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08:42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大和**届**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资料为重点,以建立优质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料清理完善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有序进行,成立**县清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市政局。龚碧英兼任办公室主任,徐中保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从相关责任单位中抽调,其中县市政局4人、县建委2人、县国土房管局2人、县文体广电局1人、重庆市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分公司1人、县电信局1人、县移动公司1人、县天然气公司1人、县自来水公司1人、县联通公司1人、县铁通公司1人、**县清源排水公司2人。办公室设文字资料组、测图作图组、现场勘察组、软件制作组、成果验收组五个小组,具体负责各部门资料的收集、上图、现场勘察、软件核验等工作。

三、经费筹集

经费开支力争控制在60万元以内(不包括各责任单位基础信息资料采集费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筹集:

(一)县财政在三部门资金中补助14万元;

(二)市政局、建委、国土房管局、电信局,移动、网络、供电、天然气、自来水、联通、**清源排水公司等相关责任单位各出资4万元,铁通公司出资2万元。

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信息测绘、采集和软件制作所需费用。各责任单位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由县市政局统一组织专业地探队伍负责测设,各单位按合同价及实际发生量交纳采集费。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4年12月15日—2005年1月5日)

成立机构,落实人员;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召开座谈会,安排部署具体工作。

(二)测图、文字资料收集及现场勘察阶段(2005年1月6日—9月5日)

收集城区新开发地段的资料;各责任单位完善相关资料数据,报送文字资料组;专业地探队现场勘察,调查基础信息资料的具体情况。

(三)资料上图阶段(2005年9月6日—11月5日)

由县建委向相关负责单位提供比例尺1:500**地形图(主城区部分),相关责任单位将涉及本单位的资料标注到比例尺1:500和1:2000的地形图上。上图资料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一是在**县地形图(城区部分)标注新开发地段的相关内容;二是标注防洪沟、排污沟、下水道、灯饰等隐蔽资料和基础数据资料;三是标注电信、移动、文体广电、网络、自来水、天然气、联通、铁通公司等单位管网管线隐蔽资料。

(四)软件制作阶段(2005年11月6日—12月5日)

各责任单位上交标注完毕的地形图及相关资料,由软件制作组负责制作软件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五)建档建制阶段(2005年12月6日—**年3月5日)

将所有的资料按照档案管理要求,整理存档,同时对软件及相关资料的利用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决策管理;轨道交通

1引言

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是一项规模庞大的投资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从经济、生态到社会生活,其规划设计、建设过程、运营使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仅实现它的功能要求,更重要是体现经济价值,增加效益[1-3]。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能节约用地,缓解城市道路和停车场不足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建设就是一项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过程。

2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作为城市存在及发展的物质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以及运行的基础保障,能够反映该城市的社会生活的容纳能力,市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的交通、通讯、给排水、能源等均需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支持。已有的基础容量以及相应的可扩展量是城市发展扩大的重要条件,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投资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2作为城市生产和生活基本的基本条件

最初,城市基础设施只是城市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辅助设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从而成为城市生产以及生活时刻相伴的基本条件,且城市的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越高。

2.3决定城市聚集效应的发挥

城市能够区别于农村的基本特征是聚焦效应。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能够作为城市综合经济效益水平的决定性条件,因而其能够决定城市聚焦效应的形成和发挥。

2.4决定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规模的只要因素。当前,大城市是凭借其全面而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周围的城市,村镇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这也充分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和状况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发达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3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决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决策现状

当前,存在一些城市在基础设施的项目决策阶段,缺乏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就盲目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建成后利用不充分以及建设资金不足并存的局面。

3.2存在的问题

3.2.1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范围较宽、多重失灵、投资决策权分散、决策监督机制缺陷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3.2.2决策过程科学性不强目前决策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方法,甚至依靠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来做决定,且由于法规、政策存在空白以及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导致决策结果缺少科学依据,而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进一步导致投资项目效益低下。3.2.3决策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低过分依赖文件和会议的周转,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影响了项目决策信息的客观真实性。落后的决策工具和缺乏科学依据的决策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同样也降低了决策的质量。在决策过程中未使用科学有效的支持系统,工作经验的量化积累的缺乏,导致无法建立能够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评价指标,造成了决策过程中的困境。此外,也导致风险分析技术与手段难以满足政府在投资项目建设的切身需要。

4合肥轨道交通决策过程

4.1把握方向

合肥政府作为重要决策方,在决策过程重要把握:(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问题,重点解决主要矛盾;(2)科学研判与论证,针对不同方案组织论证;(3)其对合肥发展战略布局的影响;(4)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4.2寻求商机合肥市轨道交通的巨大商机是众多企业主动投资的首要原因,这也使得投资企业的建议不得不考虑进决策过程中去。在平衡企业与政府决策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证:(1)企业建议不能打乱总体决策方向;(2)企业建议只能作为修正的参考。

4.3专家论证

解决合肥市交通问题,需要找到一个最优解,合肥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邀请了交通规划工程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充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经济性、找到最佳方案。

4.4全民参与

公众是与轨道交通联系最紧密的人群,他们的意见是轨道交通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轨道交通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更好地服务于公民出行。有人说:“地铁建设关系着市民的出行,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政府应该鼓励公众参与到讨论中,而不能只听由专家的意见,听取私人行业里的相关从业人员意见会大有帮助。”合肥轨道交通决策过程广泛聆听了民众的声音。

5总结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其决策与建设过程需要政府、私人企业、专家团队、民众等共同参与。为有效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需创建良性合作环境,即私人企业在法律条框下进行投资建设、专家团队在事实依据下进行研究、民众在合理范围内进行监督和决策。

参考文献

[1]潘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决策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李迁.大型工程决策的适应性思维及其决策管理模式[J].理论聚焦,2013(08):47-51.

