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7:50:19

城市水业

城市水业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排水发展状况

城市排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降水(含雨、雪水)径流和其他弃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含污染物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称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一般通过城市排水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再加以利用或排入水体。城市排水设施,是保证城市地面水排除,防治城市水污染,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由于城市排水设施的功能和特性,使其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大,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和在运行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在社会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前,城市往往不易做到具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和良好的水环境。多数是过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城市排水是一项发展比较缓慢的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都修建了比较完整的明渠和暗渠相结合的排水系统。据考古发掘,唐长安城朱雀街两侧水沟,上口宽3.3m、底宽2.34m、深1.7~2.11m,可以排洪防涝,是真正的城市排水工程。又如北京城内,明清两代修建的矩型排水沟,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在旧中国,城市主要靠明沟以及河流排水,建造有排水工程设施的城市很少。到解放前夕,全国城市中排水管道总长度只有6034km。多数大城市建造的排水设施也大多失养失修,淤塞严重,不能及时可靠的发挥应有的功能。而明沟、排洪沟、湖塘更成为污水汇集、垃圾堆积的场所。截止到1949年,全国只有上海、南京两个城市为高官富商聚居区和帝国主义侵占的殖民地内服务的4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能力约4万m3。工业废水极少处理,几乎全部就近排入水体。

1城市排水建设

1.150年代

50年代是我国排水工程建设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城市居民清理积存的垃圾、废物,治水修塘,既解决了部分地区的排水难问题,又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深受广大居民拥护。例如,北京市城内共有大小明沟15条,除了治理了龙须沟外,还疏浚西北护城河,其余的明沟也多改为暗管。广州市整治老城区的护城河-玉带濠,新建、改建了43km的排水管道。天津市于1950年整修了南门外大干沟,填平了脏臭的赤龙河;1952年又修建了南开五马路的大型马蹄形管道,填平了常年散发臭气的四方坑。在恢复时期的三年里,全国城市的排水管道增加了1037km。

城市的排水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天然沟河来解决。党中央号召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国家组织在重点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现代化排水工程的建设。这些建设是按城市规划方案进行的,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为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50年代的一些城市的排水工程建设以排除暴雨渍水危害为主,如天津、哈尔滨、武汉、齐齐哈尔和南京等不少城市。而有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工业企业,由于未经妥善处理的有机污水量日益增加而排入水体,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已开始出现了对受纳水体的污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时段、范围和超标项目数量、超标率)污染了饮用水源。因此,这些城市大多抓紧了水体整治和排水工程的建设。如上海市,为解决老城区劳动人民聚居区的生活环境,于1957~1960年发动群众先后在沪西的法华浜、沪东的周塘浜等处填浜埋管后,建成新街区和绿化带,受益人口达200万人。天津市于1958~1960年进行海河清浊分流工程,新建排水管道185km,排水提升泵站23座,整治排污河道126km、排水支渠146km,桥涵和扬水站闸179座;海河水质得以明显好转。

1.260年代

在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文化革命和处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全国按照“备战备荒”方针,加快“三线”建设就成为投资重点,东部地区城市只能不断挖潜维持,新建工程很少。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远远落后于城市污水量的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无法按要求得以净化。从1958年开始,在北方地区一些缺水城市通过试验,引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或养鱼等。曾提出城市污水要变有害为无害,充分利用;经过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用于灌溉农田,能节约农业用水。北京、天津等15个城市先后将每日165万m3城市污水灌溉农田。对工业废水则采取"就地回收、因地制宜、适当处理、充分利用"的原则来解决。

为解决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对受纳水体的污染问题,一些城市沿受纳水体建造截流管,晴日将污水引至下游郊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或暂时直接排放水体;雨期超过截流倍数的雨水和污水仍就近排入水体,以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上海、杭州、苏州、桂林等城市结合截流工程在城市下游兴建或积极筹建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水体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市污水最终排放出路一般多是水体。但是水体受纳污水是有条件的,若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过多,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时,水体就不再能保持原有的形态和功能,将会降低水体的水质等级,甚至逐渐形成低劣的水环境,污染水源、土壤、农作物、水生物,影响工业产品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为此,城市污水在排入水体之前,一般都需要采用人工强化手段净化-污水处理。

从“一五”计划时期以来,结合新兴城市和工业项目建设,而配套建设了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如北京、上海、兰州、太原、鞍山、吉林、洛阳、西安等;但绝大多数为机械(一级)处理,净化效果差。数年后,随着污水量的增长、污水浓度的增加,以及环境需求日趋严格,更显得难以适应要求。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和进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污水量的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无法按要求得以净化。

为此,一些省、市通过试验,引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或养鱼等。对工业废水则采取“就地回收、因地制宜、适当处理、充分利用”的处理办法。

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既可满足农作物的用水,又可提高地温(水田为水温),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钾肥,并通过作物吸收、分解、土壤渗透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但是,随着化工、农药、印染等行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逐渐增多,未经适当净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用于农灌,又造成了污染危害。有些城市,由于盲目扩大污灌面积,而污灌区又大多没有检测污水水质及净化污水的手段,污染危害日益严重。

随着国际上工业化国家日益普遍出现的“公害”事件,我国政府要求力争做到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老路”。配合从国外引进大化肥、化纤等建设项目和国内炼油-石化项目等建设项目,建设了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如辽阳、北京等。

1.370年代

在70年代,为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问题,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稳定塘一般分为:沉淀区、厌氧区、缺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有的还设有深度处理区。实践表明,设计合理,管理完善的稳定塘,其净化污水效果较好,且具有电耗低、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和设计简单等优点。利用适当地形建塘,土方量小,可不征或少征地,投资省、工期快。但是稳定塘也有占地多、处理效果受气候、季节影响较大、易污染地下水、污泥不易排除和处理利用等缺点。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投用投入使用的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市;每日处理城市污水量172.7万m3,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以齐齐哈尔、呼和浩特、长沙、武汉、保定和新疆地区一些城市具有代表性。

上海市从60年代末开始,先后进行了城区污水输送干线工程建设-东干线、南干线工程建设,将合流制污水排入长江,以减少对黄浦江市区段的水质污染。

由于开始重视防止“公害”和引进先进工业技术,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并逐步加以应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探索和适应我国国情的设计和工程技术,为随之而来的建设高潮奠定了基础。

1.480年代

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鉴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国内投资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高、要求还贷年限短,以及排水设施运行不收费无力偿还贷款等现行政策无法适应的情况下,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新建排水设施,较好的控制了城市水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并对社会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结合中国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及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做了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报告书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全国开始征收排污费和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明确要求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做到专款专用于排水设施的维修养护、运行和建设。

《关于防止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中规定,除少数大型企业或远离城镇的企业,可自行处理达标利用或排放外,其他能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应由以企业单独治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城市汇水区为单元,区域综合治理为主。企业只需要对重金属和难生化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达到城市排水管道接纳的排放标准后始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其余符合城市排水管道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可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由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广州市在建设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时采取要求企业按所排放的水质和水量,承担应分摊的基本建设资金;新建企业则按“三同时”投资比例,将污水处理的基本建设资金向城市主管部门缴纳,以集中使用于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建设部为此发文予以推广。

国家重点支持风景旅游城市中的杭州、苏州和桂林等先后改建和新建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场。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综合整治环境的要求,人们对城市排水问题普遍引起了重视。上海市利用政府投资和世界银行贷款进行以整治苏州河污染为主的黄浦江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投产以后,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施工中。天津市兴建了大型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杭州市整治中河、东河并建设了四堡污水处理厂,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武汉市结合整治黄孝河彻底解决了市中心区多年渍水危害,改善了市区环境。

沿海开放城市的开发区大多进行了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能做到统一规划、超前建设,排水设施也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生活需要。

上海、常州等城市在新建住宅区时不再建设化粪池,而是配套建设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由于配套排水管道短、投资省、管理方便等,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的优点。深圳市对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区的新建楼群的生活污水,要求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就地处理达标后利用或排放,控制了新区水污染。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也建设了工业废水处理装置,有利于改善城市地区的水环境,也为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减轻污染负荷。1990年底,企业共建成水污染治理设施40230套,日处理能力:设计6294.1万m3,实际5219.8万m3,基本建设总投资额126.82亿元,全年直接运营费18.08亿元。

1.590年代

在90年代,根据国家关于治理“三河”(治理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和“环渤海”的要求,相关地区的省、市政府和工矿企业加快了水污染治理的进度,国家也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截止到1999年底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项目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m3;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m3。同期太湖、淮河、滇池和巢湖汇总工业企业11115个,全年废水排放量30.4432亿m3,兴建水污染治理项目7960套,其中正常运行的7109套;投资107.1亿元,全年工业废水处理量37.5572亿m3。环渤海汇总工业企业4387个,全年废水排放量7.9910亿m3,排放达标率65.3%。统计结果表明:国家加大对重点流域治理力度的措施已初见成效,有效地改善了“三河”和“三湖”和环渤海地区的水环境。

上海市规划再新建13项相关的综合治理工程,以彻底治理好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水污染,并改善长江口和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

据建设部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国668个城市中,全年排放污水量356亿m3,污水处理率29.56%,排水管道长度12.59万km,排水管道密度5.89km/km2;其中市政排水管道长度9.00万km,污水收集率59.57%,污水集中处理厂187座,日处理能力1167万m3(其中生化处理厂143座,日处理能力822万m3),以稳定塘、土地处理和适当处理后经江海深水排放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能力534万m3/日,全年污水处理/处置量34亿m3,污水集中处理率16.18%。当年用于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投资154.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86.75%,更新改造资金占13.25%),占全国城市建设投资的11.00%。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县级以上单位)用于治理废水的资金,在“八五”期间为156.3亿元,“九五”期间前三年(1996~1998年)为191.9亿元;截止1998年底,共建有治理设施56690套,正常运行的52515套,全年运行费约为102.7亿元;工业废水处理率为87.4%;处理排放达标率为50.96%;经处理后回用量约为189亿m3;废水排放达标率:“八五”期间从50.1%提高到55.4%,1998年为67.0%。

