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7:28:49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1

一、职业病诊断工作:

组织召开中心职业病诊断会议11次,共确诊职业病73例。其中布鲁氏菌病37例、尘肺病新病例28例,晋期病例6例、森林脑炎2例。

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9月21~27日,对大庆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接触汽油、噪声、粉尘等工人开展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共计体检191人,未检出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症。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7月7~9日对东海拉尔电厂储灰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对储灰场空气中粉尘进行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并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了卫生学评价工作。

四、完成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信息报告工作:

按规定时限完成职业病诊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监护等工作网络直报工作,并填写报告卡存档。

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续展工作:

根据呼卫办字【20**】256号转发自治区内卫监字〔20**〕703号《关于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续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公共卫生科利用一个月时间对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续展材料进行编撰汇总。根据申报材料要求准备申请表、申请单位简介、技术人员名单、实验室资料、仪器设备清单、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曾经完成的工作总结等。公共卫生科为保证资质续展材料的质量,逐项准备,逐项审核,并编制完成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记录模板在内的职业卫生质量体系文件,使我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得到细化补充。圆满地完成了此项工作。

六、指导培训基层工作: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2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战略指导的重要意义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指导,有助于将中央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的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迫切需要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行科学的战略指导。缺乏这一战略指导,中央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就难以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为防止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规划,使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科学战略的指导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协调、分阶段推进,最终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指导,有助于对各项体制改革进行总体协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体制、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等各项体制改革。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指导,有助于对各项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设计,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先后顺序和战略重点,协调各项体制改革的关系,使各项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中心,相互衔接、相互配套,从而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指导,有助于科学指导和协调全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央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并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但迄今为止,各地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采取的做法和推进的策略等都存在明显差别。为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急需宏观战略的指导和协调。制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规划,科学界定服务型政府内涵,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时间表、目标系和路线图,对全国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协调和促进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指导,有助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制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规划,使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就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研究制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规划

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时间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协调一致,我国建成服务型政府的时间表应确定在2020年。

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战略目标与若干子目标构成了目标系统,简称“目标系”。到2020年,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服务型政府。这就是未来十年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该目标包括以下子目标:一是结果目标。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到2020年我国服务型政府建成之时,基本公共服务应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度,到2020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度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而且应达到人均GDP同等水平国家的平均或以上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到2020年要使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明显降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明显提高;公众满意度,到2020年我国社会各界和各个阶层的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达到比较满意。二是能力目标。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按照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和战略重点,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的根本转变;政府组织结构是否优化,衡量政府组织结构优化与否,就是看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是否实现了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以政府财力为基础的,必须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使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主体;政府运行机制是否完善,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包括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执行机制,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评估机制,标准明确、监督有力的约束机制等。三是过程目标。建设人民满足的服务型政府,必须优化政府流程,包括:透明度,要建立健全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依法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渠道、公开的时间等;民主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规范性,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程序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公务员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和规范办事;便利性,按照以人为本和方便群众的要求,及时有效、方便快捷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确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线图。通过改革,构建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体制和机制。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政治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为公民和社会服务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只能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民主正在由阶级民主走向社会公共民主。建立在公共民主基础之上的政治体制就是公共政治体制。只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公共政治体制,才能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所谓公共行政体制,就是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行政组织体系和政府管理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将政府主要职能尽快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体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政府组织体系;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改革财政体制,构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财政体制。为此,必须加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3

【摘要】目的 对襄州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进行绩效考核,综合分析并总结实施经验,提出政策建议和方法。方法 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襄州区各镇级和区级医疗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个乡镇卫生院,考评为合格的7个,考评为基本合格的7个,考评为不合格的5个。结论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能够全面、客观、科学评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情况,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内涵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 绩效考评 分析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和《襄州区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2010年10月11日至26日,区卫生局和区财政局组织考核组按计划对全区各镇级和区级医疗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况,对各镇卫生院、区直各有关医疗单位2009-2010年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

