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6:57:07

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范文篇1

一、政府成本的范畴

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成本及控制政府成本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课题。那么何谓政府成本呢?一些学者将政府成本和财政支出等同起来,认为政府成本就是政府行政过程中以财政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发生的支出。这种界定指出了财政支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但却忽视了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方面的间接关系。

所谓政府成本是指“政府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和开支,及其在管理社会活动中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直接的、间接的负担。”何翔舟教授提出政府成本理论时给出的概念界定,弥补了对政府成本认识的不足。其合理性在于明确了政府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可见,政府成本是政府在履行职能、管理社会过程中各种直接费用和开支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方面收益的比率。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而间接成本往往具有隐性且难以量化,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政府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以政府在管理社会过程中的投入与收益为标准,可以将政府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类型。

直接成本又称为会计成本,指通过财政预算的政府各项支出的总和,即相当于我们通常的财政支出。它包括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在这些项目中,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加强对直接成本的研究,不仅利于政府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和对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间接成本又称社会成本,是指由于政府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损失和代价。这种成本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往往难以计量,而且有时它的影响周期很长。例如政府同意在某河流上游建一座化工厂,那么下游的居民就要饱受河水污染之苦,其周围的居民甚至还要经受空气污染的折磨。还有一些决策的影响周期非常之长,如: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间接成本中付出的沉重道德成本,其影响波及面之广,时间之长,亦是难以估算的。

二、我国政府成本过高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开展了节约型政府建设,政府管理和运行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仍然存在直接成本过高和间接成本较大的状况。具体表现在:

1.直接成本过高

2007年3月12日,冯培恩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加大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的发言中指出: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的快速增长令人担忧,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增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据报道:“我国目前约400万辆公车,年消耗超过2000亿元,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粗略统计公款吃喝每年不少于2000亿元,相当于一年吞掉一个三峡工程。此外,出国考察、政府会议、能源消耗、‘政绩工程’和办公楼浪费也日趋严重。”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有关,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就在两三千亿元以上。这些超级公耗成本令人触目惊心。此外,决策失误、浪费严重、高价采购也使直接成本过高。

2.间接成本较大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确实发展了,但我国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得很严重,由此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代价。乱砍滥伐带来的水土大量流失,农田沙漠化,清澈的河流干涸;一些地方政府,只看到“蝇头小利”,不计社会成本,盲目地引进一些排污严重超标的小企业上马。而一家作坊式的镁矿冶炼厂,一家小小的造纸厂,把几条江河弄成了又黑又臭的“死水”、“毒水”;一家简陋的小化工厂,使附近的大片土地成了不毛之地,使周边的村庄成了“癌症村”、“怪病村”;一些地方的饭店酒家,以“野味”为赚钱高招,于是“捕野”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生物链,结果鼠害、虫害、病灾不断。近几年流行的SARS和甲型H1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部分原因也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相关。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很难恢复的资源。政府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所造成的资源成本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其代价可能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问题,如此大的间接成本浪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还有一个高昂的间接成本就是整个社会道德素质迅速衰败的代价。浪费之风盛行,高成本背后的腐败,都会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就像近来公然有人把“腐败式休闲”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招牌广告,类似“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一旦蔓延普遍,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将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很难恢复和重建。道德的沦丧将使我们的社会无法想象。

直接成本过高,致使社会资源浪费;间接成本太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恶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政府成本意识淡漠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现在我国一些政府官员还未真正认识到政府浪费的危害性,甚至根本没有成本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国家财力的增强,一些行政领导在安排政府支出时,追求大手笔、高标准、高档次,追求“政绩工程”、大搞“形象工程”。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形成正确的政府成本和节约意识,认为“公家的花了不心疼”。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迎来送往”,标榜这是沟通关系、人之常情。这是导致铺张浪费、追求奢靡的思想根源。这些观念导致政府管理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居高不下,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

2.政府体制设置不合理

我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府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权力的统一和效率;弱点表现在对权力缺少制约和监督。要避免行政机关的权力和政府成本过高的状况,必须充分发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决定权、审议权和监督权。现实情况是,我国虽然强调降低政府成本的政策要求,但是尚未制定控制政府成本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各级人大对政府成本预算的审议也流于形式,对政府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人大领导和委员还参与政府决策或行政过程,对政府成本的控制就更加困难了。

3.人民群众无法有效监督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公众监督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途径。但目前,这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很畅通的参与渠道,加上害怕权力者的报复和苛难,老百姓眼睛再亮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一方面,群众监督没有相应制度、法律保障,群众的监督权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长此以往,势必引起人民群众对政府高成本运行的厌愤,导致政府形象的损害。

三、控制政府成本的对策和措施

种种超常的“公耗”,居高不下的政府成本,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了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运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同时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政府成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1.强化政府成本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控制政府成本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官员应当转变行政观念,强化成本意识,将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控制政府成本的重要目标。领导职务公务员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在上岗前,都应该进行政府成本意识方面的强化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其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境界,使之具有适应时展要求的综合行政素质和能力。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钱、人民的钱也是来之不易的,要当成自己的来计划使用,没必要也不应该随便铺张和浪费,从而树立科学化管理和高效政府的概念和意识,构建节约型政府。广泛深入地开展成本核算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政府成本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注重发展的成本代价观念,以节约型政府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2.节约直接成本支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立法体系和制约机制,进一步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决策行政预算的审议权是控制政府成本的关键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提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并切实发挥其审议权,应当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涉及民生的政府决策,非经人大审议通过不能实施;对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财政预算,应该返回责成重做;对不合理的财政支出,可以全部予以取消。把好审议的入口关,方能节约直接成本。同时,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有效节约直接成本。一是实行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强化政府决策的公众和专业论证,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领导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并形成规章制度,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建立政府决策责任制。使决策者都要对自己的决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断培植、提高和优化政府决策者的责任感,使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政府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三要建立“风险基金”和奖励机制。可以建立“政府成本开支风险保证金”,并应从制度上保证。提倡“节约有奖”的激励机制,对节约和降低政府成本的当事人进行精神嘉奖,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并做好存档记录,作为今后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

3.减少间接成本产生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控制政府成本的政治保障。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将这种理念和政策贯彻落实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在工作中敬业奉献、勤政廉洁;在生活中情趣高尚、正派勤俭。总的来说,执政党实现了制定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坚定,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办事出于公心,就能够有效地减轻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损失和代价,减少间接成本。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派的民主参与和政治协商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控制政府成本的良好效果。

