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13:08

财政改革

财政改革范文篇1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1.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争取更多的财政预算,任意截留、挤占、挪用、甚至侵吞财政资金,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挪用经常性资金、各种专项资金去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以经常性资金、专项资金不足为由要求增加财政预算,以预算套预算来满足本集团利益。

2.不健全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助长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在收入方面,由于这部分创收所得没有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而是进入单位私设的“小金库”,被看成部门、单位的自有资金,从而助长了他们违规的创收活动。在支出方面,由于原来重复、分散设置账户,资金的拨付环节多,且只要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上后,其具体使用便是预算单位自己掌握,至于经常性资金是否用于保证机构正常运转,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在支出过程中已基本失去监管,从而为不规范的政府财务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1.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和核算,有效地抑制了不规范的政府财务行为。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取消其他所有部门、单位的自立账户,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政府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该账户体系集中管理和核算,铲除了部门利益的藏身之地,排除了由部门分散管理、自收自支的可能性,这无疑会有效地抑制各级政府部门不规范的创收行为。

2.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了支出拨付程序,从而规范了政府财务行为。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的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类别直接拨付或授权拨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从而避免了资金在预算单位的滞留、沉淀,不给各部门、单位截留、挤占和挪用的机会。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基本直接支付到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商手中,有效地保证了预算的硬约束,切断了超预算的资金来源渠道,实质上规范了政府财务行为。

(三)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

1.逐步取消改革初期的一些过渡性措施。应该看到,要淡化政府部门的利益观念,消除局部利益、个人利益驱动带来的政府行为不规范,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要逐步取消改革初期在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划分、银行账户设置等方面采取的一些过渡性措施,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将财政授权支付的预算级次进一步下延,以真正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2.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规范政府行为,仅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还不够,因为它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无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所以还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要严格按部门预算制定的用款计划拨付资金,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则可以切断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减少他们共同谋利的机会。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运转仍不协调

1.行政事业单位分账户管理制度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运转不协调。我国现行政府各部门、单位实行的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政府各部门、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恰当地膨胀各自的利益追求,就存在为争取集团利益而各自为政的可能性,从而很容易导致诸如政出多门、执法程序不统一、部门利益相冲突等一系列政府财务运转不协调的问题的出现。

2.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国过去是将资金直接拨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至于预算单位是否按规定的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只能在事后检查监督中才得以知晓,形成预算、执行两张皮,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1.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求进入其中集中管理和核算,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这显然有利于统一财权,消除政府各部门的局部利益干扰,正确协调好部门间利益关系,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2.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执行,有利于保证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一是在资金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将资金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为现在财政部门只给预算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二是在资金支付方式上,由原来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财政国库中心根据审核后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实现了以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拨付,真正做到了预算是什么,就执行什么,保证了预算与执行的一致,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

(三)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

我们知道,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地进行调整。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过程中的权责。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制度完善、权责清晰。如法国对其中支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力的实施。为了使我国政府行政运转协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职权。

三、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仍不公正透明

1.预算编制过粗,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正。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预算编制的粗放,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和项目,不透明,造成了在编制预算时,政府各部门“乱请款、乱要价”,虚报预算的现象很严重。在编制预算时尽量报高点,然后让财政部门砍削。从而导致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

2.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不透明。由于原来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流转环节多,在途时间长,导致了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财政监督。一方面,收入不及时,退库不规范,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支出不透明,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为“暗箱操作”、“权力行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不公正。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1.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细化预算编制为基础的,它要求预算科目和预算编制都要规范化和细化,以利于每个预算单位编制详细的分月用款申请计划,国库部门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资金,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透明,资金分配公正。

2.预算执行中采取预算单位只掌握预算指标而不直接办理资金支付的方式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由于资金已不再从预算单位实存账户支取,而是从财政给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体系中直接或授权拨付,因此,无论是预算单位,还是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很清楚。这对于推动我国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1.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预算单位现行的预算编制水平不高,不够准确和明细,不能满足国库支付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在把预算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具体项目的基础上,准确地编制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公正透明。

2.加快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提高财政资金运转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先进、可靠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而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水平还不高,财政、税务、银行之间计算机联网程度比较低,显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也不利于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行政廉洁高效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离廉洁高效的目标还有距离

1.资金管理方式落后,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中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在原来那种重复、分散设置账户,资金层层划拨的资金管理方式下,由于大量资金分散、沉淀在各部门、单位,资金拨付使用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了财政资金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无故截留和隐瞒应缴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外资金未按规定合理使用,预算内资金乱支乱列现象也屡见不鲜,助长了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不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2.政府各部门成本效益意识淡薄,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低效。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各部门、单位成本效益意识不强,会计核算不仅没有真实反映单位有关财务活动,甚至成为部分单位谋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使社会公众和立法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导致财政支出管理粗放,资金使用不计成本,不考虑效益,大量财政资金浪费,使用效益很低。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廉洁高效

1.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改革后取消了部门、单位自有账户,要求所有财政资金都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特别是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专户进行管理,填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增强了财政监督的完整性。其次,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克服了过去财政不能事前监督的弊端,实现了资金运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以前,财政、审计部门只能依据各部门、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实行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后,财政部门能清楚地掌握每一笔收入的来源、时间、数目及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实现了对财政资金来源、流向、流量的全面控制,使财政监督贯穿于部门财务收支活动的全过程。

