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5:23:01

产业优化

产业优化范文篇1

关键词:反倾销博弈产业结构优化

据WTO总部2004年的数据显示,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已经名列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已经登上世界舞台与各国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在新一轮竞争中,我国要抢占全球竞争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沉着应对反倾销问题,找出在外向性经济发展的瓶颈,科学制定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竞争战略。

反倾销的成因及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倾销是指某国的制造商或出口商将某种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的贸易行为。它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行为,影响了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破坏了市场规律,给进口国的产业造成损害。反倾销是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产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进口国进行销售的、并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外国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和措施。

根据WTO的反倾销关税案件统计,我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反倾销关税最大对象国。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的主要表现为:案件数量迅速增长,涉案商品范围日益扩大,被征收的反倾销关税税率越来越高,涉案金额不断提高,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由于反倾销的行业相对集中于我国出口最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客观上大大减少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增加了我国下游产业中间投入的成本,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作用。

政府在反倾销博弈的角色分析

随着利益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事务都可以成为一种利益,从中滋生出一群分享这种利益的人,并围绕这种利益进行博弈。随着社会分化的加深,不同的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市场和社会就成为利益博弈的基本框架,反倾销的博弈也就显示了市场经济机制和社会结构分化的双重作用。当市场取代再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时候,利益的分配已经不是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意志,而是市场和社会中的利益博弈。

政府在利益博弈中应该保持超越性与公正性,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市场活动,甚至成为市场中的利益主体使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目前利益主体发育不均衡、强势过强、弱势过弱的阶段,政府要有策略地介入市场博弈,尽量避免市场弈的一边倒,避免一些群体对政府决策的较大影响,为利益的表达和博弈制定规则,设立制度安排,以保障利益博弈健康有序地进行,促进相对和谐的利益关系和格局的形成,避免导致利益格局的失衡。

我国出口屡遭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

国内外向性经济发展存在宏观政策和管理缺陷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我国外向性经济发展存在宏观政策和管理缺陷。一是没有妥善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二是在外贸融资上缺乏风险投资的支持,在税收上没有给国内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三是国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协调、统筹管理我国对外贸易,使得出口秩序混乱,众多企业和产品出口同一市场竞相压价,自相残杀;四是出口管理无序,商品出口目的地过于集中;五是政府对经济指标的考核不合理,不合理的出口企业政策补贴,从客观上助长了不计成本、低价出口之风的蔓延。

国内产业自身的发展问题

我国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不科学的原因,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也是经常被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来源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外资的分布存在产业不均衡,第二产业外资比重偏高,而在国际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商业、外贸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很少。二是投资方式与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不相适应,以收购兼并方式为主的全球跨国投资难以在中国确立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了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三是民族工业的保护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传统工业领域存在进入壁垒,生产能力过剩,发展空间有限,外商投资增长难度较大。四是产业结构优化不科学,未把握世界发展的前沿。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相当大的成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产业组织结构过于分散,缺乏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和竞争强的超大型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受到严重阻碍。很多产业处于分工的低端,出卖的实际只是劳务、所赚取的仅仅是一些劳动力价值而已,因此在国际竞争中难以立足。

国际上贸易保护现象严重

国际上反倾销博弈和政府之间的贸易保护使我国频繁地被国外反倾销,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持续疲软,导致世界性的贸易保护再次盛行,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二是由于政治上的偏见,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未完全确立,在国际贸易中受到贸易歧视待遇。在反倾销调查中,世贸组织成员采用第三国的替代数据,并且往往把工资水平高的国家作为第三国,这就很容易得出被调查企业实施产品倾销的结论。三是随着各国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日趋增强,反倾销具有国际连锁效应,多我国影响较大。优化我国外向性经济发展措施

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流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理性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尽快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深入了解国外的反倾销法律、法规,及时跟踪我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反倾销提前预警并及时制订相应对策;三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继续参与多边进程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同东盟、中亚等地域临近国家的区域合作进程,努力扩大跨区域的双边经贸合作范围,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国外反倾销;四是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继续深入、均衡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有步骤、有选择地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使我国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布局,从而分散市场风险,扩大出口。

不断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及档次,逐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一方面要认真搞好市场调研工作,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各种信息资料,合理谨慎地制订其出口商品的价格,避免价格水平过低,不触犯或少触犯当地生产商的利益。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实现从“以廉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出口商品屡遭反倾销的被动局面。

产业优化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按照“丘陵散养麻鸡、旱地扩种烟叶、荒山开发茶果、水田轮作蔬菜、水面精养鱼鸭”的产业发展思路,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高新加工技术,促进重点产业升级换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我县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二、目标任务

通过打好农业产业化升级战,力争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4年达到3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到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927元;农业主导产业年均递增19.1%,到2014年总产值达31.19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5.5%,到2014年达2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百分点,到2014年达到58.2%以上;粮食总产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农村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和自然灾害移民等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积极做好涉农项目“跑项争资”工作,加快实施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水利“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4年,力争完成已列入国家规划的沙堤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孙坊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县城防洪工程重要河段治理,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河巴山、左港、下港、乐家洲、许家、曹坊、官山七条千亩圩堤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临水县航埠镇段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完成治理虎毛山、寺下2条小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完成89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争取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确保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3.5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万亩,农村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治理中低产田面积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2.64万农村居民和3.2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6个山洪灾害预警站(点)建设,形成覆盖全县的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体系。

2、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争取列入全国农产品主产区,把农业大县打造成农产品保障和加工业强县。大力发展麻鸡、优质粮食、蔬菜、树莓、烟叶、油茶等主导优势产业,重点主导产业到2014年实现产值31.19亿元。麻鸡出栏8000万羽,产值10.4亿元,培植600万羽优质麻鸡,产优质有机商品麻鸡蛋6500万枚,产值6亿元;全县优质粮食种植60.3万亩,总产27.69万吨,产值6.64亿元;蔬菜种植15万亩,总产18万吨,产值3.96亿元;树莓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1.12亿元;烟叶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0.7亿元;油茶种植12万亩,产值0.93亿元;水产总产1.32万吨,产值1.44亿元。引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4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5家以上,争取部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年均增长25.5%。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和市场建设,力争到2014年,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个以上、名牌产品3个以上,知名商标4个以上、著名商标2个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以上。

