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0:42:20

导师

导师范文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导师:

7月29日,在办公室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办公室对新来的同志实行“导师带徒”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徒综合素质,更好地胜任办公室工作。7月29日至现在,我在综合科工作,导师是×××老师,在他的精心安排和教导下,本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时时处处以领导和老同志为榜样,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始终保持了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积极态度,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各项具体工作按计划推进,各项临时交办的工作基本完成,为综合科总体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将个人导师带徒活动的一季度工作、学习情况总结如下,请各位领导和导师指正。

一、学习的主要内容:公司(党工委)的各项重要会议精神;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工作指令;综合科工作内容包括综合事务工作流程、《办公室工作手册》、资产管理、领导生活服务、机关事务等,另外简要学习了两本关于秘书工作的书籍。

二、主要工作:编写完善综合科工作制度;办公室资产管理;礼品的制作、发放、保管;医疗保健服务;生活后勤服务;工会活动组织;接待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其他综合事务。

三、主要收获:

1、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广泛的社交能力,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我不仅从书本上汲取养分,还谦虚地向周围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学习,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水平和驾驭实际工作的能力,目前基本能独立完成领导交办的综合事务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加明确了办公室秘书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肩负的责任,从办公室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支持同事的工作,团结办公室全体人员,保持融洽的工作气氛,形成和谐、默契的工作氛围和强有力的学习型团队。

2、快速反应能力明显提高,拖沓懈怠现象得以改善。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如果能快速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深刻理解相关会议精神和领导指示,做好充分准备,象战士一样时刻准备投入战斗,我相信一定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我觉得观念、工作手段需要变化。一是需要快速广泛地获取信息,只要能改善服务、提高服务的信息我都想方设法攫取,如二级单位的业务联系电话,一些服务设施较好的接待点和工会活动组织场所的服务特点、联系方式,一些好的改进服务的资料,甚至一些导致失误的经验教训等,都成了我宝贵的财富。二是及时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为假象所惑,不被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误导,不被一般性信息所缠绕,能够从看似不起眼的信息中发现其价值,防止有用的信息从眼皮底下流失,从而提高服务的档次和层次。三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接到一项工作的时候,应提前调查矛盾和问题,制定预案,实现最佳决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考虑不周而引起的延误。

3、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加强。许多综合事务服务必须按照我们的工作计划预期完成,根据办公室的服务职能以及建设一流处室机关的总体部署,结合机关服务月要求,我觉得必须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共性服务向个性服务转变,由承诺服务向需求服务转变,要善于谋划、超前谋划、统筹规划,为领导、机关、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综合事务服务的本质所在。

4、更加注意细节。从听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的讲座以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你一件小事没有做好,人家完全否定你,你无话可说,在这方面我有深刻教训,由于疏忽细节给办公室工作带来了损失,我至今深感不安。以后我每做一件事情,都尽量考虑周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制度和程序,多向领导请示,多向同事征求意见,把细节考虑到,力求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细节。

三、存在的不足

1、本职工作还不够认真负责,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需在工作中要体现个“勤”字。

2、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存在自我放松的情况,要加强作风建设,高标准、严要求自己。

3、对办公室业务熟悉不全面,缺少前瞻性,至使自己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手忙脚乱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迫在眉睫。

4办事不够严谨、不够细致。综合事务相对简单但又繁杂,但件件要落实精细,思路要缜密,确保不出纰漏。在这方面,我还不够细心,时有粗心大意、做事草率。

四、二季度需要加强的四项工作

1、服务的计划性。应多向领导、导师请教,把阶段性工作计划做好,超前服务,以免手足无措,出现失误。

2、对一些工作安排,必须跟踪催办,把工作计划落到实处。如安排花油公司一些工作,能亲自去就去,去不了也要打电话跟踪落实情况,避免出现工作失误。

3、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有程序可循的,严格照章办事,没有先例的,向领导请示,该规范的重新规范,提高办事效率。

导师范文篇2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2001年开始扩大招生,2006年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导师范文篇3

1.1导师制:对每位到科的新护士采取一名带教老师与1新护士构成“一对一”的全程导师培养带教模式],时间为期半年,导师全面负责新护士培养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情况,给予全方位指导。

