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0:19:49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范文篇1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范文篇2

“公共艺术”的概念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伴随着美国城市的开发、建设而诞生的。当时,在对城市旧街区进行重新规划和治理的过程当中,为确保人们应有的生活空间,在这些基础上突破以往的限制,建筑不断向前发展,人们有了相应的公共空地。最初美国一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在艺术支援政策的援助下,以及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从美术馆走出,被放置到室外,它们由此而得名,被称为PublicArt——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从字面上理解,它包含公共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公共(Public)的意思是“共有的、公众的”,即放置于公共空间当中,可供大众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等,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另一方面就是艺术(Art),艺术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且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所以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样的认知。公共艺术的出现决定了其离不开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两个必要条件,前者需要公共艺术作品必须设置在公共空间中,在公众场合中与大众发生关系,那些只陈列于美术馆、博物馆当中单独存在着的艺术品不能称其为公共艺术品;后者则需要公共艺术必须为大众服务,并起到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作用,而以自我表现和某一群体间内部的欣赏交流的艺术作品也不能成为公共艺术。所以,公共艺术首先要以大众的需求为前提,然后在政府有关部门与艺术工作者之间的配合指导下开展大众文化运动。广义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公共空间中的一切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而狭义的公共艺术,则主要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的,注重于大众审美的,符合大众心灵需求的艺术创作活动。

2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在国际上,户外公共艺术通常为景观艺术,如城市纪念性大型构筑、景观雕塑等,许多优秀的景观公共艺术作品成为该地区或国家的标志之一。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景观中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作为承载着地区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和设施,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和人文价值。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祖国母亲》,高102米,是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纪念乌克兰卫国战争胜利和战争中牺牲的卫国英雄而建。“祖国母亲”左手高举盾牌,右手高举巨剑,象征着乌克兰人民保卫祖国的信心和决心。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儿》,是丹麦的标志性景观雕塑,由丹麦雕刻艺术家艾特瓦•艾力克森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雕铸而成。美人鱼斜坐在一块海边的岩石上,头略低,神情宁静却略带几分忧郁,双眼凝视着大海,她让我们看到童话中小美人鱼的美丽、善良和对爱情的执著,对人间生活的渴望和倾慕。作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拥有非常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同时其政府对于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意识非常重视。因此,澳大利亚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现出本土艺术家的多元化表现特色,使城市景观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人文气氛更加浓郁,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澳大利亚的公园、商业街、人行道、广场水景,都能够看到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或用蔓藤,或用钢材,或用石材,或用木材,再赋予它们不同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让整个景观环境显得丰富多彩,既满足了人们的功能需求,又美化了城市的景观环境。有的本土艺术家还为这些城市景观设计并制作出各种原始图腾雕塑,这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不少地域风情。而在国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能够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标志性雕塑《五月风》,高约30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该雕塑采用不锈钢材喷上红色漆面,旋转向上的线条富于变化、灵动,强调造型的空间感,张力十足,与城市景观环境有机结合,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体现了青岛浓厚的历史意蕴。除此以外,还有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朝鲜平壤的《千里马》、意大利罗马的《母狼哺乳婴儿》、兰州的《黄河母亲》、广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厦门的《郑成功》、珠海的《明珠姑娘》等,它们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已日益深入到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当中,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城市景观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景观;知识沟;传播学

