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2:16:55

德育工作报告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1

现将我校德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小结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抓师德师风师资,树先进理念。

为加强我校德育队伍建设,我校制定了德育校本研修方案,将师德建设、政教领导六个一、班主任六个一、学生六个一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全体班主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提高班主任培训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我校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1、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我们继续坚持了双周三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德育文件等;开展了“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为了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学校把德才兼备、素质较高、教育方法高明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取消各类先进评选。同时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与每位教师签订了教师承诺书,以此让每位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籍此来强化师德的教育活动。

2、加强了班主任素质的培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而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班级工作的成效,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有序的开展。为此我校强调了班主任的班级常规工作、班主任的职责、家访的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在组织教师参加本校培训的同时积极的安排相关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的各种培训,并做好二级传导工作,让培训达到同步。让班主任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中培训外,通过书籍、网络学习、撰写德育叙事、案例、论文等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总结、反思不断提高了班主任的素质。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均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通过博客达到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效果。

二、把规范的管理与多种活动结合起来

1、常规管理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学生在一个文明、高雅、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校开展了星级班评比工作。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学生在校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内容,完成了星级班评比细则的制定。通过星级班的管理,在纪律、卫生、活动三方面实行周星级班的评比活动,通过由点到面的检查、监督,我校的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有很大的变化。

2、强调学科渗透,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学科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中具有不能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习惯和意志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品德课、心理健康课和语文学科中的资源强势,进行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爱国主义的教育。发挥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做到了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3、加强心理教育,滋润学生心灵。学校领导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成立了以校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政教牵头,少先队协助,班级为核心,心理咨询室辅助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互配合,效果显着。首先是扎实培训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其次,认真落实课程,并经常性的组织心理健康课的专题研究,努力提高课的实效性。我校还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广播站、板报、手抄报、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主题队会评选观摩、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辅导工作,班主任和咨询师对某些个案进行跟踪辅导,并记录学生转变情况。以此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学校利用校会、升旗仪式、少先队主题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利用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救能力。我们还组织师生学习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思想,广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把安全、法制教育落实到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定期出版墙报、专栏,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

为了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我校开展了“防震减灾”活动,进行了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由于地处铁路沿线,为加强铁路安全常识的教育,我校与当地铁路派出所联系邀请沈阳铁路局宣传部到校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聘请当地派出所的指导员为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同时通过图片展、黑板报、讲座、观看录像、专题班队会、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校报等方式加强普法教育,并充分挖掘身边教育资源和设施,使学生明辨是非,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特别活动教育人。

三月份,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在学校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清洁校园活动”。

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4月4日,我校1-3年级全体师生到镇烈士墓前进行了扫墓活动,同学们为烈士敬献了亲手制作的花束、花环,诵读了清明诗词,表达了对烈士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四月份的青海玉树大地震,震撼着全校师生的心,我们在4月13日开展了全校师生的向受难同胞的默哀活动,表达对死难同胞的深深哀悼之情。

针对于我国南方的旱灾,我们在四月末开展了一次“人人捐赠一瓶水,我为灾区献爱心”的捐助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慷慨解囊,向灾区同胞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爱心,全体少先队员也在活动中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他们幼小的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

认真筹备,精心策划组织庆六一活动。召开新队员入队仪式、优秀学生事迹演讲比赛、三好学生表彰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感恩,励志,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园广播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周一到周五每天播音两次,播音质量也有所提高真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认真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我校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学校培训计划,设置了家校联系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等。同时学校定期向家长发放家长学校简报,向家长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的主要活动,今后的工作重点等,使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工作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发放家长意见反馈表,就学校的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建设发展等问题广泛征求家长意见。并采纳一些有益的建议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努力安促进了家校联系。

7、以德育课题提高人。学校以德育课题研究活动为手段进行了《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改进了工作方法,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教育效果尤为突出,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变。德育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我校校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被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校、农安县优秀少先大队、第九届全国“希望林杯”少儿书画大赛集体银奖。我校高健老师在县进修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于冬华老师被评为农安县优秀教师;李晓微与赵桂香老师被评为农安县优秀班主任;现有多名教师的叙事在我县进修德育博客发表。

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管理。

受社会影响,多数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走进了一个误区。重课堂教育轻社会教育,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重视主题活动本身,忽视长效的实效性管理。

二、今后的德育工作设想

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的安排,在今后的时间里,我校将以学生为本,道德为先,发展为本,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强化“以德立教”、“以身立教”意识。继续开展政教领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六个以”活动,本学期我校还将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将班级室内文化建设、学生六个一、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目标落实情况都纳入到此次评比活动中。学期末还将开展教师评语评比活动。

认真落实星级班评比方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每月突出一个重点,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抓手,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公务员之家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重视教师的心理辅导,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心理辅导水平。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家庭、社区更好的交流配合,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利用校园主题活动,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开展中华经典教育诵读活动,达到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体育、卫生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本学期我校将在十一开展科技艺术节活动及大课间操活动。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继续跟家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考评机制。既要注重德育活动的结果考评管理,更注重平时工作中的过程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2

一、突出三个重点

1、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和管理。

2、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经常性督查。

3、加强对班级管理的量化考核评比,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二、工作措施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认真组织召开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有针对性地评价分析全校各班班主任工作情况,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要求和措施,加强了对各班常规管理的指导。

2、进一步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培养下一代。

3、进一步加强与校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协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学生会干部值日检查工作,逐步形成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自律机制。

4、搞好“警校共育”、“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确保学校和谐稳定。争创省级“平安校园”,做好区“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建设。

(二)本学期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组织开展高一新生的军训工作。8月19至24日,我校对新入学的1022名高一新生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军训,聘请了市武警支队山教导大队十八位武警教官开展军训活动。整个军训活动,收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共评出“军训优胜班级”六个,分别是:高一(2)、(5)、(10)、(13)、(16)、(18)。“军训会操表演”获奖班级分别是:一等奖:高一(2):二等奖:高一(5)、(10);三等奖:高一(1)、(13)、(15)。

