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畜牧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4:03:20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1

校园里,绿树掩映的“菁华路”旁,诚信文化的小小展板,芳草茵茵的“睿农路”边,宣传橱窗中企业文化的鲜活字符,繁花映衬的“绿源广场”中,兖州绿源食品公司的发展历程,激励了多少有志学子。山东百德生物科技公司冠名的“百德广场”,含义深远:百倍信赖,德诚相待;百年基业,教育为本;百年树人,德育为先。“华辰路”的路边是山东华辰生物科技公司寄语:牧院学子,华夏星辰,厚德敏行,技艺超群,青春才智,服务人民,产业报国,建立功勋……10条道路,3个广场,传统文化、大学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营造出了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文化氛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用这种特殊方式校企共建大学文化的现象在全国并不多见。在文化建设方面如此着力,做得如此出色,令人惊讶:这真的是来到了一所以畜牧兽医专业闻名全国的高职院校吗?

“那是我院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谈及上述现象,学院党委书记曲国庆说,“高职院校更应该有文化支撑,我院的文化建设包括专精强大的专业理念、一专多能的育人理念、成才成功的就业理念等,分别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设施文化等形式,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追风,不逐热

持之以恒打造畜牧兽医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职,也是高校文化的基石。曲国庆书记认为,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平台,选择成长型、有潜力的行业作为专业建设依托,是学校存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就为学生选择了一个能就业、有前途的职业。

在简洁朴素的办公室里,学院院长郑立森说:“盲目追风、扩规模有害无益。一所高校发展得好不好,不在建了多少大楼,关键看专业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高低。”他说,“选择农业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成才成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建校近60年来,山东牧院从办特色高职教育目标出发,秉承“扎根畜牧、融入畜牧、服务畜牧”的办学宗旨,不追风、不逐热,着眼做专、做精、做强、做大,建设形成了从牧场到餐桌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同时,坚持控制数量、保障质量,把学生数量稳定在8000—10000人的规模,确保学生成才。目前,学院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兽药系、动物防检系、饲料与营养系、食品工程系等系部。开设的专业,均为行业发展所亟需,如畜牧兽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兽医、宠物疾病防治、兽药生产与营销、兽医医药、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肉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畜牧经济贸易等。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夯实教学、师资等条件,着力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过硬的技能。不断加大投入,陆续兴建了中草药和牧草标本园、饲料厂、畜牧科技示范园、GMP兽药厂、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饲料厂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服务基地。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既提高了实践技能水平,也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也是打造文化的主力。学院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广泛开展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训。实行教师挂职锻炼制度,保证青年教师都到生产一线经过系统锻炼,脱掉书生气,接到地气,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后,才走上讲台。学院80%以上的专业教师在各大畜牧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畜牧企业的技术、管理专家也被学院聘为兼职教师,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的关系,在校企交流中变得更加紧密。这样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师人师集于一身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院率先按动物种类及生长规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水平,建立了“岗位—综合能力—能力要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经验在全国推广。

重文化,强内涵

一专多能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产业飞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2012年全国的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220万吨、2835万吨和3870万吨,总产值2.5万亿元。目前,我国畜牧业产值约占大农业的33%,与发达国家60%—80%的比例相比,发展潜力巨大。

在畜牧业如此迅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自然是核心要素。学院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眼培养应用型、创业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走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办学之路,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

毕业生能否立足社会,靠的是专业能力;能走多远,靠的是综合素质。山东牧院的领导认为,高职教育不但要立人,更要发展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但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理念、机制和氛围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亲,过去,你可能不知牧院;现在,你可以了解牧院;明天,欢迎你选择牧院。”如此潮、有范儿、前卫的“淘宝体”出现在学院招生宣传册上。既传达了欢迎广大考生报考的关键信息,同时也体现出了学院活泼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种文化指导下,形成了学院培育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价值追求。

曲国庆书记表示:“这就是要营造出一个活泼、浓厚的文化氛围。高校,不但要实施专业教学,更要全面育人。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技术,更要注重整体素质。所以,高雅艺术也罢、流行文化也好,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利学生成才成长和发展,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校园,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正如曲国庆书记所言,翻看牧院的院报、学报等刊物,科技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浏览副刊,“书画苑”这一期是知名校友的国画《花卉仕女图》,下一期就可能是在校生的摄影作品。“人文讲堂”“ 缤纷校园”“ 紫芳廊”等人文栏目和“行业瞭望”“ 课堂超链接”“ 看职场”等专业栏目,是师生们思想交融的家园、专业交流的平台。走在校园里,各类企事业单位赞助的辩论赛、技能比武等文体活动遍地开花。大学和企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教室里,每张课桌上都摆满了各类书籍,既有《禽病防治》、《宠物营养与食品》等专业教材,也有《随遇而安》、《咏远有理》等畅销书。

按照“在行业环境中办学、在职业氛围中育人”的理念,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2009—2012年,山东牧院学生在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实现四连冠,显示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

重德育,能吃苦

助推学生成人成才

据郑立森院长介绍,这些年,畜牧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山东牧院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一改单一重技术的用人观念——不但要有技术,还要能在基层待得住、干得好,并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助推企业长远发展。山东牧院及时抓住这一苗头,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和扎根基层的艰苦奋斗精神,加强管理知识教育,全面实施文化育人工程。

实行以诚信等为主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养成,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融入育人全过程。图书馆、院报、学报、校园网、广播电台、大学生电视台、话剧团等载体,国家京剧院京剧演出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党代表、院士、著名企业家的专业和人文讲座等,各类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润物无声,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技人文素养。

开放的校园和丰富的信息,扎实的专业教育和多元的知识构成,陶冶学生全面发展,为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山东牧院的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是出了名的,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学院坚持以创业促就业,着力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达10%以上,居全国前列。3名毕业生获“全国高职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称号;在2010年中国80后大学生创富榜上,学院8名毕业生光荣上榜。学院被评为中国80后大学生创富榜富豪毕业院校前20强,是其中唯一的高职学院。

早期走出山东牧院的创业者们,如今已成为山东和部分省份畜牧行业的领军人物,尝到了创业的甜头。知恩图报的他们大力支持母校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为学校建设提供赞助、校内道路广场冠名、支持学生文体活动、为学生到企业实训锻炼提供条件等。

