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9:50:25

德育教师

德育教师范文篇1

关键词:IPQ;德育教师;素养追求

IPQ育人模式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推出的2009年教改实验项目,“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英文是IndividualizedVocationalEducationFocusedonImprovingProfessionQuality,简称IPQ教育模式。IPQ可以用“1+X”来表达。“1”指一个核心,即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X”指多元化的发展路径。“1”是以专业为依托,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基;“X”是兴趣、爱好、特长、强项等,是开辟学生职业生涯新境界的利器,是促进学生事业更好发展的翅膀。[1]IPQ育人模式的推行需要包括学校、部门、教师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努力,其中德育教师就是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因而在IPQ模式中处于核心的核心地位,IPQ对德育教师的要求标准也就区别于一般德育教师。

一、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标准

IPQ育人模式需要德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全人的观念、专业的素养、改革的热情和科研的根基。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标准。(一)与IPQ文化相契合的师德素养。IPQ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些个体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因此,德育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以“若水”文化为基础,培养“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习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念,认识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润物育德,提升师德素养。(二)与IPQ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素养。IPQ要求德育教师能够利用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成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创建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并吸引学生参与,进行素质拓展,将“1”化到“X”中;了解专业、走进专业,在德育教学中贯穿专业素养的培育,将“X”融入“1”中。(三)与IPQ发展相促进的教科研素养。IPQ模式要求德育教师也要向着“双师型”教师发展,本着“贴近学生专业”的原则,探索专业特色、挖掘专业中的育德点,搜集专业中的德育素材,思考专业教学对德育的影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总结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实然状态

由于对IPQ模式的不理解或个人认识的不到位,现有的德育教师并不能达到应然的状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重知轻文:没有文化的德育教学。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思想概论》等内容,涵盖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心理、国情、时事等知识。因此,不少德育教师将自我定位为“思政教师”,认为其教授的是“知识”,影响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而非“道德”,于是采用了灌输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德育课演变为说教和训导,严厉刻板、道貌岸然的背后是文化枯竭的恐惧,全然忘了“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若水文化以及该文化对人的推崇。(二)重纲轻人:没有变通的德育教学。教学固化、不愿变通。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多数德育教师照搬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目中有纲却无人,脱离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职业和专业的关注与融通;在教学内容上,多数德育教师只关心教材的内容是否完成,一个教案/课件用终身,全然不关注不同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更不会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补充有时代性、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德育教师常采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方法,但实质上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情境与学生的职业情境不相关;在教学手段上,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的信息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也只限于PPT、音频、视频的播放,缺少对共性问题的统计、对个性问题的挖掘。总之,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德育教师们乐于在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单向陶醉,本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无法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仅沦为“客体”,甚至被物化为“物体”。(三)重术轻道:没有根基的德育教学。德育课内容广泛、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各种公开课、教学比赛中,德育教师热衷于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课堂或很现代、或很热闹、或很煽情,看似改变了“一言堂”的枯燥性,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属性,教学浮于表面、不追问“术”之后的“道”之意义,远离学生的发展,不去想这节课在学生职业乃至人生发展中的价值。

三、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素养追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也应以此为目标,追求自身的素养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素养提升。(一)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师德素养。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修炼出“善利万物”的能力和境界,有避高趋下的谦逊,有奔流到海的追求,有刚柔相济的能力,有海纳百川的大度,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更有洗涤污淖的本领,方能以“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为宗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在文化中生活,融于文化、过有文化的生活。师生共同在文化的濡染中形成文化,在道德的惯习中形成道德,如此才能为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基础。(二)努力走向双师,提升专业素养。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有自己的个性,并以自己的个性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须树立纵横交错的教学理念,即纵向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期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为学生构建适合的德育课堂。横向上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场域,运用专业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乃至区域文化对学生进行多重熏染;树立全人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专业资源融入德育教学,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学模式,做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师;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种竞赛以提升专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学习素养、专业素养等“X”素养的形成;深入分析德育课程的内在联系,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德育教学课程与岗位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的筛选、侧重以及覆盖问题,多维度、多方向地对已有课程内容重新组织设计,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促进关联知识的综合化。密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学科跨界课程,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获取不竭动力,提升科研素养。教科研是教师和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育人模式下的德育学科要实现“学科教学”向“德育教育”的转变,以学生个人素养提升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必备品质、关键能力的提升。德育教师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就业需求以及实际状况,立足学生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如通过模拟情境设置,在体验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通过矛盾冲突引入,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价值澄清;通过活动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力,体现德育教学的生动性、鲜活性、针对性、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德育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紧扣时代脉搏,对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做到由知及文、由纲及人、由术入道,掌握IPQ模式下的育人规律,以师德素养为目标,以专业素养为框架,以科研素养为基础,达到IPQ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德育教师范文篇2

