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07:05:12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2-02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意义潜势[1],即培养学习者依据语境选择得体适当的话语完成交际的语用能力。我国的外语教学尽管在宏观上已经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向,但在微观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大一新生的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缺乏过渡、衔接不畅;对高年级学生的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词汇、语法知识和应试技能的灌输为重心,而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如果不改进“填入式”“应试型”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会成为空谈,外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唱“独角戏”,一味地让学生死记语言规则和死背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句子。[2]而是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营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互动中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用文化。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首先,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的交际活动。其次,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动态交际活动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适度地调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在设计课堂互动的各种活动时,教师须在全面考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扮演适当的角色,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从“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一)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内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课堂提问,我们除了保留一对一的传统课堂提问方式外,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一对多的提问方式和多对多的提问方式,以期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实现生生互动。

由于学生学能与兴趣的差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缺乏回答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设计了一对多的提问方式:1.由教师向一个学习小组提出问题,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小组中其他成员可以对回答进行补充;2.或由教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子问题。经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尽管“一对多”较之“一对一”可以实现“教”“学”双方更进一步的互动,但教师依然是问题的发出者,学生则仍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多对多的提问方式:由一个学习小组把教学内容中尚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并请另一个学习小组回答。问答结束后,教师要对“提问”与“回答”的双方进行评价和总结。经教学实践,在单元学习的总结阶段,或单元中的某个模块讲授完毕时,利用这一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多”和“多对多”提问方式的交替变化能够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流失,积累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不仅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课外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外互动泛指课堂以外活动中的互动,包括课外作业、课外小组活动、英语类竞赛、课前讨论及课前演讲等活动中的互动。 本文主要讨论与课堂互动密切关联的课外互动:一是课前讨论与课前演讲活动中的活动,亦称课前互动;一是课外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亦称课后互动。课前互动和课后互动统称为课外互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1.英汉互译(A/B);2.演讲练习(A/B);3.单元总结(A/B)。每类活动设有A、B两种选题。A选题主要针对大一学生;B选题主要针对大二学生(也可作为大一学生的选作内容)。具体地,英汉互译A选题为:汉语成语的英译与英语习语的汉译;英汉互译B选题为:汉诗英译与英诗汉译(诗句选自一首诗中的意义相对完整的两句或四句)。演讲练习A(“一句话”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借助英语中的一句话展开演讲。可以只解释这一句话,也可以借题发挥,演讲时间为2~3分钟;演讲练习B(“多模态”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借助PPT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3~5分钟。单元总结A选题为:总结已学过的单元中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单元总结B选题为:概述已学过的单元知识要点。如上课外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课外互动实现的过程。课前互动与课后互动是一个统一体。课前互动是课后互动的起点,课后活动的效果需要课前活动检验。

1.课前互动

课前互动的实现依赖于课后互动的效果。课前英汉互译的讨论活动由各小组轮流主持,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将本组的译文写在黑板上,先由小组的发言人解释自己的译文,而后征询其他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如有不同的译文,需要板书并加以说明,由此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3~5分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导入新课。

对于在大一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由于译文较易完成,故参与者众多,互动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查一个答案就草草了事,不做深入了解,导致讨论的“过程”成为“过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每个小组参与讨论的译文不能少于两个。实践证明,活动的改进能确保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效果。对于在大二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难度较大,但大多数学生也能认真完成。例如对于英诗汉译,有的小组给出了自己的译文,有的小组结合PPT表述,并进行双语朗诵。互动气氛比较活跃。

对于大一学生中的“一句话”式演讲活动,具有难度小,自由度大的特点。学生演讲前先板书“一句话”,演讲结束后,先由其他学生点评,再由教师评价、总结并导入新课。多数同学完成的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演讲者将演讲理解为读演讲稿;尽管英语基础好的演讲者能在这一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也只是能够将自选的演讲内容流畅地背诵出来,无法将“演”和“讲”融入其中。此外,由于地域的差异,演讲者英语的口语发音天然地带有当地方言的口语特征,使“听众”无法理解演讲者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致使其他学生缺乏点评的主动性;教师有时也无法对演讲者的文化失误和语用失误给予及时的指导。这些问题减弱了课前互动的实际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课前演讲这一互动模式调整为:(1)由每名学生轮流演讲调整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2)变自选主题演讲为结合单元主题演讲。演讲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有同一小组的两名或三名学生共同完成,提倡加大“演”的成分。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大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进入大二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年的课前演讲经验,养成了比较准确的英语表达习惯,因此布置他们进行“多模态”课前演讲活动是合时宜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结合PPT文件演示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还可以借助PPT等多种模态的教学设施提出问题,实现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进一步互动。

