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1:46:31

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范文篇1

一、强化成本效益管理职责

为加强史志办全面成本效益管理工作,有效推进成本效益管理活动的开展,史志办成立了成本效益活动领导小组,同时按部门制定出成本效益管理岗位工作职责,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成本效益管理制度

(一)成本效益管理岗位设置及成本效益管理人职。为了明确成本效益管理人职在成本效益管理中的责任,落实成本效益管理工作,成立了成本效益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车华强成职:田瑛、陈立。

(二)成本效益管理岗位职责。成本效益费用管理是史志办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史志办各部门业务性质和费用分类,做到重点部门重点控制,主要对办公室实施成本效益费用实时控制,其他部门实行费用控制,严格执行预算管理,部门职责如下:1、史志办主任对成本效益费用总量及成本效益费用水平负总责,重点是掌握管理中的重点项目。2、综合股负责易耗品消耗、办公费等;同时在史志办主任领导下,通过确定费用指标,编制费用预算,制定定额及费用支付标准等形式,对史志办各项费用进行综合控制,不断监督、调查各部门执行成本效益计划情况,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3、办公室重点控制办公费用。

(三)史志办成本效益管理制度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降低史志办各项支出,加强成本效益费用的管理及控制,结合我单位实际,特制定并完善了史志办成本效益管理制度以及重点部门成本效益管理制度。

二、构建成本效益控制信息系统内容

1、建立成本效益分析与监督体系。史志办为达到降低成本效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设立在史志办主任的领导下,各部门具体实施,最后到每个职工接受监督执行的成本效益管理网络。同时建立如下成本效益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编制预算成本--计实际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业绩评价。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贯彻落实成本效益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成本效益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强成本效益管理,完善成本效益费用预算、分解、考评机制,落实成本效益管控责任,真正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进一步深化全面成本效益管理活动,使“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

成本效益范文篇2

商流物流分离后,分公司或办事处不再有实际的存货,不再有真实的仓库,存货所有权完全在总部,存货由总部保管,销售时直接交付给客户;分公司或办事处不再有物流过程,只有商流和信息流,其基本职责就是做好销售支持和售后服务支持。伴随着商流物流的分离,必然会因经营体系的变化而带来成本和效益的变化,本文将针对商流物流分离后经营成本、经营效益和经营风险等进行分析。

商流物流分离的成本分析

企业实施商流物流分离,必然引发销售成本的变化,商流物流分离是否可行,需要对成本进行周密分析才能确定。商流物流分离后,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流成本。物流是支持企业动作的关键环节,分析其成本需要综合考虑客户服务水平、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和存货等因素。

客户服务水平:客户服务水平是物流中最关键的成本因素,客户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客户对组织服务的感受以及最终客户满意度,最终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的占有份额。因而,客户服务水平决定了其他因素必须围绕客户服务水平这一目标而运作。商流物流分离的前提是客户服务水平不能下降,然而由于商流物流分离,导致一线销售部门不再控制物流,如果物流处理不当,必将造成客户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进而影响整体销售。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指商品从生产地点运送到客户的成本。实施商流物流必然会考虑运输设备的集中管理、调度和商品的统一配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各销售部门为争抢货源而造成无效运输。同时,实施商流物流分离后,需要在中心城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实现统一收货、集中配货,通过设计配送路线,按商品送往的流向统一配送、沿途分卸,这样既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输成本。然而,商流物流分离后,如果物流配送中心布局不合理或者运输设置配置不合理,也会造成运输成本的大幅增升。

仓储成本:仓储成本是由仓储活动以及工厂、仓库的数量所决定的,它与运输成本呈现矛盾关系,一般而言,减少仓库数量必然会导致运输成本上升,因而必须在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订单处理成本:在商流物流合一的模式下,订单处理成本相对较低,而商流物流分离导致订单处理流程加长,订单处理变得相对复杂,订单处理成本较以前有所变化。

存货成本:存货成本是仅次于客户服务水平的成本因素,是由存货占有资金产生的。实施商流物流分离后,一方面可以优化采购,使批量采购更趋合理;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销售单位商品囤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存货总库存。

商流物流分离的效益分析

商流物流分离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是企业优化供应链的必由之路,实施商流物流分离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效益:

(一)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仓储成本

商流物流分离后,可以实现商流分散管理,但物流集中管理,就可以优化仓库设置,使分散的仓库趋于集中,达到集中调度库存商品,最终可以在保证交货及时性的同时减少企业总体安全库存量,降低库存资金占压。

(二)减少无效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商流物流分离后有利于物流机构专业化,一方面,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对货物集中管理,可以明显减少由于销售机构争抢货源而造成的重复运输现象,降低运输支出;另一方面,商流物流分离后会促使物流机构提高其运输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现象。

(三)降低非法侵占与挪用货款风险

伴随着分支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总部难以对其每一笔业务进行监控,也难以搞清每一笔业务对应的出入库处理,这样必然给部分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虚拟业务侵占企业财务。商流物流分离后,商流物流本身仅仅是销售业务的前两环节,后续还涉及销售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一般而言,一张订单,物流执行完毕,结算并收款完毕,则标志着这次销售行为的结束。在商流物流管理分别由不同的分支机构承担后,后续的结算环节将由商流机构和物流机构共同承担,这样任何一笔业务都需要经过至少两个不同体系机构的共同操作才可以完成,两类机构相对独立,互不隶属,相互监督,定期对账,从而大大增加了任何一方侵占的难度,同时,货款的回收需要两类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相应地也减少了货款私自挪用的风险。

(四)降低物流管理成本

由于物流的相对集中,在提高了物流管理效率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管理成本。一方面,在物流相对集中后,物流多余的资源可以作为第三方物流投入市场运作,如承接与本企业流向相反的物流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将本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单件商品的平均物流管理成本。

商流物流分离的风险分析

虽然商流物流分离收益明显,但商流物流分离同样面临巨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商流物流分离可能全职责不明,从而丧失服务水平。实施商流物流分离,一方面会加长订单流程,增加处理工作量,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也由于仓库的集中作业,作业难度也远远超过分离前的作业难度,作业人员不能准确、高效地分配订单,结果会使企业的服务水平下降。商流物流分离后,如果职责范围不明确或部门间合作不力,也会影响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影响交货的及时性,危及网络稳定性。实施商流物流分离,要求不同机构之间必须提高其协同处理能力,否则由于业务流程变长,一旦机构之间出现协调不力,势必严重影响供货及时性,进而危及整个销售网络的稳定性。

庞大的组织机构,导致管理费用增升。实施商流物流分离,需要在同一地域设立多重机构,这样将导致企业组织机构增大和人员规模的壮大,从而直接导致管理费用增升。

业务分工过细,诱发低效运营。实施商流物流分离要求企业整体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明确分工,确定责任者,做到“有事必有人”、“事事有人管”,否则多重机构的设置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虽然通过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构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但过细的分工也易诱发企业的低效运营。

商流物流分离的管理策略

企业实施商流物流分离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适应能力,助力企业有效开展快速竞争,为此企业应以客户驱动为原则,优化分销管理,提高竞争力。

(一)物流业务外包

由于物流管理本身极易标准化,基本不存在不同产品线需要不同机构支持的问题,也极少涉及商业机密及业务谈判等问题,参照国际上流行的“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策略,可以将物流管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让自己的分支机构集中精力处理销售支持、服务支持等关键业务,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成本效益范文篇3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因为这种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的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成本效益范文篇4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总和。从范围划分它有狭义成本和广义成本之分。狭义成本是指单位产品成本,是归集在某一件产品上的经济价值的耗费。广义成本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归集的经济价值耗费的总和。成本从层次上又可分为直接的、有形的成本和间接的、无形的成本。效益它也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一个是间接的、无形的效益。成本与效益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互为条件,相伴共存,又互相矛盾,此增彼减。

那么,究竟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站不同的角度,做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应该从产品成本本身入手,把眼睛盯在产品的生产和耗费上。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片面的。因为,企业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总和。它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因此,降低成本应着眼于全局,只有用客观的观点去看问题,才能找着科学的解决方法。

