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23:06:54

六年级教学论文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2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我们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7月初,刘凤芝、邵在军、张俊芳、王敏、张敏五名教师分别参加市、县级教育技术培训,赵雷、张卉、张敏三名教师参加新教师培训,全体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参加全县组织的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培训,于淑玲老师参加德州市六年级英语新教材培训。8月份,全体班主任参加县进修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培训。9月份,六年级数学教师参加德州市数学新教材培训,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语文新教材培训。10月份,全体班主任参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报告会。于淑玲老师参加全国英语优质课听课学习。11月份,王玉香参加山东省数学优质课听课学习,田秀英参加山东省语文优质课听课学习。

2、抓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培养。本学期指导宋佩佩、刘海霞老师参加语文手拉手送教下乡课,指导丁春涛参加全县数学课堂教学大比武,在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指导魏冬丽、陈晓阳、赵玉双、王玮、张敏五名年轻教师上课,新教师听课活动中指导陈晓阳、徐淑娟、王书香、鲁萌、唐明明五位新教师上课。通过锻练指导,这几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大常规检查及教研活动管理

1、在教学常规方面,教导处加大了检查管理力度。本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对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教学随笔、教研组活动记录等进行认真检查,查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反馈给本人,督促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2、定期招开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了解教学进度、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工作态度等,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工作。

三、组织全体教师听评课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本学期9、10两个月份分别组织了各年级组教师听评课活动。老师们分高年级语文、高年级数学、低年级语文、低年级数学、艺体、常识六个教研组,每位教师都能精心准备上一节自己最高水平的课,无论听哪位老师的课,本教研组的教师都是座无缺席认真听课,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组织多种比赛活动,提高教学成绩

本学期11月底组织了一至六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比赛中所有学生都能将必背古诗熟练背诵,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古诗美文的普及率。12月份组织了四、五、六年级数学智力检测,训练了学生思维,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全体同学的成绩。还组织了三、六级习作检测,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

五、教学教研成绩

本学期全体教师努力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孙艳梅、刘凤芝、刘志广、张丽芳、王敏、祝玉花、张俊芳、李书君8位教师被评为武城县教学能手。

张卉执教的劳动课、王玮执教的数学课、禚艳华执教的英语课、庞明梅执教的品德课、李书君执教的音乐课分别荣市县一二三等奖。王敏、刘志广、王玮、张俊芳、祝玉花、刘海霞、陈雪梅、宋佩佩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领导及听课教师的好评。

张俊芳、王玮、张敏、祁玉英撰写的论文获省级二三等奖,刘凤芝、祝玉花、庞桂英、庞明媚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魏冬丽、禚艳华、孙艳梅、刘艳华、郝俊霞、刘子瑞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孙艳梅、李书君、庞明媚、刘志广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张玉春老师的书法作品在迎奥运书画展中获县三等奖。

在德州市十四届“少年文萃”征文大赛中刘艳华、于邦芝、张敏三位老师被授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在全校古诗文诵读比赛中,姜新华任教的一二班,王洪琴任教的一五班,宋佩佩任教的二一班,魏真真任教的三三班,刘淑英任教的四一班,孙艳梅任教的五一班,祝玉花任教的六一班获年级第一名。在三、六年级习作能力检测中,杨金霞任教的三一班,祝玉花任教的六一班获年级第一名。在学校组织的四、五、六年级数学智力检测中,王敏任教的四一班,徐敬芬任教的五四班,于传勇老师任教的六二班获得年级第一名。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 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活动,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在它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该项考试及改革的政策。回顾政策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活动,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在它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该项考试及改革的重要政策。作为该项考试政策的最主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共有三个,分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大学英语课程标准》(2004)。它们分别决定了不同时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的基本走向,因此笔者将该项考试政策的过程归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1985—1999)

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正式在全国各高校试行是在1987年9月,而关于此项考试的文件最早在1985年,1985年2月9日教育部发出(85)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印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反映了当前国家对高等专业人才外语方面的要求,是我部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鉴于各校在新生入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大纲》规定重点院校一般应达到基础阶段四级的教学要求,非重点院校应达到的级别由各校自定。教育部将从1987年秋开始,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测试。以后毕业生记分册上应同时注明学生在英语基础阶段所达到的级别,以及专业阅读阶段的成绩,供用人单位参考。这是四、六级考试第一次出现文件中,它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在教学大纲中,作为大纲的测试部分出现的。它是大纲的一部分,大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它的性质和目的。

大纲及文件下发后,大学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199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正式成立,考试委员会由全国重点大学的有关教授和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1993年前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考试委员会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为了适应我国幅员广大的情况,在考试委员会下成立了三个考试中心,分别设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这期间发表的有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和考试的技术性分析,怎样配合大纲进行教学,怎样提高考试成绩等。如怎样进行四、六级考试的写作训练,怎样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词汇学习,等等。

1994年后,一些学者认识到四、六级考试的对教学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了四、六级考试的一些负面效应,1996年5月2日,原国家教委发了《关于印发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高教司1996第56号14文件),该文件强调,为了全面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必须加强专业阅读阶段教学,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后,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件的背后的问题之一是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二、大学英语考试发展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1999—2004)

随着国际交流与日俱增,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本人对听说等产出技能的需要都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教育教学目标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听、说、写、译的比重。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变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了相应调整:采用新题型、采用平均级点分报告成绩、设作文最低分。

