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3 17:58:46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1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从扶贫新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局良好。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定点扶贫第一次实现了对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确定。

郑文凯表示,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单位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历来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参与定点扶贫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不断创新,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该试点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建立生产发展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1339个县,17700个村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40.93亿元。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信贷扶贫;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12-03

一、兴安盟农村牧区贫困现状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境内居住着蒙古、汉、满、朝鲜、回、达斡尔等22个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占多数的半农半牧区。总人口16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有113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67.3%;蒙古族人口有70.3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41.8%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万人,占5.1%。兴安盟6个旗县市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个,即扎赉特旗和科右中旗;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个,即科右前旗和突泉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扎赉特旗北部、科右中旗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科右前旗北部。目前全盟的870个行政村有贫困嘎查村418个,占总数的48%;农村牧区贫困人口33.48万人,占全盟农牧业人口的3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48万人,低收入人口l0万人);仍有不通公路的村115个,尚有未改造的危草房22800户、土坯房12000户,无畜户26万户,无水浇地人口14.64万人。在全盟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就占了81.9%。兴安盟集老、少、边、穷等特点为一身,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程度比较深,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因灾致贫返贫人口比较多。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08年,兴安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92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29元,这些指标均居自治区12个盟市末位。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全盟目前尚有不通油路的苏木镇41个,不通标准路的嘎查村115个,广播电视盲点村1059处,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无标准卫生室的嘎查村有833个,4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

(三)农牧民文化素质低下、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

兴安盟农村牧区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其中:文盲占4.3%,小学及初中占78%,个别区域贫困乡镇文盲占近8.5%。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很差。多数农村牧区贫困嘎查村仍然采取靠天吃饭、靠天养畜,自然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牧民饲养的牛、羊仍以当地土种为主。

(四)自然灾害多发

兴安盟无霜期短,干旱少雨,土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病虫害的发生种类、面积及程度也日益加重,连年遭受重灾,使农牧民大幅度减产欠收,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尤以干旱最为突出,素有“十年九早”之称。

(五)农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

兴安盟农村牧区经济仍是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体,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业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覆盖面小,导致经营管理粗放,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牧区主要以农牧业生产为主,非农产业只占1%;在农业内部农牧业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种植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大大高于畜牧业经济的比重。

二、信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陈年贷款死滞多,新增贷款投放量少

据统计,2001~2009年3月末近9年间,只有2005和2006两个年度有新增贷款投放,分别投放1000万元和500万元,其余年度均无新增投放。从贷款年末(期末)余额走势看,总体呈波动下降之势。2007年末,全盟余额为7887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因全部形成死滞而从农行剥离,因此2008年至今,兴安盟无扶贫贴息贷款发放余额。

(二)新增贷款投向不合规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扶贫贴息贷款应主要用于国家和省市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非重点县的贫困村。而农业银行2001~2009年3月末间发放的15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全部投向厂址在盟行署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市既非国贫旗县也非区贫旗县)的蒙牛公司兴安盟分公司1家企业。同时,蒙牛公司带动的奶农户大多数也并非是扶贫贴息贷款应扶持区域范围的贫困户。这与扶贫贴息贷款的“扶贫贷款发放要与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密切相关,以确保贫困户受益为优先条件”的“贫困户受益的原则”相悖。

(三)金融市场条件不完善

目前,兴安盟共有6个旗县市,中国银行在县级及以下始终未设立分支机构,建行从5个旗县市全部撤出,只在阿尔山市设有1家支行级分支机构(办事处),工行只在4个旗县市设有分支机构,现只有农行和农发行在6个旗县市均设有分支机构,但均只设到县城,农信社在农村牧区垄断经营。由于县域及农村牧区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致使鼓励各金融机构自愿竞争参与扶贫贷款工作的改革政策最终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四)政策性贷款与商业化运作之间存在矛盾

信贷扶贫工作既是一项经济工作,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扶贫贴息贷款作为二者的载体,欲使两方面完善结合,在实际运作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扶贫贴息贷款具有政策倾向性、优惠扶持性的特点,而商业化运作是以经济利益为条件,获取商业回报为目的的。因而涉农项目和贫困农牧民所从事的种养加等产业具有的高风险性和低效益性往往很难调动起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信贷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追逐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优先考虑前者而不会是后者。

(五)信贷扶贫政策指导性过强,强制力不足

如: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制定出台的《关于印发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主体为中国农业银行,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由中国农业银行按照放得出、收得回的原则自主发放。200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制定出台的《关于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中规定改革的原则之一:即按照自愿和公开公平的原则,尊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地位,鼓励自愿按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通过发挥各自经营特点和业务优势,公开公平开展竞争,提高服务水平。上述两个文件中均使用“指导性计划”、“自主原则”、“自愿参与”等强制力和约束力不强的措辞,致使金融机构对于落实信贷扶贫政策“肩无压力”,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六)政策实施环境不理想

一是政府对信贷扶贫政策重视不够。国家扶贫政策包括财政扶贫政策和信贷扶贫政策。对两种扶贫政策,政府倾向于青睐前者,而忽视或者忽略后者。这是因为,财政扶贫政策对于政府来说具有可操纵性和易操作性,但是对于信贷扶贫政策感觉主要是协调争取难度大,而且从资金投入量上信贷扶贫政策资金相比财政扶贫资金往往少之又少,而且条件较为苛刻,易得性差,因此地方政府对于信贷扶贫政策往往“望贷却步”,或者“敬而远之”。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存在沟通协调和组织落实不力的问题。据调查了解,近两年,地方扶贫职能部门,从未就信贷扶贫政策相关事宜主动找金融部门协调商量,争取支持。三是金融部门能够认可并可介入的贷款储备项目几无或者少之又少。四是农村牧区信用环境差。对早些年发放的到户贷款,绝大多数农户使用效益低,还贷意识差,造成大量死滞。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落实好新时期信贷扶贫政策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好信贷扶贫政策是促进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扶贫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贷扶贫工作,加强政策引导,搞好部门协调,抓好前期调研,完善项目储备,为顺利落实信贷扶贫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金融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注重讲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要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结合点与矛盾和问题,积极而为,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信贷扶贫工作。

(二)调整理顺扶贫贴息贷款的管理体制

从长远看,在贫困落后地区,必须重视加快建立覆盖县域及农村牧区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共存的有序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为未来确保信贷扶贫政策顺利落实创造良好的基础载体条件。届时可以考虑,扶贫贴息贷款指定由政策性金融机构独家承担。从目前看,尽管国家开发办[2008]28号文件《关于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鼓励各家金融机构自愿按商业化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但是涉农产业、项目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甚至亏损性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轻易涉足扶贫贷款领域。有鉴于此,特别是鉴于农业银行当前的改革实际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国家重新调整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贷款和到户贷款投放主体。暂应指定农业发展银行(因无县级以下分支机构)承担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农村信用社(因在农村牧区机构较多、点多面广辐射力强)承担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为了鼓励和引导信贷扶贫政策的落实,对两家金融机构贷款本金暂应由人民银行增加专项再贷款解决。

(三)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作用

一是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为扩大落实信贷扶贫政策创造条件。比如,可以考虑对落实信贷扶贫政策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增加专项再贷款、更灵活的利率制定及补息等优惠政策。二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涉农企业征信和农村牧区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信息,帮助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要让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尽量做到“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让扶贫贴息信贷政策真正成为“地方政府满意,金融机构受益,贫困群众得惠”的民心工程。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银行;信贷扶贫

信贷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快速实现的重要工作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业银行信贷扶贫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一、农业银行信贷扶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建设新农村需要农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要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或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均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据专家估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到4900元,其中贫困地区、丘陵和一般地区投资需求较大[1],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至39200亿元之间。因此,仅靠政府和民间投资是难以完成的。在新农村建设投入增长的所有渠道中,金融投入是主渠道,金融支农,责无旁贷[2]。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投融资体制如何变化,农行信贷资金的适度介入,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农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目前,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中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仍然存在。

他们不能够获得与其他社会群体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同等的消费品,接受同等的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

解决农民及其贫困问题,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社会保障,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积极扶持和发展纺织、服装、食品、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创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动力,鼓励更多的农户务工经商,特别是吸引有一定市场经验、技术、资金积累的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当然,发展非农产业和鼓励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增收,都需要农业银行推出好用实用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在长期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农行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目前,农行52%的人员,60%的机构分布在县域,涉农贷款占全行贷款的40%,这些优势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并要求农业银行“着力支持县域经济和金融发展,发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对农行未来业务定位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农行的责任和使命。农业银行作为一家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特色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承办信贷扶贫业务,从1999年起,扶贫贷款逐年增长,截至2008年末,农行累计向贫困地区农村发放扶贫专项贷款2258。61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种养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基础设施扶贫项目,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银行的信贷扶贫已成为各地扶贫开发工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3]。

