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约束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2:13:07

道德约束机制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1

由于在合法的婚姻中这种爱情根本无法激起人们的兴趣,所以,这种情爱世俗化的社会后果就是各种高级妓女成为了这种爱情的化身。因此桑巴特认为高级妓女作为一种重要人物出入于及其豪华的宫廷或上流社会之中,对人们的情爱、审美等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便是产生了一种摆脱了封建主义戒律观念的享乐主义爱情观。当爱情和性行为的这种世俗化的进程逐渐渗透到其他的社会阶层时,便使得奢侈之风四处流行,凡能满足感官刺激的活动都大受欢迎。桑巴特认为,这种追求奢侈的冲动归根结底来自性冲动,所有的快感与的快感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有在人的性行为能够自由表达的社会里,才会出现财富的积累,因此,桑巴特断言,奢侈“本身就是通奸的合法产儿……,它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10]

桑巴特的观点当然有一些十分明显的漏洞,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因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而灭亡的民族何止成千上万,难道在这些追求享乐的民族中真的隐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但从另一种角度看,桑巴特的观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韦伯观点的某些缺陷,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起源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动力机制,假如韦伯阐明的是资本主义起源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即它的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而桑巴特则强调了它的另一重起源,那就是资本的贪婪攫取的本性,即为了追求世俗的享乐而拼命追求和占有财富的动机。而由于强调这种动机在发展中的作用,桑巴特甚至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不是集中于英国、荷兰等新教国家,而是集中于弗罗伦萨这样的城邦里,因为他也十分容易寻找有利的历史事实来支持他的论点。

但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在什么地区,资本的贪婪攫取和禁欲主义的这两种冲动力就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后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的精神,前者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的狂热的激情,它声称“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自然为己任,这两种原始冲动力的交织组合构成了现性的观念。而这两者的紧张关系又产生出一种道德约束,使得早期的资产阶级在狂热的扩张过程中能对奢侈浪费的风气严加控制。[11]

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无疑是比较全面和适中的,但就资产阶级在发展初期具有一种比较严谨的道德规范这一点上,他是支持韦伯的。实际上,桑巴特自己也承认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各种因素合力的产物,但他坚持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性行为的世俗化和新兴阶级追求社会地位的强烈欲望。而大规模的产业最初并不是出现在生产资料的部门,而出现在奢侈品的贸易行业中,特别是花边、丝绸、瓷器、玻璃器皿的制造业中,以及随着烹调习惯的变化而出现的制糖业中。因此奢侈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系统,无论这些行为是发生在宫廷里,还是在家庭积累物品的普遍形式中,情况都是如此。桑巴特甚至把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兴起和巴洛克艺术的衰落同“蓄意用性别来确保支配作用的女性终于彻底胜利”联系到一起,因为本质上具有女人气的洛可可艺术支配着文化的所有领域,艺术都去迎合和颂扬凯旋的女性,由此可见妇女在世俗化消费过程中的作用。[12]

桑巴特的观点同韦伯关于禁欲主义文化在资本主义起源过程中起着建设性的作用的看法恰好相反,尽管人们可以指出他的若干偏颇之处,但却不能不承认,桑巴特无情地撕下了韦伯塑造的资产阶级勤奋而又节俭的“天使”似的面纱,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机制。当然,韦伯使用的是一种严谨的分析方法,而桑巴特则对经验证据表现出一种风流骑士的态度,并且过分相信文学资料,对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采取一种过于笼统的研究方式,但他毕竟把文化视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独立领域并把资本主义制度同客观的通俗文化联系起来研究,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桑巴特的许多观点,如天生性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有所夸张并把资本主义文化的复杂性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命题中去,但却提醒人们注意日常生活交往中这种能动因素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讲,桑巴特特别强调消费,尤其是大众娱乐性消费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韦伯理论的缺陷:因为一个纯粹生产而又克制消费的社会,其产品究竟卖给谁?当然,桑巴特的理论也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世界上众多奢侈成风的国家中为什么只有英国率先发展出了工业资本主义?

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韦伯与桑巴特所强调的是资本主义起源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要素。韦伯注重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性文化,即它的企业文化,而桑巴特注重的是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由于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这个同一钱币的两面,因此两者都有它在发展中的应有位置。因为无论什么企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种收益递减趋势,只有不断进行组织上的改造,才能抵销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理解新教伦理的作用了,它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机制,而且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那就是严格的组织纪律,勤奋的工作热情,以及一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毫无疑问,企业是需要利润的,但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只能靠利益驱动,那这个企业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活力。显然,新教伦理对形成这样一种企业文化是十分有利的,而韦伯的着眼点正是在这里。但同样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应的消费文化,这不仅在于商品需要销售的市场,而且在于每个人同时具有的双重身份,因为他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他作为一名员工受到企业文化制约时,他同样也在消费市场上受到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这种消费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家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仅不能反对这种消费文化,而且在通过各种广告的形式随时强化着这种文化的导向。桑巴特关注的正是这种消费文化,人们在市场上选择什么何种产品,消费何种产品,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反映出人们观念的变化。而这种观念变化的本质,就是强调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换言之,人的个性与爱好的自由发展,构成了现代文化的核心内涵。问题在于这两种文化对于资产者却是一种难于驾驭的怪兽:因为严谨的组织纪律与不受约束的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互相冲突的。而任何一个公司,它在市场上都既是买主又是卖主,也就是说,它在不同的场合只能坚持不同的原则。于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如何能够协调起来,就成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了。

三,硬件与软件

丹尼尔·贝尔对这一矛盾冲突的解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冲动与现代文化发展从一开始本来有着共同的根源,这就是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然而,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这两股力量相互制约,纠缠难分。禁欲苦行的宗教冲动力造就了资产者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的经营风范,贪婪攫取的经济动力则养成了他们挺进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在文化领域,资本主义的兴起则使艺术家摆脱了对贵族庇护人的依赖,得以充分发挥他们浮士德式的上天入地的想象和追求,热衷于个性解放和自我表现。[13]但丹尼尔·贝尔同时指出,一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即这两种冲动在合力建立了资本主义体系后,变得相互敌视和害怕对方,由于分工的不同,使他们的精力导向不同的领域无限扩张,并危及对方的生存。企业家在经济上的锐意进取,但在道德上却十分保守,因为他们唯恐艺术的灵感和多变破坏社会的稳定。反过来,艺术家却不断地突出人的主题,不断地对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与各方面的制度化加以鞭打,实际上在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体系进行拆台的工作。而贝尔认为,这种矛盾的产生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两个冲动力只剩下了一个,即经济冲动力,而宗教冲动力已经丧失。因此,他认为补救的办法是重建人们的信仰,“重新向某种宗教观念回归”。[14]

虽然几位大师的观点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但总的来讲,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没有将发展的动力及其道德约束机制放到市场体系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因此也就难以突破完全以价值和人的主观行为来解释这一问题的框架。如果我们将这一问题放在市场背景中进行考察,则会有新的发现。

市场的含义是指所有那些想通过贸易来购买货物和服务的人其购买与销售的活动,一个市场包括想出售的供应者与想购买的消费者。[15]如果市场能够正常地运作,它就能使买卖双方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状态就是国家政府减少那些无谓的干预,即是说消除那些不必要的障碍。按照乐观主义者的看法,“社会运动是自发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社会活动所显示的追求快乐的愿望,不知不觉地使理想的国家形式得到实现”。[16]这种自由主义式的看法尽管有若干缺陷,并且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但它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历史的真实,那就是能否发挥市场的作用是发展的关键问题。

问题是,人类社会对这种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商业与竞争活动从来就有很多限制。这种限制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一个有权威的政府故意设置的障碍以保证其统治的安全,因为这种市场的运作很容易使统治者失去其对民众的控制;其二则是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根本无法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其三则是没有健全的法治,使市场无法按照某种规则运行。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清教徒的宗教冲动力或是经济冲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它们都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功。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要求利润的驱动与个人的进取精神相结合,但要它发挥作用,也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疆界内才有可能。由传统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无形的条件制约着一个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发育,而当西欧萌动着资本主义兴起的潮流时,只有英国具备了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冲动力能够合理发展的条件。

首先,自诺曼入侵以后,英国有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王权,使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能够逐步形成。而历届英王为了自己管理的需要,扩大了国王诉讼的范围,使得英国原有的各种司法体系能够相互融合,并产生了在原有的各种习惯法基础上的普通法。由于这一历史原因,英国的法律体系具有一种国家的司法管理与各种习俗相互制约,寻求合理解决冲突的传统。而陪审团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对私有财产的保障。因此,英国较为合理的司法制度为保障生产者的权利,刺激其产生积极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与当时的其他大陆国家相比较,中世纪的英国由于这种独特的司法体系减少或避免了封建领主和封建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任意掠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的原始积累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

其次,英国议会制度的建立以及它对王权的制约作用,在政治上保证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能够较快地发展。自大宪章开始,英国的政坛上就出现了诸侯与国王的较量,在冲突中,既不是国王也不是诸侯最终获胜,获胜的是一套合理的政治体系与相应的制度,专制王权受到了制约但同时又能行使一个民族国家的职能。论述英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著作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在一个政权相对稳定,能够独立行使主权的民族国家内,经济与贸易开始繁荣起来,英国随之开始了与其他国家争夺殖民利益的斗争。随着几次重要的对外战争的胜利,英国确立了其海上殖民强国的地位并开始了殖民扩张。一些得到英国女王特许状的公司在殖民扩张中起了重大作用,如东印度公司在成立后15年间其贸易站就发展到了20多个。这些公司在进行罪恶的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现代公司与企业制度的框架,为现代英国的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城市作为商业放繁荣的重要标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处于航海与贸易交通要道的伦敦由此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一些现代雏形的金融体系开始在这个城市建立,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经济的运转。

可以说在近代初期,英国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韦伯与桑巴特的理论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因为一种合理谋利的精神只有在一种能够合理谋利的制度框架中,它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效能。由于真正理论层面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没有的,现实的市场需要政府制定的规则去约束,才能使其有效地运转。因此,英国由于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硬件环境,对市场经济运行显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然而,实践也表明,具备硬件环境虽然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在同样的条件下,需要某种精神的东西来激发人们潜在的经济活力。桑巴特的的学说分析了人们追求财富和享受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追求财富的动力,而韦伯的理论则使人们认识到,这种欲望只能够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混合的精神,既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提供了一种道德的制约机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于是,在众多受新教影响的地区,只有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法治,议会,银行等硬件,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配的精神软件,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运转。历史同样也证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而非欺诈经济。这种信用的培育需要对人们观念和素质的革命,需要有一种相应的道德与伦理方面的变化,也就在这一点上,清教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框架;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本身也对这种信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双方要维持一种长期的商业关系,基本的信用就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市场的制约如果不是与道德的制约更为重要,那麽至少也是同等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有着双重的机制,即世俗的动力机制(桑巴特的理论为代表),与宗教的动力机制(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其道德制约机制也是双重的,即世俗的(市场游戏规则)与宗教的(新教精神)的制约。但无论清教精神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天生的,市场必须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即自己的文化传统,司法制度,政治结构以及金融系统等诸方面的情况来培育、建立与运转。而一个民族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培育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将这双重的发展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继续成为一个学术界与决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

[1]皮特·马赛厄斯《第一个工业化民族》(PeterMathias“Thefirstindustrialnation”)伦敦1986年,第1-8页。

[2]罗克斯伯勒《低度发展理论》(I.Roxborough,“TheoriesofUnderdevelopment”)伦敦1979年版,第2-3页。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0页。

[4]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01页。

[5]哈罗德·柏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HaroldPerkin“OriginsofModernEnglishSociety”)伦敦1985年版,第3-4页。

[6]哈罗德·柏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第142页。

[7]津留宏与泉宇佐《结婚心理学》上海1986年版,第57页。

[8]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W.Sombart,“LuxuryandCapitalism”密西根大学1967年,第45-47页。

[9]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W.Sombart,“LuxuryandCapitalism”密西根大学1967年,第50-51页。

[10]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第171页。

[1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29页。

[12]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第61-90页。

[1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页。

[1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7页。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2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始的,因此,对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和道德约束机制进行探索,当会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清教提供的精神动力

