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4:57:51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1

第一条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规范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制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政机关以外工作人员是指除国家行政机关、参照或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以外的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等。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选拔任用本省县级以上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内设机构的处级以上领导职务。法律有规定不宜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的领导职位除外。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本办法中的有关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

第五条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还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应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并在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二)拟任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或地级以上市党政机关工作部门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拟任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受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以上,并从事专业管理工作两年以上;或当地(海外)知名企业以及大型建设项目担任本专业主要技术负责人三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特别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任职资格可以适当放宽。

拟任厅(局)级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应当在大中型国有企业或省、市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或省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层正职任职满三年;拟任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在大中型国有企业或省、市直属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岗位任职满三年。

(四)拟任副处级领导职务的,年龄应在四十周岁以下;拟任正处级领导职务的,年龄应在四十五周岁以下;拟任副厅(局)级领导职务的,年龄应在五十周岁以下;拟任厅(局)级领导职务的,年龄应在五十五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急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放宽的幅度拟任副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不得大于五岁,拟任厅(局)级领导职务的不得大于二岁。

(五)拟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六)符合当地党政机关和用人部门根据不同岗位需要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选拔任用程序

第六条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采取直接调任方式的,必须按照拟任职位所要求的条件,由用人单位提出拟选任对象,经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考察后,报党委(党组)讨论决定,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第七条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方式的,按照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相关程序办理,或者由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权威人士成立人才测评小组,或由其授权的人才测评机构,对拟任人选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及工作业绩进行科学测评和认证后,由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办理调任和任职。

第四章管理及待遇

第八条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调任审批手续,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第九条被选任人员实行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后,组织(人事)部门应对其进行考核,经考核胜任者,办理正式任职手续,任职时间连续计算,并按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考核不胜任的,视情况进行调整或者辞退。

第十条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担任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的,实行聘任制,聘期为三至五年。其工资、住房、医疗、保险等待遇,与国家公务员的相应待遇一致,并可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协商其他方面的待遇。聘任程序参照聘任制的办法进行。

第十一条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任职时间,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交流、回避,免职、辞职、降职,纪律和监督等,按照《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附则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2

所谓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筛选出领导干部人选的制度。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

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孕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其间经历了试验探索、改进推广、制度推行等三个阶段。

浙江省宁波市在1985年公开选拔局级干部,揭开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试验的序幕;1992年中共中央有关部门转发了吉林省《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副地厅级领导干部情况的报告》,肯定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一做法,并要求各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改进干部选拔方法,由此公开选拔制度进入推广阶段;2002年7月,中共中央在修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专门增设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章,其中明确指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标志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形成;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规定将公开选拔制度带入了规范推进的新阶段。

二、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程序与发展现状

1.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或者其他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他人选,以及其他适用于公开选拔的领导职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进行公开选拔:一是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或者领导职位空缺较多,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二是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三是选拔专业性较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的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办理任职手续。2.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发展现状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正在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逐渐展开,成绩斐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开展范围广泛:全国各省、市、县、区基本上都开展了此项工作,包含了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选拔层次全面: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位层次从正职到副职,从省直机关正厅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乡镇领导干部,覆盖了我国领导干部的大部分级别。

实践形式多样:各地党组织在开展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过程中,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实践形式。

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对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改变

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选任用人制度,带来了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一系列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干部选拔主要通过组织部门提名和领导推荐的方法,官员的提拔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形成“个别酝酿、集体决定”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面向全社会进行,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突破了原有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条条框框,任用的整个过程都对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公开,按照既定的各种规则进行,实现了从“少数人”选人变为“多数人”选人、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

2.选任范围的转变。以前的官员晋升大多是从自己单位内部选拔人才,党政领导干部主要从党政机关内部任用,系统外的优秀人才只能望“官”兴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突破了地域、行业和职业的限制,面向全社会进行。只要符合报名条件,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参加选拔,将机关中行政人才的配置纳入到市场配置中,并在中国干部选拔中首先实现双向选拔机制,从而极大的扩大了干部选拔的范围。

3.选拔导向的转变。干部选拔方式是敏感的线,牵动着广大领导干部的神经。不同的干部选拔方式,产生不同的选拔导向,孕育各色的官员形态。上级任命以长官意志为导向,跑“管”盛行;民主评议以人际为导向,拉“官”当道;实绩考察以实绩为导向,干“官”涌现;公开选拔以考试为核心内容,它以为素质导向,考“管”风行。

四、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影响与效应分析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出了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回应了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公开透明、民主开放与效率责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行政系统自身的要求,破坏了稳定与忠诚。

1.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正向效应

(1)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体现了公开

公开选拔的整个过程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避免了传统选拔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推进了政府机构的运作从黑箱走向了透明。坚持民主,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任用的整个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干部选拔不再像雾里看花,而是如在玻璃缸中看鱼。在这种透明状态下,大大减少了各种不规范和违法的操作,从而增加了任命的民主和公开程度。