1999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1999第53号文件,在部分院校开展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试点工作,同年11月扩大到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城市所有的高校,并于2000年扩大到全国19个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2001年扩大到全国直辖市和所有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这一次改革在测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体现加大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翻译、复合式听写和简答题、设作文最低分、对测试内容的各部分进行答题时间限制等措施应该说更能有效测量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实施口语考试是新进步,它必将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4月6日《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的通知的文件》,附了《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的成绩,是“功不可没,有目共睹”,指出四、六级考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境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香港中文大学、英国霍尔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都已正式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中国大陆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英语水平成绩证明;并指出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

2001年9月4日教高司函[2001]148号文件《关于印发〈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提到配合考委会进一步改革、完善四、六级考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的提高。

2003年12月29日,教育部了教高厅[2003]10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20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文件将2003年9月20日四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经过和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并提出要加强考务工作,充分认识考试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30日,教育部发了部委号教电[2003]507号电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购买试题答案事件进行调查的通知》,电文中提到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发现有考生购买试题答案进行作弊。考前试题可能失密,并要求各地区和考试进行逐级排查,并提出各地区、各考点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对再次出现类似事件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发了鄂教办[2004]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的通知》,《通知》提出一系列要求,要各校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2004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

可以说,2003年和2004年的工作重点在处理和防止试题泄密上。

三、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2005以后)

2005年3月18日,教育部了教高厅[2005]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其发出前,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新闻会。因为一个教学考试而召开新闻会,这在以前是很少有的。文件指出:近期内四、六级考试将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自2005年6月考试(试点)起,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导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这是四、六级考试改革中第一次开始对成绩报导方式进行改革,明显淡化了考试合格证书的作用。文件的附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为《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目标总的来看有两个,一是要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是要准确地测量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体现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根据《改革方案》的安排,2007年1月全面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7年6月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另外,为了加强管理,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从2005年4月份开始,考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育部的考试中心共同来管理。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高等教育司负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展的方向,聘请大学四、六级的委员会的委员,指导他们做好四、六级的业务工作。教育部的考试中心是具体负责包括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考风、考纪建设,以及负责安全保密的考务工作。

综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参考文献: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4

有教学就需要有评估,要评估就会有考试(金艳,2005)。测试与教学相辅相成,教学促进测试的效果;测试使得教学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具有良好的反拨(backwash)作用。这种关系来源于考试所带来的影响,即考试的后效作用(王凤,2011)。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国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个层面都重视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地位(马继滨,2006)。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不够明确具体,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何立芳,2007)。至此,我国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从无到有,从要求低到提出正式要求。当下,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关于翻译题的设置远远没有适应这种要求,即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应有的反拨作用,其权重与现代社会对翻译能力的现实要求不符。

一、翻译题在历次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设置

自1987年9月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翻译题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1996年1月之前,英语四六级考试从未考过翻译题型。

1996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测试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此后,英译汉和简短回答题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题型”,并与传统的完形填空交替使用。在710分考题之前,即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间的23次四级考试中,此三种题型,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仅出现3次(1996年1月,1996年6月和2000年6月)。英译汉在四级考试中因不是常考题型,且六级考试一次也没有考过翻译题,所以长期没有引起大学英语教学的足够重视。

2006年6月24日开始的710分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才开始把汉译英作为常考题型。翻译题终于在重要的四六级考试中有了“一席之地”,但只赋予微乎其微的分值(5%),有不少学生都是直接放弃。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句子、短语或常用表达方法的汉译英能力。这无意中削弱了翻译的潜在功能,在客观上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这种设置的缺陷

这种翻译题在英语四六级中的设置,必然造成一种趋势,即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赵丹,2008)。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包括笔者所在的学校)的翻译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放任自流的状态(林景英,2008)。

国内目前流行几套教材,它们是《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等。通过对现行几套英语教材的研究不难看出,针对翻译训练的部分很少,尽管各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英译汉”或者“汉译英”的句子练习,然而远不能够达到翻译训练的基本要求,仅仅是造句练习的一种补充或是课文翻译的一种强化(林莉莉,2010)。在学生用书上,没有针对性的翻译技能讲解;教师用书上也仅仅提供了翻译练习的参考译文,这难免让人觉得翻译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地位(王凤,2011)。

2008年根据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编写的系列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不失为读、写、译三者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翻译部分有独到之处,有专门的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方面的基本介绍。《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由3部分组成:part a阅读部分、part b写作部分、part c翻译部分。翻译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和翻译练习(let’s translate)。翻译部分将每个单元所要涉及的语言、语法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做了统一归纳,放入翻译策略部分,并冠以分类题目,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翻译常识、技能融会在一起,后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在编排和体例上比较注重讲解学生翻译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翻译练习中配有简要的注释,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做到学习和赏析并重,自学、自练、自我检测并行。“该书翻译模块以常用翻译技巧为先导,讲解翻译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讲解时既有英译汉的说明,也有汉译英的说明,使学生通过讲解来学习翻译技巧。同时,以实践为原则,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掌握所讲解的翻译技巧”(罗选民)。但由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设置的缺陷,使用该教材的高校老师上课也是一言带过,多是让学生自习,难免流于形式。

目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极少采用形成性评估(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加上老师的科研压力及高校扩招以后教师资源的严重缺乏,教师当然不够重视翻译教学,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凸显出来:老师基本不进行翻译教学。

没有翻译题考试的压力,没有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学生当然就不重视翻译,这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翻译教学成了事实上的薄弱环节,翻译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灰姑娘”(王凤,2011)。2006年6月以后710分制四六级考试尽管设置了翻译新题型,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新四六级翻译测试只偏向于一般的短句翻译,没有大主题语境,名为翻译,实为补全句子,需添入的部分只有3到8个单词,考查语法结构、句型和词组运用知识(黄泽英,2010)。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侥幸心理,不能引起学生对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研习,学生普遍急功近利,觉得只要过了四六级就是成功了,至于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那是不重要的(张岚,2011)。

