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演讲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12 07:06:51

课前演讲材料

课前演讲材料篇1

论文关键词:综合英语课;自主性口语学习;自我获取式;功能

一、背景

1.综合英语课的性质

这里所指的综合英语课是指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英语技能课,过去人们(包括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文献资料、教科书、教学大纲等都把这门课叫做精读课或者基础英语课。由杨立民总主编、陆培编的《现代大学英语》(2002年版)的封面上仍然写着赫赫醒目的两个大字《精读》。200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把它称作基础英语课。综合英语课的培养目标正如《大纲》对该门课程的描述中所说:“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并达到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要求。”可见口语能力的训练在综合英语课中的份量和重要性。口语能力的训练固然非常重要,但它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环境来培养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则更为关键。那么,如何在综合英语课上培养学生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呢?

2.学生口语能力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明显增强。毫无疑问,进入高校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也把明显提高了的口语能力带进了大学英语专业的课堂。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中学期间学生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也随之一同进到了大学课堂。面对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口语教学的要求,以及与中学学习特点迥异的学习行为的要求,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在中学期间,学生的口语训练几乎都在课堂上完成。而且绝对由老师带领,口语学习行为几乎完全由老师控制。一旦进入到对自主性要求很高的高校,学生就好象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中学的口语水平也不能适应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为了能适应大学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感到口语学习的重要和提高口语能力的必要性。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则非常必要。

3.综合英语课口语学习的特点

口语学习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发声”(Gardner&Miller,2002:14)。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学习机会很难。加上综合英语课口语学习只占该课程应该训练的五种技能中的一种,因此,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学习的时间更加有限。基于这两个特点,如何给学生更多口语训练机会、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口语学习,是综合英语课老师应该探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在综合英语课堂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综述

1.定义

对于自主学习或自主学习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我们不妨看看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

Dam等(1990:102)把自主学习者定义为“一个在课堂学习的社会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一个在他/她已经掌握了的独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的解释者…一个知道怎样学习和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f妲/她所处的情况下都知道怎样使用所学的知识的人”。而且他们进一步说明学习者的自主性是“能为自己学习行为负责的准备”。(1990:102)Gardner和Miler(1996:vii)把自主性的语言学习者定义为“能够为自己的学习项目发起计划和完成实施的人”。而Nunan(1997:193)却认为“完全自主的学习者更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一个现实”。他还认为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有程度区别的,这取决于学习者的个性、目标、所处组织遵循的哲学和文化环境。Gardner和Milk2002:7)则认为除了自主性有程度区别之外,还有因为时间和科目的不同,同一个学习者的自主性也会有上下浮动的现象。他们进一步解释说,一个在听力学习方面非常自主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许会非常依赖老师。

2.培养自主性口语学习的途径

培养学生从依赖老师向自主性学习迈进的途径有很多。Gardner和Miller(2002:8)的观点是可以通过“自我指导学习”;“自我教育”;“独立学习”和“自我获取式学习”来实现自主性学习。四个术语的含义似乎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鼓励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四个术语中,“独立学习”是通向自主学习的前奏(Gardner和Miler,2002:8)。“自我获取式学习”则是“一种提高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方法”(Shcerin,1991:144,引自Gardner和Miller,2002:8)本文将采用“自我获取式学习”这一术语来指称获得自主性学习的途径

3.“自我获取式”学习的因素

本文选择Gardner和Miler(2002:9)列表中的部分项目来探讨综合英语课“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的因素。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

上表中的“资源”是指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以及学习活动的信息来源。“人”是指在“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时,学习者、教师、以及其他学习者。教师的职能是信息咨询者,课堂活动管理者以及评价者;学习者本身的职能是“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的计划者,如何进行该活动的思想者,该活动效果的自我评价者;其他学习者的职能则是“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准备过程中的伙伴,同时也是学习效果的评判者。

三、如何在综合英语课堂实施“自我获取式”自主性口语学习活动

正如上文所述,口语学习只是综合英语课的功能之一。时间分配有限。加上口语学习具有“需要发声”的特点,课堂口语学习的计划与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课前精心计划与安排,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学生课前遵照老师的安排,进行材料收集、提取、组织,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输出;其他的学习者给予适当的帮助。

课堂口语学习活动的形式决定了课前准备。也就是说,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怎样的口语学习活动,是教师应该事先计划好的。教师把任务和目标下达给学生,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课前准备时间。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获取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用的成分,进行归纳,组织成自己将要在课堂上口语输出的有效材料,完成教师要求的口语学习课堂活动。在学生完成课堂口语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给学生时间和空问上的支持。在准备过程中,其他学习者是该学生的同伴和评判者,在学生完成口语活动的过程中,其他学习者的功能也不能忽略。此时,他们是最好的听众、交流者和评判者。英语演讲是一种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性口语学习的活动。