1 对象和方法

1.1考评对象及方法

本次参与考核单位共19家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抽查2个卫生室。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随机访谈、问卷调查、询问、电话核实等方式对各单位公共卫生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评。

1.2考评内容

1.2.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等数量和质量情况。

1.2.2考评结果评价 绩效考核结果分为3个等次,考评分值200000分(折合为70分,含70分)以上为合格,,1000000-20000000分为(折合60-69分)为基本合格,1000000分(折合为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 结果

各镇(编号1-19)的综合考评结果见表1,全区编号19、15.6、17、4的考评等次为“不合格”,编号为3、8、10、1、14、18、12的考评等次为“基本合格”,其余各镇的考核等次均为合格。其中,编号为5、16、2、9的乡镇得分超过了90分,编号为13、11、7的乡镇得分不足80分.。见表1。

3 讨论

襄州区2009-2010年按照15元/人标准,其中国家补助9元,省补助2元,地方补助4元,总计投入1034万元,实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保证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3.1目前在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性缺乏认识 一是相当部分单位的领导、特别是院长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缺乏认识,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组织人员开展项目工作。个别院长甚至基本未过问项目工作。二是对项目工作缺乏计划性,采取的措施具有很大的临时性。

3.1.2专职公共卫生人员少,专业素质差 一些卫生院仍没有把公共卫生摆在重要位置,没有安排必要的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素质偏差问题,很多公共卫生人员是滥竽充数,导致无法完成基本的公共卫生工作。

3.1.3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建设未到位,职责不清,也缺乏管理;二是卫生院没有很好的履行组织计划,人员培训、督查等方面职责;三是未发挥村卫生室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的作用,不清楚村卫生室应承担的项目具体工作,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必须由村卫生室为主完成的项目工作,也由卫生院包办,结果是根本无法完成好;四是没有建立完整的镇村考核与奖惩制度,未能充分发挥镇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1.4公共卫生人员待遇偏低 重临床、轻公卫的思想仍普遍存在。有些卫生院仍未将公共卫生科视为主要业务科室,工资待遇比单位其他业务人员相差悬殊,有的甚至未得到基本保障,严重挫伤了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看得见、能拿到的蛋糕,是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卫生院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深刻认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主动创造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证,特别是要认真做好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建设,保证公共卫生人员到位,进一步抓好公共卫生工作管理。

(2)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督导管理,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今后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工作的考核,都分别由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具体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考核有卫生局基妇科实施,每季开展一次考核,并兑现部分项目经费,同时作为年度总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作用,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适宜卫生室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以卫生室为主开展,卫生院给予协助,同时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督导考核,及时兑现相应经费。

(3)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抓好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重点加强全科医学知识、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严格执行项目服务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全区居民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加强社会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免费服务项目,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营造群众理解支持、积极参与项目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项目工作深入开展。

(5)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对这次考核提出的问题,各单位要组织专班制定整改措施,现时整改。

总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估,是对公共卫生服务成效的反映和评价,将有利于促进和深化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引导和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1]。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指标杠杆作用,对当前居民迫切需要的、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要在评估指标权重上重点倾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和高效地推进。

表1 2010年慢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得分统计表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4

一、总体思路

以居委会、社区文化礼堂建设为基本框架,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主线,以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总体思路,紧密结合美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办事处党工委、办事处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统筹推进居委会、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公益化、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综合管理职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底,完成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社区4个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同时,建立一套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初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利用的服务体系。

三、工作内容

(一)制定建设规划和标准。各居委会安排专人负责牵头此项工作,并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新居委会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结合居委会实际,坚持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制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管理运行标准和服务供给标准等,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

