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17:48:43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1

有效监控设计质量的前提是及时采集设计质量信息。尽管国内各工程设计企业内部运作模式不尽相同,但其信息来源基本主要通过如下渠道:1)从工程设计开始至投产运行各个阶段,设计人员和所在部门通过施工配合等方式所了解、汇总的专业设计质量信息;2)各专业设计部门整理、提交的设计校审单、质量评定单等;3)项目总负责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逐渐获取的各类设计质量问题;4)施工图审图公司回复的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告知书;5)客户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有关设计方面的信息;6)企业、部门两级机构组织的综合或专业性设计文件质量抽查结果;7)两级领导接受的有关工程设计质量投诉;8)企业技术质量部门通过设计质量回访和寄发征询函所收集和汇总的工程实际运行信息;9)技术人员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各类设计质量信息。

二、工程设计质量信息基本辨析过程

由于来自各方的工程设计质量信息所涉专业不一、程度不同,所以需对其分门别类地仔细筛选和甄别,通过清晰、简捷的途径逐一落实。1对于设计文件中反映的质量信息设计文件是设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工程施工的直接依据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对象。降低设计阶段失误率,消除质量隐患,是每位设计人员的责任。在筛选和甄别设计文件质量信息时,宜立足于程序规范性、结构安全性、工艺先进性、技术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方面。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督促相关专业设计人员认真查阅原始资料和检查设计文件,与相关专业人员仔细核对,追本穷源,明白无误地确认问题出处。2)指定项目校审人员全面审阅原始资料和设计文件,按质量体系要求逐一复核、填写检查内容。3)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重点审查,作出定性、定量的技术性结论。2对于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质量信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质量信息是反映设计质量最为直接和客观的内容,也是设计质量控制的末道防线。密切关注和牢固把握这一环节,妥善处理其质量信息,至关重要。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敦促设计人员即刻赶赴现场,与施工、安装、监理和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寻找问题症结。2)邀集企业各专业有关技术专家踏勘工程现场,收集资料,仔细鉴别,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评估意见。3)听取业主、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4)对于具有综合或普遍性的设计质量问题,宜提请企业技术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集体讨论,作出评价。5)对于本企业范围内,在技术上难于界定或争执未决的设计质量问题,可委托所在地权威机构或业内技术专家评审和鉴定。3对于工程投入正常运行后出现的质量信息判定工程质量是否过关、设计是否合格,标准就是其是否经受了实际运行的考验。所以,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命运将与工程共存。对于采集的这一方面信息,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即请相关人员査阅设计文件,先行对问题有初步了解,同时作好资料汇总、专业协调等准备工作。2)及时组织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赶赴现场勘查和分析,作出基本判断。3)若现场难于解决问题,回企业后应迅速组织技术论证,拟订解决方案。4由技术质量部门等收集、汇总的质量信息企业有关技术质量部门宜每年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实地考察部分在建或已建工程项目,对业主、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进行设计质量回访;或向有关单位寄发征询函,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运行信息。对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设计质量信息,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核实并确定发生设计质量问题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2)转发并责成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妥善处置,并提交分析、处理报告。3)提请企业技术专家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起因,客观公正地评估质量严重程度。

三、工程设计质量问题的解决途径与防范措施及信息形式

工程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项目来之不易,因设计失误而造成质量事故和缺陷,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所涉项目,由此可能导致一连串项目的失之交臂。所以,无论是设计文件中反映的、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工程投入运行后出现的,还是企业技术质量或相关设计部门等采集、汇总的各类质量信息问题;无论是令人揪心的大问题,还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项目参与者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补偏救弊,周密拟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着力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设计质量和水平。1解决途径面对具体的设计质量问题时,一些设计人员总是抱着消极、抵触的态度,有意无意地将设计与质量割裂开来,或敷衍了事,或避重就轻,或滥竽充数,或嫁祸于人,不一而足。诚然,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设计质量问题也许在所难免,但关键乃是如何及时、主动地予以解决。这里,一方面需要实实在在地提升企业有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则需循序渐进地完善企业设计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并基于主观与客观、个人行为与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解决设计质量问题的目的。其中后者的基本操作思路为:1.1工程施工前1)仅限于某一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相关设计人员应及时修改设计文件。2)对于涉及多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人员应在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协调下,经充分的技术探讨后,完善设计文件。3)对于较严重的专业设计质量问题,应在技术专家指导下,由相关设计部门领导组织技术研讨,拟订改进方案,安排人员修改设计文件。1.2工程施工中1)仅限于某一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设计人员应赶赴工程现场了解情况后,迅即以技术核定单的方式,或回工作单位后尽快以修改通知单的方式提交业主。2)对于轻微、但涉及多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应在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协调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共同制订修改方案,分别提供修改通知单或设计文件,并作必要的施工技术交底。3)对于较严重的专业设计质量问题,由项目总负责人组织企业级技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踏勘和分析,向企业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并结合工程施工和进度现状制定改进方案,安排人员修改设计文件,并作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4)即使是一些查无实据或明显不属设计质量的问题,设计人员也应通力合作,责无旁贷地承担协助分析、解决的义务。5)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提交修改设计文件后,应撰写情况说明,并在企业技术质量部门备案。1.3工程投入运行后1)由专业设计部门领导组织本部门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制定整改方案,修改设计文件。2)由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各有关专业的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与业主方技术人员一起,通过技术交流与论证,制定整改方案,并安排相关人员修改设计文件。3)由企业技术质量部门组织企业级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客观审视设计质量问题,通过广泛、深入的技术论证,集思广益,对症下药,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安排有关人员修改设计文件,及时将分析和处理结果反馈给业主。4)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提交修改设计文件后,应撰写情况说明,连同所有分析、整改方案等在企业技术质量部门备案,并向企业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同时,应定期了解工程现场整改和运行情况,在得到业主认可后,撰写总结报告,分别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2防范措施设计质量贵在严防。密切监控设计过程,规范执行预防措施,是确保设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工程设计企业应逐步转变目前仍然普遍应用的设计项目与工作量挂钩多、与设计质量联系少的传统模式,在健全的企业设计质量体系框架下,高度重视和坚决执行设计质量管理记录和考核制度,设计与质量并举。2)无论处于何种状况,所有设计文件都应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所规定的校审程序,杜绝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3)为了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应以专业设计部门为单位,定期开展正常、规范和形式多样的专题技术业务学习,并形成制度。4)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企业、部门两级须加强对设计质量的抽查或定期检查工作,并全面、认真地进行评估,使质量监控真正落到实处。5)各设计部门应有的放矢地抓好传帮带工作,义不容辞地履行对青年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责任。6)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相关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避免类似问题重犯。7)对于专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通用或关键技术,各设计部门应组织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以科研或业务建设项目形式,进行集体汇编和攻关,然后在部门内推广使用,减少设计差错,提高设计效率。8)对于负面影响较大的设计质量事故,应予以全企业通报;对于相关责任人,应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施以一定经济处罚。3信息形式质量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于工程设计企业和人员来说,都应高度重视。尽管各个企业的信息传递、共享途径不尽相同,但在创造通畅的传播方式、宽泛的覆盖范围等方面大可作为,切实让设计人员有所积累,有所收获。其操作方法一般有:1)对于经技术专家筛选和甄别的、或已得到处理的典型设计质量信息,宜及时、动态地通过企业网站、通报等信息渠道,供设计人员浏览。2)企业网站宜设置设计质量交流信箱,便于设计人员随时提供信息和合理化建议。3)藉借每个企业一般均推行的定期设计协调会议之机,向有关部门领导通报工程设计质量信息。4)企业技术质量部门采集、汇总的各专业设计质量信息,经技术专家重点剖析与点评后,不定期通过设计质量简报或技术通报等形式予以。

