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3:00:33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范文篇1

一、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同一性

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有人界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好,我们甚至可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确切含义做点“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过的指标体系那样。例如:知识产业的比重。“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现在并不规范。我以为,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报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哪里?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统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具备这个特征,这个城市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城市;如果一个社会具备这个特征,这个社会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社会。

再如,社会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率。这也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指标。社会经济增长与投入有关,其中主要有物质投入和知识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划分,物质投入可以分为资金(K)和劳动力(L)两个部分,知识要素可以用技术水平(A)来代表。知识贡献率应当就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给社会所增加财富在整个社会产出中所占比重。现在研究这个比重的经济学家,既有以国家为对象进行的,也有以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知识贡献率稳定的超过50%时,这样的经济才称得上知识经济的话,那么,这既适用于衡量国家,也适用于衡量城市。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总之,知识经济不可能在农村实现,也不可能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社会实现。城市是人类知识进步的产物,又是知识集中的区域。反过来,城市成为知识的摇篮。为了促使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国城市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狭义的(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经济概念出发考虑,知识经济的产生要晚于城市经济,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理论可以视为是新的重大的历史分期学说,这也许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意识到的重大贡献。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高级阶段实质是指一个崭新时代的经济,这个时代是以往历史时展的高级阶段。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崭新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已经经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从生产力水平来说,农业社会是低级阶段,工业社会是高级阶段。但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到来,以前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只能认为是“前知识经济”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知识经济时代才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物质性投入为主,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知识性投入为主;生产环境也有根本性变化,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当然,以主导产业为标志进行社会阶段性划分,也可以有三分法,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不过两分法比三分法可能更深刻、更有意义。

2、知识经济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崭新阶段我们曾经有过社会形态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四个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关系被动地为生产力所突破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自觉的行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现点有可能同知识经济的观点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知识文化极大普及为背景,人类将有从约束自己的生产关系中真正解放出来、提升出来的现买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荡涤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则完全有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划分比以往几个阶级社会的阶段性划分更具重大历史意义。也许可以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束缚于生产关系、被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有可能自动调节生产关系、主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

3、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实现阶段人类社会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仁人志士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分工、教育、道德、节欲等理想;我国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是妇孺皆知的;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等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权”、“平等”、“自由”、“回归自然”、“理性王国”等一系列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的种种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更是尽人皆知的著名学说,多少人曾为之鼓舞.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但不管是理想也好,空想也好。都没有如人所愿的实现。根本原因是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知识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高级发展阶段的到来,却为人类世世代想的实现创造了这样的物质条件。用文学语言说,那是一个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真的时代。也可以这样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追求理想和梦想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类实现自己的梦寐以求理想的伟大时代。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们应该竭力争取并为之奋斗的辉煌的明天!

三、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既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引向高级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梗概的认识。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社会进步是目的,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因此要时刻注意和加强研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哪些方面引起社会进步的质的飞跃的方面,并应通过城市社会目标的逐一实现,谋求逐步达到整个国家社会目标的实现。对这个社会目标的期望值不仅不能低,而且应视为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检验标准。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知识经济、城市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预见有规划地提出社会进步的目标、条件和检验标准问题。我以为,以下三条是重要的:

1、社会差别趋于缩小社会发展总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先有差距的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知识经济的兴起还会有差距的继续扩大,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稳定时期一定要创造社会差距逐渐缩小的社会条件,否则这个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起码是社会科学知识不发达。缩小差别的内容当然主要是这三方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理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一直存在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得到统一和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少数发达国家国内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全球的差距还在扩大,这基本反映各个国家和全球距离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也会是不一致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也提出过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现在城市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无差别和差别甚小到扩大差别的过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研究这个差别扩大可以允许的“度”,要不失时机地实现由差别扩大到差别缩小的转变。

2、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著提高知识经济应比前知识经济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食、衣、住、行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出现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从而,人的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幅度提高。那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竞争的性质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以及由此形成的比、学、赶、帮热潮将成为新的时尚。如果这样认识是必要的,那么各个国家和全球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都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历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最近几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有些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尚需大大提高和加强。

3、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安定这是以上两项实现的必然结果。那时,人民安居乐业,收入稳定,生活安定、自由、幸福,相处亲和、友善、欢乐。患病率、犯罪率降到最低点,战争的阴影和威胁基本消除。如果不是这样,即使社会科技很发达,生活水平也很高,每人一台电脑、一辆车,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什么有什么,但是社会不安宁,刑事犯罪让人提心吊胆,不减当年,甚至有所发展,算不算这个社会的经济性质是知识经济,这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呢?我看不能。长治久安,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梦想,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前知识经济社会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而只有在全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才有实现的条件。现在少数发达国家是富裕了,但他们仍然感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美国还在坚持要搞导弹防御系统,就说明这个问题:世界大同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的前景和必然逻辑在昭示人类:不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具有同一性,而且局部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全球整体的发展也具有同一性。可惜,美国总统的智商尚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想到的和为之尽职尽力的只是美国一国的遥遥领先,而不是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各国政府现在能顾及到的也只能是本国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有的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单纯增长。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应从现在起就应首先在国内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摆平、摆正确。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既励精图治社会安危于已然,也防患于未然。从城市做起,重点也在城市!

