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发放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1 14:13:45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学习,重视业务素质提升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为使自己在所从事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如鱼得水,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政策法规,争取吃透政策,拿准政策,使自己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时、在解答群众咨询的问题时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对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股长或同事请教。

二、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本人严于律己,脚踏实地、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面对每月一次的城镇低保资金发放,从督促各乡镇报表到整理报表到调整报表到汇总报表到做各乡镇资金发放表到调整系统到做社会化发放到给财务报台账,每一环节都不能疏忽,乡镇上报该取消的必须取消,否则造成资金错误发放,追回资金困难重重;乡镇上报提高低保补差标准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提标标准的及时与股长沟通;对每月发放失败的及时联系乡镇民政所,要求提供正确账号,确保资金及时发放,并及时更改系统及资金发放表帐号,避免下次发放再次失败。每月发放低保金时,还要与人社局保持沟通,请其提供当月退休的企业、机关退休人员名单,以进行信息比对,及时取消有退休人员不再符合低保条件家庭的低保待遇。有时候,人社局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在单位或者请假,我总是客客气气、不厌其烦的沟通,时间长了,工作人员即使不在单位,也能让同事把信息给我发过来,这样就确保了资金及时、准确地发放。

面对每月一次的电价补贴发放,我也是及时与电力局工作人员沟通。只要领导将低保、特困资金汇总表签完字,我就开具户数证明,做好电价补贴资金发放备案表,并通过微信或电话联系,告知电力局小杨来取证明,并给其发送备案表。待电力局将电价补贴资金汇过来时,我又及时与财务小胡联系,小胡发现汇款资金到账,我就做资金汇总表及社会化发放。为避免有有错误账号发放失败,每次做社会化发放时我都是从系统中导出最新的资金发放表。

面对每一个来访电话或者每一个来访群众,我都耐心解答,诚心帮助,力所能及地缓解其困难。有些老年来访者,对低保金、特困供养资金不明白,发了说没发,领了说没领,还有的一身臭味,我把他想象成我的老人,我总是耐心地对着打印出的流水给其解释,直到他听明白为止;对身体虚弱或者情绪激动的,赶忙找椅子让其坐下,并倒杯水,缓和情绪。有些中年来访者,年龄与我相仿,但身患重病、两个孩子还上学,我总是深深地同情,把相关的低保政策、医疗救助政策、临时救助政策、福彩助学政策都一一告知,来访人说自己文化低,听不明白,我便把救助政策和申请部门写在纸上,让其满意而归。有些少年来访者,小小年纪失去父母,但成绩优异,我把他想象成我的孩子,告知其助学政策,并鼓励他好好面对生活。面对精神不太好的来访者,我也会跟他聊一些轻松的话题,缓解其焦躁的情绪。总之,我尽力让每一位来访者满意而归。

三、团结协作,与同事取长补短

本人虽能力有限,但充分认识到能在一个办公室工作是一种缘分,总是力所能及地协助同事完成工作。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细心观察,努力发觉每位同事的优点,艳艳的冷静睿智,军军的钻研进取,彭彭的谦逊和善,萍萍的诚恳助人,小闫的热心善良,明铭的干练敏捷,璇儿的勤奋务实,都是我要吸纳的资源。

四、勇于担当,抓好妇联工作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河北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76-03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而在2013年年初中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使人们谈及“PM2.5”而色变,这些都说明解决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刻不容缓。中国十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低碳经济作为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对低碳经济下的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涌等(2008)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消费过程等方面对低碳经济的理念、实践等进行了研究。潘家华(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能盲目寄希望于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调整,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引导消费者行为方面。于刃刚(2011)提出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以推进河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低碳发展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下去。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钢铁冶炼、化工、制药产业为主, 能源消费总量近期内还会继续增加,因而碳排放总量会以较快速度增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在现实基础上提出低碳约束下优化河北产业结构的具体建议。

一、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紧迫性

2009年11月26日,中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国政府已经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环境保护部2013年3月6日公告,将对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据介绍,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 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11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348 002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9 498.29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①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实现低碳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大贡献。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低碳经济更顺利地进行与发展, 并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河北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1.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河北省目前处于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增加,碳排放总量也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钢铁冶炼、化工、制药产业为主,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由表1可见,自2007—2011年五年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较快发展速度,其中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都保持在5.7%以上,2007年高达7.5%,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明显较弱,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在5年间有小幅波动,基本保持在4%左右,2011年又回落到3.7%的增长率,发展劲头相对不足。因此,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动的。这种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但是其不利后果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河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滞后。河北省自2009—2011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2 910.2 万吨、2 975.9 万吨、3 172.6 万吨,连续上升,不断创历史新高。但总体看,河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滞后(如表2所示):