曾经深受创业文化熏陶,成功打出一片天地的校友们,如今也成为了学校创业文化的一分子,成为学弟学妹学习赶超的对象。2010年,学院开展了“百名创业明星校友”评选表彰活动。创业明星校友的事迹公开出版发行,并陈列在校史馆中,成为创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80后毕业生创业蔚然成风,2003届毕业生盛国强创办技术服务公司,服务地方数百家养殖户;2004届毕业生顾兴经营宠物医院,已发展多家分店;2006届毕业生孙炳权创办兽药公司,年销售额近亿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13年5月,学院又评选表彰了百名毕业新星。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合作社 牧区 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东乌旗是锡盟一个典型的牧业旗,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草原、干旱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林地。畜牧业仍然是一个基础产业,但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牧民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调查的哈日高毕嘎查位于该镇的东北部,草场面积828平方公里(124万亩);共有174户,767人;大畜1128只,小畜37665只;大畜以牛和马为主,有少量骆驼;小畜以绵羊为主,绵羊主要为当地的乌珠穆沁肥尾羊,牛主要是乌珠穆沁牛。该嘎查以畜牧业作为主要的产业,基本上都是蒙古族,并保持了蒙古族的生活习惯。

二、牧民建立经济合作影响因素

(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草场退化、草地沙漠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自草场承包以来,我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现象,其中1/3基本丧失生产力。纯牧业的24旗市的草场理论载畜量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6000万羊单位降至21世纪初的3000万羊单位。另外,由于整个牧区范围滥采滥挖矿产资源,使得草地环境更加恶化。

(二)贫困化严重

我区贫困问题严重,从“草场承包”、“定牧”以来,牧区由无贫困户到了贫困化严重阶段。草场退化使得可利用草场面积极少,草场承载力下降,从而牲畜头数下降,影响牧民生活,贫困化现象加大。加上“以草定畜”、“春季圈养”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增加了牧民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减少了收入,牧民更加贫困。东乌珠穆沁旗吉仁宝力格嘎查牧民人均收入几十年一直是名列自治区近3000牧区嘎查之首。但据东乌珠穆沁旗政协的调查报告,到2005年底,该嘎查贫困户占到61%。建国以来几十年,牧区牧民生活水平一直高于农民,但据计算,2004年,内蒙个牧民的平均纯收入不及农民的1/3。可见牧区整体贫困现象非常严重。

(三)自然灾害频繁

我区位于季风区边缘带,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干旱寒冷气流影响,而夏季来自海洋的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小,所以干旱少雨寒冷大风是我区气候特点。一年时间里2/3的时间是大风。加上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劣影响下,使得干旱、沙尘暴、黑灾、蝗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根据内蒙古牧区78%的中西部地区500年的旱涝史料分析,干旱年份占据70%—75%,存在“3年约有两年干旱,7年左右一大旱”的规律。1951—1990年,内蒙古牧区干旱频率为92.1%。1998年牧区雨水丰沛,牧草茂盛,但同时遭受了干旱的面积为520万hm2。由于草场承包,不能游牧受灾地区损失3.1万头牲畜。

(四)国家实施了鼓励“合作化”法律与政策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10年1月,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都出台了鼓励牧民合作化的《1号文件》。近几年,锡盟盟委、行署曾多次组织摸底调查、专题研讨就牧区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并成立指导小组,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发展牧区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2007年,东乌珠穆沁旗政府实施“四个整合”,即整合草场、牲畜、劳动力、基础设施等。

三、合作社情况

(一)合作社建立

哈日高毕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1月21日,最初是协会,2007年《合作社法出台》,并于2007年12月12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哈日高毕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是培育和销售种公羊,有《乌珠穆沁旗宝》商标和哈日高毕合作社活畜交易市场基地;小范围的进行草场公用。2012年,合作社荣获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二)合作社运行

合作社主要进行以下工作,牧民在草场利用、牲畜品种改良、生产资料和畜产品销售、劳动力利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探索了多种合作途径。这些工作对生态、生活、经济发展都有其很好的作用,即对牧区可持续发展有很大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合作社情况,以及草场利用状况,牧民给予的看法和其合作社运行是否对牧区可持续发展有利,我们组成的四人沿哈日高毕嘎查周围一线,共采访了14户牧民, 因时间关系主要采访了已经共用草场的人和对合作社运行情况比较了解的有关负责人。

1.草场共用

由于合作社刚刚成立不久,受“草场承包”影响深,草场共用只有四片:

:由5户组成。据悉,他们很早就开始草场共用,培育出优良的羊群,所以在种公羊群中他们的羊的比例是最高的。而这里也是合作社办公室所在地和种公羊管理基地。

B片:由5户组成。其草场是临时的,刚开始使用共用草场,有的围栏拿掉了,有的没拿掉,但是羊可以随意走动。他们还没有把羊合群,而是把草场整合人后分成四块草场。但是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有打算把羊也合群的意愿。草场图如下:

C片:由兄弟五人组成,合作是很早就开始的,但没有把草场划分,只是把整个草场围起来然后再把草场分成春夏秋冬草场。第一次草场划分时他们只是把自己草场的面积记住并没有把草场划分,一直以来兄弟几个都是一起放牧,一起用草场,一起租草场。因为属于草场少、畜牧多的牧户,所以经常租草场。以前租草场是难找到合适的草场,但是加入合作社以后,很容易找到草场并且很便宜。

D片:也是由5户组成。这片区草场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每一户的草场都非常单调,整个草场都是戈壁或者都是塔拉。他们的羊群整年都吃不到各种各样的草,所以羊群质量差,草场整合是必然的。草场图如下:

2.种公羊基地

培育种公羊是合作社主要业务之一,它有一个显赫的标志“乌朱穆钦宝”。乌朱穆钦羊是优质品种,肉香、体型好、产量多,这一特点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才使当地牧民有了发展乌朱穆钦羊的想法并逐渐开始做,给牧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入。政府也支持培育种公羊,给了一定的帮助。

种公羊的选取方式为:较为核心的几户牧民已经将草场、牲畜合在一起。母羊、种羊、羊羔分群放牧,从每年的羊羔中选择较为优质的种公羔,在种公羊基地培育为2岁的种公羊出售。相对的牧民,由合作社对每年的羊羔进行挑选,选择符合标准的种公羊羔,由合作社根据一定的标准购买并培育成种公羊出售。选取标准为:

种公羊的培育给合作社、牧民带来了很好的收入,通过优质种羊的选育,提高羊群的质量,从培养肉用羊到培养种羊,从而提高牲畜的市场价格。2005—2010年,合作社选育500只优质种公畜,为会员牧户提供优质种公畜,目前合作社生产的种公羔羊已全部达到优质种公畜标准,秋季出栏时的每只羔羊体重增加10-20斤,创收直接经济效益6万余元。根据2009年的价格,作为肉羊出售的一只羊羔价值400元左右,大羊价值500元左右,而一级的二岁种公羊价值1000元,每只羊的价格可以提高数百元。