(2)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凸显了开放

公开选拔政策有利于扩大组织部门的选人用人视野,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把真正有真才实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促使政府机构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通过公开选拔,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拔人才,让一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相涌现,从而增强政府的开放性。

(3)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提高了效率

公开选拔制度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促使政府工作效率和责任性的提高。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引入较客观公正的人才检测机制,使具有同等条件的人都具有参与竞争领导职位的资格和权利,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和选用领导干部。这能充分调动广大中青年干部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促进大家尽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2.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负向效应

(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阻碍了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

公务员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组织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公务员自身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所作的计划。在我国现阶段的干部制度下,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通路比较狭窄,适合公务员成长规律的多样化的职务分类还不够健全,公务员所任职的政府机构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主体之一,当领导事实上成为许多公务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公务员要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就必须获得职务上的晋升,而获得职务晋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职务空缺。在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下,领导职位空缺后,组织内部的正常晋升顺序保证了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依次递补。一部分干部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即将进入领导层的后备人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推行改变了通常晋升的基本格局,很多职位被系统外部的人员通过考试获得,使得这部分干部也需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来产生,无形中就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原本就相对狭窄的晋升空间,直接影响到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2)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降低了官员对组织的忠诚度,增加了行政系统内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是以能力为首要价值取向的,其对干部选拔的能力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忠诚价值的弱化。公开选拔需要被录用者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争取获得职位,带有很强的自致性。在传统的任命制度下,被任命者往往对任命自己担任某一职位的组织怀有某种感激之情,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忠诚度。而在公开选拔制度中,职位获得的自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对组织的感激,认为职位的获得完全来自于个人的努力争取,进而降低了对组织的忠诚度。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内部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在现行的公开选拔制度下,很多副职的领导是由公选竞争上任的,自己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对正职领导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往往缺乏相应的政治忠诚感,任命的正职和公选的副职容易产生责任和权限之间的冲突,从而增加内耗,破坏系统内部的团结。

(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损害了行政组织系统的稳定性

官僚体制存在的一个重要合理性在于它的稳定性,以稳定性来抵制政治领域权利变动对行政领域的影响,保证国家政策执行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只有保证公务员的职务稳定性,才能使公务员有能力对抗政治压力和利益诱惑。这决定了公务员晋升体制必须是一个沉稳的制度,通常按照资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职务的升迁或者其他形式的补偿。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之下,只要符合规定的招考条件,任何人都有机会报名参加某一职位的公开招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获得任职的机会,这就为公务员超越传统的升迁途径提高了机会。在获得升迁的巨大诱惑之下,许多公务员不安于本职工作,一心想要通过考试获得领导职位也就不足为奇了。行政系统内部人员的频繁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

五、结语

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在行政领域的实践,激起了公务员系统的千层浪,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带来诸多方面的新鲜活力,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仍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改革与实践中不断的避免与改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期待着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实践烈火的考验与锻造中不断地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水成.对公选实践的理性反思[J].理论探讨,2007,(2).

[2]刘重春.公开选拔的公正考量[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3]李兴亮.“公选”方式制度化的困境与创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3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在我县推行以来,以其能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比较僵化、封闭和落后的干部人事选拔任用体制,因而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开选拔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推荐三种推荐方式,尤其是群众推荐和个人推荐方式的运用,给了平时组织不掌握或不完全掌握的优秀人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公开选拔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几年来,泰来县通过5批次的的公开选拔,共有31名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从工作实践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且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走上了主要领导岗位。公开选拔改善了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通过公开选拔,改善了各级班子的年龄结构,使班子年龄结构更有梯次;公开选拔上来的干部,知识层次均相对较高,改善了班子的知识结构。公开选拔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通过公开选拔,使广大干部看到了凭真本事、依靠自己能力在业绩上有所作为的机会,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在制度、机制、运作程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是合理设置选拔职位。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应根据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确定适用单位和设置职位。职位的确定和设置,除涉及国家重要机密和国家安全等少数党政要害部门对领导干部有特殊条件要求的职位不宜采取公开选拔方式以外,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确定适合的比例进行公开选拔。公开选拔既可以选拔现职领导干部,也可以选拔近期可用后备干部和远期储备后备干部。在公开选拔的职位设置上,要提高公开选拔的针对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同时科学规定报考人员条件。学历方面,应以职位的要求而定,一般报考科级领导职位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方面,可作两种选择:一是从拓宽选拔渠道、促进竞争角度出发,年龄可以适当放开,凡符合正常选拔任用条件的干部均可报考,以能任满1—2届为年龄上限。二是从现行较通行的做法出发,报考科级领导职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领导职位,年龄要求可适当放宽。任职时间方面,由下一级正职报考上一级副职、由同一级副职报考同一级正职可不受任职时间的限制;由下一级副职报考上一级副职、由下一级正职报考上一级正职应在下级相应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政治面貌方面,注意党内干部和党外干部选拔比例,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