成本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L公司;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根据苏立功在关于《完善煤炭成本核算框架的构想》明确了成本管理的定义,成本管理的概念解释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狭义的定义,成本管理理论是以正确的对成本进行合理计量为主要目标,成本管理的范畴包括成本的计量、费用的分摊以及报表中信息的核算。狭义的定义在早期的企业成本管理中较为常见,但狭义的定义忽略了成本管理中应履行的管理职能,而将着重点放在了成本会计计量上。履行的职责包括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预算中规定成本之间的差距,进而分析成本差额产生的原因并将报告反馈给管理层,便于管理层采取相应的措施。广义的成本管理更加注重对于管理模式的改善和把控,将成本管理定义为管理层应负责的管理活动,应该具有预测、计划、控制、考核、分析和决策等普遍职能,而成本核算仅仅是成本管理体系中的前期工作,应履行的职责包括价值链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等方面。我国对于成本管理的研究集中于成本管理控制的阶段,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成本管理控制又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同时进行探讨,我国学者制定了多个绩效考核指标,如成本预算、成本消耗、成本控制的计划拟定、成本下降比等数值。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都是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营业利润,利用成本管理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结果,而这个过程活动的实施是需要技术手段和规范的控制制度来进行操控和支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活动。

2L公司成本现状分析

2.1L公司简介。L公司于2001年7月注册成立,总注册资本为299140.92万元,为A股上市企业股票代码为601699,为国有控股背景的环保能源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的主营业务逐渐由传统的煤矿开采转移到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原煤开采、煤炭冼选、煤焦冶炼、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煤层气开发、煤炭的综合利用等、地质勘探等,且公司已进入市场化管理状态,并对于自身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规划。公司在自身的管理运行上也根据上市后有了显著提高,其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2.2L公司成本现状分析。根据L公司2016年及2015年的年度报告,L公司2015~2016年的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89.58亿元和74.49亿元。2016年,分属于采掘业的煤炭采掘成本占据其主营业务成本的88.87%,为73.9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9.22%;分属于煤化工业的焦炭业务占据其主营业务成本的11.13%,为9.26亿元,较去年同比上升26.49%。作为能源开发企业,L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开发成本、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成本。(1)煤炭开发成本。L企业首先要考虑开展煤炭及其附加业务的煤炭资源,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需要进行矿山设计、规划、地质勘探、矿山开采、矿山建设以确保安全等多个方面。据我国相关规定,煤炭资源普查阶段成本是由国家承担,而详查和精查阶段发生的支出由L公司企业承担,就是地质勘探成本。矿区的设计就是矿山建设在地质勘查阶段的设计,矿区的设计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的收集、高端人才的编图等,这些都是在矿区规划建设中的相关费用。矿井建设是矿井生产的前提,建设时间长,投资资金大。它涉及工程造价、土建工程造价、矿山建设、安装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等方面。2016年,煤炭开发成本为44.33亿元,占据煤炭总成本的49.49%。煤炭开发成本也是L公司当前的主要成本。(2)资源成本。资源的成本是L公司企业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及焦炭资源的利用的成本,需要向政府相关部门支付的相关费用,包括采矿权价款、探矿权价款和矿产税费等等。这些资源成本实际上也是L公司在实际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成本支出之一。2014年我国对资源税条例进行了变更,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将山西的煤炭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到了1%,逐渐趋向与零。2016年,L公司的煤炭资源成本为35.37亿元,占据其煤炭业总成本的39.48%。(3)环境成本。资源存量的转变也会影响分属于资源开采业的L企业,其与环境质量的转变是成反比的。煤炭资源开采的少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就会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肆虐无度的开采则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环境质量下降,企业也将会蒙受损失。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企业对环境造成的这部分伤害需要企业进行保护治理,这部分支出即煤炭环境成本。煤炭企业在生产煤炭的过程中,将会带来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而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也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治理成本。由此也产生了2016年L公司公司支出9.88亿元环境成本,占据总成本的11.03%,其中一部分用于对174.88万吨煤矸石制成砖,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另外一部分在绿化上增添和革新绿化面积16.9万平方米。

3L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成本消耗比高于同行业。L公司分属于煤炭采掘业,而煤炭采掘业由于其高污染的行业特征,对比其他能源产业,成本消耗过高,处于劣势,主营业务成本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过高。从2014~2016年的成本消耗构成来看,尽管煤炭业务的比例略微降低,焦炭业务的比例略有升高,但企业未采取向清洁能源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措施。而属于同行业的Z公司和Y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均通过不断拓展其他能源业务,维持其稳定的净利率水平,且净利率水平均高于L公司。通过横向分析2014~2016年L公司的成本消耗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其运营方式主要是以煤炭产业为主营,以客户为需求中心。但是由于行业总体趋势下滑等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不佳等内部因素,L公司的主营业务集中于煤炭和焦炭,且净利率虽稳步上升,仍低于同行业公司的水平,成本消耗比维持在较高水平。在L公司的竞争力上,如何降低成本、拓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核心问题。(2)企业的生产安全投入不足。为了合理对企业的生产安全进行合理预估,其投入的安全成本越多,提供的安全保障越全面,则安全保证程度越大。也就是说对企业生产安全的投入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小,安全保证程度高;而前期投入越低,那么后期的安全无法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投入对于企业安全成本的消耗,机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员工资源的配置使用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上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L企业这三年来后期对安全问题进行修正的成本不断下降,但前期投入的安全成本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尽管企业通过缩减安全成本来降低成本,存在短视行为,无法保证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程度。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安全保证程度的提高,因此加大了前期安全投入的支出,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这部分的投入。安全一定是L公司在发展业务时需要着重关注的,加大生产安全这部分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缩减成产成本的费用,获得更高额的利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使得商品的生产链得以高速有效的运转。(3)企业成本管理的考核指标尚未成熟。L公司成本管理指标的设计是完成成本管理目标的重要步骤,而且其设计的考核指标必须同时具备可行性和实施有效性,但是L公司在进行初步的成本管理指标确立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循指标选择的步骤和原则。L公司目前选择的分析指标中,多采用吨煤成本的方式进行分析,忽略煤炭品种之间的差异,其中包括吨煤材料成本、吨煤薪酬成本、吨煤电力成本、吨煤安全费用、吨煤环境治理保证金、吨煤维简费、吨煤财务费用、吨煤坍塌赔偿费等多个指标。其中,2016年占据主营业务成本11.03%的资源成本,包括安全费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维简费等属于固定成本,即不因为企业的行为而发生转变的,不应该纳入成本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具备与其他成本的可比性,企业在实际的指标体系设定时,应去除不合理的不可抗指标。同时,在成本分析方法方面,企业的下级部门管理没有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导致在企业成本分析并未采取合理的指标,只对企业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而未结合行业趋势进行横向比较。成本管理的分析也仅仅侧重于生产指标忽略了其他的指标,只是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缺乏横向对比,成本分析的范围还没有扩大和开展。对于企业营业的利润表只限于数据的更迭以及记载,没有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也没有对整个企业业务的利润上升下降成因进行分析总结,这说明成本管理的系统还不够完善。L公司的成本管理考核机制建设缓慢,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生产成本考核指标,尚未建立统一的成本管理评价机制。组织建设的成本评估,将财务部门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部门,尚未建立其他部门作为辅助成本控制中心,这导致L公司在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过程中,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基层生产成本控制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同时,与成本评估相关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薪酬和晋升与成本管理绩效没有联系。

