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20:10:08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1

高三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真理的属性【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

(1)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设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的出版。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注意】

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

②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高三政治认识论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2.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3.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2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录,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3

(一)强化敬畏意识,增强严守政治纪律自觉性的认识。要充分认清违反政治纪律的危害,充分认识政治纪律是“红线”、“红灯”;充分认识政治纪律是从严治党的要务、关键和根本,作为硬约束、硬要求、硬杠杠;强化对政治纪律的敬畏意识,要自觉做到知先知小,知敬知畏,知止知戒。

(二)加强学习,做一个清醒人、明白人、局中人。加强对党内规章制度的学习,要学深悟透,学以致用,进一步了解掌握规定要求,确保做一个严纪律、守规矩的明白人,认真汲取违反党纪法规反面典型的教训,不断加强自我警示教育。

(三)严格遵守,认真执行政治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是我们严明党纪条规,践行“两个维护”的着力点。一是必须维护党的权威,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严明政治纪律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绝不允许拉帮结派。作为党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定力,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三是必须遵守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碰到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要请示,该汇报的要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党员的个体利益要自觉服务服从于集体和组织利益。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谋取私利。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4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章修正案,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党意志和全国人民意愿,对于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团结一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由此看来,我们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并深刻理解把握党章修正案的重点修改内容,显得迫在眉睫,意义尤为重大。

一、党章总纲部分重点修改内容

党章,约2万字,由总纲和十一章条文组成,其中总纲8000余字;新党章共作出107处修改,超过一半——58处的修改在总纲,其余49处在条文部分。两组数字,印证了总纲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党章总纲修改部分需要重点学习领会并深刻理解把握七个方面:

(一)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表述的修改内容。党章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在总纲第七自然段后增写了一个自然段,用大量篇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诠释说明,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这是党章修正案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表述的修改内容。党章修正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并增写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内容,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使全党增强“四个自信”有了党章遵循和依据。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述的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党章修正案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是提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及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出新愿景、作出新部署的基本依据。2.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内容。3.党章修正案把“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修改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增写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4.党章修正案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表述修改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旧的表述相比,既有坚持和承接,也有新变化和新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共同奋斗的目标,是一个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

(四)关于“党的基本路线”表述的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党章修正案把党的基本路线的最后一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党章修正案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3.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4.党章修正案把“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修改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章修正案作这些修改,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需要,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五)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表述的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1.在经济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促进工业化”修改为“促进新型工业化”

,并增写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等内容。2.在政治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增写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有利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形式。3.在文化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修改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增写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等内容。4.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修改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增写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内容。5.在生态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与此同时,党章修正案还在我国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适当修改,全面体现精神和要求。6.在军队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修改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

,并增写了“贯彻***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切实保证人民解放军有效履行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等内容。7.在巩固统一战线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并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爱国者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8.在和平外交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

(六)关于“党的建设”表述的修改内容。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使党章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规范,是党章修正案的一个鲜明特点。党章修正案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新表述使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主线清晰、内容明确、更加完善,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新表述具有新特点,包括: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修改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为党的建设指导方针;将“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修改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调整充实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五大建设内涵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科学。党章修正案还增写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内容,并增写了“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基本要求,将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四项扩展为五项,使党的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完善。

(七)关于“党的领导”表述的修改内容。党章修正案把“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修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样的修改,更加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党章条文部分重点修改内容

党章修正案紧扣时代脉搏和发展要求,顺应基层呼声和人民期待,总结吸收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总纲部分修改相衔接,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党章条文部分相关内容。我个人认为,党章条文修改部分需要重点学习领会并深刻理解把握四个方面:

(一)关于充实完善“党员义务和发展党员标准”的相关内容。党章修正案明确党员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见新党章第3条)、“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见新党章第5条)。

(二)关于充实完善“党的组织制度”的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实现巡视全覆盖、中央单位巡视、市县巡察”等内容,实现了巡视巡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见新党章第14条)。2.党章修正案把“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修改为“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见新党章第20条第二款)。3.党章修正案明确“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见新党章第23条)、“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军队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见新党章第24条),充分反映了军队改革后的中央军委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的现实需要。4.党章修正案把“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修改为“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见新党章第26条)。5.顺应基层呼声,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党章修正案将“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调整为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见新党章第31条)。6.党章修正案增写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容(见新党章第32条第二款)。7.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见新党章第34条)。

(三)关于充实完善“党的干部、干部选拔和领导干部条件”的相关内容。党章修正案明确“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见新党章第35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见新党章第36条)。