二是完善公开选拔的考试、考察方法。首先要科学确定考试方式。目前来看,笔试和面试是成功的考试方式,值得普遍采用。其次要科学设定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考试目标应设定为:应试者应具备所考职位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突出对职位所需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组织领导能力的考察。根据这些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一般设定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三要严格科学地组织考察。对应试干部的考察,主要内容是干部的“德、能、勤、绩”,要据此制定出具体的考察内容和标准,在考察的方法上,应坚持科学、实用、简便、易操作的原则,通过群众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入围的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全面、真实、客观地做出评价。

三是规范公开选拔工作的程序。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程序,一般应包括公布选拔职位及报名条件、公开推荐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笔试、择优面试、组织考察、票决产生、试用上岗、正式任用。泰来县在公开选拔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公开平等,三荐二考一决”。“公开”即报考职位公开,在选拔前面向社会公开所选职位、条件、选拔方式;考试过程公开,笔试之后的面试,全程录像,允许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在选拔后公开考试成绩、公开选拔结果。“平等”即在报考条件面前人人平等,在考试考核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根据考试考核结果取人。“三荐”即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相结合。“二考”即考试、考察相结合。一决即考试、组织考察最后确定的人选上常委会,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由常委会票决产生。由常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常委到会,并以应到会成员过半数形成决定。

四是完善公开选拔工作机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由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参加,设立相对固定的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具体负责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要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的监督。公开选拔的考试命题、评卷、面试答辩、组织考察等环节应有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确保公开选拔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在公开选拔过程中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五要加强公开选拔的相关制度衔接。公开选拔要与后备干部制度衔接起来。积极鼓励后备干部参加公开选拔,同时要通过公开选拔发现一批、储备一批没有被录取的优秀人才并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在合适的时候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使公开选拔工作成为组织部门发现干部、选拔干部的人才库,尽可能大地发挥公开选拔工作的选人效益。公开选拔要与正常选拔干部结合起来。在公开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对于那些缺乏系统学历教育、年龄稍大、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干部,要结合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予以使用,做到优势互补,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公开选拔要与其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他配套改革必须相应跟进。规范和完善公开选拔制度要和领导干部考察责任制、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试用期制、任期制、党委讨论选拔人选票决制以及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等其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进行,使选拔上来的干部真正做到德才兼备、群众满意、党委放心、以绩取位,避免他们一考定终身,不思进取,逍遥自在。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4

第二条民主推荐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

(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四)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六)依法办事的原则;

第三条选拔任用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范围:

(一)选拔任用县、市、工行委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成员和纪委、法院、检察院的主要领导;

(二)选拔任用州委各部门、州政府各单位、州人大、州政协机关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助理调研员、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三)选拔任用州中级法院、州人民检察院的县级审判员、县级检察员;

(四)选拔任用格尔木市委各部门、市人大机关、市政府各单位、市政协机关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级非领导职务。

第五条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包括:

(一)本地区党委委员、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全体领导成员;纪委领导成员、法院、检察院主要领导;党委、政府工作部门、人大、政协工作机构、群众团体的主要领导;

(二)乡(镇)党委、政府和人大主席团的主要领导;

(三)推荐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负责人、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其它需要参加的人员。

第六条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应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单位人数在10人以下的,在职的全体人员参加推荐。

第七条民主推荐可酌情采用全额推荐、定向推荐和一般推荐。

全额推荐指领导班子换届或调整时,推荐领导班子所有职位的人选。

定向推荐指领导班子某一职位出现空缺时,推荐该职务的人选。

一般推荐指不明确拟任职务,只推荐可以进入县级领导职务的人选。

第八条民主推荐由州委组织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民主推荐应严格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推荐工作方案;

(二)公布推荐的职位、任职条件、参加推荐的人员及有关要求;

(三)召开动员会;

(四)发放民主推荐表;

(五)与会人员填写民主推荐表;

(六)组织部门汇总民主推荐情况;

(七)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推荐结果并向党委汇报。

第十条党委组织部门须将民主推荐结果(无记名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合计票数),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之一,得票较多者可列为考察对象,得票最少者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十一条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人选,按照州委组织部印发的《**州党政领导推荐干部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进行。对民意测验中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十二条推荐担任县级群众团体领导干部,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5

一、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概述

所谓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筛选出领导干部人选的制度。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

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孕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其间经历了试验探索、改进推广、制度推行等三个阶段。

浙江省宁波市在1985年公开选拔局级干部,揭开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试验的序幕;1992年中央有关部门转发了吉林省《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副地厅级领导干部情况的报告》,肯定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一做法,并要求各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改进干部选拔方法,由此公开选拔制度进入推广阶段;2002年7月,中央在修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专门增设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章,其中明确指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标志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形成;2004年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规定将公开选拔制度带入了规范推进的新阶段。

