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建议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6 17:41:05

班级活动建议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1

一、调查与分析

1.目前师生与生生关系关于师生、生生关系的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除了室友,你经常与班里其他同学交流吗?”有36%答“经常”,有28%答“有时”,还有24%答“很少”,这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关于“同学之间关系现状”的调查,有46%认为很融洽,有20%感觉关系一般,有23%认为关系不太好,有11%根本对班级同学漠不关心,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关于“你与班主任关系”的调查,有30%选“尊敬”,有33%选“喜欢”,有29%选“一般”,显然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不融洽的现象比较突出。

2.班干部选拔与培养情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你班中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是哪一种?”有35%班级采用竞选制,有50%班级仍是班主任任命;“你的班级由谁管理?”有46%由班干部管理,有33%由班主任管理,只有21%由学生自己管理,看来还有不少班主任不愿放手。

3.班风与学风情况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了6道题:“你认为自己班级的班风属于下列哪一种?”有24%认为班级充满了和谐与竞争向上的氛围,有34%认为“团结友爱”,有32%认为“安静、有秩序”,有10%认为“人心涣散”;“你对你们班目前的学风评价”,有33%答“很好”,有36%答“较好”,有约1/3认为一般;“你班团组织工作状况如何?”认为“能团结协作、基本协作、不能协作”的各占1/3;“你认为班级自习纪律现状如何?”答案中本班级均“有管理者”,但选“能很好管理”的只是1/3多一点,有38%认为班干管理者能力不强、管理无法,有26%认为管理混乱;“关于班级卫生状况”,30%答“很好”,36%答一般,24%答“保洁不好”;关于“班级对你学习的影响”,有31%反映管理过严,有24%反映学业负担重,有25%反映班风、学风对自己有影响。

4.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你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有34%答“归属感”,看来不少学生已经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有33%答“学习氛围”,这是学习型学生的答案;“你所在班级凝聚力如何?”有44%答“一般”,只有28%认为很好,更有24%认为“很差”,看来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对本班级的热爱程度如何?”有26%答“很热爱”,有35%认为无所谓,看来班级精神远没有形成。

5.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对于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调查,我们设计了六道题:“你觉得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哪一种?”有45%认为是“积极作用”,还有32%认为“没什么作用”,有23%认为起消极作用;关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途径”,有41%认为要靠全班同学的力量自主实施,有25%认为那是班干部的事,有34%认为要加以强制实施,班主任应加强优秀班级文化的传播;关于“你所在班级的获奖情况”,调查的三个班,有一个班不曾获过任何荣誉;谈到“班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占56%,还有30%表示有些希望;“你对你的班级或对你分管的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有56%“非常有”,有42%“有一点”;“你给班级或他人承诺的事是否一定尽力办到?”有79%表示一定办到,有21%表示尽力办。通过这六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6.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设计了四道题:关于“班级开展文体活动的次数及学生的态度”,有1/3班级经常组织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少,只有25%热情高涨,偶尔组织的情况高达42%;在调查“部分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理由”时,选“活动质量不高,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占29%,说明学生中的三种意识几乎都是1/3左右,应该提高活动质量;关于“一个班级是否应积极开展活动”时,有68%同意,可见已达广泛共识;关于“班级活动开展方式”时,有34%认为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只有1/4认为学生担任主角,还有28%认为“老师在唱独角戏”。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起来,老师还有诸多不放心。

7.简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调查设计一道简答题:如果你想对班主任、班干部、班级管理提些意见或建议,请写出来。对班主任的建议大致有:要理解我们,我们已长大;不要体罚,要相互尊重;多举办一些活动;教室办一个图书角;等等。对班干部的建议有:多数挺满意的;有责任心,但方法要改变;学习委员不称职等。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有:举办一次艺术节,经常调位有利于眼睛健康,班貌布置应当定期更换,黑板报最好按小组出版……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很认真,体现了对班级的关心。

二、结论与建议

1.构建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调查显示,多数班主任已经与学生初步构建了平等、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班主任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代沟,这势必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班级需要形成充满正气的集体舆论与集体凝聚力学生普遍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归属感,这足以说明学生已认可班级是自己的班级、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但目前班级凝聚力还不够强,所以在下一阶段实验中,班主任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集体舆论导向和班级凝聚力,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应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协作,增进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2

