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5 08:19:22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1

关键词:幼师生;口语表达;三分钟实训

口语表达是幼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师生口才的训练无疑是其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足见教师语言在“亲其师,信其道”中的魅力。据此,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实践了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实训的全过程目标管理,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现做一介绍,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共享。

一、上下求索:多种形式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开设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课;二是结合阅读、讲读教学进行。几年来,笔者在所教班级中,单独安排了口语表达训练课,尝试采用两步训练法:①作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评论同学的作文和观察日记。②讲演课。分专题讲演和即兴讲演两种。在学生讲演后,同学可对该讲演进行评论。训练课一般都两节连上,第一节是欣赏和演讲,第二节是评论。最活跃的要数评论,学生即兴阐明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要争论一番。

口语表达训练课,一学期只能安排2~3次,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并不多。为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笔者探索实践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实训。这使学生在每堂语文课开始都能轮流得到三分钟的训练,再配合一学期几次的训练课,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滴水穿石: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训练

在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训练里,有叙事、说明、归纳、概括、分析和评论等能力训练。每个学生都有多次锻炼机会。况且,学生在欣赏他人表达的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取长补短。虽然每次练习时间短,可机会多,内容丰富,所以收效明显。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精心设计训练情境,智慧应对训练过程,确保训练质量,使三分钟的口语表达训练取得“滴水穿石”的效果。

1.训练要求。每课前由两个学生分别做两方面内容的表达练习,学生按座位依次轮流,到讲台前完成。每人做约一分钟的口头表达练习,而后教师做简短的点评。三分钟口语表达实训要求学生站在全体学生面前讲话。开始先练胆量,排除心理障碍。进一步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得有条理,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连贯,叙述完整,进而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讲话的姿势、手势、神情等艺术和口语表达的语气、语调和材料组织等技巧。

2.训练内容。三分钟口语表达实训的形式有训练说明、叙述能力的讲故事,有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古诗词背诵,有锻炼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一句话议论,有培养评论能力的演讲,有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辩论、即兴演说等。三分钟口语表达实训的材料,大多来自课外,如课外读物、书刊报纸、社会生活等。每个学生在选材过程中都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在背诵古诗的练习中,同学们翻阅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诗词,选背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讲故事的练习中,同学们选取有意义的、寓意深刻的寓言、典故。在发表评论时,学生还把一些社会现象拿来作为叙述、议论的材料,阐发自己的见解。当然,也有一些练习材料来自课本。

3.训练效果。通过讲读阅读课上的随堂练习、专设的口头表达训练课、三分钟说话讲演实训等多途径的口头表达训练,促使学生思维敏捷,发展智力,丰富知识。因为口头表达训练,尤其是三分钟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想与说的统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还要力求用词造句正确,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法则。所以,经过前三年的训练,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三、春华秋实:口语表达能力实训的全过程目标管理系统

经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声到情,进而声情并茂的次序设计了幼师生口语表达三分钟实训的全过程目标管理系统(见下表),按学期确定目标,排定内容,明确时间。现已基本形成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三分钟实训体系。

三分钟实训的全过程目标管理系统

口语表达训练开创了一个提高幼师生基本素质的新模式,在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2

关键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教育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于读写,偏废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实,加之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又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学生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化名著都很少。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发言胆子小,公共场合讲话胆怯,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距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方法。解决我们农村学生只重写、不会说以及既不会说又不会写的问题,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将口语交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训练。让口语交际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具体教学中的培养实施和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借自己感兴趣的书,培养带头人,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日看书,并为自己周围的人讲所看的内容。两周后统计谁看了哪些文章,在下面评出讲得好的同学,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所看的故事。同时提出要求:提炼文章精彩部分,重点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句通义顺,并能有序地组织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转述给别人,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收集成语练胆量,积累词汇量。演讲前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收集五个成语及其成语解释,轮到哪位学生该三分钟演讲了,这位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收集的成语资料到讲台前面给同学们讲读。老师对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语言进行指导和要求。安排组长督促检查,老师星期五把同学们收集的成语收上来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积累词汇量,这样保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顺利进行。同时对演讲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或一两句的小结,让演讲的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去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使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活动坚持了一个学期。第二步是给学生题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内容,自己动手把所选的内容抄在日记本上,目的是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可以拿着所选的内容给同学们演讲。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出现了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语文素养好,口语表达能力强,对所有的题材没有问题;(2)另一些学生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对有些题材不愿去收集材料,怯讲。根据上述情况,老师指导口语表达好的学生选一些讲名人、谈理想、评时政的内容给大家讲。这些内容有深度,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语文能力就开始提升,眼界逐渐打开。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也给听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那些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老师指导他们选小故事或笑话,利用课前三分钟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进步,这一活动也进行了一个学期。第三步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高、难度大,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情况,我对所教学生提出了两种要求:(1)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2)可以借助已有的材料但要脱稿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低,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如果演讲时哪个学生没有脱稿,第二天必须重新演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积极准备,谁也不愿意有第二次重复。如果有学生讲的不好,听的学生就会主动呼吁重讲。在这种互相监督的压力下,要登台演讲的学生就会提前做准备,自觉练习,学生能这样做是对口语训练的最好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课文也要求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尝试着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经过、结果都有,课代表要监督看谁做得好,及时给予表扬。