一、生活德育呼唤生命型德育教师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种德育范型。与知性德育相适应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课程及教学,生活德育的实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出现。

1.从德育目的来看,生活德育改变了以往培养“伦理学者”的教育目的,而转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说生活德育不再是为知识而知识。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单纯以传授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思维训练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无法实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这就要求出现一种与知识型德育教师迥异的教师来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师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2.从德育课程来看,生活德育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是以儿童生活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课程的,课程中洋溢着儿童生活的气息。这种课程设计要求德育教师俯下身去倾听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教师才能驾驭新的德育课程。

3.从德育教材来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教材只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个切入口,仅是为儿童提供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4.从德育课堂上来看,生活德育的课堂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一个动感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情意的世界。在这样的德育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以“全人”的身份出场(鲁洁语)。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要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来把握。知识型德育教师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难以驾驭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

那么,生命型德育教师究竟是什么形象呢?生命型德育教师有哪些特质呢?

二、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基本形象

1.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师。这里所指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不仅指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的生命,还要尊重、关爱自己的生命。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关爱的人,怎么能关爱他人的生命呢?自爱是道德的源头,一个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老师才会去爱学生,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好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和风采。德育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命的引领者,更应该是珍爱生命的人。

2.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关怀和提升学生精神生命的教师。人的生命具有二重性,即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德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肉体生命,使其在学校中不受到人身伤害,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德育教师只关注精神生命的认知层面,给予了学生大量的知识,却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德育作为一种育人活动,要求德育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因为精神生命的完善与否,是人之为人更显著的标志。德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要求德育教师自身必须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才能够将学生带入“动”的状态中,让学生的情感、思维、语言、身体都动起来,打开记忆的闸门,在回忆、叙说、聆听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道德,也就是说,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教师,才能“创造”出迷人的德育课堂。

4.生命型德育教师是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包括教师善、教师公正和教师责任感。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会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境界,即教的不是书本里的现存的事实知识,而是一种在书本里无法言说的人生智慧。学生一旦形成了教师和他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对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命境界就会更加高尚。

5.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具有教育教学智慧的教师。“智慧是个体在知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灵活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教育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件、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教育教学智慧是任何一个现代教师都必须具有的素质,教育教学智慧对于德育教师尤为重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很难预设学生的状态,只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并引入德育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

6.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勇于创新,持续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教材,只是教学的切入口,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的平台。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生命型德育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中提炼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那样的德育课将会索然无味。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也暗示德育课堂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是真正的德育课教学。创造性是对生命型德育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只会是意义不完整、没有生命的符号体系。

值得说明的是,生命型德育教师并不是知识型德育教师的对立面。生命型德育教师也不是不要道德知识的教学,而是看把道德知识的教学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与知识型德育教师相比,生命型德育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更注重创造新的精神生命。因此可以说,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对知识型德育教师的一种超越。

三、生命型德育教师形成的内外机制

生命型德育教师作为迥异于知识型德育教师的一种新型德育教师,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各种力量相互配合,才能推动生命型德育教师的诞生。

1.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师培养模式。传统的德育教师的培养归口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训练中,政治、经济、哲学理论课占主导地位,而关于道德哲学、品德与德育心理、德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训练很少。这一培养模式背后的假设是:德育课程的学习等同于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德育教师也是以传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思维训练为己任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殊不知,德育是成“人”之学,德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因此,国家应加强大学教育学院(系)参与师资培养的力度,加大对“准德育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训练,增加“修身养性”的通识课程。此外,师范院校要开设新的专业,培养专门小学德育师资。