四、结语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2

1.自我和谐量表

本表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共35个项5级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分量表。手册统计可计算分量表得分也可以通过对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计算自我和谐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本次测量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8、0.74、0.53。本研究不仅可以计算分量表得分也计算总分。

2.学校满意度量表

本量表参考了学校满意度同类量表,综合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包括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学校课余资源、师生关系和学历提升机会5个分量表,采用对题目描述内容同意程度由弱到强的1~3级计分,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本次测量中,学校满意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5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面。

二、结果

1.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1表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平均分接近2.00(为1.90),属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的平均分在1.80以上,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师生关系,学校教学,学校管理,学历提升机会和学校课余资源。

2.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学历提升机会的满意度对学校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专业的差异而变化显著;学校课余资源和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专业差异不显著。见表2。

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在学校管理满意度得分上,营销专业高于模具和机电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差异显著即营销专业该项得分显著高于模具专业;在学校教学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学历提升机会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专业高于模具和营销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差异显著;在学校总体满意度得分情况看,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3。

3.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水平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4表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灵活性平均分是45.67,略高于大学生常模的45.44,说明灵活性较好;自我刻板性的平均分是18.84,略高于常模的18.12,说明自我容易偏执刻板;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平均分是45.00,略低于常模的46.13,说明自我与经验更和谐。另外也可看总分,和谐总分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从全体测试者的得分情况来看,低分组人数占总人数的13.6%,中间组人数占总人数的67.9%,高分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5%。得分越高和谐水平越低,可见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适中。

4.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不管是分量表得分还是自我和谐总分的专业差异都不显著,见表5。

表5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N = 164)

变量 F P

自我灵活性 1.27 0.28

自我刻板性 0.44 0.65

自我与经验不和谐 0.87 0.42

自我和谐总分 0.07 0.93

注:p值均大于0.05,表明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

5.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表6列出了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矩阵。结果表明:学生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与自我和谐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自我和谐总分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各分量表之间相关情况有:自我灵活性与学校教学满意度,学校课余资源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同学校教学满意度显著负相关;自我刻板性与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分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

三、讨论建议

1.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特点

从总体满意度得分来看,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具体得分情况可以从各个维度来看(见表1)。

从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最高。根据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发展社会性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其中同学和老师是其两大交往对象,本测试量表侧重从学校角度出发去研究,只考量了师生关系结果很理想,反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学生较满意的是学校教学,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高考失利后,希望学到真本领,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的认真;第二是学校对高中起点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改革。

排在第三的是学校管理,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觉性,学校管理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约束;另外学校管理的日趋人文化也促进了学生满意度的提高。当然我们看到这是在整体满意度只处于中等水平前提下,学校教学和学校管理满意度呈现相对靠前,而实际上离学生较高的满意度还有距离。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提到课程较简单和学校管理模式应该跟初中生有所区别。这些都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应该探讨跟改进的,比如可否建立初、高中起点学生学校管理模式等。

排在最后的两项是学历提升机会和学校课余资源。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讲,提高学历当然是他们的初衷,且社会在呼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能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并不放松对学历的要求。近年来,职业技术学校院校虽与高等院校进行了合作,畅通了学历提升通道,但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的满意度还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合作院校不能让学生满意和学费负担比较重。为此,学校应加强合作院校的管理和沟通,向学生作出详尽介绍,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学生满意度最低的是课余资源,具体指是对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图书馆、羽毛球馆等资源的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希望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肯定。在一项对类似群体所做的调查中显示,72%的学生表示希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学校课余资源,帮助高中毕业生获得自信和得到肯定,这会大大促进学生学校满意度的提升。

2.技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的专业差异原因分析

进一步观察三个专业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得分情况是否有差异(见表2,3),发现整体排在最前的师生关系以及排在最后的学校课余资源不存在专业差异,即这两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其他三项都存在专业差异。在学校管理满意度得分上,营销专业得分高于模具和机电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营销专业女生比例较大,有研究显示女生在学校管理上的满意度要高于男生。在学校教学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与营销专业高于模具专业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可能主要跟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有关。在学历提升机会满意度得分上,机电专业高于模具和营销专业,且与模具专业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各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各专业学生需求的满足有所不同所造成的。由此可见,要提高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除了对这一个群体进行针对性研究外,还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学历提升机会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且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达到既强调群体共性又强调专业个性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水平分析

参见表4,对比大学生常模,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灵活性”得分略高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自我灵活性”与敌对和恐惧显著负相关,可能预示了自我灵活水平越低,自我概念越刻板和僵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一般大学生,说明灵活性较好,特别是对自我的理解;另外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略低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大学生,说明自我认识与自我期望及环境较和谐。最后一个“自我刻板性”略高于大学生常模,“自我刻板性”与偏激显著正相关,强调思维的固着性,这个分数上偏高说明更容易产生偏激。在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生自我和谐总分中间组人数占总人数的67.9%,大部分呈现自我和谐水平适中。

从三个维度上来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与经验和谐水平和自我灵活性都要高于一般升入大学的高中生。技校高中毕业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能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自我和谐也成为可能。但这不代表着完全没有问题,由于高中毕业生经历高考失败后,在自我认识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更偏向于被动的妥协,内心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所以在自我刻板性得分上就要高于一般升入大学的高中生。这种内心的矛盾如果得不到疏解,将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力加强技校高中生的学业认同感、专业前途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技校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

4.技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分析

表5显示,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专业的不同不显现显著差异。这说明高中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受专业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学生个体身心的成熟程度以及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程度的影响。

5.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与学校满意度相关关系分析

进一步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自我和谐和学校满意度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表6结果显示,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学校满意度与自我和谐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而且两个问卷的分量表之间也存在一些显著相关,这很好地反映了学校满意度的主客观原因。对于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来讲,学校的客观实际是制约学校满意度的客观原因,自我和谐水平就是制约它的主观原因。

四、结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满意度受到专业的影响,总体接近于中等水平;但是自我和谐水平不受专业影响,总体比较适中。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高,反之亦然。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学校满意度受到学校客观实际的影响,但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和谐的主观体验。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知与评价与其对学校的认同、接纳感具有重要正相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着力改善学生的主观学校生活质量,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其学校满意度。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行业分类法;技术轨道;有效发明专利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92-05

引言

在创新研究中,专利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投入要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通过计算产出弹性衡量创新绩效。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学者们发现,不同行业专利对于生产的作用具有异质性,由于行业特点、获得专利的途径、专利种类等差异,不同行业专利的产出效率不尽相同。1986年,Edwin Mansfield使用美国100个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了不同行业专利对诱发创新的作用、产业间和厂商内部专利申请倾向以及专利申请随时间的变动差异。Richard C.Levin等(1987)比较了18个行业过程专利与产品专利的影响,认为除石油精炼外,其余行业产品专利比过程专利更能有效地防止复制模仿。France Malerba和Luigi Orsenigo(1997)根据国外创新活动集中度、对称性、创新企业规模和创新企业制度稳定性,对不同行业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不同行业的创新特点。

国内学者也着力于行业差异下专利性质的研究。李新波等(2011)基于1999—2008年中国8个制造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数据发现,在高新技术行业,专利的作用大于标准;而在传统的制造业行业,标准具有显著优势。王燕玲(2011)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1985—2007年的专利数据,分析了低技术制造业在专利总量发展变化上反映出的创新特征。祁延莉等(2012)单独以中国医药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证明了企业专利的申请、实施以及专利战略管理对企业后续的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但存在三四年的滞后期。

然而,精细的分行业研究虽然充分考虑了行业异质性问题,却难以避免两种风险:一种是基于某一个企业或是产业的经验,具有行业特殊性和局限性,很多结论极有可能误导读者或是错误的;另一种是由于所有的企业和产业都不相同,难以寻找统一的经验可以概括借鉴,不存在有用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寻找恰当的行业分类方式,在考虑到行业间专利产出异质性问题的同时,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引入技术轨道理论,综合考虑了企业规模、供应商关系、技术来源及技术战略等四大特征。同时,以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技术轨道理论划分归归集,根据事实数据,总结了技术轨道内部企业的特点,测算了不同技术轨道下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于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创新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技术轨道理论