2.课后互动

每一次课堂教学都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问题,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及下一次课的相关内容,补充、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

课外小组活动内容中的“英汉互译”和“演讲练习”是实现课前活动的基础。而“单元总结”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对多互动的必要准备工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实时互动和线下非实时互动与教师或小组其他成员间实现课外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借助BBS、QQ群等在线实时互动模式与教师及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课前演讲的主题、制作PPT课件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还可以借助电子信箱提交课前演讲的PPT大纲,与教师进行线下非实时互动。

教师在与课外与学习小组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为师生共同进步创造了机会。学生锻炼了英语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也借此将课堂教学的成果拓展至课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受到启发,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加强“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宗旨是确定的,而互动的模式则需要不断改进。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是单一的、固化的,而是灵活的、多变的,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搭配。

研究发现,构建多样的课内互动模式能够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动式的研讨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构建合理的课外互动模式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课内互动”与“课外互动”是构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并行的互动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言的“真实”语境,使课堂变成“教”“学”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黄国文编.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15.

[2]刘升民.语境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

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Li-Jingjing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City 134002)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2

所谓课前展示,简单说就是利用语文课最初的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面对全班同学将自己在课外学习探索的成果进行展示,运用这一方式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式多样的课前展示

(1)诵读优秀诗文。内容可以是班上同学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优秀诗文,将其诵读出来和大家一齐欣赏,并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

(2)讲故事。搜集和阅读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并将这些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

(3)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聚焦热点,课前由一两名学生新近的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

(4)名著推介。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与名家进行心灵交流,领略异域风情,感悟多彩人生,并把自己最喜爱的名著推荐给同学,让名著深入人心。

(5)名言警句赏析。除了讲出句子外,还要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们为了作好演讲,搜集阅读名言警句,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和启迪。

(6)广告词赏析。对好的广告词,先展示,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

(7)话题辩论。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确定一个话题,由两位同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如“开卷有益还是无益”、“上网有利还是有弊”等。

(8)主题演讲。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表演。

(9)即兴演讲。在课前几分钟告诉学生演讲主题,学生通过精力高度集中、思路高度活跃的思维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积极的思维,使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高度集中在演讲的题目或讲说的中心上,迅速组织好演讲的内容。

二、将课前展示落到实处

(1)要注意系统规划。在考虑课前展示计划时,既要把课前展示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如学完《苏州园林》一文后,可安排 “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演讲。又要给课前展示本身构建一个“系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应有明确的开展计划,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如初一安排“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等;初二开展“话题辩论”、“主题演讲”等;初三开展“名著欣赏”、 “即兴演讲”等。

(2)要注重连续性。课前展示一定要连续进行,不可长时间间断,因为长时间间断,不利于能力的形成,而持续展示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对能力的形成起强化作用。

(3)指导与评价并重。教师对“课前展示”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内容确定、话题提供、情景创设、组织安排、演讲方法上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还要从展示内容、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姿态气质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让学生随意地“演讲或表演”。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相互评价。

(4)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课前展示在内容与形式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情趣盎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5)要注意循序渐进。对学生展示的要求要注意循序渐进,评价的标准要由低到高,展示的内容要由简单到复杂。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敢上台,能讲完整话的,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一段时间后,再提高要求。教师在做系统规划时,就要考虑阶段目标的循序渐进。

三、课前展示好处多多

(1)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前展示,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