1.2导师选择:要求具备护师以上职称,获得医院《护理师资培训证书》,责任心强,专业知识丰富,操作规范。乐于承担导师义务、为人师表、恪守职责。

1.3培训方法:

①新护士和导师确定师生关系后由护士长统一下发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周期和总体要求。

②所有操作由科室指定带教老师统一示教,要求新护士和导师一起观摩,以便于提高日后的训练效果;业务小讲课由科室统一安排人员授课,导师检查新护士听课笔记。

③新护士操作考核每月1次,理论考核每季度1次,导师有提醒、督促、指导、陪练的责任,新护士考核优秀者导师有奖励。④导师要督促新护士按时完成培训内容,严格落实培训计划。

2考核及统计

采用理论、操作考试,科室综合素质评价,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考核,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培训后新护士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显著提高,特别是优秀率高,理论90分以上优秀,操作95分以上优秀。培训后新护士对护士职业的认知提高明显。将既往5年培训数据作为对照组比较,综合素质评价、病人满意率、新护士转正考试通过率均提高。

4讨论

4.1实行“导师制”可提高培训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新护士根据班次有多名带教老师,每一名带教老师仅负责完成其带教阶段的基本仅限于工作的带教任务,存在带教连续性不够、甚至有带教盲点等可能性。一对一的导师制明确了导师的全程、全面负责性,即跟随导师班次的工作模式,导师会定期与其沟通,了解工作、学习情况,根据既定的学习计划,帮助新护士完成教学任务。导师制从培训之初就公示了学习计划,使得导师和新护士都非常明确学习目标和进程,且将激励机制引入其中,激发了大家的竞争意识,这可能也是表1中出现了多个“优秀”的原因。由此可见,导师制带教实现了培训过程的连续、可控、良性竞争,提高了培训效果。与培训前比较P<0.05

4.2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新护士职业认知,稳定护理队伍:导师制使每一位新护士一进门就有了领路人,且从学习到生活,从工作思想,都有人管、有人问,护士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同时因为导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贴心关怀都使她渐渐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坚定安心本职工作,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工作热情,并立志为护理工作鞠躬尽瘁。

4.3导师制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导师为了更好地承担起“教”的责任,把自己的经验和理念传授给新护士,就需要不断总结、深入思考,激励自己想更高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新护士的激情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力对导师也是一种刺激和启迪,使导师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尽力指导新护士做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小结

导师范文篇4

很荣幸今天作为导师代表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这两个月我的职训感受。

作为导师进职训营已经第二次。每一次我都把它当作一项严肃而认真的使命,所以职训营中的每一堂课我都努力做好笔记。怕我的学员有听不太懂的地方,可以在二早上及时解决。用实际行动做好导师的本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一期的学员个个都比我想象中聪明,所以轮到我给大家答疑解惑的机会实在太少,而且我们这一期还有非常优秀的张立菊导师和杨荣顺导师。学员们的疑难杂症都被他们一一解决了。

每一次进职训营,我也希望自己在管理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升。让我骄傲的是,我所带的学员们都特别优秀,上一期的胡秀丽,入司半年时间期交保费突破10万,而且全是陌生拜访;这一期的刘欣美,因为他的推荐人本身就太优秀,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所以欣美在我很少操心的情况下,也顺利完成期交2件,卡式保单27张。再加上在团队氛围调动上有我们导师中的精英,刘弟导师和陈长三导师精湛的舞技,所以我的风采展示只能留到下一次了。

每一次进职训营,我都希望自己在这集中而短暂的两个月时间能学到许多东西,很荣幸我真的收获了。在职训营,营长和分班督导每天精心策划的课程,不仅带给学员们很多收获,也让我们导师收获了许多。比如管理方面的会议流程,会议内容注意事项等,新人的访量追踪方式、方法,回访进度等,以及来自各方优秀的讲师们课堂上传授的宝贵经验。这些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发展业务还是走主管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此特别感谢老师和各方前辈。

作为导师,我们更希望我们辛苦的陪学陪访能让我们的学员们有所收获。这样我们才会感觉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像我们的蔡世均导师每天晚上10点钟还在查访学员当天的拜访情况,像我们的刘凤超导师不管再苦再累都坚持检查学员们的摆点进展。当然我们这一期的学员们都非常努力,让我们身为导师而百感欣慰!感谢你们!

