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十篇

时间:2023-03-23 12:38:04

第一书记篇1

退居二线4个年头,射洪县原建设局副局长、房管局长赵仕锋在今年5月“重出江湖”,被选派到四川天亿纺织有限公司任“第一书记”。得知自己被选派后,赵仕锋既兴奋又自豪。退居二线后,除有重大活动,他去单位的时间并不多,“不去是对现任者最大的支持。”赵仕锋笑谈。但当年刚退下来时,52岁的他始终觉得浑身有股劲没处使,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在县委组织部的选派通知中,他反复阅读了选派原则一条:“从政治素质好、熟悉党务工作、领导经验丰富、敢于开拓创新、善做群众工作的退居二线科级干部中选派。”这让他有种被肯定的感觉,“说明被选派的都是优秀的退居二线干部,自己还有价值,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职务简直是安排到心坎上了。”虽然他对天亿纺织公司并不是很熟悉,但凭借多年分管机关党务工作的经验,对“第一书记”这个职务,赵仕锋自信能干得好。

因为都是优秀的退居二线干部,选派的“第一书记”们大都对这个职务充满自信。曾担任过多年射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后任射洪县文广局党委书记的滕勇,被选派到四川欣泽实业有限公司任“第一书记”,对他来说,党务工作驾轻就熟。不仅如此,射洪县按照“党管干部、双向选择、发挥特长、企业急需”的原则,在选派过程中充分尊重企业和二线干部的意愿,注意选派双方都熟悉了解的干部任“第一书记”,在发挥干部特长的同时满足企业需求。被选派到射洪县郑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任“第一书记”的袁友国,退居二线前曾任射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射洪县科协主席,在科协工作时,郑葛公司就因为成立专合组织等与其打交道,几年前袁友国刚退二线时就被郑葛公司聘为顾问,对企业情况很熟悉,因此理所当然地被派到该公司担任“第一书记”。有了“第一书记”这个身份后,袁友国感觉自己在公司更有地位,干起工作来也更名正言顺。他坦言:“以前抱的是打工心态,现在责任更重,工作起来也更有重点了。”

在“第一书记”中,就算对企业情况不熟悉的,上任之后也能快速进入状态。“融入企业是门本事,当了这么多年的领导干部,这点本事还是有的。”滕勇说。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组织对“第一书记”工作内容的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按照不给企业添乱的原则,问题工作法成为“第一书记”们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方法。“‘第一书记’不是去取代企业原党组织书记的职责,而是作为专职党务人才,重点抓好企业的建党和党建工作,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其他问题,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党建互动双赢。”射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勇介绍道。

“第一书记”滕勇任职的四川欣泽实业有限公司是射洪县的知名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设有一个党支部。在收购华纺银华公司后,在党组织的设置上出现了难题。华纺银华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组织结构上设有党委,党员人数较多。一个只有党支部的非公企业收购一个有党委的集体企业后,组织架构如何平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滕勇迅速对整个公司的党员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欣泽公司设立党委,其下设立总支和支部,通过这样理顺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趁着组织部领导到公司调研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机会,滕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支持。据介绍,欣泽公司党委在8月前就会挂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欣泽公司的党建氛围日益浓厚。公司副总吴超原本对入党毫无兴趣,现已转变观念,表达了争取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在欣泽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才问题也是一大困扰,现在有了这个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丰富的“第一书记”,在推荐选用干部时,往往会听取“第一书记”滕勇的意见。

“拆迁太复杂了,感谢赵书记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用的意见。”天亿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对 “第一书记”赵仕锋充满感激。天亿纺织公司原来位于射洪城区,搬迁到新厂区后,公司决定对原厂地皮进行开发。因为一直是致力于纺织,公司对开发、拆迁等一窍不通、毫无头绪。但在这方面,曾任建设局副局长、房管局长的赵仕锋可谓专家。赵仕锋积极给公司领导讲解拆迁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等,告诫公司一定要依法拆迁,做好补偿工作。“虽然我不懂公司的业务,但在这方面能给他们提供咨询,也是帮助了企业的发展。”尽管要付出很多精力,而且按照规定,所有“第一书记”均不在企业领取报酬和补贴,但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赵仕锋很欣慰。

第一书记篇2

——观《第一书记》有感

11月13日上午,民族文化宫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在观看影片的这110分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主人公的事迹触动着。此时此刻,我想用文字同大家分享这一份徘徊在内心的情愫。

电影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沈浩,原本只是省财政厅里默默工作的科员,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厅里下派到基层的通知,也或许就是这一天,注定了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小岗村这个地方就再也无法分割,讲到小岗村就会想到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提到沈浩就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小岗村".二者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他们互为彼此的名片。

初到小岗村,短短几句话就看出沈浩富有学识,有备而来

刚被下派到小岗村的沈书记,有着意料之中的不适应。生活上,与城里的食宿环境大相径庭,离开夫人和孩子的生活对于沈书记来说是一种孤独,对于失去主心骨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助。工作上,面临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村民和见识不广的村干部,他有着难以言表的无奈和彷徨。他也曾不知所措过,但来到小岗村的初衷却一次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那就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改变上天给予穷乡僻壤的噩运。想在农村里发展经济,并不像沈书记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修公路到招商引资建工厂。这期间,他看过村民的脸色,听过其他村干部的非议,甚至挨过打,可是他给村民的的话永远只有一句:"没关系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好!"村民原本以为他只是口头说说假大空理想的书记,可是沈书记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一个承诺,完成了每一项大的工程。在为小岗村发展经济的头三年里,沈书记的初衷和功劳都被每一位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就出现了电影里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村民联名写信并按下红手印报上级组织,希望能为小岗村留下这位说到就能做到的好书记!这一留就又是3年的时间。新的3年里,沈书记辗转北京和上海,为的是实现小岗村村民30年来能够在铁路上搭建高架桥通车的愿望,为了这条路,他请求铁道部部长牺牲全国铁路线路停车45分钟,为的是小岗村的村民能够在未来的生活里进城省40分钟,实现小岗村不再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而是全国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的领军者。虽然经济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发展的第一步,可是沈书记绝不会因为经济而牺牲小岗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不会违背村民的感情发展经济。当美国GLG公司决定在小岗村建工厂的时候,就必然面临着占用土地的问题,可是这一次的占地有些特殊,是200多户坟地,沈书记决定集体迁坟,吴奶奶是迁坟户里最不情愿的一户,因为儿子生前的枉死,死后却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只能葬在一颗大树下,吴奶奶有着道不出的辛酸、流不完泪水。看到年过七旬的吴奶奶这样苦不堪言,沈书记就陪着吴奶奶在坟前淋雨并通知全村干部为吴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补办葬礼……

