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教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3:56:47

党史教育教案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我局党员干部中开展“践行群众路线,做群众喜欢的好干部”“学党史,做合格党员”等主题的党课教育,注重用中华民族发展史、党史教育引导党员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好表率作用。

二、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季度(1-3月)——围绕专题:“践行群众路线,做群众喜欢的好干部”。学习贯彻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论述,讨论如何结合职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季度(4-6月)——围绕专题: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把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依法行政、服务水平,为完成好年度各项任务打牢基础。

第三季度(7-9月)——围绕专题:“学党史,做合格党员”。结合纪念建党99周年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成果的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四个自信”。

第四季度(10-12月)——围绕专题:“党章、党规、党纪”,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每名共产党员必须常学党章、党规和党纪,全面了解、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对照党章、党规和党纪规范言行、净化灵魂、锤炼党性。

三、几点要求

(一)党员干部要带头讲党课。党组成员和支部书记每人每年至少在所在党支部或联系党支部上一次党课。各支部书记要高度重视党课教育工作,要把上党课作为严格落实“”重要工作来抓,督促记好授课人的笔记,要调阅党员的党课记录和备课教案,加强对上党课的宏观指导。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提高党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微型党课教育为载体,构建党员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互动平台,激活党员自我教育的潜力,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促进党支部“”制度的有效落实,努力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二、参与人员

全体党员。

三、教育形式

推行“微型党课”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注重实效。具体要做到“四个转变”:

在授课主体上突出“众”。变“一人讲”为“大家讲”。突破传统党课单纯由领导、专家主讲的模式,把话筒更多地交给普通党员,鼓励和要求他们大胆走上讲台、都能走上讲台。开展课堂互动,发动党员积极参与讨论,畅谈心得体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每一位党员实现了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转变。

在时间安排上强调“短”。变“长篇大论”为“短小精悍”。在时间安排上要“短”,内容切入点要“小”,授课内容必须高度浓缩,每个教案提纲宜控制在2000字左右,授课时间也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做到简洁明快,以小见大,入情入理,可亲可信。授课者最好是开门见山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而后再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条分缕析地阐明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多样化”。变“灌输式”为“互动式”党课内容可以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可以是形势政策任务,也可以是党员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由党员结合自身的工作、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小的事例来阐释、宣讲大的道理。

在学习效果上注重“实”。变“单一型”为“多样化”“微型党课”的选题可以包括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机关学习作风建设以及职业道德、宗旨意识、干部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此外,授课者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身边涌现的先进典型事例和党员思想认识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选择确定主题,开展党课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本着“贴近工作、贴近实际、贴近需要”的原则,由授课者精心组织备课。

四、主要教育内容(参考):

1、围绕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结合自身要求,谈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如何发挥党员作用加强机关作风转变;

3、结合党史、改革开放的历程、个人成长过程等,畅谈自身的认识及感悟;

4、运用“身边事说身边人”的方法,宣讲先进个人工作事迹

五、具体要求

1、制定好开展微型党课教育的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微型党课教育。

2、党员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提前向支部提交一份微型党课教案。

3、对党课教案把关,要求教案紧扣主题,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论述正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防止面面俱到、泛泛而论,字数严格控制在2000字以内,授课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3