四、系统建设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来来,但是通向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实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知识经济的绝妙的描绘,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是理想、陶醉、沉湎而后已。知识经济的“桃子”并不能伸手可摘,也不可能即摘即食、它若远若近、若真若幻地摆在我们面前。你若取舍得法,功夫到家,他将届时走来,同你握手;否则.也会失之交臂,离你而去。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尽管十分严峻,但是机遇与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丰厚的。如何利用机遇和有利条件,迎接挑战并战而胜之可以有各种途径和方法:有认识的、技术的、制度的、政治的、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要配套实施。本文不能胜任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认识知识系统、发展知识经济系统和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问题谈点浅见如下:

(一)认识知识系统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元物质”;知识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构件”。到底什么是知识,现有的源于国外的4个W(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以及国人所加的几个W的认识,只是对知识的形态与分类作了表述,并未触及知识的实质,不得要领。我以为,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劳动、科学实践和人际交往)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现象和本质所获得的认识的总和,是可用以指导人类再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识是社会生产力.是生产所以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形态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知识系统可以根据它的形成过程作以下分析:

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能动的生产技术是指劳动者在其劳动过程中,以自己先天和后天素质为基础,根据切身体悟,随时对劳动经验直接进行总结和调整的活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能动的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的素质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规范的生产技术是指在劳动者能动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系统总结,得出共同认识,而后用操作规程固定下来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规范的生产技术既受专业人员素质的制约,也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实用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总结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导人类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的理论体系;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对人的实践活动和实用自然科学进一步进行总结,揭示出自然演化的一般规律,而后形成的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应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微观的、宏观的和中观的管理科学。微观的管理科学主要是指导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理论体系,它既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也管理其中的人事系统的运动变化,因此它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宏观的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以一个国家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它对微观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或促进或促退的制约作用,实际上这只是宏观管理学的一种狭义理解,就广义而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一般宏观管理科学的诞生。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诞生,实际上提出了建立中观经济管理学的要求,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管理学。这种管理学是微观管理学与宏观管理学的合二而一,是管理学发展的高级阶段。[1]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管理科学都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宝贵经验结晶,但是它比人类的自然科学技术结晶要年轻。

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传统的人文科学是由古人和前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和本质所进行的艺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历史的和哲学的反映和概括;现代的人文科学是对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在现代社会中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有时是混合的,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和可能就是社会科学的主体,而经济学则分属于二者。

以上关于知识系统的分类,使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各层次知识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层次越高,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越高,也就是它的“软化”程度越高。各层次的“软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各种有形的物质(“硬件”)运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层次越高的“软知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这种影响会越大。也就是说,以上四个层次的知识是一个整体,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调控作用。然而,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愈前愈细,愈后愈粗的问题,与实际上应该具有的愈前愈浅,愈后愈深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以至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哲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实践造成数不尽的危害。现在看的很清楚,越是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越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落后有关,而主要不是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可惜,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还是实质上的自然科学技术救国论、高新技术重点论、自然科学人才上乘论,如此等等。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消极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之一。

(二)发展知识经济系统

由于知识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知识经济的内涵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某种某类知识为主(或为重点)的经济。同时应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理解修改为“以系统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定义,这样可能更科学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既决定于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决定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把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

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管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管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

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德育、智育、体育)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管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

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如劳动者的产品成果与劳动技能与经验成果都是同时获得的),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如著述立说的精神生产与其物质载体纸墨、书本、电脑的生产是必须相结合的);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任何经济范畴的物流,皆因市场信息知识主导的商流所引起),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任何经济性质的信息知识流通必然伴随和引起物质商品的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不明确树立这种全面观点和辩正观点就容易神化知识经济,吹成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放松对它踏踏实实的建设。

知识经济系统的分析,实质就是知识经济结构的分析,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经济结构分析明显不同的是加进了与物质结构相提并论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只研究有形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即通常所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而不研究无形的知识文化形态的结构调整与发展问题,不研究后者对前者的重大作用和密切关系,是我们时代又一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之一。

(三)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周围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这是各类媒体、邮电通信产业的主要职能)、信息生产中心(这是各类图书、音响、电子信息制作、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职能)、信息技术中心(这是各类通讯设施、器材的生产和维修行业的主要职能)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城市应是精神文明最佳的地方)、智育中心(城市是各类学校的集中地)、体育中心(城市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最活跃、水平最高的地方)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政府、公司总部等)、咨询中心(各类信息服务、经纪服务、展销服务、就业服务等)、学术中心(各类创新性学术活动等)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应该指出的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软功能与硬功能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不能偏废。但是一批以软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会应运而生(如大学城、科学城、文化名城以及以政治、游息、会议、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城市等),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将以拥有这批城市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之深谋远虑的重点,也许就是要把现在已见端倪的这类城市或城区揣在怀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热情加以扶持、培养、“重用”、“提拔”,使其长足进步和发展。“创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应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城市的最响亮的口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城市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会展经济;城市经济;互动效应;建设;产业发展

1会展经济的特点

会展经济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许多地方政府希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强调城市经济发展和博览会综合规划的重要作用,让会展行业在一个地区能够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强化经济曝光效果,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从而正确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完善会展产业结构。从多层次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会展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将实现更加深度的互动和绑定。众所周知,城市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与妥协,例如会展行业在塑造城市形象和维护基础设施方面有较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会展经济之所以整体前景光明,是因为这一行业可以根据实地活动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显著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充分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达到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会展经济主要是通过展现不同特色和主题的城市产业与产品,从而在商业关系中建立合作关系,并将服务关系作为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地理资源的整合,还需要努力改善产品的科技水平和地区产业结构,并以新的服务业和其他产业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贸易博览会需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刺激、激活地方市场。因此,城市发展和会展经济在战略层面上有较强的一致性,都需要足够的基础设施和软实力作为支撑。考虑到会展经济体系是工业博览会的创新和升级,旨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构建新服务风格的展览形式,并在会展参与者之间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从而将贸易和消费等活动以不同形式联系起来。

2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2.1提高城市形象质量

地方政府通过举办一定规模的会展与博览会,依靠网络平台和传统的宣传报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居民和企业加深对主办城市的印象和了解。此外,考虑到多层次、多渠道的城市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康、独特的城市形象基础上,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强化城市形象建设,并通过展览活动提高城市广告营销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合理引导舆论,充分利用展览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作用,提高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质量。