下面以课堂“英语演讲”为例来探讨“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的运作。

1.“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概述

课堂英语演讲是一种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口语学习需要、同时又比较容易操作、帮助学生实施的“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活动。本文所探讨的课堂英语演讲是指事先有准备的、单个学生独自站在黑板前、面对所有学习同伴所作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包括:演讲题目、演讲正文、演讲观点。演讲要求语言表达正确、流畅,具有身段语言,同时还要有与观众(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目光交流等)。因为时间有限和口语本身的特点的缘故,课堂演讲一次不宜安排过多的学生。但如果安排人数太少,又会影响活动的轮次。因此,一般来讲,一次课安排四个学生到黑板前作英语演讲是比较合适的数字。演讲的内容不限。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和感到舒服的话题。但是,演讲的时间(讲稿的长度)是有限制的,一般在三分钟以内。每次四位学生,依次轮下去,直到学期结束。

2.“自我获取式”英语演讲取材

课堂英语演讲取材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他可以从电视、报纸新闻中取材,可以在书籍中取材,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也可以从热点问题中取材,还可以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中取材。问题是f电/她的取材要有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观点与大家分享,或者可以启迪思维,或者可以陶冶情操。总之,取材要能吸引他人。以下是三个关于选材的例子。

例1:有一位同学的演讲取材于她的家庭问题。她告诉大家,她的父母多年前离婚了,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很深的创痛。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抱怨,进而沉沦。相反,她给予了她父母极大的支持与爱。她的观点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而且她还把那首《感恩的心》的歌与大家一起分享。她的演讲博得了同学们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例2:另一位同学把自己一直在内心里挣扎着的问题作为她演讲的题材。她说,她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讲话是否会冒犯大家,因为她的讲题将与大家有关。同学们肯定的目光给她自信。因此,她说她的内心一直非常孤独。因为她没有朋友。她没有朋友,是因为她不相信其他同学真的能懂她。于是,她选择了独处。她要大家告诉她,她该怎么办。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他们希望成为她的朋友,并表态说他们不会让她失望。

例3:还有一位同学把自己关心的教材问题作为演讲的题材。她认为,大学的教材应该本着节约的原则,一本教材一个学生用过之后,应该传给下一届的学生,理由是很多其他国家都是这样做。她的演讲一结束,就有一位本没有轮到他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要求到前台作一个演讲,因为他也想就教材问题谈谈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正好与前面的那位同学的相反。他认为教材应该经常变换。以保持知识的更新。他还用了一个笑话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笑话是这样的:一位中学老师要求他的学生做笔记。当其他的同学都在认真做笔记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却在玩要。老师走上前去询问原因,却发现那位学生已经有了与他的讲稿完全相同的笔记。老师询问原因时,那位学生说那是他父亲多年前所作的笔记,因为那时他的父亲就是这位老师的学生。

3.“自我获取式”英语演讲活动中“人”的功能

(1)学习者本身的功能演讲者自己是演讲活动的计划者,也是演讲内容的思想者,更是演讲效果的评判者。在演讲活动进行之前,口语学习者充分自主地获取自己想要的材料;自主地选取对自己的演讲有用的部分;自主地把选择好的材料进行组织、安排,使之在语言上、语法上、句法上、逻辑上都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然后对自己的演讲作一个整体上预期评价。在自己认为符合标准之后,将演讲活动进行下去。在整个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口语学习者都是通过“自我获取式”的途径完成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演讲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决定出场的顺序,自主性决定自己的语速,自主性采用什么样的辅助措施。辅助措施是指学生可以通过板书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的演讲能更好地被其他学生听懂。上面几个例子都说明了学习者功能的自主性。

(2)教师的功能。教师在材料的准备阶段只是一个咨询者。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就材料的来源问题,材料组织的正确性问题等向教师咨询。教师在尊重学生充分自主的前提下给予一些建议和帮助,限度是不能破坏和打击学生的自主性。在演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功能是组织演讲的顺序,组织好听众的秩序,倾听演讲。演讲结束后,教师的功能是评判者。评判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想内容;内容的组织安排;语言的表达;还有演讲时的仪态。评判的尺度把握是以鼓励为主,切忌伤及学生的积极性或自主性。对于例2,老师的评判是这样的:教材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到底是应该经常换,还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很多专家都在研究。有人认为,教材应该相对稳定,以避免浪费(向上面那位同学的意见一样);有人认为,教材应该经常变换,才能保持教材承载的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些看法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从纯学术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教材应该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持变化。教师的评判应该完全把演讲者和其他学习者放在平等的位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3)同伴的功能。同伴在演讲的准备过程中是商讨者和评判者;演讲活动中的忠实听众;演讲后的评判者,甚至是讨论参与者和挑战者。同伴的评判、讨论和挑战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演讲者的自主性。例1中学生的演讲一结束,几位同学纷纷站起来,主动要求评述她的演讲。他们感谢她的真诚,能让他们分享她内心深处最深的秘密;他们赞叹她的勇敢,能这么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感动于她美好的心灵,在受伤害之后还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她的同学是她的评判者。他们的评判给了她认同感和力量。对于例3而言,同伴是那位演讲者问题讨论的参与者、观点的挑战者。对于例2,同伴的评判给了演讲者肯定、鼓励和安慰。这样的评判极大程度地鼓励了演讲者口语学习的自主性。