(四)关于充实完善“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相关内容。党章修正案明确“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强调“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严重违纪、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见新党第40条)。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5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1一、帝国的建立,即 “六王毕,四海一”

1.秦统一中原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巩固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2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代的政治特点

(1) 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 实行宗法制;

(3)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3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仅仅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4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防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有。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增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5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实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有。

1956年,中国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阅读答案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6

一、2008年-2010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的特点

1、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主干知识

从三年的小高考试卷考察的知识分布来看,内容都是三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中的主干知识。

2、客观题形式灵活新颖,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

客观题以大量历史图片和表格、漫画的形式呈现史实。在史料呈现方面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形式之外,还有以历史人物的话、历史学家评论、诗歌、文献、最新上映的电影等形式。在10年试卷中情境式选择题占选择题总量的73%以上,判断题的40%。出题者力求试题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体现《考试说明》说的体现情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从考察的能力上看,《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的几种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以及论证历史问题四大类能力都能在从客观题得以体现。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涉及。

3、小高考试卷紧紧结合当前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贴近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例如10年第38题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小高考试卷还关注江苏地方史。如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

4、考试的形式从08年开始,跨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在选择题里常以组合型题目来综合考察知识点。主观题往往几个单元知识的整合。如10年第36题,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涉及到了必修3的第1、2、5三个单元。

有研究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考试命题应该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一是要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水平;二是内容注意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三是题型力求多种多样,如材料题、情境题等;四是多一些开放题……从上文分析来看近年来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和上述原则有着惊人的一致。

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及近三年来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题型样例,我们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小高考试卷,制定考点细目表,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下列11个专题重点复习:(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2)中国近代历史的阶段性整合;(3)新中国各方面的成就(政治、经济、外交、民主法治);(4)欧美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5)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经济的全球化;(8)经济危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9)中国古代思想和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10)新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进步。(1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科技成就。

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2011年小高考必修1占40%,必修2占35%,必修3占25%,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以必修1、2为重。必修3中的内容能穿插在必修1、 2中尽量穿插。如必修3中的三民主义就可以放在必修1辛亥革命这个考点中。

2、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同时,也要按照《考试说明》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在考试说明中对知识有 “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我们在复习能以这个位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

那么 ,应该如何认识“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这几种对知识点的描述呢? “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包含事件的时间、原因、过程、性质等知识点。 “理解”要注意这一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 “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 “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点的汇集;二是进行分类;三是提炼出观点。“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也比较少,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了解三个模块25个专题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熟练地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体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讲清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核心、出现的原因、中央官职和地方制度的变迁、演变的趋势、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重组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4、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小高考非常重视新情境的创设,注意用新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来考核学生。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引用原始材料,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语言,或者是各种类型的图表,以及详实的数据,通过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认清概念等能力。在复习中叶应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校内测试时如果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试题,既可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又能加强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切合现实,关注热点和地方史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政治专业 学生 职业素质修养 缺陷 对策分析

我国是教育教学的大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各类专业层出不穷,政治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对狭窄,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专业限制的影响,还包括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修养,在工作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自己的重要作用,存在较大的缺陷。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整体规划,也是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态度。政治专业的学生必须改变原有的想法,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好的完善自我。

一、政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修养的缺陷

职业素质修养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对职业的态度和工作热情,是积极向上的具体表现。每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都应该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取,以保证更好的进步。然而,目前我国的政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修养上还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知识结构不完善。政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根据教学计划,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政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亲自参与实践,在科目设置上存在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知识面狭窄,结构体系不健全。

第二,专业思想不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单位的工资待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行业也较为受人尊重。由于职业选择性过小,使得热门职业通常出现被哄抢的局面,不受重视的岗位却得不到重视,学生的思想过于单一,无法多元化的选择职业,专业思想非常不稳定,甚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表现出了厌烦感,直接影响到了职业情感的养成。

第三,专业技术能力较差。政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能力素养,可以将政治学习的内容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摆脱死读书的情况,并具备较好的文化修养。然而,大多数的政治专业毕业生在专业能力上却较差,即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将它们与实际结合起来,在岗位中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适应需求。

第四,职业道德修养不高。高尚的职业素质修养是政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可是有些学生的修养素质却不合格,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也不正确,无法坚持科学的观点,在职业工作中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为今后的发展形成了屏障。

二、政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修养的养成对策

对于政治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在职业素质修养中的各种不足,我们一定要在教学阶段予以弥补,改善他们的问题,为社会输送健全的人才。