(2)有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为了能搜集有意义的题材,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需要随时随地收集、分析、总结所见所闻,这能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精心准备的展示,应鼓励其他学生做好记录,养成积累的习惯,这对于展示者来说也是一种尊重。通过多样化题材的展示,谈社会,谈理想,讲兴趣,讲故事,说笑话,评时政,从而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课前演讲 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来丰富历史知识,增强历史学习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人生以及社会进行深入的观察、剖析以及思考,从历史史实以及丰富的历史观点当中获取营养和智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和素养。

一、合理设计演讲题目

合理的演讲题目是初中历史课前演讲活动组织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需要将合理设计演讲题目作为演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首要环节。演讲题目的设计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和提供演讲题目,题目的数量不能过多,而且要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一般以30个为宜;另一种方式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课前演讲,并将题目上报给教师进行题目的审定,以便确保题目符合演讲的标准以及正确的历史观点认知。当然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和营造有效互动的课堂氛围,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来设计合理的演讲题目,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理解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活动组织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另外,题目的设计要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同时给出的演讲观点必须深刻且切中要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所学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观点,并用历史知识来完善和支撑观点。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改革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将中国近代几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串联起来,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革命尚未成功,改革不会停止;伟大的变革先驱;历史转折点中的中国等。在获得演讲题目后,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后与几个同学结成合作小组共同为演讲做课前准备工作,期待学生更加完美的表现。

二、恰当设置演讲分数

初中历史课前演讲的评判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演讲分数的方法来为学生提供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在演讲分数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十分制,因为传统的100分制在打分以及计算当中较为繁琐,会带来不必要的计算过程。为了确保演讲评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需要将演讲的分数合理地分配于演讲标准当中,根据学生是否满足某一部分的演讲标准来确定学生的分数,使得演讲分数能够公平合理。初中历史课前演讲的评判标准有:第一,基本技巧(1分)。身体直立,肢体动作自如灵活;面部表情自然,演讲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演讲时和台下的同学以及教师有眼神交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提高语言渲染力。第二,演讲完整(2分)。演讲的内容要有开头和结尾,首尾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演讲的内容完整,内容丰富。第三,语言流畅(1分)。演讲的语言要流利自然,语音语调正确,语句之间连贯性强,符合逻辑。第四,知识运用(2分)。演讲中要体现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应用,应用的要恰当准确且主题明确。第五,观点表达(4分)。持有的历史观点必须客观准确,与演讲主题相互呼应,体现出对历史知识的深刻思考,同时观点要具有创新性。教师以及学生可以按照相应的评判标准来为学生评分,同时为了减少评判的主观性,对结果公平的影响,演讲完成后要求几个评委进行合作交流,在综合多方观点后再确定最后分数。最后,可以将学生在课前演讲中获取的分数计入到期末的平时分当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灵活处理突发问题

在课堂活动的组织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突发问题,必须采用有效的解决策略来处理突发问题才能够确保课前演讲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课前演讲活动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根据问题的类型以及对于初中历史课前演讲活动实施的影响程度进行灵活有效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避免错误的问题处理方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每一个学期会有个别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在轮到其演讲时不能按时参加和完成演讲的情况,教师需要在新学期开始就要将演讲的要求讲解清楚:当某一小组确定演讲的同学不能正常进行演讲,不再采用顺延的方式进行,也不会利用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补充演讲,因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且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正常演讲的小组在学期末结束后利用课下时间来完成演讲任务,同时需要按照公平的原则扣除没有按时演讲得一定分数,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对课前演讲活动的重视程度,保障演讲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方法,小组内在安排演讲人员时要设置一定的备选方案,在遇到一些特殊原因时可以让小组的其他成员代替演讲。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小组全部成员的素质和能力,避免学生存在侥幸以及逃避心理。另外,当学生对演讲的结果存在质疑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双方充分交流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消除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隔阂,增强班级的团结建设。