在我们大型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中,无论生产设备、技术力量还是企业管理水平等都已建立在相当高的档次上,企业成本相对年年下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几十年来,已成惯性的陈规陋习并没有彻底清除,人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彻底转变,由此而造成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事例时有发生。就我们单位而言,我们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铁路运输单位,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原材料的输入和钢材的输出。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运费收入,其次还包括对外的修车等收入。从表面上看,我们财务核算体系相当健全,技术装备也相当现代化。但是,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核算方法没有彻底根除,使得对有的经济业务的内容划分不科学,如长期以来把机车对外作业收入,习惯的视为出租固定资产收入,由此,对该块收入的确定导致纳税核算的不一样,本应是营业收入应按3%纳税却按其他业务收入纳5%的税;去掉城维教育及其附加,我们损失1.67%,就意味着我们白白扔掉1.67%租金转化成的利润。这是损失其一;其次,对方又是我们集团的子公司,本应取得运费发票可抵扣10%的运费税,却因获得的是租赁发票,而没能享受应得的税收待遇。造成对方税负增加。从全局看,整个集团税款多缴,利润减少。还有,在成本归集上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在备品备件消耗的对象上模糊不清,明明是为销售而消耗备品备件,却从含税库中领取备件,这就无形的加大了销售成本等等。从这些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型的老企业,要想脱胎换骨的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为现代化企业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我们意识不到的不规范的尚还继续存在问题,应该不是仅仅就此。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戒,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查找。把仍属于我们的效益找回来。所以,在当前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对策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当作是战胜这次金融风暴的决定之战来打。所以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并积极带头参与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活动中来。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应从务实出发,因地制宜,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经营模式,按着各自分工,各负其责,自查漏洞,自找切入点,抓成本、抓效益、使整个企业生产链条的成本控制在合情、合理的开支范围内。对查出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吸取教训,认真处理。对重大问题,应组织专家研讨和论证,找出解决的办法和处理意见,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教育和引导全员职工提高经济核算的理念,要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企业成本是蕴藏在企业各个环节的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是渗透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上。换句话说,每一名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态度都直接影响和干预着企业成本的大小变化。因此,要让我们每名职工都懂得当家理财的重要,了解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从自我做起。无论是生产岗位还是管理岗位的职工,都要严格执行定额支出,规范操作。将专业成本控制和群众成本控制结合起来。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形成整体的、气势庞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新局面。

3.从成本管理体系入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已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同。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财务指标,运用各种成本管理办法,将各项成本掌握在一定范围内的财务活动。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内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它的理念在于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理念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成本控制进行重新定位,总结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要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生产目标进行修改完善。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必须引进战略的成本管理思想,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防范为主线,形成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制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有相应决策体系、控制体系、核算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以及成本预警分析制度。虽然,我们企业早已建立了成本控制体系,但是,在当今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各个体系的管理职能运作是否合理到位,管理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达标,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否胜任,各个管理体系的相互衔接是否合理等等,都有待于我们权威部门再一次逐一斟酌和认证,去掉糟粕,留取精华。从而达到各个管理体系达到默契的运作与有机的结合,最大的发挥各个管理体系职能作用,才保证我们的企业获得当前竞争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是我们立足于企业内部的挖潜措施。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能力,建立完善产品销售体系。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我们的产品结构。扩大我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量取胜。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企业成本和企业效益,它们既是量词也是范词,是展现企业素质、检验企业全部经济运作过程所支出的资源耗费和获取利润的量的归集,是一对从不同角度上评价企业业绩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全方位的透视着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只有在良好的管理氛围下,生产要素达到和谐与统一,才能孕育产生理想的企业成本,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

1.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当作是战胜这次金融风暴的决定之战来打。所以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并积极带头参与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活动中来。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应从务实出发,因地制宜,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经营模式,按着各自分工,各负其责,自查漏洞,自找切入点,抓成本、抓效益、使整个企业生产链条的成本控制在合情、合理的开支范围内。对查出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吸取教训,认真处理。对重大问题,应组织专家研讨和论证,找出解决的办法和处理意见,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教育和引导全员职工提高经济核算的理念,要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企业成本是蕴藏在企业各个环节的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是渗透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上。换句话说,每一名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态度都直接影响和干预着企业成本的大小变化。因此,要让我们每名职工都懂得当家理财的重要,了解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从自我做起。无论是生产岗位还是管理岗位的职工,都要严格执行定额支出,规范操作。将专业成本控制和群众成本控制结合起来。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形成整体的、气势庞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新局面。

3.从成本管理体系入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已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同。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财务指标,运用各种成本管理办法,将各项成本掌握在一定范围内的财务活动。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内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它的理念在于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理念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成本控制进行重新定位,总结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要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生产目标进行修改完善。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必须引进战略的成本管理思想,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防范为主线,形成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制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有相应决策体系、控制体系、核算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以及成本预警分析制度。虽然,我们企业早已建立了成本控制体系,但是,在当今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各个体系的管理职能运作是否合理到位,管理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达标,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否胜任,各个管理体系的相互衔接是否合理等等,都有待于我们权威部门再一次逐一斟酌和认证,去掉糟粕,留取精华。从而达到各个管理体系达到默契的运作与有机的结合,最大的发挥各个管理体系职能作用,才保证我们的企业获得当前竞争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是我们立足于企业内部的挖潜措施。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能力,建立完善产品销售体系。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我们的产品结构。扩大我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量取胜。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企业成本和企业效益,它们既是量词也是范词,是展现企业素质、检验企业全部经济运作过程所支出的资源耗费和获取利润的量的归集,是一对从不同角度上评价企业业绩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全方位的透视着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只有在良好的管理氛围下,生产要素达到和谐与统一,才能孕育产生理想的企业成本,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

成本效益范文篇5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转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房工激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港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

成本效益范文篇6

[关键词]开放远程教育;教育成本;成本效益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里也开始注重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放远程教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开放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让受教育者享受与传统教育同等的教育。当然,远程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技术成本,为了分析最终的教育效果,需要对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展开进一步分析。根据研究调查发现,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与现在的远程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就包括教育成本上的差异。因此,对于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现状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展开相应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早期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

1.1影响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

卡铂与费莱彻是早期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重要研究者,他们提出了五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实际的课程数量、课程的修改次数、媒体的具体应用类型、学生支持的种类和学生的辍学数量。这两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受到另外两名研究者琼斯与西蒙森的关注。通过研究早期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可以将影响开放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分为三个重要的方面,分别是媒体的具体类型、选择的课程类型和规模以及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远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承担一定量的学费,并且这个学费要高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的学费。当然,如果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会更加凸显。通过早期关于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开放远程教育成本的主要花费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如果给学生开发的课程类型较少,自然这个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当然,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还仍然无法做到能够在应用不同技术的情况下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

1.2开放远程教育的有效性

从教学效果来看,开放的远程教育能够达到同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同样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学生毕业的情况来看,开放的远程教育的效果没有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效果好。除此之外,从教育体验的角度来说,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无论是在课程的完成情况还是最终学生的毕业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对于开放远程教育的有效性的评估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1.3开放远程学习的成本效益

在早期研究者关于开放远程学习的研究中,都有对于远程教育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作为教师来讲,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选择权利,既可以选择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也可以选择远程的开放教育,当然,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也对于开放远程学习的成本效益有一定的影响。当教师选择远程学习的教育模式给学生上课时,就需要展开相应的脱产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用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给学生上课,这就相应地节省了教师的交通等方面的成本,可以让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远程教育的教育效果上,这也是影响开放远程学习成本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影响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因素

由于远程教育的实现除了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设施外,还需要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并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这就使得开展远程教育的学校需要在这个上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网上教育系统,该系统可以为远程教育提供非常丰厚的资源。而许多学校为了减少在远程教育建设上的成本,就应用了将教育功能分开的有效策略,即把具备不同功能的网上教学课程让不同的院校负责。譬如,网上课程的研发及发展要由专门的院校去负责,在负责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将负责不同功能的院校联系在一起,在保持彼此分工不同的同时能够保持工作的协调一致性,这样就可以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网上教育的运作成本了。

3相关的课题和未来方向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行业开始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运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不同行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多种需求,因此,必须注重将新兴的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而远程教育就是教育领域应用新型技术的重要代表。由于远程教育的建设成本较高,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考虑其成本效益,这样才可以在不浪费资金的情况下收获较好的成本效益。在对远程教育的前期研究成果展开相应的分析后,我们对影响远程教育的因素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为了有效促进远程教育在未来的更好发展,还需要对其未来发展做出相应的研究。