学生工作处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参加学院党委和机关党总支的各项实践活动,于3月23日组织全处党员与全院10个系20个班级建立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其目的是:紧紧围绕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深入教学班与学生面对面得交流,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讨论梳理,写出文字调研报告,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方案,使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其做法是:

一、与教学班建立联系点。我们组织5名党员在全院10个系20个教学班分别建立联系点,每名党员分别在2各系的4个教学班(07、08级各1个)进行访谈。我们以20个教学班为平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联系理论实际,联系思想实际,联系工作实际,有计划的与学生直接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实践中有对象,调研思政有基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

二、搭建交流平台,广泛联系教学班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形成与学生面对面直接的交流平台。与学生的交流分为四步,一是与班委交流,了解班级建设的全面情况;二是与普通学生交流座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与经济困难学生谈心,了解我们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四是联系点的班级分别召开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班会,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我们改进的设想,形成互动,提高工作的科学性。

三、调研突出重点。学生工作任务繁杂,在调研中,我们紧紧围绕年度学生工作安排,重点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工作,班级集体建设,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等五个主要方面展开,在调研过程中,以耐性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以了解和把握学生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主,以解决和改进工作为主。用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四、集中研讨出台政策。在广泛与学生交流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学生处组织党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5月上旬进行一次集中研讨,集思广益形成文字的调研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相关方案,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有份量的建议,把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3

学生工作处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参加学院党委和机关党总支的各项实践活动,于3月23日组织全处党员与全院10个系20个班级建立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其目的是:紧紧围绕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深入教学班与学生面对面得交流,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讨论梳理,写出文字调研报告,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方案,使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其做法是:

一、与教学班建立联系点。我们组织5名党员在全院10个系20个教学班分别建立联系点,每名党员分别在2各系的4个教学班(07、08级各1个)进行访谈。我们以20个教学班为平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联系理论实际,联系思想实际,联系工作实际,有计划的与学生直接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实践中有对象,调研思政有基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

二、搭建交流平台,广泛联系教学班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形成与学生面对面直接的交流平台。与学生的交流分为四步,一是与班委交流,了解班级建设的全面情况;二是与普通学生交流座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与经济困难学生谈心,了解我们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四是联系点的班级分别召开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班会,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我们改进的设想,形成互动,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公务员之家:

三、调研突出重点。学生工作任务繁杂,在调研中,我们紧紧围绕年度学生工作安排,重点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工作,班级集体建设,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等五个主要方面展开,在调研过程中,以耐性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以了解和把握学生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主,以解决和改进工作为主。用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四、集中研讨出台政策。在广泛与学生交流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学生处组织党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5月上旬进行一次集中研讨,集思广益形成文字的调研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相关方案,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有份量的建议,把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4

学生工作处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参加学院党委和机关党总支的各项实践活动,于3月23日组织全处党员与全院10个系20个班级建立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其目的是:紧紧围绕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深入教学班与学生面对面得交流,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讨论梳理,写出文字调研报告,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方案,使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其做法是:

一、与教学班建立联系点。我们组织5名党员在全院10个系20个教学班分别建立联系点,每名党员分别在2各系的4个教学班(07、08级各1个)进行访谈。我们以20个教学班为平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联系理论实际,联系思想实际,联系工作实际,有计划的与学生直接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实践中有对象,调研思政有基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

二、搭建交流平台,广泛联系教学班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形成与学生面对面直接的交流平台。与学生的交流分为四步,一是与班委交流,了解班级建设的全面情况;二是与普通学生交流座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与经济困难学生谈心,了解我们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四是联系点的班级分别召开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班会,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我们改进的设想,形成互动,提高工作的科学性。

三、调研突出重点。学生工作任务繁杂,在调研中,我们紧紧围绕年度学生工作安排,重点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工作,班级集体建设,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等五个主要方面展开,在调研过程中,以耐性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以了解和把握学生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主,以解决和改进工作为主。用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四、集中研讨出台政策。在广泛与学生交流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学生处组织党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5月上旬进行一次集中研讨,集思广益形成文字的调研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相关方案,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有份量的建议,把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为了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应该转变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由班级管理中的领导者与说教者,变为参与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而非教师的耳提面命中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完成自身角色转变的同时,履行自身的工作使命,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呢?笔者建议班主任能够从优化班级文化入手,发挥班级文化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作用以及对于学生行为的约束与引导功能,使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带动下,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基于此,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美化班级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开展集体活动”“树立模范标兵”为契机,探索优化班级文化的途径,并以此为切入点,寻求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广大班主任从优化班级文化的视角,拓宽工作眼界、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班级管理。