传播学中的“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是在1970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家蒂奇诺、多诺霍和奥里恩三人研究小组在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的(后称为“明尼苏达小组”)[1]。他们认为,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inknowledge),也称知识沟,这一现象为知识沟假设。换言之,随着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知识和利用信息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知识沟”主要表现在高学历和富裕阶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鸿沟。体现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就是传受之间的差异与两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呈正比。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中,设计师与普通民众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存在“知识沟”,换言之,景观设计师和普通受众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参与角色等多方因素不同造成“知识沟”;城市居民与乡村民众之间对于城市景观信息(城市景观包括真实的、建成的城市景观和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报道的拟态城市景观)的接触、选择和信息获取也存在的差异,例如两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兴趣、动机等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天然的不同等等。可以说,城市景观传播中“知识沟”的特殊性就是城市景观传播中的“知识沟”的客观存在。但正因为有了差异才有传播。彼得斯曾经把没有通约的传播称之为“向空气中讲”,这种既没有相互通约又没有实在端口的传播称之为“向空气中讲”。“双向交流”不能成立,“中介空间”无法兴起;“内在视野”还未成型,“第三视野”更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景观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知识沟”、差异构成双方沟通传播的基础。其强调尊重差异、尊重他者是对话的核心。他认为,差异性既是对话得以进行的前提又是通过对话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确保他者与“我”之间存在差异并充分尊重这种差异的条件下,真正意义的对话才有实现的条件、保障、内涵和达到延伸的目的。传受双方的差异性对话意味着自我对他者的宽容,对他者的理解和责任,在理解、帮助他者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与中国道家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城市景观传播中“知识沟”也具有矛盾性。即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之间差异也是两者之间的无形障碍,制约着城市景观的传播效果。即“知识沟”、差异是城市景观传播效果的基础也是传播效果的障碍:一方面,传受之间有差异、有落差、有距离才有双方的互动和沟通,才能提高受众和传播者对城市景观的认知观念甚至整体景观的发展。景观设计师一方面不断追求完美的城市景观设计作品带给受众新的触动,受众接触城市景观其认知逐渐提高,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吸取受众观点,在城市景观设计阶段的受众参与就是两者互为补充。只有差异存在才有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传受“知识沟”、差异的存在势必造成城市景观设计传播的整体强势传播趋势。那么,要追求和谐的城市景观设计作品,就需要寻求两群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寻求城市景观中传播者群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知识沟”的平衡点来化解其中的特殊性和矛盾性。以受众的期待为例,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整体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整体阶段分为设计前期、中期和后期),在设计前期,受众接触、选择和接受城市景观信息之后,以城市景观设计的立项书为媒介的传播就结束了,但受众的心理活动依旧没有结束。受众在这一阶段基础上,产生了某种期待心理,这些期待影响受众对城市景观设计中期以景观设计方案为媒介的接受态度,同时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过程得以继续的方向和趋势。