3.1教材的共享与重复使用

在远程教育的开放过程中,为了有效节约成本,很多院校提出了将教材共享以及重复利用的方案,这些教材被共享的频次以及重复利用的频次都充分反映了远程教育是否获取了相应的成本效益。教材需要经过专业的教材研究机构进行修订,并将其转化为一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与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这些知识通过网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这种网上教育系统与模拟系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在学校内部已经覆盖了各种类型的网络,这样就为不同的校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莲花学习空间分布式学习系统分享已经开发的学习资源。具体来说,这种共享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这种共享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并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共享模式展开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图书馆查找实际所需要的书籍及资料;其次,作为教师来说,也可以根据自身讲授的需要修订相应的网上课程。这样的话学校就没有必要建设新的远程教育网上系统,就可以实现远程教育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疑为院校的远程教育发展节约了成本。

3.2伙伴关系的建立

作为已经建立远程教育系统的院校来说,也可以发展与其他院校的伙伴关系,这样就可以跟其他院校一起共同承担风险,有利于减轻院校的经济负担。当院校与院校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后,它们之间可以保持频繁的联系并一起同相关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降低了其经济负担。在这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下,用于远程教育的教材可以共享并重复使用,还可以拓展获取资源的渠道。有些院校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相应的课程,这些资源如果被用于共享的话,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其他院校的经济成本。

3.3未来的研究课题

未来的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首先,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促进网络课程的标准化发展。其次,仅仅只有通过网上资源共享这种方式才能够实现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吗?最后,对于开放远程教育的课程修订频次还有待商讨。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领域内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开放远程教育在很多院校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提升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就需要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展开相应的探讨。在早期关于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上,更多地将其成本效益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媒体的具体类型、选择的课程类型和规模以及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三个方面。在未来,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还应当在其影响因素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蔡永•布拉马旺,赵霞.泰国开放远程教育机构中的领导与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

[2]张伟远,牛健.写在“国际远教论坛”开栏之际[J].中国远程教育,2002(8).

[3]徐东丽.《开放远程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张伟远研究论文集》简介[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

[4]殷丙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国际视野中的开放远程教育”学术交流会[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成本效益范文篇7

一、关於政治腐败的正负功能问题

近年来政治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也一同向前发展,其势头之猛令人极为担忧。很多学者对於其原因、性质、危害和治理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认识。其中一种乾脆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出发,认为政治腐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具有某种正功能。他们提出,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政府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的权力行为选择也自然要受到需求偏好和成本-效益权衡的制约,腐败行为的发生、发展也与这种成本-效益李联繫。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大多数人们或者说至少是普通人所熟悉的腐败有害论一起,就构成了如何认识腐败的正负功能的问题。这一点对我们对腐败行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相当大的影响。

对於腐败行为的正功能,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从以下几个学者中观察到:

(1)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由於扩大政府管理权而带来的腐败有助於刺激经济的发展,因为传统的法律或官僚制度阻碍经济发展,腐败可以成为逾越这些阻碍的有效手段。他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腐败可以是较为轻松地实现现代化的润滑剂。

(2)纳森尼尔·里夫提出,腐败具有以下正面的功能:促使政府对发展经济採取更为有利的态度和政策行为;缩小不确定性和增加投资;有利於经济创新;推进竞争和效率;构成阻止决策失误的樊篱。

(3)戴卫·白利则认为,腐败行为具有产生效率、扩大投资、提高政府官员质量、以裙带关係等非正式组织网络支持政府、减少政府制定政策的缺点等作用。

总的来看,关於腐败的正功能,人们争论非常大,但对於腐败行为的危害性(即其负功能)却有极大的一致性,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腐败行为的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主张腐败行为有一定正功能的人,也不否认其所具有的危害性。他们的方法是将正功能与负功能当作彼此独立的而非彼此相依的事物,把二者当作平行发展的两个因素来看待。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方法是有其巨大缺陷的。下面我们就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政治腐败的正负功能以及腐败有益论中的方法缺陷问题。

二、政治腐败行为的成本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腐败现象的产生与人们的求利动机密不可分。人们的行为都是追求既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利益可以分为自利和利他两种情况。虽然完全的、排他的自利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但在一般条件下,纯粹的利他也是很难找到的,因为个人总是具体的个人,个人自身不能存在就根本谈不到利他的问题。所以人们一般地表现为自利的人,腐败行为正是这种自利行为发展到超越法律和制度规范时候的活动。既然讲到自利,就有一个如何进行成本-效益的权量、平衡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会选择收益高於成本的行为,而不是相反。人们的这种行为选择趋向,可以被称之为成本选择定律。如果将这一定律运用到具体的政治腐败行为分析中去,就很容易发现,腐败之所以日益严重化,与从事腐败行为的收益远远高於其成本有莫大的关係。

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腐败者在进行腐败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並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诸如经济、政治、精神和道德等某一方面所能够概括的,它是以上诸多方面综合的、总体上的代价和风险。与其它社会行为相比较,腐败行为的成本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在内容上,腐败成本具有多样性。一般社会活动的成本大致可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其包容进来;腐败行为的成本则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包括了政治上的、精神上的、法律风险上的和社会道德上的损失代价。

(2)在投入上,腐败成本除了事前的投入外,还具有明显的后发性。一般社会活动总是成本投入在前,收益在后;而腐败行为除了事前的投入(如行使公共权力者事前的行贿)和事中的投入(如进行腐败活动过程中的自我道德谴责)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是在先投入权力,腐败案发后根据其收益程度来确定的。

(3)在数量上,腐败成本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由於腐败成本的后发性特征,腐败成本的大小往往是极其悬殊的。比如,相同案情、案值的腐败行为,一件被发现了,其成本就可能极其巨大;而另一件没有被发现,平安无事,其成本相比之下就可以非常之小。这一特点也促使很多人积极地从事腐败活动,敢於冒险。

(4)在性质上,腐败成本具有惩罚性。一般社会活动是按其实际付出来计算的,付出的量就是成本量;而腐败活动成本则必须以高出腐败收益为原则,否则就不可能控制腐败行为的滋长和蔓延。由此可见,腐败成本不是一般性成本,而是一种政治生活领域的特殊的追偿性成本。

(5)另外腐败行为成本还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於腐败行为是一种「负和博弈」,其成本与社会整体密切相关,其成本事实上最终可能是由社会来承担的,只不过是由腐败者进行了事前「预支」而已。比如,「双轨制」下的换轨寻租所付出的巨大贿金,完全从「租金」中支付,是典型的「取之於租金」,他本人並不支付任何成本,而是由社会来支付。

那么,从事政治腐败行为的成本到底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认为,腐败行为的成本计算要注意兼顾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区分事前已经付出的实施成本和事后的风险成本;二是要注意比较分析腐败行为的成本和廉洁行为的成本;三是要注意区分个人所付出的成本和社会由此而付出的被动成本(即其负效应);四是要注意联繫腐败行为的成本和反腐败行为的成本比较。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腐败者个人的事前、事中的实施成本和事后的风险成本:

(1)事前投入的经济成本,如贿金、物资等;

(2)事前投入的权力资源成本,如权钱交易中权力资源的介入等;

(3)事前、事中投入的自我精神折磨、谴责等;

(4)事后的因达到违法犯罪被判刑而丧失的人身自由,甚至是丧失生命的损失;

(5)因违纪政纪而受到的各种处分;

(6)因腐败行为而失去的正常的工资福利待遇;

(7)因腐败行为而失去的正常的可能的政治晋昇机会;

(8)因腐败行为而被课以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带来的经济损失;

(9)舆论谴责、人际关係恶化、人格失落等精神和道德上的损失;

(10)因腐败行为而导致的下属的政治支持、忠诚的减弱甚至丧失。

与此相对应,对於政府官员而言,廉洁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所支付的成本就是谋取公共职务、获取公共权力职位的「进入」和「维持」成本。具体地,这种成本可能包括:

(1)获取公共权力职位所需要的相应知识而支付的教育、成长和时间成本;