一、挖掘地方党史资源,为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服务

宿迁是革命老区,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大地。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许多优秀的宿迁儿女就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或在家乡宣传马列主义,或远渡重洋探寻革命真理,或投笔从戎、为革命冲锋陷阵,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大革命时期,宿迁是党组织建立较早、活动影响较大地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宿迁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全国19个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刘少奇、、粟裕、谭震林、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张震、韦国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战斗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宿迁是宿北大战的主战场,以、粟裕、谭震林为首的华东野战军在1946年底,一举歼灭国民党整编69师2.1万余人,彻底粉碎集团“三个月结束宿北战事”的神话,扭转了整个华东的战局。淮海战役宿迁又成了拥军支前的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根除水患,响应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宿迁人民立即投入到“治淮导沂整沭”的战斗中去。历时五载,出动民工242万人次,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勤劳、勇敢、智慧的宿迁人民更是勇立潮头,积极探索改革发展之路。特别是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宿迁市以来,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造就了宿迁丰富的地方党史资源。挖掘整理这些党史资源,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革命纪念地。如宿迁早期党组织诞生(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大兴集马庄;宿北大战遗址——晓店峰山、来龙庵、侍岭吴圩(人和圩),元帅题词的宿北大战纪念塔(馆),宿北大战(小蔡集)烈士陵园;泗洪县半城镇“雪枫墓园”,泗洪县朱家岗战斗遗址;沭阳县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等。二是重大事件。如宿迁建党初期1930年组织发动的马园暴动、汤群墙事件、洋河暴动;1946年的宿北大战;1958年为根除水患、实现“旱改水”而进行的骆马湖5万居民大迁移,1955年12月27日主席亲自批示的《沂涛乡的全面规划》;20世纪70年代享誉大江南北的宿迁“淮北大寨”;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日报》通讯——《春到上塘》,“双轨(集体、个体)并行、四轮(乡、村、户、联户)齐转”发展乡镇工业的“耿车模式”;现在的“仇和现象”、“宿迁精神”。三是革命英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朱瑞,1930年英勇就义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苓生,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江上青,中共宿迁党组织的创建人马仑,徐海地区第一个女共产党员苏同仁,“民族英雄、抗日烈士”孙明瑾,革命烈士张启宇等。四是先进模范人物。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很多。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蒋南屏、杜大娘;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动模范“董大车”、“王大锹”、赵金科、尤金兰等,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杨培坛,全国小麦高产模范朱方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弄潮儿。宿迁历史上几位敢想敢干、政绩突出的优秀县(市)委书记李柏、郭玉珍、于登和等。五是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一块资源博大精深,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从中汲取教训。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党史部门多年来默默无闻征研编纂的一系列党史专集,如《宿迁革命史料》、《宿迁革命简史》(1911.5~1949.10)、《宿迁四十年》(1949~1989年)、《一路高歌》、《中共宿迁地方史大事记》(1949.6~1996.8)、《宿北大战》等,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史料记载了革命和建设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这些都是地方党史的教科书,是具有历史借鉴作用的宝贵财富。

二、重视地方党史资源,疏理宣传教育党员干部的基本路径。

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充分发挥在宣传教育党员干部中的作用,方法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指针,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此,党史工作一定要运用党史资源为宣传和贯彻“三个代表”服务。同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开发地方党史资源,促进党史编研工作,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服务,为培育合格的党员干部服务。

其次,争取各级地方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党史工作者,一要做到对地方党史资源了如指掌。情况摸清,问题搞透,征研工作超前做细做好。二要善于运用地方党史资源造势。如利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进行周密计划。内容求实,形式求新,纪念求效,上规模上品位。并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纪念活动,广交朋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党史工作贴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把党史资源用好用活,用出实效,吸引人们的视线。三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要勤汇报、多请示,力求把地方党史资源用足用好。纳入党建工作整体“盘子”,提上党委的议事日程。

第三,加快地方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变党史资源优势为教材教案优势。要利用地方党史资源,编写适合党员干部阅读的简明小册子。同时,要充分利用多种传媒手段,用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扩大党史的宣传教育面。除进一步发挥书籍报刊、图片展览、专题报告、知识竞赛、教育基地等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作用外,还应当重视政府网站等现代传媒手段在地方党史学习和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开辟党史网站或专栏。

第四,主动策应其他党委部门的工作。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宣传教育党员干部,要与基层党员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结合起来。还要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要经常同基层党委的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把党史宣传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

第五,充分利用地方党史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推动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地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是一个地方的骄傲和传统,优良传统的传承,是发挥党史宣传教育党员干部作用的重要方面。今年9月11日是彭雪枫将军牺牲60周年纪念,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纪念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朱瑞将军,生于1905年,2005年是其诞辰100周年纪念;1946年12月13日至19日,以、粟裕、谭震林为首的华东野战军所进行的宿北大战,以辉煌的战绩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正规军整编师的范例,2006年是宿北大战80周年纪念。1928年3月宿迁党组织诞生,1948年7月宿迁第二次解放,2008年是宿迁建党80周年、解放60周年,也值得庆贺。此外还有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这些都是深入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良好契机。只要把握好、组织好、宣传好,地方党史的作用不可小视。

第六,进一步挖掘、整理、包装革命纪念场馆,使之赋予永恒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配合“生态宿迁、绿色氧吧”的旅游招牌,开发革命纪念地旅游热线。使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在享受大自然美好景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教育。在踏访革命遗址,寻觅烈士足迹,遥想烽火岁月,思考今昔对比中,自觉增强党性锻炼,净化自己的灵魂。

