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群众团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5:58:46

党员群众团体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1

一、广大妇女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昂扬的斗志鼓舞自己,用美好的情操陶冶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新要求,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业务技能和竞争能力,用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贡献赢得社会的尊重。要弘扬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女性。

二、广大妇女要自强不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建功立业。全县广大妇女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各自岗位,发挥各自优势,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把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作为奋斗的舞台,把每一项本职工作都作为奉献的途径,兢兢业业干事,扎扎实实创业,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开创浦城各项建设事业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三、妇联组织要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要增强责任意识,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把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大局和服务妇女群众结合起来,把服务妇女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妇联各项工作中去。特别要从妇女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千方百计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真心实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努力做到想妇女群众之所想,急妇女群众之所急,帮妇女群众之所需,真正成为广大妇女群众的"贴心人"、"娘家人"。要把发挥自身作用与动员社会力量结合起来,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

四、妇联组织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妇联组织要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党建带妇建,进一步把妇联组织建设好。要致力加强思想建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妇联工作,始终坚持服务全县工作大局,始终坚持面向广大妇女群众,始终坚持立足基层开展工作,做党和政府的得力助手,最大限度地把妇女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要致力加强作风建设,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坚持重实际、求实效、办实事,进一步密切与妇女群众的联系,塑造务实、高效、廉洁的形象。要致力加强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进妇联组织的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富有蓬勃朝气和坚强战斗力的群众团体。

五、基层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改进妇女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群众工作,更好地了解群众意愿、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重视群众团体的重要位置,加强对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在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妇女是我们国家的"半边天",妇女工作是整个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真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各种手段,在全县进一步形成尊重和保护妇女、关心和支持妇女工作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对妇联工作的领导,支持妇联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关心妇联干部和优秀妇女人才的成长,重视培养使用妇女干部,加大培训交流力度,努力为优秀妇女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条件。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2

州审计局党组是州党委的派出机构,是局机关的领导核心,在州党委领导下进行工作,向州党委负责,并请示报告工作。

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自治区、州党委决议、决定的指示精神在本局的贯彻落实,并根据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提出具体执行的目的目标和措施,并负责实施和督促检查。

讨论决定自治州审计工作规划、重要工作安排和党组认为需要讨论的其它重大问题。

讨论决定审计工作中查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理决定。

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向州党委组织部门推荐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研究决定本局管理的干部任免、调整、奖惩、管理和培训工作。

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下级审计机关正副职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意见。

领导本局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

研究本局机关党支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的总体规划,作出具体指导,并监督实施。

负责抓好自身建设,按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尊重和支持非党领导干部的工作。

指导本局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团体的工作,注意群众团体组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3

[关键词]邓小平;人民自愿自觉;阶级觉悟;自由;反差

一、概述

总结邓小平的观点,人民自愿自觉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人民自发的行动;第二种是大部分人的意见;第三是人民开始没有觉悟,经过说服教育,自觉自愿进行的活动。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各自不同的表现,邓小平根据其人民自愿自觉思想的实质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邓小平人民自愿自觉思想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五点:第一,立足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不强调人民的自发行为;第三,坚持群众路线;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五,坚持将人民的自愿自觉约束在统一战线之内。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的人民自愿自觉思想的精神内核。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邓小平本着实事求是态度,以人民自愿自觉思想的精神实质为中心,构建了不同的人民自愿自觉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革命战争年代较高阶级觉悟基础上组织化的人民自愿自觉与改革开放后较低阶级觉悟基础上个体的人民自愿自觉两个阶段。

二、抗日战争年代较高阶级觉悟基础上组织化的人民自愿自觉

(一)理论背景与动力机制

1937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后,民族矛盾变成了主要的矛盾。党中央敏锐地捕捉到国内主要矛盾的改变,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成为中共又团结又斗争的对象。

这时期人民的需求即让人民自愿自觉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强烈要求抗击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第二,希望减轻“对敌的经济和劳役负担,特别是保护壮丁、粮食不被敌人捉去抢去”〔1〕(P55)。第三,“人民要求秩序”“要求安民”〔1〕(P113)。

(二)具体措施——组织化的发动群众

1.营造发动群众的环境的努力

在军事方面,党指挥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同敌人进行了严酷的政治、文化和反特务的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有效的对敌斗争给了人民克敌制胜的希望;军民关系方面,军队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军纪,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1〕(P95);经济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党“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了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农业政策,低负担的工商业政策,对灾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救济,使人民“充满了对敌人对自然作斗争的活力”〔1〕(P81)。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邓小平对“党内组织上和思想作风上不纯”的情况进行了整顿。“人人都要反省,来一个自觉运动。不能自觉的,别人来帮助。确实不能挽救的,要洗刷出去”。从而使党能够统一意志,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增强了战斗力〔1〕(P101-102)。

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人民认识到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党指挥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党有能力领导人民打败敌人,有能力领导人民过上好日子。

2.如何发动人民群众

群众组织是邓小平发动群众的基本组织形式。首先是“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将松散的各自为战的农民聚合起来,成立群众组织。然后“整理与健全群众组织生活”,并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使群众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力量,去参加统一战线”〔1〕(P70)。

群众组织也是邓小平发动群众的主要手段。群众组织成立以后群众团体在党的政治领导下,“独立地去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不断扩大组织基础。这样群众运动就进入了一个独立发展、自我教育、自发行动的良性循环。