(2)获得领导或上级认可与赏识、维持良好同事人际关係而支付的公共关係成本;

(3)因廉洁行为而失去的非法收入(相对於腐败者的腐败收入,这也是一种现实损失);

(4)因廉洁行为而丧失的正常的工资晋昇机会和其它物质利益机会(如有可能就是因为腐败者行为而丧失,如果廉洁者也认同於腐败行为並参与其中是可以争取到这种机会的);

(5)因廉洁行为而丧失的政治上的正常晋昇机会(包括了前一种情形中的理由,再比如决策者是一个腐败者时的情况,即「正常的事情通过正常渠道不能办好」);

(6)一定环境内对於廉洁行为而引致精神上的自我压力、过度约束等;

(7)周围环境(如亲友、家属和传统的道德观念对於裙带关係的认同和支持等)对廉洁行为所造成各种困境的谴责和压力;

(8)因廉洁行为而导致的政治支持、忠诚的减弱甚至丧失(如具有较为明显的自利倾向的下属和同事对於廉洁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总会产生一种「距离感」)。

当然,对於腐败行为和廉洁行为的社会成本我们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但大致地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二者的内容都是综合性的,包括了经济、政治、道德和精神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讨论其收益时也要注意到这一特点。

三、政治腐败的效益与腐败的「高收益、低风险」问题

腐败的收益就是从腐败行为中的「所得」,这种所得不仅仅只局限於某一方面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人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也涉及到了社会是否能够从某一腐败行为中得到收益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对此进行讨论)。先来看个人能够从腐败行为中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收益:

(1)物质形态的「超经济暴利」,如巨额的贿金、房产,或其它物质方面的财富;

(2)信息或机会的优先性,如政治晋昇的机会、政策改变的事先透露及由此带来的政治上和经济上安全性等;

(3)在向上和向外方面,加强自身与组织或组织其他成员的整合程度(对於腐败的认同可能引起其他腐败者的认同,甚至形成一个较紧密的腐败「小圈子」);

(4)在向下方面,由腐败引起的一部分下属对自己的倾向性政治支持和忠诚;

(5)由於腐败而带来的周围环境所施加政治、道德压力的降低;

(6)腐败还可以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僵化的政治、法律体制的束缚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与此相对应,个人廉洁行为的收益则主要包括:

(1)工资的稳定化和可能的晋昇;

(2)官员公务职业的荣誉与心理上、道德上的满足感;

(3)职业的稳定性;

(4)可能的政治性支持(包括了政治体系内外两个方面,在一个腐败严重发展的社会里,这种政治支持可能更主要地来自於政治体系之外);

对於腐败行为、廉洁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腐败行为呈现出「高收益、低风险」趋势,而廉洁行为则是典型的「高成本、低收益」。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官本位」社会文化根基逐步动摇、择业流动性不断增强、市场机制开辟了许多新的自我价值实现渠道,这更使廉洁行为的收益在政府官员心目中的重要性大为降低。同时,至少在目前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的伸缩性是相当巨大的,因为这些风险成本要变成为现实的腐败成本,其关键在於腐败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和被惩罚的可能大小及其严厉性,而这种可能性和严厉性在目前要大打折扣。这种状况导致的一个直接的严重后果就是腐败现象的迅速蔓延並在社会当中取得合理性合法性地位。比如,如果一个人贪污或受贿10000元没有被发现,或是被发现后只给一个行政处分,既不没收非法所得又不予以经济上的重课,照样当他的官。这样的腐败行为不是很划算吗?或者说,一个人贪污数量较大,被查出时他已经将脏款挥霍殆尽或进行转移,即使他被开除公职或判一、二年刑罚,过了这几年他照样可以风风光光地过日子。这样的低成本和高收益的反差,不也是很诱人的吗?

所以,正如有人所说,「如果一个拥有公权的人可以通过腐败行为得到比从事遵纪守法还要多的纯收益,那么就意味着社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制度基础,某些私心严重、意志薄弱的公仆就很容易堕落成为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

四、对腐败正功能观点的几点认识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主要是经济学学者提出了腐败的正功能问题。比如,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寻租行为是理性的行为,因为寻租者花精力去影响政府对「租」的保留、分配甚至是创造,从而使他对某种资源取得了垄断,这种活动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因而是理性的。他们还提出,特别在存在非理性干预的经济环境中,腐败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功能。

我们可以先把国内外关於腐败的正功能的观点进行一点更为详细的说明。综合起来,他们认为,腐败所具有的可能的正功能主要包括:

(1)腐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起飞。前文中塞缪尔、里夫和白利等人的观点都承认和强调这一点;

(2)能推进竞争和效率。里夫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存在竞争,因为生产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高度,市场和生产都有相当高的垄断性,要想获得机会和资源,就得付出较高的贿赂,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竞争就开始形成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也有利於企业效率的提高;

(3)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政府决策的失误。当腐败手段被各个社会力量用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要求时,有可能形成一种较好的利益综合和较好的政策决策;

(4)腐败可以提高政府官员的质量。这是因为腐败所得可以起到弥补正当收入不足、吸引优秀人才留在政府内部工作的作用,否则最优秀的人才都会离开政府而另谋他就;

(5)可以调整社会运转过程中的某些冲突。亨廷顿认为,暴力和行贿都是非法向权力体系提出要求的方法,而行贿要温和得多,在它能起作用的地方,它起的是稳定性力量的作用。国内也有论者提到了这一点,认为腐败化解了一部分人的革命愿望(因为可以通过行贿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起到社会整合的作用;

(6)有些腐败行为未必就一定是非道德的,反之亦然。从法律上讲,有些腐败行为是被禁止的,而有些腐败行为则虽然不一定符合道德要求,却具有合法形式或半合法形式。要达到二者的普遍要求,会使自己居於竞争的不利地位。另外,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也有可能是有利於腐败的,这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认为,以上这些观点有很多是似是而非的,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因此需要加以澄清。实际上,只要我们重新思考一下人们对於腐败的基本共识「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就会发现问题的根子在於,这样一种「公权私用」的行为到底是不是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了危害?我们可以设想有几种情况:

(1)对公共利益造成了危害,但私人得到了利益;

(2)对公共利益没有造成危害,私人也得到了利益;

(3)在私人利益得到增长的同时,社会公共利益也得到了增长。前一种情况非常明朗,是一种腐败现象,后两种情况则比较模糊。就第二种情况言,只要我们考虑到,这里就单个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时只是就其直接后果而言,正如下文我们所阐明的,公权私用行为的后果並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危害,还包括了政治、社会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直接的后果,也有间接的后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腐败行为总是造成了危害的。对於第三种情况,如果某种公权私用行为可以同时促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共同增长,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它正当化、合理化,也就是把这种行为纳入到合法轨道,仍然不是腐败行为。

认为腐败具有正功能的分析从其运用的方法和具体的结果看具有很大的缺陷。

(1)只看到腐败似乎具有一定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而没有看到腐败行为的后果是全面的、综合的,不能也不应该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王沪宁认为,人们关於腐败行为的正效应,概而言之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效率和资金。从效率来看,有人认为,收贿对政府官员可起计件工资一样的作用,收得越多力气卖得越多,工作积极性也越高;同时也可以使经营者摆脱某些僵化的规章制度的束缚,比如「速度钱」可以大大提高速度,等等。也许,从某一个个案来看,腐败方式确实可以提高政府运转的效率,在经济角度具有积极性,但腐败行为总是以公共权力的不正当运用为前提的。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其它方面的后果,比如政治制度的毁坏、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敌对等等。

当然,另外也有人指出了腐败有可能有助於社会精英的整合,起到维护国家正常秩序和稳定的作用。但这並不说明腐败有益论者就是自觉地从社会整体背景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因为,他们仍然只是就腐败行为可以实现寻租者经济上的利益为分析前提的,没有考虑到一个社会中个人的利益要求是多方面的。