二、口语教学培养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1.效果。

(1)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大量的知识积累又丰富了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驱力,为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能大胆流畅说话一显身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日趋完善。语言流畅,表意清晰,敢说,想说,也会说。通过训练,培养的对象中有的成为学校的广播员,有的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脱稿口头三分钟演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记忆力,说话的连贯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2.反思。

(1)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敢说。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并且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强学生敢说的自信心。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3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必要性、作用、对“课前五分钟演讲”的认识误区以及如何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

【关键词】课前演讲;评价;语文能力

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宣传方式。本文所讲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是指教师上本节课内容前五分钟时间内学生的演讲。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而口语交往的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课前五分钟演讲”能将这种训练常规化,因而十分有必要。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完整过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说”已经被部分语文教师严重忽视。殊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

二、“课前五分钟演讲”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每节语文课前的学生演讲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把准备好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事先进行练习。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现了。“演讲”和“评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能力,如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宏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这些都能在今后的演讲中或“扬”或“弃”。在演讲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八篇作文,想借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通过“课前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演讲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演讲前精心组织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敷衍了事。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大有提高。

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有思想教育意义。

第四,“课前五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和组织材料,认真进行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此外,“课前五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转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笔者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锻炼”自己的主要目标。如何“锻炼”呢?课前演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它需要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情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三、认识上的误区

(一)学生存在的误区

对“课前演讲”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理解老师开展这项活动的良苦用心,没有真正体会这项活动对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活动的益处,困此不重视这项活动。

(二)教师存在的误区

也许一些语文教师会认为一堂课用五分钟(甚至有时超过五分钟)进行课前演讲“浪费”了时间,课堂上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分就会下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服务,应具有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人们的日常交际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再次,从课堂效果来看,一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四十分钟进行课文教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课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而担忧。因为,这和课文教学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老师要做的是,由于授课时间的相对缩短,在课前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更加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去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利用效率。

四、“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做法

(一)演讲的顺序

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作好准备。男女同学的学号常常是随意排列的,这样就避免了性别方面的乏味单调,同时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

(二)演讲的内容

不同的演讲内容,对学生智能的锻炼、能力的提高程度是不相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如第一个月自我介绍、第二个月讲一段新闻、第三个月说说自己喜爱的名人故事等。也可以让学生从规定的内容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演讲,如叙述古代神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轶闻趣事,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身边的事情发表看法等等。不管是自由演讲、主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都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信心去做这件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演讲的要求‘

课前演讲的最基本要求是一定要脱稿,一定要有评价。要求学生演讲时必须脱稿,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写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演讲后的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演讲完后,对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要及时进行适当讲评。可先由学生评,再由教师评,评价的结果可量化为分数。值得注意的是,评讲重在鼓励,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

演讲还应达到演讲的基本要求是:情节完整、吐字清晰、基本流利。

课前演讲主要要培养学生发言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字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神态手势等。

(四)写演讲后记

学生演讲后把自己演讲的得与失,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思,让学生在写后记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演讲效果,找出闪光点,察出不足处。在参照老师和同学点评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更有用,更有触动性,更利于自己今后演讲水平的提高。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4

【关键词】课前民间故事演讲 语文教学 作用

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几年来,我在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开展了民间故事演讲,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课前3-5分钟民间故事演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作用:

首先,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课前3~5分钟的民间故事演讲,使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对于发言者来说,由于发言的过程是把内部语言经过扩展编码成表述的过程,它要求发言者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必须准确,因此,学生为了尽量圆满地完成每次的任务,达到认定的目标,他就会去广泛地收集材料,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时时留心听、留心看、留心找,然后再对拥有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工,抓住中心,再选用较为准确、生动的语言,力争条理清楚,上下贯通,内容和感情符合实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书面表达(写)和口语表达(说)两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大大地提高。同时,对于听的学生来说,也完全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两条可供写作的素材,帮助自己加强作文材料的积累,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容丰富的作文资料库,这无疑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每个学生为了在自己发言时避免张口结舌,无话可说,就必须去大量阅读和搜集与自己所讲话题相关的民间故事,他们要从阅读到的文章当中把这些相关的资料提炼出来,并进行思考、分析、加工,把搜集来的民间故事消化为自己演讲的素材。阅读――思考――分析――加工,这本来就是大脑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这样长期的阅读锻炼,无意识地培养了自己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子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子的,这条路子,好作者是不乱走的。”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就得有这个思路,他得去注意第二句怎样跟第一句衔接,第三句怎样跟第二句衔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渐学会思考的办法,其作为智力核心的思考力就得到了有益的发展。其思考问题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电必然大大增强。

再次,学生通过自己演讲的内容,可以激励学生,催其奋进。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修养和性格特征。同学们课前演讲的民间故事有的是歌颂自由幸福生活的、有的是赞美勤奋读书的学予的、有的是鞭挞邪恶讴歌英雄的、还有的是赞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等等。学生讲述的这些民间故事,一方面能够激励自己,另一方面听的同学也能增强信心。在这样长期熏陶之下,学生就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和自信。在几年的实践中,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我认为,语文教学不单纯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树立信心,培养其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前3-5分钟的民间故事演讲,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还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5

语文教学强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进行社会交际。与中学语文教学不同,大学语文教育更应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将文化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精神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高度统一。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大学语文课程已被边缘化,很多学校都将大学语文课砍掉,即使开了的,课时也被严重压缩。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更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只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起到指引的作用,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需要学生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自己去钻研。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和训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何利用课外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培养目的,巧用“课前十分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1 “课前十分钟”的实现形式

“课前十分钟”的实现形式有很多,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来谈谈几种比较有用的方式。

1.1 利用课前新闻话题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大学语文学习微信群,上课前一天,教师将网上的热门新闻进行收集和筛选,利用大学语文学习微信群,学生上网看完新闻后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在课前十分钟口头发表。

以新闻话题讨论为主的“课前十分钟”,将课外有效连接起来,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同时,还锻炼了口才,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拉进了师生距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1.2 通过主题诗歌朗诵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除了可以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可以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唱,古人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价值道德观倾注于字里行间,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都讲完所有诗词,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诗、好读诗,让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查找相应诗歌,选定一首或几首,配以合适的音乐进行排练,在课前十分钟进行朗诵表演,每次课可以安排一到两组上台,轮流进行。如以“爱国”为主题,有的组配以低沉却雄壮的旋律,慷慨激昂地朗诵着岳飞的《满江红》,激励了大家的爱国心,有的组深情地朗诵着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抒发着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以“友善”为主题,有的组精心排练了一段诗词串联,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汪伦》等诗词进行深情朗诵。

在不同主题下,学生们自主学习诗歌的方式,无疑是对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有益补充。在声情并茂朗诵那些文质兼美的诗词过程中,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了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在体悟中升华情感、引发共鸣,既促进了爱国热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了家国情怀,为培养社会所需之“工匠”打下了基础。

1.3 通过主题演讲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前,教师对演讲的主题和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去准备演讲稿,并制作PPT,每次课前十分钟,安排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可以讲故事、评典型人物,在演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生为了准备好主题演讲,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大量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现场演讲,也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高职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很多同学缺乏锻炼,大部分同学没有上台演讲的经历,越不敢开口说话,语言表达越难提高,利用课前十分钟,给学生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有意识地参与锻炼,慢慢树立自信心,这对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为他们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课前十分钟”的现实意义