转贴于

三、改革翻译题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设置是当务之急,改进考试对教学的后效

1.借鉴cet作文考试题型设置的历史经验。

在1997年至2005年间,为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四级的写作部分设立了最低分的要求。四六级考委会自1997年6月起设四级考试作文最低分,即作文为零分者,总分即使达到60分(满分为100分)也不给予及格;作文得分低于6分者(满分为15分),在其总分中倒扣若干分(王守仁,2008)。从1990年起,为了保证作文考试时间,试卷分成两部分印刷:客观题部分为试卷一,作文部分为试卷二。到达规定时间后收掉试卷一,考生必须把最后30分钟时间用于写作文。1990年以后全国高校普遍重视作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全国作文分均值从4分左右提高到8分多(杨惠中,2003)。2006年6月以后,在710分制的四六级考试中,更是把作文放在考试的首位,即考试一开始就要求考生在9:10—9:40之间完成作文部分的答题。这种作文题的设置及变革充分突出了作文的重要的地位,不得不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2.借鉴cet简短回答题设置的成功经验。

在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23次四级英语中,简短回答题与英译汉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题型”,并与传统的完形填空交替使用。在这23次四级英语中,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出现3次。简短回答题常在作文后进行,只给5分钟作答。为了突出这种题型,在710分制的2006年6月四级考试中,2006年12月六级考试中,该题型被置换成快速阅读题,且是必考题被放置在作文题之后,限定考试时间,即9:40—9:55,到达规定时间后收掉作文和快速阅读部分答题纸,广大考生应高度重视这种题型。

3.借鉴硕士、博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设置。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的设置应参考国内硕士和博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设置。硕士考试有英译汉题,博士考试既有英译汉题,又有汉译英题。

4.对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设置的思考,翻译题的分数权重可以同作文分数相同。

重新分配四六级考试分数权重,翻译题的分数权重可以同作文分数相同,基本平衡“听、说、读、写、译”五大综合能力在四六级考试中的权重。可以设想一下,如何在710分制的四六级考试的作文之后设置翻译题。提高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的效度(真正反映学生实际的水平),使考试更具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对非英语翻译教学产生正向反拨作用。翻译测试主要是对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测试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的各层次要求。根据测试目的适度调整题型设置,四六级考试中,翻译分值比例应适度提升,题型可扩展为对整句的汉译英或对小短文中稍长句子的英汉互译。这样既可以围绕语言基础测试适度渗透翻译技巧的考核,又可以提高师生对翻译的重视程度。四六级考试翻译题难度应合理过渡,可有效避免考生因能力遥不可及而消极放弃答题。同时考生也会因为试题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平时积极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李淼,2010)。

2003年11月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谈到教学评估时说:“总体上来说,四、六级考试对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起了较大的作用的。”

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特别提到了教学和测试的关系问题:“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科学的测试结果可以为教学提供量化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测试应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测试中,更看重考核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务必防止应试教学倾向。”(段文静,2011)

在最近出版的《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一书(cheng,watanabe,and curtis 2004)的序言中,j.c.alderson指出:“考试的后效,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与其说是考试带来的,不如说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的。”alderson还说:“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验证一项考试是否考了而且精确地考了应考的内容。”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5

苏洵的《六国论》,思路流畅,行文严谨,语言气势非凡,每次教学都被文章的雄辩所折服,为苏洵为文的严谨结构而赞叹。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其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赏析示例《六国论》一文,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84页的《六国论》第五段却是这样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明显不同。

《六国论》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安的政策。苏洵对这种贿赂求安的政策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讽今,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当然,文人只不过是替历史多操点闲心,屈原怀石殉国了,楚国照样灭亡;同样,北宋统治者并未接受苏洵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三十一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七百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因而最终招致了灭亡。苏洵对“六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希望看到北宋重蹈六国覆辙,故而大声呼吁。从这个角度讲,后者更规范些。

同样,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自主赏析《项脊轩志》的第二段:“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墙……”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96页《项脊轩志》第三段则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苏教版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以上三个版本,哪种断句更好?

这段文字从前面的书房项脊轩的环境描写,转入悲情体验,写其一悲,就是分家一事。人教2005版认为分家后是“小门啊墙啊,到处都是”。而人教2002版、苏教版断句后认为是“小门很多,墙到处都是。”笔者以为门是暂时隔开了人情的东西,开关还是自由的,而墙则让亲情彻底冷漠隔离了。在2005版那,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奈,那种分家的鸡飞狗跳和烦躁的画面时时出现;在人教2002版、苏教版那,可以体会到亲情的冷漠,但是于理不通,怎么安置许多小门后,又到处都是墙呢?既然装了很多门,说明亲情只是暂时疏远而已。笔者认为人教2002版、苏教版断句更好。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可谓众望所归。自从2000年拉开序幕,十几年间,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就出现了多次变化。毋庸置疑,新教材体例灵活了,内容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美中不足的是,几乎每一册教材的古文注释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六个“为什么” 进教材 进课堂 进学生头脑

当前,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的问题,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概论》(2010年版)为例,探讨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一、《概论》课是帮助青年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的重要渠道

2010年版《概论》课教材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围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六个“为什么”问题,给予的充实和扩展。

首先,六个“为什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有直接相关性。“六个为什么”之第一,即“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之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具有一致性;“六个为什么”之第二、三、四、五、六,分别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致对应。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六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交融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呈现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务必要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等理论问题。