4L公司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加大其他资源产业发展力度,实现转型升级。首先,L公司作为一个具有50年发展历史以及建设经验的企业,它的生产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而且其技术的装备水平,设备材料等的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较高,在煤炭行业的中居于前列。在分析L公司的竞争力问题中也可以关注到这个经过长期积累所构建的优势。企业在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优势的同时,也应对光能、电力等清洁能源进行考察,探究是否有实现企业多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由于2014~2016年较低的净利润率水平,L公司应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产业并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一系列主流产业。4.2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企业的功能安全投入有利于降低安全成本损失和企业安全总成本,并加大在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面等的投入,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目前,因为对企业安全投资的认识尚未完善,导致L公司企业生产安全功能的不足,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成本过低。为了企业安全生产成本控制,减少企业生产安全损失,L公司应在安全生产观念正确之前,适当提高安全投入。对安全生产的具体数额应根据安全政策和国家政策、安全生产计划和生产企业,建立工程造价预算及相关安全生产预防模式,加强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确保企业在高安全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生产。4.3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绩效核算体系。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L公司企业成本管理分析与评价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建设不足。从L公司成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其应该将财务管理人员,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独立于绩效评价。有了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L公司才能够促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中能与L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绩效在企业管理中是起着导向作用的,L公司如果能够构建好对财务人员的目标导向,可以在企业治理中发挥好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作用。而运用好企业管理的方法,将评价结果与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成本控制绩效与薪酬和晋升挂钩,加强相关人员成本控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5结语

成本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环境;成本责任;成本道德;成本的价值链

十几年来,以成本核算为切入点的医院成本管理发展得比较快,全国上下各医院都在实施成本核算工作,但其成果仅限于对成本数据“计算”的结果,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很明显这种成果具有相对的局限性,究其根源在于对影响成本管理的若干重大而深层的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没有采取系统和有效措施,无法保证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本文就影响医院成本管理的环境、责任、道德、理念、价值链等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成本管理环境

成本管理环境是指对成本管理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和环境,是医院实施成本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医院能够持续而高效地实施成本管理的基础,具体包括:

(一)外部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对医院的成本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当前“看病贵、看病难”的大环境下,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政府给医院施加很大的政治压力。

2.行业市场环境。医疗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竞争激烈,要求医院自身不得不实施成本管理以控制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竞争力。

3.与医疗行为相关联的产业环境。为医疗服务提供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产业、药品供应保障产业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本。

(二)内部环境

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解释,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是医院实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成本管理的水平、程度、效果。具体包括:

1.领导班子的成本理念和态度。领导班子对成本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决定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和层次。

2.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设置,明确成本的责任基础和成本审批流程。

3.授权审批与职责分工。

4.完善的人事管理和激励政策。

5.系统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

6.医院的文化建设。

7.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8.内部监督与控制。

二、成本责任

成本责任是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是指对成本的发生所应承担的责任。管理学上对成本责任的解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作业单元,根据其管理职责、权限和范围所应承担的一定经济责任,这种经济责任与组织的费用、支出、利润密切相关。狭义的成本责任是指对作业单元承担活动后,结果偏离正确性的一种过失性成本度量。在医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一般是指后者,即因过失(失职)而导致损失(不应该发生的成本)需要由医院整体来承担,但最终要落实到具体个人(或岗位)负责。只有责任落实到个人,医院中的每一个员工才会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履行好职责,医院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这就是医院的成本责任,也是我们研究成本责任的目标意义所在。

研究医院的成本责任首先必须了解医院的作业单元和成本责任流。作业单元是指医院内部的部门(班组)、岗位或个人,它与医院的组织机构相适应,是承担医院管理活动的具体单元或岗位,它有自身可以控制的成本发生,能够清楚而明确地承担成本责任,医院任何一个作业单元中责权利都能够紧密结合。成本责任是与作业单元相联系的,它是分析、评价与考核成本的一组可度量、可评价的指标集,是和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是作业单元为履行责任而进行作业的结果的正确性标准。

成本责任流是指由不同成本责任元根据上下游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传递成本责任的成本管理活动过程。在成本责任的传递过程中,需要对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以体现对责任的负责和承担。从动态管理的角度来看,某一个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不仅存在于本单元,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作业单元,即责任成本存在传递和流动的现象。通过上下游的传递机制,成本责任随着业务流程而流动,各作业单元之间由此联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医院可以利用这样一种原理,对医疗服务成本发生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责任,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与之相应的奖罚。

三、道德成本

道德成本是从人的精神境界来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按字面的理解就是由于道德方面而产生的成本,即一个社会中公众、组织、组织成员维护或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所产生的成本,或者指行为者进行道德作为或不进行道德作为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这种成本是非正常成本,是本不应该发生的成本,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可以尽可能降低的成本。道德成本具有明显的几个特征:

(一)道德成本具有普遍性

道德成本发生的可能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中的每一个组织、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身上都可能会有道德成本的发生。医院也毫不例外,从医生、护士(使用者)到药品物资器材供应保障人员(采购管理者),再到行政管理人员(决策者),都有可能因为具体的某个个体的道德问题而发生不应该的成本。