期待是受众对接受城市景观的一种感性定向,产生对其的期待态度,决定了受众对其的期待和选择,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传播的最终效果。期待也是心理的一种预期反应,受众的期待心理指受众对传播媒介持有一种能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城市景观信息接受过程中,对于在城市景观设计阶段参与其中的受众,在接触到城市景观设计信息之后,不同受众群体对城市景观设计有不同的期待,具体如表1所示。受众的期待心理包括期待目标和期待水平。其中期待目标,即受众期待从传播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期待水平,即受众期待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城市景观中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能满足受众需要,而且满足程度较大,传播将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如果传播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期待目标和期待水平,则受众就会容易产生认知层面的“知识沟”,有可能形成消极的城市景观传播效果。同时,当城市景观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进行活动而相互发生关系时,自身都会依照双方的角色规则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约束,希望成员遵照角色行事,有社会约定俗成的角色规则和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品评的标准构成一个角色期待[2]。即人们都会对他人有所期待,传受双方对对方都有期待。受众对传播者有角色期待,即希望传播者将自己的意愿反映在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案并实施。同样传播者对受众也有角色期待。即希望受众理解、配合,在互动中完成景观设计阶段的任务,追求的景观设计中传与受的相互趋近也是一种理想化的双方互相的角色期待。期待取决于三个因素:社会规范、我们以往对他人的了解和体验、行为出现的具体情境。朱迪•伯古恩(JudeeBurgoon)认为期待破坏常常得到负面的评价。期待破坏理论的假设是:如果期待得以满足,那么他人的行为就可以得到正面的评价;反之,如果被破坏,那么其行为就会被判为负面的。如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传播者破坏了受众的期待,受众将做出怎样的回应?或者受众破坏了传播者的期待,传播者做出何种反应?根据受众的期待视野与接触的媒介(城市景观设计方案)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也会影响受众对媒介的最终接受效果。从接受心理角度讲,受众通常会理解并接受熟悉和有所了解的城市景观而忽略其他。受众的接受经验越丰富,对城市景观知识的储存越多,接受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得以提升。受众因自身不同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要。传播者在尽量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需要的基础上,追求城市景观和意蕴。我们无法预先选择历史,也无从选择受众对城市景观的口味和兴趣。从城市景观经济意义上讲,受众是不能受到责备的。因为他们是城市景观的消费者,是城市景观领域的服务对象,凭个人趣味选择城市景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笔者认为:1.我们不能把某一特定时代的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认识能力作为设计师创作的出发点,以此来规范设计师的创作活动,来限定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形式等。这就等于预先设立一个先验的接受主体,然后从中抽出一种固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并以此约束设计师的创作方向。等于把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创作行为变为一种适应先验主体的共性要求为艺术终极目标的消极适应行为。事实上,受众的审美心理既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又是一个不断变异、更迭的文化历史现象、仅满足以消极方式适应大众的审美和认知,就是对大众不断发展的文化心里的漠视,其最终结果导致受众审美心理的静态概括,以此为基点进行设计,必然是作品流于投合受众一般趣味,满足受众一时嗜好的趋时之作。在一定时期受众喜爱的和真正优秀的景观作品,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什么法则。前者以特定受众群体的某种心理满足为尺度,后者以整个景观艺术历史上占独特地位为标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有一个普遍事实:要适应、迎合受众已经定型化了的审美趣味,在某种意义上就必须取消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为代价,反之要进行艺术的探讨,必然要以暂时牺牲一定受众为代价。2.我们不能把城市景观总体特征和普遍功能理解为每一处城市景观都应有的个性特征和功能。广义上,城市景观是一种大众艺术,但这并非表示每一处城市景观都一经建成就受到受众的理解、喜爱。如同我们在整体上强调城市景观的价值和功能,但并不等于我们要每一处城市景观都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教育意义一样。我们不能以某一门艺术的整体特征为原则取代对其中各个艺术品的具体要求。有些城市景观一时超越了受众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和欣赏习惯,并不意味着城市景观背离了它的本质属性,而是一种对发展中的受众的欣赏能力和接受水准在创造意义上的超前反映。3.我们不能把城市景观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历史认识、人文精神与大众的认识水平置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准上。城市景观艺术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的超越性,在思想观念上可能完全超越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人类文明史已经证明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具有超意识的伟大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艺术有着比常人更加深刻、透澈的认知能力和更为敏感的体验。城市景观设计的深入浅出,即城市景观设计的普及性需要立意“和普通人发生交涉”,则更须放低身段,寓教于乐,使人在欢喜中领悟至善至美的微妙的城市景观。这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关键在于深入才行。有深度才有高度和广度。雅能通俗,则重点在雅。受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要求高,传播者就要拿出高水准的设计精品,如果仅是空泛的广场、政绩绿化等就误导了受众,破坏了其对城市景观的兴趣。普及一词的提及就潜意识认为只是普及一点,水准低下,随便一些没有关系。孔子自称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容洒脱的背后是五十年的克己修为。设计也一样,要做到挥洒自如,须将既存成果融会贯通,学养深邃。其次,当今学界有深度见解的研究增多,能提供给专门普及的人员做参考,普罗大众的之时兴味也能持久不衰。景观设计师的作品初衷就是设计精品,有深度的景观才能持久,才能提高受众的修养,对其才有持久吸引力和兴味。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城市景观也存在相同的认知,这缘于对美有某种一致的潜在的追求,美是可以跨越边界和领域达到人类心灵的至高至上至美境界。换言之,总有一种双方都赞同和欣赏的气质存在于完美的城市景观作品之中,城市景观独特的气质沁润着我们的心灵,沟通着、甚至渗化蔓延到传播者和受众的两极。

城市景观作品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其上面刻上“设计说明”或者通过电子演示标牌来表达景观设计师想要阐述的思想观念用以作为沟通传播者与受众的方式,亦或作为表述出受众所理解不了或者不会理解的景观设计师的观念而存在。受众千变万化,传播者千方百计地在城市景观作品完成以后再多做附加说明用以减少传受之间的落差。我们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局限在传受之间“知识沟”的趋同,更多是追求一致上的“知识沟”,这种“知识沟”,这种差异是建立在一定的一致基础上的趋同之上的。有“知识沟”,有差异才能独特。不论是局限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还是景观设计领域的其它方面,甚至是西方与东方国家审美信息的加速流转和不断融合与汇聚领域,在追求趋同基础上差异最大化都是殊途同归。同时应该认识到,“知识沟”(差异)也是不断变换不断呈现增长趋势的,在某一高度上的“知识沟”(差异)就是另一高度上的一致。城市景观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一件完美的城市景观作品本身就很打动人,所产生的效果最终是在受众心灵深处受到触动之后的外化反应。不打动人心,没有给受众留下强有力的震撼的城市景观再如何传播,再附加条件,在外在因素上再做其修饰收效都显甚微。打动人心的城市景观,不在于用新奇光亮的外在形式吸引受众眼球,那种吸引只能起到短暂的受众注意效果。只有真实的、真诚的全身心为受众着想的城市景观,甚至是城市景观的某一处细节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得到景观设计师朴实的投入。让人们(包括传播者和受众)时刻感受得到景观设计师的关怀和体贴的城市景观就可以直指人心,让人们身心为之感动,为之赞叹。瞬间体会到的触动不是暂时的效果,不是过目即忘,不是短暂停留,它是瞬间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凝固,是瞬间感动的永恒,是城市景观精品带给人们灵魂震颤的效果。