二、农业银行信贷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扶贫贴息贷款运作20多年来,农行在帮助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传统扶贫贷款运作规模小、额度低,单位运营成本高,运作效率低,出现贷款到户率低和贷款放不出去的双重矛盾,经办机构和农户双方受益较低,扶贫效果不显著,即从农业银行的角度看,扶贫资金的资产质量比较差,经营成本较高。从扶贫工作的角度看,扶贫信贷资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目标很难瞄准,扶贫资金很难到达贫困农户[4]。具体原因如下:(一)当地政府的不合理干预扶贫项目的选择,农业银行必须在当地扶贫办提出的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库中选择,尤其是小额到户贷款,基本上是由扶贫办开列单子,农业银行发钱。金融机构没有力量、也无法一一考察贷款对象是否符合贷款的基本原则。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要求农业银行对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进行支持,导致扶贫贷款资产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贫困地区信用环境较差

关于信贷扶贫资金的性质,按照中国农业银行的看法,是国家在特定时期内,为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而设立,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由国家指定金融机构承办的、政策性较强的商业性贷款。实质上,扶贫贷款是一种指导性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在发放和管理上,从政府部门来讲,更多的是强调它的政策性,即“扶贫”,是国家给的钱,而不是把它看做贷款。相当部分的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误认为扶贫贷款是国家扶贫资金,等同于财政扶贫救济款,因而没有此款项是贷款、需要归还的概念,导致群众还款意愿差,给银行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到户扶贫贷款的交易成本高

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业银行的市场战略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农业银行的经营地域从农村、县城向地市中心城市转移,近年来,撤并了一批业务量小、经营不善、发生严重亏损的农村经营网点,逐渐精减从业人员。以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为例,截止到2006年末,安徽辖内农行县支行共计营业网点1065个,较2000年末减少了565个,撤并幅度达到34。67%[5]。农业银行通过撤点裁员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贫困地区的农业银行机构与人员往往是裁撤的重点。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客观上会增加农业银行开展扶贫贷款工作的难度,增加相应的费用。

扶贫贷款在发放与管理上“点多量小”,属于银行的零售类业务,运行成本就比一般的批发贷款业务要高得多,更何况贫困地区承贷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由此引起的运营成本会更高。

(四)扶贫信贷资金组织成本高

目前,扶贫贷款的资金由农业银行提供,财政只提供贴息。农行发放扶贫贷款所需资金要靠自己组织存款或上借资金,然而贫困地区的农业银行大部分是贷差行,要依靠上借资金发放扶贫贷款,而上借资金利息较高,即使假定扶贫贷款全部能按时还本付息,财政贴息后仍不足以弥补贷款发放的成本。

因此对贷差行来说,发放的扶贫贷款越多,所付出的成本越大,亏损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行的积极性。

(五)基层信贷人员“恐贷”、“惧贷”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低,农业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直接制约农村金融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贷款风险保障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一旦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出现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等系统性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承担全部风险,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其支持“三农”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影响金融资源在农村的优化配置。相对于其他贷款,扶贫贷款对象的经济实力、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抗风险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信贷扶贫资金的安全性保障相对薄弱,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大,而扶贫贷款发放后,监管部门的要求与其他商

业性贷款的要求标准完全一致,在贷款死滞后对相关人员责任追究完全一致,这种矛盾使得部分基层信贷人员“恐贷”、“惧贷”,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业银行信贷扶贫的创新为适应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解决农业银行和农户在信贷扶贫中双方受益较低,扶贫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农业银行信贷扶贫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一)创新信贷扶贫工作意识

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小康,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农业银行各级行、各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提高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扶贫与贷款安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信贷扶贫工作与农行的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拓宽视野,创新思路,使信贷扶贫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信贷扶贫服务手段

农业银行应在各级政府扶贫办推荐的扶贫龙头企业和项目中,按照“自主选择,独立评审”的原则,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特点、产业特色和信贷扶贫资金运动规律,建立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档案和贫困户信用档案,进行量化的客户分布区间分析,建立优良项目库,制定信贷扶贫金融业务服务方案。在进一步增设和优化物理网点的同时,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拓展以电子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报务渠道,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提升县域自助机具的布设密度,延伸服务“三农”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触角,积极推广流动服务渠道,大胆创新间接服务渠道,努力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6]。创新信贷扶贫服务方式,坚持商业信贷与扶贫信贷有机结合,把扶贫贷款与常规贷款捆绑使用,以扶贫贷款的优势推动常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外出打工培训,对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农民回乡创业给予信贷或信息、技术支持。

(三)创新信贷扶贫产品

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决定了农村信贷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农业银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信贷扶贫产品。一是要积极推进小额到户扶贫贷款。小额到户扶贫贷款实际上是一种扶贫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从体制上说,小额到户扶贫贷款就是将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扶贫到户项目有机结合成一体的活动,也是一种具有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功能相融合意义的发展工具。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多种运作模式的小额循环扶贫贷款,并将小额循环贷款项目实施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三是要积极推广农民工银行卡、金穗惠农卡等业务产品,加快推广简式快速贷款等新型融资产品,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和产品创新。四是要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标的资产为依托,探索开发“扶贫贷款+保险”等金融新产品。

(四)创新信贷扶贫合作机制

农业银行在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特点和支持“三农”发展需要,合理布局营业机构,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优先设立网点的同时,应加强与农发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农业银行和农发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共同构成了农村金融体系,在各自的经营范围发挥着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但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很有必要。农行可利用农发行的政策性,在支持粮棉油等涉农扶贫项目时,寻求合作,对贷款额度较大的项目可采取银团贷款或合作贷款的形式;要利用农信社网点分布广、人员多的优势,对小额扶贫贷款可委托农信社;从有利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农业银行入股当地的村镇银行,延伸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

(五)创新信贷扶贫贴息机制

贯彻执行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下放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固定贴息水平,灵活补贴方式;逐步探索建立风险防范和激励约束机制”。应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对贴息政策继续实行按贷款实际占用额按年贴息的办法,加大贴息额度,解决农业银行扶贫贷款利息收入倒挂和利息回收率低的问题。

(六)创新信贷扶贫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对承担扶贫信贷任务的农业银行由人民银行按其每年实际扶贫贷款余额提供一定比例金额的低息再贷款,弥补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高的问题。

二是加大风险补偿和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财政、银行共同研究,从政策上提高扶贫呆帐贷款核销比例和力度,对不良贷款由银行、财政、资产管理公司等部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处置,实行财政补贴、银行核销、资产剥离等办法尽快处置历史遗留不良贷款。

三是改善对扶贫贷款的信贷责任管理办法,采取合情合理、符合实际的责任认定和考核的办法,激发信贷人员放贷积极性[7]。

(七)创新信贷扶贫担保方式

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农村信贷扶贫担保机制,是破解农村信贷扶贫难题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银行开展土地承包权抵押、农民住房抵押和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等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分散保障机制,以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撬动和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农业银行扶贫贷款提供担保。农行还应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存货抵(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仓)单质押贷款、动产浮动质押贷款等[8]。

(八)创新信贷扶贫工作模式

农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从是否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是否有利于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高度,适时调整信贷扶贫工作思路和重点,正确处理好扶贫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关系,不断创新信贷扶贫工作模式,加大扶贫贷款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按照开发式、产业化、商业性的信贷扶贫思路,探索农作物交叉担保、“户贷企保”、“多户联保”;“龙头”企业带动型、原料基地启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大、中、小”结合(“大”就是将地市级龙头企业作为信贷资金的承贷主体,以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十农户”的信贷扶贫模式。“中”就是以县一级的公司为承贷主体,辐射农户,发展基地,以“公司十农户”的形式,吸收农户参与。“小”就是以乡村种养能人为承贷主体,以“能人+农户”信贷扶贫模式,实施开发式、产业化扶贫,发挥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以富带贫)等多种信贷扶贫模式,构建到户贷款扶助扶贫、农业产业化带动扶贫、基础设施辐射扶贫和教科文卫支撑扶贫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信贷扶贫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马晓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4):1-5。

[2]林伟。开创信贷扶贫模式,破解农村金融难题———访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副总经理王礼平[J]。当代中国,2010(1):16-17。

