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2:13:56

产业化

产业化范文篇1

当前,中药工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提取分离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集成优化、自动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中成药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至今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水平的主要原因。

“**公司”自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八项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等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在中药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推广应用。**公司的建设成绩及发展构想,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公司走出了一条注重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优势技术作用,打造技术品牌,确立学科地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我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先进制药设备与大产品的完美结合和创新,在中国制药企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该技术是**公司优势较强且较为成熟的技术。“八五”以来,广药集团一直从事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及广东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在国内率先对近70多种中药开展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的系统研究,证明了该技术可用于中药领域,提出并总结了该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优势,并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中间体、单味或复方中药的提取及新药开发、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发表有关该技术应用于中药的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奖励6项。有关的论文、成果和技术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该技术在全国中药领域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以葛发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梯队。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领先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萃取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萃取设备的工作压力设计在国产工业化装置中最高,萃取系统采用集成优化技术,集成了结晶、干燥等技术,与后处理设备形成了超临界萃取-结晶-干燥成套技术生产线),陆续将青蒿素、成熟品种成套技术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二)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股东单位的强强联合,成功对中药水提-浓缩-干燥过程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存在的“用水量大、能耗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同时重点解决了中药浸膏喷雾干燥出现“粘壁”的技术难题,其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先后在15个省市35个中药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推广。并起草和制定了全国仅有的三项中药浸膏工艺装备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工业生产无装备标准的空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通过与四川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进行了大孔树脂尤其适用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精制分离。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600吨/年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成套生产线(二罐套用提取技术、全程自动化控制、关键工段实现闭路监控、有CIP自动清洗、自动报警、自动跟踪功能),并将成熟的品种及成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二、在发挥成熟技术优势同时,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储备

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兴技术的研究,选取适合应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新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技术储备,形成技术梯队。

传统的中药提取由于存在很多问题,急待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提取分离新技术在其它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各具优势。**公司选择了有应用前景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性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超声提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指纹图谱技术等等。通过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别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医药集团为依托,结合企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技术企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高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业化需要的困境,其后果是在盲目“烧钱”的同时,却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作为广药集团下属中药企业重大产品研发平台,**公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其产品科技竞争力,因此决定了公司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我们在注重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应用高新技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奇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通过与**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潘高寿战略发展技术合作委员会”,围绕企业“打造上呼吸道用药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全面负责潘高寿药业的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新工艺与新剂型研究与应用、传统制药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在名优品种二次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公司已与**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名优大品种——清热消炎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将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工业化大生产。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提升,受到企业的好评,也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了发展定位:立足企业发展,实现技术升级。

四、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产业化,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赢利,有稳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发展,所以,我公司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同时,为了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选择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成熟产品实现自主产业化,实现“青蒿素”、“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产业化,实现“自我造血”,为公司的发展及新产品开发提供经济保障。

被称为首创绿色提取青蒿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青蒿素”于20**年10月已成功投产。该品种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20**年预计销售收入6000万。并按照**医药集团的青蒿素产业链战略部署,开展青蒿素系列衍生物的研究,该产品群将成为广药集团“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功产业化。**公司除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外,还就该产品的提取工艺申请了3项专利,利用核心提取技术将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成功阻断了行业内企业同类产品的注册,使“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唯一批准的灵芝孢子油类产品。该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利用已建成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及将建成的注射用蛋黄卵磷脂专用后理生产线将实施药用辅料注射用蛋黄卵磷脂的产业化。成功解决进口产品注射用蛋黄卵磷脂国产化问题。

充分发挥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优势,为社会同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标准提取物。利用建成的罐组动态逆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喷雾干燥的示范生产线已成功完成陈李济药厂风湿平提物的试生产。

五、利用自身优势,为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发挥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并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中医药振兴计划,给广东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公司结合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依照本公司的技术优势及实际情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特色,取得突破:

(一)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技术平台:发展新型单元技术、在线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及装备;融合传统和新型提取分离技术,提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成套实用技术;加速推进现代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新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传统提取分离工艺及装备的技术升级;实现工程化验证、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工程化研究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试和产业化规模上推出国产化的装备。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型适用的技术及装备。

(二)中药新药研究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在多项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新药、天然植物药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和应用及名优品种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广药集团名优品种上,目标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等,努力使广药集团的产品进入世界医药市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广东省的医药产业提供高档次中药品种。

(三)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已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作为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产业管理的人员培训基地。同时与国内外一批著名的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中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点体会

用短短4年的时间,**公司从一家注册资金仅百万元的地方性研发机构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坐标,戴上了“四级中心”的桂冠———“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医药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政府“十五”规划“十百工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及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监督。也有赖于广药集团公司领导对当前行业发展的充分认识及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准确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提取分离技术严重滞后于制剂技术,不仅工艺粗放、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质控手段,而且制造过程以落后的单元操作为主,远未实现整个工艺过程的集成和优化,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优先解决单元工艺技术、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迫切需要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地研究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技术,通过工程研究中心的运作和辐射作用,建立中药工业过程先进技术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中药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水平。

根据《广药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方案》,依托**公司“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条件基础,将**公司发展成为广药集团所属企业中药现代化提取技术攻关及实施中药大项目研究创新与产业化平台。

产业化范文篇2

关键词:渔业发展;产业化养殖;问题;对策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水产养殖业发展方案提出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促使水产养殖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第二,推行渔业科技建设,对渔民进行教育,让渔民学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第三,加强监管,在渔业养殖过程中要实现全程监控,推广渔业养殖新技术,促使渔业养殖质量不断提升。在这几个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开展渔业产业化养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渔业养殖的必然趋势。

一、渔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环境污染日渐严重。水产养殖是对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环境的控制,为鱼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但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渔业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质量较差,池底、塘底等污染越来越严重,渔业养殖经济效益受到极大影响。2、群众养殖观念陈旧。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可能会出现各种疾病,疾病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例如养殖环境不清洁、投喂饲料存在质量问题、养殖过程不规范等。为了对疾病进行预防,很多养殖户随意用药,导致养殖产品内的药物残留超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也存在高密度、多品种养殖,有的养殖户为了经济效益,加大用药量,盲目用药,对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3、水产养殖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建立完善的渔业养殖质量标准体系,是促进渔业养殖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企业以及养殖户都不重视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不重视体系中的内容,相关部门对水产养殖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依旧沿用一些过时的标准或制度,不利于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渔业产业化养殖的措施

渔业产业化养殖要重视专业性因素,不仅要依靠养殖户自身的力量,还必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支持以及社会力量配合才能推动渔业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渔业产业化养殖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政府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为了促进养殖户逐渐改变传统的养殖理念和思想,在渔业产业化养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渔业养殖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政府作为市场的主导方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渔业养殖制度,避免渔业市场调控失灵、养殖不规范、资源浪费等情况发生。第一,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渔业市场体系,为渔业养殖户提供一个健康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渔业信息咨询体系。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不断改进,渔业市场也随时变化,通过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或者资讯网站,可以为养殖户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便于养殖户了解渔业产业化养殖的相关政策、市场信息、养殖技术等,从而促进渔业产业化养殖不断发展。第三,针对现阶段的渔业市场情况,要积极完善渔业产业政策、价格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等,让养殖户得到更多实际的帮助。例如在优惠补助方面,对于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养殖户,其养殖环境、养殖技术等经过检验合乎标准之后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此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要良性引导养殖户,确保促进渔业养殖实现规范化发展。2、加强渔业产业化质量管理。高质量的产品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在渔业养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了完善各种制度之外,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养殖质量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养殖发证工作。为了使养殖过程更加规范,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养殖发证工作的完善。按照相关标准对本地的养殖场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满足要求和标准的养殖场才能给予合格证明,准许其开展养殖工作;不合格的养殖场必须要进行整顿,等到建设合格之后才可以继续开展养殖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第二,建立水生动物防疫防控体系。由于水生动物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有的疾病传播迅速,对养殖产品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建立完善的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并且建立基层防控站,积极落实水生动物防疫防控工作。第三,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网站。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层级连通的水产品质量检测网站,对进入市场的水产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各种质量问题发生。3、加强养殖技术推广。养殖技术是提高养殖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养殖技术进行创新,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积极加强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积极组织相应课程学习,对养殖户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推广高、优、新养殖品种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推广新型饲料、肥料等,使得渔业养殖可以实现健康无公害发展[2]。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渔业养殖产业化发展是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当前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必须要从全局着手,对渔业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加强渔业产业化制度的建设,推行渔业产业技术,完善渔业产业发展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渔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云潭.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渔业信息与战略,2003(11)5-7.

