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50:39

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范文篇1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课堂教学要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原来学习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稍加努力就能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因此缺乏进取精神,要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个性发展,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性格孤僻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探讨,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个性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互补与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采取课堂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导入、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的个性化评价和班主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进行班级教学时,要求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能使学习小组的学生全部参与,各抒己见,从不同的方面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在课后,通过布置个性化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前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确定合理的授课方法,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整堂课都能被教学内容吸引。这包括:设计精彩的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根据需要设计学生合作探讨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前5分钟抓住学生的思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设计好导入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研讨新知的兴趣和学习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为此,应加强启发引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2.课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小组合作、集体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个性化教学,尽量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先学”是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书、练习、检测,让学生学会自学;“后教”是指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学生讨论、更正,弄懂为什么,最后,教师略加点评,补充、更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督促学生,发现并把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指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抓住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课后通过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很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以分层次评价为主,对提前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教师为他们设计更高的评价标准,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超越自我。对成就水平暂时较低的学生,则用激励性评价方法,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及时表扬,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品尝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早日达到学习目标。

4.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避免个性的过度膨胀

班级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TGP”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

ISO9001质量管理八原则之一的“全员参与”原则认为: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成功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收益。班级教学中“全员参与”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班级才能不断进步,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沃顿商学院领导力研究项目主任伊万•维滕贝格认为:团队规模“并不一定是人们立即考虑的问题,但它确实很重要”。那么,在班级教育教学中采取何种管理模型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潜质呢?

1教学中的困惑

1.1合作互助、便利沟通的2人结对:教学中,结对学生座位的近距离优势,可随时提供现实版的“教学进程”,方便学生发现自己是否与老师的教学同步,并及时作出调整;也便于两同学及时进行小范围讨论,答案订正等,有利于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与学习效率;还便利于同学间相互提醒,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学习金字塔认为在做中学,讲给他人听时学习内容留存率为75%,远远高于单独听讲的5%。在结对活动中,不管学生表现优劣,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一学生总是另一学生的忠实听众,每一学生都可在给予另一学生帮助中,被认可而信心增强,被锻炼而才干增长。但在2人结对的班级中,教师如果直接管理对子,那么管理量肯定太大。如,40人的班级中会产生20个对子。同时,2人结对的两个成员只能是二元对等体,还根本不是一个团队,更谈不上在其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团队精神。即使是3个人的团队,也远比2人结对更复杂,你会在3人团队中成员间马上就有机会进行“权力”斗争,比如二对一的角力。因此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必须有比2人结对更大些的“团队”存在。1.2规模难定的协作组:教学实践中4人小组比2人结对更有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其实4人小组最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与培养,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四人小组也可集中较多些创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四人小组容易变成两人一对,最大范围实现学生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后可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交流结果。但在48人的班级中,就会产生12个四人小组长,如果班级再大呢?如,80人班的组长会是20人。这时,教师对组长的管理就面临挑战了。鉴于此,教学中就产生了6人小组代替4人小组,以解决对组长的管理问题。但更大班额时对组长的管理问题还需解决,如,80人的班级还会有13或14个组长。与此同时,6人小组在课堂教学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多,小组长组织活动困难增加,且效率还会远低于4人小组。如果为了解决教师对组长的管理问题,再加大协作组的规模,使用6人以上,如8人小组。但直觉告诉我,当小组达到8或9人以上时,它又臃肿麻烦,派系丛生,“社会惰性”凸显,有人开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确立分组原则

沃顿商学院领导力研究项目主任伊万•维滕贝格认为最佳团队规模应在5-12人之间,也有人说5-9人,同时赞同6人规模的也不少。刘宝发与邹照菊通过两次实验,在考虑可能存在30%误差的情况下认为:在企业培训和学校进行学习小组分配时,团队人数应在3-9人为宜,结果数据如表1。其实,在教学中,很多人将协作组与团队的概念混为一谈了。笔者认为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型,即根据不同需要设定“团队规模”,不同“团队”承担不同职能。其原则如下:(1)结对。基于教学需要和学生近距离合作的两人结对不动摇。(2)建队。根据班级总人数设立班级管理团队,人数为6-9人。以保证便利于教师对队长的管理,即对班级的管理。(3)组组。人数较少的3-4人的协作学习小组必须作为班级教学活动的核心存在。(4)偏爱偶数。偶数组合利于每个人第一时间加入活动中来,也减小“多余者”的心理压力。