一、以美化班级环境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用“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强调环境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诚然,真、善、美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学生精神享受,还能够给予学生思想熏陶,是优化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因此,笔者建议初中班主任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美化班级环境,优化班级文化。首先,创造德育机会。班主任应该充分应用班级的装贴画、黑板报、展示栏等空间,创造德育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受到正面的引导与积极的影响;其次,营造书香氛围。班主任应该通过读书角、布告栏、习作展等平台,为学生的互相学习与交流创造机会,在班级里形成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热爱交流的良好氛围;最后,形成团结风气。班主任应该通过标语、班徽、班旗等具有班级特色的物品的悬挂或摆放,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在班级形成团结向上的风气。例如,班主任可以每学期给学生设定一个黑板报的主题,并要求学生每周设计新的板报内容,装饰班级环境。比如,初一上学期的板报主题为“法治社会建设”。围绕这个主题,学生设计了“法律知识普及”“做遵纪守法公民”“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等板报内容。通过创作和阅读这些板报,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提高自身在班级活动中的自律性,从而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再比如,班主任鼓励学生共同设计班徽,并将班徽制作出来悬挂到讲台两侧。有班级人数为42人,班级门牌号为八年级一班,于是,同学们集思广益,对于4、2、8、1四个数字进行巧妙设计,跟班花图案——梅花结合到一起,组成了本班的班徽。每当这个凝聚着全班智慧和全员情感的班徽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都能够提醒他们,八年级一班的42名同学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他们像梅花一样傲雪而立,坚强不屈。可见,此时的班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激励学生团结与奋进的“催化剂”。这两个案例表明,班主任可以通过美化班级环境来优化班级文化,强化班级管理。

二、以完善管理制度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而合理的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前提保障。然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很多学生对于班级的管理制度却缺少认同的态度和遵守的自觉。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种制度只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工具,没有凝聚学生的意愿和心声。为了转变这种局面,班主任应该秉持民主管理的原则,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维护,使民主自治成为一种班级文化,从而强化班级管理。下面,笔者针对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步骤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共同商定管理规则。在民主自治的班级文化中,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班主任应该跟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管理规则,从而赋予学生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双重身份,提高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自觉性。其次,共同参与管理活动。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民主自治中的作用,使每个人都承担班级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最后,共同反思管理成果。班主任应该定期组织学生针对班级管理成果加以反思,使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进展,从而对于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加以调整,形成更民主的班级文化和更高效的管理策略。例如,七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礼仪等班级管理细则征求学生的意见。首先,问卷调研。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下发调研问卷,针对班级管理的制度及方法询问学生的意见。其次,个别谈话。对于一些在班级管理中有经验或有想法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他们展开个别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最后,集体研讨。结合问卷调研和个别谈话的成果,班主任可以跟学生展开集体研讨活动,并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试行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方案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通过委派制、竞选制、推举制、轮岗制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自觉性。到了学期中期,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试行的班级管理条例及方法进行讨论,保留好的部分,剔除不好的部分,补充缺失的部分,形成较全面而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案。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营造了民主自由的班级文化,更通过这种文化,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三、以开展集体活动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彼此认同的、约定俗成的精神、情感和行为规范的凝结。因此,班主任要想优化班级文化,就需要为师生之间的共同经历提供契机,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载体。基于此,笔者建议班主任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并使班级文化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形成与升华。下面,笔者针对常见的、有利于班级文化优化与升华的集体活动进行详细说明。首先,文艺表演活动。在演讲、辩论、歌唱等文艺表演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借助活动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同时,在班级内形成崇尚真、歌颂善、追求美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十分有益,也为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体育竞技活动。在体育活动中,班主任能够通过日常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品格。同时,能够通过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结精神。这些都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化和班级管理的强化有着辅助作用。再次,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切实与他人展开交流与协作,促进自身合作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责任意识的形成。当学生带着这些品质回归到班级生活中,就能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也能够为班级管理带来积极影响。最后,交流分享活动。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读书交流会、学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分享成长心得、加强情感沟通,从而为学生创设轻松而又紧张的学习氛围以及团结而又温情的心理环境。例如,月考过后,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也为了帮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班主任组织了一场“学习经验交流大会”。在大会上,学生们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增加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在大会结束后,很多学生自愿结成了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小组互助,学生不再需要班主任的督促就能主动学习。可见,通过集体活动,班主任能够构建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强化班级管理。

