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1:37:40

安全法

安全法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防止矿山事故,保护矿山职工人身安全,促进采矿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第四条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统一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第五条国家鼓励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改进安全设施,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第六条对坚持矿山安全生产,防止矿山事故,参加矿山抢险救护,进行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矿山建设的安全保障

第七条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八条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文件,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并按照国家规定经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不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批准。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

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由国务院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矿山设计下列项目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一)矿井的通风系统和供风量、风质、风速;

(二)露天矿的边坡角和台阶的宽度、高度;

(三)供电系统;

(四)提升、运输系统;

(五)防水、排水系统和防火、灭火系统;

(六)防瓦斯系统和防尘系统;

(七)有关矿山安全的其他项目。

第十条每个矿井必须有两个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的直线水平距离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第十一条矿山必须有与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和通讯设施。

第十二条矿山建设工程必须按照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后,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验收,并须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不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验收,不得投入生产。

第三章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

第十三条矿山开采必须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执行开采不同矿种的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第十四条矿山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在规定的期限内,应当予以保护,不得开采或者毁坏。

第十五条矿山使用的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器,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不得使用。

第十六条矿山企业必须对机电设备及其防护装置、安全检测仪器,定期检查、维修,保证使用安全。

第十七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井下空气含氧量进行检测,保证符合安全要求。

第十八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下列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

(一)冒顶、片帮、边坡滑落和地表塌陷;

(二)瓦斯爆炸、煤尘爆炸;

(三)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井喷;

(四)地面和井下的火灾、水害;

(五)爆破器材和爆破作业发生的危害;

(六)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在害物质引起的危害;

(七)其他危害。

第十九条矿山企业对使用机械、电气设备,排土场、矸石山、尾矿库和矿山闭坑后可能引起的危害,应当采取预防措施。

第四章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矿山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矿长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第二十一条矿长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第二十二条矿山企业职工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

矿山企业职工有权对危害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三条矿山企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矿山企业违反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工会有权要求企业行政方面或者有关部门认真处理。

矿山企业召开讨论有关安全生产的会议,应当有工会代表参加,工会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五条矿山企业工会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矿山企业行政方面建议组织职工撒离危险现场,矿山企业行政方面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六条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七条矿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专业知识和矿山安全工作经验。

第二十八条矿山企业必须向职工发放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九条矿山企业不得录用未成年人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矿山企业对女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得分配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第三十条矿山企业必须制定矿山事故防范措施,并组织落实。

第三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由专职或者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

第三十二条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矿山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行使下列监督职责:

(一)检查矿山企业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参加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三)检查矿山劳动条件和安全状况;

(四)检查矿山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五)监督矿山企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术措拖专项费用的情况;

(六)参加并监督矿山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职责。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行使下列管理职责:

(一)检查矿山企业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审查批准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

(三)负责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竣工验收;

(四)组织矿长和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调查和处理重大矿山事故;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管理职责。

第三十五条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矿山安全监督人员有权进入矿山企业,在现场检查安全状况;发现有危及职工安全的紧急险情时,应当要求矿山企业立即处理。

第六章矿山事故处理

第三十六条发生矿山事故,矿山企业必须立即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如实报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发生一般矿山事故,由矿山企业负责调查和处理。

发生重大矿山事故,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会和矿山企业按照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八条矿山企业对矿山事故中伤亡的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抚恤或者补偿。

第三十九条矿山事故发生后,应当尽快消除现场危险,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现场危险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分配职工上岗作业的;

(二)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安全检测仪器的;

(三)未按照规定提取或者使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

(四)拒绝矿山安全监督人员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五)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矿山事故的。

第四十一条矿长不具备安全专业知识的,安全生产的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调整配备合格人员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四十二条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拒不执行的,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三条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并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处以罚款;拒不停止生产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四条已经投入生产的矿山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强行开采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进;逾期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或者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矿山企业主管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法范文篇2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专题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一年来,市政府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要求,针对贯彻执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有关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守法意识和文明素养

《*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的宣传工作是市政府一直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20*年以来,通过组织开展“和谐交通,平安奥运”20*年*市交通安全十大全民宣传接力行动,深入推动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借助奥运契机,宣传接力行动集中开展了百警千村送安全、交通安全百日竞赛、千家餐馆拒绝酒后驾车、百万人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绘画大赛、第七届“小手拉大手,我与家人共答题”、征集交通安全温馨提示语、创建“五有”交通安全农贸市场、交通安全示范工地等系列宣传活动,遍及全市18个区县、316个街乡镇、2206个社区、3878个建制村,与52762家社会单位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严格落实“三见面三把关”。此次活动以其空前的规模,新颖的形式、强势的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6.7万场次,讲授交通安全课3.8万场次,组织知识竞赛、答题4.9万场次,摆放宣传展板挂图8万余块次,悬挂标语横幅6.5万条,发放宣传品868万份,受教育人员达1100万人次。

