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培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0:36:15

产业培育

产业培育范文篇1

一、产业招商与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是指产业基础较好,市场潜力和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在一个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特色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产业基地以核心区块和龙头企业为主体,集研发、生产、交易、信息为一体,各项功能配套较为完善,并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对许多涉及经济工作的同志来说,“产业招商”这一术语并不陌生,然而对其含义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加以应用尚存不足。什么是产业招商呢?产业招商就是依托当地的比较优势,基于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链上的产品来进行招商引资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有计划地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招商模式。产业招商可以建立企业与企业间,以及企业与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及产出为连接纽带的经济技术联系,实现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产业链一旦形成,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配套与服务,由此形成产业集群。由于产业招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共享,从而将大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产业招商和其他招商引资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

首先,产业招商是一门综合规划科学。产业招商需要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剖本地区所有产业的结构和特性,挖掘当地产业的亮点,预测和规划其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找出当地各主要产业发展的断节点和制约点,从而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不是泛泛的地区发展规划,它应该是一份产业发展的准则和作业指导书,像企业的工艺文件一样,能够指导操作人员去完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我们常常说的规划招商一般指的是城市建设和三产规划的招商引资,其实在工业招商中通过工业规划进行产业招商的潜力更大。

其次,产业招商是一门系统工程。产业招商需要从产业的源头、中间到终端,并从该产业相关的延伸区域,对产业链进行切割、解剖、重组及包装。要利用现有产品、企业及园区的产业基础,对产业链各节点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对本地的产业链进行科学设计。

再次,产业招商必须和其他招商方法结合使用。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小分队招商、会议招商以及通过文化载体招商等方式,在产业招商引资中都能用得上,与其他各种招商引资方法相比,产业招商把招商的范围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产业内,使招商项目、投资群体目标更明确、更具体,这将大大降低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可以有效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现在,我们经常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召开投资推介会,假如把其中一部分推介会的招商目标锁定在某一个或几个产业方向上,实施以产业为主题的招商,就会使受邀客商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会议给客商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效果将会更好。今年5月份我县在南京召开的**儿童画发展战略研讨会就是一个以单项产业为题材,进行重点宣传和策划的成功典例,由于会议主题明确,宣传集中,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特色招商与普通招商的区别,有特色的东西让人记忆犹新,泛泛的接触使人过目即忘。我们在工业招商中也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这样的方法。

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发展总要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把每一样产业均作为重点去发展。有人说浙江县域经济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县一品,即每个县(市)都能培育一二个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被专家称作“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的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密集发展一种产业,形成了产业基地。浙江绍兴的轻纺、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这些产业群已经成为浙江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生产基地,被国外经济专家视为“中国制造”的秘密。凭借这些产业基地,浙江在国家统计的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约有1/3占据前10名。由此可见,打造一个成功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意义是何等重要。

二、产业招商方法与定位

(一)基本思路

通过对我县工业产业的规划、设计和整合,确定在我县打造2~4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配套关联市场,形成一种市场在先、产业在后,市场和产业相互促进的产业基地。产业基地以产业集群和核心企业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辅以仓储物流、产品研发、生活和信息服务、商务中心等配套的发展环境;专业市场重点以与主产业相关联的原料、成品和辅助材料的交易为主,并辅以相关联的服务平台。围绕规划好的产业基地进行产业链招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政策资源集中到这一方向上,使招商引资工作从多元化、分散的游击状态,转移到有明确目标的产业上来,实行专业化操作,高标准策划,强势宣传推广,使招商引资由目前的被动拉客为主动自愿上门。通过对我县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并以此为平台进行招商引资。

发展此类产业基地及市场,我们可以借鉴华东五金工业城的策划和经营理念。

华东五金城地处苏中姜堰市。五金城内以五金专业交易区为主,并设有生活服务区、仓储物流中心、产品研发大厦、管委会大楼和商务中心。华东五金城规划用地1000亩,一期建设从2005年初正式开工兴建到2006年底,完成首期投资6.8亿元,建筑总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后年成交额30亿元,创税1亿元以上。华东五金城的周边是华东五金工业园——五金产业基地,园内有电镀中心、污水处理中心。五金工业园内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五金工厂,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人民战争”,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效应,生产与商贸“两业”相互促进和支撑。开工一年多时间华东五金工业城已招来客商1800多户,一期投资已全面完成。

以前的姜堰是一个很不出名的地方,经济也很落后,姜堰人通过打造一个五金城,人为地造出了一个“五金之都”,先造牌子,后造产品,市场形成了,产业基地也形成了。目前姜堰市的五金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已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

通过工业规划,“无中生有”,人为地造出了一个个产业基地的例子很多。例如盐城是一个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城市,通过招商引资进入汽车生产链,2005年生产小轿车已达13.7万辆。规划中的盐城将成为一座产能达45万辆的汽车工业城。

(二)方向定位

根据我县的产业基础、区位特点等因素,我县近期拟对纺织服装、板材家具、五金机电和儿童画等四个产业进行重点策划,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和特色的产业基地。

1、纺织服装产业

我县的纺织业基础较好,待天虹公司二、三期续建工程完成后,我县棉纺业将达到100万纱锭,全县棉纺行业总产值可达到40亿元以上,税收2亿元以上,纺织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得到充分显现。毫无疑问,以天虹公司为主要支柱的我县纺织业,是我县近期和今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纺织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服装加工业,在我县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由于服装加工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和资本含量相对较低,这将是近期和今后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重点。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2005年我国实际完成服装总量465亿件,比上年增长11.2%,服装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出口73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相比之下我县的服装加工业还仅仅是起步阶段。

作为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首先是要明确我们的发展目标。由于有天虹公司的核心影响力,我县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标准应该定位为部级产业基地,并按照相应的部级产业基地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申报和宣传。

但是以建立产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这一行业还有很多困难。首先是我县纺织业没有终端产品,均为中间产品,其次是没有形成成品市场。要生产纺织产成品,应以天虹公司为核心,在二、三期改造中引入纺织及纺织后道工序,形成完整产业链。发展和引进与天虹公司产品相配套的后序项目,对促进我县纺织产业链的形成,建立我县纺织产业集群意义重大。同时还应规划建设与纺织服装产业相配套的基础服务平台。

2、板材家具产业

发展我县板材家具产业基地着力点应该在两个方面:

首先,应规划设计高起点的板材原料、成品及相应的配套用料交易市场。结合我县现有的专业市场,采用多种引资渠道,与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的行业协会、品牌企业联手建设。按照现代市场的要求,从物料配送、电子商务、综合管理、科技研究、商业服务、生活娱乐等方面全面规划配套建设,相关行政部门入驻配套跟踪服务。只有形成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原料和成品市场,我县的板材加工业才能真正走上集约化、规模化之路,才能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壮大。

**虽然已成为徐州地区较大的板材生产地区,但原料和成品市场仍未建立或长大,产业基地因市场不配套而在国内的影响还不大。**与**以巨山为界,共同争夺下*文化,两县(市)的竞争优势有许多相似之处。淮海地区的板材和意杨资源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影响,谁首先整合这一资源,谁就会首先挖到第一桶金。

其次,对我县板材产业链进行认真分析并逐点分解。在产业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在质的方面,重点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延伸,规划和引进高附加值产品;在量的方面,重点要发展若干个核心企业,同时要发展一大批在产业链中协作配套的企业和产品。

3、五金机电产业

**的五金机电业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长三角经济带向内地扩展的交通要节,可以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二次转移点。

把发展五金机电制造业作为我县拟重点策划打造的产业基地,必须以发展五金机电市场为前提。当前可以借助八里钢铁市场的影响,规划设计五金机电市场。发展五金机电产业基地的关键问题除了要市场先行外,与之相配套的电镀、模具加工等相关产业也必须先行。以电镀业为例,这是机械制造、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电子、五金、装饰装潢等行业中最基础的配套产业,由于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家正式电镀企业,产业工序不配套,造成这些行业的招商项目无法落户我县,这已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瓶颈”和“盲区”。参照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对此类产业拟采用专业化园区经营和管理方式,应将其纳入工业配套基础建设范畴予以考虑。

4、食品加工产业

**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段,离中心城市徐州市较近,既有城市的条件,又有农村的特点,发展肉食品加工条件很好。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猪肉食品加工企业,拟和双汇集团等国内外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联系,利用大公司挤占市场的发展战略,使其成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基地,通过引进核心企业,扩大肉食品加工产业链。围绕肉食品加工产业链进行产业招商,发展肉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同时以现有澳华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继续将羊肉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

5、儿童画产业

**儿童画作为一特色文化品牌,除了其本身的商品价值和市场价值外,以其文化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带动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对工业招商引资来说,这将是我们最有效的载体,也是本文在讨论工业产业招商时将其纳入一起讨论的主要动机。