2.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利于对政府各部门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促进政府财务行政运转高效。首先,改革后要求细化预算编制,其所反映的信息、更加真实;其次,国库集中支付的一大特点便是资金流转链条短,其所反映的信息更加及时;最后,它要求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集中管理和核算,其所反映的信息更加完整。由此可见,规范的财政国库核算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及时、完整地反映出一定时期内政府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向,有利于社会公众和立法部门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准确公正的绩效评价,促进政府财务行政运转高效。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库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政府财务行政的廉洁高效

我国目前的国库监督机制主要由财政监督、政府监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构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责利不明确,权力之间缺乏制衡,监督约束软化,这显然不利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的廉洁高效,因此,应建立、健全国库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制约。可以考虑修改《预算法》,在《预算法》中应对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做出明细具体的规定,明确各种监督主体的权责利。二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日常监督,加强对预算单位使用资金的监督,对资金拨付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审计部门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外部监督,财政国库部门应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国库资金运行情况,审计部门应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对国库资金进行专项审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国库制度改革专题[J].中国财政,2002年增刊。

[2]中国财政学会。构建预算管理新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财政改革范文篇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协调发展。继续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支持自主创新,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西部大开发等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健全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节能环保监管能力及污水处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好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采取所得税税前抵扣、投资抵免所得税、增值税进项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制约企业排放行为。推动健全合理的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支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将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水平,进一步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普通高校本科、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逐步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农民筹资水平。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支持逐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支持保护国家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等原则,推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争取在关系民生的若干重大领域支出责任划分上取得进展。在保持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各税种的宏观调控功能、税源的流动性和分布情况以及征管效率等因素,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分配关系,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税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调整完善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调节区域内财力差异的责任,减少财政管理级次,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深化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导企业健全规范内部分配办法,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实施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支持稳步建立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积极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适应公共财政要求,完善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体系。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在改革试点基础上,稳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开征物业税,完善财产税体系。改革资源税制度,实行从价计征和保护资源的方法,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税收政策的扶持体系。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原则,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全面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结合税制改革,将属于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改为相应的税收;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推动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建立矿产资源等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水资源费等非税收入政策,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预算制度,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财政工作,必须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改革范文篇3

这次调研,我们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市直机关有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各项规定的情况和我市实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总体上看,市直机关大部分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实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情况是比较好的,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以进一步通过深化财政制度改革,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一、市直机关推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按照中央关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要求,市直机关各单位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和干部人事等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财政管理制度方面,市财政局和市直有关单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预算外资金征管和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全面落实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项规定从党的十五大以来,尤其是199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下发以来,我市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的规定:一是对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和认真审核,颁布了《蚌埠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目录》,使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取消、降低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2002年7月取消了90个收费项目,降低了63个项目的收费标准;三是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绝大多数部门已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清理和取消了一批银行帐户。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别出台了罚缴分离、收缴分离两个实施办法的市政府文件,使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据财政部门统计,目前,收支两条线的落实比率、收支分离率均接近100%。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我市从2000年9月份开始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先后制定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首先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发放实行国库直接支付,改变了层层拨付的程序。2002年8月,又确定了市财政局、水利局、司法局等9个部门15个基层预算单位纳入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在近四个月的试运行过程中,按预算安排应支而未支的资金结余达280万元,占整个支付资金的25%。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既防止了截留、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又有效地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我市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财政支付效率的做法,受到了省财政厅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各地推广。

3、实行政府采购,规范采购程序,增强了透明度

我市于1999年6月成立政府采购中心,先后制订了《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方式、程序、办法时限》、《政府采购工作纪律》等有关文件,规范采购程序,严肃采购纪律,推动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价值一万元以上的采购计划全部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采购项目涉及公务用车、中央空调、电梯、计算机网络、供变电设备、建筑材料、乐器、舞台灯光音响等诸多方面。成立了政府采购联席会议,由财政、监察、计划、审计等部门参加,负责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重大采购事项;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聘请了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接受社会监督;开通政府采购网站,创办《政府采购通讯》,将所有招投标项目、信息、办事程序、方式方法、评标过程、中标结果、招标档案全部公开,增加透明度,使政府采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据市财政统计数据,1999年,我市政府采购资金为338.2万元,2000年,发展到2140万元,2001年,扩大到2902.22万元,2002年已突破亿元大关,实现了采购规模连年翻几番的目标。三年来,共完成采购资金1.78亿元,节约资金3200万元,节约资金幅度达18%。目前,我市政府采购规模已跻身于全省前列。

4、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初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

我市从2001年开始,在全市推行部门预算改革,要求将预算编制到部门,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2002年,市直79个部门267个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从部门预算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一是保证了预算的完整性,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在一本预算中得到了全面反映;二是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部门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安排各项支出,除政策性因素外,一般不追加支出。这样,减少了部门和单位编制预算的随意性,发挥了预算应有的法定约束力;三是强化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改变了过去预算内外资金分开管理、分别核拨的管理模式,为统筹使用预算内外财力提供了条件;四是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由于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涵盖了预算部门的全部收支,既包括了一般收支预算,又包括了基金收支预算;既包括了预算内资金收支,又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支和其他收支,实现了预算的统一管理和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公开、透明、公正地分配,为从源头、机制上遏制腐败现象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和条件。