20*年4月12日,本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私人机动车交通安全服务管理中心,推出了许多群众受益的便民服务措施,包括建立网站,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在街道、社区建立“代办提交身体条件证明绿色通道”;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中心会员提供优惠的机动车救援服务等。奥运期间,在全市开展“和谐交通,*有我”、“百万车主承诺,奥运期间少开车”等活动,号召广大私家车主在遵守奥运期间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开车出行,为奥运和谐交通做出贡献。

奥运期间,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推出英语交通节目,和全国77家交通台组成交通广播联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奥运交通管理措施家喻户晓,使市民的奥运意识、文明意识显著提高。同时,每天有8.5万名交通志愿者在全市1631个重要路口,143个重要旅游景区和边境检查站,2.9万个社区、单位、村出入口维护交通秩序,劝阻限行车辆,确保了交通秩序良好、削减流量措施全面落实,构建了全社会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大交通格局。

二、全面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完备的道路交通系列评价制度

20*年,市政府以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加快路网建设。随着机场南线、京津二通道、西北货运通道进京方向、京平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我市已经基本实现“区区通高速”。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微循环”系统建设,完善路网功能结构,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达性。特别是回龙观、天通苑等地区,通过对13号线、5号线车站周边专题研究,调整了公交线路,建设、改造并完善了地铁车站换乘系统,改善了居民公交出行条件。同时,通过加宽北五环路辅路、改造八达岭高速公路回龙观收费站、铺设林萃路北延和地铁8号线以及安立路、北辰东路、北辰西路全面实现规划等方式,尽可能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制定了全国首部《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截止9月底,已基本完成五环路以内指路标志改造工作,即新建各类标志2100面和修改原有标志600面。截止目前,全市共设置交通标志13.7万余面、信号灯3205处、隔离设施640公里、标线4万余公里,形成了系统化、人性化、规范化的交通设施体系,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特别是1.5万面指路标识,清晰醒目、信息详实、三级预告、双语标注,成为首都交通文明新景观。

深入推行静态交通问题研究,制定了符合*城市发展的停车管理政策。一方面加大了居住区、公共设施停车设施配建管理,另一方面积极调整道路范围内停车泊位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采取控制供给、限时停车等措施,重点改善学校、医院周边的道路停车秩序和停车环境。在次干路、支路以及居民小区周边有条件的道路上增划了停车位1.9万个,到目前全市共施划路侧停车位6.1万个。在西单大悦城周边、新发地市场周边、西直门外南路等地点共设置停车诱导标志473面,使停车资源信息明朗化。为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合法通行权益,增设机非隔离护栏32公里,便道桩2212根,在治理乱停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等部门正在制定本市机动车停放收费管理方案和《公共停车场运营服务规范》、《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设施技术要求》等服务技术标准。

为完善道路规划设计、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机制,由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市市政管委、市交管局等单位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216个大型公共建筑的交通影响进行了评价,目前已起草编制《关于对*市新扩建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暂行规定》以加强评价管理工作,已完成《*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指南》以规范交评技术规程,正在分阶段研究并《*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技术参数的科学性。目前,交评意见已作为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并已开始纳入项目竣工验收条件。

三、科学规划城市路网,着力发展公共交通,努力缓解交通拥堵

市政府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公交专用道网络化,逐步实现公交、地铁、国铁、长途、出租、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目前,我市公交专用道的总数已达到87条(127条大街),总长258.5公里。小街桥下路口、东土城路北口、公益西桥等723处路口路段得到优化、渠化,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强了应对恶劣天气、突发偶发事件和奥运安保中社会面控制、反恐处突的指挥协调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市防汛办、气象局、交通委、市政管委、首发公司、市交管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恶劣天气联勤指挥机制。恶劣天气期间各成员单位领导到*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大厅坐镇指挥,协调开展全市应急抢险工作,确保恶劣天气应急保障工作高效进行。此外,三级指挥体系运行机制、突发事件处置小分队运行机制、社会清障救援机制、社会面管理等级勤务机制和交通信息机制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全市应急处突能力。20*年,全市完成了17处挂账堵点的治理工作,重点区域通行能力大幅提高。奥运期间,当事人自行解决交通事故处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快处率达76%以上,因事故造成的拥堵同比下降83%,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四、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执法,高效服务”,进一步提高交通执法水平

市政府坚持科学管理,加快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建设。将*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成集道路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交通数据中心、交通信息对外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市智能化交通指挥中心。奥运会前,五环路内和奥运路线全部实现了科技手段覆盖。在奥运中心区及场馆周边增设电视监控点80处,新建160个路口的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具有对道路交通状况实时图像监控,道路交通流量、流速实时检测和交通违法行为实时监测的功能,为交通指挥、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执法以及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数据支持。在场馆周边建设了14个具有公交优先的信号灯控制路口,并首次采用了RFID公交车辆检测技术,系统在协调自适应控制的基础上,优先放行奥运班车和公交车辆。在施划有286公里的奥运专用道上,建成了智能化的快速路出入口与车道灯控制系统。奥运期间,在奥运班车集中的奥运中心区北辰东路和西路上,对1万多辆奥运班车提供了7万多次的信号优先,累计缩短行驶时间超过600小时,为奥运大家庭成员、观众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交通保障。对1.6万名奥运服务驾驶员和1万余辆奥运服务车辆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有闯红灯、超速、酒后驾车等严重违法行为的驾驶员及时清退,确保奥运交通的绝对安全。通过228块室外诱导显示屏、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实时路况信息和交通管制信息,为群众提供出行便利,共各类信息10.8万条,交管局网站最高一天点击量达2600万。

