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团课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23:06:27

技校团课总结

技校团课总结篇1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创新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下面,笔者围绕矿用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己做法与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大型企业―平煤集团承办高职院校,《矿用电气设备》是我院全国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三门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其定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宗旨围绕“服务于工矿企业”。教学设计基于煤矿岗位用人多且基础应用的电修工作岗位。结合岗位标准要求,将学习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由专职与现场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实施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三段式”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煤矿电修车间;借助现场实训设备等教学媒体,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参与考核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个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多方位能力。

二、课程总体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矿用电气设备方面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维修工艺与方法,把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2.学习任务开发

《矿用电气设备》课程在知识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岗位职业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和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对同类知识点、技能点序化,开发出8个学习任务。(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保养;(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查询与排除;(3)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更换;(4)直流电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直流电动机的故障及检修;(6)矿用隔爆磁力启动器的故障查询与排除;(7)矿用隔爆馈电开关的故障查询与排除;(8)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的故障查询与排除,

3.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主要从课程总学时、开课学期、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与评价、教学媒体与工具、学生已有基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参考文献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设计

1.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矿用电器综合实训室和电气设备装配车间。同时增设多种教学媒体,为“行动导向三段式”教学中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2)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与生产现场的工作条件、设备及工作环境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实践联系实际,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室的补充,缩小学生校内所学知识、所见设备与生产现场之间的差距,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3)教师团队。聘请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承担第二阶段的现场教学任务,校内的专职教师承担第一、三阶段的校内教学任务,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4)学生团队。将学生3~5人组成一个学生团队,学生以团队形式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团结协作,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将学习任务下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工作)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补充相关知识,采用启发引导、演示操作、团对协作、小组讨论、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课用到以前讲过知识或上次讲到问题时间长,采用提问方式;讲到设备结构到校内实训室观察或采用多媒体,讲到故障分析采用分组讨论,讲到检修进行演示,作业一般布置开放分析内容,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团队,针对其出勤、提问、讨论、作业、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及评价。并布置下现场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学生团队带着工作任务及对企业实际岗位的质疑到校外实习基地,由兼职教师(师傅)讲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兼职教师(师傅)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明确操作工艺流程,设备(系统)完好标准,设备(系统)检修质量标准等。学生分工协作,进行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通过拍照、抄录、向师傅求教等多种方式,学习企业文化,获取经验知识。兼职教师(师傅)根据学生团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团队之间进行互评。

第三阶段:学生团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的实际工作岗位和所学实践技能、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和疏理,并将在现场的见闻和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实现校内外所学理论实践知识的整合。学生团队通过自制的PPT文稿汇报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生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团队之间互评,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考核,学生与教师同时参与评价,并且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采用过程考核,包括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课程结束后,以答辩和实操等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结果考核。

五、教学效果

经过06、07、08三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欣喜的说:矿用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极大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课堂灵活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使课堂内外都投入极大学习热情,现场教学使我们既学到理论又掌握技能,同时学到企业文化。实训基地企业领导与师傅感慨说: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扎实,虚心好问,实践技能学的又快又好,这样学生企业愿留。

通过对矿用电气设备课程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课程项目化、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是促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技校团课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部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技校团课总结篇3

SHANGGUAN Yi-qin, WANG bin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team in China,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college football league system and the “two-level” “race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builds “a foundation, four-level, three goals"”“race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system and tw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odel, and cracks down the two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rade-two players” and “Team backbon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department football team,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football team-building, enrichment of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PE and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tball team; system construction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1研究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校院代表队员,正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湖北、四川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重庆工学院、天津商大、河南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攻读农工、财经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1.2实验法

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99--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1.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4逻辑分析法

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在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2.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2-3]。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组织者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发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2.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发展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各个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学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2.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5-6],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2.1.3 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在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举办“校联赛”之后,我们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参加“高校联赛”制度[6-7] ,见图一,我校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员促院、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2.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和次数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经过多年培训和比赛统计,学生裁判员比赛执法场次两届联赛相加在8次以上、助理裁判执法场次在6次以上,均能胜任校联赛的裁判工作[8];学生教练员由于他们自身专项技能发展、主持院代表队工作实践和参加校代表队的培训经历,使他们由低一级层次逐渐向高一级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兼有院队特色的教练指导技能。

2.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

3.1.2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

3.1.3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

3.1.4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3.2 建议

3.2.1高校体育应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密切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增加实战教学内容和竞赛培训方法,以实现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终身体育为目标。

技校团课总结篇4

【关键词】篮球游戏;篮球教学;运用

篮球运动是一种规则成熟较早的体育竞技运动,由于该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是阳光、热烈的代名词,因此不少大学生越来越青睐篮球运动,这就导致了高校各个体育项目中选择篮球课的人数越来越多。然而随着大学生选篮球课人数的增多,却出现了高校篮球教学不得人心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篮球教学重视枯燥的篮球技术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导致了很多同学“选篮球而不学篮球”的现象出现。本文力图通过探究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给出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具体的运用方式,希望对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有所帮助。