那么,大力宣传和发展**儿童画产业对促进我县的工业招商引资到底有多大的影响?目前我们又怎样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中找到他们的结合点呢?这些均是我们在工业产业招商引资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离我们不远的文化名城山东曲阜,是一个只有60万人口的县级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一极。最近三个月就吸引了5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总投资额逾15亿元。曲阜市委书记张术平说:曲阜把做大经济“蛋糕”最重要的支点放在孔子故里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资源上,使文化的资本潜力不断地显现出来。他们在招商过程中,打出“孔子文化”这张金字招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去年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来自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华裔企业家一次就带来外资17亿美元,给曲阜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从这个例子我们一定可以想象出**儿童画对我县经济的潜在带动作用。

再看一个利用文化品牌促使工业招商成功的典范。25年前,比利时杨森公司与陕西汉江制药厂建立了我国西部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论当时的经济条件,西安要比东南沿海地区差得多,但当时外商选中的却是西安。在调研中,正当外商还在犹豫的时候,西安人将保罗·杨森博士带到开放不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参观中杨森博士感叹地说:“西安有如此伟大的历史文明,杨森公司的目标是致力于人类健康和人类文明事业,将公司设在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城市,促进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和谐正是我们的意愿,西安是最好的地方。”一个几亿美元的大项目在城市文化的震撼下就这样简单地敲下了定槌。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文化与工业招商引资的紧密联系。

当前我县对上述产业基地进行规划时,应按照国家或地区产业基地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造势,并从中优选出几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策划、宣传推广和建设。

三、产业招商的路径

当前客商投资特点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客商投资开始由分散式向集聚化转变,由遍地开花式向基地化转变。重点选择一个地区链式发展,这就是客商投资往往总是钟情某一个地方的原因。因此要求我们把吸引投资的政策尽快调整到有目标、有计划的发展产业上来,围绕产业基地、地方特色和产业集聚等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招商政策。

以产业基地为平台进行产业招商的主要路径可以归纳为:

通过打造产业基地平台,形成几个具有区域或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打响区域品牌,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转至以宣传、推广产业基地上,变大范围、多方位招商为单方向、专业化招商。产业招商的魅力,在于引进一些关联性大的大项目之后,配套项目就会跟随进入,相关企业又会给配套企业配套,形成一个“织网”的裂变过程。

通过与产业基地相关联和具有配套作用的专业市场的策划建设,使**产业基地及产业市场成为外地客商推销产品的平台,在国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我们外出招商首先是为外地企业宣传产品市场,使他们首先到我们**的市场上来推销产品,从而使我们的招商引资与客商利益和外地政府的利益直接挂钩,使招商队成为采购宣传队,招商人员成为客商的产品推销员,因而外地政府也就会欢迎我们去招商。

产业招商,贯穿于“打造产业基地”策划建设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精心策划,做好规划,通过引资建市场,建成市场再招商,依靠市场促产业基地,形成“市、场、基、商”一体互动。

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和财力,全力打造产业基地平台和专业市场平台,明确招商目标,通过集中宣传、持续推广,运用各种招商引资方法,借鉴外地成功的产业招商方式和经验,在短期内形成区域品牌,以产业基地和产业链进行招商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培育范文篇2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就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目标。自2007年以来,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先后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年”基础环境建设年”基础环境提升年”等主题年活动,目的于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增强发展的活力。去年开展的基础环境提升年”活动中,62个基础环境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蓝柞路改建、农村安全饮水等48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7个县级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6.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2%华胥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39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年度计划目标;十大产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369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异型钢材深加工、航天测试中心等项目建设顺利;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实际完成投资3496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1.3%县城出入口综合改造、环山路生态景观林带等项目顺利建成;十大民生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357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22个乡镇卫生院、县城二水厂竣工投用。纵观去年全县的项目建设情况,凸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强度大。去年是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量最大的一年。二是建设项目多。去年是实施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三是基础变化快。去年是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四是支撑作用强。去年全县项目建设亮点频现,汤峪新城建设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灞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全市的形象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蓝商高速、环山公路等骨干道路相继建成,通过这几年的艰苦奋斗。全县新修水泥路1000多公里,通村率达到98%汤峪、葛牌等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李家河水库、沪陕高速、灞河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顺利建设,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我进一步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进一步提升,大力培育产业已成为摆在面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产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没有强大的产业做支撑,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基础设施的目的于为加快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基于此,通过广泛调研和征集各方意见,春节前召开的县委全会和人代会上,县委、县政府把今年确定为“产业培育年”

近年来,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产业发展上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工业经济方面,相继建成了尧柏水泥、华建管桩、震鑫异型钢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工业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随着福润禽业、伊利西北冷饮基地、金红叶纸制品加工等重大招商企业的实施,二期食品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令人期待,华胥西北家具城项目建设也正式拉开,这些成就对进一步壮大我县经济综合实力将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产方面,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华胥大杏基地、泄湖樱桃基地、普化设施蔬菜基地、山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岭原地区瓜果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业品牌,特别是近两年来,启动并实施了十万亩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建设,出台了扶持核桃产业发展意见,目前全县优质核桃面积已达到近6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涉农项目资金捆绑式协作的办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全市乃至全省都是叫得响的可以说,一产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间还很大。三产方面,这几年的发展形势也比较好:旅游业方面,不断改善和提升各景区景点设施条件,先后实施了汤峪旅游公路支线、汤峪基础设施建设、王顺山道路改造等项目,启动了玉山森林公园开发工作,建成了一批农家乐,王顺山、水陆庵、猿人遗址等景点列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各主要景点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灞上蘭田、秦岭国际休闲度假区、汤峪温泉水镇、南区蓝水新城等一批重点三产项目的相继开工,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商贸物流、玉石产业等发展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产业发展方面的这些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不断做大做强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勇气和信心。

只能说我刚刚起步,但是面对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这一课题。有了雏形,有了基础,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很好,但现实的贡献和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形成。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面对长安、高陵等兄弟区县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的步子需要更快些,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为此,必须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形势的客观要求,加强产业培育、加快产业发展。也是现实的紧迫任务,对有效解决我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具有重大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务必要充分认识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全局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产业兴县”理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把力量用到培育和发展产业这一中心工作上来,把工作重心向培育和发展产业方面倾斜,努力实现大的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全县产业培育年活动的目标任务是实施一、二、三产业建设项目54个,今年。总投资103.7亿元,其中年度投资25亿元,22个乡镇实施项目36个,14个经济部门实施项目18个。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一产要形成龙头。

担负着承载农村、服务城市、富裕群众的重要功能。要围绕实现“千万只禽、百万头畜、十万亩果”目标,无农不稳。一产是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示范亮点,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年实施农业产业项目14个,完成投资9678万元。

经济效益高。县山岭地区面积广阔,一是要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核桃营养丰富。群众也有栽植核桃的传统,发展优质核桃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把核桃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大产业来抓,去年出台了扶持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政府也下决心在3年内拿出1000万元鼓励群众来发展这一产业。通过近几年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一些核桃栽植大户的示范带动,目前山岭地区群众栽植核桃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县林业部门和三里镇等相关乡镇要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全省核桃发展重点县的机遇,充分发动群众连片栽植、积极鼓励群众开展土地流转,为核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各乡镇要积极组建核桃产业协会,努力引进核桃加工企业,逐步健全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核桃产业附加值。全年要新发展优质核桃2万亩以上。

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二是要积极培育肉鸡、奶牛养殖产业。产业联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市场风险的最佳途径。引进的雨润3000万只肉鸡加工和西北伊利冷饮基地两大龙头企业今年将相继建成。之所以非常看重这两个项目,可以说,增加财政税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这两个项目对带动我县农民增加收入将会产生巨大作用。县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尽快拿出扶持政策,切实强化科技推广,加快养殖小区建设,集中扶持和发展一批养殖专业户、养殖大户,组建和发展养鸡、养牛协会,促进养殖户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今年全县要新建存栏万只以上的养鸡小区50个,扩建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场5个,努力实现年肉鸡存栏100万只,奶牛存栏10000头的目标。

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西安市今年将把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扶持,三是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具有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的特点。并要求各涉农区县每年必须建设至少2个1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万亩以上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并有大量的项目资金支持。农口各部门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切实加强与市级相关对口部门的联系,把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打造农业示范亮点的重中之重来抓,抓紧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加快标准化无公害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年新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

