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1:12:05

必修范文篇1

1教学背景

在2017年版新课标与“一核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大背景下,北京市高中化学“学”与“考”的模式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课程(化学必修1和必修2),高一学年末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化学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还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下称“选必”)3个模块的内容,高考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面对高考选考化学的学生,北京市高二化学教学要完成《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个选必模块教材,每周4课时。海淀区的高中选择了鲁科版化学教材,高一上学期必修1时间紧,任务重;下学期必修2教学相对轻松,不少内容还会在选必中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为了减轻高二学年的教学压力,针对生源好、不必在高一下学期刻意进行合格性考试备考的学校,可以将选必模块的部分内容融合进必修2同一主题的内容中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教学分析与建议

必修与选必2本教材均包含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和“微项目”4部分内容。除了涉及化学键与有机物性质的“微项目”之外,选修中的其余内容均可与必修内容进行融合。整合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于实验事实,科学家不断建构、发展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用能层、能级、原子轨道和自旋可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及大量光谱数据,构造出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是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一个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等于对应的周期包含的元素种数。族的划分与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目相同。融合后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核心,必修教材中丰富的宏观实验现象(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相互置换等)和实验事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等)十分有序地统摄于结构之下,凸显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观念,使学生对元素周期律(表)有了更为本质的理解。必修与选必分开施教至少累计需20课时,融合后需要15课时,在教学任务相对轻松的高一下学期完成,缓解了高二学年课时紧张的压力。鉴于必修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如用宏观类比微观,帮助学生通过“具象”想象“抽象”;让数据、证据说话,降低学生对微粒行为理解的难度;依托教材栏目,激励学生参与并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利用化学实验、网络优质视频多渠道获取教与学资源等。需要注意的是,融合教学不等于“一步到位”“直接到达高考水平”,一定要控制难度,防止“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

作者:白建娥 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必修范文篇2

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

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

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必修范文篇3

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

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

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必修范文篇4

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 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 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必修范文篇5

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

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

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必修范文篇6

91年秋,当高一物理书发下来后,对照大纲的要求发现重点难点基本上都放在以后高三选修本上了。为了分散难点,决定同时开设选修本中的一些内容。对象是对物理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形式是讲座式,时间每周一课时;每次考试,对这部分内容不做必考要求,只在卷后设附加题,试卷讲评时,附加题也在讲评之列,并明确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对将来报理工的同学应该掌握。效果是:高中前二年的时间基本上把选修本中每章的重点内容都涉及到了。同学们虽没有熟炼掌握,但基本上都了解了这些知识。到高三选修本发下来后,学习选修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复习和加深的过程,所以没有时间紧,难度大的感觉,同学们学得也比较轻松。

由94年秋开始的第二个周期,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选修内容的同时并行。面对高三分科的现实,学生中分流苗头日臻明显,理工科的学生想到时间已过2/3,而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还没有涉及,要求早开选修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文史科的学生又不愿浪费时间。教师想增加选修内容,又怕影响眼前的会考,不增加选修内容,又耽心高三时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使师生都进入了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

二、体会

一些学校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致使一些高中毕业生实际上不具备高中应有的文化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实行“必修”“选修”制,并为此设制了毕业会考制度。旨在把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这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对将来报考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必修课单行开设,就有其不利的一面,这是因为:必修课内容较浅,而选修课又是各章的重点难点,一则集中难点违反认识论的规律,再则势必前松后紧,使学生在面临高考前增加心理压力。

另外,对一些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有些不当之处,如:必修本中讲动能而不讲动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给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到高三上选修本时再讲动能定理,再定量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这就造成了重复教学而事倍功半,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全放到高一必修本中一次完成,学生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保证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再如物体的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关键性的知识,它贯穿高中物理的全过程,高一不讲,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感到时时掣肘,实际上,每个教师在高一都讲了物体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只是学生必须借选修本才能阅读和加深理解,凭添一些麻烦而已。

三、建议

1.必修本开设的同时,有选择地并行开设一些选修课中的内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人类已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臻于完善的。”这就是说掌握概念需要知识经验与时间。并行开设既分散了难点,又为学习选修本的重点难点准备了知识经验,同时还为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改造新知识留出了时间。

2.考核

高一高二期间,选修本的内容可以不列在必考范围之内,以附加题出现,使有能力的学生能一展才能,也使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同时也不对其他学生增加负担。

3.深度的掌握

必修范文篇7

个颠扑不破且历久弥新的真理。

正当人民喜迎奥运圣火的时候,一场罕见的大雪灾发生了,雪灾刚刚过去,奥运圣火也顺利登上了世界之巅,不料一场8级强烈地震不幸发生,数万人死亡,22万人受伤,480万人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惨烈的程度震惊世界!