现代意义上的,以工业化为标志的发展自英国开始,由于历史的条件限制,这种发展只能是一种资本主义式的发展。由于这种发展形式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所以关于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历来是学术界研讨的重点,它实际上也涉及到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解释,这中间包括:近代初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和美洲的发现为西欧的商业大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旧的商业活动也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进行了改造。而处于新的商业航道中心的英国,自然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急剧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级,他们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并迅速积累起资金与财富,最终使得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1]然而,这种通常被人所接受的观点似乎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因为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邻近英国的其余国家和民族不能也同时发展起来;显然,英国人一定有一些独特的东西使他们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阶段上领了先,于是,马克思·韦伯从文化角度提出的观点就难免使人耳目一新了。

马克思·韦伯的重要贡献在于,他赋予了经济学和宗教学以社会学的内容。社会学基本上是一门共时性的学科,但它却总是试图揭开社会发展的秘密,想回答历史的问题,因此总是与历史有着不解之缘。反过来,历史在试图跳出单纯的叙述领域时,也不得不向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这些相关的学科求救。为了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韦伯实际上从历史唯物主义那里借用了许多概念,由阶级概念发展出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由原始积累发展出他的市场理论,再加上他的一种独特的视角“新教伦理”的概念,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生成的三个支柱。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论证了人类的生活领域是如何逐渐地纳入了理性思想的控制之下。而这种理性化的发展过程,意味着权力逐渐由传统的政治领袖的手中转入形式组织──即官僚的手中,这种官僚组织所体现的理性化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官僚组织的成员并不能为自己设置目标,他们只能服从命令,因此在官僚组织之上,必然有某种权威的来源。随着传统领袖权威的衰落,魅力领袖的地位开始上升,他的威望来源于群众,所以不受传统纽带和责任的束缚,也不受官僚惯例的节制,他们具有革命精神,为所欲为,对社会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并给一个往往处于僵死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一旦他们的热情耗尽,传统的规范化力量又开始抬头;魅力领袖的继任者需由选举产生,他的追随者也会演变成一群新的官僚,结果是官僚的组织形式再度占了上风。于是传统社会就在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统治之间来回摆动,所以传统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过程的社会,有的只是历史的重复和循环。

但人类的社会终究在缓慢地发展,所以理性化的趋势也在增强,但这种不断增强的理性化趋势,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传统领袖和宗教文化的巨大力量所打败,并使其倒退。因此,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上,经济始终是在政治的控制之下,因而经济行为的彻底理性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这种经济行为的理性化却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必须的。[2]结果,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在欧洲的宗教传统中寻找到了缺口。

韦伯十分强调加尔文教和清教伦理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正是清教徒严谨的工作习惯和对财富的合法追求,促进了以理性生产和交换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而这种精神来源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这就是加尔文教的兴起。加尔文教反对只有教会才有权力解释圣经的传统的非理性的观点,而认为个人的良知有领悟圣经的优先权。同时,加尔文教认为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帝注定,只有上帝的选民才有资格进入天堂。但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是否真是上帝的选民,于是就在信徒中引起了一种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他们就在行为上表现得好象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一样,而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作系统的安排并勤奋地工作。通过统计学的比较,他发现他所在时代的德国,新教徒往往倾向于将自己的子女学技术、管理或商业,而天主教徒子女的百分比远远低于这个数;熟练工人的情况也是如此,天主教徒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作一个手工师傅,而新教徒则多半被吸引到各现代工厂去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把这一调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也大致如此。因此,在研究英国的现代工业文明兴起的动力机制时,他力图探索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精神动机。其结果便是产生了那本影响极大的专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指出,对于已在西欧发展起来的那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来说,适当的经济环境(而且是必需的),自身并未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本身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事先或同时发生的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所以问题最终转为了是什么因素促进了英国人的发展,并由此而导致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韦伯认为,这要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宗教渊源中去寻找,因为文化是人的独特的产物,只有文化的细微差别才有助于说明一些通常无法解释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有着多种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来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意思是开荒进行耕作。在这种基本的意义上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劳动和智慧而产生的一种创造物,动物是本能地适应环境,而人却通过文化去主动地改造环境。文化是人从后天习得的,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学习从社会继承而来的。正因如此,文化在人类的活动中具有某种主动的性质。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努力地工作,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天生是勤奋动物,人要努力奋斗,必须有某种精神的支柱。正是在这一点上,加尔文教给人们提供了这种精神的动力。加尔文教的信徒认为,“尘世是为着荣耀上帝,而且仅仅是为这一个目的而存在的。被挑选的基督徒在现世的唯一使命就是尽其所能遵从上帝的戒律,以便增加上帝的荣耀。但是上帝要求基督徒在社会方面有所成就,因为他希望社会生活要按照他的戒律,与上述目的相一致地组织起来。在尘世中,基督徒的社会活动完全只是为了荣耀上帝。因此,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职业也就有具有了这种特征。”[3]既然如此,人类的日常工作就具有了一种神圣的、非人格的特征,即为合理地组织我们社会环境的利益而服务的特征。因为按照圣经的启示和天生的直觉,这个宇宙组织,安排的如此奇妙的目的性,显然是上帝专门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的。所以为社会服务动劳动就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从而也就符合了上帝的意愿。因而,新教伦理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献身于日常工作的热情与动力。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因为这种热情虽然能够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却并不能阻止人们挥霍自己所创造的财富。韦伯由此又分析了宗教禁欲主义的作用。他认为,西方几种形式的禁欲主义,都存在着某种合理的特质。在西方的修道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一种系统的合理的行为方法,旨在克服“自然状态”,使人摆脱不理智的冲动的支配,摆脱他对尘世和自然的依赖。它试图使人某种有计划的意志的统治,使他的行动处于经常不断的自我控制之下并使他认真考虑这些行动的伦理后果。[4]同时,加尔文教的教义认为,只有被上帝选中的基督徒(即上帝的选民〕才能够进入天堂,而谁是上帝的选民自己是不知道的。在不可揣测的天意下,所有的人不是受到上帝的恩宠,就是受到他的遗弃,这就使信徒必须以某种现世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已经得到了上帝的恩宠。在这样的焦虑中,英国的清教徒把原有的教义转化为了这样一种表达形式:即信徒可以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视为上帝赐予的恩宠和永恒幸福的标志,这就使虔信与富有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互相接近起来。清教的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进一步促进这一趋势,它表现为一种以理智束缚欲望的特征。这种禁欲主义对清教徒的直接影响是不允许他作任何可能导致挥霍金钱的事,而?峭贫セ圩时尽W时镜幕劭梢员砻魉某晒Γ床桓秤杷踊舻娜ɡ庖彩腔平鸬裙蠼鹗袅魅胗⒐土魅胛靼嘌阑岵煌纳缁岷蠊脑蛑弧T谡庵肿诮涛幕蛩氐耐贫拢诮跗诘挠⒐沼谛纬闪艘恢致桌淼摹爸粮咧啤保淳×康刈从盅细竦毓姹芤磺斜灸艿纳钕硎埽饩褪抢硐氲耐贫⒐⒄沟淖时局饕寰瘛P磐矫羌仍谧诮倘惹榈募だ缕疵毓ぷ鳎衷谧诮搪桌淼闹圃枷戮×康鼗圩时荆炎弊髂康谋旧怼;袢【美娌辉俅邮粲诟鋈耍辉偈锹闼鋈宋镏市枰氖侄危什准洞笏磷幕疃突竦昧艘恢殖降囊庖濉U蛉绱耍挥性谖髋凡懦鱿至艘桓鼍哂惺澜缫庖宓奈幕窒螅ひ底时局饕濉Nげ荽说贸隽艘桓鲋谒苤慕崧郏合执时局饕寰瘢约叭肯执幕囊桓龌疽蛩兀匆蕴熘八枷胛〉暮侠硇形诨浇痰慕饕澹钦庵钟肫渌拿鞑煌木褚蛩兀詈笫沟迷谖髋返挠⒐皇窃谑澜绲钠溆嗟厍钕炔讼执ひ滴拿鳌?/P>

韦伯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正如一切试图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分析和归纳的理论一样,他的理论也会出现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其一是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加尔文教的策源地日内瓦未能成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摇篮,同样他也无法解释同在不列颠群岛上的苏格兰地区,加尔文教的势力比英格兰地区大得多,在经济上却始终不如英格兰?其次,经济学的理论一再证明,消费是一切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无论哪个国家,其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都在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换言之,扩大内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常和必要的过程。假如英国社会确如韦伯所说的那样,人人勤奋工作,积累资本,清心寡欲,那么,谁来消费不断增长的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国内消费市场,产品积压的后果是反过来抑制生产,并最终影响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近代初期英国民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与韦伯的看法是相去甚远的。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自诺曼入侵以来的6个多世纪,英国的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饥饿和贫穷之中。[5]而在近代的经济发展之后,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是明显地提高了。据统计,从近代以来,英国民众的生活在不断提高,以前的奢侈品如茶叶,糖,香料等,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一些比较富有的人?唤鲈诰幼》矫娴奶跫玫搅撕艽蟮母纳疲以谄渌纳钕逊矫妫×ψ非笊莼>傩写笮偷难缁幔硎艽臃ü鹊亟诘母呒毒评嗪推渌恍┟蟮氖称罚疟人堑那氨哺嘌透辉5纳睢6]事实上,随着人类在物质生产手段上的改进,人们依赖自然的程度有所降低,使得人们更乐意享受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这几乎是一种自然的趋势。现代人比他们的祖先在消费上更为现实,更为大方,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地创造更多的供自己消费的产品。所以,发展过程中的英国社会,显然并不处于一种韦伯所说的节欲状态。

二,世俗化的消费因素

如果考虑到韦伯理论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纳·桑巴特的观点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他同样认为在英国产生的工业资本主义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也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的答案,但他得出的结论与韦伯恰好相反。因为他注重的是从世俗化的消费文化入手来分析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原因。在他的代表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他描述了从1200年间,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发展出的一种完全以铺张浪费原则为基础的高度世俗化的文化。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社会尊重而竭力追求和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结果,这些暴发户们疯狂追求享受,大肆铺张浪费的风气象瘟疫一样传遍了欧洲。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欧洲不是处于一种节欲状态,相反,是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的一种追求现世享乐的极为自由的状态。新富们在服饰、食品、住房上的炫耀性开支,对歌剧一类开销很大的艺术形式的赞助,连同性习俗方面的变化,很快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基础的享乐主义文化。事实上,现代人类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进化与男女双方的性选择竞争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程度的增加,人的性竞争程度也会增加,男女双方的性本质特征也就越是得到社会的强调,所以学者们一般也认为,文明人在男女身体方面的差别比原始人要大。[7]当然,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性意识已经从直接性的内容发展到范围及其广泛,形式及其多样的以性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可以说质朴无华的文化就是从这里首先迈出了第一步的,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就是这样产生的,音乐、舞蹈、美术、衣饰等都是以吸引异性为目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广泛意义上的性文化随着人们的观念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而且这类性文化只要对人类有价值,在市场条件下它就是优质商品。如果想除去文化中的这种性特征,而保持社会一种纯洁的形象,那么也就使人类丧失了大部分文化。?蛭绻谌死嗟娜课幕谐バ苑矫娴哪谌荩残砣死嗟奈幕椭皇O驴菰锓ξ兜目蒲Ш图际醴矫娴哪谌萘恕K孕阅谌莺托远谌死嘟腿死嗟纳缁峄疃兴挠跋煲约捌渌嫉谋戎兀娜吩对冻隽巳嗣窃敢獬腥系姆段е狻I踔寥死嗟囊恍┕系慕降谋曛荆彩侵苯踊蚣浣拥赜胝庵中晕幕凶徘客蚵频牧怠1热缬∷⑹踉谂分薜钠占埃涔滩⒉皇窍笕嗣窍胂蟮哪茄茄刈湃缦碌缆方械模杭从∷⑹醯母镄率沟酶髦盅跣灾鞯靡杂牍诩妫佣占傲伺分薜目萍嘉幕讲⑽溲杆俚胤⒄沟於嘶J率凳牵蟛糠值挠∷⒊删捅挥美从∷⒏髦稚榭铮挥屑俨糠直挥糜谘醴矫娴目铩2唤鲈诠ィ褪窃诮裉欤跣缘目镆步鱿抻谝桓龊苄〉娜ψ永铮?5%以上的民众看的主要是世俗的刊物和报纸。如果印刷术只是为学术界服务的话,那么它根本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欧洲的兴起在这种意义上看也是由于技术为大众服务而开始的,但这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与色情联系在一起,却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电影也是这样,当电影技术出现后,所谓的黄色电影也就几乎同步出现,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人类一般是以男性为期中心组成的社会,所以,其相应的结果是女性在性文化的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这样说,即性文化就是被异性欣赏的文化。而桑巴特也正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十分强调妇女在社会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中世纪,由于两性关系和其他社会的行为一样,受到种种制约,所以,一切没有得到批准的、非制度化的情爱,都被作为罪恶来对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的黑暗时期最终开始逐渐地过去,而人们的情爱世俗化的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首先是在意大利等地区歌唱爱情的恋诗歌手,这种大众化的恋诗歌手其纯艺术水准当然不会很高,给人的印象是十分生硬,矫揉造作和不真实。他们最早的起源时是不是与中世纪的骑士有关,尚无法肯定,但他们的活动毕竟成为了现代爱情的先声。因为这些诗歌充满着性欲的骚动,大约在13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对本能性欲持十分肯定的立场。当然,据说在德国的疆界内产生了某种倒退,即妇女重新将自己用各种厚厚的面纱包裹起来,使男人们觉得和她们在一起根本得不到欢乐,所以他们一早就出发打猎,晚上又和好友喝酒,而不是和自己的女人呆在一起。结果是德意志相应地败落了。