2.1 是课时的有利延伸

“课前十分钟”环节虽然设置在课堂内,但它的实现却是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我们无法改变高职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现状,但可以积极寻求课时实现的最大效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将“课前十分钟”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总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更大,他们为了准备课前十分钟的发言内容,会主动查找各种资料,这样无形促进了他们课余的自主学习。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在课堂上能讲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但通过他们课前的积累,能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也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2.2 是教材的有益补充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参差不齐,光靠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编写或是修正教材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利用“课前十分钟”环节,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来。学生通过主题学习诗词、通过社会新闻辨是非、通过演讲明志,这些知识信息的获取都是依靠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的视野也更为广阔。

2.3 是教学的有效呈现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6

一、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必要性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这,就是口才的魅力。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这就是口才的威力。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过:“公开演讲训练是培养自信心的康庄大道,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么重要。

二、如何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

1.开展课前演讲、辩论要做好材料的选择

演讲的内容有很多来源,可以是优秀演讲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演讲的材料必须有质量,因为它要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初学者不妨采用“拿来主义”,将他人的与本次主题相吻合的优秀演讲稿“拿来”,与同学分享,这样与人与己都是学习的良机。

2.课前辩论要选好辩题

确定什么样的辩论题,对课前辩论活动影响很大,它决定了辩论内容的范围,还影响着双方辩论能否很好地展开。

从辩论赛的实践经验看,选择辩题,要着重把握两点:第一是辩题的现实意义,即辩题本身是不是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辩论能不获得一种思想启迪;第二是辩题的可辨性。

3.课前演讲要做好同学、师生间的互动

互动教学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研究表明:人们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互动或交流。因此,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形式,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的机会就成为掌握语文教学的关键。课堂演讲后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思、提升学生的思辨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的益处

1.锻炼了学生胆量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评价: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天真无邪,不会害羞,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表现得非常热烈;而到了高中,变得害羞起来、含蓄起来,连课前的师生问好也越来越小声,课堂上的提问更是没有一点气氛,以躲开老师的视线不被叫到为幸,哪怕是自己知道答案也不喜欢表现。难道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吗?我认为,一个人的胆量是逼出来的,当全班每个人都接到必须上台演讲的任务时,他们已无可选择。因此,当他们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完成了第一次演讲后,我给他们以表扬性的点评,又煽动同学们善意的掌声鼓励,他们的信心就更足了,会为下一次的机会准备得更好。一次、二次之后,同学们的课前演讲、课堂回答问题,都比以前踊跃多了。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分钟课前演讲”活动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或者说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五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如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因此,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升了语文素养

对学生精心准备的演讲,我带头拿起笔在学生成绩册空白处记下来,并鼓励同学们做好记录,养成积累的习惯,这对于演讲者来说也是一种尊重。如:一次名言警句的演讲结束后,我把同学们演讲的名言归在一张有他们座号和姓名的成绩统计表上,印发给同学们做纪念,当他们看到自己姓名后面自己推介的名言后,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都为自己在班上的表现而高兴、信心百倍。演讲内容通过多样化题材的训练,同学们谈社会,谈理想,讲兴趣,讲故事,说笑话,评时政,从而启发了同学们的心智,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4.调节了课堂气氛,实现了师生互动

短短的五分钟小演讲,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堂结构模式,变传统的授课式为课堂多元式,压缩老师讲授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学生活动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五分钟课前演讲”活动,除一位演讲者外,师生们都做这个小老师的忠实听众,课堂上多了掌声,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情形都跃跃欲试。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五分钟后的上课时间,气氛活跃,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大大加强了。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7

作者:郝云霞

课前三分钟,即在语文课堂上,在老师正式开课之前,先由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其目的是锻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并坚持不懈地实施,将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现笔者分享给大家。

首先,课前三分钟演讲会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并给每一堂语文课一个精彩的开篇。

铃声响起,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假如你是一名学生,你有没有期待?比起你的语文老师,你会不会更期待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你的同学?今天会是谁呢?是你们班的学霸吗,他又将带给你们怎样的惊喜;是你的好友吗,她对今天的演讲很忐忑,你替她捏一把汗呢;还是你们班的搞笑大王,他今天又会给你们带来什么笑点呢……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与其日复一日地由语文老师踩着铃声踏上讲台,然后高喝一声:“上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倒不如我们的老师们每节课让出三分钟给一位学生。事实证明,他们将会给同伴们更多地期待和惊喜,会给整堂语文课一个精彩的开头。