其次,2010年版《概论》在诸多章节(比如第七、八、九、十章)直接或间接地凸显了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并在相应的节(目)加强了关于指导思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发展方向等内容的凸显。比如在“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问题上,教材187页第一自然段,就增加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主张搞私有化的理论依据,就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观点,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是《概论》课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所决定了的,也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列宁曾指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六个“为什么”问题在思想上的毫不含糊,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应有的思想政治立场所决定了的阶级性和党性要求。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六个“为什么”的思想内容,写进或融入《概论》课,不仅具有知识体系的传播性,而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性。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和思想,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受到干扰,对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问题产生动摇和犹疑。国际思潮领域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新儒学以及其他所谓“普世价值”等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言论的叫嚣,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大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发展方向等问题的理解和认同。比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和美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和政治信条,企图以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言论,已经“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西方思潮的渗透和侵蚀已经关系到我们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因此,《概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理应加强对“六个为什么”的回答,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辩识“普世价值”论等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总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和价值生态,为《概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作为重要渠道的机遇。

二、《概论》课教师要有回答“六个为什么”问题的理论诠释能力

任何思想体系的加强,都是源自它所处时代的需要。《概论》课教师要立足当今社会现实和教材内容,力求“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也即,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诠释能力。比如,针对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拉美现象和剧变而引发的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终结论”等舆论和叫嚣,教师如何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着力帮助大学生回答“六个为什么”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问题?针对市场经济给一些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的“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教师如何在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教学中,着力引导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方面的正确“航向”?《概论》新版教材都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主线,教师要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中国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积淀,具有把“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诠释能力和阐释能力。

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2006年,周济部长也强调,当前的教学要“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疑,这要求《概论》课教师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创新的教学的新要求。2010年版新教材编写组也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方案上来,统一到新教材基本精神上来。其实质就是要求任课教师,带着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强烈问题意识去研读教材、研究教材,只有教师对所教内容“吃透”、“嚼烂”了,才能以自己的“真学、真懂、真信、真行”教育说服学生,让学生领会、理解、掌握和运用,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解疑释惑。

三、《概论》课教学要致力于围绕“六个为什么”的教学体系转化

《概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理论性和概括性极强的政治理论课程。因此,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则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距离感。为了增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必须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要善于构建六个“为什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体系。

课堂理论教学体系是否丰富和生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能够淋漓尽致,直接关系到六个“为什么”能否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解决。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媒介,以问题为纽带,如何构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和空间,避免把课堂搞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和学生行为脱节的格局?这有待于师生共同参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贴切的启发式、讲授式、讨论式、演讲式、案例研讨式等模式和方法。要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即真正把教材体系中传递的思想理念“深入课堂、浸入学生心灵”,要处理好三个环节:首先,充分的课前准备。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透彻地研读教材。针对教材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问题,寻找鲜活的切入点。针对当前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热点问题,比如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问题。各门具体课程教学各有侧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设置疑问,根据问题内容的具体情况决定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演讲?师生问答?答辩?研讨?案例分析等不同形式。本着以创新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每进行新内容的教学前,先给学生将要讨论或演讲的主题,让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收集后,为课堂上积极发言或研讨、或演讲做好充分的信心储备。其次,课中,师生积极参与思想陈述和交流。总体上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堂上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交融与交锋。最后,结束课前,教师要善于归纳、概括、总结和梳理,并及时对个别学生不够正确的言论进行分析、判断和抉择,达到对六个“为什么”问题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的升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这是提高课堂效果不可忽视的环节。

第二,课外实践教学要善于构建回答六个“为什么”的生活化教学体系。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课外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反省、反思等“内化”、“强化”课堂理论的成长空间。要提高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外生活实践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无时无刻不留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的问题,都可拟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观察、思考和实践的“学习任务和使命。比如,给学生布置课外参观体验(家乡或所居住地周边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成就,或各阶层群体生活现状及其原因的观察了解和分析)、咨询训练等作业,让学生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及电台等)、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媒体道德教育平台等操作性、参与性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方式,这有助于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2010年版《概论》课的教学,无论从教材改革角度讲,还是从教师素质要求来说;无论从课堂理论教学,还是从课外实践教学的探索来看,其目的都在于把教材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增强在《概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加强对六个“为什么”问题的教育渗透,帮助学生澄清一些重大现实和理论疑惑。在这个问题上,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但是,如果广大《概论》课教师,能围绕以上三方面多下功夫,那么,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君如,高新民,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4]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六个为什么”――对若干重大问题的解答(一)、(二)、(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谢晓娟,郭京龙.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7]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

[8]于信汇.回答“六个为什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9]王桂兰.六个“为什么”对执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0]李太平.全球问题和德育内容的更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11]赵艳.全球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9).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7

———2005年秋职评个人工作总结

毛湖淌中学    郑道武

回顾近六年的工作,我感慨万千。这六年,是我默默耕耘的六年,也是我努力探索的六年,更是我迅速成长的六年。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也有一份收获。但我深深知道,我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信任、栽培和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2005年职评工作在即,现将本人各方面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扎根山区: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从93年参加工作以来,转眼已是十来个春秋,虽然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从未见异思迁,而是牢牢扎根于生我养我的地方,以服务家乡为宗旨,以振兴家乡教育为己任,以“切莫误人子弟”为座右铭,默默奉献,用心耕耘。

在工作中, “德高为师”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为人师表”是我的行动指南,并时刻以《师德规范》这面镜子来要求自己。在教育行风评议活动中,我被学校评为“学生最满意教师”便是对我的最好回报;在师德师风活动中,我的文章《踏上这条路,我不后悔》荣获市级一等奖。成绩微不足道,但皆发自肺腑。

