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课程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9:51:26

党史课程理论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党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传承和弘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展现的历史经验、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之义。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指导,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大学生尚处于三观可塑期,对党史的价值判断容易受到的影响,以致一些大学生对党的科学认识存在偏差。“树立正确党史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将党史教育有机嵌入、融汇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课程,通过理论追溯和实践论证,能够使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重大问题,清醒认识的本质及危害,并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立足大历史视阈,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群众,以科学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客观、全面地考察和认识党的历史过程、现象及人物事件,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关系,自觉摒弃思想的侵蚀,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

(二)是促进大学生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理想信念是推动个人、国家乃至整个民族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断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内核,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之本、执政之魂,也是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动力之源。党的理想宗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价值追寻。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导致其对理想信念的科学认识产生偏差。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3]将党史教育同《原理》《概论》《纲要》《形势与政策》(以下简称《形策》)等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比较,能够使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信念,才推动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人身先士卒上前线、下基层,推动我们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其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为了实现理想信念的奋斗史,进而帮助大学生把稳思想之基,牢筑精神之旗;使其真正懂得理想信念对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真正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牢固坚持以党的理想信念为精神价值指引,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是民族复兴阔步向前推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德才兼备,勇于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史教育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4]。”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原理》《概论》课程,能够引导大学生加深对党的了解,增进对党的正确认识,加强对党的信任,进一步坚定党的立场。同时,将党史教育同《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紧密结合,能够引导大学生从党史革命先辈及英雄先烈的光荣事迹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思想精髓,不断涵育其崇高道德修养;也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增长知识,提升才干。此外,将党史教育同《形策》课程有机结合,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党情、国情、社情,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所要担负的重要使命任务,从而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可见,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党史教育的结合不够

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同党史教育结合较少。教师主要侧重于讲解教材理论知识要点,未能充分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教学内容也略有差异。《原理》课程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由于教材内容较为宏观抽象,教师往往更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原理,很少结合党史教育来进行授课。例如,我们党的领导为什么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历史性、规律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类似内容的讲解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概论》《基础》《形策》等课程教学内容往往也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演进、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阐述,与党史教育结合较少。例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提出这些思想观点,科学依据是什么,其背后的理论根基及思想渊源是什么,哪些党史人物、党史事件所蕴藏的内涵与教材知识相对应,往往很少提及。同样,《纲要》课程侧重于梳理、阐释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往往也仅停留在对史实的讲授,未能深入挖掘史实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哲理及精神实质。大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致一些大学生对党的正确认识不够深刻,对党史的理解不够透彻。通过学习党史,从中感悟道理、筑牢信念、塑造品德、践行使命往往也就难以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高校思政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固化。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不够灵活,未能充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发挥党史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征、情感需要及价值诉求,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感染力,导致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知识较为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缺乏深刻性,难以将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入心入脑。同时,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往往仅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有关党史教育的部分内容以文字概括、图片展示等形式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现。尽管也提炼和融入了相关党史教育内容,但呈现形式较为单一,渲染性不强,学生理解不够深刻,难以调动学生情绪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想共鸣,促进情感升华,触发学生的爱党心、报国情、强国志。此外,学生的主体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相对较为薄弱。学生听到了、看到了,但是否真正“学到了”,课堂教学缺乏交流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取得了什么收获,对哪些内容仍然感到不解,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影响了教育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的实践教学实效性亟须提高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尽管当前高校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开展了各类党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中,未能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覆盖范围仅局限于院系各班级的党员代表及学生骨干,实际上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且已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这使得一些想参加而没有机会参加的学生,其积极性逐渐减退,将其视作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长此以往,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滋生排斥心理。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走马观花现象。例如,一些大学生参观学习历史博物馆、革命根据地,看到了有关党史教育的实物、场景,也受到了触动,引发了思考。但通过实践学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应该学习哪些精神,自己应该怎么做,多数大学生往往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未能充分结合历史实物及场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传统及红色精神去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有体验、有思考,但不够深入、透彻,对所见所闻往往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具体收获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往往模糊不清,教学实效性亟顺提高。

三、强化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的教学内容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同源。高校教师要针对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同特征,注重处理好同党史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学科体系变成教材体系,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材内容同党史教育充分融合,做到以史论理、史论结合、以理润人。例如,教师在论述《原理》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原理时,就可以同党史有机结合,尤其是同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它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是由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从备受欺辱、到独立自强、再到繁荣富强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教师要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去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真正明白坚持党领导的必然性、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在进行《纲要》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原理,注重引导大学生理解党史事件、党史人物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传统。例如,的爱国主义精神、红军长征的无畏险阻精神、雷锋事迹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关内容与相对应的党史典型事件、人物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例如,在讲授有关奋斗、奉献教学内容时,就可以结合长征精神、沂蒙精神、刘胡兰精神、雷锋精神等进行讲解。将教材内容与党史串联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更有利于触发其爱国情感,促进涵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此外,在《概论》《形策》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党的方针政策及思想理论同我国从积弱贫困到繁荣富强的实践逻辑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引发大学生对过去与现实的比照与思考,从思想上认可我们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并自觉践行。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的教学方式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同向。高校思政教师在党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知识与价值、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之上,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促进大学生真正将党史教育内容实现入脑、印心。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和中介”[5]。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技术,将说教、宣讲同图片、影音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授课。例如,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党史史实内容时,可以将与之相对应的党史人物、事件通过微视频、影音资料呈现出来,既要让大学生听到、看到,还要让大学生真正学到。通过在耳濡目染中调动学生情绪情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热情;再辅之教师的讲解、引导,真正让学生从党史学习中受到感悟,实现思想共鸣。同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以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进度,设置交流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学生交流互动与发言环节,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和影音展示的党史资料来谈谈对我们党的认识,从我们党的历史实践中懂得了哪些道理,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互动,既能从学生的互动发言中及时得到反馈,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学生的理性认识,让学生从每节课中都能得到收获。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相通。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外,高校还要注重延伸工作触角,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提供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实践教学参与渠道。例如,除通过院系班级组织活动以外,高校还可以设置通过学生会、党团支部、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途径进行参与,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教育实践教学覆盖面,促进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全员覆盖。此外,“高校要将红色基因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建设规划,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大学生对革命先烈及其精神的崇敬之情[6]。”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由专门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思政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览馆、抗战英雄故居等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在实践参观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了解历史背景,认清其背后所蕴含的哲理、道理及精神内涵。在参观学习红色革命根据地时,带队教师就可以结合《原理》《概论》教材相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深刻理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正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在参观学习红色文物、英雄先烈遗物时,教师可以同《纲要》《基础》教材有关教育内容串联起来进行引导,使大学生感悟其背后所蕴藏的奋斗精神和奉献品质,帮助大学生筑牢精神之基。在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形策》教材内容,就“这次实践活动有什么收获,以后应该怎么做”为题让大学生写一份实践报告,既要让学生看到、听到、学到,还要让学生真正懂到、悟到、做到。

参考文献:

[1].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4-11.