(二)道德成本的发生,一般由组织或个人承担,但通常会转嫁给第三方,或者延伸至第三方

以医疗行业为例,由于其特殊性,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关系,患者对医生除了技术上的依赖以外,在诚信和道德方面也只能依赖于医生。如现社会最为关注的是,医护人员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治疗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而引起的医疗费用过高,这种医护人员的不道德行为而造成的道德成本和代价最终转嫁给患者来承担,或者医院承担了一部分,但最终还是会延伸到患者。

(三)因道德造成的成本难以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衡量

这种成本可大可小,一旦发生,对个人或组织来说,其损失是致命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由于在制奶过程中使用“三聚氰胺”这一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发生的成本和代价是导致整个企业破产,董事长被判处死刑。对整个社会来讲,由于受害者众多,其成本更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再如哈医大附属二医院医疗收费事件,最终也导致医院及相关责任人员付出惨重的代价。

(四)道德成本的放大效应

如果组织或社会忽视对道德成本的监控或监控不力,则道德成本必将会呈现逐步放大的趋势。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医疗领域反腐败的力度,究其根源在于不道德行为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增长和范围的逐步扩大,其违德的成本表现在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是导致我国目前“看病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四、现代成本管理观念

在成本问题上,思想比方法更重要。这是统领成本管理活动的最根本指导思想,有必要深入思考和分析影响成本管理的思想和观念问题。

(一)成本效益观

成本效益观是成本管理的核心观念,其本质是效率(即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资源的投入关键是看其使用效率,一切成本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体现了成本管理的精神实质。成本要不断优化和重组,把资源应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二)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这是基于长远利益而实施的一系列成本管理行为和活动,它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以达到医院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为医院的战略管理服务。其核心是借助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赢得并保持医院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较有其明显的特征:1.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医院的长期竞争优势,以便长期生存和发展。

2.战略成本管理以医院的全局发展为对象,按照医院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来制定自己的成本规划。

3.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突破医院自身边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如成本管理内容不断拓展,更多关注的是所处环境及其环境因素对医院的影响(包括医院优劣势、竞争对手的威胁等,并依据自身所处的竞争地位及时调整竞争战略);成本范围不断延伸,从医院内部价值链延伸到医院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已超越了传统的格式化的成本报告、成本分析模式,注重定性因素对医院的影响,并利用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各种成本信息服务于医院管理,促使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4.战略成本管理使医院的成本管理从成本维持和成本改善转为避免成本和立足预防。

(三)系统管理观念

系统管理观念即全成本管理,全面、全员、全系统、全过程实施成本管理。要在医院中实现全面成本管理,首先要从整个管理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全面审视医院现有的经营管理过程,从中寻找出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持续改善,全面地、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

(四)成本动因管理观念

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是在努力寻找能够降低和影响成本的因素。医院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无论是细小的具体的作业单元的作业活动,还是大的战略性的决策活动,都是在努力寻找最低的成本,或者是尽可能提高最大的效益。

五、成本的价值链分析

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的各种工序和作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前后互不可分割的作业链关系,每一种工序和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人力、物耗资源、资金和时间等),这种资源的传递过程就是成本的价值链。以价值链作为分析的工具,确定医院的价值链,明确各成本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医院各项成本,获得成本优势,增强医院竞争优势。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

一是分析价值链在医院内部各环节的关系,可以确定医院的价值活动有哪些,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及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而可以优化和规范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

二是分析价值链在供应商(成本上游)——医院(成本中游)——病人或客户(成本下游)各环节的关系,明确医院在整个价值链的位置,并将医院价值活动所耗成本与其提供医疗服务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发生的合理性,并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以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改进诊疗技术和方法。

三是通过分析医院价值链和同行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对比关系,找出医院和竞争对手在各自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弄清谁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或劣势,是哪些价值活动或成本因素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从而为医院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王巍嵘.成本环境与成本分析的生命周期[J].商业会计,2009(9):63.

[2]路英杰,王烨,焦昊阳.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探索[J].决策借鉴,2001(5):30-34.

[3]唐代兴.试论道德成本原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1-6.

[4]饶育蕾.企业发展的道德成本[J].董事会,2009(2):84-85.

[5]姜伯昊.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体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成本问题范文篇4

(一)企业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由于成本控制属于较为新兴的事物,大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对其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成本控制的作用无法充分有效的发挥。企业成本控制的观念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法深入全面了解成本控制的内涵;二是认为成本控制就是对成本进行压缩;三是没有明确划分成本控制的职责。

1.无法深入全面了解成本控制的内涵

一般而言,成本控制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如财力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物资成本等。但是部分企业无法深入全面了解成本控制的对象,对其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成本控制的作用无法充分有效发挥出来。

2.将成本控制理解为压缩成本

一般而言,成本控制并不仅仅是对成本进行一味压缩,对企业的各种消耗加以减少,而指的是认真核实企业成本的构成内容,对不必要的开支进行科学合理减少和压缩,以此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但是部分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知不够全面,将其片面理解为压低成本,从而对企业产品的质量不够重视,导致企业无法健康稳定发展。

3.没有明确划分成本控制的职责

企业要想有效控制成本,企业的高层不仅要能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员工也必须要能够对其有清晰的认知。部分企业认为成本控制是部门或员工的事情,对成本控制的全员性特点不加重视,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

(二)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

对于传统的成本控制而言,其主要是对产品生产成本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加以重视,导致企业出现成本不可控,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出现。

1.成本核算内容不完善

部分企业在计量资产时,往往对成本核算内容计算不够全面。企业的特殊资产,如土地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其不能精确测量,往往无法将其充分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资源,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应包括知识资源的消耗。但是企业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中,没有将知识资源纳入到产品成本中,而在管理费用的核算中加入其消耗,无法与时展相适应,导致成本核算内容缺乏完善性。

2.企业的成本管理参与度不高

部分企业领导过于追求收入指标、产量产值的完成,而忽视成本管理控制,企业认为利润、成本以及收入是由财务算出,成本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增收节支及节能降耗的自觉性不高。此外,由于缺乏成本考核和控制,出现“工资侵蚀利润”以及“生产不计成本”现象,导致成本失去控制,会计信息出现失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般而言,企业应该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但是有些企业对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以相关的财务法规为依据加以执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企业无法形成企业化和日常化的成本管理。企业只有对成本进行自我管理,才能对自身产品的成本优势加以有效提高,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3.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与预测机制缺乏实效性