(三)组织保障

在政权内如何处理群众组织与党、政府的关系问题,关系到群众能否自愿自觉的行动而不受干涉,也关系到群众的这种自发行动能否保持正确的方向,能否顾全统一战线的大局。

1.党与群众团体。党对群众团体主要是政治领导,“不应在组织上去包办。群众团体的工作,应由群众团体自己去讨论和执行”。既要保证“群众团体的组织独立性”,又要“防止群众团体脱离党的政治领导的倾向,防止党团脱离党的领导的闹独立性的倾向”〔1〕(P72-73)。

2.政府与群众团体。“政府对于群众运动应是扶植的态度”,而不应“采取旁观或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和“干涉或代替包办的态度”。

党、政府和群众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党制定的正确的方针路线通过政府法令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级政府内的各级党团组织保证其实施;党和政府在指导和扶植群众运动中,都要“保证这些法令的实现”,使群众运动“约束于政府法令之内,亦即是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1〕(P74)。

这个阶段人民自愿自觉的特点是:(1)建立在人民较高的阶级觉悟基础上。通过群众组织内部的政治教育,把群众的认识提高到政治斗争、武装斗争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力量;(2)发动群众的形式是组织化的。表现为群众教育和群众运动,区别于个人的行动;(3)群众运动是较高觉悟基础上的自发行为。因此需要党不断的教育,需要党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后较低阶级觉悟基础上个体的人民自愿自觉

(一)理论背景与动力机制

1949年建立新中国,党的地位发上了变化,成为了执政党。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中,由于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导致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这个时期人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安定团结。“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十来年的苦头,再乱,人民吃不消,人民也不答应”〔2〕(P252);(2)提高生活水平。

(二)具体措施——调动人民个体的积极性

1.营造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大环境的努力

邓小平通过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揭批“”的活动,进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基本结束了对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引导人民向前看。

2.邓小平调动人民个体积极性的主要措施

农村改革的辉煌为我党继续进行改革提供了信心和宝贵的经验。邓小平决定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P242),主要包括权力下放、实行按劳分配、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开放、建立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3〕(P242),“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3〕(P117)。权力下放、实行责任制的措施给了基层组织和企业自由支配的权利,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实行按劳分配,“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2〕(P251),先富带动后富,这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热情;在经济体制方面“对外开放,打破闭关自守,对内搞活,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3〕(P157);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3〕(P177);利益激励。应当看到,这些措施的施行,目的是调动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基层组织的“个体”意义上的积极性。

(三)组织保障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党的纪律。邓小平指出“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2〕(P34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加强党的纪律来实现的。“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2〕(P271),这几条必须严格执行;“对于违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2〕(P147)。

2.制度建设。邓小平高度重视的制度建设。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2〕(P336,这也是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问题”〔2〕(P11)。只有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P372),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定团结。

3.法制建设。法制是民主的重要保障。邓小平提出“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2〕(P359);进行法制建设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3〕(P154);要“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2〕(P254)。

这个阶段人民自愿自觉的特点是:(1)建立在人民是“经济人”基础上。尽管邓小平也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他还是把理论构建在人民较低的阶级觉悟之上;(2)调动人民群众个体意义上的积极性。人民的组织化程度低;(3)人民积极性的发挥是在制度和法律范围内较低觉悟基础上的有限的自由行动。

四、对两阶段人民阶级觉悟与自由的反差的思考

通过比较邓小平人民自愿自觉思想的两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前后的人民阶级觉悟与自由的反差,即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自愿自觉是人民较高阶级觉悟基础上的自发行为,而改革开放后人民自愿自觉是在制度和法律范围内较低觉悟基础上的有限的自由行动。这种反差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国家要变质了”,“专制统治”。这些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系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及运动中可见一斑,甚至还造成当代人的困惑。

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需要组织起来,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人民有十分强烈的团结起来的愿望,这有利于激发人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党组织和发动人民比较容易,并只需要将人民的自发行动约束在统一战线的范围内。这个时期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建立鱼水深情。党的执政思想与执政理念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自愿自觉思想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P257),因此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人意志的影响。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与当时特殊的革命环境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党内的个人威信是分不开的。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不仅自觉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而且对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等问题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突出强调坚持经常的细致的工作,面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与发扬作出了历史贡献。

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使群众从自己的经验中相信我们主张的正确”

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群众路线的胜利。早在1941年,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就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确切地说,党的优势不仅在于政权中的适当数量,主要在于群众的拥护。民主政治斗争可以使党的主张更加接近群众,可以使群众从自己的政治经验中更加信仰我党。”[1-1]在权力和人民之间,邓小平不是一味地迷信权力,而是将其置于人民群众之下,这是一个独特的清醒的认识。

邓小平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认识到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还要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是否带头执行,雷厉风行地、切实有效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此,他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而且要在群众中通过经常细致地工作,去认真地、热情地宣传和发动群众,使群众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党的政策的优点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党的事业。1943年1月,他在中共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上作总结时指出:“无论对敌斗争或解决阶级关系问题,都必须着眼于当地群众的发动,使每一个要求都成为群众自己的要求”。“惟有这样,才能锻炼群众,发挥伟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注意群众的教育,特别是使群众从自己的经验中相信我们主张的正确。任何脱离群众,不问群众态度如何的干法,必然要失败的。”[1-2]

