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分类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5:30:25

党员分类管理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1

一、科学划分类别,构建管理网络

(一)掌握党员信息,科学划分类别。在全面掌握社区党员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党员年龄、职业特长、身份及活动规律等不同特征,将社区党员划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和流动党员等六大类型。同时,建立“一卡、一本、一册、一表”,即党员分类信息卡、党员活动情况记录本、在职党员活动登记册、年老体弱党员联系表,为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了“分而不散”的管理依据。

(二)创新组织设置,优化党员组合。结合社区具体实际,适时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辖区7个社区党支部,分别设立了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党小组,并在党员比较集中的东大街社区金门商城设立了住宅小区党小组。同时,将党员的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党员的群体特征和居住情况,把社区党员编入相应的党小组,构建了“街道党委—社区党组织—各类党小组”的新型组织网络,夯实了分类管理的组织基础。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人力支撑。针对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后,管理层次增加,管理目标多样,管理难度加大的实际,我们专门举办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培训班,对办事处党务干部、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以及社区各类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进行了政治理论、城市管理、社区服务和党建知识培训,进一步深化了广大社区党务干部对分类管理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了人力支撑。

二、针对群体特征,实施分类管理

(一)对在职党员进行“双重”管理。针对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居住在社区,大多具有专业特长的特征,坚持由社区与单位党组织共同管理。通过建立登记报到、公开身份、活动纪实、意见反馈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共同管理的“双向互动机制”。单位党组织向社区党组织介绍在职党员的特长;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才能和特长,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每半年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情况和表现反馈给单位党组织。通过“双重管理”,使在职党员“八小时内有单位管,八小时外有社区管”,极大地调动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对无职党员进行“岗位”管理。针对无职党员体现先进无手段、发挥作用无平台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全面推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和需要,设置了社区监督、公共事务、民主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4大类16个岗位,严把自愿报岗、支部议岗、公开竞岗、培训上岗等关键环节,组织305名无职党员上岗履职。使无职党员有位有为。

(三)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温暖”管理。针对下岗职工党员生活困难、急需就业的实际,坚持鼓励与帮扶相结合,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党组织通过引导下岗失业党员改变择业观念,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大力兴办经济实体,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支持他们二次创业等措施,积极为他们再就业铺路搭桥。对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困难的党员,党组织通过捐款、结对帮扶等形式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针对这部分党员流动性大、人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的特点,坚持动态跟踪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我们在7个社区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专门负责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流动党员定期以书信、电话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登记、专人定期联系、《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查验,确保了党组织与党员“不断线”,党员“离家不离党”。

(五)对离退休党员进行“属地”管理。针对离退休党员空闲时间多、工作经验丰富以及行动多有不便的实际,坚持属地化管理。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把他们编入离居所较近的党小组,条件具备的,建立小区、楼栋党小组,对离退休党员党组织要求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对身体状况较好,又有一定特长的离退休党员,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引导支持他们参与或牵头组建老年曲艺队、书画队、民乐队、棋艺社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六)对年老体弱的党员进行“关爱”管理。针对这部分党员年老体弱多病,不便、不能参加组织活动的实际,社区党组织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社区党组织专门为他们设计了“联系表”,联系表上除记载党员的基本情况外,还特别设置党组织传达事项、党员意见建议两个栏目,党组织通过联系表,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结对帮困、重大节日上门看望慰问、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等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服务。

三、强化工作措施,增强管理实效

(一)明确管理要求。采取统一要求与分类要求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基本权利方面实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党员的特征,分类提出要求。如对在职党员提出了“同住社区,共建家园”的要求;对无职党员提出了“认真履岗、服务社区”的要求;对离退休党员提出了“离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要求;对下岗党员提出了“带头再就业、带动再就业”的要求;对流动党员提出了“离乡不离党,党性不流失”的要求;对年老体弱党员,提出了“管好自己子女,争创文明家庭”的要求等等。增强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可操性。

(二)丰富活动载体。在广泛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社区党员承诺制等主题实践活动的同时,还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如在职党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创一户文明家庭、参加一项社区服务、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关心一户特困家庭)、离退休党员“五大员”(争当党的政策宣传员、计划生育信息员、综合治理巡查员、帮教青少年辅导员、环境卫生保洁员)、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下岗失业党员“双带”(带头再就业、带动再就业)活动以及年老体弱党员争创“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为各类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有效平台。

(三)完善考核机制。各社区党组织严格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的要求,对履行职责、执行制度、发挥作用、参加组织活动等情况,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一年综合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办事处党委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纳入年度党建目标考核,对各社区党建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时,对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情况进行重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先进党组织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考核,确保分类管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实施社区党员分类管理,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了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实施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增强了党的组织生活和活动的吸引力。实施分类管理打破了原有的“一刀切”、“大一统”管理模式,把有共同经历、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爱好和年龄相近的党员编入同一党小组,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形式、内容、时间,使党的组织生活和活动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北大街社区通过开展革命歌曲竞赛、老党员座谈会等形式,使老党员的组织生活出席率由原来的不足70%提升到95%以上。晨练、傍晚时分,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三五一组,带着环境卫生维护红袖章的离退休老党员,有的拿铁钳捡拾纸屑,有的在纠正车辆违章摆放,有的在铲除野广告……,晨曦夕阳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2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社区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

一是社区党员队伍构成的变化。近年来,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街道社区管理,其比例占到了街属党员总数的30%以上,有的社区已接近半数。这些党员来源不同,心态各异,年龄差距较大,构成了社区党员队伍的复杂性。

二是党员思想状况的变化。由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甚至产生理想信念动摇,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都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

三是党员学习时间的变化。下岗、退休做临时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时间随意性较大,参加党员活动、接受党校教育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而高龄党员晚间活动又不方便,形成时间要求上的差异。

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安排上必须区别层次,有的放矢。结构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统一的办法,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安排学习一个计划,组织教育一次大课,就必然出现“一锅煮”的大呼隆现象。其次,在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制度规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合理可行。在街道党员中,在职的与退休的、在企事业单位的与个体经营的、身体健康的与体弱多病的、居住稳定的与在外流动的,相互差异很大,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实际,制度规定易于落实已势在必行。再次,在管理教育的对象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o为此,区委组织部从党员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差异出发,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通知》,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