(二)完善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坚持改扩建和新建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多种设施建设模式。各居委会要依托现有的祠堂、闲置的学校、居委会办公楼,或已建成的文化中心等场所进行整合、改造、提升,以专项规划和建设标准为依据,统筹各部门资源,加强综合服务中心的设备配备,建设一个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三)健全公共服务项目。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将文化服务功能与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卫生计生、民政服务、体育活动等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使中心成为居委会公共服务的重要阵地。要求在大文化的统领下,将文娱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健身室等功能室与多媒体教室(道德讲堂)、党员培训室、法制宣传室、科技推广室、计生服务室、卫生所、共青团会所、康复理疗室、妇幼智能保健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室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利用。要统一使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牌标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居委会要高度重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强化档案管理。各居委会要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档案,全面掌握方案准备、建设和后续管理、开展活动等情况,以备年底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考核验收。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5

大力发展公益性体育事业,构建公民体育服务体系,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疆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维护边疆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新疆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全区的体育教育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了解新疆部分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改进体育职业教育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

新疆职业教育;体育公共服务;现状;措施

公共服务从广义上讲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其掌握的资源向社会提供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服务的总称。体育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及体育相关组织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体育需求,以及社会教育体系提供的教育质量优劣,以及为其提供的一系列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总和。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乏力,体育教育资源少的可怜,只享有极少的体育公共资源,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了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必须要加大体育职业教育,只有在全区进行全方位体育职业教育,才能最大化的提供各类型的体育型服务人员,才能有利于提高新疆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

一、新疆职业教育应用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受职业教育机构不足的影响,新疆体育从事体系和人员管理都不是完善,目前新疆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基本采取的是自治区体育局、地州、市文体局、乡镇体育文化站的四级垂直管理模式。调研得知,受体育教育力量不足的影响,目前新疆多民族地区体育组织机构中设有专门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的占42.5%。其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占18.3%,30至45岁占36.3%,46岁以上占45.4%;学历结构中,本科及以上占27%,专科占28.2%,高中或初中占44.8%。组织管理人员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组织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

2.缺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秀人才。新疆地区只有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才能保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在体育公共服务教育体系建设中,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够,且现有的体育教育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创新管理意识淡薄,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青黄不接,且创新性的建设人才更是缺乏。造成很多地方的工作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建立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需求。其次,人才的缺少,致使一部部分人员没有深入群众做充分的调查活动,不了解群众的真实服务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与内地诸多地区趋于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相比,新疆地区体育服务经费来源单一,调查统计有78.2%的经费来自政府部门拨款。但新疆经济相对落后,政府拨款有限,有关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向企业拉赞助,加强同周边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广泛的区域体育参与机制,争取更多社会投资。

4.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结构差异明显。经过调查统计,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中女性居多,占总人数的65.3%,可能与职业、社会家庭分工不同等原因有关;在职业结构中,工人、农牧民、离退休者和政府公务员的人数相对较多,可能与其工作时间有关;在学历结构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本科及以上者只占22.5%,高中及以下人数最多。

二、新疆职业教育应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

1.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针对新疆体育场所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必须改变体育利益结构,针对其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可以引入保险机制进行解决;对其中的管理、器材维修等问题,可以采用象征性的收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应尽可能开放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从而实现社区和学校体育施舍,能够在当前体育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居民健身活动开放。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定要加强部分收费体育服务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素质的文化教育人才队伍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要加强大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的新型服务人才,提高新疆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鼓励他们积极地开拓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工作的新领域,到人民群众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此外,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状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作为衡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效果的根本标准,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与进步,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接受程度。

3.创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新疆地区位置偏远,人口结构复杂,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得知,新疆现有总人口二千一百多万,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人口,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时,可充分发挥新疆地域辽阔、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因地制宜,创建丰富多样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体育的需求。要在确保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为社会提供稳定、公平、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4.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政府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都不断加大了支持构建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的力度,但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目前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有限,单靠政府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因此,政府有必要开拓思路,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通过建立契约的形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把一部分体育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职责转移给社会体育组织,以合同、授权、出让经营权、政府参股等多种方式,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

三、结束语

总之,政府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平和正义为价值诉求,统筹公共服务供给,从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邓伟.兵团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43-44.