2.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竭尽所能清除阻碍生命型德育教师诞生的不利因素。

首先,德育教师在学校的边缘化地位,阻碍了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形成。学校要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师的地位,这是生命型德育教师诞生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考试主义和知识至上的主流文化的控制,德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名义上的高位,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常被任意删减的低位。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德育课教师被边缘化,成为学校里最不受重视的教师群体,是学校的“次等公民”。这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要切实提高德育教师的地位,使其与语文、数学、英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去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去影响另一种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身份,以平等的一员走进学生的生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成长。

德育教师范文篇3

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立于教育的根本、优先地位。又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全体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还是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无论是从教师发展还是从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关注全体教师专业化的德育层面。

德育教师或者德育主体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形态,即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平常说的、明确承担着德育使命的“德育教师”是指前者。近代以来,尽管我们认为“没有无(道德)教育的教学”,德育主体仍然实现了分化,出现了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或狭义的“德育教师”)和似乎是“非德育工作者”的德育主体。德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历史条件:一个是义务教育出现后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教师,因而出现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内涵于其中;另外一个是近代学科知识积累、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对专门负责伦理道德、政治或公民教育的“科任教师”等特殊教师群体的现实需要,因此也就出现了对他们的特定的专业化要求。

在我国古代教育活动中,教育即德育,所以全部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教师,德育主体只有一种形态。受社会发展、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统中慢慢形成了相对的分工,出现了德育学科的专职教学人员、咨询辅导人员和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等,与“非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存在。

这一分化意味着社会发展提出并事实上开始肯定这样一个命题:德育工作有值得专门关注和研究的必要,德育具有特殊性,因此德育主体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当然,这一分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比如,专门德育容易导致德育过程中的强制“灌输”;人们往往会将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推到德育教师身上;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容易被狭隘地限定为某些教育工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进行的专门课程与活动,等等。分工明确反而造成了忽视德育责任、惯于集体性模式而忽视个性化影响的后果。

但社会发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美国等国走过的路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美国一些地区曾经否定直接德育,废除专门德育课程及其教师,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德育理论界和学校德育实践开始反思自己的德育问题,许多人开始将大量的青少年品行问题归结于学校正面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被严重“边缘化”了。到上世纪80年代,品德教育(CharacterEducation)运动兴起,美国人又开始重新认可直接德育、专门德育课程的必要性,目前有2/3以上的州已经加入了品德教育运动。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圆圈蕴含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社会发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三种德育形态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

中国和全世界都只能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学会更周全地考虑问题:不是不要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师,而是如何实现各类课程的分工与协作、专门的德育教师和所有教师的全面德育合作,我们应该提倡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当前这一问题思考的重点在哪里。

德育作为教育目的还是作为教育任务

有学者认为,将教师分为“德育教师”和“非德育教师”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观念上将德育视为教育的具体任务而非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是具体任务,就必然有分工,就会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只有他们才管德育,其他教师只管教学就可以了。如果德育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所有教师都有德育的责任,大家就自然都是“德育教师”了。

上述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将德育看作任务也是现实工作的需要。比如,数学老师固然也有德育的任务,讲求师德、“渗透德育”、注意隐性课程对儿童品德成长的影响等义务,但希望他放下数学课,专门将一个道德或者政治课题系统地讲深、讲透是困难的。所以,就任务分工而言,有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德育课程教师和文化课程教师的区别并不完全错误。

因此折中的观点只能是,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目的、承担普遍德育责任是所有教师都要服从的前提,在此前提之下,一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更多、更集中地从事特定的德育工作是可取的,也符合世界德育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德育教师范文篇4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教师;以德育德

2018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于师德的表述有:《意见》第6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第7条: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生的品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公民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学校,高尚品德的培养关键在中学。笔者认为,落实《意见》,新时代中学师资队伍建设应将“以德育德”作为重要抓手。