(一) 调整课程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职业素质修养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在高校的教学阶段,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完善知识体系,为今后学生的求职做铺垫。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政治专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应把重点放在加强专业课教学的深度,拓宽相关学科领域方面。专业课的开设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吸取国外的优秀经验,从实践上下功夫,汲取精华知识,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并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

(二) 改进教学办法

据调查,过去的政治专业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和刻板,课堂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也不够灵活,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这样的现象,政治专业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程,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授课,打造活跃课堂,扩展教学的知识面。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入一些书法、实训等课程,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应变能力。

(三)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素养是职业素质修养的基础,对政治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是提高他们专业素质修养的主要对策。因此,对于政治专业学生来说,要搞好思想教育。用政治专业的独特优势,在专业课教学中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团的作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从而养成良好的气质修为。

(四)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学校,一个积极向上,校风优良的学校,必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同样学会迎难而上,积极乐观。对此,学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一些比赛、活动,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团体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崇尚知识,勤于探索,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习生活氛围,并让学生在自己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提高管理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程改革任务任重道远。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更受学生欢迎,是我时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此次课改,为贯彻落实学院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我所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观念,而难点在于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能进一步入脑入心,收到更好的实效。所以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我以教育部制定的教材为授课蓝本,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加以浓缩提炼,按专题进行讲授。

(一)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体系的设计始终贯彻“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体现了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并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问题放到高职学生自我认识、群体交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从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化的重组,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我院学生实际,从加强高职学生针对性、实效性入手,契合高校爱国爱家爱他人、感恩包容会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了八个专题的教学模块: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树立恋爱美德,追寻爱情真谛;感恩父母亲情,承担家庭责任;遵循社交原则,和谐人际关系;树立理想,规划人生;知荣明耻,尊道厚德;修身齐家,忧患爱国;懂法知法,学法用法。通过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好学生,好恋人,好同学,好儿女,好员工,好公民,好国民,使教学同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

(三)联系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如何规划大学与人生?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如何爱国?通过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引发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同时我们还设置了每周新闻人物评论,每周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大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中的新闻人物,然后进行师生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增加教学实践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为了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而这些理论知识必须在内化的基础上进行外化,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践价值。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材内容优化方向,结合课程特点,制定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既要利于学生“内化”思想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利于沟通实践环节,为此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一)教学模式改革。本课程采取集体备课、专题讲座,分工合作、滚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作用。依据教师学术专长和性别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分工,解决了教师时间、精力、学术积累等矛盾,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强化了教学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中,两位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搭档,每人负责四个专题,学期中段进行班级对调,这样既利于教师把授课内容讲好做精,对学生又是一种新的体验,他们会感受到不同风格老师带来的感觉,无形中增加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家知名学者骆郁廷指出:“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既不是单独的教师教授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学生学习活动,而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其所引起的学生学的活动有机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2]因此,在课改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和实施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小组讨论、辩论,团队活动,主题演讲,情景表演,读书交流,影视赏析,课件展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同时,通过老师授课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行为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要做到不迟到,尊重学生,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等等,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改变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学。

(三)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舞台。比如,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制多媒体课件,结合相关的音像资料,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搜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及理念,结合当前热点和学生关注问题,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比如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问卷调查》。从2006年开始,我们全院范围内对入学新生进行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为主题的调研,通过几年的问卷调查,比较宏观地对新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再比如,我们定期进行师生谈心,撰写师生谈心录,把说理启迪和情感交流为主的谈心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此外,我们通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疑点难点及解析》资源库、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学生座谈会、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的操作方面,围绕教学总体目标,把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中,结合实际开展系列实践教学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知行合一,培养德能并举的合格大学生。课内实践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如入学感言;如何看待大学生未婚同居等。班级辩论,比如恋爱是否要考虑“门当户对”;大学生恋爱利弊。团队活动,如心理障碍克服练习活动;献出你的真诚、献出你的爱(团结、关爱)等。课外实践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先后会同院团委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多个。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青岛海军博物馆、青岛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海尔工业园、青岛港务局、海信集团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这些实践基地签订书面协议和正式挂牌的方式,从机制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实效性。

三、考核机制的重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本课程考核制度的设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平日学习表现和实践过程的考查。为此,我们改变了过去过分看重学生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从2015级学生开始试行新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既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一)形成性考核部分: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平日表现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70%。包括:考勤情况占总成绩的20%;课堂发言、参与讨论、辩论、活动情况占总成绩的占总成绩20%;课堂笔记、个人书面作业、课后小组讨论作业、读书笔记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中的课堂笔记,重点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作业和笔记要保质保量完成,有严重抄袭现象的不给分。实践活动考核的最终结果一般以多媒体课件汇报、视频资料展示等形式组成,重在过程的考核。