二、我区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关键在于合理地分好类别,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社区党员主要由以下6大类党员构成: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的在职党员。针对这六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社区大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管理。

1、强化对街(镇)属党员的教育,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水平。街道在职党员、社区干部党员是街居工作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街道、社区工作。我们对街(镇)本属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街道(镇)党工委(党委)和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制度,开展争当“优秀街居公仆”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对本属的党员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化社区建设、管理的实际本领。三是注重发展新党员,培养年轻干部,扩大社区工作干部的来源。各街道(镇)党工委(党委)注意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建设、管理一线去锻炼,用工作实践增强其才干和能力,用社区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发展新党员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街道可以选派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去工作锻炼,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街道党务工作的岗位上,逐步改善街道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对属地党员的教育,增强社区工作的合力。一方面,建立“组织管理依托条,活动管理依托块”的管理机制,发动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对属地单位党员的管理。根据党章的规定和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协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组织渠道,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健全包括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在内的各种旨在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运用社区党校等加强对社区党员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地区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各自的纵向领导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相结合,街道(镇)党工委(党委)组织上“大课”与支部组织上“小课”相结合,抓组织学习和进行社区知识教育、研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发挥社区优势,形成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局面,针对街道(镇)党工委(党委)资金、场地、人力不足的矛盾,把社区单位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校阵地优势,把社区单位人才优势转化为社区党组织师资优势。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通过抓党员形象工程,广泛宣传社区党员先进典型,搞义务奉献活动,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凝聚社区党员,拓展社区党建教育领地。

3、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为社区工作增光添彩。退(离)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不断增多,整体素质比较高,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单位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有的曾是技术骨干,有的从事过党务工作;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这部份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街道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同时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按时交纳党费。街(居)党组织还委派身体健康党员做联络员,通过定期走访,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支部的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

4、拓展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按照“抓组建、抓管理、抓活动、促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1999年至今已先后建立了53家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党员总数达189人。积极开展了“班子建设好、党员素质好、制度执行好、群团配合好、合作共事好、作用发挥好”等“六好”活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采取“联、挂、靠、派、荐”等方式,进行组建,“联”即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挂”即对企、事业单位中的个别党员或个体劳动者党员,把组织关系上挂主管部门、个私劳动者协会,建立党组织;“靠”即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零星党员,划归社区党组织管理;“派”即从街(镇)或社区党组织中选派优秀党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兼任党组织负责人;“荐”即把待就业的党员推荐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壮大党员队伍,为组建创造条件。同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有一定影响、业主思想开明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培植精品。福建金得利集团党组织从1996年的一个支部委员会、十几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总支、三个党支部委员会,45名党员。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为城市社区建设聚合力量。目前,城市社区内的流动党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人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流动党员对所有社区的归属感参差不齐。这样就给有效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一,党的组织管理难以纵向到底,垂直性差。党员的流动使原来严密组织体系所表现出的组织优势被打破,使一部分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又未能与所在地的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衔接,从而游离于组织之外。其二,由于流动至本社区的党员原动力不同,在地区、行业之间频繁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从而难以把握,造成管理困难的局面。其三,流动党员对社区的认识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因而会忽略党员关系的接转,造成身份不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洪山镇福屿社区党总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采取集中教育管理的形式,将长期在该社区经商、打工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四是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注意抓住重点求突破。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也结合各自特点,将分类管理具体化,对党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是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登记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由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情况进行记载,并定期向其所在单位和组织部门进行反馈,将其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考核、评比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开展“五带”活动,即“带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带头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帮贫扶弱献爱心活动,带头在经济发展中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建立了五项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对社区特殊群体党员实行“注册管理”。对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失业党员,从关心思想到生活人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离退休党员从坚实理想信念人手,进行“退岗不褪色”教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三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进行“全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楼栋、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努力做到“一名党员一面帜”。四是对失业、待岗职工党员主要开展以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作一份贡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五是更加灵活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着重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向企业献言献计,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政治核心,努力做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两不误。

我区党员分类管理实施一年多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感到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

一是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实行分类管理前,由于对党员管理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要求不够具体,一些党支部在党员管理上,担子没有很好地挑起来,有的仅仅以组织一下学习来代替党员管理教育,对少数党员存在着似管非管的现象。实行分类管理后,改变了过去责任要求不清的状况,明确了街(镇)本属党员由街道党工委及所在的基层党支部负责,离退休、流动党员、社区在职党员主要由社区党支部负责。由此街道党工委和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管理教育各司其职,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党员管理有章可循,层次清楚,责任具体。做工作更加踏实有劲了。

二是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在落实管理教育的制度上,实行分类管理。以前部分退休党员由于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活动难保证,实行分类管理后,活动时间适应不同党员的各自情况,使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管理教育的内容上,不同对象不同要求,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了,比如去年以来的反腐倡廉“六个机制”教育中,各街(镇)党(工)委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对领导干部党员,着重学习党规党纪,剖析典型案例,解决自觉为民掌权用权的问题;对一般在职党员,着重学习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解决监督不够自觉有力的问题;对退休党员,着重宣传党中央反腐倡廉的部署和取得的成绩,解决在发扬传统,转变党风上信心不足的问题。由于对症下药,各开各的“方”,各吃各的“药”,教育与实际结合紧密,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三是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这方面在退休党员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一些退休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到地区后,感到惘然失落,无所适从;一些党员退休后思想滑坡,产生了“人到退休万事休”的想法,认为退休就是“菜篮子,生炉子,抱孙子,摸牌子,串门子,抓票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些年高体弱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党员,感到自己无法履行党员职责。对党员分别提出责任目标后,使大家感到,退休后应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发挥作用,从而调动了广大退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当好“义务十大员”。

三、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对策

我们实施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这仅仅是个开始,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楼寓管理网络。在街(镇)成立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工作联席会议,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管理联络办公室,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联络小组组长、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协助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动员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在楼寓(或居住片、宿舍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小组。所有社区党员都编入相应的党员联络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员代表共同商定或由小组中的全体党员推举产生,主要负责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加强社区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3