(一)技术轨道分类

技术轨道理论是依据主要的技术来源、使用者、获取途径、战略定位、技术路径和行业特征等指标,结合创新管理和技术战略,总结得到的部门分类体系。由Pavitt最先提出,并发展为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型、专业化供应商、基于科学和信息密集型五条完整的技术轨道。在本文中,由于制造业本身的特点,并没有符合信息密集型技术轨道特点的行业,所以只涉及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型、专业化供应商和基于科学四种技术轨道(见下页表1)。

根据Pavitt的分类,供应商主导行业中企业规模一般较小,R&D投入能力和工程能力较差,创新主要来自于供应商提供的仪器和材料;规模密集型行业和专业化供应商行业均属于生产密集型行业,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市场容量增大,进而出现机械生产对于劳动投入的替代,而规模密集型行业,生产相似产品,创新多表现为过程创新,创新来自于机械工业商,自身创新较少,对于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专业化供应商创新表现在产品创新,其通过大客户对产品使用的经验及反馈,主动进行产品的改进升级,产品创新对于企业盈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学的企业多为化学或电子电信行业,创新来源于企业的R&D投入以及科学的快速发展,因而创新投入及创新产出水平高。

(二)技术轨道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四种技术轨道在中国的表现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分别计算了各轨迹行业平均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员数量及专利相关数据的均值以及各指标的人均密度水平(见下页表2)。

可以看到,供应商主导行业平均总产值最小,固定资产净值及从业人员数量也处于四种轨迹的平均水平之下,专利相关数量均为四种轨迹中最小,整体实力较弱。相比之下,专业化供应商市场最大,资本投入最大,从业人数最众,专利总量和人均专利密度为四种轨迹中最高,创新能力在四种轨迹中最强。基于科学行业是平均从业人数最少的行业,但其人均产出却居于四种技术轨道首位,人均资产净值居于第二位,人均专利水平也居于第二位,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的产业。而规模密集型从总产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来看,要高于其他技术轨道,但创新能力平平。

根据上述描述性分析,各技术轨道统计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行业特点,与理论分析的轨迹特征基本吻合,反证了理论分析逻辑的有效性。下面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及计量手段,详细研究专利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回归模型设计及实证分析

本文模型扩展了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在投入要素中加入专利相关变量,扩展后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Qi=AKαiLβi·patentγi·eεi (1)

Q、K、L、patent分别代表产出、物质资本投入、劳动资本投入及专利数量。A为常数。α、β、γ分别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劳动的产出弹性和专利的产出弹性。ε为随机误差项。对数化后得到回归方程为:

qit=a+αkit+βlit+γpatit+εit (2)

其中q、k、l、pat分别代表相应变量的对数形式。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专利的产出弹性γ。在对γ的估计中,作者分别加入了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量进行回归。考虑到发明专利是一种根本型创新,表征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发明能力和水平,本文特别关注了发明专利对于制造业的影响。由生产函数设定知,若发明专利系数高于总专利系数,则三种类型专利中,发明专利对于产出的作用高于其他两种专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反之,发明专利对产出的作用较低。此外,为估量专利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影响,本文直接选用有效发明专利,作为发明专利存量,通过比较发明申请与有效发明专利量的产出弹性,研究专利对产出的累积影响。

生产函数中,产出用制造业各行业大中型企业总产值表示,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净值表示,劳动投入以从业人员数量来表示,其中制造业行业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用工业产出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到2006年的物价水平,分别加入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有效量进行回归分析。总共包括了28个制造业2006—2010年五年间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及专利数据。下页表3为回归结果。

从四种技术轨道回归结果看,专利申请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专利对于制造业产出具有推动作用,但影响程度较低。其中,专业化供应商的专利产出弹性最大,为0.18,专业化供应商的专利产出弹性最小,为0.097。

从发明专利申请回归中看,除规模密集型行业外,发明专利申请数弹性与专利申请总数的弹性大小相当,专利类型对于产出的作用无明显差异。规模密集型行业发明专利申请弹性明显减小且不显著,表明了对于此技术轨道,产出的增长几乎不依靠发明专利。这与规模密集型行业主要依靠过程创新及供应商提供生产设备创新的特点一致。

从有效发明专利量回归中看,除基于科学的行业外,其他三种技术轨道的有效发明专利量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这一结论可以用技术轨道理论进行充分解释。第一,从技术轨道的技术来源和创新战略定位来看,供应商主导企业创新主要来自于行业外部供应商供给,行业内部创新对于生产的推动力较小;规模密集型企业创新来源于生产需求和经验积累,主要为流程创新,对于发明创新的依赖程度低;专业化供应商企业虽然创新能力较强,发明专利对于行业生产也很重要,然而,由于技术创新成本高、风险大,而国家对于专利保护力度不足,更多的企业采取的是模仿跟随领先企业的做法,这种“山寨”策略,在降低跟随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创新者从发明中获得的利益。此外,中国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准及创新性普遍较低,技术更新快,发明专利开发不足,一项发明的产生难以充分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专利对于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的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基于科学行业的回归中,有效发明专利弹性不仅显著,且要高于专利申请系数,其回归的F值与残差也比专利申请回归高,充分说明了对于基于科学的行业来说,发明专利对于产出的贡献远大于其他两种类型专利,且其持续效应更强。这也印证了其以基础研究开发专利为主,利用基础科学开发技术相关产品的技术轨道特点。

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论证,技术轨道理论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综合分类,不仅能够解决专利异质性带来的产出效率差异问题,而且运用技术轨道理论,能够合理解释这种行业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在技术轨道分类基础上,统计回归结果表明,专利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具有推动作用。对于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专业化供应商行业的影响尤其显著,而发明专利对于化学化工、医药制造业等基于科学的行业贡献要高于其他类型专利,专利对于供应商主导和规模密集型行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尤其是发明专利,对于产出没有显著贡献。

根据以上的分析论证,技术轨道理论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综合分类,解决了专利异质性带来的产出效率差异问题,得到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根据技术轨道理论的阐述,政府应针对不同的技术轨道,实施差别化的专利政策,提高对供应商主导行业和规模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加强对专业化供应商的专利来源的控制,建立对产品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基于科学的行业与高校、研究所的沟通合作,产学研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Franco Malerba,L.O..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7,

(6):83-118.

[2] Pavitt,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343-374.

[3] Rrichard C.Levin,A.K.K.,Richard R.Nelson,Sidney G.Winter.Appropriating 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3):783-822.

[4] 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7):76-84.

[5] 李新波,韩伯棠,王宗赐.基于中国制造业标准与专利效益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80-84.

[6] 祁延莉,张杨杨.企业专利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以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98-203.

[7] 王燕玲.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征研究[J].统计研究,2011,(4):57-62.

The Output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he Patents Based on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YAO Qiu-shuang

(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4

一、人才现状

第一,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至2012年12月31日止,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1490人,人才总数与上年同期2393人比较净减少903人。其中本年度增加新招聘大中专学生59人,调入36人;本年度减少退休28人,病亡4人,整建制调出916人,调出50人。

一是管理人员情况:本年度末有管理人员96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大学本科291人,大学专科409人,中专12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27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87人,36岁至40岁148人,41至45岁177人,46至50岁220人,51岁及以上有236人.