3“TGP”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

笔者从2003年起开始尝试摸索“6或8人团队,3或4人结组,2人结对”的“TGP”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即班级学生每6或8人组成一个团队(Team),本团队中每3或4人组成一组(Group),本组内每2人结为一对(Pair)。班级以团队为管理单位,教学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学生结对进行学习互助。班级结构如图所示。根据教学实际与相关研究数据,笔者认为该模型在提高班级全员参与程度中以下三个组织很重要。(1)全能的6或8人团队。全班值日扫除、作业收发、文体活动及学生评价等,均以团队为管理单位进行。教师以团队为管理单位进行协调。(2)活跃的3或4人小组。小组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单位,教师要指导组长通过人员分工促使组员扬长补短,协调合作,以保持小组活跃。(3)稳定的2人结对。同学间相对稳定的两人结对利于学生间课上课下互助。“TGP”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虽依据管理学和实证研究数,结合教学实践与课堂观察提出的,但在实践中还需教师根据教学班实际进行创造性使用,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教学。

作者:常春兰 单位:河北保定市列电中学

参考文献

[1]凯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与运作[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刘宝发,邹照菊.有效协作团队人数确定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

班级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

《礼记•乐记》中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直抒胸臆、陶冶情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尚欠,思想情感还不成熟。班级合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

班级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观的实践意义,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纵观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已取得了诸多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好。就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依然存在不足,最终导致收效与理想状态差之甚远。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项体系化工程,对音乐器材配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家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虽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闲置现象,其功能和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从教学质量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禁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内容、方法设置较为单一,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体现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一)优化教学选材。从教育的维度讲,创新与实践是其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自身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对合唱成功的体验不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美的感悟和认知。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合唱歌曲选材上从简、从优,以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并合理配置各声部人员,增强其存在感、荣誉感,继而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以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动物说话》为例,原有单声部旋律简单,容易引起学生的枯燥感,而在编者的二度创编之后,其生动活泼性逐渐凸显,使学生演唱意犹未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二)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是一种团队精神风貌的表现艺术,其立足点在于培育学生音乐知识、声音技巧、情感认知等综合素养,这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单一形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应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合唱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在秉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好重难点配比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引入合作竞赛,即将学生群体分为几个合作小组,选定合适的合唱歌曲,由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并作出及时恰当的指导。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三)改善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及师资环境匮乏是现阶段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准确定位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相关投入,购置足量、先进的音乐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制订完善的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合理调配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师资环境建设方面上,学校需积极引入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班级合唱教学目标及要求,并重新审视既有师资结构,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邀请业界专家及其他优秀教师等组织会谈,及时更新音乐教师认知,夯实其学识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开展相关工作尤为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深度剖析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及现状,并针对其中隐存问题,提出更多有效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蒲玉凤 单位: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亚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4):175-176.

班级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班级合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赵宋光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讲到: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通过审美教育与德育互相渗透来完成。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实践为途径,在重视音乐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精神。提升小学班级合唱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审美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班级合唱的概念内涵

从字面意思上看,“班级合唱”是指以班级整体为单位进行的合唱活动,也就是合唱团中的每个人均来自同一个班级,而非从全校考核遴选,一个班就能组建一支合唱团。班级合唱在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教育过程中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在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的培养中有重要作用。2019年9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举办2019年全国中小学班级合唱展示活动的通知》,充分证明国家对中小学生音乐培养高度重视,对合唱及班级合唱大力支持,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思想高度提倡。

二、班级合唱的教育功能优势

合唱能检验学生的音乐能力,选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旋律进行班级合唱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演唱中,教师可以融入多种形式,比如阿卡贝拉、声势、律动、柯尔文手势等,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最重要。”班级合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班级合唱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主动去思考,还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小学班级合唱研究现状及存在性障碍分析

目前,有关班级合唱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根据笔者初步统计,中国知网以“班级合唱”为主题的文献共有397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章116篇,硕博论文24篇,会议论文9篇,报纸文章3篇,特色期刊文章245篇。通过对文献的逐一查阅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发现,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因素:

(一)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结合自身支教经验,笔者发现小学音乐课堂中许多学生认为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用来放松的课程,不需要认真听讲。特别是在歌唱课时,很多学生不仅对歌唱没兴趣,还在课堂上嬉笑打闹,当教师在讲解歌曲相关知识或歌曲背景时,学生不认真听,这说明他们对音乐课的定位和了解不够。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只能单纯地教唱,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教学内容普遍比较单调乏味,学生没有识读乐谱的能力,对识读五线谱也很生疏,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阶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提升音乐素养。

(二)教师盲目教学,目标不明确

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走访和咨询笔者了解到,很多小学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较少,教师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上主动性不够,多数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小学音乐教师存在学历不高和能力悬殊的现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偏于单调,不够新颖,教师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升小学班级合唱能力。

(三)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三要素之一,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本适合学生的教材不仅可以辅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的领导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音乐教材在部分地区小学音乐课堂中不能得到很好运用,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甚至有的地区没有关于合唱的音乐教材。音乐虽不是主要科目,但对小学生的美育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年龄以及音乐基础,寻找最适合学生的音乐教材。

四、小学班级合唱行为主体能力提升策略

(一)受教育者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合唱训练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最基础的气息训练开始,让学生体会气息的存在,以及气息的重要性。气息训练可以先用日常使用的方法,例如让学生们感受无意中被惊吓的一瞬间横膈膜的变化,或者是让学生双手放在横膈膜的位置,通过快吸慢呼或者快呼慢吸“si”感受气息的神奇,还可以从简单的发声曲开始,让学生寻找合唱的感觉并且用lu或者闭口音yi默唱旋律,例如:12321-或者123454321-。并把发声环节贯穿到每节课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合唱状态,还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状态。合唱作为声音的艺术,歌唱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团员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一无二的个性和独特的嗓音,在合唱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合唱声音求同存异,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训练时可以采用老师范唱或学生模唱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演唱与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审美认知。在班级合唱过程中,由于同学们的音乐素养、音乐能力、音乐水平的差异,在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与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融入柯尔文手势,它可以帮助基础能力偏弱的学生或者音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并辅助班级合唱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们养成运用柯尔文手势的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另外,柯尔文手势像做游戏一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合唱训练可以采用节奏朗诵的方式,对于较难或复杂的节奏,可以运用非语义性的字词代替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曲目,例如mameimimoumuali等,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节奏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向右看齐”“向左看齐”等口令帮助学生们理解节奏,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班级合唱课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合唱团必不可少的指挥、钢琴伴奏等角色都可以从班级的同学中选出来,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合唱课程的兴趣,老师也可以对钢琴伴奏的同学和指挥的同学进行单独的教学和辅导,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自信。合唱是声音的艺术,在小学合唱课程中,气息练习和发声练习必不可少,当然,除了气息和发声之外,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重要。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手指操、声势、简易舞蹈,融入授课老师擅长的乐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探索欲进入音乐课堂。讲解乐理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物着手,例如,采用情境教学,利用讲故事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的奥秘。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着重教唱重难点,可从歌词、节奏、力度等角度着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待学生唱熟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用声势打节拍,例如拍手、拍膝盖、跺脚、拍肩膀、拍腿等方式,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技能,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音乐教学也可以融合其他的学科,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者革新观念,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需掌握的本专业的特定技能。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包括: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准确和高水平的视唱、视奏能力,系统的和声以及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分析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的能力,合唱、合奏的组织和指挥能力,音乐史方面的知识,舞蹈的表演能力等。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撰写教案的同时,应积极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并设计具有创意和不同风格的教案,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注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难度、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采用经典的、学生们耳熟能详的、难度适中并具有欣赏价值的歌曲,让学生领略音乐的魅力;可以融入科尔文手势、声势、律动等,增加音乐课堂的魅力,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课堂上采用利用达尔克罗兹的身体律动和声势,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风格的不同创编不同的体态律动,或者创编不同的声势动作和声势组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创编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合唱演唱的韵律、情感表现技巧等,当学生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或者旋律创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音乐素质和音乐基础因地制宜研发校本课程。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反思自己对课堂的把握水平,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这是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方法的有效方式。

(三)选择合适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小学阶段各个版本的音乐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如果只对教材里的合唱曲目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们应该增强自身能力,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学习路径,拓展教材知识,用新颖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让学生们喜欢上音乐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例如,教师们可以到短视频平台、公众号、中国大学生mooc等网站或者APP学习音乐知识。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们的喜好出发,培养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音乐教师还可以收集优秀的音乐素材,并把它们合理运用到自身的课堂中。同时,有关部门领导可以选择把符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具有艺术和传承价值的合唱作品纳入教材。

五、结语

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为学生们奠定欣赏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基础,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终极使命,而班级合唱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和检验标准。音乐教育者要深入理解班级合唱的定义,研究班级合唱的教育功能优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掌握班级合唱行为主体能力提升策略,提高小学生的班级合唱水平,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钱大维.合唱训练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口阅[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段欣邑,张艳芹.浅谈小学班级合唱教学[J].大众文艺,2012,(19):276.