坚持严格执法,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交通环境。对酒后开车、非司机开车、闯红灯及“涉牌”等四类严重违法行为实施高压管控;进一步强化对大客车、大货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校车等车辆的监管力度;公安、城管、交通、治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形成了“闭环执法”的严管态势。全面提升预防和打击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能力和水平,2007年10月至20*年9月,全市共发生交通肇事逃逸命案130起,侦破117起,侦破率为90%,对163名肇事逃逸驾驶人给予终身禁驾。对“碰瓷”、“飙车”、“遗洒”等新型违法,以拘留、劳教、追刑等手段依法严惩,对51件危害交通安全类违法提起公诉,115名犯罪分子被定罪处罚,在全社会形成了严管严治、严防严控的高压态势。通过坚持严格执法、强化监管、治理隐患,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水平显著提升。2007年全市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191人,是近年减少人数最多的一年,万车死亡率3.78,连续八年下降。市民安全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奥运期间,交通管理措施执行效果超出预想,全市主要大街、重点路口秩序井然,各类严重交通违法得到根本遏制,全社会形成了“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良好风尚。

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多项便民服务措施深得民心。2007年市交管局推出了延长车管所办公时间、网上提交“身体条件证明”、为残疾人学车开辟“绿色通道”等28项便民服务措施,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受到普遍称赞。奥运期间,针对群众出行需求和残疾人特殊交通需求,推出了变更车辆号牌、启用手机交通服务网站、“122”多语种接警、残疾观众观赛就近下车、增设盲人过街信号灯等20余项便民贴心服务。根据赛事交通变化,适时调整专用道通行政策,并将0至3时设为交通限行缓冲时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

安全法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食品安全法》。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各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责任,明确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当落实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明确消费者、媒体、消费者组织、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及其他个人、单位等在食品安全方面应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为《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夯实社会基础。

二、宣传贯彻的重点内容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一部关于食品安全的综合性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食品安全法》分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十章,共104条。《食品安全法》确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招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多项制度和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和立法原则,也是《食品安全法》的精髓,在学习宣传活动中要全面系统地把握,掌握其精神实质。

(一)落实食品监管工作责任。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县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全县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各乡镇政府和县直食品安全监管各成员单位要把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纳入议事日程,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规范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经营行为。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主体,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将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有效实施管理。《食品安全法》确立食品生产经营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对食品生产经营安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三)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食品安全法》正式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要求尽快整合、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法》设定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食品检验资质认定、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责任制度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同时,《食品安全法》还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了食品安全信息管理。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督制度。《食品安全法》在规定了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和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基础上,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督制度。《食品安全法》规定地方政府组织本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品种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行使的职权。

三、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宣传贯彻职责

(一)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单位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报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动态,对重大违法案件及时予以报道。协调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公益广告进行宣传。

(二)县司法局。负责《食品安全法》的宣传与普法教育,并纳入“五五”普法规划。

(三)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协调全县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四)县农业局。负责对农产品加工、水产捕捞、养殖户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五)县质监局。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六)县工商局。负责对食品流通环节(含集贸市场)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七)县卫生局。负责对餐饮业等食品消费环节进行《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八)县教育局。组织及指导全县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托幼机构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

(九)县商务局。负责对食品及生猪屠宰行业进行《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十)县粮食局。负责粮食收购、储存和运输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工作。

(十一)县政府法制办。负责对《食品安全法》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等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所需的经费。

(十三)县监察局。对相关单位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的效能监察。

其他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并配合以上成员单位的宣传贯彻工作。

四、工作步骤

《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今年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集中学习宣传阶段。时间从《食品安全法》颁布到5月31日。主要任务是营造声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着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5月份为全县集中宣传月,宣传主题是“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咨询活动。

2、购置一批宣传教材,分发到单位、企业和农村。

3、结合全县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检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全面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

4、召开全县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工作。

(二)深度宣传贯彻实施阶段。时间从6月1日至12月31日。根据受众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

1、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乡镇、县直各监管成员单位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11月份开展以“食品安全法和我”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多形式、多载体集中展示宣传活动和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震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群众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3、12月下旬组织检查组对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活动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并把学习宣传贯彻情况纳入各乡镇、县直各成员单位年度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乡镇政府和县直食品安全监管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安排专人组织协调本地本单位宣传贯彻工作的开展,并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提出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做到领导负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请各乡镇、县直各成员单位于5月20日前将本地本单位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工作方案报送县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

安全法范文篇4

1.1完善的系统性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强制化轨道的迫切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人安全负责制度、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事故应急和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任追究。