四、以树立模范标兵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

古希腊曾经有一句谚语:“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诚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其每天盯着学生的错处,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说教,不如树立若干个榜样,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自觉改正错误,见贤思齐。下面,笔者针对在优化班级文化、强化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几类模范标兵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学习标兵。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班主任应该在班级树立学习标兵。然而,此处要注意的是,班主任评选出来的学习标兵不仅要自己成绩好,还要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具有表率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一起学习。其次,道德标兵。初中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班主任在班级里树立怎样的榜样,就等于引导他们的“三观”向哪个方向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在道德上的闪光点,并树立道德标兵,使学生受到正面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不仅有利于班级文化的优化,也为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最后,创意标兵。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班主任,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纳入工作范畴,融入班级文化。因此,班主任应该在班级里评选创意标兵,对于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独特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认可,从而在班级里形成勇于创新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融入班级管理中,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班级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例如,学期末的时候,班主任在班级评选了五名学习标兵。其中,三名是成绩突出、名列前茅的学生,两名是进步巨大,突飞猛进的学生。在评选出标兵之后,班主任让这五名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方法与大家分享,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借鉴这五名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五名同学的学习精神,你追我赶,共同争夺下学期学习标兵的称号。通过学习标兵的树立,在班级里形成了既团结互助又彼此竞争的班级氛围,这使班级的学习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可见,班主任可以以树立模范标兵为契机,优化班级文化,加强班级管理。综上所述,班级文化与班级管理相互影响,彼此相依。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同时,好的班级管理也能够优化班级文化。因此,笔者建议班主任能够通过“美化班级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开展集体活动”“树立模范标兵”等途径,在优化班级文化的同时,加强班级管理,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又保.基于信息化视野下初中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

[2]卓灿才.建良好班集体做智慧班主任——浅谈初中班级文化建设[J].名师在线,2018(06).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通过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业务上有所长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使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具体要求

(一)教学结对要求

1.备课方面:青年教师必须比指导教师提前备课,备好详案,每备一课时,教案必须经指导教师严格审查,提出指导建议(写在教案上),签字后方可进课堂上课。每节课后必须有教后反思,学期结束教案必须上交。

2.听课方面:指导教师每周听青年教师的课不少于1节,每听一课要有听后指导建议,青年教师必须把指导建议记录在教案上;青年老师每周听指导教师课不少于1节,每听一课要有听后感。学期结束师徒的听课笔记都必须上交。

3.上课方面:每学期,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开设示范课至少1节,青年教师开设试验课至少1节,听课后要认真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示范课:必须提供简案;试验课:必须上交详案、板书计划)。

4.指导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教研中起好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给予教学常规方面的具体指导。

5.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3000字。如果是剪贴,要在每份材料下写300字心得,学期结束必须上交。

(二)班主任结对要求

1.积极参与常规管理:青年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考核的要求,向指导班主任学习,参与班级常规管理,做到勤到班、勤督促、勤家访。

2.积极组织班级活动:指导班主任要为青年教师上好一堂主题班会课,指导青年教师独立完成一堂主题班会课;青年教师要协助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期末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班级活动设计方案。

3.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指导班主任要向青年教师传授处理问题学生的经验和方法,青年教师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班级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期末必须上交一份转差报告,做到平时有记录。

4.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做好学习笔记,期末上交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三、考核与奖励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7

(1)班集体表现出离散性和虚化性,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出现“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同一班级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的机会减少,沟通和交流也相应减少。班级中每一个同学的学习进度、课程表不尽相同,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小学至高中以来,同学之间互动作用的弱化,导致群体约束也失去了作用,自制力差的学生表现出“松、懒、散”。

(2)学分制给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一定难度,活动的内容、形式、场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学分制下教学时间安排得较满,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及其传统的组织方式受到影响。一个班级的同学基本很少坐在一个班级之内,班级实际已经高度虚化。这时,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要把一条简单的通知有效地传递到每名学生中去,要比原来困难得多。学分制下班级没有固定教室,班干部召集全班同学开班会或举行其它活动也就困难得多。学分制下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教室转向了宿舍、操场或校外,因此想要提高班级凝聚力将更加困难。

