过答题赢奖金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降低了学生对普通话的认同。另外,学生群体,模仿能力比较强,容易去模仿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表达,很多方言节目中主持人为了体现与观众的无感距离,在语言的使用上非常粗俗甚至口不择言。媒体的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另外学习普通话还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无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良好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方言节目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弱化了广播电视原本的语言示范功能和作用,对学习和掌握普通话造成了不利影响。(二)容易造成地域歧视。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比较广,但受众群体的需求又是各不相同的,而方言节目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的需求,方言节目用本地语言,可以使本地受众群体产生亲切感和贴近性,节目效果比较良好,但广播电视节目面对的是大众群体,而不仅仅是本地群体,尤其是现阶段城市人口流动性比较大,而且城市内外来人员也比较多,收听和观看广播电视节目也是这部分外来人员了解当地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的重要方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就会对这部分受众群体造成影响。例如,以现阶段城市《都市调频》广播节目为例,其中很多内容主持人都使用方言进行广播,比如,城市交通路况、天气情况、以及城市风俗,本地城市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人在此学习和工作,这部分外地人就无法听懂和明白方言节目的内容。广播电视节目是反映社会信息资源的公共平台,应该要为社会所有群体服务和共享,如果过度使用方言和方言节目,就会对地区内的外来人员起到一种排斥或者屏蔽的作用。(三)制约了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重要性更加的突显了出来,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普通话不仅可以帮助不同民族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还对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体现的是地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整合和运用方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过度使用地方方言,随着各类方言节目的出现,就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让人误以为学习和推广普通话不再是现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影响,所以,广播电视节目可以适当使用地方方言,但需要把握好度和量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提升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与讨论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我国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自195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经过几十年努力,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已经占到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颁布)也明确了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范使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要求,是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同样,方言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显现,是非常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多学科的学术价值、独特的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因此对于方言也要加以重视和珍惜,但是方言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途径是多样的,不仅仅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这一个途径予以传承,通过多种形式对方言这种非物质资源加以活态保护,要认真开展方言的调查、记录、保存和多样化的科学研究,以便妥善保护、科学利用和创新发展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指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通知》对有关方言的限令,针对的不是节目和方言本身,而是节目主持人及其方言的滥用,尤其是个别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俗语、地方腔调、英文、成语误用和变体等等不规范语言,造成了及其不好地影响。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分众化和本土化的模式制作电视节目,但应该从本地文化中挖掘具有深度和精华的内容适当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为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规范和引导方言节目,让其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节目使用方言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选秀等综艺娱乐节目中,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湖南、广东等地的卫视综艺节目中,在某一阶段都存在过不同程度有使用方言的倾向,这些品牌节目,更要带头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积极承担应尽的普及普通话加强社会凝聚力的社会责任。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日益复杂,广播电视系统作为大众媒体有义务引导观众准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要认真把握好普通话在播报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方言在播报中的积极作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起到其示范和推广普通话的积极作用,使广播电视节目成为最具特色和文化的精神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军.对电视节目“方言热”的冷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8,(02):26-27.

〔2〕闫顺平.方言广播节目媒介转型中的趣味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03):31-32.

〔3〕相天春.试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现象”[J].中国地市报人,2014,(03):98-99.

〔4〕李度.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心理动因[J].新闻世界,2011,(05):50-51.

〔5〕刘婷.陕西方言电视节目传播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11-18.

〔6〕尹如歌.方言广播电视节目的思考与对策[J].新闻前哨,2018,(02):31-33.

〔7〕刘艳洁.我国方言类电视节目传播生命力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06):107-108.

〔8〕易铭.浅析广播电视节目中普通话和方言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7,(01):104.

〔9〕厉忠杰.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与文化传播[J].现代视听,2017,(04):72-73.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4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民俗文化多元化艺术感染力风土人情

近年来,用方言主持电视节目,已成为地方电视台的一道“独特风景”。方言这一“奇妙的传播语言”,在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产生了神奇的传播效应。它的主要艺术效果体现在熟悉、亲切、轻松等几个方面,尤其能够在本土观众当中产生较强烈的共鸣,从而赢得较高的收视率。

方言电视主持,应充分运用家乡语言的熟悉感、亲切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传播效果。应用方言主持,切忌以此为噱头哗众取宠,吸引观众眼球,否则将成为昙花一现,适得其反。