一、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体育运动的逐渐发展要求篮球运动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这就对高校篮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们在高要求的标准下必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篮球技能的锻炼与提高,而过多的技能、技术训练必然枯燥乏味,使篮球教学显得单一、死板,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感觉不到趣味性,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而篮球游戏恰恰弥补了篮球教学的这种不足,通过篮球游戏,学生们在玩中学,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将篮球技能提高,这样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2、有利于课堂技能的吸收科学篮球游戏的设计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相应的锻炼学生们篮球技术,比如“运球接力赛(学生分组进行运球,哪组先完成为胜)”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球、控球能力。通过篮球游戏,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技能、技术在游戏中加以巩固,从而更好地吸收课堂技能,将乏味、单一的技术灵活的掌握和运用。

二、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有许多积极意义,但是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重视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篮球教学的实际效果。1、以教学为出发点,不可本末倒置体育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养成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样,这也应是篮球教学的核心。因此,发展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就应该以教学为出发点,在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基础上进行篮球游戏,而且篮球游戏的设计也要根据篮球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来进行,这样才能发挥篮球游戏的辅助作用。达到最后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篮球技能才是高校篮球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篮球游戏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所以篮球游戏和篮球教学不可本末倒置,必须以篮球教学为出发点。2、个人游戏与团体游戏相结合个人篮球游戏,主要体现出个人的基础技战术水平、个人的能力,相对而言在技术上所下的功夫要很多,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辛苦,比较有毅力的,不但是体能上的考验,对理解动作要领、以及掌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培养一个人的刻苦耐劳、勇于承担、独立处事的个人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团队篮球游戏相对个人篮球游戏而言,主要体现在团体二字,它对技术的要求不高,但对战术还是有一定要求,团体游戏要求在游戏中个人以团队为中心,目的在培养人的团体精神和大局观念,不以个人利益去损害集体荣誉。篮球游戏要将训练学生个人能力和培养其团队精神两者很好的结合,而不能偏袒一方,这样才能正真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能力。3、竞赛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篮球游戏常常以竞赛的方式出现,竞赛要付出精力、体力等,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增强意志力、自信力。而篮球游戏本身也具有趣味性,参赛的过程本身就是游戏的过程,游戏本身具有让人放松、娱乐的作用。所以,篮球游戏的设计既要有竞赛性也要有趣味性,只有竞赛性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而只有趣味性会舍本逐末,容易忽视教学内容。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科学的篮球游戏应有的特性,从而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实效性。

三、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篮球游戏的具体实施要考虑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步骤的不同作用和要求,来有区别的进行。1、课前的准备篮球游戏教学作为一项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要想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力需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分组的考虑周全、落实到位直接事关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准备好学生的分组,分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其对篮球的不同熟悉程度、学生的不同体能现状、不同的技战术水平来进行分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教学设备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等诸多因素,而且要充分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篮球游戏的设计,这样可保证篮球教学的科学性。2、课中的引导在真正的上课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在整个过程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在篮球技术教学中还是在篮球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扮演互动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技术训练和游戏中,而且还要注意发挥引导的作用。因为篮球游戏的对抗性、趣味性和竞技性容易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引发其获胜的欲望,而易造成秩序混乱,进而忽略篮球游戏的本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参与整个游戏过程而且要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出其引导作用。教师对游戏规则的讲解、对篮球动作的示范、对游戏过程结果的评判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篮球技术的理解和篮球游戏教学的实际效果。3、课后的总结在篮球游戏和篮球教学结束后,最后的总结更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篮球游戏的设置本身以学生掌握篮球技能为出发点和目的,所以,篮球游戏结束后的总结更不可少,利用最后课程修整的时间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告知学生整个篮球游戏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指出设计游戏的初衷,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白教学意义,深化其篮球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下次课程的全身心投入。

四、总结

总之,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而篮球游戏的设计和运用要注意以教学为出发点,不能一味强调趣味性而忽视教学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将个人游戏、团体游戏结合,竞技性、趣味性结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前的准备、课上的引导、课后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篮球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宏伟.篮球游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

技校团课总结篇5

年终工作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社团活动工作个人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1三里岗中心学校社团活动以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团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符合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去年的基础上,本学期进一步细化社团活动。首先,本学期一开始就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让活动有章可寻。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校师资力量,确定适宜的社团。本学期我校成立了书法,美术,武术,葫芦丝,篮球,科普,手工制作,摄影摄像,英语口语,乒乓球,花样跳绳,呼拉圈,健美操,腰鼓,棋类共15个社团.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耐心指导,因此,我们选拔一些有特长,认真负责的老师来指导社团活动,并在开学之际召集指导老师开好社团活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便有效的开展活动。

其次,做好社团活动的常规管理工作。细化社团活动纪律,强化社团活动责任。在社团活动之初集中六七八年级学生宣讲社团活动纪律,并将活动纪律打印出来,在教室张贴。明确社团活动指导老师的责任,打印出来,分发给各个指导老师。每周三开展活动时,各指导老师必须上、下课时都清点学生人数,并由专人作好载。每周三开展社团活动都有专人督察。我和唐艳老师在社团活动开展的两节课时间在各个社团巡察,监督社团纪律,维护活动安全,并及时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2在过去的一年里,电子竞技社在研院团委,和研院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兄弟社团的积极配合下,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取的了不菲的成绩,其成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内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突破

(1)DOTA比赛的组织,调剂,报名,招人;