(2)从局部与整体的关係看,片面强调了腐败主体所得到的收益,並把这种收益当作整个社会所得到的收益,事实上腐败者的收益是以整个社会所付出的巨大成本为代价的。以腐败者所得到的收益中的资金为例,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流入到人腰包中,很难成为投资资金,既不可能投入再生产,也不可能进行投资。比如,一个人在80年代的外汇双轨制下,用100万元人民币行贿得到一笔外汇指标,但他不是用於投资而是直接拿到外汇市场上套取利差,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租金」,扣除行贿所用成本,净赚20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他会怎么使用呢?一方面,中国对於政府官员个人而言並不完全就具备了进行生产投资的条件,另一方面出於畏罪心理也不会考虑把钱公开投入到生产领域。因此,最为可能的是(1)继续用於腐败活动;(2)用於个物质上的挥霍;(3)通过某种方式把钱存储进来,等待时机再进行消费或生产。这样,这笔钱就被腐败者「净赚」了,但代价却是由国家来承担的。

(3)从管理活动双方的相互关係看,片面强调了政府体系外寻租者行为的理性,认为自觉行动就一定能够结出「理性的果实」,即最大化利益,没有认识到腐败者的理性行为所导致的就是「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墙脚」这样一个恶果。经济学家们喜欢从经济人的理性出发进行各种问题的分析,这並不错,但必须注意把握好方法和限度。在本书开始的地方,我们就已经讲到了政治是一个极为複杂的交换过程,其多次交易、交换的结果,可能与参与交换、交易者的初衷大相径庭。比如,我们开始所提出来的政治生活过程中的腐败「负秩序」的形成和发生作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说到底,问题的根本就在於,个人的理性行为是否就一定能够结出「理性之果」?显然,这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当个人只是作为一个极低层次的环节处於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当中时,就更不能保证这种选择的结果就是理性的了。从大量的腐败实例看,腐败者的理性选择几乎总是以「挖国家和民族利益墙脚」为目标的,其选择的结果,只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受损而已。

(4)片面强调了腐败行为可以改变「坏的制度」而产生的「积极意义」,没有认识到改变「坏的制度」完全可以通过反腐败的方式加以解决,並起到更好的作用。对於处在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制度环境之下,我们大致可以区分三种情况来观察:一种是「完美的」社会,社会制度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极为和谐地配合;一种是基本是「好的制度」的社会,也就是整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个别或者某些方面存在问题的社会;一种是基本是「坏的制度」的社会,也就是整体上、根本上存在问题的社会。

第一种情况,完美的社会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此情况下利用腐败来改进制度的结构、提高其效率的理由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不予讨论。关键是后两种情况下,腐败可以起到的作用。

在一个「基本上是好的制度」的社会里,存在着一些缺陷或者说漏洞,於是有人就利用这了这些缺陷进行寻租活动。那么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改变这些缺陷呢?並不是这样。我们以胡鞍钢曾经举出的「跑部钱进」的例子来分析:假设某中央部门有1000万财政拔款或项目资金,其中有10个省想得到这笔资源。由於资源有限,不可能每个省都得到,於是形成无形竞争。每个省代表准备花100万作为贿赂成本,对该部门进行公开或半公开的「贿赂」,以期得到十倍於成本的资源。假定某一省以高於100万的成本得以成功。结果贴现后的垄断值为1000万,当资源总量不变时,资源就会从九个省失败者那里重新流入到一个省成功者那里。在这一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成功者角度观察,确实得到了「低成本高收益」的效果,是一种好的改变;但对於其他九个省来说,则是一种坏的改变。如果在以后的多次交易博弈中,各省仍然是採取贿赂的这种方式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那么,这只是一种正式制度之外的「负秩序」的形成,而並不一定就是好的秩序和制度的出现。而且最为根本的是,体制上、程度上和其它诸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並不是只能通过腐败手段才能解决;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体制设置、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和工作作风来实现,其中,就包括了通过消除腐败现象来实现高效率。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现象说明,腐败行为並不能起到改进坏的制度的积极作用。

从基本上是「坏的制度」的情况来看,此时最为主要的恐怕已经是革命愿望极端强烈突出的时候了。虽然,腐败可以实现一部分人的利益要求而化解他们的革命的、暴力的行动倾向,但令人怀疑的是,通过腐败这样一种「坏的手段」竟然可以实现一个好的制度居然会有其现实性、可能性。这在逻辑上不大能讲通,至少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实现不了这个良好愿望。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可以保持「适度腐败」来保证腐败的正功能的发挥,但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腐败所具有的强烈传染性和示范性,即使在「适度」打压的空间之下,也还是会发生强大作用而促使腐败不断趋向严重化。这将极大地加大反腐败的社会成本。

(5)从效果上看,片面强调了腐败产生的近期的、可以「看得到的」「正功能」,而没有充分估计到腐败行为可能产生更为深刻、深远的负面的影响,两相权衡,其负面效果可能远远大於其「正功能」。关於腐败具有正功能的观点,其分析的出发点的一个特点是把腐败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当作两个彼此独立而非相互依存的问题来看待。这种分析方法留下了极其消极的后果。

综合以上几个特点,历史的、现实的事实告诉我们,腐败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关於腐败的正功能都具有似是而非的性质。即使是主张腐败具有积极功能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儘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腐败可以有经济价值,但它作为一场人类社会的「负和博弈」,是一场就社会整体而言损失远远大於收益的竞赛。比如,就从经济方面来看,腐败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证研究表明,腐败活动泛滥的国家,社会总投资和私人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偏低的趋势。在某些重大项目上掌握公共权力者有可能会使投资偏离最有价值的项目,从而造成对有益投资项目的阻碍,引起社会资源的「空耗」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腐败产生了巨大的超经济暴利,严重地扭曲了社会分配。从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看,这种扭曲已经达到了相当突出的地步,並且有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构成巨大的障碍。

五、成本效益的比较促使腐败不断地向庇护型方式转化

不仅是中国,几乎是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腐败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中,保护人-被保护人这样一种庇护型关係发挥着主要作用。所谓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乃是一种庇护型的关係,是指作为保护人的政府官员个人或小集团在分配社会性资源的过程中,优先照顾与自己关係亲近的人,而被保护人则以对於前者的效忠、支持、服从和服务作为其保护的回报而由此建立起来的关係。在这一结构发生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对於国家、民族和政党的效忠和支持反而退居次要地位。

我们可首先以政治领域组织人事方面的腐败为例。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在干部选拨任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官官相护、跑官要官甚至是买官的恶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就体现出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的特点。同时这种结构有时还与根本上违背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结合在一起。如1997年河北省宁晋县发生的17名领导干部和一名个体户的「结义事件」,这就是封建主义与现代腐败杂交孕育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怪胎」。其次从经济领域的情况看,大量的腐败也体现为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的特点。对於目前中国政治腐败趋势,一个共同认识是腐败正朝着群体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如原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党政领导班子12名成员,竟有11名因收受巨额工程贿赂等行为,沦为腐败分子,还有些案件涉及到几十人甚至是百人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种保护人-被保护人的结构对其进行保护,是难以想象的。从政治与经济的纠合来看,腐败的一种主要类型就是权钱交易,权与钱进行互相弥补,也是一个互相保护的过程。

可以认为,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的逐步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腐败向组织层次发展的准备和前提。那么,为什么成本效益的比较会使腐败不断地向这样一种庇护型结构转化呢?