四、加强课前演讲指导

为了保证初中历史课前演讲活动的质量,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在思考问题以及思维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做课前演讲准备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及时有效的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困境才能够确保课前演讲活动的顺利实施,保障活动实施的效果。在这其中,教师的课前演讲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对课前演讲指导的重视程度,并对指导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使得方法指导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综合发展。第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演讲指导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一位学生在演讲能力、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历史观点的总结剖析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的指导方案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要求给予针对性指导,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演讲素质和历史学习能力。第二,教师要针对历史教学的内容明确演讲题目的选择以及资料准备环节需要注意的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充学生的历史视野。第三,教师要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态度,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无论是在课前演讲活动当中还是在日常的历史知识学习中都必须端正学习态度,避免学生将课前演讲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机械工作,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前演讲是对教材的补充,从中能够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为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第四,在每一个小组演讲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点评,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利用课前演讲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4

一、精心设计教学,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教师就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钻研教材,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熟知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思考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我们除了了解本年级的教材,还要了解其它年级的教材内容,把握它们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融汇贯通,不偏离方向;其次,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师除了备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注意备学情、时间、教法。这三方面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脱离了学情的课堂是空洞的;不会合理规划时间的课堂是低效的;教法平淡的课堂是无趣的。所以,只有在备课中注入学情、时间、教法,我们的备课才有灵魂,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高效。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课堂上轻松愉快、有针对性地学习,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一开始,我每天给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任务,设计成预习指导,引领学生预习教材。在预习指导中,针对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看书解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分到总,一步步引领学生看书、学习、动脑思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就学会了预习,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学生的听课就会有的放矢,能抓住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让每位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吸收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外生活实践中。

3.勤总结多归纳,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但是如果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一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效的训练,必须是练习、总结以及反思。我经常在学生完成一些习题后,让学生把同种类型的习题归纳、总结、反思,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口头交流反思,使学生在自主交流中拓展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1.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探求知识的欲望,我在教改中,大胆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尝试“学生讲,教师评”的新方式,收益不小。例如,在处理习题上,我不再单纯地对答案讲难题,而是尽量让学生来回答,并讲解答案的来源,最后我肯定对与错。对于难题,先分组讨论,学生先给学生讲;在学生讲解不清时,我再加以点拨、总结。这样,教师讲得少了,轻松了,学生说得多了,掌握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再如,我在讲“分式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每4人一个小组,由他们找资料、看教材,讨论研究,写出教案,然后统一时间,让小组间比赛讲解,看哪组讲得好讲得清。我只在最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补充说明。这样的课堂,灵活而有序,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自我表演中,注意了细节,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效率。

2.变“本上演练”为“堂上板演”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政治课堂;说的训练;提高能力;素质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课题。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必须把“说”引向政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6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 “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 “思”、“析”能力的锻炼。 “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汰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初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思想品德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思想品德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思想品德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思想品德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姐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7

一、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课前演讲的具体运用

1.合理安排演讲活动的时间

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前演讲时,不一定需要将演讲活动安排在课前进行。如果演讲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相应环节开展,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演讲是课堂中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种形式。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演讲活动,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当然,教师在采取课前演讲的方式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控制,确保其不会对课堂的正常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演讲主题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教师在进行课前演讲时,应合理选择演讲主题,使其既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又能切合教学的内容。一般传统的演讲方式往往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及故事,这样的方式较为单一,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失去演讲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教学大纲》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创造学生讲英语的机会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较为薄弱,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较为缺乏,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演讲。如学生对感恩节较为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感恩节,有效设定演讲的主题:I’d like to say thanks to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演讲中国传统节日需要做的事情。由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较为浓厚,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许多新兴的元素会加入在其中。学生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演讲时,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激发其他学生参与到演讲中,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水平,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4.评估课前演讲

学生在完成课前演讲活动后,教师可以有效评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英语表达的语调和语音加以重视,有效评价学生口语表达内容的准确度、完整性、逻辑性以及表达的流利程度,并适当给出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课前演讲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演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其命题演讲以及自由发挥等形式,都需要学生合理选择和组织材料,充分利用词汇和语法结构将演讲内容加以连贯,从而使演讲的内容更有吸引力和艺术性。一般教师在教学之前,学生往往没有进入听课状态,而采用课前演讲,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语言训练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