由表2数据显示,2007—2011年五年间,处于第一和第二位的是农业和牧业。五年中,传统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2010年高达57.32%,而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甚少,都在5%以下。第一产业中农业和林业能够吸收大量的碳排放,因而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由于河北山区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部分山地废弃,不利于当地农业和林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缺少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相对落后,土地的使用效率较低,农林业收入增长较慢。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致使土壤结构恶化,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不符合当前绿色安全食品的要求,降低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07年、2010 年和2011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8.7%、59.7%和62.7%,而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 56.9% 、54.5%和58.7%,① 数据表明河北省的GDP的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带动的,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又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结构导致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增加几乎是同步进行,引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河北省六大高碳排放产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六大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碳排放接近工业排放总量的90%,给河北的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4.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发展缓慢,内部结构有待调整。第三产业大多是属于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行业,因而其在总体经济中比重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技术、物流和旅游等行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健全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对金融政策调控,可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企业和产业中去,有效地促进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但是河北省的金融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现代金融工具如创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够,很多企业的增长方式仍较为传统,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利用不足。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待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和提高产业质量。

三、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河北省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与高度化的“三、二、一”型结构还有较大差距,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二是促进三大产业的内部升级。第一产业产业内部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的转型,并协同发展以科技咨询、旅游观光、营销策划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业的内部升级表现为传统工业向信息技术高端领域的转型,并协同发展以金融、信息服务和教育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具体如下:

1.以发展低碳农业为契机,实现第一产业低碳化。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更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这对降低碳排放、维护环境、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意义。第一,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墒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供无公害的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第二,推进旅游农业的发展。根据河北省的具体条件,大力开发旅游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以开发利用绿色优质资源、营造优良环境为导向,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供一流的食品和一流的服务。第三,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提高秸秆低碳化利用。河北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和稻谷,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重要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得不到有效利用,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和环境。因此急需探索出综合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采用秸秆气化技术,或者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等,这样既充分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又达到了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2.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进第二产业低碳化。第一,以新能源技术创新带动第二产业能源结构升级和低碳化。第二产业是耗费能源最多的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对于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各个城市正在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也将逐步推进。河北省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较广,而在煤层的顶板和底板有数百米厚的碳质泥岩和砂泥岩地层,这样的地理环境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加大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是今后河北能源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促使能源结构优化,更从根本上使河北省能源供给和碳减排问题得以解决。第二,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在河北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现阶段,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河北政府应根据实际制定碳排放税收制度,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低碳工业,逐步减少河北第二产业对煤炭能源的能耗,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使用的整体效率,限制和淘汰高碳企业和产品,使低碳工业成为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领域。第三,优化第二产业组织结构,培育低碳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应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利用河北省的优势资源,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低碳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在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不断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各个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实现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3.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低碳化。积极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结合河北省的具体省情,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不断推进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为信息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于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和餐饮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部门,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以完善的法规制度,为其构建良好的环境,在低碳约束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内部创新。发展第三产业,需要政府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上支持,如降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改善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结束语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实现河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河北低碳经济更顺利地进行, 并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河北长期以来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在低碳约束下优化产业结构,使其向高端的“三、二、一”转化,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促进河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1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河北经济年鉴(201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汪程程.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经济论坛,2011,(1).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审计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4

1.1贸易规模上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系数较高

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出口总量一直稳步增长。虽然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受到了重创,经过及时调整宏观调控,再加上世界经济逐渐好转,近几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近年来逐渐回落并保持在50%左右,较高的系数意味着需要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来满足出口的需求,如果不注重开采方式和循环利用将不利于低碳发展。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系数都约为30%,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另一方面,出口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产出的增加,也带动生产活动成倍增长,如果在开发使用更多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会增加污染和碳排放,给低碳外贸带来压力。

1.2出口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环境问题严重

工业制成品的飞速发展给外贸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从出口贸易方式看过度依赖加工贸易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三种贸易方式中,从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额一直超过一般贸易,2008年两者渐趋相等,直到201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2亿美元,增长27.3%,超过了加工贸易8354.2亿美元的出口额。据实证研究,一般贸易出口对工业废气污染的影响较大,而加工贸易对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影响大[4],因此客观上这也造成了CO2排放量的增加。虽然2011年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有所好转,一般贸易出口额超过加工贸易。但是加工贸易的比重仍较大,一方面会对出口创汇、解决就业等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主要生产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只是对原材料或零件的初级加工、装配,自主研发设计则相对较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为了利润最大化,发达国家寻求污染避难所,向我国转移高耗能的产业,增加了污染和碳排放。