首先来看处於保护人地位的一方(本文主要以政府官员为例)。改革以前,原有体制造成的是一种等级身份性结构,在工人、农民和干部三大群体中,政府官员处於社会利益结构的顶端,主要就体现在政治待遇、工作条件、生活待遇、职业保障,及其地位对本人和家庭成员的有利影响等方面。在改革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极大改变,整体上政府官员能够代表国家指挥一切、调动一切、控制一切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政府官员个人和一些小的集团的局部性权力和地位则相对上昇。这就导致了三个结果:一是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反差为腐败行为提供了驱动源;二是局部性权力和地位的上昇则为腐败提供了「可行性」;三是在前两个因素作用下,局部个别的腐败行为为其他人提供了示范榜样,导致一种传染效应,促使腐败的大面积发生。具体地,承担保护人义务要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包括:

(1)经济上的资源浪费;

(2)政治上的不稳定甚至是严重动荡;

(3)政府能力的削弱和破坏;

(4)社会道德的丧失;

(5)来自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之外的忠诚、支持的减弱;

(6)个人政治权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7)权力和地位的使用。

而其效益则可能包括:

(1)个人经济利益的大幅度增长;

(2)与其他政治精英(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政治精英)实现有效整合;

(3)来自结构内部的高度政治忠诚、支持、服从和其他服务;

(4)以较低代价获得较高利益,如个人目的达成的高效率;

(5)朝更高权力地位的发展。

从上面可以看到,其成本中前四点都是公共利益的丧失而不是个人代价,后两点又因为以下两方面因素而极度地降低了它的可能性:一,大量存在的公众腐败;二,目前腐败行为「低代价,高收获」的现实。因此承担保护人义务在现实条件下将是一些政府官员的一种首要选择。

其次是处於被保护人的一方。大部分腐败的发生,都是为政府官员提供条件的人想寻求某种保护和支持,其代价往往体现为财富的付出,其效益则包括了权力、财富和名誉等多方面的内容。亨廷顿曾经深有见地地提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相互交换,处於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积累财富机会较多而获取政治权力的机会较少,这时腐败的主要形式就是用前者来换取后者。同时他还指出,採用腐败手段为处於政治中心之外的社会阶层提供了直接、具体和实质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一些人往往热衷於寻求某种来自政治体系的保护。具体地,处於被保护人的地位,其代价包括:

(1)提供钱财;

(2)向对方表示忠诚;

(3)人格上某些独立性的丧失;

(4)政治地位的某种依赖;

(5)被发现的风险;

(6)对其中一部分人而言,还包括了政治权力的丧失。

其效益则包括:

(1)政治决策有利於己或避免不利政策的影响;

(2)免受具体执行政策的政府官员的人为刁难;

(3)使自己在经济活动中处於特别优惠地位,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4)打破政府的某些垄断及具体工作人员的为难;

(5)提高个人办事的效率;

(6)本人政治权力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

(7)名誉的提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代价与其效益相比,完全能够为目的在於追求更高的政治地位、更多的经济财富以及更为优先的竞争位置的被保护人所承受,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以上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都只是一种可能性。根据「经济人」的假设,处於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中的双方对於效益的期望及其实现的可能性都是进行了仔细的权衡分析的。因此这种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将使双方尽力保持、维护和稳固保护人-被保护人关係,从而保持双方在腐败活动中的互利互惠地位。这样一种情况也促使简单的一次性的非庇护型的腐败类型向複杂、「规范」的多次交易型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关係发展,这样的好处在於:一,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产生「保护」这一产品的规模效益;二,由於较为紧密的关係及对外部的一定排斥性而更具有安全性。因此这也使得腐败活动日益向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发展,促使腐败不断趋向严重化。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突出特点的认识观察到,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中的腐败比起一般的腐败行为具有更为严重的性质和后果,这些特点也可以作为腐败不断向庇护型的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转化的一个註脚。

(1)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型的腐败往往具有较为稳固的特点,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双方就会想方设法加以维持和扩展,以在一个相当长期的时间内都能够发生作用。其中,有一些是「与生俱来」的义务,比如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关係就是这样;一些是双方已经建立建立起一种相互的利益关係,保持对於双方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或者说是双方对这一关係都有相当高的期望;一些则是由於双方的博弈模式中,谁放棄了都可能对自己和对方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只能明知前面是不能自拨的泥潭,也仍然「勇往直前」。由於以上几个原因,这一结构下的腐败行为往往具有较为稳固的特点。

(2)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型的腐败一般都是多次交易型的,而不只是局限於一次性的交易或者说腐败活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明确,因而这一类型的腐败常常具有持续性、顽固性的特点。在这一结构中的双方,可以说都「承担」了某种义务,並相应地「拥有」某种权利,由於这种交易是多次性的,所以他们都愿意维持並且扩大和稳固这种关係。因为这样可以相对地降低寻求这种关係的代价、成本,而其收益较高,相对地也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因此这比起一般的腐败形式,更具有「高获益,低风险」的特点,也就使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更有持续性和顽固性。

(3)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型的腐败呈现出日益向组织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特点,逐步地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方向发展。当前的腐败不仅只是表现为包括「高官」在内的腐化堕落,还突出地表现为干部队伍的「集体腐败」方面,形成「窝案」、「串案」,而这种腐败向组织方向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动因乃是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正在不断地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如山东省泰安市以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的6名主要领导成员以权谋私、收受巨额贿赂的集体犯罪案,就是一例。这种结构向紧密型发展更为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发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许和平等人一案,三个主要案犯甚至还进行了明确分工,相互之间形成了颇为严密的制约机制。前例「宁晋结义」事件目的也在於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这就使得腐败活动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规范性」。

从保护人-被保护人关係赖以建立的基础看,这种关係在中国主要包括了亲缘关係、人情关係、交易关係和行政关係几种类型:

(1)亲缘关係。主要是宗族关係、家族关係和部落关係等。中国是典型的伦理社会,人情世故总是以亲缘关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拥有一定权力的人为自己的亲友谋取地位和利益在相当多的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这在其它国家也有相类似的情况,比如在广大非洲社会中,裙带关係並不是被看作是一种毛病,相反,它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美德;在比较有教养的人中间,要是有人反对裙带关係,那么社会的压力,尤其是家庭的压力,会形成一种几乎是超人的力量来反对他。在中国,一个现实的典型事例是「史青峰事件」。安徽阜阳地区涡阳县史青峰的关係网相当庞大,「三亲家」都是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史氏家庭在当地任科级以上干部就有40多人,县级以上干部有近10人。正因为拥有这样强大的亲缘关係网,他纔能在该县为所欲为,甚至在任审计局干部时,一次发怒砸了其顶头上司审计局长的办公桌,並抢走公章,使该局工作陷入瘫痪,之后他却转而当上法院的审判员。他作恶多端,却一直到上级重新调整了该县县委和公安局领导班子,纔在潜逃三年后被捕归案。再如广西钦州市公安局局长蓝正辉,干扰依法查赌及对其子充当保护人进行袒护的事件也是明显一例。

(2)人情关係。包括了同乡、同事、战友和朋友等非正式政治关係。中国作为一个伦理社会,「关係」在政治性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前面所举宁晋县的「结义事件」就十分典型,据调查这18人平时来往就比较多,以致有人提出成立一个「友协」,要排个大小,有事互相帮忙,其「结义书」内容规定:18人今后「皆以兄弟相称,勿以官职而论」、「遇事当以鼎力相助」、「变『松散型』为『紧密型』」等等。显然,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作用下,在现实的政治活动过程中,这些人相互之间的保护人-被保护人特点将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3)交易关係。这是指互相利用、互相交易的关係。需要指出的是,前面两种关係往往是与这一种关係相结合的。大量的权钱交易即属於这一类。而且这种保护乃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权与钱的不同拥有者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向对方提供保护和便利。而且处於这种关係中的双方利益往往是具有相互威胁性的,也就是说这种关係的维持对於他们都是一种最为安全的方式。

(4)行政关係。这是指的基於正式的行政领导关係而形成的一种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一种情形是上级对其下级确实是「偏爱有加」,以致於对其错误和腐败行为达到了过分宽容的地步;一种情形是自己的地位需要一定的权力基础,不容忍下属的一些「小节」,就会失去自己的支持力量;一种情形是自己也不乾净,别人出了事,自己也脱不了干係,等等。在这样几种认识下,正式的行政关係就与非正式的人情关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保护人-被保护人结构,常常体现为部门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体和个人主义。

六、反腐败行动的成本

讨论腐败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实际上还必须与反腐败的成本效益联繫起来考虑。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曾经提出,最佳限度的腐败並不是零,过分地注重腐败也会付出极高的代价,这是因为某种腐败对社会有害,它就造成「社会成本」;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要想消除这种腐败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为了把对社会造成的双重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就必须平衡二者。事实上这就涉及到反腐败的成本问题。反腐败的成本,大致包括了以下几条:

(1)反腐败本身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机构设置后的各种管理成本;

(2)反腐败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到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及其速度,从而付出「发展成本」;

(3)失去政治体系内部一部分具有强烈自利倾向的官员的拥护、支持和忠诚;

(4)失去具有经济人特征的政府官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因为严厉的反腐败措施导致普遍的消极怠工;

(5)具有经济人特征的政府官员有可能离开政府而「另谋高就」,从而无法保证政府官员队伍的质量、降低政府工作效率;