一、人成长的阶段决定“育德”的紧迫性

(一)受教育的关键阶段。《科瑞克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划分为四个关键期,分别是5岁—7岁,7岁—11岁,11岁—14岁,14岁—16岁……公民教育内容纳入现有初等教育已有的相关课程之中。(二)与家庭冲突的高发期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天然地改变小学时对家庭的完全依赖,强烈要求自由的活动和人际交往空间,其认识和判断标准从遵从师长向遵从朋辈、崇尚新异过渡。虽然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和重要,但此阶段在交友活动、物质需求、学习方法方面极易与家长产生冲突,现实中绝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纠正无能为力。(三)违法犯罪的危险期。此年龄段发育速度高出小学时的一两倍,胆量、力量明显增强,违法犯罪的机会增大。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此阶段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和“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年龄段,一旦违法犯罪不仅造成对社会的危害,而且对当事人和家庭未来的影响更直接、更大。(四)道德品质培养的淡漠期。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大量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有识人士,通过各种途径为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期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当今,成功学的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社会各阶层。一是社会上,一些人以拥有房屋、名车、财富、粉丝数量作为成功标准。二是一些中学在教育上,以“升学率”“重本率”作为指挥棒,学校管理者和师生最大目标是得“高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相比之下显得软弱。

二、中学阶段“育德”的内容方式和主要矛盾

我国初中设立思想品德课,高中设立思想政治课,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列的公民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学生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中学阶段“育德”体系如下:(一)德育课程体系设置。1.以政治课作为核心课程:7年级(8个单元):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主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8年级(8个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正和正义。9年级(4个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2.以历史课作为主要课程:一是中国古代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和社会、政权、民族、经济等7个单元。二是中国近代史:包括反抗侵略、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解放战争、经济和社会、科技与思想文化等7个单元。三是中国现代史:包括建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建设、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外交、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7个单元。四是世界古代史:包括人类文明的开端、亚欧的封建社会、古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等3个单元。五是世界近代史:包括步入近代;殖民地、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主义、近代文化成就等5个单元。六是世界现代史:包括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科技文化等8个单元。3.以语文课作为隐性课程:中学教材的古诗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而且是“育德”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一生影响深远,对教师自身的师德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设置为:高中阶段14篇,初中50篇,初中新课标新增16篇。收录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共50人的文章,其中有尊师重教、修身治国、报国忧民、亲友情谊、水山寓志。但由于教育压力主要来自应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内容难以在语文课有限的课时内有效传授。(二)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对比美国加州,从课程体系设置看,我国德育教育安排总体是科学合理的。其中历史一社会科课程:7年级:世界历史和地理———中世纪和早期工业化时代;8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成长与冲突:9年级:历史社会学科选修课:10年级:世界历史、文化和地理———现代社会;11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继续发展和变化:12年级:美国民主和经济原理。我国德育教育在内容、范围、体系等方面均不逊色于美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以下简称《指南》)总体目标:……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指南》落实依靠《意见》。我们认为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四对矛盾:1.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信念、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中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5个教学体系。当前形式大多高于内容、活动普遍高于课程,甚至德育不作考试,以一次活动作为全年的德育教育。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2.内容好与传授迟的矛盾。中学德育教育根据大纲组织教学活动,由于按年级教学,课程分布未必能切合到学生的求知实际,在知行统一、学段衔接上需要完善调整。可将一些课程提前,以切合中学生生理阶段、交往范围、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合其兴趣点和关注点。如将七年级的“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主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设置在小学六年级。将八年级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正和正义”设置在七年级。以更贴近现在孩子生理成熟的求知阶段,能更有效地减少青春期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3.说教多与实践少的矛盾。中学在升学的压力下,难以组织大量的实践活动,多数会结合实际,通过校训、雕像、标语等进行渗透式隐性教育,虽然难以量化测量育德效果,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德育途径。德育教育非念即背,缺乏实践体验的说教,对青春期的中学生,难以感悟,喜欢更无从谈起,德从何而育?4.单科强与综合弱的矛盾。当前中学教师的资格证制度,反映出对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以两方面为重点。一是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学课程、心理辅导、班级管理。《教师资格证》制度从宏观上保证了我国中学教师的从教能力。但现实中,中学教师入职后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本专业课程的进修外,大多数难以在职业理念、文化素养、品德教育上再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要落实《意见》,更多依靠教师自我加压。