(2)社团邮箱、QQ群等信息交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不断的优化;(3)社员档案、活动策划书等社团活动资料的整理和管理;

(4)社员们在寝室文化节、女生节等活动中,加强了社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这些活动的举行,都极大的提升了,社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团结心。

2、电子竞技知识学习和实践,专业竞赛的积极参加,取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1)“电子竞技”和“比赛”等培训,让全体社员对电子竞技等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11年23月初,在社长的带领下,组织了寝室文化节DOTA电子竞技大赛。

当然,在这一年中我们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需要加强:

1、社团活动创新还需加强

社团因为刚成立有些经验不足,仍然需要加强,社团品牌活动的创新性突破。

2、社团的人才培育机制还须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对电子竞技学习来加强对社员综合能力的锻炼,是我社的立社之本。然而,由于城市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社团本身的软件和硬件基础的限制,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强科学化、人性化和差异化的建设,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培养方式有待创新。

3、社团活动的品牌宣传必须形成品牌化、系统化和立体化

社团活动只有通过网络、户外媒体和纸媒及口碑宣传,才能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才能赢得全校师生和兄弟组织社团的积极配合,才能塑造和提升社团的品牌形象,扩大社团的品牌影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善于总结,才能长于学习,快于成长。最后,我代表电子竞技社全体成员向以后的全体社员提出以下期望:坚决要加强,和院团委、院学生会和指导老师及全体社员的交流,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路上,电子竞技社和我们一路同行!青春途中,我们与电子竞技社共同成长!我的工作总结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3校园中五彩缤纷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也为我们带给了展示自我潜力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不但能开阔眼界,增加人生阅历,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度的社团活动还是我们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调味剂”与“润滑剂”。不但能够起到放松情绪舒缓压力的作用,

而且很多学生在加入社团后,明显的感觉到自我的沟通潜力、组织潜力、表达潜力、处事潜力等都有很大进步,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了。

我院在9月中旬的时候,随着我们大一新生军训的结束,院里各大社团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招生纳新工作,而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也成为我们大一新生生活的第一课。在进入大学以后,我们不少的大一新生都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参加了社团,同时也是想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个人特长,施展自我的才华,锻炼个人的潜力,拓展人际关系,更加能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

我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取了自我喜爱的社团,有幸成为我院篮球俱乐部的一员。但是我加入社团的时光并不长,之前从未深入的了解社团的内部工作。在我心目中,社团是学院中不可缺少的组织机构,社团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它就是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而创立的。但是,直到我真正的深入了社团内部,从一个单纯的社团活动的参与者逐步走向一个社团活动的举办者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举办社团活动的真正好处。虽然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大的小的困难。但是当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一把困难解决了,再次回首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仅仅仅是心中那一份单纯的喜悦,更多的是满足感与成就感。

前不久,我们篮球俱乐部举办了一场面向全院学生的“对”争霸赛,由于我进入社团的时光不长,也并未参加过什么大型活动,所以在起初筹备活动的工作中,我感到很茫然,不明白该从哪里入手,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准备。好在社团中还有大二的学哥学姐们在一旁指导。记得我的首次任务便是为本次大赛的开幕式写一个流程,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工作,当我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感到一丝恐慌,我不明白流程中到底该有些什么程序,是什么样的精细程度,但是我也不想刚刚接手工作就被困难所打倒。于是,我开始向社团中大二的学哥学姐询问、学习,向班里的同学征求好的意见、推荐。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成功的举办了一场开幕式,我参与了这一活动创办的过程,成功的吸引部分同学参与我感到很欣慰。但是我悬着的心并未落下,我从中发现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并不是处理得很好,于是我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教训。在举办闭幕式的过程中,我就已经能对工作得心应手了,能够独自完成工作并成功的举办了闭幕式。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但是当我们真正的参与到里面,从始至终的体会了这一举办的过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一种享受,一个能够体现自我潜力,增强自信心的过程。

社团本就是服务于我们学院同学的,加入社团让我感受到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参与服务活动有利于激发我们追求进步、崇尚礼貌、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热情,有利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增强团队意识和群众荣誉感。社团服务活动的有效实施也能使我们服务主体的组织潜力、协调潜力、表达潜力,人格、心理等都得到不一样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更易于成为角全面发展的个体,自身也更加和谐。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4回顾一年的社团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为了今后社团活动搞得更好特对本学期的社团活动总结如下。

一、确立社团活动目标

围绕“把社团活动打造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这一总目标提出了艺术体育类社团,力争在运动会、各球类棋类比赛;其他社团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的具体目标,并为每一个社团拟定了合适的目标。

二、开发社团校本教材

在社团活动师生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社团活动持积极态度,参与的__较高,他们希望社团是一个民主、温暖的立体场,好玩、有趣的快乐园。社团的开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根据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学校拟定开设文学类、艺术类、益智类等六个大类近20个社团,根据教师的辅导意向,初步安排各社团的辅导老师。

学校社团要求教师编制一本适合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团教材,本学期开学后组织了社团教材专项评比。在社团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老中青教师各显才能,无论是体例编排,还是内容选择,都力求精益求精,一本本精美的社团教材的出炉,赢得了工作检查组的赞誉。