课前演讲材料篇2

论文摘要:在当前学校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开展了“课前时政演讲”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际联系,知识向能力转化,值得继续改进和不断探索。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演讲;做法;素质;能力

在当前学校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给政治课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开展这一活动的具体做法、好处,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的具体做法

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校在开展“时政演讲活动”时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为“时政播报”,一种为“时政综述”。“时政播报”类似于“新闻联播”,要求学生把时政新闻按时间顺序或性质分类归纳后进行播报。这种形式要求不高,一般在低年级施行,“时政综述”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时政新闻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二条时事,结合过去所学知识用理论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述。这种形式要求更高,一般在高年级各班施行。要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订阅有关时事方面的报刊杂志,平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并用心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了解时政和现实问题的內容和背景;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形成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材料进行评论和综述。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课外多辅导,课前先审阅。

(二)实践阶段:利用每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演讲活动。每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要求演讲者做到胆大声响、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

(三)评价阶段:学生演讲完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点评。一是对演讲者所讲时政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归纳,二是对其所运用的原理、观点进行正误判断,三是指出其分析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鼓励和表扬。要求教师要真正体现主导作用,要精心评析,切忌“形式主义”。

二、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美国有句格言说:“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通过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听、看、说、议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学生为了搞好自己的小演讲,避免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就必须查找课外时政材料、时事素材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政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素材。寻找素材的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发挥想象力,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学会质疑,有所创造。从时事资料中能发现许多问题,这就必然会在一定知识铺垫的基础上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让他们自主学习,就能真正地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演讲的內容都是他们心理上的“兴奋点”,即他们最关心的时政热点、新闻话题、社会现象。因此,吸引了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无味,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讲,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表现欲的释放和学习热情的大增,都大有帮助。

课前演讲材料篇3

【内容提要】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二、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三、课堂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正文】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讲解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知识,加速新知识的掌握

生物学演示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另一类是以验证巩固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经过积极的思考,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呼吸作用"演示实验,将点燃的蜡烛在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甲瓶)和煮熟的种子(乙瓶)里,观察蜡烛在两瓶内的燃烧情况。随着蜡烛的燃烧情况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不断被激发。观察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很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对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若采用一些适当的趣味性演示实验,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

3、有助于传授生物学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仪器的使用、药品的使用和配制等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光合作用的基本内容后,向学生提出如何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启发学生认识到由氧气的特性(不溶于水、并可使余烬的火柴复燃)出发来证明氧气的存在。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用实验材料(为什么选用水生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如何确保实验成功。 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认真讲解、不断启发引导、一丝不苟认真操作,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也能逐步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地观察,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减少了盲目性,通过启发学生很容易抓住要观察的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归纳逐步形成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课堂演示实验有许多特点,但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

1、灵活性

一般演示实验所要求的设备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可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讲述或是边演示边谈话方法进行,也可以先演示后讲解,或是先讲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在课堂上只能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只演示实验的开始几个步骤,也可只演示实验的最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要做的实验很多(例如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52个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以及18个演示教学内容),其中有些实验比较复杂,会因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或者是由于实验设备、教学时间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将有关的学生实验进行一定的简化,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实验少给教学带来不足。

2、时间性

课堂演示实验是对时间要求比较强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时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在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许多课堂演示实验对季节条件有一定要求。当有多个演示实验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选择采用时间比较节省的演示实验。对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演示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演示"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一实验,可让学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饥饿"以及用遮光器对叶片的遮光处理等步骤,在课上教师只需做"检验遮光叶与非遮光叶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实验。演示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是相关联的,选择有关生物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生长的季节性。如果有关的教学内容正好安排在秋季,那么选择演示实验有关生物材料时,必须考虑秋季生活的(动、植物)材料。在准备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考虑到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情况下由温度和光照不同所带来的对演示实验结果的影响。许多教师在预备实验时,常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但正式上课时,却可能由于天气的变化(如温度降低、天气转阴光线不足),而影响演示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光(用灯光照射)和增温(使用恒温设备)来改善实验效果。

3、简洁性

演示实验不包含复杂的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复杂的设备仪器,也不要求学生有复杂的知识背景。演示实验的目的是用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来解释较深奥的科学知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环境的限制,演示实验在设计上必须要精巧,演示结果要一目了然。将实验课中的有关实验简单地搬到课堂做为演示实验是不适当的。