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教育党员、干部切实关心群众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经常工作,从细枝末节上、点滴小事上处处体现党的群众观点。1961年12月,他在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并不无自豪地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的很好的传统。我们的工作向来是很深入的,过去在农村也好,全国胜利之后也好,各种工作是做到家的。不是吹牛皮,一些外国党也真正相信我们的群众路线。”[1-3]他说三年解放战争打胜了,不是别的,正是靠长期的群众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实现的。如渡黄河,群众把门板贡献出来,光冀鲁豫的门板还不够,连济南的门板都下下来了。那时群众吃得很差,却拿出粮食供给解放军,而国民党就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共产党长期联系群众办好事,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依靠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1-4]。正是从这些切身体会出发,他特别要求干部要善于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寻求机会解决问题。他说战士替居民挑水,官长替士兵盖被子,在火线上开“诸葛亮会”,保护俘虏的健康和自尊心,不搜俘虏的腰包,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一系列的伟大胜利正是同这些小事分不开的。而建国后这几年,经常的细致的工作被忽略了,现在这样做的人不多了。这是党的领导方面的问题。所以,“现在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要着重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1-5],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切身体验中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关心群众的生活。这些话平凡中闪着哲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他一再要求努力帮助群众解决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地向群众作出解释,等待机会再解决。不能放空炮,许诺了又不做,这样最容易伤害群众,失去群众的支持。

邓小平强调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必须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自觉地更多地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群众的利益。“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2-1]在保护群众利益的过程中,自己的个人利益也会得到实现。他说,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粉碎“”后,在决定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中央全会上,他讲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2-2]

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发展中密切党群关系,“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党执政后,如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根本问题。1957年4月,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时特别指出:今后全党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在建设当中考虑经济、实用、美观;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他批评当时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说:“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6]。“总之,我们搞建设,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1-7]这些话今天读起来倍感亲切,仍不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值得认真思考。

在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密切党群关系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往往不是生搬硬套地讲一大堆道理,而是针对新的实际和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字字句句闪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1975年8月,他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讲到整顿问题时,第三个题目就是“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他说: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突出强调“群众对生活方面的议论是相当多的,不要以为都是讲怪话。我们党和国家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现在应该提出这个问题了。”[3-1]1980年4月2日,他在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时说,“建筑业发展起来,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可以多盖房,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总之,就是要从提高经济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虑问题,要按这个精神搞长期规划,这是个最大的问题。”[2-3]同年10月25日,他在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又说:“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中心和着重点不要多考虑指标,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优先的地位。”[2-4]

建设工作只有面对群众,才能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而迫切。这也是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的内在要求。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取得群众的信任,从而密切党群关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几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成熟、有战斗力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为标准来检验党的领导和作风,这是新形势下对如何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发展。他曾反复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不能变,也变不了,因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是受到人民拥护的。如果改变,老百姓不答应。1992年,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底还说过,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实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4]经验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1-8]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几千万党员、领导着全国政权的大党,但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过去,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艰巨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总之,在党的群众观和根本宗旨问题上,邓小平始终强调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清正廉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

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注意工作方法,“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党的领导方法,要求共产党人办任何事情都得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而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主观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工作作风是其大敌。

1956年,邓小平曾专门分析说,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即“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1-9]。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他们却把工作做坏了,使群众受到重大损失。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结果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但是,他们又不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错误和失败,只是由于群众落后和其他临时因素的影响,因而又滥用党的威信,继续一意孤行,这就使他们的错误和失败愈来愈严重。这种主观主义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生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胜数的,妨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所以说,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高于权力之上的真正上帝。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观点,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如果我们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彻底、立即地改正,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损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那就丧失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决策,为群众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所以,在反对主观主义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也不要做群众的尾巴,要始终自觉地站在时代前列。因为群众的意见不一定都成熟或正确,在集中群众意见时,不要仅仅把意见简单地堆积起来,而是要整理、分析、归纳、概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犯分析不当或概括不全等错误,但只要先做群众的学生,不断研究群众的实践,就会少犯错误,犯了错误也容易改正,不使其发展到危害全局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他提醒不要犯“尚简单避复杂”的毛病。1941年,他曾对此批评说:“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主张正确,怕见人,怕通不过,以为一切问题只要党员占多数,一举手万事皆迎刃而解。殊不知这是麻痹党腐化党的使党脱离群众的最好办法。”[1-10]因此,要坚决反对“关起门来决定复杂的政策问题”的工作作风,而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而“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1-11]

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无论做什么都要相信和依靠群众,重视群众的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总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他曾真诚地说,不要把我们自己的作用看得过高。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因此,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提倡敢想敢说的精神。既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又要善于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

对于官僚主义作风在党内的存在和危害,邓小平早在1941年4月写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就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角度作了深刻分析。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反映到党内就是“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反映到根据地政权建设问题上,则是一些同志误解了“三三制”政权中党的优势,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甚至把其发展为“党员高于一切”,等等。他尖锐地批评说:“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是忽视民主和‘以党治国’的观念在作怪”。“结果党员‘因党而骄’,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看不起非党员,自己可以不守法,不遵守政权的纪律和秩序”[1-12]。当时,他虽未使用“官僚主义”一词,但核心是讲它的产生根源和危害,意义非常深刻。