[5]张建英.古诗词歌曲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班级教学范文篇5

一、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些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1)制定班级公约、班规。

(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指导培养班委干部

班委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同时要精心培养。

第一,帮助班委干部树立威信;

第二,鼓励班委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

第三,严格要求班委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

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二、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1、期初排出学困生名单,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班主任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科任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3、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对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日常行规等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

一、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因此我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超越自己,不断进步。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做好协调工作。

4、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以点代面,用面促点。

5、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后进生的教育。

6、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7、选举班干部,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干部作为班级核心力量,分别负责其它级别的各项工作。

班级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结合

新课标课程中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有新的要求,在要求学生学习好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要求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仅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最终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过程中,同时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

1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1.1两者具有相似的目的:以人为本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提倡的原则,而同时也是小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理念和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从根本上注重了人的教育。这一点在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中都能体现出来。这些文章能让学生们对生活产生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独立和自律的良好习惯。而在班级管理上,同样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使他们不管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都能够养成严于律己,诚信为人,遵纪守律的好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目的是相似的。

1.2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小学管理水平是可以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因为小学课堂良好的班级管理会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纪律。教学质量同时受到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教学课堂纪律的影响,这两方面则是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实现的。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优良品德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亲身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同样这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团结友善方面的素养,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发挥语文教学在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作用。[1]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班级管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有助于班级管理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的成长,规范班级管理。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规范班级管理

2.1树立团体意识,让学生懂得班级就是一个家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章中的正面人物例子是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的,当然也会有许多有关于团体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和这种思想的渗透,来告诉学生,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团体,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班集体的意义。例如,当班上有同学因为意外情况而休学耽误功课时,我会在语文课堂上倡议同学们给这位学生写信,来鼓励他早日回到课堂,并且让同学们帮助他补习,以免落下课程。在这种互相帮助和鼓励的氛围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这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不管其中的哪一个遇到困难,同学们都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

2.2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加深理解:情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是具有不错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应对教学内容,设定熟悉的情景,使得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同时又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帮助的教学视频,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到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有助于班级拥有良好的风气,对于整个班级的管理也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2]

2.3充分发挥语文课文对小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语文课文的引导作用。作为教师必须要担负起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中所提到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将内容向外扩展,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便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遇事独立思考的解决的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3]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相结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宋汝国 单位: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万菊.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班级管理的巧妙结合[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82.

班级教学范文篇7

1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课教学的困境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份文件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目前德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即注重理论课教学,而缺乏实践课的环节。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各高校纷纷增设了德育实践课程。但普遍的情况是,实践教学缺少经费支持,出于安全考虑,学生很难获准离开校园,实践教学的师资得不到保证。多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一直“高烧不退”,高职院校德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多数高校思政课都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生师比高,普通教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组织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为此,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不得不把一些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放在寒暑假让学生自行完成,因实地指导不足,师生交流不充分,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2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德育实践课教学的质量,成为了高职院校广大德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话题。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各部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宗旨。高校学生处和德育教学部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直接的职能部门,倘若能够对这两个部门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即把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会既有利于德育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能让班级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最终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1班级的有效管理是完成德育实践课任务的重要条件

德育实践课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培养美德、增长才干、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目标是通过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的,目前各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师每个人需要承担数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所做更多的是实践任务的布置及必要的知识讲解,整个实践项目的完成,可能需要数天或几周的时间来准备,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若缺乏班级集体强有力的组织,任务很难顺利完成。比如红歌会的排练,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模拟法庭的演示等,仅凭几个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整体上就会流于形式,参与度低,质量低下,达不达预期的教育目的。