1.2强制的执法力度

①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一切煤矿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重大隐患,有关部门多次督促整改,却未得到执行,致使事故诱发,最终酿成大祸。对那些无视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无视职工生命安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从重追究其法律责任。②加大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责任制度、煤矿安全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制度形成虚设、落实环节有缺陷,要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形式给予严惩。煤矿作为事故发生的主体,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各种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是外因。事实上,是外因促内因,使责任主体真正负起安全责任。③强制责任追究制度。对事故发生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调查及分析制度进行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朝三暮四,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将事故教训形成经验材料,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坚决不能发生类似事故。

2.郑煤集团新郑煤电公司贯彻法律法规落实情况

郑煤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安全监察局,新郑煤电公司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是安全质量检查科。集团公司接到上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紧急指令、通知等由安全监察局将法律条款以文件、传真等形式向主管领导、公司总经理、董事长逐渐汇报,由主要领导作出批次后下方各生产矿井贯彻学习,安监局落实贯彻效果。新郑煤电公司充分利用广场大屏幕、宣传栏等载体,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一系列安全工作方针,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从严从紧抓好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按照“以治促防,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强化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部门、区队24小时值班和公司领导带班、科队长现场跟班制度,对中层以上干部下井次数作硬性规定和量化考核。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技术管理决策机制。大力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矿井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实行瓦斯防治目标管理,严格执行瓦斯浓度0.5%预警、0.7%报警、断电制度。定期开展防灭火专项检查,认真落实井下探放水措施,进一步加强防范重大事故的基础工作。全面实施煤体高压注水,从源头上有效治理综采面煤壁片帮和煤巷掘进空顶。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严格落实“三评价一评定”,通过安全隐患排查、闭环管理模式,落实责任,直到隐患处理完毕,确保对井下安全生产全程监控。对井下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定期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郑煤集团新郑煤电公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成效

3.1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目前矿井成立有生产技术科、开拓掘进科等七个生产科室,配齐了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制度方面,我们对矿井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了审定、规范和完善,每项制度的确立都经矿中层干部会议研究讨论,确保了每项制度具有针对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涵盖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并汇编成《新郑煤电公司管理制度汇编》予以印发,大力开展学制度、用制度和抽查督察制度落实活动,举行“学制度、讲程序、比执行”考试及竞赛活动,促使职工自觉按制度按标准搞好各自的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管理有标准,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3.2落实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三评价、一评定”、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安全区队”创建三大“法宝”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和整改,夯实安全工作基础。提前定方案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责任到人负责落实,在处理隐患过程中,通过安全隐患闭环管理模式,将各类隐患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类筛选,同时制定相应措施,落实到人,逐级监控,直到隐患处理完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日常自查、部门夜查、安全小分队检查、周四安全大检查、各专业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大了隐患排查密度,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率达到100%。

3.3强化安全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我们把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当作实现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来抓,从各队工资总额中提取5%作为培训奖励基金,与职工月考成绩挂钩。按照本队职工综合考核成绩的分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对前三分之一的职工每人奖励300元,对中间三分之一的职工每人奖励200元,考试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职工不奖不罚。通过对部分工资的再分配,有效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4.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全法范文篇5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论文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

摘要:从近年来人民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入手,阐述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从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参照国际食品法典等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更加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问题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促使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绿色技术壁垒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以往对食品短缺的担忧逐渐变化为如今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正面因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有能力满足社会对食品及原料的需求,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关注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严了;负面的因素相对更为复杂,有环境导致的食品原料污染问题,有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由于环境、设备、操作、包装、添加剂等环节导致的不安全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一桩桩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胜枚举,有人甚至已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列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远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迫切地需要与国际接轨,逐步加以完善,以保护我国人民地身体健康和促进对外贸易地发展。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问题分析

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总体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这些法律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覆盖面窄,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外,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就显得很不适应。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就是如此,该法在总体上偏重于工业产品标准和强制性标准,而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而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制定强制性标准。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安全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大大降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发生的食品安全进行规定,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使用。而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应该反映出整个食品链条,这就使法律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以致造成对饲料中加入瘦肉精、农药大量残留、滥用抗生素、食品储存污染等诸多问题的监管滞后和监管不力。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工作”,而年机构改革之后,我国已形成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等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体系,××年月,国务院再次对有关部委的职责分工加以调整和明确。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应对执法主体职责做出相应的调整。

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

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如《刑法》对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金额万元以上有相对明确的处罚措施,而对于销售金额万元以下算不算犯罪就没有明确界定;有些法律条款只定性不定量,或者法律概念有歧义;有的条款多年不修订;有些条款已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甚至完全过时,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

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

一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二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技术法规的制定,如无公害农产品的出台等,但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作用有限。三是技术支撑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有些法律法规难以实现。如检验检测方面的法规就是如此。

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能不清:

一是多头执法,影响监管效果。由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监管责任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是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三是执法部门立法、执法、判罚三位一体,影响公正性。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或者受立法环境、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执法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又是执法和判罚者,因此会不可避免的渗入执法部门的利益,影响公正性。