一、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实践分析

**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982个,现有农村党员1877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62.7%。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结构复杂化、就业形式多样化、教育需求多元化等新情况。传统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平台设置上与新的形势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探索更贴近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需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看党员”,是指群众主要依据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实践来了解和认识我们党,这关系着群众对党的态度,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他们首先是通过看党组织怎样管理党员、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来看待我们党。因此,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事关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村务村民理、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事村民管”的工作思路,实践探索了“海推直选”、“两推一选”的民主选举“村官”的做法,保障了农村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推行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商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事务的积极性,更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党内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也使村党组织班子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党员践行先进性的必然需求。当前农村党员的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有村组干部党员、一般无职党员、复退军人党员、流动党员、弱势群体党员等多种类型,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能力差异。比如老年党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年青党员要弱一些、外出务工党员因工作时间所限工学矛盾较突出、从事农业生产党员掌握知识信息方面相对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由此,我们通过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使每位党员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相应职责,发挥各自特长,实实在在彰显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共同的党员身份和不同的党员个体是和谐统一的。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党员因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教育、从业状况等情况的不同,导致其能力素质、知识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出现个性差异,需要实行分类管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中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的实施,更是给基层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直接便捷的方式,使得党员的身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人”,而是真正成为“组织人”。

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第一步,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分类定位。在深入调研、摸清实情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党员的职务、年龄、能力、流向、经济等情况,以村党组织为单位,适当将农村党员分为村(居)组干部党员、一般无职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和弱势群体党员四大类,分类登记造册并建立档案。通过分类定位,使广大农村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村级事物管理、带头发展经济、展示才能特长的积极性。开展分类管理、设岗定责活动,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践行先进性要求搭设平台,拓展空间。

第二步,明确职责,提出践行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各村(居)党组织对党员进行合理定位后,在提出农村党员3项先进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入手,从身边的细小事情入手,分别提练出不同类型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对村组干部党员提出7项先进性具体要求,对一般无职党员提出6项先进性具体要求,对流动党员提出3项先进性具体要求,对弱势群体党员提出2项先进性具体要求。使各种类别的党员在学习、生产、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准则,定期进行履责情况评价,使分类管理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更加贴近实际。

第三步,分类实施,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根据不同党员类型和特点,采取不同模式进行管理,年终进行严格考评。对村组干部党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求村组干部党员认真履行职责,勤勤恳恳为民服务。积极开展“十带头”活动,要求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学技能、兴种植、搞养殖、办企业、活流通、闯市场、当业主、美家园、济贫困、树新风,向党组织签订目标责任书或向党员大会作出承诺,明确任期内“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职责,把有职党员履行职责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薪酬挂钩。对一般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管理。各村党组织根据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无职党员的特长、年龄、经济状况,设立“学习宣传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组织生活监督员、村务监督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指导员、文明守信宣传员、民事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农业科技辅导员、党群联户联络员”等多种“先锋岗”,结合村情实际,提出岗位职责和目标,同时开展一系列星级争创活动,使无职党员开展工作有名有份。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联系管理。针对农村党员流动性、分散性较大的特点,主要采取定期上门走访和对口帮扶、定期联系汇报、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等办法,通过信函、电话、网络邮件等方式,寄发《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和“流动党员连心卡”,加强沟通和联系,为流动党员提供“直通车”式服务。使农村党员“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对弱势群体党员实行帮扶救助管理。主要采取党内救助和党员结对帮扶相结合等措施,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并进行定期技术培训,让贫困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让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为村里重大决策的推行发挥带头和宣传作用。同时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

第四步,引导履岗,分层发挥党员作用。把开展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与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分层发挥党员作用的互动平台,实行公开上岗和动态管理。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申报岗位。村党组织按就近便利、择优选配原则,确定上岗人选,并公布党员认岗、定岗情况和岗位职责要求,接受群众监督,掌握程序和要求,为发挥好作用奠定基础。同时,强化考核评岗,将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第五步,加强指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纪检、宣传、党校、农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严格按程序、按要求开展好这项工作。各乡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加强对分类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建立分管领导和挂钩部门对应联系村党组织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出合理可行且操作性较强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量化对党员的考核与管理。各村党组织制定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汇报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县委组织部把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作为党建工作的特色工作来抓,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完善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实行规范管理,保障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二)初步成效: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探索实践,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因人施教不搞“一锅煮”,因时而异不搞“齐步走”,因事而异不搞“一把抓”,激活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细胞”。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村党组织班子的整体合力。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使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好地顺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便于把广大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带动广大党员群众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分类管理后,既使农村党员更多地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和商议,也使村级班子的决策、决定的酝酿过程更加深入全面,班子的决策更加成熟和慎重;既让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更有效行使,增进班子团结,又进一步维护村级班子集体领导的权威,提高了村党组织班子在村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如零阳镇民和村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后,有效方便了各专业党小组议事讨论,党员在关心村级企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升,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如今民和村新农村建设已迈开坚实步伐。

二是促进了党员活动的广泛开展。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使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同一类别的党员都有了共同的话题,在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分析掌握情况,探讨本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分类管理使原来较单一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贴近党员和实际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产生了“1+1>2”的效果。党员普遍反映:党支部和党小组进行的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也更贴近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三是保证了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实现了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全县90%的农村中青年党员掌握了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60%的党员具有帮带群众致富的能力。零溪镇象鼻嘴村党组织在实施党员分类管理过程中,建立党员岗位责任制,将全村56名党员分为老龄党员、经济大户党员、卸职干部党员、弱势群体党员、年轻复员军人党员、后进党员共6类,设立科技致富示范岗、结构调整示范岗、农副产品促销岗、公共事务管理岗、村务监督岗、扶贫帮困岗、自我发展岗7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具体职责,每名党员都有具体岗位。分类定岗明责后,党员找到了为民服务的舞台。2005年,象鼻嘴村被湖南省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荣誉称号。几年来,农副产品促销岗的党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引来外地客商,每年12万多公斤柑桔无滞销。公共事务岗的党员坚持15天打扫一次村道,7天清运一次垃圾。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村党员积极参加“为百姓办好事”活动,共办了71件实事。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先教办巡视组的充分肯定。今年湖南开源集团和象鼻嘴村“联姻”,成立全省首家经济合作社,省工商联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在象鼻嘴村挂牌。

