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3 03:53:53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1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辅助教学;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21世纪的今天,时代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创新改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当前创新教育的教学中。而中职德育教学在实际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对于做好信息技术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整合始终是当前中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往往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拓展了教学空间

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将传统的工具打破,并对图像声文一体化的信息教学模式加以采用,将教材的精华浓缩,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扩充,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时政要闻的下载和关注提供了极大便利,将教学容量有效扩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打破,并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加以营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将课件制成PPT格式,实现了现代化创新性的课堂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当前创新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可信度。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要合理地结合信息技术,做好传统德育课堂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关系,并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对学生德育课程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辅助教学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中职德育教学更应该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做好信息技术在现代化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对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并借助当前网络中的一些论坛以及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实现多个班级和多个学校对同一课题的参与和讨论,进而对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说明。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提问的方式,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其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播放,进而进行讨论,最后做出本堂课知识的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2.中职德育教学更要对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进行合理运用

中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信息技术交互性的合理运用,从根本上实现课堂上人机的交互,进而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好课堂的演练教学,教师更要将学生借助于黑板进行演练的方式打破,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演练,一旦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计算机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弹出鼓励的对话框,比如说,回答十分正确,你真棒!一旦学生回答错误,可进行再次尝试,计算机可以提示回答错误,再次尝试。这一特殊的课堂演练,不仅加强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有实质性的帮助。

3.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丰富

在中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对其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处理,教学之前可以通过网络将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及图片,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德育教育在对人生目标确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首先就要采取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名人如鲁迅人生目标的播放,进而采取提问式的方式,对学生的人生目标进行提问,其次就要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人生目标所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总结和分阶段,最后展开讨论,实现学生之间不同人生目标的交换。

总之,中职德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创新教育,将中职德育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将教学资源进行精炼,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就要顺应当今中职的教学改革具体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好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活动场景的构建,进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丰.中职德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J].学园,2013.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作者:周洪生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6-02

1 信息时代对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1.1 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

所谓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是指师范大学生为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行为主体具备的知识能力的数量构成与内部结构。实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能力的总量,二是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确立和调整过程,就是知识和能力以及两者合理的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边际性调整过程。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德能和智能结构,不仅直接关系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效果及其价值实现。这一切又都有赖于接受教师教育专门化培养的大学生能否构建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智能结构[1]。

1.2 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目前,一般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中存在重专业学科轻教育学科,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师范院校校园信息资源的逐步推进和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德能结构的和谐发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陈旧,师范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缺乏能促进信息知识的能力和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知识,课程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师范专业要求,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应用能力还不够,各学科专业教学方式或课程教学论很少涉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整合的教学技能;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站建设、计算机数据统计、教学设计等知识还不够系统,基于网络平台应该如何大力发展师范生的现代意识、主动精神、职业能力、创新品质等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智能的培育与发展还跟不上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需要。师范生急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基础教育相衔接。

2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

价值取向

2.1 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放到首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必须放在与德能的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显得尤其重要。树立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的视野尤其重要。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理念对协调全球化时代特点的经济、生态矛盾,社会、政治矛盾和民族、文化矛盾,对促进人的生存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进步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养成师范大学生和谐人格,对于高校德能与智能和谐精神及其所滋生的先进性、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德育的和谐目标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能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主体力量,特别是网络开放性、自由性,师范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心理等要素的地位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人才的伦理和道德要素更成为社会合作、和谐发展的德性保证,其地位之重要超越以往一切时代。

2.2 师范生智能结构价值取向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深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学生体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具体情境,学生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即任务驱动式学习。因此,师范生智能结构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教育观,强调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把握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创造人际交往和谐环境,开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便教育过程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教育是一种基于希望,着眼于未来的活动,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方法。这种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强迫和命令。

2.3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急需与中小学衔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4年12月,我国颁布第一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不仅是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参照,也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但据调查,目前不少高师院校受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还仅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单一培养模式,而且教育教学中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又没有充分挖掘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平台,导致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构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理念、知识、技能、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根据盐城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构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学并行”的联合教育的多层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鼓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的指导,并与相关人员构建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以教育见习、实习为平台,高校师生与中小学教师搭建教育技术实习共同体行动学习、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有效衔接。

3 总结

在信息时代,重构和优化师范大学生智能的研究,是师范院校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信息社会的师范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国际化、以人为本、服务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崇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重视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引领社会的理念。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已成为大学生智能获得最佳发掘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技术平台,师范大学生只有将一定的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结合为一个优良的智能结构系统,使其产生整体效应,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信息 信息素质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6-0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渗透