(3)为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学生需要拓宽视野,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由“单一角色”向“多重复合角色”转变,或参加兼职工作或投入到其他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中。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让学生更容易实现这些愿望,但也使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当前高校学分体制下,完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2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可有效提高班级凝聚力

大一开学之初是班级工作管理的关键,同学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没有目标便很容易迷失自己,不知在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这时的管理更加容易,也是培养班风的最佳时候。这时班长及其管理团队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应当对班长和班委的选拔格外重视,并在委任后进行相关管理培训,便可决定整体班级发展方向及前景。

(1)当同学们刚刚踏进大学校园,非常需要一个人能够给予建议,这时候同学们所听到的任何关于学校的情况、大学生活的模样以及大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上大学,都会深深地印在心里,也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对大学四年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所以军训的时候,可在班助的协同下及时选定班长候选人,并通过一定的班务实践最终确定班长人选。

(2)开学之初,应当明确班级共同遵守的规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避免日后处理琐事。公约的制定可由班长提出建议、班委会讨论、班会提议,班级同学投票共同决定。班长起初有主导作用,之后可居辅导立场。公约内容需要合理可行、重要的准则。

(3)一个班级拥有良好的氛围和班风,班级管理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会很少。进入大学后,很多人会更加张扬个性不愿听取他人建议、不服管理。故当通过一定的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从而营造一定的班级风气。

(4)一个班级的荣誉和班级事务属于班级每一分子所有,因此班级事务参与人人有责,应让每一位同学都有班级事务参与感,进而培养责任感,不应忽略任何人。

3人性化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班级要有一定的奖惩规定,人本主义学派不赞成外在动机,但不论大学生、小学生都需要鼓励。在改变行为上采用肯定正向行为,鼓励促使学生自愿表现良好行为。故要求班长要有爱心、耐心、关心、细心并尊重同学,让大家自愿配合班级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班风。具体措施有:

(1)建立班级信息通信系统:微博、飞信、短信群发、QQ群通知、寝室长提醒等,确保各种事务通知到人。

(2)建立班级反馈机制:将班委平均至各个寝室以方便管理,如学校安全卫生检查等。

(3)建立班级“优秀学生”候选机制:不一定学习最好,但一定是积极配合班级工作并对班集体有较多的积极正面影响。

(4)建立兄弟班级竞争机制:同专业或院系班级可以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在合作中互利双赢,比比学习风气、成绩水平、团队合作等。

(5)以寝室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在学分制条件下,分散的选课和独立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机率大大减少。为了达到班级各成员相互熟悉,建立友谊的目的。

(6)建立班务参与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组建一支有高效执行能力的班委团队(活动策划组长、安全小组、摄影小组、后勤小组等负责班级活动安排策划),可通过班委换届、自荐、实践检验等方式发掘人才,班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动承担班级事务。

(7)成立班级“虚拟社区”——QQ群、建立班级数字化“资料库”——群共享空间并要求加入班集体每一位成员。

(8)每月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工作,必要时可要求家长参与配合。

(9)特殊同学,特殊照顾:对于早操“起床困难户”,可要求坚持软硬兼施;对于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需与其聊天谈心;对于“三分钟热度”的同学,要经常鼓励督促。

(10)营造氛围,培养班风:可考虑设计(班徽、班服、班级格言等)用于班级各类活动并可留为大学纪念、开办班级晚会等、尽可能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11)班级规划:每一个学期树立不同的班级目标并努力实现,规划一定要切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发展需要。

(12)班费管理(财务、采购、出纳进行协调配合)每学期末公布本学期账目电子文档,确保每一笔班费支出都能明明白白,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到班费的使用情况。

(13)一个都不能少(班级活动、班级福利要求必须安排到每一个人)。具体措施,可根据学校具体相关规定及管理情况因地制宜。

4个人自身能力培养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8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普遍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夸奖。笔者将激励机制引入班级管理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赞赏、好事进行表扬。通过由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的纪律性,从而使整个班级产生凝聚力,促进班级管理。在进行激励机制的运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激励机制中,可采用“期望理论”对学生进行激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比如,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有一个学生的才艺很好,但是对于班级值日的活动并不热衷。笔者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让这个学生能够在课间指导大家唱歌。笔者在对她进行夸奖的过程中积极肯定了她的长处,并且就她的行为进行鼓励,同时适当地提出了对她的期望,这样使该学生能够接受建议,并且在教大家唱歌的过程让她的责任心得到加强。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并且对学生的期望提出鼓励,使学生的素质能够全面提升。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