3、发挥农业产业化效益。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经济支撑和发展后劲,大力改善农村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全面实施“森林”创建活动,全面通过市里统一组织的“森林”验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支持力度,重点抓好村镇联动、大村整治和农村环境改造。2011年到2014年,完成4个村镇联动和4个大村整体推进,实施8个综合示范点建设,累计完成354个铺面新农村建设点,累计完成24个村“穿衣戴帽”工程,累计完成500个非新农村建设点的清洁工作。力争到2014年半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为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大会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升级战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工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开发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畜牧水产局、县农机局、县扶贫办、县烟草局、县国土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指导乡(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协调、推进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具体负责日常的考核评比和督促检查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统抓农业产业化升级战工作。

(二)强化升级举措

1、进一步做大做强麻鸡产业。建立完善麻鸡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扶持国品麻鸡公司、麻鸡原种场等一、二级良种繁育场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加强良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性能和品质,逐步增强企业良种供应能力,使优质型麻鸡养殖上规模。鼓励引导天地缘、国品、跃鸣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麻鸡蛋等麻鸡加工新产品,丰富麻鸡加工品种,进一步提升麻鸡产品附加值。充分调动发挥麻鸡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村服务人员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应用“麻鸡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养殖模式。严格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净化养殖户生产环境,筑牢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2、大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大规模开展粮田基本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加快优良品种推广进度,继续实施良种推介进村入户,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扩大杂交稻种植积,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切实提高病虫害综防能力,进一步完善病虫防治长效机制,做好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技术推广步伐,继续实施“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加强以超级稻品种为核心的水稻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抓好规模经营服务,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开展好“一五一”挂牌服务活动,促进大户规模经营,重点抓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加大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做大做强。

3、快速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通过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稳定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调动和保护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增强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稳产高产优质的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要努力推进我县蔬菜生产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实现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上转变,真正让城市居民吃上“放心菜”,全面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树莓产业化进程。加大引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从事树莓保鲜、贮藏、加工、销售等活动。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中介组织)+农户”的比较完备的树莓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树莓生产基地建设,树立生产典型,在生产比较密集的地区,依照农民意愿建立精品示范园,选择管理精细、生产效益好树莓精品园内建立种苗繁育供应基地。加大对树莓精深加工及保健、药用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5、全面推进烟叶种植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大烟叶生产力度,在今年五个乡镇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十五个乡镇全面推广烟叶种植。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科技兴烟、主攻质量、提升水平、做优做强”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我县自然生态优势,突出旱地优质烟叶质量特色风格,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不断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种烟效益。稳步扩大基本烟农队伍,重点发展专业烟农,培养种烟大户。树立科学发展观,规划保护基本烟田,完善烟区基础设施,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促进烟叶生产发展。认真研究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积极探索适应烟叶生产新形势的组织管理方式,从土地流转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入手,搞好烟农互助合作,建立烟叶生产合作社的试点,使烟叶生产供销一体化,形成一个烟农、烟技员、烟草企业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烟农的种烟效益。

6、瞄准高产目标力促油茶产业新发展。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以“兴油富民”为宗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油茶造林,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大我县油茶生产规模,促进我县油茶生产向品种优良化、经营集约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市场化转变,使我县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新造高产林,改造低产林两手出击,促成我县油茶产业快速升级。

7、科学立体开发,提升水面养殖效益。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提高水面利用率,形成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因地制宜,把精养鱼鸭纳入当地农业开发计划,制定好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安排。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和争取信贷部门支持及招商引资等措施引导农户加大投入,自筹资金进行开发。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协助大户搞好规划,充分调动,激发大户立体开发的热情,并在大户的带动下促进全县水面养殖全面推开,真正达到水面养殖增效增收。

做好农产品加工文章。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把农产品主产区和加工确定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培植种养基地,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产业发展。打造优势品牌,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市场需求进行品牌定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名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三)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县农业产业化升级工作。各金融机构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贷款资金用于扶助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已经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如有违反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坚决查处。认真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成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便民中心,对农业产业化升级战所涉及的农村土地,要认真做好流转服务工作。加强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乡(镇)“一站二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行为,不得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加快乡(镇)办事效率,在规定工作日内必须办理完成。

(四)严格考核制度

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挂点乡(镇)制度和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制度。县每年组织一次农业产业化升级大检查。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领导,巡回各乡(镇)进行实地检查。县督查室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专项督查。

产业优化范文篇3

本文作者:何娣邹璇工作单位:江苏大学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中介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在做中介效应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中介变量的稳健性。对此,我们分别对三个中介变量进行基本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对表1中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上述3个因素在的回归中可决系数都比较高,这意味着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中介变量可以在很高的程度上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动。3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并且F统计量的值都很大,回归模型的效果很好。以上说明,中介变量的稳健性很好,适合做中介效应检验。(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路径图本文利用AMOS对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进行建模,并加入三个中介变量,最后得到模型图如图3所示:从模型路径图可以看出,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直接效应,但是并非十分显著。服务外包同时对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优化和技术进步三个中介变量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三)中介效应详细1.资本积累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表2结果表明,资本积累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应。在模型第一步中原效应系数c为0.338,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回归系数a和b分别为0.687和0.204,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中介变量lnK起到了明显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47%,说明资本积累可以解释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41.47%的作用。2.人力资本优化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表3结果表明,在模型第二步中回归系数a为0.829,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服务外包对人力资本优化具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第三步的检验中,回归系数b为0.068,在1%水平下不显著,进而进行Sobel检验,得到最终结果为显著。中介效应为0.056,解释总效应16.57%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优化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应,但是远小于资本积累的中介效应。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我国服务外包兴起比较晚,而人力资本优化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如资本积累的效果直接;其次,在本文中表示人力资本优化的变量选取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他们主要就业于二三产业。相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优化的中介作用会越来越明显。3.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表4结果表明,在模型第二步中回归系数a为0.743,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服务外包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第三步的检验中,回归系数b和c’分别为0.134和0.239,均在1%水平下显著。中介变量技术进步P的中介效应为0.0992,解释总效应29.32%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中同样具有一定的中介效应。一方面,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同时获得了发包方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我国也大力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加强了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结论和建议