    对待学校工作,我能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安排。即使困难重重,也能尽力为之,迎难而上;即使心有委曲,也能淡看名利,宠辱不惊。不喜勾心斗角,不爱明争暗斗。在我心中,学生就是我最好的荣誉证书。尽职尽责之心,师生可证,日月可鉴。

    二、敬业奉献: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教十二载,我就做了九年的班主任。厚积薄发,近六年是我收获的六年,,在各位同仁的帮助与支持下,班主任工作越做越得心应手。“优秀班集体”的荣耀,“文明班级”的奖牌,学生优异的成绩,都让我感到我的付出没有白费。2001年我也因班主任工作出色被学校通过集体投票选为“优秀班主任”并上报宜都市。

    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我常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去关爱学生。常常以“假如我是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想他们所想,听他们所言,做他们所需。“非典”期间,与郭斌老师到贲正娟家走访,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开学之际,我脚伤为愈,与许弟勇老师走访学生潘娜,寒风袭人,却使该生重返校园;夜幕降临,学生刘丽突然发病,我又星夜飞奔,通知家人;上体育课,陈金峰同学胳膊摔伤,我又为他东奔西走,多次探望……诸如此类,很多很多。我认为只做了份内之事,对上对下,问心无愧而已。

    这六年也是我教学成绩渐入佳境的六年。2001年获得中考教学质量奖,2002年获宜昌市主题征文优秀辅导奖,期中检查听课,所上的《相见欢》一课获得市级领导李祖贵等人的高度评价,在学校“三课”活动中,又多次被评为优质课。而且,教学成绩突出,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连续几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干一行就要钻一行”,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着这句话,平时,认真落实教学环节,备课着眼实际;上课力求学有所获,辅导细致如微。尤其是培优辅差,我知道,作为山区中学的教育环境,课外辅导是提高教育的质量的根本法宝。多少个白天扎在作业堆里;多少个中午为学生逐个指点;多少个课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就这样,刘晓红、潘雨相等迈进了高等学府;就这样,陈晓华、潘蕾等叩开了名牌大学之门。如果没有汗水的浇灌,又怎会有成功之花?

    三、积极探索: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工作之余,我不断为自身充电。平时博览群书,吸取新鲜血液,做了大量笔记与剪贴。自学考试艰难,让人望而生畏,可我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本科自学,现离毕业仅一步之遥。平时,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我都很注重探索与研究,在工作中大胆创新。如在班级中实行“双委制”、“值周班长制”、“一日室长制”,让学生全员参与管理;讨论制定班级“十条禁令”,赏罚分明,让学生学会服从;运用演讲、写作等形式纠正学生错误,润物细无声;成立“学习互助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共同促进;建立目标管理卡,使学生循序渐进,不断进步。2003年市级领导来我校视察,我让学生张贴在课桌上的自我反省卡,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学校活动中,所带班级也屡获佳绩,如五星级寝室,运动会第一名,诗歌朗诵会第一名,等等。

    在教学中,我也做了大量探索。为让学生练好书法,实施书写等级评定制度;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每周进行最具魅力作品评选;为培养学生能力,课前开展三分钟演讲活动,等等。在创新中求质量,在探索中求发展。同时,积极投身与教研活动。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参加宜都市级课题“农村流失学生研究”,并《农村中学生流失原因分析》等数篇;2005年2月至7月承担学校语文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话题研究,收效良好,得到了学校及上级领导的肯定。2003年3月论文《让学生踏上自主学习之路》获得宜都市级二等奖;2003年10月所编政治试题或宜都市级三等奖; 2004年3月论文《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美丽》获宜都市级三等奖;2004年6月论文《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获部级二等奖;2004年12月论文《让快乐长驻课堂》获宜都市级二等奖;2005年6月在“宜都桥故事”征文活动中辅导十余名学生获奖,自己也获得园丁奖。除此以外,还辅导学生李莉莉、潘建龙等多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篇。成绩微不足道,只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8

本学期我们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教导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在市教育局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教代会通过的学校“十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抓好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师资素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我们把加强教师教育作为一项突出工作来抓。首先抓好师德教育和教育法规的学习,要求教师切实做到师德规范,以身立教,并把师德教育和常规工作的考评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以开展“心系教育志在育人”主题活动为载体,工会和共青团分别在“三八”节、“五四”节组织了有关的教育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巾帼示范岗和青蓝文明岗的活动组织。平时我们及时表扬师德好,业绩显著的教师,并在期末评选出松陵镇优秀教育工作者18名;对个别工作不负责任的同志我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理,从而弘扬了正气,激励大家奋发向上。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们继续抓好校本培训。本学期除了学校组织的双周六业务学习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进修校的有关学习和外出听课学习,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培训考试。学期刚结束,我们就邀请教科室、教研室同志来校对课程改革和论文撰写作了全员培训,分四大组举行了论文报告会,并对100多位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各项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考核,以便摸清情况,为下一阶段的校本培训作准备。

2、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常规管理是德育工作的基础。为促进常规管理做到过程化、规范化,我们着重做了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改进常规管理的考评方法,以班级“四项”评比(卫生、纪律、早操、路队)为重点,加强过程管理,加快评价反馈,每天公布检查结果,每周颁发流动奖牌,每月评比“文明中队”,对“四项评比”差的班级在评良好班集体时一票否决。经考评本学期有81%的班级综合考评达到优良。其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管理,获得自我体验,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控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通过“学一学”,“做一做”,“今日榜样”等栏目,及时表扬先进,从多角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是德育的