[2]刘玲,韩美群.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21(4):25-31.

[3]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01).

[4]李蕉.重构“历史坐标系”:中共党史教育的新时代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20(1):16-23.

[5]冯霞,刘进龙.“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18-122.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中共党史;闲暇生活;获得感;思考

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基于此,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勇于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思想现状基础上果断提出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是适应新时代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量身打造的思政教育“新名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走近党史,增添正能量;增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尝试及效果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尝试。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在线网络课程建设,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课程。经过有序规划和建设,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网络学习资源。该课程着眼于党史精神的视角讲述党的历史。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十一个专题。学生至少在线学习其中的八个专题。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资源,完成各专题的任务点共计300个左右、在该课程正常运转前,已经选择小范围学生同步测试任务点的学习及网络期末考试等环节,效果不错。通过以上环节的测试说明:通过该网络课程的学习能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学习、提升,该课程每个专题都提供了学习指导微课视频。为了增强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前导学和课中答疑解惑。通过编写《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导学说明,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进行相关培训。该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展开网上讨论等多途径进行课中答疑解惑,解决大学生网络学习中的困惑。截止日前,2017级高职学生已经有效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二)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综上所述,在《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展开师生互动,课中答疑增强学生获得感,引导学生利用好闲暇时间,多渠道传达党史课重要信息,最终达到走近党史,增添学生正能量的目的。

二、《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以来,站在历史新起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共党史教育》为了适应新形势、有效应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该课程及时做调整,以建成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有成功经验,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一)建设经验。1、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在领导牵头下,党史教研室定期召开课程专题研讨会,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头脑风暴等方法集中力量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党史教研室进一步修改、完善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等内容,具体到每个字都字斟字酌。例如在课程整体设计中,教学目标进一步得到提炼,教学目标更加简练、精准。比如,以素质目标为例,该课程素质目标归纳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团队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帮助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使命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专家会诊,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短板。因为党史课教师的学历背景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政教育、哲学等相关学科,中共党史专业学历背景的教师为数不多。因此,老师们在党史知识储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基于此,学院邀请相关党史专家,及时为党史课程把脉,帮助老师们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也在加班加点,“白+黑”“五+二”努力弥补党史知识短板。3、教师协作,团队合作有力量。党史教研室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还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围绕“备专题”“备学生”“备案例”等方面进行热烈交流研讨。目前党史课程共十一个专题,每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从顶层设计到底层设计都经过个人讲解,集体研讨,最终又回到个人提升、尘埃落定等阶段。集体备课中努力做到:在尊重党史专题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更注重每一个专题的个性特点,实现共性规律和个性张扬的有机统一。教师是一个团结的队伍,应一起努力,并肩作战,迎难而上,在课程建设的日子里,一人有困难,其他老师争先恐后伸出援手,不仅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老师们的感情与日俱增。4、科研给力,打造“精准”党史课堂。党史教研室的老师们围绕党史教学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利用工作间隙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申报课题层次及课题研究水平都有极大提高,老师们从原来的不爱做课题转变成积极主动申报课题。近两年来,老师们成功立项省教育厅课题,山东省高工委思政专项课题。这些都为老师们打造“精准”党史课堂提供有力智力支持。5、典型案例,再现党的苦难辉煌。中共党史教育十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视频、音频、诗词等相关案例。如何取舍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找出最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则尤为重要。基于此,针对于每个案例的取舍,都进行认真讨论。力求把最典型的案例推送给学生,典型案例的选取可以让党史教学变得更加鲜活,有助于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由理性思考外化于行。(二)不足之处。1、信息化教学能力短板凸显。在线课堂建设中,对老师们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更高。课程建设过程中,老师们信息化能力短板越来越凸显。老师们亟需通过各种渠道去增强知识的信息化处理本领。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更进一步的在线课程建设。2、在线课程完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线课程的建设对老师们来说尚是个新事物,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又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党史课的建设过程是个动态过程,这就会造成,党史课建设中问题的出现有时滞性。这就决定了老师们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形成理性认识——再投入到实践,循环往复。所以党史在线课程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逐渐完善,需要继续丰富,加入新的专题。3、课程建设相关科研水平不高。新时代新作为,作为高校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建设。尤其在科研方面需要有一个长期付出,才会在科研层面收获长足发展。只有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二者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建设继续前行,老师们也在努力成长。通过一定努力,坚信不久的将来课程建设会有新突破。相信这也会将课程建设推向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路径

教育大计关系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设好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能够提升思政课育人目标。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理论依据

思政课发挥着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科学价值观的功能,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显性课程。为了创新思政课的建设体系实现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目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示。“四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统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引导青年学生系统了解“四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蕴含着无尽的精神财富和榜样力量。以宏观的历史视野认识“四史”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筚路蓝缕到惊天动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的优势,理解新中国发展到今天的来之不易,坚定“四个自信”。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义

教育大计关系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高职院校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教育的办学立足点就是职业化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培育大国工匠的任务。思政课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关于理想信念铸魂育人的使命,发挥着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功能,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的主要课程体系。推动落实“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四史”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努力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

(一)鉴往知来,学史可以明理

历史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没有辜负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更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新途径,丰富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增进学生对“四史”发展过程的深入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二)学史可以增信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助于青年学生搞清楚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明白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趋势,系统地了解党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明白我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四个自信”。引导青年学生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精神营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争做有为青年。

(三)德为才帅,学史可以崇德

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恰当用历史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质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使思政课程的理论有了源头活水,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能够实现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教学目标。提炼出“四史”中为国家发展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身上的美德和精神,从历史故事中提炼美德教育素材,重点突出先进人物的美德与精神,倡导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3]。

(四)学史力行,促进知行合一

一百多年的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奋斗史,先辈英豪们以敢于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党史中蕴含着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和英勇的奋斗精神,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有利于培育激发青年学生奋进有为、矢志不渝的报国斗志。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能够实现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

(一)教师推动“四史”教育融入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高职思政课建设的保障就是教师队伍。首先,配备足够数量的思政教师是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保障。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与教育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高职院校加大对思政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招聘引进、校内专岗、返聘高职称退休教师、校领导干部下沉教学一线出任兼职思政课教师等多措并举的方式,实现在数量上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其次,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也是思政课建设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借助国家构建的思政学习平台如“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高校思政教师研修基地等,通过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鼓励倡导思政课教师提升学历、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职称评价机制,构建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维新颖、视野开阔、师德师风严明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策略