(6)由於不太成功的反腐败措施,可能导致民众对於其反腐败决心的怀疑和丧失信心;

(7)不成功的反腐败措施还可能同时降低政治体系内外对於反腐败诚意的怀疑,反而促使腐败迅速蔓延;

(8)不恰当的反腐败措施还可能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不稳和动荡。

从以上几点成本可以注意到,反腐败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反腐败的决心和恰当的措施,以及其有效性如何上面。如果我们有坚强的决心、恰当的措施並取得了极好的反腐败成效,那么反腐败的成本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到完全能够承受的程度。而且,我们还可以设想把反腐败的成本转移到进行腐败活动者一方,由腐败者自己来承担反腐败工作的成本。这一方面,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为我们提供了借鉴。1992年台湾颁佈的《贪污犯罪条例》专列「有关人员连带责任」条款,规定:直属主管长官对於所属人员,明知贪污有据,而予以庇护而不为举发者,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办理会计、审计人员,因执行职务对贪污有据之人,不为举发者,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明知为贪污所得而故意收受、搬运、隐藏、寄藏赃物者,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课新台币30万元以下罚金。这是指对纵容腐败行为的一种成本转移,更为主要的一种是由腐败者自己来承担,这种承担不仅包括了人身自由的、政治的和社会道德的,而且在经济上可以对腐败者课以足以使其「倾家荡产」的重罚。这种重罚,一方面可以追回腐败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把反腐败的成本大量地转移给从事腐败活动的人,起到惩戒作用並极大地降低未来的反腐败成本。

七、结论:反腐败的效益与反腐败的时机选择

反腐败的效益是极为明显的,可以从与腐败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中看出来:

(1)政治腐败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政治稳定,並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这是因为腐败一般地总是极其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支持度的降低,並因此而引发暴力行为甚至是军事、政治的巨大动荡。

(2)政治腐败直接地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腐败的盛行意味着一部分特权阶层和拥有大量政治资源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有利地位通过法律和制度之外的、非法的途径来得到超额利润,非法方式盛行总是与政治体制的倒退有一种互为因果、互相加强的关係。因为既得利益阶层总是会阻碍改变不利於他们地位的民主化改革的进行。

(3)政治腐败不利於行政管理机构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这是因为腐败的盛行会导致一种惯性行为:不进行贿赂,政府机器就不能运转起来。同时腐败还可能加剧行政管理不善的状况並加大行政改革的难度。

(4)政治腐败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一点不言而自明。

(5)政治腐败已经、並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这是因为腐败行为扩大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激化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並且还会打击各阶层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合法收入的积极性。

(6)政治腐败对於经济体制的运行及其变革产生阻碍作用。一方面,腐败的盛行会导致政府官员不断地加强对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干预以寻求到更为大量的租金,另一方面腐败还孕育出一个要求保持现行经济体制和政策的既得利益阶层,形成经济体制变革的阻力。

(7)政治腐败完全可能因为其巨大消极性而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因为在一个「腐败本位」的社会里,畸形的竞争和扭曲的社会流动方式,导致人们不可能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劳动实现自身的价值。

(8)政治腐败会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风气的下降。这是因为腐败的传染性和示范性,会一步步地降低公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凝聚力,並进而把整个社会推向「縻散性」腐败状态。

反腐败可以取得的效益就在於避免腐败活动所造成的以上危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综合比较腐败行为的成本效益和反腐败的成本效益,我们认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时机已经迫在眉睫、不可错过了。这是因为:

第一,当前中国的政治腐败正向组织、制度和意识形态层次迅速发展、蔓延,目前大力进行反腐败行动,一方面社会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止腐败向普遍化方向发展。

第二,目前中国政治腐败所显示出来的继续发展性的特点说明,腐败可能还远远没有达到极点,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成本效益范文篇8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因为这种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的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成本效益范文篇9

Abstract:Disinfectionisveryimportantforoperationinhospital.Iftheinstrumentsisnotdisinfectedverywell,itistryinvaineveniftheoperationisverysuccessful.inthispaper,theauthortalkabouttherisksthatthehospitaldisinfectorshave.Basedonthis,andthendiscussedmainlytheanalysisonbenefitsofcosts.

关键词:危险因素;消毒供应;社会化;成本分析

Keywords:riskfactors;disinfectionsupply;socialization;analysisoncosts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医院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但经常与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接触,受到交叉感染的侵袭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群体,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给这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加之有些医院不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设备没有正规配置,就更增加了危险因素。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意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内外专家与同行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现将消毒供应室中常见的各种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刺伤供应室

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预处理、刷洗、包装器械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接触刀剪、缝针、穿刺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如操作不慎,即可发生刺伤、切割伤等,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针刺上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比率为1.8%。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被HIV、HBV、HCV及其它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1.1.2噪音消毒供应室

噪音来源于压力蒸汽灭菌器、排风机置换新风,其噪音强度达到90~98dB之间,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若不加以隔音或安装消音装置,工作人员长期在超过90dB的噪音环境中,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听力损失、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性神经症、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

1.1.3温度与湿度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灭菌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一方面可导致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加大,特别是在夏季工作人员大量消耗体力导致中暑的发生;另一方面,若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压力容器超期使用,就可能发生容器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当温度过大时,可使人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另外,清洗是供应室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若在冬季水温过低,可使工作人员身体不适、关节疼痛或生冻疮。

1.1.4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对人的眼睛与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亦有害,实验表明,臭氧气体对人体可造成伤害,对呼吸道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特别是对肺组织损伤严重。

1.1.5粉尘供应室

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棉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无机纤维粉尘;以及制作手套时的滑石粉产生的无机粉尘会在室内到处弥漫。这些粉尘可刺激或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不适及呼吸系统功能的损害。

1.2生物性因素

1.2.1污水与废物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回收的一次性医疗废物,会导致蚊虫的孳生及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1.2.2体液

在回收分类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被患者血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及其它部位体液污染的器械,其中不乏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若防护不当或操作误伤、皮肤有损伤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1.3化学性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含氯液体,会有灼痛感,当皮肤有破损时,则损伤破损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酸与氯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时,会使氯的分解加快,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和肺部,造成身体损害。

1.3.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中等毒性的化学品,人体吸入过量会感觉不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疱,长期接触可导致水肿甚至肿瘤。

1.3.3甲醛和戊二醛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

1.4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在医院长期被认为是边缘性、非主流工作,属于技术性不强、劳动强度大、要求知识点低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规范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护士外出进修的机会大大低于其它科室,供应室专业人员的部份权益受到损害,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与不平衡。

1.5性格差异

朱艳荣等选取河南省开封市3家综合医院85名消毒供应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机能类型说”性格分类法将其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护士性格差异和行为特征对职业暴露的影响,得出结论:性格差异对职业暴露有重要影响。

2、有关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2.1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为医院提供了新的方式。供应室达标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现代化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下表是某医院的消毒状况和某中心的消毒状况的比较:

表1两种消毒供应室清洗物品检测结果比较(件,%)

通过成本分析,通过中心消毒也比医院自身完成消毒要节省很多金钱,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也是利用中心来承担消毒任务是更加合算的。

供应室达标建设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接受,许多大医院建成了现代化规范化的消毒供应室,而中小医院受条件的限制,供应室达标建设仍有一定的困难。消毒供应中心为医院进行物品的消毒及供应无菌物品,取代医院供应室,医院取消供应室后,人员分流到紧张的科室,用于再创效益。消毒灭菌质量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全,所以选择消毒供应室必须选择经过验收合格、能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验收是保证消毒供应质量的关键。

2.2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后缓解了医院在这方面的压力。医院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也是我国医院管理中的难点,由于微生物的变异而形成的医院菌群,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心脏”,承担着医院医用物品的消毒供应工作,洗涤、包装等每一环节质量都会影响到灭菌质量,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为了达到灭菌物品100%的合格,必须对消毒供应室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包括对消毒供应室的环境布局、清洗灭菌质量、工作流程等进行动态的监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每月要对消毒供应室进行重点检查,消毒供应室也是上级部门对医院质量和管理的重点检查项目。消毒供应社会化后,医院取消了消毒供应室,对供应室的管理责任也随之取消。