一、使用方言能够使节目比较好地切入受众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的交汇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首先,主持人可以借助方言的平民化、口语化特点,在节目中把自己置于一个与普通受众平等相处、诚恳相待的位置,向受众传递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从而使受众很自然地感觉节目主持人就是自己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一员,好像就是邻家房子里走来的熟悉的邻居。这样,主持人就通过方言的运用把自己与受众关系“邻居化”了。它可以使主持人更轻松、更自然地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次,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使用方言,还可以美化口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第三,使用方言可以赋予主持人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组织语言的能力是主持人表达的关键。主持人能否做到“想着说,说着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词汇“仓库”的丰富程度。方言中包括着丰富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词汇。而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离开其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所操方言以外的所有方言、外国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所以总有一部分包藏在母语状态下的思维珍珠被普通话的大筛子所遗漏。”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想到某个意思,但用普通话却没有法子表示,不能充分表示,或者表示起来很累赘生硬,而运用方言俗语就能把“被遗漏的珍珠”拾回来,活现其中的特殊色彩、特别情境。主持人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进行表达,就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主持节目来会更自信、更灵活、更贴切。公务员之家

四、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应该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

从长远来看,方言节目主持并非我们所期望的播音主持艺术主流。毕竟,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人才流动的加速,方言主持应被视作一种“夕阳电视主持艺术”,发展前景并不广阔。目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盲目发展方言电视艺术,令人堪忧。以方言主持节目,致命的弱点是它的非普及性,也即方言节目一般只限于当地观众收看收听,特别是完全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类节目的受众就更加有限,从而使方言主持的受众具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当地受众会倍感亲切,追捧有加,而外乡人则对此没有兴趣。

所以,我们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推出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方言节目,切不可跟风而上,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J].现代传播,2005,(1).

[3]牛光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J].齐鲁艺苑,2006,(2).

[4]蔡敏.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当代电视,2004,(11).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5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民俗文化多元化艺术感染力风土人情

近年来,用方言主持电视节目,已成为地方电视台的一道“独特风景”。方言这一“奇妙的传播语言”,在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产生了神奇的传播效应。它的主要艺术效果体现在熟悉、亲切、轻松等几个方面,尤其能够在本土观众当中产生较强烈的共鸣,从而赢得较高的收视率。

方言电视主持,应充分运用家乡语言的熟悉感、亲切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传播效果。应用方言主持,切忌以此为噱头哗众取宠,吸引观众眼球,否则将成为昙花一现,适得其反。

一、使用方言能够使节目比较好地切入受众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的交汇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首先,主持人可以借助方言的平民化、口语化特点,在节目中把自己置于一个与普通受众平等相处、诚恳相待的位置,向受众传递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从而使受众很自然地感觉节目主持人就是自己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一员,好像就是邻家房子里走来的熟悉的邻居。这样,主持人就通过方言的运用把自己与受众关系“邻居化”了。它可以使主持人更轻松、更自然地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次,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使用方言,还可以美化口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第三,使用方言可以赋予主持人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组织语言的能力是主持人表达的关键。主持人能否做到“想着说,说着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词汇“仓库”的丰富程度。方言中包括着丰富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词汇。而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离开其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所操方言以外的所有方言、外国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所以总有一部分包藏在母语状态下的思维珍珠被普通话的大筛子所遗漏。”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想到某个意思,但用普通话却没有法子表示,不能充分表示,或者表示起来很累赘生硬,而运用方言俗语就能把“被遗漏的珍珠”拾回来,活现其中的特殊色彩、特别情境。主持人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进行表达,就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主持节目来会更自信、更灵活、更贴切。

四、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应该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

从长远来看,方言节目主持并非我们所期望的播音主持艺术主流。毕竟,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人才流动的加速,方言主持应被视作一种“夕阳电视主持艺术”,发展前景并不广阔。目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盲目发展方言电视艺术,令人堪忧。以方言主持节目,致命的弱点是它的非普及性,也即方言节目一般只限于当地观众收看收听,特别是完全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类节目的受众就更加有限,从而使方言主持的受众具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当地受众会倍感亲切,追捧有加,而外乡人则对此没有兴趣。

所以,我们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推出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方言节目,切不可跟风而上,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J].现代传播,2005,(1).

[3]牛光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J].齐鲁艺苑,2006,(2).

[4]蔡敏.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当代电视,2004,(11).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6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首先,主持人可以借助方言的平民化、口语化特点,在节目中把自己置于一个与普通受众平等相处、诚恳相待的位置,向受众传递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从而使受众很自然地感觉节目主持人就是自己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一员,好像就是邻家房子里走来的熟悉的邻居。这样,主持人就通过方言的运用把自己与受众关系“邻居化”了。它可以使主持人更轻松、更自然地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次,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使用方言,还可以美化口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第三,使用方言可以赋予主持人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组织语言的能力是主持人表达的关键。主持人能否做到“想着说,说着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词汇“仓库”的丰富程度。方言中包括着丰富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词汇。而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离开其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所操方言以外的所有方言、外国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所以总有一部分包藏在母语状态下的思维珍珠被普通话的大筛子所遗漏。”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想到某个意思,但用普通话却没有法子表示,不能充分表示,或者表示起来很累赘生硬,而运用方言俗语就能把“被遗漏的珍珠”拾回来,活现其中的特殊色彩、特别情境。主持人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进行表达,就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主持节目来会更自信、更灵活、更贴切。