二是技术人员情况:本年度末有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学历为研究生的13人,大学本科342人,大学专科505人,中专164人,高中及以下148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385人,36岁至40岁的180人,41岁至45岁的206人,46岁至50岁的202人,51岁及以上的199人;专业技术职务为高级204人,中级职务技术职务的344人,初级职务的382人。

第二,我局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局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有所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同比持平,主要原因为调出高级管理人及技术人员增多。2012年调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0人。2012年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3%,比2011年的69%有所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局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

第三,人才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职称结构比有所变化。2012年工程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2011年为43%,有明显提高,

二是学历结构变动不大。2011年研究生及本科、大专专业技人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9%、43%,2012年研究生及本科、大专专业技人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9%、23%、46%。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行业结构有所改善。2012年末工程技术、经济会计、政工人员及其他人员占专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6%、24%、1%。2011年末工程技术、经济会计、政工人员及其他人员占专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3%、18%、4%。综合比较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会计人员同比有所提高,政工人员比去年有所减少。

二、目前我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阻碍我局科技兴局。我局为解决煤与瓦斯突出、井下水患、薄煤层开采等众多技术难题,近几年利用外出培训及科研攻关、邀请专家、院士来局讲授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但在质量和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第二,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我们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我局井下自然环境恶劣,薪酬水平一直处于同行业劣势,公司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留住人才的措施,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纷纷外流。2012年我局有50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调出公司外,且流失人员中大多数人才为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留住的管理技术人员也因为企业缺乏竞争力,以致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不高。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年龄结构尚需优化。2012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比率为33%,比重偏小。高级人才中很多已接近退休年龄,有青黄不接的危险。

三、创新人才思路,落实措施,增强企业吸引力

第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关注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奉献全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作用,积极宣传我局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使“人才强企”战略深入人心。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等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第二,加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严格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执行《韩城矿业公司关于加强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及《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聘任办法》。建立科学的职称评聘机制、创新人才使用培训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使企业能够留得住人才,形成人才愿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良好氛围。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中国尊;工程总承包;超高层;组织结构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壮丽的地球景观。而钢结构是建筑美的直接体现。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绿色环保等特点,是超高层建筑的必然选择。从1884年106.4m的美国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至2010年828m的阿联酋迪拜哈利法塔,人类不断刷新着超高层建筑高度的新纪录。

中国各地的超高层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耸立,而中国尊作为北京拟建第一高楼,也是首座建筑高度在500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达528m,位列全球超高层高度第七位,是北京地区首座采用巨柱+钢板剪力墙结构的钢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达43.7万平米。

北京地处华北地震带上,对抗震等级要求高,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达8度。工程主塔楼为筒中筒结构,内部为型钢混凝土核心筒,外筒由巨型支撑和巨型框架以及次框架组成,总用钢量约15万吨。由于本工程具有建筑结构高、体量大、结构复杂、抗震性能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对项目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尊的项目管理通过对现有管理模式的研究,寻找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超高层钢结构项目管理方案,形成一套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满足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以及人们对工期的期望,对成本、质量的要求。

图1 中国尊项目结构图

1 中国尊的管理模式

1.1 借鉴分析国际化管理模式

国际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管理模式包括:施工管理模式(Constriction Management 简称CM)、设计施工模式(Design―Build 简称DB)、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简称EPC)、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 简称PMC)、项目管理组(Project Management Team 简称PMT)等。

通过对项目组织中合同关系、工作范围、介入项目的时间、责任和风险、需业主介入项目管理的程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出四种主要管理模式的适用范围。

表一 管理模式适用范围

管理模式 适用范围

CM 建设周期较长,工期紧,“边设计、边施工”或规模大、技术复杂、缺经验的项目。

DB 技术不太复杂,以土木工程为主的工程项目

EPC 工期紧、技术复杂而且又不想增加协调管理以及其它工作量的工程项目

PMC 投资规模巨大,工艺比较复杂或多方业主且不熟悉技术工艺的项目

1.2 中国尊的管理模式

国内常用的高层钢结构管理模式包括两种:施工总承包和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工程管理模式,业主只选择一个钢结构施工总承包商;钢结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业主委托总承包商对钢结构工程设计、采购、加工、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中国尊项目充分考虑各项内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结合高层常用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特色高、精、尖项目的钢结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1.2.1 搭建合适的组织结构。新的施工技术加上多标段招标,几十个单位共同协作。充分利用矩阵结构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发挥有专长的人才作用的特点,搭建适合中国尊项目的矩阵结构管理模式。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从项目经理至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同时建立有效的责任制考核机制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细化考核指标。

图2 矩阵式管理组织结构

1.2.2 施工进度计划管理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管理需开展工期履约风险的识别,从施工项目工期管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出发,围绕工期目标、进度计划优化、实施过程管控、工期延误及索赔等有关工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建立并有效实施了“一主控、四配置”计划体系,即以进度计划为主线,全面保障钢结构构件配置、资源配置、技术配置、资金配置,为项目工期节点的按时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分解工作目标,制定中国尊项目三级施工计划:一级计划的制订是为项目指出最终进度目标;二级计划针对性地对某一阶段、某一专业承包公司的生产任务做出安排;三级计划的制订是将二级计划进一步细化到日常的施工安排中。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工程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可根据平面部署和分区及流程部署,合理配置资源。

图3 中国尊地下室结构施工分区分段图

1.2.3 中国尊深化设计管理方案。深化设计不仅对整个施工过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对各相关环节进行协调和综合起到重要作用。深化设计的管理要具体界定业主、总包商、分包商、设计方的行为规则和责任,并由各专业人员对本专业进行深化设计。建立深化设计组织结构并明确岗位职责;梳理深化设计管理流程,分解深化设计进度计划,并采取合理规划加工安装顺序、根据施工动态调整资源配置、派驻原设计院、加工厂和施工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协调深化设计问题等措施,保障深化设计的进度;通过“自审、互审、专业审核”的三级审核制度、制定应急方案等措施确保深化设计的质量。

图4 深化设计的组织结构图

1.2.4 加工制作管理方案。中国尊的加工制作管理要求极为苛刻,加上狭小的作业场地,这些给构件的制作计划管理及发运计划管理提出了很高的挑战。结合施工进度计划管理,编制加工制作三级计划管理,加强制作厂每个工区的进度监控,及时协调制作与业主、总包、设计、建立的各方问题是加工制作成败的关键。

1.2.5 技术管理方案。技术管理作为商务管理的依托,生产管理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从管理思想、建立制度、工作内容、技术措施编制与执行这几个环节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项目在成立初始就确定了科技进步奖、科技示范、技术总结和研发方面的管理目标。建立了健全的技术管理制度,包括图纸会审制度、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注重收集过程成果资料,申报科技成果,保护知识产权;重大施工技术方案层层审查,并组织召开外部专家论证会确保方案完整、规范、安全可行。

1.2.6 BIM技术的管理方案。应用BIM技术,对中国尊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管理,实现施工资源的合理使用、施工现场的科学布置、施工进程的精确掌握,实现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充分利用。中国尊项目部根据组建了BIM团队,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现场布置,对BIM设计、深化设计、制作加工、运输和安装等全方位应用BIM技术。通过BIM技术,建立3D模型,发现图纸疑问、各专业的碰撞问题,展现施工现场布置情况,为高空安全吊装提供数据。

1.2.7 质量和安全管理方案。明确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到按流程办事,用制度管人。质量建立奖罚制度、三检制、首件验收等制度规范质量行为,同时按照质量风险制定专项的管理措施,包括项目专业分包质量水平、原材料及构件制作的质量、特殊工序质量、资料管控等,避免风险产生。安全管理应按照风险管理的方法来进行,中国尊钢结构施工的风险很多,但重大的风险主要是两点,一是焊接或者切割作业时因焊渣或者熔渣的掉落而引发的火灾;二是钢结构施工属于高空作业施工。加强人员资质审核,施行操作前交底、加强教育、建立制度等管理行为。

1.2.8 商务管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实施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它始终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企业项目管理制度,加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它直接费、间接费等费用控制。同时,在施工的不同阶段制定管理的重点。合同管理则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施工单位作为合同的乙方,在合同签订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责任与义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同评审与合同管理策划;第二,合同技术资料管理;第三,履约中的施工现场管理。