作者:韩凝玉 张 哲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美]MichaelJ.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M].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黄炎宁.新媒体知识沟与数字鸿沟的融合[J].当代传播,2012(6).

[4]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城市景观范文篇4

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纷繁不一。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观的地理空间单元,具有特定的空间趣味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间又是一种主观的建构[2]。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长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它带有历史传承性,是一种有机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着。发挥地域性景观文化与生态平衡的适应性是地域文化景观的重点之一。

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景观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而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特征。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要继承与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应先尊重自然条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当地气候,尊重当地的植物、动物。风景秀丽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势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资源丰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绿洲特色的城市;热带海滨的三亚市是散发浓郁热带风情的城市。城市景观特色正是来源于地域景观的自然过程和格局,以及人对这些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与改造。设计师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地域自然资源并结合现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创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完美画卷。构成地域自然环境的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也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据城市自身的自然状况、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进行创新。不仅要了解场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结构。我们必须展示全球文化整体发展中的中国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国地域文化的真实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挥自然、地理风貌优势,保护和开发地方人文景观资源,建设独具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观。同时,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城市景观特色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不能过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经济实力。

2.1.2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富有记忆的城市景观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城市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到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文脉得到了保护和延续。城市中现存的古代遗址、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都是构成一个城市记忆的重要因素,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冯骥才也认为,“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间中[3]。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比如,海口的骑楼老街,就是浓缩了海口百年历史、具有浓郁南洋风情的老街,集中体现了海南人的文化创造智慧,至今保留着市井生活气息,也是南洋文化在这座城市积淀最好的见证。因此,延续南洋文化的历史文脉,将再次成为支撑海口未来发展的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脉,不等于复原传统文化,更不能走向复原的极端———复古。要以发展的观念来看待传统的继承,在传承传统中必然要有所取舍,将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与城市景观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打破狭隘、封闭的传统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适宜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传统文化的本质,将最具特色的传统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像下的崭新空间形式,最终把传统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成当代世界的设计语言,力求反映更深的实质和精髓。

2.1.3全球化与地域性、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交融共生的城市景观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的碰撞与冲突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与文化,做到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真正尊重。现代城市应该是一个多种文化的共存体,在城市文化的组成中,必然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正所谓为是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但又多样统一。这种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共存,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可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创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全球化不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文化趋同的过程,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全球化和地域性对立起来。民族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汇到全球文化中,国际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渗透到民族文化中。在这种交流与互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新质———“跨文化”产物。这种新质既含有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又汲取了全球文化的营养物质,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活力。本土文化只有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才能确保其发展的潜力,现代文化只有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才能被接受认同,杜绝外来文化或是放弃自身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现代社会中,要以一种和合的方式而不是同化的方式去解读城市景观。在城市设计中既要学习别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又要发展这些理念和技法,使它们融入到地域文化中,真正形成本土景观的现代化,现代景观的本土化。

