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交流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0:01:41

财政交流材料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1

近年来,有关民生方面的支出,已成为政府预算安排的重点和亮点。这里不妨列出一份用于民生支出方面的清单。

20*年~20*年,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17.7万亿元,1998年~2002年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8.1万亿元。这就是说,最近5年财政支出累计额是前5年的2.19倍,即增长1.19倍。最近5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情况如下:用于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长1.26倍;医疗卫生支出6294亿元,增长1.27倍;社会保障支出1.95万亿元,增长1.41倍;文化体育支出3104亿元,增长1.3倍。可以看出,用于民生方面支出的增幅,都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增幅。

再从20*年中央财政支出情况看:全年支出29557.5亿元,比上年增加6064.6亿元,增长25.8%。其中,用于教育支出1*6.4亿元,增长76%;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亿元,增长296.8%;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2亿元,增长13.7%;用于环保和生态建设支出383.7亿元等。以上表明,去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除了社保和就业支出主体安排在地方财政外,都有大幅度提高,增长速度远高于全部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速。

另外,从20*年中央财政支出计划的安排来看,中央本级支出13205.2亿元,增长15.4%。其中,教育支出1561.8亿元,增长4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亿元,增长24.2%;医疗卫生支出831.6亿元,增长25.2%;环境保护支出1027.5亿元,增长31.4%等,分别高出中央本级支出平均增长速度29.7、8.8、9.8、1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在继续加大。

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结构的这种变化,用“民生财政”一词来概括可能比较确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财政支出都用于民生方面,但是在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大幅度向民生倾斜,并不断提高其比重,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并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生财政的含义、必要性和条件

(一)民生财政的含义。

所谓民生财政,就是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当然,这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以至于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些投资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证实了这一论断。美国1980年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民用安全设施方面的支出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59.4%,北欧一些福利国家的这一比例更大。

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用于经济建设方面,1978年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占64.1%,仅基本建设支出就占到财政支出的40.3%,最高的年度曾达到60%。因此,我们称计划经济财政是生产建设性财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经济建设支出大幅度下降,20*年该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3.4%。因此,我们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称为公共财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也不断加大,20*年~2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5.3万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17.7万亿元的30%。如前所述,最近两年这方面的支出更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说,我国财政出现了向民生财政的历史性转折。今后这一比例还必将不断加大。

(二)向民生财政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要求。

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年已达26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一国走出低收入国家阶段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可能出现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心内容是五个统筹,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和建设严重滞后,像教育、医疗卫生、贫困、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问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上述民生问题,实现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实行民生财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带有还债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偏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年以来提高到了30%,但与国外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实际上带有还债的性质。例如,20*年~20*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远低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国1996年这一比例达到17.84%,2006年下降为11.82%,远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又如医疗卫生,20*年~20*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56%,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

3.目前我国具备了使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条件。

第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力大大增强。20*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是20*年财政收入的2.4倍。20*年~20*年,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22.1%。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提供了财力保障。

第二,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有很大潜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为4.71%,2004年加大到19.38%,明显偏高。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可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都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为了巩固民生财政的成果,关键在于完善制度。

(一)完善财政体制。

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按事务的隶属关系划分的办法,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明确事权划分后,应通过法律制度固定下来。由于各类公共服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责任,也应有所区别。例如,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由于涉及面广和具有更大的外部性,主要应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由县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应由中央、省和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各级政府承担的比例,应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经济贫困地区,应全部由中央与省级政府承担,通常情况下,以省级政府为主;在经济中等发展地区,应由三级政府共同承担,但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负担50%以上;在经济发达地区,应由三级政府共同承担,但以县级政府承担为主。

(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在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并不一定要求地方政府完全用自己组织的收入弥补其支出,通常是中央和上一级财政的收入大于支出,地方或下级财政的支出大于收入,其差额由中央和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弥补。

目前,我国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固然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是其重要原因。

1.转移支付制度总体设计存在缺陷,形式过多,结构不合理。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两种类型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即均等化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并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而我国的转移支付形式,按财政部门所列,在6种以上,其中真正属于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实际上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例很小,目前在10%左右,因此均等化作用有限。

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占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的50%以上,目前仍占36%。由于税收返还数额数倍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而东部地区在全部税收返还数额中所占比例在50%以上,并且逐年增长。因此,尽管中央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是在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转移的全部财力中,东部地区所占数额仍然具有明显优势。这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继续在扩大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目前占30.7%,并且种类庞杂,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支出项目。

最近几年新增加的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增长很快,目前已占23.5%。然而,其性质并不明确,尽管具有均等化作用,但都具有专项用途,将其归并到专项转移支付中可能更为确切。这种临时性的转移支付形式,只能是过渡性的,在条件成熟时,应将其并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中。

2.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

目前转移支付形式中,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是采用因素法,通过公式化计算来分配资金,相对比较规范。但在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测算的范围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税收返还按基数法确定,形成了一省市区一率、一额,非常不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其拨款办法尤其不规范,表现在拨款的依据和标准不规范,具有随意性;立项审批不规范,项目的确定和范围选择不尽合理;缺乏有效监督,造成资金被截留、挪用。

鉴于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指导思想。财政转移支付要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基本目标;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实行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

二是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目前在继续实行以纵向转移模式为主的同时,试行横向转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已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条件、也有义务从财力上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三是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将其并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税收返还目前是我国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是把税收返还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按照分税制的规定,税收返还这部分收入理应归中央所有和支配。不能将其永久化和固定化,甚至扩大化。目前已经具备了取消税收返还的条件。当然为了减少阻力,还可以规定一个过渡期(比如3年~5年),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然后,将其纳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中。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2

一、实践与应用

(一)财政资金实现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采集了总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非税收入等电子数据,覆盖了一级、二级预算单位,涵盖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全过程;铺设了千兆专用光纤,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采集当天发生全部财政数据只需五分钟左右,而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采集,做到了实时更新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最新的电子数据实施审计。

(二)审计数据实现集中汇总

借助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将非联网数据导入到联网审计系统中,既可以利用服务器的高性能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了从零散数据到审计数据库的集中,使审计数据得以共享。如我们在“五项社保”基金专项审计中,把“五项社保”的财务、业务数据导入到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中,计算机人员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后,存储在服务器中。在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这些数据又为预算执行审计所用,并且在次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审计时又得到应用。逐步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开展纵向深度分析,宏观长远预测等提供依据。

(三)审计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动态监测功能,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及时发现并核实审计疑点,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从而增强了审计监督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期向经常的转变,使审计“预防”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我们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支付时间、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摘要等维度延伸,动态监测财政支出状况,对大额支出项目、支出单位开展审计调查,实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如:在对2009年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时,发现补发教师绩效工资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将此列为2010年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查明是否有违反绩效工资政策乱发钱物及突击发钱等现象;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摘要等维度延伸,发现公务接待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较大,进一步向预算单位延伸,出现某单位公务接待费排列第一,立即对该单位进行了招待费专项审计,查处、纠正违纪违规问题,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将预算数据与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随意调整预算指标的问题,将此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向人大报告,督促财政部门加以整改,促进其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发挥了审计震慑力。

(四)审计工作实现高效率

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采集的数据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横向对比等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为审计立项提供数据依据,使审计立项更加科学、有效。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审计立项时就可以通过财政联网审计查阅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掌握其基本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为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在审计调查阶段审计组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下载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是带着疑点找问题。在开展审计项目时,通过纵向对比,使审计重点、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利用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通过ASL语句将审计业务人员的经验方法编写成审计方法,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利用这些审计方法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自动审计,实现全面预审。如通过预审提交的审计疑点发现会计核算中心的大部分会计凭证存在多借多贷等会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与会计核算中心沟通后,这些会计技术方法有问题得到了纠正。