2.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道路交通、城市公交车、通信设备等都具有公共服务功能,是公共生活和娱乐系统的基础。通常来说,城市基础设施是会展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为了通过会展经济促进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因此会展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许多途径,如展会将依托完善的交通系统、地下管网、灾害预测系统、信息系统等,从而一定程度上刺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家和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商业平台,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促进会展业相关产业发展

会展经济与餐饮、零售和文化密切相关,共同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步伐。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市进一步提高了住宅、酒店、航空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世博会也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到上海地区消费和旅游。从这个角度看,上海世博会可以被视为一场完美的会展经济表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

许多业内的专家学者认为,会展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学术会议和工业会展,但随着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会展经济与其他经济体系间正在形成新的互动形式,因此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展经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考虑到目前中国会展业的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因此区域会展业在组织和规划过程中更加注重交通的合理性,政府和企业都要着眼于提升会展管理和系统开发的经济发展,扩大品牌发展优势。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会展经济在面临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2022年,中国的会展展厅数量超过了美国和德国,成了目前世界上会展展厅数量最多的国家,这种新的规模效应对我国的会展行业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会展企业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并且为我国许多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我国继续探索加强会展行业发展的新机会。会展经济发展的积极方面体现在推动会展业持续创新上。新冠疫情期间,线下展览难以稳定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在线展览正在逐步发展。也就是说,线上展览或“云”展览是一种新型博览会。新冠疫情虽然给我国的会展行业造成了损失,但也推动了我国会展业与博览会的进一步创新。未来我国的会展将会采用线上+线下的综合展览模式,线上线下的连接已成为未来会展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也提高了幸存下来的会展企业的管理水平,疫情环境已达到企业风险管理的最高要求,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得不及时调整自身管理模式,简化服务流程,完善会展运行机制,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提升参展商品牌与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幸存下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不同会展企业间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会展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跟上市场对品牌推广的需求,打造新的品牌展示渠道,瞄准新的需求和新的主题,结合行业新需求规划自身发展。因此可以说这次全球化疫情在多方面影响了会展业,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我国政府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会展业的发展,加强政府、行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发展会展业并提出解决方案。

4我国会展城市总体发展趋势

4.1集中趋势明显

目前,在我国会展行业发展过程中,集中化、区域化的发展特征日益明显,表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专业展览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会展博览产业可占全国会展行业收入的85%以上,从某种角度来说,集中化发展或许是未来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会展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规模、质量和水平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发挥资源共享、促进会展业创新和争取发展机遇的作用。

4.2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

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合作的需求很大,即会展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协调,更加注重互利合作。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产业升级基础上紧密实现经济发展,扩大会展产业链范围,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这需要地方政府与会展企业特别注意。在会展产业发展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城市融合,促进城市博览会品牌化,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4.3品牌展示

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是形成品牌影响力,即只有打造展览品牌才能加快会展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国际展会上的知名品牌正在逐步崛起,如中国商品进出口博览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览会)、中国技术博览会(高科技博览会)等。但我国的会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彼此间盲目竞争、忽视品牌定位等。因此我们必须清醒面对现存问题,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勇于自我革新,提高品牌战略意识,积极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和城市定位的人才,确保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间更加协调。

4.4城市经济促进会展业发展

工业博览会可以展示城市本身的独特魅力。展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也是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功能增强的直接表现,因此会对博览会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逐渐向服务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交通行业、医疗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间合作交流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会展业可以为电信、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提供重要平台,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展会本身的质量,能够举办会展的城市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5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

5.1城市经济对会展经济的影响

新时代,城市经济与会展经济之间的互动非常明显,它们的互动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共同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城市的功能和特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城市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结构已经从最初的工业化转变为现代化、信息化、服务化,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博览会的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5.2会展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首先,会展行业会影响相关行业发展,考虑到我国行业展会正在蓬勃发展,诸如旅游展览、餐饮展览等一系列新的展览正在作出新的贡献。由于会展业的发展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对酒店业、餐饮业、零售业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对当地的工业企业也会产生间接的辐射影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会展业对城市地区经济的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投产比为1:9,这意味着会展业会对地区内相关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其次,会展业改善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工业展览可以很好地融入第二和第三部门,但这种联系更多体现在供需平衡、促进新产业、劳动力投资等方面。从第二部门的发展来看,工业展览位于产业链末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货物流动、促进信息交流。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看,会展经济与产业链顶端的货物、资本、信息收集、相关产业的有效整合,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助推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改善与调整。

5.3改善会展部门的城市服务运作

在城市举办会展和博览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许多服务业,参展企业和游客必然会对展览场地、交通、信息网络、酒店、旅游等服务设施有一定需求,为了获得会展主办权,地区政府将积极参与采购过程,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城市服务管理能力及城市竞争力,最终促进会展行业与城市共同发展。举例来说,工业博览会可以改善城市的产业形象。在城市举办的各类展览和会议,特别是在国际上举办的高水平展览和会议是传达城市形象、突出特色产业、体现科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反映当地的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从某种角度来说,会展带来的软实力提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全面规划经济和城市发展博览会,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地方政府为了举办一场好的会展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发展资源,因此也让地方政府在综合规划、高质量资源配置上得到显著进步。同时,各种类型的博览会通过扩大服务类别的展位数量,吸引不同年龄和专业结构的参观者,而地方政府则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知名城市博览会”,并在智能交通和人民服务领域进行创新,扩大会展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中的比重。同时,地方政府要实施城市发展的综合管理并妥善整合产业资源配置,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环境。地方政府在鼓励创新、完善监管机制及协调会展经济方面,应体现标准化和客观化等特点,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监管机制,消除企业间不必要的内耗与竞争,这些都有助于维护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在向客户销售商品和服务时引入最新理念,制定长期计划,充分利用创新协同效应,融合城市发展和展览科学,并带来航空、铁路运输、物流和旅游领域的创新。

6结语

在新时代,会展经济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地方政府与会展企业为了促进产业间更好地融合,实现优势产业互补,发展城市特色创建品牌企业,就需要共同努力来促进会展经济健康发展,并增加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在提高会展行业水平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兰馨.杭州会展产业园探索城市经济升级路径[N].中国贸易报,2022-01-18(5).