导师范文篇5

正如北大为区分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导师而澄清“此导师非彼导师”,笔者认为,高职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甚或本科生导师制也存在差别,笔者认为,高职生导师应更侧重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职业计划;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中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加以及时有效的关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适时地给予就业甚或创业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职生导师制的制度思考

应该来说,导师制自引入我国以来,很多高校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导师制予以论证,笔者愿从高职生导师制所要解决的导师来源、受众范围、选择方式、专业培训、量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试图从制度上解决导师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力求对一些相对不成熟之处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可由有意愿承担导师工作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辅导员自愿申报,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工作,真正能够有能力处理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笔者认为,被指导的学生同样要有愿意接受导师指导的意愿。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在选择导师的前期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导师制的积极意义,了解每位导师各方面的专长,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很注重学业,因此优秀的任课教师将是他们的首选;有的学生社交能力欠缺,与人沟通有所障碍,也许他们更愿意选择在生活上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帮助的辅导员老师;还有的学生对于第二专业很感兴趣,或许他们会跨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当然,笔者认为,导师制的实行应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应予灌输,除了师生见面会之外,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师生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以便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能够心有所属。师生见面会,笔者建议最好是放在入学八到十周前后,因为这时候,学生对于导师制这一制度已经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于相关的导师也应有所熟悉。经过师生见面会后,进入双向选择阶段。首先,由学生对导师进行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能够给自己更多帮助的导师,一个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位甚至三位导师,名单汇总后,由导师进行选择,一般一名导师带5-6名学生。对于有的导师,可能只有1-2名学生选择由该导师指导,则该导师可只带选择自己的学生;如果很多学生同时选择了一名导师,而该导师选择了5-6名学生后,其他的学生可以考虑他们的第二志愿,再次进行组合;如果出现二个导师甚至三个导师都未选择该名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调剂到相对来说名额未满且针对该生能够提供有效帮助的学生的导师名下,建议给1-2周的时间让师生相互适应,最后由学生给出意见,同意的可继续指导,有异议的可以终止。建议:除了相对固定的导师外,还可以以每周开设固定咨询为补充。另外,高职生在校时间短,不宜频繁更换导师,个人意见是,以一贯制为原则,以每学年更换导师为例外,每学期更换导师原则上由学生提出,须经导师同意。这里所论专业培训,意指对教师就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心理活动、生活中的困惑、就业政策、职业指导,甚至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导师应定期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电,在培训中提高理论积淀,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每个导师成长的必经过程。每个导师在参加培训后,以考出相应的证书为佳,鼓励将自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记录为案例,将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并检验收到的效果。

导师范文篇6

研究生导师制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其教学。然本制度的实行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及困难,例如: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平等,招生制度与培养制度错位,质量保障形同虚设[1];“博导”工作的岗位属性在实践中未能得到真正确立,存在严重等级化、功利化的倾向;重视导师聘任的前馈控制,忽视后续监控[2];导师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放任不管的情形,等。[3]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减损了原先制度预期达成的功效。针对此课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制度的历史层面进行考察,或采用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较少以哲学探讨方法对研究生培育的根本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笔者认为,此问题更需从价值层面进行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精细的辩证以及宏观视野。基于此,文章以探讨师生关系著名学者马丁•布伯的哲学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理想师生关系的图像,藉此作为政策制定者未来改进之参考。

