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0:14:40

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史视域;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彰显

一、引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有着“天鹅颈下的珍珠”“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等美誉,围绕着哈尔滨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能发现哈尔滨的这些美誉,与当地的城市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哈尔滨有着中国并不多见的城市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它极具欧洲特色,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中西结合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围绕着哈尔滨的城市建筑文化特色进行考察,能帮助人们对哈尔滨这座城市有更加深度的了解和认知。另外在当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哈尔滨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建筑文化特色遭到破坏甚至是消退的危机,为了传承和发展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文章对此展开研究,让城市建筑文化特色成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名片和招牌,发扬城市的特有精神。

二、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结合实际情况,要想通过社会史研究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那就要对哈尔滨城市初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围绕着哈尔滨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能发现中东铁路的修筑是哈尔滨城市化建设的开端。所以围绕着哈尔滨城市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的社会情况和中东铁路修筑后哈尔滨的社会情况。

(一)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的社会情况

中东铁路修筑之前的哈尔滨作为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清王朝发祥地,它是一个人口稀少、传统封闭、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伴随着封禁的逐步解除,人口和商业开始出现集聚的趋势。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是结合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北方传统民居形式存在的,直到中东铁路的修筑改变了这样的情况。哈尔滨是中国清王朝的发祥地,清朝建立后,清王朝对哈尔滨所在的东北地区曾经长期实施封禁政策,严禁汉族流民进入东北地区,因为在清朝统治者看来,东北作为兴王之所,如果各个地区的流民进入其中,则会给地区带来一定的危害。在此期间,北方诸省一些贫困农民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于生计而闯关成功。但针对哈尔滨地区总体情况而言,人口相对较少,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都比较缓慢。19世纪末,东北地区开始开禁放垦的历史进程,但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在整个东北全区域范围内实施“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的政策。这时大量的关内满族和汉族百姓涌向哈尔滨地区。清朝末年,哈尔滨隶属吉林省滨江县治。19世纪末,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哈尔滨,处在疏于管理的状态。哈尔滨周边的沙俄乘虚而入。19世纪中叶以后,因为在欧洲进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阻,沙俄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他们企图占领整个东北的步伐从未停止过。此时的哈尔滨地区,零散分布着几个村屯,总人口数只有寥寥3万余人,农、林、牧、副、渔业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哈尔滨发展为城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作为一座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它呈现在整个世人面前的历史不过百余年。在中东铁路修筑之前,哈尔滨只是一个传统的以分散居住为主的自然村落。所以哈尔滨呈现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当地特有的建筑文化形成和中东铁路修筑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中后期,哈尔滨地区出现人口不断聚集的趋势,但这个时候的哈尔滨,数十个村屯隶属呼兰、双城、宾县等不同行政单位,这些村屯之间的管辖权、被管辖权等相对混乱,交叉存在。当时哈尔滨面临水患、灾害等威胁,对人口、物资拉动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建筑文化大多是以具有严寒地区特点的传统北方民居为主。

(二)中东铁路修筑后哈尔滨的社会情况

随着中东铁路的逐渐修筑,哈尔滨城市化开始了起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个铁路网,以哈尔滨为中心,由哈尔滨往北到满洲里是滨洲线,由哈尔滨往东到绥芬河是滨绥线,由哈尔滨往南到大连就是哈大线。这三条线路形成了一个英文字母T的形状,全长达2000余公里。这就是100多年前沙俄在中国领土上修筑的中东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境内的一段。中东铁路耗时六年修筑完成,在当时条件下修筑速度可被称为是神速,但这样的神速却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中东铁路在当时扮演的是沙俄侵略工具的角色,沙俄很早就有侵略中国的图谋。尤其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让沙俄也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沙俄先后威逼利诱和中国签订了《瑗珲条约》《中俄密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量的土地。中东铁路的修建,就是他们侵略扩张野心的彰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只要时机成熟,沙俄在中国修筑铁路就是一种必然事件。但清政府一直没有松口,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给了沙俄可乘之机。惨败的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极多,辽东半岛也在被割的范围之内。沙俄对日本企图霸占东北的想法没有坐视不管,其拉动法国、德国进行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最终迫使日本放弃中国辽东等地。沙俄利用清王朝甲午战败之后,急于找到抵御日本的办法从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修路权,哈尔滨城市化也开始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发展。中东铁路修建让哈尔滨不再是分散的自然村落,逐渐形成近现代化的市场。不到20年的时间,哈尔滨从渔村发展成国际性的商埠,外国侨民大量来到哈尔滨。侨民人口增长高达哈尔滨居民总人口的50%以上,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大批的中外企业也开始入驻哈尔滨。哈尔滨当时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铁路的开通让哈尔滨朝着近现代化迈进,西方的器物技术和思想随着外国侨民的到来而到来,西方的餐饮、绘画、建筑、城市规划理念也在哈尔滨得到发展,哈尔滨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成为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三、哈尔滨多元化城市建筑文化的彰显

要对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展开分析,那么就要围绕着哈尔滨多元城市建筑文化来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围绕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建筑文化特色。对哈尔滨的多元城市建筑文化进行分析,主要是孕育建筑特色的多元城市文化、哈尔滨建筑文化的具体代表类型以及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特点这三方面。

(一)多元城市文化

城市建筑文化是城市总体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也是城市总体文化的一种体现。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是浸润在极富特色的城市总体文化中。在研究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时一定要明确哈尔滨城市的文化特色。哈尔滨地区的城市文化由土著文化、中原移民文化、外来异质文化三大部分构成,这三种文化在长期的融合交流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城市文化。土著文化就是原住民的文化,近代以前,哈尔滨地区的原住民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经济上他们以打鱼狩猎为主;性格上因为自然环境相对严酷,所以形成了耐寒坚韧的性格;组织文化层面,因为部落中的生活争斗在所难免,所以土著人大多能言善战。哈尔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交流相对较晚,相对封闭,辐射、居住、交往等方面和内陆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的文化习俗以口耳相传和文字记录相结合,同时相对封闭,所以文化也更加稳固,缺少一些变动流失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文化特色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但在建筑文化层面却和保持传统文化有明显的不同。哈尔滨地区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当地自然环境不断融合而生成的。原本的建筑要素,例如烟囱和火炕,在城市建筑中已经不再存在,现阶段哈尔滨只有阿城区南洪村等地存在一些传统的建筑。中原移民主要是由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诸省的移民后裔构成的,他们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山东为例,哈尔滨城市人口有一半是山东移民或其后裔,山东文化在其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在哈尔滨人家庭餐桌上出现了典型的山东食谱,例如饮食层面,煎饼、大包子和玉米面糊糊一直影响至今。建筑文化方面,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在哈尔滨城市建筑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传统雕饰、飞檐斗拱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式建筑,这是中原文化在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中的体现。还有外来特有文化,20世纪40年代之前,有3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侨民在哈尔滨生活、工作、学习。这些侨民的到来,将各自的文化带到了哈尔滨,给予哈尔滨城市文化突出的影响。在建筑文化方面,哈尔滨地区的城市文化出现俄罗斯式、巴洛克式、法国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哥特式等,哈尔滨也被称为“建筑艺术博物馆”。这些外来异质文化对哈尔滨地区的城市文化建筑影响十分深远。

(二)代表类型

在哈尔滨璀璨夺目的城市建筑中,有宗教建筑、使馆、花园式的豪华官商宅邸和规模宏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的保留,彰显了哈尔滨建筑文化鲜明特色和艺术水准。交相辉映的宗教建筑是哈尔滨诸多建筑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哈尔滨还有风格各异的使馆,这是因为曾经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这些领事馆风格迥异,是哈尔滨国际化大都市的写照。还有豪华富丽的官商宅邸,主要分为中东铁路官员宅邸和中国官员宅邸,非常有艺术特色。中国商人的宅邸也是以巴洛克建筑为主,配合传统的院落,中西合璧;外国商人的宅邸则风格迥异,彰显了家族的辉煌。另外还有规模宏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保留巴洛克基础的前提下,用中国的吉祥元素,例如牡丹、莲花、蝙蝠、龙凤等,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风格。

(三)建筑文化特点

在哈尔滨地区,城市建筑文化的特点可以概述为风格多样的城市建筑、复杂多变的道路格局、特色鲜明的道路名称。哈尔滨地区有着风格多样的城市建筑,另外当地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极具特色。哈尔滨共确立了20多个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的建筑特色非常鲜明。以中央大街为例,中央大街位于道里区,是哈尔滨最著名的步行街,也是最具有异国情调和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侧汇集了西方建筑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流派,涵盖西方建筑艺术百年精华。另外哈尔滨地区的道路格局非常富有特色,这主要是历史和地理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除了街道布局的复杂之外,街道名称也具有特色,如哈尔滨街道有以外国人名命名的,也有带着国学底蕴的,还有包含人文地理因素的命名等。

