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3:12:29

初步认识范文篇1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溃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初步认识范文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习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初步认识范文篇3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溃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习

1.练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初步认识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平均分、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实物图、幻灯机、幻灯片、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呀!(生:好!)

师:这个游戏名叫“小小邮递员”。这里有一些数字(出示十几张挂在小黑板上的写有数字的信封面,其中有整数,也有分数),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小小邮递员,把学过的数字拿下来,分别投进信箱里(出示两个用硬纸做的精美信箱),看谁拿得准,投得快。游戏结果:两位小小邮递员很快就把出现在小黑板上的整数拿下来了,剩下的几个数都是分数。

师:这些数大家认识吗?(教师指着剩下的几个分数)

生:不认识!

师: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小学生爱动好奇,喜欢直观,教者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新课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课一开始,就运用游戏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课题的揭示生动自然,轻松愉悦,值得借鉴〕

二、学习新课。

1.提出学习目标。(略)

2.教学例1。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二分之一,会写1/2,会读二分之一。出示实物(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

师:每块是不是这个饼的1/2?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没有平均分。

师:答得好!只有平均分,才能用二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指导学生读写1/2。在认识1/2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标出它的1/2。同学们都能折出下面的几种形状,表示不同的分法。

3.教学例2。

出示图形:

师:这个园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三份。

师:每份是这个园的几分之几?

生:每份是这个园的三分之一。

师:怎样写?1/3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师:大家数一数,这个园有几个三分之一。

生:有三个三分之一。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3,并涂上颜色134.

教学例3、例4。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两例中的填空题。并组织学生动手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4。认识1/5。

生:(全体学生动手折纸,出现以下三种折法)

师:(巡堂检查,把上面三种不同折法的纸出示)。大家说,这些折法对不对?

生:对!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每张纸都是平均分,所以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评:教学紧扣课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教学例5。

出示放大了的1分米长的线段图。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里把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是它的1/10。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这条线段有几个1/10?生:有10个1/10。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

生:1/2、1/3、1/4、1/5、1/10。

师:对!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着出示在小黑板上的目标内容)。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

〔评:教学目标明确,“亮标”、“回标”按目标要求,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完整〕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过程略)

三、巩固新课。

1.拿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叠出它的1/2、1/4和1/8,并涂上颜色。(即第113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3.要求学生动手涂一涂、写一写,完成练十七中的第1、2题。

(师:巡堂检查,及时反馈,集体订正)

4.提高练习。①师:这里有一条绳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大家看看应怎样分?每份是这条绳的几分之几?②出示右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5.作业。要求当堂完成练十七第115页中3、4、5题。

四、全课总结(略)

〔总评〕:

一、揭示课题生动自然。教者根据儿童爱动好奇,喜欢直观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运用游戏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课题的揭示生动自然,轻松愉悦。

二、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中及时“亮标”、适时“回标”、教学过程系统完整。

初步认识范文篇5

一、实用的叙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实验教材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进行叙述的。众所周知,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建构必须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理解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理解的时空。而"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教材通过一幅幅画面将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学生饶有兴趣,有如身临其景的感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员。例如"认识除法",是在大量的"分东西"(分苹果、萝卜、珠子、画片、花朵、糖果、小猫吃鱼、缝扣子等等)活动中充分理解"平均分"、"总数、份数、个数"、"平均分有剩余"等抽象的教学概念。许多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主动权返还给了学生,于是他们在乐中感染,在趣中观察,在悦中操作,在动中思考。时之长久,数学意识--这一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素质自然得到了培养,"提高公民的数学修养"是为实谈。概言之,教材的这一叙述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非常"实用"。这里的"实用"是指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实际生活所用;同时也指比较实在,"适用"于教学。