(一)实证检验结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发展服务外包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外包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一定的直接效应,但并不十分显著,说明我国服务外包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外包同时对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优化和技术进步三个中介变量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最终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这三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存在着差异,其中资本积累的中介效应最大,技术进步效应次之,而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最小。说明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由资本积累推动的,因为服务外包不仅增加了外汇流入,同时也促进了各国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业的资本积累。(二)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建议目前我国在服务外包市场中的占有率还比较低,并不能长期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所以针对以上所述对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优化服务外包环境尽管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具有较明显优势,例如劳动力储备丰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国家政策扶持等,但是也要看到高端人力资本、语言沟通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弱势。要进一步扩大承接服务外包规模,就需要完善外包环境,增强吸引力。优化服务外包环境要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在硬环境方面,要加快我国服务外包的配套产业发展;在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包双方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解决发包方的后顾之忧。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高端人才比较紧缺,并且与印度相比,我国在语言沟通方面仍存在障碍。除此之外,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很多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这都严重影响到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所以,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交叉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掌握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外语能力,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外包人才队伍。另外,还要对现有的高校教育进行改进,引导学校进行更专业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接近市场需求。3.加强自主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在承接服务外包中,要真正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需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在服务外包价值链中的位置。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在自主研发过程中提供需要的业务咨询、技术培训等相关信息,这会对于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需要重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现象,发挥城市示范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拥有20多个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些城市也为我国其他区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产业体系扩大、规模扩张来带动周边城市,这同样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优化范文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产业优化范文篇5

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策引导,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相对于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大院大所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要想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有针对性强、吸引力大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制定了自主创新五年规划,重新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引进人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在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建设上,市级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配套奖励相关人员100万元、50万元;对合作承担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给予3-5万元的生活补贴,等等。在产学研结合密集区建设上,设立4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对新加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活动经费;对于省级一类以上知名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的,3年内无偿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办公设施,一次性给予分支科研机构50—100万元的建设补助费;对新认定为市级中心、省级中心和部级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于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且有院士实质性参与的市级以上中心,给予增加10万元的资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上,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后续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给予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于企业购买国内发明专利实施转化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40万元的奖励,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崇尚科学进步、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坚持政府搭台,密切企业与院所间的联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产学研结合,企业是主角,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也至关重要。几年来,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引才借智、联合共创、资金扶持”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先后以市政府名义与中科院、大学、哈工大等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同时采取双方共建的形式,建立了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中心、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山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这些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去年,全市共吸收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104项。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各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目前全市拥有部级企业研发平台10家,分别是等7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光威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2家工程实验室和广泰空港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也达到了104家,其中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工程实验室2家。相关企业还与高校院所共建了46家研发中心、实验室或检测中心。现在企业研发机构上档升级的积极性非常高,三角集团正在积极争取建立高性能子午胎国家工程实验室,金猴、蓝星、光威等企业正在申报部级技术开发中心。企业还通过让股让利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去年全市企业共实施国外引智项目62个,引进各类人才10387名,其士38名、硕士402名,有42名院士以不同方式与企业合作。

产业优化范文篇6

八年前,武汉市诞生了湖北省首家动漫企业江通动画公司,迄今全省动漫产业产值7亿元;而仅比湖北起步早两年的湖南,两年前动漫产业总产值就已达53.7亿元。截止2008年12月19日,国产动画创作生产数量位居前十的城市是长沙、杭州、广州、无锡、常州、上海、南京,武汉市榜上无名。

武汉市动漫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尚未形成一条价值流转顺畅的产业链。当前武汉市动画制作、营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就业人员达2000余人,产业链从业人员1万余人,动画片年生产能力达5000分钟以上,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约1000余种500万册。但是各环节协作较少,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2武汉市动漫产业面临着有产无链的结构困境

(1)动漫品牌价值没有获得充分挖掘。

商品的市场价值可以分解成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观念价值在大众消费取向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创意。从国际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也可以看出,位于曲线两端、附加值比较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中,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靠创新的元素来获得增值——带有独特性的创意可以带来更高回报和超额利润。动漫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动漫品牌来传递价值,通过品牌授权给相关产品,从而带来衍生收益。2007年全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6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市场容量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而武汉市由于动漫衍生产业刚刚起步,动漫品牌价值缺少实现的渠道。

(2)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形成联动机制。

武汉市动漫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形成联动机制,各个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联盟来共同分享市场的蛋糕。当前武汉市大多数动漫公司从动漫产品的制作到播出、发行一揽到底,面面俱到,分散了精力,无形中削弱了优势。许多单项做得好的动漫制造商,也因为零散、没有衔接成链,出现了销售平台的不足,甚至根本无法催生出动漫产业中最具增值空间的衍生产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的缺失分散了动漫企业的竞争优势,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3)缺乏能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的复合型人才。

动漫产业是否能够获得发展,人才是关键。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又会经营管理、能够把握好动漫产业发展规律的符合型人才。最近喜获成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印证了一点:动画产业是个跨行业的产业,是个综合的门类,制作人才、营销人才同样重要。“喜羊羊”之所以牛气冲天,胜在“合力”。

(4)缺少产品开发的必要资金支持。

动漫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一部动漫作品的前期投入,如软件开发成本、设备购买成本等,动辄就高达上千万元,这还不算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后期产品的开发销售推广所需的更大投入。环球数码在打造《摩比斯环》时的前期投入就高达2000万元以上。现在武汉市制作1分钟的二维动画片平均下来最低要三五千元,最高至2万多元,三维动画制作成本更高,但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每集的收购价仅为500元。严重的价格倒挂,使企业资金链难保,新产品开发生产受阻,而动画片衍生产品开发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使得很多动漫企业在还没有看见衍生产品的时候就难以为继了。