其次,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增长知识,丰富情感。

如果语文老师能充分重视课前三分钟演讲,并根据本班学情,精心策划,有序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那么课前那短短的三分钟,将会像窗外那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或许沉闷的课堂;会像春天的温柔的和风,吹开学生们智慧的大门;会像那一股股甘甜的清泉,叮叮咚咚地流进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我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坚持实践课前三分钟演讲,感觉获益匪浅,现与各位同仁分享其过程与收获。

从这一届学生入校的第一堂课开始,每天一位同学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一条龙轮换,直至全班最后一名同学。这样,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而且是每一位同学都清楚还有几天轮到自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已实施了六轮。

第一轮主题:精彩的自我介绍。

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毕业学校、自己的性格、人品,兴趣爱好等。特别要求学生要用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述。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收效:学生们彼此深入了解,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班级凝聚力;学生知道了写人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有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本班

学情。

第二轮主题:语文课堂上的诗意开篇。

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课前有感情地背诵一首诗歌(课本之外的,可以配乐)并进行鉴赏。要求赏析分别从炼字,名句,诗意理解三个角度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老师之前有指导,学生课前查资料,准备好内容后可先让老师指导点拨。

收效: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使学会如何鉴赏诗歌;开启学生诗意人生的大门,让课堂多了一份诗意。

第三轮主题:让我们共同分享。

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讲述一件你所经历过的事,有趣的,难过的,感动的,有深刻教训的,从中获得道理的,

特别要求:首先事件要真实,六要素要清楚,经过要详细,要有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描写,最后要有总结或升华,要有感情或感悟。

收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事件更鲜活生动,学会了从生活中选材;学生学会了详尽生动地叙事,学会了感悟生活。

第四轮主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课前讲一讲你最敬佩的人并与同学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

特别要求:不空泛介绍,必须用一两个小故事体现这个人物的品质,精神。

收效: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榜样和奋斗目标;学生在听其他同学的演讲中认识了更多的优秀人物,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人叙事。

第五轮主题:我思考,我深刻。

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表述自己的某个观点,并用至少一个事例一句名言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希望学生如何引出观点要有点匠心,事例最好更新颖些。

收效:学生别出心裁,尝试用各种方法引出自己的观点,很有吸引力;学生收集了更多的素材,为初三学习写议论文打下了基础;学生的演讲每天都会给其他同学传递正能量。

第六轮主题:新闻三分钟。

要求:学生每天课前播报一则近期内的国内外新闻,并谈感悟。

收效:学生开始关注新闻并可以从新闻事件中学着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第七轮主题:……还在探究中,学生只要不毕业,课前三分钟演讲就在进行中。

在一轮一轮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知识更丰富了,感情更细腻真实了。每当一轮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就会主动提醒我:“老师,这一轮课前三分钟就要结束了,咱们下一轮的主题是什么?”从他们的积极性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很享受这个过程。于是我就顺势调动学生,让他们帮忙出谋划策,我们师生共同商讨确立主题,这个过程也是很美妙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用心揣摩,高度重视,课前三分钟一定会成为每一堂语文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课前三分钟演讲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其胆量,增进学生间友情,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课前三分钟过程中,学生们的进步令我欣慰,并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

感动。

刚开始,学生对这项活动虽然很新奇,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我们班的学生基础差,能力不足,没自信,胆子小,所以效果不是很好,但我依然给予每一位演讲者以真诚的评价,真心的鼓励,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慢慢地,收效越来越好。学生们渐渐地放开了,胆子大了一些,声音亮了一些,演讲得越发的流畅自如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快,令人欣慰。当然,不只这些,每天聆听孩子们的三分钟演讲,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比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差,上课不主动回答问题,作业时有不交,而当轮到他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他竟然能清晰流畅地表达,令人刮目相看。每每这样,我的内心就会感到无限惊喜。再比如一位胆小的女生,当她战战战兢兢地走上讲台,用她那特有的细若蚊鸣的声音断断续续地演讲时,教室里居然鸦雀无声。没有起哄,没有不耐烦,看得出同学们的神经和那个女生一样紧张。大家屏气凝神地等待,有一位同学拿她的稿子在她遗忘之时善意地提醒着。终于,演讲结束了,虽然演讲不完美,班里还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那掌声里,我听出了肯定与鼓励,听出了支持与友谊,那掌声让我感动,那掌声将响彻在我教育生涯的天空,经久不息。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口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7-02