[2]邱湘琪.基于会展经济与城市品牌联动效应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3):19-21.

[3]岳辉.“双循环”背景下天津会展经济加速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9(6):27-33.

[4]兰馨.会展业竞争力城市:新经济下,谁主沉浮[N].中国贸易报,2021-10-26(5).

城市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电力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协调

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把关注重心越来越多的落到了电力经济发展上,而电力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对我国经济水平产生影响。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暴露了多种问题,例如供需问题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相对较低,而电力的稳定性也有待强化。自我国实施“上大压小”的电力政策以来,约有7000万kw的关停小火电机组,这就使其平均单机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电力过程与短缺的忽高忽低循环模式,已经为电力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全世界,我国的电网规模位居首位,但却因受到滞后的配电网建设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下降。在我国政府对电价进行审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行业与煤炭行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使得煤电的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断突出的煤电价格问题等。同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成本并不能够与业主的盈利成正比。另一方面,在电力经济发展的强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节能环保问题,这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发面的影响。

二、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电力经济占据了一定的权重。任何条件下,电力供需情况都关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将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待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电力供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稳定性与质量。为此,相关部门要从电力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使各资源均得到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电力发展的步伐,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

我国绝大部门地区的电力统计体系和队伍相对比较健全,在整个电力工作中,电力统计工作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但目前,革新整个电力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电力行业建设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较长等,例如,火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大概在3年,而水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则要远远超过3年。另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是由我国各级别政府经过科学的衡量指标决策的,同时,审批期间,政府也备案了施工工程进度、投资时间、开工时间等方面内容。倘若电力建设工程建设时出现所消耗时间较长等问题,均是不完善的统计工作所致,为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强化电力的统计工作,并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从而尽可能快的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2.对整个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把握

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质量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如果能够使电力需求得到科学的管理,势必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电力供不应求现象。科学的管理电力需求能够实现合理调整我国终端能源资源消费的结构,有关于电力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初步预计,15年后,我国能够研究出一款电力装机,该机能够减少约1亿kw的电力。另外,电力需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电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投资基础,并对整合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把握,从而使电力管理应用于需求发展工作相协调,带动整合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3.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

优化电网模式的主要途径是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首先,电力企业要遵循电网运行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并对电网抵御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军事打击的多种功能进行强化;其次,我国电力企业要正确的认识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加以论证。最后,电力企业要加大研究多种技术发展路线的力度,这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投资情况、技术指标、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变革以及电价政策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保障电力经济的稳定化、安全化的和谐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增长速率正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保障电力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各级政府要规避电力经济发展变化过大情况发生,具体体现在电力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发生。为此,各级政府要设置相应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上限,从而使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一场长久战,我国应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内容,并全面贯彻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电力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况。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荣.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77-78.

[2]张宇,何永秀,戴爱英等.中国典型城市电力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4):106-108.

城市经济范文篇4

承载这些大型企业和巨型产业的正是2008年4月才设立的省内首家××××工业园。一年来,××××工业园满载希望,硕果丰实:16个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协议投资总额168.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60亿元的南玻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启动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建设。

到2012年,宜化、兴发、南玻、全通、三新等5大企业现有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工业园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整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工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工业园,已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观势:扬帆起航正当时

2005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2007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2008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2008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000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2008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2008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2008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高潮。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2000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项目的加速推进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目前,××××工业园已聚集精细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08年,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82.5%。

城市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财政税收政策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城市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想要有效促进城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需要仔细分析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建完善的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合理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深入分析。

一、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

1.经济因素。城市在发展中经常会被经济因素所影响,而且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样不仅会对市场或者技术的组合方式有所影响,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产力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因此,会间接影响到文化与资的发展。2.人口因素。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受到人口因素的影响,并且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对于各个行业中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但是,因为劳动者文化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严重缺乏综合性人才,特别是部分偏远城市,更加缺少专业性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经济水平,并且还会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和就业结构有着一定影响。3.科技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情况来讲,在科技创新层面上,我国的创新能力较弱。并且,在城市经济增长中,部分工厂企业的生产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还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收到严重影响。4.制度因素。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和体制、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更加适用于计划经济,因为其权利高度集中。但是,目前我国已经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时期,若还是利用行政指挥对经济进行控制,那么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财政税收政策之间的联系

目前,城市经济增长有两种形式:其一,粗放型;其二,集约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个领域的积极配合才可以实现,其中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就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就是物质利益和利润动机,这两个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税收属于再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对经济政策的调整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与财政税收政策之间属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税收政策的实行对象和基础就是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财政税收政策是我国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城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粗放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会阻碍城市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最终难以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目标。并且,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忽略了城市资源的消耗,长期以往,会使生态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产生较大的冲突,最终导致消费构架与产业发展失衡,严重影响到财政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粗放型经济增长,会使财政税收目标发生偏差,并且也会使财政税收的指标从综合性转变为单一性。大部分企业由于被经济利润所影响,对自身的生产规模不断进行扩大,以至于内部经济调节机制发生变化,最终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并且,也限制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三、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策略

