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社团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21:11:53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一、在新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民族团结教育上

(一)由新疆特殊区情决定。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种语言文字并存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全区有47个民族成分、13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0.4%,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8%。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区情决定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绝对重要性。民族团结,首先是解决思想问题,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才会互助合作、维护社会稳定、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这一切都围绕人的思想进行;因而民族团结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二)由新疆维稳形势决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疆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

面。但与此同时,“”和国际,总是伺机制造民族矛盾,利用一切机会制造民族仇视,妄图挑起事端,在纷乱中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特别是2009年7月5日发生于乌鲁木齐的烧暴力犯罪事件,2013年先后在巴楚色力布亚镇发生的4.23暴力恐怖事件、6.26鄯善暴力恐怖事件,性质非常恶劣,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针对境内外“”的欺骗宣传,以及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模糊认识,大力宣传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谱写和谐发展篇章的辉煌历史,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国家和兄弟省市对新疆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以及这两年的援建成果进行宣传,从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紧紧围绕“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思想基础。“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新疆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发展繁荣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事实的呈现,是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有力武器;深化对民族团结友爱的认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深化对“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历史经验的认识,是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大团结,以团结奋斗促进新疆共同发展繁荣的思想着力点。

(二)大力宣传“四个认同”的思想之根,盛开民族团结之花。首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逐步实现从各民族聚居区的局部统一到国家的全面统一,在整个的发展过

程中,各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族团结的实质,既是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又是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族人民顽强奋斗的开拓史,是一部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共建文明的创造史。第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每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第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选择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艰辛探索、反复比较的结果。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各民族、解放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共同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新疆是多宗教地区,其中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很大影响。做好宗教工作,必须立足于新疆的基本区情,既要依法管理,也要科学管理。首先,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与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发挥宗教特有优势,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更多的好事、善事。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作到政治上团结,信仰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再次,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宗教寺庙,都必须纳入到依法管理的轨道;积极推动宗教界开展勤劳致富、扶贫济困、抗洪救灾和宗教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积极引导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最后,要依法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不仅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三、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和服务于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的实现,不是自然形成和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有制度规范、物质支撑和思想保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在意识上和实践中起着引领和保证的作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是党的事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来说,是服务和保证的关系。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和服务于加强民族团结,一是民族团结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和保证,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民族团结的实际需要来展开。比如引导各族干部用历史眼光、战略眼光来观察和研究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武装教育干部群众,用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和化解在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扬新疆精神、新疆三史、向打不到的阿西木、助人为乐的阿里木学习等内容展开。从而保证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加强,民族进步事业得到发展。解决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宽泛化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2

胡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工作时,对兵团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兵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可以预见,胡总书记的讲话必将化作兵团广大干部群众构建和谐兵团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兵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以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统领兵团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努力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结合兵团实际,兵团党委着眼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着眼于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适时提出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任务,这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一项重要举措。

团场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基础和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兵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大批“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新型团场作支撑,构建和谐兵团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就没有了起码的保证。

团场职工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主力军。据统计,兵团现有人口中的70%生活在天山南北的176个农牧团场。长期以来,团场职工肩负着“屯垦”和“戍边”的双重任务,在生活、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团场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今天,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进程中,依然要动员和依靠团场职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惟有此,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才不至于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同时也是一项头绪繁多的浩大工程。这就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遵循客观规律,结合兵团实际,量力而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新疆;民族区域自治

中图分类号:D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001-12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搞好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因此,构建和谐新疆,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必须着力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友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新疆的和谐与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新疆的改革与发展;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新疆的繁荣和各民族的和睦与共同进步。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1/6,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等广大区域的桥梁,是国家的能源储备和接替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维护好、发展好和巩固好新疆的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和谐与稳定,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一、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民族团结始终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切。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到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截至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30.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44.65万人,乡村人口为1286.16万人。2008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但新疆保持了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受国际经济局势以及国内发生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不少省市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停滞甚至负增长,而2008年,新疆口岸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1.5%,其中出口总值221.6亿美元,增长80.1%;进口总值75.6亿美元,增长23.9%,是1978年的1289.37倍,一举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外贸大区。这都得益于新疆的安定、得益于各族人民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与长期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得到认真落实,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巨大实惠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坚持从新疆的区情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疆作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全面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维护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回顾新疆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 初创时期。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开展建党建政、剿匪反霸和等运动,各族群众从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主人,从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压迫、敌视、仇杀、斗争的根基和条件,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

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在进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各级党政部门认真宣传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号召少数民族干部要学习汉语汉文,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的一种民族语言文字,更改了历史遗留的、含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某些地名,对各族干部、群众、指战员加强民族政策教育,在汉族干部群众中强调反对,在少数民族干部中强调反对地方民族主义。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在新疆得到建立和巩固,为使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调动各少数民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在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下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标志着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疆得到完全确立。

2 曲折发展时期。新疆同全国一样,由于受1957年开始的“左”倾错误,在民族问题上只强调共同性,否认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十年期间,国家宪法和一切法律制度都遭到严重的破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些地方或被取消、或名存实亡。在思想上错误地把“民族问题等同于阶级问题”,在政治上“打倒一切”。大批优秀汉族、民族干部遭到迫害,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宗教遭到歧视和摧残。武斗不止,派仗不停。经济萧条,生产发展缓慢,有些地区群众生活相当困难。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3 开创新局面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后,在批判和纠正“”带来的历史错误时,采取积极措施恢复和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落实民族政策。在思想上纠正了“民族问题是阶级问题”的“左”倾错误思想。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0~g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施行,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0年,伴随着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产生,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攻坚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也逐渐从地方性经济建设方面的法制建设向民主政治法制化建设靠拢。1992年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没有民族地方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的口号。紧接着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又把开发大西北作为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这一时期,新疆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这一时期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从1983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内容,集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进步成为各族人民相互关心的主旋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二是少 数民族人口增长逐渐上升。自治区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实行少数民族可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于汉族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到2008年,新疆各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已居于西部省市区之首(见表1)。三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978-2007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一大批关系长远的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经济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7年,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4%,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1%,上缴税金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7%,分别是1978年的75.97倍、35.46倍和131.3倍。非国有经济投资总量达842.2亿元,是1978年的21055倍,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5.5%。大力实施“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1978-2007年,累计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来疆投资的大企业大集团已达151家。以向西开放为对外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立足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97604万美元,是1980年的3647.74倍。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教兴新战略深入实施,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462617人,是1978年的5.44倍。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图书出版达8239万册,是1978年的2.62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3.5%,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17.67万户。