三、利用地方党史资源,找准宣传教育党员干部的着力点

1、利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经验教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去年我们在编纂《中共宿迁地方史大事记》(1949.6~1996.8)一书时,通过对历史大跨度的回顾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否则,发展只能呈一时之强,成为表面现象,不能持续健康下去。在宿迁历史上,有过三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旱改水”为标志,以建设“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为目标,在县委书记李柏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果不是后来“”大气候的影响,宿迁的发展不可限量,前景广阔。二是20世纪70年代的“淮北大寨”。当时干群的干劲和宿迁发展势头很猛,农田水利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农业学大寨”的指导思想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其它方面发展,结果造成“高产穷县”,人民并不满意。三是20世纪80年代的“耿车模式”。一任县委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思路是正确的。后来没能坚持这一工作思路,发展机遇丧失了,现在看来令人惋惜。通过反思历史、总结经验,形成宣传内容,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对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利用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教育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纵观党史历程,有不少生动的案例,用这些教材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很有必要。比如1930年前后,党内“立三路线”大行其道,号召各地党组织不顾一切发动暴动。宿迁当时先后组织了马园暴动、洋河暴动等,结果都失败了。再比如,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由于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高指标,造成“高指标、高征购”、“十斤毛稻吃十天”的后果。革命斗争年代和经济建设时期许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党什么时候群众观念强、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符合实际,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成效就显著。反则,革命和建设就要遭受损失。20世纪50年代的干部,在县委的带领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工作,一心扑在事业上。所以那时宿迁各项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通过这些经验教训的宣讲,帮助现在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走群众路线,以谋求人的充分全面发展为己任,做好本职工作。

3、利用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教育党员干部淡泊名利、艰苦奋斗,自觉增强拒腐防变和执政能力。革命斗争年代,革命先烈们不惜为党的事业、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比如,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基人江上青烈士,牺牲时年仅29岁。宿迁早期党组织领导人马仑,出身地主家庭,大学毕业后毅然背叛家庭,投身革命,站在劳苦大众一边。1930年8月,为扩大党的地方武装,遭土匪暗算,壮烈牺牲,年仅27岁。又比如,1946年底发动的宿北大战,战役从发起到结束一周时间,我华东野战军牺牲优秀指战员2100多人,其中团级干部6名;在宿北大战遗址——晓店峰山、曹家集、来龙庵、侍岭吴圩、叶海子等地,都有我们干部战士的墓葬群,有的一个大坑里掩埋了几百名战士的遗体,至今有的牺牲同志还不知道姓名、家住何方?面对这些革命先烈,我们有什么理由忘记他们,忘记过去;有什么理由争名夺利,贪污受贿;有什么理由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当官作老爷。面对革命先烈,我们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憾。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4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怀着对党组织的崇敬,我带着一片炙热的赤诚步入理想的殿堂。预备期已过去,在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担任初一共十三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看电脑报、信息技术奥赛书籍等,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学习和工作固然重要,但是要不断使自己能够进步,达到一名中共党员应有的各项素质,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在这半年时间里,我除了体验党组织生活同时,还经常阅读有关党建党史,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使我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工作学习的动力。

二、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如学校的党员冬训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共产党员。

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我始终把学习和贯彻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每一个方针、政策,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还向周围同学宣传我们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带领周围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好了党的宣传工作。

党组织生活充满色彩与温馨,我在这半年的组织生活里觉得十分充实和满足。在这期间我充实地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身的各项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文化课上,我始终以一名学生为己任,把自己的学习放在首位,通过这半年努力,在文化课的成绩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二等奖学金。在工作上,我作为一名班干部,管理着班内的德育工作,我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积极做好班内的德育宣传工作,带领全班同学努力提高整体的德育水平。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5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学科,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可靠保证,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因为他宣传的是科学的理论,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趋势的真理。思想政治工作有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在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又是浩繁艰巨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所以,对一个人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小事入手。这不仅需要社会的培养,家庭的熏陶,更需要学校的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开设思想品德课。因此,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政治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征地。在编写教案和讲授课时,都要自觉的认真的把德育原则融汇贯通于各个章节。思想政治工作同思想品德课教学本来就同出一源,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去教化人,说服人,感染人。但二者外延大小不等,思想品德课教学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理论修养,也包括实践上的反思;既有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和风细雨式的诱导;既有强大的攻势,又有温和的渗透,等等。具体到教学上就是要体现德育原则,以思想教育为目的,以课本为材料,以教学为手段,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始终以思想教育工作为宗旨,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二者不可偏废,不可脱离。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它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实,而且能够、也必须从理论上、逻辑上予以阐明。它的作用是客观的、巨大的、不可否认的。从根本上说,这种作用是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重要表现。否认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但我们同时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作用范围的大小,效果的好环,时间的久暂,程度的深浅,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正确,方式是否恰当,还取决于条件配合是否协调,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而这一系列问题也是哲学研究的范畴,是需要在政治课上解决的理论问题。例如,老师给学生讲矛盾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讲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讲一分为二的观点,讲中国革命和建设史、党史等,无一不是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的极佳方式。学生会把对知识的渴求、人生的信念,对社会的责任的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等等都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将来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教学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希望,彰显生机,引领未来。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外在实质表现,丰富广博的红色资源内源于深刻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不仅具有遗传基因支撑生命、携带信息的功能,更具有凝聚能量、引领方向的属性。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新时代进一步升华。红色基因承载了党在长期艰苦卓绝奋斗中锤炼而出的先进思想、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亦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价值诉求的必经途径。