[2]隋红.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个案[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3):52-55.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6

一、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管理,如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信息等。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公共服务通常由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承担,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为大众的服务,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不仅是对特殊阶层和特殊人群;二是基本的和基础的服务,如九年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三是非赢利性的服务,它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其服务所得不用于利益分配,而用于公共事业发展。目前在我国公共服务包括四大类:一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水、电、公路、电信等;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服务,如规划与计划的制定,规范的监督,宏观调控,资金的动员与分配等;三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务,如国防、警察、消防等,用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

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由来已久,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是从以经济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在西方国家,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北欧为代表的“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为居民提供了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公共服务的基本保证。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自我职能调整以满足公众需求,体现社会公平;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调整,社会保障资金大部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运作,以比较稳定的收益率来保证基本公共产品的供应。实际上,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体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近年来,各国政府积极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同时适度减少经济性的支出和行政性支出比例。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各种福利项目,占其政府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自196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退伍军人安置等社会发展项目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总计超过60%;欧盟各国用于行政性支出的比例分别为英国58%、瑞典64%,而我国经济性支出比例为24%,行政性支出比例为17%,在社保、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仅占16.1%,提示了我国存在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够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能有力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国际社会普遍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评估各国的发展水平。这一发展指数将教育、健康和经济状况作为对一个国家发展速度、质量和数量的评价标准,以判断该国的综合发展水平。这一评价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知识(定义为成人识字率,代表发展的基础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信息扩散能力和理解、保护自然能力的程度)、寿命(定义为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代表社会福利、保健措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收入(定义为按实际购买力折算的人均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享有发展的水平)。在2006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共评估了177个国家,中国排列第81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挪威列第1位,美国列第10位,最后一位是尼日尔。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之愿望将更加迫切,对公共服务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尽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我们已取得很大成绩,例如全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目前的2600万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7.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9‰,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到72岁,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95%以上,但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面对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还必须面对经济、信息全球化所导致的新的社会问题。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呈现时空性压缩,我们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300年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必须集中、及时得到解决。目前中国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缺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

公共服务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教育问题:教育投入不足。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法定财政投入目标是4%,而我国现在投入尚未达到这个目标,2003年为3.28%,2004年为3.27%;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分配严重失衡,高等教育发展不足,尤其是1.47亿流动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女性教育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就业压力与现存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矛盾。现行就业体制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充分就业的制度,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够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以及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等。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1000万,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1200万,国有企业下岗需再就业人口500万,合计每年需要安置2700万劳动力就业,而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每年只能提供约10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剩下的1700万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就业安排和引导,将导致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稳定的极大挑战。医疗和医疗保险问题:目前我国公民的疾病谱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转向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这一现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疾病预防体系不健全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许多公共卫生政策成熟的国家,强调健康的公平性并将健康促进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而我们的现状是将卫生资源大量的投向城市,投向富有人群并强调治疗而非预防为主,造成穷人付不起医疗费用,即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加大,负担加重,很难形成惠及广泛人群的医疗卫生体系。而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对卫生医疗体系的监管还有待完善。社会保障问题:人人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大约有1.54亿人享有社会保障,仅为总人口的11.7%。农村的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足,全国7.8亿农村人口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只有5400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7%;1.47亿农民工中80%以上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1.38亿乡镇企业职工,既未纳入城市保障,也未纳入农村保障,成为保障真空;4000万失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也未得到有效保障。总体上,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占不足30%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到2006年底,我国农村还有2148万绝对贫困人口,2000多万城市低保人口。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口,过去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老年人口,在大批劳动力转移的大潮冲击之下,既缺乏养老的经济资源,又失去了养老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无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公共安全问题:生产、交通、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煤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3左右,但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是工业化特定发展阶段公共安全及现行管理体制弊端的综合反映。