四、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应该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

从长远来看,方言节目主持并非我们所期望的播音主持艺术主流。毕竟,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人才流动的加速,方言主持应被视作一种“夕阳电视主持艺术”,发展前景并不广阔。目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盲目发展方言电视艺术,令人堪忧。以方言主持节目,致命的弱点是它的非普及性,也即方言节目一般只限于当地观众收看收听,特别是完全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类节目的受众就更加有限,从而使方言主持的受众具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当地受众会倍感亲切,追捧有加,而外乡人则对此没有兴趣。

所以,我们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推出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方言节目,切不可跟风而上,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J].现代传播,2005,(1).

[3]牛光夏.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J].齐鲁艺苑,2006,(2).

[4]蔡敏.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当代电视,2004,(11).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7

一、方言电视节目现状

我国方言电视节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开播的方言节目,例如2006年12月8日开播的第一个经广电总局批准的方言频道———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⑤;另一类则是未经有关部门许可而播出的方言节目,例如方言电视剧《士兵突击》等。有关部门所要限制的是后者,本文将要讨论的也是这类节目。显然,这类节目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的方针相龃龉。我们认为法规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还是可以从学术角度对这类节目进行探讨的。从节目形态来看,方言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综艺,方言电视脱口秀、方言电视栏目剧⑥、方言电视译制片、方言电视剧等节目。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有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有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等,方言电视脱口秀有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方言电视栏目剧有辽宁卫视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方言电视译制片有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方言电视剧有《孽债》等。因为方言电视新闻和方言电视剧是方言电视节目中的两大亮点,所以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类节目。我们先来介绍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最早在地方卫视播出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当属湖南卫视2004年改版后的《晚间新闻》⑦。《晚间新闻》中的记者并不出镜,而是让新闻当事人用各自的方言来讲述新闻,于是湘方言、上海话、东北话……应有尽有。同年,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推出了一档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该节目采用杭州话播出,语言犀利风趣。《阿六头说新闻》仅用5周时间就登上了杭州地区收视率排行榜(位列前四名),后又在两个月内升至榜首,而后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0%至12%以上的高位⑧。该栏目被认为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收视的奇迹。地方电视台群起而效之,据说当时曾有20多家媒体到《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组取经。此后,广州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日日娣》(2004)、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2004)、无锡电视台的《阿福聊斋》(2004)、宁波电视的《来发讲啥西》(2005)、齐鲁电视台的《拉呱》(2005)、昆明电视台的《我挨你说》(2006)、吉林卫视都市频道的《说实在的》(2007)等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陆续开播。一时间,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我们再来介绍方言电视剧的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荧屏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扮演领袖的演员为追求形似而模仿各位领袖的方言。而后,又有了吴语版的《孽债》、重庆话版的《傻儿司令》等各种题材的方言电视剧。近年来,随着《士兵突击》、《武林外传》、《我的团长我的团》、《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的热播,“方言”成为一些电视剧吸引观众的看点。

在方言电视剧热播的同时,领袖题材电视剧中的伟人却逐渐开始说普通话了,例如《中国1945重庆风云》电视剧中的、、等都说普通话。这或许是迫于卫视禁播方言电视剧的压力,或许是编导认识到了方言电视剧的局限性。同时,还有些编导采用了折中的策略来改良方言电视剧,即将电视剧中的方言语码⑨改为普通话语码,而将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点缀在普通话语码之中。例如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盘龙卧虎高山顶》这两部电视剧以普通话为主要语码,同时保留了山西、陕西话中的个别方音及土语词,比如剧中把“我”都读成了〔η〕。我们听到这些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一带。尽管,这种改良仍然不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因为使用了“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是,相对于方言电视剧而言,还是有了很大改观。从语码使用的情况来看,在方言电视节目中,既有使用单一方言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齐鲁电视台用济南话制作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拉呱》(2005);也有综合使用多种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该剧中能够大致确定的方言口音就有20多种⑩。据调查,公众感觉在影视剧中最火的方言依次是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陕西话、河南话、山东话、天津话、湖北话、上海话和唐山话瑏瑡。

二、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

十余年来,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潮起潮落。目前,不仅没有退潮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缘自法规与现状之间的矛盾。2000年10月31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规,其中第12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该法规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但是,在该法规实施之后,仍然出现了前文所描述的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剧等方言电视节目热播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在2004年10月18日、2005年9月10日和10月8日三次发出通知,重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得使用方言瑏瑢。2009年7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强调说,电视剧(除地方戏曲片外)要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领袖题材、少儿题材的电视剧以及电视专题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瑏瑣。2010年6月,广州市政协就提升广州亚运会软环境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2011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方言电视节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先来看业界的反映。有编导认为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并表示将正在拍摄中的方言电视剧制作成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也有导演、演员大呼遗憾,例如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导演束一德明确表示将继续用方言拍摄续集。而由他执导的方言电视剧《傻儿司令》获得了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这些奖项表明了业界对这两部方言电视剧的肯定。在2004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评选的“全国百佳栏目”中,方言电视节目《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越策越开心》和《阿六头说新闻》都榜上有名瑏瑥。