然而,这种倒退的现象幸好只在德意志境内发生,而在欧洲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在南欧地区的意大利等地,人们对性快乐的追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胆,也可以说,在妇女脱掉厚重的外套和面纱后,性快乐的魅力被人们重新发现了。在著名的薄伽丘的作品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个相关的主题,即“世界上所有的那些快乐与妇女带给男人的快乐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与此同时,以宗教内容为掩饰的绘画开始大胆地进行裸体的现实主义创作。这些绘画显示出,人类的眼睛重新注意到了自己的裸露的身体。在绘画中首次出现完全裸体的女人,人们终于发现了女性身体的完整的美,也充分体验到了女性身体的迷人之处所激发的为何物,为情爱而战就是为女人而战。实际上,在玻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已经宣告了对女人以及她的美丽的爱已经战胜了一切。伦洛佐·瓦拉(lorenzoValla)曾因为女人们没有将她们最美的部位裸露给世人欣赏而感到十分愤怒,结果他只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女人的身体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不过在以后的年代里,他的这种愿望终于被满足了。新时代的美的理想已经不同于旧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爱就应该和意味着去享受性的快乐。“爱情除了快乐什么也不是。我们不通过追求别有用心的目标而享受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它自身的目的”。[8]由此,情爱成为了新生活的核心。而将自己的作品献给某位女士则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一种时髦。这些男人把女人们捧到了天上,把她们作为了神。然而,神却必须对这一切荒唐的行为负责,在这样的基础上,爱情的大厦逐渐地为痛苦的海洋所湮没了。因为女人们在成为神的同时,也就必须为男人们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而这些为情爱所俘虏的男人,就象着了迷一样地追求这些女神并拜倒在她们的足下,哪怕是死,他们也在所不惜。

于是,与所有的其他阶段的文化发展一样,肉体的解放开始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尝试,随后就是一个强烈的本能享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种自由、自然的情爱生活达到了它的高潮,紧接着就是某种程度的提炼,然后就是道德败坏,最后则是变态。几乎所有偏离和过分靠近女性文化的文明最终都走上了这条道路。于是,爱情与责任,婚姻与情爱等,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持久的课题。然而,各个严肃的学者研究的结果却是出乎他们自己的预期之外的。爱情厌恶与其他任何盟约有关的事物,而婚姻却不是这样,因为在婚姻中,我们常常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权势,财富、父母的同意与美貌至少占有相同的重要性。于是,纯粹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在庄严和神圣的婚姻生活中却没有乱伦所带来的强烈的情爱放纵的自由和快感,于是,在婚姻之外去寻找这种快乐就开始成为另一种时尚。然而,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使情爱制度化都是必须的,所以,维护情爱制度化的努力与对这种努力的反抗从来都是一个社会的正常冲突的一部分。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3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始的,因此,对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和道德约束机制进行探索,当会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清教提供的精神动力

现代意义上的,以工业化为标志的发展自英国开始,由于历史的条件限制,这种发展只能是一种资本主义式的发展。由于这种发展形式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所以关于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历来是学术界研讨的重点,它实际上也涉及到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解释,这中间包括:近代初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和美洲的发现为西欧的商业大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旧的商业活动也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进行了改造。而处于新的商业航道中心的英国,自然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急剧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级,他们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并迅速积累起资金与财富,最终使得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1]然而,这种通常被人所接受的观点似乎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因为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邻近英国的其余国家和民族不能也同时发展起来;显然,英国人一定有一些独特的东西使他们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阶段上领了先,于是,马克思·韦伯从文化角度提出的观点就难免使人耳目一新了。

马克思·韦伯的重要贡献在于,他赋予了经济学和宗教学以社会学的内容。社会学基本上是一门共时性的学科,但它却总是试图揭开社会发展的秘密,想回答历史的问题,因此总是与历史有着不解之缘。反过来,历史在试图跳出单纯的叙述领域时,也不得不向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这些相关的学科求救。为了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韦伯实际上从历史唯物主义那里借用了许多概念,由阶级概念发展出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由原始积累发展出他的市场理论,再加上他的一种独特的视角“新教伦理”的概念,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生成的三个支柱。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论证了人类的生活领域是如何逐渐地纳入了理性思想的控制之下。而这种理性化的发展过程,意味着权力逐渐由传统的政治领袖的手中转入形式组织──即官僚的手中,这种官僚组织所体现的理性化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官僚组织的成员并不能为自己设置目标,他们只能服从命令,因此在官僚组织之上,必然有某种权威的来源。随着传统领袖权威的衰落,魅力领袖的地位开始上升,他的威望来源于群众,所以不受传统纽带和责任的束缚,也不受官僚惯例的节制,他们具有革命精神,为所欲为,对社会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并给一个往往处于僵死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一旦他们的热情耗尽,传统的规范化力量又开始抬头;魅力领袖的继任者需由选举产生,他的追随者也会演变成一群新的官僚,结果是官僚的组织形式再度占了上风。于是传统社会就在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统治之间来回摆动,所以传统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过程的社会,有的只是历史的重复和循环。

但人类的社会终究在缓慢地发展,所以理性化的趋势也在增强,但这种不断增强的理性化趋势,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传统领袖和宗教文化的巨大力量所打败,并使其倒退。因此,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上,经济始终是在政治的控制之下,因而经济行为的彻底理性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这种经济行为的理性化却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必须的。[2]结果,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在欧洲的宗教传统中寻找到了缺口。

韦伯十分强调加尔文教和清教伦理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正是清教徒严谨的工作习惯和对财富的合法追求,促进了以理性生产和交换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而这种精神来源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这就是加尔文教的兴起。加尔文教反对只有教会才有权力解释圣经的传统的非理性的观点,而认为个人的良知有领悟圣经的优先权。同时,加尔文教认为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帝注定,只有上帝的选民才有资格进入天堂。但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是否真是上帝的选民,于是就在信徒中引起了一种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他们就在行为上表现得好像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一样,而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作系统的安排并勤奋地工作。通过统计学的比较,他发现他所在时代的德国,新教徒往往倾向于将自己的子女学技术、管理或商业,而天主教徒子女的百分比远远低于这个数;熟练工人的情况也是如此,天主教徒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作一个手工师傅,而新教徒则多半被吸引到各现代工厂去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把这一调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也大致如此。因此,在研究英国的现代工业文明兴起的动力机制时,他力图探索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精神动机。其结果便是产生了那本影响极大的专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指出,对于已在西欧发展起来的那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来说,适当的经济环境(而且是必需的),自身并未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本身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事先或同时发生的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所以问题最终转为了是什么因素促进了英国人的发展,并由此而导致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韦伯认为,这要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宗教渊源中去寻找,因为文化是人的独特的产物,只有文化的细微差别才有助于说明一些通常无法解释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有着多种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来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意思是开荒进行耕作。在这种基本的意义上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劳动和智慧而产生的一种创造物,动物是本能地适应环境,而人却通过文化去主动地改造环境。文化是人从后天习得的,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学习从社会继承而来的。正因如此,文化在人类的活动中具有某种主动的性质。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努力地工作,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天生是勤奋动物,人要努力奋斗,必须有某种精神的支柱。正是在这一点上,加尔文教给人们提供了这种精神的动力。加尔文教的信徒认为,“尘世是为着荣耀上帝,而且仅仅是为这一个目的而存在的。被挑选的基督徒在现世的唯一使命就是尽其所能遵从上帝的戒律,以便增加上帝的荣耀。

但是上帝要求基督徒在社会方面有所成就,因为他希望社会生活要按照他的戒律,与上述目的相一致地组织起来。在尘世中,基督徒的社会活动完全只是为了荣耀上帝。因此,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职业也就有具有了这种特征。“[3]既然如此,人类的日常工作就具有了一种神圣的、非人格的特征,即为合理地组织我们社会环境的利益而服务的特征。因为按照圣经的启示和天生的直觉,这个宇宙组织,安排的如此奇妙的目的性,显然是上帝专门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的。所以为社会服务动劳动就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从而也就符合了上帝的意愿。因而,新教伦理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献身于日常工作的热情与动力。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因为这种热情虽然能够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却并不能阻止人们挥霍自己所创造的财富。韦伯由此又分析了宗教禁欲主义的作用。他认为,西方几种形式的禁欲主义,都存在着某种合理的特质。在西方的修道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一种系统的合理的行为方法,旨在克服“自然状态”,使人摆脱不理智的冲动的支配,摆脱他对尘世和自然的依赖。它试图使人某种有计划的意志的统治,使他的行动处于经常不断的自我控制之下并使他认真考虑这些行动的伦理后果。[4]同时,加尔文教的教义认为,只有被上帝选中的基督徒(即上帝的选民〕才能够进入天堂,而谁是上帝的选民自己是不知道的。在不可揣测的天意下,所有的人不是受到上帝的恩宠,就是受到他的遗弃,这就使信徒必须以某种现世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已经得到了上帝的恩宠。在这样的焦虑中,英国的清教徒把原有的教义转化为了这样一种表达形式:即信徒可以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视为上帝赐予的恩宠和永恒幸福的标志,这就使虔信与富有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互相接近起来。清教的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进一步促进这一趋势,它表现为一种以理智束缚欲望的特征。这种禁欲主义对清教徒的直接影响是不允许他作任何可能导致挥霍金钱的事,而是推动他去积累资本。资本的积累可以表明他的成功,却不赋予他挥霍的权利,这也是黄金等贵金属流入英国和流入西班牙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的原因之一。在这种宗教文化因素的推动之下,在近代初期的英国,终于形成了一种伦理的“至高之善”,即尽量地赚钱,却又严格地规避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这就是理想的推动英国发展的资本主义精神。信徒们既在宗教热情的激励下拼命地工作,又在宗教伦理的制约下尽量地积累资本,把赚钱当作目的本身。获取经济利益不再从属于个人,不再是满足他个人物质需要的手段,资产阶级大肆赚钱的活动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的意义。

正因如此,只有在西欧才出现了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工业资本主义。

韦伯据此得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因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正是这种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精神因素,最后使得在西欧的英国而不是在世界的其余地区最先产生了现代工业文明。韦伯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正如一切试图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分析和归纳的理论一样,他的理论也会出现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其一是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加尔文教的策源地日内瓦未能成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摇篮,同样他也无法解释同在不列颠群岛上的苏格兰地区,加尔文教的势力比英格兰地区大得多,在经济上却始终不如英格兰?其次,经济学的理论一再证明,消费是一切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无论哪个国家,其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都在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换言之,扩大内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常和必要的过程。假如英国社会确如韦伯所说的那样,人人勤奋工作,积累资本,清心寡欲,那么,谁来消费不断增长的产品?