思政课程发挥着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科学价值观的功能,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显性课程,促进“四史”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探索融入的相关内容和融入的方式问题。1.“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内容构建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需要积极构建能够融合的相关内容。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高职的学制体系限制,思政课程体系由三门课程构成,分别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在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中天然的没有近代史课程的优势,需要在这三门课程中探寻可以融合的相关内容。第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述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爱国主义部分内容时,深挖“四史”特别是党史中涉及相关内容的故事,使理论学习与鲜活生动的党史人物故事结合起来,理论有了源头活水的支撑不再枯燥,提升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以情说理的过程中播种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第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结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展开,脱离“四史”背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就无从开展。第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时事性强,看似与“四史”的发展脉络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更加体现历史视野审视和时代大潮推动,当下的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迁为历史。“四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学生构建大历史视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国际和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形势,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展的大势,坚定“四个自信”。2.用好“互联网+”翻转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避免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相对枯燥,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要用好思政课堂这一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与时俱进采取“互联网+”翻转课堂,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采取“学理论·唱红歌”的方式将“四史”教育融入课堂。该课程一至四章,系统讲述“毛泽东思想”部分的内容。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选取革命、建设年代与教材理论相关的红歌,课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互联网查阅红歌诞生的历史背景,录制小组唱诵的红歌,以实践作业的方式提交。课上教师讲授相关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加入课堂中。运用“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又使思政课理论讲授的内容有了坚实的事实根据,有理有据,“运用历史中鲜活的故事,讲清楚历史逻辑和历史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5],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途径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教育方法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教育、大学生群体深入学党史的方法途径,巩固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应有作为与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文基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进一步巩固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方法,旨在促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体系化。

一、引导大学生认识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背景

全党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着重指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全党需要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为砥砺奋进新时代凝心聚力,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开创发展新局面。百年风雨兼程,后生继往开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巩固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有利于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将知党、信党、爱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团结、服务、奋进的实际行动,为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引导大学生明确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教育的初心使命[3]。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使大学生深切地了解党的初心使命,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引导大学生学好党在民族危难关头和党的命运重大转折点的正确抉择及其相关知识,从而使大学生深切理解并坚定认同党的初心使命。大学生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是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光辉成就,特别是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奇迹,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大学生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是确保党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接续传承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之所以能成为拥有95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勇于自我革命。引导大学生了解关于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内容,尤其是引导大学生学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历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党性修养,确保党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接续传承,确保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三、巩固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方法与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推进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就必须使工作组织化、体系化,而不能被动地推一推、动一动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痛不医。一是要健全组织体制,巩固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4]。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把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作为不断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组织党史集中学习研讨会、专题辅导会等,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的效果。二是要强化思想指引,在学习中树立正确党史观。要认真学习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确保实际成效,以服务学生为落脚点。要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好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基础上的“办实事、开新局”。四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根据高校环境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比如,依托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各个院系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实现党史学习与四史学习的统筹推进。要注重推陈出新,广泛运用融媒体技术推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增强党史学习素材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活起来”。

(二)用好课堂渠道,筑牢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5],要用好思政课这个铸魂育人主渠道,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一是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挖掘并用好思政课的党史元素,尤其是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使学生真切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使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二是完善大学课程体系。在讲好专业史、学科史的同时,注重挖掘其党史元素,重点用好在党的带领下实现学科重大发展的历史事实,用好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艾兴、赵明义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在专业史、学科史的讲解中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历程贯穿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三是讲好形势政策课。深入讲好当今时代的重点热点问题和高校师生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使大学生从观照现实中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感受到党的伟大奋斗历程,感受到党的“精神谱系”催人奋进的力量。比如,社会热议的“共同富裕”话题,要引导学生去伪存真,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以及攻坚克难取得成就的生动实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坚定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同时,要坚持学研结合,通过立项、课题研究来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科研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科研奖项评选、“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理论学习类社团立项活动等渠道和平台,营造良好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三)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党员作用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是党支部的基本任务[6]。党的历史是党的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党史是党支部的重要职责和全体党员的光荣义务。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发挥其模范引领作用对于党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组织生活实现党史学习常态化。在支部建设中,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个人学习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在定期专题学习中,通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专题读书会、组织生活会、定期理论学习研讨等方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通过“互联网+”学习方式、翻转课堂、互动讨论、讲述故事等形式提升党史学习效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党史学习广覆盖。加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四史”故事作为主线之一,组织学生党员宣讲团,通过经验分享会、恳谈会等形式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三是用好党课这一党史学习的重要渠道。贯彻学党史悟思想的基本要求,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等进行专题讲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百年征程成果丰硕,其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于始终坚持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在于拥有坚强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善于进行自我革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要注重把爱党敬党感恩党的情感教育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用好身边的事例,讲好身边的故事。例如,在入学教育、学费收缴等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不仅为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政策保障,还为高校和每名大学生投入了巨大的物质资源,实现了国家为每名大学生投入的资金支持超过了学生所缴纳学费的两倍以上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中国大学生的平均学费负担才能保持在当下这一比较低的水平,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四)创新活动载体,打造主题品牌

要将巩固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一是强化思想引领类活动。做好党史宣讲活动,结合五四青年节等重点节庆日,系统化开展党史宣讲活动,将党史学习通过既有学习体系融入青年团员教育日常,积极响应团中央“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通知相关要求,以主题讲座为主,穿插访谈、分享交流、学术沙龙等形式,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广大学子“爱党爱国荣校”热情。二是丰富文化艺术类活动。把党史知识、党史故事、党史情怀贯穿到校、院两级美育工作,融入学生文化活动,成为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一方面,积极开展“青春使命”“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合唱比赛、优秀剧目展演、艺术讲坛、摄影绘画比赛、文化艺术类社团立项活动中充分融入党史元素,发挥“活动思政”作用,鼓励师生创作导向正确、质量过硬、形式鲜活的党史题材作品。三是拓展实践锻炼类活动。把党史宣讲、党史研学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主题,充分发挥党性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在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学习、感悟、宣传党史,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厚重力量。要鼓励大学生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挑战杯”竞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社会实践调研比赛等做好衔接,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青年学子重要推进议题。四是注重学习成效转化。要强化宗旨意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党史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的热情,并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练得过硬本领。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增加党史事件纪念馆、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比重;广泛发动学生党员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项目,鼓励党员用心用情用力为身边青年解决专业学习、生涯规划、实习就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激励保障措施

引导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深入学习党史。党史学习既是教师丰富知识、革新思想、丰满真理、爱党敬党的重要路径,也是高校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内在要求。要在抓好自身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特色,突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强化课程思政实效作为落脚点,不断增强育人实效,持续提升工作能力与水平,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要强化引导与评价,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要生动阐述大学生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感知的道理与事例,把党史学习贯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日常教育中。二要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提供支持。在学习氛围、活动报批、立项支持、管理监督等方面,按照数量质量并管并举的思路,切实做好全方位支持。三要把党史学习纳入学生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学习积分管理模式,把大学生党史学习与入团、入党、推优结合起来,与评先树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史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3]朱之文.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教育的初心使命[N].人民政协报,2021-04-28(010).