二、研究生导师制度疏离的危机

现行的导师制度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将原本“师徒制”的师生关系转为“老板制”的师生关系。此则为马丁•布伯所说,人与人落入了“自失”的疏离情况之中,亦即人任由浩瀚恢弘的制度(宇宙)吞没“我”;人迷失于制度之中,盲从制度,毫无反思的能力。其起因于“人因为感受到个体的有限,所以人会企图藉由让宇宙吞没‘我’的方式,冀其能自我超越。进而造成独剩‘宇宙’,空有制度的虚壳,且无法达成当初制定制度的初衷,而使得‘我’的主体性消失。其结果是,人被‘它’物化的世界所淹没,并且彻底地屈从于暴政的淫威,让人的‘精神之实在性完全被褫夺”。[4]换言之,此时,人服膺于制度之中,进而让人失去自我,呈现宛如没有灵魂的泥偶,进一步带来制度疏离的危机。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度造成的疏离,让导师与研究生在此制度中皆丧失其主体性。马丁•布伯认为,制度疏离,将造成人被沦为追逐各种目的的工具危机。其原因在于,制度的基础建立在人的各种目的之上。倘若失去人的主体性,那么在人们将会沦为政策的工具,让人受到社会结构这部庞大的机器所支配。如此一来,人就沦为被利用的工具。马丁•布伯对“制度疏离”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如果失去人的主体性,将使得制度逐渐失控,让人不得不调整自己,以便适应“它”。如此一来,便使得“我”的主体性消失,让人沦为被使用的对象。除此之外,“制度”疏离也会让人无法真正地生存于此时此刻之中。因此,处于制度疏离文化下的人们,毫无对话可言,并且会丧失直接对话的可能性,让人因而没有真实的公共人生。马丁•布伯表示,“这架机器却使得数目不断遽增的人类得以维持生存”[4];“当机器失去控制,而走向崩溃时,人却执迷不悟,竟天真地以为结构仍在正常运行”。[4]马丁•布伯认为,此两者皆否定人与人的直接性对话关系,人们之间需要没有隔阂。他疾声呼吁并且警告人们,“难道我们没有发现,现代的工作与占有的方式,几乎已经让相遇的人生,以及相遇的关系荡然无存?”[4]因此,马丁•布伯主张,人们须脱离制度,疏离文化。针对此困境,马丁•布伯提出了直接性对话的纾困之道。他提出“只要人能建立起‘我-你’的直接关系,就能转换制度疏离所造成的它的疏离状态。”[4]因为,此时的研究生与导师疏离的状态已进入“我-你,人与人真诚的关系之中,让彼此呈现自然调和的状态”[4]。换言之,此时“已从关系的力量之中获得生机”[4]。因此,马丁•布伯呼吁,“真正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称述你、回应你的精神是否常驻于人生、伫立于现实之中。”[4]可以了解,“真正的人生,乃是和谐的状态,它们之存在与延续,必求助于情欲(不断变化的内容),且必诉诸制度(恒定不宜的形式)。”[4]换言之,“真正的境界,纵然摇摆不定,却既不在经验与非经验之间,也不在给予与非给予之间,更不存在世界与价值世界之间;它同时跨越这些境界,而伫立在你与它之间,介于现象与对象之间。”[4]马丁•布伯对此提出呼吁,“情欲与制度皆不能促成人生,能完成此伟业者,仅有第三者-你。”[4]