四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进一步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党组织开展活动有了新的结合点,活动方式更为灵活有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农村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广泛联系群众,转变工作方式,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据统计,全县已有1250名农村党员脱贫致富,332名外出务工党员为家乡提供各类信息2100多条。高峰土家族乡在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利用科技规范化管理种养业。到目前,全乡种烟农户达1520户,种植烤烟7500亩,上中等烟叶达20000担以上,全乡均价和财政收入均创全县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推行党员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新形势下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分类”虽然为管理理清了思路,但是如何做到有效管理还是一个难题。从我县实际推行的情况看,党员分类管理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今后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突出特点,科学据实划分类别。党员分类管理不等于党员标准上的因人而异,在推进分类管理工作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对广大党员按从业特点、年龄层次、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划分,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查找不同党员的个性特点,通过分类编排建立不同的基层支部和党小组,结合群体的共性进行组织。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实行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管理。

二要把握条件,推广运用成功经验。深化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为宗旨。近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层面进行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这项工作可在非公有制企业、城市社区中探索推行,建议先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行。如以社区为例,社区党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以退休的老年党员占大多数,可本着方便组织活动的原则,根据不同党员的个性,采取市场建、个私协会建等方式建立分类党组织,增强分类管理的可操作性。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4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社区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

一是社区党员队伍构成的变化。近年来,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街道社区管理,其比例占到了街属党员总数的30%以上,有的社区已接近半数。这些党员来源不同,心态各异,年龄差距较大,构成了社区党员队伍的复杂性。

二是党员思想状况的变化。由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甚至产生理想信念动摇,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都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

三是党员学习时间的变化。下岗、退休做临时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时间随意性较大,参加党员活动、接受党校教育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而高龄党员晚间活动又不方便,形成时间要求上的差异。

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安排上必须区别层次,有的放矢。结构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统一的办法,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安排学习一个计划,组织教育一次大课,就必然出现“一锅煮”的大呼隆现象。其次,在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制度规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合理可行。在街道党员中,在职的与退休的、在企事业单位的与个体经营的、身体健康的与体弱多病的、居住稳定的与在外流动的,相互差异很大,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实际,制度规定易于落实已势在必行。再次,在管理教育的对象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o为此,区委组织部从党员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差异出发,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通知》,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

二、我区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关键在于合理地分好类别,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社区党员主要由以下6大类党员构成: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的在职党员。针对这六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社区大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管理。

1、强化对街(镇)属党员的教育,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水平。街道在职党员、社区干部党员是街居工作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街道、社区工作。我们对街(镇)本属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街道(镇)党工委(党委)和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制度,开展争当“优秀街居公仆”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对本属的党员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化社区建设、管理的实际本领。三是注重发展新党员,培养年轻干部,扩大社区工作干部的来源。各街道(镇)党工委(党委)注意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建设、管理一线去锻炼,用工作实践增强其才干和能力,用社区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发展新党员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街道可以选派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去工作锻炼,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街道党务工作的岗位上,逐步改善街道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对属地党员的教育,增强社区工作的合力。一方面,建立“组织管理依托条,活动管理依托块”的管理机制,发动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对属地单位党员的管理。根据党章的规定和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协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组织渠道,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健全包括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在内的各种旨在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运用社区党校等加强对社区党员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地区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各自的纵向领导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相结合,街道(镇)党工委(党委)组织上“大课”与支部组织上“小课”相结合,抓组织学习和进行社区知识教育、研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发挥社区优势,形成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局面,针对街道(镇)党工委(党委)资金、场地、人力不足的矛盾,把社区单位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校阵地优势,把社区单位人才优势转化为社区党组织师资优势。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通过抓党员形象工程,广泛宣传社区党员先进典型,搞义务奉献活动,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凝聚社区党员,拓展社区党建教育领地。

3、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为社区工作增光添彩。退(离)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不断增多,整体素质比较高,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单位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有的曾是技术骨干,有的从事过党务工作;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这部份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街道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同时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按时交纳党费。街(居)党组织还委派身体健康党员做联络员,通过定期走访,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支部的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

4、拓展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按照“抓组建、抓管理、抓活动、促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1999年至今已先后建立了53家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党员总数达189人。积极开展了“班子建设好、党员素质好、制度执行好、群团配合好、合作共事好、作用发挥好”等“六好”活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采取“联、挂、靠、派、荐”等方式,进行组建,“联”即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挂”即对企、事业单位中的个别党员或个体劳动者党员,把组织关系上挂主管部门、个私劳动者协会,建立党组织;“靠”即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零星党员,划归社区党组织管理;“派”即从街(镇)或社区党组织中选派优秀党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兼任党组织负责人;“荐”即把待就业的党员推荐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壮大党员队伍,为组建创造条件。同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有一定影响、业主思想开明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培植精品。福建金得利集团党组织从1996年的一个支部委员会、十几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总支、三个党支部委员会,45名党员。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为城市社区建设聚合力量。目前,城市社区内的流动党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人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流动党员对所有社区的归属感参差不齐。这样就给有效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一,党的组织管理难以纵向到底,垂直性差。党员的流动使原来严密组织体系所表现出的组织优势被打破,使一部分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又未能与所在地的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衔接,从而游离于组织之外。其二,由于流动至本社区的党员原动力不同,在地区、行业之间频繁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从而难以把握,造成管理困难的局面。其三,流动党员对社区的认识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因而会忽略党员关系的接转,造成身份不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洪山镇福屿社区党总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采取集中教育管理的形式,将长期在该社区经商、打工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四是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注意抓住重点求突破。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也结合各自特点,将分类管理具体化,对党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是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登记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由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情况进行记载,并定期向其所在单位和组织部门进行反馈,将其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考核、评比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开展“五带”活动,即“带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带头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帮贫扶弱献爱心活动,带头在经济发展中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建立了五项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对社区特殊群体党员实行“注册管理”。对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失业党员,从关心思想到生活人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离退休党员从坚实理想信念人手,进行“退岗不褪色”教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三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进行“全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楼栋、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努力做到“一名党员一面帜”。四是对失业、待岗职工党员主要开展以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作一份贡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五是更加灵活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着重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向企业献言献计,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政治核心,努力做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两不误。