(5)没有特色的动漫作品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目前的动画片观众非常多元化,既有儿童,也有青少年和成人,但国产动漫在受众定位上出现偏差,仍主要针对低幼人群开发。而在动漫大国,动漫被分为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成人动漫等不同系列,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创作,在把握好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情节与动漫形象引起消费者感情共鸣。国内很多漫画家画风模仿日本,不顾受众的心理需求,很难创作出面向特定受众的个性鲜明、富有吸引力的动画形象。

3优化动漫产业链的若干策略

(1)以品牌授权为纽带建立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以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牵头引导成立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借鉴江浙等地的“小狗经济模式”,产业链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以产业链获取整体竞争优势。由制作、出版、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组成一个专门的制作委员会,由原创作品形成漫画,再经市场推动发展成动画,最后由动画宣传形成影响力并推出衍生产品,分工明确,合作密切,既能共同分担风险,也能实现各自领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通过鼓励原创增加动漫品牌的内涵。

动漫品牌是动漫产业链的核心价值,而原创是锻造动漫品牌的不二良方。事实上,武汉的很多中小动漫企业面临着生存威胁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放弃原创,而选择以模仿或者代工作为自己的主要盈利模式。没有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漫形象,自然难以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动漫衍生产品。

(3)挖掘动漫形象品牌价值以衍生产品反哺动漫创作。

在动漫产业链里,传播媒介掌握了动画片的销售终端,动画片的制作与发行价格严重倒挂,动漫制作企业要挖掘动漫形象品牌价值,以衍生产品反哺动漫创作。一分钟动画片制作成本需要一万多元,而播出一分钟,电视台付费不到制作成本的十分之一,众多原创动漫公司通过出售播出版权实现的销售收入仅能收回成本的25%至35%。动漫企业只有挖掘动漫形象的品牌价值,通过衍生产品来反哺动漫创作才能保持动漫创作的良性循环。

(4)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育动漫复合型人才。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动漫产业需要创作人才、制作人才和经营人才三大类。现在我国的动漫产业极度缺乏能够进行战略策划、资源整合、创新营利模式的经营人才,这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武汉拥有的教育资源在全国处于前列,各种学科十分齐全,有深厚的培育动漫复合型人才的基础。现在武汉已经有很多动漫作品制作的教育机构,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武汉的教育资源,培育出具备动画制作、软件开发、美术设计、电影编导和经营管理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符合型人才。

(5)创新融资机制为动漫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动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大部分动漫企业都面临资金匮乏的局面,但是一旦成功,将带来巨大的回报。武汉可以学习上海的动漫作品产权交易融资的模式,借助于湖北产权交易中心,提供信息、产权转让、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产权评估等服务,推动动漫产业的产权化、资本化,以动漫作品的产权流通为手段,进入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从而形成各方利益共享的作品推进模式。同时通过政府牵头成立各项动漫基金,为武汉优秀的动漫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红泉,何建平.关于我国动漫产业投融资特征及国际经验的思考[J].经济师,2008,(1).

产业优化范文篇7

近些年,随着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头两尾”工程为突破口,助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间,大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60.5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增加了8.21%。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了15.1亿元,达到171亿元,增长了9.6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3%左右。2018年与2014相比,种植业表现出“三减一增”态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4.5万公顷,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减少3.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减少121.2万吨,油料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减少64.6万吨,可以看出在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的同时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林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达到7.1亿元,增长了108.82%,增长最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2%。林业完成植树造林减少5.1万亩,实现产值确增加3.6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8.7亿元,达到18.6亿元,增长了87.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75%上升到4.77%。其中水产品产量从9.6万吨增加到11.8万吨。畜牧业产值仅增加了1.4亿元,达到190.3亿元,增长最慢,仅增长了0.74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52.4%下降到48.78%。服务业增加0.7亿元,增加了29.17%(见表1)。