2 工程总承包的作用

2.1 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尊项目钢结构工程总承包模式充分发挥了钢结构公司对业主的服务职能和对各项专业分包的管理职能,同时为各专业分包提供一个高效运作、交流畅通的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各专业公司的专业能力,把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到最优水平。

2.2 提高全面履约能力

工程总承包最便于充分发挥大承包商所具有的技术力量、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优势。控制影响项目管理的内外部不利因素,着重对组织管理、设计管理、加工制作管理、施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商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控制。由于各建设环节均置于总承包商的指挥下,因此各环节的综合协调余地大大增强。

2.3 促进建筑管理企业规模化发展

工程总承包模式优化了组织结构并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建筑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能够重构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二是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从单一型向综合型、现代开放型的转变,最终整合成资金、技术、管理密集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增强了整体的运营能力。同时有利于推动管理现代化。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协调中枢必须建立起计算机系统,使各项工作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和规范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3 结语

中国尊项目创新了组织管理结构形式,提出矩阵式管理结构,使项目管理更加机动、灵活,任务更加清楚,目的更加明确;提出“一主控、四配置”的项目计划体系;应用建筑工程最前沿科技BIM技术,对中国尊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超高层钢结构管理仍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一套有指导意义的、可执行的全过程管理理论,应用BIM等先进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ChoiCK,ChungHK,Lee D G,Wilson E L.Simplified building analysis with sequential dead loads-CFM[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2012.

[2] Deke smith An 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lnformationmodeling(BlM)[J].Journalof Building lnformation modeling(JBIM),2007.

[3] 王宏.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 张建平,李丁,林佳瑞等.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 2012,41(16).

[5] 康学伟,牛素杰,任英超等.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

[6] 贾珍珍,马铮铮.浅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34).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年度统计数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4-02

当前,青海省正在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现结合2013年度火炬统计相关数据,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 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特征

1.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企16家,复审通过5家。高企总数较上年度增加28.57%,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

企业规模构成数量显示,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年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占总数的4.17%;1亿~20亿元企业25家,占总数的34.72%;5000万~1亿元企业12家,占总数的16.67%;1000万~5000万企业20家,占总数的27.78%;1000万以下企业12家,占总数的

16.67%。

从亿元企业构成及数量上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亿元以上28家,较上年度增加33.33%。28家亿元企业中,生物医药领域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各5家,高技术服务业领域3家,新能源2家,电子信息领

域1家。

数据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大幅增加,高企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规模型高企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凸显,年收入亿元企业数量占亿元企业总数的42.86%,逐渐与传统的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类高企并驾齐驱,引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2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持续优化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趋于优化。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区内企业16家。按领域划分,72家高企分布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技术等7大领域。从各领域的企业分布分析,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19家,占总量的26%;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9家,占总量的1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8家,占总量的11%;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4家,占总量的19%;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0家,占总量的14%;新材料技术领域10家,占总量14%;电子信息技术领域2家,占总量的3%。

数据显示,相比2012年度,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企业数量增加明显,说明省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逐步显现。

1.3 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势头良好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4.8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2.04%;企业平均工业产值3.45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12.01%。总收入325.5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90.56%;企业平均总收入4.58亿元,较上年度提高17.38%。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利润19.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65%。

通过数据可见,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受近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青海省高企产品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净利润较上年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加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45049人,较上年度增加98.3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630人,较上年度增加38.41%。当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96人,较上年度增长30.80%;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3518人,同比上年度增长72.37%。

随着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从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科技活动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结构逐步向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更多的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投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满足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5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成果显著

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出显著。统计上报的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企中60%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49亿元,较上年度增加93.38%,有力保障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所需。71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专利申请215项,其中发明专利99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项,较上年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增效明显。在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而言,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态势依然向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得以增强,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正慢慢成长起来,逐渐成为青海省高新产业的代表和示范,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2.1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在国家、省、各级各类计划立项与推荐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例如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以项目等形式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积极组织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争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重点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2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企业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确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融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打造稳定的经营平台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稳定创收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的技术联合,增强企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2.3 中介服务,集聚资源

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除发挥政府企业力量外,还要积极调动中介机构的各项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对现有的服务机构,鼓励其完善服务内容,构建包括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认定、成果转化等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其快速发展的科技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 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 人才培养 岗位 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3

近年来,我院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不仅针对已开设的23个高职专业展开教学改革,而且根据新疆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积极拓宽专业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9月至2009 年7月期间,学院土木工程系组织了申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工作。申报工作先对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疆喀什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喀什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伊犁州勘察设计院、伊宁市建设局、新疆广汇房屋地产开发公司、喀什吐满房屋地产开发公司等南北疆近十家企业进行了走访,主要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做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申报工作历时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通过,作为我院新专业将于2010年正式招生。本文将对调研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供同行参考。

1建筑行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1.1行业背景

中国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作为拉动GDP的源头之一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国家财政政策由“稳建”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放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2008年以来实行了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直接与建设行业相关的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此可见,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这使得建筑业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相继出台了与国家投资计划相配套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如下:

1.1.1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出台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新农村村庄整治项目、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安居工程、抗震安居危房改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资建房政策,喀什老城区抗震安居房改造投入6.6亿等大批建设项目将启动,全区中小学校舍全面改造工作等,都将对建设行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极大机会。2009年自治区将以集中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住房为重点,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全区35万户建房任务已落实到户。

1.1.2 机场建设方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将建成,同时新疆将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

1.1.3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新疆投资四亿元支持阿勒泰地区北屯建市工作。北屯西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路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动工建设,供水工程的建设等项目等。

1.1.3 2009.3月开始,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州、市、县工作的开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地19个省市每年,拿出财经输入的0.3~0.6,大约100亿)

1.2 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产生高就业率的行业。但是,建筑工程在前期则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来支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职业岗位的产生,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空间和机遇。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分析如下:1.2.1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1、图1、图2。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1

数据来源:2009统计年鉴

由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由594家增加到967家,增量为62.79%;从业人员数量由25.27万增加至37.02万,增量为46.5%;2009从业人员约为42.57万;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约为40万劳务大军。

967家建筑企业中房屋工程建筑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3.20万、土木工程建筑企业209家,从业人员8.79万人、建筑装饰业149家,从业人员4.444万人、其他建筑业90家从业人员0.6094万人。1.2.2 2006~2008年新疆有资质的建筑、规划、勘察及相关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2。

新疆建筑、规划、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 表2

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勘察设计处

1.2.3 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近三年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万平方米) 表3

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自治区在册的建筑、规划、勘测及相关的设计院、所243家,其中还包含着500多个设计工作室实体,由于近年来建筑设计从业人员需求量及设计完成额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每年每个实体需0.5至1名建筑、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人才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250~500个就业岗位。同时自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数个、房地产开发公司849个、房地产中介公司176家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也需要0.2至0.5名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据初步估算每年需求量不少于150~4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建筑设计技术类人才需求量每年在400~900个就业岗位。而目前自治区建筑设计类的高等教育每年仅能提供150至200人主要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部分外省高校毕业生,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单一的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使得设计人才层次结构显得不尽合理,这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政府建筑设计管理职能部门占从业人员总数5%;(2)大型设计院中承担大型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15%;(3)中小型设计院中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60%;(4)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使得建筑设计技术手段远程化,设计成果电子化,设计周期快节奏化,各设计院(所)越来越需要配备以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的、具体操作应用技能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建筑师设计助手,将占从业人员20%。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具体分析见图1。

图1 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以及建筑师设计助手的从业人员为主,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4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1 建筑设计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应于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其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见图2。

图2 建筑师设计助手执业范围及岗位能力示意图

通过以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设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居住区规划、建筑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应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并经过适度拓展逐步达到二级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具体见图3。