三、马丁•布伯的教育哲学对改进导师制的启示

马丁•布伯的教育哲学对超越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疏离危机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而言,欲建立具有“直接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对话的研究生导师制,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以及导师的主体性这两个面向。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制度无限扩大的危机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因此,马丁•布伯认为,在政策制定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过度强调制度,让学生失去自我。马丁•布伯指出,过度强调制度,这正是时代的弊病之一。因为,人们只盲目地强调组织,并且将自身的需要,物化成客观的语言,以组织的形态来表现生命。所以,当人将制度视为绝对的价值以及标准时,将造成作为整体生命的分裂。针对师生之间的矛盾,马丁•布伯提醒导师必须勇于面对此矛盾,而且试图寻找出和学生对话的途径。其次,由于当人成为“集体的奴隶”[5]时,都将视集体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丧失自身的“我”。自然而然,学生也会因此而遗失自身对于“生命以及世界的个人责任”[5]。针对此情况,对马丁•布伯而言,正因为研究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导师在面对集体中丧失自我的人,必须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困境,并且唤醒他们,让他们具有“重新肩负起人生的勇气”[5]。如此一来,导师才能真正让他们恢复个人的自我。马丁•布伯对此特别呼吁,导师应该让人们从这种疏离之中觉醒并且脱离,“这正是我们时代真正教育者的首要任务!”[5]此外,针对制度的设计马丁•布伯指出,应该促进导师承担其帮助到学生的责任;亦要有助于导师教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原则(discipline)与命令(order)[5],为自我负责的起点,让其成为身心成熟(mature)的人。所以,令学生感到困惑的矛盾(confusingcontradictions),必须透过学生自身成为整体(unity)的生命,如此才方有可能真正地跳脱此困境。除此之外,马丁•布伯指出学生盲目地服从制度的危险,他认为这样的服从,只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形式。因此,马丁•布伯反对约翰•杜威(JohnDewey)在其著作《人类的本性与行为》(HumanNatureandConduct)所说,认为人须透过诫律的约束,才能真正形成自我控制的系统。针对此观点,马丁•布伯指出,此绝非真正教育的基础。虽然,导师免不了运用有益的诫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真正的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虽然导师需凭藉原则与命令,建立起一套规则,让学生将之内在化。但是,马丁•布伯表明,品格并不能沦为一套僵化的诫律系统,也不能被视为是一种习惯性反射的系统。相反地,导师必须以其整体的生命言行举止对学生展现自身的知行合一,并且在导师所遭遇的每个情境之中,须能用自身的生命活出他所教授的内容。那么,是否代表着教育不受规范?对马丁•布伯而言,教育不能脱离规范,只是,真正的规范永远不会变成一种教条,也永远不会变成一种习惯。真正的规范隐藏在人的实体之中,并且透过人具体的行动,将之展现出来。马丁•布伯以“人想偷窃”的欲念为例展示这一观点。他表明,当人兴起想偷窃的欲望时,他将受到“你不应偷”[5]的规范所钳制,以至于让人放弃这种念头。因为,“恶”宛如旋风般邻近人,但是,“善”是一种方向。所以,当人受到诫律(maximscommand)所限制时,仅是以第三种人称,向人倾诉。但是,控制能力(command)则是用第二人称“你”向人劝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导师在教育之中,扮演引发学生人生价值的角色,然而,这并不代表导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其原因在于,对马丁•布伯而言,“教育者将无权这样做。”

2.重视导师的主体性对于马丁•布伯而言,研究生导师制的设计,必须保障导师的主体性。因为导师会影响学生,而学生又背负着决定未来命运的重责。所以,导师肩负着左右“未来”发展的重责大任,其影响力不可言喻。①因此,不可小觑导师的影响力。教育的功用在于,“能让下一代将人类阴沉的一面,闪烁出光芒。”[5]事实上,“虽然,我们并无法预测导师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但是,透过教育的行动,我们可明显了解,教育的成效如何。”[5]因此,马丁•布伯认为,如果教育者“为了教育的目的,必须选择与安排,教师上课的教学指引是个准则而不是绝对的唯一标准。”[4]因为“不管在教育本身的范围内,这个选择与安排是如何的妥当;他必须受到价值认定与责任担当的指引”。[4]所以,所谓的教学内容在于“导师应本着教育家的特殊谦逊,不断地予以修正”。事实上,“就教育家而言,所有学生的生命和特别的存在”[4],皆为不同形态的创造,绝对不可能一直不变。因此,教育的意义在于,透过导师“汇集世界的建设性力量”[4],并且透过自身的“辨别、淘汰与确认”[4],对于世界进行选择,并且以导师本身为媒介影响学生。换言之,研究生导师制的设计,应该让导师了解所谓的研究生培养,已经不再像以往的制式化教育般,让导师成为一名教书匠,或是绝对的权威。相反地,导师须因应时事脉动,并且深入了解社会的文化,时时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提出批判。研究生导师制度为一种参考,在具体实施时,身为一名导师必须具有领导者,以及研究者的特质,要能判别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而决定是否采用。导师并不能盲从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相关规定,而让导师(我)的主体性丧失。事实上,导师应掌握时代之脉动,时时更新自身培养研究生能力的深度与广度,如此才能让师生之间的活动处于此时此刻的现在式真诚对话状态。“那么,这就是教育的原理,常态和固定的准则吗?”[4]马丁布伯指出,此并非常态和固定的准则,不过,其为“教育实体的原理”。