1.3出口商品结构上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水平较低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是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十大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加工程度对进出口商品构成进行的最基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近五年整体上大幅增加,从2007年的11562.67亿美元到2011年的17980.47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份额,初级产品的出口额2007年仅为615.0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1005.52亿美元,而工业污染造成的CO2排放增加是威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出口贸易和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现在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等工业污染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工业制成品一般都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性质的原料进行生产,其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增加使用的原料,排放以CO2为主的大量废气。由于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较低,总的增长方式目前仍呈现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特征,出口商品的构成仍需继续优化和升级[5]。另外,从工业制成品内部商品构成的特征来看,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份额,其生产过程会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温室气体,污染环境[6]。虽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升,2010年达到32.9%,但是仍然很小,出口增长率降低;且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比重一直比出口的比重高且并在逐年上升,2010年为42.9%,说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所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大多是在华跨国公司组装加工后的出口,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大量碳排放和资源的过度使用,因此应继续优化和升级出口结构,实现产品高端化。

2出口贸易碳排放量的估算及其特征

首先估算出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使用公式为:C=∑mi×δi(1)式中,C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标准量用mi表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用δi表示,i则是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里借鉴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的研究方法[7],参考其整理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取值依次为0.7329、0.5574、0.4226(单位:t(C)/t)。计算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得出2001~2010年的碳排放总量从95090.58万吨增长了两倍多,2010年达到202395.5万吨。其次,用碳排放量C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得到碳排放强度,它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相应的能源使用和CO2排放的效益是否提高。再与出口总额相乘即可得到近十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总量,也可以得到各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将其整理成图1,可以看到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总量近些年虽在增加,但整体上增速减缓,说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科技水平提高、国家政策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制成品的碳排放量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和出口贸易碳排放总量有相似的趋势,说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高耗能的污染密集型工业发展推动了CO2排放量的增长,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工业制成品生产效率较高,碳排放强度高;但是另一方面来看,初级产品虽然占比重较小,由于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导致碳排放强度也较高。

3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效应分析

3.1国际贸易的三种环境效应机制

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指随着经济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对环境带来的作用。一方面会扩大经济规模,引起资源过度使用,能源消耗增加,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缺乏有效的环境政策监管会增加污染排放量,导致负效应,促使环境恶化;另一方面,贸易扩大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高标准的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产生环境改善的正效应[8]。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指基于各部门污染密度不同,出口贸易会引起生产结构变化,从而引起环境水平的变化。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对外贸易的拓展会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从而调整生产要素的分配,出口部门如果具有比较优势就会扩大生产而另外一些部门的规模减小,若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清洁环保的则会有利于低碳化的发展[9]。技术效应技术效应指贸易活动和外国投资能够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和环保技术从而使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大多数学者认为贸易引致的技术溢出有正面作用,可以减轻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会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利用;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带动了先进的技术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如节能减排和应用清洁技术[10]。而且随社会发展,收入增加,消费者低碳意识增强,污染标准和环保方面的政策法律日益苛刻严格,减排技术会得到更快的进步,贸易活动将对坏境水平发挥积极的效应影响。总之,贸易活动过程中带来的规模扩大、行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扩散等都将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是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结果。

3.2出口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通过以上贸易对环境影响的三种效应的介绍,同时借鉴杨静[11]的研究方法,对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模型和变量进行如下设置:X2是贸易的结构效应,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表示。由于出口国外的产品主要生产地点是国内,会影响到我国的环境质量;而且中国长期以来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贸易的技术效应X3则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两者的比值来衡量。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模型中对各个变量取对数的形式。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由于各变量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下面通过Eviews5.0软件的ADF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测。结果见表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都是二阶单整序列,故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接下来对协整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t进行ADF检验,得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CO2与lnX1、lnX2、lnX3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第二,代表结构效应的系数为正,说明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部门的影响作用大于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等贸易部门,产生更多的碳排放,我国贸易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No.2》“2007年,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30%,2010年达到34%左右,大大高于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2011年,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产品的生产,给贸易结构的低碳化进程带来阻碍,增加了污染和碳排放。第三,技术效应的系数是负值,说明技术效应与我国CO2排放负相关,贸易导致的技术推广和创新使环境污染减轻、质量提高,技术外溢减少了碳排放,技术不断进步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在动态的贸易理论里“技术变化能创造优化产业结构的机会,从而可以推动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12]。综上,我国CO2的排放量不仅受到经济规模扩大的影响,还受到贸易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技术效应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而结构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有关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管制措施,完善贸易政策,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达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果。实证分析说明一国的出口贸易模式受到产业构成和技术发展层次的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我们可以此为指导提升我国的出口贸易水平和结构,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将本文研究结果与杨静和李斌、彭星[13]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表2。对以上研究结果的比较做如下总结:一方面,相同点是技术效应都为正,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结构效应都为负,会增加碳排放,不利于低碳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点是规模效应的系数符号不一样:杨静的结果为负,李斌、彭星和本研究的结果为正;并且,由表中三种效应在模型里的系数大小可知,杨静的结果中结构效应影响最大,本研究中技术效应的影响最大,两者的结果中规模效应的作用都最不显著,而李斌、彭星的研究结果中规模和技术效应的影响系数绝对值相同,结构效应不明显。上述不同点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构建的模型结构和变量的选取不同。前两者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理论作为基础,引入产业结构变化、贸易规模变化和技术水平变化来构建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模型,设置的影响变量只有三个,且模型中规模效应是二次项[11];而后者在分析碳排放的效应中参考了泰勒和科普兰建立的环境污染需求与供给模型,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构建出一个“考虑了FDI的碳排放需求和供给模型”[13]。其规模效应是一次项,设置的影响变量有五个,引入了外商投资的变化和全球价值链效应。第二,选取的样本区间不同。杨静的样本区间是2002~2008年,李斌、彭星的样本取自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区间是2001~2010年。我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且加入WTO后的7年间,CO2排放量也增长了一倍。李斌、彭星的研究数据从1991年开始,横跨了2001这一年,而其他两篇文章选取的样本区间都是在加入WTO之后。而且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WTO七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首次低于20%,2009年1月份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除了贸易规模的变化外,金融危机也带来了产业进步的浪潮,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主张的“智慧地球”、“再工业化”等发展理念使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优势受到了削弱,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的趋势,这些都会影响到计量模型中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等相关变量数据的计算。