4、直观性

演示实验不同于普通的实验课教学。多数情况下,课堂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台附近进行操作的。因而不论是在设计演示实验方案时、还是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都应考虑到要保证使全班同学能够观察到演示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同时实验的结果也要清晰明了。

三、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服从教学目的性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选择演示实验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为目标。要精心地选择演示实验的内容,使演示实验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有关光合作用内容教学的演示就相当多,有的演

示实验用于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的参与,有的演示实验用于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产生,有的演示实验是用来说明光合作用过程是需要光的。在生物材料选择上,有的使用一片叶子,有的使用植物提取液,有的使用水生植物,还有的使用陆生植物。可用于光合作用演示实验的生物材料种类也千差万别。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讲授内容与演示操作恰当地配合,充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特别是要在思想上明确演示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及时把学生在观察中所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概括起来,形成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切不可为演示而演示。 2、严格设计,确保科学准确性

演示实验设计要正确无误,操作步骤要合理,时间安排要得当。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应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并可通过设置对照组等方法来增加的演示实验说服力。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不断地改进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使演示效果更加有效明显。对演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充分估计,对可能影响演示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都要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各种因素对演示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严格按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正确地操作,使整个演示真实可信,并确保演示实验的顺利成功。对于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一定要认真地科学地对待,要认真分析其原因,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找出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真预备,增加成功把握性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演示实验成功的保证。要按照教学目的,根据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条件,合理安排。认真做好实验器具、实验试剂药品、实验材料和一些必备辅助教具的准备工作。做好有关实验用品的清单卡片,上课前要逐一对照检查后带入课堂,以免影响演示实验的正常进行。做好预备实验,保证教师的实验操作娴熟规范,同时可以尽早发现演示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对实验进行改进。通过预备实验,还可以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处或忽略处,以便设计好有关的提示。

4、合理使用,提高直观有效性

演示用具的位置要适宜,注意有关仪器设备安放的角度,不要遮住学生观察的视线,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同时演示桌上只能放置与实验有关的材料和用具,暂时不用的材料的器具应放在学生视野以外,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用染色法来提高演示物的颜色或用强化演示物背景颜色来增加反差等手段使观察的目标鲜明突出。例如:"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的蔗糖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增加颜色可使结果更加醒目。对于小型材料可以采用巡回演示法进行演示,也可借助投影设备将微观变为宏观。必要时,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或使用其它直观教学手段,辅助学生观察。

5、细心指导,增强教学启发性

课前演讲材料篇4

一、用活教材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时,对教材板块进行了调整。教材在起始部分的“故事会”(讲讲父母对自己疼爱的故事)后面接着,安排了“角色表演”。教科书上是这样提示的:你能不能将你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剧本,由你来扮演你的父亲或母亲,通过扮演体验一下父母对你的那份深爱。执教老师没有在这个环节安排表演,而是将表演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讨论之后。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师生进行了合演(教师做孩子的妈妈,学生做孩子小强)。

表演过程:妈妈劳累了一天,天黑时才下班回来。妈妈因感冒坐在椅子上不断咳嗽。小强倒了杯开水,拿来了家里治感冒的备用药,劝妈妈吃药。妈妈吃了药后,看见地上脏了,就拿起扫帚准备扫地。这时,强强主动对妈妈说:“妈妈,你歇会儿,我来扫吧!”强强扫好地后,妈妈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说:“妈妈忘了给你买书了。我现在就去买!”强强赶忙拉住妈妈,说:“你今天身体不好,就别去了,明天我自己买吧!”(表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

【评析】

教材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案例和一些提示,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述教学案例,教师没有在学生讲了父母对自己疼爱的故事后安排表演,因为此时表演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在角色分工上,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孩子,一是这个故事只有讲故事的学生自己知道,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学生因缺少深度体验而难以再现当时情景;二是学生年龄相仿,让一两个学生扮演其他学生的父母,观看表演的学生说不定会说些不雅的话,只要出现“不当”的笑声,表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试教时,也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经过调整,表演安排在学生怎样报答父母,这一环节,教师扮演学生的妈妈,在年龄、生活经验上,学生都可以接受,所以,在表演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根据生活情境恰当地用行动来报答父母上。这样的表演,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拎着一个袋子进了教室,让学生从这个袋子中取出圆珠笔、文具盒、小闹钟、手电筒等与塑料有关的生活用品,感受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教师让学生选择:班上要买一只洗手盆,是买木头的、玻璃的、塑料的,还是买铜的?学生选择了买塑料的,其理由是:木头的显得笨重,不易清洗,时间长了还会漏水;玻璃的易打碎;铜的太贵,掉在地上容易将地砖击碎。而塑料的既便宜、轻便、耐用,又有各种色彩,看上去很美观。通过判断,学生认识了塑料的优点,认识到塑料的发明是伟大的。接着,教师播放生活中因乱扔塑料制品而造成污染的种种“难看”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也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从而唤醒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评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就要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强调与儿童的生活“面对面”。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就教材说教材,而是千方百计地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第一步,不是单纯凭借书上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认识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是从一个个可感的实物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第二步,也是从生活出发。班上要买洗手盆,买哪一种?学生判断、讨论的过程,就是感受塑料的优点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过程。第三步,展示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那一幅幅目不忍睹的画面,来源于学校、家庭周边的生活环境,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污染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对合理使用塑料制品,保护环境就有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学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而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注重体验