建国后,邓小平针对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这一新变化,多次强调全党要更加重视反对官僚主义,认为执政党的地位不仅易于使共产党员产生官僚主义,而且其表现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如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喜欢以领导者自居,站在群众头上发号施令;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主观主义地考虑和决定工作;满足于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工作实效,只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无数,常常“左”右摇摆,有时表现为右倾保守,有时又表现为急躁冒进,贪多求快,超越实际;片面追求政绩,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立庞大的机关,造成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在群众和自己之间设置人为障碍;对于工作中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不是亲手处理,而是层层下放,然后又层层上报,结果不是处理错误,就是处理不及时;不关心群众痛痒,对于群众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抱着一种无动于衷的冷淡态度;夸大个人作用,强调个人权威,喜欢听人奉承赞扬,不接受批评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者实行压制报复;颠倒党和人民的关系,在人民中间滥用权力,做种种违法乱纪的坏事。凡此种种,都是“很恶劣的反人民的作风,这是旧时代统治阶级作风在我们队伍中的反映”[1-13]。

除了要反对上述的官僚主义外,邓小平还强调也不可忽略对“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和“事务主义”、“文牍主义”的防范。1950年6月,他在中共重庆市第二次代表会议上谈到西南局党内存在的不良倾向时说:我们要区别两种努力,提倡正确的努力,不赞成那种不正确的努力,“党内犯官僚主义错误的同志,有些也是很努力的,所以有个新名词叫‘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1-14]。这里实际上批评的是那些抓不住工作重点,整天忙于事务,却做不出多少应该做的大事的领导干部,实际是个领导能力和水平的问题。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再次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这无论在我们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又一次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要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对此,邓小平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高度提出了解决官僚主义问题的根本思路,强调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革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中的弊端,铲除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温床。

官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长期统治的遗留物,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深远影响,因此,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艰巨的。“沾染这种作风的人,不可能实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可能联系群众,不可能进行自我批评,也不可能完成任务,其结果一定是损害党的工作,损害党的信誉。”[1-15]针对这一严重危害,邓小平在1962年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进城以后是做官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的问题,要求全党同志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他说:“进了城,执了政,做官的条件是具备的,这就最容易沾染官气。事实上,我们许多同志确实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1-16]。因此,认识了执政党的这个特点,才能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正是认识到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斗争,邓小平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总是突出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真正解决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还必须坚决反对命令主义,它是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其主要特征是“企图一切依靠命令行事”。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他较早地在党内联系这个问题论述了党政关系、政府机关中党团的运用以及党群关系,而不是一般地反对日常工作中的下命令。他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党的指导机关只有命令政府中党团和党员的权力,只有于必要时用党的名义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力,绝对没有命令政府的权力。1943年2月,他在中共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上作结论时,又针对党与群众团体的关系指出:“党对群众团体,应加强其政治领导,不应在组织上去包办。群众团体的工作,应由群众团体自己去讨论和执行。党对群众团体的政治领导,也不能直接下政治命令,而是经过党团去实现。”[1-17]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防止群众团体脱离党的领导闹独立性的倾向。

建国以后,党的干部中的命令主义现象不仅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增加,而且形式也多样化。邓小平无论在西南局主政还是被调到中央,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都一再强调党内主要的错误倾向是命令主义,要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在党与政府、党与群团的关系中,倡导党政分开,明确党团关系,解决好权力过分集中,以党代政、包办过多等问题。

这些思想来自实践,又上升到理论,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内容的完善起了积极作用。今天读来,仍感到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正确认识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的关系,“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群众运动来进行革命的发动和组织,贯彻群众路线首要的是会不会发动群众,能不能形成革命运动的声势。一部分同志由此形成了习惯性工作方法,建国后也曾不顾时间、地点、工作性质和对象的不同而一味依靠群众运动,导致“左”的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酿成“”的全局性失误。到底党的领导如何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贯彻群众路线是不是惟有大搞群众运动?对此,邓小平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富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943年2月,他在《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讲话中,针对民主革命时期党如何指导根据地群众运动时说:“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党在指导群众运动中,必须掌握住这种规律。”[1-18]如果不懂得诱导群众运动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就会使运动脱节,就不能逐步提高群众到自为阶级的阶段,也就不能保护其既得的利益。同时,由于群众运动具有一定的自流性和盲目性,党的领导就不可缺少,否则群众运动被发动起来以后,容易出现过火行为,难以有效驾驭。邓小平认为,党的指导作用“不是要发展群众运动中的自流性,而是要使党的方针在群众运动中获得实现。”[1-19]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说掌握了群众运动的规律,懂得了党的正确领导的真谛。

对于群众运动的发动主体,邓小平认为应尽量由群众团体出面去组织和领导,要依靠培养起来的群众领袖。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党的领导在群众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对于正确的群众运动应取主动扶植、引导的态度,切忌采取旁观或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这里,他特别强调的是群众运动一定要建立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党、政府机关不要干涉或包办代替、行政施压。

新中国建立后,邓小平仍然注意研究贯彻群众路线与发动群众运动的关系。1961年10月,他在接见青年团工作会议代表时明确指出:群众路线要采取各种形式,其中包括热闹的形式。但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做深入的工作。他说:“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年到头全运动,不是一律的这里运动什么那里也运动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实事求是。如果一年到头运动就没有劲了,就变成浮夸、形式主义了,实际上违反了群众意志,脱离了群众。”[1-20]