分析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责任分工不明确,有效的问责机制缺失;二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低效运转。如前所述我国用于公共服务的投入仅为发达国家的1/4。与此同时投入的效益也缺乏明确的评估体系;三是缺乏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不充分,社会资源不能被充分动员和利用。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尽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而稳妥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基本民生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为此:

1.必须充分认识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目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经济增长了可以保障公共服务;二是认为市场可以调节公共服务,只要市场化就会有公共服务。实际上市场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全自动地全面调节和提供公共服务。我们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公平与效率进行全面考量,如果一味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和规模,而不关注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就不是全面的发展,也不是健康的发展。

2.必须综合考虑公共服务的供给。统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政策,建立协调有效的系统,以整合资源、系统规划,打破部门分割、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3.必须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社区和公民,以形成公共———私营共同合作的机制,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公共产品的提供。

4.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评估的科学性和监督的有效性,形成明晰的部门分工及问责机制,以促进公共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将效率、公平和生态发展列入发展的评估指标,将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以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和问责机制。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地区。目前中国总人口中的63%、老年人口中的66%、少儿人口中的70%、学龄人口中的67%、劳动年龄人口中的60%、育龄妇女中的59%、青年文盲人口中的84%生活在农村。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未来20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有持续增加趋势,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而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令人堪忧。大量出生缺陷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人口素质急需提高,人力资源亟待开发。经过28年的农村改革,我国农村正处于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民在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潜在公共需求正全面快速地转变为现实需求。尽管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但是农村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尚未在制度上得到根本解决。广大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农村公共服务的短缺,直接制约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截至2004年底,我国仅有8个省份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统计也表明,我国9000万农村老人中约有90%得不到社会保障;再以教育为例,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有公共服务需求变化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在于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缺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联合国《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而农村仅为0.6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初步测算则表明,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影响为30%~40%,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过大差距持续加大加深了城乡收入差距的鸿沟,降低了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其本质就是实现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而促进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我们要特别重视农村人口问题,要运用综合的手段,促进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流动、安全等问题的统筹解决。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基础。我们要从体制方面进一步探究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的成因,并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0%,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发展领域的问题属于公共服务的问题,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人口计生工作属于社会化公共服务的范畴。人口与计生系统将在公共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人口的规划,人口发展的监测,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发展家庭社会保障体系,采集、传播、反馈有关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促进基层的文化建设等。

在人口领域,我们目前还存在诸多挑战。21世纪上半叶,我们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1000万人;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即将达到最大峰值,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转变,即由控制人口增长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促进人口安全等方面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公共服务将成为我们的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思考统筹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所谓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就是关注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迁移和安全问题;所谓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就是用宣传、科技、行政、法律、保障等手段来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人口计生网络具有拓展成为公共服务网络的优势,表现在它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宣传优势、服务优势和技术优势等。目前,人口计生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健全、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该网络是贯穿国家、省、地、县、乡、村各级,拥有近100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深入每一个乡村和家庭,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于一体。经过多年努力,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也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一支工作能力比较强、相对稳定的队伍,有利于完善公共服务的组织体系。同时,目前人口计生网络的信息体系也比较健全,包括了多方面人口信息资料,可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相对完备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阶段,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投入、问责和用人机制,并对原有的人口计生网络进行优化和改造,使其在城市形成以社区为基础、在农村形成以村落为基础的庞大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并通过这一系统提供文化、科技、信息、法律、计生及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产品。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 规模 布点

1基本情况

1.1区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于西安市南郊,北邻太乙路,南邻,西邻雁塔路,东临太乙路,教学区与生活区由建设东路一分为二。

1.2人口与规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总占地面积4300余亩,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生活区占地面积14.2Ha,共有6500人,约2500户,户均2.6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2100人,老龄化率32.3%。2100名老年人中离休干部的人数为50人、退休职工共有1460人,其他人员590人。建大住区人口数量分布如图1.1。