但透过灾难的另一面,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我们的总书记、总理第一时间亲临一线,冒着余震危险指挥军民开展快速高效的抗震救灾行动。人民子弟兵在第一时间以各种方式开赴灾区,冒险挺进,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全球华人更是空前地团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短短几天近百亿巨资捐向灾区。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民间友人也向地震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

必修范文篇8

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立于教育的根本、优先地位。又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全体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还是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无论是从教师发展还是从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关注全体教师专业化的德育层面。

德育教师或者德育主体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形态,即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平常说的、明确承担着德育使命的“德育教师”是指前者。近代以来,尽管我们认为“没有无(道德)教育的教学”,德育主体仍然实现了分化,出现了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或狭义的“德育教师”)和似乎是“非德育工作者”的德育主体。德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历史条件:一个是义务教育出现后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教师,因而出现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内涵于其中;另外一个是近代学科知识积累、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对专门负责伦理道德、政治或公民教育的“科任教师”等特殊教师群体的现实需要,因此也就出现了对他们的特定的专业化要求。

在我国古代教育活动中,教育即德育,所以全部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教师,德育主体只有一种形态。受社会发展、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统中慢慢形成了相对的分工,出现了德育学科的专职教学人员、咨询辅导人员和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等,与“非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存在。

这一分化意味着社会发展提出并事实上开始肯定这样一个命题:德育工作有值得专门关注和研究的必要,德育具有特殊性,因此德育主体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当然,这一分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比如,专门德育容易导致德育过程中的强制“灌输”;人们往往会将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推到德育教师身上;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容易被狭隘地限定为某些教育工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进行的专门课程与活动,等等。分工明确反而造成了忽视德育责任、惯于集体性模式而忽视个性化影响的后果。

但社会发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美国等国走过的路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美国一些地区曾经否定直接德育,废除专门德育课程及其教师,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德育理论界和学校德育实践开始反思自己的德育问题,许多人开始将大量的青少年品行问题归结于学校正面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被严重“边缘化”了。到上世纪80年代,品德教育(CharacterEducation)运动兴起,美国人又开始重新认可直接德育、专门德育课程的必要性,目前有2/3以上的州已经加入了品德教育运动。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圆圈蕴含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社会发展与学科分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三种德育形态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

中国和全世界都只能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学会更周全地考虑问题:不是不要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师,而是如何实现各类课程的分工与协作、专门的德育教师和所有教师的全面德育合作,我们应该提倡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当前这一问题思考的重点在哪里。

德育作为教育目的还是作为教育任务

有学者认为,将教师分为“德育教师”和“非德育教师”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观念上将德育视为教育的具体任务而非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是具体任务,就必然有分工,就会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只有他们才管德育,其他教师只管教学就可以了。如果德育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所有教师都有德育的责任,大家就自然都是“德育教师”了。

上述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将德育看作任务也是现实工作的需要。比如,数学老师固然也有德育的任务,讲求师德、“渗透德育”、注意隐性课程对儿童品德成长的影响等义务,但希望他放下数学课,专门将一个道德或者政治课题系统地讲深、讲透是困难的。所以,就任务分工而言,有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德育课程教师和文化课程教师的区别并不完全错误。

因此折中的观点只能是,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目的、承担普遍德育责任是所有教师都要服从的前提,在此前提之下,一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更多、更集中地从事特定的德育工作是可取的,也符合世界德育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必修范文篇9

关键词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方法,模糊定量

1问题的提出

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次调整将高中物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尚属建国后的首次。必修课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学时长短,教学要求深广度等方面还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特别是必修课内容选取,既要照顾所有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又必须考虑其内容与初中物理、高三选修课的过渡衔接。因此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内容的选取成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选取高中物理必修课内容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因素