法律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

我国目前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保证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有上级行政机关命令,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阵风过后,假冒伪劣商品又重新泛滥起来。这种缺乏规范和持续性打假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策与措施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良好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将在食品安全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应当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应当按照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辨证统一来设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重在防范的精神,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如下建议:

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整合现有法律资源:

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最高效力的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对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监管的内容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律的同一性;同时,食品安全立法还应当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的所有环节,确保食品安全的完整性。

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或参考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立与时俱进、重在防范,科学、全面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种层次的立体框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其中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各种部门法、单行法对基本法的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明确全面的规定。这些方面应该包括:标准化、产地环境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肥料、激素、添加剂等)使用,质量监督检查、食品安全信用、食品安全评价和质量召回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

在整个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领域,首先,大力推行目前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已经开始使用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加快在标准体系上与国际接轨;其次,在整个食品产业(从农田到餐桌)推行及有机食品标准认证认可工作,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消除绿色技术壁垒。

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

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以统一协调管理,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从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全过程对我国现有的非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进行重新制定或修订,从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角度,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性标准条款内容,消除现有标准互相矛盾和抵触或者有些食品生产环节根本就无标可依的现象,为检验检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从根本上杜绝不法厂商利用国家标准的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切实把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食品拒之于流通领域之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

坚持贯彻“从源头抓质量”的方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及相关企业(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实行强制性管理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基础。为此,要扩大执法部门的检查权,加大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律制定的惩处力度,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目前,在我国实行对米、面、油、酱油、醋等二十八类食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处罚较轻等问题,对食品安全获证企业未能实行连续持久的监管,许多中小食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名存实亡,产品出厂基本上不检验,检验设备常年不使用。因此食品安全是比其他任何一种与健康相关的政府活动更需要连续的和强制性的管理,对于那些生产、制造、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的企业获经销商,无论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大小,都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罚其倾家荡产,使其永无东山再起的基础和条件;财产刑和人身刑同时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

整合执法力量,就是要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对设置不合理或人员严重超编的机构,或撤销、或合并、或精简,将商检、质检、卫生、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合并,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中国食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由这一部门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并赋予更高的权威。

结束语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都被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加入后,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国内国际形势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须尽快地和国际接轨,努力缩短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标准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韩运镇食品安全体系的法律思考人民代表报××年月第三版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年月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年月

安全法范文篇6

一、制定方案,精心部署。食品安全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省工商局_月__日下发《转发工商总局关于宣传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后,××区工商局迅速于_月__日印发了《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月活动方案》,对宣传月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活动安排等予以明确,并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市场合同科、法制科、办公室负责人及各工商所所长为成员的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为宣传月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_月__日,该方案被××市工商局以正式文件向全市工商系统推广转发(*工商市【____】___号)。

二、组织培训,提高认识。宣传月期间,该局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将学习培训活动同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实践,二是将学习培训活动同“五五”普法、法律“六进”工作相结合,先后组织了全局干部参加的《食品安全法》培训会、食品流通行业许可和监督管理(三级九类)业务培训会;辖区农贸市场(含市场业主、场内经营者)、大中型生鲜超市、食杂店等百名食品经营者参加的《食品安全法》培训会。各工商所也分别组织辖区各类食品经营者、农贸市场开办者等进行《食品安全法》的专题学习和培训。相关培训使工商执法人员和广大食品经营者了解并掌握了《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提高了监管执法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丰富载体,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单、宣传栏等媒体,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深入基地、深入市场等形式,开展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内容宣传活动。活动期间,该局制作以《食品安全法》为内容的宣传展板__面,翻印《食品安全法》手册_____本,宣传单____份。同时,组织各工商所以及辖区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等食品经营单位悬挂宣传横幅__条,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受理投诉举报等活动_场,取得了良好的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效果。_月__日,由××区政府主办,区工商局等部门承办,在××超市门前广场组织开展了××区食品安全法宣传月启动仪式。××区政府××副区长、市工商局××副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市工商局市场处××处长等到会并发表讲话。活动现场制作了大型拱门、悬挂宣传大气球_个,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活动氛围。启动仪式中,百家食品经营单位在《食品安全经营承诺书》上签字,并庄严宣誓:“确保食品安全,绝不掺杂使假”。区工商局、卫生局、农林水局、贸发局等部门还根据各自职能,现场展出《食品安全法》宣传展板,安排人员现场咨询、受理举报投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四、明确重点,狠抓监管。一是在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集中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重点食品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专项执法检查和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市场尤其是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二是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规范管理。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国务院赋予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三是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加大_____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力度,畅通食品消费者申诉举报渠道,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警示、提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宣传月期间,共查处食品案件__件,罚没款_.__万元,销毁不合格食品___公斤,查获私宰肉___公斤。通过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月活动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

安全法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活动主题

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法》,构建和谐河市

三、活动时间

2009年6月1日至6月30日

四、宣传内容

(一)宣传《食品安全法》立法目的、法律精神和主要内容,宣传国家、省、市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方针;

(二)宣传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的成果;