2城市排水技术

随着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发展,在城市排水专业的技术方面,也有了不少进步。在旧中国,没有专门的城市排水设计、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1954年成立建筑工程部给水排水设计院,随后又设立了东北(长春)、华北(天津)、西北(兰州)、西南(成都)、中南(武汉)5个部属设计院,另有北京、上海、天津市等市政设计院。到目前为止已有市政设计研究院439个,职工2万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近3000人,每年承担工程项目(含水、路、桥、燃气、热力和环卫等)投资约100亿元。1957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排水设计规范,1973年经修订改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987年再次修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沿用至今(1997年局部修订)。

城市排水专业学科设置原在土木系科,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需要,70年代有的院校从给水排水专业中分设或改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系/学院;目前有近40所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系,都具有雄厚的工艺研究和工程化的优势。

国家鼓励设计、科研和院校与设备生产企业组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使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配合,以整体优势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当前以技术为先导,注重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形成独立自主的开发体系,这无疑是装备产业的技术进步之路。当前水污染控制科技高速发展,国际分工合作已成为主导发展趋势,城市污水处理装备产业更应注重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上述设计科研院所除完成城市排水工程设计和科研项目外,还完成部分化工、石油化工、化纤、农药、炸药、肉类联合加工和机械制造等30多种工业废水处理厂的设计。设计中,广泛采用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如曝气沉砂、斜板沉淀,完全混合曝气(表面加速曝气),射流、微孔、旋流曝气器,深层、富氧、纯氧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氧化沟、厌氧生物处理,厌氧-兼氧-好氧生化处理,活性炭吸附、污泥处置(消化、脱水、利用)、沼气发电,城市污水的除磷,脱氮、沙滤、脱盐、灭菌等;以及发展高效率、低消耗、能量回收和净化污水再用的污水处理技术等。

在施工方面,为减少施工对地面交通的影响,采用了顶管、盾构和激光导向管道施工技术,井点降水技术,以及泵站沉井施工法等。制管工艺,也已从过去采用的振动法和离心法,而普遍采用挤压辊压法。管材也普遍应用自应力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非金属塑料管材和复合管材等。

在养护维修方面和运行管理方面,已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过渡。研制并采用了自动遥测、排水管道电视摄像检查仪。钻杆通沟机、高压射水车、蟹斗捞泥车、真空吸泥车等,已普遍应用。以“抓、冲、吸”的新方法清通排水管道,正逐步代替“竹片、大勺、绞车”的老方式。污水泵站格栅耙渣机、沉淀池机械刮泥吸泥,以及污水处理厂的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工业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也普遍使用。

在城市排水事业的各个部门中,已形成了一支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职工队伍,在教育、科研、设计和施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城市排水专业中涌现出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在教学、科研、设计和管理等方面,为中国的排水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城市排水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排水属于城市建设部门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归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年成立建筑工程部;1953年建工部设城市建设局;1955年国务院设立城市建设总局;1956年成立城市建设部;1958年设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79年又成立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82年撤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国家环保局划出,改称建设部。历次机构变更中,城市排水分别隶属于城市建设局、市政工程局、城市建设司。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制是依据国务院领导下部门分工和《城市规划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采取分级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镇三级政府分设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独立工矿企业单位的水污染处理设施由各自行政部门管理,但业务、技术上受同级城市环保、建设部门的指导。

相关部门责任如下:

(1)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查: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其他设施,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经环保和建设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设计和施工。其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企事业单位应按规定申报有关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并保持正常使用,达标排放。

(2)建设部是负责建设行政管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下设城市建设司,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全国城市建设;研究拟定城市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和园林风景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规章;指导城市供水节水和排水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会同国家发展计划管理部门审批重大城市市政工程和公用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关供水的水资源调配、水污染防护和治理、饮水卫生与健康,则分别由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卫生部协同管理。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建设厅或建设委员会;城市和县镇为城市建设局或公用局、市政工程局、水务局,负责城镇供水、排水建设及管理工作;下设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约用水办公室等机构负责分管的业务工作;设自来水公司、排水管理处/排水公司,分别负责城市供水、排水行业的经营管理。

城市建设部门责任:①编制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护城市水污染的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②审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经营管理部门(排水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编制的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收费标准。③监督征收的污水处理收费必须用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得挪作他用。④协助环保部门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对排污单位和个人进行排污监督,以防止污染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

(3)水利部门负责: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用水源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监测江河湖库的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4城市排水技术政策

(1)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发展应当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城市排水应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分汇水区、按系统分期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应贯彻排渍、减污、分流、净化、再用的方针,按城市水域功能区的要求和水环境容量,确定控制水质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3)加强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的改造、调整和建设,做到雨水、污水分流;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创造条件。城市新区的排水管网要按清污分流体制与新区同步建设;旧区改造时,应将改善生活环境列为重点,规划和建设好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

(4)市区内产业污废水要从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总体效益出发,打破行业和隶属关系的制约,要根据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区域水环境的特点,解决好以污染源源头治理、辅以局部预处理为主的点源处理与污染集中控制的结合。

远离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的独立工矿区或几个企业距离较近、污染物性质相近的产业污废水,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也可集中处理,或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处置或利用,达标就近排放。

(5)在产业污废水清污分流,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接纳污水浓度提高的基础上,发展高效、节能、部分能源自给、缺水地区开辟第二水源、投资省、占地少、运营成本低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装备;提高水质、水量、液位、泥位监测和自动控制水平;防止恶臭、噪声,扩大绿化面积,以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减少定员。

(6)鼓励城市排水的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以实现高效、节能和再用,不断提高城市排水的现代化水平。

以科技为先导,注重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形成独立自主的开发体系,这无疑是装备产业的技术进步之路。中国现有市政设计研究院439个,职工2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近3000人,每年承担工程项目(含水、路、桥、燃气、热力和环卫等)投资100亿元。有近40所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系,都具有雄厚的工艺研究和工程化的优势,鼓励设计、科研和院校与设备生产企业组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使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配合,以整体优势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当前水污染控制科技高速发展,国际分工合作已成为主导发展趋势,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装备产业更应注重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7)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负责对排入市政排水设施的水质、水量进行监督和监测管理,建立与健全监测网站,为集中污水厂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和逐步推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创造条件。

5城市排水经济政策

(1)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采取国家补助、地方筹措(含国内外金融组织或政府贷款)、企业合理负担的原则,以多渠道形式解决建设资金来源;贯彻执行排水许可、增容许可和排污收费制度,专款专用,以扭转因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偿使用带来的水污染严重趋势。

(2)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排水设施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污水厂实行企业化经营,按成本核定收费标准,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专款专用。鼓励开发并推广城市污水处理费用“三低”:建设费低、运行(能耗)费低和排水收费低。允许集体、个人、甚至外商承包污水处理厂的经营管理,但需经考核、批准并遵守相关规定。

(3)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必须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市场,择优选取竞标者,确定合理价格,提高工程设计、施工质量,保证工期。积极引进适合国情的先进管理模式,允许采用BOT等方式,开放部分市场,促进水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专用设备开发和以装备成套供货为主体的工程承包。

6城市排水规划目标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建设部规划要求:

·到2000年,在进一步完善市区排水管网的基础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不低于40%;

·到2010年,要实现强化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40%;到2015年,城市公共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率不低于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60%,大城市不低于80%,中等城市不低于60%,小城市不低于50%;

·到203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0%,大城市不低于90%,中等城市不低于80%,小城市不低于70%。

相信在协调政策、强化管理、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后,能较好地解决“在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城市水环境将有明显改善。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

[5]《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管理条例》(待颁布)

[6]《城市排水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

[7]《关于征收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的通知》

城市水业范文篇2

[关键词]水务行业融资契约不完全性交易成本动态博弈

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水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了巨大需求,但是在财政单一投资体制之下,作为城市水业传统投资主体的城市政府几乎都力不从心;同时,《预算法》中对地方政府严禁发债的规定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水业改革时无疑都会选择从投资市场的开放做起。通过市场化改革,以特许经营,产权改革等办法进行投融资改革,把部分投资责任和服务责任转移到企业身上,减轻政府负担,促进公共事业效率提高。市场化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关系实质上也是契约经济关系。水业市场改革的重点融资,也必然是一种金融契约的缔结行为,但是由于供水行业产业特性及其历史产权结构的影响,融资契约的问题表现得更加集中和突出,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也更加深入。主要是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的。下文将对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城市水业融资契约要素分析

水务行业属于公共品(服务)性质的行业,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外部效应,外部性的存在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最优配置,根据国外与我国的经验,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使外部性内在化的制度安排[1],主要是:(1)征税;(2)产权界定;(3)契约。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契约式的制度安排,以降低水务行业的溢出成本或者增加水务行业的溢出收益。融资契约,或者称为金融契约(Financecontracting),是指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缔结的金融合约。

我国水务企业从原政府出资政府经营,到政府出资本企业化运作,到现在的水务企业改革,引进BOT、TOT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承包合同和政府招标等多种契约关系,形成了水务业融资契约的多元化格局。基于契约关系的市场经济包括几个要素:一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二是市场主体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三是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原则,我们认为,对于水务业来说,具备契约化的市场经济特征,其融资契约要素分析如下:

(一)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

1.政府:政府负责向社会提供水务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制度环境和有效的监管,促进水务业发展;政府通过特许协议授权委托私人资本生产该项产品或服务。大多数国家的水务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政府,政府与供排水企业之间,属于一种委托授权关系。

2.水务企业:水务业一般包括自来水生产及输配业务、污水收集处理及排放业务、水务投资、水务设施设计与建设等。主要经营范围是:进行自来水或污水的生产、销售和处理。水务企业的经营必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要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3.投资者:为水务业发展提供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并且得到投资回报。水务行业的投资者主要包括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两大类,国外投资者一般局限于专业的跨国水务公司;国内投资者主要包括民营资本和个体投资者(如购买上市水务企业的股票和债券)。