为节省有限的资金,沈浩亲自带领村民修路

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终感动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

影片观看到这里,我听到了很多观众的哀叹声和啜泣声。这些声音是带着对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应该是对沈书记的敬畏。影片最后一幕给沈书记生前在小岗村工作时写下的日记有一个特写,他这样写道: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出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只是可怜我的女儿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亲会伤痛。没有办法,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

第一书记篇3

在工作队中,必须有一名干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作为“桥头堡”攻坚克难。

那个地方山高沟深,路远村穷,“第一书记”每月至少要驻村12天,是个苦差事。

消息一出,一下子就在局里炸开了锅。

受命

“第一书记”有什么要求呢?大家纷纷问局长。

懂基层,能吃苦,知农村,有带动能力,有创新意识,有担当,能奉献。谭局长说明了要求。

大家先民主推荐3个名额,作为扶贫工作队人选,然后再讨论“第一书记”人选。

大家七嘴八舌好一阵议论。

最后,目光聚焦到冉宗荣副调研员、财务科的徐铭和我3个人身上。

局领导班子商量后,也比较认可。

那“第一书记”又由谁来担任呢?冉宗荣和徐铭都踊跃表示愿意去。

但我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家里孩子还太小,需要照顾;另一个人承担着局里大量的财务工作,任务繁重。

我的科室里有人能暂时承担我的部分工作,我的家庭负担也小,况且我还在乡镇工作过十年,对农村情况熟悉,我去最合适。我表明了心意。

几天后,局长找到我说:“扶贫工作不好做,辛苦你了。”说完,用力拍了一下我肩膀。

名单上报县委组织部,很快通过审查。

7月15日,在县委组织部的85号文件中,我被任命为中梁乡石锣村扶贫攻坚“第一书记”。

直面困难

7月22日,周三。我收拾完毕,准备进村报到。

从县城驱车50公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时间是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

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中梁乡政府。而我的目的地石锣村,距离乡政府还有近20公里。

再前行几分钟后,一个岔路口处,一条通往山上的蜿蜒小路呈“之”字形,汽车努力向上爬去。

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我休息了片刻。在村里工作了4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匡后明向我简单介绍了村子和一些重点贫困户情况。

全村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近一半是因学、因病、因残致贫,另一半是缺乏主导产业致贫。

休息间,我往外面一瞅,一处农户住的土坯房颤巍巍的,感觉随时可能会塌下。

虽然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是我心里仍然觉得不是滋味。

匡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利润薄,年轻人能出去的都想出去,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希望金书记能真心拉我们一把。”

想起这个村子是县里指定的首批整村脱贫村,我觉得压力很大。

可压力再大,我也得把它“啃”下!

扶贫工作,入村更要入心

我决定先俯下身子,深入调研,摸清底细。

走访看哪些内容?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是否强。

谁知道刚开始调研,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宓氖隆

一次,去山对面的石河社一户村民家中调研,碎石路磨烂了鞋子。

一进门,热情的村民倒上水。“洗洗脸吧,金书记。”

炎热7月,汗流浃背,我想赶紧去洗一把。可一看那个黑黢黢的水,我顿时犯了愁。

我下意识地去拿自己随身带的手帕,准备蘸水擦擦汗。猛然一看,村民的脸色快变了。

我赶紧收回手帕。突然意识到,办公室坐久了,自己竟有些矫情了。

得改。从那以后,老百姓家的水再不干净,我二话不说就用;凳子上灰尘再多,我一屁股就坐下去;羊圈里再臭,我俯身就往里面钻。

“金书记,以前咱们村也来过一些帮扶的人,但都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你和他们不一样,我代表整个石锣村谢谢你。”几天后,匡书记真诚地对我说。

我心里竟温暖了些。

巧妙帮扶,用力更要借力

8月2日晚上,我召集了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共同参加大会,讨论脱贫方案。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中,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村民对于一些政策根本不了解,或者是很模糊,可以从扶贫中得到什么帮助,该找什么人,大多数村民很茫然。

晚上12点多会议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入睡,思考良久。

之后,我决定从两方面“用力”。

一是统筹全局,指导到位,起草和完善《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规划》《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实施方案》《石锣村魔芋发展实施方案》等,“一对一,点对点”,责任到人,在扶贫专栏上公示。

二是将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比如,一些符合低保政策的农户,却没有享受到低保,一打听,原来是不知道怎么办理手续,不会写申请,这个我就比较在行了。