[4]云南省人民政府网.中办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EB/OL].(2021-03-22)[2022-03-05].

[5]沈晓海,何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3).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5

一、认真把握党史学习教育总体要求

(一)党史学习教育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对于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建设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党史学习教育指导思想

在全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学习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三)党史学习教育基本要求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学史明理,树牢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坚持学史增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坚持学史崇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学史力行,大力讴歌党的主旋律、弘扬党的优秀品质,做好党的传统教育活动,普及党的基础知识,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认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四)党史学习教育目标任务

是一个有着革命故事地方,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有着地方党史学习教育资源。要结合地方党史,通过扎实开展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要以史为镜,知党爱党,知行合一。要教育好全镇广大党员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彰显担当。要以大历史观深刻认识的时代坐标、从新格局中准确找到的发展方位。要以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着力在“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作示范,在全镇高质量发展上勇争先,进而推动全镇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有特色、站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二、突出抓好党史学习教育重点

(一)深刻学习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战胜各种考验,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付出的伟大牺牲、展现的巨大勇气,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断增强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深刻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刻认识我们是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地方,更应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感,以“赶考”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答卷。

(三)深刻学习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深刻认识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老区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镇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四)深刻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全面准确把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真谛真义,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五)深刻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要通过学习,始终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精神永不过时,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等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自觉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更大业绩。

(六)深刻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

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要通过学习,坚持从历史中获得启迪,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坚持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坚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严格明确党史学习教育方法步骤

(一)时间安排

按照党中央部署安排,党史学习教育贯穿2021年全年,突出学习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学习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动员大会开始至“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全面学习党史为重点,深入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第二阶段,从庆祝大会到总结大会,重点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党的历史和系统把握,明确继承传统、立足当前、开创未来的实践要求。全镇党史学习教育启动时召开动员大会,结束时召开总结大会。

(二)内容安排

1、开展专题学习研讨

(1)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2)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

(3)召开专题研讨会辅导报告会。

(4)认真研读理论书籍。及时征订购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资料和《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参考资料,供党员干部学习。

(5)深化主题党日。各村(居)各单位各部门基层组织要采取“”和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各个党支部结合实际工作和支部特色,年内需至少安排4次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使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基层党组织全年组织生活始终,进一步提高站位、锤炼党性、深化教育。

(6)举办专题党课。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除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一场全镇党员干部参加的大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外,各级党组织书记需安排至少1堂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专题党课,认清历史事实,厘清历史脉络,把握时代脉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7)开设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精心设计课程,统筹安排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各个党支部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或现场参观,重温入党誓词。

(8)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征文比赛,党员撰写党史学习心得,并进行评选。引导党员交流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发表学习见解,抒发爱党爱国之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各党支部也可定期举办“党史”阅读沙龙、诗词歌会等,为增进党员交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创建平台。

(9)举办“学习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学习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以部门为单位组队参赛。以“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

(10)实施以考促学。为考察党员对“党史”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效,进行一次考学活动。通过组织专题测试,发动党员积极参加“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定期推送的相关答题活动,以考促学,以学促干。

2、组织专题培训

(11)组织参加上级安排的学习培训。根据统一安排,组织参加上级集中学习会和专题培训班。

(12)组织集中学习培训。通过观看红色电影、集中学习、线上专题学习等方式,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确保党员全覆盖。

(13)抓好线上学习培训。各部门督促所属人员按要求结合“学习强国”和各种专题学习。

3、抓好实践活动

组织党史宣讲。上半年,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入农村村落巡回宣讲;下半年,由镇党员领导干部重点结合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到所在负责指导的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史宣讲,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同时,并结合全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好一批群众所盼、所想的难事、好事。推动本地本村、本单位部门、本身岗位工作落实落,细抓实抓好,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基层党组织。

4、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在12月份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党性分析,交流学习体会。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一起学习讨论、交流心得、接受思想教育。

四、切实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组织领导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组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

健全组织机构。全镇党史学习教育在镇党委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负责,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每个党支部都要结合实际,对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具体安排,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亲自谋划和审定学习教育方案、亲自部署和参加学习教育活动、亲自总结和提炼学习教育成果,层层传导压力,从严从实抓好学习。

(二)注重宣传引导。要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LED荧屏、依托互联网微信、村村通广播、开辟党史学习宣传栏等,大力营造学党史、知党史、明党史的良好氛围。要结合工作实际,挖掘身边的革命历史、建国奋斗事迹、改革不凡经历,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的创帮带作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激发红色能量。要广泛宣传涌现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每个党员和每个支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学得全面、学得深入、学得辩证、学得实在。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建党百年;党史学习;版画创作教学;教学策略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亦是开启教育现代化征程,谱写新时代教育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战略机遇期。对中国高校美术学科版画专业而言,版画创作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检验版画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在这项教学中包含了主题引入和技术过程实施两个层面,主题引入是指母题方向和创作观念的确立,技术过程实施则是指版画技法学习和渐进有序的技术活用。高校创新性教改中关于版画创作教学策略的研发,其实质是建立在艺术创作选题方向和方法论上的创作教学活动。在建党百年之际,教师可将思政教育与创作教学有机结合,将党史学习纳入版画创作课堂教学,以创新美术教学形式。

建党百年主题版画创作教学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版画创作教学的发展多从本体语言上寻求突破口,积极探索版画概念拓展的可能性,有意无意地放弃或回避了自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的革命文艺主题,改变了版画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固有文化形态。文艺主题传承的断层使版画丧失了原有的宣传教育作用和教化功能,乃至于出现了当代中国版画艺术“形式繁荣”“内容空泛”“精神缺失”的尴尬现状。追根溯源,产生这一现象的本因在于学术界对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全面接受和艺术教育思维与方法的全盘西化。但是,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国家对文艺发展的要求——文艺创作要表现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新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版画创作教学应秉持“双管齐下”的教学理念和开阔的视野。所谓“双管”,既包含版画技艺的有效传授,又能对学生的创作思想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在积极向上的精神作用下主动学习,这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环境和文化建设语境下,对高校版画学科发展的重新定位与思考。高校可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开展主题版画创作教学,突破当前教学的困顿与瓶颈。通过党史学习开展版画创作教学的意义在于:(1)传播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文化。这既是版画创作教学的研究内容,也是版画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学生可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2)打破当前常规的以本体语言探索为目的教学模式,用党史主题带动创作,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3)重新熟悉中国近代史,通过党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促使学生熟读中国现代版画史,丰富其大脑图谱库存,增强对经典主题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理解。(5)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活化版画技艺、增强造型能力,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气质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6)逐渐形成基础扎实、方法合理的主题性创作教学体系。