4.2 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2.l 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备的数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维护知识;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2)专业知识:具有典型职业岗位建筑设计助手、模型制作、规划、资料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适度拓展并涵盖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关实践应用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的应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4.2.2能力结构。(1)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2)专业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技术基本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审核建筑施工图能力;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能力;具有建筑设计资料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注册建筑师可持续发展执业通用能力 (居住小区总图规划及相关中小型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能力、房产项目策划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技术管理能力)等8大职业能力。

4.2.3 综合素质。(1)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所学专业在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表达;(3)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学会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素质;(4)设计创作与技术服务能力:能运用设计原理、规范,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专业性方案和技术设计以及后期的技术;(5)熟练运用各种技巧绘图能力:能够使用恰当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绘制各式、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图纸;(6)研究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用市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把握行业形势,通过分析、研究,正确指导项目策划、设计理念及运作管理的全过程;(7)评价与政策把握能力:学会对建筑、城镇规划、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并能够根据有关的政策标准控制行业有机的运作;

结束语:申报高职高专新专业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行业背景、企业现状,调查分析人才需求量;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准确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人才规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高等学校新增高职高专专业申请有关文件200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统计年鉴》2009年3月:248-254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生源结构;化工;高职;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674-9324(2017)17-025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既有作为生源主体的高中后毕业生(普高录取),也有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对口专业的学生(对口单招),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力度,赋予了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使得高职院校无须通过高考也可提前录取部分满足条件的学生(提前单招),部分优势专业可通过高职+本科衔接的方式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少数专业可以通过注册入学的方式招收学生(普高注册)。同时还有海外本科直通车、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新形式的出现。由于生源形式多样,文化基础参次不齐,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同一专业毕业标准几乎相同的情况下,重构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尤为迫切,亟须深入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多年保持着对高职教育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稳定需求,但受社会上对“化工”的偏见甚至错误观念影响、媒体报道化工安全事故时的放大,使化工类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普遍困难;即使化工类专业招生计划基本实现,结果往往也是生源结构复杂。除入学形式的不同外,文理科生混招兼收、理科生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未选化学课程、省内外学生化学基础的差异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院高职化工类专业生源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助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根据生源学情开展专业教学改革、重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职化工类专业生源现状调查

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精细化工、制药)近三年学生数据为例开展调查分析。2013年至2015年我院化工类专业学生按入学形式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表3所示。

除入学形式的不同外,由于我校化工类专业招生时实行的是文理科生混招兼收,同时理科生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未考化学课程,为此对普通高招和单独招生入学的学生进行了文、理科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表6所示。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从表1―表3可以看出,我校高职化工类专业(精细化工、制药)生源主要来自对口单招、单独招生和普通高招三种形式。其中,2013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招生,招生总人数101人;2014年开始取消专业方向,直接按专业进行招生,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招生67人;2015年共招生91人,其中新开设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招生42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招生49人。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来看,招生规模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2013年和2014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有对口单招计划,分别对口招生了30人和42人,分别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9.7%和62.7%。从2015年开始由于取消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对口单招计划,使得该专业的总招生人数只有49人。表明对于化工类专业来说,对口单招仍是一种较好的招生形式,应增加化工类专业对口单招的计划。另外,从2015年开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单独招生计划,2015年单独招生24人;同时可以看出,新开设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第一年招生,招生形式相对较好,2015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招生的人数占化工类总人数的46.2%。表明根据实际需求开设新专业,有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文理兼收,通过普通高招和单独招生招录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从表4―表6可以看出。2013年普通高招共招生71人,其中,文科生19人,文科生的比率为26.8%;理科生共52人,其中,未考化学的31人,占理科生总人数的59.6%。2014年普通高招共招生25人,其中,文科生7人,文科生的比率为28.0%;理科生共18人,其中,未考化学的16人,占理科生总人数的88.9%。2015年单独招生总录取人数24人,其中文科生13人,文科生的比率为54.2%。2015年普通高招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共招生25人,文科生12人,文科生的比率为48.0%;理科生共13人,其中,未考化学的9人,占理科生总人数的69.2%。2015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共招生42人,其中文科生14人,文科生的比率为33.3%;理科生共28人,其中,未考化学的4人,占理科生总人数的14.3%,还考化学的24人,全部为非江苏省生源。

综观2013―2015年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化工类专业招录的新生中文科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一般有1/4到1/3的比例。同时,理科生中高考未考化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一般占理科生总人数的1/2。

三、完善和构建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中,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提出了改革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和建立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核,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学习质量的高低已成为学生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志。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对口单招、单独招生和普通高招这三种形式是我校高职化工类专业(精细化工、制药)招生的主体形式。以这三种录取的生源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对口单招生源为三校生(从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得到些锻炼,但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提高;单独招生为普高生,由于其未参加高考,存在文化基础水平不高,同时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规范性训练等特点;普通高招为参加高考的普高生,文化基础一般,同时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规范性训练。

同时,从前述可知,生源中文科生数量偏多,理科生化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也就是说,生源多样化、文化基础薄弱将是高职院校的一种“新常态”。因此,如何从生源多样化的视角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完善和科学构建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玉玲.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层培养模式初探――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4):26-29.

[2]尹玉军,彭爱梅.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2016,(8):106-107.

[3]彭龙慧,曹茂琴.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2,(5):55-56.

[4]史礼正,黄人薇.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71-73.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 键 词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管控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因专业资质、技术能力、材料、资金或管理水平等因素,绝大总承包单位都不可避免将所承包的工程部分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分包单位,我国建筑工程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建筑工程建设特点,从招标与合同签订、分包工程现场施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明确加强专业分包有效管控的重要措施,规范分包行为,提升总承包单位的管理水平与信誉,确保建设项目按时保质交付使用。

2 专业分包管理主要存在问题

我国的建筑工程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的项目组织模式。在项目管理中,由于总承包与分包之间出现大量的管理协调、责任承担或经济利益问题,项目各方的精力被牵制,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专业分包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包括:招标阶段未实际考察分包单位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分包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分包材料以次充好,施工质量不符合技术规范或设计文件要求;分包工期拖延,严重影响项目总体进度;分包单位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处处节约成本,专注个体施工,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业主过多参与项目管理活动或不按合同约定开展项目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3 招标与合同签订阶段管控

3.1 专业分包必须合法

专业分包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应当符合工程承包合同规定。法规或合同规定不允许分包的项目,不得分包。合同约定须经监理单位事先审查或与主业协商同意才能分包的项目,在取得同意前不得分包。对工程分包的工期和进度要求、技术和质量标准不得低于工程承包合同相应的要求和标准。

3.2 分包策略应符合总包综合效益

专业分包应在充分利用公司内资源、有利于工程实施和提高公司综合效益的前提下,有控制地进行。分包行为应当严格接受公司经营调控。主体工程一律不予分包,其它工程在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可分包:业主指定的分包工程;总包任务确已饱满或受技术、设备、工期等条件限制,自身无力完成的工程;专业不对口的工程。

3.3 择优选定专业分包单位

在资格预审阶段,完成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证书、业绩证明等硬件考察后,应实地考察该单位施工中或已完成项目情况,并与拟派出的实际管理团队进行约谈,对团队实际管理水平进行摸底。在招投标阶段,必须通过市场竞争,公开、公平和公正地择优选定专业分包单位。

3.4 合同签订严格把关

专业分包合同条款至关重要,签约前应重点审核分包工程范围、双方权利义务、价款支付方式、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计量控制及相关边界条件条款。当对合同条款存在争议时,应第一时间协商解决,避免后期分歧。开工前,应进行分包合同现场技术交底,总承包管理班子、分包单位管理团队及监理参加,对重要条款进行交底明确,对质量、安全、环境、施工设备配置和物资供应等有特殊要求的也一并明确,减少过程纠纷。