4 又好又快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同志鲜明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两个共同”的提出,打开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天地。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始终坚持按照“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一论断的要求,突出强调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居安思危,不断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不断强化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民族团结促进军政团结、军民团结、警民团结、兵地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从1982年开始,自治区党委已开展5次大规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坚持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国务院、自治区共表彰奖励部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822个(次),模范个人1370人(次)。特别是从1983年起,连续26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宣传教育合力,树立起一大批先进典型,凝聚和感召了各族群众的心灵,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好”的主旋律在新疆大地上经久不衰,不断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按照“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局面。目前,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正处在历史发展、社会和谐的最好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7年,新疆实现生产总值3523.2亿元,是1978年的16.6倍,年均增长10.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86亿元,是1978年的38.9倍。人均生产总值达16950元,是1978年的9.5倍,年均增长8.5%,在西部12省区排第二位。三次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5.7:47.0:17.3调整为2007年的17.8:46.8:35.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313元和3183元,比1978年增长31.3倍和25.7倍;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055亿元,是1978年的320.09倍,人均储蓄近万元。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3万城市居民和129万农牧民获得低保,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区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491.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830.4万人,增长6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比1978年下降3.2个百分点。1978―2007年,贫困人口从532万减少到285万。抗震安居工程加快推进,2004―2007年,累计投入321亿元,新建和加固抗震房152.2万户,691万余人搬进新居,切实起到了减灾防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总之,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这段时期内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

回顾新疆和平解放60年来,党在新疆执政的60年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巨大成功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结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融合发展的局面,什么时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帆风顺,否则,发展就会曲折难行。“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这是一条“治疆、稳疆、兴疆”,构建和谐新疆必须遵循的铁律。

二、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照顾民族特点、坚持民族平等、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基础。

党在新疆长期执政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新疆的民族政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符合区情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从世界范围看,新疆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中有“三个最好”:民族理论研究得最好,民族政策制定得最好,民族关系处理得最好。当前和今后,构建和谐新疆,加快新疆发展,还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做到“五个一”:把握一个规律,即把握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特色的规律;坚持一个制度,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突出一个核心,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核心;维护一个大局,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抓住一个关键,即抓住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个关键。

1 必须坚持从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出发,认真解决民族问题,维护团结统一。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虽然各民族间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还将长期存在。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谈到“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如果这样做,那“是荒唐的幻想”,因为民族问题“就是无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㈣民族问题并不会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失,因为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涉及面要广得多,内容也要复杂得多,它除了受阶级因素的影响外,还受非阶级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处理不好,也会引起民族之间的不团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首先是阶级消亡,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指出,对待民族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四不”:不否认,不回避,不夸大,不缩小。民族问题是客观存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解决的问题,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都是有害的。总书记特别强调“民族消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民族未消亡以前,忽视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是错误的。”原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对少数民族不信任,强迫一些非俄罗斯民族大迁移。当时表面上的平静使苏联领导人对民族问题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各民族日益接近,已形成“新的人们共同体”,并宣布已“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民族问题。事实上没过多久,国家就四分五裂了。从国际经验看,人为地忽视民族问题,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维护民族团结,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是长期存在的,这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认真遵守。因此,坚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 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原则,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新疆开展一切工作、处理民族问题和维护民族团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虽然有大有小,但绝不能以此来划分优劣,贵贱。大民族与小民族,在权利和地位上都应该是平等的;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一律平等,即各民族不仅在法律上,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实行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也都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从我国民族和宗教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使之丰富和完善。新疆全面贯彻了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核心;人民民主是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使之成为各民族加强团结、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行为准则。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民族矛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初期,反对民族分裂,特别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为消除民族隔阂,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实际工作中,简单地用反对民族主义的口号,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要求实事求是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坚持反对采取简单扣帽子的方法,把处理问题与坚持化解矛盾结合起来,消除了隔阂,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3 必须坚持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共同进步与繁荣。社会主义要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合理、更优越的成果,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贯彻落实“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客观要求,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现阶段,新疆的问题比较集中表现在各民族人民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经济社会发展了,就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十分鲜明地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少数民族发展和进步”。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是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使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与周边国家相比,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见表2),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中亚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都显著增强。

4 必须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离不开民族宗教问题。新疆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处),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职人员2.68万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5万人。挑战民族团结的主要问题是: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㈣因此,推进民族团结的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新疆,必须认真落实各民族公民广泛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各民族都有自由的权利,努力使各民族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政府对一些生活困难的宗教人士,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费,依法保障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各宗教团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开展教务活动,重视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建立了自治区、地、县三级培训体系,由政府财政拨款,对在职的宗教教职人员进行轮训,组织宗教人士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保证宗教人士获得经文等宗教读物,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种文字和版本的《古兰经》、《卧尔兹选编》、《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等一批伊斯兰教经典和宗教书刊,以及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经典。发行了《中国穆斯林》杂志维吾尔文版和汉文版。自治区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使信教群众都能够根据各自信仰宗教的教规、礼仪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坚持并实施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基本保障。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1987年,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时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宜合不宜分,分则俱伤,合则两利。自治区成立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险挑战,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团结奋进的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诞生到今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个制度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适合国情、区情,对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因此,抓民族团结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保各民族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力是首要的。

1 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是对中国走向和谐、发展、稳定的一个伟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和民族地区依法行使区域自治权利已经被《宪法》明确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疆的实际相结合起来,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区域自治利益的关系,紧密结合新疆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新疆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自,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民族区域政策法规,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依法行政,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制化进程,自觉做到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容置疑,坚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容动摇,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不容消弱。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夯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同时,要不断健全民族团结工作的法制,立足实际,着眼全局,使民族政策的制定、贯彻落实与改革发展、和谐新疆建设的目标、进程相衔接,用政策和法律的力量,不断推动新疆的民族团结事业稳步发展。