光靠自己不行,还要“借力”。

借本部门之力――协调环保局投入经费近30万元,解决捐资助学、维修村级公路、安装村宣传栏、修缮水井围栏等问题。

借其他渠道之力――交委、教委、扶贫办、林业局、农委、民政局,我一趟一趟地跑。

“金书记,又来要钱要项目要政策了呀。”现在,他们见了我都开始打趣了。

产业发展,给资金更给技术

没有合适的、稳定的产业支撑,农村脱贫是纸上谈兵。

石锣村有三个主打产业:山羊养殖、魔芋种植、核桃经济林种植。

虽是因地制宜的选择,但产业的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

就以山羊养殖为例吧。同样是山羊养殖,村民李仁术家有100多只羊,是标准的养羊大户。可贫困户陈清元也想发展山羊养殖,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为此,村里专门补贴4000元帮陈清元建了羊圈,还补贴3000元帮他购买了10只母羊。这是给资金。

与山羊养殖相比,核桃种植又存在另外的问题。

我来了之后发现,即将进入12月份时,村民的核桃树死的、枯的、患病的越来越多。

原来,是没有采取“刷白”(防治病虫灾害的一种方法)等病虫灾害防治措施的缘故。

再一打听原因,农户们纷纷抱怨,一是没有那个技术,二是单独请人防治成本高,不划算。

现在,扶贫资金已经到账,关键是技术问题。

“难道就没有法子解决技术问题?”我问匡书记。“技术有,就是不太好弄过来。”匡书记说。

原来,2009年村里就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0亩,有着成熟的病虫灾害防治技术。

但村民小家散户种植的核桃,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谁愿意花那个“不划算”的病虫灾害防治钱。

为了让农户转变思维方式,我们决定带领农户去参观合作社的核桃――由于病虫灾害防治较好,合作社的核桃树产量比普通农户多好几倍。参观后,农户们一拍大腿:有技术就是好啊!

之后,我们和合作社碰了头,并决定拿出近10万元,聘请专家,三年内对分散农户的核桃树苗进行病虫防治统一管理,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技术学到手,啥子都不愁。”核桃种植户谭金山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15年12月底是扶贫成果验收时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前村里最穷的陈清元家,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去看看。

自从村里给他建了羊圈,买了母羊后,又补贴2000元帮他购买了500公斤魔芋种。

在我们环保局的支持下,他那颤巍巍的旧房子被改造一新,还给他粉刷了房屋,安装了门窗和电线、电灯。

“要是早有这个政策,我早就找到媳妇了。”40多岁的陈清元开玩笑说。

以前在村里经常抬不起头的他,现在走路都哼着小曲儿。

“金书记,你让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一次,陈清元对我说。

他的夸奖,让我觉得很实在,一点不做作。

放眼望去,村里路畅了、电通了、饮水到家了、互联网通了、危房改造了、环境卫生改善了、村民素质提升了、就医上学问题解决了……

支柱产业也蓬勃发展:核桃树种植2300亩(村民1300亩)、魔芋购种5万公斤、山羊存栏3000只……

我感到一丝欣慰。

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赶考”

其实,村民们不知道,我的所作所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推手――上级的严格督查考核。

别以为督查只是走走形式。

2015年8月15日,县委书记唐德祥来检查石锣村脱贫情况。

展板前,他认真看了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户脱贫等情况。

“做得不错。”唐书记说。但我知道,唐书记不会这样轻易“放过”我的。

果然,他钻进了陈清元当时还很破败的房子,边看边问。

“房子问题今年能解决吗?家里靠什么赚钱呢?12月底能脱贫吗?”

陈清元一一回答。唐书记认真倾听,点头。

“看来,目前的‘考试’是过关的。”出来后,唐书记对大家说道。

我松了一口气。

自上任以来,一波一波的督查组就络绎不绝地来检查。

扶贫进度,项目开展情况,贫困户动态跟进情况,我也要一项一项定期汇报。

出勤考核严格,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2天,少于一天扣0.2分;没有参与项目规划管理验收的,每次扣1分。

可别小看了这一两分,它会大大影响环保局的扶贫考核分数。

其实,考核只是方式和手段。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那种美妙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第一书记篇4

如今一些乡村,宗族势力开始崛起,党的组织软弱焕散,像刘世荣这种霸气冲天,动辄以“老刘家”的名义说话的“二叔”,像齐旺财这种既缺乏魄力又缺乏气度的村支书村主任,以及在村委会中甘当“内线”的梁守业之类并非绝无仅有。这种乡村,强者横行,弱者受欺,路见不平,难得有人仗义执言;“二叔”没有点头,正经事很难办得起来。扶贫扶志扶精神,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这大概是下派“第一书记”的一个客观依据。

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出现在大槐树村的马向阳有其明显的优势。他是市商业局的一个科长,其行政级别与乡镇主要领导不相上下,用前些年闽北地区的说法,可算是“高位嫁接”;马向阳在市商业局当的是市场科科长,富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很快就能让大槐树村的资源优势与外界市场接轨,找到致富的路子;站在马向阳背后的是市商业局,他要为大槐树村修路,他要在大槐树村开办超市,创立煎饼公司,搞大棚蔬菜与乡村旅游,都能在技术、销售和资金等方面得到市商业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马向阳以他的政治素质与领导艺术,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拥戴与信任,使宗族势力与歪风邪气逐渐失去市场,也使他的威信与“第一书记”的身份相称,于是打开了大槐树村的局面,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正道。马向阳的“挂职”,不是“挂职无异于挂名,只是搞个形式走过场”的“挂职”;马向阳的“下派”,不是只会走“上头”的门路,用“上头”的资源,在基层这块土地上“涂金”的“下派”。尽管生在城市对农村情况不熟悉,但他是进入了“第一书记”的角色,接上了“大槐树村”的地气的,很快对当地村民的衣食住行、甜酸苦辣了然于胸,这个担任“第一书记”的经历,也会使马向阳本人终身受益。应该说,这都是“第一书记”之利。