(三)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及辨别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基本知识,曝光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典型案例;

(四)宣传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理常识。

五、宣传形式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法》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活动。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宣传形式,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依法维权等宣传教育活动。

(一)开展集中宣传

利用广播、展板、宣传单和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食品安全法》。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至少悬挂一幅标语,设立两幅以上的展板(画),设立宣传咨询台,展示真假产品,接受市民咨询,并准备好宣传资料,由本单位负责当场发放。

河市镇人民政府特组织工商、卫生、水产、畜牧等部门,悬挂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与县上同步开展《食品安全法》集中宣传活动,共同营造强大宣传声势。

(二)建立长效机制,深化“五进”宣传

1、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进社区活动。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展示宣传牌、发放宣传材料、展览名优(伪劣)食品等综合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食品科学知识、食品标识规范、伪劣食品鉴别等方面知识。

2、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进乡村活动。各村(社区)要组织开展以下宣传活动:一是组织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开展学习《食品安全法》活动;二是通过农村广播宣传《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三是在主要交通沿线、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地的山壁、墙体等醒目位置上制作食品安全宣传标语;四是各村(社区)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夏季餐饮环节食物中毒事故预防工作。农村集体聚餐一致以来是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河市镇、相关部门把农村集体聚餐监管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具体工作有:a、做好农村厨师登记备案和培训、体检工作b、做好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工作c、做好农村集体聚餐监督工作,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政府,加强卫生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做好农村集体聚餐的现场监管工作。d、落实集体聚餐监管责任,强化监督与考核。

4、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进机关活动。各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领干部职工研讨《食品安全法》,密切结合工作实际,正确把握日常监管、事故处置、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能力;同时,积极主动与县、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沟通,听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进学校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至少1学时的《食品安全法》普及教育

6、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进企业活动。各乡镇、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要组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开展《食品安全法》学习与座谈,增进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自律意识和首责意识,树立食品安全诚信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增进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开展消费者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观活动,增进消费者感性认识和消费信心。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月活动的重大意义,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切实加大宣传活动专项经费的投入,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部门联动,确保《食品安全法》宣传月各项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二)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积极发挥消费者协会、食品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以及志愿者团体的作用,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企业踊跃响应、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反响热烈的活动氛围。

(三)扩大宣传,按时上报。各村(社区)、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要及时将本地、本部门宣传月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报河市镇政府安检所。

七、食品宣传标语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贯彻《食品安全法》,共创健康美好生活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贯彻《食品安全法》,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法》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食品安全法》普法宣传,确保《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以人为本,确保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维护食品安全,从你我他做起

做良心食品,创诚信企业

关注食品安全,关爱健康人生

安全法范文篇8

一、全面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协调食安委成员单位分别于6月5日和7月10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宣传咨询活动。

两次宣传咨询活动中,我局和食安委成员单位共出动18人次,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组成宣传咨询组进行宣传咨询、展示宣传牌、散发宣传材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宣传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立法目的、法律精神和主要内容,宣传国家和县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方针。两次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100余份,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录音带5小时,并在县城人口最集中、流动量最大、食品经营商场(超市)和餐饮服务相对集中的两个农贸市场及交通十字路口共横挂了“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关爱健康人生”“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等4幅宣传标语。

二、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自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我局食品科、办公室,就“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确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进行了4次集中学习,明确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为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提供的法律保障。

办公室、食品科,积极参加2009年全州食品安全法培训,培训结束后我局召开会议及时传达培训相关信息,《餐饮服务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征求意见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等培训材料做到了全局人手一份,由职工自主学习。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通过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安全法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安全;不良文化;法律治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使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稳定的制度支持,需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手段,而法治恰恰能够满足其内在要求,是文化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

一、法治是文化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

文化安全是文化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防范和抵制包括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激化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文化、违背社会公德的文化和侵犯个人权利的文化在内的“不良文化”的影响是维护文化安全的主要任务。近几年,陆续出台的《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均明确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文化安全法律治理的必要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文化安全治理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法治能够为文化安全治理提供系统、稳定的制度支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安全问题虽然时轻时重,但总存在。并且,文化安全状况与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越好,文化安全状况就越好,反之则越差。文化安全状况也会随着文化内容和接受者的改变而改变:同样的文化内容,适合成年人,却不一定适合儿童;同样的文化产品,接受者的素质越高,文化安全系数就越高。文化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变动性和复杂性,需要选择系统性强、稳定性高的治理方式。从已有的文化安全治理方式来看,行政手段较为常用。制定政策或命令等行政手段虽然具有灵活性高、时效性强和收效快等特点,但却存在系统性、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低的不足,无法为各类文化活动主体提供明确的、相互协调的规范指引,难以借助专门机构和程序追究侵害文化利益或违反文化秩序者的责任。在多头、分业管理的格局之下,上述不足愈加凸显。作为规则之治和程序之治的法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明确性、协调性和稳定性,能够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满足文化安全治理对于规则和程序的特殊要求,为文化安全维护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二)法治能够提供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手段。文化要讲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文化要讲发展,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是最大的安全。这意味着文化安全治理必须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发展趋势并不同步:一方面,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使文化行业的类别和文化产品的种类愈加丰富,也使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甚至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目前多头、分业的文化管理方式却割裂了原本联系紧密的文化生产,在应对新兴文化业态涌现、文化产业边界拓展等问题上明显反应迟缓,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方式配置文化资源,不仅降低了产业集中度、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还容易导致资源垄断和行业垄断,无法形成统一、竞争的文化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情况下,有必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界定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改变多头、分业的文化管理主体结构;促进社会共治,实现文化管理主体多元化。