产业化范文篇3

一、要科学把握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增收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县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可以说是有潜力、有条件、有机遇。

1、具有发展的潜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掣肘,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水平偏低。具体表现为:缺乏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能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缺乏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业市场化水平偏低,没有形成专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大多数农民和企业的关系松散,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企业、农民的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缺乏科技在农业生产的投入,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在部分群众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项目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缺乏市场经济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业产业化具备开发的潜力。

2、具备发展的条件。一是企业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各种企业的改革改制,使企业属性回归,购销垄断被打破、区域阻隔被撤除,市场供求关系逐步形成,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寻求合作,产品购销与生产寻求联合的态势。二是订单农业提供了载体。粮食、水果订单的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订单的数量快速增长,农产品产销联合、以销定产的趋向日益突显,产业化经营的“前链”逐步形成。三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基础。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加大“一线三片”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得到优化,基地的规模得到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提升,为产业化经营夯实了基础。四是消费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加入WTO后,人们的消费转向优质、绿色、营养、安全,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多样化、专用化、优质化的市场消费理念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五是思想认识的提高增强了发展的活力。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激活了人们对产业化经营的强烈愿望和迫切的需求,企业也因此增强了信心和动力,自觉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

3、面临发展的机遇。一是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特别是对农民实行“两免四补”,加大对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支持力度,既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人们发展、支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性。二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争取多方支持,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夯实物质基础。三是我省实施大湘西开发,加大扶持的力度,有利于发挥怀化的区位优势,做好“买东卖西”“外购外销”“内购外销”的文章。四是加入WTO,有利于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销售市场,凭借“绿箱”和“黄箱”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稳定的贸易环境。五是国家“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要大胆创新思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市场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购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由于区域各要素的特殊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更要与是俱进,创新思路。

1、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推进。一是要“联”,使企业和农户联合,加工和流通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二是要“培”,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迅速融入全市、全省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群体和品牌系列,增强其竞争力、辐射力;三是要“引”,通过上争、外引、内聚,大力引资、引智和通过项目带动聚合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

2、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思想必须与市场对接,观念必须与世界融合,严格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认真抓好“产业聚集”“产业延伸”“产业扩散”的文章,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产业环节联络起来。积极谋求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双赢,逐渐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3、要以合纵连横的方式来整合。所谓合纵就是要用活中央、省、市有关农业方面的政策,用足县、乡、村、组到农户在农业生产、加工方面的优势,把政策和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重点发展1-2家,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连横就是按照“多乡一品”、“板块建设”的思路,根据市场要素配置资源,敢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具有相同或相关的生产、加工一些区域或企业,进行整理、整合,把区位和整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要靠严格管理的抓手来拉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抓政策引导及协调服务,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强的后盾。二是要实行责任制管理。对农业主管局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承担的任务,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进行界定和量化,实行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三是实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行政主管部门到农户的生产经营都要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积极探索良性互动的机制,以思想理念先发之势来谋求产业化经营的先发之机。

5、要借优质服务的力量来牵引。一是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推动银企合作。开放投资领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直接进入投资领域,打破资金对产业化的制约。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省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二是社会服务。加强交通运输、水力、仓库、产品及生产要素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产业风险规避机制和面向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及时掌握和分析情况,认真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三是环境服务。要优化政风、净化商风、淳化民风,增强政策的供给功能,出台一些具有激励相容功能的政策,及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给予支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科技服务。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运用科技的优势来打造产业的优势。

三、要明确发展举措

近年来,我县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导和带动了一批农业经营的企业和生产农户,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其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下一步应该突出五个重点:

1、突出龙头企业的发展。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应鼓励具有比较优势、有发展潜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竞争力。

2、突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对经济利益进行合理分割,适时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向紧密型发展。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发挥农业行业协会作用,使之成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中介和政府部门的助手。支持各类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大户等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突出市场体系的培育。要积极融入现代物流,努力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培育和扶持流通服务组织,规范“订单农业”发展。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开辟面向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为农业大流通提供保障。运用好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建立统一的、专门的市场预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围绕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立连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科研单位、重点县乡和专业大户的信息网络,提供多样化、全方位服务。

产业化范文篇4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尽管我们只需要最终的消费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产它们,而更多的人,都在做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并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试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鱼,可以跳进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对他们来说,这是最有实质性意义的行为。可后来人类进化了,在捕鱼之前,先要织网和造船,要织网、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织网和造船的工具。鱼打得多了,就晾晒起来,吃干鱼、熏鱼。到现在,人们用鱼制成的各种食品,不计其数,甚至还把鱼皮做成服装,把鱼骨制成药品。最初一个简单的用手抓鱼的行为,被无限的“复杂化”了。对此,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无论怎么说,总归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往生产链条上不断增加了新的环节,用萨缪尔森教授的话来说,这叫生产的“迂回性”。生产的迂回,带给我们的是经济的富足和繁荣。

我们常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好不容易遇上个好年景,却不一定能赶上好行情,这是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老天爷的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议。要说市场风险,各种产品都免不了,但农产品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较稳定,往往受价格的影响。比如小麦1块钱1斤,你能吃两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去吃三个。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螃蟹丰产,价格当然还会下跌,可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一些。社会越发展,人均粮食消费量越大,但直接消费的粮食会减少。20世纪60年代,守着一碗青菜汤,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兴了再喝上两瓶啤酒,米饭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粮食去转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粮食去转化。所以,农产品的链条必须向这里延伸,否则,就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可不是件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而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何况这还有利于克服农业的“弱质”。

农业产业化像个“金娃娃”,只要经营得当,从头到脚都有钱赚。但抱紧它并不容易,要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链条,得做很多的工作。说得专业一点,必须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家都知道,荷兰的花卉产业世界闻名,但鲜花贵在一个“鲜”字,因而对营运体系的要求特别高,从培育、生产、分级、保鲜、包装,到运输和销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这一点,荷兰人比谁都明白,他们的花卉拍卖和配送系统效率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个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每秒钟能完成2笔以上的交易,而且完全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光是玫瑰,就分成2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又按颜色、等级、花期等分装打捆,形成标准的规格。交易商无须到现场看货,只需坐在交易大厅里,根据报出的规格,按动电钮就可以竞价成交。后续的清算交割,完全由电脑处理,几小时后,花卉就被装上飞机,最迟到第二天,便摆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店里。没有如此高效的服务体系,荷兰的花卉,绝难成就今天的热门产业,更不会领导世界花卉的新潮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农业的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转基因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它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含量。这将意味着什么?现在我们还无法准确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农业的链条将因此而延伸得更长。众所周知,沙子只是一种非常初级的建筑材料,但人们注入了资金和技术,就从中提取出了硅,并发展出计算机芯片和因特网。想一想这段历程,对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前景,你还会有任何怀疑吗。

产业化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东出口,辖5个村,1.6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有耕地4580亩,林地13.5万亩。年我镇农林渔牧业总产值9090万元。

二、年农业化工作亮点

认真落实镇党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一村一品”工程落实“山、地、河”三篇文章,全镇对林、禽、果、蔬、畜等多个主导产业进行了区域规划布局,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着力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必然以规模生产为前提,基地建设则是规模生产实现的重要手段。发挥我镇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市外向型工业园座落我镇、村的区域优势,以及、黄金水道横穿我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使全镇大力发展种养业,为城市服务。

(1)山:桂种植基地。继续扩大玉桂种植面积,并在扶典村再造基地,预计今年全镇新增玉桂种植面积1116亩,收购桂皮治理发愣功吨,销售额达296.8万元;此外还在村山地等大力打造速生桉种植基地。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种植速丰桉3500亩;种植沙糖桔、黄皮、黄榄、山楂等名特优水果350亩。

(2)地:三黄鸡养殖基地。继续做好村组、组、组、组一带和扶典村六组的三黄鸡养殖基地的建设。

(3)地:名优水果种植基地。继续扩大名优水果种植面积。预计今年全镇发展种植台湾番石榴、新加坡甜杨桃、砂糖橘等名优特水果200亩。

(4)河: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包括整个村,经过过去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积极引导村民把效益低的田地改为种植蔬菜,推广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种植面积300亩。

(5)河: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即围绕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半设施、设施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在村高坪组、思良江一带的养殖基地扩大瘦肉型猪养殖数量。多方筹资13万元推进村高坪养殖场列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市有关部门的验收,新改建的标准化养殖场可达到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规模,以点带面、辐射各村。并计划在扶典村新增一个养殖示范点,同时鼓励发动村民建造沼气池,实行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推进网箱养殖基地建设,镇全年新增网箱200平方米,带动农户12户,产量达到24吨,目前全镇网箱养殖面积约4164平方米;同时推广名优特鱼种养殖500平方米,完成年任务的100%,预计全镇渔业年产值474.6万元,同比增长5.1%。

(二)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大户是科技运用与推广的重要力量,是农村生产经营的示范与样板,对于盘活整个产业影响深远。因此,我镇高度重视对专业大户的培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鼓励措施,刺激其发展。相继涌现出村网箱养殖大户何桂强(带动农户12户)、扶典村高脂松李志杰、华堂村水果大王李汉培、华堂村玉桂王李牧轩等一大批专业大户,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三)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成各种合作组织,对内提供信息、技术、管理等各项服务,对外由合作组织以独立法人的身份统一经营,能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大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它也是由家庭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纽带。我镇村何桂强组织多个网箱养殖大户首先发起并成立了村思良江养鱼专业合作社,接着各种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华堂村李汉培发起组织的华堂绿农水果专业合作社(辐射农户80多户,带动农民增收20多万元);扶典村党总支部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志杰为龙头发展高脂松种植合作社带动50多户农民增收;华堂村党总支部以村委主任李牧轩为龙头发起组织华堂村绿银玉桂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28户,带动农民增收10多万元。运行一年来成效显著,对网箱养殖业、桂产业以及农村生态旅游等创建知名品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扶助龙头企业引进扶持好龙头企业,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的关键。经过近年的大力引进、扶持,目前我镇已有多家龙头企业。引进的理文公司以“公司+农户”模式,推进速生桉种植;扶持的玉桂桂油厂、众昌松脂厂、东林木材厂、甜蜜家蜂业等对玉桂、松脂、林木、蜂蜜等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值,为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势头喜人。