然而,马向阳毕竟只是一个下派挂职的“第一书记”,他的任职时间只有一年,很快就会过去的。一年之后,马向阳走了,大槐树村怎么办?没有了马向阳这样的“第一书记”,大槐树村是否还能得到市商业局在技术、销售、资金诸方面的倾力支持?没有了马向阳这样的“第一书记”, 大槐树村的宗族势力是否又会重新抬头,大槐树村的歪风邪气是否又会卷土重来,大槐树村的公正正义是否又会销声匿迹?没有了马向阳这样的“第一书记”, 大槐树村的超市、煎饼公司、大棚蔬菜与乡村旅游是否还能搞得下去?马向阳这个“第一书记”,管得了大槐树村一时的兴起,管不了大槐树村长远的发展。

外派“第一书记”不是长远之计,弄个土长土长的“第一书记”行不行?不妨以《马向阳下乡记》中人物为例做几个假设。

假如让齐旺财当“第一书记”行不行?恐怕不行。这个齐旺财,工作碰到钉子就以到外地打工的方式回避矛盾,形势稍有转机就急于清算曾经与他作对的人物。倘若以为“第一书记”就可以高人一头,并在这种潜意识支配下行使权力,还会很快激化矛盾,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

假如刘世荣是党员,让他当“第一书记”行不行?恐怕也不行。刘世荣在大槐树村有相当的势力,而且大有权力欲,曾经用先送“一只皮鞋”的方式贿选村主任。这样的人当“第一书记”,还不颐指气使指鹿为马,让村民噤若寒蝉,敢怒而不敢言?

第一书记篇5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其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贯彻落实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广大第一书记牢记职责使命,扎根农村,与基层党员群众同甘苦共奋斗,被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精准扶贫第一步:了解真实的农村

脱贫攻坚,重点在农村,重心在基层,唯有贯穿党建这条主线,选准一位书记、带好一支队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近年来,广东非常注重吸收、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据《小康》记者采访了解,在广东农村,当地贫困户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即在这轮扶贫工作中被确定为贫困户的家庭,每人可得到至少两万元人民诺牟怪。“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李军给记者计算着,“试想一下,一户按4个人算,假如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光补助就有8万元了。”正因如此,李军上任第一书记后有些被刷下来的“贫困户”们上门找李军“算账”,责问为什么失去贫困户的资格。

针对这种现象,无奈的李军苦笑着说道:“你说我有什么办法?只能反反复复讲政策。”

李军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学习室主任。今年4月,他经过层层筛选和系统培训,被选派为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大陂村的“第一书记”。

李军认为,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做的便是“精准识贫”。“因为只有精准识别了贫困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帮扶方案”,于是,入户核查、精准识贫,就成了他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但仅仅是“精准识贫”这项看上去并不十分难的基础性工作,就已经让李军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大陂村此前初核的贫困户名单显示,该村共有贫困户86户。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入户核查后,李军和许博(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两委最终确定了大陂村的贫困户信息:相对贫困户55户,共18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7户,低保贫困户14户,五保户14户,劳动力人口53人,55户中无劳动能力户19户,残疾户17户。

农村工作不容易,韶关乐昌市廊田镇廊田村第一书记黄建平也是深有同感。黄建平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派出的“80后”驻村干部。一年多时间在粤北贫困村待下来,他对农村基层治理也有了不少真实体悟。

刚进驻时,村干部向黄建平托出廊田村的“家底”: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小组,总人口为685户2562人。耕地面积有3230亩,其中水田2230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芋、马蹄、辣椒、甘蔗、香葱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5年仅有2.6万元。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多是“三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经过精准识别和“回头看”,村里相对贫困户有52户148人,贫困发生率为5.77%。

黄建平刚进村的前一两个月,关于怎么搞建设“基本不怎么表态”,他始终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初一段时间,他更注重听镇村干部、党员、贫困户、村小组长、村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当然也包括各类“唠叨”“拉家常”甚至“投诉”。

“我从小喝东江水长大,会讲客家话,也听得懂‘白话’,所以跟村里留守老人沟通不存在语言障碍,这为我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带来很大便利。”黄建平向《小康》记者说,“这也是自己和廊田村的一种缘分”。

大半年下来,黄建平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作为村第一书记,我重点要回应解决两道题:一是如何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基层的群众基础?二是如何帮助廊田村由省定相对贫困村变成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后队’到‘前队’的蜕变。第一道题是根本使命,第二道题是根本出路。”

“对村子和自己有了全面的了解,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黄建平如是说。

精准扶贫第二步:因“人”施策

广东省给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第一书记的任务是“四抓”,即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抓稳定。在村里“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黄建平把自己肩负的驻村第一书记任务延伸为“六抓”:抓党建、抓扶贫、抓改革、抓稳定、抓发展、抓模式探索。

对于抓改革和模式探索这两块“增量”任务,黄建平这样判断,要从根本上挖掉“穷根”、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还得坚持问题导向,从改革破题,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的脱贫奔康路。

“我到廊田村两个月后就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农村面临着‘分有余而统不足’的问题,今时今世的农村生产力水平已经完全超越了当年‘包产到户’时期,但类似廊田村的贫困农村仍然停留在当年的生产关系结构上,还是家家户户一亩三分地单干。这种情况下,高效农业不可能搞得起来。”在黄建平看来,问题核心在于经营主体还只是农户家庭单元(村里也有注册的两三家合作社,但基本上“僵化”,或者只是找农户“戴帽”根本就没有真正带动农户),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推动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性扶持发展几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土地租赁、流转、入股等形式,分步推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户和村民群众在“再组织化”过程中享受发展红利。