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课前演讲的方式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灵活选择演讲的形式。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行选择演讲的内容和方式,鼓励其积极参与演讲,这样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演讲,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即兴演讲,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在学生完成演讲之后,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英语互动,促进学生思维敏捷程度的提高。此外,教师在设定演讲命题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的知识层次,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英语演讲中。如游戏深受高中学生喜爱,教师可以设定与游戏相关的命题:What types of games do you like?这样能够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演讲兴趣,从而促进演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演讲课程;AID教学模式;学生角色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21-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05

1 .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此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展了相应的课改。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演讲课程,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能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逐渐在众多高校中得以开设,相关研究也随之兴起。一些研究者运用教育学理论及统计手段对演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进行了理论分析或实证探讨(苏训武,1997;王彤,2001;文秋芳,2005),还有一些学者从文体分析,情态对比等角度对演讲语篇做了细致的语用研究(胡瑾,2007;王红阳,2007)。然而,虽然研究者们都赞同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作为该课程中心的学习主体――学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至今仍未有研究论述。本文试从建构主义视角,结合本校英语演讲课程的AID教学模式实践,着重探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的学生角色――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运用者,以期推进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建设。

2 . AID教学模式简介

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自2008年起开设了《大学生英语口语与演讲》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组历经5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步确立了适应演讲教学特点的AID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地位,其具体内涵如下:

A――Assisting(协作),强调多层次多元化的协作,具体表现在师-生,生-生及师-师相互协作,共建教学资源,共同提高使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共创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I――Interactive(互动),开展师-生,生-生和师-师多元互动。具体而言,师生互动完成课堂内外活动的设计;班级内、班级间以及新老学员之间开展互动交流和竞争;教师集体备课、定期研讨、共时网络交流,互动教学反馈。

D――Development(发展),师生共同发展英语演讲能力,共同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全人”。

3 . AID教学模式实践

3 . 1 教学理念

AID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 . 2 教学目标

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素养;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丰富课程的实施途径;以展示英语综合技能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提高师生的“三大核心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全人”。

3 . 3 课程内容

依据演讲实践规律,确立3C板块教学内容,即Creative Thinking(创新的思维),Critical Writing(批判的写作),Cracking Speaking(出色的表达)3大板块,通过开展练心理、练思维、练态势、练表达、练交谈、练论辩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严谨有力的写作能力和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

3 . 4 授课模式

本模式以班级间巡回教学(Lecture Tour)的方式,实施“主讲+助讲”的双师授课模式,即1名教师主讲,另1名教师现场辅助教学兼微格录像,以便开展学生反思和教师行动研究。

3 . 5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3C板块教学,通过教师的技巧分析与展示,学生的大量口语实训,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前8周围绕Creative Thinking及Critical Writing开展教学,集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及写作能力,辅以命题演讲练习。教师每次花30分钟进行演讲技巧讲授和实例分析,然后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操练所学技巧,下课前布置好话题让学生课下准备命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形式多样,如个人演讲、小组辩论或主题探讨。下周上课时,先由学生登台演讲,其他学生或作为提问者进行提问,或作为评委对其演讲内容的逻辑组织、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语法修辞及演讲表现力作出评价,然后教师总结,最后由学生评出1名最佳演讲者予以表扬。活动结束后,教师再介绍新的演讲技巧并辅以实例分析,同时布置新任务给学生。后9周集中针对Cracking Speaking开展教学:按照演讲的语篇类型进行名家演讲语篇赏析和演讲实训,主要包括介绍类演讲、说服性演讲、礼仪类演讲,同时辅以即兴演讲、辩论、问答等。课堂上,教师随堂开展即兴演讲练习,为培养学生的限时思维能力和连续表达能力,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不得低于3分钟。

3 . 6 评估模式

本模式的评价方式由5个板块组成:演讲写作(20%)+课堂演讲(20%)+组织院系英语活动(次数)(30%)+期末演讲比赛/或期末英语汇报演出(30%)。期末演讲考核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能根据需要进行即席演讲,或就有分歧的观点进行强有力的辩论,不少于5分钟;B级――能根据需要撰写实用的演讲稿并进行逻辑严密、感染力强的演讲,不少于5分钟;C级――基本能根据需要撰写实用的演讲稿并进行逻辑严密的演讲,不少于5分钟。

