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1 12:34:55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1.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在我国,农村相较城市而言,其交通不便捷,经济情况落后,对信息的传遍也不及城市快速实时。如今城市早就配备了多媒体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再是“填鸭式”教育,更具层次性、针对性,能够实时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上的公式定理。而农村教学却依旧是“填鸭式”教学,因此数学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

2.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许多农村的家庭认为就算学习了知识很多时候也不实用,只把读书当成生活成长所需的必要流程,因而在对知识的摄取上得不到重视。大家都知道农村人普遍知识水平都不高,在家长眼中孩子学习知识,就是为了防止今后做睁眼瞎,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懒散厌学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不佳

由于农村的局限性,其师资力量远不如城市,许多教师可能穷极一生都出不了校门去学习新的知识;或教师的学历低、专业不搭边,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有的教师可能会集体育、美术等学科同时教学。另外,农村的教师普遍综合素质较低,知识获知不完善,没有更好的教育创新能力,达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对策

1.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由于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局限性,在根本上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学习的生动趣味性,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命脉所在。

2.提高重视度

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学习问题上的重视度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应就这一问题,积极地帮助学生及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学习观,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有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促使数学教学顺利地开展。

3.完善师资力量

不要因为是农村教师,就忽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一问题,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实施,教师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才是解决数学教学不达标的根本。同时,减少教师兼任其他课程也是当务之急,毕竟数学教师在其专业上更具硬性知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本的专业教学中才是上策。

综上所述,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育,不仅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总结深化,还是为初中数学教学做准备,所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秀版本

七年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教学工作计划

大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倾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难点: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教具准备】课件、扇形统计图卡纸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法、直观法、引导法、归纳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一)健康饮食教育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课件出示),膳食是什么意思?(日常吃的饭菜)从宝塔图中你知道我们每日需要那类食物最多?其次?接着?……最少呢?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同学们平时必须养成不挑食,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认识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只含前两列)

(1)观察统计表,提问:你认为笑笑家这天的膳食合理吗?

(2)如果要能直观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的多少,应选用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统计表(添上第三列)

(1)师:如果再增加一栏,你知道增加这一栏统计的是什么内容吗?(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约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读统计表,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3)师启发:从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的多少,能不能清楚地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呢?折线统计图行不行?那么,哪一种统计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1、下图是根据上表的数据绘制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自己先观察、思考,再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探究(一)(课件出示):

①用整个圆表示什么?

②圆内各部分形状像什么?用各个扇形表示什么?

探究(二)(课件出示)

①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②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么?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多少?

③从这个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总摄入量,用圆内各个小扇形表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扇形面积越大,这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越大。从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5、引导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出示)

(1)师:那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所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呢?

(2)小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量,用各个小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扇形统计图的优点

(1)师:扇形统计图与学过的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

(2)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量同总量之间百分比关系,而且可以直观的比较各部分量的相对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一)“试试我能行”

1、填空:

(1)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 ),用各个小扇形表示( )占( )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 )与( )的关系。

(2)想知道果园里每种果树棵树占果树总棵数的百分比,应绘制( )统计图。

2、P58“练一练”第1题。

(1)观察这几幅扇形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馈交流。

(二)“比比我最棒”

1、观察东山小学图书情况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1)( )书本数最多,占全部图书的( )%。

(1)(2)( )书本数最少,占全部图书的( )%。

(1)(3)如果有125本画册,则共有图书( )本,科技书有( )本。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其中第(3)小题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观察红星小学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情况统计图,回答问题:

(1)喜欢跳绳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 )%。

(2)喜欢( )的人数最多, 喜欢( )的人数最少,喜欢( )和( )的人数差不多。

(3)若全校共有400人,则喜欢踢足球的有( )人,喜欢踢毽子的有( )人。

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你的课堂表现如何呢?如果满分用五颗星表示,你能得几颗星?

五、布置作业

P58“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圆表示(总量) (单位“1”,100%)

用各个小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作用: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生齐: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了解到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生2:我了解到喜欢足球的占20%;喜欢跳绳的占15%;喜欢踢毽子的占12.5%;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占22.5%。

生3:我知道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只占12.5%。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预设:

生1: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生2: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生4: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算式解决它,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列式解决的?

预设:

生1: 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40×20%=8(人);

生2: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40×15%=6(人);

生3: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40×12.5%=5(人);

生4: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40×22.5%=9(人)。

二、巩固、拓展.