同时,从我们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看来,有68.6%的干部认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首先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健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方面,有70.8%的干部认为如果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根据我们在市直20个部门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家普遍认为,我市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子是对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对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61.8%的干部认为党的十五大以来市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79.6%的干部对市直机关今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我市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单位还未完全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项具体规定

根据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21家单位检查的结果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个别单位擅自增加收费项目;二是不少单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三是有40%的单位收入未及时全额缴入财政专户,甚至有坐收坐支现象;四是少数单位还未完全做到“票款分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22.9%的问卷认为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范围内,还存在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32%的问卷认为,市直机关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收入的单位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

2、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规范

2002年,我市已开始全面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各部门家底不清,核定定额标准只能参照历史支出水平,既不准确也不公平;专项支出管理不够完善,一些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支出安排随意性较大;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体系,没有形成真正的部门综合预算。二是政府采购实行以后,有些部门反映,有的采购商品质量不高,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出问题,而且又没有可靠的售后服务作保证;同时,存在着采购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三是国库集中支付刚开始试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四是人们对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从调查问卷来看,有23.5%的科级干部还不清楚财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具体含义,19.5%的科级干部不清楚什么是政府采购,这就说明重视和加强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3、对预算外收入资金的用途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督,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依然严重

按照规定,我市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单位绝大部分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是,有些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虽然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但返还比例过高,甚至全额返还,随收随支。特别是对这些返还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缺少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有收费项目和罚没收入的单位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大大高于其它单位;另一方面,这些单位的负责人对资金有更多和更自由的支配权,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就很有可能出现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

三、思考和建议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经济体制转换一定时期内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客观情况,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在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寻求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继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健全、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和推行这三项制度,是实施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机制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应当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是对部门预算改革应当着力于加强基础工作,摸清各单位的家底,建立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进一步规范支出分类,细化定额管理,科学制定支出标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综合平衡,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对于政府采购,主要是一方面要求购物单位应提前做好计划书,及时上报;政府采购部门则应根据机关的特点,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广交厂家,做好招标的前期工作,使购物单位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缩短采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保证物品的质量和性能更加符合要求,采购中心应在选择有售后服务能力的供应商上多下工夫,以确保供应商能提供优质、可靠的售后服务。三是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应进一步总结经验,由点到面,逐步推行,扩大范围,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财政预算单位全面实行。

2、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行为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继续强调和坚决实行“收罚缴分离”、“票款分离”,按照财政统管票据,单位依法执行,委托银行收款,资金直缴财政的思路,把部门按规定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行业垄断性较强的部门取得的经营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上缴财政专户,并按比例集中政府三项基金,严禁坐收坐支。要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及隐瞒、截留、挪用预算外收入,私设“小金库”,私分收费、罚没收入等问题,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严肃处理,以保证“收支两线”管理的各项规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加强对部门和单位资金用途的监管

对于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单位,尽管实行了“收支两条线”,但其预算外收入在上缴财政后又会以不同形式、不同比例得到返还。对于这些资金的用途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因而滋生了某些腐败现象。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用途的监督,其主要措施,一是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这也是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意愿。调查问卷显示,80.9%的干部认为,在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上,必须规定限额,集体研究,按程序审批。因此,对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应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二是要推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把单位收支情况尤其是招待费、会务费等群众关心的项目的支出情况定期予以公布。问卷显示,认为应当在单位内部定期公布各项支出情况,特别是招待费、会务费和物品采购情况,从而接受群众监督的占84.1%,同时,还应组织群众对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情况进行民主评议,防止搞花架子或弄虚作假,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的每一笔使用情况都实行“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让腐败现象无所遁形。

4、逐步统一和规范机关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虽然绝大多数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进入了财政专户或预算管理,但在实际上,单位分配到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和预算外收入挂钩的。这就使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单位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与其它部门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导致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失衡,影响了机关的凝聚力和队伍的稳定,甚至诱发“三乱”和腐败。因此,应当逐步统一和规范机关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从根本上解决部门之间分配不公和单位之间福利待遇差距过大的问题。具体的思路可以这样考虑:

首先,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制度,所有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全部、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单位用款由财政部门根据综合财政预算所列的项目及金额,按进度拨付,打破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分配不公的不合理格局。对所有的预算内外资金的分配都坚持集中调剂、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合理使用的原则,使单位分配到的各项资金与罚款、收费彻底脱钩。

其次,要简化各种补贴和福利项目,统一标准。必须明确规定全面取消部门和单位自定的各种补贴和福利项目,由市政府对补贴和福利作出统一规定。可以考虑根据岗位的不同,确定不同档次的岗位补贴,但是,除了特殊岗位,在一般情况下,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同类岗位人员的补贴应当相同。所有补贴由财政统一发放。除此之外,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发放现金和实物。