建党百年主题版画创作教学的开展策略

1.全面宣介党史学习与创作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中国高校艺术类学生应深入领悟的教诲,把学习党史融入美术专业学习,这是作为美术事业接班人应有的责任和信仰。高校学生在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化作内心时想的同时,要用迸发的艺术创造力和饱满的创作激情为新时代谱曲与造像。在美术创作教学领域,各个时期都涌现了一批名师和名作,这些先辈无不将社会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时代精神为己任,用自己的画笔书写了一件件振奋人心的伟大力作。同时,他们在培育新人的教学实践中,用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识不断摸索新观念、新方法,用崇高的人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影响着后人。例如名作《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将新中国的理想与中西教学方式相融合,培养出李化吉、袁运生等一大批举足轻重的教育家。再如一生为人民创作的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刘文西,他带领学生采风于陕北各乡镇,用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勤奋刻苦的研学态度,为西北美术教育事业树立典范。新时代要求高校在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培育出一批真正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愿意为时代而创作的优秀艺术人才,这需要依靠党史教育把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作为营养,去滋润青年学子,对此,可以主题创作的教学特色来增强学科的影响力,使年轻一代能创作出更多具有“奋进中国梦”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2.追溯教学谱系,填补教育传承缺失中国主题版画创作的教学谱系有一条鲜明的演进脉络,其指导的核心思想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现今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对当前高校版画教学与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版画创作教学的来历实际是从20世纪30年代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所开始的,教学的视野和主题紧紧贴合着当时中国社会各界的爱国运动,它是站在社会立场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促成版画作为“武器”的功用。此时的版画创作教学从爱国立场出发,用极具视觉张力的黑白木刻图式和可复数的版画功能,抒发和传递人民对革命与斗争的呐喊。(2)延安时期的鲁艺木刻工作团继承了新兴木刻版画创作教学的“革命”旗帜,继续用思想和信仰来发挥版画的宣传作用。1942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下,版画创作教学的重心逐渐开始转向大众化、民族化题材,延安的爱国青年在那个特殊时代创造了具有中国气魄和民族气质的版画新面貌。(3)新中国成立后,各大美术学院分别开设了版画专业课程,版画创作教学在主题上依然秉持“为大众而艺术”的创作思想,风格上既保持本土民族化特色,又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随后的近30年时间里,反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工农生产生活题材成为版画作品的主旋律。(4)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引入,一直以宣扬政治主旋律的版画创作教育戛然而止。与此同时,教学朝着版画本体语言建设与版画概念拓展摸索的领域极速转向,从而形成了与红色主旋律创作教学的断层,而高校主题创作教学体系的崩塌、教学方法的丢失等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知识结构较为片面。3.确立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版画创作教学目标开展建党百年主题版画创作教学的目的有:(1)版画主题创作实为主旋律题材的创作,通过学习党史和主题性版画的创作方法,让学生掌握从素材转换成创作的过程,使其能准确把握时代气质与画面的整体特征。(2)以绘制多幅同一主题草图的手段为前期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使其在图式结构转换中学会多种创作手法的空间思维。(3)创作以黑白木刻为主,通过解析黑白木刻的图式特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构图布局、点线面构成、黑白灰安排及人物造型等知识。(4)最终创作出具有建党主题的优秀版画作品。4.建党百年主题版画创作教学的实施步骤(1)研读党史,以党史为创作主题。要求学生从研读党史资料开始,同时邀请党史专家进行多场专题讲座辅导。关于党史的研究,可先聚焦地区党史,着重学习地区党史的历史特点及贡献。在开展主题版画创作时,画家应对时代气息、人物特征、相关环境以及重要事件等一系列内容都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这样,创作时才能对画面的元素与细节有准确的把握和肯定的描绘,因此读通史料是创作的前提。(2)深化选题,以重点人物和事件为创作母题。通过前期党史研读,学生已对党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此时在教学上可灵活推进创作母题的确立。首先,教师可设定多项创作命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在主题范围内自主设定命题。其次,每个学生有了初步选题后,应通过分组讨论、选题故事讲述的形式深化自己对党史命题的理解。这个阶段多以启发、互动为主,用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和学习积极性。(3)构思选题,用素描方式绘制创作草图。草图绘制是创作的重要过程,要求学生能用严谨的素描造型进行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对选题的画面构成进行辅导,不但要强调作品直观醒目的视觉效果,还要鼓励学生在保持画面时代气质特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这项教学还坚持量质并举,教师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反复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学建设中,高校要不断夯实教学基础,深耕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用打造精品课程的方式来推进版画学科的良性发展,提升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建党一百周年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在新时代的号召下,中国高校已逐渐意识到打造主题性艺术创作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不久的将来,艺术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各专业优秀人才集结,他们将运用各自的学识和团队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添光增彩。

结语

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版画创作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以党史知识为基础的普及铺陈,而是要在党史学习中让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和党的伟大成就有所感悟。同时,主题版画创作教学也不会只停留于过往,即对历史题材创作的简单延续上,它将通过激发年轻个体的爱国主义情感来带动他们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使其形成一种创作自觉,让个体审美向集体审美跨越,这才是顺应时代需求的高校版画创作教学。版画创作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不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样也肩负着国家文艺繁荣发展的责任。对中国高校而言,只有加快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打造多类型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5.

[2]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3.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7

全市各级党史部门和广大党史工作者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决策安排,过去的一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史正本编纂、资料征编、宣传教育、革命遗址遗迹普查、红色旅游指导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率先启动了乡镇党史大事记编撰试点工作,河西五市成立了第一个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全国、全省党史工作会议上,市党史系统共有4项成果获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临时关心和指导,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史部门和广大党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伏晓春副巡视员亲临指导会议,对我市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如何开展好今后特别是今年的党史工作进行指导,提出了新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借此机会,代表市委向伏晓春副巡视员一行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受到惩处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多年来为全市党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广大党史工作者致以诚挚地问候!