在“撑粤语”活动中,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栏目主持人陈扬(2010)在微博上呼吁广州市民参与市政协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一起来捍卫粤语瑏瑦。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2010)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瑏瑧我们再来看学术界的论争。邵培仁、李雯(2004)瑏瑨认为,媒体应该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发挥推广普通话的示范作用;在广播电视中使用方言不仅消解了大众媒体的语言示范功能,而且还将非方言区的受众排斥在外;保护方言不宜使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媒体。《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影视剧语言状况”部分的作者张军(2010)指出,热衷于方言秀的影视剧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内容,带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轻喜剧色彩,但若演变为“为方言而秀方言”就值得商榷,要“杜绝与《国家语言通用文字法》规定不相符合的现象”瑏瑩。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陈章太(2010)认为,要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推广普通话的形势,宏观地把握影视剧中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至今,普通话使用能力和认同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广普通话需要影视剧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瑐瑠。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游汝杰(2010)则更赞同“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提倡将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瑐瑡。而蔡尚伟、王淑萍(2006)则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广播电视固然有推广普通话的使命,但也有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他们甚至认为方言节目不失为保护方言的一种载体瑐瑢。学者梁文道(2010)指出方言和普通话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影视作品中也是这样。语言的选择与商品的供需关系是一样的,有需求就有引入的必要。如果不让方言进入重要的平台,那么就会间接地催生地域偏见和阶层歧视,久而久之甚至还会导致方言的消失,如此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瑐瑣。最后,我们来看民众的意见。2005年以来,上海人表示出对“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于是掀起了“保卫上海话”、用上海话播新闻的浪潮。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新闻社区进行过一项关于方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557位被调查者中,52.2%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乡情怀;62.0%的人认为影视剧人物说方言更真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35.2%的人认为影视剧开始更关注民众生活的参差多态;34.5%的人认为说方言更传神,同时也打破了过去普通话一枝独秀的状况瑐瑤。2010年,广州市政协针对“增加普通话播音时间的建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者占20%,反对者占80%25。2011年7月11日晚8时,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节目进行了“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吗?”的调查,不到半个小时,五千多观众投票说“是”。接着,广州、香港先后爆发了“撑粤语”事件。7月16日和25瑐瑥日,广州市民在街头举行了“撑粤语”游行;8月1日,香港也发生了游行活动。“撑粤语”由网上舆情变成了街头行动瑐瑦。但是,也有市民对此表示质疑,广州市民张洁敏问道:“推普当真就等于要灭亡白话,当真就是当尽灭广府文化吗?这里面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吗?”瑐瑧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目前尚无定论。正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所说:“争论并未停止,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把握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语言多样性、受众需求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我们在把握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受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尊重传播及艺术创作规律,这样才能处理好普通话节目与方言节目的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现代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七大方言。普通话与方言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话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语。普通话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养分。事实上,有些方言词语已经进入到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中了,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初版中,编者曾将“浴缸、眼屎、老板、扯淡”等词标注为方言词,但是在1996年的修订版中,编者就不再将这些词标为方言词了瑐瑩,这说明它们已经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之中了。普通话从方言中所吸收的不仅仅是词汇,还有语法结构,例如“V+掉+了”(如“输掉了”)结构就来自吴语的“输脱哉”。普通话的语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只不过其中的轻声、儿化比北京音要少些罢了。同时,我们还认为方言是不可能为普通话所取代的。虽然,推广普通话的势头极其强大,以至于有些方言区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讲家乡话了,甚至还有人担心方言濒临灭绝。然而,据“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并没有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萎缩,甚至在部分地区还有增强的趋势”瑑瑠。例如在河北,2000年能用方言交谈人数的比例为81.81%,2011年上升至86.31%瑑瑡。据作者说,这是因为人们有了保护方言的意识。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的方言可能会逐渐消失,而新的方言却还会不断出现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地域变体将会不断产生,川普等地方普通话就是很好的例子。普通话与方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共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同意“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的提法。但是,我们并不赞同将方言限制于私人场合的倡议。对于其他场合究竟是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这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方言电视节目。