四、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

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在当前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传承,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包括了对历史建筑和老街区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对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一些不利影响在于多元文化中心逐渐消失,城市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以及建筑精英储备不足等。这样的情况下,要围绕着保持与发展哈尔滨城市建筑和特色进行相关思考。通过保持城市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明确城市建筑文化的特色定位,批判性地对城市的文化进行继承。还要加强对城市建筑文化的研究,这样才能帮助哈尔滨地区颇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其次是发展,要让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具备自身的特色。现阶段中国的一些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标志和名片,例如,提到北京,就会想到雍容华贵的故宫;提到苏州,就会想到小巧精致的园林。同样,哈尔滨这座城市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它的异域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面貌都是哈尔滨历史的呈现。为了保证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做好规划,对经典的内容进行传承保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另外要明确城市建筑文化特色的定位,不要排斥新生建筑,一味地保护原有建筑,更不要排斥原有建筑移位的拆除更新,而是要有所取舍,有所保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明确城市的特色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对城市建筑文化进行发展,这样才能够保证哈尔滨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不被破坏,让新形成的建筑文化特色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主要的是对建筑文化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优秀的从业人员从社会发展角度对哈尔滨的建筑进行研究,发挥建筑长处,避其短处,让哈尔滨成为一个美丽、文明、独特的城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文化关乎一个城市的总体形象和特色,建筑文化的保持和发展是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基础。哈尔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中东铁路的修筑启动了哈尔滨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哈尔滨建筑文化用其独有的多元化色彩诉说着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新时期为使哈尔滨成为一个更加美丽文明的城市,需要围绕着城市建筑和特色展开研究,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促进哈尔滨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洪光.哈尔滨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0):58-62.

[2]王国强,刘松茯.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的复杂适应性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8):108-114.

城市特色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特色;规划设计;特色体现

我国自从20世纪改革开放至今,城市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飞跃历程,无论是从城市发展的数量还是从城市发展的规模来讲,都是空前喜人的。然而,毋庸讳言,我国城市的发展在规划设计特色的体现方面却使人不敢苟同。一些城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城市千孔一面,到处是“纸片楼”林立,自然生态景观设计和城市个性发展出现了特色危机等,城市的自然生态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谈不上得到了完美地体现,人们在感官上每每会出现对“城市的审美疲劳”。本文就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如何规划设计特色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并就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1城市特色的概念

从不同角度来讲,关于城市特色的含义会有不同说法,大家一般认为城市特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城市社会为适应并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运用当下的生产手段,通过利用并改造自然以创造出区别于别的城市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文明的一种外在体现。而具体从规划设计这一角度分析的话,它是指城市当下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对城市的空间环境和市民活动反映以及强化的一种总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探讨城市规划发展蓝图的问题,相对减少了对“城市特色”这一话题的关注与讨论。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发展中,不管是在城市数量上,还是在城市面貌上都取得了发展空前的成绩,城市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发展在全面性上出现问题,会使城市特色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走在各个不同的城市,许多人都会产生众城一面的感觉,对于城市发展没有个性和特色的问题,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所到的城市越多,而知道的却越少。早在19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就已经面临了千城一面的问题,伴随着这些年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特色的概念就越发突出了。

2城市特色对规划设计造成的影响

如今我国的城市特色的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文化所积淀的城市特色已不再突出,城市特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的体现也已不再明显,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出现城市发展众城一面的现象。可见,对城市特色进行探究,这一问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而言极为重要。2.1利于彰显城市的特色美。在保护城市原有特色的同时,应深入挖掘城市的特色美。大多数城市建设在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其本身已经具有了美的特质,可与城市整体风格不相符的人工附加物的添加,会破坏整座城市的整体美观。所以,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新的附加物应与整体的环境相吻合,才能更好地彰显出城市原有的特色美。总之,城市规划设计应尽可能地使新的建筑物和城市主题在风格与色调方面保持和谐,才能起到烘托主体的效果。2.2利于减少城市进行盲目的规划设计。盲目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极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由于不同城市所处的区域环境不尽相同,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城市的区域环境,在对城市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找好城市与别的城市对比所具有的区位发展优势,以确定城市发展的趋同观念和狭隘观念。比如,坚持山水城市和文化城市发展的临忻,在城市建设方面依托自身的区位发展优势,明确了城市特色的发展思路,也确定了沿河发展的具体思路,关于滨河等一批亮点建筑的竣工,它起到了改善环境、提升形象及品位的作用。2.3利于加强对文化古城的保护。文化古城作为城市的珍贵资源,它是人们从文化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印记。比如,苏州市的古胥门广场,广场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是城市的重要文化中心。同时,其作为现代的城市广场,它也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下,广场已成为苏州市元宵节的一张名片了。古胥门广场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文化古城,如今已成为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保护与发展,才能够保障城市的蓬勃发展,使之焕发长久活力。特别是对于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那些文化古城,更应将它们当作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它们加以保护和珍惜。2.4利于加快城市的持续性进程。一座城市的持续发展,是城市不断对自身内在潜力的追求与实现的过程。作为城市特色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平面、空间的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的风格,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画面,而城市空间、平面与道桥的具体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特色作用的发挥,同时对城市个性的创造,也利于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3关于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构建城市特色的具体方法

城市特色是否具有鲜明性,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平面与空间格局、城市的轮廓景观、城市建筑的风格以及开放空间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下面就城市规划设计中常出现的城市道路、开放空间以及高度控制系统等问题对城市特色的具体构建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3.1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作为一座城市总体布局的骨架,按照布局形式可分为网状与环形两种放射状路网。而这里的道路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特色道路空间的设计。对于城市道路来说,主要分为生活性和交通性道路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也会有所相同。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利用各种要素引导与控制,以此强化道路的空间品质。生活性道路在具体设计时还应以人的通行空间作为设计尺度,来强化人活动的特征,在保证必要的车行量的同时,可适量增加行人通行的面积,以此增加人的活动量,通过合理设计人行道、休闲设施与公交站牌等,以此保证人参与活动的多样性。此外,在交通性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还需着重考虑车行速度、空间尺度等问题。3.2城市开放空间。对于开放空间,它是指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如城市周边的水域、公园、广场以及林荫地等都属于城市的开放空间。而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开放空间的过程中,应以保护自然与利于其特色发展为前提,确保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如在开发沿河岸两侧时需考虑到城市的高度、密度、发展形态及道路的具体走向问题;在对广场进行设计时,应注重那些具有特色的活动景观的塑造问题,设计出极具吸引力的设施与场所;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对于公园主题与情趣的营造问题,以提供给人们舒缓拥挤的开放空间。

4结语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它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和生命的灵魂,一般情况下,城市所在的地方本土都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与独特的历史文化,它们共同构建了城市的特色,这种城市特色是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旦缺失,城市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使城市的特色得以更好地体现,以避免走入城市的千城一面规划设计的误区,这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溯宁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城市特色范文篇3

关键词: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传统;现代

引言

改革开放后近40年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城市呈现出高楼林立、道路交错、人口密集的现象,据百度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2050年达到70%的目标”。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困惑,比如城市复制基因大,每所城市的相似度较高,过快的城市化造成了诸多矛盾。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若想脱颖而出就要缔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营造城市品牌的捷径。

一汕尾市区的建立及其特点

中小城市在发展定位时不能好高骛远,毕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城市规模小也有其独特风姿的一面,需要挖掘和探析。广东汕尾这所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汕尾自1988年建立市区,将海丰县和陆丰县以及红草、马宫、东涌、汕尾、田乾、捷胜、遮浪7个镇建立汕尾地级市,并在原汕尾镇建立汕尾市行政中心,取名“汕尾市”,也就是说现有的汕尾市区是在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初设立汕尾市区时为了平衡“海陆丰”地区海丰县和陆丰县这两大老县城的关系,所以将市区设摘要: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建立城市品牌的捷径,而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对于1988年建立的汕尾市来说,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有三个特色,即传统文化的体现、现代文化的体现、传统与现代交互的体现。从汕尾城市现状与其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探讨汕尾城市未来发展特色、树立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传统现代立在原汕尾镇,但汕尾镇遗留了很多问题。在将近30年的发展后,目前汕尾市区依然呈现道路窄小、公共空间不足、宅基地建筑过多、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现代城市的积极元素依然逐步推进,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增多,市民的参与也在不断加强,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二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特色

目前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广场,有凤山妈祖广场、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等,其中既有体现汕尾本地传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有现代城市文化的象征,还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1传统文化的体现——凤山妈祖广场