(二)期末终结性考核部分。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行的是随堂半开卷考试,试题库的试题全部是材料论述题,基本涵盖本课程所讲授的全部知识点,要求每个班级随机抽取二道题作答,且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了有效考核的目标。期末考试要求只能携带一张准备好的手写A4纸材料作为参考资料,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深化了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更易于发挥其主动思考的能力。

四、课程改革成效与经验体会

此次课改得到学生和学院督导的肯定性评价。有学生这样评价:“每上一次课,就受一次精神洗礼”,“虽然开课时间不长,但被老师的风趣和智慧深深地吸引。给了我正确的指导和明确的方向,让我受益很多。希望每周都能有机会上一门这样的课,但愿以后还开这门课。”有督导这样评价:“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通过大量实例说明问题,生动有趣;讲解生动,方法灵活,结合实际好;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既是对本学期程课改的肯定,又是对课程改革的鼓励。我体会颇深,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对未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任课教师必须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不断尝试各种教改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勇于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激化教改思路,推进教改进程。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和指导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要以教材为授课大纲和蓝本,但又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积极与学生交流。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为增强课程改革的效果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9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落后进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3知识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4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

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历史必修3知识点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

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3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4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历史必修3知识点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3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

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4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钱立洁,泉州师范学院马列教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61-0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决定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实施“两课”学分制新方案。“两课”现统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新课程与原课程的较好衔接,使新方案取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对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与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创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实施的新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课程建设,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教育部精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把“98方案”的七门必修课调整为四门。新方案规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三个学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化,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合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六个学分,把我们党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把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理论贡献加以综合,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国情有重要意义。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两个学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化了解,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原来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改为选修课。新方案、新教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大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方案的实施是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同时也是对“两课”教学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总结和深化。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作出积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欢的必修课。

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七门必修课调整为四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它充分体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对大学生理论教育的综合性、历史延续性要求。新课程方案的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国情,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发展和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的成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而新课程方案的改革和应用,有利于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

(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责任。但受西方经济、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而看不到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精神危机、堕落虚伪和尔虞我诈。有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及发展前途持怀疑态度,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思想政治方向不明确,甚至有些大学生思想观念出现扭曲,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如不迅速扭转,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系统的教育和科学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必须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教学中,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要做到新课程与原课程较好衔接,使新方案的贯彻取得成效,必须对新问题进行探讨,为加强新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更新与设计提供新思路创造条件。

(一)新方案的实施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有知识结构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规定了四年制本科学生必修的七门课程。高等院校基本上按七门课程划定教研室和教师编制,这样的组织建制奠定了“两课”教师的专业化走向,使学科形成了稳定的知识结构,很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所建树。而学分制改革的特点是专业化的界限将被打破,是相近学科的融合,重新组合为新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原“两课”教师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新方案课程建设的要求,必须使学科重新组合,因此教师须丰富和扩展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创造基础条件。

(二)新方案的实施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须增强。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和原“两课”的课程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必须有新的调整。原“两课”师资队伍为“98方案”课程所配置,师资队伍已形成专业规模,涵盖了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新方案将必修课由七门整合为四门,原“两课”设置的教师总体资源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整合,才能使师资达到最优化配置。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专业化的师资相适应。为了稳定教学秩序,适应学分制课程的需要,必须依据新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建设一支过硬的与学科发展规模相符合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顺畅运转。

(三)新方案的实施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纳入常规教学计划。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强调: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考核量化指标和考

核内容,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课时,并给教师记入实践教学工作量。学生实践课的两个学分必须落到实处,对实践教学的各方面都应有明确规定,使师生操作有依据,避免政治理论实践课的随意性和形式主义。必须确定稳固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保证社会实践学分落到实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措施

(一)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创新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丰富了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的国情内容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策略原则,在教学中要重点加强对各门课主要内容的衔接与融合、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设置、教学体系的科学研究与妥善安排,加强各门课程之间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使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中得到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沿理论动向、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情加以调整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充实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二)以吃透教材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运用的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在使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我们必须执行国家教育部对新方案的设置。在教学中要使用高质量的新教材,并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更新点。只有在对新教材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旧课程的转轨与创新,才能符合课程建设方向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

(三)以改进教学方法为基点,促进教学相长。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活跃教学环节,切实保证新课程的开课质量。为此。要积极贯彻教育部全员培训的精神,各高校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各级培训,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竞赛和观摩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水平、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相长,切实保证开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