如果没有足够的国内消费市场,产品积压的后果是反过来抑制生产,并最终影响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近代初期英国民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与韦伯的看法是相去甚远的。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自诺曼入侵以来的6个多世纪,英国的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饥饿和贫穷之中。[5]而在近代的经济发展之后,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是明显地提高了。据统计,从近代以来,英国民众的生活在不断提高,以前的奢侈品如茶叶,糖,香料等,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一些比较富有的人,不仅在居住方面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在其他的生活消费方面,尽力追求奢华,经常举行大型的宴会,享受从法国等地进口的高级酒类和其他一些名贵的食品,过着比他们的前辈更为多样化和更为富裕的生活。[6]事实上,随着人类在物质生产手段上的改进,人们依赖自然的程度有所降低,使得人们更乐意享受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这几乎是一种自然的趋势。现代人比他们的祖先在消费上更为现实,更为大方,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地创造更多的供自己消费的产品。所以,发展过程中的英国社会,显然并不处于一种韦伯所说的节欲状态。二,世俗化的消费因素

如果考虑到韦伯理论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纳·桑巴特的观点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他同样认为在英国产生的工业资本主义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也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的答案,但他得出的结论与韦伯恰好相反。因为他注重的是从世俗化的消费文化入手来分析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原因。在他的代表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他描述了从1200年间,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发展出的一种完全以铺张浪费原则为基础的高度世俗化的文化。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社会尊重而竭力追求和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结果,这些暴发户们疯狂追求享受,大肆铺张浪费的风气象瘟疫一样传遍了欧洲。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欧洲不是处于一种节欲状态,相反,是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的一种追求现世享乐的极为自由的状态。

新富们在服饰、食品、住房上的炫耀性开支,对歌剧一类开销很大的艺术形式的赞助,连同性习俗方面的变化,很快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基础的享乐主义文化。事实上,现代人类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进化与男女双方的性选择竞争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程度的增加,人的性竞争程度也会增加,男女双方的性本质特征也就越是得到社会的强调,所以学者们一般也认为,文明人在男女身体方面的差别比原始人要大。[7]当然,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性意识已经从直接性的内容发展到范围及其广泛,形式及其多样的以性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可以说质朴无华的文化就是从这里首先迈出了第一步的,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就是这样产生的,音乐、舞蹈、美术、衣饰等都是以吸引异性为目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广泛意义上的性文化随着人们的观念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而且这类性文化只要对人类有价值,在市场条件下它就是优质商品。如果想除去文化中的这种性特征,而保持社会一种纯洁的形象,那么也就使人类丧失了大部分文化。因为如果在人类的全部文化中除去性方面的内容,也许人类的文化就只剩下枯燥乏味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了。所以性内容和性动机在人类进化和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所占的比重,的确远远超出了人们愿意承认的范围之外。甚至人类的一些公认的进步的标志,也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这种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印刷术在欧洲的普及,其过程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沿着如下道路进行的:即印刷术的革新使得各种学术性著作得以与公众见面,从而普及了欧洲的科技文化水平并为其迅速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是,大部分的印刷成就被用来印刷各种色情刊物,只有极少部分被用于学术方面的刊物。不仅在过去,就是在今天,学术性的刊物也仅限于一个很小的圈子里,95%以上的民众看的主要是世俗的刊物和报纸。

如果印刷术只是为学术界服务的话,那么它根本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欧洲的兴起在这种意义上看也是由于技术为大众服务而开始的,但这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与色情联系在一起,却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电影也是这样,当电影技术出现后,所谓的黄色电影也就几乎同步出现,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人类一般是以男性为期中心组成的社会,所以,其相应的结果是女性在性文化的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这样说,即性文化就是被异性欣赏的文化。而桑巴特也正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十分强调妇女在社会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中世纪,由于两性关系和其他社会的行为一样,受到种种制约,所以,一切没有得到批准的、非制度化的情爱,都被作为罪恶来对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的黑暗时期最终开始逐渐地过去,而人们的情爱世俗化的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

首先是在意大利等地区歌唱爱情的恋诗歌手,这种大众化的恋诗歌手其纯艺术水准当然不会很高,给人的印象是十分生硬,矫揉造作和不真实。他们最早的起源时是不是与中世纪的骑士有关,尚无法肯定,但他们的活动毕竟成为了现代爱情的先声。

因为这些诗歌充满着性欲的骚动,大约在13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对本能性欲持十分肯定的立场。当然,据说在德国的疆界内产生了某种倒退,即妇女重新将自己用各种厚厚的面纱包裹起来,使男人们觉得和她们在一起根本得不到欢乐,所以他们一早就出发打猎,晚上又和好友喝酒,而不是和自己的女人呆在一起。结果是德意志相应地败落了。

然而,这种倒退的现象幸好只在德意志境内发生,而在欧洲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在南欧地区的意大利等地,人们对性快乐的追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胆,也可以说,在妇女脱掉厚重的外套和面纱后,性快乐的魅力被人们重新发现了。在著名的薄伽丘的作品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个相关的主题,即“世界上所有的那些快乐与妇女带给男人的快乐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与此同时,以宗教内容为掩饰的绘画开始大胆地进行裸体的现实主义创作。这些绘画显示出,人类的眼睛重新注意到了自己的裸露的身体。在绘画中首次出现完全裸体的女人,人们终于发现了女性身体的完整的美,也充分体验到了女性身体的迷人之处所激发的为何物,为情爱而战就是为女人而战。实际上,在玻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已经宣告了对女人以及她的美丽的爱已经战胜了一切。伦洛佐·瓦拉(lorenzoValla)曾因为女人们没有将她们最美的部位裸露给世人欣赏而感到十分愤怒,结果他只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女人的身体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不过在以后的年代里,他的这种愿望终于被满足了。新时代的美的理想已经不同于旧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爱就应该和意味着去享受性的快乐。“爱情除了快乐什么也不是。我们不通过追求别有用心的目标而享受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它自身的目的”。[8]由此,情爱成为了新生活的核心。而将自己的作品献给某位女士则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一种时髦。这些男人把女人们捧到了天上,把她们作为了神。然而,神却必须对这一切荒唐的行为负责,在这样的基础上,爱情的大厦逐渐地为痛苦的海洋所湮没了。因为女人们在成为神的同时,也就必须为男人们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而这些为情爱所俘虏的男人,就象着了迷一样地追求这些女神并拜倒在她们的足下,哪怕是死,他们也在所不惜。

于是,与所有的其他阶段的文化发展一样,肉体的解放开始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尝试,随后就是一个强烈的本能享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种自由、自然的情爱生活达到了它的高潮,紧接着就是某种程度的提炼,然后就是道德败坏,最后则是变态。几乎所有偏离和过分靠近女性文化的文明最终都走上了这条道路。于是,爱情与责任,婚姻与情爱等,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持久的课题。然而,各个严肃的学者研究的结果却是出乎他们自己的预期之外的。爱情厌恶与其他任何盟约有关的事物,而婚姻却不是这样,因为在婚姻中,我们常常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权势,财富、父母的同意与美貌至少占有相同的重要性。于是,纯粹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在庄严和神圣的婚姻生活中却没有乱伦所带来的强烈的情爱放纵的自由和快感,于是,在婚姻之外去寻找这种快乐就开始成为另一种时尚。然而,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使情爱制度化都是必须的,所以,维护情爱制度化的努力与对这种努力的反抗从来都是一个社会的正常冲突的一部分。当自由情爱在情爱制度化的社会里确立了它的地位后,献身于这种新时尚的女人要么是受引诱的良家妇女和通奸者,要么是妓女。而纯粹在欧洲上层社会自恋诗歌手时代所取得的重要性也许集中地体现在勾引、通奸和娼妓现象有了巨大的增长上。关于前两种自由情爱的情况无疑是不可能统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当前的各种见解以及一些其他的迹象分析出,几个世纪来,自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世纪佛罗伦萨的诗人彼特拉克认为在他的时代,通奸所引起的苦痛已经宣告结束。一个青年人勾引已婚妇女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礼仪,否则他就会遭到同伴们的嘲笑。同时,这种冒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出自生理方面的需要,更多的是满足一种在性方面进行征服的野心。

同时,在这一时期,王公贵族不再为他们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后代而感到难堪,反而开始将其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在那个时期,婚前或婚外的性关系在所有追求时尚的社会圈子中都牢固地补充着婚姻关系,以致于通奸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可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妓女数目的大量增加。18世纪末,伦敦的妓女有50000人,而巴黎有30000人。[9]而随着非法情爱的扩散,为了情爱自身目的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妇女阶层。这类妇女由于社会的需要而迅速地受人尊敬的妇女阶层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通过这些妇女,已经成为一种自由艺术的爱情得以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十分浅薄的形式中脱颖而出,而操纵对爱情的顶礼膜拜仪式的权力已经转移到了“爱情女神”自己的手中。

由于在合法的婚姻中这种爱情根本无法激起人们的兴趣,所以,这种情爱世俗化的社会后果就是各种高级妓女成为了这种爱情的化身。因此桑巴特认为高级妓女作为一种重要人物出入于及其豪华的宫廷或上流社会之中,对人们的情爱、审美等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便是产生了一种摆脱了封建主义戒律观念的享乐主义爱情观。当爱情和性行为的这种世俗化的进程逐渐渗透到其他的社会阶层时,便使得奢侈之风四处流行,凡能满足感官刺激的活动都大受欢迎。桑巴特认为,这种追求奢侈的冲动归根结底来自性冲动,所有的快感与的快感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只有在人的性行为能够自由表达的社会里,才会出现财富的积累,因此,桑巴特断言,奢侈“本身就是通奸的合法产儿……,它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10]

桑巴特的观点当然有一些十分明显的漏洞,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因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而灭亡的民族何止成千上万,难道在这些追求享乐的民族中真的隐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但从另一种角度看,桑巴特的观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韦伯观点的某些缺陷,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起源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动力机制,假如韦伯阐明的是资本主义起源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即它的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而桑巴特则强调了它的另一重起源,那就是资本的贪婪攫取的本性,即为了追求世俗的享乐而拼命追求和占有财富的动机。而由于强调这种动机在发展中的作用,桑巴特甚至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不是集中于英国、荷兰等新教国家,而是集中于弗罗伦萨这样的城邦里,因为他也十分容易寻找有利的历史事实来支持他的论点。

但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在什么地区,资本的贪婪攫取和禁欲主义的这两种冲动力就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后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的精神,前者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的狂热的激情,它声称“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自然为己任,这两种原始冲动力的交织组合构成了现性的观念。而这两者的紧张关系又产生出一种道德约束,使得早期的资产阶级在狂热的扩张过程中能对奢侈浪费的风气严加控制。[11]

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无疑是比较全面和适中的,但就资产阶级在发展初期具有一种比较严谨的道德规范这一点上,他是支持韦伯的。实际上,桑巴特自己也承认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各种因素合力的产物,但他坚持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性行为的世俗化和新兴阶级追求社会地位的强烈欲望。而大规模的产业最初并不是出现在生产资料的部门,而出现在奢侈品的贸易行业中,特别是花边、丝绸、瓷器、玻璃器皿的制造业中,以及随着烹调习惯的变化而出现的制糖业中。因此奢侈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系统,无论这些行为是发生在宫廷里,还是在家庭积累物品的普遍形式中,情况都是如此。桑巴特甚至把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兴起和巴洛克艺术的衰落同“蓄意用性别来确保支配作用的女性终于彻底胜利”联系到一起,因为本质上具有女人气的洛可可艺术支配着文化的所有领域,艺术都去迎合和颂扬凯旋的女性,由此可见妇女在世俗化消费过程中的作用。[12]

桑巴特的观点同韦伯关于禁欲主义文化在资本主义起源过程中起着建设性的作用的看法恰好相反,尽管人们可以指出他的若干偏颇之处,但却不能不承认,桑巴特无情地撕下了韦伯塑造的资产阶级勤奋而又节俭的“天使”似的面纱,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机制。当然,韦伯使用的是一种严谨的分析方法,而桑巴特则对经验证据表现出一种风流骑士的态度,并且过分相信文学资料,对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采取一种过于笼统的研究方式,但他毕竟把文化视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独立领域并把资本主义制度同客观的通俗文化联系起来研究,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桑巴特的许多观点,如天生性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有所夸张并把资本主义文化的复杂性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命题中去,但却提醒人们注意日常生活交往中这种能动因素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讲,桑巴特特别强调消费,尤其是大众娱乐性消费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韦伯理论的缺陷:因为一个纯粹生产而又克制消费的社会,其产品究竟卖给谁?当然,桑巴特的理论也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世界上众多奢侈成风的国家中为什么只有英国率先发展出了工业资本主义?