凤山妈祖广场(图1)共有两个部分,一是凤山祖庙,二是妈祖广场。凤山祖庙主要包括古戏台、凤山公园,天后阁、钟鼓楼、石牌坊等景点,供人祭拜、本地戏曲演出、参观游玩等。海陆丰的海洋经济决定了劳动人民长期以来靠打渔为生,渔民每次出海祈求上天神灵保佑平安归来,长而久之形成了见神就拜的习俗,这是海陆丰的信仰文化。海陆丰人民拜神也具有独特的方式,有极其注重各种规矩的正式祭祀,比如海丰、陆丰在每年年末时各个村子都会举办谢神活动,通常不同村子会祭祀不同的神,有关公、三山国王、白衣娘娘、佛祖、妈祖娘娘等,谢神活动包含众多规矩和内容,各村主事还会安排戏班子给神仙们演戏,去隔壁村请别的神过来看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村平安。此外还也有平常随意的祭拜,家庭主妇平时在上下班的途中、饭前或是闲暇时间都会上柱清香拜拜,每月初一十五在家中摆祭品祭拜,也是为了保全家平安。在汕尾本地人民的信仰中,能保全家平安幸福的都是可以祭拜的神仙,在这其中妈祖娘娘具有重要的地位。妈祖广场,也是汕尾最大的开放型广场。妈祖广场曾经举办多次公众活动,有一年一度的汕尾美食节,也有时常举办的庙会、文艺晚会。每次举办活动时汕尾市民会拖家带口前来观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不时用本地话交流心得体会,由于旁边就是妈祖娘娘庙,可能还会顺便全家共同焚香祭拜。而平常的日子,借着气候温暖的优势,全家也会在广场放风筝、溜冰、做游戏等家庭活动。看似简单的家庭活动却承载着汕尾的传统文化,海陆丰人民信靠各路神灵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家族传统,每个家庭生养众多子女组成一个大家族,号召家庭成员团结一致,这是海陆丰的家庭文化。信仰文化和家庭文化共同展现了海陆丰文化的独特个性,凤山妈祖广场的两个部分是这两种文化的体现和延续,这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汕尾本地传统文化交互融合的表现,值得思考和关注。

2现代文化的体现——健身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

在成立汕尾市区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进入、本地人到其他地区发展等种种原因,新的汕尾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些新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城市共有的普遍性。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建设现代文化体现的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在汕尾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健身广场(图2)包括体育操场、绿化、艺术雕塑几个部分。体育操场内提供篮球场、健身器材场、乒乓球桌、游泳池、网球场等健身场所,提倡市民强身健体;在体育操场的内部和四周还有绿化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呼应了健康主题;体育操场的外部设有艺术雕塑,一群抽象人物骑自行车,使用彩色板材和LED现代科技结合的材料制作,到了夜间灯光开启、红蓝绿色彩相间,吸引市民注意的同时也彰显了健身广场的主题,起到了宣传作用。红海湾入口广场(图3、图4)位于汕尾市区和红海湾路口的交叉处,道路通往汕尾市的旅游区——红海湾遮浪半岛旅游区,广场主要有两个现代雕塑,一个是火炬,一个是帆船。火炬雕塑既像熊熊燃起的火把,又像仰望苍天的面孔,朝气蓬勃,象征着汕尾市今后发展的欣欣向荣;帆船既是汕尾渔船的缩写,也是寓意红海湾旅游区发展一帆风顺。这两个现代雕塑虽然与市民生活交互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地标建筑起到了道路指向的作用,也是当代艺术设计语言的表现。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都是以现代城市和艺术设计的标准建成,弘扬了现代城市的精神和风采。

3传统与现代交互——罗马广场、慈云山广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也有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交互的案例,汕尾市区中的罗马广场和慈云山广场极具代表性。罗马广场(图5)位于汕尾市五十米大道及海边路交界处,也是五十米大道的终点。罗马广场的设计原理是将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和西式罗马柱建筑相结合,利用罗马柱撑起长廊,长廊连接处是渔歌墙面,墙面上用浮雕的形式记录了汕尾的渔歌故事。白天的罗马广场三三两两的人们等待着渔船靠岸,大家一起聊天、打牌,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休闲;夜晚的罗马广场路边停靠着点着彩灯的人力观光车,提供短租服务,很多携带小孩的家长租着人力观光车在汕尾五十米大道游玩,家庭温暖其乐融融,海陆丰家庭文化得以体现。慈云山广场(图6)位于汕尾地标建筑大圆盘东侧,其设计原理和罗马广场相似,也是中西结合,尤其是广场墙壁上的浮雕既包含到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又包含汕尾的传说、名人,其中以海的儿女和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先生的浮雕为主。慈云山广场还具有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的反映,即是广场舞的聚集点,每天晚上都会有大批群众有条有序地跟随舞曲跳着广场舞。广场舞在中国其他城市也是屡屡可见,对于汕尾市来说是跟随时代潮流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慈云山广场也是汕尾广场舞的代名词,而对于广场墙壁上汕尾渔歌、传说、名人的浮雕却很少关注。

三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第一,汕尾市区先前遗留问题导致规划的局限性。前文说到汕尾市区是在原汕尾镇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镇级单位上升到市级单位后很多设施却没达到市级标准。汕尾市区的交通道路、宅基地建筑、老马路街区都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合理和系统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宅基地建筑随处可建,造成道路无法拓宽、街区无法改造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大型城市建筑和公共艺术设计只能用填海、平山的方法建设,或是远离市区的空旷地皮进行,但是这样一来市民参与度又相应减少,公共艺术设计的服务性降低,违背设计初衷。第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本土特色不够突出。这种现象汕尾城市不是唯一性,很多城市不仅建筑相似,公共艺术设计也极其相似,据统计,诸如“马到成功”、“二龙戏珠”等雕塑重复率奇高。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没有深入了解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没有田野考察,有些公共艺术照搬现成案例制作,生命力不强。汕尾市区的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虽然涉及到汕尾渔歌文化题材,但是被西方现代建筑的外观冲击而淹没,很多市民甚至没有近距离观察墙壁的浮雕,对于本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2提出建议

城市特色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园城市

1引言

数据表示,截至2019年我国城市化规模已达到60.6%,但大多数城市地域特色正逐渐消失,随着社会大众文化内涵与审美水平的提高,相关单位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越来越重视城市地域特色的塑造,2019年8月《休宁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获批,为其打造特色公园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2基于城市特色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新常态下,国家住建部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重要工作要求,即“全面启动城市设计、做有用的城市设计”,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体现时代风貌。基于城市特色开展城市规划设计,能够促使相关部门统筹城市发展的各类资源与城市发展现状,针对性解决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此设计理念不但能够对城市生态环境、文化资源进行修复与保护,还能够促使城市建筑风格实现区域性统一,彰显城市地缘优势,为居民提供文明和谐的城市氛围,从而打造出特色城市名片,促进城市旅游业得以有效开发。

3当前我国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城市基础功能薄弱。当前我国县级城市发展中仍缺乏对城市基础功能的科学设计,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方面缺乏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等方面的发展规模也比较小,城市居民幸福感不高。3.2城市文化风貌表现力不足。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多样性比较丰富,大多数城市都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一些城市在古建筑群、古村落布局等地域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相关城市对文化特色资源的利用能力仍比较薄弱,甚至在传统城市化开发中严重损坏了文化资源,当前已经难以建造完整城市文化风貌。3.3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在工业生产建设与农业生产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乡镇城市化开发中缺乏对居民活动场所与居住环境的优化,建筑使用年限较为久远,对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3.4城市建筑形象缺乏审美由于传统城市发展盲目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标,使得具有优越历史文化基础的城市出现了新老建筑并存的问题,在整体感观上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文化要素复杂,地域特色不够突出,缺乏空间设计的艺术审美[1]。