[3]李树生,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04-108。

[4]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1-42。

[5]佘传奇,朱苏。安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方向[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66-67。

[6]项俊波。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9(19):46-49。

[7]周龙。完善信贷扶贫运作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J]。西部金融,2008(10):76-77。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香格里拉县 金融扶贫 成效 建议

2015年,曾先后两次来到云南调研,他强调精准扶贫重在提高精准度,让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云南省积极开展连片特区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金融扶贫。香格里拉县作为迪庆藏区的重点贫困县,无论是贫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严重。

一、香格里拉县贫困概况

香格里拉县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贫困状况极为严重。该地区共有11个乡镇,6百多个自然村,其中贫困村数达38个。据统计,2015年年末,该地区共有4万多户人家,乡村户数3万多户,其中贫困户数将近9千户,占乡村总户数的30%左右。此外,该地区的贫困人口为3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扶贫任务艰巨。

二、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状况及成效

(一)金融扶贫状况

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百日会战”项目对2016年新增养殖不超过2亩且每户贫困户只享受1项种植方面补助的前提下,对药材补助500元/亩,林果类200元/亩,蔬菜300元/亩。2015年,中央对当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将近6亿元,云南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将近1千万元。2016年,社会为该地区贡献了5百多万元,其中有1千多户贫困户收益,户均帮扶金额达5千元,社会帮扶覆盖率11%。

各大银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贫困户的经营性产业提供了8万元的金融贷款。2016年农村信用社也加入到扶贫队伍,为贫困户提供约300万元的贷款资助。其中,该笔贷款约21%用于种植业,21%用于经营性生产,11%用于农村危房改造,53%用于其他产业。在银行机构的帮扶下,香格里拉县贫困贷款总户数从2015年的1户上升至2016年的将近90户,贷款金融也从8万元增加到约300万元,特别是应贴息金额从800多元迅速增长至1.4万元。金融机构对该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扶贫成效

2015年年底,香格里拉县通沥青(水泥)公路的自然村630个。全县交通道路较14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饮水方面,该县已解决安全饮水的农村学校共计20所,覆盖率达100%。电力保障方面,该地区,通生产用电自然村9百多个,通生活用电自然村为11千多个,解决了将近3万户贫困居民的通电难题。信息化方面,通宽带网络的自然村4百多个,手机能上网行政村56个。此外,在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中,2016年香格里拉县计划易地搬迁6百多户。

2015年香格里拉县生产总值GDP较2014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4年增长10.7%。总体而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使该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建议

(一)加大金融机构扶贫力度

从2014年以及2015年金融机构扶贫举措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扶贫力度亟待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地方小贷金融机构应凭借各自优势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金融扶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更要落实政策的实施情况,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宏观效应。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应发挥其雄厚的资金优势,为地方农信社以及小贷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渠道和资金来源。同时,农业银行可以与当地大型企业结合,通过注资扶持当地产业发展,从而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对合作性金融机构而言,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的营业网点较多设立在乡镇上,他们凭借着地理优势对农村贫困群众的了解更为直接和全面。因此,他们可以对贷款申请人的贫困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使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对象得到资金扶持。

(二)扶贫款去向因地制宜

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因素不同。因此金融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扶贫款项在最需要的地方l挥最大的价值。据统计,今年香格里拉县贫困人口总人数3万多人,其中因病致贫人数约占比18%,缺乏资金致贫人数约占比16%,缺乏劳动力致贫约占比14%。这是该地区三大致贫因素。此外,当地金融设施十分不健全,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少之甚少,资金借贷供求严重失衡,资金链断缺不仅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当时特色产业的扩张,就业岗位的缺乏使得精壮劳动力严重外流。

因此,金融扶贫资金应较多的投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完善健全该地区的医保制度和医疗设施,扩大医保、医疗设施的覆盖面及覆盖深度,以减少该地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贫困家庭就医难、就医贵等问题;第二,健全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如增设营业网点、成立村镇银行等,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及其他惠民政策提供资金扶持,使贫困群众有充足的资金来发展自身产业;第三,通过产业扶持带动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资,使得当地的精壮劳动力得以保留。

(三)深化扶贫对象金融脱贫意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苦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群众思想、消费观念落后有很直接的关系。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当地群众的消费观念还处在相对保守的状态,对满足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几乎为零,特别是金融消费。要改善当地的经济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当地群众的思想和消费观念。

因此,应该加强金融脱贫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通过多样化形式与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金融脱贫意识,使他们意识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而且能够使他们彻底脱贫,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难度。

四、总结

扶贫的目的是脱贫,脱贫的前提是扶贫。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2020年能否实现小康社会取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更取决于脱贫工作的成效。切实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是我们迈向小康社会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区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29-133.

[2]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识[J].甘肃金融.2016(1):4-7.

[3]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128-132.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5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一方面,专门成立了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市县三级金融扶贫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指定主办行,开展金融扶贫县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地方资源与金融扶贫工作方式的创新。

(二)出台金融扶贫的具体政策

新疆出台了《金融支持新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新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金融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细则,扩大信贷对南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授信评级,保证贫困地区贷款的正常投放。

(三)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

推出一批符合新疆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金融模式,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巴里坤县金融扶贫模式、农信社吉木乃县金融扶贫模式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都取得了好评。

(四)“访惠聚”平台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凸显

利用驻村工作组优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进村、精准扶贫。各金融机构积极与驻村工作组进行对接,推出符合农牧民需求的“访惠聚”专项优惠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响应。

三、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

新疆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南疆连片特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加大了南疆三地州金融机构运营、开发和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平原地区高,但利润率却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金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单一

大部分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不高,而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以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到位

短期的扶贫贴息贷款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极不匹配,贫困农牧户持续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导致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地区人口金融知识匮乏,对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大部分贫困户尚无主动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资金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依赖村干部推广宣传。

(四)脱贫人口的退出与返贫之间矛盾的协调困难

精准扶贫不仅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有效监测与考核,还要重点注意的是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口及时进入得到扶助,但目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脱贫人口的再返贫可被二次界定为新的扶贫对象,但由于退出造成的扶贫帮困的中断,存在时空差使得再次被认定为扶贫对象难度加大。返贫人口的出现,一方面造成前期的帮扶成效的消失,另一方面也使精准扶贫的总体进程减速。因此,及时合理解决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与返贫再生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难点。

四、加强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

一是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特别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优先扩充。二是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与转账不方便的问题。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

一是依托访惠聚平台的优势,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运用金融信贷的意识,提高运用信贷工具的能力;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培训学校,使贫困群体加强金融教育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三)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程

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继续发挥好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和示范县的模范带头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依据不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专门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量,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四)推动产业化金融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

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金融对农业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创建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改善商贸物流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机构要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革新,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构建金融自助组织,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产业链贷款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机制,实现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协调发展。构建新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靠金融扶贫专家团的力量指导产业扶贫项目主体制作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以此来提升融资的成功率。

(五)构建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发挥一行三局、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作用,达到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政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制定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计划。各地、州、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来助力金融的精准扶贫。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支持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奖罚分明,严格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下达金融信贷任务,督促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莲.新疆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16(4).

[2]李寿龙.新疆连片贫困区的金融扶贫[J].中国金融,2017(4).

[3]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16(23).

[4]张怡.对新疆南疆三地州金融扶贫开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6(11).

[5]潘功胜.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创新服务助推脱贫攻坚[N].金融时报,2015-12-25.