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不仅担负着培养信息技能、信息素养的任务,还担负着更重的德育任务。而且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们既要做有心之人,有德育教育之心,又要懂教学之法。会把握德育教育契机,同时,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平时注意搜集、掌握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渗透德育教育,为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铺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几件事情:填好上机登记册,关机。摆好键盘和凳子,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闲聊,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在报纸、电视及网络上看到的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酿成的悲剧事例,我会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让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应该让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发挥快捷便利的作用,是人在利用它而不能被它控制。同时引导学注意网络的负面影响,如某些站点消极的思想,不负责任的言论、言过其实的话语、耸人听闻的“新闻”,网上聊天室内鱼龙混杂,语言不文明等,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任何一项工作或工程单凭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滥用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先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运用激励语言,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精神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7

一、网络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笔者曾就当前高职学生的上网情况在新疆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被调查的810名学生中,有33%的学生经常上网,62%的学生偶尔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只有5%;问及“上网的主要活动”时,排在首位的是聊天(54.6%),其余依次是:打游戏(18.4%)学习(15%)看新闻(12%),有32%的学生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

这种网络化的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网络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娱乐身心;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使高职学生更快捷地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对全球的文化、文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互联网使不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变得全面和快捷。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这为非主流意识和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日益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正面效应。二是网络还为许多恶行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网络世界宛如戴着面具的舞会,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我们又无法事先干扰和完全滤除其中的精神垃圾,部分自制力较差的高职学生,往往经不起诱惑,怀着好奇的心理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网站,久而久之便沉迷于此,对青年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三是“人机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直接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人际距离疏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高职学生抱着游戏的心态上网活动,使网上的信任危机影响到现实社会,交往安全感下降,产生多疑、恐惧和防范等心理,情感冷漠化倾向加剧。

二、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在当前学生对网络津津乐道,而不少老师和家长却谈“网”色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摆在教育主体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高职院校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抢占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阵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党和国家已敏锐地认识到网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作出了重要部署。总书记就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要求各高校要认真研究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出好措施、好经验,努力开创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网络意见》),就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

高职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把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工作列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任务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去占领网上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增加校园网络信息中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信息比重,弘扬主旋律,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构筑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网络防线,抢占网上道德品质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各高职院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建立起网络技术管理机构,强化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力争及时地阻止与消除各类颓废的网络信息对高职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让悠久的、健康的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新文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是“三个一”,即教师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意见》提出:“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高职院校要争取多方支持,采用各种办法,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网站的技术含量,利用网络声、光、影像技术,以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实现“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化,把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将网络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基本上已经推行了教学和管理网络化。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为学生提供帮助,如开设“科技之窗”“党团建设”“技能比赛”“时事政策”等栏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事实上,作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重要阵地的“两课”在如何“进网络”上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高职院校应“用好网”,开设“两课”辅导与答疑栏目,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如果我们能把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提供具体的、有效的学习信息相结合,必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道德品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是将网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吃、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反映出他们的道德品质,高职院校应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可以制作相关网页,设置“院长信箱”“院务讨论”等栏目,建立学生和学校交流互动的虚拟场所,挑选有责任心又有网络技术特长的同学担任负责人,收集、整理学生对宿舍建设与管理、食堂管理与监督、文体设施的配备与管理、图书馆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这样既提高了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

三是用网络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做法,在网上开通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或敞开心扉发表见解,或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学校和教师可以将网络交流作为了解

学生的重要平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是将网络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就业率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规划与设计”“求职技巧”“人才档案”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摆正自己择业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既提高了就业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又向在读学生及其家长展示了学校服务育人的真诚,为今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撑。

(三)加强网络法规和道德宣传,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一些高职学生选择的标准不是对与错、利与弊,而是让猎奇与刺激迷了双眼,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高职院校要因势利导,开展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

一是加强网络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早在1994年2月18日,我国就以国务院名义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公安部于1997年12月30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教育部专门针对高校出台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教育部关于对校园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所有这些法律文件都使我国公民的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高职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法规的具体内容,学校和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加以解读,使学生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做到有法必依。

二是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和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做对他人有害的事。其次教育学生讲究网络礼仪。注意问候礼仪、语言礼仪、沟通礼仪,平心静气地与他人争论,避免伤害他人,做一名文明的网络人。最后要求学生做网络道德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共同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了上网的“五要五不要”,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网络行为,宣传这些网络道德规范,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生活环境。