目前,廊田村新注册成立了1家村集体经济公司、2个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其中,2017年1月由返乡创业的乐昌籍青年主导注册的凤凰山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土地100余亩,预计未来5年时间投入5000万元左右打造成田园综合体,村集体经济公司运作100万元参股建设,从而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此外,东安村经济合作社拿出3亩土地参与产业扶贫光伏大棚建设,廊田村集体公司负责运营,按协议享受20%的资产收益,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黄建平始终注重将村民群众收益嵌入机制建设,防止“大农吃小农”,防止政策资源被“精英俘获”侵蚀公共利益。“按目前的设计,只要市场化运作起来,凤凰山农场有收益,作为股东的村集体公司就有收益,全村村民就有分红;同时,村集体公司运营的光伏大棚有收益,出租地块的东安村经济合作社就会有资产收益分红。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未来参与市场运营,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比如,有企业想投资参与建设,就不需要对接单个的农户),运作也更加规范。”

今年6月,经过与全省30个村PK,廊田村获得广东省农业厅、财政厅批复,纳入2017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在策划项目申报书的过程中,黄建平探索廊田村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个总抓手、转动轴,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要抓住三条主线:村子变样、村民变富、治理变优。而要实现这些蜕变就得综合施策,我的设想就是驱动农村综合改革、精准扶贫、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层治理、农业供给侧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六轮并进。”黄建平将它概括为“一轴三线六环整村推进”模式。

在黄建平积极协调推动下,廊田村目前已整合到各类扶持资金共1333.76万元,启动帮扶项目40多个。廊田村已然成为“综合试验村”,目前承担了省市县7项试点,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农村不动产登记试点、农村基层群团改革试点等。

“六轮”相互结合、相互驱动,正一步步将廊田村这个粤北相对贫困村从“后队”推向“前队”。

现已驻村一年多的黄建平常常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自己能整合到多少经费?是否有必要花费巨资重建村委楼?完善服务阵地和宣传阵地有没有其它途径?精准扶贫谁该优先得到扶持?

“我的理解,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是党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针对贫困地区的政策下乡、资本下乡,这种资源专递除了出台政策文件、财政支付转移、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本,更主要的是派出干部驻村进行指标式、链条式管理来实现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城乡统筹,对于廊田村这个中心村来讲,其实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问题,所以人(贫困户)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扶贫的资源专递应当优先解决贫困户的安居、教育、医疗‘三保障’问题。”

精准扶贫第三步:重建凝聚力

《小康》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虽然大部分贫困村之所以会成“贫困村”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客观因素,但是,有不少村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很大原因也是个人懒散、思想观念落后所致。

“我们通过各种努力争取到了一笔资金,提供给贫困村民作为发展的启动资金,可是,钱一到手就被他们挪作他用了。我们分发的花生种子本应为来年所备,可是一到他们手上就成了下酒菜,还有鸡苗鸭苗等生产资料都有被他们转手卖掉的情况发生。”多位受访的第一书记都对《小康》记者表示了这样的看法:客观条件的落后,可以想办法创造条件改变,可思想观念不想转变是脱贫最大的难点。“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他们看来,这些把花生种子当成下酒菜的人就是装睡的人。

因此,思想教育一直被第一书记们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

此外,农村长远发展,需要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紧迫性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培育村民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式。

“从以往各地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看,最大的扶贫效果产生于外部扶贫资源规模化注入过程中同步注重村级治理的完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扶贫开发实践,黄建平对廊田村的治理问题也进行了剖析。

“一个直接的感受就是村级党组织的动员引领、带动发展能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党员队伍老龄化偏严重,全村党员48人,40岁以上的有31人;另一方面党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中以下学历有32人。”黄建平表示,不是唯学历论,客观上党员队伍的视野眼界就欠缺很多。“普通党员对村内事务参与度不高、贡献率不够也影响了动员力。而村里的群团组织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为了扭转这种现象,让“党员更像党员、团员更像团员”,黄建平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通过选举选拔产生一名“90后”返乡青年加入两委班子改善梯队,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建立推行党员联络贫困户制度,推动自然村理事会选举原则上要有1名党员,推动部分党员代表加入村集体经济公司董事会。时隔20余年重新召开团员大会,重整村级团员队伍,并在团员队伍中组建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青年突击队,协助参与廊田电商服务中心运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重塑村级党团员队伍的动员力,不能搞‘两张皮’,必须在改善梯队的基础上让他们参与到村庄建设和治理中来,在露脸出力中慢慢提升他们的社会资本。”目前,村里已有12名年轻人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村团支部推行团籍登记制度后,找回流动团员12名。

“通过先进党员的带动性,让这些装睡的人醒来!”第一书记黄建平向记者如是说。

要想干得好,首先要派好管好

从机关干部变身村里第一书记,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群众身边,从村民冷眼相待到衷心拥护,广大的驻村第一书记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不过,十指有长短,在驻村第一书记队伍中,还是有少数人没能做到的要求,即“一心扑到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如何确保驻村第一书记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远在祖国北端的黑龙江有着自己的一套做法。

干得好,首先要选得好。在派驻第一书记过程中,黑龙江坚持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选派精兵强将。

2015年9月,黑龙江省财政厅副科级干部马国泽被选派到贫困村林盛村做第一书记。听说省财政厅要派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工作,村两委干部和精准扶贫户激动了好几天,嘴里不停念叨,“这财政干部得给咱们带来多少钱啊!”