已初步形成了一大批传统农业品牌,四是要继续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县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例如,洩湖樱桃、华胥大杏、岭区西瓜、金山秦川牛、辋川板栗等产业在外界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农业部门和有关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巩固和提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努力使传统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交通发达,五是要扶持壮大苗木花卉产业。县距西安较近。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条件十分优越。林业、农业部门要强化规划引导,以规划建设环山路精品苗木花卉示范带为契机,以辋川白皮松苗木基地为重点,积极鼓励个人和企业建设苗木花卉示范园,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二产要形成支柱。

始终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无工不富。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意识。坚持用“工业第一要务”理念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壮大工业经济,切实把“工业强县”战略落到实处。全年实施工业产业项目12个,完成投资12亿元。

涉及到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流通业、包装等多个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食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上餐桌、进超市,农民受益、企业受益、政府受益,可谓一举三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食品加工业,不仅可带动大批农民就业,而且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相继引进了雨润3000万只肉鸡加工和西北伊利冷饮基地两大全国500强企业,并在工业园内建立了食品产业园。工业园管委会和相关乡镇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千方百计确保这两个企业今年顺利建成。想,今后3-5年内,应该把食品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来抓,进一步扩大规模、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切实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家具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针对一些客商的建议,二是要着力发展家具工业。县在外地从事家具生产和销售的人员较多。结合我对成都等家具生产地区的考察,去年我积极包装了华胥西北家具工业园项目并得以顺利签约,这是近年来我县引进的最大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很大,对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项目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被列入全省100个工业园建设。年前这个项目已经正式动工。希望县经贸局和华胥镇以实施此项目为契机,加快灞桥-灞河川道工业聚集合作共建区建设,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把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华胥西北家具工业园区建成西安工业产业的示范亮点和西北地区最大的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

目前我已建成了6个过亿元企业,三是要努力培育过亿元企业。加快过亿元企业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不强的有效途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培育过亿元企业行动方案中提出,每年要建成一个过亿元企业,从方案的实施来看,每年都建成了2-3个,步子完全可以迈得更大些。今年要强化供电、供水、环保、安全生产等要素保障,力争通过培育和扶持,实现雨润禽业、大鑫塑业、震鑫钢铁等企业产值过亿元目标,使全县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0个。同时,强化协调服务工作,抓紧开工金红叶纸制品、航天动力厂等新签约项目,加快陕西公路机械加工、航天测试中心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壮大过亿元企业后续梯队,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全县工业经济总量。

也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亮点,四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工业园承载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县工业园管委会要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优化资源等要素配置,集中做好土地和资金两大保障工作,加大融资力度,积极破解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要认真落实工业园二期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进度,千方百计为项目入区创造条件。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精简高效的服务机制,促进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使园区承载力得到快速提升。

最本职的差距其实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因此,五是要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地区生机和活力最明显的标志。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就是民营企业发展上的差距。各部门、各乡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层面上来认识、来重视、来扶持,积极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宽松、有利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县经贸局要结合我县工业产业规划布局,抓紧研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案》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和服务,积极为中小企业争取省市发展资金、科技专项资金,鼓励中小企业引进技术、创新科技,抓好新产品的研发,创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壮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效益。

三三产要形成品牌。

也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无三产不强。三产是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更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按照兴旅游、抓三产、聚人气、活商机的思路,以美食、美玉、美景、美汤为载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年实施三产项目23个,完成投资11.4亿元。

也是打造休闲度假产品的重要条件。汤峪温泉是县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是要打造温泉旅游产业。温泉是现代四大度假旅游资源之一。近年来,把汤峪作为全县小城镇建设的亮点来建设,以打造汤峪“国际化温泉旅游名镇”为目标,不断挖掘丰富汤泉文化,使温泉产业成为汤峪发展中最靓丽的品牌。可以说,汤峪的发展离开温泉这个依托,就会大为逊色。汤峪镇、汤峪度假区管委会和县旅游、建设等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汤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汤峪新城建设步伐,切实抓好御宾苑、汤峪温泉城、温泉水镇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汤峪温泉养生、度假、消费水平,发挥好汤峪温泉洗浴节的宣传效应,打响“天下第一名汤”品牌,使之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品牌和特色名片。

使我县与西安及周边区县的距离迅速缩短,二是要建设环山路精品旅游带。环山路的开通。也使环山路沿线秀丽的风光为许多人所认识和了解。县旅游、林业等部门和环山路沿线各乡镇要结合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环山路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利用和挖掘,高标准做好环山路旅游带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实施焦汤一体化规划,抓好秦岭国际峡谷度假区、玉山红酒风情小镇、灞上灡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一批高档次的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使环山路沿线区域成为我县旅游业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游山玩水成为大多数人出游时的首选。县位于秦岭北麓,三是要做好山水休闲旅游文章。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山水资源丰富,同时距西安又较近,随着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成功、大秦岭》热播和环山路的开通,想,县的山水优势必将会为西安市民所广泛青睐。县旅游局、交通局要进一步加快秦岭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提升各景区景点的基础环境水平,抓好水陆庵景区旅游道路建设和辋川溶洞景区改造工作,加大王顺山杜鹃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的宣传促销力度,挖掘开发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推出一批浅山度假、体验采摘、登山、攀岩等生态旅游产品,吸引西安市民前来我县消费。

必须把商贸流通业放在重要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四是要进一步搞活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程度的重要窗口。贯彻国家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政策。政府对商贸业的发展不是弱化了而是要选准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切入点。经贸、工商、建设等部门要把激活县城商机作为繁荣商贸流通的重点,把商贸业的布局和规划以及商贸设施建设牢牢地抓在手中,编制城乡功能布局规划,加快蓝新路、北街、向阳路等特色街区和专业街区建设,抓好汽车美容城、绿之圣、体育路等各类商贸市场建设及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美化环境,拉动人气,聚集商机,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水平。

2003年,五是要大力发展玉石产业。资源决定着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方向。玉石是县独特的资源。县成为全国首个玉石类原产地域保护区域,2004年我县又举办了美食美玉节,玉石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向阳路、迎宾路、长坪路等三个玉石一条街,玉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玉石是现代人所广泛喜爱的一种比较高档的消费品,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必须以建设西北最大玉石交易和集散基地为目标,加强玉石资源开发和市场管理,不断开发新产品,打响玉品牌,进一步提升玉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三、强化措施。确保产业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今年产业培育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做到五个强化”

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强化领导责任。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围绕县委全委会和人代会确定的工作任务和产业培育年项目,落实人员、责任和工作时限。各县级分包领导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定期检查督导产业项目建设情况,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协调、指挥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等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人财物支持,主动服务,努力为项目顺利建设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强化协调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从加快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产业培育的工作的坚强合力。县发改委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动态,为产业培育年项目建设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县财政部门要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筹措,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国土部门要提前掌握产业培育年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强与上级土地部门的沟通,按程序抓紧手续报批,加大用地指标的调整和争取,及时做好土地供应。

围绕产业发展项目,三是强化工作落实。产业发展事关群众贴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产业培育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推进措施,抓好项目资金争取筹措工作,争取项目迅速动工建设。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做到挑起大梁、靠前指挥,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同时要做好干部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产业培育年项目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随时掌握54个产业培育项目的资金到位、完成投资、工程进度等情况,四是强化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将把产业培育年项目列入今年督查工作的重点。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和县重点项目办要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监控。严格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考评制度,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项目建设情况,以便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产业培育范文篇3

坚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编制规划。抓紧组织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按照城市乡村旅游相统筹,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相融合,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要求,结合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龟峰景区保护地带范围内和县城周边地区,尤其是320国道圆盘至杨桥路段的各类建设项目要与景观相协调。结合我县“一大四小”工程,重点对320国道沿线林相进行改造。现有工矿企业要逐步迁入新的工业园区,现有与景观不相协调建筑物要逐步进行外观改造。旅游服务区的废气、废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严格达标。严禁批准建设不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破坏旅游资源,污染景区景点环境的项目。

加快景区(点)开发。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着力开发建成“一条产业带,二个集散中心,三条旅游精品线”。近期重点开发龟峰后山游和外环线,建设金钟峰观光电梯,建造龟峰清水湖至神塘温泉观光车道;打通南岩寺至卧佛景区隧道,开发“映像卧佛”夜游项目;加大神塘温泉、洪山漂流、曹溪石林和溶洞等景点引资开发力度。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县用三年时间建立景区扩展、红色旅游、工矿周边三个乡村旅游主题区;以320国道为主线,加快形成龟峰(铁沙街)、南岩寺、旗山“三点一线”的优先发展格局;培育圭峰镇湾里郑家村、清水塘村,南岩镇旗山村、坞口垅村,漆工镇湖塘村、赖家村,旭光乡杨桥村,三县岭乡姚畈村,曹溪镇曹溪村等九个农家乐示范村。三年内发展农家乐1000户,星级农家乐400户。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格局。