我区党员分类管理实施一年多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感到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

一是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实行分类管理前,由于对党员管理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要求不够具体,一些党支部在党员管理上,担子没有很好地挑起来,有的仅仅以组织一下学习来代替党员管理教育,对少数党员存在着似管非管的现象。实行分类管理后,改变了过去责任要求不清的状况,明确了街(镇)本属党员由街道党工委及所在的基层党支部负责,离退休、流动党员、社区在职党员主要由社区党支部负责。由此街道党工委和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管理教育各司其职,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党员管理有章可循,层次清楚,责任具体。做工作更加踏实有劲了。

二是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在落实管理教育的制度上,实行分类管理。以前部分退休党员由于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活动难保证,实行分类管理后,活动时间适应不同党员的各自情况,使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管理教育的内容上,不同对象不同要求,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了,比如去年以来的反腐倡廉“六个机制”教育中,各街(镇)党(工)委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对领导干部党员,着重学习党规党纪,剖析典型案例,解决自觉为民掌权用权的问题;对一般在职党员,着重学习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解决监督不够自觉有力的问题;对退休党员,着重宣传党中央反腐倡廉的部署和取得的成绩,解决在发扬传统,转变党风上信心不足的问题。由于对症下药,各开各的“方”,各吃各的“药”,教育与实际结合紧密,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三是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这方面在退休党员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一些退休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到地区后,感到惘然失落,无所适从;一些党员退休后思想滑坡,产生了“人到退休万事休”的想法,认为退休就是“菜篮子,生炉子,抱孙子,摸牌子,串门子,抓票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些年高体弱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党员,感到自己无法履行党员职责。对党员分别提出责任目标后,使大家感到,退休后应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发挥作用,从而调动了广大退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当好“义务十大员”。

三、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城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对策

我们实施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这仅仅是个开始,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楼寓管理网络。在街(镇)成立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工作联席会议,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管理联络办公室,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联络小组组长、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协助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动员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在楼寓(或居住片、宿舍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小组。所有社区党员都编入相应的党员联络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员代表共同商定或由小组中的全体党员推举产生,主要负责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加强社区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5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社区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

一是社区党员队伍构成的变化。近年来,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街道社区管理,其比例占到了街属党员总数的30%以上,有的社区已接近半数。这些党员来源不同,心态各异,年龄差距较大,构成了社区党员队伍的复杂性。

二是党员思想状况的变化。由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甚至产生理想信念动摇,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都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

三是党员学习时间的变化。下岗、退休做临时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时间随意性较大,参加党员活动、接受党校教育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而高龄党员晚间活动又不方便,形成时间要求上的差异。

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安排上必须区别层次,有的放矢。结构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统一的办法,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安排学习一个计划,组织教育一次大课,就必然出现“一锅煮”的大呼隆现象。其次,在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制度规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合理可行。在街道党员中,在职的与退休的、在企事业单位的与个体经营的、身体健康的与体弱多病的、居住稳定的与在外流动的,相互差异很大,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实际,制度规定易于落实已势在必行。再次,在管理教育的对象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o为此,区委组织部从党员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差异出发,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通知》,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

二、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关键在于合理地分好类别,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社区党员主要由以下6大类党员构成: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的在职党员。针对这六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社区大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管理。

1、强化对街(镇)属党员的教育,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水平。街道在职党员、社区干部党员是街居工作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街道、社区工作。我们对街(镇)本属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街道(镇)党工委(党委)和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制度,开展争当“优秀街居公仆”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对本属的党员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化社区建设、管理的实际本领。三是注重发展新党员,培养年轻干部,扩大社区工作干部的来源。各街道(镇)党工委(党委)注意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建设、管理一线去锻炼,用工作实践增强其才干和能力,用社区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发展新党员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街道可以选派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去工作锻炼,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街道党务工作的岗位上,逐步改善街道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对属地党员的教育,增强社区工作的合力。一方面,建立“组织管理依托条,活动管理依托块”的管理机制,发动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对属地单位党员的管理。根据党章的规定和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协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组织渠道,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健全包括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在内的各种旨在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运用社区党校等加强对社区党员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地区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各自的纵向领导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相结合,街道(镇)党工委(党委)组织上“大课”与支部组织上“小课”相结合,抓组织学习和进行社区知识教育、研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发挥社区优势,形成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局面,针对街道(镇)党工委(党委)资金、场地、人力不足的矛盾,把社区单位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校阵地优势,把社区单位人才优势转化为社区党组织师资优势。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通过抓党员形象工程,广泛宣传社区党员先进典型,搞义务奉献活动,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凝聚社区党员,拓展社区党建教育领地。

3、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为社区工作增光添彩。退(离)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不断增多,整体素质比较高,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单位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有的曾是技术骨干,有的从事过党务工作;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这部份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街道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同时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按时交纳党费。街(居)党组织还委派身体健康党员做联络员,通过定期走访,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支部的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