(二)契约关系

一般来说,水务行业的市场融资参与方是政府、水务企业与投资者,在投融资合约签订以及执行过程中,政府、水务企业和投资者等交易三方具备不同利益需求,对契约的签订和执行有不同的行为和选择,三方依赖各自力量进行博弈。

(三)公平与效率原则

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外部效应,因此,在研究水务业融资问题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水务企业的生产效益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问题,还要考虑水质、环保、饮水安全的等与公平有关的市场准入问题。

二、城市水业融资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一)不完全契约形成的内在因素:动态博弈与交易成本

一般说来,不完全融资契约都源于博弈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交易成本是指用于制度和组织的创造、维持、利用、改变等所需资源的成本[2]。交易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由于契约与交易成本是孪生的,契约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交易成本。缔约环境中的缔约主体信息不对称、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时间因素,这些的实质都是交易成本。

1.政府与水务企业的不对等地位

我们认为,水务业融资契约之间所产生的交易是属于:政府交易,在特许经营过程中,投资者和政府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投资者在供水经营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政府遵循的是“多数投票原则”,在群众“多数投票原则”压力下就会要求修改原合同。如果特许经营制度只给投资者带来利润,没有给群众带来福利和收益,群众就不会支持这种制度安排,这时制度就要改进。由于制度的改进和变化,从而特许经营权也要相应的改进和变化,在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由于地位的不对等导致了契约的不完全。

2.有限理性

正因为有限理性,在水务业融资契约中,缔约方(比如政府)在不能够获取关于环境的所有信息,在融资契约中不能详细列明所有情况,由于水务契约属于“小数目”交易,事前(签约前)往往是由政府招标,少数几家投资公司竞标,特别是事后(中标后)的“小数目”,即一对一的交易,水务业投资者无需再竞争,交易的一方将利用信息(或政治)优势敲诈交易对方。甚至有的地区,投资人就是政府的企业集团,这样的企业集团没有完全脱离政府,与政府谈判缔约,难免造成诸多的不理性问题的出现。

3.人的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是指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惜以利己的方式损人,其逐利的动机强烈复杂,如说谎、欺骗、违背对未来的承诺,所以水务投资者可以利用不对称信息,向缔约对方说谎,背信弃义,谋取私利。机会主义包括机会主义动机(倾向)和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动机是事前的机会主义,表现为逆向选择,即在签约前,一方利用信息的优势与对方签订了不利对方的契约;机会主义行为是事后的机会主义,表现为道德风险,在达成协议后,一方不认真履行契约。

4.时间因素

导致水务业融资的不完全契约性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因素,特许经营权的授予时间的长短意味着不确定性,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契约序列产生了交易成本。表现为政府作为特许经营权的授权人,既可以选择长期特许经营权协议,又可以选择短期特许经营权协议,水务企业既可以选择长期融资契约,也可以选择短期融资契约,因此,由于时间因素的存在,导致金融契约的缔约环境更加的不确定,进而导致不完全契约的产生。

5.交易中缔约各方不同的利益需求,表现出不同的成本-收益函数,由此产生的契约关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是形成不完全契约的关键因素。

(1)交易参与人的成本函数

本文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即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经济人(交易参与人)行为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C=C0+C1+C2=f0(k,h,n)+f1(r,w,c)+f2(p,q,d)

其中,C为总交易成本;C0为签约前交易成本,它由所耗费的寻找交易对象k、了解交易信息h、交易谈判n所决定的;C1为签约后交易成本,它由履行契约内容r、重新谈判成本w、和修改谈判成本c所决定的;C2为监督契约执行的交易成本,它由契约执行情况的监管p、设立解决纠纷的安排q、违约行为制裁或维护交易程度的成本d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在契约签定前,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交易人不能在契约中详细列明未知的因缔约环境变化而需要修改的条款,修改契约的成本将会提高;在履约过程中,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因素存在,投资者将会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一旦由于缔约环境变化导致继续履约的成本高于毁约的成本,投资者将会选择出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这样将会导致沉淀成本增加,重新谈判成本将会提高。

(2)交易参与人的收益函数

本文认为,在水务业融资项目的签约以及实施过程中,交易参与人的收益函数被可被分为物质(或经济)因素与精神(或非经济)因素两大类。因此,经济人行为的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R=f(S,M)

其中,S为物质因素

M为精神因素

政府(融资需求方)追求的主要是“精神利益”,这里的“精神需求”是指政府自身与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而投资者(融资供给方)追求的主要是“物质利益”,即利润最大化。我们可以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况,水务企业(政府的人)从水务项目现金流中可以得到的比例为q,投资者(外资或民资)得到剩余的(1-q)部分,那么,企业和投资者的目标效益函数分别为:

企业:MaxS+qM

投资者:Max(1-q)S

政府:S+M

其中,受政府委托-的国有企业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MaxB和比例为q的投资回报;投资者追求最大化的投资回报Max(1-q)v;而政府追求总体效益的均衡,即:B+v。

很明显,上述三个目标效益函数是不同的而且随着各外部因素的变化,上述三个目标效益函数是动态变化的。这意味着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三方的动态博弈,是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

(二)不完全契约形成的外在因素:资产专用性投资

资产专用性反映了在多大程度上一种资产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或由其他使用者使用而不牺牲其生产价值(Williamson,1991:281)。水务行业有两种重要的资产专用性:空间专用性(sitespecificity)和时间专业性(temporalspecificity)。

一是空间专用性:水务行业属于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管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和不可竞争性,自来水和污水只能通过专用的线缆运输,并且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要连续地连接,水务资源生产、销售、污水收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环节,节节相套,构成了资产专用型投资,因此,水务生产受制于空间专用性;二是时间专用性:①自来水必须连续供应不能间断,如果间断,北方地区将面临水务防冻问题,南方将面临水务的细菌、藻类繁殖问题;②每天早中晚三个高峰期,用水高峰期基本是满负荷生产供应,低峰时间负荷是不饱满的;③供水设施扩建要三年左右设计、建造期。所以供水生产必须预留一定的超前预备量[3]。

水务资产专用性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负面影响是可能产生签约后的机会主义影响(Klein,AlchianandCrawford,1978);正面影响是可以通过协调或足够的监管所产生的绩效,优于由契约明确规定所产生的绩效(Menard,1997)[4]。

三、克服契约不完全性影响的对策

(一)注意政府责任转移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

目前中国国情,政府不能把投资责任和服务责任完全转移出去,必须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因此,财政融资应该作为税务行业发展的补充。同时,政府在考虑市场融资契约的时候要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等问题对水价的影响,保护相当一部分群体和特殊行业的利益。我国针对水业市场化改革也出台了各种水价改革措施,限定了水业利润率,界定为低利润收益率。因此,在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下建立供水和排水监管部门协调投融资各方,既能消除一定程度的不完全契约影响又能有效承担政府的责任,保证水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二)契约形式选择

1.融资问题是企业经营的基本问题,企业在融资中寻求最合适的资本结构或融资契约,以使企业融资成本最低,承担的风险最小[5];也就是说,在给定投资机会成本的条件下,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在债权融资或者股权融资、长期契约与短期契约两种方式进行选择。政府是水务企业的所有权人,政府作为水务企业的“东家”,是融资的主体,而不是企业。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融资契约,涉及到契约缔结、制度安排的方方面面,要根据各地城市规模、财政状况、市政公用事业原有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出最优化的选择,既要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又要确保水务事业的公用性,也就是投资责任、服务责任的完全到位,即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要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的改善。

2.不同的契约形式具有不同的控制和激励功能,在经济绩效上有不同的表现,“交易成本>契约形式选择>经济绩效”便是考察经济组织变迁的基本框架。治理结构和和约关系的匹配是契约形式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当两者匹配了,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缔结水务融资契约这样的不完全契约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使各方的博弈达到平衡,达到最高的经济绩效。

采用短期融资契约能够解决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契约内容不能全面的囊括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能够较好的全面规定契约内容,解决了签定后的交易双方相互扯皮、增大交易成本的情况,短期融资契约一般适用于项目融资,政府一般通过引入特许经营权协议,采取灵活、有效的短期契约。

(三)尽量避免有限理性的影响

人的有限理性直接影响了以私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效率,使得交易成本提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交易双方将尽可能把契约写得完备一些,力图包括一切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四)尽量避免金融合同不规范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体制是单一的政府投资,中国水务企业基本上由各级地方政府所有,所需资金由政府提供,亏损由政府补贴,水务企业没有减亏的动力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决策高度合一,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在经营机制上,由政府颁布特许经营许可证,实行水务业垄断经营,容易产生垄断经营的“X-非效率”,而由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有限性,在签约时难以争取相对优势的金融条款,导致金融合同失败。

一般来说,签订融资时的法律结构很复杂,比如项目所需资金究竟应该是多少,设施建成后对使用者收费的高低,以及私人一方所获得经营期的长短都会成为金融合约谈判的焦点,如果各地方城市政府缺乏法律或金融的专才,又不去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做顾问,在签定融资合同时,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比如,在20年或30年合同期内,投资人需要做些什么,政府做些什么,在这些关键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合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大,政府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金融合同不规范的影响在于,一旦地方政府难以承担由于金融合同不完善所造成的损失而毁约,或者由于地方政府换届而新任官员不再履行上届政府签订的契约,则会造成政府信誉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999:32

[2]迈克尔·迪曲奇著.王铁生,葛立成译.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崔宏铁,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基于契约的治理[J].深圳大学学报,2006,(1):81-85

城市水业范文篇3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框架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城市水业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供水管理数据库远程通讯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进行“城市供水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并于1998年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在“供水综合热线服务系统”中。研究内容包括各级供水热线服务系统软件设计与硬件集成,并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到功能齐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运行速度快、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信息输入简捷、输出信息丰富等。具体设计思路是把系统中营业所、水厂、管网所及下属各服务站业务管理微机作为远程结点,在程序支持下,采用Modem拨号方式与管网所、公司两级调度中心互联,并支持本站、所、公司调度中心的对外业务服务。即用热线电话对外接待所有用户,及时记录用户报修的业务和站、所派修及完工的情况,建立业务管理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计算、分析,按要求打印各种报表和进行站—所、所—公司的远程通讯等。