二、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户长期耕种玉米,对玉米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和政策依赖。二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主要围绕玉米作物展开的,针对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为其它农作物构建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大批量的种植业结构转型。三是种植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术、肥料、农用机械设备、果蔬大棚、冷库及改种其它农作物相关显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带来的隐形成本。四是农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较高,农户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二)畜牧业发展受阻于环境制约。近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两牛一猪一羊三禽”为主导的养殖格局,但仍存在来自环境和技术的制约。一是对空间环境的约束压力正在逐渐增大。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按照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30%要求,一些地区存在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不合理、农牧结合不充分、粪肥处理技术模式落后等问题。二是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养殖户饲养水平较低、养殖生产成本较高、在不同区域环境下产品的质量也高低不齐、经营效益不佳也是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畜牧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品牌优势不强,市场份额不高,行业领先的能力较弱。四是龙头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少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养、加、销环节不紧凑,全产业链项目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三)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一是近年来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速放缓。2013年以前,大庆市农民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近年来增速明显下降。2018年大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达到15,978元,但是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二是农民收入结构性矛盾基本没有变化。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跟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发生改变,大部分农民依旧以种养为基本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推动农民增收的阻力和成本依然不小,农民增收环境十分恶劣。以2016年为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54.3%,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接近,均为20%上下,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4.8%。三是在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玉米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再加上城市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上涨,以及2017年年初以来生猪、鸡蛋等畜产品价格降幅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繁荣进程,改变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保证。一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金额成下降态势。2014—2018年间,只有201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所增加,2018年比2014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了64.6%,仅达到34.73亿元。所有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的比例相对较少。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力量,而且往往不能充分利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审批困难、建设困难、管理和维护困难等问题。四是大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2018年与2014年相比,大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了4.5万公顷,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下降3.7万公顷。五是大庆市耕地综合机械化率为92.63%,与全省平均94%的综合机械化率相比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加上单位耕地面积较小,生产经营规模受限,一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推动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路径。1.横向融合。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渗透,实现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从而形成生物农业、能源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二是应对消费者需求进步与消费升级,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实现农业与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赋予了农业更多的社会属性。2.纵向融合。产业融合实质上是适应了新形势要求的更高形态的分工模式。在农业产业分工基础上,改变农业低附加值、低生产效能的产业属性,从纵深方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将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到农业发展中,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跨产业合作。从实践意义上看,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符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二)持续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一是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稳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保障玉米种植户的基本收益,维护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产区的保供作用。二是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品种和区域布局的规划与引导。选育市场需求大的高质量、高营养的玉米品种种植,适当扩大蔬菜、瓜果、杂粮、豆类等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三是加大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配套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通过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迎合种植业结构优化的需要。四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发迎合农户需要的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的便捷性。通过对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资金政策倾斜,引导农户开发新产品、扩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进而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三)加快畜牧业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大庆市畜牧业标准化养殖进程。提高对标准化养殖户的补贴数额,加大对大庆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府扶持力度,并且严格把握资金流向,确保支持、补贴资金切实到位。二是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发展畜牧业和对草原植被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要求畜牧养殖场的环保能力,进而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三是要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净化处理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科技对环境净化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加大畜禽粪便、农业污水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保障低污染排放。鼓励畜牧业重点农区探索种养结合的方式,以种定养,进而实现畜牧业发展良性生态循环。四是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化格局形成,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市场口碑好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向优养、优质的方向发展。(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考虑到农户种植习惯和其它因素,玉米仍是大庆市重要的经济农作物。这就需要对玉米种植户的补贴与帮扶政策能够持久、稳定落实。在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跌落的时期,针对玉米种植的补贴政策较好地维护农民的基本收益,稳定农民收入,保护了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生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因此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从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将农业植入到其它产业链中,使农产品成为全产业链有机构成的一部分。纵向来看,加强大庆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大庆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推进种养业与加工业及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使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增值收益。横向来看,大力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间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丰富农业产业功能。(五)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包括生产结构优化,还包含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业产业链优化。在农产品产业链构成中,加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大庆市对农产品加工开展扶持、补贴还仅仅局限于部分区域,补贴的种类和品种也十分有限,应当拓宽补贴品种,扩大支持范围,鼓励闲散农民投身于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引导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应当将玉米胚芽等玉米加工产品纳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以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精深加工的积极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应当以设立基金形式,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进行资金帮扶,适当放宽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贷款条件,增加放款额度,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金融保障方面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10.

[2]曾茜.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以贵州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8,34(04):65-69.

产业优化范文篇8

2011年初,海南橡胶步入资本市场,从这个时候开始海南农垦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当时农垦内部有些同志对二次创业的提法存有异议,觉得不太贴妥。笔者认为,不能说持有不同看法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支持这种看法,或许很难对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现实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依据是,不管从产业结构现状和形成这种结构的时间跨度观察问题,二次创业的提法都是正确和必要的。首先,至2014年底,海南农垦形成的产业结构是包括橡胶在内的传统农业占据81.6%的比重,这是导致海南农垦长期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主要成因。要扭转这种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采取一般性的修修补补措施显然是不行的,必须下决心通过二次创业,按照海南省政府“要对风、寒、旱等低产胶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要求,培育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业态取而代之,让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海南农垦花了62年时间,身不由己地打造出34.13万hm2占据比例高达81.6%的传统农业,要把传统变为高底扭转过来,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用一般的修修补补措施是无法改变的。不管从生存和发展看问题,都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改变传统农业的现状。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二次创业的新思维,重新安排河山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垦区传统农业面积达到34.13万hm2,其中:24.87万hm2橡胶,占比为73%,橡胶是长期作物,而且保有近6万hm2尚未开割投产的幼树,橡胶要完全退出,必须有一个较长过程,这个问题即使十分迫切也得从长计议,或许比过去62年建设橡胶生产基地的难度还要大得多。据此,海南农垦要完成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二次创业,要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准备。

笔者粗略计算,至少需要20-25年。不排除使用这样一个过渡方案,即保留中西部13.33万hm2橡胶,先腾出11.33万hm2目前橡胶园占用的土地,发展绩效高优的热带农业,恐怕也要用10-15年时间。在这个结构调整过程中,对替代橡胶的新产业应该严格进行科学筛选,要站在农垦集团化的高度进行资源统一配置,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第三次创业。专家普遍认为,橡胶之所以圈定为传统农业,是以它的低产出划定的。例如,海南农垦从1952-2014年平均每公顷橡胶产量只有720kg,即使按橡胶市场开放以来平均销售价格计算,每公顷均收入只有9675元,只及目前垦区高效农业收入的6%,毫无疑问,这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同五中全会的要求格格不入。问题尽管如此,但大面积替代橡胶的新业态选择仍须十分慎重,要充分估计替代橡胶新业态形成规模的难度和长期效益的科学依据。避免若干年后再来第三次创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提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目标要求,海南农垦没有任何理由固守目前传统农业占据81.6%的老摊子,继续承受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煎熬,唯一的出路是通过二次创业优化产业结构,彻底改变橡胶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这个改变过程就是重新安排河山的过程,也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跨越大变革的过程,称之为二次创业非常贴切。过去62年,海南农垦是执行国家使命种植橡胶,在海南岛建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累计为国家生产橡胶621万t,为中国天然橡胶自给做出了历史贡献。执行国家使命是战略性措施,选定的发展项目效益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使命。然而,当前国家对农垦改革的要求是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变身企业的海南农垦理所当然要对目前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重新进行评价,采取措施对传统农业作一个了断,重新建立“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替代橡胶新业态,彻底改变海南农垦长期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被动局面。基于此,尽管二次创业任重道远,海南农垦也应该大胆出击早下决心,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伟大使命。这既符合中央对农垦改革的要求,又是海南农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希望所在。过去种橡胶是执行国家使命,尽管长期蒙受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困扰,但那是执行使命身不由己,责任不在农垦。眼下,国家要求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况且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利用橡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情况己经成为过去,正身企业的海南农垦,就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接受橡胶低产出的困扰。摆在海南农垦面前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如果继续保留橡胶的主导地位,百万农垦人的基本生存也会出问题。