对成本计划进行编制的重要依据就是成本的预测,企业通过成本预测,能够对未来成本的变动趋势加以有效掌握,并能够全面系统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能够对成本决策的局限性以及片面性加以有效避免,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自觉性,有效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企业要想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不能仅对成本进行事后计算分析,必须要将事前对成本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企业应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

1.有效体现人本特色

企业在对成本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树立人本特色的观念,有效体现出管理的人本特色。企业要向全体人员宣传成本意识教育,促使全体人员能够参与到成本管理中,以此来充分调动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首先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员工能够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成本管理中有效突出人本的特色,提高员工成本管理的能力。其次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培训体系,设立专职的责任部门,有效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制度,并使员工能够在岗锻炼,有效提高其成本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企业可以有效建设人才成长环境,如建设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以及政策环境。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由领导承担失误责任,取得成绩可以属于科技人员,这样能够有效改善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保证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2.有效树立成本系统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树立成本系统管理的理念,全面系统分析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对象,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效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确保产品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以及较高的品质,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而言,企业进行的是由成本管理活动,都必须要以成本效益观念为前提条件,对比分析“产出”和“投入”,确保成本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在一定条件内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确保企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必须要加强成本的核算管理,有效实行定额管理和成本预算。

1.强化成本核算管理

企业在强化成本核算管理时,首先要对材料消耗控制加以强化,事前控制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建立材料档案管理制度,分析考核材料的实际和计划耗用,并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其次有效控制间接成本费用,如不合理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并对费用开支进行严格审批,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最后企业可以对工资薪酬的控制管理进行加强,对岗位进行合理编制,从而有效控制劳动力的投入。

2.实行定额管理和成本预算管理

一般而言,成本定额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成本的各项消耗加以控制,有效降低成本,其是最为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企业在实行成本定额控制时,可以与奖惩和职责考核加以有效结合,确保成本管理能够落实到实处。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损坏和丢失的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另写申请单,得到相关部门批准之后才能进行处理,这样能够避免浪费,有效降低成本。此外,企业在对成本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可以建立成本费用预算标准,定期调整成本的零基预算,充分发挥出成本管理的作用。

三、结语

成本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经理债权人成本

在企业关系当中,股东、经理和债权人是很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企业内部广泛的存在着关系问题,由是产生了成本。从现有的大量研究文献来看,对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东和经理之间的股权成本,以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债权成本,而关于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问题,则鲜有见诸文字,可以说是目前成本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一、成本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

1976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詹森和麦克林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他们那篇经典性文献《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在这篇文章里,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成本”的概念。什么是成本?成本包括为设计、监督和约束利益冲突的人之间的一组契约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加上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利益所造成的剩余损失。从内容上看,成本说主要阐明企业两类主要的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以及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1]。前者称为股权成本,后者称为债权成本。那么,经理和债权人之间是否存在着成本呢?

二、经理和债权人之间成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研究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笔者认为,必须从成本的产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成本呢?在1983年法玛和詹森合写的论文《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一文中,他们认为“关系的产生是因为契约的制定和强制执行不是无代价的”,这样,问题被最终归结到契约上来[2]。因此,我们研究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也必须从契约这个角度来分析。

由科斯1937年开创的企业理论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①企业的契约性;②契约的不完备性(或不完全性);③以及由此导致的所有权的重要性。一个完备的契约指的是这样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准确详尽的描述了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以及当某种状态出现时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相反,不完备契约则是一个留有“漏洞”的契约。由于“漏洞”的存在,当契约的各方组成企业时,每个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并没有得到完全准确的说明。于是,这就给组成契约的一方可以通过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组成契约的另一方造成利益的损害,这就是成本。

那么,为什么契约会是不完备的呢?或者说,在组成契约时,为什么会有“漏洞”的存在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张维迎教授在他的《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一文中,把契约的不完备性归结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要在签约时准确地预测到未来所有可能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可以归结为当事人之间的有限理性。另有学者认为,契约的“漏洞”,缘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组成契约的当事人之间,有的当事人是享有“合同收益权”,而有的当事人则是享有“剩余索取权”。由于合同收益与剩余收益,二者在收益的获得以及收益的司法保证程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组成契约的企业的责任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间关于组成契约的企业的信息是处在不对称的状态。于是,当合同收益者和剩余收益者在签约时,不可避免的会留有“漏洞”的存在。三、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组成契约的不完备性

经理,在组成企业的契约中,处于极其特殊的位置,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经理是作为生产中的一个人来看待的。他和办公室的职员、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是日益高度分散化的分工,才导致了诸如经理、生产工人、一般管理人员等等的产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经理是个“合同收益者”。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中使用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得经理逐步的从一般的生产者行列中慢慢的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面临复杂环境、拥有较大自主决策权、且承担很大风险的“职业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经理已经上升到人力资本的范畴。因此,现代的大企业,经理除了属于“合同收益者”外,还部分的属于“剩余收益者”。这样,当经理和债权人组成契约时,由于经理的双重属性,使得经理和债权人之间关于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他们二者所组成的契约也不可能是完备的。因此,我们研究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问题,必须从“合同收益者”和“剩余收益者”两个角度去分析。

四、作为“合同收益者”的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

作为“合同收益者”的经理和债权人同属于“合同收益获得者”,他们之间的成本是通过怎样的一个机制发生作用呢?我们认为,这需要从二者的“合同约束效力”上进行分析。作为债权人,其合同收益的约束受到法律的较强保护,这主要体现于收益的价格(表现为利率)、收益的保障程度、收益的追索等等都有明确的法律作为保障。虽然也是通过一对一的谈判组成的契约,但基本上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而经理的合同收益,虽然也是通过一对一的谈判组成的,但收益的价格(表现为经理的工资)、收益的保障程度、收益的追索等等都不如债权人的法律保障程度高。因此,经理的合同收益相对于债权人的合同收益,是一种弱势的合同收益。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来,即当债权人的合同收益不能得到保证时,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的破产,而经理的合同收益得不到保障时,却鲜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从这个方面看,也可以看出经理的合同收益的保障弱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同属于合同收益的前提下,在目前虽然我们还没有相关的财务规范的前提下,债权人的合同收益是优先于经理的合同收益的。正是由于经理认识到债权人的合同收益从理论上讲要先于自己的合同收益,出于自利的考虑,于是在契约的履行过程中,便出现了经理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特别表现在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一个企业虽然早已不能履行对债权人的承诺,但是,经理却照旧从企业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工资,这是典型的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