这些话在当时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现在也不啻是一副清醒剂!可惜的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搞起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群众运动,损失是尽人皆知的。对此,邓小平总结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3-2]正是接受了历史的教训,邓小平在新时期特别强调要靠制度建设、靠法治完善,逐渐走以法治国的路子建设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关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其现实意义也很深远。学习和研究他的有关论述,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58[-2],293[-3],295[-4],295[-5],268[-6],268-269[-7],41[-8],218[-9],11[-10],219[-11],11-12[-12],221-222[-13],153[-14],155[-15],304[-16],72-73[-17],67[-18],72[-19],295[-20].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3[-1],29-30[-2],150-151[-3],172[-4].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5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即使规定gdp上去了,但人口数量降不下来,出生人口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仍然对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放在首位,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决策,才能确保人口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发展成果能否惠及最大多数人,要看多数人的创造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性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个人、家庭现实利益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了4个亿,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40多年的社会抚养费较低,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22岁年龄组人口中,每年死亡人数近一半是独生子女,这些意外夭折,给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在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中,仍有少数手术并发症。在农村还有近一亿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种种困扰,每年有几十万女胎被选择性别中止妊娠,部分女孩的出生权和生存权受到侵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遭到意外伤害。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人民群众这个“小家”的关系,既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每个人都因发展而获得利益,因发展而得到幸福,这是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动、互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活动蓬勃开展,协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决定》的颁布又为协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赋予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直接提到了协会的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二是“开发计划生育保险险种”;三是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计生协必将承担更多的为广大育龄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任务,只有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补、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共同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计生委重视和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要鼓励和支持计生协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协会力所能及的宣传服务活动,打造“生育关怀品牌”,体现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补,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都要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计生协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已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国计生协提出“生育关怀行动”,倡导的“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扶贫济困、紧急救助、亲情牵手等活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人群得到关怀和帮助,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他们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帮助这些家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用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协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计生协会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一个网络是工作人员队伍网络,一个是由基层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成的活动网络。尤其基层配齐配强协会干部,积极吸收老党员、致富带头人、能人、其他协会经纪人加入协会组织,同时既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又要让年富力强、熟悉协会工作的同志保留下来,确保有人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2、坚持“生育关怀”与“生育计划”两手抓。

要转变计划生育的实现方式,坚持“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更需要关怀。生育计划和生育关怀是解决计划生育主要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等同视之,不可畸轻畸重。必须摒弃那种一味强调生育计划而漠视群众诉求来推行计划生育的习惯思维和陈旧方式,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依法抓好生育计划管理,也要像抓生育计划那样,将生育关怀作为新时期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营造“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6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即使规定gdp上去了,但人口数量降不下来,出生人口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仍然对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放在首位,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决策,才能确保人口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发展成果能否惠及最大多数人,要看多数人的创造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性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个人、家庭现实利益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了4个亿,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40多年的社会抚养费较低,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22岁年龄组人口中,每年死亡人数近一半是独生子女,这些意外夭折,给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在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中,仍有少数手术并发症。在农村还有近一亿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种种困扰,每年有几十万女胎被选择性别中止妊娠,部分女孩的出生权和生存权受到侵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遭到意外伤害。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人民群众这个“小家”的关系,既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每个人都因发展而获得利益,因发展而得到幸福,这是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动、互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活动蓬勃开展,协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决定》的颁布又为协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赋予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直接提到了协会的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二是“开发计划生育保险险种”;三是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计生协必将承担更多的为广大育龄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任务,只有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补、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共同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计生委重视和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要鼓励和支持计生协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协会力所能及的宣传服务活动,打造“生育关怀品牌”,体现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补,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都要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计生协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已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国计生协提出“生育关怀行动”,倡导的“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扶贫济困、紧急救助、亲情牵手等活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人群得到关怀和帮助,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他们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帮助这些家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用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协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计生协会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一个网络是工作人员队伍网络,一个是由基层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成的活动网络。尤其基层配齐配强协会干部,积极吸收老党员、致富带头人、能人、其他协会经纪人加入协会组织,同时既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又要让年富力强、熟悉协会工作的同志保留下来,确保有人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2、坚持“生育关怀”与“生育计划”两手抓。

要转变计划生育的实现方式,坚持“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更需要关怀。生育计划和生育关怀是解决计划生育主要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等同视之,不可畸轻畸重。必须摒弃那种一味强调生育计划而漠视群众诉求来推行计划生育的习惯思维和陈旧方式,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依法抓好生育计划管理,也要像抓生育计划那样,将生育关怀作为新时期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营造“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7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即使规定gdp上去了,但人口数量降不下来,出生人口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仍然对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放在首位,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决策,才能确保人口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发展成果能否惠及最大多数人,要看多数人的创造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性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个人、家庭现实利益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了4个亿,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40多年的社会抚养费较低,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22岁年龄组人口中,每年死亡人数近一半是独生子女,这些意外夭折,给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在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中,仍有少数手术并发症。在农村还有近一亿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种种困扰,每年有几十万女胎被选择性别中止妊娠,部分女孩的出生权和生存权受到侵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遭到意外伤害。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人民群众这个“小家”的关系,既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每个人都因发展而获得利益,因发展而得到幸福,这是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动、互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活动蓬勃开展,协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决定》的颁布又为协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赋予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直接提到了协会的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二是“开发计划生育保险险种”;三是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计生协必将承担更多的为广大育龄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任务,只有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补、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共同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计生委重视和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要鼓励和支持计生协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协会力所能及的宣传服务活动,打造“生育关怀品牌”,体现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补,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都要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计生协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已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国计生协提出“生育关怀行动”,倡导的“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扶贫济困、紧急救助、亲情牵手等活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人群得到关怀和帮助,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他们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帮助这些家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用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协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计生协会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一个网络是工作人员队伍网络,一个是由基层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成的活动网络。尤其基层配齐配强协会干部,积极吸收老党员、致富带头人、能人、其他协会经纪人加入协会组织,同时既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又要让年富力强、熟悉协会工作的同志保留下来,确保有人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2、坚持“生育关怀”与“生育计划”两手抓。