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产业。新景点开发、旅游特许经营权项目和旅游关连项目开发全部对外开放,允许各类经济成份投资参与开发经营。继续整体推介龟峰二景区实行合作(股份、独资)经营。鼓励龟峰一景区引入大财团、大景区进行股份经营。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高星级酒店及旅游配套设施。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旅行社来我县创办独资、合资旅行社,促进旅行社经营方式与发达地区接轨。支持县内旅行社靠大联强,建立协作网络,着力培植一批实力强的旅行社。

积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努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打造旅游品牌。充分利用龟峰是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地、世界地质公园,是精神诞生地,高腔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条件,大力宣传“世界的龟峰,天赐的园林”、“精神诞生地”、“高腔鼻祖原产地”等一系列品牌。同时,聘请国内权威旅游策划机构对全县旅游整体形象、主打品牌和精品线路进行深度策划包装,充分利用国内各大媒体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借助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东风”,抓住跻身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圈黄金旅游线路和全省整体形象宣传的利好时机,加强品牌宣传,迅速提高知名度。

挖掘文化内涵。以龟峰美丽的传说、古老的历史、红色故事、红色歌曲、清贫文化、精神、乡土民俗风情等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进一步丰富导游讲解内涵。以腔为载体,注入现代元素,通过歌舞等形式表现我县丰厚的人文积淀。举全县之力,精心组织筹办“腔戏曲文化旅游节”、“年糕旅游节”等重点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旅游节庆聚集人气,拉动消费的功能,激活旅游市场。

开拓客源市场。创新营销手段,加大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建设沪昆高铁、京福高铁、上武高速、三清山机场的大好时机,大力开发以上海为重点的华东市场,以北京为重点的北方市场,以福建为重点的海西市场,以邻省大城市为重点的周边市场,以省会南昌为重点的省内市场。

开发旅游商品。依托我县丰富的矿产、竹木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积淀,面向社会招标征集旅游商品设计,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优秀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促进旅游工艺品研发生产。深度挖掘一批我县名、优、特产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系列、龟产品系列、竹制工艺品系列、铜制工艺品系列、木雕工艺品系列等特色旅游商品。对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品牌称号的生产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现有赣东北贸易广场,集中展示特色乃至特色旅游商品,转型打造成为旅游大市场。

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改善交通条件。加大旅游公路建设力度,抢抓全省三年安排3亿元进行旅游公路建设的机遇,将龟峰入口公路、何铁线、圭峰大道至卧佛连接线挤入全省旅游公路建设计划。倾力支持杭昌长高速铁路和新火车站建设,全力配合这条人流大动脉、旅游快车道的施工。320国道圆盘至杨桥段要进行一级公路规划改造。环城西路通过信江三桥,连接凤凰大道,贯通320国道要早日实施。火车站通过原海军水泥厂,连接白马大道,贯通320国道,要成为游客乘火车进,往景区的主要通道。

提升接待档次。在城区、320国道旁和铁沙街旅游服务区力争新建10家三星级以上星级旅游饭店(1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现有二星级以上宾馆酒店要加大投入,全面改造,提升档次,提高接待水平。新建“农家乐”要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土风情,提供星级服务。旭光铁沙街要打造成为旅游集散地,尽快建设一批上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320国道圆盘至杨桥两旁要建设成为旅游购物、餐饮、乡村旅游服务十里长廊,从现在起严格审批建设项目,统一建筑风格,引导农户经营旅游服务产业。龟峰景区要加快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出行服务,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尽快完善邮政、电信、银行、数字电视等配套服务。

强化组织保障措施,优化旅游综合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建设旅游强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具体落实,切实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建设的整体合力。成立以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常务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分管旅游工作。乡镇(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创新体制机制。在县旅游产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政事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将县旅游局与龟峰管委会有效分离,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率的经营机制,实行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将龟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龟峰管委会中剥离出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完全市场主体。龟峰旅游开发公司要进一步注入资产,增强融资实力,打造成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融资平台。

增加导向投入。2009年—2012年,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并视财力状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游项目配套,政策性奖励和旅游人才培养。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部门在安排建设投资时,应向旅游产业倾斜。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应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

产业培育范文篇4

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

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6、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7、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闽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8、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县乡到市县工业园区开发项目。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

9、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10、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倡导以多家联合、共同投资方式,建设污染设施,完善治污价格机制。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节约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中油、煤、气比重。促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三、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

11、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增强产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及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机械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发展福州轿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客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修造、输变电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智能化仪器和自动化仪器仪表、厦门航空工业和飞机维修产业集群,加快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建材设备、食品与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石化项目配套设备等装备工业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业要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要以泉港石化基地为先导,加快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要以涤纶纤维、精对苯二甲酸(PTA)为基础,不断向对二甲苯(PX)等上游原料延伸,扩展现有产业链,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形成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使其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2、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及其它轻工业、建材和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民营经济优势,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纺织服装业要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

轻工业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休闲食品、德化工艺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铁工艺、泉州树脂工艺、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产业集群。

建材业要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一线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南安、晋江、惠安为龙头的闽南石材产业集群和以罗源、福鼎、古田为主的闽东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林产工业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在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进一步提升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钢铁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深水良港多、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具备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大型钢铁项目的推进工作,推动我省钢铁工业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和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下游相关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1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依托福州、厦门两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要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和药物新剂型,加快中药GAP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要充分发挥烟气除尘、脱硫、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优势,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形成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要注重发挥我省人工晶体材料、半导体照明、以铝、钨等为主的金属及其合金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发及生产优势,培育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旅游业要整合旅游资源,不断扩大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和船政文化、宁德白水洋、泰宁大金湖、漳州火山地质公园等品牌的影响,抓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旅游服务,不断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拓展旅游产业空间,促进我省旅游业走集群化道路。

1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优势,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强化食品工业科技开发,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在积极发展“公司+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四、全面落实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保障措施

15、强化规划引导。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在全省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沿海一线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港口、中心城市、沿海交通大干线及对外开放优势,加强闽港澳台经贸合作,把握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遇,有效吸引台湾产业向我省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山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强化沿海意识,充分利用高速路网及先进通讯网络,主动接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

16、创新工作机制。创新领导机制。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加强沟通与协调,集聚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主动协调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协作机制。省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建立健全全省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各设区的市要围绕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产业配套,做大做强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各县(市)要主动与全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相衔接,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产业集群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2010年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省科技三项费用应优先用于产业集群内能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省产学研资金重点安排用于产业集群内产学研项目开发。

17、改善集聚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进出省公路通道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联接中心城市、海港、空港、铁路或高速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建立工业园区内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一批重要电源点的合理布点和建设,加快推进福建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优先保证工业园区的输配电工程建设,省级工业园区用电经批准可实行省网直供,有条件的园区可自行建设或与电力部门合资建设11万千伏变电站。鼓励在蒸汽动力和供热需求大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热电联产装置,凡热电比和总热效率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热电联产装置,多余电量允许上网,电价由省物价部门给予合理确定。完善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建立省级能源储备制度,做好油、煤重要能源的储备,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落实省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出台《福建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负荷管理,建立可中断负荷补偿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优化用电配置。

18、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省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合理发展相关卫星市场。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根据我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围绕省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推动海关、检验检疫、货代、港务等口岸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高通关速度与货物集散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加快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联络司法机关、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公职律师、社会律师及企业法律顾问,组成强有力的法律事务顾问服务团,加强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服务,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推动企业设立法律顾问室,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加强合同管理,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法律服务。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建立银企会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典当业,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服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19、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坚持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商会,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IC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法定期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

产业培育范文篇5

关键词:林业经济;培育;产业结构;完善策略

国民经济涵盖众多行业,其中林业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林业属于生态产业,在林业发展中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从当前市场状况上看,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原有林业发展众多的模式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需要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整个林业体系进行改革。林业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探寻一种适合当前林业发展的新模式,完善林业产业链,确保林业发展稳定。

1林业资源培育的现实意义

扩大林业资源培育的规模,对水土保持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沙漠或者盐碱化地区,因植被覆盖率本身就比其他地区低,在雨季来临时会发生大量土壤因雨水冲刷而流入江河,从而导致地表土壤不断流失,河床高度不断增加,各地域泥沙一旦汇集,会在出海口造成堵塞,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1]。而大面积培育林业资源能增强地表土层的坚固度,使土层在雨季不会过量流失,保障各地区人民群众安全。在风沙地区,林业资源在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帮助城市抵御风沙的侵袭,从而有效降低或者消除风沙危害。在林业资源培育中,可以组建一道道防沙墙,在中间区域种草,起到有效防风固沙的作用[2]。林业不仅仅可以带来生态效益,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增收。经济林包括药材和果树,还有工业原材料等,按区域和类别大面积培育经济林在造就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维护生态稳定。林业的作用还包括可以消除空气中一些污染气体,为净化环境做出一定贡献。有效规划的林业资源在城市中可防止噪声污染,对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重大作用,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间接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2林业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