4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对策

4.1优化城市基础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发展在满足居民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提高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关部门应以中心镇为辐射区,向城市四周建设大型文娱场所,以此来满足城市及乡镇群众的实际需要。同时可根据城市区域特色,引进“配套式”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模式,扩大城市医疗、教育、文化、商业、金融等社会性基础功能设施的规模。安徽省休宁县在进行城市基础功能设计时,即重点对老城区交通设施进行整改,减缓老城区行车速度,并拆除质量相对较差的建筑物,在城区内形成“口袋”公园,如图1所示,从而有效增加了老城区内人们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其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便利。图1城市“口袋公园”景观休宁县在新城区基础功能设计中,既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以环形结构构建“15分钟休闲生活圈”,给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开展文娱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这一城市设计规划,又为休宁县新老城区分别构建了个性化城市基础功能系统,在未来应用中将大幅提升人们的满意度。4.2挖掘文化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在特色城市开发过程中,设计规划部门应将城市特有的历史形象、民族风情等作为重点开发的资源,对古建筑、古村落加以修缮与保护,必要时可拟建一些相同风格的建筑物,使城市文化特色更为鲜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城市均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在民间产生了大量的生动人文故事,这些文化资源是建设特色城市的宝贵财富,需要城市规划与设计部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深入了解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突出现代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有效建立起文化旅游产业群,促进城市得以升级转型。休宁县是古徽州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称,培育了许多文武兼备的历史名人。其中万安镇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该县罗经文化、茶文化等历史较为悠久,为该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若能在城市设计中有效应用,将大幅增强其旅游业的发展。4.3改善城市环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标准与要求也随之增高,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均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制约了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力度,通过调整扩大城市绿地规模,对城市及周边空气环境进行有效修复,并加强对城市稀有植被、古树等资源的保护力度。以修建城市绿地公园的形式,完善城市绿化系统,使绿地达到净化污染的指标。另外应对城市生产与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缓解道路设施的积水压力,并提高污水的资源利用率,有效改善城市地下水水质,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休宁县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环山且山体较高,当前自然景观风貌保存良好,只在向东方向上有一出口,形成了典型的口袋型城市;同时该县中心城区集中于横江和夹溪河两岸,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属于典型的大丘陵山水环境特征。但当前该县在建筑高度、体量以及山城之间视线通廊方面还未有完善的规划与建设,加强这一方面的设计能够对该县自然生态进行优化保护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居民、游客居住的舒适度。4.4结合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建筑形象。当前各中小城市中的建筑类型大多比较繁杂,现代化高层建筑、古代建筑群、古村落群等交错林立,建筑外形风格各异、色彩混乱,严重缺乏艺术欣赏性,如图2所示,对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发展规划部门应着重加强城市建筑风格的设计,根据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外部形象,体现出现代化建筑的差异性。同时也应注重城市色彩的搭配,若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应将城市主色调尽量调整为褐色、深褐色等与木质板材相似的颜色,从而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历史氛围;若城市风光艳丽、山河壮美,则需要设计人员以绿色为主色调,突出自然景观的优势,搭配如灰白色、青色等建筑物,使城市色彩更加具有层次感,进而为特色城市发展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2]。休宁县在进行特色城市打造时,则需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筑形象的打造,可向贵州锦屏县潘寨片区展开实地调研,该县区在特色城市建设中,以延续城市文脉为前提,在城市建筑方面融入了当地山水、文化、民俗等地域性特征,重构城市空间结构,将建筑群按城市特色重新划分,并结合民族特色对城市建筑的修建做出了统一的规划与调整,促使该城市外在形象与色调实现高度统一与和谐。

5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是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较为丰富的国家,但城市化进程快速与盲目的扩张,造成了城市文化风貌的破坏,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特色危机,对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形成了阻碍。因此,相关部门在未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树立起统筹发展的意识,对城市基础功能、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形象、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实现对城市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保护,有效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打造特色城市,进而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舒薇,李铌,李向阳.基于文脉视角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思考[J].中外建筑,2019(02):29-30.

城市特色范文篇5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确保了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为组织开展好大型立柱广告的整治工作,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活动进行了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根据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行动方案。一是成立大型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执法人员为组员。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对参加专项整治的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组织专项治理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整治标准,确保依法行政。三是以宣传教育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阵地,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规模、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氛围。四是组织有关人员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设置杂乱无序、尺寸不一、高低不一、占用绿化带和控制红线的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五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动员教育工作,通过采取逐个单位通知,逐个单位动员的方式,对相关单位和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产权和使用单位明白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并设身处地帮他们想办法出点子,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得到了大多数产权和使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整治规范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在整治过程中,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现场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参加专项整治执法人员的干劲和斗志,增强了做好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使整治工作高潮迭起,整治任务迅速落实到位

二、严格标准,科学规划,从源头上杜绝乱设乱摆现象

一是根据摸底情况,对需要拆除的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32块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下发《关于拆除大型立柱户外广告的通告》。二是根据城市规划标准和要求,会同规划部门对设置广告的位置和标准进行了统一,大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30米,大小25米*12米的标准;小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15米,大小12米*6米。要求各产权和使用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及规格标准自行制作,经执法局验收合格后方可设置,做到了新设置广告整齐划一,规范有序。三是对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予以保留,不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由产权和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时间自行拆除,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按要求自行拆除的,由专项整治队伍依法强制拆除。

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专项整治取得实质性成果

一是借用外力形成整治的合力。在县领导的协调支持下,争取到了公安、规划、法院、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对整治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实行统一执法,进一步壮大了声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合力,为专项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整治。进程针对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实际,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工作方法,通过选取一些思想觉悟高、通情达理的产权和使用单位,靠上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并率先拿他们的不规范广告牌“开刀”,以此来影响、带动和震慑其他产权和使用单位。对于主动整改的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表扬,对拒不配合的,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坚决对其实施强制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整治效果。整治期间,共拆除大型立柱式广告32块,城区除一块公益性广告外,其余大型立柱式广告均被拆除。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我县的户外广告设施更好地与区域功能相一致,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态相协调,充分展示了户外广告“规范、健康、有序”的新形象,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攻坚破难,顽强拼搏,提前完成整治任务。在整治过程中,广大干部队员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各负其责、任劳任怨、敢于牺牲,先当宣传员、服务员,再当执法员,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确保了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成整治任务,广大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有时一天工作多达12个小时,没有丝毫怨言;有的队员婚期将至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有的队员虽然刚接触电气焊,但通过边学边干,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气割技术;有的队员手被刮伤,经过简单的包扎后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广大干部队员的努力,原计划5月份完成的整治任务,提前1个月顺利完成,使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四、强化管理,常抓不懈,完善户外广告的长效管理机制

城市特色范文篇6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规划设计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在考虑城市建设特色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城市建设规划需要建设在群体、环境等因素上,找寻相关体系间存在的关联及特点,在尊重城市文化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分析、研究,结合经济上的政策方针,确保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而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深入关注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应,并充分体现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建设独具一格的城市景象。

2城市特色及规划设计方法概述

2.1城市特色的定义。不同时代的城市特色都会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城市特色就是当前统治阶级文化、利益的具体展现。它的存在不仅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还会受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在充分反映地区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审美等要素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将人们的感官感受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取对城市个性、风貌、特点等方面的多种信息,最终形成一定的感性特征。这种感性特征可以是对城市审美的评价,或者是对城市功禾惟的评价。本质而言,城市特色是城市中的人们对于美的感受以及所面对事物的具体审美感受。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采用当前所具备的各类方法、措施去持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副。2.2城市规划设计的变化。城市特色经历几千年的洗礼来到21世纪,已经完全不同于城市创立及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现代城市作为工业化的直接产物,在工业体系当中侈追求高效率、模式化、机械化,以往的手工创造逐步被工业生产代替,最终会随着城市规模和社会发展将城市间的距离不断拉近,进而出现更为显著的相互影响。以雅典宪章为指引,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下,人们为了得到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而匆忙之间舍掉了传统城市的结构形态,盲目地切断了历史的回忆。这样的“得”和“舍”之间是否平衡?毕竟健康的城市应该是完整有机的。全球化在一切领域都是必然趋势,与文化和民族意识有关。在以经济为载体的“强势文化”面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抉择应该具备主动性。

3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法

3.1把握城市特色与地域环境的关联。城市的整体规戈I」形态是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构成,与城市环境、自然存在关联,城市的形状、布局以及相关的交通功能区划和城市的形态演变等都受到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限制,内部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模式及历史发展状况等,都会对城市整体特色产生影响。掌握城市所处环境的自然状况,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从单一、枯燥的小型人口聚居区发展成为相对较大、功能完善的城市体系。如张家界,利用历史悠久的古老风情,发掘不可见的资源,将自身打造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再如广州地区,由于气候炎热多雨,各种骑楼便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3.2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创新及变化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以及城市发展的灵魂,必须依托城市底蕴、气质、特点将城市独具特色的魅力展现出来。而城市风貌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综合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将城市特有的面貌、风采、神韵突出处理,形成城市的气质及性格,彰显城市的风貌,显承城市的经济、商业的繁荣,以及文化、科技等事务的发达叫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们可以创造不同的城市风貌及文化环境,其中的文物古迹、历史信息、特色建筑、风情民俗、风景名胜等都是一个城市的遗传基因,能够展现出城市的底蕴,使周围的新建筑与文物古迹实现协调融合,共存共荣,成为新时期富有特色的典型区段,成为彰显城市个性的独特风貌。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不少旧的城市结构、历史文化遗迹都被现代化的脚步踩得粉碎,建设性破坏成为破坏城市历史文彳匕遗产最主要的因素。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彰显城市特色与个性,关键还在于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对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古遗址、民俗风情等力口强保护。3.3选择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城市内的建筑形象是传递城市特色的最直观物体。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等都是城市特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建筑的风格、色彩则是城市特色的灵魂所在。建筑风格与所处环境的地理、自然、人文等因素有直接关联。通过建筑色彩、风格、材料的表现,构建城市的主要色彩基调,同时也是彰显城市艺术品味的重要元素。城市要想有特色就需要大量相似的建筑,在保持单体建筑差异的同时,做到整体范围的和谐统一,以便更好地突出各自的建筑风格。同时,建筑又是城市形象创新的核卜,在此过程中既要体现技术进步的物质属性,还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属性。技术进步的物质属性不断推动建筑形式的进步及更新,传统文化的精神属性确保建筑形式创新的同时保留传统痕迹,在保留理性的同时蕴含相应的文化情感。当前的发展环境下,要想彰显城市特色,建筑风貌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盲目复制,要在挖掘城市建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突出城市建设文化个性,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能够不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最终构建和i輸一的社会环境及建筑风格。3.4坚持营造和谐舒适的宜居空间。城市作为人们的住处,兼具了精神家园的效用。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关注人的感受,努力营造和谐舒适宜居空间。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使城市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而城市的特色规划设计中,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关注城市总体布局,将各类物质要素进行合理分布、组合,将人、环境、建筑所形成的复杂体系建设成为更为和谐、统一的系统。