财政联网审计的开展使审计获得了大量有用的、多种类型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多维分析的方式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同级单位横向对比等宏观信息进行总体反映,一方面可以摸清全部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总量规模、资金投向,实现了财政支出由功能分类向经济用途分类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资金动态、实时的特点及全面、多维的数据量,使审计工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提升了工作层次,构建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财政审计大格局。

二、困难与问题

财政联网审计创新了审计工作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大了审计工作影响,但是通过审计工作实践,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难点与问题,主要包括:

(一)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持审计通知书才能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对财政联网审计这种全面、实时、动态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新修改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只能靠地方政府和部门间协调,如果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的可能性非常大。对联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仅靠“审计建议函”等方式反馈给被审计单位,没有法律效力,起效不大。二是财政联网审计目前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南,如网络安全设置、采集数据方式、数据分配管理、审计预警结果运用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靠应用单位自己采取措施管理。

(二)审计外部环境不适应。财政部门积极推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制度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为财政联网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在通过财政联网审计过程中发现财政部门的四项改革还不尽完善,如部门预算编制不细、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不全、操作人员违规规定随意删改预算数据等问题,使得财政联网审计采集的数据不全、不实,影响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

(三)审计风险“潜滋暗长”。财政联网审计能够适时、准确、快捷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这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资源的共享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侵袭、不合理操作以及硬件损坏等问题也会导致数据毁损或丢失,严重时可能破坏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系统,从而带来显性或隐形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财政联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熟练掌握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知识,财政业务知识等。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尤其是我们基层审计机关,这样的复合型人员非常缺乏,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部署和维护甚至更换数据模板都依赖于软件公司,就更难说在审计工作中能较好的做到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实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网审计的法律法规

上级审计机关及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问题,使审计工作在法律的约束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应尽快出台财政联网审计准则或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指南,使之成为审计人员在实施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指南,并作为判断财政联网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以规范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关审计行为和审计管理。要明确建立财政联网审计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结果应用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开发相应的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电子监控子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所有操作进行全程监控,以加强审计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创新财政联网审计

积极探索如何把预算指标管理、总预算会计和财政集中支付审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从业务管理流程的角度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体化审计。探索财政联网审计的数据大集中审计,由于财政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一致,上级审计机关可利用审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的优势,通过审计内部网将下级审计机关采集的本级财政数据,利用财政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开展远程审计,将审计的问题反馈给地方审计机关查证和落实,以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威慑力。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3

1、*省财政管理改革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财政部的指导、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在完善财政运行机制、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进一步深化了预算、国库、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农村税费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这些改革,使得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更加公开、公正、规范,强化了财政资金拨付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但目前省级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影响了改革和管理措施的效果。

为摸清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推进财政管理与监督改革,20*年4至7月份,我厅组织开展了对省政府办公厅等23个省直部门20*年度预算执行及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的综合性检查;8至10月份,我们与交通厅共同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政府部门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项目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存在虚报项目争资金现象;二是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擅自调整预算、行政经费超支、虚列支出、年终突击细化项目等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挪用专款;三是预算项目管理不规范,重项目轻管理,重资金轻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部门角度看,主要是财经法制观念淡薄,一味追求部门利益,公共权力约束乏力;从财政部门监督管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方式落后。

(1)公共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预算法》赋予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负有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职能。但是,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是对预算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同步跟踪性监察督导,审计部门则是对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审查核实,两者应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检查也多在事后进行,容易与审计监督发生重叠,致使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同步监督严重缺位,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2)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目前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从过程节点来看,侧重于事后检查,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相对弱化;从监督范围来看,仅限于对个别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严重缺位,存在监督盲点;从监督方式、手段来看,主要采取集中性、突击性的专项检查方式,通过账簿账表查找问题,检查方式过于单一。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脱节,财政部门无法对各部门的预算运行进行同步监察督导,很多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

(3)财政监督力量和方式与财政监督职能不匹配。按照财政部门内部职责分工,业务主管机构和监督检查专职机构都负有监督职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业务主管机构在人力、时间上都难以做到经常深入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专职机构限于人员少且远离监督对象,也难以对本级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及执行实施经常性监督。我们认为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部门预算运行监督严重缺位,是目前财政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财政监督方式人手,适应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需要,加强对部门预算运行、资金管理使用的跟踪监控和督导检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财政运行机制。

2、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符合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在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要求,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但从当前财政管理的环节来看,财政监督仍然是薄弱环节。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核心就是要走出事后集中性检查的套路,既使财政监督与预算编制、执行密切联系,又与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对独立,形成财政内部制衡机制,以有效减少预算编制、执行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不仅为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符合公共财政管理总体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2)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充分体现了财政管理特色。财政部门监督与财政收支管理有机结合,贯穿于财政收支管理资金运行全过程,这是审计监督无法替代的特色所在。如何强化这一特色,应当成为财政部门监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将监督延伸和细化到部门具体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之中,财政监察组通过经常性调查了解,深入部门预算决策、执行和资金使用过程,强化了财政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

(3)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是严肃财经纪律,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20*年1月,中共中央在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监督检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落实情况。”20*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监控”。从这个角度来讲,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集中体现了对政府各预算部门财政事务方面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和制约,对于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财政源头上防范腐败行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总体设想和基本内容

1、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设计思路

(1)学习借鉴国内外财政监督管理先进经验,转变财政监督思路,创新财政监督方式。针对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对当前国内外加强监督管理的经验做法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综观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监管机制,实行财政监察员委派制度是较为通行的做法。中央财政部门向中央各部门和各大区委派财政监察专员,并赋予其确定的责任和权力,代表政府对其财政财务活动,尤其是预算执行实施就地监督,以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浪费和源于财政性资金的腐败行为。我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论证,认为向同级预算部门委派财政监察组实施就地监督,可能是更为有效的财政监督方式。

(2)履行法定职能,重点解决部门预算运行监督不力问题。《预算法》第71条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第51条明确规定,对部门预算执行实施监督检查,是财政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这也为我们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根据我们对全省财政收支资金结构的分析,在省级和中央下达的经济建设及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通过省直部门直接分配管理的占80%以上。因此,省直部门的预算运行是财政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源头。针对目前情况,我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委派财政监察组,重点加大对省级预算部门,特别是资金量较多的政府部门财政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力度,将监督触角直接延伸到预算部门,对部门预算运行实施全方位、经常性监督,以彻底解决财政监督缺位问题。

(3)明确分工,相互制衡,增强政府财政监督整体效能。在我国财政监督体系中,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由于没有明确划清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致使在监督工作方式、时间、内容、对象上存在交叉和重叠,削弱了政府财政监督的整体效能。我们认为,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对于明晰两家职责分工,提高政府财政监督的综合效能,不失为一个有益尝试。在此模式下,财政部门通过向同级预算部门委派财政监察组实施监督,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强化事前决策型监督和事中控制型监督,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突出财政监督的管理特色。审计机关则重点对政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结果实施事后监督,着力揭露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发挥警戒作用,从而形成各有侧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政府财政监督格局。

2、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工作规划及试点单位选择

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工作规划是:对掌管财政性资金lO亿元以上的部门,单独委派财政监察组;对掌管财政性资金10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每2至3个部门委派1个财政监察组采取巡回方式监管。以上这些委派财政监察组的部门,财政性资金总额大约占省级预算部门财政性资金总量的60%左右。对于其他部门,只选择重点建设项目或重点支出项目委派财政监察组或财政监察员。

对于试点单位的选择,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掌管财政性资金数量较大;二是省市系统管理体制较为复杂;三是社会各界较为关注。依据以上原则,我们选择了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和省林业局等四个部门为首批试点单位。

3、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基本内容

(1)财政监察组的工作性质和职责任务。财政监察组是经省政府批准,由省财政厅委派到省直部门专司财政监督职责的工作机构。其职责任务是:监督派驻部门(包括所属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情况;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内容,财政收入的征收、缴纳和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各项财政、财务制度执行、预算执行结果和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省财政厅报告有关情况及处理意见、建议。