良好载体。本学期我们切实开展了争当“五小公民”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家庭、关心社会的责任心。每月评出“环境小卫士”,“六一节”全面表彰了各班推荐的“五小公民”,并评比出全校的最佳“五小公民”。我们结合春游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如低年级“寻找春天”,三年级“学习英杰”,四年级“少年军校”,五年级“野炊”,六年级“争当城市小小规划师”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家乡巨变,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利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同学们围绕“陶与茶”的主题,开展了“茶香诗舞”古诗文诵读、表演,“茶香乐飘”民族器乐大挑战,“茶香书市”交易会及文艺汇演等活动,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教育。我们还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探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单亲家庭子女与后进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交心和疏导,通过参观“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请司法机关同志和家长、师生一起座谈《流星花园》的不良影响等,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以上一系列活动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因此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3)全面整合德育力量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法。班主任是德育队伍的骨干力量,因此我们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和进行德育课题和案例研究来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力。在此同时,我们强调全员育人,要求所有教师、职工都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并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反馈、评价。家庭和社区在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以召开家长会、家委会的形式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并在实验班开展“家长半日开放活动”,还组织全校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听取了北师大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陈峰教授所作的关于“成功家教”的报告,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由于全面整合德育力量,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3、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六认真”工作水平。教学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六认真”工作的状况,为此我们以教研室的“六认真规范”为标准,坚持平时检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过程管理,主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坚持每月一次的校内视导,以随机方式检查一个年级或一门学科或一个班级的一日工作,既能全面了解教育教学一线的情况,也可及时以表扬、批评的方式激励教师努力做好“六认真”工作;二是落实教研组长的月查制度,要求组长每月检查一、二项内容,作好记载,及时反馈,以促使组长履行好指导督促本组教师的教学工作;三是加强随机听课评课,除了行政人员随机听课外,我们还聘请外校骨干教师担任评委,评课30余节,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四是加强质量监测,我们采用常态下进行统测、抽测的方法,了解各级各科教学质量的整体状况以及特殊学生、后进学生、住宿生的质量状况,并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激励制度,从而有效监测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共3页,当前第1页1

(2)开展兴趣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

长。在抓好全面合格,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发展学生个性爱好,促其冒尖。本学期我校开设各类兴趣组32个,“星期学校”兴趣班47个,学生参与面达70%。为提高活动质量,我们加强了管理力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四、五、六年级部分学生获省市《小数报》竞赛、奥林匹克赛一、二、三等奖十余项,“双语”班同学的英语小品获吴江市一等奖、苏州市二等奖,两名住宿生参加大市“海模”比赛双获一等奖,“机器人”比赛获苏州市第2名,暑假将赴姜堰参加省级比赛,唐琦逸同学的独唱获苏州市一等奖,陈梦秋、韩洋在“中华美德”征文比赛中分获大市一、二等奖,此外在吴江市古诗文整班诵读比赛,集体舞比赛,航模比赛等项目中我校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校田径队也走出低谷,在市小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了团体第十名

的良好成绩。(3)抓好业务学习,浓郁教科研氛围。为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把工作重点落实在教研组建设上,我们要求教研组活动做到“三定”:即定点、定时、定内容,教务处安排两个固定的教研活动室,教研活动必须到规定地点进行,避免干扰,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要求各组努力进行教改研究,创出本组的教改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五年级语文组的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语文组的作文批改特色,三年级语文组的大阅读教育特色,二、三年级数学组的学生自我评价特色等,使教研活动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我们继续抓好双周六业务学习和师徒结对业务练兵等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参加市级业务竞赛开展校内选拔活动,我校许燕萍、浦菲分获小学数学、语文中青年骨干教师市级评课一等奖。此外我们还利用外省市教师领导来访,让部分青年骨干教师登台亮相,使他们受到了锻炼。

二、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特色建设

1、以主课题为龙头,制订特色建设规划,形成课题系统。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设,我们以“十五“省级立项主课题《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研究》为龙头,结合我校特色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方向,制订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设规划》,并经六届四次教代会审议通过。经过主课题组成员的讨论研究,我们围绕主课题,从科技操作室的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探究,绿色教育行动的开展,信息素养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及师资培训六个方面,制订了六个二级课题,从而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系统,并对人员、经费、制度等各项保障制度的落实制订了相应的措施。随着规划的实施,我校科技特色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以活动为依托,促使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为激发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提高科研能力,学校以教科室牵头,整合各处室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教科研活动。一是课题组研讨活动,除了主课题组的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外,各子课题组也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活动,从而使课题系统整个动了起来,推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化。二是开展了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如“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绿色学校环保教案、课件”评比,电教论文评比,科技创新论文评比等,取得了多个奖项,并于期末举行了论文报告会。三是组织师生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九项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由我校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的“异想天开文库”系列丛书《拷贝绿色》一书也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是组织师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例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红十字活动等,撰写了多篇活动方案,并成功创建了吴江市绿色学校,还申报苏州市绿色学校并通过了验收。五是成功举办了以“陶与茶”为主题的第十届艺术节。3、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研究。为了将课题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课题管理,我们制定了《课题组成员职责》、《课题研讨课计划》,下发了“课题研究问题申报表”,并推行了“课题月报制”。为使这些制度得到落实,我们将《实验动态》作为课题管理的一部分,开辟课题之窗,及时刊登各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加强沟通交流,以先进促后进。本学期我们继续办好《金钥匙》报,组织专人录制红领巾电视台科技特色节目,定期更换科技信息橱窗,做好大市《实登窗录做戴大市尔网站享受超实值优科惠研》的组稿工作和学校主页内容的更换工作,期末认真细致地做好教科工作的考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进行。三、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学校事业的发展1、以永康路免商费业线街改造:800为-契机,-275争取超常规发展事业。由于永康路改建,对我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砖、粉刷等)。尽管工期短,任务重,资金缺,但发展是硬道理,相信暑假过后,我校将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教育部对我市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视导检查。2、搞好优质服务,扩大住宿部。我校在艰难的条件下,去近一年来在老师们的努力下,住宿部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住宿生不断增加。在新的一年,一至六年级都将单列开班,这既满足了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为我们新建“双语”分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共3页,当前第2页2