二、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程序与发展现状

1.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或者其他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他人选,以及其他适用于公开选拔的领导职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进行公开选拔:一是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或者领导职位空缺较多,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二是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三是选拔专业性较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的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办理任职手续。

2.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发展现状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正在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逐渐展开,成绩斐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开展范围广泛:全国各省、市、县、区基本上都开展了此项工作,包含了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选拔层次全面: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位层次从正职到副职,从省直机关正厅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乡镇领导干部,覆盖了我国领导干部的大部分级别。

实践形式多样:各地党组织在开展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过程中,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实践形式。

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对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改变

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选任用人制度,带来了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一系列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干部选拔主要通过组织部门提名和领导推荐的方法,官员的提拔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形成“个别酝酿、集体决定”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面向全社会进行,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突破了原有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条条框框,任用的整个过程都对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公开,按照既定的各种规则进行,实现了从“少数人”选人变为“多数人”选人、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

2.选任范围的转变。以前的官员晋升大多是从自己单位内部选拔人才,党政领导干部主要从党政机关内部任用,系统外的优秀人才只能望“官”兴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突破了地域、行业和职业的限制,面向全社会进行。只要符合报名条件,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参加选拔,将机关中行政人才的配置纳入到市场配置中,并在中国干部选拔中首先实现双向选拔机制,从而极大的扩大了干部选拔的范围。

3.选拔导向的转变。干部选拔方式是敏感的线,牵动着广大领导干部的神经。不同的干部选拔方式,产生不同的选拔导向,孕育各色的官员形态。上级任命以长官意志为导向,跑“管”盛行;民主评议以人际为导向,拉“官”当道;实绩考察以实绩为导向,干“官”涌现;公开选拔以考试为核心内容,它以为素质导向,考“管”风行。

四、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影响与效应分析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出了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回应了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公开透明、民主开放与效率责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行政系统自身的要求,破坏了稳定与忠诚。

1.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正向效应

(1)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体现了公开

公开选拔的整个过程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避免了传统选拔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推进了政府机构的运作从黑箱走向了透明。坚持民主,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任用的整个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干部选拔不再像雾里看花,而是如在玻璃缸中看鱼。在这种透明状态下,大大减少了各种不规范和违法的操作,从而增加了任命的民主和公开程度。

(2)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凸显了开放

公开选拔政策有利于扩大组织部门的选人用人视野,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把真正有真才实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促使政府机构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通过公开选拔,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拔人才,让一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相涌现,从而增强政府的开放性。

(3)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提高了效率

公开选拔制度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促使政府工作效率和责任性的提高。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引入较客观公正的人才检测机制,使具有同等条件的人都具有参与竞争领导职位的资格和权利,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和选用领导干部。这能充分调动广大中青年干部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促进大家尽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2.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负向效应

(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阻碍了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

公务员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组织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公务员自身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所作的计划。在我国现阶段的干部制度下,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通路比较狭窄,适合公务员成长规律的多样化的职务分类还不够健全,公务员所任职的政府机构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主体之一,当领导事实上成为许多公务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公务员要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就必须获得职务上的晋升,而获得职务晋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职务空缺。在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下,领导职位空缺后,组织内部的正常晋升顺序保证了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依次递补。一部分干部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即将进入领导层的后备人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推行改变了通常晋升的基本格局,很多职位被系统外部的人员通过考试获得,使得这部分干部也需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来产生,无形中就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原本就相对狭窄的晋升空间,直接影响到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2)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降低了官员对组织的忠诚度,增加了行政系统内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是以能力为首要价值取向的,其对干部选拔的能力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忠诚价值的弱化。公开选拔需要被录用者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争取获得职位,带有很强的自致性。在传统的任命制度下,被任命者往往对任命自己担任某一职位的组织怀有某种感激之情,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忠诚度。而在公开选拔制度中,职位获得的自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对组织的感激,认为职位的获得完全来自于个人的努力争取,进而降低了对组织的忠诚度。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内部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在现行的公开选拔制度下,很多副职的领导是由公选竞争上任的,自己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对正职领导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往往缺乏相应的政治忠诚感,任命的正职和公选的副职容易产生责任和权限之间的冲突,从而增加内耗,破坏系统内部的团结。

(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损害了行政组织系统的稳定性

官僚体制存在的一个重要合理性在于它的稳定性,以稳定性来抵制政治领域权利变动对行政领域的影响,保证国家政策执行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只有保证公务员的职务稳定性,才能使公务员有能力对抗政治压力和利益诱惑。这决定了公务员晋升体制必须是一个沉稳的制度,通常按照资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职务的升迁或者其他形式的补偿。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之下,只要符合规定的招考条件,任何人都有机会报名参加某一职位的公开招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获得任职的机会,这就为公务员超越传统的升迁途径提高了机会。在获得升迁的巨大诱惑之下,许多公务员不安于本职工作,一心想要通过考试获得领导职位也就不足为奇了。行政系统内部人员的频繁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地(州、市)、县(市、区)党委,省、地(州、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党委(党组)管理的地(厅)级、县(处)级、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是指德才素质和现实表现与履行岗位职责不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或者因客观原因难以胜任现职岗位要求的领导干部。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经组织(人事)部门考察、考核认定后,进行组织调整:

(一)思想政治素质较差,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分不清是非,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不听调遣、旁观退缩的。

(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对上级的决议、决定顶着不办、拖延不办,搞阳奉阴违,影响和危害全局工作或全局利益的。

(三)因组织领导能力较弱,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导致所负责的工作在较长时间内打不开局面,或出现明显滑坡的。

(四)自由主义严重,无事生非,编造谣言,或独断专行,拉帮结伙,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领导班子团结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对其工作安排的决定,或拒不履行岗位职责的。

(六)为政不廉,作风飘浮,搞虚假政绩骗取荣誉和利益,或不能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

(七)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或考察谈话不赞成票人数超过二分之一,或在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

(八)受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建议调整的。

(九)属于“一票否决”的工作被否决后,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正职和分管此项工作的副职,一年内未能解决存在问题,导致该项工作在次年度被再次否决的。

(十)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1年以上,或因个人的能力、专长与岗位不适等其他原因,难以适应现职的。

第五条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应坚持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日常考核与定期考察、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结合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或届中、届末考察进行认定。

(二)结合专项考核进行认定。

(三)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认定。

(四)结合平时了解掌握的领导干部现实表现、群众反映等情况,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调查核实后认定。

第七条对认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安排适当专项工作,或分别采取下列措施进行调整:

(一)免职。对因思想政治素质较差,自由主义严重,大局意识不强,为政不廉,或因个人失职、渎职给国家、集体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的,免去现职。

(二)免职留级。对政绩平平、群众公认程度低,以及拒不履行岗位职责或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免去现职后保留原职级待遇,在原单位待岗。

(三)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对责令辞职而拒不服从的,应当免去现职。

(四)离职培训。对组织领导能力较弱,不适应现职需要的,安排离职培训。培训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和工作需要,安排适当工作。

(五)病休。对因健康原因不宜担任现职的,安排离岗休养,离岗期间免去现职。病休后视其健康状况和工作需要,予以重新安排。

(六)改任。对因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适应工作需要,或虽有专业技术特长,但不适宜担任领导职务的,可改任非领导职务,或改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七)转任。对因组织原因造成不能发挥个人特长、人岗不适,而不适合担任现职的,平级调整担任其他适合的领导岗位。

第八条调整后的领导干部,应根据不同情况,对其待遇予以相应调整:

(一)免去现职的干部,按照新岗位和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待遇。(二)免职留级的干部,享受原职级待遇。

(三)辞职的干部,其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离职培训的干部,离职期间享受原职级待遇,离职培训结束后按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待遇。

(五)病休的干部,离岗休养期间保留原职级待遇,病休后按照新任职务确定其待遇。

(六)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或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干部,按原职级享受待遇。

第九条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任免的有关程序办理。

第十条被调整干部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申请复核。组织(人事)部门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答复。

第十一条被调整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1年以上,实绩突出,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经组织考核符合任用条件的,可以重新任用。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7

一、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有益尝试

1、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公开选拔面向社会,不拘一格选人才,敞开了进贤之路,形成了群贤毕集的局面,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部门的视野,有利于解决实际存在的用人视野不够宽,优秀人才难以发现的难题。公开选拔打破了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束缚,突破了部门、行业、职业的限制,促进了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开选拔借鉴了现代科学的考试方法和人才测评技术,对干部的能力素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再加上严格的考察,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实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优,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据调查,公开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比较高,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责任心,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

3、推进了领导干部年轻化进程。从调查情况来看,公开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大多在年龄和学历层次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公开选拔,实行选拔一批、发现一批、储备一批的做法,把已经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但因职数所限而未被任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改善了后备干部队伍年龄、文化、专业结构。

4、增进了使用干部的透明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和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扩大了民主,提高了群众参与程度。工作中,实行职位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笔试成绩、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的名单张榜公布或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使参加竞争的干部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公开选拔工作的进展情况,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在公开选拔的各个环节,既有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还有纪检、监察、公证等部门在内的各层次监督,从机制上保证了干部选任工作的公正性,防止了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

5、营造了年轻干部积极向上的氛围。公开选拔打破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为干部向组织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公开选拔使大家认识到,要当领导干部,关键是要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基础,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干部励精图治、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减少部分年轻干部可能存在的烦躁心理和情绪,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上来。