二、我国文化安全法律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立法是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安全治理法治化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然而,在现行的涉及文化安全的立法中,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不足、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对文化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文化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一)立法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受多头、分业的文化管理格局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文化管理方式所限,我国文化安全领域一直都没有专门、统一的立法。现行涉及文化安全的立法以部门规章和行业立法为主。新近制定的《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也只是简略提及了文化安全或仅关注于文化安全的某个方面,并不是关于文化安全的专门性立法,未对不良文化的种类和表现形式、维护文化安全的法律义务、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在没有统一立法的情况下,涉及文化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之间就难免会出现相互冲突或衔接不畅的情形。以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网络剧为例,从性质上看,网络剧为“互联网文化产品”,应受《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由文化部制定)调整,不属于《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调整范围。但为了扩大市场、提高收视率,网络剧或电视剧的台网同播越来越普遍,而《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第五条和《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由文化部制定)第十六条对文化产品内容的管理规定却并不一致①,人为地添加了传播壁垒。“相同内容、不同标准”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化安全问题上分行业立法,另一方面是因为行政立法权分散,文化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制定部门规章时缺乏沟通和协调。此外,立法宽泛、法律责任不明确也是文化安全立法的一个短板。例如,我国《刑法》《网络安全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均规定相关文化产品不得含有淫秽内容,但对什么是“淫秽内容”却并无特别说明。又如,《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虽规定:“公益广告活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予以批评、劝诫,责令改正”,但并没有指出哪些是“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哪些是有权予以处罚、劝诫的“有关部门”。(二)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好改革与法治、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提高立法的前瞻性,在确立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同时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为实践探索保留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做到立法及时跟进,将政策及时上升为法律。近几年,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文件,如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将价值目标转化为行为规则对防范和遏制各类不良文化非常关键,有助于文化生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文化安全立法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一般都出现在政策文件中,如《“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导广大动漫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到行业组织运行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宪法》第二十四条虽然对道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它对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法律条文中去却未有提及。(三)执法不能满足文化发展需要。文化安全执法即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贯彻和实施文化安全立法的活动,文化市场管理是文化安全执法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的管理主要通过文化经营许可、文化产品审查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三种途径来进行。[1]在行政法框架内,文化经营许可属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许可行为,文化产品审查属于行政主体的行政监督检查行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则是行政主体的行政监督检查行为和行政处罚行为的结合。[2]从上述行政行为实施的时间点来看,市场准入行政许可、内容审查等前置或事前的审查或监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前置或事前审查虽然简单、直接,但却并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新媒体、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当下,对海量文化产品进行前置或事前审查并非易事。即便实施审查也难免耗时冗长,无法及时回应消费者需求。并且,前置或事前审查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文化创造自由和活力、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治理目标相悖。与此同时,由于未能实现执法主体权限、责任以及执法程序的法定化,文化安全执法问题频现。文化部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魔兽世界》网络游戏的管理权限之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和文化部《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对相同文化内容实行不同管理标准等都表明,当前我国的文化安全执法体制很难保证文化安全治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利于各文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权责清晰、程序公正的依法行政体制亟需建立。

三、加强文化安全法律治理的路径选择

安全法范文篇10

1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食品安全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和完善。从卫生角度可以将农村食品安全定义为农村地区生产和销售的食品中不含有导致急性或慢性毒害或疾病感染,危害消费者身体和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因素;从法律角度可以将农村食品安全定义为农村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不存在损害或威胁消费者及其后代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质。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指用来规范、约束和引导农村食品生产、销售等行为,保证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及相关法律部门、组织和个体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涉及整个农村食品安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村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和行为指导,是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的主干线。

2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是维系人们身体健康的客观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几年来,欧洲发生的“疯牛病事件”、“二噁英事件”和我国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染色馒头”等,都清楚地表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07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06起,其中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1起;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报告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7.35%和64.73%。众所周知,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人们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已成为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2.2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公民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有调查表明,农村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约为8%,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7%左右,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受到挑战。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透露,因为农药残留率超标,大批中国进口食品被扣留。出口食品被扣留或退货不仅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在国际上引发了不信任危机。我国是一个食品出口大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2.3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农村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食物中毒、死亡及其他问题,会激化受害者与国家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其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无从知道从市场买到的食品是否安全,也就无法保证买到的食品都是可靠的,购买过程充满了疑虑,最终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时有发生,食品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村民们也提高警惕,在对食品安全性的鉴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增加了村民的支出,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再者,正规的食品加工厂商因为自身经济利益不能保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多多少少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构建的难点