(2)财政监察组的监督方式和程序。财政监察组采取列席部门相关会议、参与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活动、调阅相关文件和检查会计资料、查询金融机构账户以及对专项资金进行跟踪检查等方式,对派驻部门进行经常性监督和重点检查,并作出工作报告。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省财政厅依法做出处理、处罚决定,必要时,向省政府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处理。其工作规则是发现问题、报告情况,并负责监督落实省政府和财政厅处理意见,不干预派驻部门工作、不直接处理问题。

(3)财政监察组的委派和管理。财政监察组的委派和管理工作由省财政厅具体负责。财政监察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实行组长负责制,人员由省财政厅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选任。需要委派财政监察组的省直部门,实行一年一定,由省财政厅提出委派工作方案,报经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4)派驻部门的监督责任。财政监察组的监督既不代替审计监督,也不代替派驻部门自身监督。各预算部门仍然负有对所辖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的监督管理责任,对本部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规范和绩效负责。如果部门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发生了违法违纪问题,造成了损失,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首先追究的还是部门领导的责任、部门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但财政监察组如果没有发现客观存在的较大财政违纪违规问题,或未能监督落实省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的处理意见,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三、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20*年以来,我厅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关怀下,认真谋划,制定办法,积极运作。20*年6月份,我厅在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以及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向省政府正式呈报了《关于借鉴国内外财政监督经验在省直部门进行财政监察员制度试点的请示》。同时,广泛搜集整理并及时报送了《财政监察员有关资料》、《法国财政监督体系及其借鉴意义》、《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之区别》、《财政监察员派驻制度若干问题研究》等近三万字的论证资料,为省编办研究意见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参考依据。

20*年10月中旬,省编办正式批复财政厅成立两个财政监察组,并相应增加2个处级职数。随后,我厅研究起草了《向省直部门委派财政监察组工作办法(试行)》和拟在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和省林业局4个部门进行试点的工作意见,于20*年初正式呈报省政府。今年3月份,省政府批准了试点方案并以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省财政厅向省直部门委派财政监察组委派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期间,我厅按照省编办《关于在省直部门开展财政监察组派驻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设立了两个财政监察组,从有关业务处室推荐选拔了委派人员;着手建立工作机制、研究工作方案,起草了《*省财政厅财政监察组工作规则》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财政监察组的职责任务、组织领导、工作方式和廉政纪律等,确定了财政监察组进驻部门后的工作方案,提出了20*年的工作目标和要求。20*年4月7日,省政府召开了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试点工作会议。4月18日,财政监察组正式进驻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和省林业局。目前,两个财政监察组已分别按照工作方案开展工作。

四、目前试点工作的缺陷以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虽然我省向省直部门委派财政监察组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但我们感到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监察组的执法手段有待强化。向省直部门推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涉及面比较广,各部门也比较敏感,基于谨慎稳妥地考虑,目前,财政监察组的职责定位是旁站监督、观察监督,不处理问题,不发表意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省财政厅或省政府报告,由省政府或省财政厅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因此,财政监察组仅具有知情权、报告反映权和对处理结果的监督权,对于派驻部门并无资金支付审签权、制止纠正权、资金账目冻结权和行政处罚权等硬性制约手段,监督执法的力度受到局限。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的实行,虽然明确了财政监察组对部门预算运行进行监督检查,负直接监督责任。但是,从财政部门内部各机构管理职责的划分和调整来看,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仍负有部门预算运行监督职责。因此,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应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等距离办法,对财政监察组和各业务机构的职责划分加以明确界定。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认真分析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及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措施建议,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对内、对外协调,不断完善财政监察组工作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强调研,为深化和完善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4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和理论界一直使用的是预算外收入的概念。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预算外收入的范畴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财政管理的需要。在政策导向层面,200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全国各地纷纷改预算外收入管理局为非税收入管理局,印发《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从而使非税收入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使用的专业词汇。笔者认为,由预算外收入转换到非税收入的概念是一个进步,并应该放到统一预算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

一、预算外收入与非税收入范畴的比较

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设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也就是说,预算外收入主要是指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我国非税收入的种类比较多。经笔者总结,目前已经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专项收入,主要包括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国家留成油销售后上缴收入等;第二类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第三类是罚没收入;第四类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第五类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第六类是其他收入。

二、从预算外收入到非税收入,沿着预算统一的路径转变

1.内涵与外延的变化。

根据现行的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目前,预算外资金被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管理,一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预算外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基金、主管部门集中的收入等),三是事业收入(不含上述预算外收入),四是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五是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与预算外收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预算外收入相比,非税收入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指除了政府以税收形式获得的财政收入以外的所有收入。二者最主要的差别是非税收入是将各种机构和组织利用国家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取的收入纳入范围,并与税收收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预算外收入则是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政管理理念的变化。

从预算外收入到非税收入的变化,体现了政府财政管理方式的变化。非税收入概念的提出,说明政府对于过去重资金管理方式转变到重资金来源渠道。预算外收入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是相对于财政预算内资金而言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是相对于税收收入而言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管理方法上,政府非税收入对基金、国有资源(资产)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公益金等不同类别的非税收入实行分类管理,加以规范;在收缴模式上,政府非税收入从提高效率、降低征收成本的原则出发,可以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也可以由财政部门委托的部门和单位征收。

3.预算编制改革的变化。

为了准确全面地反映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必须逐渐淡化预算外收入的概念,并用非税收入的概念来表述各种来源的收入。目前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的部门和行业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或者本身所拥有的各类国有资产(资源),取得大量其他形式的非财政拨款收入。非税收入的提出,可以完整地反映这些部门和行业的收支预算安排。

根据非税收入的政府派生性及其经济学理论,非税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财政权力的重要体现,是财政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工具,而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中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理应逐步将非税收入纳入统一的财政预算,并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资源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非税收入管理改革阻力分析

1.分权式改革导致事权的财权化,进一步形成了财权的产权化,激活并逐步固化了原先受到压抑的局部利益。

改革过程中自上而下逐步把经济管理权分散给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由于预算内的转移支付存在较严重的非客观性而苦乐不均、逆向激励,地方政府不再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预算内资金的转移支付上,而是扩张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收入产权。

2.各级政府互相博弈,使预算约束外的财政资金最大化。

“一级政府、一级事权”规则的存在势必促使各级政府维护本级利益并尽可能扩张收入。由于政府之间的资金分配尚未走上法治化道路,各级政府尽可能通过扩张预算外收入来不断加大自己的可支配财力。

3.政府系统各部门通过扩张可供其支配的预算外收入来寻求其福利最大化。

我国政府系统及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几度出现“创收”高潮,其方式手段五花八门,除创办出来的经济实体要以种种方式对政府部门的权力环节上交部分收入之外,也包括直接收取的各种费用。所有这些政府系统创收而来的收入,一部分归入预算外收入,另外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则归入制度外收入。非税收入在部门、单位收支挂钩的激励下,利益驱动十分强大。

4.多头管理的运作机制。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物价、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在一些相关文件中还赋予了地方政府审批附加费、建设费的职权。这种相互交叉、多头控制的运行机制,成为导致非税收入管理阻力之一。

5.诸多法律法规本身所规定的非税收入过于驳杂。

例如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补偿费等多项收费;《森林法》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征费项目;《教育法》规定政府有权征收教育附加费等。甚至有些由不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征收项目,由于缺乏充分的协调而出现交叉或重复。这些特定的法律法规也是我国非税收入管理改革难以迅速推进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改革建议