二、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现了生活数学,数学大众的素质教育思想。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实验教材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充实了丰富的思想、方法、能力内容,尤其是突出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科学思维的有序性,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儿童思维的广阔性,问题解决的求异性等。如"100块糖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剩下几块?"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得出的是千奇百怪的"分法"。于是,教者就必须是不在理性上重视结果,而着重于过程。不否定他们真实获得的"分法"的优劣,只让他们在充分感知,不断升华"分法"的"我要学习"中提高判断、分析、统计、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进而在认识其难度的基础上适进地引入除法概念。这对于学生概念的理解、数量关系的抽象起到了降低了坡度、有效推进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发展的人本目标,促使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步认识范文篇6

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科技人才和民族复兴力量的摇篮。在2020年12月1日教育部召开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校创办的科技期刊可以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全面系统的展示本校科研学术成果,成为培养人才和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1]。当今英文仍是国际通用的学术交流语言,英文论文在国际上更容易被传播阅读,所以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便肩负起向国外科技工作者展示中国科研成果,并把国际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从1978年我国第一本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创刊以来,我国虽然陆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但与高校每年优秀科技论文的产出量仍不相匹配,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成果不断外流,说明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对国内作者的吸引力还不够,整体实力有待加强[2]。近年来,国家逐渐意识到大量科研成果外流对我国的科学研究科技信息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3]。因此发展国内英文科技期刊,使其获得更多的优秀稿源,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如何提升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和引导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提出几点初浅建议。

2提升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策略

2.1融入新媒体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网络不断涌现。由此影响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借助社交网络拓展期刊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受众对象,提升期刊信息的影响力。例如,Elsevier、Springer等出版集团旗下几乎所有期刊均可以将期刊内容或网页内容共享到Twitter、FaceBook等综合性社交网站[4]。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各大社交网站平台借助强大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互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如今国内也有大量的科技期刊和高校学报注册了微博和公众号[5]。应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英文科技期刊相较于其他期刊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普性,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可以通过话题标签进行文章分类,便于读者检索。在信息量巨大的自媒体时代,定位精准的推送是极为必要的,也更易得到受众的肯定与支持。使用新媒体技术,编辑可以通过直播问答,评论转发等形式增加读者、编辑和专家之间的互动,建立沟通的桥梁,以达到自身宣传和提升影响力的作用。传统纸质媒体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作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和插入链接等方式生动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论文内容更丰富,更吸引读者。

2.2使用专业的论文宣传推送服务

国内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要提升影响力,为了让发表的优秀论文被越来越多的人读到,还应使用专业的论文推送服务。例如,JournalofTranslationalNeuroscience是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英文刊,通过与TrendMD论文推送平台合作,将本刊论文通过其搭建的世界范围内平等交流的学术平台,根据其他读者文献查阅记录,迅速、便捷地把本刊相关文献传播给读者,扩大了该刊论文的传播速度,提高了学术影响力[6]。TrendMD论文推送平台目前已经与4500多本国际和200多本国内顶尖期刊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其推送服务期刊论文的国际曝光度和点击率都有明显提升。从目前数据来看,采用主动的论文推送服务,可以辅助期刊宣传工作,提高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知名度。

2.3充分发挥编委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编委是期刊的珍贵资源,他们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把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一般都是活跃在国际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如果能够通过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将期刊宣传推广到国际学术圈,对于提高期刊国际声誉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和天津大学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FrontiersofChemicalScienceandEngineering,通过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编委,负责期刊约稿和国际宣传,取得良好效果,对期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7]。通常编委专家工作繁忙,有时会忽略期刊工作,这就要求编辑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与专家多交流,紧跟专业研究前沿热点,积极为编委出谋划策,带动专家完成期刊相关宣传工作。

3引导科技工作者在国内英文期刊的建议

3.1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将是否发表SCI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或是人才招聘的硬性条件,如果没有在国外相关刊物上,申请学位、基金资助及面试工作时,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阻力。即使目前有的院校已经给予政策支持,将国内的一些刊物等同于SCI的标准,但这种政策多数只能在本校内得到认可,如果需要在其他单位求职或是申请基金仍会受到限制,故不能激发科技工作者将论文投到国内期刊的热情。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制定统一的国内论文评价标准,注重对论文自身的评价,改变“以刊论文”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科技论文成果发表到国内高质量英文期刊上。