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先进的微机、通讯等管理设施,改变了原有传统工作方式,而且使供水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反馈速度,更便于供水服务的管理和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自来水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窗口服务水平。

1系统构成

1.1系统构成图

本系统为站、所(或厂)、公司三级子系统用Modem远程连接而成,见图1。

1.2硬件配置

①站、所(或厂)级

彩色VGA监视器:建议256色或以上,实际采用256色、分辨率800×600;

586微机:建议CPU200或以上,内存16M或以上,实际采用CPU200、内存32M;

打印机:A3(Canon330,LQ1600KIII);

Modem:实际采用33600bits/s;

电话线:2对。

②公司级

主要配置同上,另增设通讯中继线一条、通讯用工控机(公司调度室)一台。

2系统软件研究

2.1软件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95

开发工具(RAD):对较为流行的Powerbuilder、Dephi、Developer、VFP等进行分析,考虑到VFP50是在中文Windows95环境下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其运行速度快,数据处理功能强,用户界面友好,软件开发工具丰富,在开发费用、开发周期、使用维护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这一系统已经为公司各有关部门业务管理和微机操作人员所熟悉、掌握,故将其作为开发工具。

2.2软件设计流程图

经反复研究修改后,提出各级软件设计流程框图,因篇幅关系,仅给出站级软件(以下同)设计流程框图(见图2),据此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2.3数据库结构设计

与公司、所、站内各部门协调,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的标准。建立数据库最基本的策略是各部门(包括各站)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为本部门的人员访问,而且可被上一级部门具有合法权限的人员访问。

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生成报表的格式,同时收集当前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等,最后确定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

2.4数据库文件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数据库文件主要由主执行文件、业务数据库、数据库字典、数据库复合索引、数据库业务表、巡检、施工及业务人员表和远程通讯等20多个文件组成。

2.5菜单结构与软件功能

2.5.1菜单结构

菜单项结构设计见表1、表2、表3。

2.5.2软件主要功能

①电话热线服务:全系统用一个对外公布的特号(易记号)电话进行供水服务,用户一旦有需求电话拨入,系统即可形成用户、公司(或所)、站(用户所在地)的三方同时通话。由站级操作人员接待用户电话、录入电话记录、发出派工单并录入完工信息等;所、公司级操作管理人员进行追踪查询和监督,并对用户与上级领导的询问及时反馈。

②增加、修改:对系统中各个数据库文件增加新接报的电话记录、修改或删除已有记录,并对新记录或修改记录进行合法性检验。

③浏览:让操作人员随时浏览查看数据库的内容。

④查询: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条件,查询有关记录。

⑤报表: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条件,从数据库中整理出有关记录加以汇总、统计,并以报表形式显示或打印(本系统可根据需要打印数十种不同格式的报表)。

⑥统计计算:根据领导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并以报表形式显示或打印。

⑦数据传送与接收:对数据文件(日报、月报等)随时可进行站—所、所—公司之间的远程传送与接收。

⑧所、公司可根据接收的数据文件(日报、月报等)进行有关报表的打印和汇总分析。

3结论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考核与改进,该服务系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供水业务管理资料的作用与效能,并可实现三级数据资料共享(站、所、公司)。操作人员可以改变过去人工的、经验的管理方法,用微机在软件系统支持下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

关机

重启检漏指标完成报表

漏水修复情况月报

零活月度统计报表

表3公司级菜单项结构设计系统管理数据录入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汇总管网所帮助

人员库存管理热线信息今天热线信息服务中心待处理报表帮助

发送与接收本月未接转信息分类汇总关于......关于......

退出未接转信息服务中心待处理信息.......

关闭计算机显示热线电

关机话接收情况

重启

参考文献

城市水业范文篇5

摘要:城市供水管理数据库远程通讯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合作进行“城市供水业务管理系统”的探究,并于1998年将这一探究成果应用在“供水综合热线服务系统”中。探究内容包括各级供水热线服务系统软件设计和硬件集成,并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到功能齐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摘要:运行速度快、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信息输入简捷、输出信息丰富等。具体设计思路是把系统中营业所、水厂、管网所及下属各服务站业务管理微机作为远程结点,在程序支持下,采用Modem拨号方式和管网所、公司两级调度中心互联,并支持本站、所、公司调度中心的对外业务服务。即用热线电话对外接待所有用户,及时记录用户报修的业务和站、所派修及完工的情况,建立业务管理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计算、分析,按要求打印各种报表和进行站—所、所—公司的远程通讯等。

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先进的微机、通讯等管理设施,改变了原有传统工作方式,而且使供水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反馈速度,更便于供水服务的管理和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自来水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窗口服务水平。

1系统构成

1.1系统构成图

1.2硬件配置

①站、所(或厂)级

彩色VGA监视器摘要:建议256色或以上,实际采用256色、分辨率800×600;

586微机摘要:建议CPU200或以上,内存16M或以上,实际采用CPU200、内存32M;

打印机摘要:A3(Canon330,LQ1600KIII);

Modem摘要:实际采用33600bits/s;

电话线摘要:2对。

②公司级

主要配置同上,另增设通讯中继线一条、通讯用工控机(公司调度室)一台。

2系统软件探究

2.1软件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摘要:Windows95

开发工具(RAD)摘要:对较为流行的Powerbuilder、Dephi、Developer、VFP等进行分析,考虑到VFP50是在中文Windows95环境下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其运行速度快,数据处理功能强,用户界面友好,软件开发工具丰富,在开发费用、开发周期、使用维护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这一系统已经为公司各有关部门业务管理和微机操作人员所熟悉、把握,故将其作为开发工具。

2.2软件设计流程图

经反复探究修改后,提出各级软件设计流程框图,因篇幅关系,仅给出站级软件(以下同)设计流程框图(见图2),据此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2.3数据库结构设计

和公司、所、站内各部门协调,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的标准。建立数据库最基本的策略是各部门(包括各站)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为本部门的人员访问,而且可被上一级部门具有合法权限的人员访问。

根据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生成报表的格式,同时收集当前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等,最后确定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

2.4数据库文件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数据库文件主要由主执行文件、业务数据库、数据库字典、数据库复合索引、数据库业务表、巡检、施工及业务人员表和远程通讯等20多个文件组成。

2.5菜单结构和软件功能

2.5.1菜单结构

菜单项结构设计见表1、表2、表3。

2.5.2软件主要功能

①电话热线服务摘要:全系统用一个对外公布的特号(易记号)电话进行供水服务,用户一旦有需求电话拨入,系统即可形成用户、公司(或所)、站(用户所在地)的三方同时通话。由站级操作人员接待用户电话、录入电话记录、发出派工单并录入完工信息等;所、公司级操作管理人员进行追踪查询和监督,并对用户和上级领导的询问及时反馈。

②增加、修改摘要:对系统中各个数据库文件增加新接报的电话记录、修改或删除已有记录,并对新记录或修改记录进行合法性检验。

③浏览摘要:让操作人员随时浏览查看数据库的内容。

④查询摘要: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条件,查询有关记录。

⑤报表摘要: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条件,从数据库中整理出有关记录加以汇总、统计,并以报表形式显示或打印(本系统可根据需要打印数十种不同格式的报表)。

⑥统计计算摘要:根据领导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并以报表形式显示或打印。

⑦数据传送和接收摘要:对数据文件(日报、月报等)随时可进行站—所、所—公司之间的远程传送和接收。

⑧所、公司可根据接收的数据文件(日报、月报等)进行有关报表的打印和汇总分析。

3结论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考核和改进,该服务系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供水业务管理资料的功能和效能,并可实现三级数据资料共享(站、所、公司)。操作人员可以改变过去人工的、经验的管理方法,用微机在软件系统支持下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城市水业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供水管理数据库远程通讯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进行“城市供水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并于1998年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在“供水综合热线服务系统”中。研究内容包括各级供水热线服务系统软件设计与硬件集成,并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到功能齐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运行速度快、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信息输入简捷、输出信息丰富等。具体设计思路是把系统中营业所、水厂、管网所及下属各服务站业务管理微机作为远程结点,在程序支持下,采用Modem拨号方式与管网所、公司两级调度中心互联,并支持本站、所、公司调度中心的对外业务服务。即用热线电话对外接待所有用户,及时记录用户报修的业务和站、所派修及完工的情况,建立业务管理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计算、分析,按要求打印各种报表和进行站—所、所—公司的远程通讯等。

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先进的微机、通讯等管理设施,改变了原有传统工作方式,而且使供水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反馈速度,更便于供水服务的管理和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自来水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窗口服务水平。

1系统构成

1.1系统构成图

本系统为站、所(或厂)、公司三级子系统用Modem远程连接而成,见图1。

1.2硬件配置

①站、所(或厂)级

彩色VGA监视器:建议256色或以上,实际采用256色、分辨率800×600;

586微机:建议CPU200或以上,内存16M或以上,实际采用CPU200、内存32M;

打印机:A3(Canon330,LQ1600KIII);

Modem:实际采用33600bits/s;

电话线:2对。

②公司级

主要配置同上,另增设通讯中继线一条、通讯用工控机(公司调度室)一台。

2系统软件研究

2.1软件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95

开发工具(RAD):对较为流行的Powerbuilder、Dephi、Developer、VFP等进行分析,考虑到VFP50是在中文Windows95环境下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其运行速度快,数据处理功能强,用户界面友好,软件开发工具丰富,在开发费用、开发周期、使用维护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这一系统已经为公司各有关部门业务管理和微机操作人员所熟悉、掌握,故将其作为开发工具。

2.2软件设计流程图

经反复研究修改后,提出各级软件设计流程框图,因篇幅关系,仅给出站级软件(以下同)设计流程框图(见图2),据此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2.3数据库结构设计

与公司、所、站内各部门协调,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的标准。建立数据库最基本的策略是各部门(包括各站)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为本部门的人员访问,而且可被上一级部门具有合法权限的人员访问。