1.强化部门预算,废除政府收入的预算外管理体制,统一财政预算。

应取消“预算外资金”,尽快将仍处于非预算地位的资金(如某些地区的土地收益)纳入预算。随着分税制的完善,在构建地方税体系过程中给予地方立法机构适当的因地制宜的税率调整权与设税权。某些具有合理性但不宜改为税的收费,应转为预算内的规费形式。地区、社区内的一次性集资,原则上应经过公共选择程序决定。至于某些原政府单位企业化之后的经营性收费,应与政府体系脱钩,转入商业性资金运作模式。全部预算外资金和非预算资金应以综合预算进行覆盖,全部进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视野,发展统一完整、现代意义的政府预算。

2.整合分散的管理职能,形成非税收入的核心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财政部门都陆续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处或非税收入管理局。专职机构的成立,对加强和完善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在中央层次上,非税收入管理职能在机构配置上却属于一种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如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的设立和标准核定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由财政综合部门负责;收费票据的发放和监管由财政票据监管中心负责;非税收入的核算和决算由国库部门负责;非税收入收支计划由财政各归口管理司局负责编制,预算部门负责审定。这种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大为降低。因此,有必要将分散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形成核心的管理部门。

3.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规范。

当前,有关非税收入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分散或联合发文的决定、办法和通知,法律级次较低,不易协调,实际贯彻执行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建议在时机成熟时,研究起草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对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解决非税收入收缴过程中监控不力、混乱无序的问题。

4.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监督机制。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5

一、建章立制,完善财政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财政监督管理制度是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财政监督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功能。

1、围绕强化财政管理、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开展制度建设。1*9年,我厅制订了《*省财政厅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政监督的办法》。该办法涵盖厅内各项财政工作,明确规定了一系列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政监督的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行为。此外,还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我省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省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规定》、《*省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办法》、《*省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管理办法》、《*省建账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财政监督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制度依据。特别是从2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针对近年来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认真修订和完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堵塞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漏洞。目前,已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2项,还有20多项正在抓紧制订。

2、围绕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监督行为开展制度建设。20*年,我们制订了《*省财政监督检查办法》,并由省政府颁布施行。该办法对监督检查的职责与权限、监督检查方式与程序、被监督检查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对预算收入的监督检查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提供了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省财政监督检查办法》的立法层次,20*年,省人大常委会已将《*省财政监督检查办法》列入立法计划,经审议通过后,准备以人大立法形式颁布施行,将“办法”升格为“条例”,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工作的地位和权威。

二、转变工作思路,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在实施财政监督过程中,我们不断拓宽思路,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积极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1、以监督预算编制为切入点,积极构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为改变过去财政监督只注重事后检查的弊端,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监督机制,我们将监督关口前移,以监督预算编制为切入点,对预算编制过程进行监督,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每年,监督检查处(含财政监察特派员办公室,下同)都积极介入省本级部门预算编制审核工作。监督检查人员充分发挥对基层情况较熟悉,对预算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较有发言权的优势,对行政政法处、教科文处、经建处、社保处、农业处等5个主要业务处所编制的部门项目预算草案进行集中审核,并提出独立的审核意见。审核的重点:一是程序性审核。主要审核预算申报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较大的投资项目是否有可行性研究报告,配套资金来源是否落实,申报的资金是否与实际需要一致等。二是实质性审核。主要审核单位申报项目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有无变相套取资金的现象。三是效益性审核。主要审核项目资金安排,能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四是实地核查。对于有疑问和有争议的项目,到项目申报单位进行实地核查,为预算审核提供依据和素材。

2、坚持“三个统筹”,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省树立“大监督”理念,按照“三个统筹”思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来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统筹财政监督计划,克服监督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年初,各业务处室结合年度预算安排提出监督检查项目、要求,提供财政资金项目、资金流向等情况,监督检查处根据各业务处室提出的检查项目及要求进行汇总,统筹安排,制定年度财政监督检查计划(初稿),经厅务会议审定通过后,严格按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实施。二是统筹财政监督力量,充分发挥业务处室的监督作用。监督检查工作由监督检查处负总责,各业务处室派人参加本业务口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处统一调配各处室、市县财政局的检查力量,将检查人员分为若干小组,组长由监督检查处的有关同志担任,检查小组按地域、部门进行分工,将所负责的每个市县、部门的财政资金检查项目打捆检查,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改进和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检查结束后,各检查小组按要求写出本组的检查报告,由监督检查处汇总成总报告,反映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监督检查处及时地将各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情况和整改意见向有关业务处室、主管部门和有关市县财政局反馈,并将检查情况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以达到真正利用好监督检查成果,切实解决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问题的目的。

3、重视和加强专项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堵塞财政资金管理漏洞。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通过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从*年开始,我厅对各市县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及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不仅监督市县专项资金的使用、分配、核算过程,而且还对其拨付程序的合规性等进行监督。检查结果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引起了各市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二是尝试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检查。2003年,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数额较大的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委办公厅等部门及其下属单位20*—20*年省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跟踪问效。既纠正和查处了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行为,也为科学编制20*年度预算提供了事实依据,更从中找出了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提高财政监督的时效性。各专项资金一拨付,立即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财政资金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今年我省遭遇多年罕见的旱情,省委、省政府和中央财政拿出3760万元资金支持全省抗旱。为了确保这些资金发挥出应有效益,我厅发文规定各市县必须实行资金专户管理,要求各市县财政部门督促主管部门加快人畜饮水和抗旱救灾项目施工进度,按照报账制的要求加快项目资金拨付进度,并于每月底将这些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上报省财政厅。为准确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我厅还与有关主管部门一起,组成检查组到各市县进行抽查和暗访,监督各市县按规定规范有效地使用抗旱资金。总之,对各项重大专项资金,我们基本做到资金拨付到哪里,专项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就到哪里,确保财政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建立财政监督为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服务的机制,促进财政改革顺利进行,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我省财政监督工作紧紧围绕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来进行。一是为财政改革扫除路障。如1*9年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检查,共撤销违规设立的账户和收入过渡户2333个,不仅从源头上整顿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秩序,而且为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非税收入征缴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20*年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后,我们再次清理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撤并不符合规定的账户,进一步巩固了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成果。二是积极参与财政改革方案和财政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各项财政改革方案和财政管理政策出台之前,我们都充分征求和吸收财政监督机构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好方案和政策。三是财政监督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为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出谋献策。在开展财政监督检查时,不仅注重检查了多少单位,收缴了多少财政收入,纠正了多少违纪问题,而且还注重发现了哪些财政管理漏洞,提出了哪些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充分发挥出推动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的参谋助手作用。

5、建立内外并重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近年来,我省既开展对外的专项检查,也注意加强财政自身内部监督检查。20*、20*、2003年连续3年开展了《会计法》执行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了建筑施工、房地产、医药和卫生等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的行业。对检查中查出的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会计法》规定进行处罚,从而整肃了会计工作秩序,规范了有关行业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要求,对会计师行业进行了认真清理。20*年,检查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整顿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秩序,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行为。同时,我们还按照财政部下发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进一步规范财政自身的管理行为。从1*9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对本厅的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及时纠正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审计结果在全厅职工大会上公布,提高了厅机关的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透明度。*年以后,我们除对省本级财政资金账目进行了内部审计以外,还把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检查效果。

三、开展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体会:

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我们主要有下面几点体会:

1、必须站在财政工作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和财政工作的不断规范,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财政监督是财政不可分离的基本内容,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监督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善于站在财政工作全局上,谋划和开展财政监督工作,不断提高财政监督工作水平,发挥财政监督在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经秩序等方面的作用,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促进公共财政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2、必须树立“大监督”的理念,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始终。在新形势下开展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克服过去“重分配、轻监督”的思想,树立起“大财政、大监督”的思想观念。1*8年,我们就明确提出从自身做起,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努力克服“重分配、轻监督、弱管理”问题。近年来,我们所推行的各项财政改革,尤其是支出制度改革都包含着财政监督的理念,寓财政监督于财政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之中。逐步树立起了“大财政,大监督”的理念,财政监督工作改变了过去只由监督检查处一个处室孤军奋战的局面。每年按照“三个统筹”来制定统一的年度财政监督计划,监督检查处与各业务处室按照各自的监督职责和职权,分工负责,实现了财政内部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必须紧紧围绕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来组织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开展财政监督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财政监督工作直接接触的都是财政运行中的具体案例和第一手材料,也最容易发现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克服为检查而检查的思想,充分发挥掌握情况较多的优势,注意加强对检查情况的分析和综合,为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6