总之,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突出学生在演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AID教学模式开展师生多元多层次的协助与互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4 . AID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角色探析

演讲课程是一门语言技能课,具极强的实践性。AID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通过多元协作互动达到意义的建构与发展。因此,该模式下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运用者。

4 . 1 学生作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可能性做出的一种解释;它具有猜测性、个体性和情境性(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2002),因而知识的获取过程就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境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AID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英语演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演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均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意义构建。此外,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依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何克抗,1997)。因此,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应用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实践运用。课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演讲技巧,开展演讲实践,评析演讲效果,通过协作与互动达到意义建构和发展;课下,学生通过QQ群、网上论坛等现代通信技术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互动会话和意义建构。总之,AID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学生作为知识构建者的角色,通过开展模仿、演讲与辩论,讨论与评析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促进协作与互动,从而达到意义建构和发展。

4 . 2 学生作为知识的自主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具有个体固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基础,绝非一无所知,等待着知识的传递与灌输(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2002)。在AID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学习者。掌握英语公共演讲的艺术需要基本的演讲知识与技巧,更需要大量语言外知识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构建,如逻辑与创造性思维、论据收集、分析、合成、组织构架、快速反应、自信心的培养、鉴别赏析水平(Grice, 1998)。因此,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积极思考,积淀广博的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演讲中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观摩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评析中外名家演讲,自主消化理解和模仿运用演讲知识和技巧。课下,学生需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增加信息量的输入和积累;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自主观摩学习和模仿中外名家演讲,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为了准备命题演讲,学生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调查听众需求,筛选素材,最后用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写出演讲稿。这些过程无不体现出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意义的积极建构,即演讲能力的提升。

4 . 3 学生作为知识的实践运用者

在AID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运用者。演讲课程要求学生成为实践运用者,主要表现为实践演讲者、实践评论者和实践讨论者。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语言技能课,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和提高演讲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实践演讲者,一学期有多次公开演讲实践的机会。演讲课上一个学生在演讲的时候,其余学生都充当评委,依照演讲评估要求表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作为评论员对该演讲给予口头评论。另外,在观摩中外名家演讲视频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演讲视频做创意思维、布局谋篇、演讲技巧、呈现方式等维度的分析讨论。此外,为调动全校学生在课外运用英语的积极性,教师鼓励演讲班的学生组织所在院系的英语活动,并将该项纳入结业考核。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如“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晚会”等英语实践活动,以英语歌曲演唱、诗朗诵、电影配音、短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全面展现本校大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而这些活动从组织策划,到最后的表演呈现均由学生完成,集中体现了学生作为实践运用者的主体角色。

5 . 结语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演讲AID教学模式,注重演讲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通过多元协作互动达到意义建构与发展。因此,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运用者。然而,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明确该课程下的学生角色并予以恰当的组织和指导,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全人”。

参考文献

Grice G. L. & Skinner J. F. Mastering Public Speaking[M].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1998: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胡瑾、曾蕾.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教学,2007(3):20-23.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59.

苏训武.英语专业演讲课探索[J].外语界,1997(1):51.

王红阳、程春松.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1-24.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9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逐步转变,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 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新闻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 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 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为了夺取高分,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 口试活动

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 辩论活动

课前演讲心理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讲课技巧;教学质量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教学准备是一项繁杂而艰苦的幕后工作,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其教学效果为主要标准,但我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教师。对于很多层次的教学,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可能不在于所教知识的本身,而在于通过某种授课形式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能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

课前必须要准备好讲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要讲的题目、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的教学器材、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外作业与补充、课后总结等。

1.教学内容的准备

讲课题目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学中经过浓缩的精华,对于学生来说一般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应在上课之前针对教学题目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与议题,以便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学生进行分享与讨论,提高学生对该教学题目的兴趣和认识,同时促使你的教学内容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个相对的环节,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重点与难点,每一堂课也有其重点和难点,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整堂课的架构也就搭建好了,再充实好其他的教学内容,即可达到比较满意的内容需求。

2.讲课前的准备

讲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站在台上,在心理上就多了一份自信。为了切实搞好教学工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编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教案、讲义,在编写的过程中,应努力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②留意、收集各类生活信息,多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便于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把握合适的教学进度;③注意语言技巧,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清楚流畅,力求能准确表达所传授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课语言的运用