4探究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在城市特色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特色建设,创建良好的城市精神风貌。在进行城市特色建设工作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对城市活动、文化等内容深入体会,充分挖掘城市底蕴,并借助适宜的设计方法进行展现,从而形成完善的城市特色文化体系。一座城市的特色表现具体来说就是城市的意象。在进行城市特色建设过程中,可以以整座城市的全部区域或特定区域为基础开展工作侗时要关注多个区域、阶段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街区原始营造阶段就确定具备城市特色的空间格局,为城市活动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另外,还需要考虑人作为城市的主角需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将城市建筑体系设计的更具生活化气息,利用多种方式创造良好的市民文化及市井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城市精神体系。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明确了城市特色建设的设计理念,对于人们理解城市精神的作用很大。城市的特色不单单是建筑外部形态的标新立异,同时要考虑地域文化特征、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合理选择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并借此建设相应的城市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叫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推动各个城市体系的不断更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结合各类人文、艺术等属性内容,充分表现城市的传统色彩。科学技术所追求的理性与文化艺术所追求的情感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从2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结合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状,促进城市彳匕4程的不断深入,不断扩大城市的开放程度。不能因循守旧,一味地维护传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展现城市特色,同时要满足相应的社会发展需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加强对各类先进经验的借鉴、吸收,不断完善城市特色规划设计。

5结语

城市特色范文篇7

特色即为个性,是任何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础,譬如产品特色、产业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特色、地形地貌特色等。城市,不同于企业或者产业、产品,它是一个场所(Place),从这方面出发,一个城市的特色也就是其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该城市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环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场所和非场所成果的综合表现。

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对场所物质空间的讨论,国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不过那时只论建筑形式。第二阶段是对城市的非物质特色的讨论,如文化、民俗、精神、历史等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988年,建设部明确提出“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各具风格的城市和村镇”①。第三阶段是现今城市的非场所“特色”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国际地域劳动分工使得该体系中的城市或者地区形成了独具优势的城市产业特色,当然这种产业特色是建立在各种地方场所特色的基础上的。

从上述有关城市特色的内涵、不同阶段对城市特色的关注点可见,一个城市的特色由其“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所决定和体现。城市的“场所”特质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传统空间风貌、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绿化小品、区域环境等方面,而“非场所”特质则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特色、文化制度及人才、知识、创新等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各类城市地域文化、经济、自然相结合而成为发展特色城市的重要特质,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或个性的城市脱颖而出,如水乡城市、滨海城市、高原城市、山海城市、沙漠城市等以地理风貌为特色的城市,服装之都、水晶之都、丝绸之都、玩具之都等以产业与资源为特色的城市,以及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等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迅速为世界所了解,并为形成、维持城市竞争优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关键资源、核心能力与城市竞争优势

按照管理学中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学派的论点,城市竞争优势取决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2.1城市关键资源与城市竞争力

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城市的竞争优势与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直接联系。城市资源是城市竞争优势最直接的来源,但只有关键资源才能带来城市的竞争优势。城市竞争的关键资源就是指那些城市拥有、控制和可以获得并为建立竞争力提供基础的资产。按Barney的观点,关键资源有3个评判标准:①有价值。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能够给城市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②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能否持久,还取决于这种资源是否具备关键资源必须的第三种属性。③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拥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城市就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持续到其竞争对手成功地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因此,有价值、稀缺且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才能带来竞争优势。

可见关键资源具有不可交易性(Untra-deble)②,别的城市几乎不可模仿,其它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如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关键资源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如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表现为时间的某种函数,其它地区在短期内很难追赶。这些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非关键资源则相对不为特定场所所垄断,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别在当今流动性强的网络社会里。

2.2城市内部能力与城市竞争力

没有资源,竞争力就成为“无米之炊”。但具有相似资源的城市经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一个城市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还在于其拥有隐藏在各种资源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是产生城市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能力特有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与城市的无形资产一起构成了竞争力难以模仿、不可交易和转让的特征。

2.3关键资源、能力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能力(包括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最终促进了城市资源的整合能力,有效的整合能力能够合理地进行资源存量的消耗与增值、资源增量的集聚和生成。因此,城市内部的某项关键资源和资源整合能力互动作用的合力,就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urbancorecompetitioncapacity)。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基于关键资源的比较优势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是基础;而基于城市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突出了城市经济的内生能力,是主导方面。凭借这种合力,城市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则成为城市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决定了该城市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地位和竞争水平,同时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

3、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优势的关系

城市特色取决于城市在某一阶段所拥有的典型“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而城市竞争力则取决于城市在某一阶段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与“内部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一般来说,城市的“关键资源”既有“场所”关键资源,也有“非场所”关键资源。城市的“非场所”关键资源和内部能力属于城市的“非场所特质”,也就是说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和内部能力是城市具有某些特色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另有一些城市特色则在某一时期内对城市竞争优势或者城市核心竞争力意义不大或者作用不直接,但也同样孕育着城市竞争的潜在优势。因此,城市特色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之间息息相关。根据影响城市特色的“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的“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城市特色对于某一阶段的城市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言。

3.1特色“维持”城市竞争优势

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维持竞争的“优势”永远是相对的,稍纵即逝。只有在各种环境中始终都拥有的竞争优势才算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一个城市竞争优势的维持取决于城市中有价值、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及城市特色的形成、更替能力。其中,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力量,而城市特色的更替变化则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动力。在动荡的环境当中,城市特色(特别是产业特色)只有通过持续的累积和更替演化,才能维持持续的城市竞争优势。

3.2特色“塑造”、“孕育”城市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

与城市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相比较,城市特色更为复杂。一般来说,城市特色不一定立即或者直接转化成为城市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通常是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的其它内、外部因素共同组合而“促进”城市竞争优势的发挥,特色“塑造”和“孕育”着城市的后发优势或潜在优势。

3.3特色组合“决定”城市的职能类型

与一般的城市分类相比较,城市的职能更带有综合性、更为重要、更能深刻地体现城市的本质。城市职能取决于城市在全球或者区域内的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特色。事实上,城市职能就是城市之间竞争的目标。一个城市在竞争中出现危机后,就会寻找新的城市个性/特色,而此时表现出来的城市职能类型就是界定城市特色的一种方法。因此,城市会努力体现专门的职能,它们会瞄准目标,争取成为金融中心、研究中心等。这样,城市之间为获得新的城市职能互相竞争,同时又不断增强已有的且还未丧失的城市职能。各种影响城市竞争和城市发展的因子的组合在各个城市都不一样,不同组合决定了城市对不同类型、不同数量要素的吸引力,这也就形成了各城市不同的经济结构。

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随着地域分工过程的加深,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分化,专业化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职能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特色产业。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印刷机械和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均以其独特的城市竞争优势而闻名于世。又如日本,日本政府在反思前几轮“国土整治计划”的得失之后提出:各城市应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如“大阪圈”的3个商业城市则将“商业的大阪”、“港口的神户”、“文化的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3个城市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区位、资源、人文、历史等因素及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1].纵观国际上的优秀城市,无一不具有显耀的产业特色和鲜明的城市特色。

3.4城市职能类型凸显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特色类型及其组合决定了城市的职能类型。反过来,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驱动力量,反映出不同的城市职能类型。因此,与城市职能类型相对应的、作用较为突出的城市特色组合也呈现不同的演替特征。以苏州为例,苏州的城市竞争优势阶段可以归纳为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要素驱动向以劳动力密集、资金相对密集为特征的初级要素驱动,然后到目前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的阶段。其中,在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要素驱动的城市竞争优势阶段,手工业制品等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典型的城市特色可以“丝绸”为代表。在劳动力和资金相对密集的城市竞争优势驱动阶段,苏州的城市特色可以“乡镇企业”等为特征。自1992年以来全球化资本对苏州的城市竞争优势的增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发展进入了“投资驱动”的城市竞争力阶段。从丝绸手工业到乡镇企业,到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苏州产业特色逐步地形成和演替,并且成为推动城市竞争优势演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区的“新城”风貌作为城市的重要特色也随之诞生和凸显。