一、转变监督理念,确立动态的财政监督重点目标

1、坚持“四个结合”,转变财政监督工作理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对财政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从

20*年开始,我局从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监督与管理相结合、监督与改革相结合、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监督与调研相结合。新的财政监督理念的确立,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不断创新监督方式:由突击性检查向经常性检查转变,由对企业检查为主向对行政事业单位检查为主和由对外检查为主向对内部检查为主转变,由财政财务收支核算性检查向规范管理型及突出尝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检查转变。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了传统的监督检查理念,逐步解决了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全部融入财政管理领域,充分体现财政监督的价值增值,树立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创出了一条适时监控、纵深发展、覆盖财政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新思路。我市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长效监督机制已经初步建立,“收支并举、内外并行、监管并重”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2、把握新形势,确立动态的财政监督重点目标。要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既要有雄厚的财力作基础,又要有规范的经济秩序作保障,这就对财政监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即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监督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和依法征税治费情况;在支出监督方面,突出监督资金分配和执行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促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深化财政管理与改革,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不同时期财政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财政监督重点,有效地推进了财政中心工作发展。一是20*年以来重点抓了财政内部监督,每年对局机关总预算会计和预算执行、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对规范预算管理、强化内部制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验积累和检查工作深入发展,内部检查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及时组织对局办公室、会计处及局属8个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实施检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规范财政内部管理和局属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20*年突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后组织对2名副局级干部和6名正处级实职干部任职(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客观评价经济责任,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50余条。三是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财政财务收支检查。20*年对12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检查,所提十二条建议均被市政府采用。20*年组织对市属十三区、市执行新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情况进行检查,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进了区市全面执行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系统基础管理更加规范。

二、融入财政管理,创建长效监督机制

1、建立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有效的监督必须有完备的监督机制作保证。一是结合财政机构改革,建立制衡机制。将内部监督制衡作为一种自律机制贯穿到处室职责分工上,在内设机构中建立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相互制衡机制,形成财政大监督的格局,内外部集中检查均由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牵头实施,各业务处室配合。同时规定各业务处室负责人“一岗双责”,既要负责本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工作,也要负责日常监督。二是建立内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内部检查,对相关的财政干部任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出客观评价;对各处室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提出考核扣分意见,将内审评价结果作为对干部考核、任用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制定了财政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

2、建立财政日常监督机制。为降低财政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管风险,建立了系统化的财政监督工程,由财政业务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专项资金实施日常监控。一是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要求,在职位设置上,各业务处室专门设置兼职监督职位负责日常监督,在预算编制上,审核各预算单位预算编制程序、方法的规范性,审核预算编制、专项资金或项目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在预算执行上,对预算单位的资金拨付申请进行审核,国库处复核资金拨付手续,审核预算指标控制情况;在预算监督上,作为兼职检查人员参加财政集中检查。二是按照“依法理财、高效透明、权责明晰”的原则,实施财政业务工作流程再造,对涉及财政管理的77项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再造,对每项业务都建立了监督程序,并将其相关内容编入局《财政管理改革纲要》,作为规范监督程序的依据。

3、建立财政专职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将财政监督工作渗透到财政管理全过程,即事前审核监督预算编制、事中监控预算执行、事后实施重点检查,形成多层次、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一是在预算编制环节,监督检查处作为局机关预算编制审核小组成员,直接参与各业务处室预算编制的审批工作,不仅加大对预算编制和批复过程的审核监督,而且充分利用实施专项资金检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不切实际的预算编制进行纠正,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检查核实,将监督关口前移。如通过绩效检查,对人防办等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提出意见,递减资金上千万元。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对财政投入或支出的相关政策和资金使用单位加强集中检查,检查各项财政投入资金和经费是否按照批复年度预算实施管理使用;监督拨付财政资金是否有相关政策规定和依据;监督拨付的财政投入资金是否符合规范的财政业务流程规定要求;监督预算调整法定程序。三是实施事后重点检查。在决算环节,通过内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点,有针对性地对预算单位财政投入资金实施延伸检查。在对20*年财政决算的内部监督中,根据检查情况,对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林业支出等7项资金进行了延伸检查,发现有的预算单位将专项资金挪作出国经费、专项资金结余与经费结余混在一起使用,以及个别单位将财政专项资金转至账外,形成“小金库”等违规违法问题。通过延伸检查,强化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改进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跟踪监督问效的财政监管机制。

4、创新财政检查工作机制,完善财政监督方式和手段。一是明确监督检查处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执行防止重复检查规定的通知》等规定,明确归口管理,全局的监督检查工作由监督检查处牵头实施。改变了过去各业务处(室)自行对外检查和重复检查等现象。二是建立了专职检查机构内部“主兼”结合、分工对口的工作责任机制,将财政专职检查人员按照各处(室)业务进行对口分工,强化学习和掌握对口专业的相关财政政策,保证监督检查工作到位。同时,建立AB制,避免工作脱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狠抓监督检查“六统一”工作法。做到“统一制定检查计划、统一检查规程、统一组织实施、统一会审定案处理、统一检查档案管理”,保证了检查效果,避免重复检查,维护了财政机关的良好形象。四是不断创新监督检查手段。结合我市“金财工程”建设,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行计算机局域网络等现代化监督手段,逐步实施网络查账和网络监督检查,提高财政监督检查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五是充分发挥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手段,不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强化日常监督,建立内部信息通报和沟通平台,为财政监管提供信息保证。六是坚持查审分离,保证检查质量。对查处意见严格会签制度,杜绝执法不严的问题。

三、强化财政监督,执政理财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财政监督工作高效有序地深入开展,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执政理财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成效突出表现在五方面。

1、财政内部监督促进财政管理更加到位。每年进行的财政内部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偏差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严格执行跟踪督察制度,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近年来,市本级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共提出改善和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160余条,基本得到采纳。彻底改变了过去各业务处室之间缺乏沟通,有关业务资料和数据不按规定进行传递和核对等现象,有效消除内部隐患。目前,我市本级的财政基础管理工作和总预算会计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账薄设置和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创建财政业务流程再造,各项工作按照财政业务流程再造要求日趋规范和完善;为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对20项财政专项资金分别制定了绩效监管办法,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暂行意见》(青政发[2005]19号)已下发执行。

通过内部监督检查与加强财政内部管理的有机结合,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执政理财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促进了机关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年实现了行政过错、效能零投诉。从上级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我市财政业务工作情况的检查(审计)情况看,对我局财政内部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全过程监督促进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预算执行更加严格。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将财政监督关口前移,关键环节是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并将检查结果充分运用到预算编制环节。在长效监督机制的保障-F,通过专项资金检查和内审延伸检查,对存在问题的财政资金采取收缴资金和扣减预算指标的做法,要求业务部门采取加强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增强了预算约束“刚性”。如:今年延伸检查发现有的预算单位专项资金结转金额较大、专项资金结余与经费结余混在一起等问题,有关业务处室立即进行实地调查,对历年滚存结余进行清查,采取纳入预算管理的措施,监控资金使用;对结转的专项资金设计制定了项目支出跟踪评价表,及时掌握预算单位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事中监督增强了改进管理的针对性,将问题消灭于未然,有效地推动部门预算更加科学、细化,促进财政资金管理更加到位。真正实现财政监督价值增值,提高了财政监督的有效性。