第三,在统一和规范机关公务员福利待遇的同时,对其他人员的福利待遇做出相应规定。例如,确定机关工勤人员岗位补贴标准;明确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参照执行;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等等。

财政改革范文篇4

1994年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四项:财税体制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税费改革;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这四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分配关系,也做大了财政收入这块“蛋糕”。2001年财政总收入已达16386亿元,比上年增收了近3000亿元,光是增收部分已经相当于10多年前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财税体制改革———带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其次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为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推出了财税、金融、投资、计划、外贸五大改革。在这五大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心环节,是整个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工商税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即收入管理体制改革。工商税制改革主要是简化税种,从过去的30多种简化为18种,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分税制改革核心是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其基本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管机构;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呈现大幅度稳定增长的态势。1994年到2001年,财政收入增加了2.14倍,年均增加1593亿元,增长17.7%,是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增长最稳定的时期。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4年的11.2%提高到2001年的17.1%,由不断下降的趋势转变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地方财政收入也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从1994年到2001年,地方财力年均递增19%,增幅高于中央财政收入16.7%的增长幅度。

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时,由于当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展开,政府机构改革有待深入,在国有企业分别由部门和地方政府主管的情况下,所得税收入仍按隶属关系划分,难以马上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按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问题凸现出来。企业所得税按隶属关系划分,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追逐税收利益搞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阻碍企业的兼并改制,特别是阻碍深化企业重组改革,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实现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战略构想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出发,中央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打破现行按隶属关系和税目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它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

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包括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征收的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分享范围和比例全国统一。在核定基数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2002年为5∶5,2003年为6∶4,往后根据实际收入情况另行确定。改革后中央从所得税增长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不留一分钱。

税费改革———理顺不合理的分配关系

收费的大量存在,不仅增加社会负担,造成国家税收流失,而且由于有的地方和部门巧立名目乱收费,更滋生了腐败。中央决定进行税费改革。近几年,对各种收费、基金区分不同类别和不同情况,采取“一清、二转、三改、四留”的改革措施。

“一清”,就是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在对现行收费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二转”,就是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将一些不再体现政府职能的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如道路收费、桥梁的车辆通行费等,对其所得收入依法征税。

“三改”,就是将一部分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的要求,改为相应的税收,纳入政府税收体系。

“四留”,就是保留少量的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的收费,以及政府对社会实施特定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收取的规费,对重新核定的收费进一步明确标准并实行规范化的财政管理。自1997年以来,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取消收费1965项,共减轻社会负担1332亿元。

农村税费改革与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包括车辆购置费改税和燃油税改革)是近期税费改革的重点,其中,车辆购置费改税已经完成,燃油税改革工作仍在积极准备过程中。

2000年,安徽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同时在全国部分省区选择56个县进行试点。2001年,除继续在安徽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外,江苏省根据本省改革工作安排及财力情况,自主决定在全省范围实施了改革试点;其它除少数省份外,均确定了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全国试点县(市)达102个。2002年,黑龙江、吉林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

从记者在安徽省等地采访了解到的情况看,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基本解决了乡村干部因催粮催款与农民群众直接发生矛盾的问题,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试点地区的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有效地遏制了农村“三乱”,试点地区减负率一般都在25%以上;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各项改革,促进了乡村机构改革和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对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试点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投入、乡镇五项事业费、村级三项费用的经费保障渠道。

“收支两条线”———最终取消“预算外收入”

如果说税费改革的目的是对那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予以清理整顿,理顺分配关系的话,那么“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在收入方面则是对那些合法合理收费收入,实行收缴分离,纳入财政预算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即取消现行各执收单位自行开设和管理的各类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账户,改由财政部门在委托的银行为执收单位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汇缴专户,该账户只能用于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收缴,不得用于执收单位的支出;规范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程序,使用统一、规范的执收票据,实行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监管机制和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保证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

“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收入状况,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有利于规范政府的执收行为,从机制上制止乱收费,最终取消“预算外收入”。

2002年,国务院决定,在公安部、质检总局等34个中央部门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其预算外收入有的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有的全额缴入财政专户,实行综合预算。

财政改革范文篇5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纵向财力分配,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一、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

(1)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

(3)1988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价(1)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管理模式,中央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管理,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其次,历次的财政体制改革都是对原有体制某种程度的完善,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显示出一定作用。地方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使其有能力增加对本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教育、科学、卫生等各项事业的投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再次,财政体制改革支持和配合了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激发出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力,带动财政收入增长,为其他改革提供了财力支持。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制度缺陷

包干体制注重政府间收入在所有制关系下的划分,缺乏合理依据,是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一对一讨价还价的财政包干体制缺乏必要的公开性。1980-1993年间,中央与省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同时并存多种体制形式。不同体制形式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弹性不一致,体制形式的选择也存在机会不均等,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不透明等因素,都导致财力分配不合理。更重要的是财政体制的决策程序采用一对一谈判方式,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收支行为也缺乏监督和控制手段。

第二,基数核定方法不科学。基数核定指每一次体制调整都用地方政府以往的既得财力为基数。由于不同的财政体制形式对既得利益的形成作用程度存在差别,因此既得利益并非公正。同时,在税法相对统一,税收征管权力相对集中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决定着各地方政府的税基规模,因此,既得利益中含有非主观努力的成分。保既得利益的做法将这些因素固定化、合法化了。