2 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完善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强化民族团结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文化,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新疆目标的关键。早在5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干部。”同志也曾多次强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的问题,认为“各级党委要以更大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在数量上有计划地扩大,更要在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上下大功夫……以保证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保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前进。”同志指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制定周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要把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制度,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搞好民族团结的关键是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我们党反复强调,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携手为各族群众谋福利、为民族团结作贡献。迅速壮大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各条战线的重要责任。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7万人。1978年,全区民族干部117476人,占干部总数的28.94%。2007年,民族干部达343459人,占51.06%,是1978年的2.92倍。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民族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达259435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08%,是1978的3.2倍。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疆代表中,民族代表所占名额的比例都在63%以上,均高于同期在全疆人口中所占比例。目前,自治区正、副主席中50%为少数民族,地、县(市、区)行政首长86%为民族干部,党政机关省级、地厅级民族领导干部占总数的55.36%。各民族干部的理论素质、业务能力、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坚持从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规划和阶段性目标,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党校和干校培训、区内外挂职锻炼、异地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每年都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党校新疆班、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进修班参加学习培训,强化理论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执政本领。选派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内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采取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与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交流,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部门单位下派、交流等多种形式,切实配强贫困地区各级领导班子,使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新疆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并培养使用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正是由于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互相信任,并肩战斗,团结合作,共同带领各族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正是由于一大批民族干部已经成为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各族人民群众作出了表率,才使新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稳定的崭新局面。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新疆的各族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与构建和谐新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确有一定数量的干部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仍然不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创造性不够;工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市场经济知识与经验积累不够,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本领比较弱;自身素质不高,组织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较差,方法简单、作风不实;工作动力不足,心态不稳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按照加快新疆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疆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各族干部,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着力培养造就政治上十分坚强、能力上十分优秀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社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3 必须保障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不断完善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作为一个关键问题来抓,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落后。截至1949年,全疆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目不识丁者达90%以上。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变少数民族教育十分落后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重点和优先的安排与扶持,使新疆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从1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来看,新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8个百分点,按高等教育的人口来看,每万人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全国平均水平为1038,12人、东部平均1295.8人、中部平均1231.3人、西部平均587.27人、新疆1148人,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发展规模和速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670所,在校生达40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8.5%。城乡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现“普九”的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9.8%,青壮年文盲率已控制在2%以内,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左右。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19.31万人,是1978年的8.15倍。初步建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1978年相比,高校在校生数增加21.15倍,少数民族在校生增加9.56万人;在校硕士生由1978年的16人增长到2007年的9074人;博士生由1990年的3人增长到2007年的549人。“双语”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并得到各族群众的普遍认可。目前,全区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已达25.7万人。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年招生规模均已达5000人,年。在国家和内地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从1989年开始,内地高等学校每年为新疆培养1000名少数民族学生(2003年扩大到2000人),现已累计培养1万多名少数民族本科学生。从2000年开始,在内地发达地区的12个城市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从原来的1000人扩大到1540人(含兵团70人),办班学校增加到15所。截至2005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3075人,累计在校生达7695人。为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从2000年起,新疆先后在北京等25个城市的35所重点中学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自治区累计拨款7000多万元,用于内高班学生学习、生活和医疗费补贴。2004年、2005年,近2000名内高班学生毕业后在当地参加高考。其中,重点院校的录取率达到了85%以上,本科录取率达到90%以上。2006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收新生3990人,办班城市达到26个,办班学校增加到43所,在校生超过1万人,到2010年,内高班在校生将达到2万人。为改变牧区民族教育落后的问题,投巨资在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对牧区寄宿制学校和中学、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特困生设立助学金,2002年资助寄宿制学校免费课本1200万元、助学金3000万元;对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时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九年至十二年的义务教育。目前,新疆已形成结构合理、多层次办学、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十五”期间,新疆进一步确立了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框架。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权。随着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民汉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普通老百姓的发展愿望、激发了全社会的发展动力,不断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必须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不断完善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 族团结,构建和谐新疆,文化建设是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和谐是文化的和谐。文化上的和谐,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它使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合力。推进“和谐”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新疆,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三个离不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要始终坚持用文化作为的武器。要旗帜鲜明地弘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观念,树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观,“宽和共容”的宗教观, “多元一体”的文化观;狠狠打击“东突厥斯坦独立论”,“单一民族至上论”,“圣战”论,种族文化优劣论。因此,充分挖掘和弘扬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要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的工作,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自1984年以来,自治区古籍整理办公室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5000多册,整理出版100多部。濒于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宏篇巨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长期共同努力下,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之后又出版了汉文译本。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玛纳斯》的研究工作。加强对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艺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扶持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并推动其走出新疆、走上世界,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不但得到有效传承,而且“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发扬光大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得到普遍落实。要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证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充分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并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这是“以人为本”、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新疆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只有切实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宗教、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传统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与政治智慧的凝结,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民族工作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把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帮助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结合起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激发各民族团结向心力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国家的集中统一这个前提,始终坚持一定的聚居区域这个基础,始终确保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个核心,始终坚持努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个关键,始终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个实质。必须进一步努力推进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相结合。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充分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充分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充分保证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民族自治地方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牢固树立“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的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大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保障;必须把各族人民的意志凝聚起来、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好民族团结作出重要贡献。

四、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核心。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 新时期共青团工作任务

在新世纪,社会变革的深入打破了共青团原有的组织模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共青团的工作对象进一步复杂化,青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兴起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转变政党理念,在发展中求生存,是摆在当代共青团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1.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在于政党理念的转变

任何一个政党在历史条件发展变化的时候,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都应当走改革发展的道路。这种改革不能仅限于改变外在的手段和方式,而是改革工作的理念,重新论证和确定自身的历史位置和历史任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变革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共青团发展应当走这样一条道路,所以共青团要改革发展,首先就应当转变理念。

1.1 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的定位问题。

共青团应该紧密结合育人这一中心任务,转变理念,从附属机构的定位中解放出来,强化行政职能,确立共青团工作新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与社会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强化青年精英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党的后备军和助手,体现共青团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从广大青年的实际出发,竭诚为青年的全面成长成才服务,体现共青团的群众性。在新形势下,共青团要把维护青年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满足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要结合青年的思想、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共青团工作必须从工作目标、内容、方式和渠道各个方面追求实现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使工作既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目标要求,又为青年欢迎和接受。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青年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会不断引发旧的统一被打破,新的对立显露。因此,共青团工作应根据客观实际,转变工作理念,实现先进性和群众性在新的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1.2 制定共青团工作发展规划。

由于共青团工作的特殊性,共青团干部都有年龄和年限的限制,所以每一任共青团干部都面临着转岗问题。因此,在决策是否有利于青年长期发展和是否有利于工作短期见效的权衡中,一些团的领导干部会选择短期决策,导致一些共青团工作的重大决策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得一些工作难以一致性、连续性地开展,最终偏离服务于青年成长的总体目标。因此,为保证共青团工作的连续性,建立共青团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当代共青团工作的重点。

1.3 建立科学定量的共青团工作评价机制。

目前共青团普遍采用的评价机制是一种模糊定性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曾经在共青团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树立了一批青年偶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地方:一是共青团工作推行习惯了这种评价机制,一切工作都只用这种方式来评价,扩大了适用范围。二是传统的单纯采取定性分析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当中存在着均衡各方面关系的思想,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三是目前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大多数人受益的问题,公众参与率较低。在大多数活动中,只有通过定性的推荐机制选拔部分代表参与活动,活动最终的受益者是少数人,多数人被忽视了。因此,共青团应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将公众参与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将公众评价作为量化共青团工作优劣和制定共青团工作规划的基础,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作为工作的主要依据,建立共青团科学的评价机制。