3、全方位监督促进财政财务收支核算更加规范。首先,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发挥日常的监控功能,节约财政资金,加强有效调控。一是充分利用财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手段,对一级预算单位的经费和专项资金进行核算监督,对未纳入集中核算预算的二级单位等,由监督检查处牵头组织实地检查。二是发挥收费管理局对“收支两条线”的监管手段,对非税收入进行检查。三是建立政府集中采购再监督机制。在局政府采购办对政府采购实施日常监管采购的基础上,由监督检查处牵头,从13个业务处室抽调32名兼职监督员并建立“兼职监督人员库”,随机抽调对政府集中采购额100万元以上项目采购现场监管情况实施再监督。四是对部分建设项目贷款实行“以存顶贷”;对部分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拨款改投资”;对新开工基本建设项目全部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代建制”,进一步审减和收缴资金。其次,“引进”外部监督资源,避免重复检查,实现信息共享,对部分“热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先后会同监察、审计、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对财政资金实施联合检查,共下达了2*份《处理决定和整改建议》,取得了明显效果。

4、监督机制的创新促进财政监督机构地位不断提升。几年来,随着财政监督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督的实施和开展,财政监督领域不断拓展,财政监督服务财政管理的重要作用电日益凸显。一是市委市政府和财政局党委领导把财政监督纳入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常委(务)会议提出年度加强财政监督工作议题。财政局党委领导在“财政管理业务流程”中确定了财政监督的重要地位,赋予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广泛的监督检查权限。内部检查作为财政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独立于预算执行等部门,对局内部负责人经济责任、日常监管情况有检查和评价权限,检查报告直接向局“一把手”报告,对查出的问题提出考核扣分意见和跟踪督察权限,使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影响力得到空前提升。二是关心、保障、撑腰和优先使用。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及时出面协调、指导、撑腰壮胆的同时,研究决定每年从预算安排财政监督专项检查资金,适当补贴检查经费开支,使检查工作得到有力保障。在干部使用上同等条件时优先考虑,有效的激发财政专职检查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三是监督机构逐步成为业务处室的咨询机构。从以前各业务部门对监督检查的消极抵触,到近年来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整改,在研究相关财政政策问题时主动征求监督机构意见,财政专职检查机构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专职检查干部更加安心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岗位。

5、开拓性的监督工作促进财:政专职监督检查队伍的扩大和执政监督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市财政监督工作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在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特别是财政内部检查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渗透财政管理各个层面的长效监督机制。使我市监督检查队伍得到了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实际检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运用科技等检查手段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卓有成效的检查工作促进了全市监督检查机构队伍的建设,全市12个区(市)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已全部到位,其中有4个是当地的副局级单位,一个是当地的副处级单位,在职检查人员近100人。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7

根据省财厅行评办和市行评办的部署和要求,我局从月中旬起组织开展了全市财政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即自查自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安排在月底完成。在前阶段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我局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努力在“活、细、实”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活”上做文章

在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过程中,我们坚持在“活”上做文章,在活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将每一个活动都组织得活泼、热烈,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需要组织大量的学习活动,而一般形式的学习往往使人感觉枯燥,学习热情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对如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组织,结合的实际情况,在宣传上采取了召开各级动员会,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大量悬挂行评标语,创办专门的行评简报发送到各部门单位,设立意见投诉箱,设置宣传墙报专栏,开设公开的投诉电话,等等,通过这些多样的宣传,很好地营造成良好的行评氛围;在学习上,采取了到监狱现场开展警示教育,党组学习中心组组织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举行三场讲座,党支部和科室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写心得体会,开展心得体会交流会,等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第二阶段的查摆问题中,为找准找全我局机关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又采取了发放征求意见表,邀请各界代表召开两场征求意见座谈会,组织个小组分别到各线口单位上门征求意见,开展现场咨询活动以及召开本局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会、发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查找问题写出书面材料等各种形式,征求到了大量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二、在“细”上做工作

财政系统是第一次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没什么经验可循,要开展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做过细的工作,细心、细致、细化。我们围绕一个“细”字,力争在各方面都做到思考周到,计划周密,部署周全。我们制定了整个活动的工作方案和每个阶段非常具体的实施意见,每一个阶段开始前均制定好具体的活动日程安排表,具体哪一天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等都安排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每一个具体活动开展前,我们都要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或实施意见,如学习两个条例活动的实施方案、警示教育活动方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方案、走访服务对象工作方案以及召开社会各界代表座谈会和本局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会方案,等等。对许多需要各有关科室完成的工作任务,则要求相关科室根据分工制定出相应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责任、时间安排和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每一个方案计划,局领导都亲自组织行评办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讨论,反复推敲,多次修改完善,有许多方案还广泛征求全局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局行评办还经常组织开展检查督促活动,仔细检查各科室和干部职工学习文件资料、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和总结以及查摆问题的情况,认真找出做得不够的和存在的问题,并当面向当事人提出来,督促其及时改进,防止走过场以及得过且过、随便应付的现象发生,确保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对各科室开展活动的计划总结和干部职工的学习心得体会都认真详细地进行造册登记,作为资料保存。

在查摆问题上,我们坚持要求各科室和全体干部职工深刻剖析自身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查摆问题要做到“细、深、准、全”。并为此采取了许多形式,深入细致地查找出了财政部门机关作风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8

一、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夯实财政监督基础

*区财政监督检查局于20*年8月正式成立运行,现有编制10人,副科级建制。成立之初,局领导把提高人员素质放在工作首位。因为只有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监督检查队伍,只有得到全区被监督检查单位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才能高标准的完成监督检查任务。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强化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又着重加强干部的业务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首先,每周五下午为集中业务学习时间,并积极鼓励干部自学,现大专以上学历10人,占100%,中级以上职称9人,占90%,高级职称3人,占30%;其次在业务学习时向全体财政干部讲授财政监督检查业务知识,由监督局干部轮流主讲,这不但使财政监督检查知识得到普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全体监督干部的理论水平;此外,自20*年2月1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20*年3月1日《财政检查工作办法》分别实施以来,我们采取挂条幅、办宣传栏、写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为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财政监督理念完善监督检查方法

在监督理念上,我们能够把“财政监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财政改革与财政管理相结合”,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始终坚持财政监督跟着资金走的特点,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加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的力度,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迎合党中央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确保财政资金合规、安全和有效。实现监督理念从单纯的“挑毛病”向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转变。

在监督方法上,我们本着对财政监督本质和职能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总结以往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借鉴其他财政监督部门成功的工作方法,制定出一整套适合我区财政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在检查准备阶段,首先要制定检查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计划是按照监督检查局的职能要求,将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督检查的职能归口监督局,年初由各业务机构提出年内监督检查的工作要求,再依据上级工作部署和本部门的工作安排,结合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范围。这样既理顺了财政部门内部业务机构的关系,也提高了财政监督整体成效。然后配置检查力量,根据制定的年度计划,实行组长负责制,并制定检查方案,下达监督检查通知书。在检查实施阶段,首先了解基本情况和基本财务状况,以及了解近期内有无其他监督部门对同一会计期间的检查,有检查结论的我们予以采用,避免重复检查。然后查阅资料,实施检查,填写工作底稿。在检查处理阶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据财政部《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出具检查报告,通过与被检查单位交换意见、审理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的落实、检查资料的归档等几个环节完成整个检查工作。