对于方言电视节目,我们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传播及艺术创作等规律以及方言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来考量。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要实现传播信息、娱乐、消遣等功能,在语言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量让受众都能够听得懂。在这一点上,普通话的确具有极大的优势,它冲破了方言的阻隔,让不同方言区的受众都能够听懂、看懂电视节目。而方言电视节目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将方言区以外的受众排斥在外。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孽债》在推出了吴语版后,又制作了普通话版。同时,用普通话制作的电视节目还满足了部分受众学习普通话的需求。据调查,看电视听广播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瑑瑢。然而,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听得懂,更不仅仅是以此来学习普通话。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也是现代大众传播出现分众化、窄播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分化、技术的进步和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大众传播开始向分众传播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进步”瑑瑣。“人们一般认为,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分众到小众,直至一对一的传播,是大众传播或者是传播发展的一个趋向。”瑑瑤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从多点到多点、体现出不同的差异及对个性的尊重。分众化的传播趋势决定了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合理性。对方言区的人来说,收看方言节目,觉着亲切,觉着过瘾。正如沪语电视情景喜剧《新老娘舅》的制片人尹庆一所说“毕竟老百姓离开了上海话,连有些意思都表达不清了。”瑑瑥又如,对重庆人来说,看普通话版的《傻儿司令》、《山城棒棒军》,犹如喝白开水,重庆人特有的幽默、机智荡然无存。这主要是由于方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折射出浓郁的地域文化。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8

为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切实加强我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方言类节目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7号)、《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8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28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广播电视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要充分认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传播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履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八条的有关规定,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应当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六条、《**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二条的有关规定,省内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如确需开办以方言为主要播音用语的新闻、专题、谈话类、咨询服务类和自行创编的栏目剧、情景剧(不含地方戏剧、曲艺)(以下称方言类节目),应经市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四、申请开办和播出广播电视方言类节目,应以“控制总量、规范管理”为原则,并遵照以下要求:

(一)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开办以地方方言为主要播音用语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

(二)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时政、综合与重要专题新闻节目,不得使用方言播出。

(三)省、市电视台少儿频道不得开办方言类新闻节目,其他各频道的少儿类节目不得以方言作为主要播音用语。

(四)根据我省方言的实际情况,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原则上不开办方言类节目。

(五)杭州、宁波、温州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方言类节目总数应控制在6档以内,其他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方言类节目总数应控制在4档以内;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新闻综合频率、频道原则上不开办方言类节目。

(六)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方言类节目数量,广播和电视分别不超过1档。

(七)方言类节目不安排在黄金时段(电视19:00-21:00、广播6:30-8:00、11:00-13:00)播出。

(八)每档方言类节目每天播出的时间总量不超过半小时(不含重播)。

(九)同一播出机构所辖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方言类节目,应合理安排布局与结构,并错时播出。

(十)方言类节目应以当地通用性方言为播音、主持用语,不使用外地方言或本地局部非通用方言作为主要播音、主持用语。

(十一)电视频道播出的方言类节目,应配上规范的汉字字幕。

(十二)方言类节目要严格遵守宣传管理的各项规定,对方言中夹杂着的一些庸俗、消极和低级趣味的词汇要加以鉴别和处理,防止节目语言及节目整体品格流于庸俗和低俗化。

(十三)对方言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参照执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广电总局第26号令)。

五、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使用方言进行频率、频道节目的整体包装。

六、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随意将影视剧中的普通话配音改编为方言配音,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七、非方言类节目中,不得以交替使用普通话和方言的混合语作为主要播音、主持用语。

八、普通话版的栏目剧或情景剧中,不得以方言主持配开场、结尾和中间点评。

九、广告节目原则上不使用方言播出。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9

在我国,中西南方言区的代表节目有《天府食坊》、《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等;湖南地区的代表节目《越策越开心》、广州地区的方言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分别是粤方言、吴方言和江淮方言电视节目。苏州方言电视节目的诞生与发展近年来,苏州电视节目异军突起。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连续七年保持历史高位,在全国城市电视台经营总量和收视份额排名第一,在业界被誉为“苏州电视现象”。在辉煌业绩的背后,苏州电视方言节目功不可没。目前,苏州电视方言节目有《天天山海经》、《民生在线》、《李刚评话》、《施斌聊斋》。《天天山海经》说家长里短,谈市井新闻;《民生在线》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城市、社区、市民的各个生活层面;《施斌聊斋》是脱口秀的方言节目。追溯苏州方言电视节目集群的兴起,要从2002年研究起。

当时,民生新闻席卷全国,各省市都有类似的节目出现。2003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一档全新的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阿六头说新闻》涉及到百姓的医疗问题、环境问题、文化生活以及动物植物等趣事轶闻,受众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对他们来说,感兴趣的便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苏州电视台的《民生在线》节目的改版灵感就是从此节目中学习得来的。作为苏州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的主打新闻栏目,《民生在线》从2008年开始,以苏州方言播报新闻的形式,在新闻中加入评话元素,注重本土新闻和评论,把民生新闻做深做细做透。