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反映出的几个突出问题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一探索性的新课题。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1、认识的“偏差性”。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公开选拔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强,有的因为公开选拔成本高,工作量大,存在不愿搞,怕搞的问题;有的怕组织不周密,反而给干部选拔带来不好影响;还有的怕公开选拔的人才不能达到预期选拔目的,不如通过传统的组织程序选拔,省时省力又省钱。少数干部尽管在平时对公开选拔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当他们面临公开选拔时却显得比较矛盾,对自己能否在竞争上取胜缺乏信心,有的认为公开选拔的职位“僧多粥少”,担心“落榜”和心理承受不了;有的认为机关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存在,担心自己参加竞争会遭到诽议,被当成“伸手要官”或“抢位子”。此外,还有的认为自己现在的岗位还可以,担心竞争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

2、选拔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随意定对象。各地对参加公开选拔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和区域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机而定。随意定职位。目前一些地方拿出公开选拔的领导岗位基本上都是清一色副职岗位,而且往往是一些不够“抢眼”的职位。随意定时间。有的地方开展公开选拔工作未紧密结合本地区整个干部工作来统筹安排,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现象。

3、考试的“失准性”。考试的目的在于能够全面客观地测试参与考试者的专业水平和领导能力。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全国性公开选拔考试题库,各地对公开选拔考试的命题要求和规则不统一,所采取临时聘请专家命制试题的办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面试考官大多也是临时抽调,事先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主观判定给分的测试中,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宽严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权威性。

4、考察的“失真性”。公开选拔考察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察,需要在多个入闱对象中进行比较选择。由于他们往往是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工作,岗位特点各不相同,客观上增加了比较的难度,再加上少数被考察者所在单位存在本位主义观念,往往出现众口一词为被考察者唱赞歌、说好话的现象,造成群众评价高的假象。

5、制度的“滞后性”。对于公开选拔工作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现行的公开选拔制度与干部选拔任用等其他方面的制度配套不够紧密,对公开选拔的干部,尽管大多实行了公示制和试用期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流于形式,具体的措施还不够硬。

三、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几点理性思考

调查中,有95%的人认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一种比较好的干部选任方式,应进一步加大推行力度,继续加以坚持和完善。按照同志提出的“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能上能下。”的要求,今后,要突出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总结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规范公开选拔对象的选定标准和统筹安排公开选拔时间的同时,有计划地拿出更多的职位包括一些正职职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占新提拔的同级干部中的比例,努力推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继续朝着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当前,仍有必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努力使更多的干部群众投身和支持这一改革。

第二,要切实提高考试命题工作质量。在公开选拔考试命题中,首先,要认真分析拟选职位的特征。分析拟选职位的特征应从职位的职责入手,按照拟选拔职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对应试者的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测试;对应试者的理解判断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业务实施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全面透彻地了解拟选拔职位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才能结合实际情况,在编制试卷时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倚,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次,要熟练掌握命题技巧。编制试卷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选题、编题、改题三种,所谓选题,就是从已经建好的题库中选取所需的试题。由于题库正在建设当中,一下很难建立起适合多种需要,能组织成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试卷的题库,加上题库本身不具备灵活性、特别是那种能够挖掘应试者某些特殊能力的主观性试题,题库中难以储备。为了弥补题库选题的不足和试题雷同,改题和编题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改题是指从一个题的原型出发,经过修改得到另一个适用的试题,一般有参数的变更、前提与结论的变更、题型的变更、难度的变更等;编题是指根据命题要求,从有关原则和原理出发,结合本地和岗位实际重新拟题。

第三,要加强考官队伍建设。为适应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的需要,应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公道正派、训练有素的考官队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官必须具备履行这一特殊职责的相应资格:①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政策水平比较高;②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解放,创新意识强;③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经验丰富;④属领导干部身份的考官,学历应在大专以上,专家身份的考官一般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⑤廉洁自律,公道正派。考官人员构成主要由组织人事及综合部门领导、提供职位的单位领导、相关行业的专家、人事测评专家和有关方面的人员组成。为加强对考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应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纪检、司法等部门组成的考官队伍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考官资格条件,负责挑选人员,建立考官队伍,组织培训,对每次具体的公开选拔工作选拔考官、科学搭配。条件成熟的,建议建立省、市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指导中心,具体负责本级和下级的公开选拔工作,定期进行公开选拔考试,统一命题考试,统一组织考察,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公开选拔工作的成本。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关于领导干部选拔的各种法规、政策、规定的不断出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在全国各地区、各层次的探索力度不断加大,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概述

所谓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筛选出领导干部人选的制度。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

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孕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其间经历了试验探索、改进推广、制度推行等三个阶段。

浙江省宁波市在1985年公开选拔局级干部,揭开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试验的序幕;1992年中共中央有关部门转发了吉林省《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副地厅级领导干部情况的报告》,肯定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一做法,并要求各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改进干部选拔方法,由此公开选拔制度进入推广阶段;2002年7月,中共中央在修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专门增设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章,其中明确指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标志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形成;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规定将公开选拔制度带入了规范推进的新阶段。