五、作为“剩余收益者”的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

成本问题范文篇6

1、缺乏理论研究

成本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节,当下,我国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只是在知识的表面还没有进行深度的探究。可能我国会计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这一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成本会计人员没有依据可言,只能做简单的数据统计,不能深入了解,这就不能使成本会计的职能得到发挥。

2、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了完善成本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确保得到的信息真实、完整,就如国家新颁布的制度,也会继续征求建议,再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大多数的制度规范会相互借鉴,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因为性质和核算对象的不同,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没有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可以依据,得到数据就会不准确、不完整,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

3、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成本

会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要顺利经营下去,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拥有活力。生产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生产-销售-再生产-销售。以前在会计核算中,人们总是看到实实在在的实物而忽略了无形资产,而没有把他们列入收益或者费用。人们总是优先考虑物质资产,参与重复生产与设计,而往往忽略了无形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没有把它们作为价值补偿的一部分。现今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也应该考虑进成本中。

4、新的制造环境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成本会计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更新换代,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现在的生产机器多为自动化,由电脑控制。使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生产出的产品尺度更精确,保证质量。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会相应减少,企业的利润会逐渐增大。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用的成本低,时间少,可得到的成本信息就会不准确,在进行产品成本分配时会出现麻烦。

二、解决成本会计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要使全体人员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并能使企业通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然仅仅增强人们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系统进行。要把握整体,对成本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2、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深入理论研究

成本会计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所以要建全理论体系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更要凸显中国的特色。理论研究者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解放思想,探索新的研究领域,要有创新的思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实际工作者的想法和工作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对案例进行分析,逐渐提升理论的高度,从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使成本实践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取得发展。

3、建立新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能反映出成本核算的过程,由成本会计的理论出发落实到成本会计工作中,明确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我们设置成本会计学课程是为了进行成本核算之后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资料,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成本会计学的这一目标并不是不可实现的,这需要成本会计在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分析数据,形成比较条理的内容。

4、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现在,大家对成本管理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提到成本人们往往想到财务,并没有想到实际的工作。实际并不如此。为了加强我们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要建立成本责任制度。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制度,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让责任追究到人,能够提高企业的多方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一个更大范围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每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时时刻刻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行赏罚分明的制度,只要能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成本就进行奖励。第二,不要仅看到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利益,虽然有时候成本的降低会促进某一部分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却是损失,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应该在考虑整体利益的时候要兼顾局部的利益,从而实现真正的发展。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每个企业都不应忽视,不要因小失大。

5、加快成本会计知识更新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得到完善。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相应的增加会计人员培训费用及时间,使会计人员能够接受系统专业的教育,同时企业还要设立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及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为企业带来效益。

6、大范围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

目前,成本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掌握程度还不够,企业要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熟练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国家也要增加相应的等级考核制度,培养大批的电算化人才。同时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也要加强相应的课程建设,并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加他们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为其以后踏入社会进行工作提供帮助。

成本问题范文篇7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对于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控制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赢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产品成本的高低对于企业赢利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所有与产品成本有关的经济业务,都应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方法,其控制手段越严谨、完善,效果越好。

(二)成本控制的实施为财务物资的安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包括货币资金、存货等)的收入、保管和使用,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的。通过成本控制制度,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采用的内部牵制制度,就能避免贪污盗窃、浪费丢失、计量不准等弊端的发生。从而有效地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这是成本控制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成本控制在企业诸控制系统中起着综合的控制作用

成本控制是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能够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整个企业的控制系统中起着综合的控制作用。

(四)成本控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

从宏观角度看,除了企业微观成本控制以外,国家对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等都是成本控制的体现,它能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相对合理,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从而缓解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资源需求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的矛盾。

二、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以是否节约为标准,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

(二)对成本的功能变化认识不足

市场是企业实现效益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导向,但是许多企业却脱离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片面强调产量。现在不少企业仅仅考虑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利用低成本形成的价格优势争取市场份额。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的容量,一旦市场需求已饱和或者弹性不足,那么企业的产量越高,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这好比一个人跑的方向错了,你跑得越快,离目标就越远,从而形成不断降价的恶性循环,这样企业的生存也会面临很大的障碍。

(三)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管理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更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没有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四)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

我国企业在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时,目前较多的考虑采用租赁、拍卖、兼并、破产、债转股等“外科手术“,尤其是国有企业一味寻求国家提供优惠政策来扶持,改制改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而较少考虑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真正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入手。另外,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不力,也影响到企业健全内部成本控制机制的主动性。

(五)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习惯于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忽视对产品研究开发、设计、采购、销售、投资和日常管理活动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六)成本控制手段的老化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在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日益庞大。对于大量的信息处理,靠手工是难以胜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成本信息方面已经明显落武,较多的企业仍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这必然制约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忽视对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运行机制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来增加成本控制的约束力,难以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素企业的成本管理文化,在有些企业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正品当废品、钢材当废铁、纸张当抹布、电脑成了游戏机、电话成了聊天工具、能奢侈决不节约,每天总觉得钱太少,时间太多。

三、加强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新的成本控制概念

(1)树立企业成本经营的概念;(2)树立企业依靠成本竞争概念;(3)树立作业成本概念。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成本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主要程序和措施蚁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部门和业务特点,确定业绩评价对象;(2)明确业绩评价目标;(3)对业绩评价对象设立请假指标;(4)根据行业特点,选择评价标准;(5)对业绩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得出结论;(6)提出评价报告;(7)对评价结果进行考核与激励。

(三)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效益

开发一项全新的技术,虽然耗费较大,在短期内的效果并不明显,但从长期的角度分析,则可能带来长期的、大量的成本节省,这种技术开发的投资是合适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指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技单位、高校院及其他企业联合进行年纪书开发,尤其加强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用科技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质量意识,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质量和成本是企业的生命,又是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有人认为强梁质量会引起成本增加,尤其在产品供不应求时往往忽视质量问题。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利益看,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是统一的。因此,企业要树立提高质量就是降低成本的概念,正确处理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五)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其降低成本的作用是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企业应投入适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统筹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划,建立ERP系统,减少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入,重复浪费的现象。