2.2实例篇

2.2.1丽江古城之魅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总面积3.8km2,现有6000多住户、近3万人口。丽江古城以其曲折有致的水系和高低错落的街巷民居建筑构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中国的古城讲究中轴对称,很多传统城市,前面是牙城,后面是市场,左边是衙门,右边是城隍,左边是文庙,右边是武庙,完全是按照儒家思想来的。丽江古城的街道却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而出,密如蛛网,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同时.为防止寒风袭击,古城的街道很少笔直贯通,并且墙角多采用圆弧而非直角,便于人畜行走,也减少了对人心理上的冲突。经过大地震的劫难与洗礼,修复重建的丽江古城宛如涅槃的凤凰,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城市再开发,突出了象征这个城市历史痕迹的密集的“古城水街”———震前、震后的居住方式及近邻关系的风格。丽江古城是纳西民族吸纳汉、白、藏等多民族文化文明的结晶,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统一性和互补性。如今的丽江古城既保留了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来追叙日常的生活场景,同时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可持续的生态观,是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下的城市设计的成功典范[4]。

2.2.2苏州城市之美苏州城市的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风雅吴地,水墨江南”。这种城市风貌特色是独一无二的,是这个城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地域特色的写意。从苏州的园林到小桥流水的水巷,从深家大宅到城市街道,无一不渗透着这种水墨淡彩的气质。因此,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便突出了一个“雅”字和一个“水”字,“雅”是精神的气质,“水”是物质的元素。苏州地区少山而多水,因此城市与水的结合,建筑与水的融合,均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古人朴素的生态城市观的反映。苏州新的总体城市设计更是将古城区的“古”,老城区的“融”,高新区特色为“新”,相城区的“水”,工业园区的“洋”,吴中区的“文”,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通过边界、通道、开敞空间等系统建设引导,以及结合空间、实体与功能的片区建设引导,将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予以再创造,强化了整体结构和片区特色,体现了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城市发展理念[5]。

城市景观范文篇5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唐学山,等.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城市景观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功能;建筑师1城市景观

1概述

人们在听到城市景观这个词语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公园、河道、湿地、商业步行街等,似乎只有这样的公共空间才能算得上是城市景观。但是景观也该包含城市内部的所有硬质空间,是我们每天走过的人行道、过街天桥、公交车站等。在实质层面以外,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当建筑师准备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会程式化地提出一些问题,如:需要多大的空间,功能是什么,需要容纳多少人等等。建筑师要遵循这些设定好的条件进行设计。而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没有人会提出这些指标化的需求。你需要认真地环顾这座城市、这片场地,去体会和观察这里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再自己去创造功能和需求。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会藏在公交车站的后面,那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因为阳光实在是太热了,他们只能躲在车站的阴影里面乘凉,所以很明显周边需要遮荫的设施或者树木;再比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有人在路边歇脚、买东西或者活动,那么这个地方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个座椅让人们坐一下呢?这就是城市景观的根本所在,不仅仅要考虑颜色、材料和美观,还要想到是什么人在使用它,是如何使用它的,以及我们如何能为使用他的人们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这才是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2北京国贸桥的方案分析

2.1不同设计方案解读在北京国贸桥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设计师对于项目的理解。方案一是迪拜哈里发塔的设计师AdrianSmith和GordonGill,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在现有国贸桥的上方建造一座五层楼高的环形天桥;方案二是CCTV新大楼的设计师库哈斯,他建议建造一座大体量的建筑跨于国贸桥之上,将余下的空间散落于CBD的其他空间;第三个方案是马岩松提出的,建造一个流线型的巨型建筑悬浮于整个CBD之上,并在建筑的上层设计一个空中花园。不得不说他们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其方案都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别是AdrianSmith和GordonGill的方案还获得了2项国际的建筑大奖,但是这3个方案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建造更多的建筑来解决问题。显然这需要一个城市景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或者有一种人们更乐于看见的解决方案,把路都变成绿地,变成一个漂亮的城市花园。这种对城市景观简单的理解已经屡见不鲜,如马岩松对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设计方案,就是用绿色植物进行覆盖,认为城市景观绿就对了。但城市景观远远不只是绿起来而已,简单粗暴的绿化只能得到一些绿量,看起来漂亮,但对于城市和使用他的人来说问题依旧存在。2.2存在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项目内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北京国贸是著名的CBD,它高楼林立、高效现代,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的交通杂乱无章、通行困难、没有组织、缺乏管理,不符合引领世界的商业中心的形象,连最基本的十字路口的交通标准都很难达到。过去的设计只考虑了机动车的通行需要,没有考虑到今天CBD中人行的需要,发展到了今天,行人才是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和达到方式,而开车则成了到达这里最慢的一种交通方式,尤其是早晚的高峰时段。造成这样局面正是城市商业发展使得这里一步步地沦为今天的样子,商人拿地盖楼出售赚钱,设计师设计自己理想的作品,都是完成一个工作加赚钱的过程,没有人考虑这块地方到底需要什么。2.3交通功能解决办法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层面考虑———交通,这里到底有多少道路,有多少道路是相互重叠的,需要将其作为立体化的设计。其次,在解决交通空间以后,还有大量的停车空间、公交站台、市政设施、绿化植被等,特别是公交站是造成问题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早晚时段上下车人较多,就会从人行道逐渐地向道路延伸,这样行人、摊贩、停靠站的车辆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间,随着人流的加大,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交通的功能性就决定了这个桥的造型。首先它必须是一个高效的环形道路结构,可以承载更多的车辆,提高车辆的行驶速度,并且,环状结构释放了更大的空间,可以用来建设公园。并且可以利用公园形成不同的立体空间,来连接区域的地下层。在解决了功能性问题后,可以着手解决公园的景观性问题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来创造,这里面既可以有活动的广场和公园,也可以形成一个水面或者一个空中花园,大量的植物可以吸收汽车带来的尾气污染。