要转变计划生育的实现方式,坚持“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更需要关怀。生育计划和生育关怀是解决计划生育主要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等同视之,不可畸轻畸重。必须摒弃那种一味强调生育计划而漠视群众诉求来推行计划生育的习惯思维和陈旧方式,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依法抓好生育计划管理,也要像抓生育计划那样,将生育关怀作为新时期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营造“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8

一、利益问题

我们经常会碰到人民利益、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问题。从一般道理上来讲,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利益。但在实际中,影响党和人民关系的,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的,却常常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

先说党和人民的利益关系。我们讲党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表述本身就含有一层意思,即这是两种利益的一致。党通过执掌政权来实现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人民把权力授予党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二者的一致性。党通过执掌并巩固自己的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党为执掌和巩固政权努力奋斗的过程,就是维护和体现政党利益的过程。我们说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有执政意识,要维护党的执政地位,讲的就是作为一名党员,要明确维护党的利益。没有这样一种明确的利益观念,没有一种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自觉意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这方面,我们要防止完全虚化党的利益,从而使党员对党的归属意识淡化的现象。我们在讲党的利益时还需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明确要求我们,在执政过程中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从这点上说,维护党的利益也就是维护人民利益。在这方面我们又要防止孤立地强调党的利益,从而把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的现象。

再说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员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不等于维护党的利益。之所以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现实中存在着以维护党的利益为名来维护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现象。执政党是执掌权力的党,党员手里执掌的权力并不代表个人,而代表党,权力与实现党员个人利益是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的。如果把权力当成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那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党执政的宗旨;如果打着维护党的利益的旗号来为自己谋利益,在实践中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它会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责任问题

责任总是与权利、与职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谈这个问题,意义也在这里。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担负着实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实践中,这责任体现为各级党组织和各个党员所肩负的具体责任,这些具体责任是有区别的。我们讲党的领导,讲的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就是各级党的组织通过提出和制定大政方针,推荐和决定重要干部,把握和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组织动员和思想动员,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等途径来体现党的领导作用。而对于国家权力系统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对于各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中的具体工作,则要通过党选派到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党员,按照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和具体情况来做。政府部门的工作,要体现政府部门的要求,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要体现企事业单位的要求,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也同样如此。做什么工作,承担什么责任。如果让党的组织直接去做政府、企业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就会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也会出现让党组织直接去承担具体的社会和企业管理责任的现象。这当中的一些责任作为一级党组织是很难承担的,如因具体社会管理不善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因经济管理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等。

三、意识形态问题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9

尊敬的帼英会长,各位理事,同志们:

省计生协五届三次理事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总结和部署协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大会传达贯彻了中国计生协六届三次理事会议精神,并表彰了全国计生协先进单位和个人,田绥同志代表常务理事会做了工作报告,几个先进地区作了经验介绍。在大家的发言中,特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口计生观,加快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和城市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管理,进一步抓好各级计生协的自身建设等问题,我赞同。稍后帼英会长还要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帼英会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2007年人口计生工作情况和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007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和省《决定》)的精神,全面完成了国家人口计划和各项工作任务。根据报表统计,2007年全省出生人数为111.98万人,同比增加3.02万人,流动人口出生18.76万人,增加1.29万人,出生率约为11.92‰,比2006年同期上升0.1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约为7.29‰,与2006年同期持平,计划生育率为88.23%,同比2006年上升1.73个百分点。2007年人口计生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1月11日,省委、省政府邀请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到广东宣讲中央《决定》;7月3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定》的重要举措。二是大力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设。4月份,省人口计生委下发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利益导向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10项工作新机制建设方案到各市、县,促进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管理。三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后进转化。对人口基数大、工作基础弱、问题和困难多县(市、区)进行专题调研。7月份,省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快后进地区转化工作步伐的意见》,省政府8月份在梅州召开全省部分地区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对后进地区转化提出要求。四是人口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两无”活动,这一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提出的“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最好抓手和有效载体,也是完成国家人口计划的最好方式。2007年全省实现无政策外多孩出生乡镇(街道)670个,占41.41%,比2006年同期提高13.38个百分点;实现无政策外出生的村(居)8406个,占33.03%,比2006年同期提高7.25个百分点。五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群众“生多生少一个样”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今年2月份,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广州召开会议,向全国推广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广东模式》,充分肯定了广东的做法。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行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运行顺利;二是大部分市(县、区)实施的“节育奖”制度效果明显;三是全省实施的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升初中时,加分控制在10分以内的政策反映良好;四是部分地方出台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优先进县镇敬老院、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享受免费合作医疗等优惠措施。六是以出租屋管理为中心,逐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2007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3.79%,比2006年提高1.23个百分点。七是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目前信息系统以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为主体,涵盖流动人口信息异地交换、优质服务、生殖健康、宏观决策和数据分析等多项业务。加强婚前教育,推动免费婚检,加大打击“两非”力度,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据统计,2007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63,同比下降2.13。八是以人为本,积极拓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领域。全省有75个县(市、区)被评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2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07年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成绩,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归功于计生协和社会各单位、各部门及广大群众和志愿者的积极工作。在这里,我代表省人口计生委,向全省各级计生协的广大理事、会员、协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广东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是常住人口规模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2007年广东常住总人口为9449万人,超过河南跃居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去年全省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开始回升,显示我省已经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未来我省控制人口的压力明显加大。二是工作发展仍不平衡。全省目前仍有基础工作较薄弱的16个三类县,制约了全省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仍待加强。2005年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6个市流动人口出生已经超过户籍人口的出生,2007年流动人口政策外出生占全省政策外出生的23.07%。基层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经费等急需从法规和制度上给予保证。四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任务艰巨,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部门职责不落实,公共政策相互矛盾,基层反映征收社会抚养费难、落实节育措施难、综合治理难,对不履行计划生育责任和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计生干部队伍的报酬、待遇难以落实。五是基层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工作有待加强。部分地区镇、村(居)计划生育专干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性别偏男、素质偏差,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培训,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不能适应新时期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要求。2008年全省人口计生工作按照“一二三”的思路开展。“一”,即坚持“一个统一”: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决定》上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力争2010年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这是省委、省政府给我们定的目标。再好的方针政策如果不抓落实,都是没有用的,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统一起来,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村委会,这需要计生行政部门和计生协的同志们一道努力,联手发挥作用,把中央和省《决定》精神宣传到家家户户。“二”,即突出“两个加强”,一是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当前一些地方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加之今年是奥运年,我们必须要特别强调依法行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三”,即抓好“三项工作”,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两无”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提高人口控制能力,确保人口计划完成;二要推动新机制“方案”的落实,促进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三要抓好队伍建设,增强抓好抓紧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握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即以农村为重点,以流动人口为难点,还要把关注点放在后进地区和人口大县(市、区)上,坚持下大力气破解影响全省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和人口计生难题。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人口计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这次会议精神非常重要,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二、充分发挥计生协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幸福、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关键性的重大民生事业,其实质和根本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在工作方法上集中体现了群众工作的特点。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我们必须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切实突出群众主人翁地位。这为计生协更好地参与人口计生事业开辟了广阔空间。因此,计生协要善于抓住机遇,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强化自治功能,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一是利用组织和队伍优势,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骨干会员的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目前,全省村(居)以上普遍建立了计生协组织,村(居)民小组建立了会员小组,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各类企业、农贸市场、居民小区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计生协组织。覆盖城乡基层的组织网络,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职工、老长辈)骨干、社会热心人士为主体、以会员小组长和中心户为骨干的会员队伍,是计生协发挥作用的最大优势。计生协要成为经常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工作队。在农村基层,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群众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进村入户到人是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基层计生协要充分发挥贴近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配合村居“两委”,通过会员小组和会员联系户,向群众传递信息,输送知识,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农村基层中德高望重、有威信、有水平的人很多,一定要发挥他们的作用,解决行政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协会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体现群众性,注重群众参与,让群众说服群众。各级协会要有意识地支持和引导基层协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群众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的道理,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农村群众的计划生育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基层计生协还要重视发挥好会员骨干,特别是有威信、有社会影响的村中“五老”和能人的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他们教子女、带邻居,言传身教,达到“管好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辐射一个村庄”的效果。二是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计生协在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中的载体作用。完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工作机制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一环,在此项工作中计生协可以大有作为。实践表明,计生协是对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很好地将企业、集贸市场、物业小区与社区有机地联系起来。近几年珠三角一些地区计生协,在“三资”企业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关怀流动人口等项目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计划生育宣传和服务有效地延伸到了企业,得到了企业老板和管理者的理解和配合,极大地调动了流动育龄人群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各地要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加强指导,推动和引导在流动人口集中、行政管理相对薄弱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成立计生协,吸收流动人口积极分子及相关人员入会,激发企业管理人员和流动人口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计划生育的良好氛围,通过计生协等群众团体,把社区、企业、物业小区、集贸市场的计划生育宣传和服务工作做实。三是发挥工作方法灵活的优势,为育龄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和生育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计划生育实践中更加关心和维护群众利益,为他们提供悉心服务,排忧解难。对于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政府可以按规定对他们进行奖励扶助,让他们享受优先优惠政策,但对于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具体的现实困难,政府部门往往力不从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盲点。这就需要一定的社会帮扶和救助机制,帮助育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计生协等群众团体具有工作方法灵活、容易调整的优势,通过协调沟通,整合社会资源,承担起服务育龄群众的责任,在一些细微处发挥优势,起到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育龄群众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多年来计生协通过实施计生“三结合”项目,对一大批农村育龄群众开展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扶持和带动他们生产致富,涌现出了大量少生快富的典型。通过“三结合”这种公共服务项目的形式,不仅达到了帮助群众生产致富、促进群众转变婚育观念的目的,而且对于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计生行政部门支持下承担和实施计生“三结合”项目,是计生协参与公共服务实践的成功例子。基层协会创造的结对子、牵情桥、能人带动、紧急救助、志愿服务队等服务形式以及救助贫困母亲、妇女发展、青春健康教育等项目活动,也都发挥了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对这些成功的项目活动和有效的服务形式,要认真总结推广。今后,计生协在开展以服务为主旨的生育关怀活动时,要很好地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及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服务和关怀的合力;关注的目标人群要不断扩大,不单是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青少年、老年人、流动人口以及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夭折家庭等也都要成为我们服务的对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服务活动方式;服务领域和内容要不断拓展,既要开展经常性服务活动,也要有创造服务工作品牌的意识。四是发挥计生协自治功能,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其实质是确立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地位,还权于民。实践表明,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就比较稳定,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就比较高。近年来,省计生协指导基层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特别是倡导开展的创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示范村活动,对于促进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完善村级计划生育自治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计生协参与计生村(居)民自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一个是维护群众利益,反映育龄群众合理要求,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监督村(居)委会政务公开,落实、兑现村规民约和计划生育自治章程的相关规定;第二个是发挥沟通村(居)民与村(居)委的作用,一方面汇集群众的诉求向村(居)委反映,一方面把相关政策信息传达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发动会员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第三个是在创“两无”活动、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中发挥监督作用。计生协要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发挥骨干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按照群众团体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在增强自身自治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努力实现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三、各级计生行政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支持计生协的工作计生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育龄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群众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和计生协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长期的实践中,正在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局面。各级计生行政部门和计生协的工作目标一致,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必须联手,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要有密切合作的思想,坚决杜绝和防止扯皮、内耗的现象。各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计生协在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切实支持抓好农村基层计生协组织建设。如果我们抓好了农村基层计生协组织建设,发挥好其作用,也就抓住了农村基层计划生育的骨干力量,才能真正形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生专干、计生协“三位一体”共同做好农村计划生育的工作局面。各级计生行政部门要有意识地利用计生协的组织网络和队伍,把宣传工作做到家,把服务送到人,支持协会在群众中开展活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决摒弃大包大揽、无所不能的思想观念,正确界定行政机关与群众团体的关系,理清各自的职能,自觉地将一些直接面向群众、服务性强、不便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计生协等群众团体,放手让计生协等群众团体参与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工作。这既有利于减轻自身压力,腾出精力研究和解决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也有利于发挥计生协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和优势。目前,各级计生协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活动经费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协会的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加强与编制部门的沟通,切实解决好“入序列”、“参公管理”等问题,义不容辞地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理顺管理体制方面的关系。各位理事,同志们:过去一年里,在帼英会长的领导下,各级计生协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工作,努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相信,在帼英会长的领导下,在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各级计生协一定能够按照中央和省《决定》的要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做出新的重大贡献!谢谢!