2.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任务

2.1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在合理界定团干部任职年限和任职年龄的前提下,共青团要尽快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结构合理的团干部队伍。一是属于公务员系列的专职团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纳入到公务员系统,确定任职年龄界限,实行定期轮岗轮换。其主要职能是统筹制定有关青年工作的规划任务、政策法规,协调和挖掘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青年工作的合力,监督有关政策规定的落实。二是属于事业范围的学者型的团工作者,包括各类青年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年教育教学工作者等。这部分工作者不受年龄限制,其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开展青年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决策依据,以保持团的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三是社会兼职的共青团工作者,由社会各界组成,其职能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对青年工作献计献策,在青年工作中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延伸青年工作的手臂。

2.2 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

共青团要打破传统的在固定组织结构中建团的模式,树立共青团员一个团籍、多重身份的理念,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创建的新模式,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共青团在各个青年群体中应试行建立团支部,构建适应社会改革进程的团结带领青年的新纽带,从而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的优势,根据各级组织自身特点和活动规律进行引导和管理,指导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财力、物力上真正保证他们工作的正常进行。

2.3 巩固传统宣传阵地,加强网络信息平台阵地建设。

共青团工作传统的宣传阵地有团刊、广播、橱窗、标语等,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拓展了共青团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共青团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立共青团工作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程。共青团要掌握自身工作发展的规律与原则,辩证看待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网络的使用力度。共青团要通过建立共青团专业网站,加强团组织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促进组织创新与教育创新;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 青年志愿者行动”、 “心理咨询信箱”、“青年服务中心”等主题网站,加强团组织的活动创新和服务能力。

2.4 深入开展青年文化工程建设。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5

在共青团的发展历程中开展过多次整团和教育实践活动。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结合整党整社进行整团,到改革开放后普遍进行“做一名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再到新世纪的“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等。2017年2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团开展“学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以下简称“一学一做”)教育实践。可以说,“做合格共青团员”一直是共青团响应党的号召,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载体。今天“做合格共青团员”活动既继承了以往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改革开放以来团员队伍建设的逻辑延续

共青团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团结教育青年跟党走作为自身使命。能否保证团员质量,保持团员先进性,发挥团员模范作用,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始终是中国共青团面临的重大政治命题。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较大的三次团内学习教育活动是团员队伍建设历程的集中缩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自此,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是时,作为青年群众团体共青团,一方面急需解决林彪集团、“四人帮”对自身组织体系的严重摧残,迅速恢复团的系统领导和组织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直接面对文化大革命后青年群体的精神困境问题,“潘晓来信”就是群体困境的直接反映。如何引领青年特别是共青团员适应社会转型并紧跟时代潮流,完成对传统的解构、继承和超越,在新的经济社会体制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是共青团面临的时代考验。

随着“普遍信仰”时代的终结,青年价值观念的冲突尤为剧烈,这也是社会变革期的普遍特征,共青团自然难以置身事外。有的团员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知不足;有的团员缺乏政治进取心和工作责任心,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有的团员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衰弱,甚至不愿过组织生活,不愿缴纳团费。这些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团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着党的助手作用和团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与共青团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是很不相称的。”〔1〕面对团员青年中林林总总的思想状况,1981年2月,团中央印发《关于普遍进行“做一名合格共青团员”教育的通知》,集中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以及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团员模范作用教育。经过半年试点,1981年11月开始向全团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到1982年11月,全国有80%的基层团组织开展了这项活动。通过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团员对党的路线特别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1989年的政治风波,暴露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问题。邓小平在反思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上失误时,深刻地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2〕在党中央针对暴露的问题对各级党组织进行普遍的整顿的同时,共青团也加紧推进团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全团性学习教育活动。1989年12月,团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团员队伍建设、提高团员素质的决定》,在肯定团员队伍的主流尤其是大多数团员在政治风波中经受住了考验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团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有的团员对四项基本原则存在模糊认识;有的团员组织纪律性不强;有的团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青年,模范作用不明显。决定对团员进行一次以团员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整顿。1990年3月,团中央向全团发出《关于开展教育评议活动的意见》,并在部分省市试点基础上向全国展开。“全团有4000多万团员参加,占团员总数的80%以上。”〔3〕广大团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组织生活锻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团员青年也心潮激荡。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将更多的青年凝聚在团旗下的问题,变得较以往更加复杂和困难。根据党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精神,2005年9月,全团启动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坚持党建带团建,得到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和支持,全国近300万个团组织、7000多万名团员(覆盖面达到88.7%)参与其中,〔4〕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团范围内开展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集中教育活动,初步构建了团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团员思想教育进程揭示了“做合格共青团员”活动的历史逻辑。他符合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自组建之日起,就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接受党的绝对领导,教育和带领青年永远跟着党走的组织使命,也反映了共青团参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生动图景。

二、“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特殊要求

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党的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到的目的,需要它的助手和后备军投身其中。与此同时,团的建设也必须从党的建设中汲取养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对于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抗战时期,全党范围内的大规模思想教育运动,也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风。建国初期,针对部分党员出现了官僚作风和思想、组织不纯等问题,为提高执政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开展了整党整风运动。文革结束以后,为肃清十年内乱流毒,纠正党内一些不良倾向问题,全面开展整党,着力纯洁组织、加强纪律。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从严治党”,指出为消除新时期党内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面临着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构建并严格执行严密的纪律与规矩,成为必然要求,党内教育活动也成为常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等活动等接续开展。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政治性决定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对全体共青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真正让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融于管团治团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在全体共青团员中集中开展‘学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是党中央着眼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而批准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5〕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团员的政治要求是一致的,急难险重任务或重大紧要关头团员都是与党员一起冲在第一线。新的历史时期,“党要管党,团要管团,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要变成全面从严治团的行动。”〔5〕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一部分的高度,对共青团改革和从严治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共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直指共青团脱离群众的问题、“四化”问题,明确要求共青团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系列讲话,为“从严治团”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从严治团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首先提出“团要管团”的是团的十一大,大会报告明确指出,“提交大会讨论的团章修改草案,突出了‘团要管团’的思想,总的要求是认真带好团得队伍,努力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团的十二大要求“积极稳妥地搞好团的体制改革”,“努力克服行政化和功能单一化倾向。”团的十四大强调要“下大力气整顿好松散瘫痪基层团组织”。〔6〕团的十六大要求“把握现实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团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从严治团”。团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直接聚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专门研究部署从严治团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力推进从严治团的决议》《关于新形势下推进从严治团的规定》。可以说,“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是新形势下,共青团贯彻党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青年群众工作规律,破解“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具体举措。从党的建设和团的建设关系来看,这更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其青年群众组织延伸的战略行动。