(五)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众昌树脂和华堂桂油厂等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抓好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的推广种植工作,定期不定期举办无公害蔬菜、“牛蒡”等特色蔬菜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向村民传授无公害蔬菜知识,宣传种植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的好处。二是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工作。年推广的新技术有地膜保温旱育、免耕抛秧、免耕栽培马铃薯技术。推广种植的新品种有水稻的丰两优一号、博优258、博优998;蔬菜的有博白蕹菜、白玉1、2号苦瓜、桂冠1、2号丝瓜;水果的有台湾番石榴、新加坡甜杨桃、沙糖桔等新品种。

三、夯实三农工作亮点

大力推进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项目,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1、道路交通方面总投资200多万元,有①投资60万元建设思扶村村头组—麻坪组、六田组道路硬化工程(在建);②拟投资130万元修建扶典村道路硬化工程;③投资7万多元进行村思良江-组、村松冲组道路砂石化(在建);④投资60万元加高加宽思扶村—华堂村道路以免汛期被洪水淹没(现该项目已开始征地,在建)等一大批惠民工程。

2、水利设施方面总投资200多万元,有①投资98万元完成村堤步、中心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完成);②投资14.3万元修缮村竹坪灌溉工程(完成);③投资90万元修建华堂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④投资2.51万元修缮扶典村五组蚌冲灌区;⑤拟投资120万元修建扶典村村民饮水工程。

3、扶助三农方面

联系上级扶助4.2万元,自筹27万元,社会帮工200多人次为7户贫困残疾人完成危房改造总面积570㎡。联系3万多元为贫困残疾村民安装长江普及型假肢(李嘉诚慈善项目),方便其生产生活。筹资30多万元建成村村民活动中心,配备标准篮球场,并设置有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健身器材;筹资30多万元建设镇文化站,(在建)丰富村民文体活动。

4、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惠农直补“一折通”工作,认真兑现粮食综合直补等各项补助资金,发放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财政涉农补贴56.6万元。

5、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一是做好老复退军人、五保户、三老、特困家庭、临救对象的定期补助、社会保障和救济款项的兑现和发放,全年共发放资金74.2679万元,其中发放农村义务兵优待金3.3375万元,发放“三老”金4.8312万元,发放五保户定补76人共72960万元,发放城市低保47户共15.0707万元,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24户共43.695万元。

6、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文、教、卫、农科等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年全镇广电覆盖率达96%,安全播出达100%,5个村都建设了村文化活动室、现远程教育站点,社会事业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完善。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镇、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农村医疗保障方面,参加新农合的村民共有12933人,参合率达到90%以上,从年1月至今,累计支付村民合作医疗补偿金111.295万元,518人次受益。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人民医疗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观念更新的程度还不够;二是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比重太小,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少且弱,对农业反哺拉动力度不够;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生产生活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不少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没根除,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烈;五是村内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村内无第二、三产业支撑,产业链不够完善,生产初级产品多,发展后劲不足;六是少数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认识不到位,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七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应用推广难度较大。

五、明年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和贯彻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商贸兴区、二元并举、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镇党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5%。

(一)继续坚持“12345”工作思路,做好发展农业的三篇文章

1、“地”文章:发挥我镇处于城郊结合部和市外向型工业园座落我镇、村的区域优势,以及抓住城市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多的机遇,主要抓好以下几个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使全镇大力发展种养业,为城市服务。

(1)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包括整个村,经过过去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明年要积极引导村民把效益低的田地改为种植蔬菜,计划推广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种植面积300亩。

(2)思良江瘦肉型猪基地。继续在村高坪组、思良江一带的养殖基地扩大瘦肉型猪养殖数量,以点带面、辐射各村,并计划今年在扶典村新增一个养殖示范点。同时鼓励发动村民建造沼气池,实行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继续做好村组、组、组、组一带和扶典村六组的三黄鸡养殖基地的建设。

(4)继续扩大名优水果种植面积。预计今年全镇发展种植台湾番石榴、新加坡甜杨桃、砂糖橘等名优特水果200亩。

2、“山”文章

(1)做强做大玉桂产业。以桂专业村为中心,继续辐射带动思扶、扶典两个村连片种植玉桂,计划明年扩种玉桂1000亩,逐渐使我镇形成一条10公里长的玉桂“产业带”,真正

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

(2)抓好珠防林建设。在珠江、边的村、扶典村和思扶村,包括村与华堂村,每年发展2500亩以松、大叶栎、速生丰产桉为主的常绿林。

3、“河”文章

充分利用坐拥、、思良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殖专业村,在现有网箱养鱼面积的基础上,年新增网箱养殖面积200平方米,推广骨鱼、鲶鱼、黄鹃、叉尾鮰等名优特鱼种养殖面积300平方米。逐步提高网箱养殖的科技含量,努力把村建设成优质的网箱养殖专业村。

(二)实施农业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逐步提高东林木材厂、华堂桂油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二是加强建设好桂村,加强以玉桂种植和玉桂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玉桂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加大以水产养殖、江河网箱养殖为重点的水上特色渔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四是进一步建设农产品流通协会,培育流通经纪人;五是积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帮助其就业。

(三)发展食品、生态旅游项目。

年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投资5000万元、年产蜂蜜1万吨的广西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项目。

产业化范文篇6

一、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民间艺术产业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化是政府保护和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基于艺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中获悉,政府部门在保留和传承民间艺术时,试图通过艺术产业化这一特殊发展路径实现民间艺术的良好保护。这也就意味着,民间艺术产业是政府机构重点保护的产业对象,理应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双重满足。一方面,政府机构意识到民间传统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意义,指出要通过艺术产业化发展,实现民间艺术的良好传递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效益提升,而是试图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繁荣[1],实现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综合建设,因此,民间艺术产业作为政府机构重点保护的产业对象,就会得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会通过必要的资金扶助,实现良好的沟通往来,以真正满足艺术产业化建设的需要。产业化是民间艺术保留其原有形态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建设的不断推进,民间艺术逐步呈现多种形态方式,不仅包括传统民间艺术的古典美,也涉及现代民间艺术的时代感,部分民间艺术甚至实现了传统古典美与现代时代感的融合,形成了多边综合民间艺术形式。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部分民间艺术已经逐步流失了原有形态,因此,艺术产业化-193-作为民间艺术原有形态保留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自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艺术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拉大,使得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能够以整体的形式面向广大群众。这样的综合运作模式,使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性和时代性,而无需为了时代感的营造去除传统历史要素,此时民间艺术的原有形态保留得到较有力的扶持和辅助,实际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自然不容小觑。产业化是民间艺术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交流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是试图通过民间文化交流的方式,实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汇聚。而艺术产业化建设作为促进国际间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艺术产业化发展使得单个的民间艺术个体能够整合成较为有力的艺术整体,由此汇聚较大的文化力量冲击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实现国际间民间艺术的文化交流与文化消费[2];另一方面,艺术产业化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国际间民间文化交流的行业和工作,其时展效益自然是较为乐观的。(二)民间艺术产业化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而就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看,民间艺术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在进行艺术产品或服务交易时,往往需要由交易双方进行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多边认定,并以此考量民间艺术品及民间艺术实际的综合价值。而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民间艺术经济效益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实现独特的产业链建设,并成为该区域内产业建设的新起之秀。因此,民间艺术产业作为推进经济文化效益融合的特色产业,在时展进程中有着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和重视的历史必然性。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监管管辖力度低、原有形态保留欠缺产业意识、国际交流中艺术资源利用不完全、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以及缺乏民间艺术的独到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一)政府部门监管管辖力度低。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市场机构理应依据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的协调[3],以真正保证艺术产业化发展实现规范化和有序化。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尚未对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做出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政府部门的实际监管管辖力度相对较低,这使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秩序不容乐观。从政府部门目前的监管情况看,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期,政府部门仅仅是对艺术产业化的艺术整合做出了政策指导,使其能够通过政府政策和政府资金的双重支持,实现多种民间艺术的整合,促进经济的繁荣与昌盛。但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步入稳定时期后,政府部门对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监管却没有相应做出进一步更新。(二)原有形态保留欠缺产业意识。尽管艺术产业化发展促成了民间艺术原有形态的保留,具有较为重要的艺术传承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艺术产业化发展对于艺术本身原有形态的保留,却欠缺一定的产业意识,艺术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仍然是较为严峻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艺术产业化建设中对于民间艺术原有形态的保留,仅仅针对不同艺术本身做出相应的形态维护,忽视了艺术产业链整体的产业意识[4],因此,大多数民间艺术只能在短时间内维持固有形态,却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保留效用。而在经济发展视角下,各种民间艺术的开发没有形成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使得产业意识缺失的现象愈加严重。由于产业意识的缺失,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滞后现象已然是愈加严重。(三)国际交流中艺术资源利用不完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从传统的经济贸易交流上升到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其实际的交流价值在固有基础上有了迅速提升。综览当下的国际交流形式,无论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还是从国外引入国内的科技技术,都呈现出极为优越的交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艺术资源的利用并不完全。对于资源流出方而言,中国在建设独特的艺术产业链时,忽视了艺术资源的高效利用,而是单一地采取传统手段将国内民间艺术传承到国外,其实际收效不容乐观;而对于资源流入方而言,国际大国在接受中国民间艺术时仍然采取了传统的西方思维,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对艺术资源的品读能力并不能达到预期水平,资源利用率自然也相对低下,提高国际交流艺术资源利用的完全性成为当下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四)民间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同繁荣并不是一件易事,相反,要实现经济文化效益的融合,需要多部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努力构建多位一体的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式[5]。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建设路径单一,并不能有效满足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的客观需求。在国内市场中,不同顾客对民间艺术的消费需求不同,但艺术产业化建设却采取了相同的建设路径,使得不同消费需求无法在同一艺术市场中得到满足;而在国外市场中,尽管艺术产业化建设努力尝试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交互,但在具体实现时,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仍不能满足一时产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仍然容易出现因艺术产业化建设路径单一而导致的产业运作受阻现象。可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需要根据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建设路径的拓展和延伸。(五)缺乏民间艺术的独到性和创新性。艺术产业化发展是中国经典文化要素实现国际市场流通的重点渠道,因此,民间艺术的传承手段和传承方式理应顺应时展潮流做出必要的变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却缺乏必要的独到性和创新性,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相对受阻。在艺术产业化建设初期,人们尚未意识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交互作用,仅仅采取了一般的产业建设模式,这使得艺术产业化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沟通和交流。而在艺术产业化建设后期,人们开始关注虚拟经济的发展需要,却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造成民间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大幅度锐减[6]。因此,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仍然受到较多阻碍因素的限制,应当采取合理的改善措施加以优化和创新。