过去62年,执行国家使命,海南农垦这支经得起考验的农业国家队,克服重重困难在海南岛种植了26.67万hm2橡胶,同时示范带动当地农民种植橡胶,使全省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4.2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同样是执行国家对农垦改革的新的要求和使命,以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为主线,相信海南农垦这支久经考验的农业国家队,一定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建立起26.67万hm2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热带农业大基地。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能改变海南农垦背负多年的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面貌,海南农垦的农业总产值至少比2014年增加380亿元。海南农垦二次创业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要把目前占据81.6%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优化,不仅要拿出比建设橡胶生产基地更大的干劲,还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谋略,同时要争取国家和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作者:邢民 单位:中橡电子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产业优化范文篇9

1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模式

当前林区的发展,需要走向林区产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之中,因此需要充分的考虑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在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林业各产业、林产品及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林业分类经营思想指导下进行,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进行强化,而对丰产林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其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1.1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定,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为依据的,这也是当前林区发展的具体要求,因为在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加林业的收益,则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突出树种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本地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树种和材料。

1.2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这是该模式得以实现的核心,森工企业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协调优势,在现有产业的格局下,发展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产项目,并以此来带动全林区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打造名牌战略,对外树立统一的形象。特别是在当前的一些生态旅游、山野菜加工及木制品生产上,更加加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从而形成具有辐射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林区经济的发展。

1.3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

在林区的产业发展中,需要充分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从而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林业。建立中高档木才加工业,发展林区旅游业和环保产业,同时打造林区的交通网络,从而带动林区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

1.4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业产业要想实现高度化,加强林产加工业的整体素质是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在现在林产加工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整合,加强林产加工业的高科技含量,从而扩大其发展规模,使其向规模化和高效益化方向发展。加强对重点项目及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实现林产品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加快非木质产业的发展。

1.5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森林旅游业

林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数量及类型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不仅可以感受到林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也有着古朴的民俗民情。而且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很好的迎合当前旅游者的喜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增长,林区的各项专项旅游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林区开发建设的较晚,而且林区人口密度较低,其生态环境保存的较好,在夏季季节,森林内鸟语花香,林区内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林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2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2.1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建立科学规范的森林经营制度与经营措施,不仅是森林资源培育业发展壮大、提升水平的基础,而且也是其他相关产业,包括生态效益产出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原有森林经营技术、经营制度基础上,尽快建立、落实森林分类经营的基本制度,针对商品林、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以收获不同的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并不是意味着只是对森林实施被动保护,而应强调科学实施人为的积极干预,加速天然林系统的恢复,因而必须有恰当的经营措施。具体森林经营措施的确定要因地、因林、因经营目的的不同而宜,切不可一刀切,强化实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2建立林业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所以林业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的形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林业企业进行企业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企业在针对于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林业企业具有特殊性,对于进行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企业是无法达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的,而作为林产工业和第三产业不仅具备了很好的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而且通过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加快企业改制的基础上,会在市场上取得更快的发展。

2.3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林业产业发展

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要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这是林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世界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在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林业产业政策,进而实现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与变化,尽快制定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政策和有关的专项产业政策,要分商品林、公益林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对于森林旅游、林产品深加工生产以及产业间关系等都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引导政策,以确保林业产业项目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全面实现。而对于林业产业的一般化管理应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完成,为此应鼓励成立非政府的社会经济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提供信息、业内交流、咨询服务、产品促销、调查研究、业务培训、相互沟通等,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双向服务,同时承担一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职能。

2.4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林业企业负担

在当前林区企业进行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应采取扶持的政策,在税收上实行优惠,从而使林业企业尽快完成转型。同时税收政策还要根据具体林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于必然进行转产及结构性调整的企业和进行非木资源的生产项目,要在税收上予以减免,从而推动这些项目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3结束语

林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需要加林对林业产业科技的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林业产业水平,由于当前林业科技水平还无法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力度,使林业资源得以尽快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上的科技投入,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从而加快林区经济的更快发展。

本文作者:丛丽杰工作单位:柳河县兰山林场

第二篇

1发展状况

2012年末,全市林业总产值为50.7亿元,比去年增长26.1%,其中:林业第一产业实现产值6.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35.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8.6亿元。总体来看,松原市林业产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1.1森林培育业稳步增长

“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农防林更新、低质林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增加了绿化面积,提高了林分质量。到2012年末,全市林地面积33.05万hm2,有林地面积21.5万hm2,森林覆盖率10.4%,活立木总蓄积2135万m3。

1.2木材加工业快速提升

到2012年末,全市木材加工及制造企业达到617户,从业人员12474人,实现产值35.2亿元。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市已经形成鸿乔木业、鑫龙宜门窗等20余家龙头企业;“虎王牌”、“金牌”和“松原宏福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驰名商标。全市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户。吉林省鸿乔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木门”企业。

1.3果树经济林蓬勃发展

到2012年末,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5248hm2,已经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前郭县哈拉毛都镇发展果树经济林400hm2,有果树承包户242户,栽植苹果梨、海棠、李子、樱桃、葡萄等20余个品种,全镇水果产量达75余万公斤,实现产值150万元。乾安县余字乡列子村建设了200hm2葡萄基地,实现产值1200多万元,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宁江区新城乡晨光村王树森发展葡萄、李子、灯笼果等果树经济林,种植面积4hm2,年收入50余万元,带动该村发展果树经济林200多公顷,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4野生动物驯养业初具规模

到2012年末,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加工利用业户1953户,野生动物存栏24万只(头),主要品种有貂、狐、兔、鹿、野鸡、鹌鹑、野猪等,可谓亮点纷呈。尤其是前郭县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加工利用发展较快,目前已发展养殖毛皮动物总量10万余只,其中:狐狸类6万只,獭兔3万余只,水貂类1万余只,貉子3000余只,预计到年底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该县被中国科协列为毛皮动物种源培育基地。