三、加强社团过程管理

为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逐步规范社团的管理。本学期开设的社团涉及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手工类、益智类等__个类别,共____个社团。由各社团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心仪的社团。在日常的社团教学管理中我们坚持实行备课审核制和行政巡课制,努力提高每一节社团课的效率。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5为调动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长期成立了以文体活动为主的各类学生社团10多个,包括篮球、田径、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科技制作、书画等方面内容。通过参加课外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批批特长生不断涌现。社团活动,为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我校社团活动始终坚持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因势利导,活动经常化、多样化,学校体育、艺术2+1活动蓬勃开展。如小歌手比赛、校园集体舞展示、田径运动会、科技节、书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而一年一度的庆六一“嘉年华”活动,涉及项目多达30来个,更是成了许多社团成员脱颖而出的舞台。在众多的社团中,篮球、制作、舞蹈社团是相对突出的3个。

一、玩转篮球,让学生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篮球是我校传统社团项目之一,苗子的选拔,梯队的建构,训练的落实,我们都有一系列专门的制度予以保障和实施。成熟的培养机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校多名体育教师地辛勤付出。特别是俞益军和郑伟飞老师这两名体育教师,为创建学校篮球强队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俞益军老师已经被借调到教体局工作,但他和郑伟飞老师一起多年的篮球执教经验已在我校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在历次嵊州市中小学篮球比赛中,我校篮球队,尤其是我校女篮队员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每年的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多次挺进前三强,如在去年的联赛中,我校女子篮球队就取得了女子甲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以篮球社团为龙头,我校其它体育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全市体育工作条例检查和大课间活动检查中,我校的工作都被当作典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20____年,我校被评为“绍兴市群体工作先进集体”。

二、科技制作,开启孩子智慧的又一扇门。

以小制作、小发明为主题的实践创新活动又是我校的科技特色社团活动之一。组建这一特色社团,主要基于我校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师资条件,即我校的美术教师陈敏柯老

师,他不仅有这个方面的特长,而且具有广泛的兴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股肯钻研会创新的韧劲,因此,在他的指导下,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比赛中,航模、海模,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均在绍兴市一级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陈敏柯老师也曾被评为绍兴市科技制作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获团体优胜奖。由于我校在科技、制作方面的诸多亮点,嵊州市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还专门以“小制作中我成长”为主题来我校制作了一期节目。为鼓励师生多创新,多突破,学校方面也给予

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如在20____年的元宵节灯展中,陈敏柯老师设计了两盏大型彩灯《脸谱》和《化蝶》,构思巧妙,意蕴深刻,但制作这两盏灯的预算也大概需要五、六千元钱,学校二话没说,专门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该项活动。最终这两件作品都获得了市一等奖,学校也荣获团体优胜奖。

由于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出色成绩,20____年,学校被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嵊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网络学校。

三、群舞蹁跹,捕捉百花园中舞蹈的精灵。

技校团课总结篇6

关键词:企业办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提出了五个对接平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和校企文化互融等内容的大量研究与实践,凝练了“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破解难题,实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进行了探索。

一、“两车间、三领域、五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对基于企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凝练,“两车间”是指学校“教学车间”和企业的“生产车间”,“三领域”是指文化基础领域、专业核心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三证书”是指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和素质拓展证,“五段交替”是指学生的五个培养阶段分别在校内“教学车间”和企业的“生产车间”交替进行。如下图所示。

“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包括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和校企文化互融等主要内容,是对实现高职教育“五个对接”的一次探索。

二、实例: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现状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由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集团)主办,其前身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总厂艺徒训练学校,有71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破解难题、提升质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促进地方产业型转变,从规模发展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2.“五措施”推动“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创新企业办学基础上的校企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为破解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规政策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瓶颈问题,结合“企业办学、校企融合”独特办学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办学模式下的校企共同体,创新校企一体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办校的基础上,学校以重点专业为切入点,着力探索与实践校企共同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依托电机与电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机电一体化三个重点专业(群),分别与湘电集团下属分公司——湘电电机事业部、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开展深层次、紧密型的战略合作,先后建立湘电电机学院、湘电风能学院、湘电海诺电梯学院等三个校企共同体,强调校企“双主体”合作模式;校企共同体(二级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理事会的领导与监督下,校企双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由湘电集团牵头,项目组先后参与制定了《校企共同体管理办法》、《校企共同体机制实施办法》、《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制度》等多个校企共同体实施办法,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确保校企双方利益,解决合作中的普遍问题。为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与3个校企共同体企业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强调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处处以企业为中心,全过程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