3结论

城市景观范文篇7

关键词:多媒体;景观设计;建筑;虚拟技术

通过计算机来对图形、文本、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其虚拟技术是集成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多种技术手段处理的新成果,通过三维空间来塑造全新、直观、以及更准确的景观设计;另外其独特的设计手段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能充分达到景观的视觉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目前,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平面设计上,逐渐趋向于立体、三维、甚至多维立体效果的视觉、听觉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设计中各种新材料不断被引入:金属、玻璃、橡胶、夜景照明等等,从而整体拓展了景观的表现方法和理念,使当前景观作品更新颖,意义更明确。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中多个场馆的建筑都采用了最新的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颖的建筑特色等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效果。因此,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也更应该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提升景观表现形式、整体美观度。

二、城市景观与多媒体的联系

目前的社会环境,传播学使城市景观设计上的“传播(设计师)”与“接受(大众)”两个方面处于平衡对等的关系,设计师不再起到核心的主导作用,大众对设计的认可度、视觉、听觉各方面的反应同样重要。城市景观属于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传播媒介的特点,与多媒体技术一样都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的质量,就要从是否满足当代人们对景观的需求来评价,所以运用多媒体多技术集成的方式来进行景观设计、以及景观材料运用,是目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三、多媒体技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让人们对景观设计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属于人与环境、空间的交流。多媒体技术中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空间环境的模拟,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的虚拟环境。从而让设计理念、文化、景观等信息更直观、更新颖展示出来。

(一)城市景观设计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城市景观设计随着时代变化,经济发展,也不断在转变,主要在设计方式、设计理念、文化体现等多个方面。就目前的社会环境,科技水平的发展对城市景观设计影响很大,景观从以前的观赏性到如今功能性、实用性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出,景观设计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且当前社会有许多受科技影响而著名的景观设计实例,比如:美国芝加哥广场的皇冠喷泉(LED技术、艺术、水结合的城市景观作品)、上海世博会、北京世贸天阶、重庆幸福广场水幕电影等等著名的城市景观作品,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结合多媒体技术出现的经典作品。

(二)城市景观与人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整体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人们审美观的转变,新颖、刺激、梦幻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向。也正因为如此,城市景观设计发展至当前环境,已经不止是单纯的设计,而是从文化传播、审美观念、实用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整体。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作用、以及其设计是否被人们所接受是当前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就需要结构多媒体技术手段从视觉、嗅觉、触觉多方面满足人们需求,以及达到城市整体规划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正处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审美、功能性需求、整体实用性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更是由于各种新媒体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广泛运用,新颖、有创造性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各种经典的景观设计涌现,体现了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新高度。多媒体技术运用对于城市景观设计作用明显,要保证高质量的景观设计就需要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提升景观的效果,让人们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受景观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凝玉.浅议景观设计师与媒体的互动[J].新西部(中旬刊),2013,(06):117-118.

[2]刘岚.探析新媒体时代城市景观新生的同质化和异质化发展[J].新美术,2013,(10):129-131.