第三,注重既得利益导致财政包干体制缺乏横向公平性。保证既得利益一直是贯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线,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始终围绕财力的切割、财权的集散而展开,较少考虑横向财政分配关系,没有完整的横向财政调节机制,调节地区间不平等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没有成为体制设计的政策目标。

第四,财力分散,中央政府缺乏必要的宏观调节能力。财政包干体制包死了上交中央的数额,导致中央财政在新增收入中的份额逐步下降,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同时财政包干体制还对产业政策产生逆向调节,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支持高税率产业发展,导致长线更长、短线瓶颈制约更明显、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1)分税体制的改革目标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成为分税财政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实现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是分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调节地区间分配格局,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实现横向财政公平是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也是分税体制的预想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2)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分。结合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作了较大调整: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

其次,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政府间事权划分没有新的实质性变化,因此,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维持原有的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划分格局。

第三,建立税收返还制度。为保证旧体制的地方既得利益格局,中央对地方净上划收入以1993年为基数给予地方政府税收返还;在此之后,税收返还在1993年的基数上逐年递增。

如果1994年以后地方净上划收入达不到1993年的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

第四,保留原体制的上解与补助办法,并在1995年建立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3)分税体制改革的成效评价与以往历次财政体制改革不同,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调整利益格局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首先,分税体制改革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分税体制改变了原来的财政包干下多种体制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得中央和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化。

其次,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重明显提高。新体制对各级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激励作用较为明显。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特别是中央收入比重,以及中央在新增收入中所得份额都有明显提高,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纵向财力分配机制。

再次,形成了普遍补助格局,初步建立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为建立较为规范的横向财力均衡制度打下了基础。

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和问题1.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的财政收支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履行,公开的政府需要透明的财政。

经济快速发展中,在政府行为和管理观念转变的同时,必须建立透明的,高效率的税收体制,预算制度和财政政策体系。

四、现行财政体制中的支出结构

中国目前预算内支出总量占GDP的比重,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60和70年代的总体水平。更为重要的是,1980年以来的历次财政改革,都是针对政府收入的划分,而政府支出结构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改革后各项政府支出的比重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比重有所下降,行政事业费和社会文教费比重上升(见表1),但仍只是数量的变化,而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这种非市场经济型的政府支出框架,是改革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经济思维方式在财政部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政府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做什么,仍然是模糊的。整个90年代政府预算内支出的总量规模按当年价格增长了4倍以上,但各项支出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原因是政府支出中包括了一些应该由市场做,并且市场也可以做好的事项。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那些应该完全由政府承担,或主要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反而资金投入不足,被称为政府支出中的越位和缺位。特别是在政府重点公共支出上,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级次偏下的问题。见专栏1.3.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问题财政分税体制已经实行了9年,除了当时设计时即已存在的缺陷外,在运行中也不断产生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外部环境尚待完善,需要配套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财政改革范文篇6

提起财政国库,在人们的脑海中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密之类的词相联系,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财政国库管理方式缺乏透明度、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直接面对面所形成的。随着现代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改革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推行和完善以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去年,在全省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成功试行,已经为我们慢慢揭开了“财政国库”这个古老名词的神密面纱,它离国民生活越来越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与公众直接接触。那么,财政国库是什么?财政国库为什么要改革?国库改革后对单位会带来一些什么变化?笔者就这些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谈点浅见。

财政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管理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就是运用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组织财政预算收支执行,实现收支总量任务,在保证财政预算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对财政沉淀资金的资本运作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执行机关。

从我县财政国库改革试点的系统设置流程不难看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全部取消原设的收支过渡账户,目的是让所有的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者是劳务提供者,资金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改革的重点是账户体系,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原体制下账户的设置比较杂乱,一方面各征收机关及收费部门,都自行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收入过渡户收缴收入;另一方面,支出单位也都在各商业银行设置帐户接受财政拨款,并从这些账户上进行开支活动。这种资金分散收付的局面,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政府实际可操控的现金很少,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在收入收缴过程中,除了少数单位按规定将资金就地缴入国库外,绝大多数都通过收入过渡户收缴资金,还有的要按上下隶属关系层层汇缴后再由主管部门上缴国库,而主管部门通过收入过渡户截留收费资金的现象极其普遍,少则拖至一年半载,多则数年不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在各征收单位的账户上回旋。这种财政性资金长期脱离财政监督的模式,必然导致财政收支信息的严重失实,根本不能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数据,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掌握在征收部门手中,也就直接控制着资金的支出权,这种资金如果不按公共财政原则支出,财政部门是很难发现的。

三是在资金拨付程序上,过去是在年度预算批复后,财政部门就按月或按进度向预算单位拨付资金,这些资金拨付后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督,资金掌握在预算单位手中,怎样用,何时用,是不是用在资金所要求的项目,都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在监管上财政部门只能鞭长莫及。这种层层转拨容易造成资金的中途损耗,也很容易改变资金的本来用途,直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非法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甚至诱发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

所以,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凸现,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公共财政发展的大趋势。