被村民盯着要钱,马国泽并不发憷,他说,“我来就是给大家伙发钱的,不是发几万的问题,是发几十万,并且年年发。”村民个个半信半疑。没想他还有下文。“这个钱可不是直接送到父老乡亲们手里的,是需要用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换的,我给大家带来两样东西,一是新思想,二是新产业,只要咱们把这两样东西学会、用好,我保证大家年年发钱。”

林盛村目前有贫困户27户,基本上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马国泽意识到要想让他们脱贫得依靠产业,就带领村民成立了呼兰河右岸谷物专业种植合作社,服务涵盖果蔬、禽蛋、杂粮等。

由于合作社种植的蔬菜是高端产品,不适合贫困户参与进来。他又把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打包,对合作社销售利润的10%提成,成立林盛村扶贫基金,专门用于贫困户脱贫。

在马国泽的带领下,林盛村成立千亩杂粮示范田,把贫困户的地收上来,采用地租加分红的模式,贫困户带地入社享受扶贫基金,每个贫困户每亩增收1500元。

“最难转变的是老百姓的思想。”谈及农村工作的困难,马国泽说,凡是贫困村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党支部软弱涣散,没能将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此,刚刚驻村时,他每天深入农户走访慰问,连续召开党总支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不仅讲政策、学党务,还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讲黑龙江的土地优势,也讲“互联网+”的销售新模式。

实践证明,与老百姓打交道,以心换心,以诚换诚,一定能唤起老百姓对基层党组织的信赖。起初以为马国泽就是来“镀金”的村民们如今个个对他很是服气,“马书记真是行家啊,为了我们村没少操心,我们村要是不富裕起来他不能走呀!”

基层工作很复杂,考验着驻村第一书记的智慧,也让驻村第一书记的“治”村之“术”得以体现。对于村里的落后面貌,很多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的为跑项目着急上火,有的手术住院还没痊愈就回到村里,确实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双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冷菊贞在地处偏僻、土地贫瘠的饶河县小南河村,开发了滑雪、农家乐、开耕节等民俗旅游项目,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渐渐有了知名度,2017年春节期间,浙江卫视《我们十七岁》节目在小南河村录制,播出后每天都有2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省广播电视台范光来带领拜泉县和乐村村民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了年出栏5000头的黑猪养殖基地,使本村160户贫困户当年脱贫,带动了全镇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他还规划了年猪节、年货大集、乡村自驾游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链,让村民看到了发展致富的美好愿景。村里的干部群众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真的实现了。”

推动工作的力度决定着各项工作的进度,扎根农村的深度决定着民心民情的温度。一身迷彩服、一双胶皮鞋、一件军大衣是第一书记们行头的标配,方便面也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带头修路、清雪、收地、整治环境,与群众打成一片。驻村期间,有的新婚不久、有的孩子年幼、有的老人病重,克服了很多困难。黑龙江省直机关工委赵明瑞吃住在村办公室,时间久了,成了义务“值班员”,挤跑了原来的更夫。黑龙江省民政厅孙积家把父母接到村里,与村民共同过春节。凡此种种,一言一行,一事一为,干部做没做、做得好不好,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念在嘴边、记在心间。很多村民说,村里的第一书记不像省里来的干部,越来越像农民了。

做个有心有力的脱贫攻坚“领头人”

相比不走心、不用心,“有心无力”可能是工作不力的驻村第一书记最为普遍的难言之隐。近两年全国上下齐动员,驻村帮扶、脱贫攻坚轰轰烈烈,但是也有一些长期在非涉农单位工作的干部或者所在单位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的干部,即使有心扶贫,也因能力有限,很容易深陷无力做事的窘境,从而直接影响所帮扶穷困村脱贫摘帽的过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需要各方的支持帮助。为提升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本领,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知道如何抓党建、凝聚党心民心,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特色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不仅如此,以往第一书记是各干各的活、各管各村的事,信息渠道窄,对接市场难,影响了作用发挥。去年,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支持指导下,黑龙江驻村第一书记联合会得以成立,将第一书记组织起来,把贫困村资源整合起来,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带领大家抱团闯市场。

2017年春节前夕,联合会组织80多名第一书记参加“绿色食品年货节”活动,第一书记为贫困村代言,现场推介销售,产品卖得异常“火爆”,一周时间销售额达220多万元。

原来一个人的事现在成了大家的事,原来凭一己之力办不了的事现在不出联合会就能解决,第一书记干事底气更足了、腰杆更硬了。一年来,联合会成员迅速扩大至185人,来自省、市、县机关单位,分布在全省各贫困县,引进落实扶贫项目680个,帮助34个贫困村引进了果蔬菜、杂粮等新品种,为20个村注册了50多种特色农产品商标,帮助销售贫困村农产品1100余万元,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1万多个。

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每位第一书记的迫切愿望。实际工作中,第一书记来自各部门、各行业,很多人对农村工作不熟悉,面对群众脱贫的殷切期盼,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联合会设立产业部、市场部、联络部、指导部,明确职责分工,从产业谋划到项目落地,从种植养殖到市场销售,实行全过程指导和服务。

第一书记篇6

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加强基层党建,当好党建工作指导晁维护农村稳定,当好群众员;带领农民致富,当好经济发展领航员;推进农民教育,当好农民教育教导员:监督基层事务,当好支部书记监督员”的重要职责。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与第一书记的扶贫攻坚战息息相关。

2016年8月,本刊与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共同开设“时代先锋”专栏,对优秀基层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典型人物、先进党组织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优秀第一书记这个群体也将在“时代先锋”栏目陆续刊出。

“咱村来了个驻村书记,从人民日报社来的。”2015年8月,这一消息在河南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传出后,村民们又惊又喜,满怀期待。当这位北

京来的驻村书记时圣宇出现在村民面前时,村民们又大失所望:咋是个“毛头小伙子”?