1.注重培养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大量挑战因素面前,想要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保持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政策的优势,使其可以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扩大需求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范围内,可以逐渐扩大投资,从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外需进展效果不佳,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对预算内的投资进行增加,地方政府需要加快建设项目的进程,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并且,需要把资金注重投入到城市环境改造和企业产业技术的创新以及居民日常生活中,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潜力。此外,还需要注重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从而促进城市高新服务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其具有人才密集的特点,在人才方面要求较高。所以政府需要注重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教育与培训工作,形成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城市内在的竞争力。2.对财政投资政策进行优化。目前,通过加强投资力度的方式,可以有效保证城市居民收入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根据我国预算安排,每年的财政投资在财政支出中占有较多的占比。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想要增加财政投资,可以通过增加遗产税、燃油税等方式,严格监管与稽查税收,创建完善的收入申报制度,以防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并且,还需要对分税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特别是地方县级以下的地区,需要对单位的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手段中科技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仅需要增加投资力度,还需要增加对企业科技的投资,对城市企业科技体制进行创新,鼓励城市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和高校合作,重点发展技术。并且,还需要注重技术推广队伍的培养,提升技术推广队伍的服务水平,保证城市推广的科技技术足够先进。对财政投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增加资金量,对政策性金融投资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进行有效转变。3.对税收政策进行完善。其一,需要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优化和改进。针对地方重点的企业给予扶持,从而提升城市产业化程度,扩充优惠政策的范围,保证所有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加大相关加工企业的优惠力度。并且,需要注重优惠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例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对外贸易税等等。其二。需要对增值税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对国外一些先进经验进行借鉴,针对出口产品,可以实施零税率政策,对流转税额进行调节。针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加工的企业,可以给予其减税优惠,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需要对税收管理服务进行完善与优化。针对各个时期、条件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总结好而归纳,然后把这些内容制作成一个宣传手册,加强宣传力度和范围,从而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对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了解,并且需要对新的税收政策和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和解释。其四,需要保证税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供给税务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升税收的科学性与公平性。4.创建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目前,我国绩效考评的模式较为单一,需要针对现有的考评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可以根据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和创新财政部分资金分配项目审定的评价体系。创建相应的约束机制,对当地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做到从现象看本质,在保证财政税收获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的潜在能力与个人努力及西宁深入了解。根据监察单位的意见,补充考核信息和评价信息。并且,需要把集中考核和日常考核进行有效结合,利用专项调查和定期抽查的形式,掌握和了解财政支持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升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通过数学、现代统计学、管理学等知识,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考核结果足够客观。此外,可以创建公示制度,使考评结果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利用书面的形式,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并且,需要贯彻落实跟踪调查机制,督促对考评内容进行及时完善和改进,并把改进的内容当作下一次的考评内容,从而实现评价结果的连贯性。相关部门需要对考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加强惩处的力度,针对违规行为做到及时纠正。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并且也是实现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时期,而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财政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有效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对我国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各个时期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对财政税收政策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丽娟.简析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J].纳税,2018(13):215.

[2]郝瑞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0):12+14.

[3]孟秀萍.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02):149-150.

[4]杜贵阁.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6(18):25+32.

城市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经济;财政;税收

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对国家建设、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是国家发展中一直关注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家相关部门更是提高了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视与研究,对于其中涉及的财政税收政策也进行了细致性的探讨。但是一些城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阻碍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成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内容。

1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1.1经济因素方面。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在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或技术的组合方式,还会对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现阶段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所以文化和资本等也会间接地受到影响。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一定要对现阶段城市的经济特点及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为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1.2人口因素方面。人口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是城市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内容。由于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各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紧迫。但是受到劳动者文化素质因素的影响,综合性人才的数量有限,尤其是一些偏远城市,专业型人才更是缺少。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阻碍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还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在就业结构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提高对城市人口因素的研究与分析,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充分了解现阶段城市劳动团体文化素质水平,从而制定合理的转变方案,为城市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利条件。1.3科技因素方面。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很多行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提高行业发展效率的同时,推进行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但是就现阶段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行业领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也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阻碍了城市经济增长。比如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能够提高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与研究。另外,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也会间接地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构想,提高对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视与研究,从而为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动力。1.4制度因素方面。除了上述几点因素外,还有一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受制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如果国家相关部门不能对财政税收政策中涉及的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因此在日后发展中,需要相关部门能够明确行政命令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制度的落实与实施,以免阻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提高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

2.1注重税收政策的完善。第一,相关部门需要对现阶段实行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将财政税政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为后续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第二,相关部门需要对财政税收政策中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矛盾的部分进行归类整理,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优化方案,提高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将符合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财政税收政策融入其中,以此在顺应时展需要的同时,为城市以及国家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保障。第三,相关部门还需要对财政税收政策中涉及的制度进行完善与优化,并对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各行业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才能按照科学规范的制度进行经济贸易,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第四,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税收管理服务优化的重视,同时还要对新型财政税收政策加以解释,保证新型财政税收政策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在税务方面还需要做到公开透明,营造良好的税务环境。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利条件。2.2注重绩效考核系统的优化。现阶段,我国的绩效考核的方式还不够健全,应该考虑在已有的考核方法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完整、有效的财政部门资金配置的绩效考核系统。有关部门应该创建对应的约束体制,系统调查地方的具体情况,还应该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完成对财政税收工作的分析后,还应该充分掌握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个人的努力等。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适当更新考察与评价资料。利用现代统计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全方位地考核财政税收政策,增加结果的客观性。此外还应当建立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发挥出考评结果的作用。通过书面形式,对测评结果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2.3注重财政投资政策的改善。从现阶段的发展角度出发,保证城市人民收入的长久性与稳定性的方法在于重视投资工作。根据国家的经济预算,每一年的财政费用都占很大的比例。我国地方政府中拥有的经济实力有限,如果想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建议提高有关的遗产税与燃油税等,重视对税收的监督、审查与管理工作,同时应该制定对应的申报制度,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另外,政府还应该考虑更新分税制,特别是县级及以下的政府,更应该确定不同部门的合理分工与员工的职责。因此,不仅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还应该重视对各企业科技方面的投资,更新企业内部的科技机制,鼓励优秀企业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创建科技与创新有机结合的主体,促进产业科研部门向高校发展,推动技术的创新;保证科技发展的先进,更新财政投资体制,为财政投资与融资提供更多的方法,更新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结构。

3结语

如今,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都能对涉及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对存在缺陷的政策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同时将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新型税收政策应用其中,以此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平稳增长。对于影响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不利因素,相关部门也能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城市的经济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国阳.刍议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J].经营管理者,2017(5).