推行财政国库集中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传统预算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对财政收支管理的一次创新。这项改革关系到各级财政预算执行能否规范,直接反映出预算执行的质量,与此同时,必将带来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更新。那么,财政国库改革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其一,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改变了过去多头开户为国库单一账户,将以前的资金分散收付转变为国库集中收付,统筹了预算内外财力,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在收支过程中的合理配比,促进了预算编制的统一,规范了预算收支执行,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依法理财的观念。

其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各项财政收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大额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实现直接支付,改变了以前收入层层汇集、支出层层转拨、收支资金流经环节多的局面,强化了预算执行中的财政监管职能。

其三,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所有财政性收支均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改变过去资金分散存放在单位为国库集中管理,有利于政府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增强了政府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同时,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递信息,克服了以往财政性资金运行信息迟缓、透明度不高的弊端,新的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流程为财政收支提供了及时、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为预算编制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相对准确的决策依据。

其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部门内部实行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工,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实行出纳与会计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预算执行方式,使预算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这一层面讲,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行之有效的手段。

我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各试点单位的通力协作下,经过财政部门的精心组织筹备,首批试点3个单位于2004年6月21日正式上线运行,截止到年底,完全上线的单位12个,不完全上线的单位28个,集中支付资金总量4173万元,直接支付资金3671万元,直接支付率达到88%,整个支付系统运行比较顺利。但是,随着支付业务量的逐步增加和支付范围的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在操作过程中也渐渐凸现出其不容忽视的一面,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加强对财政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和业务流程培训是基础。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微机熟练程度要求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整个工程涉及到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银行、人民银行、收款人等多个单位或个人,而自全省推行这项改革以来,从上到下缺乏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到县这一级,除开少数业务单纯的行政单位在运用中能得心应手外,多数是下设数个二、三级单位或基层站(所)的主管部门,这种管理职能延伸面宽、收入支出、往来款项、代扣代缴资金业务频繁的部门,在国库集中收付这个绝对程序化的系统中,对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茫然无措,没有可借鉴的完整模式得以合理解决。同时,新的国库收付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单位过去现金收支的随意性,使单位用钱与过去相比显得“不方便”,对改革带来的规范化要求短时期内不适应,特别是现在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期,银行、财政、单位等各环节的业务衔接还不是十分到位,软件也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不免引起少数单位的反感。那么,作为占改革主导地位的财政部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专人负责对整个国库系统业务人员的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一是从宣传政策、营造舆论声势出发,改变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认识观念,使之从传统的模式中蜕变出来,从理解到接纳改革所带来的业务变化;二是对系统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指导,搞好跟踪服务,使经办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系统软件,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使之尽快在改革的大环境中进入角色,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国库集中收付的顺利推进铺就一条软环境通道。

财政改革范文篇7

关键词:财政改革;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政府部门、相关直属单位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手段,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预算会计是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旨在执行政府的财政预算,适合用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各级政府。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预算会计发展起来,虽然从上世纪20年代财政部引发预算会计通知后有了很大改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出现了很多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并解决。

一、预算会计现存的问题和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财政部门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建立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的财政收支分类和收支形式,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1.会计核算范围小。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仅限于当期的财政支出,对于财政核算多样化的要求是难以满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投资形式已经从以往单一的无偿拨款形式,向政府参股等多方向发展,但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并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仍然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环节中。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库资金的运营方式逐渐趋于资本化,政府采用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获得运营资金,还有部分资产是有价证券,在此种情况下,预算会计则难以反映出政府资产的真实情况。2.预算会计基础存在局限性。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上可以看出,现行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预算会计对本期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进行记录。在收付实现制下,预算会计主要反映出本期已经发生的收支情况,但是,对于一些尚未进行现金支付的、日后需要偿还债务本金或利息的,这类收支情况均难以体现在预算会计上。这就会导致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情况不能被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来,对于政府用来防范风险也是极其不利的。此外,这种形式下的预算会计会导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出现非配比性,难以真实的反映出财政收支和结余情况。在财政管理中,收支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目标,但现行的预算会计难以反映出真实的预算结余,这会对预算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3.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预算会计的报表格式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点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是有相同之处的。目前,我国政府的预算报告只是用来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却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政府的资产情况、债务和债权情况,公众就不能根据预算报告了解政府的财政情况,政务公开也流于形式成为空谈。财务内部管理中,对政府负债和资产的信息不完整,在日常工作中就不能对政府的财政情况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探讨,预算编制也无据可循。此外,财务外部管理中,预算会计的信息传布方式太过于简单,导致政府财务状况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在人民心中,政府也没有威信力。