1.P107页做一做。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3.3%、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0.7%。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1生板书。 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生:能补充水分217.5克、蛋白质8.25克、脂肪10克、乳糖、12.5克、其他1.75克。

2.P108页第2题。

师:下面让咱们来关注关注陈东家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计划。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清楚地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还购房贷款、教育、服装、水电、其他各占支出计划的30%、30%、15%、10%、5%、10%。

生2:我能知道陈东家每月支出的水电费占支出计划的百分数最少。

生3:我还能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和还购房贷款一样多,服装和其他支出一样多。

师:同学们得到的信息可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 我们可以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师:问题提得很好,那下面咱们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1生板书。 食品:1000×30%=300元

还购房贷款:1000×30%=300元

教育:1000×15%=150元

服装:1000×10%=100元

水电:1000×5%=50元

其他:用1000×10%=100元。)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四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小学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

二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三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 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扇形统计表的特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70%

棉花:24÷120=20%

油粮作物:12÷120=10%

(2)粮食作物:360°x 70%=252°

棉花:360°x20%=72°

油料作物:360°x10%=36°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_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

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4)图中的“其他”,是把最爱好排球、网球、手球等球类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2 五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的音乐成绩,得优的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的有10人,不及格的有2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制成扇形统计图。

3.右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去年养的鸡、鸭、鹅的扇形统计图。

如果这个养禽专业户共养鸡、鸭、鹅共2500只,算出三种家禽各养多少只。

4.一种牛肉的成份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成份 水 蛋白质 脂肪 其他

占百分数 68% 20% 10% 2%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1.(1)乒乓球;

(2)足球 篮球;(3)羽毛球;(4)合理;

2.略

3.鹅:2500x

18%=450(只)

鸭:2500x 30%=750(只);

鸡:2500x52%二1300(只)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课前袁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统计图,我们共同阅读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统计图。)

教师适机提问: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说的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会不会用。下星期我们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我们绘制一幅统计图,要能清楚的反映同学们喜欢各项体育运动的人数,你们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不错!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如果我想绘制一幅统计图来表示今天24个小时的气温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老师还发现有同学找了这样一些图,我们来看看。(对收集这些图的学生提问)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图?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图也是统计图?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一种新的统计图。

师板书:扇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想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1)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2)什么叫扇形统计图?

(3)怎样作扇形统计图?(4)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好学,想知道的可真多啊!那我们就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开始来了解吧。(课件出示)听了关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的介绍,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宝塔图中知道我们需要的哪种食物最多?其次呢?接着呢?

这幅图,你对同学们的饮食有什么建议呢?

师:是呀,膳食宝塔图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这说明了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看看笑笑她们家的饮食情况。

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统计表,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学生交流完后,教学利用随机点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各百分数的意思)

师:表格中的总摄入量是指什么?100%是什么意思?

通过大家对这些百分数的解释,那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否符合膳食宝塔图的结构呢?

2、引导讨论。

师:大家看,袁老师根据刚才的统计表中是数据重新绘制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根据老师的温馨提示单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根据数据将圆分成了几部分?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2)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所有的百分数之和是多少?能对应的上统计表中的总摄入量为100%吗?

师:现在把你们小组交流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3、了解特点。

师:同学们对这幅扇形统计图分析的很透彻,想一想,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师:能不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笑笑家一天食物的摄入量呢?为什么?(条形统计图只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多少,不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总摄入量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功能,而扇形统计图可以。)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老师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3

执教:

单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成像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及圆的特征。课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能正确理解圆周率意义的却只是少数,即使在某些老师上完此课,学生能准确说出圆周率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渗透极限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揭示圆周率的意义及介绍古人对圆周率的研究史料,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本课的关键就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交流发现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有所认识,请大家先拿出课前小研究先看一看,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请看活动要求。(出示)

活动要求:

(1)在组内先核对一下课前小研究第1、2题的答案

(2)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在组内挑选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预习《圆的周长》这一课的学习收获。(思维导图板书:圆的周长)

(小组汇报,教师随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

问:还有其他收获吗?

师小结:你们小组的收获真不少,知道了圆的周长的定义(板书:定义)还知道了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板书:方法)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板书:c=πd)

3.适时点拔

教师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追问:

(1)出示圆和长方形的图形,问: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曲线)

(2)学生演示绕绳法

师: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叫绕绳法(板书:绕绳法)

问:用绕绳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演示滚动法

师:这种方法叫滚动法。(板书:滚动法)在测量时要注意标出起点。

问:这两种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无论是绕绳还是滚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变成了直线段,我们都把它概括为“化曲为直”。

4.聚焦问题

师:在预习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问题:

问题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

问题2:圆周率是怎么来的?