2、加强班级管理量化考核评比制度。完善了“星级班级”与“先进班级”的考核评比办法,加大考核力度,规范了考核流程,使班主任评价考核更加公平、公开,激励争先创优,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学期,被评为“四星级”班级的有:初三(3)、高一(7)、高二(2)、高三(13、14);三星级:高一(5)、高二(1、7、8、11);二星级:初一(1)、初二(2、3)、高一(1、2、17)、高三(2、9)。荣获“先进班级”的有:初一(1、2);初二(2、3)、初三(3)、高一(1、2、5、7、9、12、13、15、16、17);高二(1、2、6、7、8、10、11、14、15);高三(1、2、3、5、7、8、9、10、11、13、14),共有35个班级在考核中获得过“先进班级”,营造了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

3、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当家活动,搞好校园卫生。本学期,认真组织实施“校当家”活动,加强考核与评比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严厉查处乱丢乱扔行为,有效维护校园整洁、卫生。一学期来,校园卫生上了一个大台阶。其中,在校当家活动中,任务完成较好、工作出色的班级是:高一(1、2、5、6、7、12),高二(1、2、3、8、9、10、15)。另外,对各班级的教室、包干区卫生每天两次扫工作,也加强了日常检查与督促。

4、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班风、学风,影响校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经常开展对学生服饰、发式、佩带出入证进出校门等进行专项检查、教育。另外,配合各年级班主任,严厉查处了一批打架、偷盗、爬围墙、上通宵网等违规违纪学生,共查处各类违纪事件57起,涉及违纪学生85人。与学生家长配合,共同教育了这些违纪学生。针对高一学生入学一个多月后违纪现象逐渐增多,政教处于10月22日下午,在学生公寓广场专门举办了一场“高一学生法制专题讲座”,由学校法律顾问刘晟华律师主讲。

5、加强家校联系,认真组织开展了本学期的家长会,密切学校与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早日成才。11月22日上午,我校成功召开了全校各年级家长会,到会家长2106人,出席率为66.2%。本次家长会,政教处对各班的家长会召开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与考核,共评出十九个优秀班级,分别是:初一(2)班、初二(2、3)班、初三(3)班、高一(2、5、6、15、16)班、高二(1、2、9、10、15)班、高三(1、3、8、9、13)班。

6、抓好主题班会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活动。如:组织观看国庆阅兵式、召开主题班会等,做到每月、每周都有主题,同时,加强对主题班会的检查与考评,进一步增强我校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7、抓好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本学期,在团委学生会的大力协助下,共组建了两支学生干部检查队伍,一是班级日常管理检查,二是课间操检查。让主动参与各项管理,营造更加优良班风、教风、学风和校风,不断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8、抓好学生安全纪律教育,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时刻绷紧学生安全这根弦。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要教育学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要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食品安全的教育。自开学后,为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连续四个月全校各班都坚持了每天的“日报制度”。另外,加强了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强化门卫制度,加强校园巡逻。学生佩带校牌出入,学生出校门,必须要有班主任批准,有效确保学生不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9、坚持日常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认真做好男女学生公寓的查寝与检查评比工作。本学期,加强了对男女学生公寓的制度化管理,管理制度、公寓检查表格全部统一修订张贴在醒目地方,同时也加强了对宿管员和寝室长的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男女寝室安全管理,做好文明寝室评比工作,连续被评为文明寝室的班级有:高一(1、2、5)、高二(1、2、9、10)、高三(3、8、9、13)班等。值得表扬的是,本学期我校高中各年级的值日教师在晚就寝后,查寝工作扎实有效,如:高一的周兰根、李济长老师,高二的刘作成、刘小斌老师,高三的容升军、刘仁源老师等等,他们的查寝工作非常认真。

三、存在的问题:

1.政教处管理的范围大,点多面广,部分岗位工作还不得力,工作被动,缺乏效率。建议学校将保卫科与政教处剥离,以减少很多繁杂事务的影响,耽误太多时间,影响对班级和学生公寓的集中管理。

2.对学生的教育处于被动的状态,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思想较活跃,一些严重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

3.对班主任的考核奖励制度需重新调整,没有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4.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没有形成氛围,教育学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学生上通宵网、打架、偷盗现象还时有发生。

5.工作上缺乏激情和创新精神,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疲于应付。

在以后的工作还需我们将不断的摸索、探讨,学习他人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校的政教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而继续努力。

四、下学期工作思路: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继续实行三级值日制度和教师督导制度,重点抓学生养成教育;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各种纪念日、节假日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学校内涵,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职校德育工作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目标及工作的思维前提(即德育观)和环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契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愿望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传媒和实践探索深化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与追求。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对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职校生两三年后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并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因而,德育内容上,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和谐文明教育。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而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职校德育工作,就是要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这就要求职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德育观,即主体性德育观,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德育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正是鉴于对其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这个“不和谐”的正确认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通过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合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支持作用、服务功能的优势,而就业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校在新形势面前定位清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有没有很快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活力,有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职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矛盾面前,德育工作如何发挥“首位”作用、如何增强职校的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二、职校德育工作“不和谐”音符的现实反思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职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这些文件已经成为指导和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同时也昭示着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和谐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它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虽然把“德育为先”喊在嘴上,其主导意识和行动上却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职校德育的价值何在?是保证这些掌握了技能的劳动者真正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社会才能越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2.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者由于缺少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其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受传统的德育观影响,对职校生个体成长缺乏关照,往往用一个目标规格模式进行要求;对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习惯于我训你听,把发生在校园的各种矛盾简单判定为对抗性质,看见心中就“憋着一团火”,要么不理,一理就激化,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紧张;沿袭旧的教育模式,时代感不强,脱离德育实际,实效性差。这些表现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职校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管”和“灌”都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德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与职校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会为学生关心和接受。对我的发展与成长有利没利,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是很多职校生在对事物取舍前首先要想到的。因此,职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校德育实现服务人和社会的和谐。职校德育要依据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生素质的新变化相应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实践、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等。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职校德育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加强。