三、新时代提高中学教师“育德”能力的主要途径

中学教育是塑造灵魂和生命的重要阶段。每位教师不仅要有工匠精神,精心设计本科目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去精准“授业”,而且要用广博的知识巧妙“传道”,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去大道“解惑”。让教育变得更神圣,其基础是教师的“育德”能力。(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抗压能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再到强起来”有两个依靠:一是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是中学教师“以德育德”的真谛所在。中学教师长期面对众多性格、能力、教养不同的群体,职业压力极大,其心理健康状态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好,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最起码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乐观、自律、豁达、大同,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战胜职业压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关于人生意义、抵抗外界诱惑、修炼从容心灵的精华,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主动汲取,成为自身的基因,才能从心灵深处爱学生,体悟教师职业的光荣。(二)用国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任何科目的中学教师都应该注重国学知识涵养。近年来国家更加注重教材的国家事权,对教材内容进行更科学的编录,中学教师应跳出只钻研本课程的圈子,以更开阔的视野研究课程,让课程“立体”育人。如《醉翁亭记》,中学语文教学多从语言、结构、中心思想教学,第一段写醉翁亭所在,引出人与事,第二段描述景色和作者的心情,第三段描述宴饮,第四段描述日暮醉归。如果教师有深厚的国学素养,教给学生的知识,那么远不只通过朗读背诵学会文字、语言、结构、层次,可围绕欧阳修“为何”写出这样的文章展开,介绍宋朝改革的困难、复杂的人事、曲折的人生、贤臣的治国安邦理想、面对困境的心态。这样教学课堂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远高于语文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德”。(三)用时代眼光提高辨析能力。中学生分配给“政史地”的精力和时间不及“语数英”,如果用世界的眼光设计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教书和“育德”效果。如《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教学,通过历史片断,对当前的巴以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将其中涉及的犹太人历史、特朗普的中东战略调整,进行大跨度的分析,历史知识教学中,帮助中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有效减少肤浅、冲动、偏激。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除了教授其位置、地貌特点、成因、危害、水土保持外,还可结合目前各地落实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开展“乡村振兴计划”取得的成就,来理解环保的意义,触动心灵,从而树立终生的环保意识,为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打下基础。(四)用社会实践增强育人效果。我国中学阶段德育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为核心。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迈出校园的围墙发展学生道德认知。一要设法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认真听取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实际支持。二要将社会实践列入“育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布置、组织、考核。如一些中学与广州越秀区团委合作,组织学生在春运时到广州火车站开展志愿服务,不仅中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爱心、陶冶情操,带队教师在志愿活动中也能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以后开展德育教育将更受欢迎。志愿活动直观上是整合了学校、团委、火车站、家长、公安、城管等资源,实际上是融合了社会各界共识“立体育人”,这样的“育德”效果值得肯定。(五)用政策和资源确保“育德”落实。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的资源和完善的政策是落实“育德”的保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责,从全社会的视域成立跨部门跨校际的“以德育德”领导机构,适时展开“育德”,定期开展评选活动,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二是加大正面宣传,及时总结推广“育德”经验,摒弃依赖校园育德的观念,强化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共识。三是强化社会实践,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作为教师培养的内容,列入考核和晋升指标内。四是增加试卷比重,通过“指挥棒”增加试卷“育德”的内容,使“育德”从口号上落实到试卷中。五是创新形式,加大投入力度,开发“育德”慕课资源,增强培养效果。总之,“育德”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握公民素质培养关键阶段、提高中学教师的“育德”能力,是贯彻《意见》落实《指南》的根基,中学管理者、教师应以舍我其谁和时不我待的担当,在公民崇高理想信念形成的人生关键阶段,恪守立德树人之责,答好新时代“以德育德”的试卷,为公民将来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芳.东西方四国学校公民教育概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4(2).

[2]李晓东.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J].中国德育,2017(18).

[3]蔡雅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龙宝新.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3(1).

[5]李罡.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4).

[6]王兆憬,白尚祯.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时代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

德育教师范文篇5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种德育范型。与知性德育相适应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课程及教学,生活德育的实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出现。

1.从德育目的来看,生活德育改变了以往培养“伦理学者”的教育目的,而转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说生活德育不再是为知识而知识。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单纯以传授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思维训练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无法实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这就要求出现一种与知识型德育教师迥异的教师来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师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2.从德育课程来看,生活德育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是以儿童生活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课程的,课程中洋溢着儿童生活的气息。这种课程设计要求德育教师俯下身去倾听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教师才能驾驭新的德育课程。

3.从德育教材来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教材只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个切入口,仅是为儿童提供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4.从德育课堂上来看,生活德育的课堂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一个动感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情意的世界。在这样的德育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以“全人”的身份出场(鲁洁语)。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要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来把握。知识型德育教师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难以驾驭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

那么,生命型德育教师究竟是什么形象呢?生命型德育教师有哪些特质呢?