4结论与建议

出口贸易一方面促进经济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碳排放大量增加,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我国CO2的排放量不仅受到经济规模扩大的影响,还受到贸易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技术效应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而结构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公认的发展潮流,政府和出口企业都要抓住机会,互相配合,尽快实现外贸发展模式的转型,注重经济水平“质”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4.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碳排放量

第一,重点支持和鼓励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首先以绿色机电产品为主,如节能电器、无氟空调,着重发展成套设备出口和成熟技术;其次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品,如通讯、计算机、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方面产品的出口。第二,减少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对于金属冶炼、化工、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建筑材料、纺织及皮革制造等部门提高关税、取消出口退税、适当征收产品污染费和环境税、提高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标准,从而限制该行业生产及大量出口。

4.2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第一,必须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进行加工深度的发掘,引导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设施水平,引入环境友好型加工贸易;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发展,提升加工贸易形式,提高加工深度,向进口原料加工及深层次加工转变[12]。第二,大力扶持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服务业可以产生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能耗低,容纳的就业量大,对GDP贡献较高。因此要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服务出口项目,如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促进出口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向纵深化和新领域发展。

4.3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5

第一章保障对象管理与服务

第二条对申请低保家庭入户调查全面,掌握情况准确,入户调查表填写规范,家庭收入数据无涂改。保障对象按照家庭人平收入与保障线标准之差足额享受补助。

第三条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公示公开制度。新增(调整)对象三榜公示,续保对象长期公示。

第四条新增(调整)保障对象在入户调查基础上,必须进行民主评议、评审,评议评审小组成员原则上全部同意后才能公示(宜采用无记名投票)。评议、评审情况记录准确、完整。

第五条建立保障对象分类管理、定期入户核查制度。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期保障对象,主要掌握减员情况,可一年核查一次;第二类是收入来源比较明确且变化不大的保障对象,半年入户核查一次;第三类是家庭收入波动幅度大或家庭成员就业结构易变动的保障对象,至少每季度核查一次。

第六条建立低保对象续保登记制度。第二、第三类保障对象

每个月在规定时间到社区进行登记,提出续保申请,连续二次或一年内累计三次不进行续保申请登记的,取消低保待遇。

第七条建立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每个社区要组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不少于一次。连续三次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取消低保待遇。

第八条做好来信来访举报投诉工作。做到来信来访举报投诉有记录,对举报投诉人有答复,举报投诉问题处理有结果。

第二章资金管理与发放

第九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科学合理,原则上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55%。

第十条本级财政安排低保资金预算不低于上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8%,且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低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并直接拨付到单位。

第十一条按月发放低保金,保障对象在每月25日以后能够足额领取低保金,街道、乡镇均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二条低保管理服务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并按规定悬挂低保管理机构名称标牌。低保基本政策规定、职责和申办程序、管理工作人员守则等相关制度按统一规定上墙公开。

第十三条县(市、区)、街道(镇)低保管理机构设立公开的低保咨询投诉专用电话、举报箱。社区居委会(不设社区的乡镇、有条件的居民小组)按统一规范设置固定的城市低保公示通报栏。

第十四条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中心城区社区配备计算机,实现低保信息微机管理,通过宽带(电话)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传输。低保管理服务机构配备专用档案柜。

第四章档案建立

第十五条县(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低保管理服务机构(含乡镇)建立低保文字档案,县(市、区)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县级低保管理机构档案包括:

保障对象个人档案:包括户主申请、家庭成员户口复印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入户调查表、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证明、其它相关资料,按一户一档装订,专用档案盒保管。

综合档案:包括上级来文,本地制定的城市低保政策和法规,城市低保工作的请示、报告、批文,城市低保工作的有关统计表、汇总表,享受、调整、停发保障金的通知,来信来访记录,等等。

财务档案:包括每月低保金发放汇总表、低保金收支台帐、划拨低保金批文。

街道(镇)低保管理办公室(含乡)档案包括:发放花名册、来信来访举报及处理结果记录、评审记录、综合统计资料。

社区低保管理服务站档案包括:低保对象家庭台帐(包括基本情况、核查记录、低保金调整变更情况)、发放花名册、社区居民申请来访登记表、定期核查情况登记表、公益劳动登记表、每月续保登记表、评议小组评议记录表。

第十六条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中心城区社区建立低保信息电子档案,保障对象个人信息由社区按照全国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录入,按月汇总,逐级上传。

第五章机构、人员配备

第十七条县(市、区)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专门机构,机构批复、人员编制到位;保障人数超过1万人的,工作人员配备不低于3人。

第十八条街道办事处(镇)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简称低保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低保人员,成立低保评审委员会,其组成人员按《工作规范》配备。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6

按照全县社会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及“三进五解决”活动要求,为了确保全县困难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困难群众摸底救助工作。下面,我就春节前全县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予以通报,并就2014年城乡低保核查及农村困难群众建房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救助工作基本情况

2014年春节前,按照全县“三进五解决”活动走访摸排情况,梳理汇总出全县困难群众共5983户,其中,痴、呆、傻、残等一般困难家庭4684户,子女上学困难家庭144户,因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家庭972户,因突发性意外事故造成生活困难家庭183户。为了确保全县困难群众都能温暖过冬、幸福过年,我局积极采取分类救助的形式,先后分三批共下拨救助款698.3万元,救助各类困难户6294户,其中一般困难家庭(含痴、呆、傻、残等)4942户、子女上学困难家庭127户、患重大疾病1025户、突发意外事故的200户。确保了全县困难群众及因患大病、突发事故等家庭生活救助落实到位,近期,我局对各镇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了检查,目前横渠、齐镇2个镇已按要求将救助资金以现金形式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其他6个镇均有结余。

横渠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766户93.4万元,现实际发放 766 户93.4万元,现全部发放到位。每户发放标准因困难程度不等有所不同:最高2万元,最低500元,其他20__—5000元不等。

汤峪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1108户106万元,现实际发放 1122 户88.8万元,剩余救助款17.2 万元。每户发放标准:最高5000元,最低500元。

槐芽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471户61.15万元,现实际发放570户 20.17万元,剩余救助款 16.88 万元。每户发放标准:最高5000元,最低300元。

金渠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567户71.45万元,现实际发放629户61.45万元,剩余救助款10.3万元。每户发放标准:最高5000元,最低300元。

营头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1024户108.15万元,现实际发放1029户97.25万元,剩余救助款 10.9万元。每户发放标准:最高4800元,最低500元。

齐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719户77.25万元,现实际发放811户74.25万元,剩余救助款3万元(救助因火灾烧伤人员3万)。每户发放标准:最高30000元,最低300元。

首善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 618 户68.8万元,现实际发放618户 54.1万元,剩余救助款14.7 万元。每户发放标准:最高30000元,最低500元。

常兴镇:我局下拨救助款共747户112.1万元,现实际发放 756 户75.95万元,剩余救助款36.15万元。每户发放标准:最高6000元,最低500元。

(一)、本次开展救助工作特点:

1、各镇领导高度重视。各镇及时召开各类会议,书记、镇长亲自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研究及救助方案的制定,成立相应的工作组。

2、机关干部全员参与。镇机关领导干部形成一盘棋,人人参与,严把政策关,广泛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

3.程序到位。在深入基层摸底、调查时,救助对象摸的准,公示程序到位,严格执行发放程序,公示公开透明。

4. 救助面大效果好。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看病难问题,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二)、存在问题:

1. 部分镇救助资金结余较多。

2. 救助台帐不规范,上报不及时。一些镇上报台帐时救助人员零乱、无汇总表,给上级汇总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3. 个别村有遗漏现象。在救助时还有一些困难群众没有救助到。

(三)、几点要求;

1. 各镇近期开展一次遗漏困难群众和新摸排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尽快把下拨的救助金发放下去。

2. 尽快分类建立健全救助台帐。

二、城乡低保摸排核查工作

(一)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关系保”、“人情保”现象比较严重,“拆户保”在一些村组仍然存在,“挪用保”有发展漫延之势。有些村组干部与农户谈好,让农户申请享受低保,低保证和低保存折由组长统一保管,把全部或部分低保生活补助费扣留挪用于保洁员工资、打路修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征地拆迁等集体公益事业,甚至用于顶替组长报酬。