因为:“所谓的教育准则,永远是一种文化的基准(Norm),为社会、教会和新时代的基准。教育即是顺从此标准,并且以此所展示的精神活动”。[4]透过教育,能将此基准转化为适应时代与社会文化的语言。因此,对马丁•布伯而言,不论教育从何开始,导师为学生对实际世界所进行的选择,“这只能是教育实体的开端”[4]。马丁•布伯对此表明,“教育从没有固定与常态的教育准则,不但现在没有,就算过去也不曾有过!”[4]除此之外,马丁•布伯指出,“注重形式和表面化的时代,并不存在教育的自动性,唯有在表面形式消逝后的时代,教育才能具有自动性。”[4]因此,教育只能在解脱传统教育的羁绊,在具有自由的情况下,让人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让“人不再依赖任何教会、社会或文化”[4],人必须切切实实地面对现在。马丁•布伯批判那些挟持过去时代的虚构形式,借以支配时代和建立名声的人们。因为,他们只留滞于过去的真实形式,并且努力的恢复这些形式。马丁•布伯认为,“真正重视未来的人,虽然也许名气不大,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内心,皆蕴含着积极主动的力量,让其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对精神生活的反应与负责。”

导师范文篇7

一、近几年实施导师制的主要成效

1996年,地级宿迁市国税局成立以来,共录用大学生和公务员61人。其中,大专学历21人,本科学历40人;财会税收专业31人,计算机专业26人,文秘专业2人,法律专业2人。这些大学生公务员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锻炼,大多已成为各单位的业务能手,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是一批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到目前为止,有52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6人通过了税务师、会计师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资格,有5人参加省局复合型人才培训,成为税收专业多功能人才,有43人分配在市、县局征、管、查业务和计算机管理等重要岗位上,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撰写理论调研文章,形成了理论成果,有18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有3篇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有36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市、县局先进工作者,并有13人被选调进入市局机关工作,有11人通过组织选拔担任了基层股级领导干部,有3人先后多次参加省局高平台征管软件的开发和研修工作,成为税收信息专业管理人才,还有2人通过参加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分别走上了宿迁市科技局副局长和宿豫县广电局副局长领导岗位。

首先,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奠定了做人的基础。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缩短了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使他们刚步入社会就能较快地成熟起来,真切关注社会热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立志回报奉献社会。1996年以来,他们先后举办了“春蕾班”,解决农村困难儿童上学问题;捐款两万余元、捐物三百余件,帮助社会残疾人、农村五包户、军烈属和贫困农民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主动联系地方劳动部门、帮助城镇下岗失业困难家庭解决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资助适龄儿童上学,举办的“春蕾班”活动,得到了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省局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全系统有15个基层分局被评为县、市、省级“青年文明号”。市局稽查局、宿豫县局来龙管理分局、沭阳县局稽查局等单位大学生积极开展“青春献国税、文明建功业”活动,被命名为“宿迁市杰出青年文明号”。

第二,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奠定了成才的基础。通过导师手把手的教,使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激情,学习意识、爱岗敬业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全系统2002年度录用12名大学生公务员参加全省国税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整体综合成绩排列均在全省国税系统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成绩的前三名。1998年以来录用的20名计算机大学生,自毕业分配到县、市局计算机中心工作后,自加压力、努力学习,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成绩显著,宿迁国税的金税工程“数据采集率、报税率和抵扣认证率”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受到省局通报表彰。目前,他们已成为全系统计算机业务骨干力量,为全局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国税干部队伍学习的自觉性,奠定了创建“学习型系统”的基础。由于新录用大学生公务员的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已成为当前国税事业的一支新生力量,给已在岗的公务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和危机感,初步形成了“鲶鱼效应”。一方面,由于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知识新、观念新,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时刻会感到自身不足,进而产生了危机感和压力,必须在学习、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等方面先行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成为过硬的“师傅”,才有本钱带“徒弟”。另一方面,导师娴熟的业务技能、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使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感到自身与社会和实际工作的差距,从而迫使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感悟,形成教学相长,产生了导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整个队伍的自觉学习,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据统计,全系统有605人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函授教育,获得了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学历,超过了全省国税系统干部队伍学历教育目标平均水平;全系统人员在干部现代知识培训中,有560人通过了江苏省计算机中级考试,占全部人员80%;有480人通过了江苏省英语中级考试,占全部人员70%以上,并全部通过了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为打造宿迁国税“学习型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导师制的主要做法