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生成报表的格式,同时收集当前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等,最后确定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

2.4数据库文件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数据库文件主要由主执行文件、业务数据库、数据库字典、数据库复合索引、数据库业务表、巡检、施工及业务人员表和远程通讯等20多个文件组成。

2.5菜单结构与软件功能

2.5.1菜单结构

菜单项结构设计见表1、表2、表3。

2.5.2软件主要功能

①电话热线服务:全系统用一个对外公布的特号(易记号)电话进行供水服务,用户一旦有需求电话拨入,系统即可形成用户、公司(或所)、站(用户所在地)的三方同时通话。由站级操作人员接待用户电话、录入电话记录、发出派工单并录入完工信息等;所、公司级操作管理人员进行追踪查询和监督,并对用户与上级领导的询问及时反馈。

②增加、修改:对系统中各个数据库文件增加新接报的电话记录、修改或删除已有记录,并对新记录或修改记录进行合法性检验。

③浏览:让操作人员随时浏览查看数据库的内容。

④查询: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条件,查询有关记录。

⑤报表: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条件,从数据库中整理出有关记录加以汇总、统计,并以报表形式显示或打印(本系统可根据需要打印数十种不同格式的报表)。

⑥统计计算:根据领导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并以报表形式显示或打印。

⑦数据传送与接收:对数据文件(日报、月报等)随时可进行站—所、所—公司之间的远程传送与接收。

⑧所、公司可根据接收的数据文件(日报、月报等)进行有关报表的打印和汇总分析。

3结论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考核与改进,该服务系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供水业务管理资料的作用与效能,并可实现三级数据资料共享(站、所、公司)。操作人员可以改变过去人工的、经验的管理方法,用微机在软件系统支持下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城市水业范文篇7

然而,由于供水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有着基础性、社会性、特殊性、垄断性的诸多特点,供水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供水,保证水质,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是单独的企业行为,而是与整个社会活动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水企业的效益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其它企业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加之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经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特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供水企业的效益都不容乐观。据建设部2003年对全国85家较大规模城市供水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显示,2003年1—3季度,这85家供水企业经营亏损的为59家,占到统计企业的近70%,亏损额达5亿多元,而未参与调查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供水企业的经营状况则更加令人担忧。总的来说,我国供水企业呈全行业亏损局面,究其深层次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更多的则属政策层面因素影响,本文将结合我县供水工作实际,试论几点影响城市供水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性质介定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对供水行业基本上是实行由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企业由政府建,领导由政府派,资金由政府拨,价格由政府定,实行的是政企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供水企业也被人们普遍看作是一种福利性质的公用事业组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高度统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对集中大量资金投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民饮水卫生健康,促进城市供水事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这种体制所引发的弊端成为影响供水企业发展的一大桎梏。由于供水行业的公益性、特殊性、垄断性、单一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至今在体制上究竟属企业型还是事业型尚无定论,全国各地水司有企业型的,有事业型的,也有隶属行政部门的供水管理处,但不论如何定性,事实上都是“四不像”:说是企业,又承担了相当的政府职能,其产品价格由政府严格控制,缺乏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说是事业吧,又享受不到国家应有的待遇,资金投入没有保障,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背负着垄断经营的枷锁,却在保本微利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存,供水企业的这种定性模糊导致了企业自身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和主动性,仅仅是靠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在支撑。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为谋求生存与发展,供水行业在体制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由于供水行业所独具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区域性,不可能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时下,已改制或出让的供水企业纷纷回购的例子比比皆是,供水企业如何在体制层面上摆脱困境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

二、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最直接因素,水价形成机制的合理与否也就成为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因素。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我国水价普遍偏低,自来水价格调整机制极不灵活,供水企业无权按市场经济规律确定水价,水价不能真实反映其制造成本,更无法体现自来水作为一种稀缺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制水成本的不断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倒挂现象十分突出,水费收入已无法满足供水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受政府和社会的干预影响,水价的形成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水价的制定也偏离了完全成本的概念,政府为维护大局稳定,缓解社会压力,往往是以牺牲供水企业效益为代价的。这种不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使老百姓吃“福利水”的观念根深蒂固,与市场经济下其它商品价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立方米的自来水甚至比不上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水价与价值背离和原水成本的日益提高,导致了供水企业陷入了供水越多,亏损越大的尴尬局面。2004年初,沅陵水司在连续亏损6年,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向县人民政府及市县两级物价部门提出水价调整申请,据怀化市价格成本调查队核实,该司当年的单位制水成本为1.583元/M3,而当年的售水均价仅为1.27元/M3,该司每出售1吨自来水净亏损0.313元,在按法定程序进行水价调整听证会上,政府和物价部门在综合各方意见,并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后,核准该司水价做出微调,调整后的水价并未达到实际成本,规定的五类水价比例调整也无法实施到位。从中不难看出,水价形成机制的欠完善,根本就无法体现“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供水企业从水费中获取的资金仅能勉强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更遑论“效益”了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手段,政府定价这种计划经济环境中的产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府和广大群众应当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从保护和关爱水资源的角度,充分认识水价偏低的历史成因,切实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原则,促进水价形成机制尽快完善和合理。

三、供水成本增长迅速

供水成本增长也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因素之一。除了在制水环节受原水、电费、药剂等涨价因素而带来成本增长外,随着我县县城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环保和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沅陵水司在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更新和改造、维护以及确保水质达标方面都相应加大了投入,供水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

1、供水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满足日益扩大的供水需求,该司每年都要投入2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新规划区域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发居民小区的供水管网铺设,以及新建或改造城市无水、无压、无量地带的供水管道。

2、城市供水系统的更新、改造、维护。我县供水管网多属移民期所建,供水系统及管网设施大部分运行时间超过13年,已逐步陈年老化,机器设备故障率及管网漏损不断上升,为确保安全、正常供水,每年必须投入近30万元对供水设施及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和维护。

3、实施乡镇“饮水工程”。近年来,为解决我县部分乡镇的人畜饮水难问题,该司相继拉通了县城至凉水井、苦藤铺、鹿溪口、洲头等乡镇(村)的供水主管,另在官庄集镇投资建设水厂一座,除政府出资外,该司投入资金近200万元。

4、源水恶化和出厂水质标准提高。随着水源水质的不断恶化,制水成本开始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国家对出厂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建设部要求,从2000年起,供水企业出厂水浊度不得超过1度,为此,该司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水厂生产流程及技术工艺的改造,并建成高标准中心化验室,检验能力由常规4项增至21项。2005年3月,建设部颁布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检测项目增至101项,无疑又将增加企业供水成本。

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十分有限,而我县又属部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薄弱,该司在申请到极其有限的国债项目资金外,大部分是采取银行贷款和职工集资自筹的方式解决,而靠银行贷款和职工集资的融资渠道又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投资城市供水管网,效益回报期多在30-40年后,企业因借贷资金无力偿还造成的负债经营进一步影响到企业效益提升。

四、售水量下滑和管道安装市场萎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压力下,许多传统行业,如机械、化工、纺织、印染、造纸等耗水量大的行业出现负增长甚至“关停并转”,我县的工业企业更是纷纷破产倒闭,从而导致供水企业售水量急剧下滑。据统计,2003年我县工业用水、基建用水不足5万立方米,售水量的90%以上都是在水价构成中价位最低的居民生活用水及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用水几乎为零。售水量的逐年减少导致了单位供水成本增长和收入锐减。

2003年8月,沅陵县政府为治理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16号文件,对我县城市给排水管道安装业务全面放开,从而结束了以前由沅陵水司一直统管管道安装市场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该司每年减少安装业务收入近50万元,使得以往弥补供水主业亏损的主要途径大打折扣,企业效益严重下滑。

五、产销差的构成因素及影响

产销差率也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一项关键指标。目前,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普遍偏高,以沅陵水司为例,其主要构成因素如下: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1、计量误差。水厂出厂流量的计量与成千上万个水表的计量之间必然存在着计量误差。该司历来对计量工作非常重视,城市管网分片区装表,并定人定期采用先进流量计检测,计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但随着城市“一户一表”工程的推行,个人私户水表迅猛增长,目前已接近2万台,客观上增加了计量误差。

2、水费拖欠。长期以来,由于自来水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质,使得供水企业在面对恶意拖欠水费现象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地位,一些单位和个人长期拖欠水费,甚至变成呆帐、死帐。当供水企业依法采取停水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一些欠费“钉子户”就以“特殊情况”、“特困企业”为借口,上访政府,无理滋事,换回了上级部门“维护稳定,无条件恢复供水或先恢复供水,再谈解决办法”的结果,从而造成水费回收不及时,不到位,无法做到应收尽收。

3、偷、盗用自来水。由于人们对自来水这种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加上部分用户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在实际用水过程中,利用机械式水表始动流量值偏大的缺陷,普遍存在小流量滴用水现象,不少用户每月用量仅有1吨。除了小流量用水外,表外盗用自来水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在私拉乱接自来水的过程中几乎不存在危险性,手法简单,隐蔽性强,而供水企业在查处时往往存在调查难、取证难、执法难的现象,且相关法律保护支持不够,偷盗用自来水现象愈演愈烈。据保守测算,沅陵水司每年因用户盗用自来水造成的损失近30万元,可谓触目惊心。

4、管网漏损。漏失率一直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重要指标。据建设部统计,我国供水企业管网平均漏失率为21.5%,不少供水企业甚至超过30%。沅陵水司于1998年购买国外先进探漏设备后,在主动控制管网漏失率方面成绩不俗(漏失率控制在12%以下),但我县城市供水管网年代久远,老化严重,供水设施点多、线长、面广,加之管网更新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下渗漏隐患多,漏失率易反弹,受资金瓶颈制约,企业每年只能挤出少量资金用于到期管网改建,即使探明地下暗漏,往往因为预算过大,竞因“囊中羞涩”而作罢。按12﹪的漏失率计算,该司每年因地下管网“跑冒滴漏”损失水量就在50万M3左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呈逐年上升态势。此外,来自外部施工造成的水损也不容忽视。