城市经济范文篇7

强调城市对于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是经济学家们十分重视并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专门论述城市形成所起的带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作用,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例如乡村变为城市……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本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佩鲁提出的发展极理论在这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佩鲁把城市看作是区域发展的发展极。他认为,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加了地区差别效应。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城市)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而且它如果足够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而发展极就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发展极能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项目布局分散、远离市场,没有肩负起工业化在推进城市化中的作用,致使城市经济十分薄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才能真正使西部走上兴旺发达的现代化道路。今后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走集中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促进二、三产业繁荣发展是发展和壮大城市经济的基础。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为西部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增添了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于实现工业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西部加快工业化进程,带来了重要机遇。西部各地区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二)发展大中城市。我国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有过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发展城市必须因地制宜。西部地区地域广,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低,不利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无法形成较强带动作用的城市经济。特别是环境污染无法进行规模化治理,这样会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更大压力。另外,西部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镇、县的财政收入有限,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实力进行“造城”运动。因此,西部的城市化道路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范文篇8

一、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分析

按照经济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的“城市经济圈”理论,城市经济圈是由一到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一定行政区域的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范围内一批中小城市,连接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经济圈。政府行为即是政府依法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保证政府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和行使,达到作用于社会的目的。政府的对内职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党的十六大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项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西部铜仁这种落后地区,发展经济仍应是政府首要职能,城市化能有力助推经济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现状

铜仁市地处贵州东北部,武陵山脉由西向东横贯全区,管辖十县市区,以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为界,以西为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五县,习惯称西五县;以东为玉屏、万山区、碧江区、江口、松桃五县市区,习惯称东五县。铜仁市东连湖南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北接渝东南地区(主要包括秀山、酉阳、彭水等地),西接本省遵义市,南部与黔东南自治州相连。铜仁市与渝东南地区、湖北恩施自治州、湖南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同属中国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是一个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人口2000多万人,其中聚集着3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计1100多万,是典型的跨省界老少边穷连片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和全国最不发达的区域之一,是西部开发最前沿、西部中部结合部。在武陵山区各地州市中,铜仁市深处武陵腹地,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交通相对闭塞,自然禀赋相对较差,是贵州乃至整个武陵山区“欠发达、欠开发”程度最深的地区。首先就交通来看,铜仁市区位优势不明显。在2000年之前,整个铜仁市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横穿全境,也没有空运,几乎是一个三不通的地方,出行极不方便;其次就铜仁自然禀赋来看,铜仁全境喀斯特地貌非常明显,万山林立,土地贫瘠,大多不可开发,利用价值不高,山高路陡,尤其是西五县,地势险要,偏僻闭塞。截至2010年,铜仁市城镇化率为30.1%,还处在城镇化的起始阶段,全区95%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贵州2010年的GDP是4500多亿元,而广东2010年GDP超过4.5万亿元,贵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及广东一个零头,所占比例还不到全国总产值的2%,与贵州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铜仁的情况更加不好。再看产业结构,2009年,铜仁第一产业占32.8%,第二产业占26%,第三产业占41%,第一产业明显高于第二产业;黔东南第一产业占24.2%,第二产业占30.3%,第三产业占45.6%;遵义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44.2%。湘西自治州第一产业占16.5%,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43.5%。[3]从经济结构来看,铜仁市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最重要的是这种贫穷落后、偏僻闭塞、尤其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了人的观念的落后,而这些又进一步成为其他一切落后的根源。铜仁全市是山的王国,尤以巍巍武陵大山绵延起伏,横亘其中,又以不可开发的喀斯特地貌居多。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大山的生存环境与平原、丘陵、江河湖海等环境都有明显不同,山更容易成为区域交往的一种阻隔,带来交通不便的自然状况。当然,铜仁的发展也有一些后发和比较优势,相对来说,铜仁确实是一块未开发的净土,一块处女地,因此,自然生态优势明显,有梵净山、九龙洞、苗王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铜仁市城市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尤其是政府行为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实情,结合铜仁市的实际进行发展战略选择。

(二)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政府作用分析

政府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招商引资、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速工业化进程,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城市化建设尤其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利益协调作用和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市场驱动,而在我国,尤其是在西部铜仁这种落后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仍不是推动城市圈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圈域的形成和发展更多地还是依赖于政府作为,以促进圈域经济形成。城市经济圈(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打破区划壁垒,由地方分割走向整合。因此,政府协调在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政府间的协调是区域公共管理一个永久性且极其复杂的难题,在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政府间的协调主要通过制定城市圈政策和制度创新等来解决,这主要依靠政府的战略规划来实现。在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在全市发展功能分布和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战略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铜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找准定位,做好规划,绘好蓝图。城市化建设关涉到各城际间的协调、合作与竞争,市场在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发挥自发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各要素自由流动,但城际之间的政府协调更多地需要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行为在中国城市化建设尤其是西部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弥补市场缺陷的一面。铜仁市委、市政府基于深刻调研和理性分析,就铜仁市经济功能布局划分,在“十一五”末提出了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思路,并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发展战略,这是符合铜仁实情和铜仁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规划和发展战略。乌江流经铜仁西部五县,在铜仁市辖区共计240余公里流程,经沿河流入涪陵注入长江,乌江流域资源丰富,是工农业富集区,具有航运、旅游、水电等巨大开发潜力,因此,在西五县提出以乌江为依托,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必将加快乌江沿岸的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城市化建设,辐射带动全流域发展。铜仁东五县,处在武陵山向湘西丘陵地带过渡段,地势趋于缓和,基础相对较好,从玉屏县城出发,到大龙,经铜仁市区,到松桃,是一条湘黔边界地带,宜构建玉铜松工业经济带。铜仁市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宜以铜仁市区为中心,建设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建设梵净山旅游文化经济圈。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正是政府在铜仁市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战略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充分体现,必将极大推动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