3.其他

哈日高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项目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建设了200亩高产饲料种植基地,投入30万元接入了网电,投入3万元购置一台大型拖拉机,投入8000元购置一套种草机,投入5000元购置一套打草机,投入11万元新建了两眼机电井。合作社按照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会员牧户畜牧业生产支出、稳定增加牧民收入的原则,统筹安排饲草购入工作,以比市场价每捆草低于1元钱的价格批量购进饲草,5年内批量购进10万捆200万斤牧草,有效节省购草开支30万元。为保障会员牧户饲草来源,确保饲草价格稳定,会与饲草料出售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切实解决了会员牧户冬季饲草短缺问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

还有一个大的生产性开支是洗浴防御方面的,协会(合作社前身)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联系武汉药厂,既保证质量,又便宜。这项工作持续了4年,基本上四万头牲畜最少节约了2万块钱。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牧区地广人稀、生产落后、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加剧这一残酷事实面前唯有把牧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才是缓解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场沙化盐碱化、贫困化的唯一出路。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牧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无法立足,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才能使牧民收入提高。

牧区合作社的建立是对牧区可持续发展要求所做出的回应。在牧区“三化”趋势严峻,草场生产力急剧下降;草原人口增长过快,草场承载力不堪重负;草场承包规模下的放牧方式和草原生态系统间存在明显矛盾;牧区贫困严重;传统蒙古游牧文化对草原保护积极作用被忽视并走向衰落现象等一系列影响牧区走可持续发展到道路的因素下,建立合作社缓解劳动力不足、合理分工、提高效率,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场,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三化”,摆脱贫困,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海山.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畜牧经济,2007(10).

[2]钱占元.试论乌兰夫牧区经济思想.内蒙古档案馆.

[3]海山,乌云达赖,孟克巴特尔.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在自然灾害中的“脆弱性”问题研究[J].灾害学,2009(6).

[4]胡敬萍.在希望的草原上——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的变迁与发展.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 水产畜牧兽医队伍 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89-0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水产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2012年我县水产畜牧业总产值38.3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5%,农民人均水产畜牧业收入达3500元。水产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县水产畜牧兽医队伍,主管全县渔业、畜牧业、饲料工业和兽医工作,肩负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及行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繁重的工作任务。随着水产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水产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保障我县水产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必须拥有一支队伍稳定、素质良好、技术过硬的水产畜牧兽医队伍。

一、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

我县水产畜牧系统机构设置为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渔政管理站、县水产养殖场和21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2.管理体制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是县人民政府的直属单位,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下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渔政管理站、县水产养殖场和21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其中县局为行政单位、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渔政管理站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养殖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乡镇水产畜牧站实行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业务、经费由县水产畜牧兽医局统一管理,为纳入财政预算的单位。

3.人员编制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行政编制2名、机关事业编制12名、后勤服务编制1名共15名;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事业编制38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42名;21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共161名编制;县种畜场编制5名;县渔政站编制15名;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编制8名;县水产养殖场编制5名。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1.1 从人员编制统计来看,全系统核定编制289人,实有人数262人,缺编27人,占核定编制9%。从2007年兽医体制改革到现在近7年里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未进新人,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整个队伍已出现新老断层、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有些山区乡镇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岗,使不少工作只能应付了事,难以应对高标准,高要求的畜牧兽医技术工作。

1.2从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学历方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4人,具有大专学历 104 人,中专及以下171人;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 22人,初级职称及以下266人。

1.3 从人员年龄结构分析,18-30岁4人,31-45岁136人,46-60岁149人。

2.工资待遇低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是行政单位,县渔政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养殖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属于事业单位,在工资待遇上,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参公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公务员月工资是2135元 ,事业单位是1857元,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低下、懒散、不负责任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3.知识更新滞后

多年来,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县水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中,基本没有外出交流和在职进修的机会,专业技术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知识陈旧老化。对现代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掌握较少,难以适应现代水产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动物防疫高标准、严要求的需要,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在现代办公设备相当普及、办公电脑配套的情况下,很多只需传个邮件就可以解决的工作,由于不会使用电脑,有些乡镇就要来回赶几十公里的路程亲自送达,浪费人力财力,使本来就紧张的人力资源更加雪上加霜。

三、建议

1.加强对全县水产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确保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2.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

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规范津贴补贴,建立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水平的有效运行机制,把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强制性规定福利费的提取要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统一协调,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达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三业互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33-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特征明显的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生产方式不断向集约化、专门化、标准化、无公害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畜牧兽医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畜牧兽医生产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美国的“渗透型”、英国的“工读交替型”、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国内高职教育出现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两线贯穿“3-2-1”、湖南娄庄职业技术学院“零距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场+公司”双轮驱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一主N辅”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2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教育“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述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对于本科教育体系,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时间不长,最初主要参照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许多院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体现在依托行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以实习生为劳动力,双方各取所需,形式上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了合作,但这种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院也未能真正吸收企业参与教学、实训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教学管理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双方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还不够、观念相对落后,合作双方在工学结合的投入和运行机制方面等还未形成共识,未能真正实现双赢,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原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1958年,畜牧兽医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学院围绕农牧产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业互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产业对接,就业的岗位和专业技能相融合。以搭建支撑实训平台、技术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和预就业实训平台等四个实训平台为载体,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的选择,培养过程监控和加强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支撑实训平台,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动物繁育技术实训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兽医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中心为主搭建“支撑实训平台”;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技能,为养殖场的生产技术部门、兽医室等技术员岗位的专业技能操作奠定基础,这是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技术实训平台,是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预混合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兽医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了“技术实训平台”。以“技术实训平台”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行岗位单项技术训练,培养专业能力。

3.上岗实训平台,是专业方向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动物医院、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等搭建“上岗实训平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按产业运行模式,以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等,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上岗实训平台上,专业通过产业变成了运行实体,专业教师、学生变成了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和生产者。这种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训,为教师积累了实际生产的工作经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效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4.预就业实训平台,是综合素质拓展、岗位预就业实习的支撑平台。以校企联盟、乡镇畜牧兽医站等校外实训基地搭建“预就业实训平台”。把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岗位锻炼合为一体,实习期间,进行预就业锻炼,让学生尽早进入就业的环境。一方面,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可以选择和培养自己所需的学生。通过实习企业了解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毕业生入职,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院根据相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信息反馈,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逐步建立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实训体系,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以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促进专业的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三业互融。

二、构建“四元结构”的能力目标课程结构

学院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以畜牧生产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岗位所需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的“四元结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