2.2德育实践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德育实践课将为班级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高职学生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大学生活相对中学阶段来说,管理上较宽松的,学业上较轻松,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当入校的新鲜感失去后,许多学生很快就陷入了迷惘、疑惑、无聊的状态之中,大部分的时间消磨在手机、网络的游戏中。有些同学出现了意志消沉、趣味低下、精神萎靡的精神状态,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不种庄稼的空地就会杂草丛生”,德育实践课以其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将极大的丰富高职生的业余生活,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健康需求。目前尽管每所高职院校都实行了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制度,但辅导员兼任的班主任往往是两到四个班,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让辅导员对班级管理鞭长莫及,大多依靠的是学生会和班委会对班级管理,简单粗暴是很多辅导员愿意使用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看似简捷高效、干净利落,但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有时仅仅用老师的威严去训斥、指责,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高职生这一群体是高考中失意的一类学生,心理上比较敏感、脆弱,逆反情绪严重,往往把班级干部及班级管理制度看成是束缚自己的牢笼,经常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敷衍塞责。即使班级纪律、宿舍卫生管理严格的系部,每当学生会检查过后,班级的情况依然如旧,表现较好的班级也只是平时被褥齐整来应付检查,一旦周六、周日就会乱成一团,狼藉一片。这样的的班级管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德育实践课将在学生心灵上给以启迪,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性化手段,转变学生的心态。比如,让学生编排生活情景剧就是德育实践课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换位思考中,内在的情感得到激发,产生体悟和反思,促使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得以转变。当学生的道德水准得到提升之后,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批评教育,把学校制度、班级规定看成自己成长中的磨刀石,把管理者的批评教育当成治病良药,班级的管理更加人性化。

3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3.1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

完美人格形成的机制遵循着“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外化于行”所强调的正是实践的重要性,对于生活于大学校园的高职生来说,“外化于行”更多地是“行”在班级、宿舍和校园这个小天地里。在大学课堂接受更多的是道德理论方面的认知,日常的生活环境则是道德形成的主要场所。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的观点。德育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社会的道德要求,本质上就是学“做人”的教育,即德育生活化。目前德育低效空洞的困境与德育脱节于学生生活不无关系。班级是大学里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在这个微型的小社会里,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班级风气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实践课要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就应该走进班级,把德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即使是班级日常的管理工作也看成是德育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班主任在选用班级干部的过程中是否民主,有没有舞弊现象;在涉及评优评先及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能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与学生相关的每一方面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处在道德观形成期的学生来说意义很大,或许一件小事处理得当,就能成为学生思想转变的契机。相比于日常班级管理活动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德育实践课所产生的效果更为深远。德育实践课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一场亲自参演的心理情景剧受到的情感洗礼会比在感恩节给母亲打个电话要深刻的多;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带给心灵上的抚慰远比听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得真切。德育实践课恰似给班级注入了灵魂,通过一次次精心安排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渗透,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这种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实践同样体现了教育生活化的特点,而且达到了更明显的效果。德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上不能脱离学生接受的实际水平,既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地追求高大上,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化、低俗化。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就指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造就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人性的发展。”对高层次社会政治理想的过度强调,就更容易使人远离崇高,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最终还是会影响到高层次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在德育实践目标定位上就要考虑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期划分多层次的目标要求,设立从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德育、到职业道德多层次德育目标[2]。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要将德育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礼仪视频来学习守时、守纪、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完成读书笔记来培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通过能力拓展训练来养成互相合作、克服困难的习惯。到了大二,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德育实践的内容要与职业道德及公益性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学会“四会”,即会思考、会表达、会做人、会做事。到了大三,德育实践的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我的家乡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来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基本道德规范养成的过程中不忘给学生们树起前进方向的明灯,以《感动中国》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们展示当代道德楷模的风采: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安贫乐道践行的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勇救坠楼女童的吴菊平面对危难和死神,挺身而出,奏响了天地间的正气歌;“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20年信守承诺的孙水林、孙东林兄弟践行的是诚信为本。为了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每学期进行一次“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活动,把德育追求的目标与班级身边的人物统一起来,让人感觉到美德不再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