二、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难以理清,政府定位存在不准确

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且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政府作用机制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有时候会在铜仁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中表现出来,违背市场规律、简单行政命令叠加的情况曾有发生。圈域共同市场和利益分配都没有得到很好整合和发挥;城市的聚集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聚集效益;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存在盲目性,各自为政,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不顾铜仁特殊的区域实情,盲目照搬发达地方城市经济圈建设模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难以形成,城市市场的功能力量不足,城市有序和良性发展还没有形成。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在铜仁城市经济圈中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容美化、社会福利的提供等。政策与制度的保障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软环境,政府在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的软环境方面存在制度和政策供给不足和缺陷。在铜仁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中,区域协作机制、城市圈共赢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政府协调难以发挥最佳效应

政府协调是城市经济圈建设中一个很难解决又至关重要的行政管理问题。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的城市经济圈建设中,行政唯上理念、计划经济理念、地方利益理念更加严重,为经济圈建设地方协调带来更大难度。铜仁的城市经济圈建设,圈内城际利益协调就存在一些问题。铜仁全市交通闭塞,高山林立,喀斯特地貌明显,石漠化和荒漠化成片存在,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进行铜仁城市化建设,面临诸多难题。铜仁市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并不太好,没有处在全市辖区的中心,而是偏安一隅,在整个辖区的东南角。但铜仁市区作为市政府所在地,在铜仁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中,铜仁市区无疑是建设铜仁城市圈的首选中心城市。但随之而来,玉屏虽然是铜仁市下辖的一个县,但交通优势比铜仁市区更明显,长昆高铁、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都过境玉屏,因此玉屏也有要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愿望;而思南作为铜仁市下辖的一个县,虽然没有交通优势,却是曾经的思州府所在地,而且正处于整个铜仁市版图的中心位置,思南提出建立铜仁市次中心的发展战略;江口县是梵净山主峰所在地,山体主要分布在江口,建设梵净山旅游文化经济圈,江口无疑是这一圈域的中心;处于黔东北的德江县,因国家和省的“十二五”规划有杭州过德江到瑞丽国家高速公路、榕江过德江到酉阳省级高速公路、德江到习水省级高速公路,郑州至河口高铁、昭通至吉首铁路、重庆经德江到广州快速铁路、都匀至黔江铁路过境,德江正着力打造黔东北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因此,铜仁市因为特殊的区情,在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冲突,定位存在摩擦等。必须在铜仁主城区、玉屏县、思南县、江口县和德江县这些城市发展中找准各自的定位,即全区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旅游文化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工业中心的定位,强化政府城市引导职能角色,形成整个铜仁市城市经济圈建设分布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骨架,避免城镇化发展中产业雷同和城市雷同,互相冲突,最后难以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

三、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选择

(一)理清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效应,建成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政府找准定位,这是实现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更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也就更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宏观指导上,理清政府职能,使政府的职能得到理性而充分发挥,做到职责清晰,权责明确。政府的调控和协调应树立城市圈城际间共赢理念和确立“协同发展”的哲学思维,以建立区域一体化作为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寻求“共赢”,这是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实现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功能分布齐全、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的需要。[4]各城市间要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理功能分工,避免产业结构雷同,进行跨行政区划的整合和各种要素的整合,以取得区域整体发展的最大效益。[5]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区建设城市经济圈,要强力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各城市间的协调,促进城市圈内各功能区之间的协调。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因其区域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属于政府引导下的培育型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聚集和规模效应较难形成和难以发挥带动优势,城市的辐射和拉力都非常脆弱,这就更需要政府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协调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圈发展。

(二)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具体策略探讨

铜仁全市的城镇化发展正当其时:一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二是铜仁在跨入新世纪的十年,正好是西部开发的第一个十年,随着铜仁交通、旅游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完善,铜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三是西部开发新十年带来的发展机遇,在这十年里,国家将武陵山老少边穷地区连片开发,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进行重点扶贫开发。

1.铜仁“两带两圈”战略构想分析铜仁全市的城镇化发展应以“十一五”末铜仁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两带两圈”发展战略为指导,实现新跨越,促进全市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具体来说,铜仁西五县应以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作为发展引擎,重点发展思南和德江两个次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印江、石阡、沿河城市化发展。乌江产业经济带建设应引入网络治理模式,实现乌江流域综合管理。同时应加强乌江旅游、水电、航运、农业等开发,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引入流域公共治理理念,突破传统“行政区行政”模式,实现跨地区合作开发乌江,积极同重庆的酉阳、彭水、涪陵等地合作,协作开发乌江旅游、水电资源,打造乌江百里画廊和乌江中下游梯级电站开发。铜仁市东五县应构建玉铜松工业经济带,以“玉屏——大龙——万山区——谢桥——碧江区——川硐——大兴——松桃”为产业带,这是一条处于湘黔边界的狭长地带,有一定工业基础,经济基础较好。这条经济带由各具特色的节点城市串联起来,重点是要把各节点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找准,形成合理的层级和分工体系,互相补充和共享。玉屏是铜仁主城区去省会贵阳的出口,交通优势明显,应发展成为商业物流中心;大龙是省级工业园区,处于湘黔二省要道,是铜仁东出和西进的必经之地;万山是老工业区,处于转型期;谢桥新区是承接万山城市转移的铜仁重要发展新区;铜仁市碧江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应作为商贸中心发展;川硐是铜仁地区的教育园区,应作为全区中高等教育聚集区发展;大兴是铜仁地区规划的重点工业新区,是引领全区工业发展的重镇,是铜仁工业化的核心区;松桃北接秀山县,东连湖南花垣县,这个三省交界地带是中国的锰三角,锰矿资源丰富,应重点发展锰矿业。再看“两圈”,一是铜仁城市经济圈,铜仁市碧江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重点发展铜仁主城区的经济辐射力。二是梵净山旅游文化经济圈,要重点发展梵净山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铜仁地区旅游文化经济圈。