不断与畜牧生产岗位群工作任务相对接,不断根据畜牧生产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将各门课程的技能进行筛选、整合、分类,改变以前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以技能模块为主线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学生在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家禽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等某一方向,进入到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学习,针对相应专业方向的岗位特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专项技能,此模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为就业作技能方面的准备,更加符合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该课程体系与原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两个显明特色:一是不同专业方向可共享公共平台,通过共享实训条件,整合师资,保障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实训内容相对统一,以利于专业规范建设和管理。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和就业岗位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从而适应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1.生产任务模块化。通过对畜禽养殖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畜禽养殖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剖析畜禽养殖过程,按照《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等不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支撑,使项目覆盖畜禽养殖的全过程,同时紧跟现代畜禽养殖的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2.模块内容项目化。对通用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教学实训内容,针对每个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项目,每个技能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按照项目和任务组织教学,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任务和项目中,逐一分解,在项目教学中体现了针对性、实用性。

3.项目教学现场化。以校内姜曲海种猪场、水禽育种场、波尔山羊场、众城奶牛场生产实训基地为主,实训室辅助教学,按照不同技能模块要求,把课堂搬到养殖场,学生边学边做。《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每门课程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技能部分学习,打破传统的黑板上讲授养猪、养禽、养牛、养羊知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专业能力培养不到位、课堂内容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中,在实践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和训练。

4.课程考核职业化。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便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考核与从业资格鉴定考核相结合,突出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在专业方向领域课程结束时,开展“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等职业工种鉴定,由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

5.知识技能一体化。构建了以技能为主的通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根据实际生产的不同岗位能力目标要求,按模块技能项目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把必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不同项目中,形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程教学与畜禽养殖同步,在畜禽养殖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

四、创新“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重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创新了“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进行通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接触畜禽养殖场,感知养殖氛围,主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意识、沟通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专业思想,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中进行,开展职业岗位核心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了解畜禽养殖的过程,认识和掌握本专业的岗位核心技能。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学生进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和波尔羊场、众城乳业等,开展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根据产业升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设置生产方向,调整不同生产方向的课程比例,开展不同畜禽养殖方向的订制培养。主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不同的畜禽养殖阶段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让学生在学技术时学做人,在学做人时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第四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以江苏乃至东南沿海现代畜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院建设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的为期六个月的预就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结合工作岗位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共管,签订实习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实行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五、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过实践和总结,制订了一套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的内部评价机制。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形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制订了《督导制度》、《学生教学评估制度》、《教师座谈会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中期检查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运行,实现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促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外部评价机制。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建立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实施《社会需求调查制度》,由院内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电话、邮件访谈等手段,广泛征求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路福五.校企结合、两线贯穿“3-2-1”结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构思[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03):52-54.

[2]杨帅,薛岚,王超.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3-65.

[3]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0-12.

[4]葸小慧,王中伟,阿米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190-191.

[5]耿明杰,吴学军.畜牧兽医专业“一主N辅”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20-222.

[6]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0):69-72.

[7]唐永泽,卢兵,雪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7.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5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污染区样品采集莎德格苏木(乡)氟害最严重的毕克梯嘎查(村)当地生长的2岁龄以内的猪肋骨及胴体肉、内脏、鸡跖骨、鸡蛋。非污染区样品:采集无氟害污染的呼和浩特市及丰镇地区2岁龄以内的猪肋骨及胴体肉、内脏、鸡跖骨、鸡蛋。人工投氟组样品:于该院购买1月龄小猪9头,2岁龄以内健康山羊7只,同样以10mg/(kg•d)氟化钠口服,在该院内猪喂6个月,羊喂4个月,并设正常对照组,屠宰取肋骨。

1.2测试方法骨及鸡蛋壳测定:将样品于马福炉中灰化后,酸提取采用氟电极法进行测定。肉及内脏、蛋黄氟测定:将新鲜样品先用硝酸镁浸泡、烘干、炭化、灰化后采用氟电极标准曲线法测定。鸡蛋清氟:采用一次加入法测定。

2试验结果

从表1试验结果可看出,以同样剂量氟化钠饲喂的8个月猪骨氟值比正常骨氟值增长2倍,而羊饲喂氟化钠4个月骨氟值比正常对照组增长3倍。表2、表3说明氟污染区猪肉、内脏、蛋清、蛋黄的氟含量均略高于非污染区,但经统计学检验都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与结论

①通过人工投氟试验可看出,以同样剂量的氟化钠饲喂8个月的猪骨氟值比正常值升高2倍,并未见到猪产生跛行、骨骼变异、生长缓慢等慢性氟中毒症状。而山羊在同样剂量的氟化钠灌服4个月的情况下骨氟值比正常值升高3倍,并在病理剖检时发现有4例肋骨有骨瘤形成、骨膜粗糙不平、骨质松脆、骨折等病理变化。说明猪比羊有较强的抗氟力。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7

一、畜牧兽医专业实施 “三业联动”的原因

1.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需要与产业结合

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各类养殖场、饲料与兽医企业的兴起,使畜牧业占农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通过畜牧业所占的比例来说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特点是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与产业结合,掌握产业当前发展与应用的最新技术与流程,了解当前动物防疫的重点与措施,也就是说,专业与产业的联动,可弥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条件的不足,培养当前产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也只有这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带来就业的零距离上岗。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实现与产业结合。

2.畜牧业产业需要大量合格实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非常快,各类养殖场、饲料与兽药企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掌握企业最新的工艺技术与流程,掌握过硬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我们对湖南省30家大中小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对使用的人才都有一个重新培养的过程,有的企业的培训费用还很高,因此,他们非常希望与我们合作,减少新员工在使用过程中的摩合期,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作为我们专业培养的目标又需要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所以,这就为实施“三业联动”带来合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动力。

3.职业教育的导向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中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我们的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范畴,这也要求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开发适合本专业的新的培养方案,以培养符合产业需要、动手能力强、上岗快的合格毕业生。

二、“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畜牧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而畜牧业的特点又与别的产业不一样。我们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我们构建了畜牧兽医专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与产业、就业的互动。

上图说明如下: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专业+产业+就业”的“三业联动”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三业联动”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因此,要保证此平台的运行,需要3个运行条件,即“双师型教师授课、专业实体化、创业小组活动”。

(1)专业实体化是实现“三业联动”的前提

畜牧兽医专业要实现“三业联动”,首先要在校内营造一个产业运行环境,使专业与产业有机结合,即专业就是一个运营实体,教师、学生是实体的管理者与生产者,实现校内产业的真实模拟,为今后的真正的产业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双师型教师授课是实现“三业联动”的保障

学生能否在校内的产业模拟中学到真正产业的技术与流程,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教师必须要掌握当今产业的技术与流程,教会学生使用和运用这些技术与流程,缩短上岗时间,学会更多的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授课是实现“三业联动”的保障。