4、拓展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按照“抓组建、抓管理、抓活动、促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了“班子建设好、党员素质好、制度执行好、群团配合好、合作共事好、作用发挥好”等“六好”活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采取“联、挂、靠、派、荐”等方式,进行组建,“联”即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挂”即对企、事业单位中的个别党员或个体劳动者党员,把组织关系上挂主管部门、个私劳动者协会,建立党组织;“靠”即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零星党员,划归社区党组织管理;“派”即从街(镇)或社区党组织中选派优秀党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兼任党组织负责人;“荐”即把待就业的党员推荐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壮大党员队伍,为组建创造条件。同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有一定影响、业主思想开明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培植精品。福建金得利集团党组织从1996年的一个支部委员会、十几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总支、三个党支部委员会,45名党员。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为城市社区建设聚合力量。目前,城市社区内的流动党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人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流动党员对所有社区的归属感参差不齐。这样就给有效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一,党的组织管理难以纵向到底,垂直性差。党员的流动使原来严密组织体系所表现出的组织优势被打破,使一部分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又未能与所在地的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衔接,从而游离于组织之外。其二,由于流动至本社区的党员原动力不同,在地区、行业之间频繁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从而难以把握,造成管理困难的局面。其三,流动党员对社区的认识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因而会忽略党员关系的接转,造成身份不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洪山镇福屿社区党总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采取集中教育管理的形式,将长期在该社区经商、打工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四是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注意抓住重点求突破。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也结合各自特点,将分类管理具体化,对党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是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登记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由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情况进行记载,并定期向其所在单位和组织部门进行反馈,将其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考核、评比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开展“五带”活动,即“带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带头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帮贫扶弱献爱心活动,带头在经济发展中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建立了五项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对社区特殊群体党员实行“注册管理”。对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失业党员,从关心思想到生活人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离退休党员从坚实理想信念人手,进行“退岗不褪色”教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三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进行“全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楼栋、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努力做到“一名党员一面帜”。四是对失业、待岗职工党员主要开展以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作一份贡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五是更加灵活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着重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向企业献言献计,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政治核心,努力做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两不误。

党员分类管理实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感到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

一是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实行分类管理前,由于对党员管理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要求不够具体,一些党支部在党员管理上,担子没有很好地挑起来,有的仅仅以组织一下学习来代替党员管理教育,对少数党员存在着似管非管的现象。实行分类管理后,改变了过去责任要求不清的状况,明确了街(镇)本属党员由街道党工委及所在的基层党支部负责,离退休、流动党员、社区在职党员主要由社区党支部负责。由此街道党工委和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管理教育各司其职,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党员管理有章可循,层次清楚,责任具体。做工作更加踏实有劲了。

二是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在落实管理教育的制度上,实行分类管理。以前部分退休党员由于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活动难保证,实行分类管理后,活动时间适应不同党员的各自情况,使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管理教育的内容上,不同对象不同要求,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了,比如去年以来的反腐倡廉“六个机制”教育中,各街(镇)党(工)委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对领导干部党员,着重学习党规党纪,剖析典型案例,解决自觉为民掌权用权的问题;对一般在职党员,着重学习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解决监督不够自觉有力的问题;对退休党员,着重宣传党中央反腐倡廉的部署和取得的成绩,解决在发扬传统,转变党风上信心不足的问题。由于对症下药,各开各的“方”,各吃各的“药”,教育与实际结合紧密,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三是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这方面在退休党员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一些退休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到地区后,感到惘然失落,无所适从;一些党员退休后思想滑坡,产生了“人到退休万事休”的想法,认为退休就是“菜篮子,生炉子,抱孙子,摸牌子,串门子,抓票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些年高体弱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党员,感到自己无法履行党员职责。对党员分别提出责任目标后,使大家感到,退休后应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发挥作用,从而调动了广大退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当好“义务十大员”。

三、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城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对策

我们实施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这仅仅是个开始,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楼寓管理网络。在街(镇)成立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工作联席会议,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管理联络办公室,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联络小组组长、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协助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动员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在楼寓(或居住片、宿舍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小组。所有社区党员都编入相应的党员联络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员代表共同商定或由小组中的全体党员推举产生,主要负责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加强社区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6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步伐的加快,社区党员结构、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县社区党组织针对当前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党员类别纷繁复杂,人员组织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积极探索对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方法,增强了新形势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对社区的在职党员进行“三卡管理”。建立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登记卡、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反馈卡,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解决了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的管理空白问题。同时,注重发挥他们接触面广,协调能力强的优势,请他们为社区建设排忧解难;对有特殊技能党员,安排他们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发挥技术专长,为居民群众义务服务;同时,对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进行登记,充分利用光荣榜、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对优秀党员的宣传力度,并定期进行表彰,将表现情况在年终时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作为党员年终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共有8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了社区志愿者队伍。

二是对困难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实行“注册管理”。把他们的详细情况造册登记,掌握其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困难原因,重点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党员联保贷款、党员志愿者与其结对帮扶等活动。**年以来开展走访慰问83人次;为下岗党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26份、小额担保贷款42万元;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就业信息300余条,帮助37名下岗职工党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三是对社区直管党员“全责管理”。对社区直属党员着力从“管得住、管得好”上下功夫,通过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各项制度,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并深入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实行定岗、定责、定目标,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使党员在城镇管理、小区建设、环境卫生、社区治安、民事纠纷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对流动党员采取“温情管理”。依托社区党员服务点,设立联络员,及时掌握流入、流出党员的情况。通过划区包片、结对联户,在外来党员与社区党员、群众之间搭建桥梁,让外来党员自觉融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社区还采取“一人一卡、一月一访、一年一评”的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各社区的流动党员们积极响应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的号召,截止5月30日,已交纳“特殊党费”3万余元。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7

积极探索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党员群体实际,采取“分类法”对党员进行动态管理,有效的发挥了党员作用,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对在职党员采取以岗评责,让其立足岗位创优,在岗位上“红”起来。每位在职党员与所在支部签订党员目标责任书,在要求共性任务的同时,根据每个党员岗位性质的不同,突出个性。在行政单位党员中广泛开展“立足岗位作奉献”、“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在窗口服务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优质服务看党员”活动,在企业单位开展“党员先锋岗”和“党员三带头”活动,即带头遵守厂纪厂规,带头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带头保护职工合法利益。针对镇(乡)实际,开展“四创”活动,即分管工作创优、驻村工作创好、上级交办的工作创先、工作的协调创新。在职党员在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每位党员结对帮扶1户以上的贫困户,进村入户做一件好事。新舟镇群乐村委会副主任王明芳同志,从自己种植梨、花椒脱贫至富的实际经历出发,从做大做好花椒产业做文章,走村窜户、发动宣传,并订购花椒栽培技术书籍,帮助当地群众栽培花椒1**多亩,全村种植花椒1****多株,带动全村人均收入增长50元以上。接着又与村民联户办起了花椒育苗基地,连续三年向社会出售优质花椒苗80多万株。她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为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向当地群众无偿提供花椒苗20余万株,并为村民提供栽、培、施、剪等配套服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二是对无职党员采取设岗创星,让其无职变有责,在责任岗上“活”起来。在无职党员中全面开展以“弘扬先进、贡献在岗”为主题的“设岗创星”活动,把“党员承诺制”贯穿始终。针对党员的年龄、文化、素质、分布状况及家庭情况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四大类10个岗位,采取党员自选岗和组织配岗相结合。党员的岗位职责、履岗情况以及考评结果通过村务(党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将党员履岗情况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内容,综合评定每个党员的年度考核等次。团溪镇五龙村大罗坝村民组周全义,与患过精神分裂症的张启兵家结成对子,成了这个家的家长,带张启兵种植烤烟年收入达2万元,粮食也够吃了,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足5**元上升到3**0元,还清了老债,修建了一幢价值5万元的砖混结构平房。截止6月底,遵义县在县域内的8**0多名无职党员已有近5**0名拥有了“岗位”,上岗党员已开展政策宣传14**0多人次,义务参加基础设施修复劳动17**0多人次,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4**多个,提供致富信息近12**条,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1793件。