[3]翟广军.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以某市地下综合管廊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8.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基础设施产业产业分析

随着一系列开放性决策的制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得到了全面的支持和鼓励。尽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民营企业尝试性的涉足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但面对相对陌生的基础设施产业,面对有成有败的实际案例,该不该涉足?如何涉足?也许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困惑的问题,也是妨碍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障碍之一。本文试图立足基础设施产业及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民营企业解除困惑。

一、基础设施产业概述

1.基础设施产业的界定

广义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泛指所有基础性结构或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各个方面,包括军事基础设施、政治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为居民生活和经济生产所服务的永久性基础性工程、设备、设施等,它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以及其他交通运输等。社会基础设施则主要包括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还包括福利住房等。(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2005)本文所指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经济基础设施。

《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提出了“经济基础设施”的概念,该报告把经济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他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三个方面:(1)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和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2)公共工程:公路(道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渠道工程;(3)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的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以及机场等。

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本文所指的经济性基础设施行业主要包括行业分类中的3个大类:D类—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F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N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有行业。基础设施产业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资金流动性差、沉淀资本大、利润稳定、退出门槛高等特点。

2.基础设施产业特性的再认识

(1)基础设施产业的自然垄断性

基础设施产业被广泛的认为属于自然垄断产业,应该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来进行垄断经营。但我们需要来进一步认识基础设施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Sharkey和Baumol1982)。如果一家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以较低的成本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或多种产品的一定组合,则存在成本的弱增性,即使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在成本弱增的产出范围内,为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当产出超过成本弱增范围后,就应该允许新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并非天生垄断,某些领域,民营企业是可以进入以提高产业效率的。

(2)基础设施产品的公共品性

尽管基础设施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但基础设施产业的产品不完全是公共品,或者说并不完全具公益性。公共品理论以是否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作为判断公共物品的标准。物品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一人不能独占该物品,不能排斥(或需很大代价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享用;物品的非竞争性(Non-realness)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都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是私人产品;只具备其中一种特性的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城市基础设施的产品和服务既有纯公共产品如城市街路、公园休息地;又有私人物品,还有准公共物品如收费的高速公路。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许多基础设施产品已经由公共产品向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转换。因此,民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基础设施产品的供应主体。

(3)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的区分

项目区分理论按照是否有收费机制(资金流入)及其投资价值回报机制,将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是指产出服务无偿提供给消费者,不仅没有盈利,甚至日常经营费用和维修费用也要从外部补充;经营性项目具有较好地投资盈利,能全部收回投资,而且能产生一定的资本积累;准经营性项目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收益但不能补偿投资或只能部分地实现投资回报。显然,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是适合民营企业来经营的。

二、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理由

1.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

(1)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顺畅与否而且更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决定着一个地区、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出现,旧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是无穷的。

(2)基础设施产业利润稳定

民营企业选择投资方向的首要影响因素当然是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问题,也就是说项目能不能带来盈利。从基础设施产业本身的特点来看,虽然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但大多数行业具有明确需求稳定的用户,因而基础设施产业资金流稳定,利润稳定。也正是由于基础设施产业风险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的特性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稳定的收益,因而受到了稳健型企业的青睐,也是上市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追逐的对象。

另外,如前所述,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可以分为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项目。目前有些经营性项目产品价格低,是我国政府长期价格调控的结果,政府在吸引民营企业进入中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以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美国允许基础设施产业自主定价,使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础设施产业的利润比较有保障。而且,就目前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行业普遍采取的BOT方式来看,协议期大多在15年以上,这意味着进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

(3)基础设施产业的稳定性有助于融资

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使得民营企业一旦进入基础设施产业,就成为银行竞相扶持的对象。例如,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于2002年8月,与民营企业福禧集团签署银企合作协议,由工行提供100亿元授信额度;同月,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业分别与茂盛、农凯等6家民营企业签署171亿元的授信额度协议。

(4)政府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鼓励和支持

为缓解基础设施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产品供不应求、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国家正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吸引民营企业的引入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再加上各种开放性政策的制定,都为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带来了好的契机。相对外资来讲,民营企业更具优势,一方面民营企业更了解国情,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港口、码头等设施不允许外商独资,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由中方控股。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面临着利好的环境。

(5)有成功经验在先

首开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先河的是1994年泉州刺桐大桥的建设。当时,泉州市15家资金雄厚和社会影响力大的民营企业发起建立了泉州市名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和市政府授权投资的机构按60:40比例出资,依法设立“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大桥项目前期准备、施工建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设施无偿移交给市政府。环保业最大的BOT项目是2002年安徽国桢环保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参建广东江门的龙泉污水处理厂;首开民营企业参与大型水电站项目建设的BOT项目是2003年北京华睿集团筹建金沙江中游云南金安桥电站。

目前,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产业的涉及面已经相当广泛,既有竞争性项目,也有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既有商业性项目,也有政策性项目。已有的这些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产业的案例,为其他民营企业的进入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2.民营企业具有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优势