(2)校企共建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在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依托湘电集团,立足长株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学院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以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湖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首先,由湘电集团公司领导带队,组织学校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电机与电器、机电一体化等5个重点专业对湘电集团及下属11个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调研,学校与企业签订了22份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协议,撰写了5个内容具体的专业调研报告,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在专业调研基础上,校企共同凝练了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专业“系企融合、双线并行、三层递进、五段交替”、电机与电器专业“双融通、五位一体”、机电一体化(电梯方向)专业“产教五对接,工学九结合”等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建设“三领域、三证书”课程体系,各个重点专业按照“企业专家提供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教育专家选择典型工作并归纳整合职业行动能力——企业专家确认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教师对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教学论加工——校企专家共同确认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在“三领域、三证书”课程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学校与湘电集团下属单位(电机事业部、湘电风能公司、湘电莱特公司、湘电物流公司、湘电海诺电梯公司等)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建“两车间、五段交替”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校内“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的“五段”来交替实现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引入第三方评价和企业评价,校企共同建设了“五评三查一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优势,提出了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即:1个专业由至少1名技能大师或教学名师、校内和企业的专业带头人2名、校内专任教师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至少2个团队组成。打破传统的企业兼职教师个体聘用方式,各专业分别以“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车间团队”成建制形式从企业的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聘请“企业教学团队”。制定“专任教学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了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车间为载体,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了“聚合”工程,建立了“专业教师”与“企业巧匠”身份互换制度,落实了校内“骨干教师”与湘电集团“能工巧匠”“一对一”结对,建成“结对共聚”的专业教学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4)校企共建“工作室+两车间”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从湘电集团引进了学校杰出校友、部级技能大师董日中,在学校建立了“董日中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上建立了“董日中大师空间”。建立“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配套的风电、电机、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五大实训中心、54个实习实训室为主体,22个“产学研实践基地”挂牌企业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车间”模拟企业生产车间,由湘电集团投入设备,建立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技术标准;同时通过网络实景课堂,将车间工作情境引入专业教学,将湘电文化融入到校园,实现了产学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师技师一体化、作品产品一体化教学模式。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同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替岗能力有机结合的“三层递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五段交替”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

(5)校企共育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搭建“企业家论坛”(侧重管理内容)、“专家论坛”(侧重技术内容)、“大师讲坛”(侧重操作内容)、“校友讲坛”(侧重创业内容)的企业文化融入平台,实施了“湘电力道文化”进课程的文化融入机制,开发出《力道文化》课程,开发出基于“职教新干线”的《力道文化》网络空间资源课程,形成了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湘电集团技术能手(如国家技能大师董日中、牟密等)风采的定期宣传机制,实施了校企定期进行交流的制度。在制订的“订单班”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了“订单班”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管理规划。

校企共同建设“教学车间”,融入了湘电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车间”的墙壁上张贴湘电集团的厂训:“严谨、创新、感恩、自强”和企业的各种文化标识,用湘电力道文化的精髓激励学生;“订单班”课堂的第一讲必为《力道文化》课;“订单班”学生必须穿戴企业车间的工作服才能进入学习场所。借鉴湘电集团“6S”管理经验,校企共建的“教学车间”实施“6S”管理。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与应用推广

学校经过三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专业建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了22个“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办了“订单培养班”29个,订单培养学生总人数1438人,占在校学生人数比34.5%。近两年,学校获得省特色专业2项,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培训)基地1项,全国机械行业创新专业2项,省技工院校精品专业1项,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2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项,校企共同开发空间资源课程90门。获全国机械行业教学成果奖5奖。

第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6%,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同时,2011年招生分数创历史最高,学院大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出分数线80多分。2011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7项,其中全国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

技校团课总结篇7

关键词:自下而上;《茶艺》选修课评价标准;人文素养

一、选修课评价现状及解决方案

完善各校独具特色的选修课评价体系,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如果选修课任课教师能结合教学实际、学科特点,探索整编出本门课程的评价标准。再由学校进行汇总,组织相关教师加以论证,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这种由课任教师到学校,由单门课程到学校整体课程,自下而上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修课程评价系统,更切合实际,更能发挥选修课的作用。下面我以《茶艺》选修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以《茶艺》选修课为例,探索选修课评价体系建设之路

由于普通高中《茶艺》选修课程与中等职业学校《茶艺》课程存在差异性,所以不能照搬职业学校的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课程评价方法。依据《茶艺》的学科特点,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评价体系:

1.“点单式”考核项目

茶艺包括:茶的起源、茶文化、选茗、择水、不同茶类的泡茶技艺、茶具艺术、服务与礼仪、环境的选择、音乐的选择,等等。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块:茶的基础知识、红茶的泡茶技艺、服务与礼仪。据此,将测评内容制定成“菜单”。“沏泡红茶”是主菜,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并展示泡茶技艺;“专业理论”是配菜,学生可以根自身情况选择其中的项目参加测试,总成绩过60分者即为合格。

各项目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1)专业理论评价标准

《茶艺》虽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掌握茶的基本知识是成为优秀茶艺师的前提和基础。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还形成了绚烂夺目的茶文化。泡茶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2)红茶沏泡操作评价标准

红茶滋味浓醇鲜爽,以其独特的口感获得无数人的青睐。龙泉是宝剑之邦,青瓷之乡。龙泉青瓷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它与汤色红艳明亮的红茶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将沏泡红茶作为主要考核科目,学生掌握泡茶技艺的同时也领略了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自豪感与幸福感。

2.评审团体多元化

针对《茶艺》课程的特点,组织一个独特的评审团,在“红茶茶艺展示”考核环节邀请他们来当评委给学生打分。

(1)评审+指导的专家评审团

茶艺这一领域,我们学校服务业学部有很多专业老师。请他们来当评委,从专业的视角考查学生的泡茶技艺。专家评审团即是评审又是导师,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2)欣赏+鼓励的家长评审团