5、未计量用水。我县自来水未计量用水分为两类。一类是市政、环卫、绿化、消防等公益事业用水一直实行无偿供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此类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未实行计量计价的,由政府从城市维护费中按用量划拨,沅陵水司每年有近20万M3的公益事业用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另一类则是供水企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特困户、低保户、残障孤寡等弱势群体和光荣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长期实行的优惠减免用水。因我县属部级贫困县,群众享受低保待遇涉及面宽、户数多,企业每年减免的水费都在20万元左右。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六、政策性支持减少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对供水行业的政策性支持逐年减少。如何解读国家政策调整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但相关扶持政策的取消,无疑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客观因素。自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城市供水增容费、建水基金、底度水费、水费滞纳金等辅助性收费,另一方面,水利部门开始向供水企业开征水资源费,原水成本的增长,收费项目的取消,加剧了供水企业的效益滑坡。

城市水业范文篇8

—、影响城市供水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部门对供水企业的摊派和干预

长期以来,由于供水企业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供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很深的特殊依赖关系。一方面供水企业在供水资源、建设投资、地方政策、水价调整等诸多方面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供水企业除了正常的安全优质供水要求外,对供水企业人、财、物的摊派,使企业背上额外的负担。对于亏困企业欠费、供水报装有关规费酌减免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政府常常通过牺牲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缓解社会压力。这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二)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水价形成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没有充分反映水的使用价值,水费收入并不能满足供水企业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长期以来,水价的制定偏离了完全成本的概念,受福利事业性质收费的思想影响,水价的形成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调整不到位,水费回收自然就难于保障供水企业的效益。

(三)城市建设发展、改造城市管网、提高供水质等促使供水成本增加

1、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老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建设,城市供水管网不适应供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供水企业管网管材质量差且漏耗高,必须逐步更新改造;而新城区的建设又需要同步发展新的供水管网,这些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源水恶化、出厂水水质标准的提高。中国水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全国90%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590亿吨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库。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供水的最大障碍。按建设部要求,从2000年起,全国供水企业出厂水浊度不超过1度。这就要求供水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加快对老水厂改造的步伐;

3、实施一户一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按国家要求“城市供水应实行装表到户、抄表到户”计量收费,推行抄收到户工作后,供水企业承担了楼内主管改造,水箱清洗、维护,户外管道改造等工作,大幅度增加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大了管网漏失率;

4、二次供水的经营管理。供水企业承接了大型居民小区、高层建筑等产权(管理)单位的二次供水工作。二次加压供水设施(含转压站、水池、水箱、管网等)的改造费、运营费由供水企业承担,大幅度加大自来水公司运行成本;

5、售水量下滑、欠费严重、水费回收难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产业政策、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压力下,许多传统的行业,如机械、化工、纺织、印染、橡胶等传统耗水量大的行业出现负增长甚至关停并转,导致用水量大幅减少。取消底度、推行一户一表、实施分类计量等利民工程改造导致售水量下降。

部分城市供水区域内自备井滥开滥采十分惊人,其数量不断增加。不但影响了城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而且给城市供水管理带来极大隐患。在水费回收方面,有些单位长年拖欠水费,甚至变成呆帐、死帐。

(四)产销差率高。

产销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产销差率是供水企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影响产销差率的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计量误差,水厂出厂流量计的计量与成千上万个水表的计量之间必然存在计量误差;二是供水管道和设施漏水,这包括管道安装的年代、管材质量、安装质量、市政及建设工程对管道的影响;三是分户结算水表计量误差;四是未计量用水,包括消防、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和违章窃水等。

此外,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僵化、冗员多、消耗多、效率低也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改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1、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实际上表现在没有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没有完善的地方政策,没有简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逐步解决,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将逐步减弱。

2、政府对供水企业的依靠性,应将行政直接干预变为通过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经济调控、社会

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使企业更好地负起为城市服务的重任来实现。从政府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供水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所有问题,仍然是政府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供水企业,供水企业实行投资多元化的办法。同时政府应对企业进行资产授权经营,按照《公司法》改革供水企业,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明确国有资本出资人和经营者责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

(二)积极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供水事业更上一层楼

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供水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建水厂为例,建一个现代化的设计能力为日产l0万立方米的水厂,直接投资就要2亿元人民币。大多供水企业是亏本经营,用于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政府的力量有限,且政府也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这也就需要企业吸收社会资金,以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我发展。

供水企业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它的实行有利于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供水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投入,还有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供水企业应根据各自特点,正确分析,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善于利用,创造条件把企业的供水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水价格,1998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提出“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

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并规定了

“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

各供水企业应总结水价管理经验与问题。理顺水价成本、费用构成、利润水平及水价构成,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与定额标准,确保供水企业可以从成本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水价改革应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各地水司应在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水价改革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推进阶梯式水价;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考虑居民和企业承受能力,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等。同时应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如城市市政、园林、绿化、消防等公共设施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制度;鼓励工业、市政、环境、绿化等行业使用回用水等。

(四)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供水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垄断性,存在富余人员多,管理效益差,职工观念滞后等弊病。针对这些情况,供水企业应全力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局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的集团公司体制。遵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以体制改革为龙头,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以应对各类挑战,顺利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2、调整企业管理体制,构筑精干高效、权责明确、集团化经营的母子公司框架。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董事会为主的决策中心、以经理层为主的生产指挥系统。

对子公司派出董事、监事,实施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管理和对资本经营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具备条件的分公司实行模拟子公司运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收节支,控制成本,保证利润。

3、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三项制度改革应着眼于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新机制。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开展“定编、定岗、定员”工作。按照先进科学的标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调整内部组织机构的同时,对机关部室及基层分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实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4、建立规范化制度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使公司内部动作有序,管理有章可循。对企业物资采购、工程施工、资产租赁、固定资产保险等方面实施招、投标制度,公开竞争,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5、加大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地供水企业应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力争使“科技”成为公司的利润源泉和对外拓展中的技术砝码。将科技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技术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水技术的研究工作。

6、狠抓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优质的供水服务是赢得用户、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1进一步完善社会承诺服务制度;2用户报装实行“一条龙”服务;3完善“110”联动服务;4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态度。

(五)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成本是影响利润的直接因素。近几年来,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及自然因素,供水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对此,我们应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基础管理,控制成本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1、推行目标责任制。确定可控总目标,然后采取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或个人。执行“日结算、旬分析、月总结”制度,并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2、狠抓节能降耗,各水厂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频率。公司调度应引入计算机技术,科学统一调度,做到经济、迅速、及时。

3、降低管网漏失率。供水企业应抓好水表计量、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和规范用水管理等工作环节。首先全面推行以表计量,杜绝估表现象。其次加强管网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定期巡视、维修,及时处理问题。运用先进仪器,清查管网暗漏,消除供水漏失隐患。

4、提高收费率。加强大口径水表的跟踪管理,同时强化水表抄收和追收工作,以大户欠费催缴为重点,提高水费回收率。

城市水业范文篇9

中国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探索中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开放政策、特许经营政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鼓励非公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政策,更加快了城市水业市场化的进程。

水业市场化改革由两大动机所推动,一是吸引资金,伴随着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仅政府力量难以满足;二是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增进服务,实现水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两大动机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和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增加投资仍然是政府推动改革的核心动机,而对效率的追求则刚刚提上日程;由于地方城市政府是城市水业的投资主导,因此城市政府比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更加重视市场化改革的引资效果。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对建设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各级政府目前仍然难以避免将引资作为水业市场化的首要目的。而在多数已经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达国家,其推行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更侧重于效率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业市场化改革在各个国家以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形式相继展开,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只重引资而忽略监管和体制建设,造成了公共服务体系混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如此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面对如此多样的水业市场项目现状,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化改革项目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引入投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同时,必须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否则将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混乱,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可以视为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年,政府将水业的市场监管真正提上了工作日程,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也逐步迈进第三阶段。

关于水业市场化改革的投资问题,已经在《水业蓝皮书》系列之三中论述,本文将主要就水业的特许经营模式和市场监管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二、水业市场化改革逐步进入第三阶段

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探索中走过了两个阶段:

一是以市场开放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招商引资、打破垄断为基本特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出现改变了城市水业原来单一政府投资的结构,同时也为进一步引入竞争打下了基础。此外,为配合市场开放,供水价格的制度化建设也在此阶段开始实施,建立了供水价格体系,并启动了污水处理收费工作,价格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二是以引入竞争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企业产权改革、水价改革和市场准入为特征。传统国有水业企业的改制引发了水业产权体制的改革,为进一步的政企分开打下基础;水价改革提出“全成本价格”概念,改变了城市水业的福利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提出实施,启动了市场准入的竞争机制,确定了政府与企业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市场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的体系框架奠定了基础。

但是,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均是以投资和产权为核心,政府市场化改革的动机更多是在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偏离了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这一根本,而这种偏离是水业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所决定的。目前城市水业改革正逐步迈进第三个阶段,改革的目标也开始逐渐重视并回归效率的提高。具体的表现就是开始注重监管、重视运营和服务水平、关注公众利益和安全。

虽然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目前还未能总体进入以效率为目标的第三阶段,但是其趋势已是十分显著。

第三阶段的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中央政府应该成为推进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力量。改革包括诸多内容:政府的角色由行业管理向市场监管的转变,将引发了水管理体制的变革;投融资体制的理顺方面,包括政府资金投资效率的提高、水业适应性金融工具的开发和健全、以及不同性质的投资资本的有机协同;在市场主体方面,要求投资经营主体能够在适应水业特征基础上,进行长期、稳定、理性投资,市场主体成熟的标识是建立合理的市场集中度和良好的市场品牌;公众关注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则是市场机制完善的重要体现。

三、模式的确定是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水业市场化改革是以提高效率、满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变革,政府、公众、企业三者的角色和责权利都将重新定位。中国虽然确定了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对具体市场化模式却没有予以明确,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又以市场化模式的确定为基础。