二、基于财政改革的预算会计发展思路

通过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研究发现,现行的预算会计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局限性影响了预算会计制度的整体发展。改革,已经成为一条势在必行的发展之路。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向国际惯例靠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财政管理水平和人员技术条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1.拓宽会计核算范围。财政预算是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财政服务的,对国家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进行会计核算,这不仅仅是对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展示出了当期预算的执行情况,更反映出了政府财政收支的总体情况。鉴于此,财政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不能过于局限,不可以只局限在对当期预算收支内容的核算,而是要反映出对整个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在核算对象上应该拓宽涵盖范围。只有从更广、更大的范围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研究,才能更加系统、完全且全面的反映出预算资金运动的连续性,反映出预算会计的累积结果。核算对象还可以包括国有资产管理责任、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对内债权债务管理责任、对外债权债务管理责任等。2.完善预算会计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基础转变的改革,不仅是信息处理技术的改革,同时也是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实际情况,可允许财政补助收入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关于预算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会不断健全,关于会计预算体系的相关内容会不断完善,在扩大责权发生范围之后,最终可以全部实现。不可否认的一点,权责发生制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的核算中,这就需要对核算的事项进行选择,要有目的性的选择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计量。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行政性、财政税收以及国有资产收益等形式的收入仍然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但对于有价证券获得利息收入等需要有材料基础方可以核算收入和支出的收入形式,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3.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在政府财务管理中,有效的、科学的、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可以让信息使用者从整体上了解政府一阶段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并用这些数据信息对政府工作绩效和资产性经营能力进行评价。鉴于此,首先,要对现行的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进行拓展,在原有预算会计报表体系的基础上,编制一套更加系统的、全面的政府财政信息报表体系,如实的反映出政府各项管理资金的全部财务信息。其次,要循序渐进的对内外资金报表进行合账和并表,与预算管理的改革相适应,实现部门预算,最终实现政府财务信息的综合预算。最后,对于一些重大的会计事项,以及重大的会计政策变更情况,要在财务报告中进行附注和说明,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此外,对于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要对实际支出的具体事项进行详细的调查,明确各类事项支出的具体数额,计算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部分的数据差,并根据事业单位对此类事件的处理原则,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和财政收支内容逐渐趋于多样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变革和发展。顺应着财政改革的发展浪潮,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必须在认清自身问题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预算会计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改革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

作者:彭冬梅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薛双全.新环境下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现代营销旬刊,2015(9):151-151.

[2]王竹.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9):42-43.

[3]张玉琼.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预算会计影响的研究[J].经济视野,2015(3):247-248.

财政改革范文篇8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财政预算;财政支出

1引言

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了这一伟大的民族目标,我们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财政税收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坚实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富强的表现,然而财政税收又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一个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文首先对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提出了一些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建议。

2我国当前财政税收政策现状

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可细分为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国家财政税收入的主要支出去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产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二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三是对微小企业进行扶持,使国家经济产业链保持完整;四是进行社会福利保障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是加大科研投入,保证我国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六是国防军费支出,保证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国内一些商品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发生;二是房地产带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房价迅猛增长,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导致一些优质企业和资本因成本问题将资产转移到海外,使我国经济发展有所放缓;四是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导致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五是贫富差距继续加大,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大多数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理想,有些地方依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和孩子上学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我国经济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3财政税收改革面对的问题

3.1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如果没有完备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那么将会使国家和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经济下滑的危险状况。这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3.2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目前,我国从事财政税收工作的人员颇多,工作人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当然财政税收机构中有一部分员工拥有较好的专业从业知识,但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专业知识培训,这不利于财政税收机构的工作开展。除此之外,一些财政税收机构的工作人员经常有带情绪上班的情况,对前来办业务的客户摆脸子、使性子,在工作中处理事务不积极等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财政税收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3.3财政税收预算体系不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预算体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地方政府在构建预算体系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增加自己的业绩,要求某些地方企业不正常的快速发展,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地方经济而言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对地方经济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4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有效策略

4.1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为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我国必须制定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响应新的税收管理制度,使税收管理制度真正可以发挥效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促进税收机构深化改革的基础,只有加强对财政税收机构的管理,才能让我国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有了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错误时,可以依照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以儆效尤。4.2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从事财政税收工作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业财政税收知识培训。因此,应对财政税收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认知水平,减少在日常工作中出错的可能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水平考核,优胜劣汰,竞聘上岗,增加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从而达到促进其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目的。4.3改善当前的财政预算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对财政预算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加强联系,同时,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所以,我国应对地方财政预算体系重视起来,提高各地区财政的透明度,并提出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促使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5结语

综上所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本文对当前财政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我国的财政税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冀琛 单位:武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论财税体制改革的正当性——公共财产法语境下的治理逻辑[J].清华法学,2014(5).

财政改革范文篇9

1、下大力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以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为核心目标,解决分配资金“散”和“碎”问题。进一步改革预算编制办法,做好2005年预算编制工作。试编绩效预算、债务预算,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完善预算支出标准,建立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2、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着手规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上半年,市本级率先进行零余额账户清算试点。

3、继续做好政府采购工作。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扩大工程采购范围。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提高政府采购的刚性。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4、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中央改革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确保乡村运转需要。开展对农村中小学等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和完善配套改革,巩固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员之家版权所有

5、扎实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深化“票款分离”工作,加强对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规范执收执罚单位执法行为。

6、盘活财政资金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个存量。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合理确定财政供给范围。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借鉴外地经验,研究制定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的政策,盘活行政事业存量资产,提高其利用效能。

7、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做好全市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积极消化老粮挂帐问题,推进市直粮食附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8、不断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对财政专项资金特别是转移支付资金实施全程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强化财政内部监督,落实好内部监督各项制度,规范财政部门理财行为。