三、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团员的先进性和光荣感的重大举措

共青团员是团的肌体的细胞和团的活动的主体,团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团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只有始终保持团员队伍的先进性,才能从总体上保持团的先进性。因此,大力加??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团员的先进性和光荣感,是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而社会变革必然给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优秀青年加入到团的组织中来,大批团员成为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骨干,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大批团员中的先进分子也加入了党组织。然而,随着世情、党情、国情、青情的新发展新变化,团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

特别是近些年来,有些团员价值取向变化很快,团员意识淡薄现象和价值观念偏差问题屡见不鲜。不少团员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趋利原则与团员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甚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部分团员先进性发挥不够,不少团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与一般青年混同,缺乏进取精神,不能带领普通青年共同进步。随着团员数量的增加,有的团员组织归属感和光荣感不强,少数团员甚至将社会上一些庸俗的东西带入工作生活中,严重损害了共青团的形象。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6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省、市、县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策部署和张掖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张掖市教育系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县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总要求,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推进高台教育持续发展凝聚力量。

二、总体目标

在巩固提升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四个自信”“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在全县教育系统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为2021年完成张掖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高台县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各项任务打好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一条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各校(园)要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目标和战略任务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主要领导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作为“强基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所有政策由此着眼,一切资源往此着力,全部工作以此展开,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增强全社会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共同责任,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

(二)融入“四大”建设

1.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抢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中争先进位。认真实施“三区”支教计划,选派骨干教师赴甘南州、肃南县支教,帮助被帮扶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中招生向民族生倾斜,解决好少数民群众在子女入园上学等方面的民生问题。

2.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创建工作有机衔接,加大少数民族群众聚居村扶持政策,深化实施薄改与提升项目,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推荐“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落实多元扶贫与资助政策,持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融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挖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4.融入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把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纳入教育系统普法规划一体推进,引导广大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节庆、婚嫁、丧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防止民族歧视或变相歧视。

(三)讲好“六个”故事

深化县情认识,挖掘历史典故,弘扬时代精神,讲好高台故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体现在全县教育系统,体现在各族师生生活实践之中。

1.“创建+生态守护”故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巩固全域生态环境整治成果,大力宣传和对接各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生态安全屏障的动人事迹,讲好生态文明家乡故事。

2.“创建+红色文化”故事。依托红西路军纪念馆、红色记忆博物馆、血战高台场景复原地为依托,将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和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资源转化为各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3.“创建+历史佳话”故事。以县博物馆、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遗址为载体,用好历史典故,讲好张骞出使西域、北凉历史、魏晋文化等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家乡故事。

4.“创建+时代风采”故事。坚持高台三中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的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做好创建工作优秀案例选编,让各级各类学校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5.“创建+文化繁荣”故事。把民族团结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中,各校(园)要创排展示历史风貌、体现时代精神文艺精品剧目,积极开展文艺汇演、走访慰问演出、民族团结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6.“创建+家国情怀”故事。支持高台三中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高台二中争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促进创建活动纵深发展;积极融入“一廊一区一带”建设行动,组织师生参与“石榴籽·一家亲”为主题的联谊专场演出。

(四)深化“六进”活动

1.进机关。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机关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聚共识、统一行动。加强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学习,加强统一多民族国情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普及民族知识,提高教育系统干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水平。

2.进社区。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师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结合。通过政策讲解、派发宣传单等方式,向群众宣传介绍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进校园。常态化开展“立德育苗”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理论常识、民族政策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融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教育教学、校风学风长期坚持。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自觉将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4.进家庭。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基本常识等贯穿于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家庭建设,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单位、社区、学校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深入家庭成员头脑。已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要带头促进民族团结,带头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激励引导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5.进军(警)营。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双拥”工作相结合,做到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治。

6.进融媒体。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充分运用教育系统宣传阵地,定期宣传标语和部门单位创建动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互联网十民族团结”行动,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作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不断满足互联网时代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让主旋律、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21年1月--2021年2月)。制定下发《高台县教育局贯彻落实张掖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召开教育系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动员推进会议,在全县教育系统行成人人参与支持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各校(园)按照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于2021年3月15日前将纸质版材料报教育发展中心。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3月--2021年12月)。全面推进方案的贯彻落实,努力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三)自查自评阶段(2022年1月--2022年2月)。依据《高台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张掖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机关测评指标》要求,对争创工作开展自查,查漏补缺,改进不足,确保创建工作富有成效。各校(园)于2022年1月10日前将自查自评情况纸质版材料报教育发展中心办公室。

(四)申报验收阶段(2022年3月--2022年6月)。全面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按要求做好资料汇总、上报,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创建机构。成立高台县教育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校(园)要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健全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人员,制定具体方案,全面开展工作。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新疆高校 民族团结 实效性

“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新疆的高校中,目前承担对各族大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课程就是《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作为新疆高校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新疆特色的课程,开设此课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各民族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及新疆的民族及民族情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三期叠加”过程中,新疆的民族团结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为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疆地方特色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努力提高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高校民族团结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单一。目前新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偏重于理论教育,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的理论阐释比较深入,但缺少实践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也比较少,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

2.方法简单。很多高校教学方法仍然在使用“老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的传统教学方法。一些多媒体课件仅仅只是实现了教材搬家,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定义、概念拿到课件上,没有体现教学课件对教材内容的充实和扩展。

3.重视不够。一些高校教育主导思想中存在重专业培养轻思想教育,重科学研究轻人文培养的不良倾向。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均以分数而论,在学期间能否通过一定的英语级数、发表一定的论文篇数直接与学位挂钩,评选三好生、优秀生也只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事实上“三好”成为“一好”。

二、提高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1.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创新。多媒体课件是教学内容补充和完善的重要载体,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内容修订的相对滞后。在内容上,课件要以强化理论课教学为基本原则,结合新疆史实,和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党的民族政策在我国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努力体现时代性,达到使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的目的。这样制作成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新颖,时代性强。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新疆地区特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五观”基本理论,并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民族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融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之中,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第二,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在教材的基础上,强化重点、热点、难点教学,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突出,使理论与新疆实际紧密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第三,资料丰富,实用性强。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各种多媒体素材为主题服务,内容翔实,材料丰富,音像资料充实。 2.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后,教材上单调枯燥的理论和数据通过大量图片、音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出来,缩短了教师主讲的时间,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把教师从黑板和粉笔中解放出来,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在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坚决摒弃“满堂灌”,引进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每堂课精心设计的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及学生就某个具体问题自制的小课件展示和讲演,学生之间的分组辩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 3.开展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将实践教学引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参观博物馆、档案馆、主题展览,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强化学生对理论和政策的理解。此外,逐步推出的网络课程应用平台使学生突破了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该平台在教学、答疑、复习、讨论等环节上的设计可以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网上评教对教师本身具有很大促进和鞭策,同时也起到了对课堂教学拾遗补缺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新教学方法,学生的感受怎样直接反映教学实效性。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在第一节课讲课前对6个班的学生通过无记名的形式,就“想不想上《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以及“为什么”展开调查。6个班的学生回答不想上的有51人(6个班共192人),占学生总数的26.57%;因为还没上课,所以说不上愿意不愿意有17人,占学生总数的8.8%,两者加起来共有68人,占问卷调查的35.41%。在学期结束时,再次进行无记名调查,要求学生对本学期《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教学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做一个客观的评价。除有5名同学仍然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没有兴趣外,其他同学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多媒体教学课件都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有学生这样写到:“本课课件框架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另外色彩和谐,给人一种美感。”“《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印在书上的字,不是‘活’的,而老师您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活生生、光彩焕发的有生机的新时代”。通过不断的努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教学实效性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新疆未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局,提高新疆高校民族团结课堂教学质量是塑造未来新疆社会民族团结合格建设者的主要途径,而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社会管理;变革;共青团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任务体现在团结带领青年冲锋在前,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建国后,共青团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便成为共青团发挥其政治职能、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