3.2德育实践课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外在机制的建立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说德育实践课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内在的,那么班级管理产生的影响更多是外在的。从人性的角度看,西方伦理学认为,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只能是利己的。《理想国》中格劳孔所讲的盖吉斯魔戒的故事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惊人见解,牧羊人无意中得到了隐身之戒,他用魔戒诱骗了王后,夺取了王国。故事中人物体现出的让人担忧的倾向性也被当代心理学家丹尼尔•巴特森从实证心理学视角所证实。但他在审视了道德正直和道德伪善的问题后,认为“作为社会性存在,被注视的感觉会驱使我们有意无意地按道德行事。如果你希望没有拖延地完成作业,你可以在电脑上贴一对眼睛或者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对于自我意识膨胀,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片面夸大,甚至不能正确区分荣誉与耻辱界限的高职生来说,在没有纪律约束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地按道德行事显然有些困难。班集体就是培养个人道德的大熔炉,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的存在无疑充当了“电脑上的眼睛或桌面上的镜子”的等价物。依靠班级制度的约束和周边其他同学的监督,个人的道德行为会得到很好的规范。班级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学生的约束是长期性的,一种行为长期反复就可以形成习惯,成为美德的一部分。能够充当等价物的不仅是班级制度、班内的其他同学,教室、宿舍内外的育人环境同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熏陶的作用。班级墙壁张贴的名言警句、伟人画像会无形中激励着学生们上进,哪怕是卫生间里短短的一句温馨提示,也可以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在学校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还应该建立配套的机制。结合并不意味着两个部门的合并,班级管理仍然是隶属于学生处管理。但二者之间因在培养学生政治思想方面有更直接的联系,双方的合作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首先,在组织人员管理方面,德育部与学生处应进行深度契合、相互沟通、资源共享。领导层面上,德育部的主任可兼任学生处副处长,实行双岗双职。德育部领导在管理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协助学生处,在理论方面,在顶层设计等宏观业务方面,共商共策,协同作业。教师层面上,新入职的德育教师兼任班主任一学年,其他任课教师可担任大一新生班级的德育导师,弥补辅导员事务忙、救火员的不足[3]。学生处文体科的科长也要定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教研活动,在制定实践课教学计划的时候,提出可行性意见,使双方的活动内容协调一致,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组织、读书演讲赛的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等可以双方共同合作完成。借助于学生科的力量,德育实践课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当然,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师工作量考核方面要有一定的体现。由于德育实践教学与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考核结果可以为双方所共享。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分数可以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分直接加入班级量化管理当中,期末作为班级内评优和奖学金的重要依据。二者考核的统一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也为思想品德考核提高了可信度。

作者:于军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明.高校“思政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效果与问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7).

班级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平衡研究

一、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的优势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如果能够平衡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就可以培养出综合全面的高质量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还有很好的困难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等,这种人情世故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当今社会下是很重要的一项生活技能,因此合理的平衡这两种管理的分配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学生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关学习方法的不恰当,还和学生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够重视日常的班级管理,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想法,就能在学生出现一定心理问题时及时解决,不让这种问题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这样也能够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和班级凝聚力,让班导师在班级中产生公信力,也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的班级建设,对于提升班级的声誉度、教学效果等等都有很好的正面作用。

二、中职学校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都要耗费时间精力,教师难以做到平均分配。由于中职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都开展工作,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如何分配教师的关注精力问题,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每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程度进行学习进度的安排,完成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还要对期中期末考试等重点章节知识点进行细化分析备课等等,是工作量很大的过程,因此这就会耗费掉教师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精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时刻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测试成绩变动情况、课上的听课状态、当堂测验的发挥效果、多数错题的错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达状态来判断学生的心情状态,采取温柔的切入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思维方式加以引导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掌握他人心理变化,要给学生温暖感和安全感,而这也会耗费教师的很大精力,而且在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教师又急需备课的节点,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忽略了班级管理,很有可能造成班内风气不良,严重情况下还会损失班级声誉度;如果忽略了教学管理,就会导致授课效果直线滑坡,因此要合理的进行平均分配是十分重要的。2.教师缺乏班级管理重要性意识。由于多数中职学校才刚刚开始普及宣传平衡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因此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认为教师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教学管理而非班级管理,因此对于学生的心情和班级凝聚力等管理意识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知识,只要能够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考出优异的领先成绩,那么就圆满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状态、满意程度、心情情况等等都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内容,而且有的教师会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在学生询问问题或者有相关的活动需要接触时会产生不耐烦的抵触情绪,这种行为会极大的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度,甚至会把这种情绪传递到班级中,让学生接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冷嘲热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如何改进教师的思想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3.班级管理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工作热情易遭受打击。由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观念刚刚开始发展,多数中职学校还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班级管理效果评价机制,而且班级管理的效果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体现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耗费了大量精力在班级管理的建设中,这种精力耗费的效果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单独依据刻板的评价机制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十分不公平的表现,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打击教师自信心和工作热情,对于开展班级管理十分不利。4.班级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成功可借鉴经验,教师难以参考,发展进度缓慢。由于班级管理思想是最近才兴起的教育观念,因此很多中职学校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成熟经验,而且也没有可以进行参考依据的实际案例,一切都要依赖教师自己进行摸索尝试,而且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都不一样,是没有办法直接照搬经验的,这对于教师开展工作来说无疑又增加了很多难度,在多方原因的共同影响下,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且教师如果想对班级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首先要对班内现在的状况以及当前的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有很清晰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沟通了解进行改进,还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将改进效果体现出来,就会导致班级管理的改进会拖延很长的时间,对教师的耐性和信心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这也会影响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平衡。