(3)创业小组活动是学生模拟产业的过程

“三业联动”的特点是要求学生首先要在校内的产业群中进行上岗模拟,也就是学生是专业实体的生产与管理者,教师是专业化实体的老板与工程师。学生通过实体进行创业小组活动,模拟生产与技术服务过程,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化,去处理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养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又在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更新知识去教好学生。

三、畜牧兽医专业实施“三业联动”的成果

(一)构建了畜牧兽医“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

按照课题的要求,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化的特点,在对内总结、对外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畜牧兽医“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选择畜牧兽医专业03309班为实验班级,畜牧兽医02308班为对照班级。对照班级按原教学计划上课,实验班级按新的教改教学计划上课。通过实验,这两个班级都已毕业,从就业率来看,两个班级的就业率差异不显著(02308班的就业率为98%,03309班为99%),但从就业的企业反馈来看,实验班级的企业满意率要高于对照班级5个百分点。

(二)形成了畜牧兽医专业实体,即校内产业群

为了很好地完成“三业联动”的实验任务,在学院党委的批准下,畜牧兽医专业实行了专业实体化,构建了校内专业产业群,即实习鸡场、实训牛场、实训羊场、实训猪场、特种动物养殖场、学院种猪场、实习良种场等教学生产实体,还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含有现代化兽医诊断设备的兽医院。由于这些校内产业群的建成,使学生的创业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这些实体中开展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羊与羊病防治、饲料生产与加工,兽医诊断与对外技术服务”等创业小组活动,掌握了当今畜牧业的最新技术,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缩短了上岗时间,毕业后都成了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三)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授课是实现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培养途径之一,我们采取如下办法来保证:

1.采取如下方式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1)“边教学、边实践”方式。

(2)“先实践、后教学”方式。

(3)“进修提高方式”。

(4)“聘请方式”。

2.开展教师技能考核,加强实践性教学

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我系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评价和促进教师的动手能力。如2002年决定对全系具有中初级职称的教师进行一次技能考核,考试范围为各位教师随后承担与指导的课程。每个专业成立了一个具有高级职称的三至五人考核小组,每位教师考核范围为10道动手题中任抽一道(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教师主要考查实际操作素质,全部按照农业部特有工种技能题考核大纲出题和确定评分标准,经过考核,所考教师中90分以上的有6位教师,其余均在80分以上,无不合格教师,说明了整个考试的结果是合理的,中初级职称教师的动手能力是比较强的。通过技能考核,提高了广大中青年教师对技能训练重要性认识,加强了他们的实践性教学能力。

(四)构建了“四元物”实践教育体系

“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具备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作为保障。我们按照“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企业”构建了“四元结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验教学在设置上,按照“三个层面”(基础课实验、技术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设置“二类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方法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主体为主导,训练学生的思维、动手和创新能力;考核采取实际操作方式,以了解学生技术操作的基本能力。

实训教学紧扣专业特点以综合实训方式进行。一年级让学生到实习牧场、兽医院、种猪场等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技能;二年级到这些场地进行创业小组活动主动体验,增加创业冲动感、意识和成就感;三年级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安排在校企合作企业,使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业素质培养的互动。

生产劳动方式丰富多样,由以专业劳动为主向生产实际和科研训练延伸,结合大学生创业计划,深入到农村工厂、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或双休日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密切了与所学专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社会,接触到实践。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增强了动手能力,增长了科技才干,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毕业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五)找到三条适合本专业现状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1.校企合作

创业素质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创业体验,而校内创业基地总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学生创业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与省内外一些条件较好的养殖、饲料、兽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企校联合关系,开展校企合作。

(1)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高专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突破学科教育的束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各专业进行了课程整合、重组、删减,增设新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等。例如,开设《动物学概论》课,调整《高等数学》与《物理学》内容;兽医专业删减临床兽医课程内容,增加预防兽医学课程教学内容。

(2)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性教学生产基地,是本项目实施中开拓的一种校企合作新途径。如我系与湖南大有畜牧发展公司合作共建基地,联合实施人才培养。目前与我们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公司就有15家。

(3)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后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提高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已经成为产学合作的有效途径。各专业普遍根据岗位技能等级认证的需求,面向社会开展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3年来各种培训的受益者达1千多人。

(4)技术信息服务。我系的师生,积极利用本系的技术信息资源和实验设备,为行业、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我系各专业实验室都面向校内外开放,进行技术服务,畜牧兽医教研室师生连续10年为企业提供疾病诊断、饲料检测系统服务;广大教师通过技术服务实体、科研课题试点、科普活动基地,为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与信息服务。

2.科研结果

产学合作协同工作,攻克行业、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既是产学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还是高校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的具体体现。通过合作攻关,明显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系教师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8项,其中何建湖主持的课题获湖南省丰收壹等奖,胡述光参加的课题获200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叁等奖,康晖研制的产品已在企业创造了重大效益,欧阳叙向主持的省农业厅学科带头人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等等。

3.服务三农

(1)建立了以“兽医院”为龙头的技术服务平台。早在本专业的前身“湖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就成立了兽医院,至今历时五十余年,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们利用兽医院,建立了服务“三农”的技术平台,专门解答农民提出的农业科技问题,解决养殖户疑难问题,架起了学校与社会、农业与科技、农民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被农民群众称誉为“养殖户的保护神”。几十年来,“兽医院”的队员们,只要接到指令,不论是酷暑盛夏,还是隆冬严寒,就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赶赴农村,钻猪圈、下鱼塘,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他们也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并将一些病例带回学院由老师进行现场分析。经过“兽医院”的磨炼,他们对自己、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他们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

(2)技术培训。我们充分利用我系的师资、设备与影响,对省内外的农村学员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系2003年开始承担了省扶贫办“农村科技骨干养殖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三期共培训学员555人,这些学员学成后,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3)送科技下乡。农民群众是老师,猪栏、鱼塘当课堂。仅2001年以来,本专业共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小分队5个,队员的足迹遍布全省的100多个行政村,开展科技讲座100多次,进行科技咨询780多场,捐赠科普资料1万余册。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了解了养殖业的现状,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了解了专业户创业的经历,看到了农村养殖户的需要,因此树立了“学好本领、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

(六)改革了考试办法,实行教考分离,“双证”考试等来评价学生的成绩

1.改革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办法,实行双轨考试制

我们在实行笔试的同时,进行了专业技能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一般在学生学完某项技能后考核一次,且每门课程都制订专业技能考核大纲。老师平时严格按大纲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评分,每门课程学完后,进行综合评分的办法,这种既有笔试又有技能考试,而且技能考核又不是一次成绩的办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也避免了在纸上考养猪、养牛的弊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笔试实行教考分离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以往考试既是该教师上课,又是教师出题,同时也是该教师评卷,这中间的弊端就无需置疑了,为此,本期来,我们实行教与考分开,严格考场纪律,这样学生的成绩基本上反映了真实水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对学生实行“双证”制考试