二、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基本形象

1.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师。这里所指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不仅指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的生命,还要尊重、关爱自己的生命。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关爱的人,怎么能关爱他人的生命呢?自爱是道德的源头,一个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老师才会去爱学生,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好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和风采。德育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命的引领者,更应该是珍爱生命的人。

2.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关怀和提升学生精神生命的教师。人的生命具有二重性,即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德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肉体生命,使其在学校中不受到人身伤害,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德育教师只关注精神生命的认知层面,给予了学生大量的知识,却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德育作为一种育人活动,要求德育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因为精神生命的完善与否,是人之为人更显著的标志。德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要求德育教师自身必须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才能够将学生带入“动”的状态中,让学生的情感、思维、语言、身体都动起来,打开记忆的闸门,在回忆、叙说、聆听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道德,也就是说,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教师,才能“创造”出迷人的德育课堂。

4.生命型德育教师是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包括教师善、教师公正和教师责任感。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会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境界,即教的不是书本里的现存的事实知识,而是一种在书本里无法言说的人生智慧。学生一旦形成了教师和他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对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命境界就会更加高尚。

5.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具有教育教学智慧的教师。“智慧是个体在知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灵活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教育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件、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教育教学智慧是任何一个现代教师都必须具有的素质,教育教学智慧对于德育教师尤为重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很难预设学生的状态,只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并引入德育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

6.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勇于创新,持续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教材,只是教学的切入口,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的平台。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生命型德育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中提炼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那样的德育课将会索然无味。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也暗示德育课堂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是真正的德育课教学。创造性是对生命型德育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只会是意义不完整、没有生命的符号体系。

值得说明的是,生命型德育教师并不是知识型德育教师的对立面。生命型德育教师也不是不要道德知识的教学,而是看把道德知识的教学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与知识型德育教师相比,生命型德育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更注重创造新的精神生命。因此可以说,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对知识型德育教师的一种超越。

三、生命型德育教师形成的内外机制

生命型德育教师作为迥异于知识型德育教师的一种新型德育教师,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各种力量相互配合,才能推动生命型德育教师的诞生。

1.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师培养模式。传统的德育教师的培养归口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训练中,政治、经济、哲学理论课占主导地位,而关于道德哲学、品德与德育心理、德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训练很少。这一培养模式背后的假设是:德育课程的学习等同于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德育教师也是以传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思维训练为己任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殊不知,德育是成“人”之学,德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因此,国家应加强大学教育学院(系)参与师资培养的力度,加大对“准德育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训练,增加“修身养性”的通识课程。此外,师范院校要开设新的专业,培养专门小学德育师资。

2.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竭尽所能清除阻碍生命型德育教师诞生的不利因素。

首先,德育教师在学校的边缘化地位,阻碍了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形成。学校要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师的地位,这是生命型德育教师诞生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考试主义和知识至上的主流文化的控制,德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名义上的高位,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常被任意删减的低位。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德育课教师被边缘化,成为学校里最不受重视的教师群体,是学校的“次等公民”。这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要切实提高德育教师的地位,使其与语文、数学、英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去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去影响另一种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身份,以平等的一员走进学生的生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成长。

德育教师范文篇6

一、增强个人魅力,用言行指引学生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身正为师,成为学生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学生有礼貌,首先自己要有礼貌;要求学生爱护环境,首先自己不能乱摘花草;要求学生认真做作业,首先自己批改作业时要认真仔细。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的言行决定一个班的学风班风。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代名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不应有瑕疵。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主见,他们经常会讨论喜欢哪位老师,不喜欢哪位老师,以及为什么等。学生生病了,教师主动端杯热开水,他会记在心里;学生发辫散了,教师拿梳子帮忙扎辫子,其他学生也会看在眼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哪怕是微小的,学生都会感到无比欣喜,他们会总结“老师是爱我的”“老师是喜欢我的,还给我扎辫子了”。亲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田,打开学生的心扉,都需要教师主动接近学生,去与学生接触、交流,在互动中感应彼此的情感,感受相互的关怀。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是最具说服力的,它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