图1.1建大住区内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1.3建设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始建于1956年,经过不断的建设翻新,现在住区内有不同年代建设的48栋住宅楼,以多层住宅为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住区生活氛围与环境较好,具有人气、活力。

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布点与规模

2.1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的总人口为6500人,在人口规模上处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将建大住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应配建居住小区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规范中要求居住小区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建大住区基本都已配建。未配建的有托儿所、邮电所、储蓄所、综合食品店以及公厕,其他设施均已配建;规范中认为适宜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市场、停车场、热交换站以及防空地下室等,建大住区内也已配建;除此之外,建大住区内还配建有规范中在此级别并未要求配建的设施,如附属中学。总体来说,建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完善。

2.2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模

通过将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与规范规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总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除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千人指标不达标之外,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或超出规定要求。

按照规范中对居住小区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要求对比建大住区内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现,教育设施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超出规范要求的面积,附中附小的面积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文化体育设施规模远小于规范要求,无法满足住区居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医疗卫生设施由于除服务住区本身居民之外还要服务于学校学生的原因,因此规模大于规范要求;其他设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与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两个方面对比可见,虽然建大住区千人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具体到住区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之中,依然存在规模不足,无法满足住区居民使用的问题。

2.3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 分析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一书中认为,居住小区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一般在400-500米之间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与住区之中的人群[1]。如图2.1所示,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建大住区呈东西向狭长形态,而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因此,在空间距离上能够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位于住区中部的校医院、贾平凹纪念馆等设施,而位于住区西部的高层业主活动中心、高层下的场地以及住区东部的附中旁场地等设施仅能满足部分居民的日常使用,对其他居民来说,距离较远,使用不便。

2.4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与老年人出行时间距离 分析

根据王江萍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对老年人出行活动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在外出活动中根据出行时间、范围以及活动半径可划分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包括基本邻里活动圈、区域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成活动圈[2] 20。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住区中的人群活动,因此,按照基本邻里活动圈和区域活动圈来对时间距离进行划分。其中,基本邻里活动圈符合老年人5分钟的步行距离,约180-220m;区域活动圈符合老年人10分钟的步行距离,约450m。[2] 20

如图2.2所示,通过对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出行的时间距离划分可以得出,对于住区西侧的居民来说,在满足5分钟时间距离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可以到达离退休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早市及高层下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对于居住在住区东侧的居民来说,在同样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居民能到达贾平凹馆前场地、附中及附中旁场地。因此以上公共服务设施是住区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而在老人10分钟步行距离的区域活动圈中,住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样存在无法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要求的问题。

图2.1建大南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距离 图2.2建大南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时间距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综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两个要素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进行分析,可见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位置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使用要求。沿着东西向道路带状布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住区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8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分析方法 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4]王小林,苏允平. 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8).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9

为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和创新集群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的优势,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以产业集聚区已建成区域为依托,建立**科技园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概况

(一)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

1.**市概况

**市位于**省中西部的**盆地东,全市东西长约44km,南北宽约34km,总面积948.43km2。**市东邻**市,距**市30km;西接**市郊区和**县,距**市30km;南倚**接**市、**县;北与**市隔**相望。**年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8.7%(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20**年GDP达到322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次于**,居第二位,在**市中居第一位。

从发展历程看,20**年以后**经济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高达20.5%(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如下图)。

**经济增长情况曲线图

2.产业集聚区概况

**市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交通工具产业集聚区位于**市**镇,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积0.48平方公里,规划发展区面积3.46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3.16平方公里。

产业集聚区以三轮摩托车制造为主,另有一部分制鞋和化工企业。三轮摩托车分东、西两部分。东部聚集区围绕**国道建设,以后**村为重点,包括**、**、**村的一部分土地面积共计约1500亩,西部聚集区以**村为中心,包括**、**、**村的一部分土地,面积约1000亩。东、西两部分聚集区实际开发面积相加约2000亩,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聚集区内道路约4公里,主供水管道8.6公里,供电能力4000KVA,排水渠主渠长7.6公里,污水均经**渠排往**河。