三、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提升监督检查质量

我区的财政监督坚持收支并重、内外并举、监管结合的原则,使财政监督渗透到财政各项重要工作中。从过去的微观监督转变为宏观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审核、事中监督控等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比如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我们从招投标时开始参与,对中标单位的信誉,采购商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质量等全过程监督,并享有否决权,大大提升了财政监督检查的力度。由重收入监督转达变为收支并重的监督,防止应收未收,跑冒滴漏,着重对“收支两条线”的检查,还根据上级要求,开展了非税收入的检查,实现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事后专项检查,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具体体现在:对预算收入监督,由纳税人解缴税款的监督转向征收机关执行税收政策情况的监督;对预算支出的监督,由对用款单位的监督转向对预算执行部门的监督;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监督,由直接对企业单位的监督转向对中介机构的监督。我们还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渠道,对预算的拨付、使用及时监控,把违法违规现象消来在萌芽状态。

为了提高财政监督检查质量,我们制定了“办一起案件,写一份总结,吸取一些经验,警示一片单位”的“四个一”工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帮助大家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打开检查思路,排查被查单位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扩大监督检查的成果。

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监督检查。在完成本区检查任务的同时,还与市局共同完成了非税收入、移动、网通等检查任务,形成市区联动,上下一体的监督检查新格局。在各项检查中,我们尤其注重对农村转支付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养路费专项资金、教育专项资金、水利专项资金、农业专项资金、城市低保资金等专项资金以及小金库等资金的监督检查。

在城市低保资金检查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各部门联系密切,互相合作,才能高标准的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协调各方面关系,与民政局、街道居委会紧密配合,使财政、民政、街道各相关部门拧成一股绳,随时随地,不定期地对低保户入户抽查,保证了低保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即提升了监督检查质量,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20*年全省统一开展的“吉林省清理审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监督检查活动中,我们针对其隐蔽性较强、单纯查账难准确计算的特点,采取了外学兄弟单位经验,内抓线索收集的方法进行。一是到市局取经,学习宝贵经验;二是到粮食局、粮贸公司、农发行、税务等部门收集相关资料,统计相关数据;然后到实地察看被查粮库实有数额,再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听取群众、干部对相关单位财务情况的反映。通过以上方法,从各方面广泛收集线索,从而打开了重点清理的瓶颈。

在20*年开展的“小金库”清理活动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了解被查单位的银行账户情况。一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了解被审单位上一年度银行账户开户情况;二要求被审单位填报所有银行账户情况,并应特别注明哪些为本年注销停止使用的账户及注销原因;三核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银行账户情况,主要核实本年度新开设的账户和已经注销的账户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是否一致,原有账户期末与期初余额是否相符。对于新开立的账户核查其原有的账户期末与期初余额是否相符。对于新开立的账户核查其是否为违规开户。对已注销的账户是否属实,有无转为他用;四核对银行对账单,特别是数额较大的款项收付业务。

2.审查预算单位的收入。看其实际收到的财政拨款与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计划是否一致,有无隐瞒、转移财政拨款的情况;看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及范围有无审批文件,是否存在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并将这些额外收入转移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3.审查预算单位的经费支出。首先掌握其下属单位的全年经费预算数,并检查全年的实际经费拨款数是否超出预算数,超出部分是否属于正常开支,并通过拨款单据审查收款人是否为经费使用单位,是否通过虚列支出将预算资金转移到了账外私设的“小金库”。

4.有些预算单位采取通过下属单位转移资金的方法来私设“小金库”。他们通常将拨付下属单位的资金挂在所谓的往来账户上,因此,在遇到此账户时就应注意其资金收付业务是否正常,是否有通过此账户转拨资金的情况,若有,应延伸审计资金拨付单位,审查奖金的具体去向,核实是否已将资金转移到“小金库”。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9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市财政局紧扣“构建五型财政,促进跨越发展”活动主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着力在拓展活动效果、促进财政发展上下功夫,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高标准、严措施,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效果。坚持将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落实,杜绝搞花架子,走过场。一是细化创争标准。采取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和走访群众、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机关干部,对照“五好五带头”的基本标准,广泛深入地开展“五好五带头”大讨论活动,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创先争优规划和创先争优承诺,提出“五个前头”、“六个者”的具体要求,即:在讲政治、顾大局上走前头,在凝聚力、战斗力上走前头,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走前头,在服务中心、支持发展上走前头,在联系群众、争取满意上走前头;做财政跨越的“推进者”,做财政改革的“践行者”,做和谐社会的“保障者”,做财经秩序的“维护者”,做阳光财政的“先行者”,做廉洁自律的“带头者”。二是强化典型引路。把典型培养作为创先争优的着力点之一,评选3个“群众信服、党员敬佩、组织信赖”的先进个人,推荐一批干得实、叫得响、推得开的工作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进行宣传推介,努力以一个优秀带动一批优秀,用一个创新做法推动整体创新,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三是强化督查调度。明确创先争优活动的时间节点,明确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进度。对照创先争优目标,定期检查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查找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该“补课”必须“补课”。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督查通报制度,确保创争目标实现。四是强化考核评比。把创先争优活动列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评办法,加强创先争优活动的过程管理,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激发财政干部创先争优热情。积极开展领导点评活动,实事求是地肯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载体新、活动实,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品味。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细化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广泛凝聚共识。一是举办“学沈浩、见行动”系列演讲。深入推进学习沈浩活动,从各支部推荐一名选手,组织开展了三次学沈浩演讲会和交流会,在全局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同时,积极参加省财政系统组织的演讲活动,获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活动。局机关党组织与舒城县红光村党支部签订“城乡互动,结对共建”协议,多次组织局党员干部走访慰问舒城县红光村困难党员,并深入农村基层,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开展交心活动,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各项政策,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七一”前夕,在局领导带领下,对五户困难党员进行了慰问,并分别发放慰问金200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7月10日,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专程到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指定联系点金寨县燕子河镇检查指导工作、走访慰问群众。三是召开多种形式的民主生活会。机关党委和各支部以“为科学发展创先进,为跨越争先锋”为主题,围绕“构建五型财政、促进跨越发展”和“五好五带头”的要求,结合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党员干部自身在党性观念、工作作风、勤政廉政、为民服务、模范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差距,深刻剖析生产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落实的具体办法。四是组织党员干部赴小岗村等地学习。坚持把学习沈浩同志事迹,弘扬沈浩精神贯穿创先争优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开展“五比五学”实践活动,对照沈浩找差距,学习先进见行动。6月25日,市财政局机关党委组织在职党员干部赴凤阳小岗村,深切追悼缅怀沈浩同志,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五是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围绕弘扬老区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后人,6月份,在全市财政系统组织开展了“薪火相传、开拓创新”征文活动。广大财政干部积极参与,共收到征文25篇,内容丰富,集中反映了历代财政人在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与优良的作风,使广大财政干部深受教育,增添了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六是召开党课报告会。“七一”期间,围绕在全市上台阶、迈大步的发展热潮中,如何奋力推进财政穷市向财政富市跨越,以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创先争优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召开党课报告会,号召广大财政干部大力弘扬老区无私奉献精神,立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争先进位求突破、凝心聚力干事业上来,在争先创优上下功夫,在跨越发展上做文章,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争先进位,勇创一流,奋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三、重结合、建机制,推进财政事业跨越发展。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推进财政穷市向财政富市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使创先争优活动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一是注重统筹安排。紧密联系财政工作实际,做到“四结合、四突破”:即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四项活动紧密结合、与推动各科室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紧密结合、与树立良好的财政形象紧密结合,力争在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4.4亿元,同比增收8亿元,增长30.3%;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51.6亿元,同比增长9.5%。全市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目标。同时,民生工程、家电下乡、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财政改革、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二是注重素质提升。把提高财政队伍的全面素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组织干部到厦门大学培训,开办科长论坛,深入推进学习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工作素质,培养细致、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严格按照单位学习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周五的集中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抓自学,做到了每个人都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体会。三是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努力构建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创先争优的持续性。全面推行一次告知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服务标准,制定限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网络,公开办事的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公开办事的纪律、服务承诺及工作人员违纪违诺的投诉途径,既方便群众办事,又方便群众监督。