在采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种有效的激励方法。

1.个体激励

个体激励是对学生的个体行为进行激励,包括对学生做的好人好事提出表扬,以及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个体激励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方法与尺度,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以采取闲聊激励、榜样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得到放松,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2.群体激励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9

1、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各院系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摸清问题。总体情况是:现在学生不及格率较高;按学校现在的规定,已得不到学位的人数在增加,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也在增加,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还比较低。

2、开展班级建设。

我校原来的激励机制,如三好班、优良学风班、学风进步班、各种奖学金评比等,实际这些激励措施只是激励了30%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激励作用较小,所以我们这学期启动百强班级建设计划,不拘一格建设好班级,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以此为基础加强学风建设,目前百强班级建设正在进行中。

3、推广院系领导、教师与学生不定期交流制度。

正在推广院系主要负责人、教学负责人、教师与学生经常性的交流,听取学生对院系人才培养的建议,解决教和学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展的院系有电信学院、机械学院、动力系、材料系、化工学院、学生处要求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积极促进这样的交流,其他院系正在筹备。建议学校推广这项师生交流活动,切实落实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或为学生成长指导咨询。

4、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针对目前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处提出对学生的学习要加强过程管理,具体是:辅导员要进课堂,了解学生上课出席情况和听课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做好学习有问题学生的工作;建立学风情况监控体系,每周学生处统计学生自习情况,班级统计学生上课情况,及时将问题汇总,通报各院系,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百强班级建设,班级要建立起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督促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分类分析并实施指导,尤其做好学业后进学生的日常监督与促进工作;开展名人访谈系列报告会,激励学生努力成才,已举办了4期。

5、20*年学风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20*年学风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是:降低不及格率,提高四级外语通过率,提高考取研究生的比率。现在各班正在查找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计划,各学院正在交流各个班级的建设计划,学生处也正在向各院系推荐整改措施较好的计划,我们现在是一边指导班级制定好建设计划,一边进行工作督导,期望通过百强班级建设------学生群体的激励措施建设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推进优良学风建设。

6、有针对性做好学业后进学生的工作。

各学院、各年级在开学初都对学业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工作,并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学生系统已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处要求对上课出席不好和自习时间不上自习的学生加强工作,进行督导,现在略有起色。

7、学风建设是20*年学生工作的重点立项。

20*年我们实行了学生工作立项制度,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今年优良学风建设是学生系统《20*年学生工作研究探索纲要》的重要内容,各院系在《纲要》指导下进行立项,有计划、有重点推进学风建设。

8、关于学风建设的建议:

(1)学校应认真研究二次考试问题。努力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机制

(2)建立学生成绩、学籍动态管理系统,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调整招生专业结构,有些专业应减少招生,有些专业应增加招生,并增加适应未来发展的新专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山西省部分高校100名副教授以上(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80名)职称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等形式进行电子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回收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100%。1.2.2数理统计法。主要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专家所填写的问卷进行统计,统计出每个选项的百分率。