1.5种苗花卉业独具特色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形成了以宁江区国营八家子苗圃(省级林木良种苗木生产基地)为主导,以18个国营林场育苗基地为依托,以全市155个育苗专业户为支撑的苗木供应体系,育苗面积439hm2。用材林、防护林树种有小×黑等品种杨和樟子松;花卉品种有丁香、玫瑰等20多个;经济林树种有葡萄、李子等20多个;绿化苗木树种有青白杄云杉、杜松、金叶榆、垂榆等20多个,形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苗木花卉产

1.6生态草业链条不断延长

通过围栏封育、草种改良,使治理区生物量显著增加,极大提高了草原的产出功能。到2012年末,全市有生态草面积16.7万hm2,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生态草建设还促进了项目区周边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7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业势头强劲

目前,以森林、湿地等林业资源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沙洲公园、查干湖湿地、龙华寺、森林公园、扶余洪泛湿地、三江口湿地等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2年,全市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业实现综合旅游收入8.6亿元。

2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渠道不畅

有些林业企业,特别是木材加工企业,存在着财政支持难、银行贷款难、吸纳社会资金难等问题,融资渠道不畅,生产资金严重不足。

2.2产品科技含量低

有的林业产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

2.3品牌竞争力薄弱

大多数林业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的是低端产品,缺乏竞争力;有的林业产业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创建树立自己品牌的主动性。

2.4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少,高消耗的项目多,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建议

3.1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发展林业产业,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还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稳定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彻底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广开视野,不拘一格,超前谋划发展思路,切实增强发展林业产业经济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3.2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要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为切入点,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木材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产权多元化发展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狠下功夫。要鼓励支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研发,引进、应用高新技术,紧紧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精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转轨。

3.3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要彻底打破林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僵化、教条、封闭的不利局面,牢牢把握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转变体制,创新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努力提高林业的社会参与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3.4强化重点任务落实

要重点抓好“四大园区”、“四大基地”和“十大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要切实抓好林业资源培育,努力发展森林(湿地)旅游业,建精品、创品牌、上品位,全面提升我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3.5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明确和制定鼓励、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为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大力培育各类林产品专业市场,放手发展林业产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推动我市林业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作者:张明利王国林陈国明工作单位:扶余市三井子林场

第三篇

一、中牟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好,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长。全县现有林地56.32万亩,林木覆盖率33.4%,森林覆盖率26.97%,活立木蓄积343.04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10.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6.3万吨;湿地面积15.86万亩,主要野生动物98种。中牟县林业产业以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成品、半成品加工、花卉苗木等为主的林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经济林产品、深加工产品及林木板材产值达1.5亿元,201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3亿元。中牟县林业产业整体水平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林业资源质量不高,林区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林业企业主要还是围绕种植业生产领域进行粗加工,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森林旅游资源的宣传、开发不够。

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加快中牟林业产业发展,必须把握郑州新区都市农业加速推进的大趋势,立足中牟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着眼建设现代林业的新视角,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实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目的,谋划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基本思路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方针,紧紧把握建设现代林业主线,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林业,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用城镇化理念建设林区,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奋斗目标是按照建设林业经济强县总体要求,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进程,大力推进林业产业提速增效,不断提升林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功能,对生态建设的支撑功能,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促进功能,争取用五年时间,把林业产业建成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大有效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和花卉苗木,走特色经济之路。中牟县有众多名特优林业资源,如,谢庄大枣、郑家酥梨、朱固苹果、狼城岗甜柿、徐庄花卉苗木等都是极有市场价值的林产品,对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围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开发,搞一些品种采摘园、休闲观光园,发展特色林业、搞好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综合效益之路。林下经济投资小、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且具有周期短、品种多等特点,既适合规模经营,也适合分户管理,是农民发展林业和促进增收的重要经营形式和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走新兴产业之路。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不仅可以实现当地农民增收,还可以带动交通餐饮、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和增收。

四、实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优化范文篇10

一、形势、要求和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有效投入、推动园区集群等手段,已经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适应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核心技术不强、品牌效应不大、配套协作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和增长方式不优仍然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镇(乡、园区)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体地位,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积极推进我市工业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优化升级,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要求。围绕国家、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按照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组织实施好“7+1”规划纲要,着力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品牌重大提升和产业集群明显加快,坚持把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精,促进工业企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加快构建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格局,为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夯实基础。

(三)主要目标。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力争产业集群和转型升级走在江苏前列,为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到2011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产业规模。实施“千企千亿”规模培育工程,即全市八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0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均超过90%。实施“222”培大扶强工程,即全市培育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规模以上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3%,分别比2008年提升5个百分点;“两区三园一带”规模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8%,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分别比2008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全市基本形成以“两区三园一带”为载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亿元以上企业为骨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2%,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0个;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650件、授权量达到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以上、授权量达到50件以上。

4.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其中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江苏名牌产品25个、南通名牌产品50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5件、南通市知名商标55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5.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398吨标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GDP能耗控制在0.327吨标煤/万元以下,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8万吨以下,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0.9万吨(含大唐电厂)以下,确保完成省、南通下达我市的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力争创建1个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6.经济效益。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20亿元、80亿元。

7.财政收入。完成预算内财政总收入6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

8.企业上市。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力争上市企业达到5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9家,完成股份化改造企业13家。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培优扶强,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在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实施培育工程,从而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加快产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的区域优势和江海资源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高端水平,千方百计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特大项目落户*,促进我市的产业规模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加快“7+1”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步伐,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实力。2011年,医药与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190亿元、170亿元和120亿元。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和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30亿元、350亿元、180亿元和100亿元。

2.壮大产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充分发挥我市重点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机械、电子、医药、建材、轻工等行业企业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开展跨境、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与世界5O0强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支持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2011年,林洋集团、中远船务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

3.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形成我市工业企业全面发展、梯队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型格局。每年开展规模企业挂钩服务,加强对规模企业的服务和引导,最大限度地释放规模企业的发展潜能,确保全市规模企业的平均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加大新竣工企业投产工作的推进和考核力度,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项目竣工投产速度。建立微小企业培育信息库,每年筛选并确定培育对象,开展跟踪服务,定期公布序时进度,确保300家微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