3.2编辑主动作为多渠道拓展稿源

高质量的持续稿源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关键要素,期刊影响力高,才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会源源不断的投稿。首先,编辑部应与编委建立长期的供稿合作机制,期刊编委专家应从自身做起,带头将优秀科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并将自己所在科研团队的高水平科研工作成果或一部分发表在自己编委的科技期刊上,用自身的学术声誉和优秀论文来提升国内英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其次,编辑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根据参会专家简介初步了解其专业背景及学术影响力,并提前做好约稿策划,通过演讲可以进一步了解其科研成果,以便后续开展约稿计划。再次,编辑在平时可以通过数据库搜索,及时发现下载率和引用率较高的文章,这样广受大家关注的文章说明学术水平较高,编辑可以尝试与作者联系约稿。

3.3建立优秀论文奖励制度

在现有政策制度下,科研经费不可用于奖励,但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对于优秀论文的作者是一种肯定,可显著提高作者的写作热情。编辑部可以每年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选出学术质量高,下载率和引用率高的优秀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引导高质量的在国内英文期刊上。例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器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就评选了2019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优秀论文、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几个奖项,并获得一致好评[8]。除了物质奖励,编辑部也要尽力为国内作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以作者为中心,多与作者耐心沟通,在不违反编辑出版规范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作者的合理要求,最大可能缩短出版周期。作者在投稿过程中感到沟通顺畅,服务到位,也更乐于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到国内的期刊。

初步认识范文篇7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选》学习心得

《文选》内容丰富,涵盖了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同志发表了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在文选第一卷《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一文中,他详细论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关于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五个方面,另外,在文选第一卷其他篇目、第二卷、第三卷都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通过仔细研读文选,使我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了更加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解。下面,结合本单位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简单谈一点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健全、编制到位、人员配备齐全,建立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网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党委(党支部)统一领导,上下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所有业务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从根本上杜绝只有少数部门抓精神文明的现象。

二、“以人为本、狠抓教育,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一是要抓好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二是抓好职工的科学教育,教育职工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三是抓好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好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广泛学习和宣传教育,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抓好职工的法制教育,教育职工加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制意识。五是抓好职工的业务技能教育,定期培训、测试,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实效,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包罗万象,而它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的落实方面,必须结合行业特点,突出行业特色,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计划,坚持创建标准,及时总结、考评,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加强对创建活动的协调、检查,指导和督促,强化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使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发挥最大的社会影响力。并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不断丰富创建活动内容和形式,拓宽活动内涵,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单位整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不断的文明创建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才能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突破。

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初步认识范文篇8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如何抓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又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执政理念。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应如何把握纪检监察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纪检监察工作解决哪些问题呢?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哪些对策呢?笔者围绕上述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和思考,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纪检监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1、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则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执政为民,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2、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实现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城市与农村、物质与精神及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认识“协调发展”的内涵及要求,我们不难理解,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发展包括农村反腐败工作的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包括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观念,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保障发展政策正确执行。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决定,有效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拓展工作的范围,把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及时纠正各种妨碍科学发展行为,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正确地落到实处。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亟需纪检监察机关解决的问题

1、忽视反腐败工作的思想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忽视反腐败工作的错误思想。一是假借发展名义,破坏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少数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化、党性脱化,往往心存侥幸,打着发展的旗号作幌子,暗地里干着违纪违法的事情,一旦遇到监督检查就摆出为了发展作理由,企图逃避法纪约束。二是追求片面发展,放松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部分单位和部门片面理解科学发展观,认为实现发展简单的等同于增加收入,一味追求在经济上的高指标,对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虚于应付,抓不出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担心影响发展,放弃反腐倡廉职责的思想。一些纪检监察机关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握不准,认为抓发展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担心反腐倡廉抓得太紧会影响发展,对有些腐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能充分履行职责。