2结果

2.1体育教学工作量。2.1.1班级容量从图1可知,有53%专家认为,公共体育课的班级容量应在30人以内是合理的,35%专家认为班容量应该在31~40人,10%专家认为41~50人,仅有2%专家认为班容量应该在50人以上。公共体育课主要在室外体育场地完成,班级容量过大,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一旦成体操队形散开,覆盖面积会很大,体育教师声音得更高的音量才能保证全班学生听见讲课内容。这样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而且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建议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2]。但是,仍有部分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有个班级容量甚至五六十人,很难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从图2可知,有96.8%专家认为应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其中,43.5%专家认为班容量每多出10人工作量系数增加0.1,较为合理,21%专家认为增加0.2较为合理,25.8%专家认为增加0.3较为合理。体育课堂主要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上,班级容量过大,在技术动作的练习中很难保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而且,教学条件一般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也很难保证班容量过大的需求。2.1.2超课时工作量从图3可知,学期课时超量后,55%专家建议,每超一个课时即增加一个工作量。34%专家建议,按超出课时数的多少适当折算工作量(如,超过4个课时以内,系数为1;超过4个以上课时,系数为0.8等)其他专家建议,学期超出的课时按1.1、1.2、1.3等固定系数进行计算。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学期课时不宜过多安排,过多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的保证。如果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期所授课时超出学校规定的基本课时,应根据超出课时多少适当折算工作量,即按课时超出的多少,一定课时范围内逐步降低折算系数,而不是以固定系数进行计算。2.1.3职称不同基本课时是否有差异调查表明,46.8%专家认为职称不同学期所承担的基本课时无差异,而53.2家认为应该有所差异。进一步对“认为职称不同学期课时有差异”的专家建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助教学期基本课时是9.93节,讲师9.57节,副教授7.03,教授6.06节,整体随着职称的提高,学期基本课时呈下降趋势,这与高职称教师所承担的其他教学任务和科研有关。孔煜学者也认为,在进行工作量计算时,要引进弹性机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对于不同年纪、不同体质的教师要区别对待[3]。但也有其他专家建议,高职称应承担更多基本课时,以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从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受益。2.2体育教学以外工作量。从图5可知,而总计有83.9%专家认为校运会工作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29%专家认为,校运会工作每天按4个课时计算;24.2%专家认为按6个课时计算;25.8%专家认为按8个课时计算。还有其他专家建议,应该按比赛实际的时长决定工作量,如按实际课时参与时间/45min计算。笔者认为,如果校运会等比赛是正常教学时间内的工作,应计入工作量,按实际参与时间/45min计算,否则不计入工作量。从图6可知,总计有91.84%专家认为课余运动训练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30.6%专家认为,运动训练工作按每90min1.6个课时计算;9.18%专家认为按1.8个课时计算;43.9%专家认为按2个课时计算。还有其他专家建议,每90min按1个课时、1.5个课时计算。笔者认为,课余运动训练的工作量计算应根据实际训练时间,每90min训练至少相当于1.6个课时,不建议超过2个课时。从图7可知,总计有83.68%专家认为“两操”即早操、课间操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24.49%专家认为,“两操”工作量按每次0.3个课时计算;13.27%专家认为按0.4个课时计算;41.83%专家认为按0.5个课时计算。笔者认为无论是课间操还是早操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超30min,工作相对来说简单。因此,工作量至少按0.4课时计算,不建议超过0.6课时。从图8可知,总计有90.3%专家认为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32.3%专家认为,体质测试工作量按每完成5~8人的测试工作为1课时计算;29%专家认为按每完成9~12人的测试工作为1课时计算;17.7%专家认为按每完成5~8人的测试工作为1课时计算。笔者认为,学校条件较好的学校,每年有专项用于体质测试的资金。对于条件一般的学校,体质测试工作如果在非工作时间进行,每天按6个课时计算或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或将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纳入公共体育课内容来进行。1990年5月14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通知》。条例第五章体育教师中指出,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4]。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第19条中明确,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2]。虽然《条例》和《标准》明文要求两操、课外训练、体育竞赛以及学生体质测试等体育教学外的工作应计算工作量,但是仍有部分院校实施不到位。孔煜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以外的体育活动可制定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根据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学生人数以及实际发生的费用拟定标准,并严格执行[3]。在新疆、湖北等部分省市曾出台了类似案例中“其他”项目的详细计算办法早操、课间操每5次算2学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每一次算一个学时,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每一次(40min以上)算为一学时,体育教师组织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校内竞赛每天按8学时计算,校外竞赛每天按10学时计算,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统计工作也应给一定工作量计算[5]。正常教学工作量以外的体育工作一定要计算工作量,可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工作量,客观统计,充分体现实行绩效工资的初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否则,将严重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1)建议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班级容量不超过30人,部分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体育教学的院校,如果班级容量过大,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超出规定人数适当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2)体育教师学期所授课时超出学校规定的基本课时,应根据超出课时多少适当折算工作量,即按课时超出的多少,一定课时范围内逐步降低折算系数,而不是以固定系数进行计算。(3)高职称体育教师一般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其他社会服务较多,因此,建议职称越高,基本课时应适当降低。(4)正常教学工作量以外的任何体育工作都要计算工作量,可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工作量,客观统计,充分体现实行绩效工资的初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大学教师职业特性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报,2012,33(1):66-71.

[2]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

[3]孔煜.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33):83-85.

[4]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委8号令,体委11号令,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