问题3:为什么圆的周长c=πd?

(设计意图:复习课中,我们不仅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进行整理和复习,更要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学的效率,课前向学生提供了一份《课前小研究》作为预习导航,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小结课前收获,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打破以往线性教学中一问一答的局面,让学生清晰、高效地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通过问题的聚焦,为下面的导学反馈指明了方向。)

二、导学反馈

(一)问题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

1.测量圆的周长

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的直径的几倍?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动手量一量圆的直径和周长的长度,再算一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大约等于几倍,并观察所得数所,看看有什么发现?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要求:

(1)利用工具测量手中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长度,并算出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完成任务的小组把结果填入学习记录单中。

(3)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别

测量对象

硬币

小齿轮

1号

圆片

2号

圆片

瓶盖

光盘

周长C

(cm)

直径d

(cm)

C÷d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我们的发现: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大约是(

)倍

2.小组汇报

(1)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2)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师:刚才汇报的两个小组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3倍多一些。从左往右观察圆的周长、直径这两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商都是多少?组内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并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但有一个数是固定不变的。

结论2: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出示板书,齐读)

师小结:圆的周长会随着圆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但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提供已标有直径的一元硬币、小齿轮、1号、2号圆片、瓶盖和光盘等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物品,不仅能提高实验的速度,而且也能减少实验误差。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比值,并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了教学难点。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不仅理解掌握了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问题2:圆周率到底等于几?

1.介绍圆周率

师:历史上,有不少的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想不想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了解数学家们研究圆周率的历程。

(课件演示)

教师:看完了介绍,现在你们对圆周率有什么想法?

预设:

学生1:我认为圆周率太神奇了,竟然能算到12411亿位还没有算完!

学生2:我认为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圆周率算到第12411亿位,竟然没有一个循环节!

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π表示,(板书:π)认识了圆周率,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3倍多一些指的就是π,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说成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课件替换π)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么c/d=π(板书:c/d=)

为了计算方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π≈3.14。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了人类探索圆周率的历程,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明的发展,体验到人类不断探索的脚步。而对祖冲之详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令人神往的成就,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误差,从而发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回到我们的实验数据,为什么我们实验的结果大部分都得不到3.14呢?

预设:

学生1:我认为测量圆的周长的时候,绳子是松的,而绳子伸直时是撑紧的,绳子有拉力。

学生2:我认为圆在滚动时,圆有可能在原地打转,测量有误差。

教师:很好,与测量工具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用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不准确的。

(设计意图:选取了相同的圆形物品让学生进行测量,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同样的物品,测量出来的长度是不同的,知道误差是存在的,如何减少误差,提高测量计算的准确性。)

(三)问题3:为什么圆的周长c=πd?

师:数学家们千方百计地计算出这个圆周率,利用这个c/d=π这个式子,如果知道圆直径,那么可以计算圆的周长c=πd,如果告诉你半径,又怎么求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了已知直径求圆周长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已知什么条件来求圆周长,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刻。)

(四)反馈练习

师:要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课件出示相应的练习

(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师小结:我们知道要算出圆的周长可以有几种方法,对比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

2.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课件分步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3.课堂小测

(见附件)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练习题有梯度、有层次性、有趣味性,设计了层次分明的练习,从计算直观的图形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小测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选一道自己最想交流的题目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小伙伴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归纳积累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它补充在思维导图上。

2、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写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们沉静下来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让思维导图梳的形式梳理本节课所学习知识,能更好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零散分布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65页第1、2、3、4题

2、预习第65页和第66页,把不懂的问题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设计,让学生明晰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本课的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得以有效的发挥,使教学内容更加厚实、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个让学生充分探究的情节,小组合作,根据已有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探索规律,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智力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陪伴者,给予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亲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应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C=πd?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测量不同的圆形物品的周长,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结论,并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造的教育思想。

3、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通过对“圆周率”发展历史的介绍,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4、课堂检测,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如果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小测题,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核对答案,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尤其是小测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选一道自己最想交流的题目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小伙伴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课前小研究

姓名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一、认真阅读课本第62~64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用红色笔描出下面圆的周长,并说说什么圆的周长。

2.认真观察下图,结合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经验,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____________有关,为什么?

o

o

o

o

二、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课堂小测

姓名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cm,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π取3.14)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单选题

(总分:100分

暂无注释)

1.(本题5分)67899的相邻数分别是(

A.67898和68000

B.67898和67900

C.67898和68800

2.(本题5分)笑笑给妈妈泡了三杯糖水,最甜的是(

A.第一杯糖占糖水的10%

B.第二杯放了10克糖,100克水

C.第三杯糖和水的比是1:11

3.(本题5分)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占全图25%的是(

A.