根据时间断限与工作主题的变革,大致可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1949年—1978年。这一时期,虽然在国内部分地区还有零星的战斗,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各族各界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己经取代革命斗争成为团的重要任务。

共青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开展了大量的独立活动:在青工战线上组织青年突击队,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在青农战线上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精神文明领域,共青团开展了影响深远的学雷锋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也组织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和化运动等,发挥政治职能成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另一重要形式。

总的来说,在近30年的时间段里,共青团的工作是在围绕着如何管理社会事务,如何调节基本的生产活动运转的,但同时更侧重于以准政党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第二,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中国进入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变革的时代,旧有的政府本位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渐解体,社会管理的高度集权体制逐渐弱化。1979年全国团省、市、自治区委书记会议中这样表述:“共青团组织要从以参加政治运动为主,转到以参加生产建设为主。团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现代化建设作安排,都应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共青团依靠单一的行政性的管理手段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但旧有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在一些领域延续。

共青团开展的经济建设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互为依托,并行不悖。如自1978年开展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全国范围内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都体现了这一变革时期的特色。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工作重心逐步向经济领域倾斜,在青工战线开展的“五小”智慧杯竞赛,“为重点建设献青春”活动,在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星火带头人””等成为这一时期共青团活动的焦点。而在思想领域的活动则相对弱化,这一趋势在后期虽得以遏制,但凸显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新时代、新情况。

第三,1992年—2002年。中国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政治、市场、公民社会加快分离。这一时期是共青团迈向社会本位的社会管理体制萌发的阶段,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出现新的气象,开始逐步探索进行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与新领域。

1993年团的十三大提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工作主题,团章第一次明确指出,共青团“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这一变革的集中体现,青年志愿服务领域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等,并设有西部志愿计划、海外志愿服务等大型项目。

第四,2002年至今,是共青团全面参与社会管理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体现在对共青团的要求,就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共青团不仅要引领青年思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而且要拓展职能,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全能的政治社会结构完全解体,共青团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和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建构逐步向“社会治理”进行转变。

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青年的政治意识进一步淡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为此共青团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红领巾心向党”等多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中国梦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顾共青团60多年来的历程,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与侧重点多有变革,但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开展,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道路蓬勃发展。党的十和团的十七大确立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也为共青团在未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确立了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团中央办公厅编.团的文件汇编[M].办公厅,1979.

[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 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2.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马来西亚;海南社群;地缘性社团;新发展

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是指马来西亚海南籍同乡因相同的祖籍地而结成的社团。在马来西亚海南社群组建的各种社团中,地缘性社团地位尤为重要。早期宗亲会、神缘性社团以及同业公会都深受地缘性社团影响,具有明显的地缘色彩。早期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在团结琼籍华侨华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海南风俗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整体而言,不论是会馆的面向对象还是管理理念都比较封闭。马来西亚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的新发展做主要探讨。

一、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的建立

海南是我国继广东、福建之后的第三大侨乡。马来西亚是海南人移居的主要国家之一。马来西亚海南人社群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海南岛尤其是文昌、琼山、琼海等地民多地狭,人民生活窘迫,渴望向海外谋生。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海禁逐步解除,大规模出洋成为可能。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海口被增设为通商口岸,客观上便利了海南人出洋。19世纪后期,英属马来亚橡胶种植园和锡矿业急剧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对海南人向海外迁移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拉力。至19世纪末,海南人已与福建人、潮州人、广府人、客家人并列为马来亚华人五大方言群之一。由于国共内战以及随后抗日战争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马来亚琼侨人数持续增加。1921年,居马琼侨数为48200人。至1947年,增至105457人,遍及马来亚各地,主要分布在吉隆坡、马六甲、槟城等西海岸的一些重要城市以及东南部的柔佛,东部及北部内陆人数较少。[1]215随着在马海南人社群的形成,琼籍地缘性社团在联系乡谊、守望互助的需求下逐渐建立起来。马来西亚海南籍地缘性社团大多数命名为“海南会馆”,也有的被称为“琼崖同乡会”或“琼州会馆”。马六甲海南会馆创立于1869年,是马来西亚建立最早的琼籍宗乡会馆。太平琼州会馆、槟城海南会馆、麻坡海南会馆、陈厝港琼州会馆、新山琼州会馆、雪隆海南会馆、巴生海南会馆、吉玻海南会馆、安顺琼州会馆、纳闽琼州会馆均在19世纪后期创建。1933年11月,新马各地琼侨宗乡社团代表在新加坡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南洋琼州总会”,之后更名为“南洋英属琼州会馆联合会”,会址设于新加坡琼州会馆。1957年马来亚独立,会址迁至吉隆坡雪隆海南会馆。1964年,改名为“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1990年,再次更名为“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简称“海南联会”。海南联会为马来西亚海南社群的最高领导机构,目前拥有71个属会,大约4万余名会员。在海南联会各属会中,会员数最多的为雪隆海南会馆,目前会员数超过12000人。除此之外,会员数在千人以上的属会有:马六甲海南会馆、关丹海南会馆、槟城海南会馆、新山海南会馆、峇株巴辖海南会馆、巴生海南会馆、登嘉楼海南会馆、霹雳海南会馆、亚庇海南会馆、古晋海南会馆。[2]在各地海南会馆之外,马来西亚还存在少数尚未加入海南联会的乡团组织。这些乡团组织多以县为命名单位,如雪兰莪万宁同乡会、槟城万宁同乡会、槟城琼海会馆、麻坡琼崖东路同乡会等。