三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还不够成熟,甄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容易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所迷惑。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渗入到学生日常活动中,结合案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以较强的“免疫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

(四)提高教育者素质,建设一支新型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有效探讨

如何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善美丑,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并合理使用,树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教学中合理地贯穿德育教育已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任务。古人云“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众所周知,计算机虽然是外国人的发明,但二进制却源于我国古代的八卦图;算盘是十六进制运算的较好工具和先驱;王码五笔、WPS文字处理系统、方正排版系统、万燕VCD标准等一度世界领先;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虽晚,但却能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到“龙芯”的面市,再到联想成功收购IBM……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极好素材。在Office的教学中,特别介绍WPS2000以及被誉为亚洲的比尔・盖茨――裘伯君的创业与发展过程;在Word、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精选练习用的文稿和图片,融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会有益于他的一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就是为使学生养成遵守信息行为规范的习惯,这必须靠平时养成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①穿好鞋套,填好上机记录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文件夹中③不能随意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放好键盘和凳子才可以离开,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太好,在上课时有些学生用完电脑后,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等小毛病。这个时候除了教育他们外,还要求他们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互助精神。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譬如在《建立主题网站》一章中,我把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5个人组成,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一人规划网站结构,一人搜集素材,一人加工素材,一人建立网站,网站建立成功后,各组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总评、打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就会成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信念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支持性风气。

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加强; 高校网络德育; 对策; 经验

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要离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援盖面,增强影响力”的指示精神,在对各地、各高校进行深人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两个文件,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并重点对在高校校内计算机网络上开展电子公告服务和利用电子公告信息的活动进行了规范。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都迅速地行动起来,全面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其具体做法。

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提高对网络德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网络德育工作的需要,各高校先后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领导小组,由分管意识形态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办、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计算机与信息学学院、“两课”教学部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对网络文化建设格局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相关意见。各职能部门都指定一名专人负贵,做到职贵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进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和《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的精神,必须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管理规定、学校电子公告服务规则、BBS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要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在校园网上采用用户殊号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BBS站务管理系统等,并采用人户计算机骨理、校园一卡通等措施,用技术进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落在实处。同时,还要不定期选派千部到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并在校内采取集训、轮训等多种形式,使学校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师生都能从政治上充分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的必要性,以及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整合学校力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学校德育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教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德育的内容。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把网络德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发一些网络法规或规定,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邀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为此,单凭某一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掌握了网络技术的高素质队伍。学校除要求各单位、各院系都有机构、有资金、有专人负贵网络工作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及政工干部在网上应该是正确舆论的宜传者、学生问题的答疑者。如校园网开设“助学贷款”、“招生信息”、“就业指导”、“考研指导”等栏目,让大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信息。党委宣传部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网上党校”等栏目,开展正面宜传教育;“两课”教学部开设“课件下载、“疑难问题解答”等栏目,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工部开设“学生工作动态”、“心理健康咨询”、“学生生活服务”、“就业信息快递”等栏目,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团委开设“社区服务”、“网上团校”等栏目,推动团的建设,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

3 规范“网上行为”,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广播站、黑板报等宜传教育,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惫识、贵任意识、政治惫识、自律愈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要着重教育大学生不做 “网虫”,不迷恋于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键人恐怖、下流、淫秽的话;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淫秽的文章和图片。通过上述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促其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掌握,从而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贵任,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4 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网络德育新格局

网络是新生事物,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所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的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因此,学校在建设网络阵地时,应该把技术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采取网上网下两种教育模式齐头并进的方法。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人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正确的消息。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开网络德育课程网络知识讲座,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与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不文明等关系。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由于各高校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掌握了“制网权”,创造了许多新经验。主要有。

4.1 形成了一个德育创新的机制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珍工作会议上,陈至立代表中组部、中宜部、教育部党组所做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在第十次全国商校党建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再次 强调,各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形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按照这一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摆在重要地,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经费投人、网络建设、网上监控、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江苏、浙江、陕西等地相继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现场会,总结典型经验,推动此项工作全面展开。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十五”期间投人2亿元启动资金,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天津市委教卫工委一次性投人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商校德育网站建设。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对校园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一部分高校还成立了校园网管理中心,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初步构筑起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清华大学的校园网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至2000年,学生宿舍全部接人国际互联网。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探索中形成了决策息、管理层、执行层,这三个网络管理层通过例会制度、简报制度和紧急情况下的热线制度,形成了理念上的契合和行动上的一致,在包括电子公告栏在内的各类网络阵地的管理上发挥了灵魂作用。