4 工程施工阶段管控

4.1 组织机构管理

总包单位应督促专业分包单位进场后立即成立分包项目经理部,组建管理班子,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分包管理团队应向监理申报管理人员岗位资质证书及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书,并接受总包单位的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

4.2 工期管理

建筑工程总工期目标的最终依据是合同工期,即在约定时间内必须向业主交付最终产品,为此总承包单位必须对总进度计划进行周密策划和严格管理,专业分包单位的计划工期必须符合合同约定工期要求。

在安排总进度计划时,分包管理班子应共同参与,对总承包所排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意见,同时充分预计为实现预定计划可能产生的技术、质量、安全及施工搭接等问题,事先制定专项预案,确保总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总承包单位应在总进度计划中标明各专业分包最迟开始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并注明关键工序的节点工期。当情况有变化需调整进度计划时,必须经过双方或多方协调,并报监理和业主确认。

4.3 技术质量预控管理

分包单位必须仔细审核本专业施工图,对发现的设计问题、缺陷或建议优化部分,由设计、监理、总包及业主进行集中答疑回复,提前预控以避免因设计引起质量问题。总包单位应督促分包单位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总承包单位的技术专家组应对专项方案进行审核,合理优化使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确保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分包采购的材料、设备的品牌、产地、规格、技术参数必须与设计及合同约定要求一致,进场材料设备必须第一时间报总包及监理进行核实,经检查或见证取样送检合格后,方可入库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退场。

4.4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分包商应配备足够的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并将人员名单书面上报总包和监理单位。各单位对产品质量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做好检查记录,凡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必须整改。对一些成品或半成品,监理及总包单位应抽派专人到加工现场检查验证。

分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及工程完工后,分包单位应立即组织人力、物力,采取相应技术手段进行产品保护,直至形成最终产品并交付业主使用。

4.5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为确保工程施工正常有序进行,专业分包单位应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把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到项目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中,进场的管理人员与员工都必须接受总包安全教育,并由总包质安部门制定统一完整的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分包单位必须遵守以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分包单位必须遵守合同约定的文明施工规定,做到工完场清,教育并监督现场施工人员,违规者予以处罚或清退出场。

4.6 分包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专业分包单位必须配齐本专业的施工规范、验收规范和标准图集,以便在施工过程中有据可查。负责具体施工的管理人员每日填写施工日志,记录当天施工情况及存在问题。分包单位根据本行业的现行标准或验收规范独立做好资料,在工程竣工时将竣工资料移交总包或建设单位。

4.7 现场协调管理

为协调各分包工程有序开展,总包单位应定期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议,业主代表及各专业分包负责人按时参加,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现场总布置由总承包统一管理,在合同中明确各分包在不同施工阶段的使用场地,不得擅自随意乱用材料堆场或堵塞道路。所有运输机械均由总承包单位布置与管理,同时协调好各分包施工时段,错开运输设施使用时间,确保高效合理使用。施工现场应建立用水用电等审批制度,分包单位应提前明确使用部位和时段,报总承包单位审批,以便做好统一协调管理。

5 竣工验收阶段管控

5.1 工程款支付申请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条款支付工程款,只有当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符合款项支付前置条件,分包单位方可办理工程款支付申请。分包工程施工任务全部完成并通过完工验收后,方可办理竣工结算相关手续。

5.2 工程量审核

严格审核工程量和防止计算误差是确保竣工结算合理的重要因素。由于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不断增多;部分专业分包单位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等手段,人为提高工程造价;同时由于工程造价构成项目多,且变动频繁,计算程序复杂,计算基础不一等,都容易照成计算差错。在工程量审核管理方面,现场测量人员必须签字认可;审核工程量应结合图纸与现场,审查应扣除部分是否扣除;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注意采用的项目和内容与设计图纸标准是否一致,包括构件名称、断面形式、强度等级等;对换算定额单价的审核,需明确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哪部分人工、材料或机械,采用何种换算方法及系数,以确保准确性。

5.3 保修终结

当合同约定的保修责任期已满,且总包及监理单位签发责任期终止证明后,专业分包单位方可办理保修终结手续,申请支付最终质保金尾款。最终支付应在总承包与专业分包单位就分包单位履行合同全部义务和责任及所应获得全部款项达成一致后进行。

5.4 分包评价

总承包单位应定期对分包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包括合同履约情况、服务质量、技术管理水平等。对评价不合格的分包单位应予以除名;对评估合格、履约情况良好、质量进度符合要求的优秀分包单位,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明确长期合作关系,并确定长期合作合同范本,减少招投标时间,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6 结论

无论是学校、医院、博物馆,还是住宅、别墅、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工程从设计图纸到完工交付使用,各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合同履约情况等都是影响工程建设品质的关键。专业分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明确了专业分包工程在招标与合同签订、现场施工、竣工验收三阶段的有效管控措施,规范分包行为,确保建设项目按时保质交付使用,并采取长期分包合作战略,不断提升总承包单位的信誉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崔军. FIDIC分包合同管理与实务[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任宏,商丽萍.建筑工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程志雄,张妮丽,李倩.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 苗署光. 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编审与筹划指南[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篇10

   摘   要: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贯穿建筑业个个专业科目;技术管理工作者具有单一的技术专长是难以胜任的,就像管理界的木桶理论一样,你技术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你应有的最缺乏的专业的那一快短板;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知识你均掌握其核心知识之后,而你没有相关的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就像木桶上的箍筋箍不紧一样,所盛的水照样从板缝中流走,需要你把各个专业相互密切贯穿起来,做到各个专业之间上下左右全方位紧密贯穿,这样才会使你的木桶盛上更多的水,并且密而不漏。 

    关键词:技术管理 木桶理论 

 

    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贯穿建筑业个个专业科目;技术管理工作者具有单一的技术专长是难以胜任的,就像管理界的木桶理论一样,你技术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你应有的最缺乏的专业的那一快短板;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知识你均掌握其核心知识之后,而你没有相关的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就像木桶上的箍筋箍不紧一样,所盛的水照样从板缝中流走,需要你把各个专业相互密切贯穿起来,做到各个专业之间上下左右全方位紧密贯穿,这样才会使你的木桶盛上更多的水,并且密而不漏。在此我着重谈一下房地产行业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部分漏洞与弊端,指明技术管理中各个阶段的短板和朽木所在,以及对此的解决办法的个人见解。本人在山东金瀚房地产工作,知识浅薄,意在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一、技术中心的人员组织管理

    房地产行业根据其开发规模,大部分均设有技术管理机构,技术人员的管理机构的大小据建设规模而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优秀的高执行力的团队。在人员组织管理上常有一下几种情况:

    1、组织架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缺乏

    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类别以及其技术含量,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的设计有所区别,主要是人员数量上的区别,在技术含量上是基本相同的。一般一个项目的技术组织架构设计是金字塔形的设计,如:项目技术总监、专业技术总监、专业技术主管、专业技术员。其中专业技术总监大部分设建筑、结构、电器、水暖、暖通、智能化、环境等,有的中小项目只是分土建、安装两类;如此再向下进行细分如:建筑分为土建、装修,水暖分为上下水、采暖,等等。而且每一位上层技术负责人均要有下层各个专业技术核心知识,并且还要有将各个专业相互贯穿综合审查和处理专业间相互不协调的能力。一般项目管理过程中,忽视了技术组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设计单位的事情,或是只是注重设计人才的开发与应有,忽视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应有;有的技术组织成了只是来回拿取图纸的跑腿的运输队,形同虚设;有的技术组织由于能力不足又怕承担责任,将出现的问题均推到设计单位,而又没有对设计单位的一套审核措施,任设计单位设计个一塌糊涂。专业组织设置不全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难点。复合型技术人才是从基层各个专业慢慢干起来的集施工、技术、项目管理、设计综合审核、项目规划等于一体的技术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一般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不少于十年、项目管理不少于五年为佳;部分开发企业善终于聘用干过设计为基础的人员,其缺点是项目现场施工技术经验少,设计专业划分过细,即长板过长,短板过短,甚至为零,处理专业技术间的不协调能力差。年开发竣工面积在二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项目的技术管理与项目的工程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中小项目可以将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合二为一来进行管理。合理优化您的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留住复合型技术人才,是您企业管理、项目盈利的重要砝码,是提高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技术总监专业不对口、专业单一、现场施工经验少