二、创造良好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集体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随机教育、班会、晨间谈话、品德课程等教育,让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班级风气越来越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越来越多。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经验的教师会让优秀的学生与易犯错误的学生坐在一起,让优秀学生的言行影响其他学生。例如,上课爱说话的滔滔自从跟上课认真听讲的乐乐坐在一起后,每次滔滔要跟乐乐讲话,乐乐总是提醒滔滔注意听老师讲课,几次之后,滔滔见无人跟他说话,上课就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了。再如,不讲卫生的琪琪与爱干净的悠悠坐在一起后,每当琪琪乱扔垃圾,悠悠总是不声不响地把垃圾捡起来,后来,琪琪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班级的正能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点累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好人好事的队伍;讲卫生的多了,做错事的少了;上课发言的多了,说悄悄话的少了,班级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良好的班风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里生活与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一个优秀的集体会使每个成员倍感荣耀,而优秀的成员会使集体更有凝聚力。

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提升学生德育认知

小学的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八礼四仪已经融入德育课本。例如,《讲礼仪》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待人接物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知道讲究礼节是有礼貌的行为。课文内容中重点对学生在就餐、交谈、集会、观看演出和比赛等场合做了相应规定,如挥手表示告别;握手表示友好或告别;拍手表示欢迎。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故事《小青》中的“小青”这一形象,让学生向小青学习,学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好孩子。接着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外出就餐、参加集会、观看演出时应该如何做。在其后的“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环节,让学生通过说、比、议扩展礼仪知识,对礼仪知识加以巩固。在放松环节,教师采用游戏式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演员与顾客、主人与客人,使他们在趣味游戏中达成礼仪共识,将认识转化为行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除了八礼四仪,思想品德还有诚信、感恩、尊严等方面的内容,将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将会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使德育教育效果越来越明显。

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给孩子一个灿烂的明天

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既有教人向善、传播知识文化的动画片,如《蓝猫三千问》《中华德育故事》《上下五千年》《德行天下》等,也有传播不良思想的黑网站。教师要做的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另外,教师应协助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建立班级绿色网页,避免学生接触不良的网络内容。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帮手,教师要利用好家长资源,通过微信、家校平台与家长经常取得联系。一旦发现学生思想有波动,及时与家长沟通,将学生的不良思想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时,教师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学校德育内容,争取取得家长的配合,使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一致,帮助他们成为有礼貌、讲卫生、勤劳、爱学习的好孩子。绿色网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教师要及时更新班级网站内容,将每日发生的好人好事用文字或者图片记录下来进行宣传扩大班级网站的影响力,扩大学校德育工作的辐射范围。教师在规划与设计班级网页的时候,应该多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尊重学生的意见,所发内容应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协商。教师将班上的每位学生纳入商讨范围,是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增强师生情谊,使班级氛围更融洽。班级绿色网页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道德认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学生对国家大事乃至国际事件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教师要紧抓班级德育建设,上好每一节品德课,在日常活动中注重随机教育,让学生在一日活动中都充满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使他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远离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资源,进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德育教师范文篇7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思想上我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经常读书阅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加强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不断强化我作为教师的德育主体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识。因为我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从不迟到,与同志和睦相处,尊敬领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生病了不光带他看病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决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着德育观。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爱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义务”时,给学生讲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我优秀飞行员王伟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王伟的拳拳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教学目的。

其次、要求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受各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往往缺乏远大的志向,为此,在教学中我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如;在讲述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并把新旧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

再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优秀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已经被青少年所淡忘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让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用“冠生园月饼事件”和“同仁堂的百年金字招牌不倒”进行对比,突出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现在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已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诚信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非常必要。

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如,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实用主义严重,在学习心理存在某些障碍,校园存在着欺凌弱小,打架,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尊敬父母,上网吧,吸烟,离家出走,公共场所不讲文明,哥们义气,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导致青少年的行为出现严重偏差。在针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光靠惩罚和训斥是达不到效果的,反而会招致其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为此我通过社会调查、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抓住时机,创设融洽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经验表明,高尚的感情、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向未成年人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既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又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如;在学习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我们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校园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分析成因时往往又和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在调查报告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改变随手丢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在学习初二政治“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针对学生中存在厌学思想、不良学习习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受教育是个人的私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观点对吗?在其嘴八舌的热烈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纷纷表示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都应端正学习态度,扭转厌学思想。