4.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在职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在接触和教育学生时要求的标准有高有低、倡导的价值观迥异,有时甚至形成对立,让学生无所适从,制约和弱化了德育效果。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强化“恨铁不成钢”的浮躁心态,影响德育质量。在职校外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拓宽职校德育视野的同时,也给职校德育工作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使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真正转化为支持职校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仍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⑤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校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职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职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职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职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承担着唤醒职校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校生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公务员之家

2.管理和谐:确保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职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职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职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职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施教,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校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职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职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厚薄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为关键。

和谐是一种美,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②刘延东,《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4年12月20日

③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2005年2月28日

④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6月17日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Abstract:Theharmonioussociety''''sessencerequeststhemediumvocationaleducationtotrainthecountedbythe100millionhighqualityworker,thevocationalschoolmoraleducationisundertakingtheraise"themostimportantquality"theduty.Thistextisonthebasisofanalysingthatstructurestheerademandtotheschoolmoraleducationworkofmedium-sizedjobofharmonioussociety,athatworkexistsuchasattheeducationalfunctiononeasymmetrictodutyschoolmoral,educationincompatibility,differentstep,incongruousoneofeducationalmechanismofeducationalcontentinidea"harmonious"notegoonrealityreview,andtohowmakeharmoniousconnotationplentifuldutyschoolwholejourneythatmoralworkthinkactively.

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Moralwork;Dutyschool;Mission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②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职校德育工作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目标及工作的思维前提(即德育观)和环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契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愿望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传媒和实践探索深化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与追求。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对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职校生两三年后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并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因而,德育内容上,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和谐文明教育。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而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职校德育工作,就是要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这就要求职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德育观,即主体性德育观,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德育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③正是鉴于对其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这个“不和谐”的正确认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通过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合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④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支持作用、服务功能的优势,而就业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校在新形势面前定位清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有没有很快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活力,有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职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矛盾面前,德育工作如何发挥“首位”作用、如何增强职校的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二、职校德育工作“不和谐”音符的现实反思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职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这些文件已经成为指导和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同时也昭示着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和谐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它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虽然把“德育为先”喊在嘴上,其主导意识和行动上却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职校德育的价值何在?是保证这些掌握了技能的劳动者真正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社会才能越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2.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者由于缺少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其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受传统的德育观影响,对职校生个体成长缺乏关照,往往用一个目标规格模式进行要求;对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习惯于我训你听,把发生在校园的各种矛盾简单判定为对抗性质,看见心中就“憋着一团火”,要么不理,一理就激化,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紧张;沿袭旧的教育模式,时代感不强,脱离德育实际,实效性差。这些表现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职校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管”和“灌”都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德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与职校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会为学生关心和接受。对我的发展与成长有利没利,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是很多职校生在对事物取舍前首先要想到的。因此,职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校德育实现服务人和社会的和谐。职校德育要依据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生素质的新变化相应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实践、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等。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职校德育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加强。

4.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在职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在接触和教育学生时要求的标准有高有低、倡导的价值观迥异,有时甚至形成对立,让学生无所适从,制约和弱化了德育效果。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强化“恨铁不成钢”的浮躁心态,影响德育质量。在职校外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拓宽职校德育视野的同时,也给职校德育工作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使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真正转化为支持职校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仍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⑤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校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职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职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职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职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承担着唤醒职校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校生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

2.管理和谐:确保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职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职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职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职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施教,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校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职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职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厚薄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为关键。

和谐是一种美,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②刘延东,《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4年12月20日