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韦伯与桑巴特所强调的是资本主义起源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要素。韦伯注重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性文化,即它的企业文化,而桑巴特注重的是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由于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这个同一钱币的两面,因此两者都有它在发展中的应有位置。因为无论什么企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种收益递减趋势,只有不断进行组织上的改造,才能抵销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理解新教伦理的作用了,它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机制,而且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那就是严格的组织纪律,勤奋的工作热情,以及一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毫无疑问,企业是需要利润的,但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只能靠利益驱动,那这个企业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活力。显然,新教伦理对形成这样一种企业文化是十分有利的,而韦伯的着眼点正是在这里。但同样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应的消费文化,这不仅在于商品需要销售的市场,而且在于每个人同时具有的双重身份,因为他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他作为一名员工受到企业文化制约时,他同样也在消费市场上受到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这种消费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家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仅不能反对这种消费文化,而且在通过各种广告的形式随时强化着这种文化的导向。桑巴特关注的正是这种消费文化,人们在市场上选择什么何种产品,消费何种产品,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反映出人们观念的变化。而这种观念变化的本质,就是强调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换言之,人的个性与爱好的自由发展,构成了现代文化的核心内涵。问题在于这两种文化对于资产者却是一种难于驾驭的怪兽:因为严谨的组织纪律与不受约束的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互相冲突的。而任何一个公司,它在市场上都既是买主又是卖主,也就是说,它在不同的场合只能坚持不同的原则。于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如何能够协调起来,就成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了。三,硬件与软件

丹尼尔·贝尔对这一矛盾冲突的解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冲动与现代文化发展从一开始本来有着共同的根源,这就是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然而,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这两股力量相互制约,纠缠难分。禁欲苦行的宗教冲动力造就了资产者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的经营风范,贪婪攫取的经济动力则养成了他们挺进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在文化领域,资本主义的兴起则使艺术家摆脱了对贵族庇护人的依赖,得以充分发挥他们浮士德式的上天入地的想象和追求,热衷于个性解放和自我表现。[13]但丹尼尔·贝尔同时指出,一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即这两种冲动在合力建立了资本主义体系后,变得相互敌视和害怕对方,由于分工的不同,使他们的精力导向不同的领域无限扩张,并危及对方的生存。企业家在经济上的锐意进取,但在道德上却十分保守,因为他们唯恐艺术的灵感和多变破坏社会的稳定。反过来,艺术家却不断地突出人的主题,不断地对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与各方面的制度化加以鞭打,实际上在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体系进行拆台的工作。

而贝尔认为,这种矛盾的产生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两个冲动力只剩下了一个,即经济冲动力,而宗教冲动力已经丧失。因此,他认为补救的办法是重建人们的信仰,“重新向某种宗教观念回归”。[14]虽然几位大师的观点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但总的来讲,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没有将发展的动力及其道德约束机制放到市场体系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因此也就难以突破完全以价值和人的主观行为来解释这一问题的框架。如果我们将这一问题放在市场背景中进行考察,则会有新的发现。

市场的含义是指所有那些想通过贸易来购买货物和服务的人其购买与销售的活动,一个市场包括想出售的供应者与想购买的消费者。[15]如果市场能够正常地运作,它就能使买卖双方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状态就是国家政府减少那些无谓的干预,即是说消除那些不必要的障碍。按照乐观主义者的看法,“社会运动是自发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社会活动所显示的追求快乐的愿望,不知不觉地使理想的国家形式得到实现”。[16]这种自由主义式的看法尽管有若干缺陷,并且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但它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历史的真实,那就是能否发挥市场的作用是发展的关键问题。

问题是,人类社会对这种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商业与竞争活动从来就有很多限制。

这种限制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一个有权威的政府故意设置的障碍以保证其统治的安全,因为这种市场的运作很容易使统治者失去其对民众的控制;其二则是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根本无法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其三则是没有健全的法治,使市场无法按照某种规则运行。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清教徒的宗教冲动力或是经济冲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它们都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功。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要求利润的驱动与个人的进取精神相结合,但要它发挥作用,也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疆界内才有可能。由传统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无形的条件制约着一个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发育,而当西欧萌动着资本主义兴起的潮流时,只有英国具备了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冲动力能够合理发展的条件。

首先,自诺曼入侵以后,英国有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王权,使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能够逐步形成。而历届英王为了自己管理的需要,扩大了国王诉讼的范围,使得英国原有的各种司法体系能够相互融合,并产生了在原有的各种习惯法基础上的普通法。由于这一历史原因,英国的法律体系具有一种国家的司法管理与各种习俗相互制约,寻求合理解决冲突的传统。而陪审团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对私有财产的保障。因此,英国较为合理的司法制度为保障生产者的权利,刺激其产生积极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与当时的其他大陆国家相比较,中世纪的英国由于这种独特的司法体系减少或避免了封建领主和封建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任意掠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的原始积累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

其次,英国议会制度的建立以及它对王权的制约作用,在政治上保证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能够较快地发展。自大宪章开始,英国的政坛上就出现了诸侯与国王的较量,在冲突中,既不是国王也不是诸侯最终获胜,获胜的是一套合理的政治体系与相应的制度,专制王权受到了制约但同时又能行使一个民族国家的职能。论述英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著作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在一个政权相对稳定,能够独立行使主权的民族国家内,经济与贸易开始繁荣起来,英国随之开始了与其他国家争夺殖民利益的斗争。随着几次重要的对外战争的胜利,英国确立了其海上殖民强国的地位并开始了殖民扩张。一些得到英国女王特许状的公司在殖民扩张中起了重大作用,如东印度公司在成立后15年间其贸易站就发展到了20多个。这些公司在进行罪恶的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现代公司与企业制度的框架,为现代英国的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城市作为商业放繁荣的重要标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处于航海与贸易交通要道的伦敦由此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一些现代雏形的金融体系开始在这个城市建立,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经济的运转。

可以说在近代初期,英国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韦伯与桑巴特的理论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因为一种合理谋利的精神只有在一种能够合理谋利的制度框架中,它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效能。由于真正理论层面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没有的,现实的市场需要政府制定的规则去约束,才能使其有效地运转。因此,英国由于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硬件环境,对市场经济运行显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然而,实践也表明,具备硬件环境虽然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在同样的条件下,需要某种精神的东西来激发人们潜在的经济活力。

桑巴特的的学说分析了人们追求财富和享受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追求财富的动力,而韦伯的理论则使人们认识到,这种欲望只能够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种混合的精神,既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提供了一种道德的制约机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于是,在众多受新教影响的地区,只有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法治,议会,银行等硬件,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配的精神软件,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运转。历史同样也证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而非欺诈经济。

这种信用的培育需要对人们观念和素质的革命,需要有一种相应的道德与伦理方面的变化,也就在这一点上,清教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框架;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本身也对这种信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双方要维持一种长期的商业关系,基本的信用就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市场的制约如果不是与道德的制约更为重要,那麽至少也是同等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有着双重的机制,即世俗的动力机制(桑巴特的理论为代表),与宗教的动力机制(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其道德制约机制也是双重的,即世俗的(市场游戏规则)与宗教的(新教精神)的制约。但无论清教精神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天生的,市场必须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即自己的文化传统,司法制度,政治结构以及金融系统等诸方面的情况来培育、建立与运转。而一个民族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培育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将这双重的发展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继续成为一个学术界与决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注释:

[1]皮特·马赛厄斯《第一个工业化民族》(PeterMathias“Thefirstindustrialnation”)伦敦1986年,第1-8页。

[2]罗克斯伯勒《低度发展理论》(I.Roxborough,“TheoriesofUnderdevelopment”)伦敦1979年版,第2-3页。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第90页。

[4]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01页。

[5]哈罗德·柏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HaroldPerkin“OriginsofModernEnglishSociety”)伦敦1985年版,第3-

4页。

[6]哈罗德·柏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第142页。

[7]津留宏与泉宇佐《结婚心理学》上海1986年版,第57页。

[8]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W.Sombart,“LuxuryandCapitalism”密西根大学1967年,第45-47页。

[9]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W.Sombart,“Luxuryand

Capitalism”密西根大学1967年,第50-51页。

[10]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第171页。

[1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29页。

[12]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第61-90页。

[1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页。

[1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7页。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4

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主持人提出:面对时常见诸报端的教师伤害学生、不负责任、见钱眼开等现象,我们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答案丰富多彩,有人说在准入时严格考核,有人认为师范学院(校)应开设师德教育课,有人说学校要对师德败坏者一票否决……我无意于否定这些观点,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还得从社会公德入手。

的确,教育是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特殊的工作者,在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上,似乎更为特殊。事实上,教师也的确承受着非同一般的道德压力。但与师德高尚的美好愿望相反,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非道德”行为。或许,我们忽视了另一个事实,教师是人。教师是社会的人而非圣人,教师群体也只是社会结构中普通的一类。只有当全社会形成了较统一的道德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时,作为普通公民的教师才可能具备高水平的道德涵养。而形成较高层次的社会道德水准,必须依赖于健全公共道德约束机制。比如法庭上的作证,虽然证人宣了誓,而且慷慨激昂、信誓旦旦,但如果不严厉处罚作伪证的行为,恐怕证人席上也多听见真实的谎言。在公共道德体系完善的社会里,人们大都会认真负责、信守诺言。现象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形成了成熟的公共道德惩罚机制,因为一个工作敷衍、背信弃义的员工不仅会失去工作,甚至在其他地方也会被拒之门外。

我们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或者说是有意无意的放纵。学术拼凑、文凭造假、蔑视行规、不讲秩序,令人眼花缭乱的非道德做法往往得不到追究,见得多了,也懒得去追究。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个人的品德高尚,信守原则,不仅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而且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自我清高。以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越来越多的人身不由己,逐渐被社会这个巨大的磁场吸了进去,也开始做起不道德的事来。归根结底,个人道德涵养的提高,非得以健全公共道德的约束机制为基础不可,教师概莫能外。师德是教师道德,从本质上讲是职业道德,一定不可能超越这种规律。

公共道德约束机制的健全可以依靠多种渠道完成,如法律规定、行业自律、教育熏陶、宣传引导,这些都非教师或教育的力量可以单独完成。在教书育人上,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在道德修养上,教师必须守住为人师表的底线。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社会行为。因此,大可不必对教师提出超越一般社会规范的道德要求,而要把眼球集中在如何健全社会公共道德约束机制上,不然,在公共道德约束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中,任何呼吁和倡导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这样,加强师德才有坚实的基础。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管理伦理;约束机制

市场经济区别于我们传统的计划经济,他是基于社会需要和生产能力的一种平衡。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生产结构的从新布局。在市场经济追求收益、利润与伦理、道德的要求和底线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伦理道德是一项原则底线问题,与市场经济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抵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个人的利益伴随着社会的压力,变的越来越重要。伦理道德在个体权益、经济效益等之下被各种经济色彩的东西比较下去。伦理道德,在评价一个人成就方面,不作为一个重要的看重的指标,而是看重的是个人的财产、职位、利益等,所以在当下,伦理道德管理的不断强化,对市场经济下两个文明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下的管理缺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们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管理伦理水平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中的管理伦理就更加明显。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宏观经济体制,是基于社会分工的社会协调机制,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和人员激励两个方面的经济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哪个国家的管理伦理程度越高,哪个国家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管理伦理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如果稍加放纵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都知道石家庄三氯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本来一个很好的民族品牌,但是就是有一些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松懈,对企业伦理管理放松了要求,从而给社会、给国家、给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也给自己带来了法律上的后果。这样一个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企业管理上必须要有底线思维,要有管理道德的底线,要符合道德伦理。最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发生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事件,如果我们在管理伦理体系的建立上更加完善一些,或许能够减少发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健全约束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违法的成本,加强行业导向,监管部门责任分工明确。