邀请家长代表来学校担任评委。从父母的视角出发,给出爱的评价。由于高考很多家长只准孩子选择与高考相挂钩的文化选修课程,排斥兴趣类和技能类课程。当家长走进选修课堂,实实在在的体验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帮助时,也将茶文化带进学生家庭。

家长来当评审,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平日里家长们都以成绩论英雄,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孩子们在父母面前展示泡茶技艺,请父母喝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3)平等+有爱的草根评审团

由班级同学组成的草根评审团。这些评审们结合同学的现场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打分。这些朝夕相处的人,最知道平日里学习谁学认真谁不认真,由他们来打分,一是客观公正,二是能有效地督促大家认真学习。

三个评审团给出的综合成绩就是红茶茶艺的最终得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它像必修课那样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积小流而成江海,积跬步而致千里

一个优秀的教师心中定然充满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因为心中有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坐等馅饼,而是努力寻求解决之道。新课改伊始,选修课程开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定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每个奋斗在选修课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都能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每一个教师奉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或是一点方法,当它们凝聚在一起的时候将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将这些微小的力量都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又何愁至不了千里,成不了江海呢?

参考文献:

1.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之三)[J].人民教育,2009(7).

2.周卫勇,李雁冰.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饶雪梅,李俊.茶艺服务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J].浙江省教育厅,2012.

5.陆羽.茶经[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技校团课总结篇8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院校;新生;心理课堂

一、团体辅导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亦称为小组辅导、集体辅导、团体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人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1]与个体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的开展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参与度高。团体辅导每一次的完整进行,通常都由相识、相熟、相知到结束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内容均是由团队小游戏和小活动组成。这些小游戏和小活动就是为团队而设计,需要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参与,缺一不可,这一初始设计保证了团队成员将近100%的参与率。

2.整体气氛活跃。团体辅导中的小游戏和小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它没有固定的位子让成员端坐,相反它需要每一位成员积极活动起来参与,寓教于乐,让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游戏活动中获取人生感悟。

3.交流广泛、感染力强。团体辅导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7-8个成员组成,每一个成员在活动过程中都能同时和多个成员进行交流、沟通。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的每一个成员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此外,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1]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欠缺,同时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都受到限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2.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求知欲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到课堂听课,一是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怕缺课受处分,二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或画漫画、讲话、听歌等的大有人在。

3.重技能轻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总共三年,比普通高校更早面临就业,同时,也由于高职教育本身以技能培养为主,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实用,对理论课程较为忽视,在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得情绪低迷。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课堂中的运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大部分高校新生的一门必修课,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关爱自己,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而现在普遍的授课方式无外乎教师理论式的讲授、填充,当中也许可以适当运用案例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式,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求知欲就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的此类授课方式难以接受,最终往往以瞌睡告终。若能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团体辅导,则能以其活跃的气氛、广泛的交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建立具有生命活力的心理课堂,而学生不注意听讲、上课睡觉、开小差等现象也就大大减少。具体做法参见表1。

四、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团体辅导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其作用在于丰富心理课堂,通过另一种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换句话说,团体辅导并不能代替知识讲授,而是帮助知识讲授环节的开展。因此,在运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无缝隙对接,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针锋相对”,根据每一次知识讲授的内容涉及团体辅导的活动内容,设计好团体辅导在心理课堂上开始的时机和结束后的起承转合,做到知识讲授为团体辅导打下铺垫、团体辅导为知识讲授锦上添花。

2.注意把握和控制团体辅导进行的时间。因团体辅导是在心理课堂上进行的,为确保团体辅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喧宾夺主,团体辅导就必须严格服从时间上的安排。一般而言,心理课堂的一次开展是两个课时总共90分钟,因此,团体辅导的时间安排通常不应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为达到此项要求,主讲教师就必须对团体辅导做充分准备,从活动的设计、活动过程的引导到活动过后的分享以及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必须做好完全的设计和应对,以便有效控制活动的开展。

3.注意小组安排的随机组成。团体辅导的运用是在刚入学新生的心理课堂上,因此团体辅导的开展除丰富、活跃心理课堂还兼具了另一项功能,就是加强新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同学之间的信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每一次团体辅导的进行都要注意小组组成的随机性,也即尽量让每一位成员在每次活动中都能面对新的面孔。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地源分组、乐趣分组、生日分组、报数分组、图形选择分组等办法,让每一个成员在心理课程结束时对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了解。

4.注意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团体辅导的成功开展离不开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因团体辅导是在心理课堂上开展,领导者不仅应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倾向,同时,还应紧密结合知识内容就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大学生爱情价值观拍卖过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买到、买到的东西又不是特别喜欢、没有那么多钱买想要的东西,此类问题就能和爱情求而不得、当爱已成往事、爱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相结合,从而让学生领悟活动中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团体辅导形式活跃、寓意深刻,对于高职院校心理课堂的开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新生的心理课堂中以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海,刘莉湘君.论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8-70.

[3] 许雅滨.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6.