[6]张宇飞.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与金融精准扶贫[J].现代商业,2016(23)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乡村银行;扶贫;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3-0017-05

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的小额互助联保贷款模式在我国河北、陕西、河南等地试点已经几年,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中国的“乡村银行”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究竟怎样的小额信贷组织模式才是适合中国的安排,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相关地区的小额互助联保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我们给出了“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在中国实践情况的两个调研报告。

一、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联保扶贫贷款调查

(一)易县基本状况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设有8个镇、1个城管处、19个乡,469个行政村、1857个自然村。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人。居住着汉、回、满、蒙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2001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53元,目前仍有贫困农户3万户左右,总贫困人口在10.5万人左右。

1986年被列入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

(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项目开展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1986年国务院制订了专门的扶贫政策,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领导全国的扶贫工作。在此之前的扶贫多为“输血”式扶贫,使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产生了依赖救济的思想,没有自身脱贫致富的动力,扶贫效果极差。

寻找一种新的既能直接扶贫到户,又能使扶贫资金不断滚动使用,通过提高农户自身“造血”的能力,加快其脱贫步伐的办法,是十分必要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创造了小额信贷扶贫的一整套经验是能够扶贫到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对乡村银行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研究后,决定将易县作为试验的第一个试点。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成立于1993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易县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为在县民政局注册的社团法人,隶属于县扶贫办,后于1995年与扶贫办脱钩,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建社初期只有2名专职人员,经过近10年发展,现在已有职工35人,其中50%具有大中专文凭。在机构设置上,在县城设立县社,有主任、副主任、会计等5名工作人员,在西陵、梁各庄、流井、桥头设立4个分社,服务8个乡镇。运营资金最初只有5万美元,现已达600万元。组建中心143个,小组1342个,成员2002年5月底达到7000多户,累计支持1万多户。1994年正式运营时,当年发放贷款仅18万元,2001达到95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434万元。

(三)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运作方式

1.对乡村银行模式的借鉴。易县扶贫社借鉴了乡村银行的经验,其运行方式主要包括:(1)贷款户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2)贷款对象以妇女为主;(3)贷款实行小额、有偿、短期(一般一年);(4)贷款无须一般意义上的担保,但贷款户必须组织起来,5户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贷责任;6个小组建一个中心;(5)实行按周还贷制,每周归还本金的1/50;(6)放贷机构实行自负盈亏。

2.选择试点乡镇、选择扶贫对象,组建小组和中心。经过比较,选择西陵镇为试点。西陵镇位于半山区,在易县18个贫困乡镇中属中等水平,镇政府距离县城15公里,交通比较便利。选择条件较好一点的乡镇作试点,可以保证有较高还款率,有利于试验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开展小额贷款扶贫的乡镇已有8个,并逐渐向贫困度更大的深山区延伸。

选择扶贫对象即借款农户。选择的农户为中等水平偏下的农户和部分特困户。

组建小组和中心。由5个借款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般由相互了解信用能力的亲朋好友组成,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款责任。小组设小组长一人,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其职责是负责小组与中心的联系;代表小组成员申请贷款;监督贷款的正确使用;收集小组成员的还款和存款,确保贷款按期归还。

所谓“中心”就是本村范围内的小组的联合体,由6-8个小组构成一个中心。中心设主任一名,由成员选举产生。中心主任负责按期召集中心会议;负责监督检查各小组成员贷款的正确使用;负责收集各小组的还款和存款;确保全中心贷款按期归还;负责中心和分社的联系。按要求,中心每周进行活动,扶贫社的收贷款活动都是在中心进行的。在易县,一般都是一个行政村的小组构成一个中心,所以,各个中心的小组数差别很大。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有的中心只有4个小组,如大雁桥村中心;而西古县中心则有15个小组。

3.贷款和还款制度。依据乡村银行模式的借贷原则,结合易县的实际情况,扶贫社按照下列制度进行贷款和还款。

(1)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回收。每笔贷款的审批都要经过下列程序:小组长签字,中心主任签字,经办人员签字,分社主任审核,扶贫社主任审批,以确保贷款的安全。审核批准后,由工作人员交给借款人。每周收回的贷款,由工作人员直接存入农村信用社的扶贫社帐户,工作人员不保存现金,以防失窃。

(2)贷款额度。乡村银行的经验是,贷款额不超过农户总收入的1/3。

(3)贷款利率。不同国家推行乡村银行模式时的年利率各不相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参照当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确定1000元贷款的手续费为80元(即年利率8%),但按每周归还本金的1/50计算,年利率实为16%。近几年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息,但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利息率一直没变。

(4)还本付息方式。1000元一年期的贷款,按每周归还本金1/50计,每周需还本20元。从贷款后的第三周开始还本,第52周还清本金。付息方式是,80元的手续费(利息)分两次归还,贷款时先扣下40元,到第52周再归还另外的40元,本息两清。

(5)小组基金和社员存款。小组基金是贷款时从贷款额度中按5%的比例扣除设立的,如贷款1000元,则先扣除50元作为小组基金。按乡村银行的做法,小组基金归小组成员共同所有,并用于小组成员的临时资金需要,成员退出小组时,基金不退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做法是,承认这笔钱归农户个人所有,以稳定人心,但不允许每期贷款结束时全部退还。另外,每个社员每周还款时必须储蓄1元,多者不限,此款也注入小组基金,由扶贫社存入当地银行或信用社,本息所有权归存款者个人。

小组基金是小组互助和自我发展基金,可以借贷给小组成员使用,借贷时必须由小组成员和中心主任同意,分社主任批准。每个社员都有平等使用权。一次借贷额不超过小组基金总额的50%,可用于生产生活诸方面。设立小组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它可以起到一定的担保作用,可提高还款率,同时也可以积累一部分资金,形成新的资金来源,使扶贫社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放款。

4.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提高还款率。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小额贷款还款率一直很高,前几年保持在98%以上,近几年由于放款规模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原因,使还款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95%以上。为了提高还款率,扶贫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正确处理防范信用风险与化解信用风险的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与拖欠户的关系。通过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促进其主动还款的意识,使其在经济状况好转时尽快还款。

三是充分发挥小组联保的作用,由同组成员为欠款人还款。

5.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基本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系来的。最初一笔为孟加拉乡村银行提供的5万美元低息贷款,其中2万美元为无息贷款,用于启动项目,3万美元为低息贷款,年息2%。债务责任由农村发展研究所承担,这笔资金至今仍在使用。后来,加拿大使馆捐赠了5万元人民币,福特基金会捐赠了3万美元。随着项目的成功和影响力的扩大,又争取到了一些低息贷款和捐赠,现在,已有运作资金600多万元。

(四)贷款的用途和经济效益分析

1.贷款的用途。我们对从西陵分社抽查的4个中心,33个小组,176个借款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其经营活动主要分布于养殖业、商业和运输业三个产业部门。见表1、表2。

2.贷款的经济效益分析。根据福特基金会资助专家对项目抽样调查显示,项目成功率为96%,贷款的投资收益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事养殖业的借款人最多,收益比较可观,户均2070元,但养猪、养鸡等项目容易出现畜禽死亡现象,给借款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服务业平均收益额最高,户均2940元,但差异也比较大,这取决于借款人的经营能力。种植业借款人少,只有3户,主要从事大棚蔬菜养殖,由于易县种菜的人少,其收益也很高,户均2070元,与养殖业持平。

(五)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扶贫贷款方式的特点

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相比,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试验的乡村银行模式有许多特点,也可称之为优点,非常适合在贫困地区开展。这些优点表现在:

1.以小组形式把借款人组织起来。担保贷款可以分为三类,即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由于贫困户没有多少资产,我国农村的土地又属集体所有,所以他们很难提供抵押物或质物,因而只有保证贷款适合他们。贫困户是很难找到保证人的,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为他们提供担保,以免累及自身。所以,以小组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之相互提供担保,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其好处是:第一,相互提供担保,解决了找保证人难的问题,实际上也就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第二,由相互了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可将不守信用的人排斥在小组之外,增加了扶贫社贷款的安全性。

2.对贫困妇女发放贷款。参照乡村银行模式,扶贫社主要向贫困妇女发放贷款。好处是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其家庭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社会和家庭地位。同时,由于妇女常年在家,还款方便,一些妇女爱面子,提高了还款率。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风,一些以前爱的妇女,现在已把精力放在了生产经营上。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获得贷款者妇女所占比重很大。我们对西陵分社的4个中心,33个小组,共176个借款人进行分析,发现妇女借款人为150个人,占借款人总数的85%。

3.借款人的还款率很高。国外的经验证明,相对低收入的人们显示出更愿意还款的趋势。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初几年的还款率都在98%以上,近两年由于贷款规模扩大、农产品市场不景气等原因有所下降,但仍达到95%以上。在当前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佳的大环境下,如此高的还款率是值得称赞的。究其原因,一是以小组形式贷款增加了贷款的安全性;二是每周还款促使借款人利用一切机会抓紧赚钱;三是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妇女珍惜这一取得贷款的机会,支持扶贫社的工作,自觉按时还款。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贫社工作人员不怕吃苦,起早贪黑辛勤工作的结果。

4.交易活动在农户中进行。根据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原则,银行应走到农户中去,而不是农户到银行来 。除发放贷款外,绝大多数银行交易活动几乎都是在由银行职员参加的中心会议上进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坚持了这一原则。其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到中心、小组、农户家中、甚至田间地头,作宣传,了解资金需求和使用情况,收贷款。这种做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扶贫社贷款的还款率很高,与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户中去是分不开的。