通过不同形式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承载,也是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通过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目的,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展开教学,以红色文化学习研讨,大学生讲“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足迹追忆等丰富多彩活动开展教学。同时,在校园内通过有效媒介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得以在校园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传播红色故事,凝聚爱党爱国热情,还能够使师生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与时展同频共振,不断探索将红色基因寓于教学、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给予大学生精神的启迪、信仰的熏陶和智慧的光芒,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尝试把教学的深度、广度与政治性、趣味性、实效性有机融合起来,探索了许多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法。但是对照现实不难发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并未形成长效机制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不断重视,以及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火热展开,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开始重视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倡导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但是客观地说,仍有部分高校目前尚未形成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长效机制。究其原因,高校管理层重视不足是突出问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导致普遍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职责范围不清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及教育模式规范化特色化不足等问题。上述问题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在硬件设施、课程建设、人力资源及财力支撑等各方面都受到掣肘。此外,高校重视不足,难以保障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机制的完善,同时难以确保红色文化应用的实践效果。基于上述原因,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仍然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解决。

(二)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实效不高

信息数据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全人类拉入到大数据信息时代,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仍在不断的扩大,这无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多样化的影响。由此,适应和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同时对教师及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不能直面大数据时代学生知识建构的趋势,学生学习状态低迷、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之间没有太多交流,“有效课堂”难以出现。其次,教学内容平淡,教学设计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换言之,教师讲授的内容虽然是学生能够读懂的知识,但却不能在理论宣讲上做好“文章”,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给学生“悟道”,学生不能和教师达成情感的共鸣。最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大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不能引导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触发“有效教学”的发生。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融入教学场景之中,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学生课堂抬头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学习参与度较低,学习动机较差

当前高校面对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显著的特点是:崇尚自由,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性强,渴望展现自我,但是纪律性以及课堂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熟悉新媒体技术,喜欢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反感传统教育教学的说教和灌输。这对于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目的的高校思政课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具体表现:一方面,在知识能力层面,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系统历史课程和政治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基本红色文化知识,可是对于信仰和信念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在情感态度层面,由于我国社会以就业升学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观念并未根本扭转,这在一定程度弱化了学生要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的意识,导致学生不重视非“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对红色文化教育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总而言之,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认识仍然不足。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往往容易导致授课内容枯燥、晦涩,从而间接导致课堂出现学生听不懂、难以互动等现象,最后使学生对课程的“养分”吸收不够,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偏低。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思政课教师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在明晰其课程目标基础上,把握选取标准和选取内容,多角度推进红色文化融入课堂。

(一)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为素材,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如果失去这一属性,它则不成其为思政课。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程的文化承载。其中,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形式载体,它不仅形象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同时,也蕴涵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为素材,使之有机融入课堂,让作品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实质是讲好中国故事,落实“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体现。充分挖掘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文化内涵,借助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弘扬国家主旋律,能够创新和拓展高校思政课的表达空间,开发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使之根正苗红、健康成长。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时等一般性的要素,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必然是统一的。这也是保证高校思政课性质和要求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但是,面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及因材施教。2021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播出后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该节目以党史中的重要历史时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词、影视等多种艺术载体,把红色文化与艺术形式相结合,准确生动地讲述党史,视角新颖,寓教于乐,使观众既能感受艺术之美,又能生动学习红色文化。因此,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国家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红色文化全面全程融入教学各环节

教学各环节全面融入红色文化,实现教学“艺术化”。以艺术形式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历史、精神、内在规律等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全面融入: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资料充分融入红色文化,根据红色文化素材,结合学生艺术专业特点实现灵活融入,做到思政课“艺术化”。用艺术表达方式阐述思政课知识体系,把红色经典音乐、红色经典美术、红色经典文学等文艺作品,用艺术表演、艺术展示、艺术创作等进行展现,有效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率”。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全面融入:立足教材,在各章节灵活融入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着重融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促使学生领悟红色文化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融入红色文化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努力奋斗涌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提高学生政治认同,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着重以红色文化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增强学生对不同时期党的领导和决策的认识,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着重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确立并坚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和铸就的中国精神谱系融入课程,讲好红色中国故事,挖掘英雄身上蕴涵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助力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三)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7