王国华同志传达了全省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刚才。安永香同志回顾总结了去年全市党史工作,安排安排了今年工作任务,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再强调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认识。

关系党的生命,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邓小平、和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在不同时期对党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10号文件的下发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党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党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决策布置上来,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努力开创全市党史工作新局面。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肯定要求。党的历史,做好党史工作。既是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时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并坚持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不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效果,无一不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史工作,对于推进理论学习、发挥好理论的指导作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肯定要求。欲知大道,做好党史工作。必先为史。党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和智慧,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同志强调: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弘扬党的优良保守,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素质和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必需把党史工作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党史工作更好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肯定要求。有着厚重的党史资源,做好党史工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血战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牺牲人数和战斗遗址最多的地方,形成的红西路军精神彪炳千秋,代代相传。艾黎、何克两位国际主义战士把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在这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王震、许光达等开国将军率领人民军队解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明了丰富的党史资源和文明成果。紧紧围绕市委总体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迫切要求我充分发挥的党史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历史上关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维护环境、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胜利经验,继承和发扬党在优良保守,借鉴发达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使党史工作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这个大局。

二、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突出重点。

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市各级党委和党史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进一步掌握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确保“党史姓党”党史工作的根本要求。广大党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一要始终确保党史工作的正确方向。党史研究中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坚持高度一致。要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进行党的历史研究和党的历史经验总结。要牢牢掌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坚决同一切偏离党史主题和主线、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坚决防止和克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两个《决议》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结论,以史实为依据,书写好我党和人民的光荣历史,宣传好我党的光辉形象,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史学阵地。要正确处置政治与学术、研究与宣传的关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辩证地认识历史上我党曾经遭到挫折和失误。要自觉把党史姓党的原则贯穿到党史的资料征集、研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把党史工作放在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中去审视和谋划,始终坚持党史工作为科学发展大局服务的正确方向。

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是党史工作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二要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教育和宣传。开展党史学习宣传。也是党史工作需要下功夫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绝大多数在职的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许多人对我党革命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以及曲折历程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组织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激进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各级党委要把一些重大党史课题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他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市委党史研究室要会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依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制定全市党政机关统一的党史学习规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史学习活动;各级党校要把党史的学习作为主修课程之一,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党史教育和培训。要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不断研究探索党史研究效果向宣传教育转化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做到宣传内容更加广泛、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宣传效果更加明显。宣传、文化出版、广播电视和报社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配合开展党史宣传活动,逐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办好党史宣传网页,进一步扩大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今年是建党90周年,要及早筹划,认真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绩,突出展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讴歌党的丰功伟绩。

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三要全面加强党史研究工作。党史研究是一门科学。努力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既要重视党史资料的征集,又要重视革命遗址维护;既要重视基础性研究,也要重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要加大资料征集力度,继续挖掘抢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广泛征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资料,加大对与相关的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资料征集力度,重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努力改善党史资料的保管、利用和展示条件。要做好革命遗址普查和维护利用工作,强化纪念场馆建设。党史部门要积极参与县区纪念场馆的建设,选址、立项、陈展大纲审查、布展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大力提高党史“资政”水平。党史工作者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做现实的文章,把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平安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目标,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项重点,大力推进十大工程,不时拓宽三条路子,紧跟全省跨越步伐,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布置和奋斗目标,选择突破口,确定资政专题,争取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创新、有说服力的研究效果,为各级党委决策提供借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服务。同时,要制定好党史工作的十二五”规划,积极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各县区大事记编撰出版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领导,靠实责任。

听取党史部门的工作汇报。要结合中心工作,一是要切实担负起抓好党史工作的责任。市、县区党委常委会每年要研究党史工作。经常给党史部门出题目、交任务。要努力发明条件,让党史工作者了解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注重听取他对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党史“资政”有机会、育人”有渠道。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过问党史工作,分管领导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有党史部门负责人参与,各地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中要增加党史部门为成员单位。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协调从事党史工作的各方面力量,真正形成共同征编党史资料、共同研究党史专题、共同学习宣传党史的工作合力。

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前提下把“资政”这个重点突出进去,二是要充分发挥党史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党史部门要全面履行党史研究和业务主管两大基本职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找准党史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争取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资政借鉴。要在党史研究咨询、学习宣传教育、纪念活动、遗址维护和场馆建设、红色旅游、资料征编、题材作品编审出版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县区党史部门的工作检查和业务指导,做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党史工作的研究层次和水平。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在高校的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故此,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通过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将党史教育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改变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同时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

在现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政治素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极为重要,但是,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现况较差,首先,在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教学内容单一化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内容是理论性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单一的教学内容时产生枯燥的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学方式僵化也是其中重要问题,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教师长时间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于思政这种大篇幅理论性较强且枯燥的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更多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适合现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要采取创新和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思想形成较大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很大的不同,根据一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的调查,其中有四成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从中反映出现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二、党史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教育极为重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可以让学生能够熟知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成和升华,会对大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带来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党史教育可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生的行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现行所处的状况,并能够认识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

三、党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一)改变教学方式。党史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其理论性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多,枯燥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故此,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或者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参加红色革命区的实践活动,在参观红色革命区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革命先辈的故事,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党史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进行党史教育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讨论和调研主题,通过这种小组合作调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党史教育的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建立相关党史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网页,每周定期相关的党史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于推动学生对党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拓展教育的载体。高校要拓展党史教育的载体,改变以往单一只是课堂上教育,更多是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团体和活动中。因此,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可以增加一些与党史内容相关的社团和兴趣社,通过这些社团和兴趣社,可以将对党史有兴趣的学生集合起来,在这个社团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关的内容,并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党史内容的活动,从而扩大党史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为党史教育提供相应的环境载体,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中无法建立相应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长期下去,学生对党史教育逐渐淡化,此外,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将党史教育的内容分为不同的主题,通过这种主题研究的方式可以有利于及时反映中共党史学科的最新创新成果和研究方式,减少以往教学中按照时间线教学的弊端,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要着力建设和创造党史教育的环境载体,不断丰富和扩大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的设计可以为学校的党史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三)创新教育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其教育理念也是其中的关键。在进行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受其影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此,在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中,教师要创新其教育理念,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等进行培养,进而达到党史教育的目的。(四)丰富教育内容。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也是提高党史教育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以往教师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按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死板硬套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的党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收集网上相关的党史内容,将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截取下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进行党史的教学中,教师要紧跟现下的时事新闻,将党史内容与时事新闻相结合,通过时事新闻向学生进行党史教学,这样可以为学生传递最前沿的知识和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探究更加感兴趣,并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进而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据此,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执着于单一的理论知识,与现今社会发展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

总之,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提高学生对党史教育的重视至关重要,故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借助互联网的方式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学理念,使得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素质相融合,提高党史教育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玮.浅析党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才智,2016(23).

[2]尚光威.党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探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9(1):105-106.

[3]林雪梅,韩雄哲.浅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联——以延边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33-34.

[4]孔祥星.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5(2):88-89.