技校团课总结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 院团结合 音乐审美能力

21世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而从属于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了明确界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应通过熏陶、影响等途径,使音乐成为人的终生

朋友。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本,音乐教育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音乐教师,决定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可见,音乐教师只具备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巧上,更应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素质内涵方面。他们既应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美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声音、情感体验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和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教师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教师,即未来的音乐教师,其音乐审美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对音乐缺乏充分的情感,进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笔者在“音乐教学法”课上经常看到:很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模拟授课时,盲目依赖多媒体课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无音乐表现力。

另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乏与上文提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拥有高技能却没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机械的,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没有思想的、机械的身体动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发。

上述不足及缺陷将明显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学专业学生,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对于其今后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水平的单一和呆板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实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音乐审美功能的良好实现。

二、“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艺术学院和芭蕾舞团、歌舞团、艺术学校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共荣,在“产、学、研”一体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学科、紧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选派实习学生参加院团演出季的排练、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团校也将派出资深演奏家、演员和管理人员带领实习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

此举说明,对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来说,将“两团一校”建设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组织专业学生到两团一校进行观摩、实习、实践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参加选拔、竞聘两团的签约演员,让他们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紧抓舞台实践,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院团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大增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突出表现在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团校资源优势,促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提高学生对舞台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院团结合中,演艺团校委派的教师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舞台经验。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这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令人钦佩。在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特别注重并强调其社会属性、行业属性及就业属性,这是很值得借鉴和补充的。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历来走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套路,是一种较封闭的培养方式,教师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感受较为薄弱,学生也体会不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团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团校委派过来的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几十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事业,均为省级乃至部级的知名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除技法性教学外,十分注重表现性与应用性教学。可以想象,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是十分了解和重视舞台的表现和感受的,也是深刻体会到音乐表现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们在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时,会把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美妙,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性。他们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可以讲授,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台演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甚至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舞台学习,感受舞台表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了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视,并加深了对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提高。

2.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活跃的创造氛围有助于启发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这与他们的团校性质和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舞台表演不可能总是旧东西翻来覆去地表演,而针对不同的表演场所、观众需求、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改变甚至创造。同一种舞蹈或戏剧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而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表演者对这种舞台表现的差异是最清楚的;为追求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团校音乐人才创作产生许多原创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总是缺乏创造性,大多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最开始的模仿当然不可或缺,但长期处在低层次的模仿阶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练的技能应付,难免思想僵化和单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感受和表现。院团结合模式也可以促进院校创造性的迸发。目前,院校原创型人才极度缺乏,与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合作将可能进一步扩展到院团共同打造艺术作品的新领域,构建原创平台,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活跃的、新颖可喜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团校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表现、感知能力的提高

团校结合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更体验到整个音乐过程的快乐和意义,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性,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和以后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有极大的帮助。院团结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学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自身技能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亲身参与到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还参与到舞台的设计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过程,使学生在舞台上,在面对有广大观众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舞台表现的东西。有明确观众对象的舞台表演,如果只用机械的专业技能,明显是不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对音乐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满感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可以说,院团结合提供的实践表演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4.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观察力和音乐感受力

随着在团校中的舞台实践,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演出成败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就可以获得比一场演出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音乐感受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舞台效果的呈现,不同的音乐感受带来不同的舞台表现,同一种舞台演出因为感受性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很大差异的舞台表现效果,这些区别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演出才有可能深切体会到。

学生通过对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分析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性,进而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把这些通过实践体会到、观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和音乐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理论优势,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院校师生相对团校来说拥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1.以院校教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催生音乐审美相关教科研成果

传统的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习惯,那么在与团校结合的实践表演之后,院校师生可观察、总结和反思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创造性的火花,将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进对经验的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催生一批音乐审美理论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学中借鉴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2.以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改革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方法

院校相对团校来说,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特别关注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一种实践性、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授课形式,通过这样的熏陶、影响的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

联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只有让接受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的美,才能真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课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赖多媒体,能实现师生对话,创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乐审美实践课堂。

三、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表演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院团结合模式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起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舞台表演、音乐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节目为载体,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的最佳平台,在今后共同打造一个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综合教学基地,坚持“教学与舞台实践结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和谐共荣。

技校团课总结篇10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找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适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问题对策

课题:

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需要不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对策与建议,探索适合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质量。

一、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职教攻坚以来,南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攀升。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南宁市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南宁市目前有专任教师2047人,其中,本科学历1880人,占91.8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3人,占7.4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1%。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大幅提升。

2.“双师型”教师人数增加

实行编制制度改革,在中职学校增加“非实名编制”,面向社会或企业引进人才,提高该类教师待遇,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保障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适当比例。

3.学历结构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南宁市招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充实中职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制定科学评价标准

南宁市积极构建和完善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教师队伍总体上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突出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取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校级领导干部、师资培训管理者,力图从不同群体的视角考察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完成,发问卷125份,有效卷115份,有效卷占92%。根据调查反映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总量不足

根据《2015-2016学年度南宁市中小学校基本数据》,中职学校29所,在校生8.9092万人,专任教师2047人,生师比43.5∶1,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生师比20∶1的合格标准存在很大差距。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仍跟不上中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

2.优秀技能型教师过少

在受调查者中,有86.1%的人认为目前中职学校缺少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H其他”项中,被调查者专门补充了当前中职教师“企业经历过少,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能力低下”等问题。尽管目前职教集团的成立打通了学校通向企业的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项措施还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缺少行业(专业)一线工作经验,造成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3.名师匮乏