三、中职学校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方法

1.设立班级互助小组协助班级管理。教师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按时保质的完成课程备课及教学任务,期间对于班级管理可以定期的进行交流会议,商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同样问题,吸取他人优秀的处理方式,并根据自身班级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于特殊性的问题可以当做特殊案例,和大家一起思考,集思广益,提出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案让其他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再加以判断吸收改进引用,最终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教师可以针对班内状态极度不佳的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谈心,对于问题不太大的同学可以设置不同的互助小组,定期向各小组的组长了解情况,日常生活中知道组长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又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信任度与交流度,增进同学团结与凝聚力,对于组长上报的较为严重的同学教师可以不定期的进行沟通了解,并定期更换小组组长,让每个人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2.学校设立专门的班级管理研究小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培养班级管理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第一位改变对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加以重视和应用,不单单凭借成绩的好坏给学生进行分类对待,要全方位的综合的来判断学生的情况,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观念,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学生自信,与此同时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国目前在中职学校平衡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还不是很多,因此想要借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在院校中专门组建一个班级管理体制的研究小组,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本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实时的跟踪教师的管理情况,为教师没有注意或引起重视的问题点进行提出和改进建议,还可以定期给各位班导师进行会议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小组还可以不定期的请一些在班级管理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或者是行业精英来进行一些经验传授,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和院校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体系。3.完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多方位提升教师工作热情。上述内容中已经提到过,当前由于我国多数中职学校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对于教师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建立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很大的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质化的判断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而不用刻板的量化评价方式,例如可以进行定期的匿名学生回访,收集本班学生对教师班级管理情况的意见和看法,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指出教师管理过程中做的优秀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收集意见改进班级管理方法,又可以对教师的管理情况作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收集外班同学的意见,由他们对调查班级的整体感觉进行打分和提议,也是评价教师管理工作的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此外还可以经常由学校组织一些需要以班级为代表的集体活动,通过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和整体凝聚力以及分工合作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而且对管理初中的班级进行公开的表扬和奖励,对管理不善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和整改,其他班级还可以向优秀管理班级进行学习,也可以彼此激励,提升教师的教学管理热情,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各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共同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可以整体的带动这个院校的管理风气,形成适合院校的独特教学管理体系。

四、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我国经济和文化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教育行业渐渐成为我们要发展改进的重点行业,当前的中职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教师和学生摒弃传统的教学管理为重的思想观念,建立平衡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思想和做法,然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很多困难和瓶颈需要我们克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改进,相信在多方的共同支持和不断努力下,中国的教育行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完美,会有更多的全方位优秀人才被我们培养出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康萍.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中职卫校班级管理模式探索[J].福建:教育管理与学生发展,2018.

[2]苏斌,刘洋.谈如何做好班级管理与教学间的平衡[J].山东: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

班级教学范文篇9

高中三年学习管理计划是一盘棋,当有整体谋划和全局意识。每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行为管理都有其特点和侧重点,而贯穿这一学习过程始终并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高一年级初期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基于我们引导学生形成的两种认识:一是高中学科知识点的复杂性(深度和广度)会超出学生此前对新知识难度预期的经验;二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学生自身智力发育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高中的数学知识会更为抽象,逻辑思维和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要求更高;高中物理知识也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计算深入到对微观、抽象理论甚至是超出我们生活经验的现象等问题的分析和推理。正是由于高中知识本身的诸多特点,就对高中新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如要养成高效听讲的习惯、主动思考和钻研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存疑必问和有错必纠的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而非死记结论的习惯,等等。学习的养成教育尚需各科任教老师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分科指导、有序推进。高一初期各科教师尤其要切忌急功近利、贪多求快,让学生过早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行为习惯,势必会导致学生后劲不足。