(1)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

我校是省“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几年来的“两证”考试在我校普遍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测试”

我系针对本系学生的特点,根据创业素质的要求制订了一个“创业素质能力测试”方法。要求学生在进校时进行一次测试,以找出存在的差距;在毕业实习前再进行一次测试,以找到在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的缺口。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进行了对比发现,二年半后学生的创业素质明显提高。

(3)参加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指定中心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考试。我校是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总站,我系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每个毕业生必须获得二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毕业。从96年开始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18次的有关“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饲养员、家畜繁殖员、饲料检测化验员、成鱼养殖工” 等工种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9.5%。

(七)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创业素质培养实施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有计划地在每一学期安排相应专题讲座,如“WTO与我国农业”、“养殖业发展趋势”等,组织各种小社团,如“绿滨文学社”、 “诗词书法小组”、“武术队”、“专业课外创业小组”开展活动。同时还组织各种演讲、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艺术周、球赛、舞会、交谊舞培训班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同学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畜牧兽医专业实施“三业联动”后的效果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畜牧业生产管理; 育种; 饲料管理; 畜牧场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78-001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渗透到了畜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其从现代畜牧业到信息畜牧业全速转变。

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依托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畜牧业发展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食以安为先的要求更为迫切。公众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生产资料,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是支持这些变革的有效措施。其二,畜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持,计算机技术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大!其三,畜牧企业要能够抓住机遇,了解市场,随时掌握行业动态和供求信息。以上三点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可见,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依托。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畜牧生产的科学进步

1.生产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先进的畜牧生产管理得以实现,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效率;二是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通过采集、分析生产数据,有效提升畜牧企业的生产效率。

中国近几年来畜牧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金福昌、张磊彪等运用GWbasic和Dbase一Ⅲ研制成《大规模种禽场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以模块的方式分别对种禽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管理。陆昌华等分别运用Dbase、FoxPro等语言,结合流行的网络神经系统理论,针对国内大型蛋鸡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蛋鸡场生产管理辅助系统研制,实现了20万以上大型蛋鸡场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王淑辉、胡宝利等针对肉牛饲养管理信息混乱、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研制了《肉牛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了肉牛管理、肉牛产业化工程、市场信息和疾病防治等4个子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肉牛养殖企业的生产效率【1】。

2.育种

在育种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促进畜牧生产的发展和品种改良,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为获得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推广的新品种,畜禽遗传资源的调查、评估、保存、管理和利用已经成为当前遗传学家、育种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计算机在畜禽育种中所涉及的问题既有宏观意义的仿真和模拟,又有微观世界的计算和分析。所用的技术既有一般的文字处理、图形绘制,又有数据库、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最新成果。包括初级水平的一般数据统计处理,数据库建立;中级水平的遗传评估、模拟仿真、图像处理系统;高级水平的信息网络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2】。

例如,建立畜禽不同信息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对大量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归纳、总结,有利于育种管理。利用计算机遗传评估系统进行畜禽的统计分析、遗传参数计算、育种值估计、选种选配、系谱与近交分析、遗传进展估计及育种规划等。应用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方法,结合初级水平数据库的建立,可以解决保种过程中所受的限制因素:其一是时间限制;其二是实际保种群体,只能观察到群体均数、方差等外部参数,难以了解到群体中控制性状的多基因的动态变化,而且没有重复或重复少,难以研究保种长期效益。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生物实验,为保种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3.饲料营养

计算机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饲料数据库、动物营养需要模型、动物营养需要量数据库、优化饲料配方、动物营养专家系统等方面。其中,计算机饲料配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计算机运用运筹学的各种规划方法,使配方设计上升为高等数学,由单纯的配合走向配合与筛选结合。计算机饲料配方技术克服了手工配方的缺点,能够全面考虑营养、成本和效率,为配方调整、经济分析和采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饲料成本。

4.畜牧场建设

现代畜牧场建设是涉及工艺、建筑、环境、机电和供给排水的复杂系统工程。传统的手工制图修改不便,多专业工作人员只有在前一专业工作人员绘出工程图后,才能开始下一专业的设计制图工作,时间跨度大;工程设计完毕,难以观察设施的具体效果和工程的整体效果。运用CAD技术能很好地克服上述不足。现代猪场建设中运用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核心软件能方便地绘制各种工程图,还能绘制整体效果图和制作动画。

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供需平衡

我国畜牧产品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1995年粮食市场价格失控,玉米价半年内直线上涨,使畜牧出现全行业亏损,依靠粮食的畜牧业损失惨重。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畜牧信息数据库,特别是贸易市场的动态信息,包括饲料、活畜禽和畜禽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传送。全国各地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畜牧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必将为全面提升我国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9