4.2 打造了一批网上“红色品牌”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关键要建设好一批学生欢迎的网站,这是各商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形成的共识。如今,许多高校都营建出一个或多个点击率很高的德育网站。1999年4月16日,由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员自发创办的“红色网站”,是全国第一家学生德育网站.该网站奉行“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安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宗旨,鲜明地在网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当年有7万人次访间。该网站建立之初,是为解决学生党课学习与日常学习时间冲突等问题,设有讨论释站、时事专题和辅导员信箱等栏目,后来逐渐提升网站的知识内涵,成为离教于乐的理论阵地和学生党员、人党积极分子的精神家园。自“红色网站”开通以后,国内又有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风基、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红色世界等网站相继建立,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红土地”网站融资料性、交互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已成为全校党员和人党积极分子学习理论、交流思想的盆要  阵地.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是以校友周思来创立的“觉悟社”命名的。网站开通仅两个月,点击就超过4万人次。中南大学也相继开通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中国高校心理在线、“马列网”等八大网站,在国内有形响的还有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红色家园”和“中国红色网站联盟”、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华行知网”、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焦点”教育部副部长衰贵仁指出: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使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进人校园网络,开辟了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高校德育网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燕得了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

4.3 锻炼出一支网络德育队伍   要确立商校德育工作在网上的优势,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又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工作队伍。为此,各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商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一支比较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许多高校将能否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专、兼职的学生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的标准。例如,中国科技大学明确地提出德育工作者“一岗双职”的要求:既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做好网络德育工作。为此,学校拨出专项经费,为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千部配备电脑、开通网络,为他们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西北工业大学要求所有党政干部主动地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掌握网上动态,对网上反映本单位工作间题的帖子必须给予回复。学校建立了网络德育工作贵任制,并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如今,该校干部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校园信息,关注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德育统一战线。他们把团干部、优秀网站站长、优秀频道主持人等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权威人士”组织起来,从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文修养等多方面加以培养,打造“网上先锋”。

参考文献

[1] 李高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123-127.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 技术信息部;服务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49-02

0引言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提供服务的任务,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技术信息部在配合高等学校教育、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充分图书馆现有资源为读者提供文献和信息服务起着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

1组织部室人员积极学习“三育人”的含义,领悟“三育人”的精神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指的是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为了实现育人的目的,在进行从事自己工作的过程里,用一定的方式,为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的过程。教书、管理、服务同育人是一个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它体现了系统育人的思想,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时间和形式上的有机统一。

1.1 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是指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按照既定的目标,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寓德育教育于智育、美育、体育中,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式。老师要以高尚的道德准则,严谨的治学态度、端庄的仪表面、优良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为人师表,引导和教育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有的老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等体现在课堂科研和实践教学等过程中。

1.2 管理育人所谓管理育人就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育人作为最根本的任务,通过强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的管理途径,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管理部门应把握住我们的教育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方案,实施和组织育人工作。还要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优化育人环境。管理者要从本职工作出发,不断创新,勇于开拓,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在工作中做学生的榜样。

1.3 服务育人所谓服务育人就是指在高校中从事服务工作的所有教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在为科研、教学和师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以多样的对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思想品德进行间接的教育。作为学校的服务部门要为学校的提供后勤保障,为服务育人创造优美的环境。我们服务部门的教职工要树立自己的优质服务和模范行为,在思想、道德、纪律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

作为图书馆技术信息部,我们主要是为师生提供电子文献资源的阅读服务,经过认真学习,我们认为可以以“服务育人”为出发点,开展我们的创先争优工作。

2加强技术信息部部室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技术信息部建设中,人是最主要因素。高校图书馆技术信息部通过对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和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实现其服务育人的宗旨。通过为读者提供服务,达到育人的目标,这是图书馆技术信息部工作者的基本任务。要完成此项任务,需要我们技术信息部大力加强部室队伍素质的建设,充分发挥和发扬部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部室工作人员要身体力行,用优良的职业道德来进行服务育人。高校图书馆技术信息部是为科研、教学服务的学术型服务机构,它既是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又是学校图书资料信息中心。部室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技术信息部工作人员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基础。技术信息部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图书馆的劳动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要在工作的创新性和价值完善性之间找出契合点,以便最大程度的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

其次,技术信息部工作人员以优质的业务素质进行服务育人。高校图书馆技术信息部面对的是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的学生和教师。所以,要想向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技术信息部工作者就一定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技术信息部工作人员应在熟悉本室电子文献馆藏的基础之上,对全馆馆藏、藏书体系都要熟练知悉,还要熟悉各种工具书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在为读者服务和解答读者提问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空白领域。广开门路,以便更好的配合学校全面开展育人工作,不断提高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效率。