三是对流动党员采取按期定责,让其“身流心不流”,在务工地“亮”起来。对分散流动到县城境外的,有固定地点的挂靠到所在地党组织,实行“一证一卡”(即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管理卡)管理,将学习活动情况在“一证一卡”上详细登记;对没有固定地点,无法挂靠党组织的每季度进行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对县内的流动党员,原则上不转组织关系,实施跟踪管理;对集中流动到县外的,设立流动党支部,由流动党支部负责区域内党员的学习管理,定期向家乡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情况。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对他们提出工作要求,使他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全县有40多名务工有成党员已返乡创业,领办企业近10个。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8

一是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划分类别。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分类原则,将全区2万余名党员分为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农村党员、流动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年老多病和特困党员六大类,对不同类别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职责要求和管理方式。

二是完善制度措施,实施有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员活动日制度,分层面统一了活动时间,现在按时参加活动以成为党员自觉行动。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和社区的“双重管理”,机关党员已全部到社区报到。对农村和街道社区中的无职党员实施“设岗定责”管理,目前已有2600多名党员上岗,在维护治安、美化环境、调解纠纷、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对流动党员实行“遥控管理”。区委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基层党委建立台账,党支部掌握去向和联系方式,指定联系人,建立双向联系制度。完善流动党员服务站功能,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对外出党员家庭走访制度。对年老多病和生活特困党员实行“亲情管理”,切实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对非公企业党员实行“收编”管理,抓好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消除“隐形”党员。

三是强化载体保证、促进作用发挥。围绕经济总量三年翻番的目标,在全区开展“树形象、比贡献、创五好”活动,历时三年。以此为统领,在机关开展“塑龙潭机关干部形象、创勤政文明机关”活动;在农村实施“党员创富工程”;在街道社区实施“党员创业工程”,通过各层面的主题实践活动,为不同类别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9

一、主要做法

1、按照产业类型科学编排党小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党建工作创新的要求,敦煌市打破传统的农村党小组设置模式,以村为单位,以产业链为依托,对农村党员按产业类型重新进行了编排,全市建立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二三产业、行政和老龄等5大类18种党小组共372个。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三条原则:一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打破村民小组的界限进行编排;二是充分发扬民主,在分类登记、党员自愿申请的基础上进行编排;三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和分布灵活编排,保证了党小组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推选产业带头人担任党小组长。为了提升党小组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带动力,敦煌市结合“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把农村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党员能人推选到党小组长岗位上,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据统计,全市新当选的372个党小组长中,有产业、有影响、群众威信高的致富能人占到了85%以上。各乡镇还举办12期培训班,对产业党小组长进行专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党小组长适应形势、做好工作、加快发展的能力。

3、建立统分结合的管理机制。通过分类管理,各乡镇党委把层级管理和垂直管理结合起来,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在平时抓好产业党小组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实践活动、党员监督管理等分散活动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全乡范围内,定期组织产业党小组围绕生产经营实际分门别类开展主题鲜明的党组织活动,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了统分结合的领导管理机制。杨家桥乡党委今年先后3次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各村的蔬菜党小组、林果党小组、二三产业党小组专题分析讨论全市蔬菜、林果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形势,重点就做大做强本乡的三大产业、发动全乡党员找差距、提建议、理思路,并分类进行产业知识培训,增强了全乡党员带领群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4、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活动就是开会的做法,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生机和吸引力。分类管理中,各乡镇党委精心策划,分片指导,各产业党小组根据本行业的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开展了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创新了活动方式,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与此同时,市委指导各乡镇党委按照总量控制、灵活安排的原则,建立了统一的《产业党小组学习制度》和《老年党小组活动制度》,对党小组全年活动的次数、时间、地点做出了统一要求,保证了活动的科学安排;根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制定了统一的《村党支部书记职责》和《产业党小组长工作职责》,明确了村党支部书记和产业党小组长围绕产业抓党建的目标和任务,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着眼抓落实,统一制定了《产业党小组活动督促检查制度》、《党小组活动考勤簿》和《党小组活动登记册》。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和规范,使基层党的制度建设符合了新形势下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创造性地落实了“”制度。

二、工作成效

1、分类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凸现了发展主题。按产业类型设置党小组后,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适应了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从事同一产业类型的党员集中进行管理,便于党小组把党员活动创造性地融入生产经营当中,炼“合金钢”,既充实了党员活动的内容,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郭家堡乡大泉村养殖业党小组建立后,积极争取资金,发动党员群众集中建设标准化圈舍45个,全村养羊达到2万多只,成为全市的规模养殖示范区。

2、分类活动,搭起了党员之间交流发展的平台,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党小组分类管理以后,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特别是同一产业的党员在一起活动,有了共同的话题,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具有一致性,在活动中可以相互交流致富经验,分析掌握市场行情,探讨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共同进步、共同致富的目的,因而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分类管理后基层党员活动的参会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了目前的90%以上,党小组活动的频率由过去月均0.8次增加到了现在的月均1.4次。转渠口乡石槽村老龄党小组在党小组长张翠英的带领下,组织全村8名多才多艺的老党员自发成立了自乐班,义务为群众演出30多场次。目前,全市老龄党小组共组建自乐班、秧歌队、登山队、晨练队、协会和义务联防队等群众性组织60多个,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老有所为,发挥了重大作用。