2.1林业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矛盾。市场经济要求林业资源供给要满足市场需求,而林业管理制度又从法律角度要保护林业资源,没有依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制度规范。且我国人口众多,在资源消耗上比同类国家要多,如果将所有林业资源按比例分配到每一个人,则占比小、储量低[3]。虽然法律上规定砍伐需要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进行,但是市场经济要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过度砍伐,加剧了林业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原林业资源和林场资源不断减少,保护林业资源面临着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2.2林业产权制度落后

林业资源在法律上是由产权制度进行管理的,要在林业培育和管理上做出改变,产权制度的优化是必要的过程。而根据现实来看,现在的产权制度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也不能更好地培育林业资源,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发展[4]。因林业在产权规定上使用权属于个人,而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部分都分属于各个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必然会受到民众和地方政府阻碍。林业资源培育没有针对产权制度的配套手段,在林业经济的统筹规划和发展中是行不通的。

2.3林业未形成产业链

从林业经营模式来看,还处于散户经营状态,各地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在林业统筹上分散经营,没有形成林业的产业集聚,产业链未有效建立,阻碍整体林业经济和市场供求的衔接,不利于散户充分了解市场动态,也不能依据市场状况优化林业发展方向。因区域间林业布局没有统一规划,和其他地域没有形成有效联系,在发展上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因林业主导者是政府群体,在规模和管理上都较为成熟,有较完善的产业链,在销售上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机;而有的区域本身具有大规模林业资源,但是缺少龙头企业或者政府协调,没有正确的林业培育导向,不能合理依靠当地市场进行林业布局,在市场环境中的风险加剧,不易获取较高收益。

2.4不重视经济管理模式

林业因经营群体多样化,在管理意识上对经济模式的运用千差万别。大部分经营者处于不重视阶段,因没有好的管理方式,也不依靠市场和政府协调,难以将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容易让人民群众失去对林业产业发展的信心。部分林业经营者不会运用经济管理模式,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因市场供需问题或者经营风险屡屡发生,只能被迫放弃林业发展,从事其他行业。

3加强林业资源培育和完善产业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转变林业资源培育的观念,在强化造林工作的同时,也要深化对林业的管理工作,不能只造不管。对正处于生长阶段的林业资源,要加强资金投入,也要强化后续对资金投入的检查;要不断分析当前区域林业发展态势和生长状况,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并经常对区域内的林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林业台账资料;要对可以造林的区域进行规划,结合市场需求考虑,也要满足环境需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的造林项目要简化申报程序,促使其尽快落实;要发挥各级林业保护部门的作用,不断深化城市周边造林工作的开展;要对生态林公益资金发放进行落实,不断践行检查制度,以确保林业部门在公众中的信誉;对于林业资源培育有重大益处的事情,林业部门应该充分支持并给予扶持,从而有效促进林业资源培育产业布局。

3.2林业产业布局调整,强化产业链形成

在对林业产业布局调整上,首先要确保生态稳定,借鉴其他地区林业产业布局的优秀经验,对本地区林业布局进行分类,合理划分经济林和保护林。在造林的同时要多方面考虑,多元化支持各方参与造林。比如通过外资、相关群体自费以及林业部门主导、当地群众或干部辅助的造林工作相结合,从而有效实现林业资源培育的目标,也便于对林业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造林面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林业后期维护资金也不充足的情况下,要重视对幼林的保护工作,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再生,结合人工保护和生物方法实行多样化保护。在造林的同时要促进产业布局的完成,将造林作为产业布局的先行者,通过在造林的过程中将多方参与的力量形成产业化开端,为产业布局有效节约资金。林业产业布局是培育林业资源的必经之路,要结合多方人才,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作用,同时政府要起到协调作用,为产业链形成做好辅助工作。

3.3推进现有产业升级,完善林业产业链

从林业经济的参与者来看,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其在发展林业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设施都比较落后。要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就需要在林业部门成立政府改革小组,从而为有效扩大林业规模发挥重大作用。要在林业发展中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现有林业发展局势改进已有林业技术,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管理技术的升级换代;要加大林业资源的深加工,将上下游产业衔接,提升林业附加价值,也要重视产品的优化升级,结合市场趋势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地域特色产品,有效推动林业效益增收;要合理布局林业产业,按区域划分特色产业,为林业经济增收找到新的亮点,如可以依托区域丰富的林业资源,加大生态旅游投入。因旅游市场已经从城市和风景走向自然特色旅游环节,旅游也成为林业经济增收的新方式。要利用好林业资源中的特殊产品,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利用林业资源带来的环境和影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产业属于林业经济的附加效益,要比林业效益可观,在市场上有着发展前景好、产业链长等优势。在产业布局过程中,要建立属于当期林业经济的品牌,利用品牌优势将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3.4完善林业相关法律,充分利用科技兴林

政府林业部门应该重视林业立法工作,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天然林和湿地等对生态有利的林区。在林业方面要切实履行执行工作,严格运用法律保护林区资源,严禁不经林业批准而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维护好林业整体的生态环境安全,从而有效确保林业资源的持续利用。要重视林业经济发展中科技的运用,与相关高新技术合作,不断创新出对林业经济有促进作用的科技;要结合环境不断研究出新树种,如针对荒漠、盐碱地、高原等环境恶劣地区研究出专门的树种或者植被,也要不断依据现实林业管理出现的病虫害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要在不同地域环境建立相对应的科技研究工作站,依靠与当地林业的紧密结合,促进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4结语

林业资源培育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以及生态系统发展都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重视林业资源培育,要不断依靠林业培育和科技投入,来增强林业资源的丰富性。要建立健全林业相关的产业配套措施,根据市场效应,不断深化林业产业布局改革,切实增强林业产品的深加工,并依托新技术和新产品来提升林业资源的附加价值。要密切关注林业资源带来的附加效益,利用好林业资源的丰富性以及生态保护性,依托旅游和绿色产品发展来增强林业资源的可利用性,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徐芳云.浅析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商讯,2020,193(3):152-153.

[2]许玉霞.浅析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20,452(30):27-28.

[3]曾伟昌.浅谈漳州市发展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20,643(2):134.

产业培育范文篇6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1.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最有效的战略方式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产业集聚的发展上。从国际上看,产业集群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劲竞争力的象征。例如,美国微电子和生物技术集中的硅谷、汽车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集中的底特律、新材料和能源工业集中的匹兹堡、飞机制造和金属加工业集中的西雅图,德国汽车工业集中的慕尼黑、化工业集中的法兰克福、光学仪器业集中的韦热拉,意大利金属阀门制造业集中的诺瓦拉、纺织业集中的科墨,都是经济实力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从国内看,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其区域经济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性和产业竞争力。例如,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而在浙江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形成了“块状经济”,温州的皮鞋产业集群、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海宁的皮革产业集群、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都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在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地区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最紧迫任务

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继2003年呈现一些转折性变化之后,去年已显现一些阶段性特征。但应该看到,*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体现在工业发展上,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工业化进程虽然明显加快,但企业规模小、布局相对分散、聚集度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方面还非常薄弱,这也是导致我省工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实现省委十一届八次全议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要求,必须顺势应时,抢抓机遇,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四个围绕”,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十一五”是*崛起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着力发展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使生产要素向六大支柱产业集聚、向骨干龙头企业集聚、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要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增强“三个能力”的目标:即增强抢占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抢占市场份额和与市场份额相对应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增强抢占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1.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骨架和脊梁。要围绕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裂变扩张,重点支持构成产业骨架和支撑的重大项目,支持延伸产业链、引发产业集聚的关键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重点要加快建设铜产业、有机硅及新材料产业、离子型稀土产业、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沿江重化产业、数字显示产业、特色陶瓷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八大产业基地。要重点支持我省的铜、汽车、现代家电这三大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抢占培植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的制高点。铜工业要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铜精深加工和金、银等稀贵金属的深加工,最好是能把江铜的电解铜“吃光用尽”,把*打造成全国具有绝对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地位的铜产业基地;汽车工业要坚持走开放与合作的道路,在新款车型、发动机及重要零部件的配套开发中拓展重大项目;现代家电产业要突出整机扩产、重要零部件配套,把握行业发展前沿和动态,积极发展技术先进的产品。