单靠几本教科书,几篇优秀选文,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作答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是从“课堂三分钟演讲”着手,探索提升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是一种比较主观性的教学活动,如何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并非朝夕可就之功,教师要宏观统筹,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学进度,整体规划,由浅入难,由简到繁,分阶段制订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对学生进行首轮的适应性“三分钟演讲”训练

1.教师要提前两星期布置“三分钟演讲”的任务,并明确演讲顺序按学号从中间往两头进行。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及早准备演讲内容并能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大多是先女生后男生,顺序从中间开始往两头,恰能使男女生错开。同时,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2.严格控制演讲时间。既然是“三分钟演讲”,那么时间就是三分钟,就要对学生的演讲时间作严格的控制,时间一到,就得停止演讲,而时间没到,就得站在台上直到三分钟结束。这样做的理由是担心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认真准备讲稿,构思演讲思路,不然就有可能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在适应性“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推进第二轮的互评式“三分钟演讲”

推进第二轮的互评式“三分钟演讲”,教师可以在首轮适应性的“三分钟演讲”基础上增加以下操作方法:

1.向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演讲技巧的书籍和杂志,把它放在班级的公共书柜里,供学生阅读和提升。

2.学生上台可带稿,但不可读稿,学生演讲后把演讲稿张贴在教室指定的位置,供其他学生交流,让该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也促使下面的学生认真准备讲稿。同时,让课代表每天及时统计并张贴各小组对当天演讲学生的项目评分,让学生了解哪些项目是高分,哪些项目是低分,与前面的学生有没有差距,从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全程拍摄演讲视频,然后作为临时文件放置在班级群空间,让演讲的学生下载观看,了解自己演讲过程中的语音和动作,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下载观看,指出演讲者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提升演讲质量

教师要趁热打铁,在互评式“三分钟演讲”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三分钟演讲”层次,进行第三轮的展示性“演讲”,教师可以作以下尝试,而且笔者也作了尝试:

1.自由式“三分钟演讲”。教师首先要改变演讲顺序,按学习小组轮流并由组长负责点将。每组每天指定一位组员演讲,一天两组,依次轮换,学习小组组长要组织讨论演讲内容,督审演讲质量,商定具体演讲人选,每人机会均等,可分工协作,也可独立完成;其次要取消演讲时间的强制性,延长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以免冲击课堂教学,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取消学生的项目评分措施,由视频拍摄取而代之,学生每周末都可以到学校下载空间下载视频文件,同时教师择优选取学生的演讲作品,以供同学们欣赏评价,以示鼓励。

2.主题式“三分钟演讲”比赛。教师事先布置演讲题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两位选手,也可向别的小组租借选手参加比赛,然后每组推荐一名非选手评委,组成评委团,按比赛规则,评选出若干名优秀选手,演讲过程全程摄像,将优秀选手的演讲视频上传至优酷网,以资鼓励。

3.开设“5+1”讲坛。所谓“5+1”就是5人学习小组共同确定一个主题,共同搜寻资料,然后推荐1位组员上台演讲,演讲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也可携带相关资料,演讲时间为40分钟,讲坛过程全程摄像,演讲顺序按小组抽签决定,每周由轮到的小组开设讲坛。实验证明,由于前期演讲能力的锻炼,“5+1”讲坛可以非常好地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演讲能力,例如笔者一学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请点击)讲坛式演讲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本轮的提升实施阶段,主要在原有的适应性、互评式“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演讲技巧和阅读视野。活动的评价主要以老师的评价和视频展示为关键,通过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提升语文整体素养为目的的演讲活动中来。

综上,递进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递进式步骤:适应性“三分钟演讲”互评式“三分钟演讲”展示式“演讲”。笔者也对实验学生进行了纵向分析,分析显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当然,“三分钟演讲”必须以规范为基础,而且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从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开始,递进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哲东.每天一堂演讲口才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9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学习历来都讲究“积累”二字,“一蹴而就”显然在这门学科中是行不通的。特级教师陈忠梁先生用了一个别具风格的比喻来形容语文学习,他说:语文就像“威士忌”,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