二是没有做到应保尽保。由于“关系保”、“人情保”挤占了低保名额,导致将符合低保的困难群众家庭没有纳入低保。

三是因低保问题引起的问题比较严重。

四是乡镇没有担负起在低保管理工作中的审核责任。低保的评议会仍旧由村组组织,乡镇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乡镇的审核责任落得不实,谁享受低保村组说了算。

五是公示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镇、村、组三级公示程序及内容进行公示。有的乡镇只在镇或村公示了低保户姓名,没有公示详细内容,且公示时间不满7天。

(二)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这次城乡低保摸排核查就是要纠正和解决以往低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镇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重点把好以下几个环节。

1. 把好业务培训关。去年以来上级在低保管理方面出台了许多新政策、新规定,今天进行了业务培训,把政策和文件交给了大家,回去后各镇要召开低保管理业务培训会和城乡低保摸排核查各镇安排会,把低保政策原原本本的传达给每个从事低保管理工作和参与这次低保摸排核查工作的人员。

2、严把入户调查关。各“五包促五化” 驻村工作组、镇包片领导及包村干部必须深入村组逐户进行走访调查,不留死角,对在册低保户进行核查,对生活困难低收入家庭、患重大疾病家庭、残疾人家庭进行入户摸排,入户率要达到100%,做到“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采取“访”、“谈”、“查”、“看”的方式,要把真正困难的群众摸排和筛选上来。

低保核查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遵循“公平公开、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出有序、动态管理、阳光规范”的原则,

3. 严把评议审核关。对摸排出的低保户进行审核时,要组织召开低保民主评议会,会议由“五包促五化” 驻村工作组成员、镇包片领导主持,参加民主评议会的人员由村党支部和村委成员、监委会成员、熟悉村民情况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总人数不得少于15人。对摸排出的困难户用倒排法确定低保户,坚决杜绝“优亲厚友、轮流坐庄、平均主义”等现象发生,要把真正困难的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内,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

4. 严把公示关。一是各村低保民主评议会召开后,镇政府根据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情况,研究提出审核意见,在镇、村、组三级公开栏公示不少于7天;二是公示期满后上报县民政局,局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入户复核后,研究提出拟纳入低保的家庭,并将信息通知给各镇,由镇政府落实在镇、村、组三级公开栏公示不少于7天;三是两次公示结束后无异议的,县民政局做出书面审批意见,各村组在村务组务公开栏设置专门板块将批准后低保对象的家庭成员、收入状况、领取金额常年公示。

5. 严把发放关。在发放低保证和低保金存折时,实行镇政府统一直接发放形式,确保低保证和低保存折全部发放到低保户手中,严禁由村组干部带领低保证件和存折,严禁村组干部扣留领取低保金用于村组公益事业。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把握政策。在这次城乡低保摸排核查中要按照新的政策和规定执行,实行分类施保,把可享受低保的大病由5种拓展到16种,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可单独申请。

2、落实责任主体。镇政府是低保管理工作中低保审核的责任主体单位,在这次城乡低保摸排核查中,“五包促五化”工作组、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开会安排,认真做好入户调查核查、组织召开民主评议会、督促公示、低保上访事件的核实处理等工作,确保低保摸排核查取得实效。

3、严格责任追究。宝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宝鸡市城乡低保工作责任及追究暂行办法》,文件对各级低保管理主体的责任追究措施明确,各级从事与低保管理有关的人员千万别碰高压线。今后有人反映低保方面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核实,属实的取消低保资格,并按照《宝鸡市城乡低保工作责任及追究暂行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4、实行备案制度。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对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两委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备案制度的通知》,在今后低保管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禁,打造阳光低保。

5、做到应保尽保。这次低保摸排核查确定低保户数时掌握好尺度,各村低保户数可有突破,但不能太多。要做到应保尽保,但不能把不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

三、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全县“三进五解决”活动摸排情况,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解决474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2014年实施“阳光安居”惠民工程140户,其中无力建房户30户;2015年完成180户;2016年完成154户。

1、 尽快拿出规划。各镇要尽快拿出集中搬迁和住宅建设的具体规划,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乡村旅游、千人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能集中建设的要尽量集中建设,设计要超前,功能要齐全。

2、 打造亮点。各镇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合民政、住建、财政、扶贫、交通、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电信等部门资源,提供建房资金保障,集中建设,形成产业聚集、美丽富裕、生态宜居的特色新村,打造城乡一体化工作亮点。

3、分步实施。各镇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宜搬则搬,宜建则建,逐步推进”的原则,将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相结合,对困难建房户分三年时间逐步解决其住房问题。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高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34-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定义