(1)民营企业具有投资基础设施产业的需求

我国的民营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产生于那些资金需要量小、技术要求低、进入壁垒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比如商业零售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而随着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的扩大,以及这些原有产业竞争的日益激励,民营企业对于拓展产业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政府对处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令人难以容忍,当政府为缓解基础设施产品供需矛盾而允许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行业时,民营企业获得了扩大发展空间的有利机会。

(2)民营企业具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资本规模

我国的民营经济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体制之内,被看作是体制外的一种新生事物。因此,民营经济长期以来受到“次国民待遇”。这种次国民待遇表现在市场准入方面、银行贷款方面、赋税和法律方面以及观念方面。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民营企业经历了多年不断发展和调整,经过优胜劣汰,积累了必要的经营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相当的经济实力。

(3)民营企业具有参与基础设施产业的经营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投资能力强、经营管理机制先进的现代企业。尤其是一些实行股份制的民营企业,他们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实现了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他们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形成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自我发展机制,他们已经具备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和条件。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获利愿望。这种强烈的获利愿望促使企业提高运营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开展创新活动。

三、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不利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见,民营企业具备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从实践来看,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客观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步伐和效果。

1.与政府的合作存在风险

任何行业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都具有风险,如市场风险、商业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等,基础设施产业也不例外。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大型部级项目大多需要较长的建设时间,而在建设一个大型项目从提出、立项、预可、工可、初设,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增加了民营企业的风险。不过,基础设施产业最突出的风险莫过于与政府合作的风险。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决定了其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更紧密的联系。尽管市政公用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时间长、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但是投资回报稳定,相对来说市场风险较小。投资企业最担心的就是政策风险,即政府信用风险。

政府失信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年汇津中国与长春市当时的政府签订协议,参与投资长春污水处理厂,为此政府还专门制定了《长春汇津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而新一届政府单方面废除了该办法,汇津中国长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将长春市政府告上了法庭,一审汇津公司败诉。又如前例的“刺桐大桥”,按照相关规定,除了车辆通行收费权以外还有公路沿线规定区域内的饮食、加油、车辆维护、商店、广告等服务设施的经营权,但后一部分的经营权尚未得到批准,尽管刺桐大桥建桥时已预留了两个对接口,原来政府许诺的刺桐大桥与相距300米远的高速公路桥对接的事后来也没有了消息。政府许诺有变化,那么投资者的收益将有极大的风险。

政府失信的风险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市场化进程的障碍之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就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投资者的担忧和风险。

2.体制的障碍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障碍不是资本规模上的障碍,不是民营企业经营能力上的障碍,而是体制上的障碍、市场准入上的障碍。有些领域虽然允许民间资本的投资,但体制性障碍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竞争。许多基础服务行业由于长期的行政性垄断(非自然垄断),已经形成非正常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口头上欢迎民间资本进入(迫于改革压力),背地里却合力抵制。在一些行业,从设计、施工到经营管理等,都有行业管理部门自己的事业单位与公司,表面上脱钩了,实际上藕断丝连、利益关系当断不断。另外,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产业还存在着较强的行政垄断,存在着过多的行政干预和不合理的收费,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

3.民营企业自组织能力差

尽管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其中一部分具有相当大的经济实力,但基础设施通常需要巨大的投资,且投资周期长,这不是一家民营企业能独立承担的。如前面的刺桐大桥BOT案例中,名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15家民营企业牵头建立起来的。但民营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差,如果没有政府出面牵头的话,民营企业很难自己组织起来。名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市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的泉州名人俱乐部。如果民营企业能够自发的组织起来,将更有实力进入基础设施产业。

四、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主要方式分析

民营资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的性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1.管理合同和购买债券

管理合同即政府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按照法定程序,通过竞争选定一家民营企业并与之签约,由这家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或原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其经营管理过程受到政府的监督。这种方式中,民营企业不需要投入自己的资金,而只是为基础设施产业提供了经营管理才能。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算真正地进入到基础设施产业,不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民营企业积累基础设施产业运营的经验,以便今后的投资。与此类似的是购买基础设施产业的债券,由于其并未真正投入到基础设施产业的运营中,所以也不算真正的进入基础设施产业。

2.直接或合资并购模式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将现有的基础设施企业通过整体出售、部分出售、公私合资、承包等方式将其私有化,这是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途径之一。如2002年5月,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国有股股权溢价转让于威望迪公司。威望迪公司以20亿元现金(超过资产评估近三倍的价格)购买股权,并承诺对合资公司1582名员工不进行裁员,保证提供优于现有标准的优质自来水,保持政府统一定价的条件。

3.契约式(特许经营)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指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以合同的签订为基础的,因此又叫契约式。政府同民营企业签订合同,让渡某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权,在合同期限内由民营企业独立开发经营并收回成本,合同期满政府将无条件接收项目经营权。

BOT是典型的契约性质的投资方式,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转让方式,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给政府。BOT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常见的方式。BOT还发展了很多衍生模式,如TOT、BT、BLT、BOO等。

4.直接投资模式

直接投资模式又叫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私人主动融资”,就是指利用私人或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优势进行供公共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政府确定投资项目及建设标准,私人公司按合同进行设计、筹资、建设,项目竣工后出售或租赁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或者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直接为公众提供服务或由政府购买服务。如2002年9月,由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独家投资的广州亚太生活垃圾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2004年将投资2.8亿元,在广州建立起一座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垃圾厂。

