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1:55:29

德育活动课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1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2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3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4

【关键词】德育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效应

一、德育活动课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活动在他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也是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他们发展各方面教育的重要渠道,就比如思想和道德等。德育活动课是通过学校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的活动之一。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积极开展德育实践课程,让同学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总结,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德育实践工作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突破,不断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稳步开展。

二、德育活动课在中职学校的实施措施

(一)对于活动的开展和探究。那么什么是探究性活动呢?它是指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转换为问题形式,然后设计比较真实的场景,然后同学们通过预习复习,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应该给同学们奖励和鼓励,引导他们多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并且展开探讨。当然了,同学们不仅可以从课本中发现问题,还可以从课外书等的中发现问题,也可以来自于网络自媒体等,还可以进入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收集资料、走访社区问题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资料的分析,以此来开展德育活动课。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让学生们了解到德育活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二)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有了兴趣,不管学什么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专题,让同学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搜集资料,丰富经验,然后进行探讨,并且从中得到经验,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就比如学生们可以对于一个热点的问题进行辩证和讨论,然后展开研究,以此增进知识。(三)开展设计性活动。设计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同学们亲手进行制作和设计,设计一些和思政课内容有关的作品,从而使同学们在动手过程中,也可以动脑,并且学会思考和探究,从而掌握设计中内容的知识和经验。当然设计的作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就可以做得到。设计品包括手抄报,画画,也可以是一些艺术品,就比如花花草草,当然还可以是自媒体类的东西,什么网页的制作,广告的设计和思路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四)开展体验性活动。当然就如字面意思所说,体验性活动就是要让我们深入体验,亲身去尝试,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锻炼。这类活动可以是:某一类的演讲活动,就比如说在《哲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搜集和查找一些身边的小故事,在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可以举行演讲,然后让同学们去多多的体验一下,知道和了解哲学的内容和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和丰富同学们的经验和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同学们的胆量和见解,让同学们更上一层楼。还可以进行话剧表演,就比如《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就比如家庭成员,感受一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默契,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庭,在家庭中要有什么样的处事方式方法,家庭成员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企业和私人之间的投资方式,就比如购买股票,开创一些自己的企业,买一些商业保险,还可以进行银行存款等等,根据这些进行适当的投资和创意。(五)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可以就某一个场景和故事,对此进行法庭活动,模拟其中案例的一些重要事件,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并且从中了解法律的知识,然后懂得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当然在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后,我们也不会轻易触犯法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更应该重视德育教育,这还不能只是短短的期限,一定要长期进行,并且要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这过程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其实老师们在教自己的学生们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不仅影响着学生,还影响着自己,同学和老师之间也应该相互扶持和影响。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已成为一个优秀的并且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景波.浅谈音乐欣赏课在职业中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z1期.

[2]郑国初.职业中学德育方式技巧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6期.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5

生活习惯。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特殊的日子举办一些班级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可以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升国旗仪式,举行班级歌咏比赛,评选班级优秀团员。

2创新形式,开展德育实践课

对于初中生这一受众群体来讲,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与自我判断的能力,他们不再是小学阶段的同学,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尽管还不太成熟。针对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点,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班主任应该创新以往单纯的说教的德育活动课形式,要大胆创新,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作用。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开展“我的梦,中国梦”系列相关活动,举办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读书征文活动等,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其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的目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也是初中生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互相交流沟通心得体会。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些班级集体活动,比如共同收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请革命军人为学生讲革命故事、定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通过这样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在班级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班风,在这样的班风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提升自我。

3多方协助,全方位育人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6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7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8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因多种原因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第二,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和叛逆心理强烈;第三,兴趣广泛,但不重视学习。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确立了我校“四分段渐进式”德育工作新模式。

2中职德育教育建设的目标

2.1树立学生德育活动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面对现有中职学生“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的现状,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达到自我对照、自我查找、自我提高,以达到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道德完善的目标。

2.2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指导班主任开展特色的德育活动课形式,德育活动课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分享,活动突出专业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完善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校园化发展模式。