水业市场化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多种因素。因而,如何选取适合的市场化模式是世界各国普遍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下三个国家的模式可以借鉴:

英国(不包括苏格兰)是完全私有化的水业模式,也是水业监管体制最为科学和完善的国家。英国水业改革虽有提高效率的动机,但其根本动机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了保障私有化,英国在全面推进私有化改革之前,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包括有关的立法、独立监管机构的建立、公众参与体系的完善等,这些是英国私有化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英国模式的监管权限属于中央,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独立监管体系,成为私有体制下重要的监管特征。这种模式由于市场准入竞争相对缺乏,政府强化了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建立了成本绩效平台这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及激励性水价管理体系。英国水业模式对国际水业的贡献,不仅是产权的私有化改革,更重要的是其因为私有化背景而强化和完善了的过程监管体系。

法国选择了通过私人公司在水业设施经营层面的引入,来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的市场化模式,保留了产权层面的最终公有。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和租赁/管理合同,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责任的合理分摊。特许经营合同结束后,自然过渡到了租赁/管理合同形式。以流域监管为核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业管理体系。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强化了准入监管,通过经营权的初始竞争控制成本;同时实现了水资源和水业设施的政府控制权。为强化准入监管,目前合同期限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由于资产属于政府,企业投资责任小,担负的风险也小。政府监管成本也会较低,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责任相对较大。法国水业模式之所以运营高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其产业化水平,法国水业经营市场是由几大水业集团在竞争中分享,从而保障了竞争的层次和质量。

荷兰是高福利的中小型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公有企业运营模式,其公有公司完全实现公司化运作,通过上市融资,同时通过市场对其财务进行监控。由于引进了完善绩效平台进行比较竞争和成本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均保持在很好的水平上。荷兰的实践证明,即便是公有企业,如果以真正的政企分开为基础,完全企业化运作,在有力的民主监管体系下,也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率目标。

四、特许经营可以分为竞争性和专营式两大类

水业服务责任的定位是确定政府、公众、企业三个角色关系的基础,也是确定水业市场化模式的前提。

在传统的公益服务体制下,政府将城市供水排水作为公共责任,由政府直接投资,并以政府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形式来运营并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政府负责投资,收费是象征性的或补贴性的。政府和运营单位之间是行业管理关系而不是市场监管关系,服务责任属于政府。我国的供水排水体制几十年来一直持续这种模式。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采用这种模式。

近年来,中国城市水业的服务体系发生变化。政府开始尝试在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开放,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行业,以释放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但是,城市水业准公共产品特性和垄断经营特点使政府无法完全卸掉服务责任。这些特征要求政府至少履行保障持续、安全、普遍服务的责任,同时由于垄断经营特点使市场竞争机制受限,政府也需要进行价格等经济干预。

在目前特许经营体系下,政府的责任通常有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两类方式,我们根据不同的政府责任承担方式将“特许经营”分别划分为竞争性特许经营和专营式特许经营两类模式。鉴于目前特许经营已经成为市政公用事业的政策方向,本文所称特许经营延续和认同了目前中国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理解,这一理解与国际上通常所称的“特许经营”(concession)是内涵上不同。

如果政府面对公众作为责任的主体,仍然直接承担水业的服务责任;为了更好地保障服务,提高效率,政府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以经济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委托商业企业为政府提供局部或全部环节的服务,而企业获得自己的商业回报。我们称这类模式为竞争性特许经营。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是指政府间接承担服务责任,政府由参与者彻底变成监督者。这种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彻底的企业化,政府不再以事业主体的形式拥有设施的所有权。

五、竞争性特许经营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具体有三类形式:一是所有资产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经营权通过竞争转让,这种形式称为管理/租赁模式;二是管网设施以及收费权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的某一单元,一般是水厂,在有限期限内转让给企业,这种形式称为水厂特许经营模式,BOT、TOT等一般属这种模式;三是政府将包括管网在内的所有水业设施在有限期限内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这种形式称为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重庆江北、马鞍山、天津塘沽等地的供水是这种形式。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有四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签有不同形式的、平等的属于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协议,政府与企业间不是行政许可关系;二是政府在一定期限内,以不同的形式将经营权转让企业,但是政府保留了水业设施的最终产权;三是政府面向公众负责,接受责任追诉;四是竞争性特许经营都有准入竞争这一环节,政府通过企业主体的准入竞争实现效率的提高。

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方式,依据企业担负风险的不同,有不同的期限。管理/租赁模式由于不涉及投资,期限一般为5-8年;BOT、TOT模式由于涉及一定范围的投资,经营期限一般为15-20年;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由于有较大的经营风险,经营期限一般为20-30年。为了提高准入竞争的效果,国际上有进一步缩短经营期限的趋势。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引资动机的影响,期限往往突破合理的区间。

政府在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下的市场监管,都将包括准入监管、服务与质量监管、以及成本与价格的监管,其中准入监管是核心。这种模式下,可以没有独立监管机构,但是阶段性的检查与企业的经济信息上报十分必要。

六、专营式特许经营必须强化过程监管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是公有资本完全退出,由社会资本持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完全私有化,如英国模式;二是政府保留一定比例的公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合资拥有水业企业,但是这种政府资产的持股人,与合资企业只是股权收益关系,公有持股者与市场化监管者是不同的政府机构,如目前深圳水务模式;三是由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制,完全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国有企业,如荷兰模式。

但是无论哪一种产权形式,政府对企业的监管都不是通过产权关系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模式必然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实施严格的过程监管,需要完善的民主制度来保障公共参与和监督。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还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不是平等的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关系,政府与企业间是行政许可关系,政府可以把一些社会、环境职能通过授权转给专营企业;二是企业拥有水业设施的完全产权,并长期经营,没有明确的经营期限;三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缺乏经营权准入竞争这一环节(产股转让竞争不能等同于经营权竞争),企业是某一区域的水业设施的当然经营者;四是政府提高效率的核心监管手段是运营过程的监管,因此以经济监管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五是需要全成本的水价体系来支撑企业的投资收益。

七、中国水业目前是多种模式并存

由于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目前城市水业的改革现状可谓是多种模式并存:BOT、TOT项目类型已经大量涉及新、旧建水厂项目,尤其的污水处理项目;个别城市尝试实施了管理权转让;少量城市进行了整个水系统的整体特许经营;水业主体企业的企业化改制进展缓慢,大部分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仍然受到政企不分的困扰;少部分水业主体企业实现了社会资本以合资形式的进入;个别城市还尝试了自来水企业全面私有化。

不同的市场化模式需要与其相应的法律、政治、经济、监管来支撑。同时,不同的水业市场化模式之下,将演变出不同的资产模式,不同的责任承担和政府监管模式。

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多种模式的并存已成为事实,因此形成市场化实施层面的混乱。目前,行业中将所有市场化模式统称特许经营,没有区别不同模式下,责任、产权和监管体系的不同,按照一个标准和管理程序去要求和管理这些项目,这是目前水业市场化改革执行混乱的根源。

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对特许经营协议是行政许可还是经济合同的争论;是否一定需要竞争才能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争论;特许经营权是授给城市水务集团还是授给BOT项目公司的争论;政府是否需要独立监管机构的争论;对BOT项目是否要进行成本监管的争论;水价形成机制的争论等等,这些争论的根本在于对市场化模式认识的模糊。

八、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目前的主导模式

在目前的条件下,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将成为水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模式,原因如下:

首先,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进入,传统水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难以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包涵了私有化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体系的支撑,以及公众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难于在短期内完成,而中国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又已经全面展开。

其次,从政府方面考虑,中国城市水业长期以福利体制运营管理,中国绝大部分地方城市政府沿袭了数十年的行业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严格的过程监管,难以短期内完善。相对而言,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市场监管与原来的行业管理差距较小,政府角色转变相对容易。

第三,城市水业历时数十年的积累资本结构复杂,产权界定困难,对已有资产采取租赁形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新建项目的投资,由于界定清楚,可以采取社会投资,特许期限内经营的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第四,资产主体保留在政府,使企业运营的投资成本大幅度减少,投资总量减少、风险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可以有效缓解水价压力,对变革期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第五,由于水资源在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水业资产的政府拥有形式,虽然由社会企业来运营,也可有效降低系统风险,增加系统的公共安全性。同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利于应对WTO对环境服务业的开放要求。

九、中国水业的特许经营体系需要多种模式的结合

虽然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中国水业改革中主导模式,但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仍是目前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有四点原因,一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更能保障水业系统的完整性,利于提高整体效率;二是水业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发育尚欠缺;三是大量的传统自来水企业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专营形式利于被行业所接受;四是专营体制可以促进中央和省建立独立于城市政府的经济监管体系,由更高、更大范围内分摊监管成本,同时便于进行水的系统监管。

因此,中国城市水业需要制定政策实现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的合理衔接。实现这种衔接,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优先推荐大中型城市政府实施包含整个水系统的特许经营,政府可以,也应该根据公众支付能力确定政府资本的代价和比例;在不具备全系统实施特许经营的情况下,才选择实施水系统的水厂单元的特许经营。

其次,为提高准入竞争的实际效果,保障效率,在合理的区间内应尽量缩短竞争性特许经营的期限,如果资金许可,优先选择期限最短的租赁形式。在竞争性特许经营项目中,必须有市场准入的竞争程序,没有竞争的特许经营,不如实现专营,进行过程控制。

第三,原则上,对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城市水业主体企业才能授予专营式特许经营权:一是完成了水业主体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出让,或国有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革;二是公众的水价支付能力能够支撑水务企业包括资产收益在内的全成本。当然,如果能够合法而有效地实现政府的补贴机制,第二个条件将不是专营的必要条件。

城市水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解决策略

作为负责向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企业组织,我国的城市供水企业带有一定的区域范围行业垄断性特点,且是一种隶属于国家掌管的企业类型,这种在企业性质上的特殊性,使其在借用市场运营机制开展业务时也同样遭到来自政府部门的管制。在国内现代企业制度落地生根、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供水企业需要做到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最大化,这就与其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变革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本文基于城市供水企业发展中暴露出的各项有关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工作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城市供水企业概述