[5]贾立勤,李雯.浅析中共党史教育对医科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J].学理论,2017(11):232-233.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9

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基于专题教学鲜明的问题意识、模块化内容、针对性方法等特点优势,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立德树人、正本清源、筑牢信念、鲜明旗帜的目标导向,围绕专题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学生民族意识、团结意识、担当意识,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这一历史重任。

1.1立德树人,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是需要教化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人格,即立德树人。但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传授性、后天习得性[2]的特点,因而个体需在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认知,通过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持久稳定的道德行为。专题教学作为思政课授课的创新方式,自身就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属性和目标。就其属性而言,思政课本质在于“育”,这种“育”主要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即通过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增强育人实效,使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等。思政课专题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这一属性不容置喙。就其目标而言,思政课专题教学重在答疑释惑,因此要做好价值引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人民具有众志成城、意志团结的特点,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讲清、讲明、讲好,回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要目标。专题教学应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置在问题上,教师集体备课时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予以分类分析,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链式教学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答疑释惑,引发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责任担当意识。通过专题教学凝练问题,回答难题,解疑释惑,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即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规范(立德),让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人)。

1.2正本清源,讲实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

我国每一段革命、改革与建设历史都是生动鲜活的思政课教材。2021年4月20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四史”教育设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要求高校思政课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把党史讲真、讲透、讲实。特别是运用专题教学优势,把百年党史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转化为学生受用的素质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是由5门课程构成的统一体,课程教学在不同学期,其教学内容又交叉汇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专题教学在集体备课时必须充分聚焦各门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以“融合—分散—再融合”的逻辑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重新组合为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一专题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出发点,分析各个时期党的领导下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等,凸显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使课程教学具有说服力。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教学则侧重于从时间维度讲清历史,使学生厘清党史脉络,明确党在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及确立路线的历史原因,客观看待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专题教学就是要讲实百年党史中的具体人物,使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讲清百年党史中的具体事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讲好百年党史中的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其民族认同感。在思想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而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把百年党史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教材,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1.3筑牢信念,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政课专题教学是固本培元的工程,培养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新人,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阐释现实问题。(1)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学理性和思想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鲜明特点,专题教学在专题设计和讲授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建设观点、思想理论,确保思政课授课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用理论凝聚人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说服教育对象。(2)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教学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按教材章节系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以理服人仍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核心宗旨,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越辩越明。专题教学要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明晰理论背后的逻辑,用正确道理构建真理与现实的沟通桥梁,并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在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生命力的同时,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4鲜明旗帜,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要与时俱进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中华大地从不缺鲜活的、生动的好故事,关键在于如何阐释。思政课是党与国家意志体现和表达的载体,开展专题教学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作用,培养一代又一代坚持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之才。因此,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属于自己的道路需要发挥思政课的“喉舌”作用,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就课程建设微观层面而言,专题教学应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发展事业,制定专题设计指南。同时,专题教学也应把握国际形势,看清、辨清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彰显我国影响力,并加强专题策划,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善设、准设、精设专题,主动设置体现党治国理政方略、中国主流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的专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思政课专题教学向学生讲好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阐释中国道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专题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和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聚力作用。

2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然现状与问题

自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通知下发后,专题教学逐渐成为思政课改革建设的创新路径,当前专题教学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然现状,在专题设计、讲授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正视问题方能加强改进,这不仅关乎高校课程体系和思政教育工作建设,更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1思政课专题设计缺乏科学性

思政课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课程,开展专题化教学必须使专题教学内容因时而动、因势而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要遵循,也对如何“专题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指出,高校开展专题教学要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思政课专题教学虽有序推进,但教学内容设计却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1)专题设置繁杂重复。专题教学采用“教育者专长”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期发挥教师特长,达到深耕细作的教学效果。但部分教师往往从自己研究方向出发,在专题设计时只涉及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问题,甚至设计专题的脱离实际。(2)专题设计问题意识不强。专题教学应紧跟时展,紧贴学生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与难题。在当前的专题教学中,部分专题设计较为陈旧俗套,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专题。当前“00后”大学生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知识面广,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专题设计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涉及内容的来源和原因,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思政课是兼具学理性和思想性的课程体系,必须增强教师专题设置的能力与水平,强化理论阐释力和解释力。

2.2专题化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4]。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当前思政课专题教学虽从形式上确定了“专题化”,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学术话语生涩难懂,专题教学应具备问题意识,从社会实际出发寻找可以解释现实问题的逻辑依据和有力事实,但专题教学未能创新话语传播方式,教师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平易朴实、生动形象话语的能力不足。这便不能最大限度地聚焦问题,因此可通过问题链式教学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予以理论阐释。此外,专题教学未紧跟网络发展速度,虽积极利用了“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客户端),但其融合度不高,思政课互联网传播效能未能得到及时发挥。个别教师对互联网传播规律及媒体运行规律认识不足,思想引导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便导致思政课专题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阻碍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应积极探索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创新路径,发挥专题教学在聚焦问题和凝练问题方面的效能。

2.3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尚待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与育人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这支育人队伍,其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政课教学改革自然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实施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意味着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和转型,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出现了一些“过敏”反应,特别是在教学对象出现变化后,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学对象主要是“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不仅是网络上活跃的用户,更是网络“驾驭者”,集中表现为“网生代”是“不被传播”的一代,他们会主动利用网络寻找自身所需信息,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获取,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学有了更多的期待。然而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按图索骥”式方法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需求,甚至教师还未授课学生就已经了解了课程内容,出现了对思政课无感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思政课的“三进”工作滞顿,“进教材”“进课堂”较容易,“进头脑”较困难。思政课教师是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人,这种思想引领既是对思政课教师主体地位的认同,更是对教师思想引领作用发挥的激励。专题教学只有发挥教师“教”的主动性、“引”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交互性,才能打造出学生喜闻乐见、充满兴趣的思政课,发挥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功能。

3提升高校专题教学实效的现实路径

专题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建设的应有之意。针对专题教学实然现状,应积极探索提升专题教学实效的现实路径,使处于“应然”与“实然”状态中的专题教学尽快解决实然问题,实现应然目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发挥作用。

3.1强化理论阐释,推进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素质内容转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特点是与时俱进,关键是如何将科学化、系统化的思想理论内化于学生头脑,外化于学生行动。这一关键就是要让思政课发挥作用,发挥其理论说服力。(1)要从学理层面把专题内容讲清、讲深、讲透,不仅要理论知识面面俱到,更要注重内容扎实,切忌泛泛而谈。专题教学应充分发挥凝练问题、聚焦理论的优势特点,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予以理论阐释。当前对思政课专题教学无感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未能对学生抛出的问题给予有效回应,阐释力度不足,因而不能使学生形成理论认同。(2)要从话语方式层面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专题教学虽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但专题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生动鲜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使用充满“烟火气”的话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将深刻的思想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话语,推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和素质内容转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继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集高度、深度、温度、挑战度四位一体的“金课”。

3.2立足现实问题,提升思政课专题设置能力

专题设置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优势,同时也是课程设计的重难点。当前思政课专题设计存在量大不精、内容交杂等普遍问题,教师专题设置能力有待加强。提升专题设置能力必须立足现实问题,也就是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创新理论、热点问题、教育对象特点等诸多影响因素设计专题内容。(1)根据现实问题善设专题。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设置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专题内容,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使学生充分理解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民族力量、团结力量。(2)根据教育对象准设专题。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专题内容,着眼学生思想困惑,契合学生现实诉求,提升学生价值认同感,凸显专题设计的以人为本。(3)根据教学大纲精设专题。专题设计不在于体量而在于质量,专题教学要以教学大纲为本,在统筹现实问题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选取精准化、科学化的专题内容,不仅能阐释教材规定内容,而且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3回应学生需求,加强专题教学价值引领