三、新常态下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解决民间艺术产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政府部门核心领导力量、树立民间艺术发展的产业意识、提高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应用度、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和打造艺术产业化品牌等途径,以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化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一)加强政府“看得见的手”对民间艺术产业的领导和管理。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加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民间艺术产业的领导和管理,使之能够有更高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从政府政策角度看,政府部门应当根据经济新常态发展下艺术产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制定出具有实际效益的产业化运作政策,保证民间艺术产业这一特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借助政府优惠性政策的重要推动力实现宏观调控下的有序发展[7]。而从政府资金角度看,政府部门应该调出必要的运作资金,保证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多种民间艺术能够在资金链运转不断裂的前提下,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方式,从高校中调集一部分艺术人才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补充。此外,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民间艺术创作专项资金或基金,加大对民间艺术创作生产的投入,加强对其前期宣传及后续推广的保障。(二)树立民间艺术发展的产业意识。从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化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民间艺术在进行产业化发展时,已然由于产业意识的缺失而面临着较大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后期运作过程中,要想实现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规范化和有效化,就应该树立民间艺术发展的产业意识,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民间艺术产业化运作模式。一方面,民间艺术产业化建设的负责人应当形成艺术发展的产业意识,在民间艺术逐渐呈现产业化建设前就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产业意识的培养[8]。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艺术产业的产业意识也应当根据产业链建设发展需要做出必要的革新和优化,一般来说,是由民间艺术产业链建设的相关负责人根据产业链建设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归纳出具有实际效益的产业发展新意识。(三)提高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应用度。自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以来,民间艺术的资源利用率高低,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然而,从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前情况看,无论是资源流入地还是资源流出地,都由于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而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在后期运作过程中,要实现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有序化,就应推进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应用,保证民间艺术能够在长时间内永葆活力。在前期整合民间艺术资源时,民间艺术产业化的负责人应当多渠道获取艺术资源,并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汇编整理;而在后期发展时,对于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应该采取多渠道挖掘的方式,使得民间艺术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都能得到充分挖掘,以真正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多边应用,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四)进一步推进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尽管在艺术产业化的进程中,传统产业要素与现代产业要素应当以规范合理的形式达成共赢,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却较为薄弱,并不能满足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有效融合,应通过全方位解读的方式,了解传统艺术的艺术真谛,把握传统艺术传承和发扬的根本要义,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交互点分析,得出艺术产业化进程中传统艺术呈现自身价值的新对策。而当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出现相互矛盾的状况时,应当以辩证统一的观念和态度,分别考察传统艺术和现代产业的优劣势,并采取折中的方式做出综合考虑,保证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化和综合化,减少因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融合不当而造成的艺术产业化发展受阻现象。(五)努力打造民间艺术产业特色品牌。从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尽管艺术产业化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渠道和路径过于单一,欠缺一定的特色和创新。为了实现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化又好又快地发展,应当打造艺术产业特色品牌,实现艺术产业化的创新和优化。在前期筹备阶段,应当参考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选定合适的发展任务并分配给不同的行业部门,使得各部门在建设艺术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各司其职;而在后期运作过程中,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则应在已经具备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前提下,打造艺术产业特色品牌,实现产品品牌本身以及产品品牌深刻内涵的优化和完善,以真正增强经济新常态下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独到性和创新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加强重点民间艺术网站建设,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特色民间艺术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作者:蒙莉 雷金星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砥.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人民论坛,2012(11):172-173.

[2]张彤,韩俊武.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1(20):214-215.

[3]关红.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4):84-88.

[4]张中波.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系统要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5-132.

[5]程芙蓉.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经济价值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4):181-184.

[6]汪海燕.经济学视角下民间艺术一般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安徽美术为例[J].江淮论坛,2015(3):149-152.

产业化范文篇7

一、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粮食种植规模较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2.64万亩,其中夏粮90.47万亩,油料作物77.74万亩,全市年粮食总产量85021.6万公斤。全市农业人口91.79万人中有40万人从事粮食生产。

二是粮食购销服务体系齐全。全市已建立起粮食收购、储备、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国有粮食企业具备粮食仓储能力10000万公斤,能够满足全市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需要。特别是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经多轮的改革改制,创新了经营机制,企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在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大有作为。

三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品牌意识开始增强。通过改制和联合、兼并、重组等有效措施,我市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粮食加工企业,其中有盐城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兴源面粉有限公司和康威科技饲料有限公司,我市的“嘉禾”牌面粉、“乐万家”牌大米、“秋之韵”牌大米和“秋之韵”牌挂面、“康威”牌饲料等产品在市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大,粮食产业链不长,粮食产加销等环节还处于分割状态,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不紧,协作关系不稳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化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粮食产业化工作的认识,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化的思路抓好粮食种子、种植、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要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途径来抓,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思维理念上、工作部署上,把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地位。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粮食产业化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由市领导挂帅,成立全市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发改委、财政、税务、农业、科技、粮食、金融、国土、交通、电力、质监、农机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要及时协调解决粮食产业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落实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镇也要成立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使粮食产业化工作在全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3、加快优质小麦、水稻板块基地建设。要从改良小麦、水稻品质抓起,加大高档优质小麦、水稻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引进和培植适合我市土壤气候的高档优质粮食品种。在全市主推2-3个“当家品种”,实行连片种植。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要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食产品规模效应。

产业化范文篇8

一、产业化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产业化是粮食产业现代化和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由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粮食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改变了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现行的投入机制,可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农艺措施、现代装备有机地融入粮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同时产业化又是新形势下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粮食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经营多渠道,这是必然趋势。新的形势下,在粮食流通中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的。国有粮食企业要想发挥主渠道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掌握充足的粮源,掌握粮源的最现实出路就是参与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不然的话,就很难掌握粮源,粮食企业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存与发展就会更加举步维艰。实践证明,产业化是实现粮食产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为实现粮食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产业化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目前,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微观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有2.2亿多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销售手段落后,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两个市场的竞争。而发展产业化经营,可通过“公司+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联结起来,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增强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龙头企业有了稳固的农户作基础,生产原料有保障,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提高了粮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工厂+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流通和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的比较效益。

二、夯实产业化基础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们xx的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其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目前已拥有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拥有国家“放心粮油”、国家免检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等省级以上品牌13个,市级名优产品5个,市级知名商标2个,全县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达30多万亩,连接农户近20万户,有力拉动了全县粮食经济的发展。应该讲,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好的,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夯实三个基础。

1、思想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我们深感,粮食工作的主阵地在农村,主战场在农村,发展平台也在农村,只有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课题,找准粮食产业化经营这一抓手,粮食工作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应从上到下进一步确立

“农民发展我发展”的思想,为抓好产业化经营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组织基础。2005年底,县政府对我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今年来,我们按照调整后产业指导办公室七大方面的主要职能,结合全年目标任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