一、基本要求

一是把握新时代。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推进一体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三是突出创新性。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五是注重统筹性。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课程目标体系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三)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三、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小学、初中阶段

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法律常识、中华文化、心理健康等,课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6%~8%。

(二)高中阶段

1.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立足学习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共6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等开展教学,共6学分。

2.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共144学时。

围绕时事政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不少于36学时。

(三)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1.大学阶段必修课程

本科课程设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4)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

(5)形势与政策2学分

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分按有关要求执行。

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设置: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

(3)形势与政策1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2.大学阶段选择性必修课程

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开设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择性必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至少选择1学分课程。各高校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审核把关作用。

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四、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

(一)小学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懂得当代中国怎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初步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

(三)高中课程。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

(四)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

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要围绕以下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高等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五)研究生课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研判当代世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教材体系建设

(一)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一标一本”,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研究生必修课教材,按程序审核后报中央审定,适时推出。适时组织编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使用。由教育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课教学大纲或教材。地方或高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地方或高校负责组织审核选用。

(二)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定期研究各学段教材编写内容。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编审专家库,加强编写人员与审核专家的沟通交流,发挥审核专家的指导作用。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为加强教材研究和修订完善提供支撑。

(三)加强教材研究。重视和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

(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的建设和管理,依规进行编审工作。国家统编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按现行要求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根据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审核、推荐使用。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作出具体的实施工作安排,确保取得实效。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做好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省级宣传部门要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高度推进实施。各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二)组织好教学。开齐开足课程,大中小学都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确保学时学分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学机构,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根据课程设立教研室(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培训好教师。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围绕教材使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基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路径

一、重视教材建设,打好融入的基础

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首先要明确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从内涵上看,有学者认为红色基因包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闯难关、依靠群众攻难关等四个方面[1]。我们认为,不宜具体化红色基因的内涵,每一种具体化的内涵界定都难免片面性。根据总书记的若干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将红色基因理解为专指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追求革命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奋斗、牺牲和创造为核心内容的系列革命精神总和,主要包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简言之,红色基因就是一种革命精神。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应该把红色基因的形成时间限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的学者认为“红色基因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初步萌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断形成,而后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继续发展,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传承创新”[2]。这是把传统与发展笼统地来讲了,从逻辑上来看不好解释革命传统与赓续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是源,之后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应该看作是传承和赓续。另外,不能把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等同起来,红色基因主要是精神层面的,而红色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又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当然,作为精神层面的红色基因与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是辩证统一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视野,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红色基因都包括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即包括在中国精神的范畴之中。在对红色基因的精神内容进行总结提炼的过程中,要从全局和地方两个角度思考。我们党已经总结了许多具有全局性、重大历史意义的、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这些已被总结提炼、传承赓续的革命精神财富并不等同于全部,在党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历史意义的、宝贵的精神资源没有被总结提炼。在地方党史中,也有许多具有地方性的、较重要历史意义的、较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没有被较好地总结提炼。这些地方性的革命精神财富也是以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故居等红色资源的形式存在。对地方高校而言,这些地方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具有地理上的可及性、情感上的亲和性等特征,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高校有必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对地方史中蕴含的这些革命精神财富进行总结提炼,推动“红色资源‘进教材’,编写红色资源教育辅导读物、资料、讲义等”[3],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在第四章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明确指出,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2015版教材提出了“红色基因”这个内容,但却删掉了2013版明确提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系列精神的内容。2018版的教材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第二节第三点“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中明确指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蕴含的革命道德,并指出,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可见,红色基因的教育主题已经进入教材,但是这个主题不够清晰。建议教材修订时将第五章第二节第三点“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这个小标题修改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道德”,并适当增加革命精神学习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师资培训,抓实融入的关键