(六)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扶贫社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困难。

首先是扶贫社的合法性问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在民政局注册的社团法人,是民间组织。其扶贫贷款虽然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认可,但其合法性仍然令人怀疑。因此,应该首先从理论上弄清楚作为民间组织的社团法人能不能从事金融业务的问题。从国外的经验看,作为社团法人的合作金融组织是允许从事金融业务的。在我国也要明确扶贫社从事信贷业务的合法性。

其次是资金来源问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资金目前只能在8个乡镇的范围内发放扶贫贷款,如果想扩大扶贫范围,就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况且,一些引进的贷款已经快到期了,偿还后运营资金还会减少。因此,能否得到更多的资金是扶贫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继续寻求外来贷款和捐赠外,一个好的办法是参照信用合作社的办法,吸收贫困户入股,将一部分小组基金转化为扶贫社的资本金,或允许贫困户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扶贫社的自有资本。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扶贫社的资金来源,可使扶贫社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另一方面,可密切扶贫社和贫困户之间的关系,使扶贫社贷款的发放更为方便,安全。这样做的前提是我国在法律上允许扶贫社改建成合作性金融组织。

第三是财务自立问题。财务自立对于扶贫社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如果扶贫社的收入不能大于其成本,它就需要有不断的捐赠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如果扶贫社能够以收抵支或有盈利的话,它还可以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那样去借入资金,增加放款,扩大业务规模,那么它就是有生命力的。相反,如果不能财务自立,持续出现亏损,即使有外来的捐赠也不能持续地发展。

2.利率问题。利率的高低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对扶贫社能否可持续发展,对贫困户是否能得到贷款,进而脱贫致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乡村银行模式收取比较高的利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是这样做的。

易县扶贫社1994年将1年期贷款利率订为16%,这一利率是参照当时农村信用社1年期贷款利率制定的。由于当时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一利率实际上并不高。近几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已经连续8次下调了银行利率,扶贫社贷款利率却没下调。没有下调利率,一是因为小额扶贫贷款操作成本高,二是贷款农户也能接受这一利率。

3.按周还款问题。乡村银行模式要求按周还款,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是按周还款。此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还款率,但是,按周还款也增加了借款人的压力,因为借款人多从事养殖业,生产周期较长,而易县山区农民远离市场,平时很少有收入,按周还款会使许多农户不敢借款,最终影响小额扶贫贷款在山区的推广和发展。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对借贷双方都有好处,比如改为按旬还款、半月还款或按月还款。

4.贷款产品的开发问题。扶贫社为贫困户提供的基本上是一年期贷款,短期贷款较少,品种单一。使农户感到贷款的供给与自身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在季节上不匹配,时而还款压力过大,而当农户手中资金富余时也不能提前还款。因此,有些人不愿意借款。建议适当开发短期贷款品种,如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贷款。还款方式也要灵活些,对期限短的贷款,可允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二、丹凤县小额联保扶贫贷款调研报告

(一)丹凤县概述

丹凤县位于秦岭南麓,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共辖21个乡镇,317个行政村,7.6万户、30万人。1993 年,全县有20个乡镇,170个行政村,2.5万户、10.8万人的收入水平在温饱线之下,属国定重点贫困县之一。

(二)从GB模式到政府主导的准GB模式:丹凤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制度变迁

在试点过程中,丹凤县政府认为GB模式排斥政府参与、贷款户负担过重,而且,在试点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资金来源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的迹象。1997年,丹凤县委县政府出面,以政府行为对扶贫经济合作社和互助联保贷款机制进行了改革。其核心措施是:

1.仍然坚持GB模式“小额短期、整贷零还、五户联保、中心会议、妇女为主”的核心机制。

2.在此基础上,发挥所谓的政治优势和行政推动作用,确立“政府组织引导、扶贫社具体运作”的双线管理体制。

3.相应的,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性质由社团法人变成事业机构,并在全县26个乡镇完善设立了28个扶贫分社,列入县乡机构序列,以此在解决扶贫社经费不足的同时减轻了贷款户的负担。

4.将国家下达到县的扶贫专项贷款纳入运作,以解决资金来源不足问题。

就在丹凤县政府主导的互助联保小额贷款机制全面推开之际,一个问题也始终困扰着当地政府:扶贫社不是金融机构,从事借贷行为不符合国家金融政策,而且,扶贫社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1999年,丹凤县政府再次对小额信贷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把小额信贷资金由扶贫社统贷到户调整为农行直贷到户,扶贫社负责配合政府确定扶持对象,协助农行投放和回收贷款。由此,丹凤县的小额信贷扶贫机制由最初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演变为目前还在运行的所谓政府、银行、扶贫社“三线运行”的管理体制1。尽管这一模式由于政府的参与和主导已和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但由于这种模式脱胎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并在形式上保持着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报告将其称为政府主导的准乡村银行模式。

随着小额联保信贷的发展,“银行直贷、扶贫社协助”的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突出表现为:

第一,扶贫社对于农行发放的每笔小额联保贷款向农户收取1%的管理费,同时还向农行收取贷款本金的0.5%和利息的5%。农行认为,这样既加重了农民还款负担又减少了其自身的收益。

第二,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管理费,当贷款户还不上贷款时,扶贫社便重新造册让农行发放新贷款,实际上是借新贷还旧贷。银行的坏账风险是非常大的。对于贷不到款的群众上访甚至攻击农行工作人员的事情,在农行看来也是由于扶贫社的鼓动。双方的矛盾在不断加深。

第三,由于扶贫社的“事业单位”性质,扶贫社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似乎更“亲密”。往往是,哪家农户交不上提留款,扶贫社造册要求农行将扶贫款贷放给哪户。扶贫贷款成为乱收费的重要来源,而且,这样发放出的贷款由于没有相对应的生产项目作保障,根本不可能按时收回。此外,扶贫社利用特权向农民摊派牟利的事件屡有发生。

(三)对问题根源的初步思索:恢复小额信贷的本来面目

对于扶贫社在小额联保贷款发放过程中收取相关费用的问题,小额信贷的基本原理已经说明,这是由于扶贫社管理成本造成的,合理的收费是扶贫社生存和小额联保信贷模式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过去多年的扶贫实践已经证明,靠银行直贷扶贫是靠不住的。如何发挥扶贫社的获利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之所以出现扶贫社向农民摊派牟利的现象,其根源显然在于扶贫社“事业单位”的半官方性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丹凤模式运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了许多“不适”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模式对乡村银行模式的许多改进背弃了乡村银行模式的精髓。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必然是恢复乡村银行模式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7

为了更好的从实证角度研究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文章以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对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为主要分析点进行研究。之所以选择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对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来分析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主要是因为在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信贷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好量化的因素。通过全国人民币贷款支持GDP增长效率(见表2)与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支持GDP增长效率(见表3)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金融在支持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经济增长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改进和完善金融支持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经济增长效率政策方面提供参考。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支持经济增长效率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选择了2007—2013年各年数据,对这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以后,建立回归方程:Yt=β0+β1χt+Ut(t=2007,…,2013),其中χt代表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取对数以后的序列,Yt代表吉安片区GDP取对数以后的序列,再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拟合优度达到0.971,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结果为显著。DW检验可以确定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我们得出一元线性模型y=0.18+0.615x。该计量模型结论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每增长1%,吉安市GDP将增长0.615%。