当然,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其它的一些城市特色也相对凸显出来,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对城市的发展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在20世纪80年代,苏州的区位和交通等特色为苏州吸引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区位特色和交通特色又为苏州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另外,苏州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风貌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也直接或间接地支撑着城市的竞争优势。这就证明了在不同的阶段,城市特色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都可能有所差异。

除投资驱动作为苏州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外,苏州正在积极地加强其城市的创新能力。譬如各园区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的鼓励,苏州实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的相关举措(如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院等)。因此,伴随着竞争优势驱动力量的升级,苏州即将显现出新的城市特色。

4、基于城市特色的竞争战略和策略

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优势产生、持续和升级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可以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城市竞争战略或经营策略。

4.1识别城市特色,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

在目前的城市竞争条件下,城市更加依赖于深藏在物质后面的“软性”要素,即“非场所”资源和能力,因为它们可对资源的配置、吸引、控制、转化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识别城市特色,特别是城市的“软性”城市特色,对于城市竞争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4.2保护城市特色,以维持竞争优势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方式的变革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特色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甚至是致命的破坏,如对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遗迹、城市自然特色的破坏等,而城市的地域文化,如地方戏剧、地方手工艺制品等也在逐步退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特色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全球化的巨大力量作用下,地方特色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使得城市千篇一律。然而,伴随此过程和结果的另一方面是地方城市特色对城市的作用开始增强。如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品位,这对以“人、技术、资金”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并且依赖于这些传统的城市特色,苏州在其它方面日益融入到全球化的网络系统中。

城市特色的保护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一个城市的某一方面特色虽然可能与城市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不是很直接相关,或者在城市发展的某一阶段作用甚微,但它也同样“塑造”着竞争优势,“孕育”着新的城市竞争优势,但一旦被破坏,便不可逆转。

城市特色范文篇8

特色即为个性,是任何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础,譬如产品特色、产业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特色、地形地貌特色等。城市,不同于企业或者产业、产品,它是一个场所(Place),从这方面出发,一个城市的特色也就是其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该城市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环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场所和非场所成果的综合表现。

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对场所物质空间的讨论,国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不过那时只论建筑形式。第二阶段是对城市的非物质特色的讨论,如文化、民俗、精神、历史等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988年,建设部明确提出“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各具风格的城市和村镇”①。第三阶段是现今城市的非场所“特色”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国际地域劳动分工使得该体系中的城市或者地区形成了独具优势的城市产业特色,当然这种产业特色是建立在各种地方场所特色的基础上的。

从上述有关城市特色的内涵、不同阶段对城市特色的关注点可见,一个城市的特色由其“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所决定和体现。城市的“场所”特质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传统空间风貌、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绿化小品、区域环境等方面,而“非场所”特质则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特色、文化制度及人才、知识、创新等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各类城市地域文化、经济、自然相结合而成为发展特色城市的重要特质,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或个性的城市脱颖而出,如水乡城市、滨海城市、高原城市、山海城市、沙漠城市等以地理风貌为特色的城市,服装之都、水晶之都、丝绸之都、玩具之都等以产业与资源为特色的城市,以及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等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迅速为世界所了解,并为形成、维持城市竞争优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关键资源、核心能力与城市竞争优势

按照管理学中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学派的论点,城市竞争优势取决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2.1城市关键资源与城市竞争力

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城市的竞争优势与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直接联系。城市资源是城市竞争优势最直接的来源,但只有关键资源才能带来城市的竞争优势。城市竞争的关键资源就是指那些城市拥有、控制和可以获得并为建立竞争力提供基础的资产。按Barney的观点,关键资源有3个评判标准:①有价值。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能够给城市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②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能否持久,还取决于这种资源是否具备关键资源必须的第三种属性。③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拥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城市就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持续到其竞争对手成功地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因此,有价值、稀缺且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才能带来竞争优势。

可见关键资源具有不可交易性(Untra-deble)②,别的城市几乎不可模仿,其它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如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关键资源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如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表现为时间的某种函数,其它地区在短期内很难追赶。这些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非关键资源则相对不为特定场所所垄断,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别在当今流动性强的网络社会里。

2.2城市内部能力与城市竞争力

没有资源,竞争力就成为“无米之炊”。但具有相似资源的城市经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一个城市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还在于其拥有隐藏在各种资源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是产生城市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能力特有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与城市的无形资产一起构成了竞争力难以模仿、不可交易和转让的特征。

2.3关键资源、能力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能力(包括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最终促进了城市资源的整合能力,有效的整合能力能够合理地进行资源存量的消耗与增值、资源增量的集聚和生成。因此,城市内部的某项关键资源和资源整合能力互动作用的合力,就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urbancorecompetitioncapacity)。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基于关键资源的比较优势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是基础;而基于城市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突出了城市经济的内生能力,是主导方面。凭借这种合力,城市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则成为城市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决定了该城市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地位和竞争水平,同时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

3、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优势的关系

城市特色取决于城市在某一阶段所拥有的典型“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而城市竞争力则取决于城市在某一阶段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与“内部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一般来说,城市的“关键资源”既有“场所”关键资源,也有“非场所”关键资源。城市的“非场所”关键资源和内部能力属于城市的“非场所特质”,也就是说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和内部能力是城市具有某些特色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另有一些城市特色则在某一时期内对城市竞争优势或者城市核心竞争力意义不大或者作用不直接,但也同样孕育着城市竞争的潜在优势。因此,城市特色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之间息息相关。根据影响城市特色的“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的“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城市特色对于某一阶段的城市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言。

3.1特色“维持”城市竞争优势

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维持竞争的“优势”永远是相对的,稍纵即逝。只有在各种环境中始终都拥有的竞争优势才算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一个城市竞争优势的维持取决于城市中有价值、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及城市特色的形成、更替能力。其中,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力量,而城市特色的更替变化则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动力。在动荡的环境当中,城市特色(特别是产业特色)只有通过持续的累积和更替演化,才能维持持续的城市竞争优势。

3.2特色“塑造”、“孕育”城市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

与城市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相比较,城市特色更为复杂。一般来说,城市特色不一定立即或者直接转化成为城市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通常是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的其它内、外部因素共同组合而“促进”城市竞争优势的发挥,特色“塑造”和“孕育”着城市的后发优势或潜在优势。3.3特色组合“决定”城市的职能类型

与一般的城市分类相比较,城市的职能更带有综合性、更为重要、更能深刻地体现城市的本质。城市职能取决于城市在全球或者区域内的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特色。事实上,城市职能就是城市之间竞争的目标。一个城市在竞争中出现危机后,就会寻找新的城市个性/特色,而此时表现出来的城市职能类型就是界定城市特色的一种方法。因此,城市会努力体现专门的职能,它们会瞄准目标,争取成为金融中心、研究中心等。这样,城市之间为获得新的城市职能互相竞争,同时又不断增强已有的且还未丧失的城市职能。各种影响城市竞争和城市发展的因子的组合在各个城市都不一样,不同组合决定了城市对不同类型、不同数量要素的吸引力,这也就形成了各城市不同的经济结构。

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随着地域分工过程的加深,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分化,专业化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职能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特色产业。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印刷机械和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均以其独特的城市竞争优势而闻名于世。又如日本,日本政府在反思前几轮“国土整治计划”的得失之后提出:各城市应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如“大阪圈”的3个商业城市则将“商业的大阪”、“港口的神户”、“文化的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3个城市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区位、资源、人文、历史等因素及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1].纵观国际上的优秀城市,无一不具有显耀的产业特色和鲜明的城市特色。

3.4城市职能类型凸显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特色类型及其组合决定了城市的职能类型。反过来,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驱动力量,反映出不同的城市职能类型。因此,与城市职能类型相对应的、作用较为突出的城市特色组合也呈现不同的演替特征。以苏州为例,苏州的城市竞争优势阶段可以归纳为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要素驱动向以劳动力密集、资金相对密集为特征的初级要素驱动,然后到目前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的阶段。其中,在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要素驱动的城市竞争优势阶段,手工业制品等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典型的城市特色可以“丝绸”为代表。在劳动力和资金相对密集的城市竞争优势驱动阶段,苏州的城市特色可以“乡镇企业”等为特征。自1992年以来全球化资本对苏州的城市竞争优势的增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发展进入了“投资驱动”的城市竞争力阶段。从丝绸手工业到乡镇企业,到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苏州产业特色逐步地形成和演替,并且成为推动城市竞争优势演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区的“新城”风貌作为城市的重要特色也随之诞生和凸显。