五、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建议

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民营企业应该:(1)分析宏观政策走向,结合自身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适当的基础设施项目;(2)认真研究政府的各种法律法规,保持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3)吸引和培养懂得项目管理和BOT等相关知识的人才,积极推动与政府间的项目谈判,提高项目谈判能力,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的规范化;(4)积极规避风险。规避风险是企业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注意的问题,前面提到与政府合作的风险是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主要风险。政治风险的主要管理策略是投保,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其他官方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也可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引入多边机构,达到风险合理分担目的;(5)服从政府部门的监管。基础设施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民营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还要履行保证产品质量和提供普遍服务等责任。

基础设施产业是利国利民的基础性产业,民营企业的进入会为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也为自身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相信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民营企业灵活机制的发挥,基础设施产业能获得双赢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5~79

[2]陈家涛: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剧锦文韩晓芳等:民营经济、民间资本与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3

[4]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62~163

[5]李国强赵清华: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及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06.(3):26~28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确保我市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法规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政府本级财政资金、市政府统筹资金和融资等投资的项目。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的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城市环保生态设施以及其他应由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

第二章项目的确定

第四条政府投资项目,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向市政府提出。

第五条项目提出的部门应当于上一年11月份前编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阐明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项目建设的时间、地点、规模、内容、标准和投资概算等。

第六条政府投资项目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投资咨询委员会论证。咨询委员会应当在接到项目提出部门编报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30日内,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经咨询委评议通过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及咨询委评审意见书于上一年的12月31日前送城市投资部门汇总。

第七条城市投资部门对通过评审论证的项目,根据“保重点、保续建、保竣工”和“总量平衡、规模控制、统筹兼顾”的原则,提出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名单,于当年的元月31日前报送市政府审批。未能纳入当年投资计划的,列入投资项目库。

第八条经过论证和资金平衡的项目,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召集有关部门集体研究后,依据投资数额大小分别审批:投资概算100万元以下的由分管市长审核,市长审批。投资概算100万元(含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由市政府集体研究审批。投资概算500万元以上的(含500万元)经市政府研究后报市委研究审批。在建项目超过原批准概算的,按原批准权限执行。

第三章项目的实施

第九条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一般由项目主管部门担任,并创造条件逐步向委托代建制过渡。涉及多个部门的项目由市政府指定的部门担任。重大或特殊项目由市政府根据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担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依法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第十条项目业主按照批准的投资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委托设计单位对项目实行限额设计,编制施工预算,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未经批准不得突破。

第十一条政府投资项目施工队伍的确定、工程监理单位的选择和重要设备材料采购,应依法实行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

投资额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项目工程必须依法实行公开招标,采购额3万元(含3万元)以上设备材料由政府采购中心依法采购。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工程和通用设备材料,可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确定施工队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科技含量、安全标准要求高的工程项目和设备材料,可实行综合评估法确定施工队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

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下的项目工程和采购额3万元以下的设备材料,可采取邀请招标方式按照上款规定的竞价原则确定施工队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

招标人在实施过程中,应切实防范投标单位的串标行为。

第十二条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采购招投标结束后,业主与中标单位应在5日内依法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应全面、明确、具体,条款约定不得违背招标和采购文件确定的原则。

第十三条项目设计、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经批准发生变化的,应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和城市投资部门共同签证,增加的工程量和工程内容依照原合同约定的标准计价。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设计、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的,不予认可,责任自负。

第十四条业主单位应严格按合同的约定控制工程与设备采购的进度和质量,适时支付工程款项。

第十五条项目建成后,业主单位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并应督促施工单位按竣工验收意见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

业主单位应在验收后3个月内向城市投资部门报送竣工决算资料,并对项目竣工决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四章项目的监管

第十六条工程竣工决算由城市投资部门委托审计部门依法审计,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项目的决算依据,一并报市政府审批。工程决算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由市审计机关组织审计,100万元以下的由城市投资部门组织审计。

审计机关对项目设计、招投标、政府采购、签证等环节进行审计监督,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审计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市财政部门会同审计、监察、建设、发改、城市投资及有关部门组成政府投资类重大项目评价组,负责对总投资在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项目的设计、施工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征地拆迁和收购土地补偿、工程变更签证等环节以及项目建成效果等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报告。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的项目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八条项目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监理、设计和工程咨询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处理。

第五章部门责任

第十九条业主单位责任:

(一)负责项目筹划,落实项目的建设条件;

(二)负责根据项目的批准文件组织项目设计,编制施工预算;

(三)负责办理项目工程和设备材料的招标采购工作;

(四)负责项目建设进度、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

(五)负责项目工程内容和工程量变更的现场签证;

(六)负责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七)负责组织项目验收。

第二十条城市投资部门责任:

(一)参与建设项目的评审论证;

(二)编制项目年度政府投资计划,综合平衡项目资金,确定年度实施项目并报市政府审批;

(三)参与项目招标、采购,包括招标文件的制订、方案的设计、工程标底和拦标价编制单位的选择;

(四)招标选择并委派工程监理,通过工程监理,代表最终出资人依法行使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权;

(五)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变更签证和竣工验收;

(六)对项目施工单位和业主提出的项目建设资金申请进行审查,按规定拨付资金;

(七)对施工单位和项目业主提出的决算进行审核,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

(八)参与对项目实施结果的考核评价。

第二十一条发改、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环保、财政、审计、监察及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履行各自职能,依法加强项目监管。