2.围绕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集聚。中心城市具有产业集聚式发展的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势。围绕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集聚,就是要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聚集和带动作用,构筑产业集聚。当前我省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产业培育,加大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尽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重点是形成南昌现代制造业、九江港口产业、赣南轻工产业、赣东北有色冶金产业、赣西钢铁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产业培育范文篇7

为全面推进农业“422”工程的实施,加快重点产业培育步伐,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年决定实行县级相关领导挂钩重点农业产业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422”工程的实施,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产业培育步伐。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行奖惩,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挂钩领导及产业

县委、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共9人分别挂钩全县8项重点农业产业(见附件)。

三、主要职责

(一)政府分管领导是抓各重点产业的第一责任人,挂钩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挂钩领导要按照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的原则,积极主动协助第一责任人抓好各项产业的发展,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产业发展,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调查了解目前我县重点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对今后产业发展的运行环境、做强做大产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为县委、政府提出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工作措施。

(三)督促乡镇和部门,认真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强化科技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县目标任务的实现,确保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上新水平。

四、奖惩办法

挂钩重点产业的领导,纳入该项产业目标任务考核并兑现奖惩,具体考核奖惩办法由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和修改完善。

五、其它事宜

(一)考核数据以县统计局法定数据为准,不纳入县统计局统计范围的根据实际考核结果确定。

(二)若因不可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对农业产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考核情况报县委、政府研究是否作相应调整。

产业培育范文篇8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1湖北农业产业链现状与特征

1.1农产品链种类丰富多样

湖北是农业大省,其优越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湖北省农产品品种繁多,除海水养殖和少数其他省份特有物种外,湖北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等领域均有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产出,而且基本上与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构成相近,许多农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在通常年景下,湖北粮食居全国第9位,棉花居第3位,油料居第4位,生猪和茶叶居第5位。近几年湖北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和形成优质稻、棉花、蔬菜、名特水产品、优质三元猪、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柑橘等8种优势农产品,魔芋、奶牛、家禽、食用菌、蚕桑、蜂产品、板栗、茶叶、中药材等9种特色农产品。与这些农产品相对应,构成了诸如粮食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油料产业链等众多的农产品链。

1.2农业产业链正在延伸

湖北省农业产前产业已有较大发展,化肥产量已达273万吨(2003年),居全国第2位,农药产量5.10万吨(2001年),居全国第5位,配合饲料306万吨(2001年),种子、苗木等品种较为齐全,农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后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业。到2001年,湖北省仅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911.9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5.5倍,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6.3%,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8∶1,均比1978年有所上升。

1.3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些年来,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截至2002年,全省县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00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68家。这些企业加工了数量巨大的农产品,网络了一大批农民,规模和效益突出。以纺织业为例,2003年,湖北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764户,实现总产值378.62亿元,出口创汇9.22亿元,实现利税17.94亿元。

1.4农业产业链运行环境条件逐步加强近些年湖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涉农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加强,使农业产业链的软硬环境大为改善。另外,产业链的运行离不开科技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农业科研不仅是农业产业链产前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也作用于产中生产环节和产后加工环节。在科技支持上湖北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湖北也是高教大省,有普通高校75所,有两所农业高校,2001年湖北高校有科技人员5.4万人,研究与开发人员1.9万人,位居全国第2位,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1218人,其中高级职称492人,中级职称381人。除高校外,湖北还有几十家农业科研单位,为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

2湖北省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下游产业发展滞后

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相比改革开放之初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现实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需要相比,仍显滞后,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据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3.7∶1(美国3.7∶1,日本2.2∶1),而我国在2001年只有0.9∶1,湖北为0.78∶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国不到1/3,湖北为16%。

2.2产业链衔接机制不完善

(1)人为割断产业链。一方面是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在我国不仅省级之间,而且省内地市之间乃至县级之间,以行政边界和行政分权为基础,以超经济垄断为条件,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得市场被划分为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子市场。在农产品跨区运营中经常遇到路卡和路霸,“索、拿、卡、要”在有些地方时有发生,农产品进城也常有各种税费或摊派。另一方面,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进出口贸易分别由供销、粮食、农业、外贸等不同的部门分割。这些做法分割了市场空间和市场联系,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阻隔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发展。

(2)信息流通滞缓,交易费用较高。湖北省目前信息化建设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涉农领域仍很薄弱。主要由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性特征较为突出,湖北省单个农户平均生产规模不足0.5hm2,农户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了产业链联结。虽然目前湖北已有一些农业网站,但针对性不强,功能不足。同时,受小规模分散性特征的作用,使得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诚信问题和机会主义,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

(3)技术一致性难以保证。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是指产品从起端经过若干中间环节直到终端的过程中,技术联结稳定,产品性能相容,整链衔接协调。目前,湖北省由于科技和投入等多方原因,在农业产业链中的技术一致性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农产品对下游生产的满足程度有所降低。例如棉花产业链中,随着服装衣着品向中高档、多元化和多用途演进,棉纺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随之加快,对原棉品质-强力、成熟度和整齐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总体上,我省“高等级”原棉和专用优质棉缺乏,还不能满足纺织工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2.3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1)分散性和小规模特征突出。近年来,湖北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部分原料基地的规模和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因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兼业多,生产分散,大多数原料基地的规模仍然有限,产业化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加工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产业集群不够。

(2)农民并未成为产业链的主体。我国的传统体制把农业产前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和产后的生产加工界定给工业部门,把农产品经营流通界定给商业部门,使得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阻断,农民更是被拒于产业链之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进入产前、产后环节的状况有所改善,但迄今为止,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种子)与农民的需求脱节,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处在农业、林业、经贸、外贸、劳动以及水利等不同部门的分割之中,产加销各环节多为买断关系,农民经营的仍然仅仅是初级农产品,并不是农民充分参与的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链。

(3)社会中间组织发育不够。农业产业链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需要专业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来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湖北省目前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不仅数量少,且大多没有按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尚未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

2.4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湖北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影响和制约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部门,从而使得各地区农业产业链发展速度有较大区别。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较来看,2001年全省17个市州中比值高于1的有5个,其余12个市州的比值低于1,最高的武汉市为1.875∶1,除神农架林区外(其比值为0.087∶1),最低的十堰为0.179∶1,武汉是十堰的10倍。

3提升湖北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3.1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

一是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二是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大多数农产品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应尽可能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3.2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要在充分发挥湖北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培植、支持发展一批起点较高、各具特色、较强较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当前,湖北省各级政府要支持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姻”,组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针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创立湖北名牌产品。同时,要在避免重复建设原则下,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创建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增长极”。

3.3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3.4依靠技术创新壮大产业链

在产前环节,要围绕“种、药、肥、料”四个重点进行科技创新,强化“优质、安全”的提升,特别要注重高产、优质、专用性强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下游创立发展基础;在农业生产环节,既要注意引进、开发高产技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形成规模,也要注重优质高效的技术。既要强化湖北的优势农产品的技术进步,也要提高在特色农产品方面的技术进步;在农业产后领域,不仅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也要在保鲜、贮运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另外,在各个环节技术创新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根据下游产业或者最终市场要求,力求上下环节之间技术衔接合理,产品性能协调,使整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产业培育范文篇9

新的一年里,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坚持产业培育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把产业培育作为加快发展、推进新一轮跨越的战略性举措来抓,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希望全县广大干群,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凝心聚力,狠抓实干,迅速在全县上下掀起产业培育的新高潮。稍后,李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围绕这次会议主题,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开展产业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围绕本届政府提出的三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目标,去年。基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跨越发展迫切需要等多重考虑,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将经济工作重心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培育转移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年”活动主题,产业培育中统一思想,敢想善谋中完善思路,真抓实干中加快发展,重产业、抓产业、兴产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当前,产业培育这项工作上,呈现出“认识统一、思路明确、基础良好”新局面。

没有产业的发展壮大,认识统一。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长期以来,县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市靠后位置,其根源在于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经济规模不大,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为此,加快产业发展,深化产业培育,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紧抓不放、抓出成效。一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县委、县政府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达到预期效果。产业培育上,全县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凝聚了合力,形成了共识,培育产业、发展产业的愿望空前高涨。去年的产业培育年”活动中,先后举行了两次26个项目的集中签约仪式和6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全县乃至全市都产生了很大反响,一方面,群众对政府抓发展的能力普遍认可,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发展产业的信心,另一方面,提升了外界的形象,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今年又做出了进一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的决策。