【案例】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不胆小》(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0课)时,引导学生说了自己克服胆小的做法后,当场进行了训练。首先,请班上平时胆小的一位女孩子到讲台前唱一首歌。那女孩子羞红了脸走到讲台前,不愿开口。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声中,那位同学终于开口唱了,尽管开始时声音还不够响亮,但随着学生的掌声,她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之后,老师又让另一个胆小的学生去校长室请校长到班上来给学生讲讲如何克服胆小。与此同时,要求班上的其他同学将自己的作业送到听课的老师们面前,请老师提提意见,并与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交流结束时,去请校长的那位学生和校长一起来到多功能教室。校长走上讲台,表扬了那位同学,并对同学们讲了自己小时候“克服胆小”的事例。

【评析】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主体性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我不胆小》一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因为“不胆小”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上述教学案例,执教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克服胆小。如,请胆小的学生在公开场合唱一首歌,请胆小的学生邀请校长到班讲讲如何“克服胆小”(这个过程很有创意,一是校长讲很有说服力,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那位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得的锻炼),请全体学生跟陌生的听课教师说话(教师善于利用教学资源,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训练)。这样的教学,学生有了切身的活动体验,效果怎能不好?这种体验式的活动是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

课前演讲材料篇5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最终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已成为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对有效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作简要阐述.

1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学新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按照《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生物学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探究”、“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生物学新教材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主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教师应认真处理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2实物资源和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笔者对实物资源和活动资源开发和研究,建立资源库,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生物教学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2.1创造性开发和使用实验教学材料

各种教学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各种实验教学材料,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

例如,《制作孢子印》的小制作,选取新鲜的蘑菇,用解剖刀去除菌柄,把菌盖的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用培养皿或玻璃杯罩住菌盖,放置一昼夜左右,开盖观察,结果发现现象并不是很明显.于是改成把菌盖的菌褶那面朝下扣在有色的卡纸上.孢子落到有色卡纸上,反差大,制作的孢子印效果很明显.然后再叫学生将卡纸进行过塑,保存好,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学生收获很大,同时也深刻的理解了孢子繁殖的方式.《花的结构》一节教学,课本中以桃花为例介绍花的基本结构.其实,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间已经是冬天,根本找不到桃花,因此,笔者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用羊蹄甲代替桃花来进行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再如,《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利用校园里有广泛栽种的,学生又熟悉、且容易取得的柳树枝作为实验材料,提前布置学生放入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观察,实验效果很明显.

2.2安排学生从事生物课外活动

安排生物课外活动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笔者注意结合课堂教学,布置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课外活动.

活动1组织、引导学生收集大量资料,制作“生物与环境”、“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等为主题的生物手抄报,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作品,并在校园的文化角进行成果展示.

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演讲活动是四人为小组单位,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撰写演讲稿,有的小组还制作了课件,之后进行演讲比赛.评委是各演讲小组的组长,当堂评出最佳演讲者,最佳演讲者所在的小组为最佳演讲组.在演讲过程中,笔者给每一位参加演讲的同学拍照留念,最后全体演讲者、最佳演讲者和最佳演讲小组都拍照留念,课后将所拍摄的相片放在各班的电脑上.这项活动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的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能为生物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已经成为生物课程最占优势的资源.

3.1鼓励学生合理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

学校的图书馆、家庭的报纸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有效的信息化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应在生物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在上完“青春期”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对自己出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以及要注意的现象,还不是很清楚,但又很羞于开口.于是,鼓励学生合理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自己通过查阅报纸、刊物、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明确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应当注意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和丰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3.2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

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动植物的图片、趣闻趣事,最新的生物科学进展等新闻报道.如环境问题(酸雨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入侵等)、营养与保健问题(劣质奶粉案等),录下有关声音、画面,制成音响资料,把这些资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这样可充分发挥它们的时效性,更能引起学生关注这类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对并要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教师只有重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提升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前演讲材料篇6

【关键词】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

一、课题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颁布不久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总则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让中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中职德育课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具体的措施和实践

(一)开展课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课前活动是根据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让学生通过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搜集资料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节时,我事先让学生收集“改革开放与你”图片,收集爷爷、爸爸一辈当时的实物、照片以及现在家庭状况图片,比较三代人的生活状况,感受改革开放35年自己身边大变迁。开展这种课前活动既引起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又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