第二十二条在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和管理中,业主单位和相关部门因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项目实施的,根据情节给予批评和追究行政责任;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5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减少财政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2.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了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和分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充分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改革投资审批制度。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政府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权,鼓励和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对于价格、收费机制没有到位或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经营性项目采取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者合作建设。

(2)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市场,大力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为集中政府财力建设公益性项目以及政府退出经营性项目创造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

(3)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改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相分离,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专业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政府投资决策的责任约束,以合同为纽带,实现规范化、市场化的项目实施。引进代建制,积极创新投资和建设模式。

(4)加强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和服务。政府从以行政审批为主,逐步转向备案、核准和审批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模式。不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5)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及经营体制的创新。改变基础设施行业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组、改造原由的经营机构,使之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融资多元化体系。充分利用一国际金融组织(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等机构)的贷款,这类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20年左右)、资金供应量大的特点。我国也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基础设施类股份公司己经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投资基础设施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集中大规模建设资金。

3.改革的进程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也沿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一工作80年代。该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国家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基础设施融资的稳定渠道。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开始以拓展筹资渠道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进程;对向外商和国内经济组织转让国有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吸收外资及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操作依据。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以加入WTO为主要标志,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开始按照国际规则扩大开放程度,允许外资

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市场化进程加快。

四、结语

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作用、性质与特征;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投资建设与发展水平、行业管理体制两个角度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改革进程的发展历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鞠齐.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2006,(6):44-46.

[2]李初升.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2005,(2):22-25.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6

关键词: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财务监管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需要投入非常高的成本,后期要对其进行维护,也需要投入运营成本。从财务视角来看,前者属于固定成本,后者属于可变成本。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的平均成本伴随投资数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弹性空间也比较大,存在适度提前的可能,以符合城市发展对基建设施的需求标准。由于基建项目涉及巨额的投资,因此需要从财务视角完善监管模式,确保监管效果,以控制监管的成本。

一、财务监管的重点

政府投资的基建项目的财务监管主要是公共价值管理———通过资金的运作和成本的控制,以项目的总概算为源头,具体以计划资金为执行过程监管,以事前,事中,事后的管控,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核心地位和作用。(一)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资金筹措。依据基建项目分类:目前政府投资建设的基建项目主要分为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资金,及国有资金。是国家预算内资金,是财政拨款,但目前国有资金的来源也是借助于政府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债券以及自有资金等。或通过转移支付(BT或PPP模式等)和补偿机制,对相关资源或资金进行归集和整合,将经营性资产所确定的收入进行转化到非经营性资产中去,当确保基建项目资金得到保障之后,在进行项目的投入。财务监管的职责是控制前期费用,从项目设计开始控制项目造价,监管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为项目的后期建设作好后勤保障基础。(二)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资金管理。政府投资城市基建时,资金管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而确保项目运行符合标准。首先,要遵循平衡系统原则,维持财务收支平衡,为基建项目的开展确定理财的目标。要确保募集和投放以及回收等系统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有效的处理各个环节。其次,要遵循协同功能原则,有序化控制项目内工作,利用二级系统等集中处理相关资金,不断提升管控效率。最后,遵循多元化的财务控制目标原则,在资本增值最大化的前提下,运作和处理债权者的偿还能力,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确保各目标之间的协同性。实际上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考虑政治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基建项目投资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GDP的增长。

二、财务监管模式

(一)财务监管风险模式。对于政府投资的城市基建项目,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投资总额较大,总体风险较大,基本都以重大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政府在投入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综合分析其风控体系,做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且通过政府相应的批复,以及资金得到保障再进行上马的工程。通过构建财务监管及工程监管模型,对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程进度、资金使用以及对概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根据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的结果和清晰,可以反映出其风控流程,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二)财务监管信息沟通及过程监管。政府投资的城市基建项目开始建立后,要注意过程监管,控制可变成本。基建项目是通过政府招投标后进行建设的项目,财务需对各个项目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核实,财务建立相应的系统数据台账,设置预警机制,监管工程建设进度是否匹配资金计划使用进度,是否符合经批准的资金投入概算,建设完毕需要配合审计审查项目的资金的执行和完工情况。这期间财务监管需注重信息的收集,对于财务监管而言,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并且主导财务监管的整个内控系统都是由信息主导。在信息沟通时,要注意集中处理与内控有关的各种要素,以体现财务监管的价值。财务监管活动的开展要紧密结合信息和沟通,对于落实员工的执行力和控制力等有很大的作用,进而确保信息的效果与其处理层结构的相对稳定,最终实现监督效果的改善。此外,通过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增强交流的稳定性,进一步弱化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种问题。(三)评价模式。对于政府投资城市基建项目进行财务监管以后,还要利用反馈控制原理对监管后的结果进行评价,对于财务监管而言意义重大。与阶段性评价相比,后评价模式对评价项目的运营效果更加科学化,也有助于实现最优的方案效果与目标模型。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也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投资效果,利用制度统筹分析,确保项目后评价与监管效果之间具有相关性。此外,要综合分析项目决策和实施以及运营阶段,确保决策的效果,并利用监督模型,将处理策略和应对措施落实到位,统筹分析后评价,在此基础上执行评价模式。