1.低碳经济的提出。“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乃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l2月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低碳经济的定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鲍健强等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低消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而言,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电力中,水电比例只有20%左右,“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77%以上。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仍将对环境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8年―2008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8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5%。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这就是所谓的高碳经济,是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相对立。高碳经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力图建立一个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视为常量的一个简单的经济总量模型,意图在于用简洁明了的形式揭露高碳经济增长的实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理论依据。

之所以随着含碳能源的不断使用,出现经济总量负增长、甚至是急速下跌,就是因为高碳能源的使用会通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最终伤害经济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临界,就会出现经济总量下跌,在假设碳能源的储备为无限量时,甚至可能会出现经济总量最后积累为零,也就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加大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就相当于GDP的7%~20%,未来可能更大,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高碳的能源消费结构,最终将导致GDP总量最后积累为零,甚至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要想摆脱这一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碳能源的使用,也就是将使用碳能源所造成的对经济总量的损失从整个经济系统中消失,这样就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普及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性社会。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使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我国是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发达国家近几年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个重大的挑战,中国应以全球发展低碳产业为契机,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技术,提供能源效率。一半以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我国应不断提高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建设方面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其低碳技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

1.任立.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

2.朱松丽.英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金融经济,

2005(5)

3.文胡一芝.探寻低碳发展.中国面临挑战―金融经济(市场版),2009(12)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11)

5.鲍富健等.低碳经济: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09.4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8

2015年,中国迎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十二五”规划完美收官。

2015年,是中国经历不平凡的一年,更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

2015年,是中国奋力前行的一年,更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

2015年,有中国经济换挡的阵痛,更有阔步改革的气魄。

2015年,有中国转型变轨的困惑,更有化危为机的蜕变。

2015年,有中国爬坡过坎的艰辛,更有描绘新蓝图的信心。

把今天握在手中,我们就有明天;把希望播在田野,才能收获未来。

然而,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长呈下行压力,能够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如期实现主要目标,实属不易。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为2016年的经济工作定调,关系到国民经济走向和民生福祉。因此,做好2016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5年,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新的经济动能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就业状况和居民收入稳定提升、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通缩趋势明显、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风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贯彻落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

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四是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经济工作抓五个关键点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第四,扩大有效供给。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第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在换挡,动力要转换。靠什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中央“落子”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上,这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9

一、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以黑色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极大。高耗能、高排碳量的重化工业在我国仍处于主要地位,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 95%以上,由此带来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据估计,我国在2006-2030 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 3.7 万亿美元,其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如果不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这些能源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在其长达 15-50 年的使用周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不利影响。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在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宣布2020年减排目标为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方式,是高碳工业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方式。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最有效的路径。因此,要构建以低碳为主的产业经济结构,一方面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要构建以低碳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实现能源产业的清洁绿色;需要整个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全面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否则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将难以实现;需要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损害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轻与生态损害最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

二、低碳变革对内蒙古产业经济的影响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煤炭、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迅速崛起,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成为能源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经济增长以煤炭为主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全区煤炭消耗量在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90%以上,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工业占到全区能源总消耗的80%以上,人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一大批重点煤化工项目陆续投产,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仍处在刚性增长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能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内蒙古未来经济发展的掣肘。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持基于环境容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摆脱对单一能源的依赖,解决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有限性的矛盾,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带动非资源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变革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 低碳变革给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给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全区有13亿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t,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亿t,林业碳汇总能力已达到7.33亿t。5.6亿亩可利用荒漠化土地,可种树1.2亿亩,种草2.8亿亩,实现碳汇12亿t。内蒙古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区风能资源总储量近10亿kW以上,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量1.5亿kW,占全国的50%。全年日照可达2600-3200h,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具备较好的建设太阳能基地的条件。内蒙古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林木和沙产业加工剩余物、能源植物等,全区每年提供的生物质能资源超过500万t标准煤,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内蒙古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风电总装机的32.2%,位居全国第一;太阳能光伏并网容量为1.46万kW,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鄂尔多斯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赤峰、毛乌素、奈曼旗等地纷纷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生物液体燃料的技术研发,成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天然优势。适应低碳经济要求,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低碳产业,开发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等低碳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低碳变革给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首先,内蒙古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需求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增长尚属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经济增长与能耗的关系看,全国每万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约2t,内蒙古每万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约4.9t,接近全国的2.5倍。适应低碳经济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淘汰一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发展新型工业。其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高碳能源占据主导。201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都高于90%,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燃烧1t煤平均产生4.12t二氧化碳,比燃烧1t石油或天然气高30%和70%,全区能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能源系统总效率不足10%,大量能源在各个环节被浪费,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压力日益严重。再次,全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5:54.6:35.9,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还处在工业驱动型的高排放阶段。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行业占到2/3,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高消耗、高排放。