产业集聚区内现有各类生产性企业1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28家,按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一家,**科技企业103家,按照“资产重组,催生龙头,园区集聚,挂靠集团”的思路,积极引导摩托车企业按照市场准入标准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规范性建设。**、**、**、**、**五家摩托车公司先后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检查验收考核,实现市场准入,使**镇三轮摩托车产业从此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强化招商三引,**鞋业落户**并不断壮大规模,实现摩托车、化工、制鞋三大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20**年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20**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利税6.17亿元,工业集聚和产业支撑效应明显呈现。三轮摩托车产销量占据国内市场约三分之一。

(二)投资环境

1.交通便捷。**毗邻**、**两个航空港,境内**铁路、**铁路和**高速、**高速公路以及**国道、**国道交汇贯通。全市城乡公路里程达723公里,332个行政村村村通油路。

2.电力资源充足。目前**市已有包括**电厂、**热电有限公司在内的发电企业4家,装机总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为发展经济提供不竭的动力。

3.政策优惠。该园区建立在**市产业集聚区内,适用**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市人民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二、总体布局和总体建设思路

(一)总体布局。经市政府批准,按照**市总体规划要求,分东、西两部分。东部聚集区围绕**国道建设,以后**村为重点,包括**、**、**村的一部分土地面积共计约1500亩,西部聚集区以**村为中心,包括**、**、**村的一部分土地,面积约1000亩。东、西两部分聚集区实际开发面积相加约2000亩。

(二)总体建设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省、市关于**科技园区发展的要求,坚持以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服务,突出产业特色,完善基础设施,集约使用土地,优化投资环境,努力为投资者精心打造一个环境生态良好的创业空间。在园区建设中按照产业、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有效集聚和整合区域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原则,采取基础与配套设施先行,招商与建设并举的思路,围绕园区的近、中、远期目标,认真贯彻“科技强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园区在区位、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坚持“引导、示范、聚集、创新”的指导方针,以发展整车为主,继续完善、做强产业链及其配套产品,以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为重点,坚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产业集约实现持续发展、以上下游融合推进产业集群、以市场化运作保障持续运营的发展方针做大做强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交通工具产业,着力打造国内著名的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交通工具的基地,使其真正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基本目标

根据发展思路,力争到20**年,基本建成整体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企业竞争力强、环境优美和谐、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科技含量与产出率高、外向度与集聚度大、以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交通工具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大幅提高**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近体目标。在现有建成区的基础上,完善园区现有基础配套功能,建立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搞好技术开发,项目谋划、包装、申报和和信息、融资、担保等服务,做好品牌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导入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促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力争到20**年园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建成“百亿园区”。

(二)中期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造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队伍,提升园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品牌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力争到20**年,园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三产服务比重明显提高,使之成为**市产业集聚最强、产业特色明显,人居环境最佳的园区。

(三)远期目标。继续完善园区各项配套功能设施,做强做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做好品牌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力打造品牌园区,力争到20**年园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科工贸收入超过360亿元,三产服务比重达到25%以上,使园区成为环境优美,服务一流,配套完善、管理先进的现代园区。

四、产业规划

(一)产业发展的原则

1.循环发展原则。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则,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发展,做到经济发展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建设高起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

2.产业集群原则。运用产业集群理念,结合业已形成的产业发展实际,发展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生产集中度,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融合,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空间形态的优化,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原则。积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已建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的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所与大型客户的联系,加快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构建技术共享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4.品牌带动原则。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制定激励政策,对推荐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引导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品牌的宣传力度,树立“企业创名牌、区域创品牌”的意识,打造**市“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的整体效应,提升全市产业的整体层次。