③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2005年2月28日

④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6月17日

⑤,《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工作;大学生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和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人们的通信、购物和出行等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互联网+教育”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终端接收各种开放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那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对策,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对社会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中,网络数据库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和最新的资讯消息,开阔了受众的眼界。社会正能量也能通过网络更快传播,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受到美好道德的感化。但同时互联网信息的驳杂与缺乏监督也为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1.对高校德育工作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封闭式环境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托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宣传活动,过去这种校园封闭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往往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崇德向善的氛围中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培育优秀的道德情操。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影响,特别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大学生能够随时从网络上接收到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通过“互联网+”的开放网络平台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打压,企图将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观”强加给中国,网络上充斥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出现了政治虚无主义和信仰危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挫、精神苦闷和思想迷茫等现象。由此可见,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适应环境,有针对性的消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2.对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和选择的影响。大学生正是处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发展时期,本身思想比较单纯,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个别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脱离,做出了错误的道德选择,缺乏自觉践行道德实践的能力,违反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约束。“互联网+”时代网络特别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和维普网等网上数据库的建立,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查找专业书籍和文章提供了便捷,但也考验着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操守。部分大学生能“知”而不能“行”,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出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学历造假等等现象正是知行认知错位的表现。道德选择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所作的善恶选择、或不同道德价值的选择。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华宣传,编造散布谣言、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企图通过网络舆论宣传抹黑中国,图谋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社会经验缺乏,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误导,进而盲目的认可和追随。对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特别是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由此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3.对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的影响。“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单一主体,其权威性受到挑战和质疑。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聆听国内外各种课程和讲座,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知识,和不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进行交流和对话,并根据自己的地域、年龄、专业爱好等因素加入不同的社交网络,如“朋友圈”、“微信群”和“网络社区”等。这时大学生更易于接受那些网络中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观点和看法,而将学校中老师的观点弃之不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其不够专业和权威。同时,由于网络中存在的话语体系不一致现象,不良信息和偏激观点造成的认知偏差,容易使大学生滋生一些不良情绪,促使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主体传统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同时有些学校德育教学课程讲授的单一和枯燥,使得大学生对单向的灌输和说教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向能够双向交流的网络舆论平台靠拢,他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议题采取“关注”、“转发”、“评论”和“@”的方式公开发表意见,所涉及的议题更加宽泛自由和贴近生活,使他们没有距离感和压迫感。这些都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使学校德育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我们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与学生共享话语权,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探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学习贯彻的讲话精神,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抓住“互联网+”时代机遇,应对挑战,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营造高校德育工作网络资源平台,优化网络环境。高校应该营造一个资源丰富的德育资源网络平台,从研发、技术、人才、资金、设施等各个方面入手,加大投入,将德育教育的相关资源加载在平台之中,包括德育课程视频、案例、文献资料等各个方面的素材,将其提供给教师、学生和家长,以便其学习和交流。同时可以在平台上设置互动栏目,通过与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来答疑解惑,访问者还可以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开启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他人进行理论探讨和互动交流。在这样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道德教化,也能提升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德育资源网络平台也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阵地作用,抢占网络舆情导向的制高点,把握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澄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良性互动机制,应用柔性管理。高校德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师生平等的主客体对话教育关系,使教师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道德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学生能够真实描述自己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和道德实践的体验,通过这种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动态,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流行用语、网络热点问题和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最新资讯消息,要学会换位思考,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要与学生交朋友,借助新媒体交流互动的优势,利用微信、微博、QQ等交流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他们看问题,利用校园公众号和手机报等新媒体相关道德教育信息,营造和谐的校园道德环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3.打造高素质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和主导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他们不仅应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应该具有敏锐的网络舆情意识并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手段来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还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能力。教师可以在德育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或者基于O2O平台的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沙盘演练、模拟训练、视频点播等不同教学方法来优化道德课程教学,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来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估工作,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站稳现实和网络双重讲台,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取得突出效果,就必须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将互联网现代技术手段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创新工作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可、信赖和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人才。

作者:代璐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6.

[2]栗蕊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多元价值碰撞中的学生主体性发展愿景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6

(一)第一阶段:孕育起始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重申,职业教育德育改革也开始积蓄力量。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①此后,职业教育德育初步在思想和内容等要素上有所体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中走出来,初步形成了德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②1979年,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也强调,中小学德育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③。在中小学德育思想的指引下,1982年和1983年国家分别出台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指明了方向。其次,除了转变德育思想外,国家还强调改革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6年,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专、中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改革和完善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④。同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提出了关于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1990年出台的《技工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加强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的通知》也进一步规范了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此阶段主要在宏观上对普通教育德育进行方向性的引领与指导,职业教育德育还未彻底从其中分化出来。相关德育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德育的政策文件中,而且政策制定多从德育课程开始深入,并未对其他方面进行专门规定。值得关注的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出台,提高了下阶段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视程度。(二)第二阶段:改革建设阶段(1992—1995年)。自1992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⑤。同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此阶段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解决重智轻德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职业教育德育的独立性不强,更多还是体现在大政方针的引领上,而单独的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的文件较少,并尚未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三)第三阶段:内容提出阶段(1996—2001年)。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此职业教育有了自身坚实的立法保障。此次会议的召开,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首次在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明确提出,因此该事件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2001年2月22日,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该意见在肯定了德育课在中职学校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四门课程。此外,强调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各中职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该阶段完善了学校德育体系,强调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阶段发展规律,对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科学的设定和规划。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德育在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具体规定了德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巩固了德育的地位和任务。职业教育德育逐渐从普通教育德育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四)第四阶段: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随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为事关全第3期(总第931期)2019年2月上局的重要任务。首先,职业教育德育在顶层设计上取得了良好进展。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任务、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旨在希望各实验基地学校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印发,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同时,国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进行改革。如200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⑥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此外,在德育工作的机构设置上,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其次,国家对德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德育监督与管理等实践均进行了调整。第一,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上,以《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为蓝本,出台了《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具体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提出相关要求。第二,在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上,除了强调职业指导课程被列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外,还就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国家对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第三,在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第二条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⑦该阶段职业教育德育在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均有很大的进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针对性逐渐在制度政策上体现出来,除了包括该领域的宏观性指导文件外,还分别涉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教育层级,并从课程与教学实践、心理与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本。然而,虽然各地院校的德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入、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到位、德育工作的管理不严格等,德育实践亟待持续推进。(五)第五阶段:内涵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德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⑧。为了贯彻落实该会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此外,“立德树人”还体现在职业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如201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6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德育服务性、职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其次,国家定义和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3月5日,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写进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这是职业教育德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此后,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重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同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该阶段主要聚焦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深化,从“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大大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德育的理解。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展开,努力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德育政策的重要文件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性与导向性作用。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每个时期的德育政策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德育的指导思想,并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如199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情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及共产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政治教育。”⑨在此基础上,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政治导向性,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⑩。2.政策结构完整,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互相配合。通过对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各阶段既有德育教育的综合政策,又有专项政策。这样不但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还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例如,在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综合政策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等。在这些综合政策的指导之下,针对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针对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关于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等政策文件相继制定。除此之外,我国多数专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较为完整,既说明了政策的制定依据与指导思想,又阐述了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内容,还规定了政策的具体实施与保障。如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出台,在呈现具体大纲内容之前,明确说明该份文件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而印发的,然后简要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较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创新之处,最后对各地、各组织教育部门、各教职工人员、各社会组织切实履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内容提出要求。(二)典型的内容丰富性。职业教育德育内容丰富多元,体现出“大德育”观念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德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反映在多项德育政策文本中。职业教育中的“大德育”观念在理论、制度以及实践层面均代表了我国德育新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一些非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这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优势。1.发挥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作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德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中,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具体政策方面,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逐渐融入了学校课程内容中,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同时,通过表彰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注重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主要目标取向与建构模式,只有在提升自我修养品行之后,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稳定,最终达到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统一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目的与内容继承了古代德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时代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具体政策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提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政治经济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具体情况,线性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该通知的出台,使得德育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社会作用。此外,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事业中的根本性地位被逐步确立起来。(三)突出的途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育目标与内容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德育途径的创新始终遵循主体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人文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历史和现实实践经验的总结,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方法体系。1.重视实践的强化作用。40年来,职业教育德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首先,将职业教育德育融入各种比赛与活动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如2005年之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陆续开展。此外,职业教育德育也让受教育者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重要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会调研与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验,从而将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认识以至信念,指导并规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其次,设立各级德育工作管理机构,提升对德育实践的监督作用,如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重视示范德育工作基地的建设,如2007年《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的印发,旨在发挥典型学校的德育示范作用,从社会生活实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学生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实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进程。2.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特色校园文化在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落实学校德育规范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德育中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成结构中,以灌输、启迪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有效德育环境进行教育是职业教育德育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2012年德育工作委员会在召开“省级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联席会”时明确提出“要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7