B.

C.

D.

4.(本题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循环小数不是无限小数

B.无限小数一定是循环小数

C.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5.(本题5分)若A是一个偶数,则下列断错误的是(

A.A是2的倍数

B.A有约数2

C.A除以4余2

6.(本题5分)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的是(

A.

B.

C.

7.(本题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40÷8=5,所以40是倍数,8是倍数

B.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C.各位上是0的数一定是2和5的倍数

D.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没有最小公倍数

8.(本题5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任何一个偶数加上1之后,得到的都是一个奇数

B.一个正整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C.能被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0整除

D.能被10整除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

9.(本题5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3份长(

A.0.03米

B.0.3米

C.无法确定

10.(本题5分)如果存入银行6000元记作+6000元,那么从银行支取1380元记作(

A.+1380元

B.-1380元

C.1380元

11.(本题5分)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自然数

B.自然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C.两条直线相交有2个交点

12.(本题5分)把一个分数约分,用分子和分母的(

)去约,比较简便.

A.公约数

B.最小公倍数

C.最大公因数

13.(本题5分)下列各数中比6.07大的数有(

A.7.06

B.6.007

C.6.070

D.6.0

14.(本题5分)0.4和4%相比(

A.0.4>4%

B.0.4<4%

C.0.4=4%

15.(本题5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大于90°的角是钝角

B.2500÷800=25÷8=3……1

C.0没有倒数

D.最小的质数是1

16.(本题5分)60908≈60万,里可以填的数字有(

)个.

A.3

B.4

C.5

17.(本题5分)一个质数与一个奇数的和一定是(

A.质数

B.合数

C.奇数

D.不能确定

18.(本题5分)下面的小数中,最接近1的是(

A.1.03

B.0.95

C.0.98

19.(本题5分)80×(

)>680,括号内填的最小的数是(

A.8

B.9

C.10

20.(本题5分)在7.89×2.527.88×2.53的里应填(

A.<

B.=

C.>

第2卷(非选择题)

第2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67899-1=67898

67899+1=67900

故选:B.

2.答案:A

解析:解:A、10%,

B、10÷(100+10)×100%≈9.1%,

C、1÷(1+11)×100%≈8.3%

10%最大,所以第一杯糖最甜.

故选:A.

3.答案:B

解析:

4.答案:C

解析:解:无限小数只是位数无限,包括循环小数和不循环的无限小数,

所以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解:根据分析知:若A是一个偶数,那么A一定是2的倍数,A的约数一定有2.

因此,A除以4余2.此说法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解:A、因为40÷8=5,所以40是8的倍数,8是40的因数,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B、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说法错误,如9;

C、各位上是0的数一定是2和5的倍数,说法正确;

D、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没有最小公倍数,说法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A、任何一个偶数加上1之后,得到的都是奇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B、一个正整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

C、如:5能被5整除,但是不能被10整除,所以能被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0整除的说法是错误

D、因为10是5的倍数,所以能被10整除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B

解析:解:如果存入银行6000元记作+6000元,那么从银行支取1380元记作-1380元;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解:A、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

B、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C、根据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进行;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解:用分子、分母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得最简分数,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解:7.06>6.07=6.070>6.007>6.0,所以比6.07大的数是7.06.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解:因为4%=0.04,

且0.4>0.04,

所以0.4>4%.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选项A:大于90°且小于180°的的角是钝角,本选项说法不正确;

选项B:2500÷800=3……100,而不是3……1,本选项说法不正确;

选项C: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不到1,所以0没有倒数,本选项说法正确;

选项D:最小的质数是2,不是1,本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解析:解:60908≈60万,显然是用四舍法求得,所以里能填0~4,共5个数;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解:2+3=5,5是质数,3+5=8,是合数;所以一个质数与一个奇数的和无法确定;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解:1.03-1=0.03,

1-0.95=0.05,

1-0.98=0.02,

因为0.02<0.03<0.05,

所以1与0.98最接近;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解:根据分析,80×9=720,720>680,最小应填9.

故选:B.