    一个项目的技术总监是集多种专业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审核并处理专业间相互矛盾、冲突等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在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现场经验占了上风,其从事过的单专业知识,在此只是水桶中的其中一块长木板。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项目技术总监,是从设计单位出身的,单专业设计知识精湛的人员;而这种设计专业人才往往是现场施工、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单专业设计精湛而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如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是两个范畴。当设计和施工经验均丰富的前途下,其从事过的主专业应当是以建筑专业为主的最佳,这是由于建筑专业向下细分的相关专业多而定的;其下的结构、水电、园林等专业都是为其服务分支专业;有部分项目技术总监是从事结构或是电器、暖通等专业的,往往是只重视了本专业而忽视了全局。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木桶上的每一块木板,其中的短板只能靠自身的能力增长,而无法靠长板来进行补充。

    3、专业技术主管专业知识过度细分,精而不全

    要是将一个项目下的各个分支专业比喻成是一个大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话,而每一个主专业下的细分的专业那就是这块木板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问题,木桶中的水同样会从这块木板中的孔洞中流出。细分的专业知识需要的就是无缝覆盖。比如每个专业要通晓本专业范围内的设计、施工、材料、工艺、质量以及各个专业相互穿插配合的要求等知识。

    二、设计过程中的全程审核管理

    一个好项目的成本控制与技术、质量控制重点环节就在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成败,而现在房地产行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将应该时间宽余的设计阶段的时间人为的压缩,将项目开工时间提前,从而导致项目设计技术文件的知识技术含量底,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产品定位与设计问题频繁变更,最终使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设计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一下几种情况。

    1、项目的产品定位不准确,设计任务书标准含糊

    好多的项目在开发前期的产品定位时前瞻性差,定位过高或是过低,或是定位时的标准设定中留有一定的变更余地,致使设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后续的相关工作难以进展。

    2、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技术含量底

    现在国内的设计市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鱼目混珠的、产品低劣的设计单位层出不穷,甚者三五人组成一个团队挂靠一个知名设计单位打空手道,有的刚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主设计大师或是在审核上签字凑人数等,您不看图纸上盖章的注册设计师又有几个是真的见过图纸的,不就是借用他人的资质和印章用着吗?真可谓是防不胜防啊。而又有好多的企业偏偏就用这种三流的设计单位,为什么?设计费用底呗,殊不知真正后续浪费的要比您在前期省下的多得多,这又何苦呢。好多设计单位抓住建设单位技术组织不健全的弱点,大打偷工减料牌。选择一个好的设计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是成就一个优秀设计文件的前提,是众多企业需要调整成本控制中的设计环节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个环节上,您是选择了一个优质的木桶还是选择了一个假冒伪劣的木桶,这就要看您的战略了。

    3、设计文件的过程控制不到位

    一个优秀的设计文件,从开始到结束,贯穿各个设计环节,需要各方相关人员多次的重复效对、审核、优化等过程才会形成的。在好多的企业当中,这方面的控制流程需要进行再造、优化。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只是注重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而忽视了施工图设计,规划和方案总归是一个粗放式的设计文件,而细节的控制就是在施工图设计上。规划和方案设计就是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木桶,而施工图设计就是木桶细部的制作质量。设计全过程是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是一个项目设计前期方案优化的过程,需要多个设计方案进行参照、对比、优化,最终定案,是一个粗放式的设计过程;施工图设计是依据前期定案的设计方案,对方案的细化过程,使所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细化的过程和专业间相互穿插融合的过程,是设计工作量最大、最细的过程;最终来到项目现场使用的是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流程,单纯一个控制流程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技术管理者全员、全身心的投入,最终才会形成凝聚全员智慧的优秀的设计文件,才能使整个项目得以顺利进展。

    4、设计交底不到位

    设计交底是设计过程中上道设计完成后对下一道设计、管理环节进行交底的文件。部分企业在这一个环节上不做技术交底或者交底不细,致使后续的设计、管理工作或多或少的偏离原来的设计意图,甚者有些由于结构、安装等技术参数达不到要求等原因私自串改原设计,导致后续的优化、控制等工作无形中加大了数倍的工作量,并人为的加长了设计阶段的时间;做好设计交底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展营造良好的设计基础。

    三、施工现场中的全面技术管理

    现场技术管理是一个优秀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技术管理的中间管理阶段,此阶段所涉及到的专业科目更为复杂,管理要求更高,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经验要求更高,对现场需求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更为迫切。现场管理常出现的技术管理缺陷有一下几点。

    1、现场项目经理专业技术单一、现场技术实践经验少

    房地产企业的现场项目技术管理,一般人认为是一个虚拟的工作,就是可以干也可以不干,由于这个技术工作是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的事情,项目现场的工程管理人员只是做各方的协调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内外关系的协调工作是工作重点,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没有一定的多专业技术知识,您就没有这个基础,那您就没有资格来管理这个项目。现场的项目经理需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并能够及时对发生的项目专业间的矛盾冲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果断的处理措施。好多企业的项目经理很难做到或是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当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以往的决策是错误的,甚者都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更没有纠正错误的一套完整的方案,有的就将错就错,错到底,致使工程质量隐患重重,就不用说是受到的经济损失了。现场的技术管理是以现场施工为重点,项目管理中包括技术管理。一只狼领导一群羊的力量,有时会大于一只羊领导一群狼的力量。

    2、专业管理员综合技能差

    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好多项目专业管理员,只精通自己本专业内的技术知识,对周边专业是一窍不通,在审查技术问题时,对问题观察的角度狭窄,很难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处理方案。比如:电器专业的人员看不懂建筑图和结构图,园林专业的看不懂市政配套图等等。

    3、管理方法不对路

    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是一个侧面的、综合的技术管理工作,具有监督执行的层面;真正大部分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方和监理方来进行实施和控制的;现场的施工、监理方只要有能力将这项工作干好,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就不应该过度插手其中的工作;有好多的建设单位工程代表,就没有将自己的技术管理位置认清,过度越位,致使有些项目出现建设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多于施工、监理方技术管理人员的怪现象;管理是要靠科学的方法,不是靠人海战术的。现场人员需要精英,现场项目管理需要精通,管理方法需要精技,只要您有了全面的技能,就有了能盛满水的木桶。

    四、物业管理中的维护技术管理

    物业管理阶段是一个公司诚信经营和服务至上的表现阶段;质量是生命之本,合理的维护是优质的保证;维护技术的好坏在客户面前直接反应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技能的高低,从而推理出项目前期的技术管理状况;维护技术是集诊断、治疗、护理、合理应用的过程,是对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术要求更高的阶段,本阶段大大区别于以上以管理和技术知识为主的阶段,这是以管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阶段;致使在此阶段的人员管理方面也大大区别于前期。在此阶段的技术管理常出现的现象有一下几点。

    1、人员技能定位不正确、专业不对口

    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是以操作层的技术工人为主的团队;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工程人员定位时,定位到技术管理层面上,操作层人员甚少,甚至没有操作工人。操作层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工作,并不是以上下协调为主的管理工作。从专业方面,是以建筑修缮为主的管理层和执行层。

    2、维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差

    工程人员是以应急修缮和正确预防为主的,大部分的工作是出现了问题后进行的修缮工作,往往不注重质量的预防环节。一个质量事件的发生都是有自己的一些前期征兆,比如屋面防水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等等;将事件的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这才是维护工作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