全国人民币贷款支持GDP增长实证检验全国人民币贷款支持经济增长效率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选择了2007—2013年各年数据,对这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以后,建立回归方程:Zt=θ0+θ1t+λt(t=2007,…,2013),其中t代表全国人民币贷款取对数以后的序列,Zt代表GDP取对数以后的序列,再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拟合优度达到0.976,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结果为显著。DW检验可以确定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我们得出一元线性模型y=0.039+0.758x。该计量模型结论为,全国人民币贷款每增长1%,GDP将增长0.758%。根据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对GDP增长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和全国人民币贷款对GDP增长效率的实证检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每增长1%,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GDP将增长0.615%;全国人民币贷款每增长1%,GDP将增长0.758%。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人民币贷款支持GDP增长效率高于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人民币贷款支持GDP增长效率14.3个百分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可以参照上述结论即全国金融支持经济增率高于长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地区(吉安片区)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率14.3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区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银行资金逐利性,影响金融供给效率追逐利润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银行作为企业的本性使然,效益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客观上要求银行将服务重点集中在实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和行业。而扶贫开发的目标和重点是发展能力脆弱的贫困人口,讲求的是公益性,与银行的“喜好”背相径庭。前些年国有银行“洗脚进城”便是一个实证,银行的“嫌贫爱富”一度造成城乡金融供给严重失衡。以四县(市)为例,据统计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实体金融网点仅0.7个,不及城镇四分之一,有25%的乡村仅拥有离行式金融自助点、金融便民点等虚拟金融网点。同时,上级行对信贷严格管理考核机制也让县级行很无奈。如农行明确规定惠农卡农户联保贷款不良率不得超过2%,否则予以“停牌”处理。据调查,目前吉安辖内有3家县级农行因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触及“红线”而遭遇业务“停牌”。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要让银行再次“脱鞋下乡”,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见效慢、收益低的农村贫困地区,与其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弱化了其支持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二)保障机制缺陷性,影响金融创新效率贷款追偿难,信用环境不健全,导致银行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影响了金融产品创新,如2009年井冈山市厦坪镇一兔子养殖户以房产作抵押向中国银行井冈山市支行申请贷款20万元,此笔贷款是该行开办的首笔涉农贷款。2010年该养殖户因经营不善,到期无力偿还贷款,中行向当地法院提讼并胜诉,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收回该笔贷款,导致该行上级部门中止了其开办农户贷款的权限。在这种残缺的风险保障机制下,银行往往独自承担信贷风险,对支持扶贫开发项目顾虑较大。

(三)激励措施滞后性,影响金融的配置效率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罗霄山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等,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扶贫开发规划和政策,前瞻性地对新一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目标和更高要求。据了解,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四县(市)预计扶贫开发总投资160亿元,需银行配套投入信贷资金70亿元。为了调动银行资金,国家及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金融发展政策,但总体而言相对笼统且难以落实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出台的信贷投放激励措施往往因财力不足而无法兑现。众所周知,扶贫开发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服务对象广,如果激励扶持措施迟迟到不了位,则难以调动银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金融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出台差别金融政策。建议国家针对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专门做出“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安排,尽快出台专门的扶贫信贷政策,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贷款规模调控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增强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开发的能力。二是加大信贷“窗口”指导力度。人民银行可考虑专门出台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开发的信贷投入力度。三是加大优惠政策激励力度。建立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出台扶贫开发金融创新专项激励制度,对符合创新条件、为扶贫开发做出重要贡献的金融创新项目给予激励政策等,同时对金融机构用于扶贫开发贷款的营业收入实行减、免营业税。四是适当授予基层行业务权限。建议金融机构总部改进现有的管理和考核方式,给县级分支机构适当的贷款审批权和金融产品创新权限,并在扶贫开发方面出台信贷倾斜政策,增加基层分支机构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二)提高扶贫资金供给效率。建议整合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力量,将中央、省、市安排给县(市)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科技扶贫资金、林业扶贫资金等资源进行集合,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银行信贷资金这块“巨石”,以其乘数效应来满足扶贫开发巨额的资金需求。比如,遂川县1:8的贷款模式值得借鉴。2009年,遂川县财政局、扶贫办、国税局、地税局、涉农金融机构等单位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基金担保+农业信贷+政府贴息”信贷新产品(又称1:8贷款),并选择信用基础好、产业有特点的珠田乡黄圹村、草林镇冠溪村、大汾镇红太阳社区、堆前镇鄢背村进行试点推广,银行按互助社所募集担保基金的8倍比例发放贷款,且在额度内可以进行“二次融资”、“三次融资”,极大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4年6月末,4个试点村已吸收社员436户,筹集担保基金270万元,其中扶贫办拨入资金40万元,累放贷款3500余万元,支持了428户农户发展金桔种植、农产品加工、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户均实现增收5000余元。

(三)提高金融风险保障效率。一是修订完善有关物权法律法规。建议修订《物权法》等法规,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充当贷款抵押物,以鼓励金融机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使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二是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在现有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基金,采取“财政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市场运作补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专门用于解决贫困地区企业、产业和贫困人口的担保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同时加大财政对农村保费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村、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对借款人进行培训考核的经验做法,培育农民借款人的信用意识,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建设,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8

一、党政主导抓落实

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地带,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有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两个“国字号”品牌。全县国土面积8522.2平方公里,辖4乡4镇1个街道办,102个行政村,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现有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11228户34046人。

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党政要作为,银行要担当,基层组织要发力,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有关精神,着眼在宁夏中南部地区率先高标准脱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定位,将金融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先后7次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扶贫工作。相继出台了《盐池县金融发展规划》《盐池县加快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构建金融扶贫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二是金融机构聚力攻坚。全县5家金融机构抢抓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机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与评级授信相结合,解除了银行后顾之忧,确保了扶贫小额信贷六个政策要点全面推广落实。三是基层组织示范引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知晓率低是制约金融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以“强龙工程”为抓手,坚持党建带扶贫,探索建立党员“1+1”、“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助贷扶贫模式,把支部建到金融链、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水平,真正把基层党建与金融扶贫拧成了“一股绳”。我县大坝村党支部积极协调2家龙头企业发展黄花订单收购、连片承包、加工销售,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种植黄花,2016年,亩均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厚植诚信强支撑

脱贫靠产业,产业靠金融,贷款靠诚信。盐池县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一起抓,“扶贫先扶志”,把提高贫困户诚信意识、增强内生动力、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作为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的“总开关”。一是创新“631”评级授信系统。建立了全区首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改变原有评级授信标准,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诚信度占比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家庭收入占30%,基本情况占10%,即“631”模式。2016年特别将60-65周岁和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

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额度,发放“金扶卡”,A级可贷10万元以上、B级5-10万元、C级2-5万元、D级2万元。农户一次授信,3年内随用随取,不用时不产生利息,有效降低了贷款门槛和贷款成本。二是积极构建“四信平台”。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所有农户,建立了全区首个乡、村、组、户信用评定系统,按照“1531”的比例(即精神文明10%、信用情况50%、家庭资产30%、基本情况10%),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由低到高分为A、A+、AA、AAA四个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在J款项目支持等方面享受的优惠越多。目前,全县已评出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60个、信用组320个、信用户2.32万户。守信才能发展、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群众共识。

三、产融结合促增收

盐池县抓住国家实行金融扶贫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与信用社、农业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进行衔接沟通,以滩羊、黄花、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纽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撑。一是瞄准产业落实贷款,促进产融结合。2016年初,结合干部包户扶贫工作,安排3778名干部,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制定金融助推产业发展计划,积极协调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存栏滩羊基础母羊达33.7万只,种植黄花2814亩、小杂粮12.3万亩。同时,县委、政府出台了10个“菜单式快捷扶持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补贴,确保他们依靠特色产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创新实施融资撬动,助力龙头企业发展。县政府牵头成立了融盐扶贫担保公司,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引导社会融资入股2.5亿元,形成3亿元的担保基金,撬动银行30亿元的信贷资金,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池”,解决参与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定向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企业+贫困户”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协调银行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给予信贷优惠支持,鼓励发展“企业+贫困户+基地”和“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把贫困村作为种养殖基地或成立合作社,由企业向银行获得贷款授信,委托银行为农户发放贷款,实行“订单式”种养。这样,企业有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来源,农户也不用担心销路和亏本,实现了良性互动。仅中民融盐扶贫担保公司一家企业就向850户农户贷款1.3亿元,户均贷款15.3万元,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四、风险防控做保障

为了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盐池县把风险防控放在重要位置,围绕贷款“有需求、贷得出、能收回”,完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网络。一是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研究出台了《盐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与涉农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向各银行整合注入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银行按1::10的比例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因重大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偿还的,由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按7::3的比例分担。二是严把评级授信关。明确评级授信对象为有发展意愿、有创业能力、有产业项目、有良好信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台了贫困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一次摸底、四级评审、两轮公示”(“一次摸底”即由扶贫办、金融机构、乡村组成评审小组,对贫困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四级评审”即由行政村、县扶贫办、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逐级评审;“两轮公示”即村两委公示、金融机构公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惠及真正需要贷款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强化金融信贷监督。创新建立了“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平台,将贫困户信用评级、贷款情况、银行放贷情况等及时录入系统,实行扶贫贷款周统计、月通报、年考核制度,由扶贫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对贷款进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合力防控信贷风险。

五、保险跟进兜底线

盐池县采取“政府+商业保险”的模式,筹资2200余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了“扶贫保”,通过制定“一揽子”保险计划,提供“菜单式”服务,提高保险额度、降低保险费率、拓宽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的致贫返贫问题。