二、市场经济下的管理伦理

一些人认为,我国企业当下发生的一些事件,是企业竞争的关系出现不正常,从而导致了一些违背伦理的经营行为,主观上认为其根源在于实施了市场经济,造成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通常,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市场的价格、盈利和亏损、生产节奏、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的一整套系统解决了生产的基本问题。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社会的舆论监督也越来越强,管理各种措施的一举一动都被公众看在眼中。现在的人们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政府就应该规范管理责任。市场经济下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道德,满足人们的愿望。如果组织的管理行为不符合道德习惯,不仅会受到法律制裁,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导致管理效益的追求无法实现。比如,以次充好、未经许可添加物、侵犯商标、偷逃税款、污染环境以及恶意压低价格垄断市场等等。此类事件的发生,不仅对社会产品是一种伤害,也是对消费者需求是一种压抑,造成企业经营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效应,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上进一步沦陷,如果放任不管,将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也对企业自身的生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市场经济必须以伦理道德为支撑。市场经济在追求企业利润和效益的同时,应倡导绿色经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与生态文明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下市场经济还必须以法治文明为保障,一是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依赖市场的利润导向,更要依靠法治的作用来维持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管理的观念和模式要求更新变化,但是为了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企业必须要管理好内部人员,要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理论来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管理伦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解决道德的缺失,在可持续道路上的继续发展,管理伦理是当务之急。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企业的价值观,要认清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企业会朝着合乎伦理道德的方向发展,这些企业把员工和顾客当做最大的财富,以求更长久的发展。而有些企业本着赚钱第一的经营理念,破坏企业的生存法则,最终会被社会淘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要靠企业自身的约束,但是光靠企业自身的约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企业建立一种促使其能够自觉伦理约束的外部环境。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对于处理这些伦理问题是必要的。但是,有好的法规只是一种保障,是一种安全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源。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限制过于细化、过于教条,也影响正常经营的运转。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方面存在着缺陷,会使一些企业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追求本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利益制定或做出对社会公共利益或其他个人利益产生损害的、违背伦理准则的经营策略或行为,从而导致管理伦理问题的产生。许多伦理问题往往界定起来很困难,有的超出法规管理的范围,有的不好通过法规来界定,就必须通过人的因素来自我约束。在实际操作中,那些存在伦理问题的企业,舆论部门和公众会给予谴责并建议司法机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在企业外部形成一种诚信经营光荣,不道德经营可耻的良好伦理氛围,企业也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只有这样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便可以在伦理约束下健康有序的进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时期,中国的企业的发展的基础还有脆弱,要想维护好企业发展带来的不易的成果,维持好民族品牌的信任感,就必须千方百计的强化产品的品质管理,而作为维持产品品质管理的重要的人的管理,除了法律上约束和管理之外,对伦理道德的管理是一种最基本的条件,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轨道,对维护和维持信誉和地位具有战略性的作用。

四、市场机制下的约束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约束机制作为一种保障措施也尤为重要。企业的管理伦理一种自觉、理念的管理,依靠的是人的基本素质,即对人类基本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而做出的行为。而企业的约束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手段,也起到重要作用。约束机制下,人有法规可以依据,做事情有标准,做的好坏有奖惩。从而极大程度了避免了过于人为化的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约束机制,比如市场约束、法律约束、行政约束等,能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或不合法的行为,促使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经营计划,以适应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比如:在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有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出台奖励激励措施,能够有效吸引关键岗位的人才,从而对企业的生产乃至生产起到关键性的扭转的作用。反之,给岗位的人员的激励措施由于一些原因长时间不能兑现,结果会造成企业失信,人才流失,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恶果。很多私营企业因老板意识短浅,以追求当下利润为基本想法,很少主动远期发展。造成员工只被动的工作,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使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老板之间缺乏凝聚感情,只是成为一种工作的“机器”。老板忽视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对员工的精神世界不加关心,整体团队精神面貌不佳,人才流失严重。对于这些企业要改进并完善管理系统组织结构,要精简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市场经济下的约束机制,必须以人为本,健全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约束落到实处。同时在提高人员基本道德伦理素质,要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和工作作风,出台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约束机制。企业管理者要跟的上形势,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伦理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缺陷,有效完善制度管理的先天不足,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结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企业必须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我们本土的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自身底子薄、技术产品弱的特点,要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意识放到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和健全管理伦理和约束机制的方法,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维持好国家经济平稳良性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范性尚不完善,企业竞争能力不足,市场盈利能力下降。管理者的意识不足,对伦理经营的认识上存在缺失。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们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产品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提出更好的要求必将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企业运行的机制,进一步全面推行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和重要经营中的道德伦理,把约束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处。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企业才能够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才能为中国品牌的建立,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作者:孟繁英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玺.试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J].中国市场,2015,28:115-116.

[2]夏冰.技术创新管理的伦理风险函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26-30+134.

[3]龚天平.资本的伦理效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58-67.

[4]苗月新.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04:60-63.

[5]罗东敏.市场经济下商业伦理的建立———自律和他律有效性辨析[J].商场现代化,2011,15:104-105.

[6]姚建文.社会文化与企业伦理模式的变迁[J].商业经济,2011,18:6-8+45.

[7]伍华佳.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J].社会科学,2012,03:50-57.

[8]黄江泉,邓德胜,杨丽华.生态伦理:企业营销优势凸显的内在机理剖析[J].江苏商论,2012,04:69-72.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6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户资金短缺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障碍。为解决农户融资难这一难题,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出发提出不同的方案。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刘建荣提倡在农村大力发挥道德力作为金融资本中的信贷担保。经济学认为农户融资难的关键在于:解决借贷双方之间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Laffont和Martimort的合约激励理论认为:为了保证借贷交易顺利达成,在借贷合约中引入适当的机制,从而能够减少农户的有限责任租,降低贷款担保品要求。胡士华(2011)在借贷合约中引入监督机制后,得出只要贷款监督是有效的,中介监督、监督均可以降低最低担保品,有利于融资。激励约束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追逐利益最大化,所以每个理性经济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动;激励约束理论使行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正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一致,即利益相关者目标不冲突。其实不管是伦理学还是经济学都离不开这一理论。刘建荣(2011)在农村大力发挥道德力提高金融资本中的信贷担保作用就是变相的道德激励约束。胡士华(2011)在借贷合约中引入监督机制就是实实在在的约束。基于农村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模型,运用合约理论,在借贷合约中引入监督机制、提高农户收入、降低风险,研究其对抵押担保品影响的机制及效应。进而结合激励约束理论,通过SWOT方法研究建立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得出有关农户融资的一些重要启示:为解决农户融资难这一难题,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建立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最重要的途径。

二、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户的SWOT分析

融资模型表明有效的贷款监督,农民收入的提高、风险的降低均可以降低最低担保品,有利于融资。以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信贷市场上的农户进行SWOT分析,从而从监督、收入、风险三个方面建立农村信贷市场上的农户激励约束机制。

(一)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户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第一,农户是农业的唯一生产者。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户是农业的唯一生产者,所以农户在整个社会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农户忠厚老实,违约风险极低。我国是传统美德的国家,不仅道德规范趋于完善,而且通过与邻里的日常交往发挥着显性与隐性的作用,使农户淳朴、诚实、善良、吃苦耐劳。《小康》杂志调查得出:农民的信用是最高的。鉴于农户先天的优良品质,农户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的风险较低,即农户故意违约风险极低。

(2)劣势分析。首先,农户缺乏资金,担保品少。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户主靠农业为生,很少涉猎其他行业,导致农户收入单一、低下,由于农户缺乏资金,担保品少,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户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农户技术水平低,经营能力差。由于农民的先天性格(憨厚老实)决定了大多数农民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他们很少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不会像企业家那样善于经营。农户的技术水平低,经营能力差决定了农户的未来收入低。

(3)机会分析。第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和自身的技术研发,我国的技术也有惊人的进步。特别是农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如农药、化肥的出现,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播种机、收割机等新设备的使用,为农业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三农政策的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工作。特别是近几十年,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实行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4)威胁分析。首先,农村金融法制不健全。我国金融抑制现象较为突出,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导致农村金融问题的原因很多,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自然环境差。农业是资源产业、自然产业。我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比重大,种植农产品十分艰辛。平原地区适合种植农产品,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面积的干旱或洪涝十分常见,导致农户减产或颗粒无收。

(二)SWOT模型。SWOT分析影响农户融资的内外部环境,探讨农户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方案。

三、农村信贷市场上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即激励约束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有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本部分根据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户的SWOT分析,从监督、收入、风险三个方面建立农村信贷市场上的农户激励约束机制。

(一)激励方案。单一的激励方式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激励效果,设计农村信贷市场上对农户的激励机制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方式,使各种方式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更全面更有效的激励。

1.收入激励。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物质激励是指满足农户的物质生活需要。对农户来说物质激励就是收入激励。农村信贷市场上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中的收入激励包括补贴激励、分工激励和赔付激励。补贴激励: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认为,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没有储蓄能力,经营农业时缺乏资金。又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该理论主张政府介入农村信贷市场,在三农政策的引导下,加大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补助与支持。一方面送种子、化肥到农村,改善某些地区因资金短缺而无力种植的困境,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户效率,增加农业产量,进而提高农户收入。分工激励:大丰收未必获得高收入。农户将农产品转化为资金的过程需要农户改变其经营模式。小农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所以改变小农生产进行分工的大规模生产势在必行!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所以改变农户经营模式就是分工。赔付激励:一指土地被没收而得到政府的赔付,二指保险赔付和违约赔付。保险赔付指农户为自身的农产品购买保险,因自然等因素而没有达到应达到的产量,保险公司给与赔付。违约赔付指农户与收购商等人签订合约(期货合约),收购商违约时支付农户违约金。

2.风险激励。综合性激励理论把满意度引入激励理论。收益往往伴随着风险,所以在收益既定的的情况下,农户面临的风险越小越满意。农户面临的风险就是农产品的产量风险和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农产品的产量风险通过购买保险或种植多种农产品的方式降低产量风险。农产品的价格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二)约束方案。有效的贷款监督可降低最低担保品。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市场监督和道德监督。除法律监督、市场监督外,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深化道德监督。第一,核发农户贷款证,建立农户道德资本档案,包括农户的财务状况和农户道德水平。使道德资本档案如经济身份证一样受到公众的监督。第二,建立小组贷款形式。使同样类型的借款人集聚到一起,有效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同时由同一小组的同伴监督约束个人从事风险性大的项目,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提高农户收入、降低农户风险、加强农户监督有利于农户融资。农村信贷市场上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出的补助激励、赔付激励,特别是分工激励可以提高农户收入;通过购买保险或种植多种农产品降低产量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价格风险,即通过风险激励减低农户面临的风险;通过建立农民道德资本档案对农户进行道德监督。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7

【关键词】审计职业道德;道德自律;机制构建;实现路径

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是政府工作透明化与人大监督具体化的制度安排。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必须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时发现审计职业道德自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一、审计自律及其属性解析