城市经济范文篇9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1960年,它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城市经济研究是以整个城市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化等;微观的城市经济研究考察的是城市中的单个经济单位(个别企业、家庭),如城市生态环境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不断地受到各类人的关注,因而在教育中提高城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也刻不容缓。目前,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研究生而言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课本里大部分讲的是理论性的知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发挥自主性,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且理论性的知识比较枯燥,造成学生上课质量不高,不能发挥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区别。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典型案例进行城市经济学的讲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学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建立各种联系,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上,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讲课过程中,学生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以此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法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可以结合几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分析。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找合适的案例,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学现用。其次,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对案例进行相关的解释分析必须要拥有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不同的案例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案例教学法突出实践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接触并且学量的社会实际问题,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中。最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沟通交流。这个过程是动态性的,比传统的教学法更有意义,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案例。例如,城市物流部分的学习,以我国的金融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例,这个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上海发展物流产业的必要性,对发展的环境进行一些分析,对上海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教师或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简要评价,接着从物流园区的规模及物流基地的实现方面对上海物流业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上海物流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上海物流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从案例角度对城市物流进行一些分析还是学生上台讲,最后的效果肯定比教师单纯的讲述理论知识好。城市经济学课程讲述有关城市方面的相关经济知识,在课堂上采用真实的城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效果更好。因为一般来说,这些案例都有充分的数据以及相关机构的一些评论,这样讲课也更加有说服力,通过实际的案例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以后可以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城市环境教学章节,学生可以就某个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一些具体分析。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想象不到的灾难。学生可以分析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提出一些建议。除了上面讲的这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以自己家乡或者大学所在城市为例子,进行环境方面的调查,得出相关的结论,这样让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述相关案例之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一些讨论,教师和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之间都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3.能够把知识变为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传统教学方式是给学生“鱼”,那么案例教学法则是给学生“渔”。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法侧重于教师直接给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会理解为教师讲授的就是真理。案例教学法侧重于从案例教学中引出规律,注重让学生自主地思考以及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对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城市土地一章,教师可以以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城市土地利用为例,从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现状出发,然后建立土地利用的整体框架,最后分析其意义。因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所以对中国整体的土地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个案例当中,教师可以引出一些规律,以此对土地规划感兴趣的学生会有一些实际上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变为技能。

三、城市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

根据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案例的相关材料。之前的教学模式中,案例的相关材料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的,但是主题由教师设立,这对教学的意义不大。教师可以做下面的这些改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用给学生指定某个题目。例如,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这一章,学生既可以写城市的交通,也可以写城市的物流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此展开资料的搜集。教师最好也不要指定哪个区域让学生来写,要让学生去找比较感兴趣的城市或者比较熟悉的城市。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城市的理解,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2.案例的形式。采取案例教学法除了教师讲一些案例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上台以PPT的形式展示自己一周的学习成果,这样会更有意义。学生分组的时候几个人一组,但是布置PPT任务的时候最好让一个人来做并上台讲述。如果小组一起来做PPT,那么有可能出现有学生偷懒的情况,这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所以最好是个人完成相应的任务,稍微附带一点的强制性,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最后以PPT的形式上台为其他的学生进行相关讲述。3.考核。考核基本是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最后按一定比例纳入期末成绩。学生上台进行PPT讲解的时候,教师需要看学生的PPT的内容是否丰富,这可以看出学生课后用功的程度,可以作为评分的一个尺度。学生讲完自己的PPT之后,教师可以先对内容做总体评价,对不足的地方发表教师的见解,班上其他的同学也可以针对PPT里面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评分。4.归纳总结。以PPT作为课后作业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进行相关分析,对自己熟悉的城市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相对于其他的课后作业,做PPT并且上台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上台讲PPT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更加自信,不怯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帮助,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这个案例设计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案例是教师讲解一个案例,而这个案例设计是让学生以讲PPT的形式讲述一个案例。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加有意思,也更有意义。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学生讲的知识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以此建立一个案例库,这对之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

四、总结

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城市经济学。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少。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互相补充的,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的基础和框架,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相关内容的理解。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相关评价,这样不仅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特质与特性探讨[J].实事求是,2011

[2]陈永华,于伟.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区域经济,2008

[3]张琦.城市经济学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4]张延.日本水俣病和水俣湾的环境恢复与保护[J].水利技术监督,2006

[5]钱静.案例教学法在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6]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城市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二、促进中部城市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1.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是区域矛盾的关键所在

当前的中部城市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根本地在于城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2.发展城市经济是协调诸多矛盾的结合点

过去很多年中,中部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其“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怎样发挥优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新的战略思路应当贯彻“重在点、兼顾线,带动面”的原则。其中的“点”就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中部崛起过程中解决区域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战略之间、环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发展之间、短期调控任务与长远战略发展任务之间、工业化发展缓慢与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间、结构调整与总量扩张之间、基础设施不足与战略性调整之间、“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

3.发展城市经济还是积累工业化条件的必由之路

中部崛起应当首先造就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头地区。在今后十五年或略长一些的时期中,不仅老的省会城市应当大力发展,而且要努力争取在每个省区形成若干个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让这些城市成为当地的“先发”地区。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中小城镇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乡镇合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综合性多产业构成和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另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把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高级化上。改善中部城市的投资环境,当务之急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部崛起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

三、促进中部城市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