一是量身打造了12种扶贫保。采取“2+X”菜单式扶贫保模式,即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意外综合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个基本险全覆盖,同时开发包括滩羊基础保、农业风险保、金融信贷保等多个险种供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择,既兜住了因病因意外返贫的底线,又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保驾护航。二是实行最低保费、最优保额。宁夏人寿保险、人保财险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低保费、高保额的特惠政策。三是先行先试,严格监管。2016年先试行一年,年底核算各项产品收益,按照保本、微利原则进行考核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保费。

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险保费全部由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买单补贴。比如对患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医保正常报销后,剩余费用再按60―80%比例给予报销;对滩羊肉价格低于保险预期收益每斤20元的,按照保险约定给予赔偿。尽管2016年我县滩羊肉价格出现波动,但滩羊肉价格保险让贫困群众滩羊饲养量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贫困户发展滩羊养殖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目前,我县已在全区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险全覆盖,2016年扶贫保险理赔金额达2024.4万元。

六、改革创新破难题

盐池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创新运用国家和自治区金融扶贫政策,切实破解了困扰扶贫小额信贷的难题,对“穷人”贷款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了盐池答案。一是通过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机制,提高诚信度占比,将60-65岁身体健康和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定制了“金扶卡”信贷产品,免担保免抵押即可贷款,破解了依靠诚信贷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和60周岁以上及非恶意“黑名单”贫困户无法贷款四个难题。二是县财政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与银行合作按照一定比例捆绑放大,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发生贷款风险由政府和银行按7::3分担,破解了金融信贷员尽职免责难题。三是由党委、政府组织,人行、扶贫办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制定出台了《盐池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办法》,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共同评定、共同J可、共同应用,通过数据共享,推动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破解了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共建共享和农村金融贷款精准统计两个难题。四是对有贷款意愿、有发展能力和一定还贷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的贷款,按照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进行放贷,财政扶贫资金给予基准利率贴息,5-10万元的贷款,县财政对基准利率上浮部分贴息,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贵的难题。五是把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纳入全县“五通八有”基础建设,协调金融机构在8个乡镇新设立便民服务网点14个、便民服务终端193个,实现了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推广使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转账、还贷、清息、缴费等业务,破解了偏远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空白的难题。六是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因病因灾致贫比重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通过与驻地保险机构合作,在全区率先创新推行“扶贫保”,实行菜单式推广,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选择,县财政及时跟进补贴扶持,为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设立了“防火墙”,实现了“脱贫路上零风险”,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发展中因病灾、因市场价格波动返贫的难题。

现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已经成为盐池县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盐池县率先在全区全面推行扶贫小额信贷,率先在全区对贫困户评级授信并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区进行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率先在全区完成贫困户贷款全覆盖,率先在全区筹集注入风险补偿金,率先在全区完成金融扶贫精准统计和信息共享,率先在全区推行“扶贫保”,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的难题,在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新路子。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9

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四子王旗支行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以大力支持四子王旗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全旗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加大信贷投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坚持稳健经营,向客户提供最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各项业务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经过近年来不懈地努力,四子王旗支行已经发展成为现有职工65人,内设4个部室,营业网点2个,自助取款机6台。其中长期合同工51人,占比78 %,储蓄合同工14人,占比22%;50岁以上(含)25人,占比39%、40-50岁32人,占比50%、40岁以下7人,占比11%。

金融扶贫大事记

四子王旗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扶贫地区,属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脱贫致富成为全旗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 12 月 17日,四子王旗支行协同旗委政府、扶贫办等有关单位在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白音敖包行政村成功举办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启动大会,自此工程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以来,通过一年多的运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得到了上级行及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

截至2015年6月底,四子王旗支行共支持全旗12个乡镇苏木,134个自然村、嘎查,累计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3.78亿元,全区排名第三,覆盖贫困农牧户8058户,全区排名第二,全旗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806元,较去年增长13%,“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当地农牧民朋友的一致好评,收到群众自发地写有“感谢金融扶贫,情系老区人民”、“疫情灾情无情,金融扶贫有情”、“惠农扶牧,温暖人心”以及“为民服务关怀备至,扶贫济困情深似海”四面锦旗。 农行四子王旗支行荣获全国银行业“雷锋岗”称号

截至2015年6月末,四子王旗支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收回2193户,金额9836万元,无一户不良。

千方百计谋实事

记者采访梳理发现,四子王旗支行有关“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下称“工程”)具体工作做法如下:

(一)加强沟通,积极与旗委政府、扶贫办合作

自“工程”开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自治区农行和乌兰察布市扶贫办、市农行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先后多次亲临四子王旗,对金融扶贫对接工作进行了指导,多次协调当地政府召开了金融扶贫专题工作的座谈会。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共同组织召开了全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启动会,双方签订了“工程合作框架协议”,并与扶贫办开创了“合署办公”工作模式,由旗扶贫办主任牵头,支行积极抽调10名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5个推进工作组,与扶贫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确定了支持12个乡镇苏木,134个自然村、嘎查名单,共同深入12000余贷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贷前调查,共同做好8000多客户贷后管理工作,同时针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3000多客户,共同做好沟通解释工作。通过银政合作,实现了农行、扶贫部门的优势互补,确保“工程”有序、高效、规范、快速地推进,并促进了支行服务“三农”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助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四子王旗支行贷款投放始终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一户一策”的思路,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计划”,找准目标客户,积极支持地方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重点支持了四子王旗民族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四子王旗景欣农业开发部和四子王旗小南山铜镍矿业有限公司等当地特色龙头企业,累计发放公司类贷款5330万元,有力地扶持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当地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立足惠农,拓展渠道,放大信贷支农辐射力和覆盖面

在区域规划及整村推进中,四子王旗把工程与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十个全覆盖”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对四子王旗拟支持的区域实行定产业、定村、定户的 “三定”规划,采取竞争性选择,优先选择产业规划好,农牧民积极性高,村两委班子领导能力强和工作措施得力的地区,按计划稳步推进,不断扩大支农辐射力和覆盖面。2015年1月至6月,支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新投放“富农贷”2720笔,金额11964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19笔,金额1076万元,5万元以下的联户联保2701笔,金额10888万元。

(四)搭建渠道,拓展“工程”服务半径

四子王旗支行一直以农业银行金融产品为依托,以农商通或智付通为载体,以电子渠道为平台,努力拓展农行金融产品、支付渠道及服务半径,实现农行产品和服务全覆盖,使支行的金融服务点延伸到农民家门口,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农牧民朋友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取款、转账、查询和缴费等业务。截至2014年末,支行对县域以下地区布放各类电子机具172台,共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84个,实现了全旗13个乡镇苏木的全覆盖。

(五)严格放贷流程,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一是走村串户,严格调查。贷款能否按时收回,贷前调查工作是关键一环,支行始终坚持双人入户调查的原则,严把准入关。经与扶贫部门沟通,明确要求村、嘎查领导对“富农贷”客户情况的真实性把关,张榜公示,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不偏离、不走样,并积极配合支行客户经理做好客户推荐、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努力营造信用环境。每次下乡入村时,客户经理都要在村部醒目位置张贴贷前公示,向农牧民宣传农业银行信贷政策。同时利用民间文艺团体通过小品、折子戏的方式进行宣传,在贷款流程和诚信度以及产业发展上进行培训和教育。三是勤于管理,做好廉洁放贷。自“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展以来,支行多次组织客户经理召开相关会议,认真讲解相关制度和工作纪律,引导客户经理转变思想,恪尽职守,在心中树起一道制度“高压线”;切实遵循“五个一律”工作制度,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保证贷款顺利发放。四是实时监控,做好贷后管理。支行采取电话回访和现场见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行农户贷款真实性及贷款用途进行核实,同时对即将到期贷款提前电话告知。截至2015年6月末,“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收回2193户,金额9836万元,无一户不良。

(六)加强宣传、树立形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子王旗支行始终把工程与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十个全覆盖”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对服务“三农”履行的社会责任,得到了各级党政和广大农牧民的好评。“工程”带来的扶贫富民社会效果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四子王旗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中国城乡金融报等以题目为《“金穗富农贷”暖人心》、《力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文章,先后报道了四子王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一系列举措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实至名归