就是这位“毛头小伙子”,一年时间里,融入乡村生活,迅速转变角色,不但为村里修路架桥、招商引资、成立公司,还为村里做了30年的远景规划。

“毛头小伙子”成了村中人人尊敬的“好书记”。

“村子变样了,村民也变了”

2016年8月15日下午,天气闷热,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第一书记”时圣宇走上村街,立刻就有村民前来打招呼。

“时书记,家里刚煮好的玉米你来吃点。”村民杨玉蓝看到时圣宇就笑着说。

“谢谢大娘,不用了。”时圣宇说。

杨玉蓝告诉记者,在村里没有不认识时圣宇的,他给村民修路、修桥,安装路灯,还修学校,整个村的样子都变了。

“这路原来真是‘水泥路’,有水又有泥,你看现在变成真正的水泥路了。还有河上的危桥,人都不能走,现在修好了,这个书记不孬。”村民张

贵宝说。

“一开始还不相信,这一个小孩能干啥?没想到他这么能干,为村里做了很多事。”村民梁生说。

74岁村民高玉珍正在树下乘凉,看到时圣宇过来,马上招呼道:“你咋又黑了。”时圣宇笑着说:“大娘,晒的了,没事。”

时圣宇看到老人膝盖上贴着厚厚的膏药,关心地询问情况,并告诉老人他已联系了一家医药公司,可以免费给贫困户提供一些药品。

据了解,韦店集村包括8个自然村,共有2160人,有163个贫困户,项目很少,村里基础设施等各项工作都比较落后,2011年被虞城县扶贫办确定为

贫困村。

2015年8月,时任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编辑、记者的时圣宇被选派到韦店集村,成为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驻村前,他请教了很多专家,看了与“第

一书记”相关的电视剧,并把电视剧中的“沈浩”作为自己的榜样。

“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里情况。看到村里道路坑坑洼洼,小学教室破旧不堪,我很难受,确实想在这个村做点事。”时圣宇说。

时圣宇走访了韦店集8个自然村,弄清了每家每户的情况。他对韦店集8个自然村的出村道路进行了修整,全部由土路变成公路,并安装了路灯。同时,对村内的两座危桥、小学进行了修葺。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正修建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戏台、文化活动室等。

脱贫经:找到“四贫”根,开“五个一”药方

时圣宇今年只有27岁,毕业于武汉大学,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驻村后,他经常夜里十一二点才睡,早上很早就起来,貌似总有用不完的精力。

“没有压力是假的,戴着‘人民日报’这顶帽子,不能给报社丢人,要干出来一点事情。”时圣宇初到时,压力之下,铆足了一股子劲儿。

治疾先找病灶,脱贫先挖穷根。他通过走访全村贫困户,找出了韦店集村的“四贫”。

基础之贫:桥、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思想之贫:韦店集村之所以贫困,和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人才之贫:村班子缺乏强有力的带领能力,村内缺乏致富带头人;金融之贫: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很难贷款,农业项目买不到保险,金融是农村发展的活水,没有活水,发展缺乏启动资金。

“韦店集村没有明显特色资源,距周边大城市也较远,如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时圣宇说。

于是,时圣宇制定了一些扶贫措施,简称“五个一”。养一批:完全无能力的一群人,财政供养;扶一下: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村里帮扶一下;拉一把:这是针对缺项目资金、技术的贫困户;扬一鞭:对惰性太强,安于现状,致富愿望不强烈的人,要扶贫先扶志;送一程:主要针对自己有思路,有一定技术,并且找到致富门路的人,对他们送一程,把他们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经过时圣宇的积极协调与争取,目前,韦店集村已成立蛋鸭养殖合作社,8座蛋鸭养殖大棚拔地而起,预计年收益约80万元。该项目将在积累经验和稳定市场的基础上,在村内实行“1+1”滚雪球式发展。与徐州华杰生态农业公司合作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园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引进资金80万元,盘活农户资金上百万元,初期规模100亩,后期将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已有20家农户参与其中,带动5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

时圣宇告诉记者,现在村集体还成立了九州万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乐农家庭农场两个公司,按照“互联网+”、众筹等理念,发展“预售农业”,力争为韦店集村留下一个永远受益的生态农业品牌。

规划经:打造韦店集村“六里画廊”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驻村任期为两年,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30年的规划。在我任职期间虽然不能干完,但只要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一定会成为又富又美的农村典型。”时圣宇说。

韦店集村原有一条3公里废弃河道,时圣宇结合此情况,规划打造韦店集村“六里画廊”。现已完成对该河道的清淤护坡筑堤工作,拟引进商丘市园林公司合作开发、共同经营,发展绿化苗圃、水产养殖、生态旅游,打造豫东地区精品乡村一日游示范点。这是一项利在千秋的综合效益工程,可以达到“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的效果。

一个村子能不能够发展好,能不能够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有没有一个四有的村干部群体。为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时圣宇组织村班子成员到商丘、徐州等地先进村学习经验。试点成立村务委员会,选拔8名对公共事业有热心的年轻人,回村参与到村集体事务中来,为村干部群体增加年轻血液,培养村班子后备干部队伍。试点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村干部、群众代表、乡镇干部、司法人员共同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一方面监督村务工作,确保实现四议两公开,另一方面履行“村级法院”职责,化解村内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困难找时书记,这是在韦店集村流行的一句话。”虞城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宏亮说,时圣宇已经融入韦店集村,他是年轻人,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

第一书记篇7

一、深入调研、摸实情。铧子镇半拉山子村现有420户,1451人,人均耕地面积0.7亩,村两委成员4人,党员40人。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以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为主,村基本作物以玉米为主。从到村工作开始,积极同村两委干部座谈、深入部分农户家中走访了解,掌握我村在组织建设、群众思想状况、村群众经济收入以及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截止到目前已入户走访100余户。

二、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1.基层党建:和原村干部一起积极组织开展“当日活动”、“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以及每月18日的“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镇党委经常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并且组织我们到五星镇三尖泡村学习农村党建工作,受益匪浅。

2.村务管理及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务各项制度;搜集整理做到档案齐备;利用原单位提供的电脑将本村的各项基本信息数据等内容基本录入了电脑,大大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