随着职业学校新教材的实施,职中语文课堂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职中语文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而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所谓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就笔者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双边关系

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过且现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级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些模式日益显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灵验。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以大纲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教和学,本来无所谓苦乐。只是现在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教者与学者长时间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不免身心疲惫,终致厌倦。其实,教和学完全可以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在社会各界提出质疑、语文教学出现危机的今天,我们着实有必要在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方面探索一番。

(三)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求异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并且把这一模式推及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二、操作方法

(一)提前布置,严密组织

演讲顺序由语文课代表安排,或按座次,或按学号,或男女轮流出场;演讲的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命题演讲,或半开放型演讲,即演讲内容不做太多限制,让演讲者在备选的几个话题中自由选择;或开放型演讲,让演讲者自由选题。命题演讲重点培养学生占有筛选、组织材料和推敲语言的能力;半命题演讲重点培养学生在自己容易把握的选题中展示才华;自由式演讲则是演讲者尽情展现风采的舞台,最易出现精彩的演讲。

严密组织,让学生充分重视这一教学环节,以达到以讲促学的目的。杜绝信马由缰式的放纵,鼓励学生运用意会、感受、想象等方法,丰富词汇,领悟语法,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二)要求脱稿,不走形式

脱稿演讲,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讲者低头诵经,情绪全无,演讲的感染力如何体现?

另外,按标准班容量计算,一位学生一学期演讲的机会也就2-3次,语文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生珍惜难得的锻炼机会,严格脱稿演讲制度,不要让演讲有名无实。

(三)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因为学生个体水准参差不齐,有高有低。演讲的时候不可能全是马丁·路得·金《我有一个梦想》式的大气磅礴,慷慨激昂,也不可能全是海伦·凯勒《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式的冷静清俊,感人肺腑。在学生演讲时,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可能口若悬河,洋洋千言;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可能出现语调不准,语言不当,甚至忘词卡壳现象。这时教师要示意学生不要紧张,或让同桌来个提醒,这样做,对演讲者是一种鞭策和尊重,对其他同“级别”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极大地促进了该项教学活动有序健康的开展。

(四)鼓励为主,恰当点评

既然学生千差万别,演讲内容丰富多彩,演讲风格各不相同,那么演讲的效果肯定不会一致。职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敏感、自尊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对其中成功的演讲进行充分地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教师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一个形象的肢体语言,一个精当的比喻,一句精辟的哲理,一段整齐的排偶,甚或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演讲者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演讲充满渴望。

当然,对其较为明显的不足,教师应及时指正,或让同学点出。语气尽量婉转,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五)控制时间,适当变通

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篇10

一、 起始阶段:讲故事而已

初宣布“三分钟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窃窃私语,兴奋、期待溢于言表。讲故事活动的要求:①故事时限三分钟;②内容自选,有趣味或有思考;③脱稿讲述,可以携带提示性小纸条;④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富有情感;⑤言说以学号为序,每次一位同学。活动开始以后,同学认真讲,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者难免紧张,但听者掌声的鼓励让言说者增添了勇气和自信。

总体看来,故事质量参差不齐,来源单一,多选自《读者》《青年文摘》《学林》《故事会》等,少数则取自《童话故事》。由于学生在故事选择上囿于审美趣味和识见,故事可回味思考的不多。部分同学追求“笑”果,取材落入庸俗和肤浅。听故事的同学逐渐从兴奋中脱离出来,感觉故事少新意。“三分钟”活动意义受到质疑。有学生问:“老师你为什么要我们讲故事?”我答:“希望每个同学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但这个答案既不能完全消除学生的疑问,也不能令自己满意。我觉察到活动存在调整的必要,否则流于形式,就与设计初衷相悖了。

二、发展阶段:讲评一起来

对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两点要求: ①故事必须保证三分钟的长度,如不足,请站足三分钟;②言说结束,听者可自行起立评论,限定三次机会。对于这两点补充要求,我的考虑是用时间的限制消除取材短小、浅显、庸俗或一味逗乐的弊病,保证故事的精彩引导学生选用大量描写和生动细节来复述故事;增加评论环节,提供听说互动的平台,使听者专心倾听并参与到言说活动中来,而不再是纯粹的旁观者;限定评论人次则是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参与说。