审计自律也被看做是审计主体对自己进行的“行为立法”,属于内在要求和精神境界的范畴,具有以下属性:(1)延续性。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审计活动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表现,但审计自律渗透到审计职业活动中,人们长期从事审计职业话动,重复着基本不变的审计职业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审计职业行为习惯和审计道德现范,形成了审计行业共同恪守的审计自律传统,在职业活动中世代延续持守。而审计自律正是审计职业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2)自我约束性。任何职业活动都同时具有行业内的自律和行业外的他律,有职业工作者内心的自我约束,也有主体之外的外部约束。审计活动则更具特点,主要在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审计活动的相对封闭性,致使外部对他的监督和制约缺乏直观、能力不足,由此导致外在强制性弱化,此时的任何审计主体倘若再不遵守审计自律,审计活动就会走向异端,审计的价值就可能丧失尽净。因此,审计的自我约束显得格外重要。(3)层次性。审计自律层次性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观察。从审计人员的自律性程度上观察,在整个审计工作队伍中,人们的审计自律性参差不齐,表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性;从审计工作岗位要求上也体现出层次性,一般情况下,对居于领导职务上审计工作者的审计自律要求高于一般工作人员,地位越高,其自律性就应该越高。

二、审计职业道德自律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律监管协调性缺乏

首先,一些审计机构缺乏统一行动的观念,部门和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彼此之间的沟通协调机会较少,使得一些审计人员感到相关检查过多、过频,容易在疲于应付中逐渐产生抵触或反感情绪。其次,审计人员的自律监管检查没有建立起成果共享机制,当不同检查组检查出来相关成果之后,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彼此借鉴和利用率不足,使得检查效率长期处于低位。最后,大部分审计部门的自律监管以手工现场检查为主,在审计手段方面相对传统,监管方式灵活性不足,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运行效果较差。

(二)自律激励机制缺位

除财会监管之外,很多审计业务部门在自律监管方面都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位而使得自律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很多审计监管人员都属于兼职而非专职,部分审计机构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找来很多监管员上岗,在没有进行任何岗前技能培训的情况下,使得监管职责界限不清,加之部分审计人员的自律意识较差,自我认识的深度不足,使得自律质量不高。此外,因为缺乏对自律监管实践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奖惩措施无法到位,自律监管工作无法得到正常开展,无法调动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对自律的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审计人员对自律监管的认识不足,未能将内部监管置于重要位置,存在“重业务、轻监管”的情况。一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的目标在于提升经营绩效,只要能够“不出事、不犯错”便实现了业绩目标。这种“无过就是功”的审计思想让很多审计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向了业务经营方面,而对审计监管工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其次,部分审计人员自律监管的主动性较差。部分审计部门在对自律监管工作的认识欠缺,缺乏主动监管意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自律监管的制度要求和自我约束标准执行缺位,极大影响了审计绩效的提升。最后,一些审计人员以审计监督取代自律监管,以外部监管取代自我约束,这种思想的长期存在,极大影响了内外部检查的成效。

(四)自律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部分审计人员(包括审计部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自律监管方面依旧沿袭传统思维与做法,依旧是围绕如何让自律监管之合规性“达标”。这样,就将自律监管的有效性指标放在了次要位置,审计人员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以及监察部门的检查。其次,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不愿监管、不敢监管、不能监管以及监管不严的情况。一些自律监管人员对上级的有关自律监管规定和要求,无法全面理解与掌握,这就让基层审计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发现之后也无法及时上报,让预期的自律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部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对自身自律监管成果的利用缺乏主动性。

三、审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

(一)约束机制

自我约束被视为道德自律的基本方法,在审计人员的约束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自律者唯有依据自律标准与规范开展实时的自我约束工作,达到“行所必行,止所必止”,才会实现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达到“制欲”之目的。实际上,审计职业道德自律便是审计人员的自我斗争和自我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人对“自我”和“真我”进行选择的集中表现。在这场自我斗争和自我选择中,需要依靠的是审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与行为习惯,通过自觉自愿的行动,使之内心和工作本身达成一致。倘若自律者之自律能力与道德修养达到特定水平,自律者就会开启“外律约束机制”,倘若自律者之自律能力与道德修养彼此相当,自律者就会开启“内律约束机制”,通过“内律”对自我进行约束。

(二)运行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审计职业道德自律在运行方面涉及到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与自控制能力等方面。其中,自选择能力涉及到自律运行目标的自我选择、自律运行方式的自选择。当然,自选择能力的标准作为目标的实现值会与预期值存在一定偏差;而运行方式自选择能力的强弱,在评价标准方面能够决定运行方式之效率。自组织能力涉及到从自律无序状态的有序状态、从自律不稳定状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自律之已经有序而稳定状态到新的有序而稳定的状态等不同情形。

(三)融合机制

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是审计从业者的在职业活动中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交互过程。就单个主体而言这一过程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亦即审计道德自律性不是自觉自然的过程,它是外在约束与内在约束、自律与他律融合的过程,自律不断从他律获得激励和鞭策,他律常常从自律得到纠正和调适。单有自律,往往难以持久,单有他律,无法形成真正的动力。只有建立他律与自律的融合机制,使审计从业者的道德实践处于环境激励和强化、内部接受和内化的良性循环,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才可以持续长久,且不断得以提升。

四、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实现

(一)提升审计独立性

提升审计独立性涉及到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实现的制度因素,而审计行业协会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和服务并非是按照政府要求作出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财政部门之间的挂靠关系不但对政府部门实现对审计行业的管理造成阻碍,还会提升政府不当管制的可能。这无法充分发挥审计行业的自律管制优势,还会让部分对本审计实务最贴近和对行业专门知识最了解的审计人员对自身职业发展与行业前提做出错误的预判。所以,应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基本原则,包括中注协要按照建立行业自律管理体制之要求,优化内部管理制度。

(二)注重协会自律管理

当前,需要以现行行政许可为框架,通过落实行政法治,发挥审计业内协会的自律作用,以不违反依法行政原则为前提,发挥协会自律管理的作用与优势。对法律未明确规定的行业管理事项,要将其交由协会加以处理。依据这一原则,政府行政部门要重点完成对审计服务产品质量之管制工作。比如要全面收集和整理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尤其是日常监控信息,以便能够借助信息在两者之间的共享,提升职业道德自律的效果和效率。

(三)强化对权力的问责与约束

针对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了提升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设,需要在注重政府管制与行业自律的过程中,全面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审计监督机制与法律制度体系,关注对管制权力进行的问责与约束,对视作审计市场管制主体的政府与行业协会行为加以约束,以保证管制权力能够更加严格地受到法律的限制,已达到管制权力和职责对等的效果,让管制措施具备更理想的可操作性与威慑力。同时,为社会监督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行为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依据。而在搭建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规定管制机构之法定职责权限和管制主体之工作程序等。

(四)规避权力寻租

实践表明,权力配置不当,要么出现管制不足,秩序混乱,要么导致权力滥用,其结果都可能产生权力寻租现象,使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公正性、正当性失去信任,政府诚信度因此跌落。为此,应保证政府具有侵略性与扩张性的权力得到约束,能够时刻处在法律的权威之下,即得到法律的授权也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约束。第一,保证政府与会计师事务所都能够发挥其主体作用,政府干预审计工作的行为要符合经济实体法的要求,又要符合行政程序法的标准;第二,以行政法治原则为基础,保证政府能够严格依法办事,有权就有责、权力受监督,违法要担责。

参考文献:

[1]郑玉梅.我国民间审计发展中的自律与他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2).

[2]农行江西省分行课题组.新形势下二级分行自律监管与审计监督有效整合[J].企业经济,2016(8).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CEO;约束机制

过去,我们讲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讲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怎么界定,现在,这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在国际上已经过时,目前的治理结构主要是讲两种资本的关系如何界定,这两种资本是指出资人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现在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控制来安排治理结构。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控制,必然要有两种机制的建立,这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我国企业目前的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完善,应该要和国际惯例接轨,对治理结构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对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研究上。

一、关于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1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

因为人力资本是作为资本而存在,所以人力资本的回报就不只是工资,要考虑新的回报形式。这种新的回报形式就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和福利补贴。在上述5个方面的利益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期权激励。人力资本若拥有期权将导致人力资本虽然不是出资人,但是却拥有了企业的产权。这就打破了过去一个经济学及法学的原理—谁出资谁拥有产权。人力资本既然也是一种资本,那么资本的经济收益就不应只是工资,资本的报酬应该是产权的收益。因此,既然承认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那么就应当承认它应拥有产权。国有企业为什么总是搞不好,可能就是因为不承认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的存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中间有的人在经营方面非常出色,但是却没有人承认他们是人力资本,结果是仅仅给一点工资,更谈不上使他们拥有企业的产权。最后导致这些人力资本在心理上的不平衡,于是出现了所谓的“59岁现象”及大量在职消费现象。

1.2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的激励

激励机制的第二个方面叫权利与地位的激励,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地位和权利做重新的界定,主要是提高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增大了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利。现在人力资本在企业的权利和地位已经极大地增长和加强了,这种增长和加强的结果是产生了CEO,即首席执行宫。CEO的产生实际上表明了企业整个治理结构的全面调整。CEO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但其权力其实非常大,除了拥有总经理的全部权力以外,其权力中还有董事长的百分之四五十的权力。所以在CEO产生的条件下,董事会已成为小董事会,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的薪酬制度。首席执行官实际上是人力资本,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但是由他来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拍板。尤其应该看到,CEO的形成解决了董事会在经营方面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在现代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条件下,出资人往往没有能力判断企业的投资方向。

为了避免董事会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确定投资方向,防止经营失误,因而在董事会并没有能力保证投资决策正确的条件下,与其完善董事会,还不如将经营活动全部交给人力资本。

CEO在经营上的权力很大,企业中应有一个类似于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机构对CEO的经营决策等进行约束。该机构主要是由那些在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及各种产业方面的知名人士组成,这些人显然也不是出资人,而是属于人力资本范畴,由他们来支持或者否决首席执行官在经营方面的决定,这也表明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加强。与战略决策委员会相对应的是还出现了一个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是出资人,而且在企业中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但是独立董事的投票权和出资人的投票权是一样重要的。独立董事往往是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权威人士,是人力资本,等于是从社会价值的方面来约束企业行为。

从首席执行官、战略决策委员会、独立董事的产生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地加强了,出资人的权利仅仅表现在产权的利益回报上,而不是其他方面。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在保证货币资本保值增值的条件下,可以独立地经营企业,并不是只有日常经营权。这就是所谓的对人力资本的权利和地位的激励。

1.3对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方面的激励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它和社会道德是同一个范畴,它的产生是因为仅仅依靠企业制度根本无法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主要依靠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但是企业制度也有失效的时候,制度失效时要靠企业文化来约束,因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国外企业非常注重在企业文化上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思想上认同人力资本。从国际上企业文化的调整,可发现这其实是对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的激励,这种激励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可以说,目前国际上企业文化的内容之所以发生调整和变化,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的产生。

二、关于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

就治理结构来讲,光有激励是不行的,有时候激励很好却还产生人力资本不好好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约束机制。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大体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

2.1内部约束

内部约束即企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约束,当事人之间的约束。这种内部约束从国际上看,主要有5个方面的约束措施。

2.1.1公司的章程约束

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第一道约束就是公司章程,也就是说就业于企业中的所有人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公司章程,因为公司章程是企业的“宪法”。我国的公司章程根本没有对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而且公司章程只对企业总体行为有约束,对企业中的任何利益主体都没有约束,这种章程无法约束人力资本。企业既然没有公司章程约束,那就必然成为人治,人治的约束就导致企业中的矛盾都成为人和人的摩擦和矛盾。另外,在公司章程有约束的条件下,应该是照章办事,一个人违反章程就违规了,依章处理就行了。尤其是公司章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会保护公司的法人。按照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公司领导人如果照章办事出了问题,充其量只承担民事责任,而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我国的公司章程起不到这种保护作用。因此,我国的公司章程无法约束人力资本,应建立新的企业章程。

2.1.2合同约束

就是说任何人力资本到企业中来就业,都必须要签订非常详尽的合同,这种合同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技术专利的保护、竞争力的保护都要体现出来。如CEO的权力虽然非常之大,但是企业会给他规定不少界限,让他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他不能损害他所在的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专利及竞争力。美国企业的这种合同不准双方当事人起草,而是由法律认可的有关中介机构起草,可见合同约束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2.1.3偏好约束

所谓偏好约束是指在约束前首先要考虑被约束人力资本的偏好是什么。例如,有的人以为约束就是用钱约束,但是对某些人来说,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数字概念,这时你就要考虑对他的其他偏好的约束。西方国家对人力资本的偏好研究得非常细,而我国现在还没有进行这种研究。