在注重贴近性和服务性的基础上,《民生在线》不断改版升级,加强子栏目建设:《闲话苏州》,鞭挞社会假恶丑,弘扬人间真善美;《燕燕做媒》,有缘千里来相会,燕燕帮你来做媒;《民生关注》,加强民生热点的组合报道;品牌活动“民生温暖行动”和“民生社区行”深入万户千家。《民生在线》改版之后,收视率不断提高,带来了收视群的进一步扩展,一些苏州年轻人和不懂苏州话的观众在字幕的帮助下也看得懂,这个节目也成为他们学习苏州话的一个平台。继《民生在线》之后,苏州电视荧屏上《天天山海经》、《施斌聊斋》等节目也陆续走红。苏州方言电视节目的分化及原因分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兴盛,苏州电视方言节目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观众审美疲劳也有一定显现。一些节目呈现出收视率高位震荡下行的态势。以《天天山海经》为例,该节目播出时间在每晚6点到6点半,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市民们普遍处在刚下班回到家的状态,打开电视机,一边忙活着晚饭,一边“收听”是很不错的选择,但这档节目起先是没有字幕的纯方言类节目,也就是说,不懂苏州方言的观众光靠“听”是听不懂的,这就造成了收视障碍。而且这档节目以民生为主要背景,播出的内容大抵都是百姓生活中的琐事,相比于年轻人,更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电视方言节目范文篇10

一、方言电视发展轨迹概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始播放马三立等人的方言相声节目,这或许可以认为是方言电视节目之滥觞。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开播后,语言类电视节目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的方言相声、小品成为春节联欢晚会连续二十几届的必备节目。在方言相声、小品风靡大江南北之际,方言电视剧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风生水起。早在1982年,宋学斌导演就拍摄了方言剧《人与人不同》,真正广为观众喜欢和认可的是1989年到1994年由刘德一主演的《凌汤圆》、《傻儿师长》〔1〕。从此大江南北,刮起了地方方言电视剧的创作风潮,涌现出如吴语方言剧《孽债》、粤语方言剧《外地媳妇本地郎》、闽南语方言剧《厦门新娘》。而北方方言区更是不甘寂寞,相继创作出具有赵本山特色的东北方言喜剧《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等。1994年重庆电视台开播了《雾都夜话》栏目,开创了我国栏目剧播出的先河。《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在苏州研讨会上发言时说,重庆百姓在这档栏目中用自己的方言来叙述重庆人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具有“形态生活化”、“题材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境真实化”和“观众参与性”等“五化一性”的特点。随后国内众多地方台也迅速开办了方言栏目剧,涌现出像重庆时尚频道《生活麻辣烫》、陕西都市青春频道《都市碎戏》、湖南卫视《爱情魔方》、浙江影视娱乐频道《本塘第一剧》等在当地具有极高收视率的优秀方言栏目剧。从全国影响力来看,北方方言剧远胜于南方方言剧。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四川方言、东北方言都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因此《傻儿师长》、《马大帅》等北方方言剧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广泛欢迎。而吴语、闽语、粤语等方言剧由于与普通话有着极大的差异,非本方言区的居民基本听不懂,因此这些方言剧只能在各自的方言区内小范围流行。

21世纪以来,国内涌现出多档方言新闻节目,方言电视新闻将方言节目推上了大雅之堂,方言节目由边缘迈向主流。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吴语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开播,2004年2月2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粤语新闻节目《新闻日日睇》开播,2007年5月12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新闻节目《新闻相拍报》开播……一家电视台所播出的新闻节目代表着这家电视台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因此,许多电视台都把新闻节目作为立台之本。但是随着央视和众多省台不断扩充频道,不断提高覆盖率,加上网络视频的夹击,城市电视台的观众市场不断受到挤压,没有一家城市电视台敢在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报道上与央视抗衡,至于本省新闻,城市电视台与省级电视台相比,也是相形见绌。在竞争惨烈的题材与观众争夺战中,城市电视台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城市的民生新闻和本城市的地域文化,方言逐步成为城市电视台的制胜法宝。