二、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程序与发展现状

1.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或者其他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他人选,以及其他适用于公开选拔的领导职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进行公开选拔:一是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或者领导职位空缺较多,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二是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三是选拔专业性较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的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办理任职手续。2.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发展现状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正在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逐渐展开,成绩斐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开展范围广泛:全国各省、市、县、区基本上都开展了此项工作,包含了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选拔层次全面: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位层次从正职到副职,从省直机关正厅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乡镇领导干部,覆盖了我国领导干部的大部分级别。

实践形式多样:各地党组织在开展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过程中,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实践形式。

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对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改变

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选任用人制度,带来了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一系列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干部选拔主要通过组织部门提名和领导推荐的方法,官员的提拔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形成“个别酝酿、集体决定”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面向全社会进行,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突破了原有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条条框框,任用的整个过程都对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公开,按照既定的各种规则进行,实现了从“少数人”选人变为“多数人”选人、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

2.选任范围的转变。以前的官员晋升大多是从自己单位内部选拔人才,党政领导干部主要从党政机关内部任用,系统外的优秀人才只能望“官”兴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突破了地域、行业和职业的限制,面向全社会进行。只要符合报名条件,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参加选拔,将机关中行政人才的配置纳入到市场配置中,并在中国干部选拔中首先实现双向选拔机制,从而极大的扩大了干部选拔的范围。

3.选拔导向的转变。干部选拔方式是敏感的线,牵动着广大领导干部的神经。不同的干部选拔方式,产生不同的选拔导向,孕育各色的官员形态。上级任命以长官意志为导向,跑“管”盛行;民主评议以人际为导向,拉“官”当道;实绩考察以实绩为导向,干“官”涌现;公开选拔以考试为核心内容,它以为素质导向,考“管”风行。

四、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影响与效应分析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出了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回应了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公开透明、民主开放与效率责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行政系统自身的要求,破坏了稳定与忠诚。

1.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正向效应

(1)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体现了公开

公开选拔的整个过程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避免了传统选拔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推进了政府机构的运作从黑箱走向了透明。坚持民主,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任用的整个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干部选拔不再像雾里看花,而是如在玻璃缸中看鱼。在这种透明状态下,大大减少了各种不规范和违法的操作,从而增加了任命的民主和公开程度。

(2)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凸显了开放

公开选拔政策有利于扩大组织部门的选人用人视野,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把真正有真才实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促使政府机构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通过公开选拔,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拔人才,让一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相涌现,从而增强政府的开放性。

(3)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提高了效率

公开选拔制度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促使政府工作效率和责任性的提高。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引入较客观公正的人才检测机制,使具有同等条件的人都具有参与竞争领导职位的资格和权利,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和选用领导干部。这能充分调动广大中青年干部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促进大家尽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2.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负向效应

(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阻碍了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

公务员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组织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公务员自身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所作的计划。在我国现阶段的干部制度下,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通路比较狭窄,适合公务员成长规律的多样化的职务分类还不够健全,公务员所任职的政府机构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主体之一,当领导事实上成为许多公务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公务员要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就必须获得职务上的晋升,而获得职务晋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职务空缺。在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下,领导职位空缺后,组织内部的正常晋升顺序保证了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依次递补。一部分干部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即将进入领导层的后备人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推行改变了通常晋升的基本格局,很多职位被系统外部的人员通过考试获得,使得这部分干部也需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来产生,无形中就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原本就相对狭窄的晋升空间,直接影响到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2)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降低了官员对组织的忠诚度,增加了行政系统内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是以能力为首要价值取向的,其对干部选拔的能力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忠诚价值的弱化。公开选拔需要被录用者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争取获得职位,带有很强的自致性。在传统的任命制度下,被任命者往往对任命自己担任某一职位的组织怀有某种感激之情,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忠诚度。而在公开选拔制度中,职位获得的自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对组织的感激,认为职位的获得完全来自于个人的努力争取,进而降低了对组织的忠诚度。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内部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在现行的公开选拔制度下,很多副职的领导是由公选竞争上任的,自己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对正职领导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往往缺乏相应的政治忠诚感,任命的正职和公选的副职容易产生责任和权限之间的冲突,从而增加内耗,破坏系统内部的团结。

(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损害了行政组织系统的稳定性

官僚体制存在的一个重要合理性在于它的稳定性,以稳定性来抵制政治领域权利变动对行政领域的影响,保证国家政策执行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只有保证公务员的职务稳定性,才能使公务员有能力对抗政治压力和利益诱惑。这决定了公务员晋升体制必须是一个沉稳的制度,通常按照资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职务的升迁或者其他形式的补偿。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之下,只要符合规定的招考条件,任何人都有机会报名参加某一职位的公开招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获得任职的机会,这就为公务员超越传统的升迁途径提高了机会。在获得升迁的巨大诱惑之下,许多公务员不安于本职工作,一心想要通过考试获得领导职位也就不足为奇了。行政系统内部人员的频繁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