3、改善办学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 题型改革 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56-01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也越来越重视,考生人数逐年上升,考试规模也不断的扩大,学生英语能力越来越强,这大大提高了我国大学英语水平。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2005年就开始不断的进行改革,而且从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比如考试题型,考试内容等方面。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对听力部的考察力度加大。从而改变了被公认的“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

1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新题型分析

从2005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就开始进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改革,2013年又再次对四六级的考试题型做出了调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英语学科的要求。在新的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越来越重视对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不断加大四六级考试中听力和阅读理解的内容,尤其是听力测试,更是从原来的20%的比例增加到35%,包括听力对话和听力短文两大类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交流的重要性。英语的本质其实就仅仅是一门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再单单是掌握一些词汇一些语法知识,而是要求运用这个工具进行日常的交流,这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不断提高听力测试比例的原因和目的,首先要能听懂别人交流,才能进而参与到交流中,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

听力测试不仅分数的比重有所增加,而且语音的测试范围也稍有扩大。新题型中,听力对话的总题目数量没有出现变化,还是10道,但是长短对话的比例却做出了一些调整,由原来的10道短对话改为8道短对话和2道长对话,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而且,原来的10道短对话只有10道测试题,而改革后的10道对话中的2道长对话有7道测试题,扩大了语音的测试范围。长对话测试内容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听力试题的难度,还将学生的复习重点放在了长短文的阅读和背诵上,达到了新时代条件下对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于听力短文的复合测试题目,前7道相较改革前没有发生变化,均是完形填空的形式进行测试,而后三道改革为长句的听写。这种听写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地将句子复述在试卷上,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将其意思完全的表达出来即可。这种全新的考核形式即是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并学会用英语翻译英语。

从改革的总体看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的考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听、写的考察模式,而是越来越注重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重视英语的实用价值。

2 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教学改革的要求

2.1 适合我国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在语言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地位。社会人才竞争激烈,而英语能力强是其优势。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它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在大学期间应该注重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学会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等。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是学生英语水平的体现,所以其考试内容必需社会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2.2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所以的考试都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我们应该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把我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变成实际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也应该是这样的。

2.3 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网络教学与人际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了,由原来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了驱动学习,由原来强迫学习变为自主独立学习,独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但我们应该知道,在受长时间环境影响下,想要改变被动的应试教育是很困难的,很多同学并没有珍惜学校给创造的良好学习条件,而是用设备玩游戏看视频,浪费了资源。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习态度。

2.4 听说教学

在课堂上以学生听英语和学生讲英语为主,这也是我们改革后《大学英语》的目的,很多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不是很了解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课本的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学生口语的练习,它有很多口语交际的常用语句,日后学生在交流时可以参考这些语句,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2.5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听力的心理和生理的阻碍,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找时间应该由老师专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的记住听的内容,这样也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其次平时应该用不一样的讲话水平和学生沟通交流,比如有语速慢的,缺少语言技巧的以及与语速快的表达能力强的等等各种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看见自己的优点,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更好的听力水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上课时要认真做好笔记,这可以使学生课后更好的回顾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而且听力并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假如了解了很多的听力技巧和方法,很多听力内容就没有那么难了,会让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老师应该进行听力技巧的点播,使学生知道更多的技巧,然后再自己琢磨,练习从中积累学习英语的学习经验,使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 结语

全国统考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有其积极的作用,促使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有序地开展。现在社会上对英语教育很重视,特别是对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开始强调大学英语听力内容的重要性了,而且还选用了新题型,使四六级考试的题型焕然一新。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重心也应该向这方面发展。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吸取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避免了其中的缺点,做到了取长避短的的教学内容改革。对于考试改革,我们应该正确的了解改革的宗旨,把握好改革的机会,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其中的问题,要合理的加大改革的力度,从而不断完善制度,这水平样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从而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磊.试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组织中的服务意识[J].考试周刊,2013(66).