县教育局:

我校现有35个教学班,2470名在校学生,126名教职工,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好,办学设施相对完善,办学水平连年提高。为更好地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办学水平,现对我校办学水平自查如下:

一、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层次清晰,职责明确,政令畅通,运转有序;建有符合校情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贯彻落实,措施扎实。行政、教师、学生三支管理队伍有效运作,校级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全程管理。

2、落实《义务教育法》,巩固适龄少年入学率。

3、严格执行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4、学生课业负担合理,学生用书包括复习资料、练习册符合规定,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总量。

5、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转学、退学、休学、借读等手续齐全。

6、校园清洁、优美、无卫生死角,环境布置育人氛围浓,语言文字使用规范;

7、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各项规定;没有乱收费现象。

8、学校管理坚持安全第一,责任到人。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管理、传染病管理、常见病防治等安全措施到位,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队伍建设

9、全体班子成员能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全面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10、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用“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班子成员能始终站在学校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对待学校的工作以“群众满意,师生满意”为准则。

11、增强组织观念,树立公仆意识。班子成员能服从安排,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勇挑重担,不谋私利,坚决克服懒散虚浮的工作作风,努力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2、全体班子成员能带头学习《市中小学校管理工作常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吃透精神,带头落实。

13、全体班子成员能不断加强学习、调查研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1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和措施,教师无体罚学生的现象,无违法犯罪。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爱生格言”、“我心中的好教师”、“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

15、重视青年教师业务提高活动,重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在各学科中的带头作用。

三、资源配置

16、学校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能正常使用,有音、体、美器材室和图书室,学校新建了一个72座的语音室,较好地保证了英语教学的听说训练。

17、学校能基本配齐实验仪器;配齐音乐、美术、体育器材,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

18、图书馆图书数量稳中有增,图书质量较好;每年征订报刊杂志册。

19、学校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网络健全,管理制度齐全,各专用室的管理制度上墙,使用记载齐全,考核、奖励的措施落实到位。

四、教育质量

20、德育工作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校风、教风、学风有明确要求,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学生操行优良率较高。

21、初一初二年级统考学科“三率”居全县前列,初三年级中考基本完成县局下达指标,——学年被评为县教学质量合格单位。

2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积极筹建了各种文艺兴趣小组,能按要求开设好音、体、美课程,积极参加县以上的各种竞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校内也能结合实际安排适当的竞赛活动。

23.切实抓好了体育工作。体育教师能认真上好体育课,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学生竞技能力。认真抓好“两操”管理,提高“两操”质量。体育教师能认真组织学生体育集训,在上学期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24.能按照高标准“普九”的要求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切实做好了“两免一补”工作,从而把辍学率切实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

五、问题与不足

25、办学条件有点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学生数的不断增长,使学校的教室、课桌、公寓等硬件设施显得较为紧张。

26、教师住房问题严重,有近三分之二的教职工住在d级危房,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生活困难。

27、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28、“一费制”造成学校经费困难,运转不够顺畅,有时学校在解决办学问题时毫无办法。

《二》在培训中心的工作报告

在格林森培训中心的这一个多月以来,算是我对社会一次浅浅的接触,不说获益良多或是受益匪浅,但也的确留给我一些经验和思考。

对于格林森,我认为格林森的每一位都为格林森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和心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很敬佩格林森的各位入股人,同样是大学生,但是你们却能有这样的远见,魄力和决心。我可以想象格林森起步时,你们要花费多少的时间,要想尽多少的方法,做多少的宣传,每天接待多少前来咨询的家长。开办一个培训中心就已不易,所以能认认真真地坚持做下来就更加辛苦。格林森作为一个由大学生组织起来的培训中心,做到现在的规模不得不让人称赞。但或许是格林森管理层上经验不足,使得格林森略显稚气。

在格林森的这一个多月,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格林森有所了解后,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小建议。首先,在格林森给人的整体感觉上。每次我经过三楼的华师培训中心,看到的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和咨询处,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整洁很规范,给人的印象就很好。而格林森在这方面稍显欠缺,办公室虽然也是所需办公用品都具备了,但是却有些许的凌乱。有些细节其实可以影响人的判断,可以反映出一个团队的工作态度。所以当两者在价位上不相上下时,格林森或许就没有太大优势了。其次,因为我个人是在张湾的培训点,所以对这边有些了解。张湾的学生平时就很爱玩,而张湾的培训点旁边就是网吧。其实张湾这边的学生早上很早就到培训点了,但是下午由于天气比较热,有些学生住得远,下午都不愿意来,所以格林森下次还会在张湾设培训点的话,可以考虑下把自习放到上午,上学的时间可以提前,比如7:30到12:15。最后,可能就是格林森反映人数最多的问题了,也就是待遇问题。其实在工资方面我觉得20块钱/节能够接受。但是格林森在不经意间,比如周一游武大,日食放假和这次的装修这类而缩减了老师的课时,拿张湾这边举例,初一和初二的课时就没有上到。还有老师们为格林森做宣传的问题,我觉得不算工资的话也该发补贴的,老师们做宣传比花钱雇的人要负责。