调整后,学生慢慢开始背讲稿、背故事原文或携带故事提纲,言说明显强于第一阶段。学生或生动或凝重或深情的语态和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听者若有所思地聆听模样全然不同于先前等笑料或漫不经心的状态。三分钟内讲台上下是一体,三分钟后同学争取发言机会,评说故事内容,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评论,有联系。互动环节的设计证明学生个体的口语能力展示不能脱离群体的有效参与,只有双方都从活动中得到自我表达的可能,言说者才能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体会言说的价值并获得独立讲演的勇气和自信,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在此阶段言说者仍是主导,听者是辅助。

三、转折阶段:审美和思想独立需求的唤醒

讲故事的活动坚持了两年,逐渐程序化的活动开始显出疲态。尽管讲故事有时间限制,但由于学生能力差别,确实存在选不出好故事而至于呆立讲台等待限定时间的现象,加之故事选材倾向有部分类同,评论的热情下降,大部分学生少了互动的意愿。高中阶段学业负担沉重,也使言说者前期准备时间不充分,临时准备以至于敷衍了事的现象间或出现。这些问题使活动再次受到质疑,这一次提出疑问的是自己,或者说,问题摆在面前,不改变就会使活动失去吸引力和坚持的意义。

穷则思变。我从活动本身开始思考,审视名称要求和设计初衷,观察学生种种活动反应,寻找他们的兴趣,尝试突破瓶颈。我对活动做出两点改进:①更名为“我的三分钟”。开放选材类型,每位同学依据个人喜好选择言说内容,不必一律地讲故事;②讨论活动设“自由评说”和“专题辩论”两种形式,交替进行。“自由评说”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限定发言人次,需主动争取;“专题辩论”是根据言说内容隐含的富有争鸣性质的问题,设置问题,学生集中辩论追问,以求深入思考。

这次改进是言说活动“质”的改变。它真正具备了满足个性需要的开放性和追求言说品质的优质性。选择优质材料和追求精彩的个性言说为活动带来新的活力。电影故事、经典小说、新闻报道、动漫视频等都入选言说的材料库,尽管杂志故事仍是主流类型,但其内容的丰富好于过去,言说者似乎意识到选材的好坏直接体现个人品位的高低,而能引起听者高度关注和聆听的言说必是言说者精心准备与选材精当的完美结合。

特别是从“专题辩论”中产生的对学生思想独立的养成则是活动意义意外深化的开始。活动设计初衷并未考虑到对学生独立思想的培养,仅止于希望给学生口语表达提供一个有限的平台,在有限的时空不使“说”的能力萎缩退化,并借此增加学生勇气和自信,焕发年轻学子应有的朝气。随着活动的丰富和改进,“言说”与“思想”的必然联系逐渐显现。在一位同学的言说后,我抓住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在确知自己生命的终点后想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意识到这会成为一个能够形成热烈讨论的“专题”。果然,学生不待举手,主动站起,各抒己见。一位同学认为:“人之将死,当然会这样做。”师评:“你没有回答问题。”他愣了一下,坐下思索。一位同学认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他会觉得以前的忙碌没有必要了,所以就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师答:“以前的忙碌是为名为利,更多是为生存。现在生存可以放在一边了,自己需要什么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学生点头,说:“对,活不了了,功名利禄全不用追求考虑了,为自己活了。”一位同学从“性本恶”引出“自私”的结论。师评:“自私,在这儿可以理解为中性词,就是只考虑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一位同学反驳“性本恶”之说,认为“不是恶,是珍视生命,希望余下的时光有自己的痕迹。”在热烈的争论中,我为同学层出不穷的多角度表达感到欣然不已,精彩言论必有独立思想的光芒。我意识到下一步改进必然是引导学生独立思想。至此,三分钟的核心价值开始显露,即唤醒学生审美和独立思想的需求。无论言者还是听者都是活动的主体。

四、未来趋向:尊重个性表达,引导独立思想

在实践中,短短三分钟常常因为互动环节而延至五分钟,最长的一次是一刻钟。然而,它并未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相反,越是精彩热烈的活动,越使学生课堂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语文课堂因言说活动而表现出一种开放性,即学生个性展示与独立思想的表达得到尊重,而课堂教学有目的的学习又使学生认识到思想与知识的关联,求知最终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在转折阶段,师生形成共识,思想比知识重要,独立自由的思想更是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