进一步细化了自身职能,并明确了推行订单粮食、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协建原料基地、加强政策调研、抓好挂钩共建以及全社会规模以上粮油工业企业统计汇总上报等工作重点,从而确保了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

3、感情基础。今年,我们组织专人深入到上规模的粮油企业当中进行调研,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在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的同时,就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如龙头企业、名优产品、放心粮油等的申报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会议,

分析根源,为他们出谋划策,有效加深了与企业间的感情基础。

三、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把发展“订单”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

粮食订单收购是指粮食生产、收购双方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并按合同要求完成粮食生产、收购经营活动,实现粮食产销衔接的一种经营形式。近几年来,订单农业的兴起,为农产品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粮食订单收购健康发展,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我们应把发展订单收购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发展粮食订单收购的意义和作用。

订单收购有利于引导粮食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促进农业和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市场需求的优质粮食生产;有利于实行优质优价,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握稳定的商品粮源、发挥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实现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因此,积极发展订单收购,对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保护农民利益、引导生产、服务消费、实现产销衔接和搞活粮食流通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第二,要在积极推进订单收购的实际工作中求发展。

2001年以来,xx玉奇米业中心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之路。它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县、镇农业技术部门密切配合,向广大农户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提供技术服务,落实种植面积,讲解栽培技术,宣传收购政策,并分别与驻地马塘、曹埠镇43个行政村的42000多农户签订了订单农业收购合同。

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载体,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4月份,全市唯一的部级稻米示范工程在xx新店启动,该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位于我县新店镇胡港、月池、祝套、新联等六个村,总面积3.2万亩。核心示范区将采取“五统一”种植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资施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收购,并承诺按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进行收购。另外,全县今年还在5个镇推广种植了15万亩的优质小麦,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

第三,加强对订单收购的引导和服务,提高产业化程度。

在推进订单收购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转变观念,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农户”的原则,加强引导和服务,为发展订单收购创造好的条件。一是要引导订单双方树立“以销定产”的市场经营意识;二是要建立、健全粮食订单收购的信息服务体系;三是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四是要提供市场信息和加强对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

2、要把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立足点。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决定着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可以说,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粮食产业化经营。

第一龙头企业要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好领头、支撑作用

近几年来,我县粮食行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在着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基地和龙头市场的同时,把培育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分类指导、跟踪管理、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出一大批粮食龙头企业。全粮食系统获得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有,部级的江苏宝宝集团公司、省级的江苏东方明珠公司、江苏金太阳公司和南通巴大公司;市级的xx玉奇米业中心、南通正大公司。

龙头企业在粮食经营中充分发挥领头、支撑作用,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六大优势。这六大优势是1、资本结构优势;2、生产能力优势;3、产品质量优势;4、销售总量优势;5、品牌战略优势;6、现代管理优势。宝宝、东方明珠、金太阳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均超亿元。龙头企业绝大多数产品都通过了l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葵王牌葵花调和油”、“江海明珠牌食用油”、“玉奇牌特等粳米”获国家放心粮油荣誉称号;建立并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龙头企业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

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突出重点,择优扶强,通过破产、撤并、整合、重组,把企业资产向骨干强势企业聚集,培育一批条件好、竞争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全粮食系统于2002年开始,借助全县民营化改革的东风先后破产了拼茶油厂、双甸油厂、兵房油厂和凯亨集团公司;对东方明珠公司、金太阳公司、大力机械公司和巴大公司实施了民营化改革,出售了面粉厂;东方明珠公司认购了双甸油厂的全部资产,使自身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巴大公司于2004年引进广东客户的2000万元资金组建了新的合资公司,从而使经营总资产达到10929万元。通过改革系统内的金太阳公司、东方明珠公司和巴大公司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

第三,龙头企业要在工贸联合上壮实力。

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技术、产品市场优势和购销企业仓容、资金、收购网点优势,联手经营,优势互补。国有加工企业与国有购销企业联合,国有购销企业与民营加工企业联合,变过去的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共闯市场,共谋发展,不断把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稳固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地位。工商联手、产销对接是我粮食系统的优良传统,今年为准确把握菜籽收购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协作意识、市场意识,促进产销衔接,我们组织专人对今年全县菜籽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及收购市场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本着“分析行情、沟通信息、履行职能、提供服务”的宗旨,组织县内部分油脂加工企业和粮食购销企业,召开了第三届“菜籽市场分析与产销衔接座谈会”。会上大家认真分析了今年的菜籽市场走势,并就今年的菜籽经营如何加强工商联手、促进产销衔接进行了研讨。这一传统做法,为工、商企业合作共赢搭建了一个平台,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在提出菜籽产销对接的同时,我们还深入全县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发展协会会员,为实现产销对接做好了准备。

3、要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着力点。

实施品牌、名牌战略,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是粮食产业拓展阵地,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各企业通过努力,打造了一批“国家放心粮油”、“国家免检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国家绿色食品”、“省质量信得过产品”等名牌、名品。龙头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造出新品、名牌,积极地拓展市场,叫响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当狠抓品牌创建工作,将品牌创建作为提升产业龙头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路径,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一方面,应对现有工业用粮规模企业所获得的各等次品牌进行整理归类,同时针对全县七家工业用粮规模单位创省、市优名牌产品工作进行调研;另一方面,应继续与东方明珠公司、南通大力机械有限公司等商讨品牌升级问题,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材料,为完成市局下达的品牌创建任务而不懈努力。

4、要把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关键点。

粮食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客观上成为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载体,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在这方面我们还应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和完善:

一是培育农民党员经纪人。农民党员经纪人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党员经纪人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充实粮食农民党员经纪人小组;二是组织学习、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高对粮食流通管理的法律意识;三是要及时提供粮油市场信息行情;帮助联系和各地粮管所联姻,联手收购粮食、菜籽等农作物。通过几年的努力农民党员经纪人要不断做大做强、增收致富。

二是完善订单收购,建立优质粮源基地。玉奇米业中心在订单履约过程中,他们通过镇、村联手,以高于市场价3%-8%的价位承诺收购,并坚持了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八有四无一提供”做法,即:八有,有休息室、有茶水供应、有质量标准与价格表及实物陈列、有针线包、有打气筒、有意见簿、有监督电话;四不,不压级压价、不收人情粮、不与农户发生纠纷、不打白条;一提供,提供简单的粮食检测工具和方法。农户售粮—律实行现金结算,不打白条,从而以诚信的理念和优质的服务感动了农户,使广大农户信任了订单,接纳了订单,踊跃交售订单粮,订单合同履约率达95%以上。

通过订单农业,xx玉奇米业中心与马塘、曹埠两镇不仅建立了20万亩比较稳定的优质粮生产基地,还建立了12450亩无公害优质粮生产基地。2005年丰利粮管所30万亩无公害优质粮生产基地申报成功。优质粮生产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利于粮食购销企业掌握充足的粮源,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而且调优了农产品结构,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同时每年为农民净增收入300多万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举三得,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一系列举措,我们认为应当在全系统加以认真总结。

三是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农民需要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粮食龙头企业在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政策咨询、订单到户、上门收购等服务的同时积极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项目。玉奇米业中心向农户提供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服务;东方明珠和金太阳公司在实行民营后继续向广大农民户提供菜油的加工和兑换;巴大公司在开发新品饲料的同时向养殖户提供咨询和养殖技术服务。从而使广大农户提高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了产量,方便了生活,增加了收入。

5、要把搭建产业化平台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支撑点

为推动我县产业化经营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应着力抓住三大支点,搭建有利于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平台。

第一个支点是:行业协会。今年,我们根据《xx县粮食行业协会章程》,及时召开协会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协会人事调整方案和《协会经费管理办法》,并对2006年协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对加强多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等产业化经营工作提出了具体思路,为开展产业化经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协会正在根据市局要求,组织有关粮油企业积极备战全市粮油质量检验职业技能知识大赛。

第二个支点是:执法检查。产业化经营需要一个良好的流通环境作保障。为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今年6月7日至6月13日,我们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对全县已申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企业和在辖区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企业,以及粮食转化用粮企业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粮食流通统计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粮食统计行为。6月15日,我们又与工商部门联手,对全县夏粮收购市场组织了专项检查,检查中共发放整改通知书4份,对无证无照的船只收购点、路边收购点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整治,有效规范、净化了夏粮收购市场,维护了粮农的切身利益。

第三个支点是:“放心”工程。今年来,我们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关于继续进行“放心粮油”、“放心粮店”评审命名工作的具体部署,在已获得国家“放心粮油”四个品牌的基础上,组织江苏东方明珠粮油实业有限公司的江海牌特一、特二面粉申报部级“放心粮油”称号,组织南通绿洋商贸有限公司的联华超市申报部级“放心粮店”称号。目前已对两家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初审,根据初审意见,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整改。

四、明确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求突破

1、在理念上谋求突破。我们要认真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企业所处的新环境和新情况,树立两个理念,一是粮食产业化发展要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抢抓机遇,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要“促农增收、农企共赢”的理念。通过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拉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从而实现共赢。