在方言电视步入大雅之堂后,方言综艺节目将方言电视推向了高潮。2002年5月24日湖南经视综合频道推出方言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这是一档娱乐脱口秀栏目,通过影片桥段剪辑、短剧、方言笑话、音乐演绎、访谈等各种形式组合成一幕幕笑料频出的场景,将快乐和轻松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获得内心愉悦和身心放松。栏目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获得了湖南观众的热捧,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连年获得全国电视百佳及全国电视节目评比综艺类一等奖。2008年的除夕夜,厦门卫视携手台湾中天电视、马来西亚Astro频道在海峡两岸同步播出了全球第一台闽南语春节联欢晚会《2008欢喜大围炉》,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晚会汇聚了两岸一线影、视、歌综艺明星,并由张菲、胡瓜等台湾综艺天王担纲主持,受到两岸闽南语区众多观众的喜爱。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合法的方言电视综合频道就是于2007年5月12日开播的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该频道拥有12档自办栏目,几乎囊括了当前方言节目的所有节目形态。从方言曲艺节目转播到方言电视剧、方言栏目剧、方言新闻、方言综艺节目,电视工作者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基本摸索出了方言电视节目的制作规律,而且也培养起稳定的收视群体。方言电视综合频道的开办可视为是众多方言电视的集大成者,标志着方言电视的节目策划能力、题材资源挖掘能力、节目制作水平已经基本成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于2009年除夕夜推出的方言综艺节目《五世同堂———2010年两岸闽南人春节晚会》,讲述泉州一个大户人家老太君在虎年正月初一过百岁寿辰,其子孙从台湾、东南亚、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等地赶回泉州老家为老太君贺寿拜年。晚会采取音乐情景喜剧的方式,由闽南语频道音乐选秀栏目《唱歌拼输赢》选拔出的优秀闽南语歌手演绎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或劲爆热辣、充满时代感的闽南语流行歌曲,穿插展示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等传统曲艺瑰宝。整台晚会形式上紧扣泉州文化,主题上切合泉州海外交流密切,拥有众多海外华侨,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的历史事实。在方言电视风生水起的同时,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要求规范广播电视中方言播音的使用,目的在于降低方言电视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负面影响。然而,方言电视仍然丝毫不减迅猛发展的势头,究其原因,除了地方电视台应对市场竞争刻意推动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其深层次的地域文化价值加以探讨。

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征

学界一般把我国汉语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毫无疑问,中华文化蕴藏于神州大地各个区域的地域文化之中,由众多的地域文化副区相互融合,通过几千年的涵化和同化而形成现在的中华文化样貌。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最基本单位“文化特色”组成文化丛,而某一地域的几个文化丛就构成了地域文化区。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2〕。王会昌〔3〕根据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区划分为12个地域文化副区,即关东文化副区、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中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淮河流域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荆湘文化副区、鄱阳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岭南文化副区、闽台文化副区。从中可以发现七大方言区基本与王会昌先生划分的文化副区相对应,例如,北方方言区囊括了关东文化副区、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中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淮河流域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七大文化副区,而闽语方言区则与闽台文化副区完全对应,粤语方言区与岭南文化副区基本符合。由此可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表征之一。吉首大学罗康隆〔4〕在考察民族语言的特性时认为,语言对一个民族来说,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性和综合表征性。民族和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其对应关系却始终不变,民族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某一民族的任何阶层、任何年龄、任何经历的个人,只要他一开口说母语,立刻显露其民族种类,民族语言具有完整的外露性;一个民族的母语综合进了该民族的其他文化特点,外族可以通过研究语言而转达出该民族自我认知的全部特点,民族语言具有综合表征性。罗康隆强调了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他对于语言和民族关系的论断,其实也适用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某一个地区所使用的方言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如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汉人迁入闽南地区,经过17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南迁汉人所使用的中州古汉语的大多数词语、语音、语法结构仍然保留于现在的闽南语中;在北京,广东人或福建人,只要一开口说粤语“炖母鸡(对不起)”或闽南语“歹势(不好意思)”,北方人立即可以判断其来自广东或者福建,这说明了方言也具有完整的外露性;闽南方言里的“五脚忌(走廊,音译自马来亚语gokhaki)”、“雪文(肥皂,音译自马来亚语sabon)”、“番婆(娶自海外的妻子)”体现了闽南地域文化浓厚的海洋特色,客家谚语“与其街上卖嘴巴,不当(不如)田野提粪叉”体现了客家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这些都说明方言具有综合的表征性。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见证者。方言是一个地域长期稳定使用,能够直接表露和综合表征当地文化特点的语言变体。方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工具,方言的保护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每一种方言都融汇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北方方言里渗透着中原文化,粤语蕴藏着岭南文化,而闽语则表征着闽台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华夏大地众多地域文化和谐互动、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众多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离不开方言的保护、传承、发展。

三、方言电视与地域文化———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为例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征,方言作为播音用语来使用深深影响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嬗递。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在外部市场竞争与内部地域文化滋养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创作出各种方言节目,方言电视已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方言电视将方言作为播音用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每一个普通观众,赋予了方言“公共用语”的身份,提升了方言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提升了该地地域文化的社会地位。闽南方言是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中原官话,闽南文化是该时期的中原正统文化,是全国各地地域文化的优秀代表。泉州是中原汉人迁入闽南的第一站,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最主要的两个分支之一。在泉州这片土地上形成泉州方言的同时,形成了泉州文化。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5〕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闽南方言保留着上古、中古语音,闽南语古词汇中记载着闽南乃至中原汉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要了解、研究和保护闽南文化,研究和传承闽南方言是最为便捷的途径。泉州方言的形成和演变,深深打上了泉州这个地域特殊地理环境的烙印。由于处于对台前线的特殊地理优势,泉州电视台率全国之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许可开办了全部使用方言播音的闽南语频道。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合理嬗递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言电视传承地域传统文化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在外部形式上提升了闽南语在泉州的社会地位,使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更爱说闽南话。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和主要内容的方言栏目如《泉州第一炮》、《咱厝戏台》、《闽台戏棚》、《魅力闽南》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