3.服务群众:已初步完成本村便民手册的制作以及村干部工作手册;我为村部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并同村委会干部一起对村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进行维修;联系联通公司维修远程教育学习设备,保障党员同志对精神的持续学习;筹集了一些花苗,栽在村部花坛里;原单位十一中学提供的新国旗迎风招展;接待来访群众10余次,为一些村民解决自来水断水等问题;为残疾家庭更换灯泡;为部分看不上有线电视的群众联系联通公司,为其架线扩容安装有线电视;调解邻里纠纷;为残疾人申请残疾救济金;走访慰问本村留守儿童以及各年级的学生,建立对接,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帮助。

4.领导看望及指导工作:辽阳市委副书记马涛、辽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姜政涛主任一行四人、镇党委第一副书记藏书记到村检查指导工作、十一中校领导班子到村看望派出的“第一书记”并指导工作。

第一书记篇8

走进x村,才发现这是一片世外桃源,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延绵的x与大片的田野好似一幅展开的水墨画,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都在诉说着村庄的变化。如今这里完全看不到昔日贫困村的影子,让村庄发生变化的是x派驻到x村的“第一书记”x。

x村位于x各族自治县x镇东北部,全村群众居住在沿河一带以及高山和半高山处,受制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群众增收困难。

x年x月份,x成为x村“第一书记”,她也是该学院这一批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中唯一的女性。别看她外表瘦弱,做起事来可是“巾帼不让须眉”,村干们经常叫她“女汉子”。在驻村近两年的时间里,x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跑项目、找路子,把x村当成自己第二故乡,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健康扶贫暖人心。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自治区人民政府“八桂应急先锋”社区应急首批培训教官,x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健康帮扶模式。她了解到村里健康知识讲座少,村民健康卫生意识较弱,便号召农村在家青年、留守妇女、志愿者共x余人,牵头组建了x贫困地区第一支“八桂应急先锋”村级社区响应队、x县第一支村级党员和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两支队伍在村里x年x月遭遇的洪灾中发挥了应急作用。

为保障农村妇女儿童权益,普及公众应急救护知识,x连续两年通过多方争取资金在x小学、各村举办少儿急救技能比赛、农村急救知识培训、食品营养与健康讲座、妇女维权和心理健康培训、中草药种植研讨会等活动达x余场;免费组织多场义诊活动,为x余人次村民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基础体格检查,免费发放药品等x万余元,争取社会公益资金近x万余元用于防灾减灾、赈济受灾患病群众等,受惠群众达x余人,减少了村里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做到精准发力,巩固脱贫成果。

产业扶贫聚人心

打赢脱贫攻坚,选好产业是关键。发展产业就要有“造血”功能,x看准了x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新思路,带领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到x县其他乡镇、临桂县、x县等农业产业基地考察学习,自费参加甜柿、食用菌等种植培训。

经过精心谋划和市场调研,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x年底,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产业发展捐助资金x万元支持下,x村在全县创造性牵头与x个行政村“抱团”发展,以“六村入股+企业+农户入股”等模式,联合成立x县x福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主打农林产品深加工。该合作社挂牌国家林草局定点扶贫车间,并于x年x月被认定为“x各族自治县就业扶贫车间”。以合作社为基础,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多方与群众沟通,在x村新开发了高产油茶种植示范基地x亩,巩固提升了原有油茶示范性种植基地x亩,并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技术跟踪指导。

x年底,在林业草原生态扶贫专项基金x万元支持下,x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已于x年初正式动工。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助推农民产业发展与增收致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她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x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村民正一步一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文化扶贫沁民心

第一书记篇9

党的十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村干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当好农村第一书记,必须做到三“抓”和三“有”。

三“抓”:一是抓班子建设。班子是农村整个战斗力的基础和灵魂。在班子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素质。第一书记要将党在基层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好、学习好、传达好。让党员学习制度化。其次要加强团结,增强班子凝聚力。健全支部各项制度,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完善民主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工作透明度,让群众知情,切实化解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二是抓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要吃透村情,因地制宜,借助当前我县实施的整村推进和片区扶贫等工程,引导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二是要利用每年的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或者可通过聘请专家指导,提高农户的种植、养殖技术,切实促进农户增收,在发展中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三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题,一是想方设法建好支村两委阵地,切实发挥阵地作用。二是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实施的农村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真正惠之于民。三是以当前“城乡环境整治年”为契机,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做好街巷道清扫和垃圾清运工作,真正让所在村成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三“有”:一是要有思路、有点子。工作中要多向乡镇干部、村干部、老党员、群众学习,通过走访调研,摸清村情,深入查找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农村增收的难题,努力为任职村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二是要有热情、有干劲。要有干事创业、为农村为群众谋利益的热情,把心贴近群众,真诚与群众交流,热心帮助群众,做好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温暖的阳光。真正把村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拥护。三是要有责任心,办实事。要明确第一书记职责,牢记宗旨,不辱使命,有所作为,争取多为村民办些实事、好事。

第一书记篇10

这是一项事关农村发展全局,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工作;是一项党委重视、群众期待、社会关注的重大工作。要确保驻村工作真正达到目的、取得实效,第一书记要做到“五带头”:

带头勤奋学习。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学习党的惠农强农政策和我县关于产业扶持、扶贫开发有关文件 精神,明确目标任务,熟悉工作要求;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掌握脱贫致富项目的经营管理技能,提高指导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学习党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程序和要求,提高党各工作水平。

带头争创佳绩。把驻村当作一次锤炼党性修养的机会,当作一个展示自身才智的舞台,深入调研,想尽一切办法,抓亮点、抓典型,在农村第一线争创佳绩,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带头服务群众。要注重多做强基础、暖民心、促发展、保稳定的实事好事。要将联系服务群众做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所能及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要注重抓好农业产业技术指导,确保群众种养能有好的收成,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