六年级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学术英语;四、六级考试;高等教育国际化

1、引言

中国高校历来把大学英语设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历经初中、高中、大学。10多年的英语学习,并未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多大的提升,英语学习成果停滞不前,时效性很差。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多未能通畅流利地用英语交流①,因而被冠以“哑巴英语”之称。该种现象让大多数人开始质疑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英语的应试教育,而应把教学目标提升到学术层面上来。学术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分支,它注重学科领域英语教学及学术交流。英语基础教学从本科开始应转为学术英语与基础英语相结合,注重学术英语的发展与应用,把四、六级考试成绩视为评测学生英语能力的一项手段,在此基础上由基础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变,把基础英语作为学术英语学习的基础。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仅改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学习态度,也有利于我国各科学术领域的长远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专业国际型人才,提高综合国力。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承接小学、初中、高中英语教学后,仍然未能脱离基础英语教学的困境。这是因为各个阶段教学目标衔接差,各自为营,重复学习相关知识,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甚至对于某一问题未能给出多样式的回答。例如:How are you?(你好吗?) ,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好,谢谢,你呢?)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学生并不会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回答,像Pretty good(非常好),Not bad(还不错),just so so(一般)。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重蹈覆辙,继续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使得学生学历升高,而英语水平原地踏步。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或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主要目标②。然以学术英语作为教学目标的高校少之又少,在普通院校更是罕见。基础英语课程因四、六级考试的到来,大幅度减少课时和学时,把重点落在应对考试上,因而基础英语未能保质保量的实现教学目标。四六级考试临近,英语教师便一门心思辅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大量做题、讲解语言知识,因很多院校把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纳入教师教学水平考核之中,老师压力甚大③ 。另一方面,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淡薄,学生苦恼不堪,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即便通过四、六级考试者,英语学术水品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论文英文摘要错误百出,读专业学科的国外文献仍然吃力。英语基础学习与学术英语学习的脱节,使得为学英语而学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陷入被动,无法摆脱应试的困境。

基础英语教学不应以考试通过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术英语教学上。倘使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局限于基础教学或是应对考试,对于我国学术发展极为不利。四、六级考试以及基础英语教学仅是作为学术英语的基础进行学习,这源于中国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基础工作已大量普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向学术英语层面拔高,应将英语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和媒介来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和国际学术发展。

3、发展趋势的依据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将有变更的趋势,无论基础英语如何增减,学分如何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随之,学术英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样要想学好专业学科,学习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英语作为学习本专业有效的工具,将会使我国英语学习与学科发展达到双赢。四、六级考试改革,日本高校教学目标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都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转向提供了依据。

3.1四、六级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从2013年12月份的考次起,进行部分题型的改革与调整。此次变革可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次四、六级考试主要题型的变动为:复合式听写部分不再听写长句而是单词、词组,快速阅读变为长篇阅读选择段落大意,句子翻译变为段落翻译。听写部分的改变更加强调抓关键词的能力,这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部分的更改在于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提取核心思想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对学术英语文献理解的培养是一个导向。翻译由句子翻译到段落翻译的改变,旨在提升语境翻译及全面理解文段的水平。完型填空是中国式应试教育考察的方式,主要考察词语辨析、固定词语搭配。而此次取消该种题型,正是对传统教授英语方式以语法、单词为重的一种挑战,更加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连晓慧说,2013下半年题型的改革告诉学生,也明确了一个导向,即应更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学习外语作为一种工具。

大学英语教学若以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目标,那么今年考试改革将会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改革。四、六级考试的考查点越来越向更高层面提升,例如文章段落大意的理解与概括是对学生阅读文献能力的一种培养,学术英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大学英语基础英语教学及英语四、六级考试都将成为培养学生学术英语的基础。学术英语因四、六级考试向学术能力培养的导向更加前程似锦,发展大好。

3.2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目标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英语都是作为一门外语学习。而不同的是日本把英语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学术英语、专业英语的工具,而我国却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来学习,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不同产生了极为不同的影响。日本在国际前沿科研成果显著,诺贝奖的获得者也远胜于我国。

日本教学更强调专业性、学术性,把英语作为提升专业技能的辅助工具;而中国教学侧重普及性、认知性,把英语作为基本技能,单纯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与专业课程、技能脱节。

日本托福考试成绩远不如我国,而在学术领域刊物上却领先与我国④。对比可知,我国应试教育对于我国专业学科发展极为不利。通过对日本高校教学目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教学目标转型,提升我国专业领域的水平。

对比发现,中国英语应试教育弊端显著,虽然笔试成绩优越,却难以在专业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全球化英语学习是为了与世界接触,把英语作为了解当下学术、专业研究成果的工具,而并非用技巧取得英语高分,教学目标的偏颇导致我国学术研究停滞不前,难以在专业学术领域做出重大成就。

研究应转向为学术英语,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应在以打基础为目标。而更需要培养各行业学科人才,研究国际前沿发展。

3.3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意义要求在教学中把本学科、本专业的内容与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教育国际化是在把超越本国外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进行自身的革新,为教学目标的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本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整个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参加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传统英语教学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高等院校需要转变教学目标,涉及文化、宗教、历史、政治的知识性教学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传统的教学目标不足以适应世界大潮流,并在技术、专业上与发达国家匹敌。

美国《新闻周刊》给出大学国际化的具体标准中,位于首要的分别是:各领域、学科的论文被最广泛引用的研究者数量;在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以及社会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论文引用指数⑤。这表明,学术英语在教学英语中的重要地位。中文写的如何好,学术英语能力不强,也无法获取最新成果,更无力在世界学术刊物上发表观点。学术研究是学生专业的必备能力,学术英语作为辅助工具,自然不可小觑。

教育国际化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改革提供了契机,教学目标由基础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向,将会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这在长远看来,百利而无一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应重视人才,而国际性的人才更关键。专业技术、知识不仅要过硬,英语水平也要跟上。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从国家大计来讲,培养英语学术水平有利于学科发展,从学生自身发展来讲,有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结语

我国不同于印度,其官方语言为英语,因而学生的教育不论学科皆以英语为学习文字。我国汉语是母语,并无第二语言,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学习与研究的。这就为将英语应用到学科增加了难度。并不是所有专业课的老师懂英语教学,而英语老师学术英语教学将会轻松的多。大学英语教师不必为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知识而有后顾之忧⑥,学术英语的发展将会一片光明。在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下,四、六级考试改革为基础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骆爱凤,曹迎春.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构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

[3]姜秀娟.谈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转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4).

[4]蔡继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