——政治上悉心教导。我们要求导师在履行导师职责过程中,把讲政治、讲正气摆在首位,注重教导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先后组织他们到纪念馆、彭雪枫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同时,围绕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督促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抓好政治学习,形式多样地开展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增强明辨是非能力,自觉地在言行上与党保持一致,坚持依法治税,公正执法。一方面,给他们订好政治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不定期检查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开展理论学习成果展评。

——业务上精心指导。县区局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导师组织他们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在内容上,要求熟悉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征收服务厅岗位和窗口设置、征管业务流程、征管改革方案、征管软件、办公自动化应用、金税工程、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税收相关法律、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等;在条件上,要求大学生公务员达到人手一套业务书籍和资料,人手一册税收规范化执法手册,努力解决有书可学问题;在方法上,要求每个导师都要有业务辅导计划和记录,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尽快地成为税收工作的行家里手。

——思想上耐心疏导。导师坚持每周开展一次谈心活动,入微入事入心地加强思想沟通,掌握其思想状况,了解其所思所盼所急所需,主动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先后为6名大学生公务员夫妻解决了跨县、市、省分居两地问题,较好地营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结合“三观、四心、五珍惜”教育,开展以“谈一谈走上国税工作岗位的体会、比一比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条件、算一算自身拥有的福利待遇、想一想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为内容的“四个一”思想教育活动。及时在职务晋升、评先创优、福利待遇分配上进行个别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帮助他们端正认识,调整心态,正确地处理好个人的得与失、进与退。

——行为上细心引导。一是严格要求大学生公务员尊章守纪。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廉洁自律、乐于奉献意识,围绕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国税干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问题,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结合近几年国税系统上正反典型人物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开展讨论,明辨是非,严格教育,引导他们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二是积极开展学雷峰,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系列树新风活动,深入基层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捐物,访贫问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号召,主动捐资购买树苗,帮助贫困农户植树造林,解决生产困难,帮助农民长远制富。三是安排他们参加社会调研活动,让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切身感受社会氛围,观察其待人接物的方式,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正确引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几点体会

1、要讲清一个道理。实施导师制是人事管理的一项崭新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内外联动,为此,必须在领导和群众中讲清道理,形成共识。一是要讲清实施导师制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一种尝试,其目的在于通过导师的传、帮、带,使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学会做人做事,走好自己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努力地把大学生公务员引入正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早日成材,促进国税事业不断发展。二是要讲清实施导师制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公务员履行义务和责任,转变工作作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国税公务员队伍,提高税收执法水平和效率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大学生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国税系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2、要选好一位导师。环境可以影响人,改变人。古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因此,要为每个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选一位好的导师。我们对导师的素质要求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年龄在35岁以上、具有10年以上税收工作经历、一般应具有担任基层和机关领导职务的经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中级以上税务师、经济师或者会计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开拓进取精神强,群众公认,工作实绩突出、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胜任导师的组织领导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在历年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同时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国税标兵等优先作为导师人选。

3、要搭好一个平台。坚持适才适用原则,针对每个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所学专业和个人特点,把他们安排到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的岗位上,着重突出重点对象培养,安排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磨练其意志。对计算机人才的使用,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尽量安排在县、市局信息中心工作。把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安排在法规部门工作。把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安排在机关办公室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把视野投向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并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既陶冶了情操,有益身心健康,又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导师范文篇8

博士生导师主要分为两类:榜首类是资深的,在学术圈内有较高影响力的老教授,乃至是院士;第二类是年青的,学术生计正处于上升期的年青学者。

常常有读博人士向作者吐槽自己的论文导师要榜首作者或许通讯作者,乃至有的榜首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导师。关于一作的问题,我们整理了一些作者的观念,能够看看我们的观念。

观念一、博士生论文导师有必要署榜首作者是有前提的,即课题是由导师拿来的,导师付出了思想和精力,供给了试验条件,“博士生只是在导师设定的框架下,做了很多试验工作”。并且,这些文章发表所需求支付的版面费用,都是由导师拿出来。