1.泉州乡土活教材———《泉州第一炮》闽南语频道立足闽南文化,制作了轻松活泼的谈话节目《泉州第一炮》,取材范围涉及泉州市区和各个县市的名胜古迹、民间传说,泉州传统民俗、民间信仰。自开播到现在《泉州第一炮》已经播出500余期,对泉州地域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一些介绍。例如第1到第12期《泉州方言遇着(到)的传承危机(一至十二)》揭示了泉州方言的使用状况以及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传承危机,归纳了已经消失的市井叫卖声,总结了经常被说错的家族称谓;《泉州的姓氏堂号(一至九)》梳理了泉州几大姓氏的迁徙源流和发展脉络;《泉州老街古巷系列》较为全面地讲述了泉州几大老街北门街、东街、西街、中山路、涂门街、新门街中的名人典故和历史遗迹。《泉州第一炮》栏目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泉州乡土文化的活教材。

2.演绎千年戏曲瑰宝———《咱厝戏台》与《闽台戏棚》闽南语频道播出的《咱厝戏台》、《闽台戏棚》将泉州保存千年的隋唐宫廷雅乐———南音,以及原本盛行于宫廷后随逃难士族传入民间的各种中古戏曲种类,如北管、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打城戏、布袋戏等曲艺瑰宝搬上了屏幕,并且加以解析,培养了一批传统曲艺欣赏受众。《咱厝戏台》是一档戏曲欣赏栏目,该栏目由主持人介绍和戏曲欣赏两个板块组成,其创办宗旨是让观众感受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以及千年古乐南音等泉州古老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有时还会介绍一些国内其他剧种,吸引了一批中老年戏迷和南音迷。通过字幕和主持人解说,介绍南音名曲,或者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中的经典片段,将这些传统曲艺当中的相关欣赏常识、艺术特色传递给观众,对于培养传统艺术欣赏群体有积极的作用。《闽台戏棚》被定位为戏曲欣赏栏目,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窗口,展示两岸戏曲精华的舞台。这档栏目定位准,目标远大。不足之处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这档栏目仍然没有成立栏目组,到目前为止播出的戏曲节目主体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录制的。但是这档栏目的开播,为展示两岸戏曲精华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传承闽南文化和建构两岸文化新认同也是一个积极地尝试。

3.再现独特人文景观———《魅力闽南》《魅力闽南》是闽南语频道新闻栏目《新闻相拍报》的一个小专题板块,主要报道泉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当下正在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闽台文化交流的相关新闻。如在2008年8月6日即七夕节的前一天栏目组到南安市一户农民家里拍摄他们制作七夕节传统贡品———糖粿的全过程,做了关于七夕节民俗活动《七夕揉糖粿,甜蜜凹中盛》的专题报道。以新闻的形式来报道民俗活动,关注闽南文化,对于引导民众关心闽南文化、弘扬闽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言电视培育地域流行文化

电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在家里看电视已成为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极易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电视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学者高宣扬〔6〕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尚、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流行文化已经成为观察和分析社会变动的一个重要指针和关键因素。流行文化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一句富有创意的网络用语、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很容易在人们口中流行起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是闽南语流行音乐选秀栏目———《唱歌拼输赢》,这档栏目通过唱歌打擂的方式来选拔优秀闽南语演唱歌手。经过两年多的运作,该栏目已经在泉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学唱、演唱、比唱闽南语歌曲的热潮,挖掘了一批优秀的闽南语流行歌手,发现了一批闽南语流行歌曲作词、作曲者。这些歌手和词曲作者,引领着闽南语流行音乐的演唱和创作热潮,推出了一批反响很好的原创作品,为泉州大地培育了演唱和创作闽南方言流行歌曲的文化氛围。《唱歌拼输赢》栏目每周的PK比赛,推动着闽南地区方言流行歌曲的勃兴。除了《唱歌拼输赢》这档音乐选秀栏目为泉州培育了闽南方言流行音乐演唱和创作的文化氛围之外,《泉州第一炮》、《新闻相拍报》等栏目经常使用的一些方言俗语也在泉州大街小巷不绝于耳,成为了许多老百姓的口头禅。可以说,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从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两个角度来践行其“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相亲”的频道宗旨,这些尝试是积极而且有成效的,有力地推动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嬗递。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由于闽南语频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播出的节目中也有不少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内容。此外,因为人力、物力等限制,从节目的艺术水平来看,当前闽南语频道对闽南文化的挖掘还是相对粗糙、简陋和低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