3中职德育教育新途径的实施过程

3.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确立“四分段渐进式”德育内容。我们在基础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创设“四分段渐进式”教育模式,第一分段实施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以及学习习惯等进行导正教育。第二分段实施感恩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第三分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开设了职业生涯德育活动课,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第四分段实施交往与沟通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助人、学会尊重、学会赞赏、学会合作。

3.2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创设德育活动课。学生处利用国庆节、教师节、环境日、消防日等重大的、有纪念意义的或有宣传教育意义的节日期间在全校师生之中进行宣传、倡导,以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成立了班主任研究小组,请老师到学校来给我们讲解,讲专家给我们指导,指派班主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我们在高一、高二学年开设了德育活动课,一学年下来,收获颇丰,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礼仪习惯。违纪现象少了许多。为了拓展学生的活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参加公益劳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三的学生,利用假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走入职场,让学生体会学校生活同职场的区别,以提高走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3.3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是指技能训练以外的从业能力。主要包括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要把较多的自由思考、自由活动、多方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学生会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层组织,长期以来,我校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学校的升旗仪式、校园广播、校园值周、校园卫生、寝室管理、体育比赛等都由学生会自己组织和管理,我们在学生会中设立了实践岗工作,学生会正常的值周工作外,增设了实践岗,成立“爱校值勤礼仪服务队”和“校园文明礼仪督察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注重发展学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道德完善。学生干部负责早自习、午休、晚休时间管理整个校园的卫生、纪律、安全等工作,学生会全体成员四人为一个小组,每天有三个小组同时工作,全程对学校的各个角落进行巡逻和督导,遇到问题及时同学校各部门取得联系,及时处理问题,在工作中,学生会的全体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水平都得到全面的、综合的发展。

3.4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基础,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学校实现了数字化校园管理,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作用的同时,精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学生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密切关注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要求,保持与其他学校的联系,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进行义务劳动,每个寒暑假学校都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深入到幼儿园、汽车修理厂、广告公司等单位进行深入社会活动,以班主任为“桥梁”,加强与学生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沟通,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致信、打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携手教育学生。从而形成合力,营造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

4结语

4.1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现在学校到处呈现出学生礼貌待人,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今年董金竹、孙贺楠、赫名娜、钟悦等七名同学被评省级“三好学生”,张欣、崔世强、刘雨、付佳等八名同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3级计算机2班被评为市级“好习惯示范班”,耿宇鑫、盖宏坤、沈尚奇、谢克洋四名同学被评为市级“好习惯示范生”,姜莹莹、张艳辉、孙浩元、付赵明等二十六名同学被评为校级“好习惯示范生”。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2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拓宽。通过德育活动课的开展,使班主任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更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德育活动课的学习和研究中,班主任提高了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有效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提升。

4.3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四分段渐进式”德育工作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严格规范和亲情指导的统一、“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统一,构建了和谐校园。推行半年来,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渠道,家庭、社会的参与,构筑了多维的德育网络,形成了德育工作的合力,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5结语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9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德育活动课范文篇10

一、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我校在岗70%教师都持有班主任上岗证书,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1、积极参加区进修学校组织的班主任专题培训,并组织全体教师对专题培训进行深入学习。

2、组织教师进行本校的德育校本培训,本学期将进行《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等专题的培训,让班主任教师在培训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管理水平。

3、自我研修方面。学校优化管理机制,给教师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静下心来阅读一些教育专著,也可以上网获取各种信息,撰写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并在期末进行交流,全方位、多维度滋养提升自我。

二、组织参加第六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

学校在三月末进行学校内的初赛,由校长任组长成立评委小组,评选出校内赛课的一、二等奖,并推荐一等奖参加区级第六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并争取取得好成绩。

三、心理教师培训及两室建设

1、由于我校教师师资短缺,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在本学期将派一名兼职教师参加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心理教师培训,学习心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2、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建设心理辅导室与心理活动室。

四、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培训

学校德育办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博客,通过网络将我校德育工作中的经验、反思及不足展示出来。同时,每位班主任自己建设自身的班主任博客,并推荐我校的名优班主任工作室,使博客成为班主任们沟通、交流、学习的桥梁。

3月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博客

班主任建立自身博客

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课初赛

4月德育实践活动课报名

推荐名优班主任工作室

5月参加区德育实践课大赛

班主任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