在调查中,有58.3%的受访者认为南宁市中职学校缺少专业领衔的名师。以南宁市2013年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为例,教坛明星24人,中职学校仅有1人,占4.2%;学科带头人180人,中职学校仅有3人,占1.7%;教学骨干2432人,中职学校仅有82人,占3.4%。按南宁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数基本上达到1∶1的比例的现状,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4.教师多为双证型双师,而非双素质型双师

问卷调查中,有55.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多为“双证”,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与所从事专业无关,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从“双师素质”结构来看,专业课教师中既懂工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非常短缺。

5.中职教师相关专业培训不足

问卷调查中,关于目前的培训现状能否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可见,教师对当前的专业培训需求和积极性均不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培训方式尚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实践操作性的培训少;二是师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人认为培训方案应加强专业技能、企业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紧缺,教师难有时间参加培训;四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系统规划。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除了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有效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查找图书馆相关书籍和杂志及网络相关资料,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南宁市6所主要学校中职名师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基本与课题组研究思路达成共识。实地观摩江苏省中职名师工作室、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采用案例研究法,汇编《中职学校名师案例集》,从中总结出名师成长规律。采用实践研究法,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南宁中职教师技能比赛、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中职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常态化。通过积极的探索,课题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名师培养的指明灯——《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

通过总结分析名师成长规律,名师成长工作室编写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将名师成长的共性要求融入报告册,使培养对象目标明确,效果突出。侧重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科研、企业锻炼,强调团队精神、争优意识。例如,教学篇: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五课教研的标准,明确“公开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标准,通过加强“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填写报告册,能清晰地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同时准确判断自己的短板,同时单位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好地平台。

2.教师培养的平台——人才小高地、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基地

(1)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2014年4月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办公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的《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名单的通知》(南办发[2014]31号),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各专业集团的牵头单位南宁市第一、三、四、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技师学院联合申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项目正在全面提高建设载体的师资水平,培养特级教师、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辐射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托这一平台,中职教师团队实力飞速发展。人才小高地建设吸引了区(省)内外中职教育高端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职业教育专家,引进行业企业一批名师。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保证人才小高地建设。近两年,南宁市职业教育还引进特聘专家,每年拨付科研经费,保证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如载体单位广西南宁技师学院新建了基建约10亿的校舍,各载体单位新建了2个以上高标准的实训室等,每年给予项目15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人才小高地项目助推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更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软件建设。依托人才小高地项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培训:一是引进来,柔性引进专家讲解国家最新政策,指导国家政策的落地,例如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改革、现代学徒制等,编印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选编》;二是走出去,与江苏省教科院职成所、江苏双元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发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专业骨干教师赴江苏跟岗培训系列项目,有“一对一”的国赛金牌教练跟岗培训,重点校跟岗培训,科研单位跟岗培训等,培训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2)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南宁市共建立了9个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名师成长工作人员组成结构由核心专家、行业和企业技能人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个工作室12人,每个成员带3名青年教师,每个名师成长工作室直接辐射人群约50人。名师成长工作室明确提出未来三年乃至“十三五”本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预期成果,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促进质量提升、师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实施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南宁市建设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注重名师的生成,作为成就职业教育名师的摇篮;二是名师工作室是推动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数字化资源开发等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三是名师工作室以出业绩成果为任务推动团队成员培养培训,业绩成果直指各类国家奖项,团队成员要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在专业教学骨干中成就出专业教学名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分为两类建设:第一类指专业课的名师工作室,由5所专业集团牵头学校按照重点建设的专业设置,每一个重点建设专业设置一个名师工作室;第二类指针对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分德育课程、语文和历史、数学、外语设置四个名师工作室,由局统筹安排牵头单位。

(3)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在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建设基础上,集团牵头单位还建立了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基地由集团牵头单位与合作企业共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集团牵头单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内容,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优秀中青年专业教师为培养对象,依托“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支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重点建设原有9个以专业集团为基础,以“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为主要模式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坚持校企共管共建原则,充分发挥集团牵头学校和基地合作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企业实践建立稳定的、高层次的培养基地。到2020年,新增5~6个专业优势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15个,力争覆盖全市中职学校主体专业,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中职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全面有效推动师资队伍培养的评价方式——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

(1)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科研实力是学校水平的重要体现。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总结过去一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表彰年度先进集体、个人,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课题、著作、论文,明确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任务,通过表彰让科研工作成为个人乃至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引进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这一机制后,2016年,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点课题2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大招标课题2项等等。

(2)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自2014年起,南宁市已分批在市中职学校开展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管理检查评估工作,有效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做法是:以实地考察为主,只看常态工作资料,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考察组成员有局领导、教研机构领导、各学校代表,考察组分成行政组、教学组、德育组三个组;考察方式是从学生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全天全方位考察学校。在前一阶段教学与常规管理让学生“做得下来”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考察侧重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诊断与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教育多年的评估实践,以及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说明,保证质量离不开外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验、评估,但归根到底要依靠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分工合作、协调平衡,既相互印证又相互制约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职教攻坚、内涵建设等系列活动,南宁市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要敢于正视目前仍不乐观的师资现状,勇挑改革创新重担,不断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有科研甚至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黄玲芝 周报春 王玲玲 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娄自强,马小云,张慧.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4).

[2]李体仁,赫芬芬,刘正安.职教师资现状的调研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开源期刊,2014(6).

[3]艾咏梅.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