5.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根据产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要求,在做好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对符合省、市发展要求的产业原则上一律进驻标准厂房园区,提高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采取土地统征、土地入股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建设用地,妥善处理好土地使用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和生产环境。

(二)产业发展的导向

1.在项目准入方面严把关口,做到污染项目不立项,无环境评估报告不报建,资金不到位不批建,手续不全不开工,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规定及园区发展规划;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走科技创新、科技兴区之路;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无污染的项目,提升园区科技竞争力;

3.以已形成的支柱产业为基础,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制开发,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品牌园区。

五、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科技园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管委会将进一步加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促其尽快完善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强对**科技园区的领导,健全开发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在环境建设、政策扶持、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宗旨,通过完善、提高信息中心、技术研究(交易)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的服务功能,为基地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同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园区内的企业与国内外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技术协作和交流,加大技术、成果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力度,提升园区的产业水平。三是真正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园区内的相关生产厂家、经营单位围绕“做大产业、做强企业”的行业发展目标,以调整产品结构、规范竞争秩序、加强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宗旨,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民营企业的代言人,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按照民办、民管、民营的运行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运行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收费、统一管理”封闭管理体制,一个窗口办公、一条龙服务。新晨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篇10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和谐社会”为主题,认真贯彻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解决制约人事人才工作发展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重点,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

二、行风建设主要内容

(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促进科学发展。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坚决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验主义、惯性思维。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建立健全促进更好更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人事部门的社会信用度,大力整改影响和制约人事人才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培养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作风,积极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坚决反对、纠正、形式主义,制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动态公开和办事公开,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权力项目,落实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拓展公开领域,创新公开载体。认真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公开、网上监督。

(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服务和谐社会。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纠正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以及违背政务诚信的行为。围绕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做到便民服务、简化手续,在解决群众办事难上见成效。年度内不发生重大违纪案件,不出现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问题。特别是要做好工作,解决好群众中反映的问题。

(四)深入开展“两提一优”活动,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行政许可、重要事项、为民办实事等方面的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责任追究制等基本制度。下大力解决制度不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促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五)继续开展“强化四项服务、创建四力机关”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开展“强化服务大局、服务部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创建具有和谐力、服务力、创新力、公信力机关”活动,不断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健全公共服务机制,促进人事系统公共服务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效。

三、方法步骤

1、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四月底前制定下发《20*年行风建设实施方案》,对20*年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进行部署。

2、公开承诺,加强宣传。按照市行评办统一部署,五月份在《*日报》就行风建设进行公开承诺,公布行风建设热线电话。按时参加“行风热线”,主动介绍行风建设开展情况,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积极宣传国家人事人才政策,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3、征求意见,开展自查。六月底前,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群众和自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本单位干部职工意见,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和问题,认真进行汇总梳理。对梳理出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4、突出重点,强化整改。七月份至九月份要把在行风建设工作中社会关注的人事人才方面的热点问题作为整改重点,力求取得实效。

5、检查督导,年度考评。第四季度,局行风办对县区行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局各科室行风建设工作组织评议。全面总结人事系统行风建设开展情况,做好市行风建设年终总评的各项准备工作。

6、表彰先进,部署下年度工作。2009年第一季度,全面总结20*年行风建设工作,对各县区人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行风评议排名情况在系统内进行通报。按照市行评办的安排,对下一年的行风建设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

四、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事部门要充分认识行风建设对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为更好地做好今年的行风建设工作,市局成立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王发任组长,纪检组长徐桂云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负责行风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市局各科室的科长(主任)是本科室行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本科室的行风建设,并为县区人事部门对口股室的行风建设带好头。各县区人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列入重要日程,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对工作要深入研究,认真部署,加强协调,确保实效。

2、把握好今年行风建设的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对促进我市人事人才工作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起着积极推进作用。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中的各项要求,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把开展“两提一优”和“强化四项服务、创建四力机关”活动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把行风建设融入人事人才的中心工作,结合人事人才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