教师是通过语言把知识传给学生的,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讲课语言的技巧

(1)语言和语速:教师的讲课语言应清楚流畅、精练朴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公式、定理等应适当的加重语气或使用重复语气,以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避免语言平淡呆板,使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课的语速要力求与学生的思维相协调,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及,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在讲课时最好带一点演员的风度。

(2)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要有互动性,这一点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的主角不应该只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他们是反应灵活、身心灵动的主体。当然教学互动不仅仅指老师偶尔点几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进行演示,而应该是让学生自然地参与和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进行主动学习。从形式上说,互动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显形互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的互动环节,比如课堂提问、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另一种是隐形互动,即融入教师授课风格和气质中的教学用词、语气语调、眼神、肢体语言等透露出来的一种与学生沟通的欲望,学生则在教师的隐形引导和带动之下进行主动思考,并适时对教师的要求做出反馈。

(3)课堂教学的结构性与规范性:教学活动的结构性是指教师讲课时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握,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部分既要有明确的划分,又要有自然的过渡,能完成备课时确定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起课程教学内容的宏观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完每个知识点之后要有清晰的总结和过渡,要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建立起逻辑清晰的关联。

2.讲课语言的表演性

教师讲课时要充满信心和激情,同时富于强烈的感染性。

信心和激情是教师“表演”授课的内在动力,而讲课语言是“表演”中台词,是吸引学生听好课、爱听课的重要因素,富于表演性的讲课语言能从听觉上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印象更深刻。下面几种方法可用来增强语言的表演性:①与教学内容所处的情景相适应,符合人们的日常表达习惯,让学生感觉到角色的不同,便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②具有适度的幽默感,选择具有明显表演性的语言,采用活泼且具有戏剧性效果的语调,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知识;③在语言的运用上,不仅有停顿和重复,还有语气语调的夸张和抑扬顿挫,不仅有课堂节奏的快慢适中,还有节奏上的慢条斯理或疾风暴雨,以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三、讲好课的关键

1.认真对待教学工作

热爱教师职业,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课讲好的愿望,势必造成教学积极性不高,工作思路狭窄,教学质量则无法提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学工作的积极愿望,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要使学生感到你对所传授的知识很有把握,充分体现自己的职业魅力,要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出色的讲演者和知识的传播者。

2.充满激情和自信

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语言和姿势传达教学内容的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媒介。教师讲话时要有激情,教学内容的讲解讲解要充满自信。教师讲课时,应力求做到胸有成竹,内容讲解要有条不紊;目光要始终流向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感情融成一体;举手、投足要自然,落落大方,不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沉着、冷静,能够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3.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应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上好课,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①在开始讲课以前,要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安定下来,不要一开始上课就讲重要问题,以免学生会因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遗漏;②尽量让学生事先了解你的讲课内容、环节安排以及前后知识的相关性等,即使学生因偶尔走神遗漏了某个知识点,也能很快跟上讲课进度;③以故事、实例、新闻等作为讲课的开始,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很大,教师应当多寻找这类材料作为讲课的开头或穿插在讲课中间,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大有益处。

4.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会影响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你的讲课感兴趣呢?下面几种方法值得借鉴:①讲课前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要使你的讲课内容适应学生的情况,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能够理解,不要讲深奥的、学生不能理解的东西;②不要把你所掌握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因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全部的知识,也不一定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③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讲深讲透,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很细,讲课内容集中,学生才感兴趣;④尽量多收集一些生动的例子、图片、数据以及简洁而生动的故事,采用多种讲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代表性,同时要注意问题的深浅程度。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铺路式提问:通常可设计一些悬念,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讲课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讲授新内容铺平道路。

②突出重点难点式提问:用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其自觉地接受和掌握讲授的新知识;教师在讲课中遇到已学过的内容时,一般不要直接应用,而应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回答,可以强化对旧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③总结式提问:一般用在每节课的小结中,通过提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择。

五、结束语

教学准备和讲课技巧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加以注意,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