二、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的新发展

早期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具有联系乡谊、增进福利、奉祀神祇、祭祀先祖、经济协作、发展华教等多方面职能,但在社团的组织管理上存在诸多弱点,社团宗旨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马来西亚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定位本土化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成立。1963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独立。中马两国关于华侨双重国籍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大多数华侨选择加入了马来西亚国籍。马来西亚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华人叶落归根的思想也逐渐转变为落地生根。在马琼侨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所在国服务,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琼籍地缘性社团联系乡谊、促进会员福利的传统宗旨未发生改变,但以此为基础增添了积极参与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内容。1956年雪兰莪琼州会馆章程中规定“本会馆以联络乡谊共谋华侨及桑梓福利为宗旨”,2005年雪隆海南会馆章程中除了以“促进会员之间情谊,促进会员之间经济、文化、宗教、教育及福利等事业”为宗旨的规定外,还增加了“推动及协助社会和国家公益活动”的内容。[3]3-6当今琼籍地缘性社团以推动马来西亚社会发展为己任,针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及措施能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2011年6月,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召开第37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进行了执行委员会改选,另外向政府提出了涉及民生、政府事务、教育等方面的12项提案,呼吁政府整肃贪腐、厉行节约、停止兴建核电厂及稀土提炼厂,希望政府切实贯彻“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公平对待各源流中小学的发展。[4]琼籍地缘性社团积极筹办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以此为媒介加深与友族的交往,实现国民团结。关丹海南会馆多次举办献血活动,会馆主席拿督陶启联指出,“捐血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可以促进各族沟通及团结。凡有捐血运动,各族都会不约而同积极响应,国民身体所流血液已是多元民族血液”。[5]

(二)发展联合化海南联会为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的总机构,其创立及发展本身即是联合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后,琼籍地缘性社团的联合化趋势进一步增加,而且形式更加多样。海南联会各属会间的访问交流日益频繁,相互间关系日益密切,如关丹海南会馆2014年4月至6月间访问了麻坡海南会馆、马六甲海南会馆,同时接待了新山海南会馆、吉胆海南会馆等友会的到访。[6]2002年,海南联会与广联会、潮联会、客联会、福联会、广西总会、三江总会联合成立了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成为全马最大的乡团组织。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的成立凝聚了乡团力量,使地缘性社团由小团结走向了大联合,有利于维护华社各方面权益。在国内联合愈加紧密的基础上,在马琼籍地缘性社团的全球往、合作也在逐渐加强。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创始于1989年,迄今为止召开了十四届,它是世界各地具有合法地位的海南同乡团体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组织积极参会,并努力争取会议的主办权。1999年,来自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琼籍代表,出席了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主办,由雪隆海南会馆协办的“第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会议召开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南乡亲齐聚马来西亚云顶高原共叙乡谊,一致同意设立世界海南网络中心,并且呼吁全力支持海南人教育基金。通过举办及参与世界性乡团联谊会,在马琼籍地缘性社团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琼籍人士的联系,有利于相互了解、增进乡谊,有利于互通经贸资讯,同时有利于海南社群经济社会地位的整体提升。

(三)观念现代化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度的信息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同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马来西亚琼籍同乡社团在日常运营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纷纷建立了门户网站。通过浏览网站人们可以了解本社团发展简史、社团章程、组织阵容、会务概况等基本信息。社团网站还设有下载专区,人们可以便捷地下载各种办公文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雪隆海南会馆提供天后宫礼堂租用服务,在其网站可以查阅并下载《天后宫礼堂规划图》、《租用天后宫礼堂细则》、《租用天后宫礼堂申请表格》等文件,天后宫婚姻注册服务、雪隆海南会馆奖贷学金申请服务等相关细则及表格也能在网站上轻松获取。此外,大部分马来西亚琼籍同乡社团的网站上还留有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会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社团保持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社团活动形成监督。随着时展,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关于会员性别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与以往相比,社团更加注重吸收女性会员,妇女在社团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早期琼侨社会,有不成文的约定,妇女不能出洋,即便绅商士人也不能携眷出洋。直到19世纪20年代,琼籍妇女才能大量合法地下南洋。之后,女性也被允许加入同乡社团,但其地位较低,长期不被重视。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现今大多数琼籍同乡组织都设有妇女团,妇女团致力于凝聚琼籍妇女的力量,协助母会推展各项活动。1997年6月1日,海 南联会妇女团成立。该会成立以来,开展了书法、绘画、歌唱、烹饪、募捐、施赠贫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女性特有的优势有力地配合了母会的发展。在2007年召开的第35届海南联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冯秋萍众望所归当选总会长,成为该会成立74周年以来第一位女性总会长。现任海南联会总会长林秋雅同为女性,在2015年6月当选,成为社团的新任掌舵人。

(四)管理专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琼籍同乡社团更加注重管理的专业化,努力以良好的管理体制带动组织发展。在马琼籍地缘性社团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管理体系。现今的雪隆海南会馆下设14个小组和委员会,包括:教育组、福利组、工商组、妇女组、青年团、互助部、大专与专业团、文化活动咨询委员会、学术与出版委员会、乐圣岭佛学会、龙狮组、乐龄组、摊位小组和ISO品质促进委员会,各小组分工明确且能相互配合,能确保社团稳定高效运转。在全体理事和员工的努力配合下,雪隆海南会馆于1999年获得ISO品质管理体系证书,成为全马首家获此殊荣的会馆。此次认证范围包括“设计与举办宗教崇拜节目”、“设计与举办马来西亚薪传奖及有关活动”两个方面。为使会馆获得全面ISO品质管理认证,2000年3月至10月,雪隆海南会馆为本馆理事、青年团、妇女部等小组开设了13次培训课程讲解品质管理体系相关内容,有效提升了社团领导人及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素养。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大多社团设有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智囊团。海南联会专业咨询团成立于2009年,由一批琼籍专业人士组成。专业咨询团咨询范围涵盖保健与福利、国际贸易、经济、资讯工艺与会务拓展、法律事务及教育等领域。专业咨询团以专业人士的才华与智慧,对会务献策进言,并对母会内部改革和发展作深入探讨与研究,为会馆管理的专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功能经济化地缘性社团具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功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在马琼籍地缘性社团的经济功能明显强化。马来西亚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人大多已在马来西亚社会各个行业扮演重要角色,加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熟悉故土的风土人情,遂成为了两国各领域间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马琼籍地缘性社团奉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通过访问海南,了解家乡及祖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捕捉经贸资讯,挖掘中马合作的商机;另一方面,热情邀请海南各级政府及民间考察团访问马来西亚,同时尽可能地为在马琼籍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青年团曾于2010年9月赴文昌考察,回乡考察使考察团成员了解了文昌市的投资环境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政策,同时感受到了家乡前所未有的开发建设热潮。[7]2014年9月,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访问了致公党海南省委,在琼投资是双方重要议题之一。会谈中雪隆海南会馆会长吴世才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将一如既往地团结马来西亚海南乡亲,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8]在可预期的未来,琼籍地缘性社团还将进一步推动两地经贸合作,促进两地企业双向投资及产品双向销售。