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读懂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才能牢记使命、久久为功、不忘初心、行稳致远”[4]。只有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师的血液,才能讲出真理、讲出真情、讲出真心,才能讲好红色历史,带头传承好红色基因。从党史学习教育来看,“基础”课教师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首先,“基础”课教师亟须充实“四史”知识,尤其是党史部分的知识。红色基因传承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许多专业内容,不是所有的“基础”课教师都有相应的、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是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这就需要有一个再学习、再积累的过程。这是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的基本前提。其次,“基础”课教师仍需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不是说“基础”课教师没有爱国主义情怀,而是说不能停留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上,而是要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深,教师拥有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在教学中进一步去感染学生,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要进一步重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通过“四史”的学习教育,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红色基因传承的立足点在于红色江山的代代相传;归宿点在于共产党长期执政,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解决“基础”课教师面临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培训[5]。目前阶段,正好以“四史”的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基础”课对“四史”知识的学习。首先,集中培训的内容要有保证。集中培训通常有报告会和网络培训两种形式。这两种基本形式要用好,切忌不能流于形式。报告会时间要适中,既要有面上的概括,又要能重点突出,时间不宜过短,过短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讲不出、讲不透新鲜内容。网络培训可以适当多增加一些授课专家教师,要有适当长的课时安排,真正让受训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悟。目前的网络培训,授课专家教师较少,授课时长也较少,再加上考核简单,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强校本培训。“学校思政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是加强校本培训”[6]。毕竟,在国、省、市、校四级培训体系中,最方便、最接地气的还是学校。其次,个人自学情感要有积淀。集中培训受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因此,知识、情感、信念的积累要走实、走深、走心,抄书本抄不出知识、情感、信念。最后,同行交流水平要有所提升。要坚持集体研讨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同行的智慧。同时,校内和校外学习交流相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交流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

三、突出教学实施,注重融入的过程

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回应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必然要求。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学,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课后督学等环节,体现到内容安排、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课后练习等方面,体现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学习等场景。在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即教什么、怎么教和效果如何测量,仍需要结合实际加强研究。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教材内容比较统一,管大方向,但比较注重理论分析与抽象概括,缺乏教学内容的地方性、多样性等。这就产生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什么的问题。比如,是讲总体上比较耳熟能详的、典型的革命事迹、英雄人物,还是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其次,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确定下来后,要考虑怎么教。现实情况是以教师讲授、配以视频播放为主,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少,在如何落实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方面明显不足。最后,在教学效果上,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离管理者对思想政治课的期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这个方面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量专题学习乃至“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比较科学的测量方法,就很难评判某种教学质量的好坏及优劣,就很难做到在改进中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适当开发校本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统编的“马工程”教材为指导,围绕主题和地方红色资源的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案例,解决了案例可及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任课教师地方性知识储备不够、自我教育不足、教学情感不够充沛的问题。在红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关键在于教师要规划整合红色资源,将其系统融入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当中”[7]。其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种教学途径。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加强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理性思维活起来,爱国情感迸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考察调研与总结提高,将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上升为体验式教学,通过知识点考查、课堂演讲、心得体会等方式方法强化实践考察效果,避免出现考察时感动、回来后不动的情形。坚持“互联网+”的学习模式,通过网站、学习平台App、公众号等向学生推送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最后,要加强对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学实效的考核。总体而言,“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方向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考核指标和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互动缺乏、随堂练习较少、期末考查难度较低、信仰情感指标难以量化、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不足等。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会出现效果和考核评价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加强对考核方法的研究,有学者提出的“一网两纵三横”的考核体系[8]值得借鉴。

四、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融入机制

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学校、学院、学科组和教研室等不同层面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1.在学校层面,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应调整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发展规划,不仅要将红色基因传承这个主题纳入规划中,更主要的是要在红色基因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课程思政的一些细节,如宏观任务、责任主体等方面有所细化,以便各二级学院和部门能分工负责、贯彻落实。这需要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以便能在高校内部总体协调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避免课程思政建设及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高校与地方党委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党校研究力量的交流合作”[9],以进一步加强地方红色资源的提炼和挖掘。我们建议这个常设的工作机制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这是因为学校宣传部门人手不足,无暇顾及具体事务的安排,而其他的学院或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了解又不全面,具体到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不能也不应该绕开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总体而言,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注意与其他育人体系的衔接与协调,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必须从学校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2.在学院层面,要从总体上加强对四门课程红色基因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合,促进资源共享。四门课程都有红色基因传承的任务,但四门课程又有各自的教育主题,这就需要对红色资源进行提炼和挖掘,以适应各门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提炼主要是对重要的革命人物、事件、遗迹等红色资源内容的提炼,以期更适合教学主题的需要,也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坚持统一性,减少不必要的资料搜集与备课,减少不必要的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讲授。挖掘主要是指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有些地方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挖掘整理不够,一方面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限制了教师学术研究的生长点。最为重要的是,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学院可以在对红色基因挖掘、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增设相应的二级学科。3.在学科组和教研室层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基础”课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主题,这个主题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个主题也辐射到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因而在围绕红色基因主题选取案例时,要注意体现学科与课程的特点,突出品德修养,以贴近学生思想需求的崇高精神塑造学生。在集体教学科研活动中,要在加强教案设计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手段的研究。注意PPT课件的设计,加强互动环节,以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技术形式吸引学生。要重视App和VR等新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使红色文化资源‘动’起来,融入时尚元素使红色文化资源‘亮’起来,善用‘网言网语’使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10](P297)。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入,“需要多方面因素、多种教育渠道、多种教育力量、多种教育影响的共同作用”,既需要宏观上的总体考虑,又需要微观上的具体落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长远需要。努力做好这件事,不仅要从面上关注到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实施和组织体系等方面,更应在具体方面结合不同地方实际进行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万信,乔湘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02.