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对学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实际情况,选取必修课内容应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后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般需要,应选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知识。

2)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大多数劳动者在基本技术上的需要,应选取实际上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3)学生学完必修课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应选取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都应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确定必修课教材内容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概括为三个因素和一个必要条件。即必要条件+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逻辑因素。

3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

这里,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是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权重集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因素权重集A~,A~=(0.4,0.38,0.22)。0.4为逻辑因素权重,0.38为一般需要因素权重,0.22为应用因素权重。

3.1.2逻辑因素评价集X1~a)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点——物理学中重点知识,x1~=(1,0,0)b)对过渡性知识点——物理学中重要知识,x1~=(0,1,0)c)对延伸性知识点——物理学中一般知识,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该因素集可选择在校文科大学生为样本,由对他们进行物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得到。比如对某知识点的调查项目分三项:较多用到,经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应序号为2,1,0.选择合适数量的样本对该知识点进行调查,其每项应答结果的百分比可作为该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的量化指标,则这个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应用因素评价集该因素评价集可由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开展的社会十六个行业对中学物理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调查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技术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需要,分别对各项物理知识填写“0”、“1”、“2”、“3”四种符号之一。其中“3”表示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对某知识点,它的应用因素评价集,X=(2.0以上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间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公务员之家

3.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2.1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个知识点,都可写出其因素评价集,X1~,X2~,X3~,则它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x1~x2~x3~

3.2.2模糊综合评判A~。R~=B~(结果为模糊集合)

3.2.3计算综合评判值为了计算综合评判值,通常设立一组成等差数列的数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转置矩阵MT=531则综合评判值为b=B~oMT.根据上式,可以计算现行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评判值。

4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

必修范文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必修二;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各位教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一、生物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它与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师应及时利用创新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基因与染色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教学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事例结合在一起,或者是通过教具向同学进行演示操作。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改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想。(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相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因此教师要尽快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及时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模式。(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了更快地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课堂应充分利用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会降低课堂效率。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染色体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染色体相关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时,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以保证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1-3]。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完善方法

(一)推行开放性实验。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推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第二个是因为高中生物教学知识涉及的实验非常多,如果学生只是用听来做实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应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次数。(二)将生物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高中生物实验的限制非常多,而且受实验环境与实验器材影响,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实验实际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的情况,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地取材,将实际生活物品当作原材料,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原理,记住实验经过。比如学生可以将苹果、玉米等果蔬当作蛋白质检测实验的实验材料。(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基本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注意事项。(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用文字的形式表述操作流程,同时提醒针对实验结果做好记录。(3)在生物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实际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以“豌豆杂交实验”为例

豌豆杂交实验是生物必修二课本中的重要内容,是必修二生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实验帮助学生对基因这一概念进行初步了解,下面就以豌豆杂交实验为例,为各位老师提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一)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想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那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虽然学生在学习必修二生物教材之前也接触过“豌豆杂交实验”,对孟德尔两大定律有一个初步认知,但是在生物必修二教材中是对豌豆杂交实验的深度剖析,涉及了一些概率知识,各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二)教学计划设计思想。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教授豌豆杂交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总结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然后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能力。(三)教学目标。教师讲述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知识目标,即帮助学生明确某些生物知识基础概念,比如性状概念、基因概念、性状分离概念等等。能力目标,即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推断出基因分离规律与自由组合规律,推断出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间的关系,掌握基础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学生没有发现豌豆杂交实验在所学知识中的地位,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四)教学例题。教师为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可以通过习题进行教学效果检验。例题如下:已知果蝇只存在一对相对性状,即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并且此基因只存在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灰身果蝇与纯种黑身果蝇进行杂交,得到后代F1,且F1全为灰身,再将F1进行自交得到F2,请问:让F2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得到F3,F3中黑、灰身果蝇的比例为1∶3。让F2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得到F3,F3中黑、灰身果蝇的比例为3∶5。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黑身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3,F3中黑、灰身果蝇的比例为1∶8。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黑身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3,F3中黑、灰身果蝇的比例为1∶5。四、结束语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但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物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自主学习思想,加快此项工作的工作进度。

参考文献:

[1]洪霞.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95.

[2]李继瑜.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