提升经济总量、夯实跨越根基、实现强县富民的现实需要。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思路明确。加快产业培育、促进产业壮大。今后五年,县打基础、聚后劲、求突破的关键时期,也是育产业、建强县、富百姓的攻坚时期,全县上下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个主题,抢抓发展机遇,深化产业培育,凝聚发展合力,努力把我县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聚集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力实施产业拉动战略,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把引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产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把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有力抓手,狠抓产业发展不动摇,强化重点扶持和政策支持,推进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因此,培育和发展产业,不仅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主线,也是县“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既是当前发展的紧迫任务,更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应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通过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基础良好。2010年是县产业发展较快、项目建设较多的一年。一大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有力地推动了三次产业的协调较快发展,确保了综合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一是壮大了产业。累计实施“产业培育年”项目54个,投资量达23.3亿元。一产方面,优质核桃、水杂果、设施蔬菜等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肉鸡养殖设施相继建成,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十分明显。二产方面,伊利西北冷饮基地、福润禽业两个龙头企业基本建成,航天动力4号工程、金红叶纸业开工建设,西北家具工业园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亿元企业培育目标顺利实现。三产方面,玉山红酒风情小镇、新城、白鹿春晓苑等项目顺利启动,灞上蘭田、秦岭国际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快速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二是强化了支撑。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业园道路、水陆庵旅游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启动了四条二级公路网化项目,为进一步发展产业搭建了平台。三是积累了经验。工作中,通过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出台政策实施重点扶持、建设园区推进区域开发、主攻招商增强发展后劲、上大项目发挥龙头带动等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发展和培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既是形势的客观要求,强化产业培育、加快产业发展。也是现实的紧迫任务。各乡镇、各部门务必要充分认识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全局高度出发,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把力量用到培育和发展产业这一中心工作上来,把工作重心向培育和发展产业方面倾斜。

二、明确任务。推进产业培育工作深入开展

总投资42亿元,今年全县产业培育的目标任务是积极实施十大产业示范项目。其中年度投资完成15.2亿元;实施重点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1亿元,其中年度投资完成17.8亿元。全力抓好肉鸡养殖、核桃栽植、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现代观光农业、温泉休闲度假、生态文化旅游和美食美玉等基础产业,努力实现农业产业规模新突破,工业经济规模新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新提升。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实施基地推动、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今年,一全力抓好肉鸡产业。肉鸡养殖是县围绕福润禽业这一农业龙头企业。随着福润禽业的投产运营和雨润3万吨肉制品深加工项目的启动建设,肉鸡鸡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利润和效益将逐步显现,去年新建的52栋标准化肉鸡养殖棚舍将承担供给部分原料的任务。可以说,肉鸡产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期和战略机遇期,加快肉鸡发展、抢占市场份额、实现就地供给,已成为我县肉鸡产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县农业等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全面完成100栋标准化鸡舍新建任务,实现全年出栏肉鸡200万只以上。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肉鸡产业发展扶持意见,积极为群众做好贷款扶持、技术服务、基础配套等工作,确保建棚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抓好组织引导。三里镇、泄湖、普化、焦岱等有养殖传统乡镇,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帮助群众落实建棚用地,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的同时,鼓励发展林业复合养殖和散养,不断扩大肉鸡存栏数量。三是发挥协会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养殖模式,引导专业协会发展肉鸡养殖,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肉鸡产业发展。四是抓好营运服务。县农业局要积极联系雨润禽业等企业,帮助群众搞好产品销售、饲料供应、日常管理等工作,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协会”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实行企业与农户联营,促进规模化发展。

群众栽植核桃的积极性很高,二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核桃市场前景很好。县又是核桃的适生区,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可以说,发展核桃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政策、有市场,因此,要把核桃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产业,力度再大些,步子更快些,不断扩大核桃栽植规模,着力提高核桃产业发展层次。县林业部门和各有关乡镇,要充分把握有利条件,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全省核桃发展重点县的机遇,加快建设核桃大县。一是要抓好组织动员。各乡镇要指导群众及时预留核桃栽植地块,鼓励开展土地流转,做好苗木调运等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连片栽植、规模发展。二是强化技术指导。要严格规范和要求,加大核桃栽植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确保苗木质量,提高苗木成活率,特别是对去年栽植成活率较低的田块,要抓好补栽补植工作。三是抓好政策扶持。要按照核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抓好有关政策落实,同时要整合相关资金、项目,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是抓好相关配套。要积极组建核桃产业协会,加快引进核桃加工企业,逐步健全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核桃产业附加值。全年要新发展优质核桃2万亩以上。

既是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工业的主战场,三倾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园是县工业园二期的核心部分。也是未来工业园发展的主攻方向。福润禽业、西北冷饮基地项目建成投产之际,今年雨润3万吨肉制品加工项目也将动工建设。这既是县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与雨润、伊利等知名企业加强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县落实招商引资、加快食品工业园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为此,县工业园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食品产业园的重大意义,全力以赴,想法设法,推进园区快速发展。一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园区规划一路、规划二路和伊利环线等道路建设,尽快完成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工程,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二是抓好企业建设和运营。对于目前福润禽业、伊利冷饮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要特事特办、兑现承诺,促使企业尽快投产,今年两个企业产值要分别实现过亿元。另外要抓紧开工雨润3万吨肉制品加工项目,不断为产业发展积蓄后劲。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县工业园、招商局要围绕县食品产业园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再引进2-3个食品加工企业入园。同时,今年还要抓好金红叶纸业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厂房、仓库、办公楼等基础工程,力争年底建成投产。

加快西川地区工业发展、推进—灞桥工业合作共建区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四着力发展家具制造业。西北家具工业园作为服务西安市场、活跃西川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西北家具工业园被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00个工业园之一,已与58家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核心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厂房正在加紧建设。随着园区的快速建设和101省道的拓宽改造,县家具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县经贸局等相关部门和华胥镇,要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以建设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为目标,抓好园区建设协调和服务,积极解决园区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争取等问题,协助园区开展招商引资,促其早日建成。要强化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和指导,严格准入条件,加大招商力度,吸引行业知名品牌进入园区。要合理布局功能分区,统一园区建设风格,打造花园式高档次工业园区。今年要全面完成园区基础配套,加快二期基础设施和材料供应区建设,建成40户家具生产企业,努力打造西北最大的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

主要包括农业示范园、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类型。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既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五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现代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交叉的新型产业。解决农业发展单一的问题,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够带动农村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环山旅游公路、沪陕高速的建成,使我县接受西安的辐射越来越强,促进了一大批现代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如史家寨自在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陕西大统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普化中国农业公园、孟村乡南水香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蓝关镇南山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县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和相关乡镇,要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全力为项目建设做好保障,确保早日建成发挥效益。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建设高等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旅游三产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现代高科技农业项目,不断推动我县现代观光农业产业有序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范围,要依托秦岭北麓的山水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探险、攀岩体验、农家乐、民俗村等集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多类型的休闲农业。同时要加快云台山、玉山等景区开发,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旅游。

焦汤地区发展生机勃勃、如火如荼,六着力发展温泉休闲度假产业。自实施焦汤一体化发展以来。前来洽谈的项目很多,尤其是总投资33亿元的日月湾度假区项目意向的达成,全县上下都很振奋。为此,要高起点、大手笔、快速度的实施焦汤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把汤峪温泉这个资源用足用好,真正使其成为培育支柱产业、带动地方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一张“王牌”一是县焦汤管委会、住建局要尽快完成焦汤地区发展规划和一体化规划,并按照规划抓好实施工作。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规划区内的汤峪、焦岱、史家寨等乡镇的基础设施,要高点起步、统筹规划,特别是汤峪地区,要尽快完成集镇供水、污水处理、客运站等工程,着手考虑洪塘路拓宽、入区景观建设、汤峪行政中心外迁等工作,建成焦汤旅游专线。三是抓好汤峪温泉城、汤峪温泉家园等项目建设,启动云台山森林公园、鼎湖延寿宫等景点开发,努力把焦汤地区建设成集会议休闲、温泉度假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

市政府给予我一定的资金扶持,七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县列入秦岭72峪中的著名峪口有7个。去年。实施了秦岭北麓段主要峪口环境改造提升工程。今年4月份,世园会将在距我县仅有20余公里的浐灞举办,可以想象,持续7个月的人流、车流,将为我县旅游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接待高峰。为此,县旅游、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乡镇,要以世园会举办为契机,以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为突破口,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加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以点串线,建设生态文化大旅游。一是要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主要景点建设,抓紧实施秦岭国际休闲度假区、陕西旌祥国际狩猎场等项目建设,促进灞上蘭田、白鹿原影视基地、白鹿春晓苑等项目建设,继续抓好王顺山、水陆庵等景点改造提升工作。二是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的整治,全面完成秦岭北麓3个峪口的环境整治工作。相关的6个乡镇,要按照去年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早策划,早动手,高起点,高标准,尽快抓好实施工作。同时,要突出特色、示范引导,抓好玉山红酒风情小镇和葛牌古镇等建设,规范提升农家乐建设档次和水平。三是整合旅游资源,包装策划、招商引进一批旅游综合大项目,努力推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落地开工。