财政交流材料范文篇10

根据省市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精神要求,我县多方借鉴,大胆创新,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意见》。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系统集成、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通过建立“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多渠道支农资金,逐步形成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的整合范围是:除抗旱、防汛、救灾资金和对农民的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粮食直补资金、农村救助、农村低保等政策规定有特殊用途的资金外,上级专项下达、预算分配和本级政府安排的支农资金都要纳入整合的范围。

整合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的优化、资金的集聚,突出三个重点(主导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打造三个整合平台,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引导和集聚效应,带动各项社会投资,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整合方法:

1、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打造主导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平台。核桃、双孢菇是我县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这两大主导产业,我们加大资金整合的投入力度,努力推动特色产业由规模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年来,在支持核桃产业发展上,以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园区为重点,整合资金240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70万元,县财政支持70万元,新栽100万株、高接换优70万株、综合管护750万株,新建万亩核桃示范垣3个、核桃示范村15个,一举实现“农民人均百株核桃树”目标,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收入稳居全省第一,核桃产业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吸引外资300万元、政府贴息30万元,扩建了古岳食品有限公司核桃油生产线,走上了核桃深加工增值的产业发展轨道。在双孢菇产业发展上整合资金257万元,其中县财政支持207万元、农户小额贷款50万元,新建高标准菇房100座、50棚以上基地2个、20棚以上基地5个,菇农人均增收800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同时,招商引资1100万元,建起了宏盛达公司双孢菇冻干生产线,所有产品直接出口到德国、日本等地。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县,小杂粮、金米、中药材、中早熟马铃薯、梅花鹿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在涉农资金整合项目中,我们建立了四个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一个梅花鹿养殖基地,依托五大特色农产品整合资金225万元。

2、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载体,打造项目资金整合平台。在资金整合投向上,我们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村村通”水泥(油)路、饮水安全、生态环境建设、通讯及广播电视覆盖、学校和基层卫生所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分解,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一年来,我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7639万元,其中整合上级资金1535万元、县级资金4244万元、农民自筹960万元、带动社会筹资900万元。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10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投资2581万元,完成了“三水合一”工程,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解决了4万人口的“吃水难”和“吃不上干净水”的问题,土地治理897亩;投资1826万元,实施六大绿化造林工程,绿化5145亩,建成沼气池1020个,改圈、改厕1000户;移民搬迁250户1500口人,整合上级资金530万元、农户自筹800万元;整村推进3个村,整合资金12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人,整合资金82万元。

3、以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最好的载体和“聚焦点”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推进村。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疑是高效吸纳整合“三农”资金的最佳平台。“分盘炒菜,一桌吃席”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整合过程中,我们确定了18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按照“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的要求,进行项目分解,部门实施,政府统筹。比如街巷硬化由交通部门负责实施,路灯亮化由电业部门实施,村镇绿化由林业部门负责实施,学校、卫生所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实施。政府作为主导,从财政划拨一定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一年来,我县整合资金1732万元,其中上级资金652万元、县财政150万元、自筹850万元、社会资金80万元。街巷硬化100公里,村庄绿化5.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63盏,新建学校4所、甲级卫生所3个,新建农民休闲广场1处、农民文化活动室17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在整合使用支农资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各自渠道,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多多益善。部门资金不得随意投放。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部门各负其责,事权明确,权责匹配。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整合成效:

我县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主要涉及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3大类别13项,项目总投资10093万元,其中上级财政2467万元、县财政4671万元、自筹1975万元、社会资金980万元。通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我们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特色主导产业,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加快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步伐,改变了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抓主导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小杂粮、金米、中早熟马铃薯、中药材、梅花鹿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显著、优势显现的“一乡一品、多村一业”发展格局。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较2005年可增加30%。以核桃产业为主的并侯村,通过资金整合,加大了投入,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今年全村核桃总收入达到140万元,人均950元,成为我县依托主导产业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的典型。

2、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支农资金的整合,使大量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了公共财政普照农村大地,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上了城乡一体化的路子。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县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偏僻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走上了城镇化建设的道路。北平镇北平村共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类资金460万元,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成街道拆迁、沿街建设、街道硬化美化亮化、休闲广场及学校、卫生所、通讯、电视等各类基础设施工程,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3、促进了社会事业建设,加快了构建和谐农村步伐。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重点。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将整合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从机制上体现人文关怀,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古阳镇安吉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创建了全县首家社区医院,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积极发展农村体育运动,连续两届承办了全县农运会,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推进,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扶持试点村和推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我县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抓落实。相关项目承建单位法人亲自抓,并责成专人负责,形成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网络。二是广泛宣传。通过开办电视专栏、政府网站向外推介、项目承建单位法人公开承诺等形式,广泛动员,积极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强化督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台帐,并成立督查组,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全力推动支农资金整合步伐。

2、科学规划,明确整合重点。规划是前提。我们在规划的编制上,紧扣“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侧重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三大资金投向,科学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村建设内容。在项目村的确定上坚持先易后难、择优先行、分步实施、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小康与贫困兼顾、交通沿线与闭塞地区兼顾、城郊与边远区兼顾、发展潜力与相对稳定兼顾、工矿区与纯农业区兼顾的“五个兼顾”要求,确定项目村。力求做到规划科学,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统筹兼顾。

3、项目统筹,实现项目与规划的衔接。规划确定后,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年初,我县由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办公室按照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组织成员单位提出当年项目整合计划(草案),经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研究后下达各有关部门执行。各相关部门按照确定的项目整合计划,把整合项目优先编入年度项目计划,并经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与项目主管部门联合上报,上级审批后下达执行。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系统集成建设内容,集中财力办大事,以求得投资效益最大化。对水利、扶贫、发展计划、交通、农业、畜牧等部门管理的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在年度计划申报时,先送县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衔接,依据项目申报指南,对照农村建设规划,对项目提出安排意见,项目主管部门据此修改完善项目计划。

4、严格要求,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涉农主管部门按照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制定的工作规划,建立各自的项目储备库,并由县财政部门负责根据主管部门报送的储备项目建立起项目总库,统一管理;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各自对应项目的组织实施,要求符合招投标管理规定的项目实行招标,金额较大的物资材料采购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统一组织项目实施。二是强化资金管理。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全部进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进行管理,实行封闭运行、专户核算和报账制管理。三是强化制度保证。我们相继出台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支农资金整合县级报帐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严格坚持项目和资金公示制、项目工程招投标制、资金拨付报帐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六制”原则。通过制定这些严格的《制度》与《办法》,从根本上规范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的管理,确保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范有序运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抓好整合工作的启示

存在问题:

1、农民对支农项目的期望值与项目的覆盖程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来,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绩不小,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广大农村从产业发展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居住环境改善到新农村建设、从社会服务体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尽管我们在试点村确立了不少项目,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争资金、上项目、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整合资金的限制。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级或农户的自筹资金比重大,落实困难。目前我县大部分纯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增收缓慢。在涉及村级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建设及移民新村建设中自筹资金比重过大,筹资困难,确需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3、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比较好的氛围,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属一个山区农业小县,上级投入的农业资金十分有限,加之上级下达多为“带帽”资金,造成了整合困难。

抓好整合工作的启示:

1、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是基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对现行财政管理体系的改革,要推进改革必然要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格局,同时也涉及到部门利益的调整。利益暂时受到损害的部门自然会对整合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下去,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将无法发挥作用,可见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是基础。我县在整合工作中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就得益于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可以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大局出发、恪尽职守的优良风尚,不计较部门的得失,团结一致,真抓实干,认真负责,才使我县的整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科学布局,项目统筹是关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规划是先导,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适度超前,如果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整合工作将走上重复建设、劳民伤财的弯路。所以规划很重要。我县资金整合的规划工作正是建立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既充分尊重民意,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又有深远的发展内涵,从而才能指导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