城市景观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品牌国际化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杭州自2006年打出“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美丽中国样板”的世界名城的口号,政府和人民不断在为杭州城市品牌形象而努力。G20峰会举办前的杭州走的是以西湖为中心而建设旅游城市品牌的路线,为了打造旅游和宜居的环境,政府做出了大大小小的投入工作,比如修复雷峰塔和历史文化景点、建设西湖文化广场、龙翔桥商业圈的车道改造步行街等。但西湖周边景区的打造脱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因素,让杭州城市品牌发展的上限受到了限制,而国际化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杭州的城市形象亟待一个新生的载体。随着钱江新城灯光秀在G20期间的频频展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被打出,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了“钱江时代”,近几年尤其能显著发现钱江新城逐渐步入了政府对外宣传杭州城市形象的范围。钱江新城的出现让杭州的国际感跨越式呈现,其中钱江新城的空间规划、建筑风格、绿地景观设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在视觉上凸显出现代化时尚形象。由此,本论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钱江新城如何构建出杭州城市的国际化形象?钱江新城的城市景观设计有怎样的过人之处?钱江新城这一城市景观为杭州成功构建出国际感的作用,能否为其他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提供借鉴?

二、城市景观与城市品牌国际化的构建

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泛、很综合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是创造为人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间场所,基本要素表现为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和经济等。[1]1.作为空间生态规划的城市景观源自建筑学的城市景观,最初用于说明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2.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景观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诞生源自上世纪80年代,意在解决大量北美城市中心区不断萎缩的问题。“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2]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给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景观作为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当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的结构,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3](1)城市化是一种时空过程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城市不会定格在某一特定阶段,而是存在于全方位的动态过程之中,任何一种空间形态都是暂时的。(2)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功能的载体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中,景观载体分为加厚的地面、基础景观设施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更多地赋予了城市形象革新的方法论,“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城市景观更应关注人在城市里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以此激发城市活力,为协助政府和市民共同打造城市品牌而注入生命力。3.作为媒介空间的城市景观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其能指效果异常突出,在视觉表述中不同国别人群习惯将自己所知晓的对方国家建筑体和景观作为指代物当作城市的表征。媒介对于城市景观的“仿像”在为我们建构了世界的同时,又消解着我们的世界。人们不可能对所有城市景观一一亲历,以求得对影像力量的抵抗。通过认知地图可以获取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景观)记忆的结构特征[4]。就如埃菲尔铁塔能指巴黎、自由女神像能指纽约、红场能指莫斯科、东方明珠能指上海、悉尼歌剧院能指悉尼……这些能指物都是由媒介赋予给各国的视觉表征符号,在他国民众看来,这些景观是对应国家的代表性场所,这一空间就应是他国普通公众的公共生活地点。与城市挂钩的代表性建筑在人们心中构筑起认知地图,在认知地图中达成共识的人群范围越多,那么这座城市的品牌标识度和国际化传播度也就越高。

三、钱江新城对于杭州城市品牌国际化的构建

城市景观范文篇9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城市景观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

城市是较大的居民集聚点,我国从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系统越来越完善,其功能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和环境,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文明进步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城市景观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生态和可持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城市景观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市景观包含的内容很多,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二者互相影响和渗透,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城市大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融合民族传统并借鉴西方设计理念,来有针对性地探寻到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方向与趋势。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景观意识设计是服务于人的,以人为本地满足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文化等的需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重点突出城市景观的服务性,并将地域自然与人文特征融汇其中。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彰显城市的文化与人文,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是城市发展的精华浓缩,能为城市锦上添彩,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享受。

二、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自然观理念阐述

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其将城市的植物、山水、建筑等自然地融为一体,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这种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中,城市比哪的呢更加“自然化”和“人文化”,人们就近就能领略到自然风情,体验到大自然带来愉悦,深悟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主要如下:

(一)空间的立体延伸与拓展

从设计元素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元素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若干空间层次、各种各样的植物、山石、光线、流水等,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景观空间被巧妙地分割并进一步延伸开去,与其他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相依相融,因而体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以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为例,池水被一道长廊分割开来,远看仿佛是一面透明的屏风,将另一侧的风景若隐若现地掩映其中,由此形成了富于层次的景观。通过采用这种高超的景观艺术设计手法,结构桥就变得生动、唯美起来,于空间的丰富变幻中,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实现了立体空间与景观和谐共生。