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啦,或许我的想法比较简单,或许格林森有自己的理由和处事方式而我没有理解到。但是还是很高兴格林森给了我这次经历,让我体会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和不易,最后希望格林森能让每一个人有所收益,老师们收获的是经验,学生们获得了由汗水中折射的闪光!

《三》中学思想道德建设自查材料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贯彻“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结合本校实际,从健全德育机制,营造德育氛围,丰富德育活动等几方面入手,追求真善美的完整统一,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德育成绩硕果累累。

一、德育机制相对健全

学校建立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为核心作用的德育领导机构,配备了政教处为主,年级组、班主任、女生指导等部门成员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整个队伍思想素质好,工作扎实,富有成效。学校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本校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保证了德育工作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学校十分重视家庭与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设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进行沟通,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步提高。

二、师德师风长抓不懈

学校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分年级组织学习师德师风文章,每月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为每位德育工作者打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努力自学,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传媒学习科学的育人理念,增强爱岗敬业、依法施教的思想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热情投入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学校还将评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标兵,充分发挥这些先进个人的影响力、号召力、榜样示范作用,使之以点带面,辐射全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股精神饱满、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育人风尚。

三、德育氛围显著改善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有时能对学生德育工作起事半功倍之效。为此,学校投入资金,改善育人环境,如新建墙报宣传栏,硬化校园主干道,绿化公共设施,购买公共垃圾筒,在学校显眼处写上永久性标语,在教学楼、花圃等地方悬挂或竖立文明行为警示牌等。无论你何时走进校园,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文气息,一花一石巧布局,一草一木总关情,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人性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朝着“尊纪、守法、文明、进取”的方向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四、德育活动丰富多彩

“活动育人”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与内容。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挖掘历史与现实题材,充分发掘本地德育资源,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引向纵深发展。

每位跨入仙下中学的学生,都要经过一周的严格军训,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学校还常用传统节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学习革命历史,争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班会,纪念“”演讲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讲故事比赛,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词歌咏诵会等,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自觉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伟大事业继承下来,使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学校还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渡、服务新农村)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学校还聘请派出所干警定期到校举办法治讲座,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使广大同学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通过开展“爱我校园,杜绝不文明行为,做个雷锋式的好学生“主题活动,“牢记八荣八耻,争做文明学生”系列活动,又使校园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形势下的“留守孩”教育,更是成为社会关注,学校关心的热点,全校师生能通过谈心、过生日、手拉手、献爱心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帮扶教育活动,呵护每一朵初绽的蓓蕾,抚慰每一颗寂寞的心灵,关注每一个易被遗忘的角落,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与认识到“班级是我家,学校是我家”的家庭式人文关怀。

五、德育工作成绩斐然

在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全校师生意气风发,校园面貌蒸蒸日上,形成了团结互助、勤奋好学、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形成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求真务实的良好教风;形成了亲密无间、息息相通、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学校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各级各类先进个人,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德育活动比赛中,经常取得良好名次。而今,“厚德、立志、勤学、奋进”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源头活水,使德育工作真正为学校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四》学校安全自查报告

学年的寒假就要来临,我校在由校长领导下的安全工作小组已于月日对我校进行全面的安全自查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1、良好的校园秩序是实施教育的必然条件,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我校定月日对学生进行假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意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防电、防水、防鞭炮等安全教育。

2、由校长带队的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自查工作;

3、教室的消防安全工作由罗振学负责,经检查和自查没有发现问题,专用教室的消防安全器械齐全,没有发现消防隐患;

4、学校用电安全由刘玉彬负责,重点检查学校电源电路及用电设施是否有老化等现象,经检查未发现异常情况;

5、教室及办公室的门窗、玻璃等由刘长胜负责,重点检查门锁、门窗、玻璃等破损情况,对已破损的进行了及时修缮,对未破损的进行了加固。

6、教学教具管理由刘相文负责,重点对教具的回收、存放和破损情况进行检查,未发现异常;

7、校产校舍安全由刘长胜负责,重点对学校的所有财产进行盘查;

8、我校对校内炉火进行严格管理,对值班教师进行防治煤气中毒的教育。

《五》教育系统安全检查自查报告

根据麦政办[]号“关于开展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文件精神,教育系统党委狠抓落实,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真部署

为做好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教育系统党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学校要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确保学校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二、加强自查整改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为确保学校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各学校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和教育系统党委的要求,积极做好本单位安全生产的自查工作,重点对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实验室、计算机室、食堂、楼道、住房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看:一是各学校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各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均专人负责,并经常督促有关人员定期对学校所有电路和消防设施进行检修,做到规范用电,加强了危险化学品和食堂卫生的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各学校在宿舍、教室、楼道、实验室等重要部位都置了灭火器。二是各学校都有较完善的《应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认真制定了节日期间值班表,每天都有一名领导带班。三是有施工场地的学校,用围墙把施工场地和学生活动场所隔开,学校并对师生进行不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

三、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全县各校通过黑板报、广播、标语、警示牌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用大家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来警示学生,向学生传授自救常识。

四、存在的问题

检查中发现:有个别学校有乱拉电线现象,没有及时将电源开关关好,有废弃电线没有及时清理等。要求学校立即整改。

《六》环境安全隐患自查报告

根据台教通<>号文件精神,学校排查领导小组对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现将查出和存在问题报告如下:

一、1998年修建的一楼一底六间教室(480m2)已成危房:楼梯踏步水泥脱落,钢筋裸露;二楼教室线浇地坪下踏,用力蹬时有摇动现象。今年月州、县建设局质监部门及教育局基建股有关人员在雪凝灾后检查工作中现场勘验口头鉴定为危房。

二、气象部门人员检测,主教学楼及旗杆防雷装置未达标。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8

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政府办学、还是行业系统办学、抑或是企业办学,都应当严格按照正规化来进行开展工作,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在教学管理上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在学生(教育)管理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后勤管理中让学生学会生活,这就是正规文化的教育。我们教育师生,都应当严格按照“三个规范”管理要求进行教与学,切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专生。

2正文化可以是正义文化的教育

争取公平的行动就是正义,也可以说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与“公正”同义。正义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当尊崇的。正义的话语,正义的举动,正义的事业,在生活中是榜样,也是整个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任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总理在回答最后由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提问时说:“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承诺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说,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教育师生,追求正义,平时讲正义的话,做正义的事,多与有正义感正义行为的人交往,做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做一个正义的人。这也是我们学校发展和稳定的根基。

3正文化可以是正气文化的教育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古语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等等,都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文天祥专门写过一篇《正气歌》,有着高昂激越的爱国正气。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大家必须坚持树立和发扬的最大正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反四风”更是当下最有力、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正气。大力弘扬正气,以权谋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邪气就滋长不起来。要教育师生自觉地树立正气,坚决同歪风邪气作斗争。

4正文化可以是正直文化的教育

正直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正直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誉感;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坚定不移;心地坦荡,内在的平静。自觉自愿地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思想。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这是正直的价值所在。教育师生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做一个遵守原则的人,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是一个正直的人。

5正文化可以是正人文化的教育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9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表征

1.德育的灵魂———政治方向教育。

建国之初,就向青年学生提出“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为谁服务”本质上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1950年7月11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方向问题。青年学生首先要解决好“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1](p210)即“必须先解决方向问题”。[1](p13)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1](p6)他反复阐明青年“要确定为新中国服务的方向”。[1](p22)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更明确地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p206)1965年3月,他在罗马尼亚对我国的留学生说:“说政治是灵魂,你们一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站稳立场。”[1](p229~230)这表明德育的灵魂,就是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2.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

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应该特别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要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勤劳朴素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国家建设人才。”[1](p153)1963年10月,他再次指出:“政治思想教育要加强。今后学校青年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p226)这些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学校教师,都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要把育人工作做好。

3.德育的基本途径———生产劳动教育。

认为,广大青年学生只有经过生产劳动教育,才能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1](p211)才能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教育中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思想残余影响。

他指出,要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就要参加生产劳动,在向劳动人民学习生产知识的同时,学习他们淳朴的思想感情、语言和作风,从他们身上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p212)“高等学校中也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学生毕业后一般地应该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今后应该对此定出一些制度,逐步实施。”[1](p155)并且指示“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上述教育方针,在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彻底地稳步地加以改进”。[1](p156)

4.德育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教育。

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能否造就一支思想红、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对此,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强调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1953年12月,他在《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师范学校须认真执行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加强对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的领导,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1](p94)二是强调教师自身加强自我改造的重要性。1957年,强调指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应该在过去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使教师们掌握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p153)他们只有“继续努力,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加强自己的劳动观点,逐步地与工农打成一片”,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p153)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德育的定位泛政治化。

我们实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但当我们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道德教育时,许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是什么,他们对德育的理解大多出于政治的或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于是高校的德育就出现了泛政治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政治方面的教育要求多,而对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教育者习惯于从政治高度而不是从教育本体出发进行思想教育。这种现象实质上忽视了对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分析,并没有把国家需要同个体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把德育内涵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因素,德育成了解释、宣传国家政治、政策的工具。实践表明,德育政治化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政治第一”倾向的出现,从而使德育本身缺乏特色,很难收到良好效果。

2.德育模式严重滞后。

我国高校现有的德育模式仅把学生当作德育灌输的客体而非作为德育主体看待,把德育要求仅仅视为社会的道德要求而非看成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模式的弊端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缺乏对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具体运用。表现为重视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理论灌输,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行书本教育。忽视道德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失去凭依,使道德教育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2](p10~11)

3.德育内容滞后,实施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政治立场趋于中立化,价值观念趋于实惠化,理想目标趋于实际化,道德观念趋于自我化。而德育的内容仍是以价值取向为主的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妥善解决。[3](p31)德育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还是说教与灌输,而不是道德实践,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道德学习主体性,简单地用规范的理论宣讲取代情感的培养。这种强制的、填鸭式的德育教学方法,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要么表面接受而内心不认同甚至质疑,要么以明显的对抗来应对。而对德育的评价主要还是以片面的考试制度来实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使德育越来越远离精神教化功能,日益异化为一项没有精神意义的过程,致使德育低效或失效。

4.德育地位的弱化。

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实际上是塑造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而当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众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德育“首位”的定位只是空洞的口号,一些高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即存在着对德育作用认识不到位、德育地位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换言之,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着德育地位弱化现象。由于智育是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表现因素,高校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为社会培养劳动力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制约了高校德育效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导致越过道德底线、人性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5.为师之德日益堪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重要性越发被社会公众认同,人们更加重视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日趋淡化学校的育人功能。高校部分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重视教书而不注重育人,有的甚至只顾埋头钻研学问,不顾及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培养。个别教师甚至师德观念畸变,敬业精神丧失、师德沦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用德育观解决高校德育困境的技术路径构建

德育观既是当前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也是破解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2006年,淮阴工学院决定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确定为校训,并“用恩来德育思想育人”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构建德育的实践路径:

1.办学理念深入贯彻的德育观。

办学理念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在办学实践中,淮阴工学院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全校师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作为故乡的一所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特有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德育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形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形成全校共同价值评判和理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目前,“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已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五个坚持”中,特别强调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五个强化”中,专门提出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的“五大工程”中,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教育教学着力渗透的德育观。

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也是弘扬恩来德育观的主要渠道。学校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内容,讲述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称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学风建设紧紧围绕的德育观。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也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全校上下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处编印下发了“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邀请亲属、研究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与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开展“班”评选命名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与“感动淮工校园十佳学生”、“十佳三好学生标兵”等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彰显的德育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内容。学校还通过举办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结合起来。1995年学校在老校区教学楼群中间建造了“怀恩亭”;1998年在老校区图书馆内敬立了铜像。近几年来,在新校区又建设了翔宇广场等纪念景点。通过环境的熏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德育工作报告范文篇10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党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一、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1、坚持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抓手,促进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一年来通过个人先学、集中再学、深入研讨等方式,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执政能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纲领性文件和党内法规,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岩生态型经济枢纽等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学理论、抓方向、把全局、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的基本思路,紧紧结合校领导和中层班子调整的实际,围绕“建名校、创新业”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及依法、科学、民主治校等问题,组织中心组成员进行了若干专题的研讨,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更加清醒地看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更加明确了“建名校、创新业”的工作思路,在把握方向、明确目标、强化内涵、推动工作上产生积极的效应,为学校总体工作的胜利承启、平稳过度、又有作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2、坚持以严格制度为保证,不断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实效。健全和落实了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考勤、通报和检查考核等规章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保证了政治理论学习的计划、内容、要求落到实处。校党委对一年的政治理论学习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学习计划,采取分组学习、集中辅导、专题讨论、交流心得等形式,通过支部、工会小组、业余党校等政治理论学习阵地,组织师生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时事政治、公民道德、法律法规、师德规范等内容的学习,并坚持把运用科学理论同分析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结合起来,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认真落实“三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把推进学校的发展同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了科学理论在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二、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上取得新进展。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建名校、创新业”的目标,谋划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决定》和《龙岩卫校名师工程建设方案》,明确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在工作中牢牢把握“引进、培养、使用”三个关键环节,选拔任用了6位德才表现好、发展潜力大的同志到中层管理岗位,充实中层干部队伍;通过公开考试录用了本科院校毕业生5名,调入“双师型”教师2名;通过压担子、结对子、下临床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以名师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依条件和程序评选出4名学科带头人和5名骨干教师。三、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上迈出新步子。1、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紧贴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突出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修订完善了学生手册,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二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抓好课堂教学、正面教育的同时,根据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了学生公民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良心爱心等教育,促进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品行养成的有机结合。2、深入开展师生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一是立足校园,组织师生开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勤学苦练、遵纪守法、扶贫助学、奉献爱心等活动,并把活动融入创建文明处室、文明教研组、文明班级、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楼院、文明教师、文明学生及十星级文明家庭等“文明细胞”创建工作之中,不断增强道德实践的有效性。二是面向社区,组织师生开展关爱社会、助人为乐、上街义诊、无偿献血活动,通过公民道德的实践,使广大师生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学校工作中,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好学上进;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做到文明向善。3、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师生员工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努力从思想上解惑、工作上解难、生活上解困入手,用真情、说真话、求真理、办实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弘扬正气、价值澄清、疏通隔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转化上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和改进了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和管理效能建设。四、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1、围绕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了班子的作风建设。校党委认真抓好中纪委三次全会和省、市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树立和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注重从师生的呼声、意愿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工作的着力点和措施的完善面,进一步凝聚了全校上下谋发展、强内涵的合力。2、围绕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推动了工作的深入。一是根据上级党委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学校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六个机制”的实施办法,从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查案惩处、干部保护、廉政责任等六个方面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推动责任制的落实。通过落实议事决策制度、领导班子民生活会制度、谈话诫勉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以及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工意见、建议等方式,保证权力运行的为民、务实、清廉;通过明确各处室的这一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要求,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五、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队作用。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党委自身建设。依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二字要求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视在实践中不断落实和完善已有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委牵头抓的工作、党委推动的工作和党委支持的工作,党委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得到加强。根据党章党规和校领导及中层干部调整的实际,顺利完成了校党委、纪委和支部的换届工作。2、突出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切实加强支部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支部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发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缴纳党费、党建园地等内容列入党建目标管理,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落实,促进了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支部对所辖处室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保证监督作用。二是加强和改进“支部包片、党员包班”工作,制定了“双包”工作责任书,推动了“双包”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增强了党建工作活力,师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得到加强。各支部严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按照党员发展的工作方针和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一年来共发展教工党员2名,学生党员18名。六、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群团、计生、综治和老干部等工作。1、加强了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参政、监督、维权、建家的职能。校工会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召开教代会讨论审议了《学校工作报告》、《学校工会工作报告》、《关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决定》、《龙岩卫校名师工程建设方案》,推动了教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务工作的落实。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活跃教工业余文化生活;组织教工体检,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2、加强了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生力军作用。高度重视和发挥团、学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团委和学生会的自身建设,做好团委、学生会委员的增补和班委、团干及入团积极分子的培训;认真做好团员发展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3、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晚婚晚育常识的宣传教育,做好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工作,杜绝政策外怀孕;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定期检查流动人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杜绝使用无证人员。4、毫不松懈地做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把安全的教育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校园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坚持抓好“防火、防爆、防盗”工作和学生防伤害、防群伤事故的教育管理,坚持定期不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5、重视和做好老干部工作。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努力帮助老同志排忧解难,注意听取老同志对学校建设的建议和意见,组织老同志开展文体健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