第四、创新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利用漫画、小品表演、音乐、诗歌、讲故事、重大事实新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能力,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有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情理交融,因为,有些观念必须借助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在初一思想政治讲述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中,把握“要有正确的方向”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时,我适时讲述了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一次把我国自己的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振奋了人心、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一重大事件,从中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延伸课堂,加强德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效用,我除利用课堂教学深抓德育工作不放松以外,还利用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次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如;我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时事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大事,从小树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德育教师范文篇8

总想学习、充电,但懒惰的天性总让自己找到好多理由:学校工作忙、要改的作业多、无休止的档案整理、频繁的上级部门检查……放假了,时间在慵懒中一点一点流过,强迫自己拿起久违的《小学德育》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探索》一文。一个温暖、团结、进取的班级对每个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好的班集体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可以在好多方面感染并熏陶着每个孩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深入了解学生,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个性来教育。从而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才,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只要你的方法得当,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经过正确的引导之后,定能发光。

了解学生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包括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发展的家庭、社会环境等,我们应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当中,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够从根本处帮助学生,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他们在什么环境下成长,对孩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等等。不同的环境造成的孩子是不同的,只有我们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培育学生,更好的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有自己的善恶是非观念,虽然还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世方式;虽然还有点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内心是爱老师的,是愿意进步的,是渴望成功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才会对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赞扬,多欣赏!才会促使学生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公务员之家:

德育教师范文篇9

一、身教

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谓身教,就是树榜样。榜样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本人的榜样。教师如果夸夸其谈,只讲大道理,而行动却完全与其相反,这样只能起负作用,为学生所鄙弃。与此相反,教师如果又教书又教人,言教与行动一致,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效仿。我国教育界涌现了不少受学生们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如陶行知、蔡元培、胡适、季羡林等。一种是先进人物的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是积极的,他们的模范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师怎样身教呢?要做到身教,教师必须拥有正直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甚至能左右人的终身。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有赖于有高尚道德规范的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不可分的。一个人只有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人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才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二、言传是德育教育的催化剂

德育教师范文篇10

关键词:德育;教师教学;重要性

德育过程是思想教育活动实施的进一步延续,德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行,也是将高尚的社会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形成完整且高尚的思想品德结构运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将完整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德育教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积极疏导,正面教育

积极疏导是指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循序渐进、善于诱导,做到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着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向上状态。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充满信心[1]。素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集体德育教育原则

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良好的教育原则,可以通过开展集体舆论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良好的风气,以个人教育的形成来影响集体的发展,将个人德育和集体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优良集体德育工作的开展是美化集体德育的重要基础,对巩固集体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优良作风的集体具备三项显著的标志:其一,集体成员都能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充满了自信心,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其二,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明确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位置,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积极参与到集体工作的开展中;其三,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克制,对他人保持谦虚、礼貌的态度。因为是处于班级集体的小环境中,集体环境可以为学生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不乏消极影响,而学生们非常容易适应这样的环境变化,良好的集体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定要让集体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的相互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互结合的原则是指,将教师对学生思想品行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尊重信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更加容易转化为对学生的德育。尊重属于道德的基础,一个人所具备的基础道德品质就是能够充分地尊重自己和他人。充分地尊重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进行德育的前提,现阶段的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主体,在思想方面,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德育在教师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应该是简明且有计划的,也就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老师丝毫不能放松对学生们的教育,不能因为事情的微小或因为学生们的年轻,而姑息或原谅学生们,而是应该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在教学中一旦提出对学生们的具体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引学生们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小事做起,对学生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在教学中实行“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的德育教育理念。同时让学生们自由发展,但是老师也要在教学中时时刻刻监督学生们的行为,让学生们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4]。

综上所述,德育在教师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育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传授,而是应该将形成完整的人格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的真正主体。就等于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思想品行、道德修养、心理品质等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达到社会需求的方向和层次。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同时对学生实行正面教育,充分地尊重和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出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文丽,黄长云,李大静,等.关于德育与教学融合的可行性研究[C]//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2017.

[2]张清山.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三卷).2017.

[3]邓爱军,周璐,窦媛菲,等.德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研究[C]//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