党员群众团体范文篇10

一、党外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外监督是相对党内监督而言的,按其地位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机关监督,属于权力监督;二是社会监督,属于权利监督。前者即拥有国家法定监督权力部门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社会监督是指来自人民群众个人或群众团体、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非国家性专设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包括派监督、群众团体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党内监督在各种监督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从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来源划分,监督有同体与异体的区别。同体监督是指内部监督,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同属一个系统,相互联系密切。异体监督是指外部监督,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来自不同的系统,利害关系较少。党内监督属于同体监督,这种监督的优势在于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接近,有机会和条件更多地了解监督对象的活动,监督更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降低监督成本。但由于这种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利益相关密切,有时容易使监督流于形式。如在目前查处的众多党内违纪违法案件中,很少有同级纪委检举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或党委班子违法乱纪的案例。

相比之下,党外监督有其优势。由于这种监督属于异体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存在隶属关系,通常有助于监督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党外监督还具有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和监督形式的多样性。

党外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所具有的优势,而且还在于这种监督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是借用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一个政党拥有公共权力,牵涉到公众利益,其监督就不仅是其内部事务而成为公共事务了。这样,党必须建立社会对自身的监督机制,使自己主动地接受来自党外的监督。

二、把握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内在联系

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就要把握这两种监督的内在联系。应当说,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是有区别的,但二者的根本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一致性是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统一的基石。实际上,二者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多方面。具体地说: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互为条件。如党内监督虽然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这种监督必须以群众监督为基础,以法律监督为保证。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离开了执政党监督,其作用也是难以充分发挥的。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渗透。从监督对象的分布来看,具有交叉性,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监督对象并不都是集中在各监督体系之内,而是交叉分布在各个部门之中。如行政机关内,就既有行政干部,又有党的组织和党员,还有一般群众。因此,在行政机关中既有行政监督对象,又有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的对象。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补充。显然,任何一个方面的监督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监督任务。因此,各个监督体系之间必须在监督职能上互相补充。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协调。在开展监督的过程中,各监督系统常常会遇到一些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互有交叉或管辖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和案件,这就尤其需要各监督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联系,共同研究监督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重大案件,统一各监督部门的认识和行动,协调工作关系。如在在开展党外监督时,如果发现被监督者有严重的违纪的行为,那这已经不是党外监督所能处理的事情了,就应及时向有关党组织通报情况,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同样,在开展党内监督时,发现通过党内监督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违法犯罪问题,就可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促进党外监督转化为党内监督

认识党外监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握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内在联系,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党组织对来自党外的监督作出灵敏的反应,并及时将党外监督转化为党内监督,使外部的监督在党内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