人民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10

白生小一家老小6口人只有26亩靠天吃饭的旱地,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有些养牛经验,也看好饲养肉牛的“钱景”,前些年苦于没钱买种牛、盖棚圈,只能零星养几头换点零花钱。2014年4月,他用申请的5万元扶贫贷款建了牛舍,并购进5头牛。每天起早贪黑挺辛苦,可他心里美滋滋的:“肉牛养八九个月就能卖,以眼前的行情,一头牛有3000多元毛利。只要弄好它们,往后就有奔头了。”白生小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而他也正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受益者。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可越是贫困地区,越是金融服务不充分、不到位的盲区。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瓶颈,是亟待越过的一道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金融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力度,促进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发展。

作为欠发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民生工作。为加快扶贫攻坚步伐,2013年 11月,自治区创新扶贫机制,在57个贫困旗(县)实施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引导银行发放扶贫贷款,实现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扶贫资金倍增、银行积极放贷、防范扶贫腐败等多重效应。

践行责任与担当 致力于富农兴业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方案,2013年到2017年,自治区财政每年注资4.75亿元设立风险担保补偿金,为银行向贫困农牧户发放的扶贫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投入专项资金为扶贫贷款贴息,其中贫困农牧户贷款的年贴息率为5%,农牧业龙头企业等其他类型贷款的年贴息率为3%。把经过扶贫部门认可的种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列为支持对象,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贫困农牧户增收和贫困旗县经济发展。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农总行党委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亲自批准实施方案;李佳副书记主持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签约仪式;王玉明副主席多次组织研究并推动工程研发实施的各项工作。多年来,作为面向三农、横跨城乡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行内蒙古分行秉承大型国有银行的责任担当,自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三牧”不动摇、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服务民生事业不动摇,发挥城乡并举的服务优势,与自治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作为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首家合作金融机构,农总行刘士余董事长、张云行长等领导多次予以重要批示,农总行各部门给与专业工作指导和具体部署。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农行内蒙古分行举全行之力,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农行内蒙古分行将参与该项工程,作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农总行“要在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服务实现新突破”的责任担当,带领涉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57个县域的60家支行,为实现连续5年每年安排50亿元左右的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全区57个贫困旗县的农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5年内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布放电子机具4.5万台以上,其中在农村牧区布放2.5万台,57个贫困旗(县)的嘎查村电子机具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展开了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探索与实践。

为强化贷款的扶贫功能,规定扶贫贷款的年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不上浮40%,已接近农行内蒙古分行的运营成本,并将农牧民单户贷款起点金额从3000元降为1000元。贷款期限也从以往的春借秋还,改为按贷款项目的生产销售周期灵活确定,且一次授信3年,期间可随借随还。

精心安排有章法 工作确保“五到位”

为统筹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行内蒙古分行采取了五项“确保”措施: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配合到位。为此专门成立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强化与各级地方党政的协调联动。充分借助政府的管理优势,发挥乡镇扶贫专管员和村级“两委”班子在贷户选择和推荐环节的主导作用,积极配合政府扶贫部门开展联合培训、督导,确保扶贫政策、金融产品、工程服务等各项内容、措施落实到位。

大力创新产品,确保服务到位。按照商业化运作原则,专门研发了额度高、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适合农牧户的“金穗富农贷”;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穗强农贷”两款产品。全区各地农行机构按照“一县一特色、一行一路径、一村一对策”的思路,根据自治区十大扶贫主导产业特点,结合57个旗(县)资源状况,有效满足集中连片、产业链带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动下的农牧户和县域涉农法人客户的融资需求。提供包括结算、理财等业务产品在内的全方位、综合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优化内部流程,确保效率到位。根据“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服务模式特点,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明确信贷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加强各部门、各环节间的衔接与合作。对“金穗富农贷”业务采取集中受理和调查、批量审查审批的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对“金穗强农贷”业务,通过加强前后台配合,取消首笔贷款报备要求等措施,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加大倾斜力度,确保资源到位。对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57个县域、涉及到的60个支行,通过调整中后台人员补充到前台;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村官、二线人员返聘等措施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在信贷资源和财务费用上,专项匹配“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信贷规模,单独核定基础费用、战略费用及固定资产投资,单独配置人员奖励费用等,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资源保障。

严肃工作纪律,确保管理到位。为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贯彻落实到位,严控贷款风险,农行内蒙古分行提出了“八个必须”的工作要求和“五个一律”的禁止性规定。对出现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骗取银行贷款或借助政府风险补偿金掩盖原有贷款风险及办理贷款中收受现金或索取好处的,收贷不入账、截留、挪用贷款资金等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从严从重处理,确保“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健康有序地开展下去。

信贷产品“接地气” 金融服务送下乡

在“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展过程中,农行内蒙古分行“撸起袖子使劲儿挖”,争取让扶贫产品多些“泥土味儿”。针对贫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不再要求有“吃皇粮”的公务员进行担保,而是创新出不需要任何资产担保的“五户联保”(3个信用户带2个贫困户)、“三户联保”(2个信用户带1个贫困户)信用贷款等模式,或以“信用村”建设为载体,赋予村“两委”班子一定的推荐和贷款初审权力,以多维度的贷前审查来破除一些不切实际的担保条件,创新方式为贫困人群增加受信能力,确保有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贷上款。

在服务模式上,针对农牧民贷款“担保难”的瓶颈,根据不同借款主体的业务需求,对贷款额度5万元以上的贷款,创新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动物资产抵押+农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农牧户”“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资金互助社+农牧户”等“富农贷”八种贷款模式。制定了《动物资产抵押担保管理实施细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保证担保管理实施细则》和《信用村评定操作指引》等制度办法。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新推出了“阶段担保+仓单质押的‘粮捷贷’”;制定了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及操作指引,提出了解决林权抵押问题的有关措施。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开展“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实现法人客户抵押担保的新突破。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了服务农牧民的路径,拓宽了扶贫贷款的受益面。

针对农牧民客户反映贷款资料较繁杂、重复签字、农牧民往返支行的次数较多等贷款流程问题,内蒙古分行专门组织工作组现场调研,修改完善了贷款业务流程,将“富农贷”业务调查表简化为2页。将个人征信授权书与村委会推荐表进行整合,使农牧民到支行现场办理手续的次数由3次减少到1次,实现了“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同时,将小额农户贷款权限全部下放到旗(县),并采取客户经理入村入户现场办公的方式,使办贷效率提高了近60%,确保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广大农牧民手中。

农行内蒙古分行的“三农”客户经理们,日夜奔波在向贫困农牧民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办理贷款的路上,姜海波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位农行科尔沁左翼后旗支行的“三农”客户经理,没日没夜地走村串户,加班加点忙碌,现己帮助600户农牧民拿到了2000万元的“金穗富农贷”。贷款要想放得出、收得回,必须把好源头关,严格贷前调查,姜海波与同事们将其作为工作信条,牢牢记住,认真践行。他与同事们无论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要步行至少20里路,始终战斗在送贷款下乡第一线。

调动农户积极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现了“政府主导、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不同于财政无偿扶贫,以普惠制为特点的内蒙古金融扶贫模式,是扶贫开发的新尝试,起到了“扶贫扶志,治穷治心”的效果。过去,政府的财政性扶贫资金额度小、分散,只有投入没有回报,不能解决大问题,而且主要是用在了生活性扶贫上。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使政府扶贫资金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金融部门信贷扶贫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贫困农牧户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取融资。以政府的财政扶贫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后,有效破解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抵押担保瓶颈,从而使农行能够放大投放信贷资金,并扩大贷款扶持的覆盖面,既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又保证了信贷资金按市场化运作,有效地解决了扶贫开发贷款少、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培育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增强区域经济、农牧民自身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在内蒙古实施以来,全区各级党政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57个贫困旗(县)以外的其它旗(县)纷纷提出由地方财政拿出“风险补偿资金”,与农行合作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2014年10月,农总行批准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业务扩大到全区80个旗(县),目前已有23家非贫困旗(县)引进该模式开展合作。同时,“三农”金融服务中抵押担保难、模式少、流程不科学等瓶颈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内蒙古分行“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得以有效拓展。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为例,过去全旗每年扶贫口的资金才两三千万元,近两年在每年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的撬动下,截至目前,该旗已获得农行发放扶贫贷款近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亿元,扶持贫困农牧民由工程启动之初的1214户增加到7180户。这种乘数效应,在其他贫困旗(县)也很明显。工程开展一年多来,自治区57个贫困旗(县)平均每个旗县的贷款都突破了2亿元。

2014年11月14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内蒙古调研并与自治区主要领导召开座谈会时,对“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和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经验典型,成效突出,要求认真总结,复制推广。在全国首个“扶贫日”,农行内蒙古分行被国务院授予了“全国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