三、适应低碳变革发展内蒙古产业经济的对策

(一)适应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乳制品、肉类深加工、羊绒加工等低耗能高效益生态农牧业,发展沙棘、沙柳、山杏、麻黄、甘草、苁蓉、有毒灌草、风积沙、荒漠藻类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沙产业,积极发展能耗较低的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和具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教育、文化等生活型服务业。提高工业准入门槛,工业发展以生物制药、稀土应用技术为重点的无碳排、低碳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型汽车制造业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碳排放的机械装备工业和航空航天装备工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可再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和供气管网的建设,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逐步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大力推进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煤碳清洁利用水平,进而优化能源结构。

(二)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低碳化生产

内蒙古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最大。工业企业总能耗对全区GDP的占比增幅大于工业企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产业的关键。应建立政府引导、高校和重点企业联合的研发机制,构建“产学研”平台,使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创新结合体”。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研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研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技术,研发资源再利用技术、生物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低碳技术。

(三)构建低碳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只有将产业集中布局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提高综合效益。低碳产业集群是将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并延伸产业链。通过低碳产业的集群循环发展模式,发展以煤炭生产开发利用为主的煤电化工产业集群、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以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稀土产业集群、以农畜产品为主的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群、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的轻纺工业群、以装备机械制造业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群、以高新技术业为主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群。低碳产业集群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而且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互相促进,是调整产业结构并优化升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低碳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保障上,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出发点,探索建立体现低碳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政府依法制订低碳产业的法规和标准,运用政策性、规范性措施,加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产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不同地方之间的协作;建立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对低碳技术研发单位、低碳经济发展单位从政策、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低碳产业发展的各级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机制,促进企业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建立评价监测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低碳金融制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投入、担保业务,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险等低碳金融衍生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科技能力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机制,确保低碳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低保发放工作总结篇10

为确保2012年“两节”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对城乡低保对象开展的普惠型慰问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按照市领导的指示和市政府办公室《对固原市2012年“两节”期间城乡低保对象普惠型慰问资金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从3月26日开始,由市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联合组成检查组,深入五县(区),对“两节”期间中央、自治区、市委、政府城乡低保对象普惠型慰问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检查组采取“听、查、看”等形式,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阅文件、会议纪要、有关工作程序、划拨金额、会计资料和随即抽查低保对象“一卡通”原始凭证等方法,抽查了5个乡镇,2个街道办、5个街道居委会,10户城乡低保对象。从检查情况看,各县(区)能够按照区、市要求,高度重视做好“两节”期间城乡低保对象普惠型慰问资金发放工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从文件起草、会签、填报兑付资金花名册到向财务、银行提供纸质和电子发放花名册,都详细明确了办理时限,严格发放程序,确保“两节”慰问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城乡低保对象手中,让城乡低保对象在春节来临之际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2012年“两节”期间,中央、自治区共对全市49142名城市低保对象和149153名农村低保对象每人分别发放一次性普惠型慰问300元和200元,发放总金额为4457.38万元。市委、政府共对全市20605户城市低保对象和86950户农村低保对象每户分别发放一次性普惠型慰问70元和50元,发放金总额为578.985万元。彭阳县和泾源县结合中央、区、市普惠型慰问,县本级财政共对7592名城市低保对象和29066名农村低保对象每人分别发放了一次性普惠型慰问金(彭阳县分别为73元和87.5元,总金额为175.644万元;泾源县分别为30元和20元,总金额为33.715万元),发放总金额为209.359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从专项检查的情况看,各县(区)对“两节”慰问工作都十分重视,组织有力,措施到位,下拨的各项慰问资金运行规范,监管到位,均通过国库支付到制定银行专户,实行“一卡通”发放,所有慰问资金均做到及时、足额发放。但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对“两节”慰问工作安排步调不够一致。个别县(区)只是通过了财务封闭运行的方式进行资金下拨到户,没有发文件对资金发放时限、程序、监管提出严格要求。二是各县(区)“两节”慰问资金发放时限不够统一。由于慰问资金财政下拨文件收到的时间不够一致,加之资金由国库支付到指定银行后,银行在向低保对象“一卡通”打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致使个别县(区)实际发放到“一卡通”时间与规定到位时限存在时间差。最早到卡时间为2012年1月17日,最迟到卡时间为2012年2月8日。三是“两节”慰问资金“一卡通”发放名目标注不规范。个别县(区)民政部门在向银行提供的城乡低保对象“两节”慰问资金发放表名称不规范,部分指定银行在“一卡通”输入资金名目时由于理解有误和为了减轻工作量,输入的资金名目五花八门,有的为“转存”,有的为“两节补贴”,有的为“工资”,有的为“过节补贴”,还有的为“一次性补贴”,造成低保对象理解上的困难。