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资料、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辩论,或扮演,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根据笔者的具体实践,认为有以下活动体验适合在课堂开展。

进行演讲活动体验式学习 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的方式。为此,我在平时德育课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安排课前3―5分钟的小演讲。演讲的题材要求与所教的教材内容相联系。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一节时,我以“感恩的心”为主题选择材料让学生进行演讲,以此感谢父母辛勤的工作,对子女无私的关爱,激发学生报答父母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同时使学生懂得时常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为父母拼搏、为社会奋斗,从而成就一个成功的自我。这也为一开始教材叙述“首次就业前的学生时代,由父母哺育、社会扶植、国家培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必须通过职业劳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知识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行辩论活动体验式学习 把辩论引入德育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增进学生交往合作智能的发展。如在学习哲学与人生一书中“兴趣分析与培养”一节时,根据教材需要,我出示辩论观点,由学生加以辩论。以“干一行、爱一行”及“爱一行、干一行”为论点,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知识,查资料、阅读课外书籍以及搜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对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的深度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感悟,学生不仅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增进了对知识认知,还体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教学效果达到学有快乐的境界。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式学习

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与创新、全真模拟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多种问题和矛盾,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一节时,课堂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组织模拟招聘会。“招聘者”、“应聘者”和“观察者”都由学生扮演,由招聘者提出各种录用条件和要求,然后由应聘者进行自我推销,介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亮点,吸引招聘者关注,争取被企业“录用”。双方充分交流、沟通,平等友好地对话,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双赢。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招聘方的要求和应聘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体验求职应聘的技巧和成败得失,观察者则旁观点评,发表观察感言。招聘会结束后,再播放一些关于求职应聘技巧和注意事项的视频,结合同学们的表演,教师适时引导、启发,甚至无需暗示学生接受什么观念,他们从体验中就能感受、领悟到更多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活动体验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后拓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健全及价值的体现,最终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然受时空等多种条件限制,传统德育课教学往往缺少实践环节。在新课改倡导德育课教育要注重实践教育主题的背下,德育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实践环节在本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增强社会生活实践意识,把德育课教学放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他们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采访社会人士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以致用。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习德育知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学习,既是德育课学科性质的要求,也是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中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我将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使这一学习方式更加完善,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四耕 体验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丛雅姿 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05)

课前演讲材料篇7

一、使学生在预习课文方面有了方向性

因为有演讲内容,因此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必须使学生除了学会字、词外,还要考虑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使预习比以前更细致、更深刻。

二、指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许多疑问。从而促使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一些资料。以便于解答疑问,写出一份合格的演讲稿,从而指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该阅读哪些书,记录哪些知识,有了依据,克服了盲目性。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由于学生阅读的知识较多,获取的相关资料也很多,但演讲时间有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促使学生去认真斟酌资料,合理取舍。做到短小精悍,这样锻炼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使演讲稿内容丰富,又精辟短小,天衣无缝,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演讲稿后,在上课时脱稿上讲台演讲,要求达到通顺连贯、停顿恰当、感情充沛。从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这过程中不但要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抓住主要内容,而三分钟演讲则着重侧重于这两个重要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演讲完之后,其余的学生要求对演讲的同学进行评议,包括演讲水平及内容,并针对内容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能力。

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过于简略,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一定的障碍,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对水城威尼斯的介绍很少,针对这方面内容,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对水城威尼斯有了感情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了小艇的作用,以及和威尼斯的重要联系。再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对《资本论》的介绍很少,而《资本论》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箸作,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因此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这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志同道合的伟大友谊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三分钟演讲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三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沃土。如《蝙蝠与雷达》一课,课前演讲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展

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传统教学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补充一般是由教师讲述,这难免单调与重复,而三分钟演讲把这个权利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九、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分钟演讲加入了学生的体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使教师在讲课时针对学生认识不深刻的地方重点突出,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十、便于教师导课

导言是讲好一节课的开端,导言的好坏往往会决定一节课的优劣,而结合三分钟演讲导入新课,则可使导入自然,有的放矢,从而为一节课的好坏打下基础。

课前演讲材料篇8

关键词: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

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如“灌输式”“题海大战”等,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需求,向课堂要效率我们就要进行新的思考,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寻求最佳的途径。

一、接受新观念,把握正确的方向

与时俱进,教育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动态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教育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接受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痛苦:作业多,学习压力大,畏惧学习等。