三、结语

针对政府投资的城市基建项目,在对其展开应用并进行财务监督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并进行综合处理来确保执行效果,同时充分关注项目的有效性,最终使得项目的管理结构以及处理阶段性财务都符合预期的效果,以确保政府投资的城市基建项目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钦.探析政府投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务监管模式[J].当代经济,2017,(11):130-131.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7

步入**县城,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忙碌的身影,以往街道两旁的垃圾不见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不见了,马路边的小摊点不见了,门点、居民点前乱堆乱放的杂物不见了。看到的是道路更平了,道路两旁的绿树鲜花更多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环境更美了,空气更净了。**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集中解决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美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今年,**县投入3亿多元完善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行建新路改造及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城市集中供热及分户控制改造、解放村水库环境改造、潮湖林场住宅区一期开发建设和新华街上杰段拆迁改造等工程建设。其中建新路建造工程投资800万元,完成2.2公里的道路改造硬化、人行道铺装、供排水管道、绿化供水管道建设和强弱电线改造等建设内容。投资650万元对酒航路以东、建新路以西、新华街以南和上杰村片区进行拆迁改造,拆迁该区域10户农宅和临街商业用房及违章建筑,修建综合楼及商业门点65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区出入口环境面貌,据了解,多数工程现已开始动工。同时为做好城乡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管理,该县切实加大规划投入,实行经费统一预算,统一划拨,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通过对集中供热、道路交通、重点村庄等的规划,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积极实施阳光规划,即所有建设工程全面实行部门联审、专家评审、批前公示等制度,增强规划审批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开性。

扎实推进园林化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美容”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管理,3月份集中了100多个单位1000余名干部职工对酒航路及城区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整治,集中解决市容和环境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崭新的城市面貌和优美的环境喜迎2008北京奥运盛会召开和火炬在酒泉传递活动。**县以《酒泉市创建园林化城市实施意见》为标准,严格落实各类建设项目绿化指标,继续加大拆围还绿,拆墙透绿的力度,3月止5月,该县在城区“五路八街”、公共地段、机关单位、企业、住宅区、工业园区、“三湖一溪”、酒航路城区段等地方进行生态绿化,总种植各种树木374000棵(株),点缀各类花卉1万余盆(株),新增绿地2500亩,多层次、多方式为城市增绿、补绿。苗木培育是保证城市靓化的基础,为保证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用苗,该县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培育繁殖适宜绿化的优良树种和花草,今年将完成培育10万株花卉的花圃建设。同时加强日常管护,巩固绿化成果,实行养护承包、检查评比等制度,将日常管护落实到单位、居民点和居民身上。

**县不断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立足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建立建设、交通、公安、工商、商务、城管、交警等行政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明确职责权限和任务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同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居民责任意识,做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继续深入开展以市容环境、噪音污染、交通秩序、马路市场和违章建筑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使城市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文明**、和谐**和园林化城市,争创省级文明县。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8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指导,为我市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供完整、准确的基础资料,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服务功能,加快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我区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准确掌握全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1、针对我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和城市基础设施现状,现对区划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普查查清基础设施的底数、位置、材质、建设年代及现状等。

2、对普查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跨行业全社会综合普查。

(二)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情况的综合工作

按照不同行业、专业和隶属关系等,对取得的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调查报告。

(三)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利用本次普查契机,提高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普查范围及内容

普查范围:我区区划调整后的城市建成区。

普查内容: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

四、普查方式、步骤、要求

(一)普查方式与分工

普查工作采取统一组织,专题调查方式。由区普查办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综合,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本辖区的普查组织、综合、上报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1、区城管局负责二类、三类以下城市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设施及广场的普查综合。同时负责区所辖的垃圾箱、站;转运间、民厕、果皮箱、污水窖等设施的普查;及辖区内的市政道路、广场的普查;园林绿化普查,负责解答各类疑难问题,并督促、指导各相关部门的普查工作。

2、区水务局负责其所管理的沿江一条线、马家沟河两岸的基础设施的普查综合。

3、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道路、绿化、环境卫生设施,开放型小区道路车行道宽度在3.5米以上街路的普查汇总。

4、区建设局负责全区的社区广场及其所建设广场的普查汇总。

5、团结镇政府负责镇内的道路、绿化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设施的普查综合。

(二)工作步骤

此次城市基础设施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年12月31日至20*年8月末,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年12月31日前。制定普查方案,召开工作动员会议,培训普查工作人员,全面落实普查工作内容。

普查阶段:20*年1月1日至20*年4月30日。通过现场调查、丈量、测量、测算、查阅台帐、填表登记、阶段性检查、审核上报工作。

总结阶段:20*年5月至20*年8月末。对普查结果进行审核整理、综合汇总、编印归档和总结表彰等。

(三)工作要求

1、各相关责任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普查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工作进度详细计划,报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出重点,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按照方案中确定的任务、范围、内容、时间和分工做好普查。

3、对1995年普查后,所发生变化、调整的基础设施,不能照搬普查数据,要在原有的普查基础上对现状进行补充、调整、完善。

4、本次普查,各专(行)业主管部门,各相关部门按照不同行业、专业和隶属关系对取得的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台帐,上报普查综合情况(电子版)的同时,一并上报基层报表

5、实行普查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报告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部门的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普查工作质量等进行检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对普查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对普查工作措施不力,虚报、瞒报、伪报、篡改基本数据和拒报、迟报的,予以通报批评。