成本问题范文篇8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项目部只管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现象仍然存在。目前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资超支严重。项目成本构成主要是由工、料、机三大部分组成,人工成本在招投标综合单价中的比例,当然人工费用比例随特定项目的施工环境、机械化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随企业效益等各方面因素而浮动,当前项目部在劳动力使用上,不按岗,不按实际需要配备人员,两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三人,可使用低工费的工种却使用高工费的劳力,职工对生产经营状况可以不闻不问,但每月的工资、津贴、奖金一样不能少拿,从而人为的扩大人工费开支。

(2)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及不重视材料管理制度。材料费指在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等材料费用以及材料租赁费等。由于材料成本在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中占相当重的比例,它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材料成本管理的成败,就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多数项目部在购入大型结构、施工钢材及各种配件、低值易耗品等时,无计划的采购现象比比皆是,或采购计划非常随意,控制权完全在项目经理及采购员身上,结果往往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项目部未掌握相对合理的价格信息,也不懂采购材料的资金成本,从而使项目部购买了大量的高价材料;采购人员大都是项目经理“信得过”的人,对材料的质量标准知之甚少,甚至购买不达标的材料,从而增大材料需要量;采购人员暗箱操作,抬高材料价格,索要高额回扣,直接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加。

(3)机械设备完好率、利用率低,使用费高。对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造成机械使用费成本偏高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有:①设备管理不到位,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均不能按操作规程办理,设备使用及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人员不能执证上岗,甚至造成人为损坏等现象。机械设备有了故障不分析主观原因,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坏了有料就换,无料就等的现象经常发生;②盲目投资,不能根据市场行情和项目施工需要作可行性分析来购买或租赁设备,致使投资无法取得实效,无法收回投资设备成本,项目完工后造成设备闲置;③设备采购选型盲目,专用性太强,一旦设计变更,花巨资所采购的设备就无使用价值,造成设备投资浪费。

(4)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具体体现在:①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开支无计划,想怎么开支就怎么开支;②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开设多个银行存款账号,但又不及时核对清理,导致银行存款和现金账款不符。③债权债务的确认不准确,结算不及时,导致多付货款,应收款无法收回;④收入、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导致成本不实、盈亏不准;⑤会计基础工作较差,账物不符。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继而造成项目部成本控制不准。

(5)安全事故较多。项目的安全、健康管理,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通过对项目实施安全状态的控制,使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以使项目工期、质量和费用等目标的实现得以充分的保证。但大多数项目部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轻伤影响员工上班,重伤既影响员工上班,又需要开支医疗费,同时还使员工的体质和技能下降,降低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特别是死亡事故的发生,既造成巨额抚恤费用开支,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②现场缺乏必要的安全检查;③机械设备年久失修,开关失灵,仪表不准,超负荷运转或带病作业;④缺乏安全技术措施;⑤工人操作技术不熟练,安全意识差,违章作业;⑥领导违章指挥。

(6)间接费用控制不力。间接费是指管理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其他费用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办公费、差旅费、及业务招待费开支严重失控。办公费开支无计划,办公人员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高档的办公用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随意买;有的项目部领导不顾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员工工资可以欠发,外欠款可以拖延,但小汽车不能不坐,而且讲究档次。

(7)分包工程存在漏洞。分包就是承包人把从业主那里承接到的工程中的某些分项工程或工作分包给另一个承包人来完成,与其签订分包合同。在工程实践中,项目部对分包队伍施工的部分工序的工程数量存在重复计价现象,导致多拨工程款,最后形成亏损;有的项目部对分包工程的价格非常随意,没有重新按照定额和预算标准进行计算,仅随便定一个提取管理费的比例就万事大吉,最终提取的管理费还不够补偿投标所开支的费用;有的项目部甚至不考虑中标价格,把工程以高于中标价的价格分包出去(并不是中标价偏低的原因),形成巨额亏损。

(8)合同管理混乱。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大多数项目部合同管理的意识淡薄,对购货、分包工程、承包工程等合同知识知之甚少,不理解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基本要素,导致合同管理混乱,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有的项目部甚至与对方签订“一边倒”的合同,对方只有权利没有责任,而项目部则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导致项目部出现较大亏损。

2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

(1)人工费的控制。假定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费单价为25.80地,合同规定人工费补贴为30元/工日,两者相加,人工费的预算收入为55.80元/工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部与作业队要劳务合同时,应该将工费单价定在50元以下(辅工还可再低一点),其余部分考虑用于定额外人工费和关键工序的奖励费。如此安排,人工费就不会超支,而且还留有余地,以备关键工序的不时之需。

(2)材料费的控制。在实行按“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水泥、钢材、木材等“三材”的价格随行就市,实行高进高出;地方材料的预算价格=基准价×(1+材差系数)。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以上述预算价格来控制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至于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则应通过“限额领料单”去落实。由于材料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往往会发生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使采购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因此,项目材料管理人员有必要经常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并积累系统翔实的市场信息。如遇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可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同时争取建设单位按实补贴。

(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机械使用费等于工程量乘以定额台班单价。由于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因而使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使用费超支。由于上述原因,有些施工项目在取得建设单位的谅解后,于工程合同中明确规定一定数额的机械费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和增加的机械费补贴来控制机械费支出。

(4)构件加工费和分包工程费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钢门窗、木制成品、砼构件、金属构件和成型钢筋的加工,以及打桩、土方、吊装、安装、装饰和其他专项工程(如屋面防水等)的分包,都要通过经济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这些经济合同的时候,特别要坚持“以施工图预算控制合同金额”的原则,绝不允许合同金额超过施工图预算。根据部分工程的历史资料综合测算,上述各种合同金额的总和约占全部工程造价的55%~70%。由此可见,将构件加工和分包工程的合同金额控制在施工图预算以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就有了相当大的把握。

(5)加强合同管理。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合同管理,应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工程结算,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承包合同的工程价款应以重新编制的施工预算依据进行确定,另外,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

成本问题范文篇9

很长时间以来,煤炭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对煤炭资源的过度挖掘,使用不彻底或者浪费,导致煤炭资源的储量一天天减少以及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随着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我们不应该逃避这一环境问题,必须直面它,在节约高效思想的指导下,把环境成本把控好,最终使煤炭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许多煤炭企业并没用将煤炭环境成本单独纳入会计核算实务中,这会导致煤炭企业无法全面地提供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从而让企业在做财务报表时虚增利润,低估产品成本,无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双赢的目标。因此,煤炭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二、煤炭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一)煤炭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会计确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划分;二是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划分。凡是由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耗费都应计入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一项支出能否确认为环境成本,关键看其是否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国内学者根据环境成本确认的相关标准,引入如下流程来确认煤炭环境成本。