[2]刘建平,王昕伟,周蓓.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173.

[3]张革英,乔湘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6.

[4]马利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31.

[5]吴潜涛,张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教学与研究,2019(7):11.

[6]岳瑾明,高培月.晋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20(1):135.

[7]王占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4):67-68.

[8]杜向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7.

[9]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5.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9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内关于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笔者在CNKI中文数据库中以“课程思政”为“题名”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2113篇。“课程思政”研究自2017年至今,文献数量逐年增长。因此,如何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二、《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管理学》课程特色的必然要求。从《管理学》课程特点来看,课程应用性很强——这要求教师能采用课堂教学、科研探索和实践应用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管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个人发展、企业经营和社会运作中的若干管理问题。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二)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选择。《管理学》课程以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小到自我管理,大到社会组织,管理可谓无处不在。教师在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可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三)学生学情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管理学》是管理学类专业学科基础课和学生管理素养的入门课程,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学生在大一刚入校时,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目标尚不明确。在学生大一刚入校接受高校教育开始,就通过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大一阶段建立学习目标,为四年学习和未来选择做好规划,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个人目标和未来四年学习生活计划等具有重要意义。(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从中国教育环境来看,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根据教育部2019年相关数据显示,在全国各平台上开设的慕课数量已经超过12000门,各慕课平台的学习者总数已超过1.2亿。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感受名校名师名课已成为现实。这给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在课堂内不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不能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抬头率不高,很容易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如何结合思政内容实现学生三观目标的培养,如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为主题,基于“课程育人”,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

近年来,学者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价值、实施路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等。如李姗姗等(2019)结合高等中医院课程特点,提出课程思政包含着对教育本源回归、课程教学观重塑、高等教育政治功能强调的价值意蕴];陈雪贞(2019)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育实践、外部条件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何红娟(2017)深入分析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内在发展逻辑,提出应实现课程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统一;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构建大思政教育共同体模式。现有文献对《管理学》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以“管理学+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搜索,仅检索到6篇文献。如杜芳芳(2019)阐述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徐树(2019)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提出管理学改革思路;张海燕(2019)提出应将强化“三全育人”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课程内容;赵雅萍(2019)从管理各职能模块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改革方案;尚利强(2019)针对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李羽飞(2019)从分工角度对《管理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相关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四、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一)目标定位:课程的育人功能。从国学中学东方管理智慧、从党史中学组织管理经验、从实践中总结自我管理理论,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通过对中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分析,结合疫情下各国管理实践,在国际管理的比较中,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其民族自豪感得以升华。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及管理方法。知识目标的达成可考虑借助线上线下各类慕课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运用管理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基本技能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开拓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学》教学通过线上自主阅读材料,线下引导学生自我参与和团队管理,积极参与课堂,默契配合,形成组织成员意识,不断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以达到能力目标。3.素质目标。作为管理者,管理者本身的综合素质往往超过专业知识技术和业务能力等因素。因此,可考虑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完善、健全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因素。管理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于: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④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学术道德等;⑤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⑥通过时政热点和国际比较,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依托课堂,由学生讲述时政热点,结合热点问题,丰富育人内容和形式。如以2018年中兴事件、2019年华为发展、2020年疫情下各国政府管理实践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三)教学过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载体以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在第一课堂(教学课堂平台),通过讲解管理学基础理论,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第二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锻炼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第三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平台),借助校内社团协会、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家进课堂和学生社会调研等,提升学生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改革实现路径如下:第一,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融入党史组织管理经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同时,借助线上平台,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大作业,通过阅读课前材料、视频材料和案例分析等,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实现学生全过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第二,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加强沟通和对话,共同探讨育人目标和育人模式;鼓励企业导师进课堂,以使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实际;鼓励学生进企业实习,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协同指导,形成多元评价体系,真正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第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混合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丰富线上教学资源,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采用与学情相契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团队化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悟管理。第四,丰富“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为了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管理问题和管理魅力,可考虑将各类学科竞赛、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渠道融合。