一、以人为本,发展生产的经济思想

(一)乌兰夫“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的思想

乌兰夫认为,革命胜利以后,要把工作的中心转到发展生产上来。早在1950年1月,乌兰夫在锡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中心任务是发展畜牧业,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繁荣了,才能改善人民生活。”1951年1月24日乌兰夫指出:“我们在牧业区的政策在牧民与牧主两利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改变牧民的经济生活,发展畜牧业”。乌兰夫还指出:“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要发展牧业经济,改善牧民生活,必须根据群众觉悟,才能推动生产向前发展。”1953年1月1日指出:“在牧业区的一切工作要以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要根据当地牧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情况来规定牧工工资,这样就可以鼓励其放牧积极性,同时牧主的牲畜由于得到很好的照顾,也能很快发展。”。1953年6月15日乌兰夫指出:“发展畜牧业生产,是牧业区经常的中心工作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工作去进行,并为发展生产服务。应该认识只有畜牧业生产发展了,牧业区人民生活才能改善,才对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好处。人民政府在牧业区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展牧业区的生产,改善牧业区人民的生活。”1954年12月30日指出:“关心人民疾苦,从而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各民族自治地方党委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忘记这一目的,忽视这一重要环节,一切工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乌兰夫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改革或改造,都应该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一切改革和改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革和改造的结果,也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肯定的。”1957年2月27日乌兰夫指出:“发展畜牧业及各种副业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是自治区从农牧业上支援祖国建设的根本问题。”。1957年4月30日执行了“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他指出:“农村、牧区民主改革的胜利,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要求,必须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每一个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迅速发展。”。1957年10月8日,乌兰夫在总结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经验时指出,内蒙古的牲畜数量“为什么前几年有较大的增加,而今年却下降了呢?关键问题是在于政策是否适合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是否普遍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畜牧业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个特点也向我们提出对畜牧业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要经常注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民对发展畜牧业积极性的任何降低,都可以招致巨大损失”。1959年3月1日,乌兰夫批评了发展畜牧业时忽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错误观点,指出:“今后还必须反复地强调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高速发展畜牧业的群众运动。”1979年4月25强调:“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有事和群众商量,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二)以人为本,发展生产――是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在牧区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用担保机制,尽快改变因无担保而无法得到商业贷款支持的不利局面。发展牧区牧民医疗保险事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保险机构尽快协调落实这一造福百姓,功在千秋的好事。最后,为纠正集中定居后给草原带来的负面影响,研发各种移动式房子,提供给实施轮牧的牧户。移动式房内设施尽量达到保暖防暑、卫生、整洁等要求。实施轮牧的牧户用这样房子,比较舒适,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建议组织一定力量开展这方面研究和开发,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对于实施轮牧会起到推动作用。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牧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牧区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改善,但长期以来,全区牧业、牧区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对牧业欠账太多。牧区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地区甚至至今还没有通电通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连救助工作都无法进行,牧民生活相当不便。今后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牧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要走多元化筹资道路,大力搞好苏木际公路建设、邮政通讯(电信)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逐步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应加大对牧区科教事业的投入,并探索建立新的技术运行机制,推进新的牧业技术革命。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牧民负担,增加牧民收入。牧区要发展,牧民收入要提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生产力,逐步完成牧区的现代化。牧区现代化是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而牧民是积累的主体,减轻牧民负担,、增加牧民收入就使牧民有机会进行原始积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牧区的现代化。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迅速发展的经济思想

(一)乌兰夫“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早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1946年7月,乌兰夫就明确指出过:“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发展生产。”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乌兰夫在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时,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并加以具体化。乌兰夫说:“真正全面地了解内蒙古的实际,做到一切工作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推动了内蒙古经济的迅速发展。1953年1月1日,乌兰夫指出:“在确定牧业区各项工作的政策方针时,必须从牧业区的实际情况和牧民的迫切要求出发。”1953年12月28日乌兰夫指出:“在改造过程中,就必须从现在的生产水平出发,十分谨慎地步步为营地来工作。”。1956年9月19日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根据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和特殊情况进行”1957年10月8日,在批判农业区“重农轻牧”的思想时他又指出过:“这种思想,实质上是忽视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的具体表现,不克服这种思想,畜牧业是很难发展的。”1962年4月13日,乌兰夫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5周年的党员干部大会上指出:“正确认识内蒙古的实际,才能建设好自治区。这就是说,既要认识到昨天内蒙古的实际,又要认识到今天内蒙古的实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内蒙古的实际,做到一切工作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1963年5月10日乌兰夫指出:“为了适应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今后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强草原的基本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天然牧场,集中力量解决水草问题。”

1979年4月25日,乌兰夫在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特别重要。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都必须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敢于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98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在创造新历史的道路上胜利前进》一文中指出:“研究内蒙古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以马列主义和思想之‘矢’射内蒙古实际之‘的’,要创造性地工作,要踏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路子。”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迅速发展经济――是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现实要求

正确判断牧区区情,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牧区特点的改革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难能可贵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初期,全国性的人民政权尚未建立,国内各地还处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激烈争夺之中的时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领导能够准确判断和认识当时牧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并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牧区的特点的政策,贯彻到牧区民主改革中去,实属不易。而实践结果表明,真正从实际出发的政策恰恰最为行之有效,富有成果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牧区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以透彻了解和研究草原畜牧业的特殊性作为基础。牧区作为草原资源的特殊利用区域,不仅历史上畜牧业成为它的传统产业,而且走近当代以后草原畜牧业仍然是这个区域的主要经济活动。草原牧区的所有经济变革以及文化建设都与草原畜牧业息息相关,因此牧区的任何改革方针政策必须是符合草原畜牧业的特点。都要从草原畜牧业的实际出发。为此,牧区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以透彻研究了解草原畜牧业为前提。否则就会出现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经验而导致被动和错误的局面。

牧民经济要走联合之路。在避免生产关系频频变动的原则下,即现有家庭经营和草场承包到户经营体制保持稳定的条件下,理直气壮地提倡和鼓励牧民走联合经营之路。要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下,牧民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将若干牧户的草牧场自愿联合在一起,组织某种专业协会或联合经营经济组织,在这个组织范围内实施季节轮牧或划区轮牧。这种牧民联合经营,在草牧场经营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实施轮牧,完全适合牧区实际特点,也符合牧民协作传统,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实事求是的举措。我们所提倡的经济社会变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这样贴近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习俗等优良精神遗产的实际。

三、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的经济思想

(一)乌兰夫“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的思想

乌兰夫认为,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1950年1月22日,在谈到“人畜两旺”问题时,乌兰夫就曾指出:“怎样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牧民的反映,学习其经验,从旧的管理方法中研究出新的管理方法,改善饲养方法,使牲畜少死,就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责任。”1952年12月28日,在谈到防治牲畜疫病工作时,乌兰夫又指出,“应该从科学技术研究与总结群众经验这两方面来认真解决”1955年10月7日,乌兰夫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几年来,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仍不能改变畜牧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稍有自然灾害的侵袭,牧畜就大批死亡,损失非常严重。为了畜牧业稳定增产,生产技术的改进已刻不容缓。”

1960年初,乌兰夫就强调高科技的作用,因为“尖端科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治区的生产就会更加迅速发展,全区一千万人将可做到二千万、三千万,甚至更多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乌兰夫在强调依靠先进科技和经验来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拥有先进科技和经验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多次强调要“在政治上与物质上奖励在牧区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领导牧业生产的干部”。牧区科教事业的进展十分显著,科技力量大发展,科教事业的面貌有了根本改观。

(二)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经济―是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措施

加快牧区现代化的发展,科技是支柱,人才是关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管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来说,强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更具有重要意义。牧区的振兴,最终有赖于新一代农牧民的兴起,牧区的根本出路于实行技术改造。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强社会培训,努力培养初中级牧区科技人才。畜牧(农牧)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扩大从农村牧区的招生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也要为农牧民自费上大中专学校敞开大门。要以旗县为单位,开办职业中学,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转复军人、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技术水平。要搞好科技普及工作,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牧区的劳动生产率。