六、组织领导

为做好普查工作,成立区城市基础设施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区政府副区长

*:库治强区城管局局长

*区建设局局长

*区农林局局长

*区水务局局长

*团结镇党委书记、镇长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9

BOT意为“建设—经营—转让”,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BOT最本质的特点是使私营企业资金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其典型形式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一家或几家投资人所组成的项目公司特许权利——就某项特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筹资建设,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项目所在地政府,项目设施的所有权最终归属于政府,因此,BOT模式有时也被称为“暂时私有化”过程。

简而言之,BOT一词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征的简要概括。BOT方式不仅是一个融资的协议,而且还是一个长期专业化的协议。在协议的基础上,公私双方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向公众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

20世纪70年代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越来越紧张,而面对的基础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政府充当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越来越困难。BOT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满足了普遍性的内在需求。各国都开始运用这种新的模式进行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英法海峡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的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电厂等。

BOT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操作过程复杂,中间环节较多,涉及到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的运作程序和比较完善的特许协议来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BOT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资金的融资方式、风险的分担、资金的结构、回报率的确认以及政府与项目公司各自的地位等问题,这关系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双方合作关系的长久维持。此外,BOT项目需严格控制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BOT模式适用于那些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建成后具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经营性政府工程,如污水处理厂、发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公共设施具备这一特点。通过BOT模式,政府得以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利用民间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初始投入,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更多的领域。目前,BOT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经营性城建项目中一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融资模式。

二、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融资方式

ABS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具体而言,它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的特点在于通过其特有的信用等级提高方式,使原本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国际高档债券市场,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高、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优势,大幅度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ABS证券可以不受项目原始权益人自身条件的限制,绕开一些客观存在的壁垒,筹集大量资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优势具体表现在:(1)政府通过授权机构投资某些基础设施项目,通过特设信托机构发行ABS证券融资,用这些设施的未来收益偿还债务,可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刺激经济增长。这样,政府不需用自身的信用为债券的偿还进行担保,不受征税能力、财政预算(如发行债券)法规约束,不会增加财政负担,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2)采用ABS方式融资,虽然在债券的发行期内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归SPV所有,但项目的资产运营和决策权依然归原始权益人所有。因此,在运用ABS方式融资时,不必担心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被外商所控制和利用。这是BOT融资所不具备的。(3)发债者与投资者纯粹是债权债务关系,并不改变项目的所有权益。因而,避免了项目被投资者控制,保证了基础设施运营产生的利润不会大幅度外流。作为业主的政府无需为项目的投资回报做出承诺和安排。(4)减轻了银行信贷负担,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分散投资风险,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广的投资渠道。

三、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融资方式

TOT意为“转让——经营——转让”,此模式是指通过出售现有投产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从而获得资金

来建设新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约定的时间内,投资者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通过该资产取得现金流量收回全部投资和合理的回报后,再将该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转交给原产权所有人。

TOT模式与BOT模式不同在于:TOT模式是投资者购买已经建成项目,政府获得此资金建设新项目,而BOT是投资者通过建成项目,从而得到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的一种融资模式。

四、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融资方式

PFI意为私人主动融资,是指私营企业或私有机构利用自己在资金、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在此模式下,私营企业与私有机构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开发、融资和建设,项目公司把项目出售给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PFI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在于:PFI实行全面制,人包括咨询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和建筑管理公司,由这些人实施并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同时PFI模式并不完全遵循BOT的3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根据资金回收方式不同,PFI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1)独立运作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发,遵循“建设——经营——转让”3个过程,在遵循有关法律基础上,PFI公司独立经营、自行收费、自负盈亏,项目期满后转交政府。

(2)建设转让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政府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数量等情况,向PFI公司购买项目经营权,不遵循“建设——经营——转让”3个过程,但在一定期限内,PFI公司负有对项目进行维修管理的责任。

(3)综合运营型。对于特殊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数量因项目性质和规模不同而不同,资金回收方式以及其它有关事项双方在合同中规定,这类项目有时也称为“官民协同项目”。

五、PPP(Private-Public-Project)融资方式

PP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PPP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其最原始的形式是在1985-1990年备受关注的BOT模式。较早的、比较正式的PPP模式出现在199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提出的“私人融资计划”(PrivateFinanceInitiative,PFI)中。当时,PFI模式大多用于运输部门的建设(在英国曾高达85%)。但是现在,作为PFI的后继者,PPP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

确切地说,PPP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系列可能的选择,如服务或者管理合同、计划—建设、计划—建设—运营,等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具有一些共同之处:(1)希望转移更多的风险到私人部门;(2)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利用效率;(3)提高对社区使用者的收费效率和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融资模式只是从形式上对资金需求给予基本保证,但要从根本上克服资金短缺的瓶颈,除了要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之外,还要积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制度保障,应放松准入限制,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民间和外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07).