3部室提出综合要求,个人发挥自身特色,开展内容丰富的“服务育人”工作

3.1 树立参与意识,强化育人观念要向全体同志强调充分认识“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图书馆技术信息部在学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及时的了解和学习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走向,把握住“服务育人”的现状,把配合学校开展“服务育人”作为部室的重要工作,收纳进日常工作计划议程,精心指导,认真规划。总结别的单位的育人服务的成功的先进经验,探索和创新活动模式和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学生德育教育当作部室每个成员应负的基本责任,真正落实在自己的工作中。而与此同时,还要要争取馆里和学校的有力支持。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既要有效发挥育人主要作用,还要积极发挥各方面各单位的积极作用,还要重视本部室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自身作用,形成“服务育人”工作的有力合力。比如我们的同志可以经常性巡回检查学生上机情况,发现学生上不好的网站,及时提醒学生,学生下机时,提醒他们不要丢失自己的东西。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关注学生的成长。

3.2 丰富阅读指导内容,提高阅读指导质量阅读指导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实现育人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也是开展“服务育人”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指导实践中大家总结出来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阅读指导工作要想服务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就需要增强阅读指导活力,强化阅读指导的德育功能,并且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学习。首先,在阅读指导的内容上,需要改变以前较为注重文艺书籍,专业书籍的阅读指导导向,应有效加强德育书籍的阅读指导,比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的文献,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等方面的书籍。在我们的图书馆网站上,积极推荐我们的优秀书籍,融入具有生动直观性、学生有兴趣接受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媒介。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思维动向,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满足读者各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使“服务育人”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质需求。我们的同志可以针对每年新生来电子阅览室,都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要咨询,他主动地、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且向学生推介积极健康的书籍,引导读者正确使用我们的电子信息资源。

3.3 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谓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的环境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大学生的行动规范和群体心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进行“服务育人”的一个重要的隐形课堂,它可以使校园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等方面,向着有序而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校园文化到建设开始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的眼光,但是因为当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校园文化中隐藏着隐性的危机因素,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用化和功利化。面对这一局面,各个高校在组织物力和人力,积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种文化活动,重铸校园精神,重塑校园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综合性工程,需要我们各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同参与,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作为图书馆的一部分,技术信息部应全面而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构建对 “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以往过去育人活动自身业务范围的工作模式的局限性。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文献馆藏优势,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注意组织和围绕学生社团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电子文献信息服务。要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方式,自觉的把部室各项工作与校园文化的构建相结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来。建设优良的服务育人环境是部室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育人环境的建设,一是物质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它是部室的主要外在标志。所谓物质环境,是指建筑设施、馆容馆貌、环境布置等物质状态。理想中的物质环境是部室文明的有效表现形式,它直接的反映着部室的精神风貌,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二是人文环境的构建,这是高校图书馆育人环境建设的中心点。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人际环境,它主要体现在部室每个成员的精神面貌上,是部室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外化。“服务育人”与以知识积累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不大相同,我们部室成员的人格、形象、作用、言语、仪表、行为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有着无形而有力的深远影响。所以,要做好育人服务工作,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部室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注重营造学生德育“绿州”,有要不断地扩展部室成员德育素质。所以说,高校图书馆需要制定馆员的道德规范,设计和研究部室成员的整体形象,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激发全体部室成员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塑造一个优良的部室精神文明的环境。

3.4 优化电子馆藏建设藏书是高校图书馆开展育人活动的基本条件在现代化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读者使用着新型的阅读方式,电子文献信息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高校馆要调整藏书结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我们的馆藏分布。在新形势下,我们技术信息部充分了解到大学生“服务育人”是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会给学校“服务育人”工作以有力的配合和支持,就会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针对校园网经常运行不正常,网络病毒特别多,造成网络运行很慢的具体情况。为了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可以在每月的10日左右,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维护电子阅览室的网络运行,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和更新系统,更好地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

4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三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下去的工作,“服务育人”更是我们图书馆、我们技术信息部日常工作的重点。高校的理论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改革创新等全部具体活动都需要图书馆的服务与支持。大学生通过对图书馆的充分积极的利用,以巩固课堂上学来的文化知识,依据自己的具体爱好、兴趣来选择性的获取知识。我们技术信息部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和环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积极的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魏连.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刍议[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