9、发挥财政投资项目评审职能作用。将财政投资评审窗口前移,实现概算审核、决算审计、项目跟踪监管的全过程一体化。完善投资评审办法,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扩大会计委派范围,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直接派驻财务机构,一般临时性较大支出项目派人现场执行,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改革范文篇10

提起财政国库,在人们的脑海中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密之类的词相联系,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财政国库管理方式缺乏透明度、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直接面对面所形成的。随着现代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改革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推行和完善以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去年,在全省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成功试行,已经为我们慢慢揭开了“财政国库”这个古老名词的神密面纱,它离国民生活越来越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与公众直接接触。那么,财政国库是什么?财政国库为什么要改革?国库改革后对单位会带来一些什么变化?笔者就这些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谈点浅见。

财政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管理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就是运用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组织财政预算收支执行,实现收支总量任务,在保证财政预算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对财政沉淀资金的资本运作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执行机关。

从我县财政国库改革试点的系统设置流程不难看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全部取消原设的收支过渡账户,目的是让所有的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者是劳务提供者,资金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改革的重点是账户体系,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原体制下账户的设置比较杂乱,一方面各征收机关及收费部门,都自行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收入过渡户收缴收入;另一方面,支出单位也都在各商业银行设置帐户接受财政拨款,并从这些账户上进行开支活动。这种资金分散收付的局面,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政府实际可操控的现金很少,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在收入收缴过程中,除了少数单位按规定将资金就地缴入国库外,绝大多数都通过收入过渡户收缴资金,还有的要按上下隶属关系层层汇缴后再由主管部门上缴国库,而主管部门通过收入过渡户截留收费资金的现象极其普遍,少则拖至一年半载,多则数年不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在各征收单位的账户上回旋。这种财政性资金长期脱离财政监督的模式,必然导致财政收支信息的严重失实,根本不能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数据,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掌握在征收部门手中,也就直接控制着资金的支出权,这种资金如果不按公共财政原则支出,财政部门是很难发现的。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是在资金拨付程序上,过去是在年度预算批复后,财政部门就按月或按进度向预算单位拨付资金,这些资金拨付后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督,资金掌握在预算单位手中,怎样用,何时用,是不是用在资金所要求的项目,都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在监管上财政部门只能鞭长莫及。这种层层转拨容易造成资金的中途损耗,也很容易改变资金的本来用途,直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非法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甚至诱发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

所以,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凸现,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公共财政发展的大趋势。

推行财政国库集中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传统预算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对财政收支管理的一次创新。这项改革关系到各级财政预算执行能否规范,直接反映出预算执行的质量,与此同时,必将带来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更新。那么,财政国库改革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其一,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改变了过去多头开户为国库单一账户,将以前的资金分散收付转变为国库集中收付,统筹了预算内外财力,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在收支过程中的合理配比,促进了预算编制的统一,规范了预算收支执行,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依法理财的观念。

其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各项财政收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大额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实现直接支付,改变了以前收入层层汇集、支出层层转拨、收支资金流经环节多的局面,强化了预算执行中的财政监管职能。

其三,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所有财政性收支均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改变过去资金分散存放在单位为国库集中管理,有利于政府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增强了政府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同时,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递信息,克服了以往财政性资金运行信息迟缓、透明度不高的弊端,新的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流程为财政收支提供了及时、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为预算编制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相对准确的决策依据。

其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部门内部实行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工,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实行出纳与会计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预算执行方式,使预算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这一层面讲,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行之有效的手段。

我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各试点单位的通力协作下,经过财政部门的精心组织筹备,首批试点3个单位于2004年6月21日正式上线运行,截止到年底,完全上线的单位12个,不完全上线的单位28个,集中支付资金总量4173万元,直接支付资金3671万元,直接支付率达到88%,整个支付系统运行比较顺利。但是,随着支付业务量的逐步增加和支付范围的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在操作过程中也渐渐凸现出其不容忽视的一面,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加强对财政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和业务流程培训是基础。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微机熟练程度要求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整个工程涉及到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银行、人民银行、收款人等多个单位或个人,而自全省推行这项改革以来,从上到下缺乏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到县这一级,除开少数业务单纯的行政单位在运用中能得心应手外,多数是下设数个二、三级单位或基层站(所)的主管部门,这种管理职能延伸面宽、收入支出、往来款项、代扣代缴资金业务频繁的部门,在国库集中收付这个绝对程序化的系统中,对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茫然无措,没有可借鉴的完整模式得以合理解决。同时,新的国库收付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单位过去现金收支的随意性,使单位用钱与过去相比显得“不方便”,对改革带来的规范化要求短时期内不适应,特别是现在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期,银行、财政、单位等各环节的业务衔接还不是十分到位,软件也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不免引起少数单位的反感。那么,作为占改革主导地位的财政部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专人负责对整个国库系统业务人员的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一是从宣传政策、营造舆论声势出发,改变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认识观念,使之从传统的模式中蜕变出来,从理解到接纳改革所带来的业务变化;二是对系统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指导,搞好跟踪服务,使经办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系统软件,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使之尽快在改革的大环境中进入角色,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国库集中收付的顺利推进铺就一条软环境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