20.答案:A

解析:解:因为7.89×2.52=19.8828,

7.88×2.53=19.9364,

且19.8828<19.9364,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5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2.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和蜡笔画一共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做分数应用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一些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15吨,仓库里有多少吨钢材?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虽然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数量关系相同.同样需要注意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菜子油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

(1)女队员比男队员多,女队员有多少名?

(2)男队员比女队员多,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7-10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学情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而数与形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比比皆是。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具准备: 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数与形。

回忆以前学过的数、形知识。

预设:

生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生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菱形……

数与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与形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实践操作,发现图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例1

(一)动手实践

1、先摆出一个黄色小正方形

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再增加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预设:再摆3个,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师:可以用算式1+3=4来表示。

3、再增加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预设:再摆5个,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师:可以用算式1+3+5=9来表示。

【此环节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摆的位置,为了便于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去摆并注重交流。】

(二)探究规律

1、观察、讨论

师: 仔细观察,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能否用其它方法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1                                                            1=(1)²

1+3=5          1+3=(2)²

1+3+5=9        1+3+5=(3)²

观察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形中表示哪一部分?谁来指一指或说一说?

根据规律,请同学们猜一猜第四个正方形需要再增加几个?并仿照黑板上的算式,说说等式怎么写?

预设:需要在增加7个小正方形,可以写成等式1+3+5+7=(4)²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1:左边的数都是奇数;

生2:后一个数与相邻的前一个数都相差2;

生3:从1开始,并且是连续的奇数;

生4: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

②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体会在小正方形增加的同时,图形的行数和列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汇报总结:算式中的规律。

小结: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也正好等于是每个正方形图中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教师强调: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是几的平方】

(三)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些吗?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忙,也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9+11+13=(

) ² (1+3+5+7+9+11+13=7 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9 ² (1+3+5+7+9+11+13+15+17=9 ²)

师:看到9 ²你想到什么图形?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三、体会极限思想,感受图形的直观性。

教学例2

(一)课件出示例2。

1、观察算式中规律

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1/2。

2、试算、猜想结果。

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分数的结果分子比分母小1;

发现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

3、如果继续加下去,猜一猜结果会怎样?

(二)数形结合,验证猜想。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可根据分数的意

义,任选一个图形折一折、画一画、试一试。

②验证猜想。

③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1。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1。

c.结合正方形的面积验证:用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表示1。

……

④动态展示,闭眼想象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当这个过程无止境的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

段占满,即这些数相加之和为1。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倒数”的含义。

2.

经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

在交流的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1、0的倒数,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积为1的分数乘法,学生利用知识间的迁移,为本节课学习倒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倒数。

师:观察这些算式,看看有什么规律。

生1: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生2: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和互为倒数,就是指: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你能像这样说说其它几组数字吗?

生1:,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生2:,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生3:,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非常正确,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1:如果两个数都是分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2:如果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该整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观察、交流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在学生发言中进一步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

2.

认识1和0的倒数。

师: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1:和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呢?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和互为倒数。

师:没错,这就是交换了分子、分母的位置来找倒数的方法。

生2:,所以和互为倒数。

生3:,所以和互为倒数。

师:我们找到了三组互为倒数关系的数,那么1和0有倒数吗?

师:1的倒数是多少?

生1: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

师:完全正确,1的倒数就是1,也可以说1的倒数是它本身。

师:0的倒数是多少?

生2: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不会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师:没错,0没有倒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找倒数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总结在求倒数时的三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问题,使学生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

1.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求倒数的方法,即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2.

先计算出每组算式的结果,再在里填上“>”“<”或“=”。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几组乘、除法算式的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奠定基础。

3.

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倒数的意义,其中第(2)使学生明白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数或多个数之间的关系。

4.

小红和小亮谁说得对?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倒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与这两个数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无关。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谈话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知识。

(一)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2),这是谁?

关于杨利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出示课件3),杨利伟叔叔就是乘坐“神州”五号飞上太空的,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出示课件4)这就是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的情景。杨叔叔能干吗?