当然,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其它的一些城市特色也相对凸显出来,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对城市的发展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在20世纪80年代,苏州的区位和交通等特色为苏州吸引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区位特色和交通特色又为苏州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另外,苏州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风貌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也直接或间接地支撑着城市的竞争优势。这就证明了在不同的阶段,城市特色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都可能有所差异。

除投资驱动作为苏州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外,苏州正在积极地加强其城市的创新能力。譬如各园区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的鼓励,苏州实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的相关举措(如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院等)。因此,伴随着竞争优势驱动力量的升级,苏州即将显现出新的城市特色。

4、基于城市特色的竞争战略和策略

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优势产生、持续和升级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可以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城市竞争战略或经营策略。

4.1识别城市特色,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

在目前的城市竞争条件下,城市更加依赖于深藏在物质后面的“软性”要素,即“非场所”资源和能力,因为它们可对资源的配置、吸引、控制、转化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识别城市特色,特别是城市的“软性”城市特色,对于城市竞争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4.2保护城市特色,以维持竞争优势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方式的变革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特色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甚至是致命的破坏,如对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遗迹、城市自然特色的破坏等,而城市的地域文化,如地方戏剧、地方手工艺制品等也在逐步退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特色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全球化的巨大力量作用下,地方特色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使得城市千篇一律。然而,伴随此过程和结果的另一方面是地方城市特色对城市的作用开始增强。如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品位,这对以“人、技术、资金”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并且依赖于这些传统的城市特色,苏州在其它方面日益融入到全球化的网络系统中。

城市特色的保护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一个城市的某一方面特色虽然可能与城市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不是很直接相关,或者在城市发展的某一阶段作用甚微,但它也同样“塑造”着竞争优势,“孕育”着新的城市竞争优势,但一旦被破坏,便不可逆转。

城市特色范文篇9

[论文摘要】石家庄在落实“三年大变样”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形成了令人惊叹的“石家庄速度”。不仅表现在工程建设、道路施工的高效快速,而且蕴含着过硬的干部作风、快捷的工作效能、和谐的人文精神。“石家庄速度”突出了实践特色,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石家庄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落实“三年大变样”的实践中,石家庄市连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天拆除一座桥梁,四个月修完两条道路,八个月建成全长为3.6千米的高架桥,三个月内一个老国企完成了改制、搬迁、清场、开工四项重任……每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成了现实,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新变化。“石家庄速度”不仅表现在工程建设、道路施工的高效快速,而且蕴含着过硬的干部作风、快捷的工作效能、和谐的人文精神,“石家庄速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石家庄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石家庄形象的生动写照。

一、“石家庄速度”提出的背景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却与省会地位极不相称:石家庄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每年下降0.5%,全市只有3个县(市)区在全省的位次是逐年上升的,有的县(市)区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已经下降了二十几位。而唐山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每年增长0.5%。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无论速度、质量还是总量,在全省的排位不断下滑。尤其是2006年以来,接连发生了数起食品安全事件,特别是“三鹿事件”的发生,更让人们对石家庄的未来忧心不已。与此同时,今年又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国经济运行下行的影响,再加上我市存在经济发展不快、结构不优、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遇到的潜在影响将更为严重。今年是省会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的关键年、攻坚年,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是难以应对的,就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更加落后。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发展意识,变“危”为“机”,主动应对,形成新的发展高潮。

在此紧要关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创造“石家庄速度”。首先,适时开展“吸取教训、转变作风、重塑形象、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重点从干部作风、企业诚信、经营者道德等层面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主题教育活动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为创造“石家庄速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强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长期以来,千部作风不佳、发展环境不优,成为制约石家庄发展的主要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把“优化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作为活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关键部门关键岗位抓起,着力解决审批环节繁杂、收费项目多、办事效能低、服务差等问题,努力把石家庄打造成工作效能最高、服务最优的城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使石家庄形象迅速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的印象和态度也在改变。正是靠着各级干部良好的作风,才使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最终圆满完成,才创造出“石家庄速度”。第三,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提出“强化省会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促进了广大干部新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牢固树立起“率先发展、示范引领、主动服务、资源整合”四种意识,尽快把省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功能,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强烈的省会意识是“石家庄速度”产生的根本动力。

二、石家庄速度的精神实质

一直以来,石家庄干部身上具有的“牛气、暮气、土气”是人们挂在嘴边的话,仅仅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石家庄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创造了令人赞叹的“石家庄速度”。

(一)“石家庄速度”体现了改革精神

“定势”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或潜规则,它象一个无形的牢笼,限制了人的思维和行动,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顽固的力量,不易被改变。“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大大小小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震动,原来看似定势的一些规则,都在或迅速、或悄悄、或大张旗鼓地在改变着。打破定势就是改革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就是解除束缚前进的侄桔,轻松前进;就是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因此,只有改革掉干部身上长期形成的陋习,改变过去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的工作态度,养成过硬的干部作风,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事实证明,只要敢于锐意改革,就没有困难能阻挡前进的步伐;只要保持过硬的工作作风,就能把过去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石家庄速度”就体现了这种改革精神。

(二)“石家庄速度”突出了实践特色

.“石家庄速度”的产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在落实“三年大变样”的进程中,石家庄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以解决问题为切人点,有的放矢,突出了实践特色,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通过认真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对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挂账督办、限期解决。由于工作力度大、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在较短时间内,在城市建设、干部作风、工作效能等方面连续创造“石家庄速度”,这不仅使干部群众备感振奋,而且它的示范带动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由此可见,鲜明的实践特色是“石家庄速度”的直接表现。

(三)“石家庄速度”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创新带来生机、产生活力、促进发展。实现“三年大变样”,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必须以创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石家庄速度”正是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i、在建设理念上突出开放意识,从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出发,打开“庄门”搞规划,聘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单位、著名规划专家参与到省会的城市建设中来,打造一批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工程。2、在规划标准上要求高水平。在设计上独具匠心、突出特色,对每项工程都精心设计,对每道工序都精雕细刻,对每种建材都要精挑细选。3、在建设质量上突出“严”字。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格按程序进行招、投标,从严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每一项工程的高起点、高品位,倾力打造百年经典城市。4、在干部作风上体现过硬的一面。改变了以往有的干部身上推诱扯皮的不良习气,形成做事雷厉风行、拒绝理由、快捷高效的工作作风。公务员之家

三、“石家庄速度”是对城市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925年石家庄由一个小村庄伴随着铁路兴建而发展起来,1968年确立了省会地位,成为省会城市只有四十一年,它既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年轻的省会城市。百年前,石家庄人以敢走新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脚踏实地、争创一流的务实风范和兼收并蓄、开明开通的博大胸襟,缔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石家庄解放六十多年来,已经由1947年解放之初的人口不足10万、面积仅12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发展成为今天的城区常住人口240万、建成区面积182平方公里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勤劳智慧的石家庄人民,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担风险的改革精神,都是石家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特色范文篇10

关键词:宁德地区;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空间特色

勤劳质朴的闽东人民赋予闽东地区城市空间以新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的城市规划及城镇发展。这些不但依靠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同时加以专业的城市空间理论,予以辅助,必不可少。由此得出研究闽东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性。

一、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城市空间研究起始———至今,宁德城市空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后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城市史”学派;带给国内中小城市以爆炸性的变革。宁德城市空间,由于这类种种的变革,掀起了对城市空间的改良性规划和新兴设计,使宁德在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宁德城市空间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用于指导宁德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宁德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规划;不但不是死搬硬套的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并彰显城市本土人文主义思想;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尽可能的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城市空间会分出“市”内和“市”外空间。闽东地区城市设计将更多的关注城市“外”空间特点。其城市空间“特色”体现独属于这所滨海城市的特色品味,是城市每一位居住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型代名词,是这所革命老区焕发城市魅力的绝佳表现。宁德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空是城市里的所有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实体,可以用手足触摸;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可以用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宁德城市空间,可以是“听”,可以是“闻”的。调动感官,沉浸在宁德独有的城市空间之中,真切体验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与它交流。