(一)内涵分析

城市供水企业作为国内的公益性企业组织代表,实际上是一种向城市居民提供供水服务、供水管网建设维护、城市水资源调用分配等多种业务内容的企业[1]。在国内高质量现代化城镇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供水企业的服务要求又得到了一定的拔高,主要集中在供水过程中的水量、水压、水质三方面。国内相关部门针对供水服务中的水质、水量、水压结合国内的城镇化发展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规范,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供水服务,并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性。

(二)发展特点分析

与我国其他类型国有企业组织相比,城市供水企业因其属于国企体系具备固有的国企特征,但因其经营的水资源并非一种真正的商品,也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国企的特点。具体总结如下:第一,行业发展中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即便城市供水企业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完成了现代化企业改制及市场化运营,但因为水无法真正被视为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商品,导致供水中的完全成本较高,且供水企业的公益性特点使得我国城市供水企业拟定的供水价格长期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上,亏损成为城市供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常态。第二,明显的国有企业行业经营垄断性特点。对于供水企业的发展而言,除去自来水厂的施工建设,其余的各个环节都带有国有企业共有的行业垄断性质。作为我国政府宏观高度管控的国有企业组织类型之一[2],城市供水企业业务经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处理设施及供水管网应用期限最少都保持在25年,重复建设完全不符合现阶段经济运行效率的要求,这也是在一定区域内只有一家供水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重要原因。第三,拥有着稳定的长期发展特点。供水行业产品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刚需,弹跳空间相对较小,再加之其产品需要接受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在我国工农业发展、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总量持续缓慢增加的影响下,城市供水企业在未来可见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供水企业持续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

(一)推动供水企业内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力求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并持续强化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包括自来水厂、管网建设公司等在内的城市供水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工作的落实,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中的主体角色已经基本确定。即便同类供水企业在同一个区域内,固定成本和控制区域存在着一定差异,必然会折射到供水完全成本上,促使彼此之间的财务横向比较成为一种现实[3]。作为供水企业发展历史、行业数据的有效分析工具,财务管理工作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在完整搜集、分析和储存、利用财务数据的前提下,为企业在固定一段时间内的业务经营管理工作改进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在现代化城市供水企业日常治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者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方面得到了科学监控。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将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而来的资金按照既定的企业资金规划进行科学使用。

(二)是企业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必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其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成了追求经济效益空间的扩展,这也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投入要求达到的保值、资本增值目标基本保持一致。身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供水企业需要凭借收支平衡、到期偿债等方式持续拓展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有效削减政府部门固有财政拨款压力的有效方式。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将经济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视为市场竞争空间持续扩展的主要途径,确保既定的公益性服务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获取较为稳定且较为持续的现金流。但因为我国的城市供水企业本质上属于一种公益性的国有企业组织,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用水及相关福利而设置的,其在持续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这些方面的合理适度增加要求财务系统可结合市场经济给出及时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在供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及预算立体化对比的前提下,推动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深化发展。

三、当下城市供水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工作遭遇的问题

(一)供水完全成本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有效降低

城市供水企业在业务经营管理中投入的成本被统称为完全成本,由产品的生产及供水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期间费用组成。完全成本的水平与结构组成是财务管理工作成效最为直接的客观反映指标。但就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的现代化经营发展来看,固定成本占据了完全成本的较高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5%左右,具体又可以细分为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投入费用、管道费用、电费等。为了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用水的安全及质量,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消毒材料也是不可缺失的,但其价格却会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变动,并且需要针对供水管网持续进行改造,做到从源头和运输环节保障自来水的水质安全。在固定成本总额始终维持恒定的情况下,作为影响城市供水企业单位供水成本的决定性因素,用水量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及我国工业结构的持续现代化发展与调整维持着一种缓慢增长的态势,这也在无形中促使城市供水企业的固定成本缓慢增加并最终在供水完全成本上产生反应。

(二)财务管理的观念及工作制度时代化发展水平较低

城市供水企业受制于自身行业区域经营垄断性质,即便经过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但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子和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依旧是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这种传统背景下形成的制度体系出现了一种重视生产、忽视管理的问题,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种流水式、表面化的发展倾向。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是交由工作人员进行单日的重复数据统计、财务报账算账及财务报表的制作等。基于传统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的财务报告只能够对城市供水企业的账目数据予以反映,尚未能针对企业成本控制、生产预算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这种传统的性质粗放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无法为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落地提供全局性的引导作用。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观念也同样维持着一种滞后的发展状态,尚未结合城市供水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划分、调整及创新,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企业水费回收遭遇拖欠问题

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度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而不断得以加强,部分国有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不得不进行改造重组,甚至部分国有企业会出现破产的问题,但在之前运营中因为水资源利用所产生的各种水费拖欠问题通常找不到法人代表进行偿还。即便部分亏损企业的水资源用量相对较大,在长时间拖欠水费不缴纳的情况下,城市供水企业会借助停止供应水资源的手段逼迫其缴纳水费,但这些企业会通过到政府部门上访的方式,从政府层面给予城市供水企业以压力,强迫其恢复水资源的供给。因为城市供水企业也带有明显的政府部门主管的国有企业经营特征,且国内公益性的用水也是由城市供水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经济投入,这使得供水企业的账款回收难度又进一步提升,导致供水企业缺乏现金流用于后续的业务经营工作的开展。

(四)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足

信息化是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必须要高度关注的技术类型。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却因为其传统行业区域经营垄断性特质的影响,尚未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作出科学的规划,只能够针对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某一项具体工作需求进行系统开发,使得使用软件开发标准及开发商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系统质检的分散、孤立特点越发明显,信息共享自然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在现代化经营中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其所拥有的相关标准及开发平台与目前的最新技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互联网技术的固有缺陷在未来可见的时间里会一直存在,这对企业内部的各项核心财务数据带来明显的安全威胁。因为国有企业只是关注技术的利用,忽视技术漏洞的填补,致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应用成为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阻碍。

四、城市供水企业有效解决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策略

(一)企业供水成本投入的多元化调整

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目的不仅需要保障其经济效益空间的持续扩展,其业务经营发展中的成本投入也需要持续削减。就目前我国市场化的城市供水企业发展来看,财务管理需要以最大化的节流作为切入点,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城市供水企业要以当年的业务经营目标为出发点,执行完善的目标责任制,保障成本可控制计划得以按部就班地实施,针对各项成本投入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及细化,保障责任制度可分别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借此强化各部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控制工作的参与程度。节能降耗作为贴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的一种现代化企业经营方式,也可在城市供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投入削减中发挥作用。城市供水企业的下属企业要做到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全新生产技术、设备引入、应用,确保水资源商品生产效率可以在持续提高的同时,降低资源浪费及设施故障问题的发生概率。

(二)关注财务管理观念及工作制度的时代化创新发展

制度是企业内部各项行为得以制定、落实的先导条件。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优化,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依赖性极强。企业领导层需要立足于短期、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业务经营的具体需求,针对工程的预算制度持续细化,并第一时间下达到下属的自来水厂及管道运输公司中,确保可在通过全方位的跟踪、调查反馈企业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对运营中出现的各种财务数据的遗漏、偏差进行科学调整。有关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相关人员针对运营成本投资估算、测算及用水总量控制等多个层面进行管理,促成完善现代化公司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时,需要将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责及内容进行科学的划分,最终形成一个层次化的供水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以明确的责任确定奖励或处罚的标准,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最为坚实的制度支持。有关城市供水企业现代化发展中财务管理工作观念的转变,需要财务人员衔接市场经济发展及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市场化经营,针对各种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结合我国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转变的经典成功案例进行探讨和学习,真正做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的用水量测量、增长趋势测算等方面的统计角色的作用,确保为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体系的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三)水费回收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水费是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经营环节中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为了保障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落实现金流的回收、利用,需要从如下几个层面推动水费回收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第一,从银行卡中进行水费代扣。供水企业在对水费收取方式进行灵活调整时,可以将银行卡账款代扣作为主要方式,取代之前实际的费用收缴,改变之前水费收取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从银行卡账户直接代扣水费,能够进一步推动城市供水企业资金回收速度的加快,削减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运行风险的发生概率。第二,制定切实合理的水费催缴措施。在向工业生产企业及居民小区进行供水之前,需要以带有水费超期缴纳行为条款的合同签订为基础,强化客户群体的水费缴纳意识。第三,城市供水企业需要区别处理各类特殊情况。供水企业针对代缴水费这类较为特殊的群体而言,如果出现了水费回收拖延缴纳的情况,经过调查是因为个人疏漏导致水费缴纳出现延迟,需要发出通知明确其水费缴纳的最终期限。而对于那些主观上故意拖欠水费不缴纳的居民可以优先以通知发放为基础,并视情况科学使用停止供水等方式。

(四)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层融合发展

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信息化技术的科学融合发展能够在削减财务管理人员之前人工搜集数据这类枯燥、重复的工作总量的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接下来的财务管理制度及预算方案等方面的制定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城市供水企业需要以现阶段企业内部制定的分散城市供水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供水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提出的全新要求,与国内知名的软件开发平台协商合作,在探讨目前企业已有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漏洞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选择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开发平台及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借此推动城市供水企业内部实现业财融合,真正实现业务和财务部门之间数据的实时共享以及沟通,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落地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支撑。

五、总结

城市供水企业是一种公益性国有企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对其经营效益空间扩展及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影响直接且明显。城市供水企业受制于自身区域行业经营垄断性特征,其财务管理制度、观念的传统落后逐渐暴露,并且与我国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之其供水完全成本水平始终居高不下,以及水费回收缴纳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致使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获得预期效果。今后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优化需要立足管理制度、体系的变革优化,重视各种水费缴纳方式的灵活运用,配合信息化技术的深层融合,推动我国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俊芳.资金管理制度在城市供水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财经界,2021(25):101-102.

[2]陈敏.关于供水企业财务管理与价值创造的探讨[J].财经界,2020(2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