(出示课件5)杨利伟叔叔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15÷10

10÷15)

B、师: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师: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师板书:15比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板书:10比15

我们来看一看,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的比一样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师: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比是有顺序的。

D、师: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例如:我们班有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呢?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师(课件5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42252÷90)

B、师: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师板书: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不同类的两个量相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时间

=

速度

总价∶数量

=

单价

3、归纳比的意义。

A、师:刚才的两个例子,都是通过两个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什么是比?聪明的你能说说吗?(学生试说,教师总结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师板书课题)

B、学生读比的意义。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师:关于比,我们课本第44页还有很多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出示课件6)自学,并概括相关知识点,看看谁最能干。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怎样求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2、学生代表汇报,师补充板书。(15∶10

10∶15

42252∶

90)

师质疑:比号和冒号有区别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代表汇报,教师用(课件7)逐一出示: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15

10

=

15

÷

10=

比值

=

比的前项

÷

比的后项

即时练习

: 3 ∶

2

=

3 ÷ 2

= 或1.5

8 ∶

1

=

8 ÷ 1

=

8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大家想一想:比与比值有什么区别吗?

(三)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出示课件8)小组讨论:

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系(相

于)

区别

比的前项

∶(比号)

比的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A、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上表。(课件出示)

B、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与除法、分数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怎样表示?引导板书:

a

b

=

a

÷

b

=

C、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

10,可写成(师板书),仍读作“15比10”。

2、(出示课件9)(b≠0)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师补充板书

3、师质疑:(出示课件10)可是,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形式来表示两个队的比赛结果,这里的比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一样吗?这里的12∶

0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看。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订正时指出(课件出示):各类比赛中记录的比分,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是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不同,它只是借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深化提高。

1、(出示课件11)判断对错我能行。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

(2)

既可以读作十五分之七,又可以读作七比十五。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为0。

2、(出示课件12)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1、2题。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

3

︰(

)=

24

)︰

8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9

作业六

一、细心算,就能算对

3+4=

9-5=

4+6=

19-9=

7+7=

0+8

10-7=

5+2

9+9=

15-5=

6-0=

7+2=

14-4=

12-10=

6+6=

5+6=

12-6=

8+8=

9+5=

16-5=

11-1=

7+8=

13-10=

6+8=

18-8=

2+2+6=

7+3+4=

13-3-7=

10-3+2=

5-4+9=

二、认真想,就能填对!

1.选准了再填。

711-10

94=13

148=6

169+7

2+315

888=8

2.找对了再填。(5分)

3.想好了再填。①

请把上面缺少的数填上;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数是(

);

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12和17相比,(

)接近15。

三、动脑筋,就能画对!

把下面数从小到大排一排(8分)

4、14、10、20、8、18

上面的数中,比10大的数有(

)个,比10小的数有(

)个。

四、

想办法,才能解决!

1.看图列式计算。(10分)

15个

2.用下面的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8分)

3.数一数、填一填、算一算。(8分)

阳光小学二(3)班课程表

数学

语文

数学

美术

语文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数学

语文

语文

思品

音乐

美术

思品

体育

劳动

语文

体育

音乐

英语

活动

语文

队会

活动

阅读

科技

在语文的格子里划“√”,在数学的格子里划“”。

数一数,语文课有(

)节;数学课有(

)节;

算一算,语文课和数学课一共有多少节?

+

=

4.如果一次只能端两盘,那么一次最多能端(

)个梨,最少能端(

)个梨。(8分)

+

=

+

=

趣味数学

1、明明比亮亮大2岁,再过3年,明明比亮亮大(

)岁。

2、+=6,++=15。=(

),

=(

),+=(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能在运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独立尝试计算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准备

1.分数加减法、乘法、除法计算方法;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乘法运算律。

2.审清运算符号,确定好运算顺序,不丢数、不抄错数,认真计算很重要啊!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自学

一、旧知铺垫

1.算一算

+=

-=

×4=

×=

÷=

÷=

2.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如:53+63÷9

(12+9)÷3

×﹢

(-)×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都是先算

后算

,有括号的先算

再算

1.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2.小组交流核对结果

组长负责组织

重点交流:

分数除法的算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1.说说运算顺序先算

法,再算

2.自己尝试计算

提示:将分数混合运算中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合作展示点拨

二、尝试、交流,体会算法

1.

请你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试着算一算

﹢÷

÷×

=

=

=

=

=

=

(-)÷

=

=

=

强调:

1)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小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

即先算

后算

,有括号的先算

再算

﹡2)分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

,要注意符号“÷”变

,除数变

2.巩固练习

÷÷

÷(÷2)

÷7+×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就是我们第四单元学过的知识了吗?

3.小组内交流计算结果和算理

重点交流计算过程

组长负责组织

4.板演,全班展示反馈

小结: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中,每一步都要仔细观察、分析,如果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的,我们要用简便方法。

达标检测

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