(二)宁德城市空间品味与城市空间识别性

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空间特色。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沉淀着历史的“黄土”味;靠海的宁德自然弥漫着一股“海鲜”味。宁德市的城市空间品位虽比不上洋气十足的上海,充满浓郁京腔的北京;但任然不失闽东城市空间的独特风采。宁德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凸现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改良城市空间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特的城市品位。人们对宁德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海岸线及港口的合理规划、丘陵地貌的功能定位,沿海平原的开发;旅游业的大发展;畲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宁德的城市空间包括下辖的2区、2市、6县,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区域空间感知,也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的空间体验。宁德城市空间的可识别个性,使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依恋感。宁德城市空间环境适应性,包容着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营造着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交往空间。宁德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多种活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结果,是宁德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宁德的城市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地域因素。宁德的蕉城区、东桥开发区,充分体现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城市空间品味。这里的城市空间非常丰富,包括:光线、质地、气味与空气;它们的存在,共同调动和触发了我们对城区空间的感官感受;同时也丰满了城市空间特有的表现力。宁德旧城蕉城区面积为3.596平方公里,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与新城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能够体现旧城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使宁德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脉在空间传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拓展。宁德蕉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46800人,以商贸、居住为主,体现宁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特征。根据地区城市总体布局,确定规划为水线、绿线、文化线等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本格调。1、水线:水体引入景观带,沿城市形成城市景观长廊,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不只是一个梦想。2、绿线:通过绿面、绿环、绿点形成和谐城市绿地系统。3、文化线:旧城区承载着宁德城市的历史痕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迹建筑和历史街区,凸显出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1.宁德城市发展延续性的理论研究:宁德城市设计空间研究的起步,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城市空间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2.宁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宁德的土地、能源、水源、人口和城市外环境因素,会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由该城市的环境评估与适度调整,来实现宁德城市空间设计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3.宁德城市特色表现:宁德城市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好表现。新、旧城市状态差异、城市特色的持续稳定、城市特色的不断改变,在把握城市意象发展动态的同时,维护和塑造独有的宁德城市环境特色。

4.宁德旧城改造理论依据:这里的旧城居民居住的街巷空间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形态上还基本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肌理,其中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民居布局以单进和双进院落为主。这里的建筑风格一律为砖木结构。熟知老城的人们都知道;旧城区有几条较为平整的主要街道,有呈丁字形的次巷子,以及弯弯曲曲的小巷;加以老城区街区的登龙“境”足以说明这些街巷的组织模式。而且每个街巷供奉的社头公就是整个宁德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形成了具有宁德特色的街巷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促进旧城区的街巷保护与开发;使实现建设有宁德特色的“三坊七巷”指日可待。这里的城市空间的旧城布局,力图保护旧城的基本格局。比如:老城轮廓、街巷、肌理等。然后利用控制道路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展现历史街区、突出旧城特色。这里的城市空间组织涵盖:当地的古迹、遗址、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体系。如蔡宅、天后宫、朝天桥等。宁德市新、旧城的历史文化,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延续下,继续流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宁德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

1.宁德城市空间历史延续:对于宁德来说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就是宁德城市设计居住环境的演变。它是以宁德居民的居住基本情况为概括的城市环境设计,宁德城市居民自建式住宅、宁德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宁德新、老城市交通改革、宁德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性等基本环境设施,且包含带有宁德城市氛围中的家庭关系、邻里交往、地域归属感、地区治安等心理影响所构成的软环境。

2.宁德可行性城市空间发展依据:在老城区不断拓展、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城市中心区繁荣向上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制城市无目标的扩大,促使宁德城市积极、繁荣、向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1)以“人”为本表现为:①从当地居民居住特点出发,建设具有宁德特色的城市生活环境空间;②以全面体现宁德滨水城市,宜人可居的城市景观环境特色;③合理开发、使用当地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新兴城市设计;④以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等人自身生理、心理各种需要为前提,进行相铺相成的城市环境设计;⑤根据各种行业工作需求,进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2)以“自然”为基本点,创建赋有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环境;即:①体现当地居民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②以创建独有地域特色自然环境为目的;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③在人们认知、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3)宁德未来城市空间展望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是研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①以“自身“条件为出发点,创建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②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③优良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能更好的体现宁德大众城市空间整体提升性、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性。④宁德城市空间研究,体现着城市乡土气息不断转变、城市情境的不断丰富。⑤宁德在“自然绿化”转向赋有“绿色”宁德城市环境的衍变。⑥从自身传统习俗、习惯,转向带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宁德城市形态。

(五)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式:一是以宁德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研究宁德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调整宁德城市大众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联系、相互联系,外部联系等。三是以改善宁德城市大众空间质量为起点,合理的进行统筹设计。四是以交往空间为主,研究宁德城市演变导致城市居住者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改善宁德城市空间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继续城市发展。不以损害城市环境、破坏未来生活空间为代价。使城市居民更加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知

宁德的城市发展,受到凯文•林奇(Lynch•K)1960年《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等城市设计先驱的影响。宁德的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相互依存的表现,城市居住者会对城市环境进行从新组织与排列。林奇的“意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理念宁德的居住者会对宁德城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会从宁德城市的人文情怀、行为习惯、人类视角来阐述这所城市环境和居住者独有的特色关系。

(一)宁德城市发展状况

1.宁德城市研究概念

用意象概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划和相关研究,是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必备条件。宁德城市意象元素成为本市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宁德城市文化是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群体对城市的自我认知,它不但强调人们对宁德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认识,而且秉承了宁德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荒漠或密林中,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去自由;在城市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对其城市设计发展方向的指正,是一种的本能。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本城市的熟悉与认识。对宁德城市特色构成的不断挖掘,才是宁德城市意象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宁德城市意象研究中,宁德的城市特色问题、风貌状况、对宁德意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

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为结构、差异和个性三部分。①宁德城市意象结构:宁德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意象,注重城市群体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里居住者的感受与认识是城市行为的决定基础。宁德的“城市意象”代表着本城市的城市设计特色、体现着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相关内容。宁德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意象内涵的不断注重;使居住者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去了解、认识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宁德的“城市意象研究”是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选择、环境标准的评估、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不断认识。②宁德城市意象主体差异表现:宁德城市社会学、闽东城市文化学的层面上。通过宁德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环境的原因,并从闽东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宁德城市特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主张。宁德城市意象个性的研究,在世界城市科学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意象来延伸城市特色研究。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概括了闽东地区城市意象研究的全貌。通过宁德城市意象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持当今宁德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城市特色趋同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是由无数个小空间建成的城市空间“筑构体”,如: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等等。次空间又由无数个子空间构成,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宁德城市空间设计从居民生活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入手,着手研究城市空间设计组织结构;由城市空间设计结构中的“单元”、“组”、“群”等基本活动范围、场所等形式构成。

1.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是这所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其的探索表述,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所进行的实证。在研究中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区域经济性研究在向城市空间生态研究倾斜;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需求研究。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建设赋有地方特点的价值评论体系。在探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实地空间质量研究中发现:①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刺激性发展,同时带动着城市空间规划的不断合理性和完整性。②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的不断改善。③地方城市社会“外环境”构成的优劣,会对当地城市空间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奠定了带有宁德地域特色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较强、对比较明显。具有闽东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除了具有自主性的自建房、联建房等传统地方居住方式之外,在不断建立宁德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在努力钻研西方城市规划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城市设计特色,指导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具体实践,才是提高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设计质量的根本之道。

3.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

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源于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体现在:①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的相互协调。宁德经济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政府经济前瞻、本地区产业范围发展前景、各种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理念的不断提高、各种职业需求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加强宁德宜居式生活空间。②在国家大力发展海西建设的同时,城市生活空间在相关政府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断的弥补不足、建设宁德城市适居性居住环境。③宁德的老百姓,有他独有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反映了宁德当地的消费环境的影响效应(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价值观、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宁德城区适居性的相互关系。

4.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

宁德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宁德城市空间布局密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的昂贵,外加上海、温州、浙江临近省份对宁德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刺激。宁德出现了“地王”、“烂尾楼”、“高价房地产”等过度追捧地价而带来的“伤痕’,使得宁德也向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出现了向外扩张土地的新迹象,宁德原有的郊区现已变为城市新型的开发区。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宁德城市由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不同,分高、中、低区域阶层居住空间。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郊区的高档住宅别墅为高收入阶层空间;城市中心周围围绕的中档住宅社区、居民自建房、联建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中收入阶层空间;城市边缘的工业住宅区、棚户区等为低收入阶层空间。另一方面,宁德城市居民因收入的不均衡表现为消费实践空间的不对等。高收入阶层主要消费高端的文化休闲城市空间,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较为低端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分化使得阶层对立、阶层矛盾不断加剧;既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也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化,已成为决定宁德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发展等方向的关键。

5.宁德城市空间组合方式的演化

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由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弊。一是在找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二是寻找城市空间内部组成要素不协调的原因,为其寻找合理解决方法;三是为巩固与促进城市空间持续发展,对城市空间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宁德城市发展与时俱进,应当在本地经济、文化、城市设计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地方特色、延续历史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利于宁德地域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王彬、邱灿红、申菊香:《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城市“集市”空间》,《中外建筑》,2012年第9期。

[3]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城市建筑》,2011年第6期。

[4]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5期。

[5]刘学,周杰:《发挥规划作用塑造昆明形象──把握机遇迎“世博”》,《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6]袁岸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探讨———以宁德市蕉城组团旧城区核心历史街区为例》,《福建建材》,2014年第6期。

[7]百度文库:《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8]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杜凯:《营造高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0]李晟、王兴中、高万辉:《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