2、盲目乱干损害发展的风气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宏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追求利于长远的发展、人民满意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发展。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片面的政绩盲目乱干、贪功冒进,最终损害了发展。一是盲目决策出“坏政绩”的风气。少数地方把政绩视为领导职务晋升的资本,决策办事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惜耗费巨资上项目、摆阔气,兴建一些楼堂馆所,甚至是“半截子”工程,短时内看起来“很热闹”、“有政绩”,其实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难于愈合的创伤。二是欺上侵下出“假政绩”的风气。少数地方认为发展得好不好,在于得到上级的誉美之辞,抓发展做工作习惯于向别人简单地照抄照搬,致使抓项目办事情不顾群众所愿、不求群众满意、不惜损害群众利益,结果面子工程上马了,群众利益受损了,干群矛盾上升了,发展的阻力增大了。三是装腔作势出“虚政绩”的风气。少数地方创业发展的干劲不足,飘浮作风盛行,热衷于浮夸唱功,没干的说干了、干得少说得多、干得差说得好、干得虚说成实,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美仑美焕,见诸行动、落在实处的虚无飘渺,结果各项事业错失机遇,致使当地发展停止不前。

3、惩治和预防腐败乏力的措施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靠党员干部把党的全部方针政策正确地落到实处,保证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保障干部干好事业、服务发展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教育的效果还不够优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容易对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侵蚀,甚至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但由于教育的机制、方式、措施未能得到充分的改革和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失效的问题。二是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强化。在管财、管人、管事的重点领域,最容易诱发和产生腐败行为,但由于监督的意识淡薄、监督的体制还不健全,监督的方法还不得力,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乏力的问题。三是制度的网络还不够细化。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新问题、新变化层出不尽,但制度适应时势要求的步伐相对滞后,有的制度还不完善,有的方面缺少制度,出现了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

三、推进纪检监察工作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

1、抓好反腐倡廉教育,从思想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因此,纪检监察工作要以抓党风廉政教育为切入点,将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一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念,教育领导干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作决策、办事情、做工作时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是非、衡量得失的标准,做到知民情,解民难,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二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踏实干事的勤政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持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效,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三要在党员干部中确立全面科学的考绩标准,引导党员干部在评价政绩时,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评价政绩的基本标准。

2、抓好惩防体系建设,从制度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必须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构,必须认真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在抓好教育和监督工作的同时,完成好制度建设任务,从制度上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结合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全面建设各方面制度,包括健全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招投标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同时注意各项制度之间的互相衔接和整体效用,形成完善而严密的廉政制度体系。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增强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廉洁从政的功能,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制度的具体要求都要体现“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及时将科学发展观体现到领导干部的从政规范中去,明确要求不准搞形象工程损害群众利益、不准搞地方保护损害全局发展、不准以少数人的发展损害大多数人的发展、不准只顾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发展。三是坚持实用可行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比较好、已经成熟的管理办法上升为制度,注意盯紧腐败易发高发的工作岗位和环节,抓紧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另外,制定的制度,必须针对性强,内容具体,环节清楚,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和落实,便于发挥制度的约束、警示和激励作用。

初步认识范文篇9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初步认识范文篇10

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分析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从而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应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侵略以及洋务运动的关系。还要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同的。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讲清三点:①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②发展概况:结合书中材料讲明即可。③影响:可采取提问或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力量。

3.公车上书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从介绍康有为入手,然后复习《马关条约》,引出公车上书。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特别要指出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加深学生的认识。

4.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强学会、《时务报》、《国闻报》和时务学堂。最后指出维新派人士奔走呼号,积极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对维新变法这样的政治运动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困难。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这之后,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不断高涨,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本课探究活动

假设学生是一位《马关条约》签订前夕,关心时事的仁人志士,请起草一份类似“公车上书”的“上书”,内容应包括:如何应对日本人提出的条件?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不要管措施是否得当,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起草后,可组织讨论活动,评选出优秀“上书”。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