2、在思路上谋求突破。我们要继续开阔思路,在壮大龙头、自主创新和基地建设上动脑筋、下功夫。一是壮大龙头规模。拟通过县局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技术、产品市场优势和购销企业仓容、资金、收购网点优势,联手经营,优势互补,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共闯市场,共谋发展,不断把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稳固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地位。二是鼓励自主创新。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平台,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粮食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为优势,共同选题攻关,开展好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带头作用。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咬定市局下达的60万亩基地建设目标,通过订单形式引导生产者种植优质品种,同时对农户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发展产业化合作组织,促进订单收购。

3、在举措上谋求突破。有了好的理念和思路,必须切实地付诸行动,才能干出效果。

一是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名牌产品。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决胜市场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大市场开发和品牌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品牌的梳理、整合力度,着力改变过去“小而多”、“小而杂”的格局,努力实现主导产品品牌化、名牌产品产业化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现有知名品牌建设,坚持以质量拓市场,以服务争市场,不断增加品牌内涵,树立品牌个性,努力在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等方面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化范文篇9

论文摘要:广东省柑桔产业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而云浮市南盛镇是著名的柑桔生产专业镇,在柑桔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作者对南盛镇柑桔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其柑桔产业化和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题,提出针对柑桔产业化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广东省作为柑桔种植大省,现有柑桔种植面积13.33万hm2,其中砂糖桔8万多hm2,贡柑1万hm2。砂糖桔以其皮色桔红、果肉脆嫩、味浓甜等优点而著称,目前已成为广东省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柑桔品种。贡柑是橙与桔的杂交种,以皮薄色艳、清香甜蜜、高糖低酸、口感极佳而闻名。云浮市南盛镇地处粤西山区,气候温和,山地资源丰富,素有种植柑桔的传统。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柑桔种植(主要是砂糖桔和贡柑)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三高”农业,由20世纪80年代零星的柑桔种植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广东省柑桔生产专业镇。

近10a来,南盛镇全镇的柑桔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200.0~333.3hm2耐的速度快速发展。1999年柑桔种植面积为533.3hm2,产量4000t;2002年柑桔种植面积达0.21万hm2,产量2万t;2009年柑桔种植面积达0.687万hm2,产柑桔5.7万t,销售收人超过2.3亿元,全镇柑桔种植业进人了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柑桔远销到上海、天津、哈尔滨、新疆等地,批量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南盛镇全镇约有6300多户农户以柑桔生产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农民柑桔种植单项人均收人达到6800元。同时,柑桔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形成了1条健康、良好的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资销售、汽车运输、餐饮服务、生态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但在柑桔专业镇的发展中,柑桔这个产品也面临着同质化倾向而带来的问题,价格随着产量的提高也在逐年下降。南盛镇是砂糖桔和贡柑的重要产地,其品质优良,但品牌不响,而且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已出现部分果园品种退化,品质变劣。因缺乏标准化栽培技术,导致单产低或不稳产、果实品质下降;受黄龙病等危害性病毒为害等问题,已开始影响到桔农的收益。

1、产业化生产和品牌营销经验

1.1产业优势

近几年,随着“一乡一品”的开展,南盛镇镇政府发动群众开发和合理利用山地,积极发展柑桔生产,促进柑桔生产的规模化。目前,全镇80%以上的农户参与柑桔生产,达6300多户,柑桔种植达0.687万hm2,人均0.2hm2,商品率达100%。南盛镇柑桔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已形成一定规模,2005年该镇被评为“广东省柑桔专业镇”。

1.2标准化生产

在南盛镇政府的组织下,办起了16家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学校,形成了以镇为中心、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培训和推广网络,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培训农户;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制定了柑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与开发柑桔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农技人员结合不同时期的柑桔管理要求推广种植技术,把南盛柑桔逐步推向绿色环保、无害化生产。加强科技投人,坚持标准化生产,2005年获得了广东省“健康农业示范基地”称号。

1.3“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尝试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2001年组建了南盛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该公司分别被广东省和云浮市评定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06年该公司自有柑桔种植面积已达400hm2,合作农户3600户,同时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带动3000多户农户种植柑桔0.33万hm2,增强了“南盛柑桔”在市场经营中的竞争力,推动了柑桔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1.4品牌效应

南盛镇积极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2003年南盛镇镇政府申请注册了“南盛柑桔”商标,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及全国性、国际性交流活动等渠道宣传推介南盛柑桔,不断提升“南盛柑桔”的知名度。2005年“南盛柑桔”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委员会认证;参加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及输出国的备案注册,正式获得了准予产品出口国外的资格。目前“南盛牌”柑桔连续4a被评为云浮市名牌产品,销往省内各地和上海、天津、哈尔滨、新疆等地,批量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1.5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坚持为柑桔产业提供社会化服务。2004年南盛镇建立了1个较具规模的柑桔种苗培育基地,巧间农资经销连锁服务店,1个占地3.33hm2的柑桔专业市场,1个200多人的柑桔销售网络;2005年利用云安e-town(电子城镇化)建立起南盛镇信息服务站,形成了柑桔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

2、柑桔产业化及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柑桔品质缺乏标准化和稳定性

柑桔的种植规模和产量逐步扩大与提高的同时,桔农在柑桔的科学栽培、林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使柑桔品质的标准化和稳定性受到影响。结果是单产增加幅度不大,品质受到影响,影响了南盛柑桔品牌的声誉,并降低了桔农的收益。如桔农反映强烈的黄龙病,直接导致柑桔的落果,影响了产量和收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柑桔的品质要求将越来越高,只有质优、无公害的柑桔才能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而目前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盛柑桔的良性发展。

2.2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规模小

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规模小,不利于产品品牌的快速成长。全镇只有1个农业“龙头”企业和1个柑桔协会,带动农户数量有限。大多数是农民家庭种植,缺乏农业技术的有效指导和行业协会的市场引导。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几个村(组)接受了柑桔协会的技术指导、农业公司的产品定单,大多数桔农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同度很高,但种植时还主要靠自己摸索和学习技术。

2.3农业技术研究和桔农的生产合作不够紧密

近几年,镇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了积极合作,并取得一些成果。但相互交流的机会还是太少,许多桔农希望更多的专家、教授能够和他们直接见面学习和请教;希望镇政府的农业技术部门能够给他们提供更新和更实用的技术;希望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如黄龙病的防治,在镇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项目中,已经是1个结题的科研成果,但仍然没有在生产中使用。另外,由于受经费限制,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合作实施的项目少,产、学、研合作只停留在低水平上,合作的方式单一,合作的领域不广。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南盛柑桔的可持续发展。

2.4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

虽然注册商标比较早,但缺乏品牌意识及有效的传播,没有建立起“南盛柑桔”品牌的高知名度。有些桔农把桔子转道四会市去卖,因为四会的沙糖桔名气大,售价高。南盛镇品牌的覆盖范围大都仅限于本地县、市,基本没有超出自己的行政管理,更缺乏品牌形象和实力的营造,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如南盛镇信息服务站上面的信息匾乏,只有几个当地个体中间商的有关信息。由于缺乏资金,镇政府很难加大对品牌的扶持力度。

2.5产品销售流通网络不够健全

产品销售基本靠上门收购,完全依赖外地中间商,基本没有建立自己有效的销售渠道网络。随着本镇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省内德庆县、四会市等地的柑桔产业也快速发展,再加上各种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多方面的制约,即将带来的销售压力不容忽视。

2.6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柑桔产品产业链短,生产技术和手段习惯以产量取胜,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在调查中发现,南盛镇除了种植柑桔,几乎没有任何与柑桔有关的加工业。柑桔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企业化经营的实体,相当多的农民以及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束缚,往往认为收获便是生产的结束,对农产品的认识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阶段,缺乏深加工。

总之,柑桔品牌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受大的环境系统如经济、政府、法律、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建立起知名的、高美育度和富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就必须系统地建立品牌形象。

3、柑桔产业化和品牌建设对策

南盛镇政府确立了“把南盛建设成为全省镇级最大的沙糖桔主产区”的奋斗目标,坚持“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品牌化管销”的发展方针,全力以赴把柑桔产业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促全镇柑桔种植业迅速发展壮大。

3.1加强柑桔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的物色来自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气候、水源、加工工艺和文化沉淀等。南盛镇由于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主打产品(砂糖桔和贡柑)一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获得市场的青睐,也使“南盛”牌柑桔拥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要把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响,在稳步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要保证现有较高的和独有的质量和风味,还需把基础做得更扎实。

3.1.1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进步作为支撑,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人力度,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柑桔质的飞跃。名牌之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农产品创名牌,品种是源头和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在引进、培育、示范、推广上下功夫,做文章,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常规品种,扩大名优品种,以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3.1.2标准化种植严格按照柑桔健康种植的有关技术规程指导生产,实现柑桔种植的标准化。在生产管理中,如种苗提供、苗木脱毒、病虫害防治、土肥管理、套袋等方面,尽量按照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包括深翻压绿改土,多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生草栽培等。有效控制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残留。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如挂放电子杀虫灯等,生物防治为核心,如释放捕食蜗,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等。按照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使柑桔果品质量及安全状况基本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农用化学物质(化肥、化学农药、激素)对柑桔果品生产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初步控制,实现柑桔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柑桔生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方向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柑桔管理的科技应用水平和柑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3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柑桔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是品牌经营的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组织化的方式,特别是“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模式,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柑桔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经营,使长期与品牌无关的分散农户尝到品牌经营的甜头,提高生产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市场化运作,树立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柑桔名牌的产生。