3、分类帮带,架起了“双培”和“双带”的桥梁,扩大了能人的辐射带动效应。分类管理后,同一产业中的党员以党小组为纽带,在党员产业带头人的带动下,通过党员“1+2”帮联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帮带培养的力度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既在致富能人中培养发展了新党员,加大了扶贫帮困的力度,同时还培养扶持了一批新的致富典型,在党员致富能人中培养了一批后备干部队伍,形成了“双培”和“双带”的良性互动机制。据统计一年来,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从致富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78名,发展新党员129名,在致富能人中确定村组后备干部412名,在群众中培养各类致富典型681户,帮助28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4、分类协作,促生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了产业化发展步伐。推行分类管理后,产业发展有规模、有特色的村,依托产业党小组发动群众积极组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群众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去年以来,各乡镇先后建起了南湖乡葡萄销售协会、杨家桥乡果蔬专业协会、孟家桥乡白灵菇生产服务中心、肃州镇辣椒协会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51个,加快了全市葡萄、蔬菜、李广杏、白灵菇等产业的发展步伐。南湖乡在去年葡萄销售中,充分发挥党员经纪人在协会中的作用,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及时掌握葡萄销售价格信息,依托产业党小组组织全乡会员抵制商贩的压级压价行为,使葡萄销售价格稳定在1.4元/公斤以上,仅此一项就给全乡农民增加收入600万元。

三、几点思考

对农村党员进行分类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经过总结分析,我们认识到,对农民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必须要注意和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必须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分类管理的核心是党小组的设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把党小组设置好,作用发挥好,基层党建工作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前,农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小组的设置也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按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及时进行改革和调整,努力寻求组织设置和生产力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党小组建立在产业链条上,就会使党组织的活动自发地与产业化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自然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从活动的内容上贴近了党员需求、贴近了生产实际、贴近了发展主题,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根据不同群体生产生活的特点来选择。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源自于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分类管理中,我们感到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适应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不同群体的现状和特点,既要突出主题,又要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才能富有特色。只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党员的行业特色、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灵活选择、科学安排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根本上解决党组织活力不强的问题。

党员分类管理范文篇10

一、党员的分类方法

根据党员的实际状况不同,将社区党员分成三类:

1、荣誉党员。这部分主要是入党时间较早、党龄较长、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的党员,他们党性较强,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一生,想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但身体条件不允许。对这一部分党员的确认程序我们采取的是:年龄超过70周岁--本人提出申请--支部党员大会通过。对待这部分党员我们改变工作方法,将党员来参加活动变为党组织上门一对一的过组织生活,对他们的要求也变为“安心休养,加强锻炼,做好自己和家属的工作”。

2、务工党员。这一部分包括在工作年龄段(或退休后又在外打工的),在外打工或外地在本地区打工人员。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忙于生计,希望在单位打工挣钱,想参加社区组织生活但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无法兼顾。对这一部分党员我们的工作方法是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全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成为单位的先进和骨干。对他们的要求是“就近参加组织生活或采取灵活方式学习,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定期汇报思想,年终参加考评”。

3、其他党员。这一部分主要是年龄较轻,身体较好的党员。他们是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在社区发挥自管党员作用的中坚力量。对这一部分党员社区党组织将他们按地域划分为2-3个支部,按月安排集中组织生活。对他们的要求是“承担组织安排的任务,做好社区群众的工作,争取成为社区工作和群众组织的组织者和骨干”。

二、党员分类管理的效果

1、社区党组织的吸引力增强了。通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各种类型的党员都得到了关心,都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他们都党组织的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关怀。古平岗社区的陈银宝、陈兰珍两位老党员,年龄分别为85岁和80岁,生活需有人照顾,因而投靠女儿,将户口由其他地区迁入本社区,却一直未将组织关系转入,到了2006年6月份两位老人看到党组织每月上门为周围荣誉党员过组织生活非常羡慕,马上到社区了解情况,社区支部向他们做了宣传,告诉他我们这设立了一个荣誉支部,专门是针对年龄在70岁以上,身体行动不便的老同志,每年只需要交纳党费,不一定要到社区参加每一次的组织生活,支部安排党员负责每月上门过组织生活。老人听后非常开心,三天之后就将组织关系转入了本社区,并称这个做法好。

2、社区党组织的活动丰富了。通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能够参加日常活动的党员都是身体较好、年纪相对较轻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社区党组织活动的参会率也从20%左右提升到90%以上,活动的方式也从拓展到参观、交流、服务等各方面。北四卫头社区党总支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选拔到社区各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使之能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在社区工作中“唱主角”、“挑大梁”;要把那些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有宣传鼓动能力的党员安排到法制教育、民事调解等岗位,使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骨干作用;把那些身体好、家庭负担轻,有治保工作经验,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党员安排到社区联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后进青年帮教小组工作中去,为稳定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社区党组织在工作上为他们撑腰,在生活上为他们排忧解难,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使之走出家门为社区建设继续发挥“余热”,做贡献。

3、社区党员的意识加强了。通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党员有了归属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党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北四卫头社区党员王秋英今年72岁,一直是社区的积极分子,几年前中风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不能来参加组织活动。进入荣誉支部后,支部定期上门看望,把社区近期的主要工作和她聊聊,送一些杂志材料给她,让她在家学习。她很是开心,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家也能学习和了解社区的情况,并通过与周围邻居聊天,将党的政策作了宣传,成为邻居中的“政策通”。草场门社区党员唐实春失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平时不能来参加支部活动,我们就经常与她电话联系,告诉她支部近期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将重要的学习材料利用双休日送上门,使她了解近期的大事。她也非常积极主动,一有时间就赶来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并积极支持社区工作。北四卫头社区务工支部党员还主动与社区联系,提供空岗信息,帮助社区6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岗位。

三、党员分类管理的思考

1、党员分类管理是适应现代社会特点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的党员在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思想状况和时间状况上差距都很大,通过针对不同党员的特点,组织生活才更有针对性,才有“人味”,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