不仅具有“中国厨师之乡”玉原产地域保护”等品牌,八强力发展美食美玉产业。美食、美玉是县的传统特色产业。还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县经贸局和人社局要以建立大西安美食基地和西北最大玉石交易和集散基地为目标,抓好整合开发,推进上档升级,进一步打响厨师、美玉品牌。美食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厨师资源整合,建立厨师协会,挖掘整合厨艺文化,研究开发厨艺产品,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要依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大厨师培训,扩大厨师队伍,组织举办厨艺比赛,提高厨艺水平,打造餐饮文化品牌;要建立特色美食街和主题文化餐饮园,加快世茂酒店等星级酒店建设,促进我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玉石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对玉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形成科学有序的开发市场;加强玉技术鉴定和质量监督,支持玉石研发及加工;扶持壮大玉石加工企业,启动工业园国际玉展中心建设,建成2户规模玉雕生产企业;加强玉石销售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宣传,举办玉雕刻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玉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三、强化措施。形成产业培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紧迫任务和重大责任。各乡镇、各部门,产业培育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切实把这项工作组织好、实施好、落实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饱满的激情,全力以赴,齐心协力,努力推进产业培育工作深入开展。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进一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领导小组,一加强领导重产业。为确保产业培育年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继续设立三次产业办公室,负责产业培育规划计划、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对于“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实行县级领导分包、责任部门包抓等制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县上的总体部署,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推进方案,落实专业人员、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各县级分包领导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定期督查产业项目建设情况,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等问题。

也是各乡镇、各部门重点任务,二增强合力抓产业。开展产业培育既是全县的中心工作。必须相互协作、倾力推进。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树立产业发展一盘棋思想,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措施、强化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产业培育年活动深入发展。县发改委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动态,为“产业培育年”项目建设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县财政部门要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筹措,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县国土部门要提前掌握“产业培育年”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强与上级土地部门的沟通,按程序抓紧手续报批,加大用地指标的调整和争取,及时做好土地供应。其他职能部门,都要围绕产业培育工作,积极跟进,主动服务,形成全民抓产业的强大合力。

加大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力度,三落实项目育产业。要把落实项目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努力破解影响项目建设的用地和资金短缺等瓶颈。要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和项目建设通报制等制度,全面加快项目进度。要加大对投资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要借助世园会、西洽会等平台,加大宣传、加强项目包装,引进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高新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引领项目建设。

进一步修订完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四政策扶持强产业。各部门、各乡镇要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制定年度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加大上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为产业培育提供有力支持。今年,县财政对产业培育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财政部门要提前做好安排。县金融办和相关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扶持重点产业健康发展。要按照“统筹规划,资金捆绑,整合投入”原则,实行项目整合,重点扶持积极性高、带动能力强、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示范性项目,不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投入力度,示范带动全县产业培育工作纵深开展。

产业培育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大镇、经济高地、绿色清湖”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以“培育注塑产业、比赶项目建设、提升工作绩效”活动为主抓手,着力深化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绩效,力争在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明显成效,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惠及全镇人民的“幸福清湖”。

二、主要目标

注塑产业明显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制定完善注塑产业培育专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使注塑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注塑产业产值明显提升,占全镇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培育壮大注塑产业集群和1-2个明星企业,注塑产业在全镇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集聚集群效应和辐射扩散能力等显著增强。

项目建设更加有效,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通过开展“项目比学赶超年”活动,在全镇上下进一步形成凝心聚力抓项目、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浓厚氛围,着力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办法和推进机制,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推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项目谋划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更多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项目列入市项目库;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更加有力,引进项目质量明显提升,力争超额完成全年引资任务。

工作绩效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通过开展“工作绩效提升年”活动,确保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扎实工作保障。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促进干部牢固树立解放思想、追赶超越的争先意识;狠抓作风整顿,继续加大治庸治懒、问责问效的力度,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工作作风得到切实转变,执行力得到显著增强;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创优发展环境,兑现服务承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着力建设“四最”发展环境;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形成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开展“注塑产业培育年”活动

牢固树立“工业经济第一经济”理念,进一步突出注塑产业的培育,扶持注塑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注塑产业提升发展,积极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注塑产业集群,带动全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推进注塑产业培育。制定出台加快注塑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创新注塑产业培育机制,着力实施“五五工程”,即完善市场营销合作、生产配套协作、融资服务、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五大体系,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五大支撑,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使注塑产业成为推进我镇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支撑。

2、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注塑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培育1-2家左右在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财税贡献、科技进步、节能降耗和整合提升等方面成效突出的领军型企业。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做大主导产品,分离配件生产,培养专业配套协作型生产企业,全力推进专业化分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强强联合以及通过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发展能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产品和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其做精、做特、做强。

3、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加强镇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实施“零土地”技改,提高亩均产出率。加强行业协会和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我镇创业投资领域,加快培育创业投资市场,深化银政、银企、银项合作,拓宽社会化融资渠道。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企业家培养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扎实做好企业劳务服务工作,多渠道为企业培养输送一线工人。

(二)深入开展“项目比学赶超年”活动

牢固树立“项目投入第一抓手”理念,深化实施市级重点工程和清湖镇“六·三”工程建设,不断强化借力发展抓手,以项目为载体,以比学为动力,以赶超为导向,努力在项目“比学赶超”中形成压力激发活力,在工作谋划推进中积累经验提高本领,积极营造全镇上下招引项目、大干项目、干好项目的浓厚氛围。

1、春季动员行动。梳理下达清湖镇2012年市重点工程项目和“六·三”工程项目,制订抓项目、强推进活动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办法,做到领导到位、分工合理、责任落实、操作性强。项目挂联领导要加强现场调研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夏季双抢行动。认真摸排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制约难题,根据问题的难易复杂程度,提交不同层面协调解决和交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项目工作交办事项要求,千方百计支持、帮助项目抢进度、抢工期,全力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和快速推进。

3、秋季攻坚行动。严格督查项目进度落后项目,督促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完成交办事项,克难攻坚推进项目建设。梳理和通报重大项目前期谋划工作,对列入前期工作计划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加强向上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进上级规划、计划。针对阻碍项目建设进程的难点,要排出难题破解工作日程表,明确工作措施、工作责任、进度要求,力促“钉子”项目有效突破,加快部分进展缓慢项目推进速度。

4、冬季冲刺行动。强化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督促各项目组抢工期、抢进度,抓竣工,对既定的全年项目建设目标作最后冲刺。镇“三个年”活动领导小组将根据年初任务,在考核上力求创新和实效,综合考虑全年活动开展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难题解决情况等因素,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评价。

(三)深入开展“工作绩效提升年”活动

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开展“服务大比武、绩效大检阅、作风大查纠”活动为载体,大力整治“庸懒散”,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能,在全镇形成工作快速落实、项目高效推进、环境明显改善、士气高昂奋进的浓厚氛围,促进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1、服务大比武。深入实施服务项目比实效、服务企业比实招、服务民生比实绩活动,紧紧围绕项目、企业、民生等工作重点,转作风、提效能,切实为企业、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把铸就一支实干队伍、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推进一批项目建设作为服务大比武的重点内容,通过全面梳理、限时交办、集中整改和反馈解决等多个环节,着力解决各行政村和各职能办在工作中存在的思想不重视、不思进取,能力不适应、业务生疏、疲于应付,责任不落实、回避矛盾、推脱责任等“庸”的问题;重点比较各单位在项目建设中的责任、进度、业绩等。

2、绩效大检阅。围绕市级重点工程和镇“六·三”工程建设项目等重点,落实责任领导和工作人员,制订一套攻坚举措,健全一批工作机制,以实实在在的成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坚决整顿领导干部“不认真理事、不善于谋事、不扎实干事”,干事疲沓,遇事推拖敷衍的懒散之风,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各项目组每月每季要制订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将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通过强化日常考勤制度、开展常规检查和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发现的“散漫”问题,要及时通报,严肃处理。

3、作风大查纠。要深入村、企业、园区和业主,加强对项目推进全过程的跟踪调查了解,及时查纠干部队伍中工作消极应付、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的行为以及部门单位“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问题,强化问责,严肃处理,坚决清理影响发展环境的“绊脚石”。要强化目标管理,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对各行政村、职能办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服务态度等开展监测监督,有效防止查处“一阵风”、整改“走过场”等问题。狠抓纪律作风整顿,规范涉农涉企行政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惩治奢靡之风。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个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三个年”活动的协调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由姜经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督促、落实、反馈和具体问题的协调及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村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班子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把手”抓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