3.1.4柑桔三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柑桔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积极开展柑桔生产技能培训或知识讲座.引导农民学习柑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等。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柑桔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名牌产品的质量,生产出更多的如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等优质、放心的柑桔来。

3.1.5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非赢利的农民中介组织,可以充当农民与企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代表广大农户的利益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和竞争能力。早在1997年南盛镇政府就建立了柑桔协会,但更多是隶属于政府部门,市场化程度不高,效果不理想。2007年10月重建了南盛柑桔协会,2007年11月在柑桔协会的协助下,南盛镇成功举办了“万人品尝暨订货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接下来2a中,柑桔协会积极开展工作,吸引更多的农户加人其中,在柑桔销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户谋取更多的福利。

3.2品牌建设

要重视品牌规划,加强品牌的推广力度。目前农产品从短缺转向充裕,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不少农产品出现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的过剩,“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并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盛柑桔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因此制订农业标准化,实行农产品注册,实施农业创名牌,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品牌建设,不仅包括产品品种和质量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它是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消费者了解并接受产品,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要对“南盛柑橘”品牌积极地通过创新性的品牌营销,提炼品牌形象,并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目的。

3.2.1多种渠道宣传品牌的传播从传播方式上来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如广告、公共关系活动、促销策略、人员推销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节日活动进行传播。如镇政府和果农协会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招商会等,开展柑桔推介会、柑桔品尝会等促销活动,邀请传媒人员、科研单位来此地,引起共鸣。为了加深消费者的记忆,除了宣传“南盛柑桔”的功能性价值外。更应该着重介绍它的情感性价值,传播其品牌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对其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提高南盛柑桔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撰写柑桔文化专著、文章歌曲、诗画、拍摄与“南盛柑桔”及其品牌文化相关的短片、VCD等文艺作品,来宣传“南盛柑桔”,传播其品牌文化,使其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认同度。

3.2.2积极发展生态型、参与型、体验型的柑桔特色产业旅游如开发柑桔专业镇观光果园特色旅游,创建生态观光果园等,这样既有助于将现有的果林业资源拓展为旅游资源,吸引发展资金,提高南盛柑桔产业的生命活力,促进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在游客中树立南盛柑桔的良好形象,向游客大力推介南盛柑桔的整体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品牌的力度。南盛镇地处山区,空气质量较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在镇内有被评为云浮市“十大胜景”之一的卧龙天湖,具备了发展生态型观光旅游的良好条件。随着公众休假日的增多,现代都市人已经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到风景名胜、近郊山野以及田园等地享受旅游的乐趣。生态观光果园可以让消费者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柑桔,一边体验着当地的人文气息,有着美好感受在心的幸福感,以此树立南盛柑桔的整体形象、推介南盛柑桔的整体品牌。

3.2.3建立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建立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发挥龙头企业、柑桔协会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既减少柑桔种植销售的风险,同时向外传递了南盛柑桔品牌形象。为此,搞活流通渠道是柑桔生产的关键,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个体工商户从事柑桔销售流通,积极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代办手续、合法利益维护、职业培训等方面优质服务,放活市场经营。组织一些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的流通大户召开座谈会,研究进一步搞好流通服务的良方,切实解决好果农的后顾之忧。

产业化范文篇10

在新闻学界,我们提起了“媒介产业化”概念,结果是招风惹雨。理论界为这个提法犹豫不决,禁忌重重,而业务一线则是无知无畏,大胆迈进。两者反差之大,有时令我们无所适从。在1998年年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关于媒介产业化研究”(1),目的是向学术界介绍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还经常接到一些学界友人的询问,说有关部门已经明言,可以提“媒介经营”、“集团化”,但是,不要提“媒介产业化”(2),你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呢?利用《现代传播》的篇幅,我是旧话重提,向关心者介绍该研究的缘起,思路和现在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媒介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在广告学的研究中,广告与媒介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领域。过去,我们对于媒介的研究,通常是从广告经营的角度考虑的,涉及多是媒介策略、媒介操作的部分。比较系统、深入地接触媒介、研究媒介可以说是1995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我们接到了中国体育报的一个委托,就其报纸的广告经营滑坡做一个诊断分析,同时,做一个3至5年的发展规划。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就广告谈广告,就经营谈经营,这显然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中国体育报原来是一张国家体委的机关报,90年代以来处于一个所谓“转型转轨”的阶段,财政拨款减少,越来越倚重于广告经营。然而,从报纸经营的常识来说,一张报纸要提升广告量,发行是关键,而提升发行量,又与报纸的编辑内容有关。所以,研究经营当然要与发行和编辑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编辑内容、报纸发行与广告经营三者联动整合经营资源的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观点是机关报如何向商业市场过渡,并没有涉及所谓的产业化问题。

1995年中国体育报的项目完成之后,我们又做了几个报纸的考察研究,这个时候,我们的研究引起了广州电台的注意,他们也委托我们进行一项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

我们在做中国体育报项目的时候,使用的还是“商业化”的概念,研究的框架基本是考虑“机关报如何向商业报过渡”,无论在问题分析和战略提出我们都感到“游刃有余”。然而,在做广州电台发展战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广州电台无论在对内的“企业化”和对外的“商业化”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媒介活动的外部环境也是高度的“市场化”。如果我们还是依照老套概念提供药方,实际是“隔靴搔痒”。经历了多元投资的挫折而又面临同类媒介激烈竞争的广州电台的发展战略关键是依靠和培育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广州电台建构这样的发展战略,必然会触及到三个重大的问题:第一,不同地域同类媒体联合经营的问题;第二,相同地域不同媒体的“跨媒体”经营问题;第三,媒体之外不同行业相互参与,渗透经营问题。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跨媒介和跨行业之间的组织重构和利益关系调整。广州电台的高层就多次提出,希望我们能在“广播与邮电相互合作方面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因此,在这个项目进行当中,我们顺势提出了“媒介产业化”的核心概念。

二、“商业化”、“企业化”与“产业化”

在我们的研究之前,新闻学术界其实已经存在诸如“媒介市场化”,“新闻商业化”或“新闻企业化”之类的提法和研究。应该承认,我们的一系列研究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所谓的“媒介产业化”的概念,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关于“媒介产业化”的概念的详细解释,可以参考我们1997年出版的《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一书<(3)。在这里我想解释的是,在我们的系列研究里为什么没有采用过去的“商业化”、“企业化”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产业化”这个概念。

其实,在我们的研究习惯中并不太拘泥于某种概念的使用,如果概念具有涵盖力和张力的话。应该说媒介的“商业化”和“企业化”概念对于解释中国媒介从原来的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的过渡以及媒介内部组织的演进和关系的调整还是相当有用的,但是,当媒介个体规模巨大且交易市场相当发育的时候,这些适用于个体发展和内部结构调整的且带有阶段性痕迹的概念就会显得缺少张力和局限性。我们是依循媒介发展的态势进行实证研究,当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已经把我们带入更为宏阔的活动环境的时候,重新修订和调整研究的射程就变得相当迫切。“产业化”这个概念和以前的“商业化”,“企业化”的概念并不矛盾,而是一个发展,只不过更具涵盖力。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一个项目的完成和概念的提出,当广州电台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对“媒介产业化”进行理论上的整理。广州电台的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它说明媒介个体随市场经济进程迅速发展,从个体角度来看已经达成了所谓的“商业化”和“企业化”,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关系调整和更高层面的理论引导。而作为个体,由表及里有从小到大的变革和发展,首先需要的是自身个体行为的合理性解释,而个体的进一步发展,势必突破自身隶属的行业或者部门的旧有藩篱,从而引发整个行业的调整和变动,这时,同样需要一个更大规模的属于行业整体行为的合理解释。所以,可以在理论上诠释媒介的变化行为: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媒介个体的变革--“媒介商业化”就是个体行为的合理解释;更大范围的行业性的变革行为--合理解释就是“媒介产业化”。因此,“媒介产业化”这个概念并不是一种“超前”,无中生有的“发明”,它其实是对于媒介经营实践和媒介发展的一个理论回应。

随着项目的进行,研究思路逐步明确。我们把它统称为“中国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系列研究”。1996年底开始发表有关文章,如“产业化背景下广播媒介个体发展的途径”(4),“注意,形势已经发生变化”(5)和《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6)。

三、媒介产业化的动因:市场、规模与资本

为什么媒介会发生这种所谓的“产业化”变化呢?结束了广州电台的课题之后,我们开始整理思路,力图从更深的层次把握媒介经营的种种变化原因。我在“关于媒介产业化研究”一文中有这样的反省:

没有足够充分的参照物(文献资料),也没有足够强大的“论敌”(思辨对手),正是我们提出的所谓“媒介产业化”理论最大的危险。在一种自得其乐的氛围之中,我们的理论会假设过多而实证成份欠缺。概念不够精致而理论框架显得粗疏。有两个问题我反复考虑:第一,我们对于“媒介产业化”的理论阐述,虽然也借用了市场学、社会文化学等理论,但基本的视点还是停留在传播学上。在对“媒介产业化”这个核心概念的结构分析过程里,我们借用了“文化装置”,设置了“控制模型”。但是,我们没有摆脱“就媒介谈媒介”的框框,对于“产业”的核心概念就明显缺少分析力度;第二,与我们狭仄的视野有关,我们把“媒介产业化”锁定在“中国独有”。就体制变革与媒介互动来说,中国的“媒介产业化”的确是一种独有现象,但是,如果从“媒介产业”的角度,扩大一点,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能说的“独有”的吗?我觉得,“媒介产业化”必须要有经济学的“产业理论”作补充,同时,要有一个国际环境的宏阔背景作比较(7)。

当我们从产业变动和国际化环境的这两个宏观视点对所谓的媒介产业化现象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媒介的种种变化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封闭的,产业与产业,国内与国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们把这些要素梳理成“媒介产业化变动的三个主要动因”:一是媒介大市场的形成;二是对应大市场的存在,媒介内部规模化的趋势;三是作为纽带的大资本的需求作用(8)。一、大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1999年,我国的广告经营额已经达到622亿元,相当于GNP的0.7%左右。整个媒介市场有多大,现在没有一个统计数据,只能从侧面推算,比如,从广告费总额加倍计算的方式,媒介市场估计会达到1200亿元的规模。然而,如果从其他因素计算,规模会更大,比如,就有线电视的市场规模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8000万户,居世界第一,固定资产达到了2000亿元。如果投入100亿元整合全国的有线网络,可以达到5000亿元的资产规模(9)。

二、大媒介。巨大的市场必然催生巨大的媒体。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不管是全国的媒介还是地方的媒介,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规模扩张欲望。而且,这种欲望在海外媒介的刺激之下,会进一步增幅扩大。

三、大资本。在大市场的环境下,大媒体的运营需要大资本的支撑。如果说巨大的市场是一个机会,媒体规模扩张是一个内在趋势的话,那么,资本就成为媒介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点。媒介经营投资很大,因此,大媒介或媒介集团的出现,必须有大资本在支撑,否则很难维持。媒介可能从不同的途径获取经营的资本:一是媒介内的异种媒介联合获取新的经营空间和资源;二是允许媒介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从社会上获取经营的资本;三是允许行业外的大资本投入媒介产业运营。

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惯性,媒介的主管通常对于资本渗入媒介领域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处在产业变动之中的媒介,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极度需要的经营资源。需求和制约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我们认为,这种僵局或迟或早终会改变。20年来,媒介的经营发展主要受制于两种力量:政治力量和资本力量,媒介的生存状态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搏奕过程。然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政治与资本之间达成某种妥协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这就是我们对于媒介产业化的一种自信的理由(参看图一:政治与资本力量之间的媒介生态)。

在此期间,我们进行了“专业媒介购买公司”、“国际媒介企业集团”等课题研究,发表了诸如“广告行业风云再起媒介购买闪电直击”(10)、“形势相当严峻”(11)、“1998:力量游戏与市场整合”(12)、“1999:危机与希望”(13)等文章。并出版了“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的第二个研究报告:《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14)

四、产业化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

1999年,可以说是“媒介经营的激动年”。新年伊始,连续爆出了5个报业集团,致使广电系统跃跃欲试,电波集团呼之欲出。年底,出台了与广电系统经营改革关系密切的所谓“82号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其一,网台分营;其二,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其三,停止四级办台。“82号文”所掀起的波澜尚未平息,2000年开年又传来国务院高层的声音,组建电波集团,电视可以参与报纸杂志经营,而报业集团又可以进入电波行业。我在“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一文中言及(15),如果说82号文还是一个引导广电系统经营改革的纲领性的文件的话,国务院高层所传递的信息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更可能彻底动摇目前的媒介经营格局。虽然,82号文件还存在不少有待商榷的事情;虽然,国务院高层的这个声音背后还响有另类的话语,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把这两个信息叠加在一起思考的话,可以发现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高层所传递的有关媒介经营改革的信息其实已经深入触及到了所谓媒介产业化的两个非常敏感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其一,软(台)硬(网络)分离;其二,媒介融合。美国80年代所展开的后来导致其经济实力回升的电信、电波领域的革新,其触点就是“软硬分离”和“媒介融合”(16)。

关于广电系统的改革思路,我给它判读就是所谓的“四次剥离”式的改革(参看图二:广电系统的四次剥离概念图)。前三项的“剥离”,或多或少都在进行之中。如,“网台分营”之中,如何分营,如何统一,成为经营者关心的焦点。“制播分离”一度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最近遭遇不同意见,又成为议论的热点。第四项的剥离,虽然还没有浮出水面,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没有这样的剥离,也就没有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法制化。

就报业系统而言,虽然是挂牌组建集团,但是,经营的最大难题还是经营空间的开拓和融资渠道的保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可供报业发展并实现媒介融合的“中间地段”(参看图三:报业的出路在于“中间地带”的存在)。鉴于中国媒介经营的特殊性,报业集团所企盼的股票上市和参与电视频道经营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所以,要有一个规避政策风险和行业冲突的“中间地段”。什么是中间地段呢?具备媒介的特性,但又不被纳入传统的媒介管理,不同的媒介可以在此融合。互联网就是具备这个“中间地段”的特性。互联网具备几乎所有的媒介的特性,有极强的媒介兼容性,尤其是宽带环境,此外,具备极强的风险融资特性。投资网络,不只是自身宣传,关键是寻找融资和融合的途径,报业集团的发展出路可能就在这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由报业投资的网站,虽然在整体资源方面对投资主体由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对外名称以及内部管理,都是尽可能使用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化”问题。

然而,就是在媒介极力寻求新的经营出路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反对“媒介产业化”提法就是其中一种。问题是,媒介经营走到今天,你可以不说“产业化”,也可以不说“商业化”,但是,你无法改变一个基本的现实,中国的媒介,无论大小,现在都是依靠自身的经营取得生存的权利。再说得直白一点,90%是靠广告经营来生存的。已经是呈现一种“准企业”的特点。媒介要扩大经营的规模,要赢取更多的利益,要进行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人才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对照一些学界同仁的言论,我在“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的文章中如此说道:

“中国的媒介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上。20年的苦心经营,媒介脱离国家财政拨款而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可以自我谋生的“准产业”,然而,进入90年代下半期,媒介经营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内部竞争加剧,外部又承受国际化和数字化的冲击,经营者都明白,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经营意识和方式的突破,有赖于社会资本的支持。而蓄势待发的巨大的社会资本正好把眼光投射到电视媒介。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媒介可以得到飞跃发展,国民经济也就此获得一个经济增长的热点,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转换的至关重要的拱杆。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困守在政治话语的迷魂阵中,我可以大胆预言,中国的媒介只能步着国有企业的后尘,陷入老化、冗员、低效的泥潭。任何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只能解决媒介经营的一时之痛,然而,替代不了媒介在市场经济中的自身生存和长久发展。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换言之,直面媒介的现实需求和经营变动,我们赋予它一个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媒介产业化’”。

我们大概就是属于无知胆大一类。最近,在完成了诸如“中国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17)、“省级电视台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认识省级电视台”(18)、“冷眼向洋看世界”(19)、“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20)的文章报告之后,进入了“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的第三个阶段的研究—电波集团化研究。我们走访了北京、上海、无锡、湖南、广东等地的媒介,对100多位媒介的高层领导进行深度访谈,同时,实施全国150名经营台长关于媒介经营方面十大问题的问卷调查。

用事实说话,这也是我们在媒介产业化研究过程中始终恪守的信条之一。

注:

1.参看万力主编的《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p3,新华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2.详情可以参考徐光春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该讲话指出,不要盲目主张新闻事业的‘产业化’。《新闻战线》2000年第二期。

3.1997年接受了当时广电部的科研课题“中国媒介市场与经营系列研究”,课题组在作研究同时,将以往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整理归纳,编辑成《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4.刊于《中国城市广播的现状与发展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97年出版。

5.刊于《国际广告》1997年第1期。

6.参看注3。

7.参看《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p3:“关于媒介产业化研究”。

8.“对媒介经营实践的再思考”:1998年《中国记者》增刊第二期“现代媒介经营”。

9.该数字可以参考莫童的《加入世贸意味什么?》p213,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10.有关文章介绍可以参看《现代传播》98年第四期和《国际广告》99年7月号等。

11.刊载于《国际广告》1998年第8期。

12.该文最早发表在深圳研讨会,而后在《国际广告》99年一月号刊登。

13.参看《现代传播》99年第四期。

14.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15.“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刊于《现代传播》2000年第一期。

16.参考注15。

17.“中国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刊于《现代传播》1999年第四期。

18.“重新认识省台与省台的重新认识”,刊于《岭南视听研究》200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