2.1.4机构约束

所谓机构约束,就是指非常注重完善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要把人力资本和企业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演化成人与机构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不能把企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矛盾变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摩擦很难使人力资本受到很正常的约束,何况这种约束常常会加深个人的好恶,所以往往要把人和人之间的摩擦转化成人与机构之间的摩擦,这需要完善企业的决策机构。

2.2外部约束

所谓外部约束,实际上就是社会约束,即社会要对人力资本形成一种约束,这种约束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2.1法律约束

从法律方面对人力资本要形成约束,但是这一条我们国家做得还不够,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体现人力资本约束机制的相关法律体系。加入WTO后与外国资本的竞争将会使我们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2.2.2道德约束

人力资本应有道德的约束。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应该有自己本身的职业道德,没有道德约束.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因此必须建立起道德约束。

2.2.3市场约束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流动要通过人力资本市场,这种市场对人力资本应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约束作用。国际上各种就业市场是分开的,一个人要进入人力资本市场是有条件的,人力资本市场上每个人力资本的档案记录都很齐全,流动规则也很明确,入市要有标准,对一些产业中的人力资本,比如说证券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已经搞了一些硬约束。总之,市场约束可能是未来我们在人力资本约束上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2.4社会团体约束

所谓社会团体约束,就是指作为人力资本,应该有自己的民间团体组织,因为民间团体组织实际上是介于市场约束和道德约束之间的很重要的约束。这种民间团体往往是既维护自己本阶层的利益,同时也清理本阶层中的害群之马,是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非常有利于管理的“软组织”,不会出现法律和个人之间的“硬碰硬”。所以对人力资本来讲,既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那么就应该允许其成立民间团体。

2.2.5媒体约束

媒体约束实际上是很重要的约束,但是必须遵守一个准则,就是对某种新闻的炒作,应该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要考虑企业的承受力及利益,不要为了炒新闻而炒新闻。实际上全世界对新闻界在每个方面的炒作都有约束,不是想怎么炒就怎么炒,新闻自由也是有约束的,世间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所以,新闻媒体介入的角度一定要选好,把握好自己的切入点,新闻报道要规范,要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角度来报道。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特定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前提。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一)会计失信的收益大于成本。会计造假的背后一般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在利益驱动下,加上处罚不力、失信成本低、风险小。会计失信所获取的收益远大于成本,这是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会计造假的受益人较多,如企业管理者、政府主管部门和官员、中介机构等。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行为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有限的经济处罚很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威慑力不足。由于缺乏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失信的收益远大于成本,失信已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或有法不依,致使违法违规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

(二)现有体制使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导致诚信缺失。我国各单位自主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如财政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等)仅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

在这一体制下,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并对本单位的行政领导负责。因此,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实际上难以履行。会计人员处于经营管理者的控制之下,缺乏独立性,迫于压力,而导致了会计诚信缺失。

(三)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导致诚信缺失。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贫乏、技术水平低,职业道德思想觉悟较低,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了解不多,很难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为谋取私利而做出诸如挪用公款等违法的事情,当面临压力时很容易被动作假。现行会计准则较多地运用到职业判断,这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强。一些公司的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进行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公司监事会成员不能保持独立性,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无法履行独立监督的职责。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企业财务、税务、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使得监管效率低下。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即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石。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敬业爱岗,要求会计人员应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过硬的基本功。忠于职守,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会计人员要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争当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务党和人民的利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无私奉献、严格执行并遵守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讲求信用,保守秘密,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不搞虚假,不为利益诱惑;执业谨慎,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说实话、办实事、不说谎、不欺诈、守信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要做到既有高质量的产品,又有高质量的服务,还要严格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是维护会计职业声誉的基石;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廉洁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基础,而自律是廉洁的保证,二者不可偏废。保持廉洁主要靠会计人员的觉悟、良知和道德水准,而不是受制于外在的力量。自律很重要,会计人员应该能够经得起各方面的利益诱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不为金钱、酒色所动,学榜样,找差距。靠内心道德和职业良心来实现会计道德上自我完善的追求。

(四)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工作态度,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境界。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应摒弃个人私利,避免各种可能影响其履行职能的利益冲突。由于会计人员是和企业资金运动紧密相联的一个工作,其工作必然会涉及到企业其他人的经济利益。做好会计工作,无疑是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但这并不足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有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同样重要,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客观是公正的基础,公正是客观的反映。只有做到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独立性,会计人员才能达到客观公正这一职业目标。

(五)强化服务

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职业活动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文明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质量高、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讲诚实,坚持准则,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强化服务是会计工作的升华,是奉献社会,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归宿点。

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措施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核心的任务是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主要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思想上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会计诚信对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将会计诚信建设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高度。和谐社会将为会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能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会计人追求和谐的目标。会计和谐又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了环境支持。会计诚信建设不只是会计人员的事情,各级领导应予以关注。应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各部门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制定总体规划,形成合力。

2建立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增加失信成本,应大幅度提高守信收益。建立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实施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失信者付出巨大的代价,守信者得到奖励,从而使讲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

3加强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诚信在多大范围内和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与教育。

(1)加强诚信教育。会计诚信教育应是全面的诚信教育。应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对会计人员和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和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借助会计继续教育来加强诚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2)加大诚信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营造会计诚信氛围,强化“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让全社会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既要从正面要求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在社会上形成“求真务实”的诚信环境,叉要从反面宣传和报道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3)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制度,为深化会计诚信建设、提高会计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道德约束机制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

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危机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管理的呼唤,使得一个新的职业正在形成,这就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一群不拥有资产,但拥有管理专长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通过对企业进行精心经营,促使资本保值增值。但是,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往往处境尴尬,职业经理人市场面临许多危机。

1.信任危机。

职业经理人市场面临的第一个危机是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企业主迫切需要高素质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来帮他们打理企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完全信任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和道德操守,担心职业经理人滥用职权把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一夜“玩空”。基于这种原因,我国的企业主尤其是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往往放权不放心,职业经理人的感觉是“拿了钥匙管不了家”。

造成职业经理人市场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目标追求不一致;二是信息不对称。目标追求不一致表现在所有者追求的是长期利益,经理人追求的是短期利益,所有者追求的是公司价值的提升,经理人追求的是自身的报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不一致的目标追求,如果得不到制衡,就无法建立信任关系。信息不对称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企业主对经理人的能力、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准确把握;经理人一般是本行的专家,对技术发展、市场前景的了解,比企业主更深刻更全面;而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企业主很难深人了解,只能听经理人的汇报。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使企业主承担由经理人引起的道德、能力、逆向选择等风险。

2.职权危机。

职业经理人市场面临的第二个危机是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的职权危机。职权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虚假”职权。有些企业起用职业经理人的真正目的是股东集体权利和利益的制衡,表面的理由是让能人来管理企业,其实更重要的内因是各个老板为了寻求权力的平衡。老板们各有心思,职业经理人要对每一个老板负责,要协调和每个老板的关系,巧妙的周旋在每个老板之间;(2)职权过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管的是战略决策、利润分配、总经理和财务总监任命等,而总经理管的是企业的日常运作。但大多数采取“总经理聘用制”的企业,总经理的权限要小得多,公司月度要有财务预算,并要董事会批准,撤换部门经理要董事会批准,甚至有的总经理一个月得向董事会述职一次。

3.制度危机。

当前,企业主随便摆弄职业经理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会儿当成“大总管”,一会儿又当成“勤杂工”。同样,经理人一旦与企业主闹别扭,就可以不惜损害企业主的利益,扯旗造反。这就是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第三个危机—制度危机。导致制度危机的原因在于:(1)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还没有健全的法制来规范经理人和企业主权力义务关系;(2)道德环境不成熟,经理人和企业主之间缺乏道德约束。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整个社会都是有一个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在规范,一旦违反,就会遭到舆论的强烈遗责。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股权激励制度

解决上述危机的出路之一,就是建立职业经理人的长期激励制度。国外大企业大多通过长期激励方式使职业经理人的目标与企业保持一致,减弱由经理人引起的种种风险。

要解决职业经理人的长期激励问题,除了工资激励之外,最主要的是股权激励,经理人必须持股,或者有期权。这样企业主放心,经理人也卖力。据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大工业企业中,至少有89%的企业对经理人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度。国外经验表明,对经理人实行股票期权,是建立职业经理人长期激励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所谓股票期权,是企业资产所有者对经理人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报酬制度。标准的股票期权是指经理人享有在与企业资产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如:3-5年内)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行使本企业股票期权的经理人,在约定期限内,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如:该股票价格届时上涨,那么,经理人在他认为合适的价位上抛出股票,就能赚得买进股价与卖出股价之间的差价。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美国大多数公司都实行了这种制度。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可以促使经理人关心投资者的利益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使经理人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因为只有企业经营好了,股票才能升值,经理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世界许多企业都纷纷引进这一制度。

要使股票期权制度发挥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作用,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股票期权制度进行改造。一是经理人获得期权要投人个人资金;二是经理人依据股票期权持有的股票,一般应在任期届满或延后几年经考核合格后才允许流动和兑现,以更加重视对经理人长期经营业绩的考核,促使其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

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在一些股份制企业是可行的,不但满足了职业经理人物质上的需要,也满足了经理人工作上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在操作这一制度时,首先必须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经理人的权利和责任,使经理人绩效指标与股票期权挂钩的办法;其次,要合理确定股票期权的形成、比例与兑现办法。

1.股票期权形成的办法。

将对经理人的部分现金奖励转化为股票期权,调整公司股本结构,划出一部分形成经理人的股票权,用于设立经理人岗位股(干股)或奖励业绩良好的经理人;对有突出贡献并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同的经理人,实行其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专用性)折股形成股票期权;通过股权转让形成经理人的股票期权;在公司增资扩股中形成经理人的股票期权。

将对经理人的部分现金奖励转化为股票期权,既适当降低了对经理人的庞大的现金支付,又相当于让经理人自己出钱买股票期权,使经理人承担部分经营风险,从而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2.股票期权比例的确定。

对经理人的基本年薪、效益年薪、股票期权等全部经济收人,要通盘予以考虑,合理确定各个部分的份额。其中,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数额,一般应超过其全部收人的1/3。

3.股票期权兑现的办法。

经理人的股票期权的兑现时间和方式,可以是其任期届满时以一次性方式兑现股票期权,也可以是其任职期间经考核合格以每年一定比例的方式兑现股票期权。在兑现股票期权时,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并按照经理人责任与权利对等的原则兑现股票期权,其中,对未达到合同要求和标准的,不仅不能兑现股票期权,还要适当扣减抵押金。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机制

1.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公司章程是企业宪法,是对企业各利益主体的责任权利及其行为的规定。包括对职业经理人的责权利以及行为的规定。任何人作为职业经理人进人企业,都必须遵守章程的规定,按照章程行事。因此,公司章程是对职业经理人的重要约束力量。但是很多企业因为自身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制定章程非常随意,有时候就是老板的一时冲动随口而说,经不起推敲,结果失去了对职业经理人的应有约束力。

2.合同约束机制。公司必须与职业经理人签订正式的受法律保护的聘用合同,其中的重要内容是职责、权利和利益的确定。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与职责履行情况和权利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就是报酬计划,它通过使职业经理人利益与职责目标的完成情况相联系起来,以此激励职业经理人行为朝着使企业财富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并惩罚偏离行为。正式签订的报酬合同对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行为都有约束作用。

美国企业在对职业经理人的合同方面非常严谨,不但对职业经理人任职期间的责权利有明确规定,还附有规定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解聘时不能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和企业技术专利,一定时期内不能加入原聘任企业竞争对手的行列和增加原聘任企业竞争压力的补充协议。并且聘用合同的制定是由中介机构按国家有关法律来制定,以保证合同的公正性和约束性。

3.市场约束机制。所谓市场约束,就是指要完善和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在促进职业经理人有效流动的同时,约束职业经理人在流动中的非规范行为甚至非法行为。形成职业经理人“行规”,使违反“行规”的人员在这个行业无法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