观念二:如果因个人开展需求,学生自己能够拿到研究课题,学生就能够有自由发表文章的权力,署名问题也能够由学生自己决定。

观念三、校园规则每个博士生都有必要有一篇结业答辩论文,这个论文学生署名是榜首作者。除此之外的其他论文,尽管导师是榜首作者,但校园和系里在统计时,关于署名第二的学生作者也是认可的。

导师范文篇9

1.1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学校通过实现德育导师制,把德育任务分配到导师工作中,导师通过用心沟通,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以行导行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引导,集学业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为一体的全面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机制:为了德育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建立学生档案和导师工作方案,建立总结汇报制度,建立家访联络工作安排,建立导师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的时间方案以及德育考评制度,保证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

(3)德育导师的制的考评方案:学校大力推行的德育导师制工作,需要高中各个年级和班级师生的全力配合。首先各个年级要组织每学期最少三次的师生面对面交流,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制的汇报总结和专题研究会,把每个班开展德育导师制的相关材料上报,由政教处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奖惩。每位教师每月至少一次找学生沟通,写好交流的主要话题,要有一定的文字材料为依据,非班主任可在年终考核得基准分五分,并且可以作为评优的先决条件。

1.2平望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学生分组实施步骤:首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试行,全体教师承担学生的德育导师。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协同班干部负责分组工作,按照个体差异,优化组合的原则,实现小组的编排。在编排过程应该注意,本小组内部既要有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还要有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且性格方面也应该均衡,男女比例应该达到一致。

(2)确立受导关系实施步骤:学生在进行分组后,教师抽签确定自己所负责的德育合作小组,并承担该组全部学生的德育导师。每个班的班主任负责向德育导师提交受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灯,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素材。

(3)导师工作职能:导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细节上的表现,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导向。关心受导学生平时的学业情况和家庭情况,以及特长的发展等,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为受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安排课余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和兴趣小组,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波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整。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遇到的各种情况。

(4)考核方案: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考评。考评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年级组考评、导师考评和政教处考评。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规范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评选出优秀德育导师和学生给予表彰。

2.高中德育导师制的优点

德育导师制主要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帮助的制度。学校选择一批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和关心学生并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教师贴近学生,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目的。德育导师制的重点是动员多方面的教师力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德育导师制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安排的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导师和学生间实行双向选择。德育导师应该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同时对学生群进行指导,让学生觉得导师平易近人。总之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3.结束语

导师范文篇10

一、积极移情,向幼儿表达同理心教师鼓励幼儿把压力说出来,并表现出对幼儿的理解,这能帮助幼儿主动打开心灵的大门,向我们倾诉心声。如当幼儿因同伴拒绝与她分享玩具而号啕大哭时,我会抱着她轻轻地说:“他不肯和你一起玩,让你很伤心,是吗?”这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另一方面的接纳和支持,从而获得慰藉,减轻心理压力。“来老师抱抱你吧!”通过肢体、皮肤的接触,让幼儿放松情绪,获得安全感。

二、创造条件,培养幼儿的合群意识带幼儿到小朋友游戏的地方去玩耍,并鼓励他参与游戏,让个别幼儿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相处、如何谦让、如何合作以及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每当他们愿意并能主动参加小伙伴们的游戏时,我们就会给予及时的表扬。此外,我会经常准备一些糖果、零食,让幼儿与其他孩子们分享,既让孩子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又让这些个别幼儿找到了朋友,入园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

三、抓住机会,多赏识孩子针对幼儿心理的性格特点,我们善于发现并抓住机会,多赏识、帮助幼儿缓解心理压力。在幼儿园里,老师一旦发现他们有良好的表现,就会及时地加以表扬,还会在他额头上贴小红花。对于这一点,幼儿很高兴,这也会变成后来幼儿爱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

四、科学对待,教会孩子减压由于幼儿缺乏表达能力,哭是孩子面对心理压力时宣泄消极情绪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哭,有的时候还要鼓励孩子把心中无法承受的压力通过哭的方式加以缓解,引导孩子学习运用“伤心“”害怕“”生气”等词汇描述自己面临压力时所产生的情绪。研究证明,描述情绪的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