二、重环节落实,忌务虚蹈空

有了前期各科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落实,也即学法的落实和习惯的落实。因为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落实好学习任务,从而掌握好知识点,培养好学科思维和能力,否则,围绕学习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做法都不过是花拳绣腿,难堪大用。具体到学习活动本身,可以将落实分解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课前预习、听讲与笔记整理、思考与质疑、巩固性练习、错题整理、补偿训练以及拓展性训练等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应当有教师的全程监控、指导和督促,并最终都有不同形式和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落实情况的检测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这种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学习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所以,知识点的落实,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落实,在于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既然是过程中的环节,那么学习环节必定要依据学科和学情特点,遵从学习学科知识的一般规律而预设的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逻辑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就是要注意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完整性即要求环节当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顺序性即要求环节当自成系统,缺一不可。环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互相制约,相融共生。这也是落实教学环节的凭借和前提。

三、重自学指导,忌越俎代庖

与过去的学习形式相比,高中的自主学习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大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是符合高中知识学习和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特点要求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践行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学习形式变化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些现实的存在,要求教师不得不特别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可分为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两个层面,即科任教师层面和班主任层面;两个维度,即宏观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容的安排和微观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众多情况纷繁交错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宏观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班主任要依据各学科特点和班情实际,给学生提供各科自习时间量的分配和时间点的确定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所参考。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学科学习特点、问题等现状,以此确定学生自主培优补差的学科,并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计划,不断完善细节,并在科任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督促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唤醒、指导、完善和强化,是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注意将重点引导与细节指导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钻研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来看待,对于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大胆放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而不可越俎代庖,生生地剥夺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

四、重学风营造,忌孤军奋战

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新知的个体发展行为,这一个体发展行为又是以群体学习活动为依托的,因此,群体学习活动状态即学风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班级学风的建设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是必须的。班级学风,即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其实就是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主要侧重于学生群体性的学习心态和状态。在实施中可以坚持“一根主线”和“五步走”的战略。“一根主线”,即以“竞争”为主线。“五步走”,即在学习中通过“比、学、帮、赶、超”五步来实现自身学习成绩跨越。“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多与别人作比较,比速度、比效果、比落实、比进步,也可以是比书写,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差距,找不足;然后取长补短,多多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帮”是指同学间在学习上积极向有需求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以此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程度。“赶”是“学”的结果,“超”是“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借鉴和对自己、对他人的超越中不断进步。而竞争意识是贯穿于这“五步”的主线。俗话说,为学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是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之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良好学习风气的一个显著性标志。有了以上认识,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设计中,就要注意将班风建设中的若干内容有计划地融入其中。比如可结合各学科特点,举办英语单词听写比赛、化学式默写比赛、语文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各类学习比赛;也可结合学生的总体成绩情况,帮助其确定个人的竞争对手,明确个人的竞争目标。通过班级活动来宣传学风理念、激励学风实践、表彰学风先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班级学风建设的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学习保持持久的活力、热情和斗志;最终,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在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取得进步,都能成为良好班风建设的受益者。

五、重学情研究,忌无的放矢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前的各种准备也都是围绕学生更好地学来展开的,也就是说,教师课前的准备内容中不能有学情调查、研究材料的缺席。这也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班级学科学情的调查应以科任教师为主,以班主任为补充、督促和整体协调。科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班级学情的了解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更敏锐的眼光,如通过对课堂学生听讲的反应、课后学生作业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提问等学习环节和细节,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和准备提供参考。班主任主要可以通过观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日常的学科学习心理、各科的知识难度、做题速度、作业量等情况,对学生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目的教师,对涉及到学科冲突的问题要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真正做到科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学情研究的体现,班主任对班级教学管理有学情研究的反应;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和管理才可能是高效的。

六、重班科联系,忌单科为战

班级教学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面对学生差异,传统的班级授课无法满足。然而针对班级授课的弊端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经实践检验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呼之而出,一条面对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的改革之路指明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差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发展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