(二)空间的含蓄设计

由于城市空间有限,景观所占据的空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设计者要在景观空间层次上追求更所的深度变幻,例如,通过曲折蜿蜒的廊桥、婉转回荡的流水、盘错回旋的堤岸等,将景观空间演绎等更加参差变幻,这样将能使景观空间层次更立体、多元,内蕴的情感更加精彩荟萃,意境更清雅、美丽,让人们在移步换景中不断生情,进而达到流连忘返、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空间的虚实设计

在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虚实手法是经常用的一种手法,从本质上看,虚实是对立的关系,将其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能使景观空间相映成趣,具有更深刻、强烈的审美趣味。虚实设计抽象而概括,其借助文学、古诗词、绘画、小品、雕塑等,将景观空间变得更具有艺术性,打造出迥然各异的情境与氛围。例如,可以采用凝重的山石,来渲染出幽静的空间环境;利用地势的起伏,来衬托景观的高矮等;利用亭台廊阁等的透空,来实现近景实、远景虚对比效果,营造出富有的意境之美的空间,吸引游览者不断地深入景观其中。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人文性理念

阐述从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景观设计就开始起步,在其发展历程中,充分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管是我国的敦煌壁画,还是埃及的金字塔,都具有这种特征。可以说,人文艺术性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只有城市景观设计富有人文性,才能与人们的心灵与精神产生碰撞,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审美体验。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人文”要素,以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与精神功能,给欣赏者以场所感、归属感。例如,斗拱重檐是我国古建筑符号之一,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对其进行新的组合,用人文情愫将景观、空间与环境结合起来;吉隆坡国际机场是马来西亚的著名机场,其景观设计就充分体现出建筑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采用了“机场中的森林,森林中的机场”设计理念,将机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绿色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过度,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进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时,可借鉴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中的元素进行创新或传承,然后融入到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生态绿化等,采用暗喻、隐喻的手法,将城市景观的文化意向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中西城市景观设计的交融与互动

(一)城市景观空间功能拓展

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传统的皇家园林景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庄严而肃穆,呈现出整体中轴对称的特点,尽管并非是自然式布局,达不到“景到随机”的目的,但其一般采取欲扬先抑的设计手法,将各种元素进行空间序列排列,体现出小中见大的艺术价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苏州的留园、南京的瞻园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景观设计开始从皇家走向民间,在各类城市中,景观设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内容。现代景观艺术设计将这种开放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其空间设计更多地采用丰富、实用的功能化设计方式,重点突出几何形体的设计,强调景观设计的生态性、舒适性、人文性。例如,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工业园等空间较大的地方,往往都先进行整体的设计,突出气势,然后,再在其中穿插简约的、极富特色的各种各样的小空间,从而营造出虚实变化的空间结构,收到了立体、多元的景观空间艺术设计效果。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传统的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人定胜天,未考虑到对自然的保护,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如今的各种社会问题。鉴于此种情况,生态主义艺术设计思维开始被重视,并迅速被融入到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实践中,这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生态性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从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来看,尊重自然、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生态思想。

(三)强调点线面的形态美感设计

从几何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要素主要是点、线、面三种,这三种要素也是最基础的设计语言和元素。在设计中,点元素是应用最多的元素,其直接牵引着人们的视觉焦点,常见的城市景观点元素有雕塑、艺术小品、置石等;线元素主要用于连接或分割不同的空间,各种轴线、道路、边界线、交界线等,相互穿插,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种生动、丰富的视觉美感;面元素包括地面、顶面、竖向平面等,在这种,地面被誉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地面的色彩、质感及其材质、密度等,都能与周围的树木、景墙、植被等,形成立体的空间造型和曲面的视觉美感。

(四)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融合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科技时代,理论界也产生了很多现代化的新型设计理论与方法,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要将这些艺术设计与审美信息融入其中,以近现代艺术审美为主,充分借鉴中西现代主义艺术要素,立足实际,从而用有形的空间,表现出无尽的艺术美感,达到出景观艺术设计审美的更高境界。一言以蔽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设计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效果与质量,设计者要紧跟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大势,将改善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作为设计目标,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艺术有机统一,进而实现景观艺术设计生态学、美学及人文、艺术等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雷柏林.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要点[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62-64.

[2]董玥,孟梅林.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案例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2):165-167.

[3]陈峰.茶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J].福建茶叶,2017,39(10):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