(二)突出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后劲不断增强。注重招商选资,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1.强化招商选资。深入分析国际、国内资本流动规律,全力抢抓国际先进制造业及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良机,重点盯住欧美、日韩、港台等重点区域,盯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中字头”、“国字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盯住八大产业配套企业,盯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调整优化现有境内外驻点招商分局和招商人员,努力打造一支懂招商、会招商、能招商的专业化招商队伍。继续办好各种重大节会和境内外专题招商活动。2011年,全市力争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2.加快项目建设。定期排查疏理已经签约的项目,推进项目快落地、早开工,确保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80%以上。严格落实在建项目的责任时限和奖惩措施,推动项目快建设、早竣工。对新竣工的投产企业实行“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重特大项目挂钩服务、集中会办、工作例会、月度汇报、季度点评、半年度检阅等制度。分区域、分层次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集中检阅成果,推进项目建设。2011年,全市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1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建项目竣工投产300个。

3.加强协调服务。建立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定期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协调和服务管理。积极配合项目业主落实供水、排水、供电、交通、拆迁等项目建设条件以及项目可研、城市规划、环保、消防等各方面的要求,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并认真加以协调解决。对涉及项目用地、向上报批、岸线联审等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问题,实行集体研究和部门联办。2011年,全市力争不少于20个项目申请国家、省土地专供计划,争取土地指标5000亩。

(三)突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以打造核心技术环节为支撑,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技术明显突破。

1.发展产业核心环节。围绕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生产制造由简单加工向核心技术、高科技领域发展。重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主动承接国际国内高新产业和高端技术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强做大医药与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等四大支柱产业,推进化学新药、数控机床、品牌服装和电动工具整机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精心培育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和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推进数码电子、高技术船型、海工平台、风电设备、重化工、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一批核心技术。

2.构筑科技创新载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1~2个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模具生产、产业信息或人才培训中心等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在化工医药材料、电动工具、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主要行业建设2~3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模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利用企业闲置厂房、设备、场地等资源,采取政府扶持方式,建设3~5个综合型或专业型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80家。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主导作用,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争取5~8个校企合作的高科技实体在*落户。每年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不少于5次,实施产学研项目不少于150个。

3.推动工业信息化步伐。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2011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8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2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35%,其中1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突出三名培育,推进产业品牌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展品牌策划和宣传,着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实现产业品牌化。

1.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以部级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地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选择一批如电动工具、润滑设备、防爆电气、环保机械、海洋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品牌作为培育重点,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品牌。加大集体品牌、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培育和奖励力度,全市选取“天汾电动工具”、“*润滑设备”、“吕四海鲜”等2~3个集体品牌(商标)作为试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指导,对符合技术标准的成员企业允许其使用集体商标,提升产业整体实力。研究制订鼓励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加强企业商标注册、质量管理基础完善、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等基础工作,以夯实品牌创建基础。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年均新增国内注册商标300件,国际注册商标50件。

2.加强品牌创建服务。在政府部门引导、职能部门辅导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鼓励企业实施名牌培育战略,积极营造创牌氛围,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向提质增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夯实企业名牌创建的基础,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实行梯队式推进。全市力争每年新增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只;江苏名牌和著名商标各5只;南通名牌和知名商标各10只,力争实现世界名牌零的突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新获得世界级、部级品牌的奖励。

3.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品牌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商标侵权纠纷,对维权确有困难的商标权利人给予法律援助。积极推动品牌市内外互认、互保,帮助企业强化对商标权的保护。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突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通过制定规划、完善配套、加强协调等手段,促进我市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1.制定集群规划。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重点突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工作,并纳入我市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船舶制造、重大装备、新型能源、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重点,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相关产业链长、总体质量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骨干项目和骨干企业,培育电动工具、海产品加工、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要打破行政区划,切实做到能够指导产业发展。

2.提升园区功能。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两区三园一带”的功能定位,整合、优化、提升各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经济开发区和滨海工业园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通讯、新型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工、石化、物流等产业;滨江化工园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生态型的生物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业;沿江船舶工业带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和船舶修造产业;启隆高科技生态产业园积极呼应崇明生态岛整体开发,努力建设高科技绿色无公害农业的示范区、现代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特色区。同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培育1~2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产业生产要求和专业化协作的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加强协调服务。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对我市产业集群的扶持,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担保公司运作方式,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施银企合作工程,协助企业完善项目,协调银企关系,形成政、企、银共同支持产业集群融资的新局面。

(六)突出绿色制造,推进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以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我市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水平。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在化工、电力、纺织等重点行业,选择30个项目作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并积极向上申报国家或省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项目。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废旧电池及生活垃圾资源化为重点,组织循环经济试点,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提高废渣、废水和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以煤渣、粉煤灰、河道淤泥、建筑垃圾等原料生产的新型墙材。

2.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激励考核,引导其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找准差距、制订目标,力争每年均有90%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水平明显降低。严格做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审工作,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用好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压余热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抓好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和提标改造,力争到2011年基本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治理。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执行国家、省的产业政策,取消高耗能产业的能源价格优惠。积极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严重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高资源消耗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将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兼并重组与关闭破产结合,实现总量平衡和企业结构布局的优化结合,巩固清理整顿成果,把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到2011年,基本淘汰落后产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产业集群和工业优化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个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改委、工商局、国土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财政局、工商联、人行等相关部门要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制订年度目标,协调重大事项,组织年度考核。加强对重大事项的会商,落实好“7+1”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支持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重组项目。强化目标考核,每年对工业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保增长、促发展”和我市《关于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符合八大产业调整振兴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重大兼并重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筛选和完善,争取进入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资金”总盘子。建立市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积极引进民间资本设立担保公司,扩大全市的担保规模。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的基础上,着手组建市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完善支撑体系。加快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工业咨询、设计、广告、策划、物流、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以吕四港、天汾电动工具城、桥头堡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