3.1农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行政执法缺乏权威依据1983年《食品卫生法(试行)》的颁布实施,以及199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我国的食品卫生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的《食品卫生法》出台时间早,在当时的立法背景、立法条件、立法信息及立法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下,难免出现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的情况[1]。例如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内容“不安全食品的处理和召回”、“食品安全市场准入”、“食品安全认证和认可监管”等,均未能纳入《食品卫生法》调整的范围,从而使《食品卫生法》无法在食品安全领域扮演好“母法”的角色;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违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现有法律体系尚未将其纳入规范和界定的范围,给许多不良商家留下法律不够健全的空子,违法违规生产加工一些有害有毒食品,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3.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监管行为不够规范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是一种“公共服务”,从农村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政门的监管和执法。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主要是实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监督协调,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2]。但由于多部门管理一个食品安全环节,经常出现因管理部门之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而造成的管理漏洞。因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缺乏规范性,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机制很难进行有效的配合,当问题发生后,各部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许多监管工作形同虚设;加上我国众多家庭作坊式的造假窝点,以其独特的隐蔽性,给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3.3农村食品市场准入机制不合理,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我国农村小作坊数量众多,以小作坊加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食品业长期保留着原始加工的简单化、随意性特点,并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混乱,目前就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3],标准繁杂且不合理、不统一,为这些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浑水摸鱼”提供机会,不经合法申请或申请未经批准就擅自经营食品业务,而且不执行国家规定的卫生管理规定,管理混乱,不按照标准生产和加工。据统计,现在80%以上的食品质量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4]。其次,农村食品经营企业大部分是小型餐饮店、街头商贩和社区网点,具有规模小、条件差、分布广的天然特性,使其进货渠道难以统一管理;街头商贩、社区网点的进货渠道更是混乱不堪,大多以价格为主要导向,食品安全性处于次要地位,这些食品经营者根本不关心生产者是否合法。再者,《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及《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导致低价劣质产品泛滥,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

3.4农村食品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过轻,难以形成威慑效应《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以消费者购买食品所支付的价款为基准,这种确定性的计算原则易于操作,增强了该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也极有可能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的责任过轻,纵容了生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备受全社会的关注,法律对于出现问题的商家惩处也较我国严厉。例如,美国法律明确规定,不论涉案金额大小,制假售假的行为均属有罪,要处以25万~100万美元的罚款,并处以5年以上的监禁,对有前科者罚款金额高达500万美元,这样的处罚力度使得经营者惧于处罚而自觉遵守食品安全规定[5]。与之相比,我国现有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违法的个体或企业处罚过轻,低廉的违法成本助长了农村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不足以对不法行为产生威慑作用。

3.5农村消费者自身素质的内在制约,滋长了不法企业的投机心理商务部《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虽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的人仍首选价格便宜。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息息相关,他们是食品安全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因此,消费者鉴别食品安全能力的高低、维权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据调查显示,了解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28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且认识质量安全(QS)认证标志的居民数占所调查总数的24.1%,不了解、不认识的农村居民竟占到了75.9%,知道辨认、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方法的居民数仅占所调查总数的7.2%,略懂一点的农村居民占63.9%,完全不知道如何防假识假的居民数占28.9%。我国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应对食品中毒态度消极,甚至许多农民对农药使用不当造成严重源头污染带来的危害几乎不了解,成为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4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构建的路径

4.1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食品安全有法可依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食品安全执法顺利推行的前提。鉴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食品安全立法无论是在立法理念上还是在具体法律制度上都比较落后,因此,应尽快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立法的进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涵盖的法律法规并非以“食品安全”为中心构建,而更多定位于“食品卫生”的层面,应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为依据建立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首先,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国家应确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模式,制定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卫生和安全的法规、规章,从立法上弥补食品安全的漏洞;其次,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全面系统地修订和调整我国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以及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突出重点,填补空白,逐步形成完善而严密的、既有综合性法律法规又有配套性具体规章制度的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4.2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统一监管,规范农村食品行政执法行为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但仍存在重复执法、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监管体制,应立足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统一监管制度,规范农村食品安全执法行为,逐步实现包括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一些重要产品的综合监管和统一监管。首先,应制定全国性的食品质量标准,健全食品质量认证制度,协调、监督各部门与此相关的工作;其次,要明确各个阶段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责任,各监管执法部门要促进协调和配合,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尤其要解决执法监督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最后,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制度,便于进行危害预测。

4.3健全农村食品市场准入机制,严厉打击低价劣质食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是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及食品市场秩序稳定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首先,政府部门应明确农村食品市场准入的条件和要求,严格监控农村食品企业的准入,减少和消除不安全、不规范小企业和小作坊违法生产的可能性;其次,应加强行政监管和检查力度及范围,尤其是对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应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监督和规范其生产行为;再次,对小作坊的整治要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让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措施,限制销售范围、严格限制预包装,以有效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最后,企业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应积极引导企业完善自律机制,促使企业不断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