最近几年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力度加大,出台了很多政策,实行了很多办法,涌现出很多方法。这对我们每一个教师,或者说教育教学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既然教育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开始涌现出了新的发展,那作为教师就不应该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摒弃以前陈旧的观念,让我们的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我在这一方面的尝试是成功的。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我总是按照事前准备好的教案,将教案内容讲给学生听。学生有时会走神,有时会打瞌睡,我都会及时提醒。在备课过程中,我的教案覆盖所有的知识点,每次课后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并且要进行周练月考。在我三令五申的要求下,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过得去,但是,我也累得够呛。在学校实行减负增效的要求后,我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而且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今的课堂是孩子们的天下,课本剧、竞赛、游戏……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课堂生动,学生自然学得快,而我只是在快乐中引导,教学也变得轻松起来了。

因此,我认为,更新教学观念很重要,可以看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向。

二、采用新技术,让教学轻松起来

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本课本,如果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还有几幅挂图,这就是我们对于学校教育的印象。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新技术的引入,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1.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受到居住环境的影响,北方的学生无法理解梅雨的状况。受经历阅历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甚至有一些问题让教师无法用语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些都为教学带来了麻烦。

新技术引出后,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学生没有感受过的环境可以展示出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将作者生活的背景显示给学生,学生的感受就会很深刻。一些表达不出来的知识细节,也可以展示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品读、观赏、领悟,从而很好地接受。

2.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学生还都处在贪玩的年龄,尤其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新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观看了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后会对历史内容津津乐道,同理,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或影像,或声音,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当然,对新技术的应用要适当,切不可喧宾夺主。有些教师在应用了多媒体之后,就不再写板书,彻底告别了粉笔,这样做也是不对的。

3.简单的知识深入化

教材提供的是教学的范例,我们在教学中切不可搬用教材,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以前,我们的扩展很简单,或许就是一句话,起不到关键作用,这也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得已的。新技术有承载量大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点,对学生的学习范围进行拓展。让学生有开阔的眼界,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

三、引入新材料,让学习更具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新材料,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很多老师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当然,我们所说的材料不仅仅是文字,我们可以将思维扩大,一切对课堂教学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引进来,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对这些材料的再阅读中,由于当时的情境,会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比如在学习演讲有关知识的时候,我引用了一些演讲稿,这些演讲稿都是和他们同年龄的学生写的,让学生根据有关知识分析这些演讲稿的优点,并派代表表述。这节课以后很多学生在周记中写了演讲稿,其中也不乏精品。在小组的学习中,他们还自发举办了演讲比赛,这为他们参加社团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我们不能将学生看做是接受者,应是学习者与运用者。

课前演讲材料篇9

口译教学一直是俄语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基于此,从口译教学定位与课时计划、口译教学内容、口译教材、口译师资等方面分析了本科俄语口译教学的现状,并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口译;俄语;课程设计

随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实施,中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种活动急需大量口译人才,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各地院校的俄语专业相继增设了口译课程。笔者通过参加外研社的俄语口译教学培训,对现阶段的本科俄语口译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口译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俄语口译教学现状

(一)口译教学定位与课时计划

当今的俄语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一些高校将口译教学与口语训练相混合,将纠正外语语法和词汇错误作为口译教学的重点。在学时安排上,如今大部分高校认识到学时太少难以保证口译教学效果,所以选择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口译课,还有在大三开设口译课的,无论在哪个学期开始,基本上总学时都设定在64学时左右。

(二)口译教学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的口译教学内容、层次不一。层次较高的院校重点关注口译技能训练和口译实战演练,将口译教材与课外有声材料整合,根据技能训练需要选取授课内容。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译技能点评环节。而一般的普通院校多半会选取固定的口译教材,按主题内容授课。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译文的准确性及词汇、语法错误,忽视口译技能讲解。

(三)口译教材

2002年,丛亚平、张永全编写了《俄汉口译高级教程》,激起了俄语界学者口译教材开发热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俄语专业口译教材,其中部分教材经历修改完善后再次出版。笔者查阅了各大图书销售网站后,将目前仍在销售使用的俄语口译教材进行了如下统计。目前俄语口译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配备声像资料,关注选材真实性。除2008年、2012年出版的两本行业化教材外,其他教材都配有CD光盘或MP3光盘等声像资料,且部分教材中编入真实口译片段。如:2012年出版的《俄语经贸谈判与口译(第2版)》在练习中编入了一些采自真实谈判片段、句式及其他相关活动的记述和应用文,体现了口译教材的真实性原则。其次,教材编写更加凸显基本的口译技能训练,不再以单纯的主题内容为编排主线。如《实战俄语口译》包含口译理论、口译一般技能训练、口译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突出技能训练。再次,部分教材编写突出行业化特点。

(四)口译师资

从外研社的口译培训班成员组成来看,目前从事口译教学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的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的是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的翻译硕士、博士,他们有着一定的口译专业知识、外语口语能力,但他们缺少口译实践,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参加过真实的口译工作。而有的学校更是师资匮乏,一些口译教师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口译。由此可见,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当中,是口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俄语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是改善口译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对俄语口译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