五、结语

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在行政领域的实践,激起了公务员系统的千层浪,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带来诸多方面的新鲜活力,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仍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改革与实践中不断的避免与改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期待着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实践烈火的考验与锻造中不断地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水成.对公选实践的理性反思[J].理论探讨,2007,(2).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9

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法规文件,为从整体上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把握,自觉贯彻。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就要准确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把握这些法规文件与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把握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党政干部制度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实

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和检验党政干部制度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使党政干部制度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通过党政干部制度保证干部队伍在领导工作和从政活动中坚定、自觉、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坚持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

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要坚持改革从属于建设,着眼建设着力改革。要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任务,着眼于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通过党政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保证干部队伍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始终站在时展的前列,走在社会进步的潮头。

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

坚持“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和素质能力取向,把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结合起来,把政德、政才、政绩、政声统一起来,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形成科学的考评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式,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机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形成党的领导、群众参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

坚持整体设计,统筹推进

以选拔任用方面的改革为重点,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监督激励、服务保障统一起来,整体安排、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地推进。

坚持依法办事,不断健全并严格遵守干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程序

根据党章和国家的法律,在总结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法规、制度、办法,推进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五个法规文件相关知识

1何为五个法规文件

1、《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2、《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3、《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4、《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暂行办法》

5、《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暂行规定》

2五个法规文件的特点

这次出台的五个法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工作中一些重要方面和环节的程序及要求,是做好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明确了职务任期和适用范围等,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个任期,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不得再任规定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为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任期内不稳定等问题,规定任期管理适用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及其工作部门或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同时强调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及其他领导成员,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包括组织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在亲属回避方面,明确领导干部不得在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独资、合伙或者以较大份额参股经营的企业和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在地域回避方面,将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的规定,由县向上延伸到地市一级。

《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暂行办法》明确组织上针对了解到的领导干部的有关问题,要通过直接谈话或书面询问的形式作进一步了解,让干部有机会说明或澄清有关问题;对其中需要提醒告诫的干部,组织上及时进行提醒告诫,帮助其改正。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暂行规定》主要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规定,报告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和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并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述职述廉的内容和方式。

3五个法规文件与其他法律法规构成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

2000年6月,中央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7月,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

2003年12月,中央颁布《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法规;

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带有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

2006年1月,中央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准则。

2004年4月集中出台的“5+1”文件和这次集中出台的5个文件,共11个法规文件,对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职期限、廉政教育、交流回避、辞职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范文篇10

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法规文件,为从整体上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把握,自觉贯彻。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就要准确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把握这些法规文件与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把握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党政干部制度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实

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和检验党政干部制度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使党政干部制度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通过党政干部制度保证干部队伍在领导工作和从政活动中坚定、自觉、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坚持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

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要坚持改革从属于建设,着眼建设着力改革。要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任务,着眼于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通过党政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保证干部队伍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始终站在时展的前列,走在社会进步的潮头。

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

坚持“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和素质能力取向,把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结合起来,把政德、政才、政绩、政声统一起来,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形成科学的考评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式,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机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形成党的领导、群众参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

坚持整体设计,统筹推进

以选拔任用方面的改革为重点,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监督激励、服务保障统一起来,整体安排、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地推进。

坚持依法办事,不断健全并严格遵守干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程序

根据党章和国家的法律,在总结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法规、制度、办法,推进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五个法规文件相关知识

1何为五个法规文件

1、《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2、《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3、《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4、《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暂行办法》

5、《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暂行规定》

2五个法规文件的特点

这次出台的五个法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工作中一些重要方面和环节的程序及要求,是做好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明确了职务任期和适用范围等,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个任期,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不得再任规定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为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任期内不稳定等问题,规定任期管理适用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及其工作部门或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同时强调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及其他领导成员,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包括组织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在亲属回避方面,明确领导干部不得在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独资、合伙或者以较大份额参股经营的企业和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在地域回避方面,将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的规定,由县向上延伸到地市一级。

《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暂行办法》明确组织上针对了解到的领导干部的有关问题,要通过直接谈话或书面询问的形式作进一步了解,让干部有机会说明或澄清有关问题;对其中需要提醒告诫的干部,组织上及时进行提醒告诫,帮助其改正。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暂行规定》主要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规定,报告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和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并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述职述廉的内容和方式。

3五个法规文件与其他法律法规构成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

**年6月,中央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年7月,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

**年12月,中央颁布《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法规;

**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带有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

**年1月,中央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准则。

**年4月集中出台的“5+1”文件和这次集中出台的5个文件,共11个法规文件,对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职期限、廉政教育、交流回避、辞职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