2.3消毒供应室社会化服务酸碱了医院在这方面的支出。随着医院逐步走向市场,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总体发展必须通过对内部经营要素、经营环境实行科学经营管理。而成本核算管理是加强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近几年来,医疗行业纷纷开展成本核算,医院成本管理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毒供应室为全院提供灭菌物品,消毒供应室的成本核算直接影响各临床科室的成本核算,所以医院在新建、改建、扩建消毒供应室时,必然进行成本核算。社会化的消毒供应中心面向多家医疗机构,它的设备成本、监测费用、管理费用由服务对象共同承担,消毒供应中心的先进管理和设备可以减少浪费,节约人力资源,减少了医院的成本支出。

2.4消毒供应社会化要加强物品运送、交接过程的感染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处于医院,不符合国家对消毒供应室的选址要求,因此,加强对运送的管理,运送车辆的密闭性能好,容器密闭,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车辆使用后对车箱及物品箱进行彻底消毒。医院为消毒供应中心提供较为清洁的地点进行交接,指定专人进行交接,并备好装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的2个包装箱,用不同颜色区别,有醒目的文字标识。交接时先发放无菌物品,再回收非无菌物品。科室运送物品时包装箱保持密闭。护理部统一制定交接管理办法和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参与交接的管理,并负责双方协调。医院做好器械使用后的初步处理:手术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由手术护士进行初步处理,病房使用后的器械由治疗班护士进行初步处理。一般病人使用的器械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血迹和其他体液,特殊感染的器械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原包布包好,并特别注明。

2.5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社会化的消毒供应中心保证服务质量,服务的优劣、效率的高低和物品的适用性是消毒供应室重要的质量内容。一般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投诉主要有器械包配置不当、器械不好使用、供应不及时、项目不齐全等问题,妇科反映价格高主要指单间物品灭菌,不论器械的大小价格都一样。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与医院的沟通,了解医院的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器械完好率达100%,同时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亮云.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华夏医学,16卷第5期:719-720。

成本效益范文篇10

Abstract:Disinfectionisveryimportantforoperationinhospital.Iftheinstrumentsisnotdisinfectedverywell,itistryinvaineveniftheoperationisverysuccessful.inthispaper,theauthortalkabouttherisksthatthehospitaldisinfectorshave.Basedonthis,andthendiscussedmainlytheanalysisonbenefitsofcosts.

关键词:危险因素;消毒供应;社会化;成本分析

Keywords:riskfactors;disinfectionsupply;socialization;analysisoncosts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医院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但经常与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接触,受到交叉感染的侵袭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群体,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给这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加之有些医院不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设备没有正规配置,就更增加了危险因素。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意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内外专家与同行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现将消毒供应室中常见的各种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刺伤供应室

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预处理、刷洗、包装器械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接触刀剪、缝针、穿刺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如操作不慎,即可发生刺伤、切割伤等,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针刺上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比率为1.8%。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被HIV、HBV、HCV及其它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1.1.2噪音消毒供应室

噪音来源于压力蒸汽灭菌器、排风机置换新风,其噪音强度达到90~98dB之间,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若不加以隔音或安装消音装置,工作人员长期在超过90dB的噪音环境中,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听力损失、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性神经症、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

1.1.3温度与湿度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灭菌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一方面可导致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加大,特别是在夏季工作人员大量消耗体力导致中暑的发生;另一方面,若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压力容器超期使用,就可能发生容器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当温度过大时,可使人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另外,清洗是供应室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若在冬季水温过低,可使工作人员身体不适、关节疼痛或生冻疮。

1.1.4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对人的眼睛与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亦有害,实验表明,臭氧气体对人体可造成伤害,对呼吸道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特别是对肺组织损伤严重。

1.1.5粉尘供应室

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棉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无机纤维粉尘;以及制作手套时的滑石粉产生的无机粉尘会在室内到处弥漫。这些粉尘可刺激或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不适及呼吸系统功能的损害。

1.2生物性因素

1.2.1污水与废物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回收的一次性医疗废物,会导致蚊虫的孳生及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1.2.2体液

在回收分类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被患者血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及其它部位体液污染的器械,其中不乏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若防护不当或操作误伤、皮肤有损伤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1.3化学性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含氯液体,会有灼痛感,当皮肤有破损时,则损伤破损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酸与氯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时,会使氯的分解加快,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和肺部,造成身体损害。

1.3.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中等毒性的化学品,人体吸入过量会感觉不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疱,长期接触可导致水肿甚至肿瘤。

1.3.3甲醛和戊二醛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

1.4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在医院长期被认为是边缘性、非主流工作,属于技术性不强、劳动强度大、要求知识点低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规范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护士外出进修的机会大大低于其它科室,供应室专业人员的部份权益受到损害,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与不平衡。

1.5性格差异

朱艳荣等选取河南省开封市3家综合医院85名消毒供应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机能类型说”性格分类法将其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护士性格差异和行为特征对职业暴露的影响,得出结论:性格差异对职业暴露有重要影响。

2、有关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2.1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为医院提供了新的方式。供应室达标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现代化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下表是某医院的消毒状况和某中心的消毒状况的比较:

通过成本分析,通过中心消毒也比医院自身完成消毒要节省很多金钱,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也是利用中心来承担消毒任务是更加合算的。

供应室达标建设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接受,许多大医院建成了现代化规范化的消毒供应室,而中小医院受条件的限制,供应室达标建设仍有一定的困难。消毒供应中心为医院进行物品的消毒及供应无菌物品,取代医院供应室,医院取消供应室后,人员分流到紧张的科室,用于再创效益。消毒灭菌质量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全,所以选择消毒供应室必须选择经过验收合格、能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验收是保证消毒供应质量的关键。

2.2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后缓解了医院在这方面的压力。医院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也是我国医院管理中的难点,由于微生物的变异而形成的医院菌群,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心脏”,承担着医院医用物品的消毒供应工作,洗涤、包装等每一环节质量都会影响到灭菌质量,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为了达到灭菌物品100%的合格,必须对消毒供应室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包括对消毒供应室的环境布局、清洗灭菌质量、工作流程等进行动态的监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每月要对消毒供应室进行重点检查,消毒供应室也是上级部门对医院质量和管理的重点检查项目。消毒供应社会化后,医院取消了消毒供应室,对供应室的管理责任也随之取消。

2.3消毒供应室社会化服务酸碱了医院在这方面的支出。随着医院逐步走向市场,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总体发展必须通过对内部经营要素、经营环境实行科学经营管理。而成本核算管理是加强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近几年来,医疗行业纷纷开展成本核算,医院成本管理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毒供应室为全院提供灭菌物品,消毒供应室的成本核算直接影响各临床科室的成本核算,所以医院在新建、改建、扩建消毒供应室时,必然进行成本核算。社会化的消毒供应中心面向多家医疗机构,它的设备成本、监测费用、管理费用由服务对象共同承担,消毒供应中心的先进管理和设备可以减少浪费,节约人力资源,减少了医院的成本支出。

2.4消毒供应社会化要加强物品运送、交接过程的感染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处于医院,不符合国家对消毒供应室的选址要求,因此,加强对运送的管理,运送车辆的密闭性能好,容器密闭,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车辆使用后对车箱及物品箱进行彻底消毒。医院为消毒供应中心提供较为清洁的地点进行交接,指定专人进行交接,并备好装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的2个包装箱,用不同颜色区别,有醒目的文字标识。交接时先发放无菌物品,再回收非无菌物品。科室运送物品时包装箱保持密闭。护理部统一制定交接管理办法和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参与交接的管理,并负责双方协调。医院做好器械使用后的初步处理:手术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由手术护士进行初步处理,病房使用后的器械由治疗班护士进行初步处理。一般病人使用的器械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血迹和其他体液,特殊感染的器械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原包布包好,并特别注明。

2.5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社会化的消毒供应中心保证服务质量,服务的优劣、效率的高低和物品的适用性是消毒供应室重要的质量内容。一般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投诉主要有器械包配置不当、器械不好使用、供应不及时、项目不齐全等问题,妇科反映价格高主要指单间物品灭菌,不论器械的大小价格都一样。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与医院的沟通,了解医院的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器械完好率达100%,同时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亮云.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华夏医学,16卷第5期:7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