[2]赵黎明、景春华.城市经营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基础设施范文篇10

一、EOD模式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至1990年其城镇化率高达75%。由于美国城市区域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霍纳蔡夫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导向概念,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地价值利用结合起来,从单纯的生态环境治理向利用生态环境提升区域开发价值转变,再通过土地溢价收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解决国外城市蔓延式发展,开始推行“精明增长”计划,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城市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相协调。在国内,1990年钱学森在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山水城市思想,需要重视人类文明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我国陆续了一些政策,支持采用EOD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了《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应积极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9月,《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对EOD模式进行定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片区综合开发为载体,以产业运营为支撑,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资源利用等融合发展。2021年11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借助社会资金加强生态建设,给与“产业、碳汇、资源”等方面政策支持。

二、EOD模式适用领域

2021年4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同意在全国范围内的36个项目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工作,探索生态环境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路径,试点项目主要涉及城市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废旧矿山修复和生态农业领域。1.城市综合开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大力建设,还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到片区综合开发中,充分利用城市湖泊、水库等资源优势,提升城市片区生活宜居度,提高整体效益和价值,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EOD理念下,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是通过提高生态环境品质来增加区域资源价值,用国有土地出让金、资源开发收益和产业导入激励等平衡生态环境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出。2.流域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就是通过清淤截污、政治堤岸、修复湖泊等,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进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宜居生活环境。虽然流域综合治理需要资金投入,但流域内资源丰富,可以采用流域治理与内河砂石开采相结合方式,通过砂石收益平衡流域治理支出;也可以采用与周边土地资源搭配的方式,通过土地出让金或房地产开发收益满足投资收益。因此,流域综合治理领域较为适合采用EOD开发模式。3.废弃矿山修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也带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过度地开采矿石已严重破坏了山体植被生态环境,进而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废弃矿山修复中采用EOD理念,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力量,高效率加快废弃矿山修复进展。对于矿山修复过程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利用修复过程中多余的石料售卖收入,以及修复后文化产业园、农用地新增指标等收入进行自平衡,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三、EOD模式实施路径

随着国家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EOD落地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其主要涉及到城市综合开发、文化旅游、废旧矿山修复、水环境治理、健康医疗、新能源产业等多个方面。不同领域的EOD项目实施路径有所不同,需深入研究各个领域项目特点,探索EOD模式实施路径。目前,已落地EOD项目常见的实施方式主要有PPP模式、ABO模式和“流域治理+片区开发”模式等。1.PPP模式PPP模式主要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是指政府方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方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关系,该模式既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资金优势,又能缓解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采用PPP模式时,新增政府付费类项目不得超出5%财政支出红线,PPP项目支出计划不得超出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以及完成“两评一案”后才能入库等条件限制。因此,PPP模式适用于前期准备工作长、实施进度要求不高的EOD项目,且项目所在区域本级政府有一定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空间,不超过财政要求上限。国内首个流域生态治理的EOD项目——蓟运河(蓟州段)全域水系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提升及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就是采用PPP模式,社会资本与政府出资代表共同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2.ABO模式ABO模式一般指“授权-建设-运营”模式,由地方政府授权地方企业作为项目业主,签订市场化服务合同,进行绩效考核并按约定给予授权运营服务费。采用ABO模式时不需要进行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支付的项目授权运营服务费也不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的限制,可直接授权委托平台公司实施,项目启动更加迅速。因此,ABO模式适用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小,实施进度要求紧迫的EOD项目。但是,在ABO模式下政府直接授权委托,缺少了公开招标竞争性程序,存在合规性风险;另外授权运营服务费未列入中远期预算,存在形成政府隐性负债的风险,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以保障其合法合规性。3.“生态治理+片区开发”模式“生态治理+片区开发”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开发模式,将公共环境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片区开发的前提,改善片区人居环境质量,进而提高区域土地价值和产业导入需求,通过土地资源收益和产业导入奖励等满足整体大平衡。“生态治理+片区开发”模式适用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且项目实施较为紧迫,但土地资源丰富、增值溢价高的区域。四川省成都市淮州新城杨溪湖湿地公园EOD项目采用了“生态治理+片区开发”模式,以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运用环保开发新理念,打造成为沱江发展轴片区综合开发典范。

四、案例分析

以成都市双流区怡心湖C区片区综合开发项目为例,研究EOD理念在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为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片区开发相融合提供一些经验借鉴。1.项目概况怡心湖C区片区综合开发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北至双兴大道、南至正公路、东至剑南大道、西至华府大道,规划用地面积4356亩。该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生态环境提升静态总投资约34.58亿元;25年城市运维期约3.68亿元;产业导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得低于150亿元。2.投资模式该项目采取城市合作人模式投资建设,由成都空港产业兴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中标城市合伙人中交疏浚按照70%∶30%的股权结构组建项目公司,负责合作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提升、运营维护和产业导入。中交疏浚主要任务是协助合资公司完成项目融资,解决片区综合开发资金筹措问题;成都空港产业兴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则应及时支付项目公司在片区综合开发、城市运维和产业导入的投资成本及回报。3.回报机制该项目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报,其中,投资成本为片区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导入过程中实际成本,投资回报则以实际成本为基数按照中标的综合开发投资回报率6.5%计算。在支付条件方面,当投资成本对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完成且在片区内取得增量收益后给予支付,投资回报则是按照约定根据实际产业导入绩效考核结果予以支付。4.刹车退出根据合作协议,实际支付金额不低于当年形成新增应付款的80%,且原则上在3年内完成全部款项支付。当项目形成的应付未付款项累计超过8亿元时,合资公司有权暂停投资建设。5.实施意义怡心湖C区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运用EOD理念,采取“生态治理+片区开发”的模式,致力打造成为滨水智慧生态新城。该项目由社会资本和政府平台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既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资本金、融资、策划、施工、城市运维和产业导入方面的优势,又能发挥地方平台公司监督管理作用,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工作,也避免了地方政府增加隐形债务。同时,该项目的建设是对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利支撑,是成渝城市群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示范。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