加大科技投入,政府要加大利用与牧区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开支,是牧区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开展研究。同时要充分重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加大牧区实用技术的普及力度,在深化牧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改变目前牧区科技力量薄弱,大中城市人员相对集中、人才闲置浪费的状况,积极鼓励牧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政策,引导牧区的健康发展。牧区的迅速发展,要求今后不在推行强制性的生产工艺措施或技术方案。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技术政策去引导牧区的发展方向。如实施轮牧技术,推广节水型水利建设,改良草牧场,推广和普及风能、光能利用技术,等等。

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推广,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牧区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要实现牧区发展,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普遍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才能把发展作为一种自觉地行为,才会在生产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牧区才能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总之,牧区发展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教训也十分深刻。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为保证牧区发展应当科学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从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作为今后发展的借鉴。任何发展都是八千人的经验和教训、成功与失败作为铺垫走出来的,牧区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

电大畜牧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78-02

畜牧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畜牧兽医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中学生党员是最优秀的部分。但是,最终检验人才的场所是企业。只有校企紧密合作,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才能使学生党员不断自我提升,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党员培养现状

(一)企业对学生党员重视不够

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对党建工作关注较少,没有配备部门或负责人负责党员的后续教育,即使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也都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为原则,局限于资源共享和人才输送,几乎未涉及到党建工作及党员后续教育内容。虽然企业注重人才引进与培训,在招聘中明确党员和学生干部优先,但是学生党员进入企业后,在岗位设置、培训、薪资、发展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生并无差异。绝大多数企业无党组织,少数企业虽设有党组织,但极少组织党员活动[1]。

(二)学校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非常规范,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也丰富多彩,学生党员能够在高校得到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养,所以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在学生群体中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高校党组织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适用于在校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合作企业以及实习党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习期党员很难开展党员生活[2]。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管理制度和经验欠缺,对于实习期党员的教育管理鞭长莫及。因此,学生党员一旦进入企业实习,便完全脱离学校的学习和培养环境,导致其先锋模范作用逐渐弱化甚至丧失。

(三)学生党员缺乏继续教育与学习的积极性

受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影响,到企业实习的大学生大部分是预备党员或刚刚转正的党员[3]。他们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时间不长,党的纪律观念、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有待加强,在没有党组织机构或党组织机构不健全的企业实习,与支部书记没有固定的沟通形式和汇报制度,后续教育和监督缺失,造成实习期党员平时的理论学习不系统甚至缺失,党员作用发挥不强[4]。

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一)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校方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派专业教师、企业派技术人员双重指导学生完成实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推进“一个主体,两个环境”的校企育人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校内和企业两个学习环境。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缩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差距。如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农标普瑞纳饲料有限公司、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北京菲迪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经成为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二)企业班订单式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求职意向与企业要求共同招生,建立企业冠名虚拟教学班,定向培养。在不影响校方教学计划前提下,建立20人左右企业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员流动损失。目前,学院已经成立多期禾丰班、生泰尔班、大北农职业经理人特训班,近200名学生从企业班顺利结业走上工作岗位,企业评价良好。

(三)多形式素质提升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90后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丰富的素质提升活动。如举办“禾丰”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泰尔”杯动物医学技能大赛,“帝斯曼”杯专业知识竞赛,“科菲特”杯“菲”常职场求职模拟大赛,组织大三年级275名学生参加嘉吉农标普瑞纳之精“鹰”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快速发展的畜牧业,迫切需要高校提高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5]。目前,高校培养的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要求。校企双方都需要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专业人才的能力,弥补数量不足的缺陷。加强学生党员后续培养工作本身就是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创新,虽然有一些实践的案例可供借鉴,但这方面工作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而且每所高校和企业,以及不同专业的合作项目内容也有所区别,校企双方经常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所以,校企双方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有创新思维的决心和打破常规的勇气,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参与和推进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工作。

(二)健全校企合作党员管理新体制

管理体制是保证学生党员后续培养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校企双方要规划好各自相关工作,并与对方工作保持步调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管理工作[6]。

校方根据学生党员实习的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党建工作。一是创新活动模式,延伸党建工作阵地。在实习期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实习前,学院副书记和支部书记与每一位学生党员谈话,明确其“三个代表”的身份,即个人言谈举止代表学生党员整体形象,代表学院学生整体素质,代表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标准,关乎企业未来能否继续招收并重点培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生,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创新工作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建立信息化学习交流平台,在博客、微博、QQ群、Q-ZONE、公共邮箱、短信和飞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建网站、远程培训、微信公众平台,如共产党员、八一农大公众主页等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并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进行成效评价,拓展学生党员信息交流与沟通新平台,实现党员培养无盲区,考察不间断。

企业是实习期党员管理的主体,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管理体制的制度。一是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对学生党员进行强化培训;二是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对学生党员设立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三是根据企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学生党员实习期工资,如有的企业为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规定本科学生党员比普通本科生实习期工资每月高出500元,研究生党员比普通本科生实习期工资每月高出1000元。

(三)完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实施,基于双方的成功合作,所以双方要以诚相待,相互配合联动,互相理解和支持,并形成合作机制加以规范。校企双方均安排专人负责合作事宜,并同时负责党员的管理。校方可以是支部书记或辅导员,企业可以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规定负责人的职责、工作规范和工作准则来建立合作机制。由于学校与不同企业的合作方式不同,学校与每一家企业合作过程中可能形成一套独特的合作机制。但是,在这些合作机制当中,会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操作规范是合作机制的基本要求,比如,在与企业讨论合作项目过程中,学校应该向企业介绍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要求和流程,明确学生党员在工作中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表明希望在党员后续教育培养方面要做的工作,说明在这些方面需要企业配合进行的工作。

(四)确立党员后续培养保障新机制

保障机制是实习期党员后续培养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校企双方统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只有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可行且可评估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地开展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校企双方要规范党员后续培养的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保留工作记录,如会议纪要、工作时间进度提示、相关纸质协议、电子协议、电子邮件、网上在线沟通留言、手机短信、通话记录等,促进校企双方开展工作时能够同步推进。同时,建立负责人互相汇报制度,协商建立可预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不可预见问题的解决流程。比如,出现负责人工作变动、工作计划变更、教育培训计划与企业工作计划冲突等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流程,保障学生党员后续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加强党员教育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需要全社会联动起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有助于学生党员从高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有助于企业最终接过党员培养的接力棒,有助于党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党员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为畜牧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永.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

管理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李振宇,韩晓东.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阶段党员继续教

育的思考[J].神州教育,2012,(10).

[3]赵传华,李颜,侯玉忠.高校党建引领校企合作探微[J].

中国校外教育,2012,(9).

[4][5]曹嘉燕,张婷,朱宇峰.高校学生党员后期教育“校企

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J].医药前沿,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