思政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思政课教学对象也是具体的人,主要为“00后”大学生。WEB2.0时代(第二代互联网)下的“0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自我意识、心理状况等产生了变化,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化价值追求,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这就对专题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专题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现实诉求,做到句句有回应且回答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作为青年大学生主体,“00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范围更广,效率更高,其思想意识也更易受影响。流行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00后”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思政课专题教学必须对每个专题的内容仔细审量,把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方法变为“00后”大学生答疑解惑的具体方法,用“00后”大学生听得懂并愿意听的方式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的形式和方法发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想规律,回应学生现实困惑,才能满足“00后”大学生情感需要、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引导其抵制诸多错误思潮的渗透,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意识”及“四个自信”,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正是专题教学的优势所在。

3.4利用网络优势,创新专题教学方式方法

现代科技推动了互联网迅速发展,也为专题教学带来了优势。专题教学虽采用“专题化”方式凝练内容、组织教学,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跟紧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交互性、敏捷性、便利性等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运用具象化的专题教学内容,用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结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使其形成理论认同。同时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最新素材,杜绝抽象空洞的灌输和说教。另一方面要打造专题教学平台,科学使用“三微一端”,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素材中的作用,构建多元、立体的专题教学体系,增强理论、思想传播的及时性、趣味性、时效性,强化互联网在提升思政课专题教学效果中的渠道功能,使专题化和网络化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驱动力,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戴洪晖.论道德教育的三大特征[J].湖湘论坛,2014(3):1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党史课程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土地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融合、发展,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道德标准多元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但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需求[1]。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和关键点。

1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中[3],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土地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为自然资源部门和相关行业输送人才与后备力量,主要讲授土地政策、土地规划、土地市场、耕地保护、土地征收与储备等,既包括管理学的内容,也包含土地资源学相关知识。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生态文明、耕地保护、爱国主义、法治观念等,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在专业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

2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面临的新挑战

2.1大学生对土地管理学思政元素认识不全

土地管理学融合了土地资源科学与管理学相关知识体系,是西学东进的产物。一方面,土地管理基本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如土地经济理论、资源科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等,知识体系偏西化,学生对其认识程度较低,只能从书本上片面地了解,不能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很好地结合,并从中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土地管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从周朝的井田制到唐代的屯田制,再到明清鱼鳞图册,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式、内容和名称,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在现阶段依然能够焕发生机和活力。但是部分学生并不重视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此外,土地管理制度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体制的影响较大,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部分同学不关注时事,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未能从最近的土地政策中挖掘出最新的思想政治元素。

2.2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欠缺

土地管理学涉及土地管理政策、土地产权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等多方面,政策性较强[4],体系庞大,且程序化、步骤化内容较多,如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不动产登记等内容都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步骤繁琐、内容枯燥。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如测量仪、调查底图、地籍数据库、专业制图软件等。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多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忽略了导入部分的内容[5],往往直接进入授课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往往感觉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上完课以后没有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课堂缺乏互动性,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同时,土地管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6],部分地方高校校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上过于关注对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引入的案例分析过于专业化,忽略了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从而不能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

2.3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缓慢

土地管理学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中的土地投资、土地征收、地籍测量、数据库建设等章节带有较多的理科知识,在教学和科研上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地方高校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因而在科学研究和课程思政上推动较为缓慢。同时,土地管理学专业教师大多是理科专业出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整治等方面的研究,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构建一个积极良好的校园思政氛围。此外,由于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开展较晚、经验不足,当前尚未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培养体系,也没有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发展规划,各高校没有具体的方案可参考,只能独自摸索,没有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力。

3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靠思想政治课程灌输和团学工作带动,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7],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因其政策、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在推动课程思政方面进程缓慢。因此,地方高校如何突破自身发展局限,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8]。土地管理学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较大,其研究内容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不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研究显得尤其必要[9]。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10]。对此,笔者结合土地管理学教学和现实的社会需求,从生态文明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意识教育、乡村振兴教育等5个方面对土地管理学的课程思政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3.1“两山”理论嵌入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生成之本,要按其自然规律去看待自然。荀子则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自然规律客观不可改变,人们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绿色保护相关的经典案例,如以塞罕坝林场为例,通过讲解塞罕坝林场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节约用地意识,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3.2土地革命嵌入党史学习教育

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史学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将党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任课教师自身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利用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切实加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在讲解土地管理制度演变章节时,通过引入土地革命政策的演变,如从“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的快速成长和坚强领导,领会我国土地革命是共产党确定革命最终伟大胜利的重要助力,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也是党从革命党到建设党转型全过程的重要保障,从而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同时,在进行土地与国土概念的甄别时,教师可以将近代以来中国国土被侵略到全国解放的范围演变做成动态图片进行讲解,从而强调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并通过引入中国地图,强调我国对南海主权的根本立场以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领土一“点”也不能少,教育同学们正确使用中国地图,树立牢固的主权意识[12]。

3.3榜样力量嵌入社会责任教育

土地对人类而言不仅是财富,更是责任。人类对于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会对这个集体或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群体中的成员,人类有维持这个群体正常有序运作的责任。长久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亿农民的饭碗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乃至世界和平的大事。以古代中国灾荒时期直到现在丰衣足食的发展事实为依据,强调农民占有耕地的重要意义,以及粮食生产技术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有限的耕地资源能否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袁隆平先生一生的科研事迹以及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以其为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从而重视土地、珍惜粮食。同时,通过“土地生态功能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有维持土地稳定、美观、自然及健康的义务,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4土地政策嵌入法治意识教育

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高不高,已成为衡量学生德才的重要标尺。能不能讲好法治教育、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则是每位教师的应尽职责。土地管理学不仅包括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涵盖丰富的法治意识教育,教师可以引入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如在讲到土地产权政策的基本特性时,“土地产权具有相对性”可以引入地下埋藏物的案例,“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可以引入隐性房地产交易案例;在讲到土地征收政策时,根据“土地征收公平补偿原则”可以引入房屋暴力拆迁案例,“规范土地市场”可以引入炒房案例。从而教育学生增强加法治意识,明白法治意识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5乡村振兴嵌入爱国主义教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土地闲置、耕地撂荒、建设用地碎片化等问题,为了让这些“沉睡资产”焕发新的生机,规划引领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讲解土地规划管理章节时,可以引入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如陕西袁家村、四川战旗村、浙江鲁家村、上海吴房村等,在案例中不仅可以讲解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乡村,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引导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致力于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亲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厚植爱国情怀。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