(二)煤炭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单纯的货币计量难以准确反映其真实价值。由此,采取货币单位来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计量,或采取一些实物、技量单位,如采用吨、立方米、污染浓度等单位来计量对企业排放的硫化物、氮化物等有害气体或者用人数来反映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损害程度等。环境成本计量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特征,适用的范围也不同,主要有(1)市场法;(2)意愿价值评估法;(3)成本法;(4)政府认定法。

(三)煤炭环境成本的核算

煤炭环境成本是一种煤炭产品的“附加性生产成本”。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周期中的任一步骤产生的费用构成了“煤炭产品成本”。因此应专门设置“环境成本”科目来核算环境成本,并根据资源损失与消耗成本、管理与教育成本等设置相关的二级科目。费用方面,先计提,划拨专项资金,防范突发的环境问题,从财务管理角度来为环境问题的预防及处理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对环境成本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做出最有效的决策。煤炭企业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到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环境成本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经济性原则;(2)预防为主原则;(3)全面控制原则。建立并完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是企业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环境成本控制必须全面控制内部和外部成本;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大,能清晰划分作业中心和成本库等特点的存在,使得环境成本控制可结合使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控制比较复杂但又比较系统,必须加以重视,煤炭企业必须坚持双赢原则,减少环境维护成本,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努力推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四、煤炭环境成本体系建立的意义

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要对煤炭环境成本进行相关完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为计算煤炭矿区“绿色GDP”提供直接依据。环境成本会计将会计主体扩展至企业外部。基于煤炭生产的生命周期,抵消产煤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有利于稀缺的煤炭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变输煤为输电,就地进行煤电的转化。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与对应的活劳动共同纳入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

一直以来,房地产企业都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型企业,其发展情况关乎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并且房地产企业具有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性长等特点,这些特点更是为其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成本控制作为房地产企业严格管理经济活动成本的重要管理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压缩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对成本控制进行精细化管理也是当前房地产企业所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成本控制及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一)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作为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管理行为,主要是保证企业成本控制在既定预算范围内的工作,具体是通过系统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耗费进行计算和调节,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有效压缩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费用,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活动开展是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这就需要全员的参与。成本控制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对产品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流通过程中的控制等方面,还要遵守全面介入和例外管理这两大原则。其中全面介入指的是要全体员工参与成本控制,包括对产品生产的费用进行控制,还要发动领导干部以及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更要对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进行控制。而例外管理指的是成本控制中需要更加注意非常规的例外事情,对其信息进行反馈,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处理好相关事项。(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一种管理理念,其兴起代表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种管理方式是站在以往常规基础管理方式上,最大程度地减少管理过程中所占用成本的一种管理方式。并且以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一般来说,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管理责任,保证日常工作的规范有序,要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现代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工程,精细化管理需要做到效果关键问题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其本质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精细化管理是对战略目标细化落实的过程,通过对各个管理环节的细化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其二,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运营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全面平稳的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也是房地产企业需要引起重视的关键管理方式,在实际应用到房地产企业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前精细化管理没能贯穿整个内部控制工作的始终,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施工环节众多,每个施工环节都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将资金使用在合理的范围内,但当前仍有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尚未意识到精细化管理对内部控制起到的作用,没能将精细化管理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造成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善,实际成本偏离,也缺乏优化后的投资分析,从而成本控制工作成效未能充分发挥。其次,当前房地产企业没能对成本核算科目展开精细化设置。我国房地产企业曾经历过长时间的房价上涨期,很多企业没能认真进行前期的成本调研,致使调研流于形式,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成本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控制内容、并结合实际成本总结成本项目的相关数据,造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不强。最后,当前一些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都更加关注外部经济效益的提升,却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实际水平,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绩和工作情况也是鲜有了解。由于管理者的疏忽,更是造成了工作人员对成本控制工作的懈怠,甚至对精细化管理方式一知半解,影响了精细化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三、基于精细化管理来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举措

(一)将精细化管理贯穿成本控制的始终。为了帮助房地产企业提升其经济效益,在政府管控的紧张局势下平稳发展,就要将精细化管理合理贯穿到成本控制工作的始终,对于房地产企业招标的过程中就要应用精细化管理,通过其管理方式,将各个施工方案的建筑损耗情况以及附加值面积等纳入考量,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相关负责人需要严格执行已经确定的目标成本,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规避预料之外的事项发生,保证施工的进度和项目实际花费的资金与成本控制目标相符,不能超出目标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将各个项目的实际成本数据及时更新到目标成本所对应的数据系统中,以此来减少施工过程中因开销过大造成的风险。(二)加强成本核算科目的精细化设置。加强成本核算科目的精细化设置是精细化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发展成熟的表现。企业管理者需要将成本精细化管理当成一个科学的系统去看待,通过经典案例以及完善的科目数据来带动房地产企业的全体成员进行共同参与,以此来完善其成本数据系统。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房地产项目数据的采集,将其信息具体的落实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头上,并且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形成完善科学专业的成本管理工具,通过对知识和数据的整理来形成针对性的kpi指标,促使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更加完善。(三)提升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能力。成本控制人员作为房地产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决定着成本控制效果,也决定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支出情况,那么房地产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其一,要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安排培训来增强员工对成本控制以及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理解,从而提升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实际掌握水平,也能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减少具体控制核算中错误产生。其二,房地产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引入,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对从学校走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毕业生进行培养,还可以通过猎头来引入其他企业优秀的成本控制人才,通过丰厚的薪资待遇来留住人才,从而为企业效力,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学识来将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应用到成本控制中。

四、结论

成本控制作为房地产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对成本控制工作展开精细化管理,更是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大势所趋。因此,房地产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精细化管理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价值,转变自身的理念,将思想意识付之于实践,通过注重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风险防范来细化成本控制内容,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体现出成本控制对房地产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帮助房地产企业得以发挥出支柱型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本义.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2]许田中.房地产成本控制的突出问题及成本的精细化管理[J].会计师,2014,No.207(12x):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