三、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的发展动因

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根植于马来西亚社会,在中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中起到了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的新发展源于中马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是与马来西亚国内政治变动及其国内政策长期互动的结果。

(一)中马关系的良性发展中马两国于1974年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冷战局势的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限制中马两国双边关系发展的意识形态因素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因素取代政治因素成为了两国关系的主宰。通过频繁的交流互访,马来西亚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国在经贸、投资、金融、科教、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1999年,两国签署了《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2004年,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中马战略性合作达成共识。2013年,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统计,2014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635.3亿美元,中国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9]中马关系的良性发展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马来西亚的政治变动巫统成立于1946年5月,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个马来人全国性政党。1955年,巫统联合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组成联盟党赢得首届大选上台执政。“5?13”事件后,为扩大统治基础,巫统开始与一些实力强大的反对党合作,于1974年成立了国民阵线。国民阵线以巫统为核心,由十几个成员党组成,取代了联盟党的地位。1981年,马哈蒂尔当选为巫统新任领导人,之后几年巫统内部爆发权势之争,并且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巫统内部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两派:一派以马哈蒂尔为首,一派以前副总理穆萨和前贸工部部长拉扎利为首。党内纷争最终导致1988年巫统分裂。马哈蒂尔组建新巫统,反对派则另立新党,1989年正式注册为四六精神党。政党分裂分化了马来人的选票。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新巫统迫切需要非马来人的支持。新巫统对华人采取较为开明的怀柔政策,对华社的要求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这在客观上为华社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机遇。

(三)马来西亚相对宽松的国内政策马来西亚独立后,以巫统为首的马来人操纵了国家政权,马来人的特权地位得以确立。马来人的政治特权与华人在经济上的相对优势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导致族群矛盾激化,酿成了“5?13”族群冲突事件。“5?13”事件后,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扶植马来人经济。通过政府强有力地干预,到90年代初期,马来人经济地位已有显著上升,族群关系有所缓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转变,新经济政策被取缔,国民阵线政府开始把经济发展作为施政方针的主轴,试图通过经济发展进一步缓和国内族群矛盾。1991年,马哈蒂尔在召开第一届贸易议会代表大会时提出“2020宏愿”,计划到2020年将马来西亚发展成资讯科技发达、先进繁荣的工业国。华人的政治权力得到肯定和落实,以往针对华人的一些歧视性政策也最终废除。1991年,已经申请9年的全马华人社团最高领导机构“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后改称“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获得政府批准,表明华社和政府的紧张关系开始缓和、改善,成为华团和政府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10]现任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2009年上任之初提出了“一个马来西亚:人民为先,绩效为主”的政治理念。“一个马来西亚”政治理念强调不同种族人民在马来西亚地位和权力平等,共同享有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文化教育领域,政府不再强调马来语、马来文化、伊斯兰教的独占地位,文化政策呈现出多样性与宽容性。

四、马来西亚琼籍地缘性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作为华社中的传统型社团,在其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华琼籍地缘性社团必须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会员年龄老化会员年龄老化是当今马来西亚地缘性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琼籍地缘性社团也不例外。琼籍地缘性社团会员年龄老化与大马琼籍人士比例下跌有一定关系。大马华裔人口占比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03年华裔人口占总人口的25.7%,2013年占总人口的24%,2015年这一比例滑落至23%,预计将在未来10年跌破20%。[11]大马华人中琼籍人士所占比例也在逐渐下降。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01年人口普查报告,大马海南人减少至141,045人,占华裔总人数的2.6%。[12]此外,新生代琼籍人士乡根情怀的逐渐淡薄造成了年轻人对宗乡社团活动的疏离。在马来西亚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海南人与祖辈生长环境全然不同。早期宗乡会馆成员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会员间保持着浓厚的同乡感情,为了敦睦乡谊、促进团结、共济互助彼此走到了一起。而新生代琼籍华人成长过程中普遍接受了西方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粗浅,对祖辈生长的故乡缺乏印象,感情上难以产生共鸣,同乡观念难以建立。海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多元、开放、重商、包容、创新、务实等风格,同时海南本土家族观念强烈,宗亲文化发达。[13]宗亲会馆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年轻一代琼籍同乡能有机会感受原乡文化,增强乡根情怀。

(二)会馆人才青黄不接会馆领导人是会馆的掌舵人,事关会馆能否发展壮大,但会员年龄老化导致很多社团储备人才不足。一般而言,年青一代对祖籍地的“根”意识薄弱,对宗乡社团的活动不感兴趣。即便参加社团,年轻人不容易参与重要决策,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宗乡会馆应把培训青年领袖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进行实施,以确保会馆后继有人。一方面,应加强新生代琼籍同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普及海南方言及海南风土人情,使他们能感知到自己的“根”与“源”。另一方面,应引导年轻人关注政治、经济时事,培养其作为会馆领导人必备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宗乡会馆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吸引年轻人参加会馆活动,赋予青年团足够的权利,选择优秀青年担任部门负责人,为年轻人提供施展自我才能的广阔舞台。

(三)团结与协作力度不够马来西亚海南人历来注重族群团结,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奠基于1933年,在七大乡团中成立最早。但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琼籍宗乡社团应更进一步加强团结及彼此间的协作。海南联会71个属会中,有27个人数不足两百人。[2]一些会馆的活动只局限于每年一次的会员大会及春祭或常年宴会,基本处于冬眠状态,成绩乏善可陈。一些会馆缺乏产业作为支撑,经济捉襟见肘,只有通过筹款来解决日常经费和活动开销。宗乡会馆有必要整合有限的资源,发展共同的事业。琼籍地缘性社团还应走出族群的小圈子,加强与马来西亚其他华团的合作,弥合华团间的纷争。琼籍地缘性社团可以和其他乡团组织联合,通过整体规划,宣传普及集各方言群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华人历史文化,共同致力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云峰.东南亚琼侨移民史[A]//苏云峰.海南历史论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2]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各地属会通讯录[EB/OL].[2017-01-16]..

[3]符家荣.雪隆海南会馆史料汇编(修订本)[Z].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2009.

[4]符之庆连任第37届总会长.[EB/OL].[2017-01-16]..

[5]关丹海南会馆青年团主办爱心捐血活动[EB/OL].[2016-12-26]..

[8]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会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EB/OL].(2014-09-11)[2016-1-20]..

[12]BELee,SPWong,LLaxman.LanguageMaintenanceandCulturalViabilityintheHainaneseCommunity:ACaseStudyoftheMelakaHainanese[J].AthensJournalofHumanities&Arts,2014(2):157-168.

政史社团活动总结篇10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