五、结语

综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我说你听,我懂你不懂”的弊端。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思考学生最有可能在什么问题上被困住,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惑,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反复思考,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1.教学资源:课程思政共享资源的建设。可考虑结合教学大纲的章节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开发若干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时政热点相关联的思政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社会组织管理运行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运用管理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2.教师:强化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注重教材、教师和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定期在教学团队中开展培训和讨论,积极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共建共享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等。3.教学评价:重视德育为先。教师端,考察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如通过教案检查、课堂听课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端,可采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在期末试卷中,加入思政方面的元素。同时,可深入探讨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跟踪监督思想教育成效,建立德育跟踪监督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姗姗,贡济宇.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1).

[2]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3]尚利强,王智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

党史教育教案范文篇10

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创先争优活动组织领导

中心学校领导按上级统一部署,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班工副校长*任

组员党支部成员:*担任。

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办公室负责人:*兼)。

二、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内容

我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一是戴党微、亮身份、作表率;二是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三是进行党性分析,总结工作,探求党建工作新思路;四是新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的组织观念;五是开展好帮扶活动,用实际行动帮助人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六是以“五个好”为基本要求,全面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七是开展争当“师德标兵”活动。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个好”的具体内容是:一是领导班子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有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得到党员和师生的拥护。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整体素质较高,有较强的党性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坚持经常性的、有计划发展党员,建立“在党员中培养优秀教师”和“在优秀教师中培养党员”的“双培养”制度,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三是工作机制好。切实履行党组织职责,做到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有序、党建工作成绩突出。四是工作业绩好。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做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五是师生反映好。尊重师生,爱护师生,诚心诚意为师生办实事;工作措施符合师生意愿,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让师生满意,党员在师生、群众中有良好形象。

“师德标兵”的具体内容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个模范”:一是自觉学习的模范。认真学习共产党理论,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业务素质。二是师德修养的模范。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影响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三是教书育人的模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服务学生的模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积极为学生解难题。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认真贯彻执行《党章》和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对党忠诚。

三、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方法步骤

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展开,分四个步骤进行。

(一)发动部署(2010年5月初—5月底)

1、动员部署。中心学校于5月12日召开全体党员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宣传发动。

2、制定方案。按照教育局和乡党委的的要求,结合我乡中小学校实际,制定《秦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开展戴党微、亮身份、作表率,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方案》,对党组织和党员参加活动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3、组织学习。认真学习教育局和乡党委的相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

4、发放党微,戴好党微,亮明共产党员的身份。间为5月20日。

(二)全面实施(2010年6月——2011年6月底)

根据我们工作实际,具体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党性教育”活动。6月5日,全体党员戴好党微,在中心小学集体重温入党誓言、回顾党的成就,学习党史、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形式,对党员陪伴进行党性教育。7月前集中上两课党课,一课是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一课是党的形势分析。

2、6月16日开始,集中一周时间,组织党员进行一次党性分析,在职党员应撰写党性分析报告,并组织群众对党员进行评议。全乡21名党员,具体安排分三个小组: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含秦桥片小)、中学(含华口、立新片小)三个党小组分别组织活动。

3、“能力培养”活动。结合创建学习型教育系统,加强党员学习阵地建设和学习制度建设,认真组织全乡党员学政策、学业务、学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6月朗诵赛、“假如我是校长”演讲演赛)

4、“服务奉献”活动。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组织党员开展业务练兵、劳动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升工作水平。(6月教案评比和优质课比武赛)

5、“服务群众”活动。根据自身职能和特点,确定系列活动内容,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走访慰问贫困户等活动,深入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6、“亮牌示范”活动。通过佩戴党徽、党员示范户、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形式,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计划地确立一批党员示范岗位,发挥带动作用。(三个党小组分别树立一名党员)

7、“组织创新”活动。加强党组织班子、阵地、活动、制度和保障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党建述职、考核、评议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三)整体提高(2011年7月——2012年6月底)

1、树立先进典型。

2、搞好对标定位。对照先进典型,对照工作标准,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跟进、赶超的具体措施,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3、对照创先争优标准,着眼提升档次。

(四)总结表彰(2012年7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1、展示成果。通过举办创先争优活动图片展、理论成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回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集中展示活动成果。

2、搞好总结。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系统总结,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