目前俄语专业学生大多是零起点,俄语基础薄弱,因此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不可过高,应将本科阶段俄语口译教学看作是职业口译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在目标表述上要层次清晰,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文化意识层次,同时关注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层次。

(二)课程内容选择

俄语口译课程内容选择应突出技能训练。口译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记忆和表达的过程,有着特殊的精力分配模式、思维模式和知识图式。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课程内容选择应关注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解、记忆、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转换和交流的技能。口译语料选择应体现仿真性、跨文化性和针对性原则。为了营造口译现场感,可选取仿真的视频、音频材料,也可以让学生用有节奏感的不同语调、语速现场朗读文本材料。有口译经验的教师还可将口译工作录音作为口译语料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对俄语文化因素的辨识力,口译语料选取应体现跨文化交际原则。所谓针对性指的是口译语料选取要突出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特点,语料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符合不同口译技能训练的要求。

(三)课程组织

关注口译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整合,建构完整的口译课程体系。口译的听解、记忆、转换、表达程序要求口译教学关注口译技能训练,然而目前本科阶段的俄语口译课程多半只有一门口译课,受学时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口译技能,因此口译课程应该关注与各门外语课程的整合。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译语言转换能力,可以将口译课与笔译课相结合,在笔译课中讲授相关的翻译原则,进行汉译俄、俄译汉等主题训练。其次,将口译课与中国文化课和俄罗斯国情课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再次,将口译课与演讲课结合,演讲和口译具有相同的特点,都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都需要超强的信息记忆、加工和处理能力,因此可在演讲课中训练相应的演讲技能,培养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以此促进口译表达技能训练,提高口译质量。

综上所述,改变俄语口译落后状况,还需要俄语界人士共同努力,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学标准,以提高俄语口译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琳琳 姜莹 朱海静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翔.论俄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的优化[J].中国俄语教学,2011(2):26-30.

课前演讲材料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78-01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学会“说”。“说”是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农村学生的说话能力长期滞后于城市的学生,其中有其自身性格、见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认识和训练方法的原因。要提高学生“说”的水平,就必须从多角度、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训练。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通过朗读和背诵,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良好的说话能力,首先表现为善于运用语言材料组织语言。想要做到自如地运用语言材料,须以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前提,而积累、储存语言材料,需要大量反复的朗读、背诵、记忆和理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人如果平时少说少读,基本很难做到出口成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朗读和背诵的量次,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能使学生形成流畅的语流、语感。同时,还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的书籍,量力而为地背诵一些名人名言和经典语段,不断丰富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和背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开口“说”话的自信心。

二、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敢“说”

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狭窄,性格也较内向,羞于与人交往,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不善于使用礼貌用语。最基本的表现是他们在向老师说明情况、解释原因、交流思想、阐述问题时,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远未达到课标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要求。能带头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说”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侃侃而谈。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通过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有感而发,敢于表述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如创设某同学上课迟到的情境,以《当我迟到的时候》为题,要求学生想象迟到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并进行口头作文。此外,教师平时可与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设法让他们开口“说”、积极地“说”。多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情境,如聚会、祝贺、欢送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场景,学生较为熟悉,自然有想“说”的冲动和敢“说”的信心。

三、营造“说”的氛围,让学生会“说”

课堂应成为学生的乐园。课堂上,如果教师只解放学生的耳朵,而堵住他们的嘴,将课堂变成讲堂,自己一人唱独角戏,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课堂上引发探究、设计讨论、引导质疑,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笔者曾经到过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执教过《有趣的发现》一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这个有趣的发现,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契机,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是教室里的布置,可以是生活中的新意,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变化,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发现的,从而“解放”了学生的嘴,形成一种热闹有序的“说”的氛围。当然,学生发言不是为说而说,还要注意语音纯正,富有音乐性;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语速快慢有序,富有节奏感,这才是课堂口语训练取得成功的基本标准。

四、巧设专项训练,让学生能“说”

每节课上课前都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笔者将这五分钟作为学生进行演讲专项训练的特定时间。演讲的内容涉及国际要闻、国内大事、科学奇闻、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生活常识、学校快讯等。演讲有介绍、讲解、表演、吟诵等方式,演说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定,要求每个学生都上台演讲。有些学生刚开始很胆怯,笔者鼓励他先上台站一站,然后说一句话,慢慢地再说一小段话,循序渐进,最后居然成了班里的小演讲家。五分钟的时间虽然短,但学生从演讲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阅历,锻炼了“说”的胆量,培养了“说”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说”,笔者还充分利用活动课和班会课,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读书、朗诵会、故事会、小型记者招待会、节目主持等形式,为学生锻炼说话能力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比如在举行诗歌诵读比赛时,由学生自己做主持人,自己当评委,这不仅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锻炼,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开展这些活动后,学生不仅能“说”,而且“说”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